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教育学

篇1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在一门学科创生之初,人们对它的研究对象的认识往往并不十分明确。对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几部高等教育学着作中,分别是这样论述的: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高等教育学新学科。

――潘懋元着的《高等教育学》(1984)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

――田建国着的《高等教育学》(1990)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

――胡建华的《高等教育学新论》

上述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认识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内容的高等教育学的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次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每一种高等教育学是否揭示出了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或特殊规律。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关于作为基本的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确定

长期以来,受教育学局限性的影响,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一直没有引起传统教育学者的关注。传统的教育学固守其普通教育的“地盘”。但是,我国的普通教育学却又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现象关注不多甚至视而不见,那些对教育学感兴趣的学者也主要是关注中小学教育而不关注高等教育,其结果是高等教育不但被社会科学家忽视,而且被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所忽视。因此高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找不到理论根基,在传统的“教育系”或“教科院”这些教育学的组织建制里高等教育研究难有安身之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自身相对独立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由高等教育学承担理论建设的任务,以人类一切高等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并对现存的高等教育概念和原理进行制度化梳理,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据笔者分析,无论是在学科建制方面还是在研究对象方面,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并列的兄弟关系。

但是一般人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为什么高等教育学研究还要进行学科化的探讨;为什么长期以来,教育系(学院)里面一直没有开设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呢。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学学科演进历程的客观分析,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建制的问题。

三、教育学的演进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国民教育运动,伴随着国民教育运动的展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进行师资培训的师范院校应运而生,为了满足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实践需要,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便诞生了。

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的进展一直不大,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名不符实,名为教育学,实为普通教育学。其二,由于教育学以师资培训的课程形式存在,因此其内容主要关注教学的方法、原则、程序、规律等问题。这种传统的沿袭,教育学就成了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的学问或艺术,而非研究“教育是什么”的科学。其结果是“当固定化的学制、教科书和班级授课制这“三位一体”的学校体制形成的时候,当以学校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形成的时候,大规模的培养人才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传统教育学本身,却走向了衰微。

总之,由于历史的局限,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还是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一开始就是不完备的,而且一直没有完备起来。可以认为,历史上的教育学只能相当于普通教育学。

四、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建制问题

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兴起远远早于普通教育。自古希腊起,接受教育就是少数统治者子弟的特权,因此,在古代,教育一直就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教育的理论就是高等教育的理论。但是等到近代民主思想勃兴,接受教育成了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之后,普及的全民的教育理论才应运而生,教育讨论的也就多集中于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上,似乎并未注意到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问题。换言之,就教育研究的历史来看,整个教育研究一开始就是以高等教育的研究为开端的。

以中国为例,20世纪中期潘懋元先生首倡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分析当时形势,高等教育研究毫无基础,要建学科谈何容易,但是不建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又无从谈起。当时的情况,就学科的合法性而言,在教育系里谋求高等教育研究的建制,借助教育学的名义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较为有利。但当时的教育系由于对高等教育毫无研究,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研究一直持排斥态度。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便依托综合大学成立“高教所”发展起来。不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名为“学科”,但经典的成果不多,学科的含义并不强。而且由于历史的局限,我国高等教育学的草创基本延续了教育学的体系,重走了普通教育学的老路。

篇2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生均实际学费 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

一、普通高校学费的总体分析

1.普通高校学费的总体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迅速增长,普通高校的生均实际学费呈增长的趋势,2005年达到4846.16元,2000~2005年间年平均增长5.3%。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 1)。由此导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与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之比从2000年的28.73提高到 2005年的41.24%,提高了12.5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学费已超过占学校事业性经费支出的40%,这个比例远高于国外的水平。美国 1995~1996学年公立高等学校的生均学杂费与生均经常性经费支出之比仅为14.15%。而在《关于规范高等院校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报批程序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学费标准应控制在年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的25%之内。

2.普通高校学费在不同属性高校间存在差异

从不同属性的高校来看,2003年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4538.91元)与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4694.41元)相差无几,但中央属普通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24079.74元和20061.81元),却是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分别为 12167.35元和 9721.18元)的近两倍。2003年中央属普通高校的生均实际学费与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之比22.62。而地方属普通高校的这一比例却高达48.29。

3.普通高校学费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从不同地区的高校来看,生均实际学费、生均经费支出以及学费与事业性经费支出之比(限于篇幅,详表略)的地区差异都很大。2003年中央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最高的广东 (7295.99元)比最低的浙江(1905.16元)高出 2.83倍,各地区中央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的标准差系数为0.2397;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最高的浙江(7264.9O元)比最低的青海(2467+75元)高出 1.94倍,各地区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的标准差系数为0.2082同样地,不论是中央属还是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支出最高的地区的支出是最低的地区的3至4倍。2003年中央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与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之比最高的河北(53.27)比最低的浙江(6.46 )高出 47个百分点;地方属普通高校生均实际学费与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之比最高的湖南(69.76 )比最低的(20.45 )高出49个百分点。

4.普通高等学校学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事业性经费支出、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以及事业收入中非学费收入所占比重等因素对高校学费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首先,如前所述,学费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收入的一部分。与学校的经费支出,尤其是事业性经费支出有关。其次,学费与教育经费收入中除学费外的其他主要收入所占比重有关。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收入中。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与事业收入之和占了绝大部分(2003年的比重为 85.74%)。因此,学费应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以及事业收入中非学费收入所占比重有关。根据对实际数据的观察,我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普通高等学校学费的关系。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与地区人均 GDP中度相关。直接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最高的10个地区中有7个是东部地区。学费最低的11个地区中有9个是西部地区;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最高的5个地区中有3个是东部地区2个是西部地区。学费最低的5个地区中有4个是东部地区,1个是中部地区。可见,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费,东部地区普遍较高,西部地区普遍较低;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学费的东中西部差距不明显。这说明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费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中央属普通高等学校的学费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低。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普通高校学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事业性经费支出、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事业收入中非学费收入所占比重和人均 GDP(仅限于地方属普通高校)。

