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宁夏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是经济界、文化界、多个民族的诸多人士相结合的团体组织。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宁夏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马骏廷说,促进会其中的一项总则是:“促进宁夏与全国各兄弟省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宁夏与中东、东南亚各国间的交流。”意识决定行动,旗帜指明方向。可以说,促进会的成立,将是我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结出的一枚硕果。
2009年11月7日,总理在埃及阿拉伯联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回眸近200多年来的历史,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被耽误的历史机遇太多太多了。马骏廷说:“我们有一百个理由、一千个理由振奋起来,加强合作、加快发展,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心存疑虑、踌躇不前。任何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政治家,任何有抱负、有作为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中国同阿拉伯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向新阶段!”马骏廷说,促进会将大力加强宁夏和全国及阿拉伯各国等穆斯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来宁夏投资发展,参与宁夏乃至西部大开发建设;积极促进宁夏和国内、国际企业界,特别是中东、阿拉伯国家总商会的多方面交流合作;为宁夏各民族企业家招商引资,寻求合作,吸引阿拉伯国家的资金、人才、先进技术等。促进会还将为各民族企业家提供企业与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加强信息沟通和业务往来,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牵线搭桥,疏通渠道。帮助各民族企业家和文化产业,调整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
除此之外,维护各民族企业、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是促进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会员企业的诉求,促进会做到积极想办法、出主意,群策群力,积极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多方的反映、建议,从而深化沟通、协作,努力并切实维护到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协调处置有关的矛盾和纠纷,排除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干扰。
此外,促进会还将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举办有影响、有层次的经济、慈善论坛,救助、帮扶弱势群体。促进会还将积极与中央、省级媒体沟通,对各民族企业家进行宣传。
“我希望促进会,能够成为各会员单位忠实的亲友、坚实的后盾、贴心的知己。”马骏廷最后表示,“下一步,促进会的全面工作将逐步进入角色,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和会员发展的,促进会就会放手大胆地进行工作,促进会也会帮助大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篇2
一、发展旅游是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首先,文化交流可以跨越政治障碍实现文化认同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两岸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通俗文化交流可以是超政治的,文化交流的柔性特征可以降低甚至避免两岸政治的某些极端方面。同时,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密切关系,形成两岸共同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并最终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其次,文化交流将巩固和深化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呈现出“物质化”倾向,并没有直接带来两岸同胞认同感差距的缩小,台湾同胞认同混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而通过文化交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作用,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在维护两岸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巩固和深化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并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长足进展。
随着“两会”成功复谈、两岸包机直航和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等交流项目的落实,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建设的主题。2008年7月,大陆首个旅游团队从广东出发上岛旅游,掀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这对于促进两岸民间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旅游在先,2007年,台湾同胞登陆超过462万人次,这远远大于大陆居民上岛的23万人次,台湾民众对大陆居民的了解程度也相对较高。鉴于旅游发展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多渠道、广角度、全方位发展旅游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针对海峡两岸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今后旅游业发展应重点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打造共同旅游市场,实行两岸联合营销,建立长效旅游合作机制。在大陆开放赴台旅游的25个省市签署《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宣言》的基础上,整合海上直航航线的优势,将台湾与大陆城市群旅游市场连为一体,共同设计旅游产品,互送客源,形成市场一体化,协商解决问题。
2.构建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便捷文化通道,增进两岸文化认同。例如,构筑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试行区域,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民间文化展演,开辟民间信仰融通的新渠道,建立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等。
二、积极促进两岸旅游全面发展,加快实现两岸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个体对于所属的文化的一种归属感,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历史、国籍(祖籍)、以及种族民族划分等方面。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标志民族特性以及塑造凝聚力、向心力等具有特殊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文化认同是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旅游大国,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潜力,而这离不开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在特色文化战略、品牌带动战略以及区域辐射战略的带动下,发展两岸旅游并形成规模,充分展现两岸文化特色和旅游文化功能,将增进两岸的了解与感情,缩小两岸的社会差距,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进而推进祖国统一。
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曾经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文化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体现在对经济的反作用上,还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积淀深厚,并具有多样性特征,抓住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机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利用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契机,加速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创新的文化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篇3
