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旅游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旅游发展

篇1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资源劣势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虽然品质和生态状态良好,但并不具有垄断性,极易引起旅游目的地市场跟进、模仿、竞争。地坑院现有旅游项目相对单调,个别已开发的项目受市场模仿冲击,吸引力已大大减弱,有价值的可游时间缩短。(二)基础条件劣势陕县地坑院在旅游开发初期阶段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通讯、卫生、医疗、区域小交通等配套的服务基础设施还不能令人满意,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加快建设,故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三)市场劣势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虽独具特色,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影响不大,相对周边同类型旅游地如陕北窑洞来说,其旅游知名度不高,市场地位较低,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仍需加大,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人才劣势旅游是技能和劳动双重密集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要求较高。陕县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多为原居地农民“半路出家”,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理念与技能上,不能很好适应大旅游的发展形势需求,需要加大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培养力度。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大黄河旅游”兴起的发展机遇2012年5月,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沿黄九省(区)旅游界代表相聚三门峡,召开中国大黄河旅游国际研讨会,共商“大黄河之旅”纵深发展思路,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子,目的是整合黄河旅游元素,推出“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深化沿黄九省(区)旅游合作,做到发展战略对接、市场开拓对接、业态布局对接、线路打造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客源共享,全面促进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的实质性合作和大黄河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中原经济航母”正式从中部河南省起航。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发展旅游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对待,提出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强省的转变目标。三门峡市自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明确提出了三门峡旅游业的发展以黄河和黄河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将虢国文化区、黄河游、温泉游、地坑院非物质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精品旅游项目。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这些战略和政策无疑给陕县创造了开发旅游的良好环境。

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丽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单一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产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旅游业已然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中发展最快、消费最高、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之一。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地形地貌复杂、民族多、历史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是当下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只有将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丽江的经济才能持续的保持着增长。

一、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

丽江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域特点,另一方面是风俗民情。

从地域特点分析,丽江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滇西北中部。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三江并流”,丽江的独特景色还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这里便不一一介绍。正是这样独特的地域特点,使得丽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美景与生俱来,也为丽江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风俗民情分析,丽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共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婚姻、丧葬、生育、节庆、饮食、服饰、待客、礼仪、娱乐活动等方面都保留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如纳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节,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摩梭人的转山节等。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探索和体验。

丽江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是丽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丽江旅游文化不断发展。

二、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丽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是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000多万人次,可见近年来丽江的火爆程度。 2016年8月15日,丽江旅游中报,丽江旅游2016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67%,景点及旅游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26.19%,丽江旅游本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上季度增长36.68%;景点及旅游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23.54%,丽江旅游本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季度增长82.65%。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丽江的旅游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阶段。

三、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的问题

随着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只有找出问题,落实解决方法,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问题。近年来,过度旅游开发,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甚至破坏了生态环境。开发商过度注重商业效益,忽视环境的承载力,旅游地区粗放式经营,旅游者大量进入,超过丽江旅游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使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丽江作为云南重要的旅游中心,与旅游城市本身应具有优美环境的要求极不吻合。

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丽江的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得丽江拥有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丽江大地震过后,丽江逐渐被开发,旅游业也兴旺了起来,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问题尤为严重。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促进了丽江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是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平衡好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才能确保丽江民族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安全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无良商家以及黑心导游频频出现,2016年末以及2017年初丽江负面新闻以及无良商家多次曝光,多次上微博热搜,虽然这些数据还未整理出来,但是这些,对丽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还屡屡发生游客被抢劫的现象。诸多安全问题,令人唏嘘不已。很多向往丽江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人生安全,对来丽江开始犹豫不决。甚至微博上还有人嘲讽“去丽江,来一场说死就死的旅行”。解决好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过度商业化问题。丽江以独特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界,但如今,过度商业化,民族风情文化正在悄然流逝,如果传统民风被商业利益所取代,那么丽江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将无法持续性发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丽江的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

四、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抑制游客流量,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严格监管,增加条例,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加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公益性活动等方式,加强本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其次,抑制商业化。现在,很多来过丽江的人的反映便是商业化过重,控制旅游过度商业化势在必行。对旅游纪念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注重文化遗迹的修复。保持热情淳朴的民族风情,不被冰冷的商业气息所替代。

再次,保护本地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在文化传承上本身不具有优势,很多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通过教育和培训,使本地人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让人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最后,一定要切实解决好旅游安全问题,让游客更安心更放心的旅游。增加岗亭,派更多的治安人员巡查,不仅能让不法人员产生震慑作用还能让游客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求助。严格控制商品条例,让不良奸商没处钻孔子。加强民众教育工作,让市民积极参与到打击不法分子的工作中,在政府与民众的配合下,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五、小结

民族特色是丽江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民族特色旅游有很强的可发展空间。丽江的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问题逐渐浮现,只有解决好资源浪费、文化传承、过度商业化、安全旅游等问题,落实政策,循序渐进,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阜新;旅游;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61-02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七千六百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及“华夏第一龙”,被国内外考古学界称誉为“玉龙故乡”。坐落在阜新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阜新拥有悠久而富饶的宗教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色彩浓厚,宗教特色遍布阜新的主要旅游景点。我们应该科学整合阜新宗教文化资源,做好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弘扬工作,使宗教文化真正发挥出它在旅游业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阜新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宗教文化资源

1.佛寺镇——瑞应寺。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部分喇嘛多出自瑞应寺,瑞应寺的“巴门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2.海棠山——普安寺。普安寺位于阜蒙县南四十五里海棠山左麓,历经六世活佛二百多年的扩建,占地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较大的建筑项目有措钦大殿法相僧院,时轮僧院,密乘僧院,白泉寺、关帝庙、舍利庙、嘛呢庙、迪彦宫、玛沁护法寺、龙王庙、白塔和转经亭等二十余项。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中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