二、学费标准的模型建立

1.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高等教育学校学费主要是与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以及家庭收入(城镇、农村)相关的。我们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模型形式如下:

(1)

其中i=1,2分别为城镇、农村的生均实际学费模型。

研究目标函数y育其它3个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选用了逐步回归分析[1]的方法,在Matlab中运行得到相关结果如下:

城镇:c1=8012.6012,0.3001,--0.6011,0.1001

农村:c2=7833.9002,0.8101,--1.0230,0.1027

于是生均实际学费函数关系为:

(2)

(3 )

2.建立模型的计算

为了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我们收集某省2005年普通高校相关数据(如表1)计算该省城镇和农村的生均实际学费。

表1 2005年某省普通高校相关数据一览表

据该省2005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其生均实际学费约为4800元,显然以上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3.模型结论

从上述高校学费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是影响高校学费的三大要素。

(2)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生均教育支出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实际学费的影响农村大于城镇,城镇与农村的家庭收入对生均实际学费的影响相当。

篇3

中国的教育培训最初出现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初,有市场经济才开始有了培训。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和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也在不断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培训的需求开始显现,教育培训市场开始形成,各类机构得以发展,教育培训逐步成型。根据统计,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接近两万亿元,除去正规的学校教育约占60%,培训市场的容量达到约8000亿元。培训行业市场巨大,也成就了一些规模大的培训机构在国外上市,并获得了投资者的追捧。

最近几年,相对于其他行业,培训行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在教育培训各类细分市场中,高等教育培训市场都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也就是大学生成为了培训行业的主要培训对象之一。

同样,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非常的迅猛,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到2010年为止,已经超过2300所,另外,从1998年到2010年本专科学生数从300多万增长到了2000多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多万人增长到约130万人。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高等教育的师生却比从1998年的1比7.5降低至2010年的1比15.4,下降超过一倍,显然,高等教育扩招后师生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学校两者原本就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和人才专业化需求的加强,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高等教育学校的大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或毕业之后又加入了高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大学生的这种学习的流向性对我们高等教育学校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拥有更多教学资源的高等教育学校反而让学生觉得学不到或者学不够知识,而另外花费去培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与高等教育学校进行对比,希望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在办学规模和硬件设施方面,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一个企业,一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和设施方面的投入会有所顾虑;高等教育学校在这个方面则拥有先天的优势,土地、教学楼和师资力量都已经成型,比较完备。但是,随着这些年培训业的迅猛发展,一些大型的培训集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例如培训界的领军企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截止2010年12月,新东方已在全国设立了41所短期语言培训学校,5家产业机构,2所基础教育学校,2所高考复读学校,2所幼儿园以及1家职业培训学校。

在教学目标方面,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大多以考试拿证为教学的目标,如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托福、GRE、雅思、商务英语等级考试等等;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但是仍然还是无法明确化具体化,因为没有相应的权威的考试指标或者其他指标来评价,比如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这些都是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之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高等教育培训机构非常的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班分课程分阶段来进行培训,甚至现在还可以由学生自己个性化定制课程;高等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限制,一方面是学生能力水平可能出现的参差不齐,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把握上往往会出现学生“跟不上和吃不饱”的矛盾。

在教师教学形式和风格方面,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中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非常的明显,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之间也经常是风格迥异;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就显得束手束脚、中规中矩、乏善可陈。

篇4

(一)学科合法性基础尚不牢固

学科合法性是指某个研究领域或学科作为一个学科何以可能,即合乎学科的标准、规范,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为高等教育体制所接纳,在大学里获得建制,得到政府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资助。换言之,一个新学科的合法性可以分为行政合法性、社会合法性和学术合法性三个部分,其中学术合法性是一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是该学科合法性的基础。有专家指出:“学科首先是一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各个体为了利于互相交流和对他们研究工作设立一定程度的权威标准,组成了这个社群。”无疑,整个学术社群或学术共同体对于高等教育学的认同,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合法性的关键所在。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直接以学科设置切入,是以学科建制发轫,使高等教育学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已具备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外在建制的支持与保障条件,达成了一门学科的行政合法性和社会合法性,但其内在建制尚未建成,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等还没有得到学科同行的充分认可,学术合法性这一最为根本的层面尚未达到。毕竟自己称自己为“学科”或被政府设置为学科,并不是学术界判断相关研究能否称为或成为一门学科的充分条件。学科设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或政治行为,与学科自身的学术合法性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学虽然在制度上已经学科化了,但在质量和内涵上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还没有达到学科成熟标准的“应然”学科。

(二)理论体系尚未真正确立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需要的推动下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建立起来的,而非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发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高等教育学很快就确立了其在教育科学界的学科地位。但“由于缺少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建构学科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不难发现,模仿的对象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高等教育的工作体系,特别是其理论体系直接脱胎于普通教育学,从研究对象到学科内涵都相当一致,只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增删,原创性较少。这种理论体系的模仿性反映出自身理论研究的匮乏,表明其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再就是,近10多年来,不少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理论体系建构上存在思路单一问题,总容易陷入‘逻辑起点’的误区”。多数学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找寻上,以便从抽象到具体,进行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实践表明,这种僵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单一的体系构建模式成效并不大,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三)方法体系规范性有待提高