省人大代表周华起带着4个内容的建议、上万字的材料参加“两会”。这沉甸甸的议案,不难看出他对吉林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他说,在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并促进区域融合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东北亚六国的文化传播载体,我省的东北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七届,而作为东北亚博览会的分会场,东北亚文汇不夜城举办了历届国际书画摄影展,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在东北亚区域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省东北亚博览会文化板块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他颇有感触地说,“一个国家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越巨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它就拥有最根本、最持久、最核心、最难被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过去我们经常采用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简单模式,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本身就是经济。”
他认为,长春作为典型的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一个文化产业空间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长春发展文化产业从经济总量和规模上,资产总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重要指标明显偏低;从文化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上看,存在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龙头参与竞争。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政府采取“一个集聚区带动一批企业”的战略,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抢占文化市场先机;通过实施政策优惠、信息共享、配套资金等措施,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民营文化产业发展“龙头”。同时,通过建筑、雕塑、环艺,到文化场馆、商业场所,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可体验的、可消费的、开放的文化休闲娱乐空间,让市民真实感受到纯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价值。
他建议,东北亚博览会应在搭建经济交流平台的同时,将文化交流平台也提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使经济板块和文化板块两轮驱动,促使东北亚博览会担起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将东北亚文汇不夜城确定为我省重要文化交流平台,纳入“长吉一体化”战略和省市“十二五”规划中,加大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由政府资助文化演出剧场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化交流推进经济交流,以民间交流推进官方交流,以日常交流弥补展会交流,促进东北亚六国全方位沟通联络,逐步使长春成为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的中心。
篇4
[关键词] 一体化文化交流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一体化进程进程越来越快,中外文化交流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扩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顿,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强。随着国力的增强,拥抱世界文化的胸怀会更加宽广。有交流才能有发展,必然会产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一、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
当前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文化本身成了一种产业,一种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产业,以致使文化成为经济的主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规范着经济的方向和推动其发展。这种形势下的文化交流,其内容、方式、渠道等已经显示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点,就文化谈文化已不合时宜。
2.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全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被彻底打破,无论在出版、报刊、音像,还是在影视、娱乐、广告和旅游业中,资本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形成了文化发展交流的国际化,地域和时间概念越来越模糊,文化的世界性日趋突出,固守原有的传统变得越来越困难。
3.参与文化交流的人员群体越来越广泛
尽管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交流可以借助于各种现代信息载体进行,但通过人员进行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个领域的交流都更加活跃,参与对外交流的群体大大扩展,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
二、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这样一个背景下,固有的中国文化不可能不面临新的挑战。
1.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传承性
这是几千年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今后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问题。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由于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强势的地位,故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总的来讲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很强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就扩张性、渗透性而言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总是在经意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向一切与之交流的外来文化施以影响或进行灌输 ,使这种价值观逐渐进入那些外来文化之中并成为其支配性的思想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 ,外来文化逐渐消解了“异已 ”的面貌 ,而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变了上述情况。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为使中国的新文化既包容现代性,又接纳好的传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模式。这些模式都试图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一个科学而带有永恒色彩的不变的框架,但皆含有很强的主观因素。真正科学地做到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现代化,以现代化促传承,非常困难。往往讲现代化时,就忽略了继承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时,又和文化的现代化对立起来。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准确的选择;忘记了现代化,又可能出现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就一般民众来说 ,在一部分人中文化认同感严重地淡漠了,认为中国文化落伍了,只有外来文化才是现代的 ;而在另一部分人文化认同感却病态地强化了,他们希望通过排斥西方文化来弘扬传统文化 ,以此重塑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两种人的思想倾向和方式虽不同,却表现了同一个东西 :对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信心不足。因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明确提出注意处理现代性和传承性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进行长期研究的。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自然要去处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要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价值判断去重新解析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顺理成章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所以解决现代性与传承性的问题,应该以现代驾驭传承,最后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归宿。
