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职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语文课程 方向 前景

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高职教育教学中,语文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当前,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基本上满足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融的发展趋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教学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探究,希望可以更好地开展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开展高职学前教育抓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设置学科化比较严重,缺少新颖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幼儿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学的活动性,主要是在活动中开展语文教学,把语文教学融入幼儿的活动中。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幼儿对于活动的兴趣,使其能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有效保证幼儿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性。但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课程的时候专业化和学科化比较严重。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活动,导致与幼儿的活动严重脱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在单方面地进行知识传授,却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步骤的教导,学生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导致学习过程比较被动,学生缺少注重思考和领悟的能力。这就会使学生没有收获,没有接受到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最终需要进行全面的培训才能够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教育内容与幼儿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的依据主要是教材,也就是说开展的是书本教育。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教材的滞后性会使其与社会发展脱轨。在学习了陈旧的教材之后,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在社会上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开展了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特色教育。主要教育方式就是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例如,一些语文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许多新知识没有被有效吸纳,过于陈旧的知识还在教材中。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之后,在实际幼儿教学过程中,难以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大大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

尽管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安排专业教师进行一些实习和进修,从而能够更加清楚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弊端还比较明显。例如,教师在实习或者进修的时候,没有真正地进入一线工作,充其量就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这样就会使教师缺少真正的实践感悟,其专业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就会使教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最终与教学实际脱轨,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的知识不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影响教学有效性。出现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化能力不强,专业知识欠缺。可以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的方法

(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高效教学模块。

优化课程设置,整合语文课堂,既是一种不同的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又是设计课程的理论,更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认真研究真正的需求,从而构建高校语文教学模块。可以把高职语文相关的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成两种,在有了《大学语文》为基础的教学中,有效增加一些专业的选修课程,从而有效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开展此项改革的前提是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具有综合教育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更加有效地开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成就。

(二)有效结合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用性。

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首先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有效处理二者的结合才能够使语文教学有更好的发展。由于当前幼儿园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因此学生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学生不能够有效感受到真正的幼儿教师工作内容。正是因为缺少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开展幼儿教学时,有紧张和尴尬的情绪,更加不知道怎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以后工作实践中慢慢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进行岗位的时间变长,使学生长时间面对实习教师,使教师对于这份工作产生厌倦心态,慢慢放弃。这既是教师资源的浪费,又是教育教学的缺失。在走向实际工作岗位之前,开展有效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三)开展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课外延伸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慢慢成长。例如,在到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教学语言,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倾听和观看中学习教学的开展技巧。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常进行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延伸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使其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注重凸显学前教育的“示范性”。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凸显教学的“师范性”。因为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了解具体的知识技能,但是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教学方面的能力,就只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发挥,一肚子墨水,却表达不出来。教师明白所有语文知识,却不能够对幼儿进行有效教学,难以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活动是不合格的,学生的专业素质是不过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教学技巧,无论是在实习还是进修过程中,学生都应该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具备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中学前教育语文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是一门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课程。改革教学主要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加有效学习。尤其是在大学环境下,缺少兴趣的前提下开展学习,就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加显著地体现语文课程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未来,在我国,告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对于幼儿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小打好了基础,才能够在以后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只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够使社会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教学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得到及时的更新。同时,应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能,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完善的锻炼,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语文教学经验,从而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开展教学,进而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岩,梁光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及前景探析[J].大众文艺,2012,15:262.

[2]潘新红.对新时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9:27-28.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设计;就业前景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和服装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美感、时尚感,同时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还大量出口到国外,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对服装的美感和时尚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国内国外市场都在不断变大,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其专业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服装的大量出口也使东方设计开始走向世界,服装设计上出现了“东风西渐”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通过加入WTO进入国际市场,为我国的服装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我国服装的设计感、时尚感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增强。其中上海、北京等城市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希望成为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日本东京那样的时装之都。但是中国服装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受到国外名牌服装的冲击,为了让中国服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增强服装的美感、时尚感、设计感,这就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的专业人才。

