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篇2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建议
1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不足
1.1缺少系统完善的行业管理制度
尽管当前我国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了认知,但仍然缺乏系统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或没有完全落实、执行已经存在的规章制度,对制度里的某些技术规范理解执行不到位或有偏差。如在造林工作中,重造林轻管理,重设计轻施工,重验收轻监管;在森林采伐中,重设计轻施工,重办证轻监管,重规章轻执行。特别是在县乡基层,林业行业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及好坏,直接影响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可否顺利展开,直接影响到林业生产建设成效。
1.2技术力量不足,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内容涉及的方面广、专业性较强,因此对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队伍不够稳定,林业技术人员缺乏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技术功底有待加强。如笔者所在的枝江市,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4个村,土地总面积1310.4平方公里。仅设有延伸派驻机构(林业管理站)4个,现有14人。市林业局下设二级单位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现有9人。目前,全市林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而基层林业工作任务繁重,每年需要承担造林作业设计(验收)、林木采伐作业设计(验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资源评估、林业技术推广、天然林及公益林区划界定等大量工作,基本处于赶时间、赶进度状态,无法保证工作质量。这一现状,不仅降低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还给林业工作留下相当大的隐患,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林业工作需要。
1.3技术手段落后,缺少专业技术设备
林业调查工作在野外进行且作业面积广、野外环境恶劣、存在一定危险性。在白天完成野外调查工作后,晚上还要整理调查数据、编制调查报告等,因此该行业很难吸引到能力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由于政策和经济因素影响,林业调查野外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讯、平板电脑及劳动保障等无法落实或配备不足,进一步加重了林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体力和脑力易出现超负荷状态,严重影响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少数地方及个别人员在从事林业资源管理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无法保证。
2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有效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要想有效落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了解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教育活动,继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领导应该具备长远的战略性眼光,抓紧落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和明确具体的目标,利用学习培训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
第二,改善工作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需要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其薪资待遇,适当增加相关的生活补助,这样能够调动人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另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物质基础就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在实际工作环节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老旧落后的设备,继而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第三,创新技术。对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而言,其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实际的技术需要,严重影响该项工作的有序实施。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积极开发与研制新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促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设计人员可以合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林业地理信息体系,并结合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第四,明确方向。随着林权制度的深化改革,传统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不够系统,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明确方向,将设计成果与林业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做好相关的检测、调查和监管等工作,从而有效保护林业资源,为林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林业资源调查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加强与木材市场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和计划性调整工作方案,提高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林业系统内部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招聘,选择具有过硬业务素质、较强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的人员,这样才能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组织人员学习新的方法和知识,做好培训学习活动,从而增强人员素质,确保工作质量。由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涉及各方的利益,部分人员存在权钱交易的想法,这就需要加强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学习,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来调动人员的工作创造性,提高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热情,如对工作成绩突出者予以肯定和物质奖励,并作为单位职称晋升和评优树先的优先条件。
Y束语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属于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认知不足、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监管薄弱等,严重影响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调查规划设计的质量。基于这种情况,必须要结合实际工作状况,提高认识,改善工作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技术、明确方向,加强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调查规划设计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克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2]高峰.浅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
篇3
>> 浅谈山阳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于宁蒗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怎样贮存中药材种子 地热资源的特点与可持续开发利用 明确中药材种植现状 提高中药材种植质量 关于中药材质量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法律对策研究 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关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几点思考 关于须弥山石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中药材网络销售的思考与探讨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合理利用的几点探索 关于最优化开发利用陕西省中药资源几点建议 无公害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 德化县林区林下中药材种植优势与发展对策 关于开发利用陕北水力资源的思考 关于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张忠田.山东农大建成千余亩中药材示范基地[J].中国中医药报, 2011-08-22(4).
[5] 新华社.云南建成世界上最齐全的重楼种质资源库[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25(3).
[6] 郭丁丁,张潞,朱秀峰.中药连翘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01-2603.
[7] 侯嘉.不同产地川芎种质资源的品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
[8] 王晨,李佳,张永清.丹参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4):37-41.
[9] 魏建和.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特点及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3-8.
[10] 韦永诚,郑本家,韦宏.广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濒危野生物种保护战略研究(分报告集),2003:154-178.
[11] 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河北省遵化市魏进河林场国家板栗良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EB/OL].[2013-12-16]..
[12] 张超良,郑本家.广西中草药资源利用概况[C]//《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广西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2000:64-65.
