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

篇1

灵活的利用文化导向的方法,深入的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更新已开发的旅游产业,进一步的吸引投资推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1、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形象更新

旅游区往往是拥有景致较好或是赋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因此,旅游区的整体的形象不仅是一个视觉形象的问题,而是蕴含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政策等因素。然而,文化导向能促进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形象更新,维持各区域间的自然、文化、人类生活的环境稳定平衡的发展,使各个区域间的旅游目的地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辨识度。更新旅游文化产业的目的在于吸引投资新的投资者,加快已有产业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开发和服务业水平。依靠政策打造和重新包装企业形象,为文化企业树立专业化和品牌化形象。以此扩大区域间产业规模,增加就业和社会福利,拉进民众与政府间距离,使政府得到拥护,政策更有利的实施。

2、促进区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

创意产业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基于文化之上利用人类的智慧创造出物质的财富、产业的更新,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创意产业也因此成为了后工业时代重要的产业,并且迅速成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新型的创业和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就业,为社会经济带来持续的发展与繁荣。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引导一批具有创意的设计人才,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设计充分体现出区域文化的原创性特色产品,且产品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吸引生产投资方,将原创性的作品生产出来,同时也可以增加地区的就业、消费。建设能吸引旅游者的宜居环境、休闲场地、特色饮食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旅游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素质和教育环境。只有这些环节有效的链接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

3、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价值的溢出效应

文化导向对旅游文化产业具有价值溢出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区的实体经济的增值,形成旅游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经济与实体经经济之中的价值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向社会提供旅游产品,达到增加了社会福利总量的目的,形成了社会文化福利的溢出效应。文化产品的全球性的快速扩展迎来各区域新的旅游文化产业价值的发现历程,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宏观战略构建和实现,提供了另一个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然而,新一轮的旅游开发,不能只停留静态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不仅仅是基于资源本身价值利用,也不是仅局限于门票所创收的的价值积累。而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本身价值开发与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形成中实现了整个区域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倍增。文化导向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形象更新,刺激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增长,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趋于完善,各环节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达到旅游文化产业价值持续累积。这必定开放区域内的产业系统,激发各个产业领域的更新和创意的出现以及扩增,引起区域内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二、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旅游文化产业活化与再生路径

利用文化导向的方法合理构架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促使区域旅游经济活化与再生。

1、深化旅游文化产业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角色

旅游文化产业改变了重资源开发传统旅游发展,为区域整体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依靠在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旅游规划的实施力度。文化导向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使旅游规划走向市场化和企业化的具体表现。市场的经济规律使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企业行为,从而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2、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形象构建

产业品牌化,是企业发展和立足的根本。利用文化导向的形式打造和重新包装企业形象,促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意开发,实现高端化和精品化的服务。建立文化企业和机构的品牌化,避免文化品牌的低端化。

(1)针对性的细分客源及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差异性

清晰地了解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色,针对不同的旅游客体的需求来细分客源及市场。根据不同的旅游体验群体,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业,扭转我国目前的产业园盲目的跟风性发展状况。重视地域资源的差异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也是其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依据。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选择性的发展具有特色差异性的文化产业。如曲江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唐为主的盛世文化主题,建设了多个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和公共文化项目,成功的打造了一个系列的旅游文化体验线路,树立了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

(2)政策引导,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政府对文化产业园的盲目规划,加之不能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导致产业链的缺失。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到避免类似的情形,则要求政府以服务为主,建立健全的监督实施和跟踪制度,以优惠的投融资政策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创新。以政策规范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创意设计者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3)鼓励开发创意产业园,开创创意旅游产品及服务

文化导向方法中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增加产业发展潜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定吸引一群具有创意思维的艺术家或企业家的投资。艺术家的创意设计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为旅游者带来视觉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体验需求。尤其是针对自然文化资源缺乏的区域,创意产业园能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活跃。创意产业园为旅游产业提供创意产品及服务形式,从根源上避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化和开辟了新的旅游形式。如北京的“798”艺术区,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利用废弃的工厂,来展示自己的创业构思和产品,吸引艺术造访者和旅游体验者,将其成功的打造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

3、加强整体规划,从空间及组织上整合文化产业集群

重视全面的旅游规划,做到“旅游、景观、生态”三位一体合理规划。打造专业化的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园,需贯彻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通过良性的竞争来淘汰和兼并发展潜力弱的产业园,增加大型文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例如深圳华侨城的文化园的集群建设,企业为主导以高科技娱乐技术打造现代休闲地,修建了一系列主题文化园,还拥有和管理多个艺术场所。区域文化产业的合理规划,优美的城区环境打造,时尚文明的管理模式,使得华侨城成为一个富有生机的产业聚集园。

4、以特色文化产业增加社会福利,带动公众参与

文化导向能促进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文化的价值最大化。然而,旅游文化产业的根本是应该服务于文化的体验者,为提供旅游文化体验的载体和企业带来收益。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了社会福利,提高了居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小结

篇2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业 集成发展

如今的大众旅游正在由纯粹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游客开始注重寻找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方式。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没有了文化,旅游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生命力。因此,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旅游

1、从“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的过渡

观光旅游是指前往某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是最低层次的旅游方式。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虽然我国观光旅游时代并没有过去,但游客对使人置身其外的旅游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我国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能力还没有得到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品设计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较少,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不够;文化气质和体验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和游客的精神交流,间接影响了消费投向和消费积极性;此外,服务、拥挤程度和景区维护等影响了游客对文化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序的价格竞争造成了游客不满与旅游企业盈利困难。由低成本运作为导向,旅游产品越来越把品质作为牺牲对象,使旅游业处在红海之中。而且目前孤立的景点已经很难吸引游客。旅游必须结合文化,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单纯的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2、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结合方式

