婴幼儿急救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婴幼儿急救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信任危机;表现;策略
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很多家长也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一个普遍的观点,所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之所以要重视起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强,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才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幼儿教育存在很严重的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到了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本文重点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希望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我国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原因
之所以在当前的幼儿教育过程中会产生信任危机,是存在一定原因的,并且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安全的过程中,因为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具备明显的分辨能力,无法准确的判定事物的好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容易陷入到不安全的环境中,这样家长就会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引起争议,认为幼儿园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是教育安全的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实际环境中,很多幼儿园都安装了摄像头,为家长服下了“放心丸”。但是这种行为会让教师的人品受到怀疑,极容易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负面的心理,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在幼儿教育的阶段主要是通过感官得以实现的,但是在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将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累积上,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幼儿的情绪并没有加以重视,很多幼儿对于课程的学习都失去了原本的兴趣,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占用幼儿的休息时间开展教学活动,为了可以赶超其他的孩子,直接省略了幼儿课程而进行小学教育的学习,这与他们这一阶段的水平是不一致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育工作就产生了信任危机,影响到幼儿健康心理的进一步发育。
第三,在教导方式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在私立的教育机构开展幼儿教育的,所以造成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平不高,这一阶段主要是在3至6岁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并不是十分成熟,如果不能运用合理的手段教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但是这些私立的教育机构对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并没有看中,只是经过培训以后就让教师上岗工作,所以他们对于教导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幼儿的教育质量产生严重的隐患,造成在教导方式上存在信任危机。所以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重视对教导方式多样化的发展。
最后是在教育公平方面引发的信任危机。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是基本的阶段。但是国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多,反而是比较重视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的教育活动,所以长此以往下去,民办的幼儿园就在社会中占据主流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民办幼儿园的建设起到约束性的作用,同时相关的监管力度也不强,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园经常出现不当的行为,让广大家长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就引起了信任危机。要想将信任危机降低,就需要进一步严格约束私立幼儿园的办学,使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解决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建议及方法
2.1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幼儿教育出现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法制力度监管不到位,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不按照法律规定违规操作。解决幼儿教育危机的首要任务就是约束幼儿机构的行为,因此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约束教育机构的行为,加强社会的监管力度,就应该设立相应的幼儿机构成立的标准,严格相关的办事流程以及程序,将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纳入市场监管的范围中来,对于违法行为及时地进行惩处,从而严格规范幼儿教育市场的行为。
2.2 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对教育内容的传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在心智、生理成长的初期,是智力开发的阶段,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二是加大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增加现有教师的数量,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由于人们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我国幼儿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要加大课堂益智游戏的开发,扩大益智游戏的课堂比例,降低文化课额比例,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幼儿的智力开发,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方法,取长补短,开发儿童智力,使我国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投入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着公平信任危机,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对幼儿教育机构的投入较少,导致公立的幼儿园较少,普通和低收入阶层上不起幼儿园,因此要加大对公立幼儿园的投入,完善公立幼儿园的设施,保障普通和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权利。对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要扩大公立幼儿园的数量,免除幼儿的入园费,从而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维护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安全信任危机、公平信任危机、教育方式信任危机,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对教育机构的投入,从而保障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天彤.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表现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07).
篇2
【关键词】物理降温;发热39℃;护理措施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发生的症状之一。当婴幼儿体温超过39℃以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进行退热治疗。当婴幼儿发热过高或发热持续的时间过长时,能够对婴幼儿的健康带来威胁,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发生,甚至造成高热惊厥,影响婴幼儿的发育[1]。发热给婴幼儿造成的痛苦和危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质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婴幼儿发热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笔者现将物理降温在婴幼儿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发热婴幼儿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在3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16.92±4.93个月。发热时间为3d-8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药物治疗并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遵医嘱正确给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儿童一般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药物的用量,水杨酸类药一次按每公斤体重用量为10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h。乙酰苯胺类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按照每公斤体重10mg-15mg给药,两次用药时间为4-6h。2岁以下患儿可以使用10%的滴剂,2岁以上患儿可以服用5%的糖浆。吡唑酮类药物如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安乃近等,芳基烷酸类药物如布洛芬等。
1.2.2观察组患儿在依照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方法:①物理降温护理:告知患儿家长多喂温开水、饮料或者富含水分的水果和稀饭等,病房室内要开窗通气,减少穿衣,解开包裹以及衣服颈部的扣子,暴患儿露头,有利散热;在发热时洗热水澡或用热手巾进行全身擦浴;将冷湿毛巾或毛巾包裹碎冰块敷头,将少热水袋内装少许冷水枕于患儿的头下,或将冰袋放置于大动脉波动处,如颈部、腹股沟内侧、双腋下。当体温超过39℃时给予酒精物理方法降温,用质地较软的纱布蘸取25%-35%的酒精,依次在患儿的颈部、掌心、腋窝、足背、腹股沟处反复拍拭,时间为15-20min,拍拭完毕后要暴露擦浴部位。②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③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发热的相关知识,指导掌握发热的相关护理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1.3效果判断有效是指体温在30min内下降,1h内体温恢复正常范围,2h体温无回升现象。无效是指体温30min、1h仍持续不下降,2h后体温下降在0.5℃以内。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物理降温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发热仅是一个临床症状学的诊断,是许多相关疾病的严重症状之一;临床上对于发热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发热的病因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难点和重点。由于婴幼儿的发热病因较复杂,且无明显的其他特异性的症状,临床治疗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必要需要进行实验室以及特殊的检查,然后依照检查结果并结合患儿的疾病发展经过,甚至采取试验式的治疗,综合性的分析才能最终明确临床诊断[2]。婴幼儿发热的热型与成年人不同,加之近几年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对临床的一些疾病的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发生改变[3]。
总之,从临床治疗疗效果来看,物理降温的护理的临床效果较好,而且比较简单易行,尤其对于离医院远而又要及时处理的高热患儿更方便使用,但是无论哪种婴幼儿的降温方法均是对症处理的,而不是对因进行治疗,所以在进行物理降温的同时还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延误患儿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李巧珍.儿科常用几种退热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41(91):478.