篇4
关键词:弥勒;林业案件;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1803
1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弥勒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4′~103°49′,北纬23°50′~24°40′。北依石林县、宜良县,南接开远市、西邻华宁县、建水县,东望泸西县、邱北县。地势北高南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17.1℃,年平均降雨量950.2㎜,相对湿度73%,最高海拔金顶山2315m,最低海拔南盘江出境处862m,相对高差1453m。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次之,红壤是市境内分布最广的土壤。
1.2社会经济状况
弥勒市辖10镇2乡,129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1057个村小组。2012年末,总人口52.78万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1.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2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2.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2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13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3.6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29元。
1.3资源状况
1.3.1森林资源
(1)弥勒市土地总面积39112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31520hm2,占59.2%;非林业用地面积159607hm2,占40.8%;
(2)弥勒市活立木总蓄积量6931480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6807980m3,占98.2%;疏林地蓄积量13490m3,占0.2%;散生木蓄积量25880m3,占0.4%;四旁树蓄积量84130m3,占1.2%;
(3)弥勒市森林覆盖率40.2%,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2.6%,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覆盖率7.6%。
1.3.2主要的野生动植物
弥勒市境内山多地少,起伏不平,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加上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小区域气候明显,为各种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据1991年云南省林业学校的植物普查记载,弥勒市有森林植物187科1169种。
主要植物:
(1)用材林树种: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麻栎、直干桉、蓝桉、赤桉、园柏、藏柏、墨西哥柏、红椿、滇杨、喜树、梓树、黄连木、木荷、桤木、杉木、银荆、黑荆、枫杨、香樟等;
(2)经济林树种:板栗、核桃、山楂、棕榈、乌桕、油桐、茶、桑、花椒、柑桔、桃、梨、柿、石榴、杏、枇杷、枣子等;
(3)灌木树种:杨梅、余甘子、楠蚀、水红木、盐肤木、栎类、杜鹃、蔷薇、小铁子、车桑子、头状四照花、救军粮、苦刺、青皮刺等;
(4)珍稀树种:榉树、南盘江苏铁、金丝楠木等;
(5)引种树种:主要有小叶榕、高山榕、柳叶榕、印度榕、红河榕、天竺桂、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木莲、亮叶含笑、杜英、石楠、海枣、木莲、荷花玉兰、蓝花楹等200多种;
(6)旱地草本:据1981年草场资源普查结果,弥勒县草类有81科485种,主要有黄背草、野枯草、扭黄茅、旱茅、白茅、龙须草、勾颖草、青香茅、紫茎泽兰、牛筋草、苍耳子、鬼针草、胜红蓟、求米草、大苞鸭趾草、狗牙根、圆叶牵牛、马塘、锦葵、龙葵等;
(7)湿地植物:根据2012年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涉及湿地植物群系52个,41科,98种,主要有喜旱莲子草、荩草、蒿草、莎草、李氏禾、木贼、酸模叶蓼、两栖蓼、红蓼、双穗雀稗、水稗、三角假冷蕨、马鞭草、芦苇、水葫芦、马来眼子菜、大漂、皇竹草、狗尾草、积雪草、茭草、薄荷、水葱、菖蒲、灯心草、过江藤、凤眼莲、水金凤等。
主要动物:
(1)鸟类:猫头鹰、昆雉鸡、白腹锦鸡、啄木鸟、鹧鸪、黑颈长尾雉、竹鸡、灰喜鹊、画眉、海鸥、野鸭、白鹭鸶等;
(2)爬行类:青蛇、麻蛇、脆蛇、眼镜蛇、乌梢蛇、黑蛇等;
(3)兽类:穿山甲、猕猴、獐子、黄鼠狼、野猫、林麝、破脸狗、赤狐、野猪等;
(4)鱼类: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银鱼、细鳞鱼等;
(5)昆虫类:松毛虫、小蠹虫、刺蛾、金龟子、七星瓢虫、赤眼蜂等。
2林业技术鉴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弥勒市涉林案件种类繁多, 主要有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征)用林地、森林火灾、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采伐毁坏珍稀树种、古树名木等。目前林业局固定一名工程师,当发生林业案件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时,局里临时在下设的林政科或规划队指派另一名工程师配合专职工程师进行涉林案件的技术鉴定工作,鉴定报告未经相关的科室审核,直接提交办案单位。
2.1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弥勒市未成立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领导小组,未设立专门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科室,发生涉林案件时均由市林业局临时指派相关科室的技术人员进行鉴定,而这些技术人员虽然具有林业工程师资格证书,但从未参加过相关的技术培训,未取得相应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资格证书,更没有参加过森林资源一、二、三类调查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因无组织作保障,导致林业技术鉴定工作各人为阵,形成无序局面,这不利于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学识交流和水平的提高。另外,当当事人对技术鉴定结果有争议时,无权威鉴定单位作裁决,这不利于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影响办案效率。
2.2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具有时效性强、工作量大、危险性高等特点,由于弥勒市缺乏相应的工作和保障制度,涉林案件技术鉴定都是由市林业局临时指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自由性大,责权利不明确,分工不细致,致使鉴定人员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鉴定工作不仔细、报告内容不详实的情况时有发生,鉴定结果不审查,盲目轻信,拿来就用,其准确性和客观性往往得不到办案单位和当事人的认可,容易导致案件复查。
2.3依据不统一,数据不客观
当前弥勒市对涉林案件技术鉴定的方法、依据以及引用的数据尚未统一,鉴定过程中各自为政、五花八门,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如对盗伐案件中蓄积量的计算,非法占(征)用林地的面积计算,森林火灾案件中植被恢复费是否计入、经济果木林的损失计算等,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林地所做的鉴定结果不一致,不能客观反映实地的情况,这样不仅会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地破坏了法律的统一和尊严。鉴定报告中同样存在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行文不规范的问题,其附表的填写和附图的制作专业名词不规范,未统一格式,图纸误差较大,严重影响了案件查处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4法律意识淡薄,鉴定工作困难
林业案件的特点,主要发生在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的地方,往往报案不及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案发现场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大量证据灭失或发生改变,给林业技术鉴定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严重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对策和建议
3.1成立鉴定机构,确定鉴定人员
