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建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团建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团建形式

篇1

一、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有助于建设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团体,拥有者覆盖面广、种类全、辐射面大、数量多、参与人数多等特点,目前已经是高职院校中极具影响力的学生群体,对学生而言,社团活动有着无比的渗透力与感染力。学生社团所开展的体育竞技、文化娱乐、学术科技、理论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都有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特点,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生机,推动了校园文化向高质量、深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班级这一组织单位的作用也在不断被削弱,学生得班级意识也在逐步淡化,传统的三级管理“学校―院系―班级”早已不能更好地适用于新形势的变化;并且思政课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早已有所下滑。但学生社团正因其丰富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多样的活动方式与自愿的参与性,在学生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新的阵地与重要的载体。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发激烈,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社团就能恰当好处地给予学生这方面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尝试到挫折与成功,学生能够用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组织中有所收获,加强学生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活动中学会竞争、交流、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团队精神。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建立自己的人际网,调整自己的心理,便于学生消除交往的虚无感与退缩心理,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建议

(一)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优化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

学校管理部门以及团委要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组织上给予重视、在活动上给予指导、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共同改善学生社团活动条件与办公的硬件设施,学校相关部门也要按照社团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支持力度,对于一些符合条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团活动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为其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提供创办活动的场地,为学生社团工作能够更好地创造与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活动品味,学生社团活动一定要能够体现创造性与时代性,活动必须有所创新,通过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格调高雅的精品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与层次。

(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促进学生社团的规范发展

每个学生社团都要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和监督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日常管理与内容,让学生社团能够拥有准确的定位为与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大力引导社团的自身建设,建立适合的管理制度与章程,要按照社团的专业优势去打造社团品牌,让学生社团参加到社会服务中,并规范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度。

(三)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学生社团干部团队

第一,对于学生社团中较为优秀的骨干力量,从管理技巧、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等多个方面对其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与重点的团队成员培训,有助于他们带领整个社团更好地工作,提高社团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工作的效率与项目的质量;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培训班等,让社团的骨干力量了解、掌握相关的管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综合业务素质;第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地位,将社团干部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环节,并将其中较为优秀的干部纳入学校的选拔候选人中,严格按照选拔、教育考核、培养、管理的步骤选拔优秀人才,从而提高社团干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四,在学生的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党支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为学生社团的建设提高中药的后备力量。

篇2

关键词 高校团建 双网格化 特色团组织 网络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学生住宿社区化条件下构建 “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共青团组织主要还是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各类团学活动,通过不断完善班级团支工作机制、加大对院班团组织的管理力度来提升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号召力。组织架构为:校团委—院团总支(分团委)—班级团支部。活动模式以班级团支部、团员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随着高校网络渐趋全方位覆盖、学生住宿逐步社区化的新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需求。

首先,随着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少固定活动场所,彼此间沟通交流减少,高年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团组织凝聚力集聚下降。其次,随着学生住宿社区化的不断深入、社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社区逐步成为学生生活、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平均超过11小时,占到一天时间的45.8%。除社区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还在传承,还产生了一系列以社区为依托的特色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为共青团工作进入社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我校于2010已全部实现了校区有线、无线网络的全方位双层覆盖。据统计,我校学生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拥有率达100%,网络已彻底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学习、交流的主要途径,这为我校共青团工作网络化提供了巨大空间。

2 “双网格化”团建模式的实践探索

2.1 以传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建立传统团组织与公寓特色团组织相结合的网格化模式

公寓特色组织指打破行政班级界限,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总支、以楼栋为单位建立特色团支部,以楼层为单位成立特色团小组。特色团组织采取精英化管理模式,由优秀团员担任支部书记,通过吸收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等先进团员组成的精英化团组织。它与班级团支部相辅相成,更是班级团支部的补充、提高,旨在通过建立精英式的公寓特色团组织参与公寓自治管理、开展特色公寓文化活动、带动文明寝室建设,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在公寓区充分发挥“先进团员”的作用,实行“公寓特色团组织结队传统班级团组织”,开展家园“周末沙龙”、“师生茶叙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团员“推优”和评优中,采取由传统班级团组织—公寓特色团组织—优秀团员的层层推优制。通过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公寓特色团组织的尖兵带头作用,使公寓特色团组织逐步成为学校基层团组织“红旗团支部”,最终使公寓建团工作实现“建团”到“团建”的转变,它延伸了团的手臂,扩大了团组织覆盖面,有效地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2 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载体,形成 “网络团组织”与“网下团组织”相结合的网上、网下团学工作模式

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 “在工作手段上,要特别注意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在青年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团组织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思想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

“网络团组织”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运用集群网站技术,采取“网站集群+手机”捆绑、“网络信息+手机短信”互动的方式,打造了一个覆盖全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的数字团建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高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员积极参与,通过实名注册制建立与“网下团组织”相对应的“网络团组织”。通过实名“网络团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的支部、团员微博平台、短信平台、QQ群等,充分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快速、高效等功能,积极开展“团员网络日志”、“团支部电子板报”、“网上选举”等无纸化办公。使“网上团组织”逐渐成为高校团建工作的新载体、团组织服务广大团员的新阵地、共青团员交流互动的新家园、团员干部服务学生的新平台”。