篇3
关键词 胫骨穿刺 髓腔内输液 急救护理
急诊科的特点是危重病人多、病情发展快特别是婴幼儿。危重患者在心跳骤停或休克时由于循坏衰谒建立外周静脉非常困难而且深静脉插管和施行静脉切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人员和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又不利于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因此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骨髓腔内输液。我院急诊科从8年1月开展骨髓腔内输液治疗重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使用方法、效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我院自8年1月~9年1月共用此方法抢救的18例危重病人男11例女7例。其中成人有5例1岁例6岁以下婴幼儿11例。包括外伤性休克1例药物中毒例重度肺炎合并心衰例惊厥持续状态1例心跳呼吸骤停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立即建立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发现循环衰谒、静脉穿刺困难者要立即采用骨髓腔穿刺髓腔内输液心跳呼吸停止者予胸外心脏按压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惊厥者予镇静止惊等对症处理。
方法:①使用材料:成年人采用16号骨穿刺针;1岁患者采用1号骨穿刺针;6岁以下采用9号针头进行穿刺。②方法:进针点为选择胫骨粗隆内侧下方1~cm平坦处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持骨穿刺针与骨干成6°~9°角向外下穿刺掌心稍用力旋转穿刺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抽出骨髓后接上已经排气的待输入液体。6岁以下婴幼儿用5ml注射器抽~ml生理盐水接9号针头°~°角同一穿刺点进针穿刺成功回抽见骨髓后接上液体局部无敷料妥善固定。整个穿刺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③输入的液体有:NS、5% GS、1% GS、林格、5% SB、右旋糖酐。输入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安定针、纳洛酮、多巴胺、立止血等均能要求顺利输入。
结 果
18例患者均能在1~分钟内迅速建立输液通道每分钟滴速在6~1滴输液泵加压时每分钟18滴以上且完全不影响各项复苏措施的实施。除1例心跳骤停患者外其余17例均抢救成功并送ICU进一步治疗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护理体会:①掌握适应证:骨髓腔输液患者限于循环衰谒不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一旦外周静脉穿刺不成功立即选择胫骨穿刺髓腔内输液特别是儿童尤为重要。有成骨不全、骨硬化症、穿刺部位有感染及骨折侧、肢体等患者应禁用使用。②穿刺针的固定与维护:直角刺入的穿刺针在穿刺针周围用无菌纱块包扎后用胶布缠绕1周后交叉固定。如果斜角进针的在穿刺针下方垫满无菌纱块后按留置方法固定。注意保持输液通畅要防止液体外渗。阻塞时用肝素钠加生理盐水冲洗回抽有血后方可注入。③严格无菌技术: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在同一穿刺点反复多次穿刺防止骨髓炎、肌筋膜间隙综合征、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如果病情得到好转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停止骨髓腔内输液避免骨髓炎的发生。④拔针时祛除敷料:消毒针眼拔出穿刺针局部轻按压~5分钟待无出血再用无菌纱块包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仲、出血、青紫等变化待小时无异常后再去除敷料。
篇4
【关键词】 婴幼儿; 麻醉;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097-02
婴幼儿与成人麻醉有很大差异,因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明显不同,因此,婴幼儿麻醉有其不同之处。如何做好婴幼儿手术中麻醉的护理配合,是婴幼儿能否顺利完成手术,平安返回病房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将婴幼儿麻醉的护理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8-2011年婴幼儿手术308例。年龄最小为2 d,最大为3岁,男190例,女118例,新生儿36例。手术治疗有先天性闭锁,先天性唇裂,先天性腭裂,先天性白内障,幼儿斜病,脑瘫患儿矫正术,幼儿肠套叠,颅脑外伤和幼儿其他外伤手术等疾病。采用麻醉方法有基础麻醉、全身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
1.2 麻醉前护理
1.2.1 手术前一日访视患儿 术前一日了解患儿全身状况以及各项检查结果,有无特殊和个体差异,如并发先天性器官畸形和遗传病等其他基础疾病。要向患儿及家属解释手术麻醉必要性,安抚患儿情绪,减少患儿焦急和哭闹,从而减少术中胃肠胀气发生,以及减轻家属的顾虑并取得信任;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术前使用术前药物和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手术前禁食禁饮的必要性,防止麻醉时出现呕吐,发生误吸现象等注意事项。根据胃肠排空时间按排术前禁食,2~3岁禁食8 h,禁饮4 h,1~2岁禁食6 h,6个月以下禁食4 h。因为幼儿耐受饥饿能力差,手术日上午安排第一台做[1]。
1.2.2 麻醉前准备
1.2.2.1 调节手术间温度为24~26 ℃,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做好防寒保暖。手术麻醉时环境温度过高易引起体温升高或脱水、呼吸道梗阻等。手术室环境温度低、使用皮肤消毒液、手术中暴露过久、或手术范围广、输液输血可引起易引起寒战或体温下降。体温下降时新生儿全身麻醉易加深引起呼吸循环抑制,同时麻醉苏醒时间延迟,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并易并发新生儿硬肿症[2]。术中做好保暖,必要时术中使用温床、其他保暖措施或进行液体加温。
1.2.2.2 提前准备好麻醉前所需物品,配制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接患儿时应做好安全核查:查患儿姓名、科别、手术名称、部位、腕带、体重及禁食禁饮情况及当日生命体征。婴幼儿禁食比较容易导致脱水,术前使用阿托品,体温一般会偏高,但不超过37.5 ℃。在等候区备玩具,分散患儿注意力,让家属在等候区陪护。
