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企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企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企业文化

篇1

(一)对理念文化的影响

在政改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理念和做法,通过职能重组、整合形成大文化观的理念。交通企业文化更容易突破传统的桎梏,打破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当代交通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的整合突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交通企业文化的构建,综合考虑了宏观交通理念变化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安全、交通发展等包含人本思想和环保意识在内的诸多因素。大部制下,未来的交通是一体化、国际性、智能化、多形式、创新型的,使之能够提供经济、舒适和具有广泛性的服务。这决定未来的交通企业文化要与之相适应,体现一种和谐、诚信、人本、生态的文化观,使这种理念深入到企业内部经营运作、人员管理以及外部的交通规划、管理等各个方面,更好地为社会大众创造福利。

(二)对制度文化的影响

制度是交通企业文化科学、规范化的基础,体现出文明、秩序方面的要求。在大部制下,形成了一种大监管的格局,合理调配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相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这样,大交通下的交通企业就能有更完备的制度保障,进一步督促交通企业对自身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革新,形成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良性的制度文化,促使交通企业在文明、公平、高效的氛围中,良性、有序地运行。

(三)对结构文化的影响

大部制改革对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有一定的影响,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立足现代交通理念,建立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产业结构。大部制实行机构精简,导致交通企业的结构规模发生变化,新的企业加入。因此,需要协调大交通内部企业的文化机制,进行改制、整合,提升交通行业的服务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要通过努力,提升交通企业的价值内涵,相应地实施调整或进行创新,,在原有的结构模式上改进、升华,构建蕴含高效有序、高层次、多方式的企业文化,整合形成具有大交通特色的企业文化,适应大部制改革的需要。

(四)对形象文化的影响

德国学者马克斯•舍勒指出在每一个目标中都应当区分价值组元和形象组元。交通企业通过企业标识、商标品牌、员工风貌、企业环境、企业宣传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视觉立体感的企业文化形象。交通企业主要供给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因此要突出服务意识,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大部制下彻底贯彻政企分离并强化监督,交通企业要树立国民意识,改变原有的思维理念,规范自身行为,通过行动向人们来诠释企业文化的美好愿景,提升企业形象。

二、大交通企业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一)交通企业文化的整合

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构建富含时代特色的交通企业文化。交通企业文化整合不仅要体现企业个性特色、时代需求,还要学会扬弃,摒弃那些过时的理念和思想,发扬历史积淀中的积极成份,汲取世界先进文明,借鉴西方交通企业管理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和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优秀的文化思想,并加以整合、创新,形成既与时俱进,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经营理念。2.立足实践,符合企业具体实际。《交通企业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交通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为载体,吸引职工参与,把交通文化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之中,使交通文化建设真正落在实处、收到实效。因此,交通企业文化要在引领时代同时,又要符合企业实际,不仅要解决企业内部的具体问题,还要与企业所处的整体环境相适应。审时度势、系统思考、全局观念,根据交通行业发展所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多次实践,不断地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使之与企业战略部署和整个交通行业的发展协调一致,确保企业的价值理念落在实处。3.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交通企业文化的整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理念,强调对人要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强调企业的团体意识。通过一致的奋斗目标,引导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晋升制度,关心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形成以企业员工为核心的用人文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团体。

(二)交通企业文化的重构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会计文化;交通企业会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会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会计文化受到一国文化的显著影响和制约,已是会计理论的共识。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就是利用其文化属性来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使它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导、凝聚、激烈和约束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企业会计文化的深入研究,会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不再有人质疑。交通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群体,如何区分对待中西方企业会计文化的差异,摈弃以利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文化,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必然以会计人员的思想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职业理念、专业素质、道德情操为核心和主要内容。会计改革实质上是对会计文化的改革。

1、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组织管理科学。说起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日本。70年代中后期,一个资源匮乏的东方岛国日本,在经历了二战的惨重失败、被预言至少在一个世纪内悄无声息的民族异军突起,创造了世界经济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奇迹。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在考察和研究了日本成功企业之后发现,日本企业形成的具有“民族精神、家族主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忧患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特征的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孙彤,2000),是日本企业成功的发展动力。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郭纪金,1995)。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组织气氛(Schneider, 1990)、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Authur K.O.yeung,1991)、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Myles A.Hassell,1998)、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Oden Birgitta,1997)等。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2、中国会计文化理论的发展和特征。80年代中期,企业会计文化的先进理念传入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过借鉴和吸收,中国会计文化逐步形成了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的会计文化。中国传统的会计文化核心就是伦理文化,会计人员至始至终受伦理道德和制约,客观上促使会计人员以努力工作为标;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重心是人事文化,企业生产和发展都必须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在科学地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国传统会计文化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快速自我发展,适应各种社会文化环境。