建议弥勒市林业局成立林业技术鉴定机构,办公室设在业务性较强的科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公,配备目前较为先进的林业调查工具、设备。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员, 除拥有林业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外, 还需参加过森林资源一、二、三类调查,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地履行林业技术鉴定工作职责,在本专业领域中有一定的造诣,是本专业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并参加过省州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的学习,取得合格证书。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要不断提升鉴定人员的法律知识、职业道德意识、业务技术水平。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报告,事关社会稳定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严守鉴定纪律,需经鉴定机构审定后,提交办案单位,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合法性。
3.2完善制度建设,提供保障措施
林业技术鉴定工作,是野外作业,技术含量高,条件较为艰苦,风吹日晒雨淋、遇毒蛇是司空见惯的事,根据鉴定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责任,细化分工,提供保障是完全必要的。鉴定人员极易受到意外伤害,建议对林业鉴定技术人员实行特殊的劳动保障制度,政府部门应安排出一定的经费给鉴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给予鉴定人员相应的补助或奖励,使责任和利益挂钩,提高鉴定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保障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打击林业违法犯罪分子,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完善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和错误鉴定责任追究制度。
3.3规范鉴定方法,统一技术标准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客观、公正、公平处理涉林案件,使鉴定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切实减少因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出现的鉴定结果不同的现象发生,结合弥勒市的实际情况,针对鉴定过程中涉及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弥勒市林业局应出台《弥勒市林业案件技术鉴定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林业技术鉴定的原则、要求和工作程序,技术鉴定的含意和分类,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权利与义务,鉴定报告要求,技术鉴定的收费标准等,分别对盗伐、滥伐林木案件,非法占(征)用林地案件,森林火灾案件,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案件,非法采伐、毁坏野生植物案件,非法采伐、毁坏古树名木案件的技术鉴定,明确统一的技术标准,明确计算方法,确认引用数据出处,规范报告文本格式和附表、附图等,注重当事人的知情权,确保鉴定方法有章可循、测算标准有据可依、鉴定报告内容详实、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3.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法制意识
弥勒市广大的农村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沿阵地,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对搞好森林资源管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林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来,积极举报涉林案件、保护案发现场,协助工程技术人员搞好鉴定工作,达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林业违法犯罪、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国家生态建设成果的目的。
3.5制定林业技术鉴定的收费标准
林业案件技术鉴定,需要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2位以上技术人员才能完成,各类案件错综复杂,鉴定成本较高,可向申请林业技术鉴定的当事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按毁坏林地的面积或林木蓄积的多少来收取费用。费用可用来更新技术设备,并奖励林业案件技术鉴定人员, 谁鉴定谁负责,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林业案件技术鉴定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李炳凯, 黄杏模. 设立林业案件的技术鉴定机构势在必行[J]. 林业调查规划,2001,26( 2): 10~12.
篇5
关键词: 人才培养方案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 专业优化与特色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4]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6
关键词:重楼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15-2
重楼(Rhizoma Paridis),又称七叶一支花,是百合科重楼属植物的泛称,以蚤休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重楼属植物全世界已报道的共有24种,我国种类最多,拥有19种,其中西南各省区种类和资源极为丰富。[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重楼的药用价值被日益重视,市场价格不断上涨,野生重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掠夺式采挖,储量急剧下降,这对我国的中药行业将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对怒江州重楼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对怒江州重楼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促进重楼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怒江重楼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怒江州重楼发展现状
据2002年《怒江州稀缺濒危天然药物资源调查报告》中报道,全州各县在海拔1500~3000米的地区均有野生重楼分布。全州野生重楼蕴藏量为11000吨,年收购量为60吨。[2]另据施晓春[3]等对高黎贡山重楼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怒江州分布的重楼属植物有独龙重楼、长柱重楼、皱叶重楼、黑籽重楼、无瓣黑籽重楼、云南重楼等6种及3个变种,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种,云南特有种2种,是重楼的道地产区。怒江州的重楼属植物大部分都已纳入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维持它们的自然原始生态环境。但是独龙重楼、滇重楼等大多生长在中低海拔地带,许多地方没有纳入保护区管理,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目前我州野生重楼的蕴藏量和年收购量均已严重下降。面对一边不断上涨的重楼价格,一边日益枯竭的野生重楼资源,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人工种植重楼已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也有群众自发的开展野生重楼驯化种植,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随着我州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各县都在积极发展人工种植重楼,截止2013年3月底,据怒江州农业局生物创新与市场信息科统计的2013年全州一季度中药材发展情况表中显示,全州种植的重楼面积有4427亩。由于重楼生长比较缓慢,从定植到收获需要5~7年时间,所以目前人工种植的重楼还未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种苗成活率都比较高,长势良好,群众驯化种植的也获得了成功,群众种植重楼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1.2 怒江州重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种质资源保护不利 由于重楼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调动了人们采挖重楼的积极性,以前人们采挖重楼遵守采大留小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野生重楼的延续,而现在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人们采挖重楼已经不顾大小,见了就挖,严重影响了重楼这一物种的繁衍,如果再不加以制止和保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物种可能就要在我州消失了。
