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

篇1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财务管理学校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二者之间深度和密切的结合,极大地提升和改变了传统行业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模式。财务工作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必然会与互联网密切联系起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财务人员应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作用,主动创造条件让互联网融入学校财务管理各个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管好用好学校的有限资金,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最终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一、财务管理工作融入互联网后呈现出的新特征

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互联网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财务管理信息云端化。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和快速普及,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有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资利用的平台。学校可以借助各种云平台来处理财务信息,实现通过云端化处理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二是财务管理程序网络化。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但其本质是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活动。在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后,传统的纸质财务记录变为电子信息记录,这为财务信息的网络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网络化财务管理。三是财务管理职能扩大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等很多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也随之扩大,学校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转变。

二、财务管理网络化面临的障碍

(一)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在从原来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传统会计业务日渐向管理会计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算账记账转向如何更好的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但总体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及决策层关注的目光仅限于教学领域,面地认为财务部门只是收钱和付钱,尚未认识到财务管理对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二)管理设备不能满足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和处理终端的快速发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许多行业的业务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则也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改变,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工具也必须同步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大部分学校财务管理的设备与财务管理网络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和打印机等基本操作工具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从软件条件看,大部分学校只拥有用于核算的会计软件,而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专业性软件和管理系统则普遍。

(三)人员素质与精细化管理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财政改革的深入,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方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例如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考核方面提出了新的办法;对公共项目的采购范围和购买程序制定了新的要求;实施了公务支出的公务卡制度等。以上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学校原有财务管理的内容都要进行更新并与之匹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原有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技能。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很多学校只注重对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财会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财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现象突出,无法满足网络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三、促进学校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对策

互联网与具体财务业务的融合为学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学校要顺应时代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建立学校数据共享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学校财务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学校数据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将通过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学校财务业务与数据中心互联。学校管理者通过终端将财务管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辅以互联网“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生成财务分析数据并及时反馈到有关查询系统,从而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快速和便捷的服务。

(二)构建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校需对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升级,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与其他管理子系统进行关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算的编制,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来实现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根据学校财务活动及其形成财务关系的特点,与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及人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让学校资产与财务系统合并,真正做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一体化。

(三)运用“互联网+”推动学校管理会计发展

2014年10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时间,使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根据学校具体特点,为推动学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学校要强化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管理会计创新;二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管理会计服务体系;三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内外互通互联,为学校巩固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人才服务。

(四)推进财务预算管理网络化

财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三个方面。学校应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编制、执行和分析与经费使用部门相关联。首先,学校财务部门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编制要求,学校各部门根据编制要求,将本部门收支预算草案录入系统。其次,财务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汇总数,结合上级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初步确定校内各部门的预算控制数。第三,各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中细化预算项目及经济科目。各部门通过系统确认提交后,由学校财务部门汇总报学校主管部门。第四,预算草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到学校执行。第五,“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与学校“网络报账系统”相关联,直接将生成的预算指标数据传输到“网络报账系统”。

(五)建立“互联网+”财务报账流程

财务报账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业务,传统的财务报账模式主要是看实物单据,工作机制以实物单据传递为主线。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务报账流程是以财务数据信息流为主线,实物单据的传递为辅线。学校建立“网络报账系统”,报账人先将原始报账信息和原始凭证扫描件输入“网络报账系统”,确认提交后系统按预先设定的程序传递给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同时报账人员将纸质的原始凭证送至财务部门。相关领导打开系统就能收到报账人传来的财务信息。领导完成审批手续后系统自动将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T通过“网络报账系统”对报账信息进行审核,并与报账人送来的纸质原始凭证核对,实现了信息流的“互联网+”连接。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结算凭证,涉及到资金收付的业务,自动转到资金结算系统进行处理。

(六)建立资金结算系统

学校的财务管理离不开资金结算,财务部门通过“财务结算系统”与学校“会计核算系统”、财政和银行等系统进行对接,建立银校互联信息平台,串联信息孤岛,实现资金自动收付。对于资金的汇入,“会计核算系统”根据收入数生成记账凭证后该笔经济业务即处理完毕。涉及资金支付的业务,经出纳人员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确认后自动传递到“财务结算系统”。“财务结算系统”按财政支付或自行支付分别进行处理。需由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系统直接将支付信息传递到财政国库支付系统。需由学校自行支付的业务,学校通过“银校直联系统”实现自动支付。通过与外部连接自动结算资金支付业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学校也实现了无现金支付结算。

参考文献:

[1]杜庆贤.“互联网+”学校财务报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16(6).

[2]张跃旭.“互联网+公务卡”银校网联动创新学校财务结算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1).

[3]陈婧.基于信息化的学校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2(3).