一、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

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第二大消费热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服装行业一直在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服装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的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这方面的人才流动频繁。我国服装人才市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b行业急需各类服装专业人才。我国服装业逐渐发展成熟,已经由原来的服装加工制作为主逐步转向服装设计、自创品牌,服装企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即使是在招聘淡季,服装行业的人才招聘数依旧很大。调查发现,服装企业招聘人才的数量大、种类多,服装人才市场招聘的职位有销售经理、跟单员、生产管理、服装设计师、制版师、服装陈列师、整体形象策划等,特别是对服装设计类的人才的需求十分大。

2.服装行业设计人才紧缺。大多数服装企业急缺服装设计师,这些服装企业不缺常规的服装设计人才,而是缺乏专业素质高,真正懂得经营设计的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他们的招聘广告的频繁密集,可见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急需程度,对服装设计人才的招聘、培养是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打造自己品牌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与服装行业相关的院校来说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学生就业,学校的热点专业供不应求,服装相关专业毕业生紧俏。服装单位对服装设计、技术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的操作型人才十分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招聘到这些专业人才,提前向学校预定毕业生。

3.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成为企业打造品牌的阻碍。目前我国的服装业大多业务还是集中在服装的制版、生产、制作方面,而在服装设计方面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际上的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装行业缺乏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原创作品少,所设计的作品缺乏灵感、创新与想象力,没有具备自身独特风格特色的服装,就难以打造服装品牌,缺乏优秀服装设计师阻碍了我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和服装品牌的打造。

4.其他方面的特点。服装行业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资格认证变得更加完善。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成熟,对许多新型人才的需求扩大,在这种个情况下,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了其资格认证体系,这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体系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招聘网站,这扩宽了服装行业的求职招聘渠道。高端人才加入服装业,以往的服装行业缺乏规模大的企业和知名的服装品牌,难以吸引高端的职业经理人加入,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潜力使很多有胆识的职业经理人愿意加入。

二、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对服装行业就业前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各类服装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这为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但是,服装行业更需要能够独立经营设计,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服装设计师,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与高职、专本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可知,服装行业对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要求:

1.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中职学生应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服装设计相关知识和能力,这是学生进入服装设计行业的基础和前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熟练的应用电脑及软件,这是服装设计所必须的工具。此外,服装设计作为一个引领潮流时尚的行业,服装的设计风格变化的十分快,学生应该不断学习服装设计中出现的新风格、新材料、新工艺,增强自己的时尚敏感度,能在以后的服装设计工作中把握、引领潮流,设计出具有时尚感的服装。

2.具有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设计,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服装也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学生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欣赏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画展、艺术展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积极捕捉灵感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会逐渐提高自己的服装设计水平。

三、结语

我国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就业有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应该通过对就业前景的分析,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宇刚,鲍明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4:197-212.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主持人:赵一婷。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5).

[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13(3).

[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9).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情境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50-02

1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依据

(1)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以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榜样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教育模式并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知识的建构是个体经验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个学习理论,其重要原则为学习的成功依赖学生能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联系。这与情境教学法相一致,注重学习材料生活化,使学生新学习的内容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识结构。榜样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英语学习在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模仿,学习其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构建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与习得良好的知识技能。

(2)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新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因特网上资源不断丰富,在这一过程中,英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熟练掌握英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构建英语教育体系,提升公众英语素质的过程中,幼儿的英语教育是关键环节。幼儿阶段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快,学习语言的效率比较高,对他今后的英语学习将产生重大影响。而幼儿的英语教育效果,幼儿英语学习动机和效率与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培养幼儿英语教师的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

(3)目前,我国幼儿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尤其乡镇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他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学习。然而,担负培养幼儿英语教师的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质量令人堪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缺乏,学习效率低下,尤其英语口语能力更差。而另一方面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呼唤新的理念和方法的注入,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失为一剂解决难症的良方。

2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被各学科的教学广泛尝试应用,并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效果更为显著。这种教育理念以往比较少被应用到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为此,探究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1情境教学法应用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针对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情境教学法在满足教学改革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2.2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