1.2.2.3 备好急救物品等器材,如吸引器、氧气、急救药物及麻醉复苏物品等。根据婴幼儿特点,可以备好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麻磺碱等,固定患儿的用物,准备好静脉输液用物等。根据年龄选用静脉留置针,或者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对2~3岁幼儿选用22号,0~2岁选用20号或更小号针头为宜,同时应连接三通连接管,以便于术中静脉注射等。不宜使用三通延长管,因其留在管腔内药液较多,最适宜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同时连接一般三通管时,不会因三通管的固定压伤局部皮肤,同时经实验证明留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的管腔内药液约为0.2 ml,使用三通延长管时留管腔内的药液为1.2 ml,使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保证静脉注射过程的准确性,避免婴幼儿单位时间内进入过量,用药速度不当并其他并发症发生[3]。
1.3 麻醉中的护理配合
1.3.1 建立静脉通道 因为婴幼儿配合能力较差,先进行基础麻后再进行静脉穿刺,基础麻醉后再接入手术间,避免小儿哭闹引起缺氧、出汗等症。本院采用氯胺酮按5~6 mg/kg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在使用氯胺酮肌射前再次核对并询问患儿或家属禁食禁饮情况,待患儿用药入睡后再进入手术间。婴幼儿容量小,代偿能力差,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力差,加上术中创伤和出血,易造成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前选择粗直静脉,并易固定和保护,保证有效静脉输血输液,是配合麻醉成功、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1.3.2 麻醉用药配合 根据麻醉师口头医嘱给予物,经两人核对无误,并复述一次。婴幼儿用量小,为了保证用药准确性,药物应进行希释。每次给药前要先静脉回抽,再次证实在血管内并排尽空气,保证给药准确性,药物推注速度要慢,并且每注射1 ml药液报告麻醉医生,静脉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麻醉诱导期间护士要守在患儿身旁,随时给药或协助麻醉医师工作。麻醉后必要时进行导尿,便于手术中观察。
1.3.3 手术 手术安置前告知麻醉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各管道的通畅。患儿肢体短小娇嫩,固定时防止局部压伤,选择合适固定物品,四肢应妥善固定,用柔软物做衬垫,肢体伸展不可过度,同时保证手术不移动,应被免呼吸和肢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1.3.4 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幼儿用氯胺酮及术前用阿手品心率会有所增快,一般不超160次/min;同时幼儿的心率不能低于100次/min,如果心率过低要找原因,是否发生缺氧,或是出现重症并发症的先兆。呼吸观察:非呼吸机控制呼吸的患儿以腹式呼吸为主,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循环观察:婴幼儿按每公斤体重8~10 ml/h为宜,过快易发生心竭,过慢易造成血溶量不足,也可以通过尿量及角膜温润度评估血溶量。原则是出多少补多少,输液要求输入量要准确。定时检查针头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发现输液不畅或脱落。保持静脉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又麻醉顺利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如发现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师,并积极配合抢救处理。
1.3.5 手术结束送复苏室,运送过程做好患儿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监测,头偏向一侧。待复苏成功,患儿呼吸和循环稳定后送回病区,途中注意保暧、备氧气、人工呼吸囊,注意保证患儿安全,做好交接班。
2 结果
对308例婴幼儿手术的患者,通过针婴幼儿细腻的手术麻醉护理,同时分析相关的麻醉护理问题和总结临床实践,结合婴幼儿身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实施手术中麻醉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无因护理引发手术麻醉的并发症,手术成功,麻醉安全。
3 体会
麻醉过程是手术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份,婴幼儿本身生理特征,对手术麻醉护理应更为慎重。术前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主动配合。手术过程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要求做到准确、细致、轻巧,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做到精益求精,特别是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因基础麻醉维持时间为30 min以内,同时婴幼儿配合能力差,对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成功率要求高。麻醉用药剂量要准确,推药速度要慢,不能使用三通延长管,以免过多药物停留在管腔内,造成单位时间内大量进入体内,易造成麻醉诱导用药和复苏用药估计失误,发生麻醉意外。做好术前宣教,术中做好防寒保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过程严密观察病情,遇紧情况做到镇静,分秒必争,忙而不乱,静脉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观察是发现病情变化的关键指征。婴幼儿身体的生理特点很特别,对疾病有发展快转变快的特点。因此,在手术麻醉护理配合每个环节都是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保征麻醉成功、手术成功。
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63-264.
[2]庄心良,曾日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3-1419.