篇2

关键词:地方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 专业定位 SWOT分析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17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据多数。地方院校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为所在省市、地区的各类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输送了大批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鉴于财务管理边缘学科的特点(刘淑莲,2005),国内对于该专业学科范畴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学者针对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学科研究范畴而言,刘淑莲(2005)认为财务管理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朱开悉(2011)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必须给学生未来执业方向与岗位准确定位。在培育具有独有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专业特色过程中(杨忠智,2013),应满足新环境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需求的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的技能要求(李世辉,2009)。

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定位方面既具有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相似的特点,又应突出自身的专业特性。然而现实中,由于对专业特征的把握不清,财务管理专业相对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同质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当前强调内涵式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直接决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需求适应度,乃至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带给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要求,针对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思考,旨在为提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培育专业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二、基于SWOT方法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分析

(一)优势分析。由于2012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相近专业――会计学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会计学专业的新办院校增速明显放缓。而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趋势更加显现(见图1),从2009-201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来看,新办专业院校总数达到127所,其中不仅包括普通高校,还有不少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在短短17年的时间里,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已超过了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的会计学专业。并且新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即55所,远超相近专业会计学8所的新增规模。同时,2013年的新增数量有所回落,有效避免了一哄而上办专业的情况。

在近5年新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地方院校成为主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财务管理专业背景及相关理财技能的专门人才,适应了新形势下经济主体对于同时具备会计理论功底,熟悉资本运营规则,掌握价值管理方法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

(二)劣势分析。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完全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从财务管理学科特点来看,该专业学科应当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资本运营活动,本质是经济主体的价值管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经过了17年的发展,各高校对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准确定位仍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专业定位不清带来的培养人才目标不明确,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界线模糊等问题依然存在。依据武汉大学高校专业排名,从位列财务管理专业排名前20的院校中,可以看到单独设立财务(管理)系的高校有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会计学系(院)的有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将财务与金融专业合并设系的有华中科技大学等,侧重于投资方向的有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其余地方院校在设立该专业时上述问题更为普遍,尤其是在2012年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后,一些新办专业院校几乎将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替代。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学、金融学毕业生竞争岗位,专业间以及校际竞争的结果表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比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机会分析。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众多的地方院校发展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供了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投资管理等内容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

事实上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这一现状,也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提供新的机遇。2014年10月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思路。重视战略规划、绩效评价、财务分析、投资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价值管理,不仅使得管理会计由一门专业课发展成为指导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完整学科体系,同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财务管理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课程体系(刘淑莲,2005)基本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管理会计由企业内容财务职能发展成为经营决策系统重要工作的总体需要。

(四)威胁分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相关举措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事实上,这一举措在为考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势必意味着优质生源在校际竞争与专业间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也由此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界限模糊的状况亟待改善,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势在必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办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赶超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背景下,寻求专业定位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目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主力,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不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专业定位、特色优势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另外,由合理的专业定位形成的优势特色不会从地区经济环境、院校办学历史以及就业惯性中自觉形成,需要有意识的培育并不断强化。例如,依托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专业发展定位,将“资源型经济和晋商理财”作为主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山西财经大学;具有工程背景的长沙理工大学,则是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具有鲜明的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有别于会计学专业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金融学专业主要面向投融资决策的专业定位。因此对于同时开办会计学、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的地方院校来说,在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自身办学优势凝练特色优势的同时,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企业内部财务决策,即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侧重于战略规划、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及控制等管理会计职能,也不失为培育专业竞争优势的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5-02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许多高校陆续开始招生以来,目前各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招生总量呈总体上升态势,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财务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更为迫切,对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校财务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在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然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执业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因此,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仍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需探索和研究的常新课题。

一、正确定位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所确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教学研究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可具体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科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托和保障,依据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重实践”原则构建的课程体系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

“厚基础”是指公共基础必修课;“宽口径”是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活模块”是指专业选修课;“重实践”是指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重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不仅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而且特别注重各模块内部课程之间和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使各种类型的课程真正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合力。

(一)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综合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等。各高校普遍开设以下几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语言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济数学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和其他理论及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是全体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模块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律、会计学和金融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与管理学相关的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司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与经济学相关的可主要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与金融学相关的课程包括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可开设:经济法、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与会计学相关的可开设: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行为财务学等课程。

(三)专业课模块

1.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应立足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反映财务管理核心内容,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规律,设置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针对实践教学始终是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可以通过课堂引导案例和课下学生自主研发案例等形式创造性地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整合到专业必修课程建设中。

