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森林生态旅游系指以尽力降低旅游开发对森林生态环境之不利影响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方式促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并将面向公众的森林生态环保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商业娱乐活动。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指森林旅游资源经营者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发并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并向游客提供的森林旅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按营销产品层次划分,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的综合体;按旅游产品功能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包含基础旅游产品、增值旅游产品等内容;按旅游产品形态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由实物形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综合而成。二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可转移性。顾客购买传统产品后,通常拥有产品的独占权。游客在购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后将获得特殊的生态旅游体验而非表达为实物形态的物品。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旅游资源的有限使用权。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价值不可储存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生产、交换和消费融为一体,游客可在指定时空条件下即时消费该产品。
制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的关键问题
(一)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滞后
第一,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缺乏绿色营销理念,生态环保理念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被漠视,致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相背离。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所在区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周边居民的常态化社会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杨财根,2011)。通过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可以在满足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环境责任,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生态价值实现理念,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未能在实现森林生态价值与保护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有效均衡。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要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价值与维系森林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之间维系均衡。对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者而言,森林生态环境安全带来的森林生态价值增值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价值需要通过适度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发方可实现;但是高强度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将导致森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恶化,降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降低森林生态旅游的价值。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较为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度有可能造成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承受过大压力,诱发地表土层侵蚀致使水土流失,森林旅游景区局部的植被破坏,干扰森林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活动等诸多生态问题。游客在景区内生活污水排放会污染、破坏森林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平衡;不适当的森林游客数量会造成森林旅游景区内的人文景观遭受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开发。
(二)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能力匮乏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对森林生态产品设计缺乏科学性,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规划缺乏系统性。局部地区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前未深入调研,其森林旅游资源规划缺乏充分科学论证,由此导致诸多不可再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营者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方面摒弃兼顾森林旅游和生态环保的投资理念,背离森林资源现状开发缺乏特色的新景点,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背离区域森林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并造成景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潜在游客市场运作能力,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传统的森林旅游产品局限于森林观光游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致使多数游客进入景区后停留时间短,过夜游客比率低(易爱军等,2010)。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将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营销等业务外包的动力,其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运作能力,致使森林旅游资源难以充分转换为企业经营效益,部分生态旅游收入甚至难以弥补为此而增加的森林生态养护费用支出。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多头管理矛盾,各主管部门围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事业缺乏有效协调,由此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从审批到建设再到运营环节都存在诸多体制有待解决。以日本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日本政府通过强制执行力规范森林旅游产品开发,并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和运营体系(郑群明,2011)。因此我国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亟需林业、交通、城建、旅游、税务等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鼎力支持方可有效实施。
第四,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融资能力不足制约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进程。传统的森林生态环保项目多由以林业部牵头的政府资金来运作,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探索设计有效的融资机制以吸引各方资金参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提升策略
(一)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理念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的产品创新是确保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前提则是确保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将生态环保理念注入到森林旅游活动中。如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旅店可以稀疏的散布于森林边缘地带,且建筑物的物理形态应与森林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人类在自然界痕迹与自然环境的天然融合。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决策者应当采取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层有序开发策略,若当前的资金与生态技术水平未能有效确保开发地的生态平衡则需暂缓开发。
第二,凸显森林生态旅游中的消费者体验特色,使森林旅游之游客在吃、住、行及游玩等各方面的旅游体验有别于传统旅游的角度来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丰富多变、自主性强、兴趣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等特点(罗金华,2008)。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应当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增强游客的亲切感。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重视开发以原生态文化为主题且具有深厚地方乡土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人文价值注入到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中。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将森林居民特有的社会人文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设计出以森林生态旅游体验为轴心,以森林居民文化为载体的新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二)变革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第一,结合森林生态旅游主题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弹性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属于奢侈品消费,其需求弹性系数较大,故特定时间面向特定潜在游客群的降价措施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总收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制定季节挂钩的弹性营销策略,在旅游旺季提升价格以降低旅游旺季消费者对景区的生态环保压力;在旅游淡季则可采取低价策略以吸引对价格敏感度的游客来景区游玩,提升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率。
第二,基于生态旅游理念制定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将投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上的成本计入旅游业经营成本并纳入旅游产品价格中。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旅游产品应当秉持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者承担成本的原则以从源头遏制恶化环境的肇因;绿色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还应秉持受益者补偿原则,以行政力量将森林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按合理方式分解,并由从森林环境治理中获益者承担(杜娟,2010)。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在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价格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以利于旅游产品定价贴近游客的心理价位水平。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从旅游企业向游客转移。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定价属于公共旅游信息,价格相对透明。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据此确定其旅游产品的价格并上网,在公开、透明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相互竞价以争取游客,有助于推动潜在游客快速做出购买决策。
(三)改进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森林生态旅游形象设计要求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将森林生态环境中的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与服务、周边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等要素集成,并从森林区域形象、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市场感应等三个角度来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方案。