篇5
1临床资料
例一患儿,女,13个月,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病情需要护理湿化、叩背、膨肺、吸痰。应用呼吸机 4d,停机观察 2h拔管,监测1d转回心外病房治愈出院。
例二患儿,女,3 个月,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于插管后2d,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口唇发绀,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力增高,人工送气阻力大。考虑为痰痂阻管,立即拔除气管插管,行二次气管插管术,2d 后成功拔管,监测 2d 后转回心外病房,痊愈出院。
例三患儿,男,8 个月,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病情需要行叩背、湿化、膨肺、吸痰护理。应用呼吸机 5d,停机 3h 成功拔管,监测 1d 转回心外病房,痊愈出院。
例四患儿,男,2岁,动脉导管未闭,给予外科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病情需要每1-4h叩背、湿化、吸痰1次。应用呼吸机 3d,停机 2h 成功拔管,监测 1d 转回心外病房,痊愈出院。
2护理
2.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使之位置安全、并严格交接。婴幼儿气道较短,头颈部活动幅度大,呛咳或翻身不注意时均可使气管插管脱出,所以插管位置略有偏差就有可能脱出气道、进入单侧肺或进入食道。为了避免这些现象,我们应严格交接插管在门齿处的刻度以及插管的牢固程度松紧适宜度。对躁动者应用约束带固定双上肢,防止拔管,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如插管有气囊,还应检查气囊是否充盈。另外,由于婴幼儿的气管插管相对较细、较短,极易在邻近门齿端打折,影响呼吸机送气,造成患儿窒息,所以每班测量并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或鼻尖的距离,并严格交接班,避免这一现象。
2.2气道的温湿化。气管插管后患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及滤过功能消失。本组患儿使用的呼吸机带有加热导线的湿化器。呼吸机雾化罐里保证足够注射用水,对吸入气体加温至38-40℃。湿度70%以上。适宜温度的气体使气管、支气管扩张,有防止气道痉挛的作用[1]。遇到分泌物粘稠,吸痰前气管内滴入无菌生理盆水,但婴幼儿滴注不宜过多。一次应小于 1ml。但也有人认为气道内滴注无菌生理盐水,会流入下呼吸道,不但增加了感染途径还会引起患者强烈咳嗽,而且并不能起到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的作用[2]。笔者认为,在患儿痰液很多粘稠的时候,适量的湿化水流入痰液当中,用人工送气(气体量要适度,一般为 kg 体重× 10ml为准)、加压使其相互融合(我们称之为膨肺),而后迅速吸出痰液,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气道温、湿化不够可造成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导致排痰不畅、气道阻塞,引起肺不张和继发性呼吸道感染。因此湿化疗法也是机械通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个重要措施[1]。
2.3胸部的物理疗法。对婴幼儿实施叩背、湿化、膨肺、吸痰等护理操作,叩背操作时两人合作,注意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管道的位置,其方法为:一人固定气管插管,另一人一手托起患儿头颈部,另一只手五指并拢弯成杯状轻叩背部 3 分钟,力度要小,有轻微振动即可。指叩法为三指屈曲轻叩背部或前胸。面罩叩击法是手持面罩叩击背部。有外伤或咳血时禁止叩背。笔者认为叩背是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可或缺的治疗护理措施。
2.4正确实施气管内吸痰。频繁吸痰易造成气管黏膜损伤,应正确掌握吸痰时机。如咳嗽有痰、听诊闻及痰鸣音、气道阻力升高、Sp0⒉下降、口周发绀、烦躁等应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稳准、轻柔、快速。选择多孔透明外径是气管插管内径1/3~1/2的硅胶吸痰管,吸痰负压
对于气管插管的患儿,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最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他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经过临床长期的反复研究、实验、总结,我们在气道护理中实施的叩背(由于术后循环不稳定,禁止翻身的患儿可以不叩)、湿化、膨肺、吸痰的连贯操作,可以更彻底地吸出痰液,使呼吸道通畅。明显地降低了VAP的发生率和患儿的死亡率 。
参考文献
[1]刘英玲,李志钢,刘红玲,等人下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354.
篇6
【关键词】血管瘤婴幼儿护理
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儿童期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2%,其中发生在颜面部和头颈部占全身血管瘤的60%,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美观,产生畸形和功能障碍,我科近几年收治婴幼儿腮腺血管瘤32例,均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及血管瘤切除术,效果满意,本组就婴幼儿血管瘤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2006年以来我科收治32例腮腺血管瘤患儿,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3岁,平均7个月。1岁以下25例(占7811%)。肿物最小310cm×215cm×215cm,最大710cm×610cm×910cm。8例在出生时家人发现其腮腺区红斑点或斑块。3例波及耳廓耳垂。22例出生1个月后才发现,1年内迅速增长。术前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者7例,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者1例,同位素敷贴者1例。术后病理资料为18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毛细血管型血管瘤,8例混合性血管瘤。
1.2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保留面神经的血管瘤及腮腺全切除术,有4例辅助皮肤血管瘤冷冻术。采用常规耳前“S”型切口,并切除病变皮肤。本组有21例主要采用面神经总干至各分支顺行法解剖辅之逆行法,4例采用主干至分支顺行法解剖,7例采用面神经分支至总干逆行法(为面神经被瘤体推开者)。钝性分离中,沿着神经走向边分离边剖开被膜及瘤体,完成面神经解剖,保护好各分支,并逐步切除腮腺腺体及瘤组织。术中关闭死腔,术后放置胶管引流,腮腺区局部加压包扎。
1.3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发生意外,面部无明显畸形,其中6例患儿术后有轻微的口角歪斜、闭眼不全,均于3个月内恢复。32例患儿随访时间1~2年,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未见术后复发。无涎瘘、皮下积液等发生。
二、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护士应提供母爱替代法如抚摸拥抱等,需与患儿建立朋友式关系,多用亲切、鼓励性语言及非语言性动作如:肢体体贴的抚触等,得到患儿的接纳和信任,从而减轻患儿入院的恐慌心理;并加床栏,保持病床单位整洁,满足他们的兴趣和习惯。另外,父母的心理状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患儿父母对患儿的疾病有愧疚感和焦虑明显,应提供人性化服务,有家长床旁陪护。在工作中多巡视,主动与患儿及家属交流,列举成功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避免出现拒绝治疗的情况。
2.1.2按颌面外科术前常规护理并加强提供安全护理及预防院内感染,指导正确喂养以保证手术如期进行。
三、术后护理
3.1监测与