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中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门主干课程的界限如何划分,内容如何确定,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关键。而现行课程设置的突出矛盾是将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只开设《财务管理》一门课程,其内容却涵盖了原理和中级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开设一个学期。这种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彻底解决了两者内容划分难的问题,但是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利于提升办学层次,不利于品牌专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一是《财务管理》这一课程将原理和应用融为一体,学生只有在融会贯通地掌握了原理部分内容后,在应用部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才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为后续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原理部分没有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的程度,在学习应用部分时,所学知识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原理部分的“精讲熟练”是基础、是前提、是保证。只有在原理部分做到了“精讲熟练”,应用部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二是原理部分内容的掌握是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学生需要消化、吸收的时间。原理部分难点、重点内容是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接踵而至,应用部分的难点内容紧随其后。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基本设想如下。继开设财务管理基础的下一学期开设中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适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投资风险价值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引导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并布置课下学生自主案例研发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要求学生访问中国证监会、巨潮网等相关网站,选取两家目标上市公司,查阅其连续三年以上的财务报表信息和非财务报表信息(行业特点、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并对所选取的公司给予持续关注。本章要求学生课下做的是将这两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以上的年收益率通过表格直观列示,分别求出每一家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期望收益率反映目标上市公司的收益、标准差反映目标上市公司的风险,权衡收益和风险,学生可以做出模拟投资决策。而这一案例在学习财务管理后续内容和后续课程时依然能用,甚至能贯穿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学习的始终。

2.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是为了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开阔专业视野,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执业能力而设置的。包括研究型选修课和应用型选修课两个子模块。

研究型选修课子模块主要满足考研学生和其他将来有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可设置财务管理思想史、财务管理专题、专业文献阅读、计量经济学基础、财务建模等偏重于理论研究的入门课程。

构建应用型选修课子模块主要面向大部分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的学生社会择业需要。科学构建应用型选修课子模块能够体现专业办学特色,增强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和执业能力,拓展就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开设的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可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例如:如果学生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或成为注册会计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或取得注册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可选修高级财务会计、高级审计学、内部控制、税收筹划、资产评估、高级成本管理等课程;如果学生希望选择与证券、金融相关的职业,可选修风险管理、投资银行、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针对有志从事与税务相关职业的学生,设置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务检查、税务会计、税务实务等课程。考虑到上述各社会职称、执业类考试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广、程度深的特殊性,可适当调整该类课程的授课学时。

(四)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如何解决财务管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实践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源于理论课程,服务于理论课程,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为此,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等多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课程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沙盘模拟实验是一种探究式的实践操作,是指在虚拟环境下,模拟或仿真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又称沙盘模拟对抗实验。一般在学生完成学期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之后开展。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视作一个独立企业,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所在企业的CEO、财务总监、财务助理、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和营销总监等角色。在接近企业实战的氛围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流程。

2.利用专业模拟实验室进行综合实训。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架构,并学以致用。利用现代化的专业模拟实验室,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专家根据实践中亲历的事件改编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实验。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同时为学生适应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专业实习。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组织好学生的学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不仅有机会亲自参与企业财务管理运作的全过程,而且还能在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参考文献:

[1]张敦力.论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务与会计,2003,(2).

篇4

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业不够发达。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信用其中银行”,除了银行融资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融资形式和和融资渠道,因此,当时的金融学就是货币银行学,当然,由于还存在着对外金融贸易关系,有国际收支、汇率和外汇及等问题,因此又形成了国际金融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市场化,对外贸易及国际融资不断扩大,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世界金融业兴旺发达,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技术、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行发展,虚拟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经济链条上不可缺憾的部分。可以这样说,没有金融经济或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根本就无法运转,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此情况下,金融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学科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当前应创立广义金融学,即现代金融学,改革金融学的教育和教学,以适应21世纪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认为,广义金融学应包括多种涵概与内容。从金融市场与企业金融角度,金融学应当包括货币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学等。从金融理论和金融技术等方面划分,应当包括金融经济学、金融制度学、金融工程学、金融数学、金融技术学、金融管理学等。对近几年发展较快的金融经济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管理学在教学方面应引起高度重。

金融经济学是新兴的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学科,主要研究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金融化、货币证券化的发展趋势,金融经济的基本特征,金融经济时代与其他经济时展的比较,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与金融学的结合等。同时,对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学习与研究金融经济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经济的特点,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工程学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和消除金融风险,或如何将此风险重新组合,以改变原有风险特质。研究各种金融工具、产品服务、融资方式以及机构和市场组织方面技术变革,把握各种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特点、操作要求、管理和方法和经验,揭示当代金融向技术化、工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同时用技术的、数学的、模型化的方式进行宏微观金融分析。

金融管理学应被视为现代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金融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金融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不仅进行金融宏观管理,还要进行微观管理;不仅要外部管理,重要的是内部管理;不仅要政策管理,还要进行技术管理。金融管理学主要研究现代金融管理的一般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体系,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金融管理中的运用以及金融业务管理、货币资金管理、金融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研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国际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环境等。

当然,金融技术学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金融技术学就是与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络金融交易、结算相适应的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是一种边缘学科,是现代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是现代技术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它要求不仅懂得金融交易程序,还应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等。金融技术学的宗旨是利用现代技术运转金融交易并保证金融交易的技术安全。例如开发金融交易软件、金融风险防范软件、投资组合软件以及防止密码被盗和防止黑客入侵等技术。