文化创意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以人的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依托文化差异对经济发展进行支持与推动。而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要素、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为目标的价值链高端的经济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目前,文化创意作为经济动力,已然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和上海已经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但是,大多数地方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是单枪匹马式的孤立发展,各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没有很好地规划和融合,协同效应弱,聚合形式的发展远远不够。因此,创意产业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显现。

二、文化旅游的集成模式探讨

旅游业应当积极吸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让文化元素充分“动起来”――生动起来(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流动起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互动起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1、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

使沉寂而伟大的历史能够重新鲜活起来,不是仅仅通过简单复古和再造就能实现的。重新恢复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容易,建人造景观公园也容易,难的是在重视载体的基础上,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做出特色,创造品牌,让来自异地的游客在短时间内能够认知和认同本地人文历史民俗习惯。

目前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误区与困难主要有:第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受观念制约,片面重视载体,认为维护就是翻新,不重视内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操作上的盲目、重复和低俗,不仅无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反而有可能毁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从而毁掉丰厚的资源优势。第二、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和开发与保持原貌的关系。如何实现建筑与历史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加强管理与“原生态”的保护,如何让历史、让文化活起来,实现时间与空间同时再现。第三,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未经有意识保护的原生态文化极有可能在未来失真;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

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

2、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

(1)旅游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于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2)旅游文化创意的市场配置

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的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高,也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让旅游资源寻找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

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结构缺位问题;文化创意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障碍问题。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3)协同创新

对旅游创意产业非常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这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共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给予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使各种文化搭接与共生、资金资源充分流动,把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生产力。其中,文化是灵魂,创意是触媒,技术是手段,营销策划是条件,管理模式是重点。

目前主要存在的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二者却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使该分的没分,该合的没合。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3、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创意成为在一个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旅游行业应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外部文化创意市场寻求发展动力,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融合、集成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共生。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聚集区内各企业各自为政,社会综合媒介和服务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还未显现出来,集成发展的模式还未有质的突破。

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景区的规划建设、资源的开发等等都与创意密不可分,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旅游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对于旅游企业,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把扎根在游客心里的隐性文化认知通过一种活泼的体验方式外显出来,使之与旅游资源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价值再造,发挥整体产业的功能。

“文化深度旅游”的发展需要用文化创意挖掘主题与内涵。一方面在产业内部提升人文气质,另一方面在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繁荣。此外,引导和培育游客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文化旅游偏好也是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挖掘文化创意的主题与内涵

在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创意的内容种类非常丰富。在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强势产业和特色文化底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路径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美国洛杉矶就是以电影业作为主导产业,协同音像、电视、印刷出版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形成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等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太平洋经济圈的著名娱乐都会。

在我国,可供挖掘的除了有、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古迹、节庆活动、传统技能、特色饮食等传统文化要素外,还可利用节庆文娱活动,积极利用影视、戏曲、绘画、建筑等不同表现手法,创新娱乐项目。用旅游带动休闲产业链条的完善,为未来产业升级做好前期准备。

因此,旅游休闲业应依托地域文化氛围,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和资源潜质,找准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切入点。应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与内涵,挖掘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形成区域主导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同时,要构建旅游文化创意集成中心,将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出版和视觉艺术产业充分与旅游进行集成,实现文化创意的构想。

2、对内提升人文气质,对外延伸产业链条

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必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的双重特质。将山水、建筑与历史、人物、歌舞、传奇、风俗、习性寓于游览行为之中,用创新手法诠释人文历史,呼应游客心理期待,提高旅游质量,体现“文化创意”成果。

创意文化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极长、聚集度极高、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关联性产业,它覆盖了三大产业的许多领域。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延伸到休闲、度假、修学、探险、科考等方面,系统开发,将旅游单体整合为某一主题下形成品牌链,用历史文化价值串联社会经济价值,用创新旅游去重新审视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中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部分。

3、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共生与融合

旅游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先导。遵循市场规则的企业化运作是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旅游元素有限,文化创意无限,文化创意是人文精神具象化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我们以灵感和魅力,文化创意则是我们对历史的最佳回报。在具备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引导游客消费创意旅游产品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旅游产品将从内涵和质量上得到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尊重。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IDHT201304075)研究成果。刘敏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旅游业;集成发展

[作者简介]荆艳峰,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74-04

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背景

(一)体验经济来临。文化体验是人们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内容。把古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自然地融合起来,让旅游目的地由内而外自然尽显独特气质,并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让游客浸润其中、尽情感受,这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以发掘文化、表现文化、营销文化来升级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出路。

(二)“文化旅游”兴起。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主题年,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成为发展的重要特色。旅游必须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创意改革涉入深水区。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2010年11月,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通过认定,7个新成员中有5个以旅游文化为主题。未来,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旅游业结构优化升级。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创意成为在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旅游行业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路径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阶段融合阶段集成阶段”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图1)。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正在努力创造协同生产的聚集机会。聚集区内市场化中介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尚未显现,集成发展的模式尚处于初期探索状态。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平台,也需要催化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集成应当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法律环境)下的、具有市场创新平台、体制创新平台、金融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对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二)市场创新平台。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做有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较高,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市场风险。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市场、要素交易平台,使要素按照文化旅游的发展规律在价值链上找到契合点,才能实现文化旅游的创新与提升。目前的旅游博览会和文化产业博览会承担了这样的功能。但常态化的文化旅游要素交易市场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专业化服务,也是让旅游资源寻找文化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创新的困难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缺位问题;文化创意及旅游要素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表1)。