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可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凝聚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地社会形象,增强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识别力,进而增进旅游地对客户市场的吸引力。其一,地理资源特征分析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基础。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性资源是森林所在地特色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山水风景,其形象定位要基于既有山水风景来设计。其二,人文资源特征分析是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动力。基于森林地域内人文资源分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产品增值服务。其三,整体形象定位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实现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根据所确定的森林生态旅游形象整体定位来创作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促销主题内容。
(四)重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策略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结合森林生态旅游特点,运用促销策略组合的方式来增进森林生态旅游营销效果。其一,根据森林生态旅游细分市场的消费特征实施网络促销策略。传统旅游促销主要面向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促销直接客户群则是旅游市场终端的潜在游客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互联网与终端潜在游客群进行即时无缝沟通,且可将节省的传统促销活动的中间环节运营费用让渡给终端潜在游客群,从而提升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森林生态旅游的网络促销还可直接向潜在游客群收集游客个性化需求信息,并据此改进森林生态旅游的运营水平,增加游客对森林旅游景点的满意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实施绿色营销渠道策略,为生态游客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选择信誉良好的旅游业中间商作为下游合作伙伴,促使旅游中介企业降低终端市场营销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强化潜在游客群体对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及其品牌的绿色环保印象。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在采购原材料及产品时,可通过选择获得环保认证企业的产品或以可再生产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的产品,以维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良好环保形象,打造贯通上下游的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环保品牌形象。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采纳开拓体验旅游营销渠道的策略。传统旅游业的实施模式是游客在信誉良好的旅游中介公司的组织下完成旅游消费,这有助于游客规避对异地旅游的陌生感,降低异地旅游在找寻宾馆、交通工具及景点时的诸多不便,但亦降低了游客在陌生地旅游中获得的新鲜体验感水平。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强化对自助游客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旅游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财根.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2.易爱军,刘俊昌.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0(3)
3.郑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及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
篇2
郴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景点开发、设施建设、旅游业管理等都有较为厚重的积淀。改革开放以来,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了郴州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郴州旅游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GDP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1997年郴州市成功举办第一届郴州山水旅游节后,2000年开始,郴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举办生态旅游节作为开放兴郴的重大举措。2000年―2007年,郴州市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生态旅游节,连续举办了八届,对整合旅游资源,传播旅游形象,提升郴州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郴州生态旅游节,2005年被评为全国节会50强,由此,成为了具有全国一定影响力的节会品牌。2009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和“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规划,即“至2020年,将郴州建设成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品级。
随着郴州构建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提升旅游产业品级的需求,郴州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从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和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两方面来探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路径。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的,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只是为当地居民服务,更是一种地方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等设施,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即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不仅是指一些文化场馆和机构,也应包含无形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昆曲作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郴州人们的高端文化遗产。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就可以利用昆曲作为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的特点,把高端的文化资源开发成常规的表演形式,就像以前一样搭台唱戏,不仅供旅游者观赏也作为当地居民的休闲方式,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增强旅游感受,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又可以使作为郴州高端公共文化的昆曲得以以常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服务大众,提升人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挖掘生态旅游文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可以把深奥的文化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我们都知道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而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廷官员。他在郴州兴学校,办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亲辟莲池,自种莲花,也自喻莲花,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写尽莲之高洁和君子之品质。郴州的爱莲湖风景区就是结合郴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现代城市理念经营城市的产物。这样的旅游文化开发,使得相关文化走进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也走进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里。
城市公共术景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伊利尔・萨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其含义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具象去领略城市文化,那么旅游者也会在旅游城市,透过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真实的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旅游文化。而当地居民也会在公共艺术景观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如郴州五岭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神农作耒耜”,就反映了郴州的历史,代表了郴州的文化。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事迹就发生在郴州。当时正是狗尾巴粘了谷种,让炎帝开始种谷。之后,炎帝在嘉禾的九老峰下的“丙穴”中,对关养在那里的六畜,开始了驯化,而用牛耕田的历史也由此拉开。神农发现嘉谷,驯牛教耕、遍尝百草三大贡献,郴人皆占有,此为郴之幸也。而其归葬之地,现今虽不属郴,但“神农精神”却流传郴地,新鲜依然。神农作耜在郴山,彰显的是“奉献、创造、忘我”,也可以说是“敢为人先”的一种郴人精神和文化。
(三)通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的效益
公共文化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一地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内涵,让旅游资源“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者。比如郴州的文化中心内有市图书馆、展览馆等设施,就在五岭广场旁边,它们都是郴州的公共文化设施,为郴州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等文化服务。如果这些场馆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根据客户要求组织特殊主题类的活动项目,或者开展学生团活动等,通过媒体宣传,建立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引起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来充分利用和保护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又比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的感受,成为旅游地的吸引点,同时,增强目的地人们对自身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激起爱护、保护、发扬民族、民俗文化的热情。丽江古城的开发,让纳西族人们认识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原本只有老人玩的东巴古乐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也走向世界各大舞台,从而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来,现如今在丽江光看一场东巴古乐表演,门票价格就在百元以上,不算其它的附加效益都已经很可观了。
又比如,郴州桂阳阳山古民居的开发中,就应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阳山古民居这个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阳山这个村落居住着何氏族人,他们崇文尚武,重伦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数百年家风,这也当今应推崇的精神文化。
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人们缺乏应有的生态旅游教育,缺乏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有些行为完全是出于无意。生态旅游教育的缺失可以由高校来弥补,旅游景区、社区又可以为高校提供很好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高校和旅游景区、社区的合作来提升人们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意识。
(一)校企合作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模式
1.高校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
(1)为旅游景区提供生态旅游专业讲解。首先在学校要开设生态旅游相关的课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生的培养采取分阶段培养的形式,即在旅游旺季,专业学生进入景区做生态旅游专业讲解,把生态旅游知识贯穿其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传递给旅游者。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培养专门的景点专业讲解员,经过生态旅游知识的专门培训。在团队入园时由景点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在游览的过程中要重点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很大,游客乘景点旅游车进入的时间较长,在沿途一方面通过专业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旅游车上播放有关生态旅游的相关宣传片,来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这项工作如果长期坚持去做,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意识。