2.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所谓文化的“世界性”,就是指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要保持先进地位,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始终维持一种高势能的文化。这种世界性,没有文化的交流是无法实现和保持的。从目前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
在目前的文化生活中,一方面正统价值观占据了宣传领域的支配性地位,各种主流渠道都在唱响“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另一方面,来自西方 (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各种文化却席卷着文化市场,而且势头越来越猛。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把看好莱坞的大制作故事片当作电影消费的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肯德基、麦当劳当做家常便饭,可以说美国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导。尽管这种美国文化是伴随着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强权地位进行传播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化在保持美国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合了许多外来因素,并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餐厅,在制作食物时均考虑了中国人的口味习惯,所以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作品在国际获奖,也表明中国文化被世界的认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刻苦而持久地进行中外文化的研究,同时持久不懈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才能使中国新文化和世界接轨,才可以具备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当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民族性。外来文化在中国真正扎根,必须具备了中国的民族特点,才有可能变为现实。民族性是外来文化存在的必备的形式。相反,文化的民族性,只有具备了时代性或先进性之后,才可以传播、发展。文化的先进性或时代性是内核,文化的民族性是形式。时代性必须依赖于民族性才能生存;民族性只有寄托于时代性才可以保持。
3.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国民性的改造问题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交流,新文化的建设,就更和人的水平、人的特性、人的素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的素质决定着文化交流的风貌。
篇5
面对全球新的贸易规则的创建,对中国而言,寻求各领域新的创新模式是关系改革成败、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兴盛的当务之急。为此,总理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参与的诸项战略对接以及签订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内的多数高标准多边贸易方案将推动中国国内改革和创新,而这内中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带回了围绕推动中韩4项战略对接而签署的系列文件这一丰硕果实之后,中韩文化交流方面是否也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向《经济》记者详述了对中韩关系的思考和展望。
现状:文化交流更为平等
《经济》:中韩文化交流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
魏鹏举:在历史上,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自远古以来,就有频繁的人员往来和广泛的交流关系。古代中国与古代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3000多年,文化交流实绩包括儒学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生活习俗等。不过,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的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在国际上有目共睹,再加上韩国人对形象的精心包装,中韩文化交流曾经有过“韩流”一边倒的情况。
《经济》:您认为为何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魏鹏举:这个现象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反思。可以看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整体上呈正相关性,过去韩国学习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比韩国要发达。这不仅适用于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关系,也适用于全世界。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渐转变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一边倒”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经济》:这种“一边倒”会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吗?
魏鹏举:影响是一定会存在的,但不能说是负面,这是任何文化交流过程中都要经历的过程。比如,早几年前,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严重滞后,许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造成这种认知的发生,一来是因当时中韩来往人员数量小,韩国民众缺乏对中国的直接接触;二来是因韩国对于外国影视实行进口限额,只有少数像《还珠格格》这样的古装热剧才能在韩国“火一把”,因此韩国民众也缺乏间接了解中国的途径。但随着近年来两国经济交流和人员来往的增加,这种偏差得到了修正。
另一个影响就是中国民众对韩国的认知过于片面。从《天桥风云》到《大长今》到《来自星星的你》,从H.O.T到Super Junior到Bigbang,“韩流”凭影视和歌舞娱乐产业征服了许多中国民众,并且成为韩国形象的代表。实际上,“韩流”的摩登城市、时尚服饰、精致面孔、炫酷舞蹈,都是产业化精心包装的产物,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韩国社会和生活形态。
如今,随着两国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频繁化,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已经被“平等交流”所取代。韩驻华使馆最近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韩人员来往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中国人访韩约600万人次,韩国人访华约400万人次。韩国影视圈对中国人也更加开放,更多的韩国民众开始认识中国明星,也收看中国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交流也变得更为平等。
机遇:立足本土拓宽视野
《经济》:随着文化交流变得更为平等,中国下一步会向韩国输出什么样的文化?
魏鹏举:我建议不要用“输出”两个字,因为文化是“输出”不了的。比如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文化“走出去”,实际上类似于“同一首歌”和孔子学院这样的文化并没有走出去,甚至还造成了反弹和逆反心理。因此文化领域的交流是靠“对话”来实现。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基于外交的对话,另一方面要基于民间社团的对话。
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对话关系更多地用文化产品的形式来体现。比如韩国的电影在中国播出,或者中国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的版权,再用中国的方式传播出去。这就是一种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的动力是盈利,是经济效益,而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有了这样的动机,文化交流才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经济》:对于企业来说该如何把握住这次机遇?