(三)体制创新平台。(1)管理体制的创新。旅游业辐射范围广、内涵丰富,发展旅游业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为适应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管理体制创新,如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协调园林、绿化、文化、文物、水务、商务、规划、国土、建设、交通等多个部门的资源。这为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2)经营体制的创新。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集成经营模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3)协同研发机制创新。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提出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文化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可以承担触媒作用,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公共服务管理部门建立战略联盟,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形成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目前的主要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之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旅游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

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四)金融创新平台。创意文化和旅游业在融资方面一直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创意的估价、市场前景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面临障碍。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的入手点

软实力构建是旅游企业未来发展的治理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在扩张的同时,通过融入旅游产业价值链环节,可以显著改变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走向,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联动和升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集成可以从以下环节人手推进。

(一)影视、演艺文化与旅游业集成。启动旅游演艺项目,建设影视旅游基地。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建立旅游扶持资金。推介旅游演出剧目以及旅游文化演出场所,整合影视体验和生态休闲的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联合旅游公司、龙头企业、特色项目及餐饮单位。整体包装影视特色、演艺特色的旅游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二)建筑文化、餐饮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推出美食旅游。打造主题文化旅游园。美食文化是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可以在公众评选的基础上,认定旅游风味餐厅,推出代表当地特色餐饮的品牌小吃与菜系。同时,适当将一些具有时代色彩的工厂、仓库等变身为文化旅游创意园,建设主题博物馆,形成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三)商业文化、创意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充分重视旅游购物,借助高科技发展“智慧旅游”。旅游商品是提高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元素。应建设旅游商品专属品牌,寻求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商贸中心,助推旅游购物市场繁荣,推进旅游商品市场标准化。同时,使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景区旅游体验价值,开发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体验项目,形成旅游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智能化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信息网络系统,对游客进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数字化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在旅游消费的全过程推广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引入旅游业网络化数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推动信息化管理。

(四)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的集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根据四时节气变化,开办桃花节、滑雪节、登山大赛、风筝节、秧歌花会等时令活动,通过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乡村民俗旅游户等形式提高服务质量:注意民俗旅游规范化、特色化经营和民俗接待推陈出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百姓喜闻乐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旅游节庆活动。

(五)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集成。积极促进“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一批有生态养生功能的温泉度假村、森林公园和乡村旅游景区可以率先开发主题养生旅游项目,通过讲座研习、养生体验、短期疗养等形式提供休闲度假的旅游高端特色产品。同时,积极挖掘我国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试点建设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增加游客体验,满足高端需求。

五、结语

文化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抛开片面重视载体而不重视内涵的老路,减少盲目、重复和低俗发展,注重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防止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出现。

篇4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效应;旅游产品开发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当前,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谭琳《我国近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研究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梳理,此文把我国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85年-1993年),这一时期旅游文化还是一个较少人关注的研究领域。第二阶段为起步期(1994年-2004年),起步期出现了连续稳定的小幅度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正逐步受到重视。第三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5年-2009年),旅游文化类文献呈高速增长趋势。第四阶段为缓慢上升期(2010年-2015年),此阶段2011年达到研究高峰,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以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旅游文化发展的政策。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同年11月颁布了《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1]。最近几年,关于旅游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今年春节央视的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也引起了“诗词+旅游”的热议。让旅游与文化对接,发挥旅游文化效应,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已经刻不容缓。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客体、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外在表现的总和。旅游文化涉及历史、地理、饮食、民族、宗教、建筑、民俗、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题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服务、商品、管理、导游文化及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总之,旅游文化渗透在旅游六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

二、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在旅游产业已突破传统旅游业的范畴的今天,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2012年,十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传播消费;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2015年,“一带一路”的提出,明确了我国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种种迹象表明: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

(一)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表现和积淀,自然景观资源的知名度需要“景以人传”“景以文传”,正如郁达夫《咏西湖》诗中所说“江山也要文人捧”[2]。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各个方面,如旅游设施、旅游娱乐、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所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是不成熟的景区。因此,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也是未来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能否兴旺发达,最终还是要看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可以对一个地方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3]。可以说,旅游文化是旅游永久的财富,也是永远的魅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经济新常态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先方向。通过对2015年全国旅游数据的分析,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文化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

(四)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不管是人文还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都离不开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低成本、积累性、多向性、环保性等特点,因而非常具有开发优势。对于一个景区来说,旅游景点是文化,旅游服务是文化,旅游区的人同样也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拥有文化的主线条,在每一个产品设计上,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散发着文化魅力。如福建惠安的旅游便因“惠安女”而兴旺发达。因此,将旅游文化渗透于旅游活动全过程,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我国旅游文化效应的现状分析

据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数据平台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260.15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加近7亿元,增长率为0.21%;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951.08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21.19%。同时,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幅领跑宏观经济。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入出境旅游2.6亿人次,增长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以上数据表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文化对旅游的促进效应相对来讲还是比较滞后。目前我国旅游文化效应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文化精品少,经济效益凸显不够