(2)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做好生态旅游宣传。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是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开发出一些体验性旅游产品,原汁原味的真品、精品,避免文化污染。科学的做好旅游市场营销,科学的宣传旅游产品,用对游客负责任的态度来宣传生态旅游目的地,避免过度宣传,以免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通过高校的专业力量,科学准确的确定生态旅游景区承载量。
(3)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可由高校组织生态旅游专业志愿者团队,由他们分批与社区居民联系,深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结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生活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和周围的居民从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或观光中获益,而后自觉地保护这些让他们获益的生态旅游资源。
2.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而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肩负着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一线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要求以服务地方企业为主要目标,比如我们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国旅游城市郴州市,旅游业是郴州的支柱产业,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产业的支撑型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生态旅游课程,还要学生把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来提升他们的生态旅游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的实习实训就要到生态旅游景区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到实践中去发现非生态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要。高校从理论上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非常需要企业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懂得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来管理。
(二)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作用
1.解决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与提高的问题
生态旅游景区一般是没有收到干扰、生态和文化特色保留比较完好的地方,当地居民思想朴素,缺乏相应的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而一些旅游经营者也比较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又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去进行的专门的学习,而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学生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把培训与教育放入的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实践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开展培训教育,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学习与生活、生产、工作的矛盾,又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
2.解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有了更多实践机会,也有更多接触一些生态旅游景区非生态的行为和现象,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的培养出更优秀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保障。因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满足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为将要从业的专业人员开展良好的职业培训,从而确保行业内拥有高素质从业人员,有效的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良性循环。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机会和层次
通过深入当地居民生活中,宣讲生态旅游基本常识,以身作则,示范带头作用,逐渐提升居民的生态旅游知识,随着居民生态旅游专业水平的提升,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从而从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当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变原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只能从事一些浅层次的工作的局面,从而调动起居民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篇4
1、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1) 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以简要的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工业不同,农业本身就包含许多自然属性,如土地、气候、水源等,因此注定了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人们在劳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文化与农业融为一体,为农业增添了新的内涵,如农村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正是农业携带的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融合,才形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物,吸引城镇居民回归自然。
(2) 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中国在地理上跨越面积大,地理区位的不同导致农业耕作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北方干旱,多种植小麦,南方高温,多种植水稻。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写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的地域、气候环境,使得人们的耕作方式、生活习惯、居住建筑都富有地区特色,如陕西全年干旱少雨,人们就住在窑洞里;福建等地全面湿热,人们为了防止洪水冲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3)具有资源利用率强的特点。农业生态旅游既具有农业的属性,又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农业耕作要依赖当年的气候、降水量、温度等自然条件;而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人们出游的时间的不固定性。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相互补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多重经济效益。在气候条件不利于传统农作物耕种时,可以选择种植成熟期短的植物,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的需求;在气候条件有利时,种植传统农作物,通过传授种植知识、技巧等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知识性。
(4) 具有体验性强的功能。农业生态旅游除了具有生态旅游的特性之外,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参与性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要自己种植农作物、除杂草、收获果实才能够体会到农业生态旅游的乐趣。旅游者参与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参与农作物的耕种、果实的采摘、家禽的喂养等多种方式,深度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1.2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式。从我国目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同地域之间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形式有所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观光型农园:主要以展示各种农产品为主,介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通过开放农产品种植园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品尝果实等各种需求。同时,根据园区自身实力配备多媒体、指示牌等,展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如广东省番禹龙农业大观园。
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交易、旅游者休闲融为一体。农业公园一般以高技术农业生产、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方便游客多样化的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农业公园多是综合性的,包括服务区、观光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民宿农庄:以乡村宁静的环境、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丰富的农产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旅游者在农庄内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真正体验农民日常的生活;如山东泰安的家庭农庄。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态旅游认识上存在误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具有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即旅游者渴望体验原生态自然及人文环境。而许多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盲目的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修建楼房,将原本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改为坐落在乡村的“城市”。不仅不能够吸引旅游者,反而让前来旅游的游客失望而归。此外,有的地方仅仅把农业生态旅游作为吸引游客的噱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地的文化在缺乏保护意识下被游客所同化,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2.2政府引导不到位。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部门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涉及的行业众多,如林业、牧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各个行业同步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造成行业混乱、旅游产品良莠不齐等现象。
2.3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地域差异性大的特点,但纵观我国各地发展现状,开发的项目多为观光型农园、农业园区等;而活动的形式仅仅局限于“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层面,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文化性不强,缺乏高端、精品旅游项目;导致游客在目的地滞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部分旅游地已注意参与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但挖掘还不够深入,造成旅游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俗套。[4]
3、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生态旅游规划要合理。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前,必须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拟定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应涉及对产业的布局、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并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具有独特性、条件优越的旅游地区。在开发过程中,要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将生态旅游与农业完美的结合,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知识与生态旅游理念融合,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观赏性、科教性、娱乐性,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多样化特性。
3.2 完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的行业经营管理制度是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制度既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要约束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多数为农民,缺乏管理经验与意识,造成服务和管理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文明现象,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行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从旅游的六要素方面约束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既提高了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能力,又能够督促旅游者制约不文明行为,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健康的发展。