三、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研究

由于各种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结构等上的差异,社会文化直接影响了会计文化的塑造,对会计职业判断、个人综合能力的主动发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1、英美会计文化的特征

(1)强调职业主义。英美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强调自我管制能力,倾向于较少的政府干预,对大量的专业判断更容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权利。强调专业导向,较少依赖法规,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他独立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诚信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偏重灵活性。在英美社会文化环境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一贯性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就应允许实行会计变更,注重了人的能动性。

(3)会计信息透明。英美国家更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信息披露,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人士披露相关资料,同时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较高。

2、中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1)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会计社会,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相对忽视了个人的专业判断。与英美国家相比,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明显偏低,会计行业进入门槛偏低。

(2)保密甚于透明。美国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透明、开放的典范,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含蓄、神秘、束缚较多的样本。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偏向于不愿意或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事项,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有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倾向于业务资料保密,不愿意信息透明、公开。

(3)强调统一性。统一性的会计价值倾向于与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详细规定每一个细节,在会计制度和法规的制订和实施上,强调全国统一,包括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的集体主义也反映到了会计实务中来。

四、交通企业会计文化现状及发展探讨

1、交通企业会计文化现状。近年来,交通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其行业特点,交通施工企业大多在野外工作,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在会计文化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交通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组成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会计文化基础工作流于形式,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

2、交通企业会计文化发展探讨。

(1)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优秀的会计文化,不仅能够充分展示一个企业会计队伍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会计理念,同时对外可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对内能够加强、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挖掘优秀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以人员的管理、发展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历史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全面调动、激发会计职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此,交通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对企业职员的认同、激励,而制度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严谨、秩序井然。相较而言,文化管理是一种更高的管理形态,也可将其视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即在企业制度管理无法触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而有关制度的编制应考虑到会计文化的要求,透过管理体现文化。会计文化能够帮助企业会计部门的从业人员形成一种稳定的企业归属感,提高会计人员对其从事的工作、任务的使命感,从而培养、指导会计人员成长,使之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与健康的工作观。

(2)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约束功能。作为企业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度也是会计文化约束功能的重要保障。制度是企业的各个部门、系统运作的主要规则,是在法律框架内有效、有序运行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均需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同时,应同步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交通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应在国家法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并作详细的责任划分,以此保证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3)要坚持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导。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组织中的会计人员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伦理、会计道德、会计风气、会计思维等,是会计文化中起主导性作用且相对稳定的内核。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方针,引导会计人员把本职工作与理想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位。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加深。在不同的文化结构中,合理的会计行为是不同的。建立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会计文化,也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探讨的方向。

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值得探索和研究。在会计发展变化中,会计文化也同样会因自身的发展或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发生不断地变化。我们在分析和认识交通行业会计文化的基础上,就是要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充分吸取营养,继承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的特点,在交通行业会计文化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会计文化,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行业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之适应国际与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2、贾佳、刘燕,浅谈中西方理财文化的差异,中国金融,2004年第16期

3、雷耀云,会计文化与会计改革,陕西审计,2002年第2期

4、王宁朗,浅析会计文化,财会研究,2005年第10期

5、彭喜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理财,当代财经,2007年第12期

6、王棣华,改造我们的财务文化,财会学习,2009年第9期

篇3

关键词:税收策划;财务管理;企业利益最大化

策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及运作方案设计。凡有决策和计划的领域都有策划。南宋辛弃疾在《议练民兵守淮疏》中说:“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他把策划定义为做事之前的深思熟虑。

企业的税收策划是以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减轻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而做出的一种战略性的策划活动,它是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税收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的设立到经营理财的全过程。税收策划是提升企业整体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税收策划就不能有效安排税收事宜,也谈不上有效的财务管理,更无法达到理想的企业财务目标,对于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如何在税法许可的情况下实现税负最低、最适宜,也就成为企业税收策划的重心所在。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在法律法规允许并鼓励的范围内,通过对融资、投资、经营活动等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对多种纳税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的一系列行为。税收筹划是企业合理合法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所鼓励的,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税收筹划的实质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节税的目的。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税收策划必须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阶段。