1.2.2 人工种植重楼工作起步晚,规模小,种植技术不成熟 目前我州的重楼种植正处于起步阶段,多为群众自发的驯化种植野生重楼,所以面积少,零星分布,不成规模。在种植技术上也仅仅只限于重楼能够成活和生长,而对于重楼的产量和质量却还无法控制,然而没有产量和质量的保证,就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大种植面积和加快深入种植技术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1.2.3 投入力度不够,资金缺乏 由于重楼的生长周期较长,见效慢,种苗价格高,因此,群众自己投资的部分十分有限,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重楼产业的投入,但是投入十分有限,这对重楼这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1.2.4 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州对产品的质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种植重楼没有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这样生产出的重楼必然会出现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利于重楼产业的长远发展。重楼是一种中药材,种植重楼最重要的是保留好它的药性,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创造与野生相似的环境,并且尽量少施化肥和使用农药,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
1.2.5 重楼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 目前全州各县种植户都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有的地方是由合作社牵头实施的,但是各个合作社之间又疏于联系,使重楼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
2 发展对策
2.1 种植模式
人工种植重楼的模式主要有搭建阴棚集中种植和林下套种两种。怒江州地处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国土面积14703平方公里,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仅有75万亩,而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76%。林业用地109.1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2%,森林覆盖率70%。结合我州耕地面积少,林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我州发展重楼野生抚育与家庭小面积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应比较切实可行。
野生抚育是指根据植物药材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也称半野生栽培。野生抚育的基本方式有:封禁、人工管理、人工补种、仿野生栽培等。[4]
由于重楼的生长周期比较长,用种子繁殖需要5~7年才能收获,用根茎繁殖的也需要3年,所以不利于农户大面积播种于耕地中,但是可以在农户的自留山里种植,这样既不占用现有耕地,又可以充分利用林地,同时也可以使重楼在最接近野生的环境中生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材的品质。
2.2 加大扶持力度,改变发展模式
重楼种苗价格比较高,农户很难自行购买种苗,如果全部通过采挖野生重楼来驯化种植,又会极大地破坏野生资源,不利于重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发展重楼产业就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可以通过采用“企业+农户+林下抚育”的方式,由企业出资购买或培育种苗,发放给农户按标准的技术要求种植在自家的森林里,待收获时由企业按收购标准以市场价或保护价统一收购。
2.3 制定村规民约,促进野生抚育的发展
由于重楼价格比较高,为防止偷盗,大家都只能把重楼种在有人看守的地方,因此种植成本也比较高,这样就限制了种植范围,很不利于重楼产业的发展。如果每个村都制定合理的村规民约,由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甚至请专人负责看守种好的重楼,防止偷挖事件发生,那么,种在农户森林里的重楼既可以像野生重楼一样生长,从而保留最好的药性,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重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充分发挥农村生产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重楼的种植多以家庭自发种植为主,少数由合作社牵头实施,由于没有形成合力,我州的重楼产业发展缓慢。如果各地都能由合作社牵头与龙头企业合作,解决种苗、技术、加工和销售的问题,并加强社与社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做好服务工作,那么我州重楼产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2.5 加大力度培育地方品牌
我州属于重楼的道地产区,发展重楼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我州应抓住机遇,结合我省“云药”产业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重楼产业,积极打造怒江重楼品牌,从而实现既保护重楼野生资源,又使农民增收的目的。
2.6 建设重楼GAP生产基地
要提高怒江州重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建设重楼GAP生产基地,从生态环境、种植到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个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重楼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了,才能创出品牌,实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各个企业在和农户的合作过程中应按GAP基地建设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切实做好GAP认证工作,让我州的重楼产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来发展。
3 结论
重楼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它生长周期长,自然繁殖率低,经济价值高,但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也相对要高。生产重楼关键要保证质量,从目前国内对重楼的研究来看,影响重楼质量和产量的各种因素还尚未完全掌握。但是,怒江州是重楼的道地产区,野生重楼的质量比较有保障,因此,在我州对重楼进行野生抚育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样既能保证重楼的生长环境最接近野生环境,又能减少人类活动对重楼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虽然这种方式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但是笔者认为这是保护野生重楼资源,促进怒江州重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光万.出自深山的良药——重楼[J].植物杂志,2002,
(3).
[2] 周元川,李艳珍,段润虎,等.怒江州稀缺濒危天然药物资源调查报告[J].怒江药学,2004年第1期.
[3] 施晓春,李安华,杨明维.高黎贡山重楼属植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初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1月19卷9期.
篇7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4]董文福,管东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研究[J].生态经济,2002,8:45.