3.3 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农民是发展的主体,政府是行业发展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法规,保证行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组织,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以保证法律法规起到监管和保护的作用。另外,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农业生态旅游。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者;动机;NEP;百花山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1―0075―06
1 引言
国外很早就开始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予以关注。弗雷尔和厄格鲁(Fennell&Eagles)认为游客是生态旅游框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促销和推广――支持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消费者”是其中重要议题之一。在此之前,世界旅游组织(WTO)还特别委托专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7个重要生态旅游客源国的游客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世界生态旅游峰会c组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更多地去理解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中那些正在对生态旅游产品做出反映的人们是重要的。”
从全球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而发达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客源地。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因客观环境的不同,应存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研究和发展的侧重。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主席伍德(Wood)注意到,生态旅游如操作不当,也会像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样危害环境。生态旅游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是关键。如何在接受西方生态旅游新观念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对中外生态旅游者异同的透彻了解正是生态旅游本土化研究的前提。
2 研究背景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距市区80千米,所辖范围总面积约为17平方千米,共由9座海拔超过1900米的山峰组成。200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笔者在百花山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23份。采用K阶最近邻(KNN:K-Nearest Neighbor)和反向传播(BP:Back-Propagation)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所构成的综合分类器对百花山游客中的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最终分类结果为生态旅游者139名,非生态旅游者284名。分类结果经预测有效性、内容有效性、理论有效性和收敛有效性检验,效果较好。
问卷各部分的设计尽量采用较为常用的问题形式,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结果对比的需要。其中:
人口统计特征部分,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年均收入4项。重点在于测量游客的人口统计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定位。问题设计时既考虑了国际惯例,也考虑到中国本身的研究习惯。年龄段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划分。
动机特征部分,调查了对游客选择目的地构成影响的34项主要出游动机,以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护区的游客管理措施是否对游客的动机实现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到游客是否对管理措施做出响应,因此动机特征是问卷调查的重点。该部分表格设计主要参考了厄格鲁(Eagles)在“加拿大生态旅游者的旅行动机”(The Travel Motivations of CanadianEcotourists)一文中列出的旅游动机目录。该目录在1983年“加拿大人旅游态度和动机研究”(CTAMS)中首次使用,当时有11500人接受了调查,后来又有多位学者在多个地区的调查中使用了这一动机目录。本次调查通过预测试在该目录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环境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动机。该部分列出涉及环境问题的叙述6项,用以评判旅游者的环境素质。环境态度的测量,采用NEP尺度(NEP:NewEcological Paradigm)。NEP尺度,是国际上测量环境态度时最常使用的工具。改进的NEP尺度在不对测量效果造成显著影响的前提下,由原来的12个条目缩减为6个。
3 特征比较
3.1人口统计特征
从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旅游认证程序(NEAP:The Nature and Ecotourism Accreditation Program)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看,与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应,对生态旅游游客国际社会基本形成了自然旅游者、生态旅游者、严格的(高级)生态旅游者3个级别的认定。其中自然旅游者通常指到访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本文除北京松山的案例是对自然旅游者特征的探讨外,其他均对自然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有明确的区分,主要是基于NEAP“生态旅游者”层次的比较研究。特别是百花山、中国台湾(3个沿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者)、波兰(Oicowski国家公园的参观者及居住在附近的生态旅游者)3个案例,调查时采用了大体相似的生态旅游者判定标准以及动机列表。
案例选择时,除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外,主要考虑了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两个指标。除百花山外,还包括:
(1)松山: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百花山客源基本相同,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调查结果的验证;
(2)中国台湾:与北京在文化上基本具有同源性,不同的是台湾的生态旅游开展得相对较早;
(3)波兰:波兰与北京相同,生态旅游开展较晚,不同的是波兰从文化上讲属西方文化的范畴;
(4)欧美: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开展较早,可供分析的案例也较多,目前,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认识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3.1.1 性别
无论是取自百花山、松山,还是我国台湾的样本,生态旅游者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而西方国家无论是处于生态旅游发展较早阶段的波兰,还是生态旅游开展较为成熟的欧美,都显示出相反的女性化倾向。不过,据维尔(Weaver)分析,欧美国家早期的生态旅游者案例研究结果也曾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
引起性别倾向最直接的原因可能与不同阶段生态旅游产品特点不同有关。早期,成熟的、商业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生态旅游多是自发的、小规模的、无向导的、对体力要求高的和探险型的,因而也是更适合男性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所对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市场的调研就表明,入境的女性游客更喜欢参加对体能要求不高的活动,如有向导的旅游或路程距离少于两个小时的无向导旅游;而男性游客则更喜欢参加观鲸、潜水以及长距离、无向导的旅行。但 女性对生态旅游的兴趣可能要高于男性,在百花山的调查中,以生态旅游兴趣尺度EI(EI:EeotourismInterest)作为衡量游客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程度的指标,结果显示百花山游客中女性比男性对生态旅游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当生态旅游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旅游产品,各种配套设施和服务得到保障,甚至开发出更多适合女性特点的生态旅游产品时,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性别就会逐渐向女性倾斜。
3.1.2年龄
百花山的调查,与科思特托等(Kerstetter etal.)对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的调查结果相同,小于35岁的年轻人占绝对优势(见表1),比例都超过了75%。石金莲等所调查的北京松山的生态旅游者年龄稍大,但也以年轻人为主体,小于45岁者占到72.5%。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生态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上,以29―3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一半以上(51.6%)。欧美国家的统计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生态旅游者主体为大于35岁,甚至40岁的中年游客,波兰生态旅游者年龄也略高于一般游客,但不很明显。
导致我国与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
(1)与旅游体验有关。我国大陆地区,旅游业19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现在的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是大众旅游的体验也很有限;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旅游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中年,人们大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在旅游实践中体味到珍爱自然的重要,因而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有益于自然的旅游产品。
(2)与收入有关。生态旅游产品的花费比一般的旅游要高,因而对旅游者的经济实力要求也较高,另外,收人较高者往往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态度更好,这也有利于他们选择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大陆地区,小于35岁的青年人属于“”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收入,而中年人多多少少受到“”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面临着下岗、失业等诸多压力,经济基础使之很难问津生态旅游;在欧美国家,近几十年的历史多未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中年人既有精力又有经验,因而往往是社会上收入最高的群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生态旅游产品。
(3)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我国台湾地区的游客就旅游体验和收入而言大体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但生态旅游者也以年轻人为主;同样,上文提到,波兰的生态旅游虽然也处于早期阶段,但受调查者同样以女性为主,这两种现象都有可能与东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杨瑞霞认为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上讲,中国属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历来与外界来往较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主静”文明,旅游者心态呈现“内敛稳重”的特性。与此相反,西方沿海民族则以赚钱为荣,他们远行,冒险出游,到海外寻宝淘金,形成一种“动态”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所赋予西方人的精神勇猛、进取较锐的冒险品格。在东方“内敛”、“主静”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相对更富于探险精神的男性与年轻人来说,自然成为了中国生态旅游最主要的部分。
3.1.3教育程度
生态旅游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的我国台湾和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超过了70%;生态旅游还处于早期甚至萌芽阶段的北京地区和波兰,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要小一些,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在60%左右。特别是在百花山的调查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仅为53.2%,与一般游客中50.0%的比例差距非常微弱。