随着金融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金融学本身的发展,对金融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金融学科本身应当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就学科来讲,实际原来的狭义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早已被广义金融学所涵盖,金融学应当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例如公司金融)。现在在学科分类上金融学被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和保险学),已经不能涵盖金融学的全部内容,象公司财务学现属于工商管理范围,而金融工程学和金融数学等,又属于管理科学学科。因此,金融学已经是一门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和一门独立学科。如果将金融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将使学科划分得更为科学,有利于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

金融学的教学也必须进行质的突破与改革。

1、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发展的最新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以及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发展的最新动态。不仅要了解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金融体系和金融理论、利率和利率管理体系、货币供求和均衡理论、金融发展、金融制度、国际收支等理论,而且还要懂得金融市场。现代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市场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各种金融工具(包括风险资产、股票、债券、远期、期货、期权等)的定价、以及各主体(投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监管者)的行为上,既有知识性,还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这样有利于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金融人才。

2、在过去金融的教学中我们重点侧重于宏观金融、金融理论和货币金融政策,也就是注重定性分析。从目前发展来看金融学更是一种实用经济学。更要求实际和实证分析,需要懂得实际操作,需要掌握和运用金融工具与金融分析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金融技术、金融数学及金融工程等方面应该更加强。应吸收国外新兴的金融工程学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情况加以介绍。鉴于金融研究的精密化、数理化和工程化,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抛弃原来过分依赖定性分析的做法,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逻辑分析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这样有利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把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规律和各种金融定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培养既懂得理论能能实际操作的复合性金融人才。

篇5

【关键词】 哈尔滨学院;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建设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已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由此,各高等院校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各有不同的思路。而我国本科院校自进行分类管理以来,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等各类院校在教学与科研的侧重点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同时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实施。本文以哈尔滨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为例,就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改革思路。

一、课程建设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的需要,为了使我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我院确立了有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等普通本科院校的类型:即教学型本科院校,并确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哈尔滨学院是哈尔滨市属的唯一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其中的财经与管理学院,长期为黑龙江省尤其是哈尔滨市输送大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层、生产一线,尤其面向中小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而中小企业几乎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具有广阔的市场。合适的定位,会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更为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我院以往的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几乎是参考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而设定的,不仅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没有体现专业方向。在“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高等教育中,定位模糊不清,没有侧重,而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才更是因社会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分工。因此,如何在我院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我院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会计学和金融学知识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么偏重于会计学,要么偏重于金融学,而没有形成关于财务管理学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服务对象为基本研究内容,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可以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一)公共基础课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有较扎实的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主要应设置思想品德、政治经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哲学、计算机基础、财经应用写作、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二)学科基础课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这些课程应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与贸易、经济法规以及与财务管理专业相近的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应该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会计、统计学、金融学、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

(三)专业课

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专业必修课程可划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管理会计、资产评估原理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可以划分为:电子商务概论、证券投资、财务软件应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税收与纳税筹划、资产评估实务、咨询与鉴证服务、财会职业道德专题、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合理界定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财务管理基础主要讲授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以阐述。中级财务管理主要讲授公司理财的具体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对金融衍生工具做详细的介绍,以便使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介绍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三门课程的内容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完全割裂。要使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体现“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

三、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艺术。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描述、轻分析的教学观念还处于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中,以教师讲授、全堂灌输式为主,即使有些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程的安排上,也是理论讲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会做。”更有甚者,学生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越学越死,越学越糊涂。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可以在财务管理基础教学中占有大量比例,而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以实践和实训为主。课堂教学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实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形成以各个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以课堂讨论、课后点评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二,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要不定期地聘请优秀的理财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吸取实用的理财经验。帮助企业进行财务诊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等工作,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针对性地研究与探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来。同时,可以辅以多媒体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丰富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和窗口。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围绕哈尔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把教育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人才兴校、特色兴校”,人才是支撑,特色是品牌,一个有特色的专业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才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

[2] 陆富彬.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5).

篇6

关键词:战略规划 教材建设 多元化考核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金融学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金融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金融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学本身的微观化研究方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行的金融学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金融学教学进行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这要求金融学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和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还要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等。

金融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以金融业和金融学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既要注重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也要注重实验室、多媒体等硬件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金融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首先要注重层次性。在现代经济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不仅对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场中也存在大量需求。这是与我们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金融教学战略规划中,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学培养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培养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的升降制定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以教材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来整体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水平,应对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建设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N].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5]“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

[8]杨淑娟,刘明显.高校金融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1

篇7

关键词: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综合案例;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69-02