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中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中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无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情境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致力于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形象、有趣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和掌握了英语的词汇与语法知识,并在知识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对英语知识的记忆,促进他们提高学习和构建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

2.3情境教学法应用能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以更为高效的学习效率去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为此,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更好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的提高。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情境同学生的知识能力相互匹配,这便避免了教学情景超越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范围,避免学生因为教学情景的难度过大或者过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情境教学法要求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能够使他们更好了解英语知识。

2.4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儿英语教学提供经验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幼师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各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幼儿英语教学同样适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幼儿的英语学习效率,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幼儿今后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好英语,而且也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英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经验,这就更凸显出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3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启示

通过对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情景教学法应用的探究,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高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情境教学法的认同程度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助于这一教学方法更好运用的有益启示。

3.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多元化

情境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相互契合。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课程目标的需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如在英语训练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对话、角色扮演、唱歌、演讲、讲故事、多媒体等方式创设情境。情境创设的多元化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其参与英语学习的动机。

3.2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与落实。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式,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补充,更好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要掌握好情境创设的有利时机,做到难易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控制教学情景的难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反对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而拔高学生的情境任务难度,避免情境难度过大而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理解知识。学习材料应该与学生经验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3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当学生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时候,他们能够比较好解决问题,对事物也比较有兴趣。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该积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使其以强烈的动机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情境教学法应用中,教师要恰当、自然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以此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控制情境任务的难度,通过控制情境的难度,学生得以比较顺利完成练习情境,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对于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安排一些比较简单情境任务让他们完成,在学生顺利完成情境后,在安排一些比较难的情境。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Cook,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James J. Asher. 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 Review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6,(2):79-84.

[3]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43-01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的评价课程方法

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育评价的时候,很多都还是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的了解评价。但是目前的评价方法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进行课程评价的时候,只把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在心理上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舞蹈学习的主动性。

(二)缺少教学课时

众所周知,舞蹈是最具有技术性和技巧性的一门课程,是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积累才能够达到一定的舞蹈技能。然而,就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看,舞蹈教学的课时比较少,对于正常的舞蹈教学来说无法满足其需要。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来说,对民族舞蹈、古典、现代舞蹈等多种舞蹈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各个舞蹈的特点都能够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在实际舞蹈教学中,舞蹈课的教学课时都比较有限,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舞蹈教学任务的课题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工作中一个难题。

(三)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的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是以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合格的幼儿教师,不管是从工作的性质还是教学的对象来说,培养幼儿教师就不能用一般的艺术院校中所进行的舞蹈专业教学的目标来进行教学。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技巧上,应该在儿童舞蹈和民族舞蹈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并且还必须具备有编创儿童类型舞蹈的技能,这也是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必备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时候往往比较重视音乐的技能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模仿,对于音乐作品的内涵缺乏认识。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完善教学考核方法

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候的具体情况,对舞蹈教学水平进行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和考核中,都缺少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舞蹈的具体情况,学校要完善考核方法,要采取“互评、自评”互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定一套合理的合适的考核体系,除了进行现场表演的考核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笔试、口试、自评等方式相结合,全面的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二)适当的增加教学课时

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要明白舞蹈教学是一项必须经过长期积累训练才能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充分的掌握好扎实的舞蹈教学水平,因此,在进行血铅教育专业教学的时候适当的增加舞蹈课的教学课时,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专业的舞蹈知识和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

(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舞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扩展其对幼儿舞蹈的题材编创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也要同步进行加强,舞蹈专业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是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编创舞蹈时必备的重要素质和要求,要对各种舞蹈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要知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舞蹈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要从基本功开始,让学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打开自己本身的身体软化度,训练自身的舞蹈姿势,从上到下的加强自身的控制能力和整体平衡度。

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工作过程中,要看到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舞蹈教学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的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组建一支业务精湛、具有高综合素质、具有高尚师德的专业舞蹈教师队伍,从学校的整体资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一套合理的教学制度和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提供更多的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篇6

1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1.2 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1.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上课记笔记,下课学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做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另外,教学手段落后、单一,主要的教学仍是依靠“黑板+粉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不能将原理与实务,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与分析加以有机结合,不能满足各种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1.4 成绩考评单调,实践能力测试不足