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差距小的原因与二者的分异程度不大有关。如在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中有相当比例的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他们作为生态旅游者的身份是不稳定的,与一般游客的差异是相对模糊的,他们要成长为真正的、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还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否则将被淘汰为一般的游客。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更准确地讲,是针对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如百花山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就达到了61.0%,超过一般游客约11个百分点。
3.1.4年均收入
足够的收入是促使有生态旅游出游动机的消费者最终购买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保障,以往几乎所有研究都显示,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游客拥有更高的收入,百花山的调查也如此。我国台湾地区呈现出不太相同的趋势,陶等(Tao et a1.)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调查也显示,75.4%的人在1998年的家庭收入低于1250000台币,相比之下,1997年台湾一般人口中只有68.8%的人收入低于该数字。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收入偏低与其年龄相对较轻有关,他们大多正在读大学或刚刚大学毕业,收入自然要低些。大陆地区的生态旅游者虽然年纪也较轻,但上文谈到,他们由于有很好的教育和更好的机遇,收入并不低。
3.2动机特征
加拿大的数据来源于厄格鲁1992年对以往若干关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调查的总结。动机特征部分的调查采用的是4点李克特量表。
3.2.1重要动机上的差异
表2中分别列出了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和加拿大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前10位出游动机,对其中6个动机,二者都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它们是:“未破坏的自然区域”、“在大自然中学习”、“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风光摄影”、“活动筋骨,以喜好的方式自由活动”和“时间允许,看尽可能多的东西”。对于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比较重要的其他4个出游动机,即“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参与运动”和“品尝到新的美味”,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同样比一般游客认为更重要。因此,总体而言,百花山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在最重要的动机方面差异不大,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
3.2.2差异程度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将更加突出,与一般游客在动机特征上的差异程度也将有加大的趋势。以百花山调查和厄格鲁对加拿大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统计为例,二者所涉及到的相同或相近的动机特征34项,其中对于“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露营”、“在大自然中学习”、“学习新的户外技能”和“风光摄影”5项动机因厄格鲁的统计缺乏一般游客的资料,不便比较。在剩下的29项动机中,在90%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在7项动机(“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观看运动”、“利用旅费降低的机会”、“拜访亲友或故乡”、“三星级以上的旅店”和“可以进行室内运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加拿大差异显 著的动机项则达到24项,仅在“三星级以上的旅店”、“享受美食的高档饭店”、“唤起美好的回忆”、“温暖的气候”和“观看运动”等5项动机上不存在太大差别。在95%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存在显著差异的动机减为3项(“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和“观看运动”),加拿大则仅除去了“室内运动”1项不太显著的动机,减为23项。
波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在波兰,诺维兹克和弗雷尔(Nowaczek&Fennell)就49项出游动机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仅在“夜生活和娱乐”以及“拜访亲朋”2项动机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陶等就18项动机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和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在“在大自然中学习”、“参与游憩活动(如徒步旅行,观鸟)”、“鸟类”、“生态保护区”、“荒野/未破坏的区域”和“地貌和地质遗迹(features)”等6项社会和吸引物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大小与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高低基本一致,该论断如能在以后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可将其作为衡量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用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工作。
3.3环境态度特征
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态度是行为的预报器,不同的旅游者,其对环境的态度不同,在旅游中的个人行为也往往不同。改进的NEP由6个问题构成(见表3),回答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级构成,计分分别为1―5分。计算NEP分数时,正面陈述的调查分数直接计入总分,反面陈述则由6减去问卷调查的分数再计入总分,因此,最高分为30分,中立者的分数为18分,大于18分的表明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小于18分的表明其对环境不太友好。
百花山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在环境态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NEP的平均得分来看,一般游客为21.47,环境态度中等,生态旅游者平均得分则为25.45,环境态度较好,其中,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些,都超过了25分,分别为27.98分、25.98分,相比之下,经常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得分略低,为23.06分,低于24分,属环境态度中等。维尔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旅游者类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生物或者说环境中心论态度,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则展示出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百花山的调查与维尔的结论基本相同,不太相同的是发现在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中也有一部分游客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他们每年去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旅游的次数较少,被称为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经历了实践的洗礼更加稳固不同的是,偶尔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则多来源于理论,相对是表面的、不太稳定的、需要巩固的。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调查显示了大体相同的结果,调查采用了由9个陈述句构成的NEP法,结果表明,所有游客的均值为34.7分(平均为3.86分)。环境态度大体介于百花山一般游客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之间。
陶等用类似的方法对台湾游客的环境态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环境态度要好于自我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
4 结论与讨论
(1)人口统计学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呈现出男性化、年轻化、与一般游客教育程度差异小等特征。说明受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以及东西方文化渊源的影响,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会呈现多样化形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应成为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应研究自身生态旅游市场的独特之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体系与营销模式。
(2)动机方面,比较发现,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最核心的出游动机与国外生态旅游者基本相符,但典型性不高,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较国外要小。相符的动机特征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差异较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还较低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属于“生态旅游者”的人群是不稳定的,甚至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随时跟踪我国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变化直至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是必要的。
篇6
关键词: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
收稿日期:2012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31170400);湖北省科技厅科学自然基金项目(编号:2010CDB04402);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
号:B20111305);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编号:2007001);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
室开放课题资助(编号:2011003)资助
作者简介:袁龙义(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和森林环境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5604
1引言
恩施大峡谷位于长江三峡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恩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森林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素有“鄂西林海”、“华中植物园”、“绿色宝库”、“华中药库”、“种质基因库”等美称[1~3]。山灵水秀的恩施大峡谷处于恩施州的怀抱中,那里民族风情淳朴,物种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它以其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被有关学者拿来与美国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足可以看出它极具潜力的开发前景。对整个恩施州的旅游业的发展将意义重大,既是当地居民休闲郊游的好去处,也能吸引更多恩施州以外的游客前来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巴楚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研究方法
湖北清江恩施大峡谷位于长江三峡附近的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和板桥镇境内,是清江大峡谷的一段。自然景区则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4]。
2009年5月到恩施大峡谷景区进行旅游市场全面调查,拍照。针对所要调查的内容的不同方面,设计出相应的调查问卷,对旅游地的旅游者进行调查,同时对主要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并深入到旅游区内对居民调查,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得出结果,了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共准备了120份问卷,收回113张,有效问卷率为94.17%。在考察的基础上对全部产品进行统计种类、类型,并进行评价,初步拟定有开发价值的产品,并进行全方位更为详细的调查。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一些有开发潜力的产品进行旅游产品开发SWOT分析。
3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
3.1优势
3.1.1旅游资源优势
恩施大峡谷全长108km,总面积300km2。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和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堪称5大世界奇观,是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的天然素材(图1~图5)。
图1地缝配竖井
图2清江升白云
图3天桥连洞群
图4绝壁环峰丛
图5地缝接飞瀑
3.1.2政策优势
为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推动恩施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让旅游业成为全面振兴恩施的重要产业。恩施州政府着力将恩施大峡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风景区,将其作为恩施州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3.1.3地理区位优势