近年来,多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却很少运用于学科建设。虽有学者尝试利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学科问题,但由于缺乏理性的选择、学科间理论与方法兼容性的考量,对其他学科理论的简单套用、移植和复制现象十分普遍。试图把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接往高等教育学科这个“筐”里面装,结果导致多学科的资源无法被有效利用。再就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问题研究交叉融合不够,甚至存在着相互排斥的现象。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基本上是以“问题研究”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着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方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是理所当然的,它在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合法性来源。但仅仅是围绕着问题转,而没有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便会失去方向和灵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和“泛化现象”,回答与解决实践问题难以有说服力与穿透力。另一方面,有些研究者的心中只有“纯粹的学科”,无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直面高等教育实践不够。脱离实践的理论往往苍白无力,以至于研究出来的成果空洞、晦涩,对高等教育实践作用甚微。其实,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可以为前者注入新的实践源泉,有助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二、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足、成长和获得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根本所在,是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已有知识体系的正当性和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元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在进行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关注高等教育学科的规训制度。只有从制度化学科的角度,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和反思高等教育学科的现状,才能清醒地认识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二,关注高等教育实践领域。高等教育理论要走向“高等教育实践”,不过要超越“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心态,要在教育实践中保持理论高度和自身的批判向度。第三,关注高等教育学科观念的转变。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模式的不唯一性,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学科认识多样的时代,指望形成统一的学科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与其冥思苦想去找寻逻辑起点,不如致力于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吸纳其他学科知识为高等教育所用。

(二)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短,对高等教育研究本身进行系统反思和学术建构的历史就更短,因此很难说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方法体系,需要在反思中进行不断建构。“毫无疑问,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很不明智的”,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发展规律也预示着,仅仅运用学科范式将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特别是难以解决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正由于此,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BurtonR•Clark)采用多学科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并指出多学科交叉的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可以站在高等教育学的“内立场”上,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用。潘懋元先生力主运用多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等教育,并在其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事实上,多学科研究范式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中,必须继续倡导多学科研究,它不仅可以丰富高等教育学的内容,也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注入活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多学科研究范式在保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严密性、统合研究兴趣的多元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因而,在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移植到高等教育研究时,要有所选择,严加分析,遵循适用性、有效性等原则。当然,高等教育研究走向多元范式,绝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终结,“高等教育学科范式在保证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把握高等教育研究的全局和方向、整合多学科研究、聚集和培训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等方面继续发挥其他范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多元范式研究中,高等教育学科范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科学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需要对不同范式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对教育问题既需要追求“局部的、片面的深刻”,更需要进行“综合性、整合性的思考”。

(三)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的学科建制

学科建制是保证学科活动展开的外在制度,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为学科发展“争取外部社会资源”。为获取更充分的社会资源保障,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建制。首先,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在强化实体机构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提供的机遇,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同行提供快捷的学术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其次,完善高等教育学科培养制度。“在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激烈竞争中,天才学生,作为基本的符号资本,成为不同学术机构/不同国家争夺的智力资源。”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智慧苦行,完善的学科培养制度可以使天才学子不断地汇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队伍的泛化庞杂,中国每年数以万计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大多出自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之手。毋庸置疑,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能够保持长久活力和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要在未来世界学术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则必须拿出达到国际水平的、有原创性的理论和学说,这些成果的生产仅仅依靠高等教育研究的“业余选手”显然不够,应该主要依靠高水平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团队,“在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的潮流中,走专业化道路是巩固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和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再次,完善高等教育学科评价制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研究内容与方式的导向器。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不同的对象服务,必然需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发挥学术同行特别是校外学术同行在学术成果质量认定中的关键作用,并采用国际学界通行的“论著(论文)—质量制”。

三、结语

篇5

1867年美国成立的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从组织到实践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包括大量的资助调查和研究工作。教育部的中学后教育办公室包括三个部门,政策、规划与改革办公室(Policy,planning and Innovation),负责中学后政策改革、立法提议、预算公式及发展预测;高等教育项目办公室(Higher Education Program),负责国际教育项目管理、研究生奖学金和学校发展潜力分析等;认证与地方联络办公室(Accreditation and State Liaison),监督认证机构及50个州的联邦援助项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主要负责高校图书及财务运转、教师的工资和任期、学生人数及学费等[1]。这些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收集、分析和汇报并公布的教育数据,是政府、科研以及新闻媒体研究教育的主要数据来源,学生资助数据及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协会,包括全国高等教育贷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国教育机会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也都有关于学生资助的相关统计及研究。如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每年都会有关于全国各州学生资助情况的调查报告,2011年的是第41份年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2009-2010年各州资助的金额,基于需要及学业成绩资助的比例和金额,贷款、助学金、勤工俭学、奖学金等类型助学资金的比例和数量,各种资助的横向和丛向对比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分析等[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则每年都有学生资助相关研究的项目资助,项目资助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资助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发展的支持,为学生资助立法者、资助机构专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信息。

二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的相关期刊和出版物

教育部的学生资助办公室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相关协会,都有大量关于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包括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相关文件政策,资助具体的管理和操作,以及各种相关研究等内容,是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出版物为立法者和资助专业人员提供信息,也为学生提供申请资助的指导。

教育部的学生资助办公室的资助出版物,由办公室的资助专业人员信息中心管理,有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图书馆等大量的高等学生资助相关资料。纸质出版物分为一般类型出版物(General Publications)和操作类型出版物(Processing Publications),一般类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资助审计指引,会计、记账、账户保存,资助咨询和辅导,资助项目指引,贷款利率,贷款欺诈率,以及联邦学生资助手册等内容;操作类型出版物主要包括资助软件开发及应用,各类资助的技术操作指引,家庭预期贡献值指引,学校电子操作指引,以及资助申请指引等内容。电子图书馆出版物则包括各种资助的介绍、不同资助项目的具体操作、资助人员的培训、资助人员工作手册等内容更为丰富的出版物,主要分为项目类(Publication by program type)、实用类(Publication by functional type)和文件类(Publication by document type)共一百多种[3]。