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具体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制造型、服务型和金融型企业,其具体的财务会计处理要点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对于金融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应当重视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特别之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这门课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金融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必须清楚地理解基础理论,否则就无法充分掌握其实践部分的内容。在修读该课程之前,学生需要先学习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和金融学等课程,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课程难度不在于掌握公式,而是充分理解金融企业的业务实际,使其财务会计处理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财务报表记录企业的经营成果。为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已经提炼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一、金融会计课程定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学专业主要研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也包括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在整个金融专业中,财务会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职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和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证券或保险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现代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理解财务会计,懂得财务分析。只有理解金融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实务,理解财务报表如何记录公司的业务与运营,才能做好业务规划、财务预算,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掌控。因此,金融会计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二、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虽然该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实践中,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达不到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金融学等课程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金融业务的本质以及会计处理的原理,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金融保险业务与一般行业的差异理解不够,对于一些特定的概念如准备金的含义理解不清晰,再加上对会计原理的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本门课程的难度就会较大。

2.重视实际操作忽视会计原理。大部分的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存在重操作、轻原理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只要能学会会计处理就行了,至于会计处理的原理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内容,与自己的关联度不高,导致学习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不能主动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综合性的案例教学内容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能记住操作过程或者公式,会做简单的题目,但是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出现会学不会用的状况。

三、提升金融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对于上述问题,必须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以提升教学效果。

1.基础知识的强化。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本课程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应当对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作总结性回顾与提升。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假设、确认基础与会计原则的部分要做到彻底理解,同时关于会计循环与会计等式要作为专题进行补充。金融学中的金融市场、贷款金融票据等特定的概念内容需要充分掌握,同时对于金融衍生品和准备金等专门的内容和难点需要单独总结。这部分回顾的内容应当以理论与辨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完善金融会计的基础知识教学。

2.分行业抓重点提升对会计处理原理的理解。金融业企业也有具体的差异,可以将金融企业主要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种类型的行业,针对性的金融会计处理就会各有差异。

在实践教学中,应当分行业分别就其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以提升学生对会计处理原理的理解。例如,作为银行会计,其固定资产、存贷款、支付核算等普通业务的处理不是难点,应当将重点放在外汇与套期保值等重点内容的理解上;作为政券公司会计,其核心的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但是关于受托资产管理和资金拆借业务的处理是难点;对于保险公司会计,其经营中的赔款支出、营业费用、固定资产等内容与常规企业差异不大,重点是对责任准备金以及首日费用递延内容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做到重点突出、专项训练、辨析与阐述相结合,提升学生对原理的充分理解,才能真正从课程中学习到金融企业会计的独特之处。

3.重视综合案例教学。如前所述,金融会计课程只靠学习一些基本的会计原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充分理解金融企业的实际。因此,在本门课授课的后期,需要学生逐渐开始解读上市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尤其是其附注部分内容。其实,让学生直接练习解读财务报表是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企业真实的财务报表远比教材上的复杂,只有通过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真正读懂、理解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所以,我们就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入手,加强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对财务报表的构成、数据来源以及勾稽关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里要特别强调附注部分的重要意义,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而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由于部分会计科目的处理有多种合理的方法可作为选择,报表附注给我们提供了更清楚的认识,便于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本课程的教师应在上述分行业重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案例教学予以巩固,就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可以选择目前经济生活中比较流行的热点话题,作为综合案例教学的素材,请同学们从财务报表分析中寻找答案。例如前段时间的银行钱荒问题,可以请学生分析,哪些会计处理的内容会与银行的流动性直接相关,哪种会计处理方式会导致问题得到掩盖,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的经营情况。对于社会争议较多的交强险盈利亏损问题,可以作为启发式教学案例,如何从保险公司的财报与信息披露报告中解读其财务核算亏损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对其重点的准备金处理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掌握。

4.加强计算机模拟教学。案例综合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如何分析现有的金融企业财务报表,如何理解金融会计的财务处理原理。实际上,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能起到更好的辅助效果。由于大量的金融企业业务和财务处理通过电算化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教学的手段来提升同学们对于金融企业实际运营和会计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教学的方式,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模拟实验,目前常用的平台有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也可以在EXCEL上实现简化的财务电算化系统模拟。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不但能分析现有报表来理解会计原理,还可以自己编制财务报表,使其对金融会计的理解更上一个台阶。另外,除了常见的多媒体教学,老师还可以在网上建立互动平台,学生随时能够和老师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老师也可以把一些任务或者重要的学习资料挂在网上供学生使用。如果我们把握好以上的每一个环节,金融会计课程的教学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平.金融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昕.财务报表分析[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培养模式 应用 创新

一、引言

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有445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其中隶属于地方的本科院校占据重要比例,专业建设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创新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当下,地方高校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突显自身特色,培养市场亟需、独具竞争优势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难题。如何在积极招生、顺利教学、合格培养、稳步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新建专业的科学规划与持续发展,特别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复合建设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综合教育系统,是高等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保证。如何确立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关键。