从宏观看,恩施大峡谷地处鄂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三峡之南,清江中游,正处于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最东部、长江三峡与张家界2个世界级旅游区之间的走道位置,是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带与长江三峡旅游带的黄金结合部。同时,该区域又处于湖北省鄂西旅游圈之中,是清江民俗风情旅游线的重要地段。从微观看,恩施大峡谷距恩施市和利川市城区均为40km,与中国最大溶洞、世界特级洞穴腾龙洞相邻。
3.1.4公众参与意愿强
恩施大峡谷旅游项目开发的公众参与性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大多认为项目的建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所在社区居民的参与能真正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生态旅游所具有的扶贫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当地政府和人民所接受,从而获得他们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相邻的腾龙洞景区居民在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后,通过参与旅游服务,使许多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3.2劣势
3.2.1旅游市场不规范
我国峡谷旅游开发历史不长,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市场竞争不太激烈,但暂时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指导。政府、旅游、林业、环保和文化等各部门没有统一明确的职能分工,容易在管理上形成混乱,造成对游客的伤害。
3.2.2开发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易形成单纯的生态观光,对资源潜力开发不够,或缺少较深的文化内涵及个性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使游客流连忘返或再游。
3.2.3知名度不高
恩施大峡谷作为新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比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峡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尚缺少知名度。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市场支持,市场机会相对较少,尚处于蓄势待发的雏形阶段。
3.2.4交通落后
虽有机场与外界相通,但航班以省内为主,通武汉和宜昌,省外只通往重庆,机型都是“运七”。全州通车里程8 155km,共有2条国道、11条省道,但多跨越大山,道路险峻。
3.3机遇
3.3.1生态旅游成为发展潮流
国内旅游经过20多年发展,业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居民为了排遣快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所带来的抑郁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潮流。恩施大峡谷的开发将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其规划与开发正赶上生态旅游发展机遇期。
3.3.2交通条件即将改善,可进入条件变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恩施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交通条件得到很大改善。2008年沪蓉高速宜昌至恩施段通车、恩施石乳关至奉节大桥公路建成;2010 年沪蓉高速万州至恩施段通车;杭兰高速公路、长江巴东港等基础设施也将相继建成。这些建设都将改善进入恩施大峡谷的交通条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3.4挑战
3.4.1生态环境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如破坏当地地表植被和生物量,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废水、扬尘和噪声会形成新的污染等。施工工程设备技术差、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有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差,引发山体滑坡。基础设施建设和游客活动可能导致森林害虫的天敌种群被破坏或带来外来有害物种等。
3.4.2民族传统文化异化或遗失
当地居民和环境之间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生态位和资源位,他们对本地生态位的“占领”和利用是以其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和周围的环境交流[5]。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不但会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会造成当地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选择方式等的异化或遗失。
3.4.3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
旅游需求受旅游者收入水平、出游时间、旅游心里偏好等因素的限制。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层次消费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6]。恩施大峡谷作为远途观光,自然环境和风景较好的生态旅游产品,需求弹性大,需求敏感度强,需求扩展性大,需求季节性会较明显。同时区域经济欠发达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7]。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4恩施大峡谷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4.1旅游者结构特征
根据当地调查结果(表1)表明:景区的游客主要集中16~50岁之间的青壮年群体,可能是恩施大峡谷的比较险峻地理条件使然,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考虑着重考虑这部分人的需求。游客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大专以下,其次是大专及本科,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相对比较少,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做到雅俗共赏,也要考虑吸引资深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考研究。游客的职业和收入也是影响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景区的游客职业分布比较平均,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综合考虑大众需求。从游客的出游方式来看,景区的游客单独出游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要注意群体参与。
表1旅游者构成特征
调查对象对象组成百分比/%年龄16岁以下17.7016~3039.8230~5034.5050岁以上7.96文化程度大专以下57.52大专及本科28.32本科以上14.16游客职业公司职员22.12公务员26.55教师10.62学生17.70自由职业者23.01旅游同行者个人13.27亲友34.51随团29.20其他23.01
4.2旅游者行为,消费特征
根据客源地的调查情况来看(表2),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的旅游者大部分来自恩施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加大对景区的宣传力度,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了解景区的魅力尤为重要。从旅游者的个人收入和此次旅游花费来看,在设计旅游产品时价位上要符合大众消费水平。通过对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来源调查分析发现,旅游者到恩施大峡谷来旅游大都是通过旅行社的引荐,这说明恩施大峡谷景区的知名度尚未打起来,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尤其是结合互联网和电视电台等现代工具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促销。从游客喜欢的旅游纪念品来看,游客偏重喜欢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就要求在设计旅游纪念品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特色的体现。
表2旅游者行为、消费特征
调查内容游客反馈意见百分比/%客源地恩施地区63.72其他地区36.28个人收入水平1 000以下23.011 000~2 00034.512 000~3 00027.433 000以上15.04旅游花费200元以内41.60200~500元30.09500元以上28.32旅行时间1d45.132d38.052d以上16.81游客信息来源朋友介绍22.12电视电台7.96报刊杂志21.23旅行社32.74其他15.93旅游纪念品恩施特产32.74土苗少数民族服饰38.94旅游文化纪念品11.50其他16.81
5结果与讨论
5.1探险猎奇生态游
根据恩施大峡谷的地形,结合当今很多年轻人喜欢冒险的特点,在一些自然环境较为险峻之地,可设计探险旅游项目,如悬崖峭壁上的攀岩、湍急河流中的漂流以及在山上野营等。当然这些项目需要专门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导游和较高水平的安全保护措施。由于这些地区往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个项目接待人数应严格控制,以保护环境。
5.2农业生态旅游
恩施大峡谷周边的村寨古朴自然,可以与大峡谷的旅游相呼应,开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当地农民可垦荒种植茶、烟叶、果树、绿色蔬菜以及进行畜牧养殖,并可与旅游业相互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向来恩施大峡谷旅游的游客提供大量肉、鲜鱼、蛋、蔬菜、粮食和水果等农副产品以及满足游客参与体验一些简单的农事活动的愿望,比如说果实的采摘等,旅游业的发展又刺激景区所在地农、林、牧、副、渔的发展,从而有效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5.3科学考察旅游
恩施大峡谷的地貌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它们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适宜开展科学考察旅游,在恩施大峡谷可以开展喀斯特地貌考察和动植物物种研究等。但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和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主要游客对象是专业人员。另外可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内进行科学普及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设计满足大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旅游项目。游客与大自然接触交流,通过参观考察现场,看展览、观声像等活动,获得自然知识,从而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是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的主要场所。
5.4民俗文化风情生态游
5.4.1民族风情旅游
恩施大峡谷位于西部多民族地区,恩施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38.7%以上,共有25个民族,有着浓郁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可根据区域特色,进行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除峡谷天然景观外,土家风情、休闲度假也是主要旅游吸引物。根据七星寨景区规划,在2010年,大碥寨将建成木结构的土家山寨,构造“青山绿水、土苗人家、白崖黑洞、杜鹃红花”的优美意境,游客可在此留宿,观赏山寨夜景、欣赏土家歌舞,原汁原味地享受“回归自然”的体验。还可开发专项乡村旅游产品,区内旅游资源有石林,土家民族风俗,包括土家风俗礼仪传统节日、土家族歌舞、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如民间刺绣西兰卡普)、土家特色菜肴及茶俗等。
5.4.2村寨旅游
在恩施大峡谷周边特色浓郁的村寨,可设计村寨旅游,让游客走入村寨,吃住在村寨,通过参加村寨的活动,获取一种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村寨也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效益。村寨旅游的关键是组织和培训村民,并控制其发展的规模,避免出现社会环境问题,这类旅游项目是最能发挥旅游扶贫作用的。
5.5开发恩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格格”、合渣、腊肉、宜红茶、土豆干等。通过对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游客普遍喜好收藏具土苗特色的饰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土苗服饰,头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作为旅游纪念品共游客选择。
6结语
恩施大峡谷资源丰富,景观奇特,有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加上当地的经济欠发达,需要旅游的发展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是实现恩施地区经济良性增长,与环境资源冲突最小,环境代价最小的途径。恩施大峡谷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过只要加以改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谭倩岚,李蓉蓉.恩施大峡谷旅游项目开发与新农村建设[J].时代经贸,2007(69):60~61.
[2] 向旭.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1):62~65.
[3] 严怡红.恩施山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基本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5~49.
[4] 方起东,祝炜平.峡谷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68~71.
[5] 王秀红.旅游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类生态学透视[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1):92~94.
