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点历史文化

篇1

旅游景点的意象空间打造

过去,旅游景点的建构多停留于大众交通运输、饭店、餐厅及游憩场所建设等打造方式,此类方式多是以物质和功能为导向的 “硬性”空间建设,这些功能在各个景点都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复制,如此的话,那游客又何必要舟车劳顿前往某一特定景点旅游?因此,一个景点能具备吸引力,绝对不是建立在上述的物质及功能空间的打造,而是“软性”的空间打造,即“意象空间”。

“意象空间”的打造是透过符号系统的组合来诉说该景点背后的故事,并以此符号体系所构成的故事来吸引游客体验。透过各种媒体、各类宣传机器共同制造出照片、明信片、胶片、模型所捕捉到的凝视,复制或再生产更多的凝视物供游客追寻,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他们以行销为手段与各类媒体共谋,将其所想带给游客的意象以符号为元素、以媒体为渠道、以故事为包装,将其景点意象传播给消费者。游客依循由符号结合所打造的意象故事去完成自身的旅行故事,与其说游客对物质景点的追求,不如说对景点故事意象的追求。

文化旅游景点的故事叙事与游客的“ 后设诠释”叙事理论通常用于电影传播,说明了由故事的真正作者(创作编剧)将文本传播到真正读者(观影者)间的流程。此流程顺序为,真正的作者隐身作者叙事者听讲者隐身读者真正读者。在此,本文将此理论运用至旅游景点故事传播中作探讨。在旅游景点的故事传播中,真正的作者可以是市政体系以及景点资本建商,这些单位为了达成其目的而以故事为手段赋予景点符号价值以建立景点的意象空间。真正的读者即为景点的潜在游客。由隐身作者到隐身读者的中间四个环节即为故事的内容,即是对于旅游景点的符号建构与故事宣传的过程。这些内容可以由多元的载体所承载,例如:广告、旅游书、影视、杂志、广告牌。虽然故事内容是建构景点空间意象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景点的故事驱动核心概念不应该仅停留与此。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天马行空,但故事的重点并非作者,而是读者,若应用于旅游业,即是游客。游客对于故事的感受、接受以及进一步诠释才是故事的价值所在,而并非作者的描述内容。因此,本文延伸了“叙事理论”的流程,加上了游客的“后设诠释”。“后设诠释”概念来自于《商品的价值》(The Worth of Goods)一书,其提到文创的商品多为非实际效用性,因此它们须与消费者认知意识的连结才能评断其价值。文创商品价值的评断来自于消费者“后设诠释”的建构,这是由观看者自行解释理解而存在的价值,并非真实的存在。旅游景点,尤其是以故事为标榜的文化旅游景点,其性质与文创商品雷同,皆需仰赖消费者的“后设诠释”来评断其价值,并在社会脉络中加上称誉,以提高其在社会脉络的象征意象与价值性。称誉,不只是商品营销贩卖的说词,它是一套消费者自主建构的机制。以往对于旅行的探讨多着重在“旅行前”的规划与“旅行中”的体验,很少研究聚焦于“旅行后”游客对景点的诠释。比尔贝克在《小城市的地方品牌打造》一书里将一趟完整的旅行以游客的角度分为搜寻、计划与比较预订、旅途抵达、参观拜访、旅行后等五个阶段,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旅行后”。在现今社群媒体与自媒体发达的年代,游客在旅行后甚至是旅行中透过网络发表旅游的心得,这是一种游客对景点体验的诠释,是一种旅行后的后设诠释,由游客自行添加景点的价值并自发性地将其称誉公诸于当今的社群媒体上。当游客自身变成了景点故事的传送者,相较于有商业及政策目的的真实作者更具说服力。

梦想实现的国度――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以梦想为素材、卡通影片为手段,将故事深深地植入消费者心中。卡通即是迪士尼建立景点故事的叙事手段,且更强于广告、旅游书等载体。游客带着这些从卡通世界所取得的梦想蓝图,期待有天能到迪士尼乐园实现他们的愿望。迪士尼王国的利基点在于先将梦幻的故事内容植入人心,让追梦者依照蓝图寻找梦幻国度,而迪士尼乐园即是追梦者实现梦想的王国。至今,迪士尼仍旧透过卡通与电影动画不断地创造新的故事,这些梦想是乐园不断更新的游客驱动力,使其乐园永远赋予游客有再度拜访的理由。

篇2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23-01

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旅游局推荐的王牌旅游景点。景德镇全市土地面积达5256多平方公里,人口达170万,2012年景德镇市外来人口突破110万大关。自2001年总书记莅临景德镇视察之后,重振瓷都雄风,建设景德镇经济重镇,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总构想浮出水面。十多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景德镇旅游业的发展,将“特色瓷都”、“旅游都市”、“经济重镇”纷纷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城市建设上,也着力按照凸显文化底蕴、完善城市设施、亮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思路不断发展,这些都是景德镇城市面貌发展巨变,旅游基础设施与功能不断得到完善提升的重要因素。

不可否认,一千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完好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风俗,绝美的瓷乐表演,加上秀丽的田园风光,全都融合成自成一格的景德镇旅游文化。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景德镇该如何去开发与利用这些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呢?