术后回室患儿多数仍处于嗜睡状态,予去枕平卧6小时,轻轻地将患儿的头转向一侧,用血氧探头监测患儿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清除口内分泌物或渗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常规低流量吸氧2小时,床边常规备用急救物品,特别吸痰装置,患儿幼小,手术创伤大,全麻后易出现舌后坠,要特别注意患儿呼吸及面色、表情、哭声等,半小时或一小时后患儿逐渐清醒,会出现哭闹不安,指导家属可将婴儿平抱侧卧于胸前,用疼爱的言语在他耳边昵喃或用手轻抚患儿额头。注意补液量及速度。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可适当采用安全约束带约束上肢,以免造成静脉留置管、负压引流管脱出,而导致手术失败和护理的不便。
3.2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婴幼儿对出血较敏感,耐受力较差,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为防止涎瘘的发生,术后所有患儿均给予腮腺区加压包扎,特别注意加压包扎的松紧度。
3.3负压引流管护理
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防止扭曲和脱落,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防止碰撞、受压和摩擦。
3.4饮食护理
术后清醒6小时后予少量多餐温凉流质饮食,术后禁酸饮,以免引起腺体分泌导致影响切口愈合,因较多患者为婴幼儿,术后易发生一过性免疫力下降,故应加强营养供给及合理的膳食搭配,注意饮食卫生、保暖防寒,既可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起预防上感等发生。
3.5不适感护理
较多患儿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因手术的创伤刺激和加压包扎的不适导致,另外引流管对切口的刺激,特别是换药和移动患儿时,因此在换药、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移动患儿时注意避免牵拉负压引流管加剧疼痛;同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给患儿讲故事,玩心爱的玩具等转移注意力,使其放松紧张害怕心理,可减轻不适症状及取得患儿的配合。
3.6预防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面瘫。本组6例有暂时性面瘫发生,其原因多为:①术中机械性牵拉、误伤等;②神经暴露在空气中干燥脱水;③术区肿胀压迫导致面神经充血水肿。面瘫最短于1周后消失,最长于术后3个月时完全恢复正常,未影响患儿的功能。予以神经营养药物和地塞米松,因为切除了全腮腺,严密止血,适当加压,避免了涎瘘、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讨论
行腮腺区血管瘤及腮腺全切除术的手术治疗,对年龄仅2个月~3岁婴幼儿来说是非常大的手术,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尤为重要,通过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在呼吸道管理、饮食、预防并发症护理措施,本组病例创口全部Ⅰ期愈合,无感染、涎瘘、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因此婴幼儿血管瘤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伟良,李劲松,王建广,等。儿童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综合治疗[J].中山大学学报,2003,23(6):611-614.
[2]钟明红,黄禾。冷冻治疗婴幼儿面部血管瘤137例报告[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2):317-317.
篇7
1一般资料
10例患儿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出生后2h至4岁,其中2h至5d6例,6~28d1例,3月1例,1~4岁2例。
2病因与临床表现
2•1病因新生儿窒息3例,早产儿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再生障作者简介:薛媛(1964-),女,四川省邛崃市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科临床护理管理方面的研究。电话:(023)65459885收稿日期:2002-02-17;修回日期:2002-06-10碍性贫血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1例,颅脑外伤2例。
2•2临床表现本组主要临床表现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为嗜睡2例、昏迷4例、呕吐6例、眼球凝视3例、拒乳3例、易激惹惊跳4例、脑性尖叫2例、烦躁3例、瞳孔对光反应迟钝2例、瞳孔对光反应消失1例、前囟饱满或紧张3例、颅神经受累2例、上眼睑下垂1例、膝反射活跃或亢进3例、膝反射减弱或消失2例、病理征阳性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伴随其它部位出血2例(皮肤出血1例,针眼出血1例,粪便带血2例)。
3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检查异常1例。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10例,阳性率100%。出血部位,基底节1例,顶枕部2例,颞顶3例,硬膜下3例,额叶3例,蛛网膜下腔3例,小脑内1例,丘脑1例,额颞1例,颞叶1例,多发性软化灶1例。
4治疗与转归
根据出血原因,给予止血剂、输新鲜血、并给予脱水、镇静、止惊、预防感染、维生素K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8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
5护理
5•1一般护理
对于早产儿颅内出血应将患儿置于暖箱内,保持体温在36~37℃,婴幼儿患者应保持室温24~26℃,相对湿度在55%~65%,有条件者婴幼儿应给予单独房间,避免噪音过大,引起患儿抽搐,加重出血。认真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5•2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在对患儿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工作中应有条理性,操作应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过多的刺激,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对烦躁不安,反复抽搐者,应抬高上半身15°~30°以减轻颅内压,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气管插管、呼吸机、急救药物等。对缺氧者应及时吸氧。
5•3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5•3•1意识观察
患儿的意识是否清楚,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有无颅性尖叫,抽搐、双眼凝视、嗜睡、昏迷等神经症状和体征。
5•3•2缺氧情况的观察
出血量多,重症颅内出血的患儿缺氧症状明显。由于颅压增高,压迫呼吸中枢,表现为颜面苍白、口周青紫、呼吸不规则或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新生儿应给与面罩给氧,1~1•5L/min,幼儿可给与鼻导管吸氧,2~3L/min,均应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如脱水剂、呼吸兴奋剂、止血剂、给氧等均要及时应用。
5•4降低颅压
降颅压只适用较危重的患儿。经治疗抽搐不改善,而病情进行性加重者,新生儿应给予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30min内滴入,速尿每次0•5~1mg/kg,肌注或静脉推注。婴幼儿20%甘露醇每次0•5~1•0g/kg,30min内滴入。观察患儿面色有无青紫,呼吸急促,前囟紧张或者隆起等表现。
5•5镇静
如有烦躁不安、尖叫、反复抽搐者,按医嘱给与镇静剂,新生儿给予安定0•1~0•3mg/kg、鲁米那3~5mg/kg,婴幼儿给予安定0•1~0•5mg/kg、鲁米那5~8mg/kg静脉缓注、口服或者灌肠,要记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及用药效果。
5•6饮食护理
病情较轻者在症状好转后可直接喂养,病情较重者,鼻饲喂养,保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鼻饲前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以防注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5•7预防感染
颅内出血的患儿抵抗力低易并发感染,应积极防护。各项操作注意执行隔离、消毒、无菌技术等制度,每护理一个患儿均应严格洗手,加强皮肤、口腔等护理,一旦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处理。超级秘书网