2.3 “双网格化”模式下的团员身份采取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

为避免团员身份混淆、管理上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传统班级团组织和公寓特色团组织由校团委、学院团总支(分团委)统一管理。并将负责注册管理、日常教育、团员素质拓展等工作的学院团组织与承担公寓自治管理、丰富课外文化生活等职能的公寓团组织适当分离、互为补充。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两个舞台”,按照证档分离、交叉覆盖、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组织归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团员可以在多个基层团组织参加活动。

3 结语

目前,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在积极开展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初步建立以公寓6为核心的“机电家园”生活社区,实现了学工办、院团总支进社区,并积极开展学生党建、团建、社团进社区工作。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比较、修正来完善“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从本质上填充学生公寓团建存在的盲区,扩大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

探索“双网格化”团建工作新模式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补现有团员教育管理存在的“盲区”,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困惑,需要在摸索中慢慢的推进,逐步开创一种高校团工作的新机制,促进高校团建工作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基金项目: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以学生社区为核心的学生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Y201122232)

参考文献

[1] 赵凯.关于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高校团建工作思考[J].商业文化,2012.3:296-297.

[2] 颜娟.高校团建进学生社区模式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28:222-223.

篇3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社团建设管理,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校的安全稳定的维护。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社团也已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发展自我而越来越受同学们的欢迎。所以,加强社团建设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与普及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

中央文件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向上健康的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在其中可以使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及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节。社团建设是在学院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的,这就更能体现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被有效的运用。社团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学习为宗旨,避免了说教式的学习方式,也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可见,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体现

1.1灵活的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在高校中的普及,选修课程的设立,都使行政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这就使许多班级开展的活动逐渐淡化,这就给学生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高校学生社团的建立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其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范围广泛,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系部、学院的界限,充分的将学生整体化。学生在这里充分的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认同感。并通过社团给予正面的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

1.2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强。

随这高等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班级的凝聚力及影响力逐渐缩小,学生社团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这是高校当下一个特殊的现象。这不仅因为“同班不同学”现象的出现,还因为社团职能明确,目标一致,团队合作意识强烈,大家都拥有着同样的爱好和兴趣,进而导致的学生凝聚力增强。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去努力,这种凝聚力显然比行政班级的要强烈。

1.3多样的活动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涉及到高校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有科技类、文体类、技能类等等,它们所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这些活动总会被一部分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相同而接受,这也是同学们认同学生社团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死板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

1.4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大学生社团主要的素质培养的职能之一,同时社团也为他们搭建起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并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各种活动、竞赛中相互竞争,接受检验。在自由对抗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检验。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发扬了个性,挖掘了潜能。这就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可能。

2 发挥社团优势的具体体现

2.1正确的理论指导。

学生社团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本着我党的根本理论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适应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正面积极引导教育,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充分发挥社团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优势,在学生中营造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再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对其进行本职工作以外的思想政治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社团的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的学生社团氛围。在活动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用健康的活动鼓舞人。

2.2必要的政策支持。

学生社团学生经费不足是存在于各高校普遍的问题,活动往往因为经费问题滞后,或无法开展。再加以学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出台,也导致学生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得不到满足。这也就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学生社团缺少专业指导教师也是束缚学生社团发展的中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社团因为没有老师指导而不得不取消。学校应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场地、设施协助,并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但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并予以指导老师奖励机制,增强其积极性。

2.3选拔优秀的学生社团干部并予以培养。

社团干部是一个社团的核心,并直接关系到社团工作的成败。社团干部是社团这个群众组织的“领导”,他得思想观念、态度、责任感、能力必将对其社团成员造成影响。为此,必将对学生社团干部进行重点培养,除了本职工作技能、方法培养外,更要帮助建立坚定正确的信念目标、政治信仰。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管理效果好的社团干部,对其社团成员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切实发挥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给学生社团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关心呵护其成长,并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管淑红,王雅丽,石初军等.论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3):139.

[2]刘孝群.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刍议[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110.

[3]张建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06, 25(6) 6.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管理实践;现状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35-02

所谓学生社团就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合,组成一个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团体,而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小学社团建设及社团活动的开展是我国现今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社团的意义

1. 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弱,思想还不够成熟。学生社团能够将具有同样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除此之外,社团建设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社团组建理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社团组建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使学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农村小学社团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丰富校园文化,满足管理需要

学生社团建设涉及很多知识,如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文学鉴赏等。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另外,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社团接触社会实践活动场所。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社交视野,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阅历。

二、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现状

虽然当前农村小学社团已经逐渐普及,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缺乏基础条件,难以保证活动效果