一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以市区为轴心,乐平与浮梁为两翼,这是景德镇精心架构的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古窑房、古民居、古作坊与砖窑里弄进行修复,积极建设“高岭”风景区、陶瓷研修院、锦绣昌南等一批大规模有特色的旅游景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拓展开发,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已然取得重要成效。目前已经建成的旅游景点有高岭土发源地--高岭山,明清御窑所在地--龙珠阁,湖田古瓷窑遗址,“活博物馆”之称的古窑瓷厂,加上集中保护的明清建筑群,从五代至今的景德镇精品陶瓷馆,以及最新考古发现的景德镇古陶瓷资料等等。这些景点都是丰富多彩的陶瓷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与知识性。而以陶瓷文化为主线,重点打造的是以御窑遗址博物馆为核心的陶瓷文化主区、中国陶园、锦绣昌南、龙珠阁广场、瑶里度假村、浮梁县衙古城区、世界名人雕塑公园、三宝国际陶艺村、柴窑作坊巷区等几大旅游景观。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初步形成以陶瓷艺术欣赏游、传统工艺制瓷游、陶瓷古迹寻踪游、现代陶瓷生产线游、陶瓷文化交流游、陶艺研修体验游、陶瓷习俗游等陶瓷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线路。

二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加强“瓷文化”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渗透

(1)旅游产品形象建设。一般旅游产品的形象塑造,是通过陶瓷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塑造,形成有景德镇陶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景德镇独特“瓷文化”旅游产品。景德镇市域内的旅游景点应根据各自的不同特色进行建设,与景结合塑造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陶瓷文化旅游开发应以景点景区为主线,兼顾特色旅游产品的拓展,以此纳入整个城市旅游网络的规划。 景德镇旅游产品的形象建设,需要立足于陶瓷文化,树立陶瓷文化的精品意识,以进行陶瓷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加工。

(2)旅游城市形象建设。一个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从城市景观环境协调、城市窗口行业形象、城市社会环境形象等多个方面入手,景德镇也不例外。 因此景德镇需要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做好城市整体规划。通过城市的绿化与亮化工程,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名城建设齐头并进的关键。另外还要尤其注意搞好窗口行业文化建设,以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来塑造独特的瓷都新风貌。

(3)旅游品牌形象建设。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景德镇的旅游促销水平并不高,大多数游客对景德镇的名胜景点并不了解,尤其是旅游部门的宣传相对薄弱。如何针对景德镇城市旅游发展的情况确定重点销售市场,尽快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个能够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特色的形象标识,一套能够综合诠释景德镇旅游的宣传文书,将景德镇旅游的方方面面介绍给游客和媒体,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方便快捷第一时间了解景德镇的旅游资讯。

2.深化旅游产业三大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首先是旅游特色产品与旅游精品路线体系的构建。以古窑址、古建筑和古陶瓷作为载体,着重突出瓷都的陶瓷历史文化主线,同时设计陶瓷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景观与产品,例如古陶瓷作坊街、陶瓷工艺纪念品一条街、古代陶瓷文化博物馆、现代陶瓷文化名人馆、陶瓷乐器表演、参与性陶瓷制作旅游项目等。结合一定的旅游主题,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其次是旅游支持体系的构建。合理的旅游支持体系,要调动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支持力量,同时不断组合新的资源,为景德镇旅游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与财力支持。旅游支持体系的内容主要有旅游交通与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如电力、通讯、给水、供热等)、旅游服务设施(如旅行社、购物超市、酒店、娱乐、餐馆、安保等)、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第三是旅游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保障景德镇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旅游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规划、旅游政策保障、旅游市场维管,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搞活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

3.延伸拓展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深入挖掘景德镇的传统古陶瓷文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多样化的现代旅游形式来体现,比如以博物馆的方式系统展示陶瓷历史文化的进化演变,通过实践操作的途径来了解具体的陶瓷工艺故事知识,领会陶瓷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兼顾开发与保护,管理与建设并重,均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才能实现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张静,张建星.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城市形象塑造[J].科技资讯,2008,(23)