旅游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不能将文化艺术直接转化为经济成果。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为例,该区红色诗词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资源文化品味极高,如的《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的《梅岭三章》等,这些红色诗词,以其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创作者的“名人效应”,本可以使它们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发挥着先声夺人的影响力[4]。但目前这些红色诗词大多只是客观的存在着,虽然的“风景这边独好”妇孺皆知,但这首词的写作地点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却知之者甚少,会昌县也没有打出“风景这边独好发源地”的旅游名片,红色诗词文化的旅游经济效应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旅游文化的挖掘、发展不均衡

文化是多元性的,旅游文化也应该体现多元性的特点。旅游文化与地域、景点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只有内涵深刻、独具特色、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才能吸引旅游者,目前我国很多景区旅游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旅游景观联系不够紧密,在旅游业中渗透进的文化元素不够丰厚,没有树立旅游文化的大格局观念,没有把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挖掘出来,没有使之成为在地方是精品、在全国是亮点的旅游发展态势,导致旅游文化的挖掘、发展不均衡。

(三)旅游文化创意元素少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行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核心能力是创新。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大提升了休闲经济时代下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的力量。但是,放眼全国,目前全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体验参与性不足,产品单一、雷同,缺乏自身特色,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创意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在全国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一方面使其产品的旅游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导致在区域范围内同类产品价格竞争加剧。

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彩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随着文化资源被旅游项目产业化,“走马观花”式观光游正在向文化为主题导向“文化深度游”转变,类型各异的文化旅游应运而生,多途径开发旅游文化的产品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

(一)拓展旅游文化的形式

拓展旅游文化应坚持旅游与乡土文化、建筑文化、诗词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合的方式。如201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品牌认定活动,研学旅游促进了旅游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创新了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又如以旅游文化的一种形式———红色诗词为例,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红色旅游响彻全国,其红色诗词文化更是可圈可点,可采用“红色诗词+体育健身旅游”“红色诗词+历史文化旅游”“红色诗词+娱购消费旅游”等旅游形式。如会昌县可主打“风景这边独好发源地”的旅游牌,让游客在诵读《清平乐•会昌》的同时登上会昌山,体验一次伟人登山的英雄气概;以红色诗词为主线,策划赣南原中央苏区大型实景演出;举办红色诗词故事会,可以“听爷爷讲故”事为主题,请人讲述当年这些红色诗词背后发生的感人故事,或者把这些故事编成小品演出等。

(二)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5]。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通过“旅游+文化”的模式,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和质量。在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突出文化元素,将文化贯穿和体现在旅游六要素中。如红色故都瑞金在旅游商品中渗透红色诗词文化元素,开发出以“吃水不忘打井人,时刻想念”的红井为题材,经大师纯手工绘制而成的瑞金红井手绘瓷盘,就是诗词文化创意与市场需求的优美聚合。

(三)建设旅游文化的精品

积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建立地方和国家等多层面的文化旅游重点景区,推出一批旅游文化精品项目。将地方土特产、文艺表演项目、文学艺术作品、工艺美术品等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设计制作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延伸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陕西咸阳市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是旅游文化建设成功的典型案例,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个驿站,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集文化交流、原生态餐饮、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于一体,将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构筑了一道新概念生态园的美丽风景线。

(四)加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灵魂。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当前,文化产业是国家着力推动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如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西安样板”———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它是被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区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会展深度融合,提升了西安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又如绍兴,充分把名人名居文化、古城古巷文化、水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新的引领标杆,进一步丰富了绍兴的旅游业态。

(五)向全域旅游发展

未来的文化旅游更注重旅游的宽度和深度,即所谓的来一场身心愉悦的精神体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再是游览自然风光或者体验文化,而是走向全域旅游”⑥。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与各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从全域旅游的大视角规划旅游文化项目,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精品工程。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单一的景点景区,风景就在路上,文化就在身边。总之,旅游文化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真正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这是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谭琳.我国近三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商,2016,(12).

[2]章采烈.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01).

[3]颜军,李荃辉,张亚峰.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6,(08).

[4]郭春慧.旅游项目开发中名人效应的有效利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篇5

一、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从文化的视野研究旅游,国外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则为20世纪80年代末。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及国内研究步伐,《旅游文化学》课程一直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并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通过本课程,文化学与其他旅游专业课程得到有机结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旅游文化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旅游系统及相关要素的文化属性,以及由旅游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旅游文化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经典案例,又要对现实的旅游现象做出文化意义上的解读,进而能够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待旅游。

《旅游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主要包括:(1)绪论,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旅游文化的内涵及属性、旅游文化的基本构成;(2)旅游消费文化,主要涉及旅游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动因、旅游消费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旅游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旅游消费文化的建设;(3)旅游产品文化,涉及旅游资源认识中的文化表现、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文化的凝结等;(4)旅游管理与服务文化,涉及旅游企业文化及旅游企业管理文化、旅游服务文化等;(5)旅游地域形象文化,涉及地域文化、旅游地域形象及旅游形象塑造等;(6)旅游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涉及旅游的跨文化交流与适应、旅游文化的真实性冲突、旅游文化的环境冲突及旅游文化的观念冲击。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基于微MOOC的模块化实验教学方式来完成。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组织教学。重点讲解课程要点和难点,同时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并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引教学中,穿插较多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拓宽知识面。通过课堂讲授与讨论,使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和课程要点。

(二)基于微MOOC的模块化实验教学

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件,实现微MOOC教学,并构建适合旅游文化学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优化模块。模块的设计便于分块教学,达成模块教学目标,同时方便学生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习进程,更加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慕课的核心概念是“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学习自由”,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彻底撼动现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吸收知识。慕课的主要载体是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可以为每一个实验模块制作一个或多个微视频。在视频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试验方法和步骤外,还诱导学生通过不断改变实验环境和条件,以获得更佳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慕课的学习,对实验过程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针对教师在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在实验中寻求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旅游文化学》实验模块体系的内容