3.王爷府——德惠寺。阜新王府镇宗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蒙古贞王府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蒙古民族把这个地方称作“诺颜格尔”,意为王爷府,简称王府。在王府的南面建有广化寺、在王府的北面建有德惠寺。德惠寺建于1751年,仿北京雍和宫式样修建,素有小“雍和宫”之称。天王殿正门上方有蓝底金字蒙汉藏满四种文字的石雕寺匾一方,并有朱红的“御赐”二字,门前石阶有“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的阶面,称为“御路”。这是由国库拨银奉旨敕建的“皇家寺院”的例证。

4.道教宗师张三丰故里——懿州古塔。道教大师张三丰的故里在辽东懿州,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距今九百多年的懿州古塔屹立在古城中,位于古城中部稍西,建于辽·太平三年(1023年),造型精美,是阜新地区保存最好的一座佛塔,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懿州城是中国目前现存最好的辽代古城。阜新境内新近发掘的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这些古城遗址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

阜新拥有着名扬海内外的“东藏”——瑞应寺和阜新境内多处颇具宗教特色的旅游景点;有近八千年的查海文化遗址;有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及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州大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这些宗教与历史、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构成了阜新地区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宗教文化基础。

二、阜新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特色产品培育不足。阜新宗教文化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园。但是,有些还没有进入旅游部门的视野,如全省最大的民主天主教堂还没有在市内各家旅行社挂号;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海州庙(弥勒菩萨成就院),是目前阜新市区内唯一尚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古刹建筑群,寺庙因依山而建,山坡一词蒙语谒海洲,故寺庙又因此而得此名,也是不在名册;尽管一座百余年的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宝刹名声在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载),但在阜新旅游业中也是鲜为人知,事实上它们在旅游开发中也具有着很大的价值。总体而言,阜新对以宗教文化能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不够。

2.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阜新在地产促销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对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则相对不足,主要是未能让旅游者了解阜新是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虽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是没有达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对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历史、宗教名胜、宗教文化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介绍;还没有专门的宗教文化旅游规划,仅侧重在包含着宗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线路的简单设计。由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宗教旅游的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3.大众参与度不高。宗教文化旅游有很强的特殊性,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上很有难度。目前,瑞应寺等宗教名胜景区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不过,总的来看,大多数还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物态旅游”,旅游活动基本局限于寺庙之内,参与性、体验性项目比较少。阜新有着丰富的带有宗教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当地居民度高,群众参与性应该很强,但是对这方面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明显偏弱。应该制定出指导性政策,引导当地居民自主开发地方旅游项目,积极参与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4.宗教文化传播不广。阜新寺庙等宗教旅游场所为旅游开放奠定了一定的资源基础,但关于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弘扬还需要有专业人员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原阜新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冷旭,他创作的《阜新八景图》倾诉了对家乡阜新秀美山川的热爱。全图将“沙海清沟”、“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应佛光”、“露天煤海”、“梨山读画”、“玉龙古村”、“巨龙衔珠”等阜新“美景”精巧经营、繁简取舍、尽现于图上,为提高阜新地区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等各位大家们这样的作品太少了。应该鼓励广大的媒体和文化传播者、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区的宗教资源,广泛宣传地方文化,为丰富地方文化特色作出积极贡献。

三、探索阜新开发宗教特色旅游的途径

1.大力提高对发展宗教特色旅游经济的认识。对阜新发展以宗教文化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需要进一步形成两个共识:第一,宗教文化游是阜新旅游的一个主要的特色产品;第二,发展宗教文化游是阜新旅游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它可以聚集人气,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拉动阜新经济。开展宗教文化游,须加强部门间合作。宣传、统战、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新闻等不同部门在宗教文化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着认识和责、权、利上的差异,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减少“内阻内耗”,增强合力。旅游部门要将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区(点)全面纳入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性指导,宣传部门要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

2.全面整合地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阜新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乏名寺、名观、名人、名事。这些珍贵资源已得到一定的开发,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一是继续恢复、修缮、扮靓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并恢复其宗教功能,这也是党的宗教政策所要求的。二是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开辟“佛教旅游专线”(海棠山、海州庙、瑞应寺、乌兰木图山等寺庙和景点)、“伊斯兰教、天主、基督教旅游专线”、“中华八千年文化源头和张三丰故乡、塔营子古城”等精品线路。三是实行地产制胜战略,主打玛瑙、麦饭石等独特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宗教文化旅游线路是多点的整合,在空间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区县、市域。阜新相关县(区)要协调合作,统一规划,树立全局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联动。我们还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开辟“辽西宗教旅游线”。

3.深入挖掘宗教文化旅游内涵。在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一方面对现有景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解,比如规范、充实介绍性标牌的内容,在某些寺观免费或低价提供解读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旅游者的自助游览。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运用专题片、电影和电视剧等手段展现阜新宗教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积极开发宗教文化的外延式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做好宗教文化的文章,形成宗教文化产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玛瑙、麦饭食产品全国闻名,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用于宗教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制作。

4.全面突出宗教文化旅游特色。突出节庆活动在宗教旅游中的特殊功能。宗教非常注重节庆活动,应充分利用宗教的各大节日,推出转经、撞钟、喝腊八粥、吃喇嘛肉等活动,吸引旅游者参与。还可将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其群众性、娱乐性特点,使宗教文化旅游从寺庙延伸到街巷、广场甚至农村集市。宗教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和活动的结合,能产生彼此促进的极大效应。应做大与阜新宗教文化密切关联的文化文章,如带有宗教色彩的名人逸事等,借重其他文化活动,来推动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阜新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今后一段时期,应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努力打造蒙古贞文化旅游品牌为核心,建设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和海棠山旅游经济开发区。以温泉新城为载体,强力推进温泉旅游产业招商,打造“中国·小苏打第一泉”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打造自然生态游、敖包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玛瑙文化游四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争创全国旅游强市。

参考文献:

[1] 梁姝丹.阜新地区辽墓壁画及相关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 吴金凤.蒙古贞敖包的历史与传承[J].满族研究,2008,(2).