[2]曾桂保,胡发根.景德镇以陶瓷文化塑旅游之魂[J].景德镇陶瓷,2008,(03)

篇3

【关键词】旅游;历史文化;中职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旺盛的持续发展势头。旅游业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就是一次广义的文化交流。如今,我国已跻身为世界旅游大国,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同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在中国之旅中他们不仅是要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更希望能够品位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切给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适应多变的市场, 将历史文化知识与现在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相结合,是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 当前形势

1.1 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原因。首先,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之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可谓“一业兴百业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其次,旅游业相对工业而言不仅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无害,被世界各国誉为“无烟产业”。最后,旅游经济还具有扶贫功能,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强的扶贫开发项目。比如,桂林阳朔就是完全依靠发展旅游进行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利用,成为中国旅游名县的。

1.2 中职旅游专业现状。从外因来看,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受到高中规模扩大和高等院校扩招的影响,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不佳;从内因来看,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知识体系学习与高校学生的类似,但毕业时文凭却不及高校学生,导致就业竞争失力;二是学生缺乏实践教学,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中职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而中职学生极少能够参与相关实践技能培养,致使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不全面;三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学生学习的知识陈旧,时效性不强,与社会实际活动严重脱节,运作不明显,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教师没有更新观念,依然按照老套模式培养学生,以致毕业学生既不能适合本土发展需要,更不能面向全国。

1.3 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除经济因素起到重要的外力推动作用外,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发挥了内力推动的巨大作用。在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涉及地理、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心理等诸多领域,但历史无疑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到作为自然景观的大自然中去是“回归之旅”的话,那么现代人来到作为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中去观光游历则是寻梦之旅,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则是人类寻梦之旅的目的地。旅游离不开历史,缺少历史的旅游,不但少了几分厚重和蕴藉,也会失去不少韵味和魅力。

2.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旅游与历史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伴生关系。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丰富的同历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

(1) 作为一个旅游者,我们主要是想在异时异地寻求一种内心的愉悦与精神的满足,可是在陶醉异地的别样风光时,又会不经意追溯起那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场面,这些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自豪感常常是旅游者梦寐以求的情感体验,是其实现内心愉悦与精神升华的途径。这往往是旅游者所期待的。

(2) 对于旅游者而言,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所积淀的历史蕴涵――诸如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典型的历史遗存等,常常“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是“藏着”的时间在特定空间的“再现”,有着很强的“原真性”和“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吸引物。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性旅游资源不但是旅游文化物质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其反映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艺术风格、社会现实等,被旅游者一次又一次向往。

(3) 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历史文化不断的转化为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虽不是因旅游活动而产生或为旅游活动所创造,却可以为旅游活动所利用,经旅游开发转化为旅游文化。比如名胜古迹、历代建筑、古典园林、历史纪念地、近代革命遗址和名人故居等方面的特色旅游都是典型的案例。

3. 历史文化知识对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

3.1 运用历史文化知识,丰富旅游专业理论教学。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与血脉,又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特别是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旅游专业的教育者,端正以构筑旅游文化为目的,合力吸收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在平时旅游职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尤其与旅游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从事旅游行业。

我们广西柳州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浓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柳宗元文化、白莲洞柳江人文明、中国奇石文化、文庙和东门城楼等都是已经或正在被开发与运用中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典型,但是我们现行的中职旅游教学中却没有丝毫的提及,假设我们能够在专业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地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再旅游技能训练中积极去发掘、开发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将直接可以为本土旅游服务,解决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与本土紧缺旅游专业基层从业人员的问题,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3.2 以历史文化为渠道,实现学生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必须改变过去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针对导游业务课程,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导游讲解过程,长期到校外实习又不切实际的情况,我们可以以本学校作为实景,用学校的悠久历史作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使学生拥有固定学习实践场所,增强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而且学生深知学校历史,易增强他们的爱校心与荣誉感。

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性,职业学校能否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学校积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涵盖旅行社业、饭店业、旅游景点业和旅游运输业等旅游产业的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可以与柳州大龙潭、柳州博物馆、白莲洞旅游区和柳宗元景区等企业实现联合办学,这样不仅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旅游与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灵活运用,而且让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专业的社会需求,从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可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效解决供需脱节问题,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