魏鹏举:首先要做到立足本土,深耕国内市场。我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非常丰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和各区域的文化都各有所长,各高校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人才,此外,中国当前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未来将呈现井喷式发展。
其次要有全球视野,面向国际发展。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文化开放是基本潮流。文化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做到范围经济,取得规模效应,因此把自己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模式复制出去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则是需要发挥比较优势,文化企业若想逐渐地融入国际市场,就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来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出国,因此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资本优势。现阶段,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大量过剩资本都站到了国际舞台上去进行文化传媒的并购和重组,这让我想到了当年日本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其软实力的。当然,中国在人力资本上同样也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人力资本的优势并不体现在体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是体现在创造力密集型产业,例如动漫的后期制作,电影视频的剪辑等。小马奔腾签约美国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就是很好的例子,数字王国提供技术,小马奔腾提供资金,共同完成了电影《安德的游戏》这一部既输出技术又投入资金的合作拍摄影片。
未来:双边基金成为可能
《经济》:文化产业在日后中韩关系的发展中将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魏鹏举:“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韩两国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各有优势,其中,文化产业应该发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作用,实现多方面的合作,让两国的经济文化能更加自由地流动。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韩国经济复兴,经济互补的两国携手合作让文化领域的共鸣更加深入人心。放眼东亚,东亚一体化进程下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亚文化共存并相互借鉴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通过增强各自国家的文化建设,增进文化互信和理解包容,能够持续有力地驳斥强加给中国的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等谬论,进而努力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世界的文化融合,促进各国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篇6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
(一)精品旅游线路兴起
“一带一路”大型旅游战略下,国内旅游线路是将我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平台,国内大部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纷纷将““一带一路””作为改革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带一路”旅游行程的安排,从而形成联合精品旅游线路,并在旅游过程中不断对精品旅游线路进行完善、加强,对精品线路的文化宣传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利用精品线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同时借由旅游,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感受,还将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加以充实,促进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国家旅游局通过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亩推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北方线路上,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20个能够容纳300万人次的庞大景区,其中包含华夏寻根路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一带一路”的旅游战略体系,将自身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天然地理地貌有机的整合,开创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世界区域的旅游线路,将丝绸之路的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扩大。除此之外,各个省市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地貌纷纷制定了“一带一路”的旅游发展策略,从而将我国“一带一路”旅游线路建立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创了旅游文化改革的新境界。
(二)“一带一路”城市文化交流
在“一带一路”旅游文化战略体系下,无论是国内对国内还是国内对国际的城市文化交流都得到了更加宽广的深入。
由我国西安出发,经过兰州、乌鲁木齐从国境线走出国门,连接哈萨克及中亚、西亚、中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乌鲁木齐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成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凭借“一带一路”旅游战略的发展,我国真正将旅游行业进行了国际化发展。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我国走在世界前沿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并通过这类城市与日本、韩国中的大型城市进行连接,对东亚的稳定和城市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东北方向已近开通了“津满欧”、“粤满欧”等多条铁路国际货运班次,并基本完成了常态化运营,这为“一带一路”旅游行业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建立“一带一路”旅游线路的高铁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在各项建设的引导下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劲头。所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国际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慢慢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二、“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的启示
(一)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是一项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手段,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联络。所以在文化思想上也应当加强国家、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采取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策略。通过对亚洲进行依托,保证亚非欧的经济同时发展的同时,也应当保证其文化的交流和促进。目前,我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建设相关的合作发展协议,线路中已经有60余个国家对这项建设工程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洲高铁网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扩张,国际间的旅游业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还对促进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
(一)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战略规划
2015年,国家旅游局对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进行了规划,这项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了三轮严肃的讨论之后形成定稿,对“一带一路”的重点实施目标进行了制定。“一带一路”的核心城市和旅游区域立即对旅游文化战略规划做出了反应,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的旅游节庆,运行了大量的旅游营销手段。这种手段不仅对国内的旅游行业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还将“一带一路”的旅游文化延伸到国外,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的实施和应用,在旅游线路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文化进行讲解。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契机,也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肤色的游客的专业性旅游人才,不仅需要对旅游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当高程度的旅游专业综合知识,还应当满足导游专业的素养,在国际线路中还应当对一门或几门外语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旅游人才还应当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对旅游中各种突发问题进行处理,并对游客解释文化风俗问题,才能满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发展的要求。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政府引导