[3] 吴金凤.试论辽宁蒙古贞的地域文化特色[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篇4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是我省经济区之一,最早提出于2008年12月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吉炳轩书记在会上提出了建设“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构想,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名列其中,这就是“北国风光特色开发区”和“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省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区”规划的决议》,为全省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1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介绍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设定全省为一个区,区中又包括十大板块,即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最终建设目标就是把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成旅游形象鲜明,空间发展格局科学合理,十大极核带动作用显著,主导旅游产品基本成形的全国首个特色旅游开发区,把旅游业建设成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与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研究的关系

2.1 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为高职旅游教育提供平台与动力

需求决定供给,只有当地的旅游业有了好的发展前景,才能形成对技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成为当地旅游教育的基础与平台,也成为旅游教育发展研究的动力,使教育有了用武之地。

2.2 高职旅游教育为地方旅游建设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校办学的目的之一,能否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发展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旅游教育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高职旅游教育的目的也是要根据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适应我省的政策,在我省提出的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基础上,根据其提出的旅游产品,从而设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以便使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为我省的旅游业发展做出贡献。

3 针对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进行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结合我省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现状,要想真正发挥旅游教育对我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重要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充实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很少将介绍本省、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课程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很难让学生对本省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有很好的了解,不能适宜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应开设《黑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借此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而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导游知识》与《模拟导游》以及《导游词创作》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观看介绍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中的著名旅游景点,能够让学生对开发区中的十大板块有系统的了解,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导游词,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我省的著名景区景点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既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也加深了对地方旅游文化与资源的了解,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3.2 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高职旅游类专业应用性较强,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课堂,面向社会,加强课内外衔接,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让学生策划哈尔滨啤酒节、策划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产品,为十个板块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等使学生对知识有立体的把握,开阔其视野;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课内外沟通,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进行学习。由于我省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可以与十大板块中的旅游景区或旅行社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这些旅行社或景区进行实习,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加深对旅游区内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带着问题去实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3 建设教师队伍

篇5

[关键词] 全域旅游 特色小镇 融合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54-05

全域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2016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与此同时,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在迅速发展。2016年7月21日,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既是特色小镇,就具备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潜质,当前,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创建的许多特色小镇,同时也是旅游小镇。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如何与全域旅游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

一、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供给侧来看,特色小镇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等127个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形态各异,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很多都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禀赋。从目前已经创建的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来看,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常山赏石小镇,已经形成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收益上的乘数效应,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①。

从需求侧来看,全域旅游为特色小镇带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旅游产业涉及110个关联产业和部门,其中关联比较密切的有29个产业和部门。据统计,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达八成,对民航、铁路、汽车客运业的贡献率达九成。全域旅游由于各行业和各部门的融入,居民共同参与,发展全域旅游将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区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发现大多数特色小镇都可与旅游业在不同层面结合起来,历史文化、城郊休闲、资源禀赋、生态旅游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文化交流、景点观赏、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金融创新等可通过产业旅游,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时尚创意型特色小镇可创造综合效益。除上经济效益,全域旅游还有助于特色小创造品牌效益,传承传统文化,让特色小镇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商业价值、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文化创新。

(二)有助于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通常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一体化的复合功能载体,以产业为特色,当地居民生活、居住、休闲集聚,各种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全域旅游的题中之义,也是居民共同参与,其核心是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体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使得当地的资源要素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整合运用,而且随着全域旅游的推动,能倒逼特色小镇的资源配套完善,进而改进当地居民的生活。

从旅游的时空延展来看,大多是长时间、多景点的时空转换。一个特色小镇的全域旅游,多数时候将延伸到下一个特色小镇或者特色景点。因为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一个功能复合型的新型聚落区域。它既可以是大都市周边的小城镇,又可以是较大的村庄,还可以是城市内部相对独立的区块和街区,所以其中部分资源可以和城市共享,利用全域旅游把一定区域内不同的特色资源串连起来,促进资源在更宽广的区域统筹发展中充分流动,最优配置,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为未来特色小镇建设注入活力

全域旅游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有助于丰富特色小镇的内涵,以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的视角,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打开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特色小镇创建不到200个,距2020年的创建目标,还要建设近800个特色小镇。由于全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关联度比较大,产业链比较长,涉及并交叉渗透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科技、生态环境、建筑等领域,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来规划特色小镇,将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较高的起点,注入新的活力。以浙江云栖小镇为例①,云栖小镇主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除此之外,云栖小镇还注重会展旅游,创建了服务于草根创新创业的云栖大会,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以及DT时代技术分享盛会,“2015年杭州云栖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万多名开发者以及20多个国家、3000多家企业参与。

二、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以全域旅游理念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

专业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带动多数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乡镇企业),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制品的加工、装配和制造业,科技水平及附加值较低。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是传统专业镇比较发达的地区。不可否认,当前已有一些发展较好的传统专业镇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特色小镇,但仍有许多传统专业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广东现有300多个省级专业镇①,涵盖家具、陶瓷、灯饰、家电、花圃等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了不少话语权。但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出的相关发展目标,到2017年要建成30~50个独具岭南魅力、环境优美、形态多样的省级特色小镇,到2020年建成100个左右省级特色小镇,包括智能制造小镇、绿能科技小镇、海洋特色产业小镇、互联网+小镇、时尚小镇、工艺小镇、文化创意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旅游休闲小镇,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吸纳就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换句话说,广东到2020年建成的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很有可能从现在的300多个省级专业镇中发展而来。