1.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开发。运用旅游产品文化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创意构想及教师点评,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相关方法及旅游产品文化开发创意的基本内容、主要原则与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能合理取舍文化因素,避免出现文化的庸俗化及过度商品化。

2.旅游企业文化设计。运用旅游管理服务文化及旅游企业文化塑造相关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文案撰写及教师点评,使学生掌握旅游文案写作的相关方法及旅游企业文化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巧。

3.旅游地形象策划。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策划文案撰写及教师点评,使学生掌握实地调查的相关方法,以及对旅游目的地进行文脉分析、受众分析、竞争分析、形象定位、支撑体系、传播策略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准确的旅游文化市场定位,塑造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提高旅游地知名度。

4.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引起的文化冲突。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在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所受到的冲击,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目的地商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冲突,思考如何解决旅游目的地居民与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冲突及旅游规划过程中如何创造文化真实性等,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基于微MOOC的模块化实验教学的意义

篇6

【关键词】视觉形象 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形象塑造研究,L13BWJ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形象是指旅游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的整体感知。城市应打造独特的标识和图形符号使其该地区旅游形象被迅速地识别并在游客心中达到深刻记忆。因此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的诠释。

视觉形象设计是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它可强化信息传递、统一品牌标识、塑造视觉形象、是经营品牌的有力工具,使品牌宣传更具事半功倍的效应[1]。实质上,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对旅游地的再包装。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再包装,使游客在前往游览景区前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美好的愿望,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吸纳目的地各种信息,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观感和印象。

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集合。

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旅游地所呈现出旅游资源景观形象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硬环境与一些富有创意的旅游地形象的文字、图像、景观规划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的结合所带给人们最终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依赖于视觉形象设计,反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在旅游目的地之上,需要赖以生存环境作为依托。因此,视觉形象设计容纳了部分旅游文化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浓缩、提炼和再设计。

旅游中介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强大,旅游者可以在第三方虚拟平台直接与旅游地进行“对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有关旅游景点等旅游信息,这种对接有助于旅游地快速地构建旅游形象,旅游者不一定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朋友家人、媒体、导游等其他中介者做支撑。在这过程中,旅游中介者可能随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实际接触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所以,旅游中介者对于旅游地形象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感知。事实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旅游中介者所传达的旅游地形象的好与坏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它们还是无法传达完整、真实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软硬环境的呈现,最终体验者是旅游者本身,旅游者才是旅游文化资源的真正体验者,只有当旅游者置身到旅游景区亲身体验景观、服务、设施、视觉形象时,才能与旅游地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听感、感觉等感知,这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辽宁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其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辽宁视觉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视觉旅游形象是对城市旅游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方式。辽宁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象的景观环境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以标语、口号、图案、景观标识或标志性雕塑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旅游者在实地感知旅游形象与活动功能,方便、快捷、明确地完成旅游活动,消除旅游者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帮助解释旅游地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所要求的清晰、易懂的特征,使旅游者或目标市场人群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辽宁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内容很多,源于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辽宁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特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闪耀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应将民族独特性设为突出和重点表现对象,在任何时候民族传统文化都是设计的创作之“魂”。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设计出既具世界性又有民族感的作品。应将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引导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基石。

旅游地通过完善视觉形象元素,一方面能帮助游客便捷地完成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使众多分散的视觉因素形成统一形象特征,更清晰地表现旅游地形象。它浓缩了景观文化、传播了景观理念、沟通游客情感,总之,视觉形象设计在辽宁旅游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将推动辽宁旅游业不断繁荣,才能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辽宁旅游,再以旅游带动设计更加完善地服务于辽宁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河西先导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75-02

1 相关背景与概念

1.1 大河西先导区规划背景

先导区的建设,一方面在核心区内拉开了构建道路框架的大幕,另一方面在起步区内,分滨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岳麓山景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片区全面展开了新城建设。先导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到2020年,先导区将建成区面积200km2,常住人口300万,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0亿元,成为支撑长沙、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重要发展引擎。

1.2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20世纪90年代,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形成规模。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他们列出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品与文物交易、工艺品制作、时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及影像制作、互动休闲软件、音乐制作、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开发、电视广播。

2 当前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情况

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块,以长沙为代表的“湘军”晌彻全国,电视湘军、出版湘军、文学湘军誉满全国,特别是“超女”“快男”运作的巨大成功,更彰显了长沙娱乐休闲产业的特色。长沙正迅速成为引领文化潮流的“娱乐之都”、“创意之都”。

3 大河西先导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参考样本

3.1 横店样本

在2007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创意中国・和谐世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上,首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新锐榜”评选结果中,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荣获“新锐2007最佳投资环境园区”称号。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横店集团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为其以后近10年的时间内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横店采取规模化经营,以影视为龙头并产生集聚效应,带动了旅游、宾馆、餐饮等全面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就业和消费。横店这个当年偏居浙江一隅的小镇已实现影视文化产业的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促进了中国影视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3.2 韩国样本

韩国是亚洲较早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国家。

1 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共同发表“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向国人宣示设计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并与各国开展设计合作。同年成立了游戏产业振兴中心和IT业振兴院。

1999年,韩国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协助文化、娱乐、内容产业”;另成立“文化产业基金”,提供创新文化企业贷款。