(1)专业师资不足。据调查,现在许多农村小学社团无法开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专业社团辅导教师。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但对社团的开展过程及管理细节不是很了解,学校也没有专业的社团辅导教师,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缺乏组织意识……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社团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2)缺少资金支持。由于农村小学缺少资金,导致社团活动器材、设施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社团建设需求,很难扩大社团规模。在此情形下,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参与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需要。因为缺少经费,在社团建设过程中无法保证活动器材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活动场地受限。农村小学规模比较小,没有多余的教室可用,有时甚至出现两个或三个社团共同占用一间教室的现象,给社团活动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小学社团教室、活动场所的紧缺阻碍了学生社团的顺利开展。

2. 活动形式单一,缺少乐趣

目前,虽然农村小学建有许多社团,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例如,在音乐社团活动课上,教师首先演唱歌曲,进行示范后再让学生练习,许多学生会抱怨:“好难唱啊!”“唱得好累啊!”“真不想唱!”……而且学生也不认真练习歌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在社团中并没有感受到乐趣,反而认为社团活动是一种负担。

三、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的管理实践

1. 建立农村小学社团管理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社团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实践,笔者发现“督导制”和“例会制”这两种方式在学生社团管理过程中比较适用。所谓“督导制”就是在学校社团中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由专门的社团辅导教师当组长,在各个班级中挑选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当组员,督察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并管理各个社团的活动;“例会制”就是定期组织各个社团成员参加与学生社团相关的会议,围绕社团活动开展进度、分享社团成功举办的经验、分析社团活动失败的原因、布置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等主题展开讨论。如果这两项制度能够落实,那么学校的社团活动就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从而为教师及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活动平台。

2. 加强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管理的措施

(1)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学生社团一定要有自己的组建理念,如群体化理念、自主化理念、多元化理念等,这样才能凸显特色。在小学社团建设过程中,主要的组建理念是多元化建设理念,它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社团,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严格遵守社团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想要井然有序地开展社团活动,就需要每个社团成员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最后,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意愿开展社团活动。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活动内容,自主筹划活动细节,准备活动器材,做好活动分工。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2)合理调配当地的专业辅导教师。由于农村小学比较分散,并且师资也很紧缺,而学生社团活动需要有专业的辅导教师进行指导,这是农村小学的软肋。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①用好现有师资。每个社团都需要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在附近村社聘请的具有文艺特长的人员或爱好者,其特长可以是书法、剪纸、舞蹈、唱歌,也可以是耍狮子、太平鼓、弹钢琴、葫芦丝,等等;②在镇域之内实施专业师资共享制度。首先,确定全镇所有的专业辅导教师人数,这些教师必须到镇内就近的学校承担至少一个社团的指导任务;其次,为了使专业辅导教师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政府管理部门、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从而使农村小学社团活动健康而有活力地开展下去。此外,辅导教师应根据各个社团的活动及社团成员的表现情况来认真完成各种记录册,并在学期末上交教导处或德育处。如果能够严格实施这个方案,就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专业师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小学社团专业辅导教师紧缺的现状。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社团中,每个成员的分配及教师的配备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学校应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爱好,将全校教师分配到各个社团之中,力求分工明确、人人参与、个个有项目,保证每个社团的活动都能够顺利实施。笔者认为,社团活动也应纳入课程范畴,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班级的课程安排来调整社团活动的时间及内容。一般情况下,学生社团由学校的教导处或少先队大队部分管,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社团日常活动的协调,要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社团有序而健康地运转。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农村小学社团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各项能力尚不健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活动的内容、细节、过程、设施等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社团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盲目插手或代替学生开展活动,否则会严重打乱社团管理秩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社团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做学生的参谋者;汇报活动方案时,教师应认真听取并找出存在的漏洞,为学生出谋划策;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活动平台,营造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团活动结束,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认真总结,与学生一起分析整个活动的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确保在下次活动中做得更好。

学生社团建设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成立学生感兴趣、有爱好、愿参与的社团。同时,社团建设要追求多元化、艺术性、动静皆宜,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学校应扎实、有序地推进学生社团工作,培养一批又一批兴趣爱好广泛、特长个性鲜明的学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建礼.初中少先队社团建设机制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W院学报,2010,(4).

[2] 刘学爱.学校社团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学周刊,2016,(19).

[3] 戴西洋.有趣、有理、有恒、有心――学校漫画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5).

[4] 王国照,陈蔚.我的社团我做主――小学艺术社团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几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5] 龚顺斌.好雨随风润小荷:学校社团建设的做法和思考[J].成才之路,2011,(36).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团建

【分类号】D297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化,高等教育普遍化,网络普及化。在这种形势下, 高校共青团如何进一步开展团建工作 ,使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就业等各项职能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团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问题

专职团干、学生团干和普通团员是构成高校团建工作主体的三支队伍, 队伍的建设是团建工作的动力来源。目前,三支队伍建设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专职团干队伍存在的问题是:(1)缺乏归属感。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高校专职团干工作量大,比专任教师待遇低,另外,学校对专职团干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专职团干不得不考虑自身职业规划问题,无法全心全意工作,工作缺乏归属感。(2)团干兼职过多。大多数团干兼任学生辅导员,有的还兼有党务工作、教学任务,兼职过多,工作量大,工作重心很难放在团建方面。(3)团务知识薄弱,业务水平低。专职团干所学专业各异,理论修养层次不一,平时事务性工作很多,很少有机会去进修学习提升自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在教育和管理上创新。