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协会如全国高等教育贷款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Loan Programs)、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 Administrators)、全国教育机会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y Associations)、全国州助学与资助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等协会也有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信息或期刊等出版物。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者协会定期出版的《学生资助杂志》(The Student Aid Transcript)和《学生经济资助期刊》(The Journal of Student Financial Aid)等刊物都是有较大影响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出版物[4]。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各种相关出版物,有利于资助工作者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开展,使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实践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意义

1宏观政策的研究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改进

社会公正是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正义观形成了不同的学生资助政策。同时,美国的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以及之后的多次修改,都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相关理论及理念的指引下,以较为充分的专门调查和研究为基础制订的。

1947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报告,以高等教育民主发展为口号,提出“给十至十四年级有才能的,但由于经济困难而不能继续学业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时代已经到来”等大学生资助政策建议,对此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产生了重大影响[5]。这些资助政策建议是基于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和研究而提出的。当时的调查和研究指出,根据智力测验分数的分析,至少49%以上的人有能力完成14年的教育,至少32%的人有能力完成高等文理或专业教育。而1940年美国高校入学的人数仅占适龄青年的16%(约210万人),此意味着,美国另有一倍的青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高等教育[6]。正是在这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他预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果断提出了大学生资助的政策建议。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上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美国人重新对教育进行思考和研究。根据对教育的调查研究,当时两份重要研究报告,一份来自艾森豪威尔“总统委员会”,一份来自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均提出要反思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报告”及其影响,并建议要增加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于是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成为联邦历史上对全国承担的最大的一项教育义务,也开创了最早的联邦教育资助体系[7]。

1965年美国通过了《高等教育法》,彻底奠定了联邦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国学生资助的法制化建设的完成,联邦的大学生资助开始有了系统的标准和完整的体系,开创了联邦大学生资助的新时代。该法案同样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和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制定的。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后,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对美国1929—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比例高达33%,这一结果受到很大重视。另外总统的教育问题研究小组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对参加“国家优秀奖学金”的学生以及未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在这15万未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一半学生的家庭教育预期贡献(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EFC.即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在300美元甚至更低。超过四分之三的男生及过半数的女生,如果要获得更多经济收入,就必须走大学之路。该委员会对1958年国防学生贷款项目也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资助了30多万名学生,若没有该项目的支持,其中90%的学生将无法完成大学学业。当时教育署的“人才工程(Project Talent)”课题研究从学生能力角度分析,前50%男高中毕业生中,有3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的学生将无法升入高校学习,对女生而言,情况更为糟糕,前50%的学生中,有57%来自年收入低于3000美元家庭的学生无缘大学之门。正是这些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使人们了解了大学生资助的现实需求,取得了学生资助的共识,形成了教育资助的理念,从而为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的通过奠定了坚实的立法基础[8]。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和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是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助政策和法制,它们就是在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国防教育法》被纳入《高等教育法》中,此后《高等教育法》的多次修改,也均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正是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资助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改进,保证了美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合理性,从而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发展相辅相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微观技术的研究使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更趋完善

政策和法规给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平等机会的保障,但如何以更简便的方式将助学金分配给真正需要的学生,也是实现学生资助公平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除了政策制定的相关研究,学生资助技术操作的研究也受到同样的重视。

在美国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对于资助的分配大多以院校作为桥梁和纽带,由联邦作为供给者、担保者和监督者给学生进行分配,这过程中包括学生申请及资格审查、家庭预期贡献计算、借贷及院校各方责任等技术和管理问题。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相对稳定,其主要问题也就较集中于具体的操作管理层面。当时资助分配过程的主要问题包括:①联邦学生资助系统不是鼓励家庭进行教育储蓄,有些家庭的全部财产也不足以抵押学生贷款;②一些公平问题。人们批评学生资助系统复杂,冗长的表格令人生畏,而且收取管理费。③人们质疑为何富裕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资助。④80年代由于通货膨胀所加剧的房价上涨,致使一些家庭的房屋不动产增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中产阶层,即住房富裕,却没有钱。但是,若按传统的需要分析方法,他们不能享受资助。⑤对独立学生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因为独立于父母的学生会收到更多的资助,标准的宽严就会有数百万美元的差异。⑥管理方式的复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学生资助人数的增加,出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营利性学校学生的贷款拖欠问题。研究认为,90年代初各类高校学生贷款违约率分别为:公立四年制高校为7%,公立二年制高校为14.5%,私立四年制高校为6.4%,私立二年制高校为14.3%,营利性学校为30.2%。高等教育资助基金会是负责联邦担保学生贷款的55个中间管理机构之一,其规模庞大,但在1989年却损失4400万美元,1990年的前10个月又损失了4000美元。参议院调查小组也对大学生贷款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拖欠数额已从1980年财政年度的2.63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24亿美元,也即贷款拖欠已从1980年的16%上升到1990年的45%。同时,当时的调查显示商业银行每年从学生贷款中获利十亿多美元,这些主要是来自联邦的担保。