[5]杨小波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江苏扬州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通过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与长江交汇于此。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1′~119°54′,北纬31°56′~33°25′。辖区南北长约 140.1km,东西宽约50km,总面积6 648km2。现辖广陵、维扬、邗江、开发区4 个区,江都、高邮、仪征 3 个市和宝应县。扬州市东距上海300km,西距南京100km,南临长江,北接淮水,宁通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并驾齐驱纵贯南北,为苏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1林业资源概况
扬州地处北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自然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地带型植被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扬州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总计有479种,其中木本植物203种,草本植物220种,水生植物5种。近几年来,扬州林业发展迅速,成片林从2.67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5.47万公顷,增长了1倍多。活立木蓄积从300万立方米增加到324万立方米,增长17%。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达1 300km,增加了1倍,造林面积达1.3万公顷,四旁植树6 500万株,初步实现了绿化、香化、美化的有机统一,森林生态建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森林资源现状
2.1森林资源数量状况
2.1.1林地面积。根据2006年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结果: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6.48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7.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1%。全市林业用地(林地)中有林地6.30万公顷,占83.8%;疏林地0.08万公顷,占1.06%;灌木林地0.52万公顷,占6.9%;未成林地0.80万公顷,占10.6%;苗圃林地0.56万公顷,占7.4%;无立木林地0.04万公顷,占0.5%。有林地中乔木林5.40万公顷,竹林0.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10%,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14.8%。
2.1.2林木蓄积量。全市活立木蓄积量324.25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209.87万立方米,占64.7%;疏林地蓄积量0.28万立方米,占8.5%;散生木蓄积8.22万立方米,占2.5%;四旁树蓄积105.88万立方米,占32.7%。竹林总立竹量360.6万株。林分蓄积量中商品用材林蓄积量1.50万立方米,占71.6%;生态公益林蓄积量59.55万立方米,占28.4%。
2.2森林资源质量状况
2.2.1林权结构。森林面积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0.32万公顷,占5.8%;集体5.20万公顷,占94.2%。森林面积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0.20万公顷,占3.62%;集体1.16万公顷,占21.01%;个体4.12万公顷,占74.64%;其他0.04万公顷,占0.73%。
2.2.2林种结构。按《森林法》规定,把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简称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扬州全市森林面积中,防护林为1.12万公顷,特用林为0.28万公顷,用材林为3.80万公顷,经济林为0.20万公顷,随城乡水平的普遍提高,薪炭林已不复存在了。全市森林各林种面积比例见图1。
2.2.3树种结构。扬州地处北亚热带,植被以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乔木林中主要优势树种有杨树、柳树、刺槐、水杉、池杉、黑松等。主要优势树种分布面积和蓄积见表1 。
2.2.4龄组结构。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过程及经营利用的方向不同,乔木林按年龄阶段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据2005年江苏省森林资源调查报告,扬州全市幼龄林面积3.04万公顷,蓄积54.756万立方米;中龄林面积1.48万公顷,蓄积89.42万立方米;近熟林面积0.52万公顷,蓄积45.22万立方米;成熟林面积0.32万公顷,蓄积20.49万立方米;过熟林没有分布(见图2、图3)。
3森林资源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3.1持续增长,林木生长量逐年增加
建国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0.28%,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造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九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近几年,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和建设高效生态林业体系为抓手,加快城乡绿化步伐,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十五”期间,通过丘陵岗地植被恢复、生态防护林营建、经济林茶果的发展和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三网构建,初步建成了功能齐备的森林生态网格体系,全市森林资源实现了倍增,为扬州林业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从总体趋势看,扬州市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3.2森林资源总量相对贫乏
扬州市林业资源虽然持续增长,但总量仍显不足,相对于当前经济生态建设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江苏省人均有林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7。而扬州市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见表2)。
3.3人工林为主,纯林比例过高,生态功能低下
扬州市处于比较适宜人类生存的长江沿岸,农业开垦较早且土地开发程度比较高,加上历代兵戎战乱,曾有过的茂密原始森林几乎被破坏贻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森林资源得到了质的改善,但也造就了以人工林为主的整体局面。而人工林中杨树纯林面积达3.32万公顷,占有林地总面积的60.14%,杨树活立木蓄积13 878万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量的66.13%。树种单一,纯林比例过高,林分结构简单,导致林木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整体生态功能低下。
3.4林龄结构不合理
按照法正林理论,森林中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面积比例以各占1/3为宜,蓄积量1∶3∶6为合理才有可能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扬州市森林资源中,3种龄组面积比例为3.5∶1.75∶1,蓄积比例为1∶1.6∶1.2。可以看出扬州市近几年造林成果显著,但其林龄结构不很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以保证森林资源稳步健康的发展。
4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人与环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只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人类创造一个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环境。扬州市地处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很高,自然环境承载力较重,人均拥有森林以及人均拥有绿地都远远落后世界平均水平,大力发展林业是扬州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2006年扬州市喜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在肯定扬州适合人类居住方面努力的同时,对照国际同类型城市,扬州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平衡区域绿量绿质布局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目的是要打造“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生态城市;用现代生态理念、城市森林理念、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名城,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巩固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同时,创建绿色和谐新扬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1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现代林业生态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尽快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依法治林、人才兴林为保障,建设生态效益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高效安全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和谐友好的森林文化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到2010年扬州市域森林面积达到7.8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0%。
4.2合理确定发展规划,科学布局
根据扬州市目前林业资源的区域分布现状以及资源量质的整体情况,合理确定其发展规划。地域上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沿线林带为骨架,平行的沿江高等级公路和沿江浅滩湿地为二带:长江沿线林带――以长江为骨架,以平行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安大路绿色廊道和沿江浅滩湿地建设为依托,以宁通高速、宁启铁路等绿色通道完善、淮江高等级公路绿化为补充,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经济林体系。根据扬州地区水系繁密、交通发达的特点,结合农田林网的建设,完善水系林网和道路林网,使林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农业安全优质生产得到生态保障。在西部丘陵岗坡地和里下河地区,重点利用木材加工业,带动速丰林基地的建设,发挥特色水果的优势,大力建立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发挥区域内湿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大力引导林业向三产延伸,不断提升林业文化内涵。
4.3以建设林业工程为切入点,推动林业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森林全部价值的永续利用,森林的林龄、结构、林木活力、动植物种类等稳定平衡的状态延续。单纯的植树造林与维持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要以林业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来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扬州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重点工程,即是森林建设、丘陵岗坡地森林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等四项生态工程及林板纸一体化建设、特色经果林建设、花木产业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等四项产业工程。
4.4完善林业发展保障措施
只有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得以实施。林业的三大效益才能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提出以下措施,以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4.4.1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林业建设的主体,明确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加大投入,建立起林业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相应的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4.4.2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坚持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限额管理制度,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进一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森林资源产权,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建立林业产权合理流转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畅流;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严格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办理程序;建立森林资源地理监测系统和森林资源档案,加强森林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4.4.3科技兴林,壮大市、县、乡三级林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培训发展主体,提高林农的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各类树种培育标准、栽培标准,大力实施技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通过外引内联、培训提高等手段,不断提高林业科技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林地、林木资源的数据管理,建立省、市、县联网的林业数字监管系统。
4.4.4依法治林,加强法制培训,提高各级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坚持依法管林,规范征占用林地、林木采伐的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森林植被恢复等项费用的收缴制度,加大对乱砍滥伐森林的打击力度,真正实现依法治林,依法兴林。
5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苏省志・林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2] 张红玲,孙成明.基于GIS的扬州市数字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构思[J].中国科技信息,2006(5):114.