学生团干队伍主要问题是:(1)思想认识不到位,个人主义严重,服务意识很差。(2)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活动上,而不是教育上,工作层次不高。(3)工作规范性差,执行力差,工作效率低。

普通团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在思想观念方面, 他们普遍存在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不强、价值取向偏颇、对人生过于现实、急功近利等特点,使得他们潜意识中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奉献精神存在偏颇。(2)在纪律方面,主要问题是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

(二)组织运作问题

1 、组织设置不明确。有些高校团委与学生处一起办公,团委没有独立的运作机制、职能范围和经费体系,在工作中与学生处的工作杂揉不分。各系团总支的职能和系学生工作职能糅合在一起。组织设置分工不明确,不利于团组织的有效运作。

2 、活动模式不新颖。团活动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活动形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活动内容结构不合理,活动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甚至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休息;层次性不高,很多活动重娱乐轻思想教育。

3 、考评机制不健全。一是团组织对团干部和团员的日常管理不严格,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无法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范评价中去,不利于发挥考评工作的育人功能。

4 、工作方式缺乏创新。一方面是传统的教育手段强而服务手段弱,没有很好地着眼于服务青年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工作方式、方法没有创新,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载体和资源。

二、 新时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推进高校团建工作

(一)重视队伍建设

1、专职团干。一方面,专职团干的选拔要求要提高,包括学历,职称和政治面貌等三方面,从而推动专职团干的高层次建设。另一方面,专职团干的岗位职责要明确,待遇应提高,高校应给专职团干创造提升的空间。

2、学生团干。由于高校的学生团干大多是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团务知识欠缺,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等问题,致使团建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转状态。因此,加强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有效进行团建的重要环节。

(1)、学生团干的选拔任用应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为团建工作选拔优秀人才。

(2)、学生团干的培训要多样化。高校在巩固和加强原有的党校、团校等传统培训的同时,应该尝试新的培训形式,特别是可以走出校园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实施共建 。

(3)、高校应该多给学生团干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视野,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工作方式的多样化。

3、普通团员。一方面要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一部分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专业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优秀团员,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

(二)、创新工作模式

1、组织设置上。

(1)、各级团组织明确分工,紧密合作。

(2)、团建工作社区化。团建工作社区化,是指可以将团小组建在寝室,拉近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距离,切实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难题,重塑团小组形象,便于团小组开展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团建工作网络化。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必须在客观认识网络两面性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坚守高校团建工作的阵地,充分实现团建工作的智能化、团组织地的前沿化、团活动的普及化、团知识的覆盖化。

2、活动模式上。

(1)、指导思想应该是提倡质量重于数量的思想,追求质的提高。

(2)、组织形式多样化。在传统的依靠校、院系 、班级的三级模式组织开展活动基础上,导入新的组织形式做补充。例如院系或学校和企业,社区合作的方式,鼓励开放型动态型的组织形式,优化资源配置。

(3)、活动体系化。高校团的活动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列,同时把思想政治学习、专业学习、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活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目的明确、层次感强的体系。

3、管理和考评机制。

(1)、重视团支部组织建设,把团组织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2)、健全考评体系。健全的考评体系是有效管理的前提,理顺各个考评环节, 规范考评的内容和形式,并切实的实施。

4、工作方法上。

(1)、高校团组织要与时俱进,主动去认识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创新性的特点,从而优化高校团建改革。工作中要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高校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性人才。

(2)、高校团组织要做好服务大局、服务学生的工作,发挥好桥梁的作用。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在社会的人才需求和高校的人才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既做到为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也做到为大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曹馨元.如何加强高校的团建工作[ J] .高教研究,2011,(8).

[2] 廖颖.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状况分析与对策[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 马啸尘,樊荣.关于新时期高校团建的几点思考[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篇6

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作用;困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35-02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对原有的班集体概念在淡化,而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却深受欢迎。学生社团以它独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面对个性鲜明、富有活力和朝气的青年学生群体和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新举措,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所在。

一、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并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学生群众自治组织。它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比较传统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老化、内容陈旧、不切合实际等问题,学生社团以其轻松的活动氛围,通过开展专业知识性强、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自我舞台”,可以使学生彰显个性,发挥其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促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事物、感知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通过学生社团,能收集各类信息和把握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大学生。

2.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等教育手段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学生社团的活动建立在一定的校园文化基础之上,同时此类活动又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社团的数量种类繁多,各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点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学风、校风建设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起到重要作用。

3.学生社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社团活动已逐步延伸到社会,活动内容和范围由校内封闭式转向社会开放化。学生社团在活动时会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社会成功人士及企业管理者等参与其中,并且会走出校门,深入到各单位各社区,利用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另外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也逐渐突破依靠会员会费和学校经费支持,通过拉外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部分学生社团也开始学习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社团管理。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学生社团建设目前面临的困境