把传统专业镇提升为特色小镇,既是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但这绝不仅仅是概念的转变,或者产业的升级,而是要以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平台,重新规划打造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全时、全域、全民参与,将有助于“特色产业”和“体验旅游”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协调发展。

(二)将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入区域旅游业整体布局。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发达,特色小镇数量多,相距不远,而且产业关联性强或者景区风貌类似,所以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应与区域的旅游业整体布局融合,用好用足区域旅游资源如基础设施规划、线路规划、景区风格、客源等,切实把特色小镇的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特色小镇,特别是中西部的特色小镇,离城区较远,旅游潜力大但基础不好,亟须融入周边地区或中心地区,借势发展,以自身特色形成虹吸效应,把这些地区的人流、金融、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等导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带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全域旅游本质着眼点就在于利用更大时空和更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一些特色小镇拥有独特的产业,观光交流、学习访问、会展洽谈的外地游客较多,而当地居民在该产业中的就业率高,相对地从事住宿、餐饮、运输等服务业的人就少,势必造成服务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从区域的视角来规划特色小镇配套资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周边另外的特色小镇建设时,适当减少研发制造产业,更多地规划服务业,区域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服务业、旅游业中相融共生,互利共赢。

(三)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

从全国目前打造的特色小镇来看,一半以上都侧重于产业特色,如金融创新、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电子商务等。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的融合,也可先从产业着手。由于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旅游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将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可以推行“产业+旅游+”战略,积极探索融合创新的路径,延伸主导产业相关的旅游,如工业旅游、体验旅游、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等。如深圳蛇口上世纪80年代的旧工业区,通过整治更新成为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的集聚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厦门元祖食品公司把糕点、糖果等食品加工制造环节向公众开放,游客不仅可以亲眼看到食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还可以参与体验制作,获得满足感;珠海一年一度的中国航展,原来也是航空航天产业的专业展览,如今已经打造成为集会展旅游、学习考察旅游的国际品牌。

三、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全域旅游也不是万能药。当前,首要的是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和当地居民充分沟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理性推进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防止出现运动式造城,盲目投资,千镇一面。为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要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禀赋,充分调研旅游市场,衡量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的可能性。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由于开发建设的不可逆,需要冷静、全面地评价当地旅游要素能否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防止硬干、蛮干,造成资源破坏及浪费等一些不可收拾的局面。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应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主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然后瞄准附加产业,逐步推进,切忌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发展会展、论坛、体验旅游时,还应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强化开放的心态,建设开明公正的政府,引导民众开放创业,培养市场化竞争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是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应设立负面清单。一些特色小镇所发展的产业,虽具一定特色,但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或者影响人体健康的产业,这类特色小镇应列入负面清单,禁止发展旅游业。一些特色小镇从传统专业镇提升而来,城镇环境和营商环境差,居民素质不高,政府服务意识不强,也不宜马上发展全域旅游。一些地处偏远的特色小镇,交通极不发达,安全风险大,发展规模化旅游市场,投入太高,建议也不宜提倡发展全域旅游,但不排除散客或者个人自驾游。

(二)注重顶层设计,把全域旅游理念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旅游、交通、经贸、信息、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联合组成“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办公室”,建立顺畅高效的合作机制,实行线上线下联合办公,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协调当地产业发展、工商服务、旅游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各种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规划要先行。建议推行“大交通”规划概念,不仅在特色小镇的规划中,先规划主干道、公共停车场、慢行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商业服务、医疗服务、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还应从旅游线路科学合理规划的角度出发,把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到区域旅游布局当中,融入区域主要交通枢纽,规划以网格为基础的道路体系,打通断头路,为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避免特色小镇变成“特色孤岛”。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拨款、银行借贷之外,还可针对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可考虑:PPP模式,主要面向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综合开发。待特色小镇发展相对成熟后,PPP还可向环保、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拓展,实现PPP投资主题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既可出让全域旅游特许经营权,亦可联合成立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基金,PE/VC等,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大力挖掘私人Y本,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身也是家乡建设,可通过宗族血脉关系,向有实力的乡贤以股权、期权的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共建美好家园。

(三)适当调整阶段性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不同的特色小镇发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灵活调整阶段性的发展策略,更新工具包,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调整。具体来说,在特色小镇建设初期,可着力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引入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就业,创造经济效益。中期,可围绕产业拓展相关的高端服务,如论坛、会展、文化节庆、体验娱乐等,此时应及时完善提升相关配套水平,如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品牌宣传、服务品质等。后期的发展策略,可以产业创新发展与全域旅游并重,或以全域旅游为主,推出不同的举措。

篇6

1.海阳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1)海阳历史文化、战争文化、山水文化交相辉映,特色突出,彰显出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

首先,海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海阳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位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空气质量优良,一年四季适宜旅游。并且自然景观丰富精彩。有同志亲笔题名的“海阳万米海滩浴场”;有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的招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中国北方最大的竹林――云顶竹林等。不仅如此,海阳还有丰富的林果、水产资源。近几年“农家乐”、“渔家乐”、“采摘游”等旅游项目吸引着各地游客体验民俗民风,品尝生态与文化大餐。“樱桃谷民俗旅游区”已建成“全国农业优秀旅游示范点”。

其次,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的海阳孕育着凝重的历史文化、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有闻名遐迩的地雷战遗址和地雷战公园;经三次扩建和改建的地雷战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山东省重点红色旅游线路;有深山君王梦――春秋古墓群陈列馆;有首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有悠远深邃的千年古刹――从麻禅院;有亚洲唯一的苏格兰风格的高尔夫球场;有一年四季对外开放的沙雕艺术公园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宝龙城、君子连理岛、国际帆船俱乐部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目前海阳正在逐步形成海滨休闲、山岳生态、历史文化、沙滩体育、民俗特色等旅游板块。