2001年,“世界设计大会(ICSID)”在韩国举办,韩国政府投资约100亿日元设立“韩国设计中心”。同年,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扶持动画、音乐、卡通。同期。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也成立“产业设计特别委员会”,以产、官、财的结合方式,支持产业的设计活动。

3.3 样本模式借鉴与启示

1)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2)定位好自己的城市形象;(3)发掘湖湘文化。彰显城市魅力;(4)采取具有集聚效应的规模化经营(5)旅游与休闲娱乐产业相结合;(6)发掘具有独特城市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4 大河西先导区文化创意产业具体规划策略

4.1 定位创意之都,娱乐之都的城市形象

长沙究竟要向国内外展示什么形象?长沙可以成为娱乐之都,也可以成为创意之都。当今,创意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最近的一次统计表明,全球超过60个城市将成为创意城市,而在中国已经有60个城市目标定位在文化创意城市。在热火朝天的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中,长沙当然要凭借这一发展机遇和跳板,以创新性作为先导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巩固其“文化创意城市”在国内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形成了其自身的城市发展特点,所以打造文化精神气质为核心的城市形象,大打“文化休闲”牌不失为增强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4.2 发扬湖湘文化,彰显城市魅力

现代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以长沙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所特有的现象。根据2005年长沙市旅游局提供的《湖南省会长沙市旅游资源普查报告》笔者得知长沙市的人文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3.87倍。故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要深入的,挖掘并弘扬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山水洲城”的城市魅力。

4.3 规范并发展歌厅文化,打造休闲娱乐特色

歌厅休闲类场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文化中心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演出性街区。长沙市歌厅休闲文化产业久负盛名,据市内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达4500人次,年接待观众170万次,营业收入逾亿元。但长沙现有的演出场所布局相对分散,必须调整演出场所布局,建议在大河西先导区中建设演艺场所一条街,借鉴现有歌厅发展的成熟经验,规范并发展歌厅文化。打造长沙的休闲娱乐特色,使其真正符合国内文艺第一线城市的地位。

4.4 红色旅游文化与传统民族街区保护相结合

根据对资源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的评估,以及长沙市旅游产业的实际状况,我们不难看出,红色旅游文化是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张王牌,创建红色旅游特色一条街之类的选择不失为良好的选择。

因为扩展旅游产业可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故在先导区的建设中可保护及整理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使之成为反映民族民风的传统街区,成为观赏旅游休闲的场所。例如可以选择某些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内部结构,成为时尚的现代LOFT,作为时装设计,建筑设计,工艺品制作或软件开发等场所,促进集合化的文化创意产业。

4.5 做强做大动漫产业链,与世界级的文化产业相结合

长沙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卡通品牌的诞生地,已形成集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其动漫产业已成为国产卡通品牌的领头羊。在后奥运后世博时代,长沙的动漫产业必须走产业链的道路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迪斯尼集团出品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后。又将这些形象做成玩具、服装、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那么,在先导区的建设中,同样可以做具有长沙动漫特色的主题公园等。但在世界五大迪士尼乐园中,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是效益最好最受欢迎的迪士尼乐园,答案只在于其中所展示的日本优良的企业管理水平和其自身民族的文化。长沙能够将什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现实中国文化或湖湘文化的一个窗口呢?将自己的文化特色与世界级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呢?在大河西先导区的引入并增强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完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优质选项。

篇8

关键词:墨子文化元素;旅游产品;创意设计

一 墨子文化概述

在奴隶社会渐渐瓦解,帝制社会逐渐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基石,弘扬了中国在思想创新基础上的自由精神。墨子的文化思想是先秦百家中“显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子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学说包括经济、政治、伦理、哲学、科学、教育、军事、修身多方面的思想。他的哲学观点有节葬节用、尚贤尚同、平等爱人、尊天非命、别开生面,述而上作、以教行义,全面发展、扶弱抑强,备御救守等。墨子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性、理论上所达到的水平,还是在同生产实际与战争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上,均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

二 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文化大国。文化元素在设计方面已经快速的蓬勃发展开来,大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小到平面宣传产品创意,文化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推崇、迷恋。设计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让现在很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倍受青睐。同时,只有文化元素的渗入,才能让设计作品拥有自身精神层面的价值,设计只有扎根在民族文化这片沃土中才能真正的孕育成长发展。

文化元素对产品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如果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不仅能够反映地区丰富的文化特色达到迅速有效地宣传效果,还能够给旅游产品设计带来一丝清新气息。

墨子学说虽然在先秦时期得到了鼎盛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汉晋至清朝中叶时期渐渐衰微乃至淹没,直至清朝中叶至今的百年时间内才渐渐的为人所知,并不像其他学说所熟知,其影响力也有局限性。这也给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得影响,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该怎样让墨学重塑辉煌”。因此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我们要加大力度,让其产品充分的融入墨子文化元素,凸显出墨子故居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迅速有效地向游客传达个性化的信息。

三 融入墨子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探讨

墨子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是以挖掘墨子文化为主线,以规划墨子故居旅游文化产业为载体,是集公益性与盈利性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在景区的旅游项目上主要打造文化体验游、休闲饮食游、生态游三种旅游产品。

(一)墨子文化元素在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追求其文化的差异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墨子文化表现在精神层面,它是体现在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地区,曲阜的孔庙、邹城孟子都是较为完善的。文化体验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针对墨子文化体验类产品,要建立起一系列整体的运营模式。