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的期末考试评价方式,仅以一次成绩作为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忽略了实践能力的测试。成绩考评体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1.5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职业院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使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现有的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方式,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解决措施

2.1 转变观念、注重实效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充分认清职业院校教育目标。树立“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会计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的方向。教师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时更新知识,以及计算机财务软件的应用。

2.2 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结构

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是对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政策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如对《财务会计》内容及时补充了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对专业主干课程之间的重复性内容,则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进行协调。应根据会计结构的新变化,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全面设置相关课程,尤其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会计理念、新颖的会计制度等,更深入地进行会计领域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在具体操作上,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会计教学不仅要妥善运用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畅导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效率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课堂演示性、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要大力提倡,此外应鼓励学生通过相关的参考书、全国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中有关会计实务的内容、网络信息等进行多渠道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内的“会计从业资格”与全国“注册会计师”等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这样既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恰当的融合,又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会计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教师到社会上做会计兼职工作,参加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及相关学术社团组织并任职,承担财政、税务、银行及企业组织的财税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三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2.5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可以利用专业师资的优势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组建会计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记账、财税咨询、审计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会计实务操作和审计基础工作。

篇7

 

一、完善农村职教体系,推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终身学习要求各种教育类型和模式间建立紧密的衔接与沟通,取长补短,这种关系不仅是教育体系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象在全面素质上的相互衔接。按照这一思想,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内容上的互相衔接,而且要充分发挥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和载体的功能,构建互融互通的农村职教体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大与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职教集团的深度合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完整的农村职教体系。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乡(镇)级的职业培训学校或办学点及县(市)级的职教中心无法完全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需要。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生活,这部分农民将会逐步被“市民化”,他们原先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与城市职业教育增加沟通衔接机制,推动有条件的城市职业院校、农林院校和县(市)的农村职业学校“结对子”,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等,实现城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县(市)职教中心发展,打造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精准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综合培训教育平台,并逐步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和企业。二是打造乡级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或办学点,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统筹全乡所有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三是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的沟通机制,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在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教学设施和师资培养等各环节密切合作,促使多种农村职业教育平台的共同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二、加强内涵发展,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教育不仅仅在体系构建上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培训中重视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的提升,其中包括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办更多小企业、自主经营等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失业率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于普通教育或者学校教育,它与学校教育的对象、功能、模式、内容不同,具有学习主体的广泛性,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空间、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习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是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三农”目标等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目前我国对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巨大需求下,要从多个方面改革,办出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优势,培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一)扩大培训对象

 

终身学习的理念还包括使每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有平等的实现终身学习的机会。目前,在我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更应如此。农村劳动者作为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性群体,更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一途径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大中专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更应该把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着眼点,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全员性、终身性,以培训的形式来面向广大农民。拓宽培训对象,保证农村妇女、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农民组织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等都能有同样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失业者、家庭贫困人员、残疾人等都能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二)科学设置课程

 

以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一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当地产业相衔接。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淘汰落后专业,支持新兴专业,扩大紧缺专业,建设一批品牌示范涉农专业和特色涉农专业。根据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建设,可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急需的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的特色来设置课程和培训项目。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结构正发生变化,而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也正逐渐形成,农村职业教育要与本地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三是各级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衔接,打通农村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打通人才上升渠道。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以满足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为目标,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的转型,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使“无业者有业”,也要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为人的发展服务,使“有业者乐业”。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改变农村环境以及发展为本,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需求息息相关的知识,注重培养农民的各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帮助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注重通过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资本运作能力的提升,使资本呈现放大效应。这些应该成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方向。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面向更广泛的受教育群体,而且还必须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综合发展及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变封闭的学习体系为开放的、具有灵活性的学习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的考试模式,构建学习内容与实践互相联动的课程结构,创新仿真、虚拟化的信息远程教学方式,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县、乡、村三级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的作用。

 