二、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遵循学科特点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执业能力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与培养。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后继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学科。其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学,脱胎于我国的会计学,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存在知识上的交叉与共享。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金融、管理、会计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把握理财工具、理财技术,特别是熟悉资本市场的规律与规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满足社会需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不但拥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控制企业成本、管理资金运营、熟识金融工具、进行高效融资、洞察市场信息、合理规划投资的高级理财能力。现在市场上普通财务工作者数量众多,且趋于饱和,而高素质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却严重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立足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树立学校特色

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度内含和概括的,既包括综合实力较强的研究型高校,也包括为地方输送技能人才的应用型高校。例如,淮北师范大学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一所拥有15个学院、65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属于省内二本招生中的高分优质生源,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其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虑学校自身特色和发展情况,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因此,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为培养以“会计”为基础,以“财务”为核心,集理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为一体,能够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教学体系结构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将课程体系细分为平台、模块、方向等三个层面。淮北师范大学的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两个基础平台,分别体现了本校的人才综合培养特色、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特色。在课程平台之上,设立为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设置中遵循以通识教育为根、以职业需求为本、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有序、内容衔接得当、理论实践匹配、学生素质逐步提高的原则。其中,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财务管理的学科特性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二)教学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保证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稳定(达到教育部标准)的前提下,在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中体现改革重点。

1.加大通识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

适当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厚基础”的综合人才。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大学语文、大学外语、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

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需要贴合财务管理的学科范畴,突出本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应用特色,并以理论分析、研究工具的教学来补充。具体的说,财务管理专业应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石,以会计学为信息工具,融合管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构建满足社会执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统计学、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综合实验等。

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更能够体现“学科本位”的特点和“能力本位”的需要的融合,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不同课程的相互渗透,又要根据不同的执业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课程,使课程设置在整体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所提出的特殊需要。在“会计”选修方向,主要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国际会计、审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纳税筹划、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在“金融”选修方向,主要包括跨国公司财务、金融企业会计、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

2.课程设置建设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接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征询专业相关的各职业界的意见,使社会需求从教学源头得到满足。其次,将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相关资格认证,并将有关职业考试的内容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应避免简单的授课内容照搬和课堂成为辅导班的现象,需要考虑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职业成长的相互作用,做到融会贯通。但这种嵌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考虑学科知识、能力形成与职业成长三者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平台

重视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应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平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平台是综合立体结构,涉及课程实践、综合应用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四大模块。

(一)课堂实践模块

理论学习是专业实践的基础,课堂授课则是实践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又可以分为案例授课与课程实验两种类型。案例授课,主要是常规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应用互相关联。例如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本市场、金融会计等专业课授课环节,引入现实企业操作案例,进行知识点解析和理论运用;课程实验,是指划入专业课程、与理论授课相配套,但又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理论检验与应用实验,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和统计学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与案例教学相比,更能够增加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做到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并重。

(二)综合实践模块

财务综合模拟实验是第四学年开设,在主要专业理论学习后,在课程实践模块之上,将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会计、审计、税收、统计等相关内容有效引入实验。在强调多类别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考虑模拟企业的背景资料和实际运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得出结论、撰写文案,进行答辩。通过实验答辩,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

(三)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模块有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

专业实习要求高年级学生深入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一线,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日常财务工作。通过专业实习能够使学生熟悉公司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锻炼并提升实务操作技能,学习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实际运作过程,掌握证券投资的方法与技巧。在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深化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实习通常集中安排专门实习时间,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工作,是社会实践模块最重要的形式。

认知实习,是指通过社会调研、实地参观、讲座座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专业方面客观认知。组织学生进到工作现场或邀请财务经理等实务人员来到讲堂的认识实习,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和操作流程,认识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难题,获得解决之道、职场经验和发展规划。认识实习,可以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形式较专业实习也更为灵活,更能够突显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是专业实习的有益补充。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通过各种职业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工作起点,增加个人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模块

创新实践模块能够凸显各校实践特色和专业办学思路。首先,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堂基础之上,举办“财经论文大赛”、“财会技能大赛”等竞赛,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锻炼和信心的树立。从执业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其次,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第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积极搭建创业教育平台。举办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多形式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我创业的能力。

五、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复合保障机制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顺利实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指各保障要素的职能以及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寓于模式的运行,又决定其发展方向与运行状态。具体分为物质方面的基建保障与软件方面的师资保障两个层次。

(一)基设保障

1.实验室建设。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为手工实验室和信息化实验室建设。其中信息化实验室是建设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2.基地建设。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更是建立学生接触职业、进入社会、学习经验的制度化路径。本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是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但其中以上市公司和加工型工业企业为优。大型企业业务复杂,管理规范,能够使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的同时,从实习中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治理经验。面对企业基地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借助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建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囊服务和储备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寻求共同发展。