1税收策划贯穿于企业机构的设置过程

《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使其不具有法人资格。且不实行独立核算,则可由总公司汇总纳税,这样可以实现总公司调节盈亏,合理减轻企业的税负。

某汽车运输公司拥有汽车运输、汽车维修和站务几个业务部分。在企业组织机构重新设置过程中,一种方法是将汽车修理业务独立设置为子公司。由于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的资格,对集团公司中的汽车修理视为对外业务修理,在业务承接过程中要独立核算修理业务收入而向税务机关缴纳流转环节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而如果将其修理业务部分设置为分公司,由于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对集团公司的汽车修理视为对本企业的维护业务,不缴纳流通环节的增值税及附加税,可见,由于企业机构设置的差异将导致企业承受的税负有着明显的区别。

2税收策划贯穿于企业的经营行为

某汽车运输公司下属公交汽车客运公司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两个子公司,依据税收政策,公交客运公司享受减免所得税的优惠,而长途汽车客运公司则要依据经营业绩缴纳所得税。随着业务的发展,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出现季节性的运输车辆短缺,而公交客运则有闲置的运输车辆,一种方法是长途公司直接向公交公司租借运输车辆并支付租金,另一种办法是由公交公司向长途公司租借线路经营权,扣除必要的手续费和站务设施费,经营利润留归公交公司。经过综合测算二种方法的预期收益率,选择公交公司收益较大的一种方法,享受所得税减免优惠,这样就整个公司来说减少了所得税支出。3税收策划贯穿于会计核算过程

某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实行车辆抵偿承包责任制,其经营模式是出租车价款由驾驶员实际承担,但出租车辆的经营权则属于出租公司,针对这种经营模式,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一种是将驾驶员向公司交的管理费、向政府部门缴纳的客票附加费和养路费保险费等费用纳入收入核算,参照交通运输企业缴纳3%的营业税,由于营业税税基较大,因而出租车企业的负担也是比较重的。另一种核算方式是将驾驶员向出租公司缴纳的管理费作为劳务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而将驾驶员向政府缴纳的各种费用按代收代缴核算,虽然营业税率提高了,但税基变小了,因而总的税负反而减轻了,这样也可以为进一步减轻出租车行业整体费用负担留下一定的空间。

以上的税收策划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任何一项税收策划方案都具有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策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获取部分减轻税负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及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的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策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和损失大于收益时,该方案是失败的。一项成功的税收策划必然是多种方案的优化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纳税人总体利益的下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税收策划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往往面临着税负不同的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纳税人往往可以避重就轻,选择低税负的纳税方案,企业税收策划就是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税收策划的大门虽然对一切纳税人开启,但节税的机遇却并不等同,经济因素、税收因素、管理因素、策划技能等都从不同方面制约策划的利益,作为税收策划的主体,除了掌握各种经营管理的必备知识外,还必须充分了解税收制度可掌握科学有效的税收策划方法,以取得尽可能的节税利益。

税收筹划与逃税有着本质的不同,逃税是指纳税人通过采取虚报、谎报、隐瞒、伪造等各种非法欺诈手段,达到不缴纳或少缴纳税款目的的违法行为,逃税是明显的违法行为,因而不受法律法规保护。

篇4

关键词 工会宣教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 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的集中反映。属于影响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一、工会宣教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统一性作用

(一)导向作用

工会宣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使职工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发展情况。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主导企业建立良好形象的关键。承担着企业进行改革的任务。通过对企业文化目标的宣传,加强对职工思想价值的引导,使职工个人利益能够与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引导职工能够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并且形成内在发展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环境。职工在这种影响下能够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凝聚作用

工会宣教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充分的体现出职工的价值。保证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民主管理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能够为职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文化活动,使职工能够更加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突出基层民主组织功能优势,保证与职工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使职工都能够围绕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形成群体合力,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三)弘扬作用

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对职工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一种导向,通过构建文化氛围能够使职工感受到精神激励,激发潜力。在宣教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引导,使职工能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要对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弘扬企业精神价值,遮掩将会使职工的情操更加的高尚。