(2)海阳地处经济、交通发达地带,具有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的广阔市场前景和产业基础

海阳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的中南部、胶东半岛南翼,南临黄海,北接半岛内陆,处于烟台、青岛、威海三个开放窗口城市中心地带。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青威高速公路、烟青一级公路、烟凤一级公路以及青石公路、荣兰公路和309国道纵横交错;方圆120公里之内有烟台、威海、青岛三处机场和三处大型港口,境内还有国家二级开放口岸凤城港以及大埠圈等渔商港口,海陆空交通十分方便。乘车去烟台、威海、青岛均需1小时车程,乘飞机去日本、韩国只需1小时左右。而上述交通所连结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是旅游消费增长的地区。

2.海阳发展文化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景区(点)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创意的本质在于追求特色和差异。虽然海阳拥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地方文化内涵的创意及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能形成功能完善的旅游景区(点)。特别是一些景区建设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更是影响了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2)宣传促销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旅游热点

由于经费不足,对省内、国内宣传促销不够,致使我市在旅游大格局中竞争力不强,很难进入游客的视野,对游客出行去向决策影响力不大,产生不了吸引力,从而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

(3)交通不便,还没有旅游专线

虽然我市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点)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给游客造成诸多不便。许多人想去景区、景点,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又耗时耗力,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本地居民很难开展“一日游”。而外地来海阳的游客,没有便捷的旅游专线,进出旅游景点非常不方便,从而限制了我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旅游消费相对单一,旅游综合效益低

目前,我市的旅游业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购”和“娱”在旅游中比较薄弱。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旅游经济业的效益至关重要。而我市的旅游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几乎处于空白,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缺乏过硬的品牌和特色商品。“购”和“娱”环节薄弱,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5)优秀专业人才紧缺,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低

发展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需要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较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高素质管理队伍。而海阳市除了缺乏优秀导游外,特别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策划设计、资本运作的人士,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化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3.对加快发展海阳文化旅游的建议

(1)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做好文化旅游的深度策划

作为得天独厚的海滨城市海阳,孕育着凝重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战争文化、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有深山君王梦――嘴子前春秋古墓群;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有同志亲笔题名的“海阳万米海滩浴场”;有亚洲唯一的苏格兰风格的旭宝高尔夫球场;有以山称奇、以水叫绝的招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有中国北方最大的竹林――云顶竹林;有悠远深邃的千年古刹――从麻禅院;有闻名遐迩、蜚声海内外的地雷战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承办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的沙滩体育场地及沙雕公园等文化资源。要实现海阳文化旅游大发展,必须进一步整合资源,广辟渠道,在规划、宣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科学规划区域旅游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整合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积极实施独具海阳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旅游系列:招虎山登山踏青游――云顶竹海怡情游――丛麻院采桑观景游――红樱桃胶东民俗游――度假区休闲度假游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是在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我市“政府做好形象、企业做精产品、旅游做大平台”的市场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新途径,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千方百计确保客源快速增长。一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媒体,全面介绍海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二要突出特色,提高知名度。通过海阳“樱桃节”、 海阳国际沙雕艺术节、海阳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海阳大秧歌艺术节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介绍海阳的特色旅游。三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同时选择上海、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城市和周边地区发展大张旗鼓的旅游促销活动。四要积极申办、组织有影响的会议、展览、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借力造势,宣传旅游。

(2)以加大投入为支撑,建立文化旅游经营机制

旅游要大发展,必须大投入,没有大的投入,发展旅游业是一句空话。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旅游列入招商引资项目推向市场,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从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入手,可考虑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把现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经营权的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一步到位改制成政府持股、其他投资者持股、经营者和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第二种,把景区开发经营权向有实力和有经营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公司转让。只要能够招揽到具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受让方,我们都可以在确保“双赢”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权转让。第三种,以银企合作“模式”突破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资金瓶颈。可以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的路子,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方式进行市场融资,解决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瓶颈。总之,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旅游业的投入,实现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海阳旅游产业体系。

(3)以特色品牌为核心,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

当前游客旅游意识更加成熟,对旅游产品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由看山水、看文物发展到看文化。纵观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山水、人文景观,无不蕴藏着悠远的历史和现代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驱使和吸引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目前海阳应借助国际沙雕艺术节、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等,打造全省著名、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

(4)以理念创新为突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创意使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近年来,海阳一些旅游景点举办的大型互动实景表演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红色教育基地地雷战公园实景表演的地雷战,再现了当年海阳人民英勇杀敌的抗日烽火;在沙雕公园的游客可看到海阳大秧歌的表演等。同时,还可以开发海阳特色旅游纪念品,赋纪念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注册地理性标志商标的海阳白黄瓜、闫家大米、海阳绿茶、海阳樱桃等均可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

(5)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后劲

为了尽快适应大旅游、大开发的需求,必须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制定旅游人才短、中、长期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导游人员、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尽快培养一批旅游急需人才,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服务水平;通过制定政策,公开许诺以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用人环境和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尽快招揽一批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高人和能人,从而推动文化旅游的大发展。

亚洲第三届沙滩运动会给海阳文化旅游带来了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海阳人应更加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市场为需求,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推动文化与旅游繁衍共促,打造一个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魅力海阳文化旅游”,抢占市场竞争的着力点和制高点,海阳文化旅游业必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春天。

篇7

国家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对景区的保护意识非常强。

(一)国家先从保护入口处做起,海关盘查严格,大家都知道新西兰的海关排查非常严格,如活体动物、生的或是熟的肉类,羽毛、动物毛发等等都不可以带入新西兰国土,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外来生物对本土物种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西兰净土的纯洁性。