三、适应终身学习发展趋势,建立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新兴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农产品的更高要求等,都对农民的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培训质量、教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往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采取的集中培训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强调的是自我导向学习,个人要真正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善于进行研究型学习。所以,对于教师的培养没有一种教学策略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场景。教师不能坐等专家学者研究制订一套教学改革方案或方法而一劳永逸地享用,而要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反思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农村职教教师发展机制。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觉,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认同

 

笔者认为,只有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把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变为内在需求,自觉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使教师职业发展的主体价值显现出来,防止教师缺乏责任感,出现教学行为的任意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组织更多的教师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扩大教师参与农村职教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师生的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及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的热情,使农村职教教师的事业成为“奋斗的人生、成功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以此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二)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传统的教师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忽视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终身学习视角下应转变这种观念,在进行评价时应关注教师未来的发展需要,实行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的工作表现 ,还应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未来发展,合理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发展目标。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教师的热情,实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将自我发展目标与评价目标结合起来,促进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完善教师培训系统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培养培训应当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把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融会贯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应当一体化。在课程设置中避免比例失调或者单调重复,在资源配置中形成培养与培训、校本与校外的结合,逐步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分享资源、技术、经验等沟通交流,形成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断促进职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我国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与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学习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一定差距。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条件落后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矛盾,而目前消除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就是信息化的运用,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生产活动的承担者,可用于接受教育的时间少,并且对教育的效率要求高,信息化的运用可以使农村劳动者在任何时间、地点快速地学习任何内容,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为切实加强信息化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各行政部门及学校共同组成协调机构,负责本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各地要统一规划,制订本地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二是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地方、学校自筹,企业、民间机构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三是突出重点,重在应用。重点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技术、设备难以实现的教学问题,及时运用新技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比如运用手机微信、QQ等便捷方式及时、全面地向学员新的学习内容等。

 

总之,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大变革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已迫在眉睫,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面向终身学习,与各种教育机会和模式相互衔接、沟通,改变传统模式和观念,动员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新的发展路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负起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 就业形势 目前困境 自主学习 教师素质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1.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龄小,就业太早,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学生不愿学习,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2.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检验,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老师走了,又忘了,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3.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写,学生听、记,教材一章一节地编,老师一章一节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4.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以中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让中职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财经知识近来年来的变化很多。

5.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可想而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单一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会计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人式”、“满堂灌”教学,基本特点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地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式的知识吸收。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教学方法单调而枯燥,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一的模式中,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会造成学生思考问题单一化,不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病,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以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

由于会计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的改革涌现出众多的教学方法,既有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授式”,又有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发现式”、“体验式”、“任务式”、“讨论式”、“目标教学法”等;既有按程序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学导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又有创设环境,激起情绪的“情境式’、“案例式”、“模拟式”、“实践式”等;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又有照顾学生差异的“启发式教学”等。因此教师要正确地选择和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课堂教学时,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知识,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鸣。简言之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作,这种教学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师虽“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表现得生动有趣。

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指导学生的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

3.1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问题。因而,教师要对专业课抱有极大的兴趣,多向学生展示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努力把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意识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企业的具体会计工作,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短,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毕业后会遇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传授学生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包括道德、智力方面的高要求,教师素质高,就能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探索求知的精神。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进修、学历深造或参与社会实践,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此同时,学校应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就某一学科来讲,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上,如果能让学生选择教师,就会大大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希望通过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经过我们所有热爱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古淑萍.对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云南高教研究2006,

[2]章新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2005.

[3]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9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增添了新的动力,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得益于此,现代社会对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普通教育的规模扩大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得职教生源愈发紧张,所招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并呈现下降趋势。供求矛盾的出现,使得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生产合格产品”,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电子专业教师无疑承担了这一重任。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中电子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点出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做手脑结合的技能型人才。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其知识构成须与时俱进,做到产与学相结合,多管齐下做大做好电子专业的职业教育。