因此,在学生资助政策修订过程中,资助方法手段等技术内容的修订也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如1992年修订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申请资助使用统一的“联邦大学生资助免费申请表”,并重新建立了计算家庭经济标准的联邦方法。新计算方法大幅降低了家长和学生的预期贡献值,赋予学生更大的贷款资质。为了降低学生贷款的运营成本,1993年的《学生贷款改革法》扩大了直接贷款试点范围,法案要求至少60%的担保贷款在五年内都应转为直接贷款。针对学生贷款的拖欠和欺诈等问题,1993年国会通过了《国家与社区信托法》,规定学生可以为其大学教育或职业培训借钱,而以社区服务项目的工作进行偿还。包括直接贷款和社区服务在内的这些措施,在降低学生违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1994年,美国教育部长理查德向外界宣布,大学生贷款违约率连续三年直线下降,为纳税人节约了数百万美元。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学生网上直接申请资助项目。申请资助的学生进入国内税收总署的网站,获得收入信息并直接导入他们的申请中。这个项目有效地减少了佩尔助学金发放的失误,使2011年的失误率由2010年的3.12%降为2.7%,减少了300万美元的错误发放。

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学生资助有关管理和操作等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促进了资助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从微观层次上保证了准确、公正地将资助分配给需要的学生,使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更趋完善,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

四启示

1充分认识资助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为广大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需要从广大学生及社会和高校发展实际出发。高校资助工作只有加强调查和研究工作,才能保证资助工作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资助工作对学生的帮助程度,了解资助工作对学生、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影响,了解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一方面为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使政策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切实帮助有需要学生,一方面为资助政策的科学和有效执行提供实践理论,使政策执行不断规范化。资助工作从政策到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不仅有助于政策的合理制定,还有利于提升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保证资助工作能够更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的目的,使资助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2打造我国学生资助研究工作的平台

资助研究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关键在于资助管理工作各级领导的重视。资助工作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资助研究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资助工作人员开展资助研究工作。首先要为资助人员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包括开展资助课题立项工作,为资助研究提供经费;其次要定期召开资助研究工作交流会议,促进资助工作人员的交流,使资助工作人员了解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资助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确定资助工作的研究方向;再次要创办资助研究工作相关刊物,为资助工作研究人员提供系统展示资助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要奖励优秀资助工作研究成果,充分调动资助工作人员参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3加强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成果的应用

资助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既包括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包括资助政策实施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规范。资助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的应用,是资助工作不断发展完善的保证。资助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资助研究工作的开展一样,在于资助工作人员的努力。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研究成果的应用,一方面资助工作应为工作人员组织各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为资助工作人员订购相关资助研究刊物,让资助工作人员了解资助研究动态,掌握资助研究最新成果,这是资助研究成果应用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资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估。要根据资助研究工作进展,提高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同时不断加强资助工作的评估,检验资助工作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资助研究成果,不断应用研究成果完善资助政策和改进资助管理工作,使资助工作在资助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Overview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B/OL].(2009-06-30).[2012-2-11] .

[2]41Annual Survey Report on State-Sponsored Student Financial Aid 2009-2010Academic Yea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Student Grant and Aid Programs.[DB/OL].(2011-3-9).[2011-12-8]省略

[3]Federal Student Aid,publications. [DB/OL].(2007-08-30).[2012-2-11] ifap.ed.gov/ifap/publications.jsp

[4]Members,NASSFA.[DB/OL].(2010-08-30).[2012-2-11] 省略/Landing.aspx?id=871,2012-2-26.

[5]续润华.美国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2):5-10.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0.

篇6

关键词:成人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03-01

成人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的使命,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全局[1]。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要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武器作为成教改革的先导,以西方世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终身教育”、“成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化社会”更新我们的观念,主动去分析新形势带来的新变化,在新变化中创新工作思路,与时俱进的全面考虑问题,积极推进工作理念的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出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人才。

1 加强学生思想及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指导,进行什么样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人才,是现在高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成人学生与全日制在校生一样,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德育为先进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的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则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切不可厚此薄彼[2]。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成人学生一直未受到重视,按规定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1.2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加强成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促进成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成人学生校园生活的顺利开展、人格的完善,以及社会适应的增强。虽然成人教育学生已步入社会,对社会的适应性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学生,但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仍不可或缺。由于授课时间短,学生的心理动态不易传达给老师,高校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委员,促使学生们多去关注班级内大家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及时地去发现问题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帮助。同时这也能够及时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大大缩短了老师了解和处理成人学生心理问题的时间。

2 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成人学生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制度。因此,若要实现对成人学生的科学管理,就需要高校健全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学生的管理制度建设。

2.1 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由人治走向法治

在高校成人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人治走向法制。在高校成人学生的管理中,法制观念的强化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保护高校成人学生合法的权利。目前在高校成人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关于成人学生管理的一系列法律纠纷,这些法律纠纷一次次验证了在高校成人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强化法制的重要性,将管理工作由人治走向法制[3]。

2.2 转变管理意识,由“管理”转为“服务”

目前,很多高等学校在进行成人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工作态度强硬,工作程序僵化死板,给人以压制与高高在上的感觉,当学生面对刚性的管理要求,盛气凌人的管理态度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我国高校管理观念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思想比较淡薄,这种工作作风是受传统管理观念与官僚作风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很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因此,转变管理意识,将“管理”转为“服务”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服务”学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3 结合网络技术,创新管理办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也相应地结合网络的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例如高校的校园网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为高校进行成人学生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平台。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开放的,另一部分是学工人员内部使用的。开放的部分面对全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人信息的查询,例如考试成绩、课程的选修、高校的个性化服务等[4]。学工人员内部使用部分一般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权限的设置,有利于高校一些工作如通知、会议决定、学生思想动态和工作部署等工作的进行。

3 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高校成人学生的管理除了在学生和学校管理制度上进行转变外,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本校成人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成人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

3.1 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培训制度

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是人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专业化水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培训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仍没有制定一套专门针对高校管理人员培训的制度。只是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一同完成,且培训规划与培训内容与高校教师一致,并不能完全符合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教育培训处于盲目状态。部分高校举办的培训班完全是党政干部培训班,只注重形式,忽略培训内容,对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作用甚小。如何来加强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培训。

3.2 建立管理人员考核制度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是促进高校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条件,是维持高校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稳定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对于我国高校能够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思想,以及如何把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积极地面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才能令成人教育得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青.基于产业视角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 程勇.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52.