篇7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篇8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篇9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开发;梯度开发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2012年度院长长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12-08。
一、甘南州生态旅游开发述评
(一)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南邻四川,西接青海,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区的过渡地带,境内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甘南州具有大陆性、季风性和高寒性的气候特点。甘南州地势落差较大,海拔在1172米到4920米之间,地貌特征复杂多样,分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和山地丘陵区三类地貌区域。多样的地貌类型造就了甘南州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
1.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物资源类型丰富
甘南州的植被生态属温带森林草原向高寒草原垂直过渡带。甘南州林区是我国九大林区之一,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林地面积占甘肃省的30%,蓄积量占甘肃省的45%,是青藏高原、西南林区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系统的中国―日本、中国―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三个植物亚区的交汇区,生态地位重要而独特。全州林地面积2588.7万亩,森林植被覆盖率20.7%。全州县市属林地面积1088.21万亩,其中有林地279.65万亩,疏林地59.44万亩,灌林地634.9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79万亩,宜林地99.38万亩。境内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流域的山谷地带。其中重点保护的林木资源有大果青杆、麦吊云杉、岷江柏木、椴树等20余种。
甘南州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州草地面积 4084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0.3%。耕地面积100万亩。牧草种类约47科180属500余种。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无工农业污染、病原菌极少、高原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丰富等特点。
2.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拥有大量的珍稀物种
甘南州有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生动物31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熊猫、黑颈鹤、雪豹、梅花鹿、藏原羚、水獭、林麝、盘羊等143种,其中黑颈鹤数量达500多只,占全球总量的6.3%。
3.水体、地质资源类型多样、异彩纷呈
甘南州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河源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孕育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等干支流120多条,每年为黄河补给的水量分别占到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黄河总径流量的18.6%,每年为长江最大支流嘉陵江补给的水量占到嘉陵江干流总径流量的60%。其中玛曲的黄河湿地、卓尼的洮河干流与白龙江流域都比较适合开展水上旅游项目。
甘南州的湖泊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主要有尕海湖、冶海、骨麻湖、达力加翠湖、欧拉克琼湖等,是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此外,自治州境内还分布着我国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801万亩,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 甘南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开发水平较低,乘数效应不明显,生态旅游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2011年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旅游兴州”的发展方略,并提出了“到2016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州GDP的比重大幅提升”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已提前实现。2015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7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3亿元,增长51.3%,占全州GDP的26.9%。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甘南州旅游接待总人数中有相当比例的游客属于借道甘南去九寨沟的过境游客,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有限,而其他游客的旅游消费也集中在吃、住、行和门票的基本需求上,购物和娱乐环节的消费很少,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2.生态旅游产业在全州范围内稳定发展,但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失衡
从全州视角来分析现阶段生态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总体上呈 “点强面弱,倚重国道”的态势,旅游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不均衡。首先,传统的生态旅游景点每到旺季人满为患,游客满意度大幅度下降,而周边其他风景秀丽的草原、牧场、湿地则不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由于州内道路交通的落后,致使生态旅游产品只能围绕213国道开展,相当多的高品级旅游资源由于交通因素的制约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发展空间不平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闲置,也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甘南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州内1市7县公路交通网络已较为便捷,与周边市州的4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夏河机场运营顺利,开通了飞往西安、兰州、拉萨、银川的4条航线;兰合铁路开工建设,西宁经合作至成都铁路顺利推进,与周边客源市场的联系将会不断扩大,全州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但从游客集散地到生态旅游景区的支线道路建设进展缓慢,则岔至尕海、迭部至扎尕那、玛曲至欧拉秀玛等旅游道路大多年久失修,路况较差,州内旅游环线道路建设进展缓慢。
住宿设施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州共有星级饭店36家,农(牧、藏、林)家乐97l簟W约莩捣砍涤地建设逐渐起步,目前已有大峪沟、冶力关、尕海三处自驾车营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农(牧、藏、林)家乐设施较为简陋,青年旅社数量较少,淡旺季需求矛盾突出。
4.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但还不足以满足游客需求
近年来,甘南州旅游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线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仍然停滞不前,虽然各市县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多期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流动性强和观念制约等因素收效甚微。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升缓慢。
5.旅游相关行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多方掣肘
长期以来,甘南州并未建成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机制,特定旅游发展项目的开展往往受到来自交通、林业、农牧、水利等部门的多方制约,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受到严重影响。
二、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的重要意义
梯度开发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Vernon)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笔者认为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具有很明显的不平衡性,而由于开发资金的有限性,区域旅游开发势必从开发条件较好的高梯度旅游资源开始,并逐渐向中、低梯度旅游资源推移。而旅游资源的梯度评价应该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旅游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虑。以梯度开发理论指导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于目的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资源类型却相对单一,如果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则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的弊端,不仅会导致资源利用率下降,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而梯度开发充分考虑到了 各单体旅游资源的自身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是生态旅游资源高效开发的保证。
(二)有利于优化区域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是甘南州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合理的旅游景点布局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至关重要。而梯度开发理论可以帮助旅游产业决策者在同等资源禀赋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充分考虑到区位条件对资源开发效率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全域旅游的高效发展。
(三)有利于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南州生态环境脆弱。而旅游资源的梯度评价充分考虑到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环保投入与环境容量因素,这就使生态意义重大且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旅游资源很难成为高梯度资源,从而有效地减缓了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环,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续资源。
三、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对策
(一)制定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规划,确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时序
首先,要深入细致的开展生态旅游资源梯度评价,在衡量旅游资源禀赋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考虑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环境。其次,开发规划的制定必须从甘南州旅游业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甘南州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最后,科学预测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与生态效益,确定合理、科学的资源开发时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开发的效率。
(二)应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居民的和民族习惯,避免社会矛盾
甘南藏族保留着较为原始的自然崇拜,每个村寨都有自己所供奉的山神或河(湖)神。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梯度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信仰与习惯,避免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的冲突和矛盾。
(三)要兼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生态旅游资源的梯度开发要以完善目的地的产品结构为出发点,注重增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要与人文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好衔接工作,避免单一的类型旅游产品的畸形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要注意区域旅游整体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优先开发旅游线路节点和旅游集散地的旅游资源
(四)要积极跟进旅游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建设
甘南州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旅游交通与户外营地建设;加大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出台相关政策,加速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来。
篇10
1.1区位条件
夷陵区即原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坐落在美丽的西陵峡畔,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地扼渝鄂咽喉,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夷陵区属于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在长江经济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共振联动作用。目前已具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交通优势,处于南北经济文化交往、东西资源要素对流的交汇处和过渡带,历来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物资集散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推进,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纽带,上海、南京、武汉、宜昌、重庆“五城一线”的开放开发大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夷陵区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区。
1.2旅游资源
夷陵区旅游资源独特。有人间奇迹的“两坝一峡”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三峡画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万年活化石”中华鲟,神秘难猜的“千古之谜”巴人悬棺,峡江两岸有“三峡千峰无比奇”的黄牛峡、灯影峡,有为纪念神牛助禹开江治水而建的黄陵庙。人文景观有晓峰的悬棺风景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三国古战场等名胜。