[3] 陈永国,马永贞,胡长寿,等.大通森林资源状况及发展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06(2):40-41.
[4] 陈金章.光泽县森林资源现状与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J].宏观经济・引进与咨询,2006(5):53-55.
[5] 张福庆.森林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7(4):22-24.
篇9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67-03
1 引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从森林走进城市。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城市环境却逐渐恶化,“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负面效应与其他非经济性的负面因素急剧增长。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人口聚集的城市更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城市问题,我们了解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森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城市园林绿化一起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宜人。
国外对城市森林的概念以美国学者Miller和美国林业工作 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下的定义较具代表性。Miller[1]认为,城市森林是人类密集居住区内及周围所有植被的总和,它的范围涉及市郊小社区直至大都市。而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则认为,城市森林是森林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广义上,城市森林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城市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素的生产。
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少研究并在不同的侧重面给予定义。高清[2](台湾大学教授)(1984)认为城市森林研究的范围包括:庭园木的建造,行道树的建造,都市绿化的造林与都市范围内风景林与水源涵养林的营造。王木林[3] (1997)等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林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和单位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林带、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草地、水域等绿地。刘殿芳[4] (1999)认为城市森林可理解为生长在城市或市郊的、对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是具有一定规模、以林木为主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植物、栽培植物和生活在其间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它是一个与城市体系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现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谐统一的庞杂的生物体系。
2 城市森林的基本功能
2.1 城市森林气候调节作用
城市热岛是城市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显著问题,而城市森林则能产生良好的绿岛效应,具有良好的降温增湿效果。北京对城市森林空间分布特征与改善城市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于37%时,对气温的改善不很明显,理想的绿化覆盖面积最好能达到40%以上。在植物生长季节,城市热岛平面分布成多中心型,但不分布在绿化覆盖率较高的地方。夏季气温最高的14:00时,绿化覆盖率超过20%的地区与热岛中心之间的气温相差2℃以上。在绿化覆盖率不足10%的地方,夏季热岛强度最高相差4~5℃。如果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时,夏季的酷热现象可根本改变[5~7]。
2.2 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
城市森林可以通过吸收CO2,放出O2,吸滞粉尘和有害气体,以及减少空气含菌量而起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地球上60%以上的O2来自陆地上的植物,1hm2公园绿地每天吸收900kg的CO2并产生600kg的O2,可见城市绿地对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3]。
2.3 滞尘作用
研究表明,园林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由叶表面特性,树体结构,枝叶密度等引起的;单位面积滞尘量不同,主要决定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因此以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绿地能够最有效地增加单位绿地上的绿量,起到良好的滞尘效果。
2.4 对污染气体的吸收作用
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据测定,森林中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
2.5 森林的自然防疫作用
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 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1hm2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3 国内外城市森林的研究进展概况
城市森林的研究内容包括以城市森林生态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与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城市生态学相结合,开展城市森林规划设计的研究[8]。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城市森林结构分析;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城市森林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森林的维护与管理。
3.1 国外研究进展
城市森林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 ;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Erik Jorgensen教授最早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同年,美国林务局提出城市森林发展计划;1967年,美国农业和自然资源教育委员会出版《草地和树木在我们的周围》一书,提出美国生活方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评价。1968年,美国官方承认了城市森林;1970年,美国成立了平肖(Pinehot)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议员提出的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设立城市森林组,专门组织研究城市森林和有关学科;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1973年,国际树木栽培协会召开城市森林会议;1978年以来,美国接连召开了3次全国城市森林会议,研究城市森林的发展;1979年,加拿大建立第一个城市森林咨询处,研究、回答城市森林的有关问题;1981年,美国林学会创办了《城市森林》杂志;1992年在法国召开的第14届国际林业大会上,增设了“森林和树木社会、文化和景观功能”,对城市森林的栽培管护、作用和范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美国林学家通过研制行道树木系统管理和IPM 害虫综合管理模式,来描述城市社区树木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北美和西欧各国注重城市森林中环境容量的研究,为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亚特兰大为迎接1996年夏季奥运会实施了27个城市森林研究项目,以改善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质量。