(四)教育作用

构建浓厚的学习环境,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个性。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价值高度统一,补充职工精神动力的载体。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中展现出企业文化,使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诚实守信,奉献自我。这已经成为企业良好风气形成的风向标。工会要积极的配合党政工作,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活动,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准。

二、新时期工会宣教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性

(一)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的结合到一起。要全面的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这样有助于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服务对象都是企业职工。要明确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积极融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工会宣教工作的性质充分的体现出群众性,要构建多元化的企业文化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同时还能够发挥出凝聚作用。

(二)内容形式一致性

工会要树立先进模范,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这样才能够带动大批的职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企业工会人员和职工的素质。为职工提供优化教育机遇。注重职工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够带动整体职工群体素质的提升。工宣教工作要对党政方针政策问题进行正确的解读。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引导。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的稳定。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在任务内容和形式开展上具有一致性特点。工会通过多种形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宣教。使职工的个人和整体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

三、工会宣教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开展

企业文化与工会宣教不能够单纯的开展说教,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功能,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职工的思想问题开展宣传教育。以先进的意识影响职工的思想。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期企业职工。由于职工个人素质、教育程度等所处的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职工能够充分的了解到社会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将工会宣教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能够归结到一起。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使全体职工行为、思想都能够得到统一。这样才能够提升职工的行为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篇5

    关键词:交通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相关对策

    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交通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问题也是自身的盈利能力的体现,本文以此为背景,进一步展开研究。对企业内部独立而客观的审计工作加以剖析,以期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

    一、交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1.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内部审计现阶段由于思想高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交通企业中虽然普遍开设了相应的审计核查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领导层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企业主要领导认为审计工作的展开会算损害企业自主独立性,采取并如财务部门的办法以节省开支。

    2.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缺乏积极性

    事后审计的工作形式在内部审计中较为常见,这种工作方式严重的算上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相关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审核,并且之后企业领导要求进行审核的时候才会象征性的加以审核,而这种审核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所以及时发现了某些问题,也会避重就轻,甚至直接略过不谈。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审核工作严重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尤其是对于相关责任人的管理办法的缺失,进一步瓦解了设计部门的战斗力。审计部门的咨询服务功能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3.内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现阶段,企业内部审核人员,尤其是交通企业的内部审核人员,大多是具有相应的财务从业经验,但是对于系统的审计知识和设计技能方面的缺乏,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同时,由于受到某些社会不良做法的影响,一些审计人员自身要求也不严格,素质低下,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本职工作。

    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对策

    交通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重点关注工作的结构方面的调整和内部整合,对于工作方式的转变和工作中的创新,同样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对于以往的成绩应该继续发扬,利用自身现有优势来开创新的工作远景。定不移地为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内部审计要为调整结构服务,要为转变方式服务,要为注重创新服务,要为强化管理服务。

    1.企业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加强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对于审计部门的重视应该从企业自身的全部部门入手,无论是对高岑管理者还是对下设的审计部门,都应该强调工作的严肃性。对于管理层的在人事方面的不足,应该重点给予帮助,及时的让部分缺乏这方面知识和意识的领导意识到设计事业的展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交通企业中,集权管理现象十分的普遍,对于这种环境下开展企业内部的审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样,管理层对于审计工作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看到,即使是最低级的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数据,都可能对整体审计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应该深入普通群众中来开展审计工作。

    2.注意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运用和改进

    (1)在审计技术上,要积极探索审计信息的自动化管理,适时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模块。

    (2)财务指标的设计为基础,非财务指标审计为辅助的审计方式,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监督管理的效果的审核同样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企业自身的预算和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都能够及时的体现出内在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难度就是对于相关数据的获得,准确清晰的数据,对于企业内部审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适时地引入CSA即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准确性,降低信息获取的难度。在这一系统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审计人员的运作来实现信息收集和验证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审计工作中来,保证审计的效率。

    3.合理设置审计机构,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保证审核部门能够全力的发展相应的审计功能。企业的内部审核审计,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直接对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负责,对于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应该通过股东大会全体表决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人员的任免,同样需要企业董事会进行表决。行政工作上,审计部门直接对最高管理层负责人汇报工作。这种制度,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能够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同时以此为基础的审计制度的确立,对于企业内部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的培训,要选择那些兼具多种职业技能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交通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总结