(二)师资保障

1.团队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校内专职教师的梯队建设。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教授、博士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以青年讲师、助教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校内专职授课教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校外多类型的教师资源。一方面,加强校际间的合作,采用外聘教授或兼职教师的形式,利用外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在某些新设课程或学术科研上弥补校内教师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的专业财务人员的实践优势,以校外导师或讲座报告人的身份,参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让学生接触会计实务,获得第一手的职业经验。

2.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胜任能力,会影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行为方向、投入程度和工作质量,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实现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提升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首先,要把握教师招聘环节,实现源头控制。招聘时不但重视对教师科研能力、授课能力的考核,更要重视对其德行、心理方面的把控,应设置一定的实习观察期,以供学院对招聘教师进行全面了解。其次,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在工作之初为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备课、授课、学生辅导、科研等方面进行技能培训与辅导。岗前培训应该按照学校层、学院层、系部层和导师个人层,统分结合、逐步深入,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更重视一般性教学经验和原则性的职业规律的培训,而系部层面更加结合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和已有的研究条件,教师导师则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自身特质和个人需求。各个层面的岗前培训互相配合,力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师德修养与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掌握教学的基本业务知识。最后,要加强教师的后续教育和在岗培训。

六、结论

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有潜力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实践平台、建立复合保障机制等四个层面,进一步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活动,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兼析中南大学财务管理培养模式[J]. 现代大学教育,2009,(02):107-110.

篇9

【关键词】金融学 调查及建议

随着现在市场条件发生变换,中小企业面临二次创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南平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调查数据显示,有83%以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其中16.27%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容易,有60.47%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较难,有23.26%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很难。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产品有销路,资信质量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而那些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好或者是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得到关注。由此可见,融资难的现况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融资现状

企业融资需求情况。由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导致了流动负债的增长,每月流动资金非常大,因而总负债重的长期负债很少。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总资产中材料采购占有很大比重,而在企业总负债中短期借款也古有很大的比重。以上原因进一步地促成企业为了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扩大融资规模。

企业融资供给情况。由于企业需要扩大再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加大。九十年代成立的企业,其2002年融资规模几乎是2000年的5倍,2006年的融资规模是2004年的2倍多。

企业资金缺口测算。这些中小企业经营基本以两个月为一个周转期来计算。按照现有流动资金剔除非经营占用资金,资金缺口相当大。

二、企业融资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企业内部环境。资金紧缺,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近几年的所有融资方式单一,而且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大,民间融资大幅度的下降,主要依靠银行融资,而银行融资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产品销售出去以后,货款回笼不及时,而企业自身采购的原材料等生产费用必须使用现金,造成资金使用上的“剪刀差”,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造成资金紧缺,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路子,或技改或扩产,这些都要资金支持。这些企业基本步入良性循环,但是每个周期还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客户年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原材料近年来涨幅较大,企业要满足客户需求,就要追加流动资金。

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调查过程中,虽然咨询了所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关于财务制度的具体情况,但是得到的答案多是不清晰的,没有见到真正明晰的财务制度。关于企业上资本市场融资问题,财务部门负责人也承认短期时间内不考虑,主要原因是财务信息透明化程度低。财务信息透明度低,相对于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不明晰则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使金融机构不能通过资产抵押形式向企业提供抵押贷款;另外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其财务来评价其资信,使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放款较难,从而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融资。

生产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有限。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产品的生产技术都是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技术。正是由于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及技术开发经费不足等,致使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大家族式的管理状态,很难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缺乏技术则使企业产品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而不能及时更新换代。

担保机构发展不均衡、担保费用居高不下、相对供给不足、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差。整个南平市有24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南平市广义上的中小企业有2.66万多个。南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注册资本金不高,从而缺乏对大型项目的担保能力;业务品种单一,被担保对象覆盖面小,绝大多数业务仅限于银行信贷融资担保。因中小企业众多,从而导致信用担保和担保倍数放大功能,决定了其高风险的特征。同时,南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用高,直接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内部融资渠道的改进对策。健全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核心。尝试直接融资,借助股票市场或是债券市场融资。

加强公司信息透明化。财务进一步的明晰才能充分反映公司资产运营状况,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资产抵押形式向公司提供抵押贷款。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审核其财务来评价其资信度,争取银行对公司贷款授信。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约束机制。要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尽量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建立风险预防制度。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甄别,对信誉不良的客户,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调查措施,当客户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时应及早收回贷款,并停止供贷,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以减少损失。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彻底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向管理要效益。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走现代企业委托制,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离。家族可以控股,但产权要明晰。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无疑会为公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主要来源是南平市农村信用社。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间接融资,面对需求集中、量大的客户,主营与自身实力相适应的资产负债业务,这些都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可借鉴德国政府设立中小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的经验,发放直接的长期低息贷款。政府长期低息贷款一般比市场利息低2至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优质、综合、高效特点和拥有管理层次少、成本低以及较好的地缘、人缘优势,正好适应中小企业的运行特点和融资需求。