一. 戏曲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一)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方式亟须拓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电视、网络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中,戏曲文化主要通过剧场演出、社区演出以及农村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在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融合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适应区域文化传统西区交流合作的机制还不健全,无法为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门逐渐意识到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为传统戏曲演出团体和传承艺人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契机。例如,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针对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通过组织院校竞赛,促使不同戏曲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活动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戏曲文化传承人逐渐被发现,并受到重点培养,进而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瓶颈亟待破解
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瓶颈突出表现为加强合作、抱团发展共识有待加强,我国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则是不同的地区和剧种各自为战,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导致无法将我的传统的戏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和宣传,无法将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各地的传统戏曲剧种都进行了包括音乐、表演、乐器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活动,促使戏曲文化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戏曲艺术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但是在戏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致使戏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机融合各地以及各剧种之长,无法有效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传统戏曲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支持传统、打造精品的投入扶持体系,无法对戏曲艺术专业化人才以及传承者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文化交流建设策略探究
(一)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格局。在曲艺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的专项规划,从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将戏曲文化的民间交流、传承艺人交流、院校交流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行相互融合,促使戏曲文化交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通过鼓励现代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从而积极打造区域知名的传统戏曲文化品牌,走组团发展的路子。
(二)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过程中,针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必须适应当前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载体。具体而言,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对各类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展示,而且要利用现代化的视频制作技术,对戏曲表演进行精心整理,从而不断提升戏曲表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视台举办各类戏曲竞赛活动,鼓励各类戏曲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在竞技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文化网站平台,然后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及其相关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上传,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便利的了解到各种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被优秀戏曲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
受我国历史发展特点、地域特点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戏曲文化资源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在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景点,采用复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合理科学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戏曲题材的选择范围,要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剧目创作活动中,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
(四)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相互借鉴,从而建立起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要为戏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参考文献:
篇8
国家形象的定位
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大国,塑造文明、民主、发展、和平、环保的整体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逐步消除各种误解,维护国家形象和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文明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日益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塑造文化强国的形象。
民主的中国。为了有效地转变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发展政治文明,赢得国际社会更为普遍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顺应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支持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秩序建设,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逐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既是中国扩展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条件,也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并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稳定器”。当前,一方面,应努力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主动向世界说明自身的发展状况,化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需求的担忧;另一方面,应更加致力于塑造自己谋求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类型、原因等方面的误读。
和平的中国。和平形象是中国在迅速发展中最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所展示的国家形象。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依据国际法原则履行自身的国际义务,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远洋打击海盗、促进半岛和谈等都表明,中国正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
环保的中国。从倡导“绿色奥运”到积极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再到把PM2.5值纳入环保监测范围,说明中国已将环境变化作为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纳入国家的整体战略考虑。目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中国还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各种环境合作,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变化。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与途径