夷陵历史悠久,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有巫山神女协助大禹治水和西陵峡中神牛助禹开江的美好传说;在现代,有举世无双、闻名全球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众多,成为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坡、欧阳修等文人墨客漫游抒情写意之胜地。自然景观和现代化工程相得益彰,天工造化与人工美景融为一体,集自然风光、文化古迹与现代化建筑于一地。
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潜力评估
2.1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背景
夷陵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夷陵区旅游发展是伴随三峡水利开发起步的。进入21世纪,本区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体系也逐步确立。在大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全区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重大事件的机遇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地处中国中西地区过渡地带的宜昌市将出现沿江经济带全方位开放。在中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投资的基础上,夷陵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将走向新的阶段[1]。
第二,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三峡工程作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无论在大坝建设期间还是大坝建成以后,三峡大坝所在地都将是国内外旅游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旅游区。夷陵区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属地,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夷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第三,国家对于三峡地区优惠政策的机遇。夷陵区享有国家给予开放地区的优惠政策、三峡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山区扶贫开发和鼓励中西部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该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际旅游趋势变化的机遇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的游人曾风靡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享受那里特有的温暖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舒适的沙滩(sand)[2]。这就是“三S”旅游。然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许多美丽的海滨遭到了破坏。特别是2004年底印度洋地震和海啸,更是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随着“生态旅游”的提出,许多国家兴起了到大自然(nature)中,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c)情结,融入自然天堂(nirvana)的旅游热,这便是现代旅游所崇尚的“三N”旅游。从“三S”到“三N”是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为主的现代生态旅游追求。而后者讲究的是一种“保护旅游对象”——自然景物的精神消费。夷陵区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无疑是符合这一发展变化趋势的。
2.2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成就
第一,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重点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原宜昌市旅游规划将夷陵区(原宜昌县)划分为五个主要旅游区,即黄牛岩生态旅游区、晓峰休闲度假区、小溪塔观光娱乐区、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与西赛国原始森林旅游区,现夷陵区除去已划出的荆门山古文化遗址旅游区及黄牛岩生态旅游区内的部分景点,四大区中除西塞国属于“十五”期间新启动开发的之外,其他三区在“九五”期间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十五”期间主要进行了深度开发和提高、完善,几大景区的格局基本形成,景区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国家级的景点,如4A级的三峡人家风景区、3A级的中华鲟园、黄陵庙、悬棺等。在景区开发上,实施了精品品牌战略,加强拳头产品、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如重点建设黄牛岩生态旅游区、着力打造“两坝一峡”[3]。随着政府重视、有序规划、政策到位,这些景区的开发逐步到位,旅游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凸显。
第二,注重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夷陵区旅游局下设了专门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心,在制定并推行旅游资源开发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开发的审批程序,对区内旅游项目实行规范引导,既保护了旅游资源,又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开发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夷陵区目前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利用、展示现有资源即观光层次上,很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资源,则对其文化价值开发不够。旅游景区(点)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其历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内涵丰富但感觉肤浅。景区在开发上创意性不够,雷同性大,缺乏自身吸引游客的地方,给游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除新近开发的几个景区外,全区旅游产品总体而言规模小、品味低,缺乏大品牌、新亮点,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第二,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凸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旅游生态地带的开发上,出现了注重生态保护和过于强调旅游经济效益的矛盾[4]。利益取舍上急功近利,出现目光短浅的行为,过于强调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损坏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客源市场季节性强,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由于夷陵旅游受气候、水流量等自然因素制约较多,淡旺季明显,游客旺季出现在5~10月份,11月至次年4为淡季,呈现客源市场季节性强的特点,全区旅游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发展潜力
夷陵区有文化沉积深厚的西陵峡,有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高科技大工程,出现了一个体量巨大的水上旅游新景区――高峡平湖,这些都是夷陵区发展旅游的优势[5]。作为一个集湖光山色、三峡风光、巴渝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夷陵区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知名度比较分析通过柱状图和饼状图对比分析,夷陵区整个旅游资源丰富,三级和四级景区的总数占全区旅游景点的63%,三级景区的分布大于四级景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夷陵区12个乡镇中,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略低,如图2所示。对于黄花乡、太平溪和小溪塔街办相对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乡镇,可以重点规划开发,而邓村乡、樟村坪镇和雾渡河镇的知名度较低乡镇,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加大开发和营销力度,变不利为有利,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效应。各乡镇旅游资源聚类比较分析为了更好更科学地揭示全区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利用旅游资源的有关指标对全区各乡镇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夷陵区旅游资源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对样品单位进行分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三斗坪镇的三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总数最多,达到了40个;其次为黄花乡和分乡镇;旅游景区最少的为乐天溪镇和鸦鹊岭镇,均无三级以上的旅游景点。从而反映出三斗坪镇、黄花乡和乡镇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类型较全面,可以重点规划和开发。
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理念及对策
3.1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实施融入三峡战略依托长江三峡旅游线在海内外的较高知名度,建立符合三峡旅游市场发展动向的新三峡旅游线的核心线路,实现与三峡大坝旅游区的融合。在依托三峡、融入三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规划区内优良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实施大旅游战略顺应旅游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实施大旅游战略。打破各自为阵、封闭开发的观念,加强规划区内外各景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夷陵区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从生态角度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建设。为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各景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7]。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为,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污染的项目应坚决制止[8]。同时,要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水平。
3.2旅游整合开发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的大旅游开发理念夷陵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已初步开发的地区,目前整个客源市场结构重要的依托是与三峡旅游的相链接的游客群体。要实现夷陵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必须依据市场调查结论给人们的启示,对相关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重点规划。同时,明确夷陵区旅游在宜昌市和湖北省乃至国家旅游格局中的地位,通过对旅游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分析,提出夷陵区旅游突破性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策略;重新评估夷陵区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现状,确定夷陵区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产品形象;以市场为导向,合理整合资源,将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大旅游的发展方向的整合,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9]。
整体空间生态格局优化理念三峡门户夷陵,以其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中外游人,更以当代世界一流的工程而举世瞩目。但是,目前由于夷陵区磷矿等矿产的开采,区域内水体污染较严重。因此,要在整体空间生态格局的构建上寻求突破口,注重从整个三峡旅游区协调发展的角度优化全区旅游开发格局,在此基础上遴选优先开发项目,实现夷陵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一个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的社会[4]。
整体空间文化格局优化理念夷陵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较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尚缺乏深度。因此,解决夷陵区与长江三峡大坝旅游区融合的切入点,必须从文化方面着手,将夷陵区建设成具有峡江文化特色的生态体验地、宜昌市的休闲度假胜地、宜昌市的旅游形象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窗口强区。要通过实现夷陵区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峡江文化为主,打造未来的三峡文化旅游产品,以弥补三峡旅游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10]。
3.3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对策
规范创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突出资源特色要以系统的方法对夷陵区旅游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策划,要对其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形式和内容、旅游风格和特点以及旅游市场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策划,加强规划管理,避免无秩序开发,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设计出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个性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整体性形象[11]。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夷陵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丰富珍贵的生物资源、富有个性的文化资源等,就是其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所在[12]。
因此,夷陵区应定位在形成以观光游览、生态王国、科普基地和休闲度假名胜区为结构链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旅游促销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旅游宣传的目的就是提高夷陵区在国内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宣传树立夷陵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有效地宣传和介绍夷陵区的旅游优势,全方位展示其旅游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加强旅游硬条件和软环境的建设硬条件是指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软环境包括旅游接待水平、服务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夷陵区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景点和旅游区旅游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功能,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旅游接待水平。要广泛树立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使区内每个人都关心夷陵旅游、保护环境、善待旅游者,共同营造“人人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