篇7

一、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风现状

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气质,是立校之本。对高校而言,优良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成才键所在;对教师而言,教风与学风存在相互影响、相促进的关系:优良教风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而优良又是教师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为了真实掌握成人高等教育学风现状,笔者对浙江省3所省属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26名,回收521份,有效问卷516份。其中男生47.3%,女生占52.7%。学生来自脱产本科、夜大专科、夜大本科三个不同学习形式。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发放开放式问卷,对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和他们对任课教师工作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采集。具体步骤如下:以班为单位,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超过30个问题,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题。其二,采用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当中有班干部成员也有非班干学生,以示研究的全面性。谈话内容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以及对任课教师工作的看法和见解等。

为了客观而准确地把握我校学风情况,调查中,我们把学风这一概念操作化,用三个书面的指标来测量:一是学习动机和目标,二是学习方式,三是追求知识努力程度。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学习动机和目标现状分析

由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中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占44.1%;其次是为掌握专业知识,为就业打好基础,占29.7%。至于为了获得文凭的同学,则只占26.2%。在学生学习动力方面,六成以上(63.2%)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为了自己的前途,父母的管束的占5.8% ,老师的要求占3.9% ,没有动力的占5.2%。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完善自我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就业打好基础。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内在价值追求。

(二)关于学习方式与态度的分析

1、对所学专业热爱程度的分析

有近六成(61.9%)的学生自认为学习态度一般, 其次是勤奋刻苦的占19.3% ,比较轻松的占12.2% 无所谓的占6.6%。当问及“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31.8%的学生选择了“满意”,58.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0.0%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方面,基本了解的占60.7%,知道一点的占27.4%,很了解的占8.4% ,不了解的占3.2%。毕业后打算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只占21.9% 不一定占59.4% 不会的占12.3% 6.4%。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2.9% 良好占50.9% 中等占31.1%, 较差占5.1%。说明我们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对专业的满意度也一般,对所学专业基本上是了解的,但是所学专业与自己将要或已从事的工作不一定相关,可能会影响对所学专业的学习效果。

2、对于课外知识的态度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汲取课外知识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你希望任课教师向你们推荐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吗”这个问题,非常希望的占15.3%, 希望的占45.3% ,不希望的占14%,无所谓的占25.3%。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追求热情,愿意汲取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3、对待难题的态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倾向于与同学讨论的途经解决问题的占49%,独立思考解决的占25.2%,搁置一边,不去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占 14.8%,与教师讨论的途经解决问题的占11%。这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乐于与同学商量、讨论解决问题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独立意识很强,遇到问题大都倾向于自己解决,表现了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少有学生选择与教师讨论解决问题,说明师生关系比较疏远,教学气氛不够融洽、亲和,这既有同学方面的原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精神不够),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很少,不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学互动,难于起到师生双方互相启发,相互促进的最佳教学效果。

4、对待考试的态度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汲取课外知识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关于“你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看法”这个问题,五成以上(5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可以理解,学校应从轻处罚,20.7%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学校应从重处罚,7.3%认为不公平,学校应从重处罚,其他占19.3%。关于“你对考试成绩的期望是”这个问题,六成以上(61.4%)的学生对考试的期望是中游水平就可以,一定要很优秀的占17.6% ,及格就行的占19.6%,无所谓的占1.3%。说明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考风考纪方面有待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不是太严格,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不高。

(三)关于追求知识努力程度的分析

1、上课出勤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关于“本学期你是否旷课”这个问题,有六成(60.3%)学生偶尔旷课,35%的学生从不旷课,4.5%的学生经常旷课。说明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家庭的矛盾导致上课迟到、早退,纪律松弛、散漫,有的甚至旷课。

2、准备考试的复习方式分析

关于“你用多长时间准备期末考试”这个问题,考前一周复习的占60.2%,考前一两天复习的占22.5% ,平时勤于复习的占 8%,基本不复习的占9.3%。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严重依赖老师上课,没有课余时间自学的习惯,也不与老师沟通,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果不佳。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教风现状

教风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次调查中为了深入了解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风情况,我们也从学生角度对教师的教风进行了调查,主要是用于测量学生对于他们所上课程的任课老师的总体评价,以便于了解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

关于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我们设计了四个指标进行测评,分别是:教师的责任感(很好―很差)、教师的教学态度(很好―很差)、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很好―很差)、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很差)。

经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任课教师的责任感一般的最多占59.7%,其次是较强的占17.5%,再次是很强的占10.4% ,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6.5%和5.8%;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一般的最多占52.6%,其次是比较好的占29.9%,再次是很好的占10.4%,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3.9%和3.2%;认为任课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一般的最多占51%,其次是比较好的占 35.3%,再次是非常好的占7.8% ,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占3.9%和2%;认为任课教师教学方法一般的最多占59.6%,其次是比较好的占19.2%,再次是较差的占7.3%,认为非常好和非常差的分别占4.6%和2.6%。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大致看出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教学状况,尽管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但仍然说明一定的问题。总体上看,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普遍的责任感、教学态度、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都处于一般状态,仍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授课方式比较单一,灵活性、针对性不够,方法也不很适应现代教学,传统灌输型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创新教育不够,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缺少热情,与学生交流少,理论水平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有待提高。这些方面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授课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术上和方法上的得力指导。