    总之,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解决意见,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是应出台对应的审计工作强化意见,从而保证交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作为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是对原有管理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本质区别。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首先,本质属性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是一种政治文化,其本质是党的群众工作。企业文化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管理学范畴,是一种经济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其次,内涵观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对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施加影响,它既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的理性概念,又是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概念。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优良作风和价值观念,主要是理性概念。第三,工作侧重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强调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更多地从政治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基本上是从一个单位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多考虑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矛盾,属于微观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存有内在联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虽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对象相同。两者都是研究和做人的工作,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重要任务。二是目的相通。两者都是通过强化“软管理”,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进而发展生产力,增强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途径相融。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同样适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典型等等。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必然相互促进。在客观实际中,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彼此互补,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进一步塑造、净化职工的灵魂,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交通政治环境和健康思想氛围的形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升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视野,延长了手臂,注入了活力,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激励职工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矛盾的迫切需要。随着交通行业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同时,随着30多年的改革发展,人们的独立性、多样性、自主性更加突出,仅仅依靠传统说教式思想工作方法,已无法满足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凝聚、导向、示范作用,创造出团结和凝聚职工的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发展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实践载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动作过程集思想与行为于一身,操作寓教于乐,容易吸引职工参与和接受,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变得生动、有活力。有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紧密地结合经营与文化活动来开展,具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载体,从而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空泛和脱离实际的局面。同时,企业文化在培育企业群体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有效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泛政治”的东西,比较空洞,办不了“实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引不起职工的足够重视。而企业文化兼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两个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拓宽了领域,丰富了内容,紧密了经济工作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更实际,效果更突出。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具体途径

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交通发展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必须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和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一要从历史积淀中凝炼企业文化。交通行业有着很好的文化底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独具交通特色的时代精神,要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从交通人的优良品德、典型经验中挖掘整合,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凝炼出既体现交通特色,又吻合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激励职工群众的精神动力。二要从反复宣贯中深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源于群众创造,又需要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实践。要积极开展宣贯工作,用职工易于理解的语言、身边的典型,通过开展座谈、征文、讲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职工正确的理解,主动的接受,真诚的实践。三要在具体实践中弘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不仅需要凝炼整合、学习深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升华。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干部职工自觉地把企业精神体现到本职岗位上,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昂扬的士气,同心协力为发展贡献力量。

注重文化强企的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强调文化强企战略的落实。一是用文化转变观念。要用先进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弘扬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二是用文化激励职工。要进一步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激励人、培育人、规范人,激发干部职工不畏艰难、拼搏奉献的精神,激励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创新思维,营造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工作环境。三是用文化推动发展。要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凭借文化力,增强发展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都应放在促进全面发展上。一要把人本思想贯彻始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激励、关心和情感贯穿于日常管理和各项工作中,才能提供创造性的岗位环境和极具个性的发挥机会,来调动职工的激情,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注重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并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和渗透到建、养、管、征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广大职工工作的动力和自觉行为。三是要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以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和“敬业爱岗、服务诚信、业务熟练、奋发向上”的职工队伍为目标,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优良的道德品质、先进的文化知识武装和充实干部职工,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业务培训等活动,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篇7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轨道交通运输类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能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需要遵从特色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宣传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顺利进行。

关键词 融合;原则;机制;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3CZ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03—),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企业、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职业元素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铁道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1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原则

1.1 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 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 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 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 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 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 考核评价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套评价机制。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总体方案、切实可行的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并尽可能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要从多维度选取指标评价者,包括学院教职员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周边社区居民,并赋予各方一定的权重进行考量。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绍成,张建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2]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篇8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特别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职毕业生缺少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素养,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毕业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环境。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

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践,以具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汽车技术培训基地――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对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探讨。

1 高职人才培养中优秀企业文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角度来看,方案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脱节,创新与实践氛围缺失;没有把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以校企文化合作模式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2 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会产生许多优势:

1)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技能到文化认同的“零距离”就业。将企业文化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细的规划,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要对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一个逐渐了解、实行、认同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2)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必要途径。要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形象、在分享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在小组任务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要通过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

3)实现全方位深入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4)感受企业文化,自觉提升学习热情。通过在学生中营造与企业一样的文化氛围,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高效、务实精神,深知专业技能知识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生产力,体验到企业中竞争与责任的重要性。

5)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吸纳各种类型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并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要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借助和吸收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典范。