5•8出院指导
对于平时体健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突发精神差,拒乳、尖叫等表现,应警惕是否有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颅内出血。本组1例母乳喂养3月未添加辅食引起发病,经维生素K及时治疗获满意疗效。多数学者认为,母乳喂养是造成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因素,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仅为同等量鲜牛乳的1/4,故母乳喂养可影响维生素K的摄入量。也有报道,母乳喂养者肠道内细菌产生维生素K少[1],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为此对小婴儿要注意询问喂养史,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并全面检查全身有无其它部位出血,年龄较大的幼儿应加强安全防护,以免外伤引起颅内出血。
篇8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 术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2-0049-01
由于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还未发育成熟,特别是1~2岁以下的新生儿、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述,因此,小儿外科的术中护理非常重要。术中需要护理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消除小儿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小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手术,才能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1 手术开始前的心理护理
按时将手术患儿接入指定的手术间,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摆好患者,同时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多数患儿对手术有很大的恐惧心理,怕手术疼痛。小儿对亲人的依赖性很大,当他进入手术室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充满了恐惧,好像被遗弃了一般,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他只能大声哭闹,奋力反抗,不会与医护人员合作,这样就会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始,对婴幼儿,护理人员应以慈母般的温情,耐心地哄逗小儿,小儿的皮肤最敏感,当轻轻地抚摸小儿时,就会使小儿安静下来。对于较大的儿童,护理人员应耐心、亲切地和他们交谈,谈论小儿喜欢的话题。如给他讲英雄故事等等。鼓励他们要勇敢、坚强,因小儿都有一定的虚荣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避免谈论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轻松的话题,亲切的语言,慈母的心态能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情,使患儿能较好地配合手术。心理学证明:焦虑和恐惧可造成一定应激反应,安慰可减轻焦虑和手术后疼痛。
2 术中的护理
保持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5℃左右。因小儿、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成熟,环境温度容易影响体温的升降。由于手术患儿术中身体暴露机会较多。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暖。如果术中受凉,就会影响术后的恢复,也就影响手术的成功。
与麻醉医生密切联系,主动配合,是患者安全保障的重要因素。摆放手术要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动作要敏捷、轻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以免给小儿增加心理上的压力,使麻醉顺利进行。
3 速迅建立静脉通道
由于小儿外科手术大部分都是选择挣脉全麻。因此,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
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不合作,穿刺部位
应首选头皮静脉,以免患儿抓扯,延误麻醉的顺利进行和手术的开始,输液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4 严密观察小儿脉博、呼吸
由于小儿处于全麻状态下,不能诉说。护理人员应随时测量脉博呼吸,麻醉中的呼吸抑制并不少见。如发现病理变化应及时报告麻醉医师,主动配合处理,关键就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如口腔内有分泌物应及时吸出,以免阻塞呼吸道,甚至窒息死亡。
5 严密观察小儿手术中的出血量
篇9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62-02
惊厥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婴幼儿多见,是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规整或暂停,伴紫绀、双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斜视,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多伴有大小便失禁。应特别注意的是新生儿惊厥动作与婴幼儿有很大不同,表现很不规律且常为局灶性,有时与正常活动不易区分。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严重症状之一,约占各类惊厥的30%。由于惊厥时间过长或反复惊厥,可致脑细胞缺氧,引起脑损伤,影响智力发育。因此须立即控制惊厥,以免发生不良后果,现将惊厥的紧急救治与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300例小儿惊厥患者,其中男174例,女126例,年龄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岁。原发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7例,急性扁桃体炎78例,急性中耳炎22例,其他23例,其中74例有反复高热惊厥病史,占24.66%。
1.2 临床表现 患儿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惊厥多发生在体温骤升后6小时内,294例体温在38.8℃-41.5℃,6例体温在37.8℃-38.8℃时即发生惊厥,持续时间数秒钟232例,1-2min54例,11例反复发作持续3-6min,3例持续时间长达15min,症状典型者243例,表现为双眼固定,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全身或局部不停的抽动,喉部有痰鸣音,口吐白沫,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症状不典型者57例,仅表现为轻微全身性或一侧肢体手指脚趾抽动,凝视、震颤、面部肌肉抽动,呼吸不规则,出现暂时苍白或青紫,多见于1岁以内。所有患儿抽搐时伴意识不清,发作停止后恢复正常,但很快入睡,发作后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2 紧急救治
2.1 患儿抽搐时立即让其平卧于抢救床上,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纽扣,以利呕吐物及分泌物流出,防止返流窒息。及时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呼吸道严重梗阻者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窒息者可用呼吸兴奋剂。