在明确了自身的国家形象定位之后,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完善公共外交机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外交管理体制,以确保本国的文化交流得以正常高效实施。如美国,就形成了以“美国新闻署”为核心的完善而成熟的公共外交系统,集中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推销和宣传美国形象。中国应该整合外交部与国务院新闻办等部委资源,来协调各涉外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公共外交中的最高领导权、决策权的问题,确保决策部门与执行部门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避免在处理对外交流宣传时各部门因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而导致的重复操作,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稳定而高效的公共外交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与国际社会打交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在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才能做到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共谋发展。当前推行的中国“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尽管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轰动一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强的助推作用,但却很难让外国民众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细微之处。文化传播讲究细水长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时间长、接触面广,这样才能使对方对我们的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中国还应深入分析国际受众市场,研究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特点与对中国的反应,做到因人、因地制宜,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民众,历来比较抵触“官方文化”。因此,中国要尽快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提升整体亲和力,就必须着重借助民间力量。中国政府应整合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与人力投向民间文化交流领域,尽量淡化文化交流的官方宣传色彩。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还应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落户中国,通过邀请各类知名人士来华,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本国公众,在交流中逐步提升中国形象。同时,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打破西方国家的信息垄断,激发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加深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教育文化活动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属于“长远收效”。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留学生培养。中国已吸引了众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今后应更加注重在留学软硬件等方面加强建设,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不仅在中国能学有所成,而且成为对中国友好的国际支持者,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形象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汉语战略。输出语言主要是为本国培育一批海外拥护者,并影响他们对当前各类问题的看法。截至2010年10月,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处孔子课堂,成为各国民众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此外,还应将设立国外文化中心等,作为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坚持。
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与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劣势,文化品牌难以走出国门,制约着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对此,必须要寻求突破。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与一定的政策扶植,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面对各国的竞争对手,只有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争取发展空间,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塑造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亲和力。
篇9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东南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历来有着“文化博物馆”的美称,自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至今已有2删多年的历史。
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直以来,郑和的故事在东南亚国家广为传唱,有关郑和的文献、文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都属于“铜鼓文化圈”,早在2000年前,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就已经在铜鼓制作方面展开了交流,双方铜鼓文化相互影响。另外,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对越南以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华人华侨也深受东南亚文化习俗的影响,甚至被同化,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广西在这方面犹为突出。
首先,广西位于中国南疆,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的惟一省区,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因此成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其次,广西是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大部分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因此,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人文关系。
第三,广西的许多民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多个民族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双方地缘相邻、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广西的壮族与这些国家的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早已有一定的交往,这一民族亲缘关系会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起到催化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广西与东南亚信息、文化交流已有相当的基础和丰富的途径,已经树立了独特而多样的文化形象,首府南宁更是与东盟国家保持了悠久而友好的文化交往历史。
教育交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中国出现了“东南亚语言热”,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 “中国语言热”和“中国留学热”。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文化风俗上的相通,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广西南宁来学汉语、来留学。位于南宁市相思湖畔的广西民族学院,是国家批准对外开放、招收外国留学生最早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东南亚语种大学人才重点培养基地,越南、老挝、束埔寨、泰国等语种人才资源储备丰富。近年来,东盟国家的学生、学者纷纷以自费或互派交换的形式到广西民族学院学习,或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或攻读国际贸易与管理、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等科专业。作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学院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从1993年起,学院就在全国首开先河,创造了 “3+1”、“3+0.5” 的培养模式一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束埔寨语以及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艺术等本科专业学到三年级时均可到东南亚相关国家留学一年或半年,第四年回国继续深造。除了互换留学生、合作培养外,互派教师、合作科研、合作办学、交换图书教学资料等,源源不断地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输送了许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实践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也为中外友谊搭起了坚固的桥梁。今年3月底,广西民族学院列出了增设印尼―马来语专业、缅甸语专业,建立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基地的计划,;隹备大力培养旅游和商贸双语人才,使之成为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日益加深,以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的大学都设立了中文专业,汉语中心如雨后春笋。