3.1 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训基地

目前由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培训基地将宝马的企业文化成功的融入到宝马定向班学员的培训中,使其在获得宝马基础工作经验的同时接受宝马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和宝马集团会每年深入全国宝马 4S店进行调查,修订各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将宝马企业文化的培训融入到整个定向班培养过程中。

3.2 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宝马售后初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例,针对日常工作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岗位能力要求都融入了宝马的企业文化,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培训氛围。引入了宝马企业文化中强调团队精神;创新与永不妥协的精神;“悦”的内涵等。并将这些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 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面优秀企业文化

学工交替模式强调“同时与交替”,即“学习”与“工作”几乎同时进行。学工交替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将职业操作规范、工作纪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角色等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精神的共同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4 情境导入,创建真实的企业文化育人环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模拟制定 “企业制度”及“行为规范”。在潍坊宝马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了学员校内培训的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例如不佩戴胸卡、不穿工装工鞋禁止进入实训基地;将企业早会文化融入到培训过程中,每天培训前由基地负责人、培训师和班主任为所有学生开早会,明确一天培训任务注意事项。

4 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了融合对接的探索,经过两届定向班学生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到岗后的适应时间明显缩短,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相信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文化合作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陈翔,朱玉强,等.宝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6-79.

[2]武智,陈大斌.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3]张昊.宝马汽车4S店售后服务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篇9

1.1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跟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企业一线实际需求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轨道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要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类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有所区别,要更能突显其职业性和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相对接,将职业技能、职业标准、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因素融入其中,通过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

1.2是校企合作的客观要求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轨道交通运输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用”,需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需要毕业生能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为适应这一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和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行业要加强合作,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因素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以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1.3有利于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构建中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后能吸收其精华,并与自身文化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成员的创新精神、激励成员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组织目标而锐意进取,从而有利于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这种校园文化能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升学院的品味和内涵,能使学院保持活力,促进学院持续发展。

1.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当前,国家大力推动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要主动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自觉将自身的理想抱负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牢固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行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急需人才。

2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一种组织文化是由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凝聚成的共同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同为一种文化,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元素,这些共性使其对接具有可行性。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都对成员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都能约束成员的行为,凝聚成员的共识,增强成员内部的团结性。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性,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都会与外部文化产生碰撞,都会在碰撞中吸收外部文化的优质元素,并与自身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元素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一些新的文化元素。

3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策略

3.1物质层建设策略

在物质层面上要突显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性,对学院办公楼、教学楼、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等建筑物以及道路、路标、宣传栏等的环境设计上与布局上营造出仿真的效果,尽量满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名人名言、警示性宣传标语、画像、等张贴物要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直观地感受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文化,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其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校园雕塑、校徽、校牌、校服等要尽量传递出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职业化特征。

3.2制度层建设策略

在国家高等教育法规的指引下,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级各类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团管理规范、班会管理规范等;教职工岗位管理规定、日常教学管理规定等;学院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实习实训场所管理规范等。各种制度要求健全规范,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导入ISO质量体系管理和6S管理规范。在实习实训教学中注意导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来感受职业文化,领悟职业的内涵。

3.3精神层建设策略

高职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进行融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精神文化。通过校刊校报、宣传栏、广播电台、校园网站等媒体途径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进行宣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上述意识和精神,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引导和形成蕴含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要注意典型事例的搜集和宣传学习。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校歌校训中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元素对接起来。

3.4专业和课程层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开展调研,依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专业名称可以依据企业相关岗位群进行命名;专业课程要依托岗位所需技能开设;课程内容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要从专业名称、课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职业特征,蕴含企业文化。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相关人士和教师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融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进行系统性开发,并建立相应的资源库。

3.5行为层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师生员工的行为,通过各种行为来培育和传递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并最终实现文化育人。学校可以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和讲座活动,通过活动将企业文化引进来。学校内部可以开展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赛、演讲赛、辩论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的竞赛,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竞赛和活动来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并让师生员工在各种竞赛和活动中感悟和培养职业素养。

4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构建内容

4.1融入“爱国爱路”的爱岗爱国文化

中国铁路发展有百余年的历史,铁路从无到有,从若到强,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无数铁路人为之挥洒汗水和热血。从早期四川到京汉铁路,都集中体现了铁路人的爱国爱路精神。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又凝结成了“兴路强国”精神。无论是爱路爱国还是兴路强国精神都是铁路人的崇高理想,是热爱铁路、奉献铁路和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高职院校要将这种爱国爱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同时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企业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发展自觉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