首先,墨子故居作为墨子文化元素之一,以墨子故居建筑为主体,提炼墨子文化设计元素装饰符号,烘托出墨子的文化思想内涵,通过带领游客参观墨子故居可以直观地感受墨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墨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游客会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墨子故居的深厚文化底蕴。故居的内部展示空间要根据不同功能空间视觉需求,将艺术复原的墨子形象、历史场景、物品、哲学经典名言等,通过装饰形态和设计语言,表现于各室内展示空间中,使游客在文化体验游中,能够体会到墨子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

其次,运用墨子理论学说和墨子科技成就以及墨子故事等文化内容元素为主题,举办各类墨子文化展览,以各种直观展示形象表现墨子文化;举行地方特色戏曲表演、墨子讲堂等附属宣传活动,并将“墨子救宋”、“快马寓人”等墨子故事用地方特色戏曲表演的方式加以演绎,在宣传墨子文化的同时烘托出景区浓重的文化氛围;定期举行“国际墨子文化节”和“祭墨大典”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技术探讨、文化旅游推介、特色产品展示,旨在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墨子文化,实现打造墨子文化品牌的重大突破,让墨子走向世界,走向大众。

再次,深入挖掘墨子文化,提炼墨子文化精髓,将其文化元素运用到墨子故居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旅游行业的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墨子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墨子的文化气息,而且有利于墨子文化的对外宣传。记录墨子著作的竹简、手抄卷线装书籍、带有墨子文化气息的各种摆件挂饰都是景区必不可少的旅游产品。例如:墨子通过研究声音传导规律发现,埋置在地下的罂(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声音的作用。于是触发灵感,采用“置罂法”侦听地方“穴攻”(通过挖地道进攻)动态,并采用大型风箱“烟熏火攻”退敌的防御战术。采用“置罂法”设计的木鱼石茶具,让墨子军事思想方面的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得以运用,浓缩了墨子军事防御理论的精华,从而表达了深刻的墨子文化特点和气息。

(二)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文化元素在休闲饮食类旅游产品中的创意体现主要表现为把墨子地域文化和提炼的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合理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去。在素有“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国,美食旅游可以大大的提高旅游地区的经济效益。“食”作为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能够消除饥饿感,而逐步上升到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为了更深入的将墨子文化元素运用到休闲饮食空间中,在其空间的创新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墨子文化元素符号。在休闲美食类旅游产品中主要以墨子文化一条街为主,结合当地特色小吃,完善墨子文化旅游体系,提升墨子文化旅游价值。例如:可以在景区周边设有高中低档酒店、农家乐等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场所。建立以墨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客栈,其设计理念以墨子文化为基础,从客栈的建筑风格、餐饮居住空间的设计,到服务人员的衣着装饰、就餐所用的器皿用具都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风古色,展现“墨子文化”餐饮住宿的使用价值和精神价值,让游客们在休闲饮食中深刻品味到浓厚的墨子文化气息,将墨子文化在空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中的体现

墨子故居坐落于滕州市墨子国家级森林公园内,这里风景优美,森林植被丰富,有仙人海、石海等地貌景观资源,是天然的深林氧吧,还有独特的卡斯特地形群,在这里发展生态体验游能够让游客欣赏到自然景观的美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墨子文化元素在生态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为将墨子的养生观念贯穿到修身养生的服务领域之中。墨子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个养生专家。在《墨攻》中,墨子提到:“居处之不安、食饮之不时,百姓蹈疾而死,不可胜数,”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人体健康的好坏与其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修身养生是行事处世的根本,倡导“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损”的观点。针对墨子所提出的这个修身养生的观点,提炼其中的养生要素,将其养生思想转化为系统的养生体系。在景区周边设置养生堂,养生堂建筑内外的设计都融入墨子文化设计元素符号,在此还有相关人员为游客讲解墨子养生观的知识,并提供针灸、拔罐、熏蒸、足浴等一系列的养生服务及墨子养生产品。

四 总结

篇9

【摘要】烟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今后烟台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本文探讨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分析了两者的融合过程,最后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关键词】:烟台文化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过程 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我市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烟台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 “产业服务群”,包括烟台保利大剧院、烟台歌舞剧院、烟台京剧院、烟台吕剧院等文化服务业。我市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服务业、广播电视设服务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烟台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一、推动烟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在打造仙境烟台历史文化和烟台开埠文化名城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对旅游业的贡献不大的矛盾。充分利用烟台开埠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烟台山开埠文化的包装点缀,展示文化魅力,增强文化活力。运用现代手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结合烟台开埠文化特点,编写历史人文丛书,拍摄电视剧、舞台剧,宣传烟台开埠文化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积极发展创意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扩大烟台山文化影响力。加大烟台山文化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以烟台山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       借助旅游平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地域间、区域间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必须借助好旅游平台,推动烟台山文化旅游“走出去”,促进文化交流融合。要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开发烟台山开埠文化旅游标志性纪念品,并通过旅游市场的大力推广使之成为来烟台旅游的游客的“必去地”,成为市际、烟台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地,从而架起传播开埠文化的桥梁。结合烟台早在1862年山东第一个开埠通商口岸城市的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和提炼具有烟台开埠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文化旅游景区,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注重烟台山欧式建筑欣赏和旅游主体参与,满足游客体验开埠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的愿望,使这些内容丰富多彩且具有本土民俗风情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提升文化含量,力促烟台山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提升烟台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的层次,增强烟台山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的文化含量。要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将文化建设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对已有的景点,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深挖开埠历史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强化包装点缀,提高烟台山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远期项目规划既要突出旅游特点,又要彰显开埠文化特色,突出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此外,要按照烟台山文化的不同类别,精心设计独具开埠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开埠文化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烟台历史文化旅游、异国风情文化旅游等。通过丰富旅游线路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驻足停留,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带动整个旅游产业发展。       运用文化手段,推动烟台山旅游服务水平提升。能不能在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更多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导游的文化素质,加强对导游的旅游文化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游览景点、景物及各种烟台社会现象的文化内涵,努力把提升文化内涵、体现人文关怀贯穿到旅游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提高烟台山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将来要精心打造集客房住宿、中西餐美食、茶艺、养生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型星级酒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烟台山旅游行业中,把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烟台山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用文明引领行业风尚,树立烟台山文化旅游产业新形象。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市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烟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三)深入挖掘烟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烟台山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烟台山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烟台文化旅游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100多年前烟台的开埠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烟台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烟台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 资源利用 管理