学生社团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在学生管理、教育、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当前学生社团的整体趋势是积极的,但由于在思想认识何管理机制上的原因,目前学生社团建设面临一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目前,从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体制来看,普遍存在学校党委只是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表示关心,学校团委只是在一定层面上进行管理与教育,对学生社团的建设缺乏有效地指导和监督,由此导致出现学生社团重复建设、成立不规范等不良现象。另外,部分高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管理较松散,对学生社团的活动方案或工作想法重视不够,活动开展也由团委统一安排和组织,学生社团间接成了团委开展活动的辅助部门,学生社团的活动有时得为团委组织的活动让路,诸如此类,挫伤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并严重制约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2.学生社团称职的指导教师缺乏

目前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缺乏比较称职的指导教师是主要原因。按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社团都要有指导教师,但这些指导教师大部分是由负责院系团工作的老师兼任,团委教师往往因事务性工作太多而导致对社团监管力度不够;而邀请一些校内专业教师或校外专家担任的指导教师,又往往由于没有建立很好的社团指导教师考核机制,导致指导教师不积极参加或不上心学生社团活动,甚至还存在个别学生社团请不到指导教师的情况。

3.学生社团内部管理较混乱

一是没有根据实际制定社团管理条例。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和会员约束力度不够,成员的行为过于松散,成员没有形成主人翁意识,会员制度形同虚设。二是学生社团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工作凭借的是一片热情,全体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多会员在入学第一学期还有兴趣参加一些活动,到第二学期基本上就不再过问学生社团的事情了。三是学生社团对档案资料管理不善。学生社团学生干部更换频繁,对档案资料不重视,学生社团文件资料及工作材料交接及管理不到位,导致很多文件资料缺失。

4.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不强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目前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道德育人的导向,学生参加各社团除兴趣爱好和锻炼能力因素外,还有一些会员是怀着功利思想的,有些是为了在参加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工作后,拿到学生干部聘书,有的是为了参加社团活动或一些学生社团文体竞技中获奖而能在学年度综合测评中加分或评奖评优中加权重,这样使学生社团缺乏思想引导和教化功能。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学生社团分类不科学、不合理,社团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社团盲目发展等学生社团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改进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

要解决学生社团当前面临的困境,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从转变观念,加大管理投入,健全学生社团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来着手。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社团管理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高校团委要提高认识,从根本上促进社团健康良性发展。一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学生社团。制定学生社团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规模及特点等对学生社团的类别、数量等进行设置。二是要对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规划并进行合理奖惩。开展诸如“学生社团文化节”“学生社团文化周”等活动,鼓励百花齐放,对活动组织到位、影响力大的社团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对活动开展不善、内部管理混乱的学生社团加强监督管理。

2.配备专职教师,加大经费投入

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高校应根据社团的类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等合理聘任指导教师,注意对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年轻教师的聘任工作,每年应对社团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对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要争取经费支持,确保学生社团稳定发展。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投入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配备,并鼓励社团自主发展,寻求与企业或公益组织的合作。

3.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内部建设

从学生社团成立审批、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评优评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及监督等环节入手,规范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每学期对社团实行量化考核,对优秀社团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在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优秀社团除表彰外,找准自身定位,重视品牌打造,树立优秀典型,不断推进学生社团走活动品牌化、精细化、精品化道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社团提出整改意见。注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团骨干队伍,选拔推荐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的学生加入社团管理队伍,培养社团干部得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社团干部培养的针对性与多元化,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

4.重视实践活动,强化育人功能

高校要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德育建设的规划之中,建立“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活动机制,鼓励学生社团多参加实践活动,将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社团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各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类型开展如送法下乡、科技支农、爱心支教等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社会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蓝天敏.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1,(10).

[2]张发平.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

[3]姜鑫,王颖.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高校 基层团组织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81-02

在新的形势下,共青团应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共青团作为党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团结广大青年,引导青年传播正能量,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战斗堡垒,在开展共青团工作时起到重要作用。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可以更好的引领青年,有助于共青团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激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使团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实现共青团职能的需要。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真正落实的主要载体,肩负着把团的根本职责和各项职能落到实处的重要责任。脱离基层团组织,共青团组织青年的职能便无从谈起;只有基层团组织积极行动,开展丰富的团建工作,共青团建设才有稳固的基础。基层团组织是引导青年思想的重要平台,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有利于培养青年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输送忠诚可靠的后备军。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党的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共青团应发动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和践行者。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营造浓郁的活动氛围,将青年吸引到团的周围,便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团员青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国内高校在建设团组织中的模式

在国内高校,一般实行的是传统的团组织建设模式,即以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为三级管理,以小班为单位成立团支部,做到团员青年的全覆盖。这种做法虽然发挥了共青团的覆盖优势,但是由于部分团支部的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导致院系团委的工作难以开展,进而影响到了共青团在青年心中的地位,对团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在国内,有部分高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作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整。