(二)大家都知道新西兰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岛旅游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作为国人,在游览南岛之时,您肯定会想“我们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坐在车上就是为了从北岛转到南岛,或是从南岛转往北岛,为什么政府不组织或出头牵线开发一个穿山隧道呢,这样会大大缩短南北岛的路程呀,对游人也会增加更多的吸引力,更会增加政府的国民收入。”

二、旅游景区管理及宣传策划方面

(一)从景区规划和宣传角度来说,在我们中国景区为了让游人更好的了解景区内每个小景点,景区的规划处一般都习惯在景点前,竖一个小牌子,上面有简单的景点介绍,一般就是门票和景区地图在一个反正面上,而在新西兰,景区规划处或是宣传部都习惯将景点的介绍直接写在护栏上或是利用景点现成的条件做设计和介绍,或是在游人买票的时候除了票之外,单独给你一个旅游宣传册,上面有详细的旅游景点和旅游地图,而不会单独再人为的去加上任何东西,保留着大自然本身的味道。

(二)新西兰本身的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独特性,例如温泉、地热资源、毛利文化等。地热资源及毛利文化是新西兰特有的旅游资源,其本身就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别的城市国家想竞争都没有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独特性,国家的旅游部门根据这些特有的资源开发设计了很多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新西兰的旅游内涵,增加了国家旅游资源的持续吸引力。

(三)新西兰旅游景区内垃圾桶普遍比较少。也许是因为人少,旅游部门采用了逆向思维,就像你要是知道这个景区没有卫生间,那你一定会少喝点水一样,在新西兰的景区内一般不设置很多的垃圾桶,没有垃圾桶,人们自然创造的垃圾就会少一些,在导游和当地人民的影响下,外地游人也会自觉地去保护景区的环境。想想我们中国的景区,哪一个景区不是为了减少垃圾,在景区内三五步就安装一个垃圾桶,但是旅游团走之后呢,不也还是一片狼藉吗。

(四)旅游景区价格优惠政策不同。新西兰的部分旅游景区对本地人实行免费或者优惠政策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当地人的那种自豪感和归属感,让当地居民能够像为了保护自家的东西那样积极向上,而不像我国国内,人们被灌输的都是“我花钱了就是上帝,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文化和环境。

三、从业者、当地居民及游客的思想及行为层面

(一)导游员的意识不同。不论是在新西兰的外地导游还是新西兰当地的导游,不论他们的业务精湛与否,但是在劝说客人注意当地风土人情,及保护环境方面,他们都能够做到人人有责,人人爱护。导游在他们的讲解和平时的交流中都会突出环境保护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游客去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也许是因为国家比较小的原因,当地人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例如,当地的环保部门每周五上门收垃圾,每家每户都是两个垃圾袋,一个是可回收的,一个是不可回收的。同时,虽然新西兰的草原覆盖率非常多,但是当地人在草地上玩耍后从来不会留下任何的垃圾,这种环保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环保工作的负担,同时也保护了本土的资源。

篇8

关键词:城市古建筑;文化经济遗产;保护措施

Abstract:Urban tourism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uropean countries,and its core is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downtown,which constitutes the urban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countries generally regard classic architecture as importa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 in the downtown,as urb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They uses the huge tourism resource to drive the whole urban area and the countries 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y develop,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 set of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had the policy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lassical culture again,and made urban ancient buildings reserve completel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urban ancient buildings;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3(4)

在欧洲城市的闹市区漫步,犹如进入中世纪城市之中。古老的闹市区保存着大量联片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荣历历在目。古老的闹市中心是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从城市边缘及,有大量人口涌入闹市中心区购物和消费。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特色鲜明的城市总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参观,为城市带来滚滚财源。在今日我国城市发展中,欧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 欧洲城市古建筑群与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城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区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形成欧洲城市特有的景观。欧洲城市的历史一般起源于工业革命前后,许多历史名城则可上溯到中古时期,乃至古罗马帝国晚期。在这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闹市区形成大面积的古典建筑群,给人完整的中古世纪城市的感观,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城市闹市区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在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中世纪的圆顶罗马式教堂或尖顶哥特式教堂象征着古老的庄严;教堂内部以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则是装饰华丽的喷泉及古老雕塑等。通往商业中心狭长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着中古时期原状,路面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两旁则是古老建筑物的长廊,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闹市区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馆、餐馆、戏院、影剧院等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形成各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古老的文化。

欧洲国家在整个旅游策划上,让具有大量古建筑群的城市旅游扮演了主要角色。旅游旺季时,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涌入城市,尤其是在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城市,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受雇于旅游业,城市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大量的收入,旅游服务业成为城市乃至国家重要的收入。

瑞士的城市旅游可视为欧洲国家的典型。瑞士是欧洲最为富裕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列世界的前列。银行业、钟表业和旅游业是瑞士经济的三大经济支柱。进入21世纪之后,瑞士旅游业收入超过银行业、钟表业,成为瑞士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门类。尽管瑞士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到过瑞士的人则发现,瑞士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仍是城市古建筑群,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甚至超过对自然景观的旅游。

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瑞士城市的中古时期建筑物保存得更好,在城市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20世纪,欧洲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城市大量的古建筑被摧毁,从战争废墟中重建的闹市区建筑缺少古典建筑的原滋原味,而现代化风格则十分突出。瑞士的中立国政策使20世纪瑞士避免了多次战争,各城市的古建筑群得以大量保存下来。城市古典建筑群与美丽的湖光山色相协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包括欧陆的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居民也为瑞士的中世纪的城市美景所吸引,每年有大量的旅客涌入瑞士参观和度假。