一、国内外文化旅游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较多,相较于国内来说研究的内容更为深入。文化旅游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中,这部著作是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书中一章的标题即为文化旅游。作者在书中对文化旅游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旅游学者蒂莫西在1997年研究了印尼的由亚卡塔购物街,并以此为例对旅游购物市场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塔尔夫在1999年通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有教育意义和文化收藏功能的博物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制约,例如财政来源、新技术引用、网络的发展条件等。除此之外,国外的文献论述还从居民参与政府行为、文化旅游地的经营和遗产旅游等各个方面对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目前,我国对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最早提到文化旅游概念的是魏小安,其作品《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中提到了这个概念,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确地为“文化旅游”做出一个定义。马波在其作品《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提到,文化旅游归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此观点被提出后,引发了旅游学界的广泛争论。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和产品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并不是十分深入,甚至有些方面还处于空白的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综合地比较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文化旅游概念的解释过于狭隘,仅仅是把文化旅游当做一种思路,而非如国外一样,当成一种新概念、新事物。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观念的不同,由此而来一系列的行为都受到局限,因此导致了国内与国外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差距。而对于近几年新兴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我们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对体验式旅游产品具体设计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成熟,主要是以体验活动策划方面和旅游管理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我国,目前已有较多的旅游学者开始对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初步的思考,但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二、我国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品形态单一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态和展示方法都较为单一,往往不能够满足游客内心的需要。大部分的旅游文化产品都是采用静态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能够让游客亲身体验的项目较少,无法给游客带来难以忘怀的感觉。旅游产品缺乏自身特色和当地的文化特点,满足不了游客的心理要求,不但会降低游客量,还会降低自身的质量与品质。

(二)产品体验的主题不够鲜明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大概有三千个主题公园,除了欢乐谷等部分较成功的主题公园外,其他的大部分都处在亏损的状态中。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主题公园缺少鲜明的主题,不能够给游客耳目一新、难以忘怀的体验与感觉。目前我国大部分主题公园都是在盲目地进行模仿,缺乏独特的、鲜明的主题,游客来过一次后便没有了第二次重游的欲望,降低了游客的重游率。

(三)体验性纪念品匮乏

大部分游客都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有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这种想法不仅仅被寄托在产品体验的消费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寄托在富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中。体验性的纪念品能够代表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特色,且在旅游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在我国多数的文化旅游地中,对体验性纪念品的开发深度还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纪念品缺乏创意、品味不高、品种单一、质量不够好等。

(四)资源配置效率低

旅游业在一定情况下,边际成本是极低的,有时几乎为零,而失去了成本制约的约束,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对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旅游资源配置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注重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而忽略了对固有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利用。二是盲目跟风、模仿的行为屡禁不止。旅游资源开发人员盲目跟风,无法利用自身的创意提高效益,而在开发的过程中,忽略市场容量和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收益较低,甚至为负数。三是政府虽然具有“资源配置权”,但是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规或措施。旅游系统资源配置低下,没有人需要对其进行负责,最终导致旅游资源利用长期处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下。

(五)过分看重经济增长

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一般来讲是依靠投资规模与游客规模来提高的,但是对于那些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经营商和开发商来说,想要扩大游客规模,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投资规模,而扩大投资规模势必会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大兴土木建造一些休闲设施或是宾馆饭店等,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最终导致游客规模的不正常膨胀,非但不会增加收益,还会对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和思路

(一)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根据上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来看,我国今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主题性原则。鲜明的主题能够触动游客的心灵,带给游客独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从衣、食、住、行、娱、购等方面出发,用一个鲜明的主题将其串联起来,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出一种文化和民族特色。二是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自然之美、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民族心理及风俗文化。三是多元化原则。多元化原则即通过让游客感知娱乐、教育等各方各面的情绪或是心理,来带给游客不同的感受。四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主要指经营者在开发自然景观时,要尽量保持其真实的面貌。想要给游客一个全方位的体验,那么整体规划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提供整体性的体验氛围,遵行整体规划的原则。五是不断创新原则。文化旅游产品如果想要拥有持久的吸引力,不断创新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旅游文化资源管理思路

在对我国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为主,合理地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这种开发成为可持续、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另外,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结合,通过一定的手段(税收、行政等)来调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两者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在政府的主导与社会的参与下,通过宣传教育、规划管理等手段,既能够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也能够为文化旅游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以上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希望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商和运营商敲醒警钟。文化旅游业的兴盛与繁荣,对各方来说都应该是一种机遇,在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时,我们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文化旅游资源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正确地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①夏正超,谢春山.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基于旅游文化整合与冲突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0(03)

②张晓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前沿,2011(09)

③马晓京.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J].青海民族研究,2003(01)

④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⑤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