到目前为止,国外出版了不少城市森林方面的专著,如1978年美国Gene W.Grey著《城市森林》(Urban Forestry),1986年再版;1986年新加坡大学出版《城市和森林》;19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Robert W.Miller教授著《城市森林》等。日本、前苏联、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典、墨西哥等国家都有论述。为保证城市森林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美国、日本和英国都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3.2 国内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森林的研究起步较晚。1978年,我国台湾大学森林系开设城市森林课;1984年,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出版《都市森林学》;与此同时,城市森林的概念被引入我国;1988年吉林省长春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省级“森林城”;1991年辽宁省阜新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地级“森林城”;1992年我国在天津市召开了首次城市森林研讨会,12个城市的50多名代表从不同角度对当前城市森林的概念、内容、规划布局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4年重庆立项实施了“建设重庆山水园林城市”的研究课题;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1995年中国林业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城市林业的依据、目标和行动;1995年广州立项实施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1995年北京农学院设立了城市林业本科专业;1996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等承担了“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同年中山市通过了《中山市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设计,制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1997年湖南省娄底市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县级“森林城”。北京林业大学从 2000年开始在全校开设城市林业选修课。2002年9月16~22日,上海召开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0多个国家的78个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专家学者们从城市森林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森林特征及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作用、城市森林建设的案例、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与城市树木生态、城市森林评价体系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目标,如北京的“园林化大都市”建设;长春的“森林城”规划;重庆的“山水园林城”建设;广州市的“花城”计划;厦门的“海上公园”规划;上海、天津、济南、合肥、西安市的环城绿带工程等,而且都将这些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为我国城市森林发展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我国政府已颁布了《森林法》、《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城镇化战略,到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农村城镇化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森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4 结语
中国森林城市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受社会环境发展大趋势的影响,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思想理念的支持下,在思想大解放的热潮中,我们从过去只注重经济林的发展,转向生态优先、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齐头并进,以创建中国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造福子孙。2004年11月18日,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贵阳市召开。目前,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7城市已获得森林城市的称号,同时,南宁等城市也正着手创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城市会获得森林城市的称号,届时我们的生活会与自然融为一体,环境更美好、空气更清新,走生态平衡的森林城市的发展道路将是人类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Miller R W.Urban Forestry[M].New Jemey:Prentice Hall,1996.
[2] 高 清.都市森林[M].台北:台湾国立编译出版社 ,1984.
[3]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 的成分及其类型[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31~ 532.
[4] 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l999,21(3):65~ 68.
[5] 沈立新,鲍淳松.关于城市热岛问题的综述[J].浙江林业科技,2000(3):89~92.
[6] 赵可新.城市热岛效应现状与对策探讨 [J].中国园林,1999,15(6):44~45.
[7] 赵 羿,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 何兴元,金莹杉,朱文泉,等.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1 679~1 683.
[9] 黄晓鸾,王书耕.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14(3)57~ 59.[10] 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J].大自然探索,1999,18(2):82~86.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
Zhang Lijie1,Zhang Liang1,Wan Hongliang1,Zhao Lin1,Jiang Xue2,Liu Jingmin2
(1.Jiaozuo City Forestry Station,Jiaozuo 454051,China;2.Xiuwu CountyForestry Bureau,Xiuwu 454350 ,China)
篇10
【关键字】:自然保护区; 鸟类资源; 居留型; 鸟类区系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湿地鸟类是湿地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 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湿地能量流动有很大贡献,更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多被视为是湿地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1-4]。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生态类型的独特性,成为环西太平洋和东北亚内陆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5-6].保护区内鸟类种类丰富,珍稀濒危鸟类繁多,通过对鸟类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鸟类种类,居留情况及区系分布,旨在为鸟类保护与管理措施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为保护区的旅游事业提供助力和引向。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大汶流管理站、黄河口管理站和一千二管理站共同组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12月经山东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新、老黄河入海口两侧,总面积达15.3万公顷。该地区为中纬度暖温带区域,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12.6℃,年均降水量530-630mm。保护区内植被丰富,水文条件独特,土壤养分充足,浮游生物繁盛,为鸟类居集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1.2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时间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止,全年共调查208天,调查范围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固定路线主要包括121路线、96河道、建林路线、湿地恢复区路线、小岛河路线、正大地路线。迁徙季节重点监测湿地恢复区内芦苇沼泽区、滨海滩涂区、水域区等,繁殖季节重点观测湿地恢复区、林区等;越冬季节主要监测湿地恢复区水域、黄河河道、农田等区域。