第一,规范基层团组织建设。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团委十分重视基层团组织的人员配置,提出团组织必须架构完整,人员配置齐全。浙江大学团委确立了校团委、院级团委、院系年级团总支、团支部四级组织体系,校团委有10个专职岗位,各院系团委(团总支)严格以1:200―1:300之间配置专兼职团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团委下设纵向团总支,通过将不同年级的团支部组合为团总支的方式加强年级交流,为青年做好人生规划;北京大学团委规范各团支部职能,制定《团支部工作条例》,指导团支书开展工作;清华大学实现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全覆盖,开展团支部工作等级评估,鼓励基层支部个性发展。

第二,以党建带动团建。全国各大高校都将“党建带团建”作为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待高校团委都明确提出了党建带动团建的工作思路,其中北京大学树立了“党团一体化”理念,整合多方资源,开展“联合党团日”活动,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支部建设和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华中师范大学从“带方向、带平台、带保障”三个方面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成立团建服务中心,将素质拓展学分和教学学分同时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毕业及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两个系列评价指标,明确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计入教学工作量,可从教学经费中支付社团指导教师的报酬,形成本科生团建、研究生团建、青年教职工团建“三位一体”的团建模式;清华大学建立基层党团班共建机制,成立党小组,与班委会、团支委并称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三驾马车”。

第三,依托基层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中,不仅仅以个人、小团体的形势开展社会实践,提倡学生以团支部的形势开展活动。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中超过90%的支队依托班团集体为单位组建,青年学生在实践过程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基层团组织对学生成长起到关键作用;浙江大学依托教工团委、研工委等平台,开展邵逸夫医院团委与浦江团县委区域共建、与省直机关团工委共办“爱在和谐”之“春天有约”青年联谊、与工会共办“爱在浙大”集体婚礼等多种形式的团建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带动和引导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结合学校特点,鼓励团支部、团工委开展心理救援、课堂讲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大学专门推出“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重点团队计划,通过鼓励班级和团支部整建制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班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途径。

篇8

(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江苏 南京 210018)

摘要:学生社团是职校生自发形成的群众性团体,是职业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每一个社团主题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社团的教育价值与建设路径,是提升社团建设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是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职业学校;学生社团;价值取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67-04

作者简介:林德华(1970—),男,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高级讲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教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中职生全面发展视野下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055)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经验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本质上是大众化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全国三千多万的职校学生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他们将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主力军。鉴于职校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如何理解和把握好职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取向与建设路径,是提升社团建设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一、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革,使人类社会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教育作为最深刻地关联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文化活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太多的变化,学校不再是象牙塔,校园高墙难以阻断青年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态势。即便职校学生,面对学习、就业以及人生发展等多方面的困惑时,也在急切地寻求答案。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特别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南京市职业学校来看,一方面,职校新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缺少学习热情、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习惯、失落感和自卑感较重等问题。据2012年一项针对中职新生文化课学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数学水平,72.2%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英语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者应看到,尽管由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多种原因使得职校学生更显自卑、迷茫,但绝大多数职校学生热爱生活,与同龄学生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的青想,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渴望重塑自我,渴望更好地发展,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有着强烈的渴求,不过这种热情和渴求需要教育者用心启发点拨,帮助他们厘清努力方向,明确奋斗目标,维持学习热情和动力。

我们期待着建设怎样一个社会,取决于我们给未来培养怎样的人。十五六岁的职校新生,结束了“苦行僧”般的初中学习,突然失去了学习压力,就像脱缰野马,他们的注意力、兴奋点如何转移?他们的精力、热情如何释放?急需专业人士的教育引导。

教育者要正视职校生源特点,职校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和恐惧,归根到底,是对应试教育的厌倦和恐惧。有效化解这些消极心理状态,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特殊的认识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只有当教育所培养出的人具有现实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时,它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既不是适应社会的工具、社会变化的应声虫,也不是把人培养为“鲁滨逊式”的远离社会的抽象的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人是具有把人类文化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并具有现实主体性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此,教育生活绝不仅仅是由解出一道数学题、背诵一段课文串联起来的碎片化生活,而应该是完整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热爱生活,更有远见,更有力量。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只能给学生提供某些方面、某种程度需求的满足和发展,学生在综合能力、人文素养、道德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要通过第二课堂、隐性课程才可能得到更好地满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而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正式课程更有影响力的课程。

在职业学校的第二课堂中,学生社团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形式。学生自发成立、自愿参加、自主建设的社团组织具有群众性、活动性、趣味性特征,符合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要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认真钻研专业技能,更有利于锻炼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塑造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内心世界和人生历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因此,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主题多样、特色各异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体验一种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富含时代精神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方式,既是职校生重塑自我和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力抓手。

二、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价值问题。叶澜教授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如果从教育的本来面目出发,教育的本质也只能是价值性或精神性的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其价值取向的确立不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而且,同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选择有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就会在教育目的上作出不同的选择,教育所呈现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同。

学校教育本质上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项社会事业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后者基本上属于价值引导活动。价值引导必然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预设。例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联系着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一种跨界教育,承担着把学校人培养为社会人、职业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职业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全都直接指向就业,为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是联接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贯彻教育方针、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

职业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便具有职业性和教育性两个基本价值属性,二者在不断背离与趋近的过程中,实现着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解构与重构。

当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也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功利性与公益性、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职业性与教育性、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等现实与理想的失衡与冲突。学生社团作为职业教育中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教育者理应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选择。正确把握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不仅是社团建设目的的前提,也是对社团建设本身评价的前提。社团建设价值取向的具体指向是社团建设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整体,它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价值的学生社团?我们需要社团建设向什么方向发展、实现什么价值?