2.2 立即控制惊厥 惊厥发生时脑细胞代谢率、耗氧量增加,全身肌肉强烈抽搐代谢增加;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呼吸道分泌物多引起梗阻而加重缺氧,脑细胞产生大量脂质过氧化物致超氧化物歧化酶下降,加重缺氧性线粒体损害,因而惊厥时间长必导致脑损害。止惊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可根据病情选用针灸止惊和药物止惊。轻者可取人中、合谷、十宣、内关等行针灸止惊;严重时应用药物止惊或二者合用。婴幼儿止惊首选安定静脉注射,用量为0.2-0.5mg/kg,注射速度为1mg/min,必要时20min后可重复使用,但此药有抑制呼吸作用,对抽搐伴呼吸功能不全者禁用,可用10%水合氯醛0.5ml/kg/次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或选用鲁米那5-10mg/kg/次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1]。
2.3 给氧 立即给患儿氧气吸入,以减轻缺氧对脑细胞的损害,抽搐严重且年龄在3-4岁者,氧流量为2-3L/min,轻症年龄在6个月-1.5岁者,氧流量为1-2L/min。本组患儿无论抽搐轻重均给予氧气吸入,未发生因缺氧而引起的并发症。
2.4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供给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同时可保证急救时静脉用药。
2.5 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反复惊厥昏迷或惊厥时间过长常并发脑水肿,应及时遵医嘱使用20%甘露醇1-2mg/kg/次快速静脉滴注,或给予人工冬眠,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6 病因治疗 针对高热惊厥的原发病因予以相应的治疗,如为病毒感染则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则应用抗菌素治疗,同时注意观察各种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3 护理体会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惊厥发作时应立即松解衣领,取头侧平卧位,吸咽部分泌物,并托起患儿下颌防止舌后坠而引起窒息。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可采用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
3.2 吸氧 惊厥时氧的需要量增加,吸氧可减轻缺氧与脑损害。
3.3 加强防护 惊厥患儿应专人守护,抽搐发作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必要时约束肢体,上、下牙齿之间应放置牙垫,防止舌及口唇咬伤,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轻轻拉出以免堵塞呼吸道,不良的刺激可引起患儿抽搐,对抽搐频繁者应特护,尽量安排患儿住单人房,保持室内安静,光线适宜,避免强光刺激,空气新鲜流通,治疗、护理、检查应集中进行,同时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以便及时抢救,动作轻柔准确。[2]
3.4 保证足够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于抽搐后意识障碍者可选用静脉或鼻饲补充营养,鼻饲前要抬高头部并检查胃管在胃内方能鼻饲,鼻饲量及进入速度要适当,必要时先使用镇静剂后再鼻饲。同时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痰多者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min内不宜吸痰,以免诱发呕吐及误吸。[3]
3.5 高热护理 高热引起的惊厥,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中枢性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为预防脑水肿,以头部物理降温为主,采用冰帽,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利于脑细胞恢复。其次为枕下、腋下、腹股沟放置冰袋,忌擦胸前区及腹部,在冰袋外包裹薄巾,防止局部冻伤[4];亦可用30%-50%酒精或35℃-40℃温水擦浴。降温时注意足部保暖,可于足底放置热水袋,以防发生体温不升。我科曾有1例因降温不当引起体温不升,应引起重视。同时也可用复方氨基比林0.1ml/kg/次肌注。在降温过程中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大于39℃时每30min测量体温一次,38℃以下每2h测量体温一次,并详细记录,为医师进一步诊治提供准确数据,同时密切注意患儿出汗情况,防止出汗过多而发生虚脱。
3.6 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保持衣、被、床单清洁、平整、柔软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昏迷、大小便失禁的年长儿必要时留置导尿管,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皮肤,并涂滑石粉,及时更换衣裤,防止皮肤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婴幼儿应选择质地柔软的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为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完奶或进食后喂适量的温水以冲洗口腔。[5]
3.7 病情观察 详细记录惊厥发作次数;发作前有无多汗、易惊、尖叫,发作时状态;惊厥持续的时间、间隔时间;发作部位及发作后的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昏睡或昏迷,注意有无发热、呕吐、腹泻、黄疸及皮疹。并观察血压、前囟是否膨隆、呼吸、瞳孔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脑水肿早期症状[6]。反复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脱水剂预防脑疝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以便及时协助抢救。患儿惊厥停止后向家属详细询问病情如过去史、家族史等,进行全面体检或送检必要的化验标本,争取早诊断,早治疗。[7]
3.8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 持续而频繁的惊厥,往往并发脑水肿,应严格遵医嘱在指定时间内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按0.25-0.5ml/kg使用),注意输液的速度;一般在30min内滴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即刻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禁忌热敷。
3.9 使用抗惊厥药的观察 静脉注射安定应缓慢,避免引起呼吸抑制,注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有无频率、节律的改变。用10%水合氯醛灌肠时,应用蒸馏水稀释1-2倍,尽量保留1小时以上,以便达到药物吸收。[8]
3.10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因患儿家属对该病知识缺乏,患儿抽搐时常表现出极度惊慌、大喊大叫,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的心理。我们应安慰家属,给患儿做详细检查后耐心向家属介绍有关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让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有部分患儿因感染高热时有反复惊厥的可能。如本组74例有反复惊厥史,我们应向其家长介绍惊厥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并及早到医院诊治,防止惊厥再发生。
4 小 结
本文通过对30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在惊厥的急救过程中,迅速控制惊厥是关键,降温、给氧,使用脱水剂是重要环节,同时护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以及精湛的理论知识和抢救技术是治疗该病的保证。在护理上应重点抓好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外伤、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质量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郭燕妮,白晓华,等.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的急救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8):991-992.