一、教学方法的改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习课程同时存在,可谓泾渭分明。这种课程学习的“跨越”会导致教与学、学与做的脱节。学生往往会因课程难度和兴趣偏重某些课程,特别是职业教育学生综合能力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所学知识的偏颇,学习效果不理想,电子专业亦是如此。比如在其课程分支中,模拟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学生称之为“魔电”,数字电子技术则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专业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教法,打破这种理论与实习的界限,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谓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式,是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实训技能。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团体意识的培养。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任务的主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从以往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指导,教师也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和辅导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避免了理论与实习的脱节,团结互助互动为前提,营造了相互激励、愉快学习的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综合能力的提升――两进一出

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外我们电子专业教师还应做些什么来提升我们的能力?笔者认为还应该走“两进一出”的途径。

1、吃“进”去。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经过了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引航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常见现象:教学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照本宣课。课本怎么写,课堂怎么说;课本写多少,课堂讲多少。这样一步步往下走,以为这样便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其实是犯了教学的大忌,应予摒弃。

我们刚拿到教材时,应首先把前言和目录仔细阅读一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只有细细阅读了开头,我们才能知道教材适用的群体、难易的程度、改进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很深的印象,再结合所教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个材既指教材也指人材。其次是章节的细细阅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做到读有所获、温而知新。在此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方案、设计教案,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教材中一些模糊的知识点,可引用其它相关教材内容,比如《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功率放大器内容可引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知识点,限于侧重点的原因后者比前者内容更丰富,讲解起来易于理解。

我们只有先把握教材的总体要求,然后落实到单元中,最后落实到相关章节的具体内容上,一步步理解教材。当你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时候,就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知道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值得学生关注的地方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等等。在你充分吃透教材以后,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此为吃“进”去。

2、引“进”来

固定的教材、不变的教师、套路的教学会造成学习的“疲劳”和知识的“停滞”。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充实自己――“引进来”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所谓引进来,就是把与专业学习有关的人、物等引到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教学输入新鲜血液。

引进来,以人为主,以物为辅,人与物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充当教学辅助角色或学生角色。因为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滞后,无法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再加上职业教育特色的是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所以需要学校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精神。

职业院校应把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第一标准引入教学,在电子专业教学方面与当地知名电子企业结成对子。学校引进企业的文化、管理思想和先进技术,将企业有经验的技师、技工请进来,给教师和学生讲技术、做示范、纠偏差。最终让毕业生就业后迅速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使毕业生能够成为具有创新和实干精神的现代企业员工,同时也能使电子专业教师受到深刻的“洗礼”。

3、走“出”去

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特别是做教育教学研究,这种方式是绝不可取的。如上述所说,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校企合作是很好的方式。学院可以安排电子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面了解相关企业的专业操作模式。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工位有、教师做、导师讲,这样使电子专业教师将工厂的生产实践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考分析能力。同时要了解和掌握电子专业的现代生产组织形、管理方式、工艺过程及技术方法,从而具备从事专业技术所需的新的技能和能力,为培养具备适应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电子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摘 要:中职创业教育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以培养中职学生自我创业为目标。本文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文化氛围构建、实践基地拓展等方面,对中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创业教育 就业教育

中职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旨在培育中职生创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缔造者。《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版)进一步明确把创业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德育课必修内容,而中职学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此,中职学校更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强化和普及中职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完善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1.建立创业教育领导机制

要使中职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实现学校创业教育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整体上建立“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全员落实”的创业教育工作网络,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涉及教学、德育、后勤三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由教务处牵头。领导小组定期讨论学生的创业工作,制订有关工作计划、方法、措施,查找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2.制定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1)完善学生创业活动考核制度。把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纳入学分制系统,以课外学分的形式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也可以视活动开展情况及效益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2)制定学生创业社团管理制度。由校团委牵头,为每个创业社团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在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3)制定教师创业教育考核制度。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乐于无私奉献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对参与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学校在评优和评职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国内现行的中职创业教育大多采用课外培养等课外实践的方式,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文化基础较差,单纯实施课外培养,学生精力投入很难保障。因此,必须构建以就业指导为起点,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的适合中职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四大模块(如图1)。这四大课程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过程中各课程模块相互交叉、融合。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为辅,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围绕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指导等课程内容,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在高一开设《商务礼仪》《经济法》《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二开设《中职学生求职指导》、《中职学生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创业知识;邀请市场监督、金融、税务等机构的专家来校解答企业经营基本业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的途径。同时,编写了《优秀学子风采展》《创业策略》等校本教材,并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创业教育。构建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多层次教育渠道,启迪了学生创业思维,激发学生内在潜能,树立创业理想。