调查过程中,监测人员用8倍双筒望远镜和20-60倍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记录调查路线周围常见的所有鸟的种类、数量、种群状态、生境等。同时记录GPS航迹及点位,及时拍摄鸟类及其所在的生境照片。调查中,1人负责用观鸟、GPS定位,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拍照。
2结果
2.1 种类统计
根据2016年1月-2016年12月数据统计显示,此次调查共记录鸟类共13目34科126种,占全国鸟类总目数(24目)的54.17%,占全国鸟类总科数(101科)的33.66%,占全国鸟类总种数(1371)的9.19%[7]。从图1看出,a形目35种,占总数的27.78%;雁形目28种,占总数的22.22%;鹳形目14种,占总数的11.11%;鸥形目11种,占总数的8.73%;鹤形目、雀形目和隼形目各8种,占总数的6.35%;??目和鹈形目各3种,占总数的2.38%;鸽形目、鸡形目和今颚总目各2种,占总数的1.59%;佛法僧目和^形目各1种,占总数的0.79%,物种数目最多的是a形目和雁形目。
从图2看出超过10种以上的科有鸭科(29种)、鸥科(17种)、鹬科(16种),说明研究区域的鸟类的物种多样性相当丰富。另外从保护级别上来看,研究区域中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鹳、丹顶鹤、大鸨共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鸿雁、小天鹅、疣鼻天鹅、海鸬鹚、卷羽鹈鹕、阿穆尔隼、红隼、灰背隼、白尾鹞、黑翅鸢、普通\、鹊鹞、秃鹫、赤颈??、凤头麦鸡、灰斑a、长嘴剑a、黑浮鸥、小杓鹬、白枕鹤、灰鹤、白琵鹭、黑脸琵鹭共24种。
2.2 居留型统计
从表1可知,研究区有留鸟19种, 占总鸟类的15.1%;夏候鸟23种, 占总鸟类的18.3%;冬候鸟18种, 占总鸟类的14.3%;旅鸟63种, 占总鸟类的50.0%;迷鸟3种, 占总鸟类的2.4%。说明该区域中主要以旅鸟为主,留鸟、夏候鸟、冬候鸟较为平均。
2.3 鸟类区系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区域126种鸟类中,完全或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鸟类有66种,占总数的52.4%;广泛分布的鸟类有56种,占总数的44.4%,完全或主要于东洋界的鸟类仅有4种,仅占总数的3.2%。
从研究区域41种繁殖鸟(包括留鸟和夏候鸟)的地理分布范围看,广泛分布鸟类26种,占63.4%;古北界鸟类13种,占31.7%;东洋界鸟类2种,占4.9%。
3 分析与讨论
3.1种类组成分析
本次调查记录鸟类共13目34科1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研究区域具备的丰富的鸟类多样性以及多种濒危鸟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研究区域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湿地生态环境原始,人为干扰少,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水草、谷物、鱼虾等食物,同时广阔的芦苇地、浅滩等成为鸟类理想的栖息地、中转站和繁殖地。2)研究区域通过修筑坝,引管黄河水等措施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开展鸟类保护宣传等工作,对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居留型分析
从居留型统计结果来看,研究区域以旅鸟为主,多出现在春、秋连个迁徙季节,同时鸟类数量丰富,旅鸟中种类最多的a形目和雁形目。这主要得益于研究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全球8条重要的鸟类迁徙线路中,研究区域横跨两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区域鸟类迁徙道路上极其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著名的“国际候鸟机场”和“珍禽乐园”。
3.3 鸟类区系分析
从鸟类区系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古北界鸟类远远高于东洋界鸟类,使该区域鸟类区系显示出较明显的古北界特色。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0],研究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这表明统计结果与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对于繁殖鸟来说,古北界鸟类和东洋界鸟类相比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而广泛分布的鸟类与东洋界鸟类相对在于总鸟类中的比例有所增加,古北界鸟类比例下降,说明研究区域鸟类区系带朝着两界过度的方向发展。
3.4 讨论
鉴于本次调查时间、区域有限,对鸟类统计还需进一步开展工作完善。基于本次调查数据,研究区域鸟类类型丰富,珍稀濒危鸟类较多,这使得研究区域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例如人为干扰,环境污染、天敌危害,栖息地退化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鸟类的保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加大对鸟类保护的宣传:保护区建立以来,在鸟类保护、宣传以及研究等方面
附近居民或游客等对鸟类保护意识不够,应进一步加大鸟类保护宣传,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
2)优化保护区生态环境:对研究区域水质、大气、土壤等进行常规检测,治理出现环境恶化的区域,为鸟类生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对湿地的退化修复,恢复鸟类栖息地。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保护区的建立对鸟类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人员对鸟类调查、识别、保护、监测等的能力。另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便捷、完善的鸟类监测体系,同时加强各个平台的交流和反馈,将鸟类调查统计结果及时应用到保护区的日常保护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佟富春, 肖以华. 广州海珠湖公园夏季鸟类调查及其保护建议[J]. 广东园林, 2015(5):70-73.
[2]高宏颖. 秦皇岛地区鸟类资源调查报告[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9(1):81-85.
[3]溪波,朱家贵,张可银,杜志勇,李辉.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鸟类现状调查[J]. 四川动物,2013,(06):932-937
[4]潘洁, 郝志, 张军. 松花江宾县沿江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J]. 野生动物学报, 2013, 34(5):296-299.
[5]丁洪安.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3):2-3.
[6]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刘月良. 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努力建成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典范[J]. 绿色中国, 2013(10):36-41.
[7]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科学出版社, 2011.
[8]⒃铝. 黄河三角洲鸟类[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3.
- 上一篇: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 下一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