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和政府采购。对于企业大量的采购原材料所消耗相当大的财力,政府可以与原材料产地所在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从而生产型企业获得大型采购合同,减少了因原材料采购而造成的巨大资金缺口。

篇10

私募股权投资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发现或筛选项目、融资安排、项目投资、运作项目和项目退出。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形态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各种技能。在发现或筛选项目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企业分析等三个方面的技能。宏观经济判断和分析包括解读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还包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判断;项目所处行业的分析理解包括行业运行状态、内在规律、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把握;公司分析则包括战略分析、经营分析、竞争分析、财务分析、管理分析等各个方面。在融资安排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依据拟选择的投资领域、已形成的投资风格、预计投资的项目类型,制订融资方案。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融资结构、融资期限、融资费用、融资风险等内容的设计技能。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与项目方进行谈判和沟通,需要对交易方式进行约定,确定投资方案。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收购方式、支付方式、交易组织结构、权益保障、风险分配与控制、税收与会计处理、退出机制等内容的设计技能。在运作项目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对已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后管理,为此,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供应链管理、产业链管理、竞争战略、风险控制、资本规划、资本运作等事项的运作技能。在项目退出过程中,投资人员需要掌握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技能。

职业技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私募股权投资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人才素质存在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全面、实践经验饱满、社会阅历丰富、理性分析潜质好、沟通谈判能力强等方面。

1、知识结构。私募股权投资涉及各个经济领域,全面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经济学是投资人员对投资项目所处的宏观经济分析和行业分析中所使用的理论知识。金融学是投资人员对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深刻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管理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安排、市场营销、采购、生产等微观运行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公司治理是对治理结构设计、内控机制、股权管理等事项深刻理解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是投资人员在实际运作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法律是投资人员对交易结构设计、商务条款设计等实际运作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根据对国内156位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董事长、总裁及创始合伙人的教育背景的调查,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占到8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这个行业更需要高理论储备的人才。

2、实践经验。募股权投资不仅需要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而在其应用过程中的感悟程度和应用水平,还取决于实践经验的饱满情况。私募股权投资对从业人员经验的要求分成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全过程参与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的经验,第二层面是各个环节的实践经验,尽管从业经历领域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直接参与过企业或项目投资,具有投资行业的相关经验。此外,从职业经历分布来看,私募股权投资经验是全方位的,例如企业投资经历是投资经验的积累,证券从业经历是对资本运作经验的积累,企业管理经验是对项目判断以及投后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上述各类从业经历都可以转为从事私募股权投资。

3、社会阅历。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对投资人员的社会阅历也有较高的要求。若将投资理论和实践看作是一种技术,而社会阅历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艺术。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有很多安排是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比如,如何深刻理解政府、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主体的需求特征;如何妥善处理项目利益相关人的关系;如何协调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这些体会更多地来源于投资人的社会阅历,表现为项目的把握和控制、运筹帷幄的水平、审视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判别事物的敏锐性。还是上述调查中,董事长、总裁及创始合伙人基本上都具有超过15年以上的工作时间,部分还具有海外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这段工作时间内,尽管未必直接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但都有项目投资、收购兼并、上市、融资、创业的经历,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等进行过接触。

4、理性分析能力。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以及社会阅历是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人员经过一段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积累的。可称之为硬实力,而理性分析能力和沟通谈判能力则为软实力,但这种软实力或多或少带有一种潜在素质的意味。私募股权投资中的判断分析和决策是一种方法论应用的过程,更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便在信息搜集或尽职调查很完善的情况下,如果理性分析能力不够,逻辑推理错误,同样会导致决策错误和决策方向偏差,进而影响投资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理性分析能力是私募股权投资人员的重要素质。

5、沟通谈判能力。在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结论后,私募股权投资进入实施运作阶段。在实施运作阶段,主要活动事项包括与中介机构协议的签署和尽职调查、与项目股东方的交易方案商讨和协议的签署、与项目管理团队的沟通、与项目公司进行投后管理的安排等。沟通谈判能力反映了私募股权投资人员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语言表达水平、商务管理等方面的素质。

人才素质培养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形成规模发展的时间很短,从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应当是推动未来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人才缺乏成为了制约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发展的瓶颈。根据人才培养的自身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本文提出人才素质培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公平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是尚属于处于起步阶段,必然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复杂程度较弱导致对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比如我国目前阶段的主要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还集中在上市前的过桥投资;投资机会的获取不完全依赖于专业人士的方案设计水平,而取决于项目方的简单价值判断;投资资本对从业人员的选择更看重社会阅历,导致对其他素质要求的相对弱化。因此,若要推动私募股权投资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公平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伴随投资市场的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的建立已具备现实的土壤。国家应鼓励投资机构建立人才发展奖励基金,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体系,建立行业内公开评选机制,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推动私募股权投资人员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