三、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提出,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如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提出,职业学校就是要通过职业价值感、个人效能感的提高去改进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质量以及面对社会的自信与自尊。前者需要有效的职业道德建设、劳动价值观念的培育,后者则需要通过扎实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和职业技能培育去实现。基于这样的思考,南京市职教德工委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核心,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在全市职业学校大力开展了学生社团建设活动。我们有三点深刻体会:

一是学生社团在本质上没有党团组织、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强制性约束力,其真正的吸引力来自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根本在于社团文化价值取向。可以说,社团文化价值取向是社团建设质量的源头活水,社团成员在长期的社团活动与管理、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凝结而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汇聚着社团成员的精气神,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是在学校系统管理和教师精心指导下,学生社团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正确情感态度引导、交流合作意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培养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学生社团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优秀社团文化也正逐步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

三是学生社团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校园生活体验方式,更成为了一个对比参照平台,那些坚持长期参加活动的社团成员与非社团成员在交流话题、沟通合作、生活轨迹等许多方面逐渐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最终在学习生活状态上拉开了差距。据2013年社团建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以体育运动类、文学修养类、艺术表演类、社会服务类为主的学生社团,吸引了全市职业学校超过六成以上的在校学生。62.7%的学生充分肯定了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其中57.3%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中有效地释放了不良情绪,逐渐摈弃了自卑与迷茫,收获了成熟与自信,真正实现了在体验中感悟,在合作中分享。在社团沙龙上有学生这样说,在那些自主设计实施的社团活动中,我们笑过,也哭过,经历了这样的社团生活才真正体验了青春与成长的真谛。

四、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路径思考

可以肯定的是,在职业教育各项工作中,学生社团作为一项专门的主体教育活动,正在逐步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应有作用,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团建设的局限性及其背后的问题。

从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各校社团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突出问题包括注重社团管理的规范性,轻视社团发展的自主性;注重社团发展的多元化,轻视社团活动的特色;注重社团的规模和种类,轻视社团格局合理分布,文体类较多,理论科技类较少;注重社团的校内活动,轻视校外实践。总之,在社团管理、教育指导、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还有较多亟待改进之处。探究社团建设的局限性,我们发现,一些教育者对学生社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深入研究,其根本在于对学生社团价值属性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限。在教育行为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将社团建设工作等同于班级管理,因而将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简单化、命令化;二是将自主性社团活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集体活动,背离主体性教育思想,在社团活动的设计实施过程中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一步步走入教育误区。

教育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是经验性很强的工作。如何改进社团建设工作,我们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教育关注现象,更关注本质,回归教育原点。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其根本任务。帮助职校学生重塑自我、努力实现青想是职教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第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温柔的征服。学校占据着时间、空间以及专业人员等比较优势,其任务就是有计划地施加积极影响。学生社团是“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发展青年”的组织,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教育价值所在,把加强和改进社团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纳入学校德育计划。

第三,教育艺术的真谛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把学生不自主的道德成长转变为自主的道德成长。因此,社团建设应坚持以道德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不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以多样化、高品质的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第四,要引导学生社团大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化解学生对集体活动的逆反心理,培养责任意识,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服务中升华。

第五,学校应加强社团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研究,对每次活动及时评价反思,使社团建设既保持一定模式,又能适度突破创新,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和指导,确保社团建设工作规范有序,确保社团活动与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确保社团值得学生信赖。

总之,一所优秀的学校引以为自豪的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博学的名师,还要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学校应积极完善社团品质,打造品牌特色社团,从而整体推进社团建设,不断增强学生社团的吸引力,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老士翠.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3(5):66-67.

[3]王军红.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理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2(12):11-14.

篇9

一、 工作回顾1 思想道德建设

好奇与迷茫是新生初入大学表现出来最主要的特征,如何既满足新生的好奇心而又让这段迷茫期尽快度过,是辅导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能使新生能够从高中时期顺利过渡到大学并适应生活,我觉得首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着手。理想犹如行船的灯塔,不断指引着船只航行,人也一样,必须有理想。理想是支撑整个人生的动力。新生进入大学以后,我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比较全面的向新生介绍了大学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帮助和指导大家制定了大学四年规划,从理想信念、学习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利用团校、党校学习来帮助新生提高思想觉悟,通过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来提高大家的责任、奉献、团队等意识。

2 班团建设

优秀的服务者创造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造就杰出的服务者。一个班级的领军人物事关班级全局,选出优秀的班委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班级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新生材料和入学后的表现,我首先推选出了班委会,然后在军训结束后,和同学们一道投票产生了正式的班委会。在工作中,我把班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班团建设的突破口,加强对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的培训指导,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予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班团活动来带动班级的整体发展,始终向大家灌输一种“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文化,使他们的感情像兄弟姐妹一样。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寝室文化不容忽视,以寝室为单元开展班级建设是每一个学生干部必须思考的问题。寝室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之一,从生活的角度去开展班级建设,既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寝室文化建设可以采取小黑板的形式,内容可以有各方面的消息,如时政消息、励志方面、寝室规则、祝福等。