2 城市古建筑: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既是城市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文明的“根”,它代表着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淀和各城市特色,象征一个城市昔日历史的辉煌。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代表着各城市古典文明,以“邮箱经济”形式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各地大量的传统建筑消失,古典建筑物也随之大量消失,割断城市的文化文脉,城市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特色。20世纪上半叶,两次大战期间欧陆地区大量古建筑毁于炮火,许多重要的古建筑群被夷为平地。二战后,针对传统建筑物集中地区的衰败及其蔓延,欧洲城市当局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城市重建与更新。战争及战后的重建工作使大量年代久远的传统建筑物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这一现象在战争重创的德国尤为突出。战后欧洲城市文化的“根”随之大量消失,保留下来的古典建筑就显得十分珍贵。

古典建筑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沉淀,告诉城市过去的历史,使人浮想联翩。素有中世纪城市之称的伯尔尼,可视作欧洲城市古典建筑群的一个缩影。伯尔尼老城区位于火车站附近,保存着大量的中古世纪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向东边扩散,狭长街道两旁长长的商店走廊依然保留中古时期的原貌,构成了伯尔尼的主要商业闹市区。闹市区的则是一些几个世纪前遗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私人住宅群。在伯尔尼街道上漫步,仿佛进入中世纪的城市中,感受到古老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在大学校园参观,年代久远的建筑也仿佛一件件古老的艺术馆陈列品。

古老建筑群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欧洲城市普遍把这些古老建筑群当作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进行旅游经济的策划。各城市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其古典建筑群,特别对那些代表该城市过去的辉煌及重大事件的建筑进行重点宣传。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极尽全力地向世界各地介绍各城市古典建筑及其历史事件。这些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进入欧洲各城市参观与消费。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反过来又长期推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文化再塑

欧洲国家都对古建筑进行精心的保护,确保传统文化的再塑。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城市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维护与维修措施。在城市长期发展进程中,政府合理地规划城市新发展地区,历任官员认真执行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群的保护达到有机的统一,城市闹市区古建筑群由此而得以长期保存。此外,较高社会文明程度确保有关保护法规得到市民自觉遵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保护蔚然成风。

欧洲国家古典建筑长期保存下来,与严格保护措施密切相关。各国都有古典建筑保护的严格法规,地方当局也制定相应的措施。不经地方有关部门同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不仅如此,城市现代建筑物拆除的手续也同样是十分麻烦,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北美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借口城市衰败而将传统建筑大量夷为平地,从而使殖民地时代建筑大量消失,欧洲的规定避免了开发商借拆除破旧的现代建筑之名而撤除传统建筑和古典建筑物的可能,对古建筑群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欧洲各城市对古建筑设施的维修也有严格的规定。维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一原则使城市闹市区数百年以前的街道保存完好如初;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一原则又极大地增加维修的困难与费用。闹市区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的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设施的铺设过程却不能破坏道路原有的景观。闹市区街道的路面多为数百年前打造的石块铺成,在管道设施铺设过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取出,然后将管道埋入路面之下,再回填土,最后将石块按原样铺在路面上。因此,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古世纪的街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政府对房屋的维修管理也十分严格。在维修过程中,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人无权改变房屋的外观,私人住房也不能例外。在维修过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观结构,小到房屋的门、窗、瓦的颜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样。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城市闹市区数以百年前的古建筑群的原始风貌得以世代相传,从而避免了全球文化趋同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冲击。

不仅如此,政府还在财力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政府拨出大量的专款用于闹市区古建筑物的保护。政府资助对象不仅包括教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而且还包括年代久远的私人住宅。许多私人住宅已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不少建筑物已经破败,维修成本极其高昂,要让房屋所有者长年累月地对维修单独付费,实在是得不偿失,他们宁愿放弃破旧建筑而购买新的住宅。无疑,这些私人住宅是城市古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古色古香的闹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放弃,城市中心区古典建筑也会随之而大面积消失,结果闹市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就会大量消失,这种现象在古老的亚洲城市普遍存在。

所以,欧洲国家在城市古典建筑的保护中,政府十分重视资助私人对旧住宅的保护。政府认为这些私人住宅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这些代表着地方过去文明的私人住宅进行检查,敦促房主进行维修,并通过维修费用评估而给予一定比例的维修补贴。在瑞士的伯尔尼,在闹市区私人古建筑进行维修时,政府给予总维修费用的20%左右的补助。政府的补贴客观上有利于闹市区私人古老住宅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整个古建筑群的保护。

欧洲城市还对城市的现代建筑布局进行严格的规划,防止其对闹市区古建筑群构成文化视角的冲击。在世界不少地方,闹市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在一起,传统建筑集中地长期遭到蚕食,城市特色也因此逐渐消失。欧洲城市普遍将现代化高层建筑规划在城市地区,尤其是郊区的新城镇。在欧洲各城市的和郊区,现代高层建筑群随处可见,而在古建筑集中的闹市区却难以寻觅。在瑞士的苏黎士、伯尔尼等闹市中心,很难见到现代高层建筑物,而其郊区城镇却出现一个个的高层建筑群。严格的规划使城市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现代建筑的兴建得以有机的统一,城市不至于因现代化的建设而失去古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古建筑的居住者的经济地位对其保护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房主的经济实力决定房屋保护的好坏,并对其长期的保存与保护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世界不少地区,富裕的人口大多有选择居住在新建筑物的偏好,而年代久远的建筑多通过向下淘汰给城市穷人,结果会加速旧建筑的衰败,并导致整个街区衰败,最终也会使整个古典建筑群面临灭顶之灾。二战后这种现象在北美十分普遍,也是亚洲等地古建筑较少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洲人崇尚古雅,许多富人不愿居住在现代化的公寓楼里,他们更乐意选择那些古色古香的住宅。尽管这些古老的住宅维修费用高昂,他们还是愿意接受。居住于古老建筑内已成了市民的一种身份特征。

因此,市民在保护古典建筑物上表现出很高的自律性。欧洲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素质,尤其是古建筑物的业主素质更高,他们谨守规矩,自觉地保护私人建筑的古典风貌。市民在维修自己私家住宅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按原貌施工,维修后的房屋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正是这些高素质的市民自觉地恪守其早已形成的规矩,使闹市区古建筑群数百年世代相传,始终保持着原来风貌。

总之,在欧洲各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闹市区古典建筑群作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古老的建筑群与城市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游人来此参观、出席会议,光顾博览会或参加训练项目等,为城市带来源源不尽的财源。更为可贵的是,对闹市区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再塑,欧洲城市政府制定了严格规划措施并给予财力支持。同时,高素质的市民恪守其规矩,自觉地保护传统文化与建筑,从而使得古老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着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Anita A.Summers,Urban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M]. Washing,D.C.,1999.