三、教风对学风的影响分析

为了了解教风对学风的影响,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关于“当老师的课堂教学不吸引你时,你的态度是”这个问题,有近七成的学生表示会受影响,要么干脆不理老师讲的内容,自己自学或心不在焉开小差,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选择旷课的方式来逃避学习。只有28.4%的学生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成教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具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你认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程度如何”这个问题,有近七成(69.5%)的学生认为合适,有14.3%的学生认为比较低,有些高和太高的分别占11%和2.6%。说明绝大多数成教学生还是适应任课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教学要求的,成教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关于“你目前最大的学习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认为个人功底较差的占40.5%,认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习惯的占32%,认为学校教学水平的差距的占16.3%,认为不善于交流的11.1%。说明大多成教学生把最大的学习困难归结于自身原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造成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成为成教学生学习的困难的重要原因。

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风建设与教风建设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学风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目前形势下成教学生学风所凸现出的问题使成教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成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教育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学习斗志。

(二)明确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风建设,强化教书育人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成人高等教育在学风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学风建设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教学的态度、水平, 对于培育优良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的微观调查中将影响学风因素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层面。根据调查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教风建设活动:其一,严把师资质量关。建立并完善教师资料库,在任课教师的专业方向、教师资格等方面严格把关,并对学生投诉较多,上课不认真,不负责任的教师一律不再安排教学任务;其二,完善教学内容。组织学校专家全面制(修)订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所涉及到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院的教学内容更符合社会发展及学生工作的需要;其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师上课纪律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迟到、早退及敷衍塞责的教师在学院之间进行公开批评;其四,促进学生评教活动。开展继续教育学院“学生评教”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成教教师”评选活动, 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评选, 推动广大教师发扬高尚师德,恪守教师职业道德, 尽心尽力地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

篇8

车秀兰主任针对会议主题,从深刻理解“内涵式发展”含义、明确任务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挥教育科研作用、为内涵式发展服务等三个方面对我省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纲领性要求。发言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吉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希望省高教学会继续发扬传统,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团结各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刘亚政副主席在贺辞中充分肯定了省高教学会为繁荣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并就省内高等教育界如何继续深人、有效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意见。

卢连大厅长在讲话中就如何推动吉林省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讲话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对“扩大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发展和运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依赖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提出来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实现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办学经费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推动,向主要依靠国民旺盛的求学意愿、高等学校内在发展需求的拉动转变;二是在发展途径上,从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教育协调发展转变;三是在办学要素的配置上,由主要依靠物质条件的改善,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提出要从优化调整高校的布局和定位、加强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来助推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全文另发)。

大会交流发言阶段,与会代表们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美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51-02

学生满意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对于高校学生,学生满意度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或接受教育之后,高校学生把高校提供的服务与自己的期望进行比对,比对结果所带来的满意或是失望的主观感受。学生满意度是一种心理满足程度,即学生对接受到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

一、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介绍

国外较早开展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此外,英国和澳大利亚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是相对来讲,美国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无论从科研或是实践角度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美国,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是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National student satisfaction study),该测评始于1994年,每年都实施一次调查,在Noel-Levitz公司的协助下,截至2012年已进行了19次,有接近2000所大学或学院实施过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该测评所采用的《大学生满意度量表》有5种版本,分别面向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查对象不同则量表里面的问题构成也有所差异,量表涵盖了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3]。量表中的每个项目和指标均有重要性、满意度和绩差3种得分。每次调查Noel-Levitz公司都会一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报告》,该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拥有较高的公众认可度,其主要结论会在《今日美国》及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物上刊出。报告内容主要涵盖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具体内容、调查结果及结果的分析和建议等。通过该满意度测评,不仅可以让各高校了解其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校生关系政策,调整院校规划、营销和公关战略,提高学生满意度,还可以让政府和公众把握当前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现状,从而使得对高等教育机构实行有效监督和问责成为可能[4]。相对于高校自己的满意度内部测评,公众更倾向于认可这种通过中介机构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查,而高校也越来越意识到中介机构的调查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声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这种第三方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一个监督和促进的作用,最终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进展

与美国的研究相比,国内在学生满意度测评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较早的研究是清华大学刘西拉教授于2001年在我国某著名高校组织实施的一次满意度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该校教学的看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生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加大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进而导致很多高校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满意度下降。高校的使命是培养让国家和社会满意的人才,若要履行使命,高校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此大背景下,实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可以使高校掌握学生的真实心声,为高校的各种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基于这种认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学生满意度以及学生满意度测评进行研究。赵国杰等(2001)、傅真放(2004)、常亚平等(2007)、张倩和岳昌君(2009)等国内学者在参考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实证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傅真放(2004)对包括“211工程”综合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重点考查了被调查者对所学专业的整体印象、大学的办学特色、校风校纪、教风和学风、学生工作开展的情况、后勤(包括食堂)部门的服务质量、校园治安状况以及就业指导环节等十个方面的看法,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比例偏低,其中非常满意的比例仅为0.52%,满意为15.27%,一般为51.32%,不满意为32.89%。常亚平等(2007)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西安5个城市的12所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且构建了高校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教师职业素质”和“学校风气”对学生满意度有重要影响,高校可以首先在这两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三、我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存在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像美国一样得到普遍认可的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学生满意度测评还不够规范。已有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问卷的内容基本上是来自调查者站在传统的管理者的角度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设计的,较少真正让学生参与到问卷的设计中来,或者问卷的设计一次成型,没有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没有经过二次修正;(2)指标体系不够全面,缺少全国性的被广泛采纳的测评标准体系,而且指标体系没有院校类型区分,很多研究所用问卷偏重于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关注不够;(3)调查的区域有局限,大多局限于某个地区,个别甚至只是对某个高校内部的调查,缺少全国范围的调查,因此导致调查结果缺乏普遍性,很难进行横向对比;(4)模型中指标的权重大多采用主观赋权法,这就导致评价结果受专家的主观印象影响较大;(5)对于模型的合理性缺乏验证,模型的理论推导论述不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较少,问卷的设计过程以及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多,这也使得研究结论往往得不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3]。