3学风建设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班级需要营造一种好学向上的学习氛围。为了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情况,信息系团总支学生会举办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我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专业特点制作了ppt、写了相关的文章发表在qq空间里面、召开了关于学习的主题班会,分别向他们介绍了大学的学习特点、通信工程专业介绍、考研与就业等。在一年的工作中,先后组织了四六级经验交流会、《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模拟考试、家乡所在地教育发展情况社会调查、个人资料ppt制作、未来手机创意搜集、专业学习调查、读书交流会、英语角活动等。鼓励他们把想法付诸于实践,把自身的兴趣爱好投入到学习中去,坚持乐学原则,发挥自身长处。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好学的学习观念。

篇10

一、提前谋划,搭建社团建设骨架

一是做好宣传,争得家长的支持。在社团建设之初,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对家长进行培训学习,转变他们的观念,各种活动尽量邀请他们来校参与,让他们知道孩子有一门才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每周的家长学校,社团活动成为家长们参与的必备项目。

二是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在社团建设中,学校领导分头走进班级,与学生座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开展以“我最喜欢的新学校”为题的给校长的一封信活动,学生的心声和对学校的期望成为我们办学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开设课程。

三是精选教师,师生共同成长。所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社团有无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素养和专业水准。因此,在选择社团指导教师方面,学校采取了“内挖外联三沟通”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资源,全方位选择优秀的辅导教师:一是开设教师“才艺课堂”,让有特长的专业教师“传、帮、带”,为社团建设储备人才;二是家校联手,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联系有特长的家长,将其特聘为社团辅导教师;三是与社会上有专长、热爱孩子的人才进行沟通,寻找有专业特长的教师。通过这些措施,社团含金量、专业化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多方保障,社团建设“有血有肉”

1.课时保障,社团活动课程化

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和整合:首先,对课程进行归类,揉碎再加工。如将书法、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揉人语文课程,让课程不仅有长度,而且有深度;其次,整合零散的地方课程,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地方课程包括了多种课程,将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一节完整的课程,分单元完成地方课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最后,丰富课程的内涵,融人校本课程。学校将音乐、美术课程融入了校本课程电子琴、根艺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一、二年级音乐课程中抽出一节上电子琴课,从三、四、五年级美术课程中抽出一节上根艺或软笔书法课。将思品课程融人校本教材《洪小礼仪课》,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

2.建章立制,推动社团建设规范有序开展

一是用“心”管理。

社团活动目标化。学期初,学校根据岗位双向选择,聘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根据社团实际制定活动计划及活动总体目标、具体措施。

活动过程自主化。每周五下午为社团活动日,指导教师根据计划进行授课,具体授课内容完全由指导教师自己决定,学校不作干涉。

责任落实。学生社团由政教处直接指导,学生发展中心进行日常管理,制定了《洪凝小学社团管理细则》,确保了社团活动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多元评价。

学校努力构建社团评价即辅导教师评价体系,制定了《洪凝小学社团活动评价细则》,通过多种方式对社团、辅导教师、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督查办不定期对社团的各项活动和日常工作进行抽查和监督,如秩序、档案记录等,作为社团评价的内容之一。

开展“社团大比拼”学期终结性评价。学期末,启动“洪小淘宝周――淘才艺”品牌活动,举行社团大比拼,评选“明星社团”、“洪小大明星”、“优秀社团辅导员”,通过绩效考核的形式对辅导教师进行考核。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担当能力的新时代公民”的培养目标。我们希望从洪小走出的是“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博学多才、阳光自信”的文雅少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探索、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制定《洪凝小学“争章创星.做文雅少年”评价方案》,印刷成册,人手一份,用评价来引领学生成长。方案中每学期都设有学生必争的“基础章”和参加社团活动争得的“特色章”,六年结束后评出“金星少年”,进行颁奖并记录在学校校史馆。

三是经费保障。

学校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预算,用于社团活动开展、活动成果展览等方面。与此同时,学校还投资购买了钢琴、管弦乐器、体育用品等活动器材,为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并对所有校级社团活动室进行装修装饰,社团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三、构筑舞台,让社团展示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社团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社团活动。为促进社团品质的提升,学校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坚持开展社团特色展示活动。如定期举行“洪小大舞台”,让在社团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或集体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个人书画展、社团书画展等,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通过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等活动,适时地将社团活动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四、乡镇学校社团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在社团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具体分析有如下三方面做法。

一是以文化立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只有将学校的发展根植于学校文化的土壤中,学校的发展才有色彩,有力度。以乡镇学校为例,学校应充分发挥乡镇学校的乡土气息,从特色中求发展。

二是以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社团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乡镇学校在面临实际困难的情况下,必须先以制度来保障社团活动的运行,才能破解困难,逐步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