[2] Javier Moncclus,Cul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M].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6.

[3] Saskia Sassen,City in World Economy[M]. Pinc Porge press,1993.

[4] Yuri Kazepov,Cities of Europe[M].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篇9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5年“互联网+”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快速发展也深刻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链及营销、服务环节融合起来,从而加快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1996年美国创立的Expedia是全球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其业务约占全球在线旅游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在线旅游的航母。而1999年国内创立的携程旅行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业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他们不仅为旅游行业飞速发展注入活力,而且从整个产业链上重新整合了旅游产业。继传统旅行社之后,OTA(比如携程、途牛)和垂直搜索平台(去哪儿网)先后出现,随后大型平台电商平台(比如淘宝旅行、QQ旅游、京东旅行等)也开始涉足旅游市场,而近年来,旅游UGC网站蓬勃发展,它们从内容、心理的层面与用户进行着近距离的沟通。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给旅游产业增添了更多未知的可能,在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各个链条存在着大量潜在的机会。

二、浙江省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浙江省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已经形成类型较为多元的城市近郊“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古镇、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及农业新村等。比较典型的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大产业格局的遂昌模式、高起点打造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这三种模式依托地方的本土与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取得一定的发展绩效。浙江省也是全国非遗项目最多的省份之一,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在开发的过程中,又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经营规模上普遍偏小,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非常淡薄。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来领,浙江省乡村旅游升级问题也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平台的实现

(1)导航是利用地图服务和导航服务,进一步扩展到景点类、酒店类、餐饮类、生活服务类的预订方式。利用流量数据整合我省的航空公司、公路铁路客运、酒店、旅行社、景区、餐饮等乡村旅游领域的重要环节,打造专注于乡村短途旅游主题的在线导航平台。(2)依托导航地图服务将消费信息深度覆盖浙江省乡村旅游吃、住、行、玩。除了传统地图功能外,增加预订与支付功能,以及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关键词标注。(3)创建浙江省乡村旅游导航手机APP,推送最新乡村旅游信息,建立垂直搜索平台,增加旅游用户真实点评、建立乡村旅游社交群。聚集其他O2O领域的平台,如拉手网、大众点评等,对接租车、短租、天气、拼游等应用,基本满足旅游用户需求,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旅游LBS(移动位置服务)生态圈。(4)线下完善旅游服务与用户体验。线上线下良性对接的O2O大潮带动乡村旅游更加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链接

(1)加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内涵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创建生态+传统文化+智慧乡村旅游新思路。(2)完善建设移动基站、建立免费WIFI、智能导游、APP信息推送、二维码电子讲解、智慧眼镜等互联网应用,打造智慧特色文化乡村旅游。(3)互联网思维下,特色文化必须体现乡村本土特色,利用网络、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浙江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免费向游客开放的同时,建立与此相关的微博、APP软件、线上网站、线上博物馆、线上纪念馆、以及实体博物馆、实体纪念馆、体念中心等,一来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来也是全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传播的途径。

(三)互联网+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升级

(1)完善乡村农产品+文化旅游+电商模式,如淘宝专为遂昌打造的中国遂昌馆,凭借丰富的物资资源,遂昌将特色农产品融入了生态体验游。(2)综合集成。互联网思维下我省乡村旅游与在线旅游企业的互动、乡村旅游与电商平台的对接、乡村旅游与搜索平台的链接(百度、必应、谷歌等)、乡村旅游与政府行政推送的结合。

(四)现阶段浙江省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

按不同的地域特征、旅游经济形态、特色文化资源遴选出5个乡村进体数据分析、研究。(1)依据特色文化资源、特色产品、地域特征、旅游品牌等数据分析结果,提炼出适合互联网对接的乡村旅游数据。(2)依据城镇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环境、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信息等数据分析,制定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性方案。

四、利用互联网+来推动浙江省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互联网思维正在为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将从三方面推动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智慧链:互联网+通过整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2、平台链:互联网+提升和重塑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平台经济,以“便捷”和“开放”作为广泛吸附的终极武器。3、数据链:乡村旅游产业正在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采用可量化的多角度数据,推动了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1)建立完整的移动互联网线上平台,推进线上预订支付、线上咨询、线上导航、APP古镇旅游推送、微博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端的推进,通过注册、电子门票等多渠道收集旅游动向信息,形成各类数据分析。比如旅游人年龄、旅游方式、旅游者身份的分类,可以根据旅游方式的不同,跟团游、自助游的区分进行分别信息推送;根据旅游者的年龄、旅游目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移动信息推送。(2)湖州市南浔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灿若云锦,民国建筑保存完好。结合物联网科技,比如联想一款可穿戴设备new glass畅游古镇,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感知古镇的前世今生的穿越式生活体念。(3)“青瓷文化之乡”的慈溪上林湖,如编排传统戏剧,整合演出场所、电商平台、O2O模式线上线下售票、系列越窑讲座、戏剧情境结合动漫游戏等线上线下二者结合、交互联动的诸多方式,打造青瓷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具有千年历史的越窑文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慈溪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