[2] 刘学英.5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05-206.
[3] 王春玲,薛彩菊,李凤化.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6):763-764.
[4] 柳星兰.小儿惊厥的护理体会.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01-202.
[5] 刘丽森.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吉林医学,2008,29(20):1740.
[6] 李荣花.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213-214.
篇10
【关键词】 高热惊厥;健康教育;小儿;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常见急症,大多数学者公认高热惊厥与感染、高热、年龄、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是首要的,但感染、高热是惊厥的条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复发,改善其预后[1]。本文针对高热惊厥危险的因素对患儿家属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使其卫生保健知识增长,保健能力及自我护理技能增强,提高患者顺从性,避免感冒和发热,最大程度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10~200906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6例,>3~6岁2例,6岁以上1例。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惊厥发生在发热后4h以内6例,>4~12h 10例,>12~24h 3例,>1~3d 1例。惊厥发生时的体温:<38℃ 2例,38~39℃ 7例,>39~40℃ 1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 止惊 一旦患儿出现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5%~10% 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ml/kg,尽量保留1h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2.3 吸氧 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氧疗时应使用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3]。呼吸恢复立即停止。
2.4 高热的护理 (1)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3)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 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
2.6 出院指导 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38.5 ℃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转贴于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高热惊厥的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的教育,并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细心护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结果 通过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掌握了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家庭护理及预后等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及时抢救、良好的护理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减少发病率和后遗症,促进患儿痊愈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热惊厥;健康教育;小儿;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常见急症,大多数学者公认高热惊厥与感染、高热、年龄、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是首要的,但感染、高热是惊厥的条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复发,改善其预后[1]。本文针对高热惊厥危险的因素对患儿家属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使其卫生保健知识增长,保健能力及自我护理技能增强,提高患者顺从性,避免感冒和发热,最大程度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10~200906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1岁11例,>1~3岁6例,>3~6岁2例,6岁以上1例。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惊厥发生在发热后4h以内6例,>4~12h 10例,>12~24h 3例,>1~3d 1例。惊厥发生时的体温:<38℃ 2例,38~39℃ 7例,>39~40℃ 1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惊厥患儿就诊时,家长往往十分焦虑,惊恐不安,医护人员应迅速到位,全力抢救,并守护于患儿身旁。处置惊厥熟练准确,以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消除恐惧心理。患儿惊厥停止、家长不安情绪逐渐稳定后,应根据患儿和家长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绍患儿病情及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方法及惊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 止惊 一旦患儿出现惊厥,应就地抢救,使患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是急救的关键,反复的惊厥会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首选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内注射鲁米那钠,用5%~10% 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ml/kg,尽量保留1h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2.3 吸氧 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开通气道后,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待患儿面色由青灰或紫色变红润,呼吸规律后,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当屏气时间长发绀严重时,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等无法改变肺泡内PO2,只有用简易呼吸器才能解决这种短暂的呼吸暂停,扣紧面罩,挤压呼吸囊,压力视患儿大小而定,反复而有规律进行,以胸廓起伏为准,达到良好的通气效果。氧疗时应使用50%以下的氧浓,以防肺氧中毒或晶体后纤维增生症[3]。呼吸恢复立即停止。
2.4 高热的护理 (1)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3)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4)卧床休息,注意营养和水分的补充: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减低,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而影响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等物质大量消耗,同时高热可致水分大量丧失(呼吸加快,带出更多水分,皮肤出汗增多)。因此,患儿必须补充水分和营养,多饮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 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
2.6 出院指导 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肛温在38.5 ℃左右即应予以口服百服咛、美林等降温;苯巴比妥为长效类镇静催眠药,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在发热早期即应使用抗惊厥药,体温升至高热时,体内抗惊厥药已达到抑制惊厥的有效浓度,从而能抑制惊厥,有效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指导家长在患儿体温37.5℃~38℃时即应口服;如患儿出现抽搐,指导家长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裹于纱布的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2.7 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婴幼儿的机体抵抗力弱,易患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高热。(2)婴幼儿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加之小儿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或主诉不全,易被监护人忽视,临床上患儿就诊的首发症状多为发热,且体温常迅速升高。(3)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婴幼儿的脑组织耗氧量大。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层对皮层下控制功能较弱,在高热时兴奋泛化引起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致惊厥。对于高热惊厥的预防,首先是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体温超过38℃ 应立即降温,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高热惊厥患儿应立即给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同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是否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高热惊厥目前仍有争论,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权衡长期预防性服药的得失,选好适应证。
2.8 健康教育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大多数预后良好,但2%~5%[4]的患儿可发展为癫。其发生率与复发次数有关,即复发次数越多,癫的发生率越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已被证实。由于高热惊厥大部分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时间短,但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如果不按计划落实健康教育,难以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指导家长在家中备好所需的急救物品和药品,如体温计、压舌板、退热药等;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应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在38.5℃左右应立即口服美林等退热药;如患儿在家中或途中出现抽搐,家长不要慌张,应立即以拇指掐患儿的“人中”穴;以另一拇指甲掐患儿“合谷”穴 ,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反流物误吸;将指头用纱布或手帕包住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平时加强患儿日常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感冒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循证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4B):709.
[2] 胡亚美,江裁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
- 上一篇:园艺与园林设计
- 下一篇:财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