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

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中职学生的兴趣。校本教材开发要把握如下三个原则。

(1)教学内容项目化。采用教学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编写教材,力图创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材的内容结构形式。把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由任务要求、任务内容、知识解读、任务实施和任务拓展组成。各个项目相对独立,项目化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用。

(2)创业项目实用化。创业项目紧扣区域产业特点和中等职校专业设置要求,覆盖三大产业,突出第三产业。把创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散融合在各个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创业知识;紧贴中职优秀毕业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中职学生创业的现状,操作性强,实用性好。

(3)创业素材本土化。创业项目中所涉及的许多素材,如创业政策、创业操作流程、创业案例等要源于当地,这有利于当地广大中职学生创业,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中职学生创业时的参考。

3.深化创业教育课程研究

为保证创业教育深入开展,鼓励教师从创业教育实施的现实情况和需要出发,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研讨,完善创业教育实施方式,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如鼓励教师申报、设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方面的课题与论文,并对这些课题实行定期检查、滚动拨款、专家指导、成果鉴定等制度,以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水平。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1.增强教师创业教育技能

一是选派教师到创业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学习创业教育的实践技术;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三是开展内容丰富的校本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意识。使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组建创业教育教研团队

以校内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主体,聘请校外各类专家为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建立创业教育教研团队,专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与各类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时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建立“创业名师工作室”

聘请热心中职教育的知名成功人士等,在校内成立名师创业工作室,以成立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中职校学生个体创业实践进行指导。同时,创造条件也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创业的过程,鼓励教师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自主创业,构建双重属性的公司(既是教师经营下的校办公司又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使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以丰富的实践经历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

四、营造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任何一个充满竞争意识的区域,都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奇迹与当地无与伦比的创业文化密不可分——人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想法,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并存,创业与风险同在,人的创造力因此而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潜藏创造力的激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中职学校必须塑造自身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1.营造创业环境

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台、校刊、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开专栏、专刊进行宣传,使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在历届毕业生中选择创业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做成展板,他们的事迹,无疑对学生最具有说服力和最具感染力;聘请本地区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人才来学校兼课,通过帮带、对话交流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校园环境的熏染,让学生感到创业不是神秘、高不可攀的,为学生走创业道路树立信心。

2.组建创业社团

鼓励有志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成立创业社团,并以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资源,为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定期举办“创业咨询”“创业讲座”“创业把脉”等,从而使社团成为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锻炼,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工作经验,增强团队意识。

3.开展创业竞赛

设立创业基金,建立创业项目申报制度,要求参赛者们以获得学校的创业基金为目的,组成创业实践竞赛小组,设计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规划书。同时,支持和鼓励学生展示创业实践成果,如举办学生个人创业成果展、技能展示会等,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五、拓展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1.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创办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性创业实践体验,使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贴近市场,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把实践体验作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激情。例如玉环第二中等职技校利用小兵汽修公司的人才资源与管理资源,结合校内实训场地,在校内设立汽车维修分店。

2.依托产学合作机制

以实训室、教室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紧扣创业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学生除在课堂掌握所学专业技能之外,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应比例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新型“学徒制”培养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双重指导,让学生学习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和营销。使学生零距离参与创业,避免纸上谈兵式的创业,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学生相应学分取得依据,有利于学生基本创业素质的培育。

3.加强政企校企合作

联合各级共青团、社区、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场地、风险投资、技术支持等,帮助学生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可借助政企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学生从自身优势、特长出发,可以采取独立门户或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开展创业、就业活动,例如玉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的淘宝店。

中职创业教育在突出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了中职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目前,中职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中职学校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扩大创业意识和精神在学生中的影响,积极营造人人敢创业,个个善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谢卫民,李日.职校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