泰国早在1992年就批;隹了汉语进入中小学外语选修课程,老挝、柬埔寨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也十分普及,有些院校还聘请了中国的汉语教师。国外汉语教师们多年来一直为培养本国的汉语人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友谊付出辛勤的劳动,中国汉语办为帮助外国汉语教师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启动了“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 项目、“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等资助项目。2001年, 国家汉办批准广西民族学院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2002年又批准为 “国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 执行学校,既积极配合国家汉办派出教师出国支教,又举办汉语培训班,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培训了130多名国外汉语教师,使得他们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和东盟国家悠久的睦邻友好关系,使得人民加强相互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从2002年开始,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举办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至今已是第三期了。学员来自于东南亚各国,绝大部分是本国青年事务工作者或政府部门年轻的干部,他们在广西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参与到诸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重大活动中来,与广西各族青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中国尤其是广西的青年与东南亚各国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它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由于同根同源、文化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许多中国学者、东南亚学者开展了长期的学术研究项目,他们深入彼此的国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讨双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
艺术交流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一些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或现代题材拍摄的电视剧、电影被翻译、公演于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流行歌曲风行于东南亚一带,许多东南亚普通民众都喜欢唱已经翻译成他们国家文字的中国流行歌曲;中国的民间艺人开始长住在东南亚地区,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亲密交流;而东南亚国家的艺术作品也不断被介绍到中国来,比如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各种舞台表演及影视剧等;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通过戏剧表演、出版等方式主动将中国文化引进到自己国家。
广西南宁具有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活动与文化交流上,南宁市特地打造了一个文化品牌,那就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 “东南亚风情夜”。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这台晚会,以“乘着歌声的翅膀”的形式,邀请东南亚各国演员登台演出,更注重民族文化摇曳多姿的风韵,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柬埔寨椰子舞、印尼爪哇舞、老挝下寮沙湾拿吉民歌、马来西 亚南洋舞、菲律宾情歌、泰国典雅宫廷舞、越南独弦琴等别样风情,而且以南宁为出发点,与东南亚各国紧密相连,提升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原有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南宁这个与东南亚交往最便利的区域性中心枢纽城市,以艺术为友谊的纽带,全力打造了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2004年的“东南亚风情夜”定名为 “风情东南亚――欢聚南宁2004”,这台晚会将注入一批新的元素,主创人员采取边走边收集的方式,请来国内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艺术家帮忙提炼优秀艺术元素,并与东盟10国的国家级文化机构合作,挑选最具各国特色的节目参加,通过东盟10国的主流媒体把 “风情东南亚”推向世界。同时,会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举办东南亚时装周、东南亚电影节、东南亚美食节等,从方方面面展现东盟各个国家风情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让其不仅仅是广西、中国的一台晚会,更成为东南亚、全世界文化交融的一次盛会,开启东方民族文化的新舞台。
由南宁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是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又一舞台艺术精品,也是特地为迎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而献上的民族文化贺礼。它通过艺术形式塑造广西、南宁的新形象,展示广西、南宁的新风貌,以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广西的宣传。整台晚会精选了历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优秀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力求以更加精美的剧目和富含山韵、水情、乡梦、飞歌4层涵义的创新舞台艺术向东盟各国展现广西魅力,让世界了解更多的广西文化。
为了给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铺垫文化交流的基础,除了将东南亚艺术引进来,广西还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出去。最近,广西歌舞剧院民族音乐艺术团受中国驻越南使馆委托,参加了在河内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前夕的亚欧艺术节演出,极富广西特色和民族韵味的节目不仅让越南观众兴奋不已,也让在越南的各国朋友大饱眼福。此外,艺术团还在越南中越友好协会组织的中国国庆纪念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与越南观众进行了亲密的艺术交流。
饮食文化交流
由于民族众多,东南亚各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国都有许多独特而美味的菜肴和食品。虽然东南亚国家人民的饮食特点是偏好辛辣食品,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风味独特的东南亚食品。在广西就有多家东南亚餐厅,如泰国餐厅雨石阁、越南风味餐厅,南宁市第一家包罗正宗东南亚各国美食文化、娱乐、商务、休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东南亚主题休闲会所泰国城等。这些餐厅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既有让人大开胃口的美味佳肴,也有热情纯朴的东南亚风俗歌舞,以及特地营造的最具东南亚原始生态风貌的人文环境。透过这些诱人美食、炫丽服饰,魅力歌舞,典雅环境,大大加深了广西人对东南亚国家文化的了解。另外,扬名世界的中国烹调在东南亚也同样很受推崇,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餐馆都被当地人视为美食餐馆,而当地许多菜肴也是学习了中国菜的烹调技法。
篇10
2月7日,台湾当局在新春开年之际拨乱反正,让大陆回归“大陆”,虽说不上是新动作,但也是两岸关系的利好,对稳定两岸关系、发展台湾经济关系重大。正如国台办主任在第九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正因为如此,强调两岸要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重申对大陆的称谓,皆缘于对台湾与大陆一个客观历史的还原与肯定,是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举措,这一举措是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与台湾文化、台湾历史之间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势力扭曲历史进行纠正和抨击,同时也反映出两岸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两岸民众从中得到了实在利益,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普遍欢迎和肯定。然而,要想使两岸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便显得犹为重要和紧迫。中华文化是两岸共有的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化解民众思想与理念上的隔阂,共同构筑两岸民众的精神家园。
人们常说,思想通,一通百通。要把两岸民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统一到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上,这需要两岸民众从思想上实现认识的一致性。而实现两岸民众的思想认识上的共通性,需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来促进。2008年以前,由于长期在“”路线的主导和误导下,造成台湾民众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偏离,造成民众对一个中国认识的误解。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回避。因此,两岸文化交流在经济交流合作的同时将成为两岸今后交流的主攻方向,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无法替代的。两岸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民众认识上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上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 下一篇:班级团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