4.2融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文化

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属于服务行业,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既要满足经济效益的要求,也要兼顾社会责任。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长期的运输服务实践中形成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精神。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是铁路服务精神的主旋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服务文化。

4.3融入团结协作文化

轨道交通运输牵涉到通信、信号、机务、电务等不同部门的团结协作,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保证运输工作的顺利完成,长期的协作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团结协作文化。高职院校要将这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协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其团结协作能力,在高职院校内营造良好的团结协作文化。

4.4融入安全文化

安全是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生命线,离开安全问题轨道交通运输的“爱国爱国”、“人民铁路为人民”等理念将变得毫无意义。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始终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这一方针就是将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杜绝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这其本质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其文化中注重强调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自觉树立安全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提升员工安全素养,优化安全环境,加强安全管理。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做法,将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4.5融入创新文化

篇10

目前,轨道交通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爆炸式发展,截至2015 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26 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共计116 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18km。截至2016 年一季度,共有44 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批,规划规模4705km,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正迎来史无前例的高峰。与此同时企业对运营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如电客车司机的用人需求也是大幅增加。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针对性强的城轨交通运营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内众多城轨交通运营企业与铁路相关高职校联合组建相关专业人员定向委培“订单班”来实现满足企业需求专业人才的“量身定制”。

“订单班”是指由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即“人才定做”。是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按照“定向培养、岗需对接、对口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义务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定向培养某一类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如何进一步提升地铁司机订单班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及进一步提升订单班学员上岗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已成为该专业订单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订单班学员选拔应坚持校企联合、科学合理的预选制度

由于地铁司机岗位的特殊性使其对从业人员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强的应急处置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等。并非任何人都适合该岗位。在组班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而详细的企业概况和岗位职责宣讲,让学生对企业和岗位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偏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对意向学生进行性格特质与岗位适应性匹配测试,挑选出性格上适合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学生进入订单班接受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应对入围学员进行体格检查,杜绝如:色弱和身高等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学生进入“订单班”。总而言之,就是将不适合从事该岗位的学生提前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从源头把关,有效提升订单班培养的针对性和考核合格率。

二、在日常专业教学中注重加强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校技能本位的培养定势使得当前订单班人才的培养同样侧重于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丰富,而最基本的:不迟到早退、班前休息充分、不饮酒、工作认真负责,对企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对工作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等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上岗工作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再好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素质做支撑,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就几乎等于零,无从谈起。许多地铁公司内部都实行竞聘上岗的制度,所以在日常订单班的教学中要有效融入和积极探索拓展学生职业精神、竞争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三、以企业自编教材和作业指导书等作为日常专业教学主要资料,企业培训环节前置

目前国内城轨交通运营企业对入司的新员工一般要进行从企业基础认知到专业培训长达七、八个月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学生在学校所学和取得的一些专业技能证书并没有完全被认可,而是全部推倒重来,从零开始。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各企业对院校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和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信任,这不仅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又延长了学生上岗周期,对企业、学校和个人来讲都无任何益处。企业培训机构应经常加强与校方沟通,共同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更新优化,把企业对新入司员工的培训最大程度的前置到学校“订单班”的人才培养中,最大化的在专业教学中使用企业编定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和资料,这样以来,既节约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和成本投入,也缩短了学生上岗周期,增加了各方满意度,可以说做到了到企业、学校与学员三方互利共赢。

四、加强企业文化教育、拓宽企业文化培育途径

现代化的企业讲求以“文化管人、文化留人”。企业文化是员工在长期工作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对企业追求和价值、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企业根据自身性质的不同,其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据相关调查发现,因不认同企业文化而导致的员工辞职占到了全部辞职原因的30% 左右。因此,我们应该在 “订单班”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的熏陶,拓展企业文化培育的途径,比如可在课前让学生学习企业官方主页中有关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关注企业二维码和官方微博,时刻了解企业最新发展动态,逐渐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感情、树立自身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

五、在对企业岗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订单”培养的针对性地铁司机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不定期地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完善和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考虑到司机岗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应将《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地铁车辆电气部件主要是以换件修为主,作为司机只需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足矣,所以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器》作为一般课程。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同岗位需求相结合,要服务于司机日常岗位作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