四、借鉴与建议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除了包括一系列学术指标,还涵盖了学生生活相关的领域,比如,与教师的互动、管理者及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校园设施以及学生在校园受欢迎的总体感受等,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此外,美国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并不是政府主导的,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高等院校从提高自身竞争力出发的自愿行为。调查的实施方也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专门的中介机构,院校若需服务,可自愿向Noel-Levitz公司提出申请,美国高校参加该测评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通过该测评可以分析学生满意度的变化趋势,可以检验各项政策、规章、制度的实施效果,发掘新的可以改进的领域,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持续不断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的确立,高等教育市场越来越演变成“买方市场”,院校之间的生源争夺日趋激烈。提高顾客(学生)满意度成为争夺高质量生源的根本途径,很多高校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伴以计划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就导致当前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与制度基础相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往往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看法,原来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现实需求,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必须用好统计方法、服务高校科学发展,即设计能够反映学生真实想法的、反映学生真正关心问题的问卷,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来把握学生的心声;(2)在统计调研的基础上变革现有的高校管理模式,必要的情况下聘请咨询顾问进行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和流程再造,大胆进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

此外,急需第三方的、中立的权威调查机构,通过第三方权威调查机构的定期调查,可以引导我国高校更好地面向市场,转变办学机制,转变现有的高校管理模式,把高校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和文化基础之上,面向市场,加强公众对各高校满意度现状的了解,实现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Gremler D D,Mccollough M A.Student satisfaction guarantee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ttitudes,antecedents,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2,24(2):150-160.

[2]Mavondo F T,Tsarenko Y,Gabbott M.International and local student satisfaction: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14(1):41-60.

[3]刘慧.基于PLS-SEM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1.

[4]韩玉志.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6,(06):60-64.

[5]赵国杰,张彤,闫丽萍.大学生高校教育感知质量测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49-52.

[6]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05):12-18.

[7]常亚平,侯晓丽,刘艳阳.中国高校大学生求学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09):82-87.

[8]张倩,岳昌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0-43.

篇10

学籍管理对学生的入学、转学、毕业以及升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包含着学生在全国唯一的学号,记录了从小学到最终教育的全部信息和教育情况。加强学籍管理以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学生学籍里的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码、学号、专业、录取和毕业的照片采集以及在校期间的表现都会伴随学生一辈子,唯一的学号加密也提高了安全的可靠性。另外加强学籍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查询到自己的信息,实时的更新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需要时可以随时打印和存储。

2学籍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2.1信息复杂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领域和单位,涉猎非常广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类别,尤其是年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思想动态、学习动机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对学籍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耗时较长和繁琐,工作的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2.2信息可变动性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没有成家和参加过工作,所以他们有着比较固定的学习模式和规律,而成人高等教育不论是在家庭上、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都会比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存在变动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主要体现在工作的调动、升迁以及家庭中户口的变更,因此传统的管理方法就很可能在管理中造成信息不准确,甚至于出错或者丢失的现象发生。基于上述的愿意可以看出将学籍管理信息化对学籍管理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并高效的提高复杂化性中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规避变动性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避免造成麻烦和损失。

3如何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

3.1对信息严格把关

为了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对于信息的准确性也要严格的进行把关,在新生报到入学交学籍档案时应对学生的准考证、身份证、录取通知书等信息与学生个人所填信息进行严格准确的核对,规范的采集。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班级进行学号编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基本的信息数据库,使得学生可以快速有效的查询自己在教育期间的所有信息,包括专业课程、选修课的课表查询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课程分数和评价,使得学生科一了解到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有效的制定计划和提高自己。同时为了学籍管理信息化,可以实行电子学籍注册与普通学籍管理一起使用。因此需要负责学籍管理的管理员能够快速、准确并且熟练掌握电子学籍的注册方法和系统的操作,能够按照正确的格式在每学期期末结束时完善学生信息,保证实时更新并提交到管理部门备案保存,如有需要修改信息的学生,需提前申请,核实无误后正常程序进行有效修改,禁止学生随意自行修改或删减信息。

3.2完善系统的管理信息化

既然要信息化管理学籍,就应该不断完善学籍的管理系统,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够实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因此学籍管理系统因最初技术不成熟所存在的漏洞就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因此适当修改系统和与时俱进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应有效提到实际行动上,而不是停止不前。建立和完善一套较完整的学籍管理系统也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定需要人力和物理的同时支持,当然在实行前得到校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也是十分重要的。建议可以组建一个成熟稳定的技术团队,反复的研究和改善系统存在的漏洞,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多听听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调研其它高校的学籍系统,借鉴成熟的部分来不断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这样做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可以大大节省时间、物力以及财力。

4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表现为成人学生和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是对成人学生从入学学习之日一直到毕业时全过程的即在管理。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和维护学校秩序意义重大。而传统管理存在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已经无法满足设会与日俱进的发展需求了,推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修改系统是大势所趋,也会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要实现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以解决的,以此问希望可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进行系统的加强和调整。当然,如何将学籍信息化做到最好,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作者:沈崇磊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范雪香.基于网络环境下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思考[J].城建档案,2016(04):21-23.

[2]王晓冬.试论成人高校实行学籍管理网络化的意义[J].才智,2016(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