3.3 知晓历史文化知识,自觉参与旅游资源保护。通过在旅游专业学习中,渗透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可以让学生深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的积累、沉淀的过程,经受了多少风吹雨打的岁月,牺牲了多少仁人志士,才不至于像古巴比伦、古印度等文明那样出现中断,而能够如此厚重,连贯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学生在从事旅游职业时,心中就会有尺度。知道保护是种责任,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谁都没有破坏、损毁历史文化的权利。谁一旦丢弃了历史文化也就丢失了文明。

现代旅游最缺失的是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是构建先进、健康的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又必须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护历史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而是一次“文化深造”,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为依托,构建我们的城市文化旅游圈。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资源,成为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遗产也只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认同才可能有文化的传承,文化才能有生命。我们的学生在宣传旅游的同时,就自然传播了文化,保护了资源。

3.4 知晓历史文化,提升旅游内含与品位。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历史文化遗产,让它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影响旅游文化的确立,还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市场作大、作强和健康发展。没有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就很难建立起有自己特色和定位准确的旅游文化,没有历史文化的旅游从业者,就很难改变自己就业工作的消极态度,致使出现频繁跳槽,不能安心工作和不能正确理解旅游服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现象。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加入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所学旅游知识的内含,提升自我文化品位。如果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或旅游从业人员能够发挥当地历史文化的推动力和渗透力里,把其力量熔铸在地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就有利于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深刻挖掘其深厚底蕴和“文脉”特征,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繁荣经济,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也是商业与经济发展的趋势。综合我国的国情,将历史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也必然会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旅游专业的中职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创新精神,传授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重视理论同时也要倡导动手实践。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努力达到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需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品位素养气质”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文健,《让历史教育走向广阔天地――兼论旅游的历史教育功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4期

[2] 张培茵,赵 阳,石长波,《关于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思考与实践》,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第7期

篇4

20xx端午节旅游景点推荐:汨罗江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除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外,还包括偷神木、雕龙头、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龙、祭屈习俗,同时,也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20xx端午节旅游景点推荐:凤凰游古城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着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20xx端午节旅游景点推荐:黄山黄山是我们必去的地方,到了黄山一定要去泡一下这里的温泉,还有黄山的日出和日落。

黄山几个经典景点,可以说的游黄山的几个必到之处:始信峰(观黄山奇松和猴子观海)、曙光亭(仙人背包、丞相观棋、仙人下棋)、散花坞(梦笔生花、笔架峰)、百步云梯、飞来石、排云亭(仙人晒靴、仙女弹琴等)、西海大峡谷、光明顶(鳌鱼驮金龟)、鳌鱼峰、天都峰、玉屏楼(松鼠跳天都、孔雀戏莲花)等。

20xx端午节旅游景点推荐:厦门厦门这个城市,很干净,有着大都市的繁华,也有着普通小城的安静自在。四季,总会伴随着清新的绿树,绿油油的草地和各色的花朵。阳光很好的时候,晒得人懒洋洋的,风轻轻吹,听着音乐,海边漫步,足以让你的心静下来,享受这一切的一切。

端午节到厦门游玩,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一般两三天就已足够,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花一天时间在鼓浪屿,如果你选择住在鼓浪屿,那就应该在此呆更长的时间了。

篇5

随着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中国更是在这之中深受欢迎的目标旅游地区。而旅游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景点英语的翻译它不单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不但要传播与景点相关信息,还要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进一步引起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跨文化意识,为国外游客提供关于旅游景点的准确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一、跨文化含义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目前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就是跨文化的体现。文化与语言是两个重合的圈子,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点鲜明的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特有的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映射。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

景点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标志,与一般的地名相比,它不单告诉旅游者景点叫什么,它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它是什么与它有什么,所以归纳下来,景点名称具有信息与文化功能。当前时代来说旅游的魅力已不单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感受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内涵,了解旅游景点与自己生活的地区相异甚本文由收集整理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度,所以基本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被内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载体,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文化习惯,而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他们除了希望可以领略当地的山水风光外,更希望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所起到的文化功能就至关重要,它要保证在与原名称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尽可能传递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时,译者要保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借此达到文化交互、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三、旅游景点翻译跨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旅游翻译既是一种饱含趣味的工作,又是一项很严肃的话题,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在最适当的场合下介绍进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讲究求“真”,也就是通过语言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地名和景点名称拼写、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在取名之时有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游客也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某些敏感词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含义,掌握好译文的分寸。

四、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景点名称一般包括人文景观名称和自然景观名称,我们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的话,可以表示成为专有名称加种类名称的形式。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好比城市的名字或人的姓名;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从内容上来说,旅游景点的专有名称描述性成分居多,其包含的信息相对广泛与复杂,景点的种类名称标示了景点类别,相对而言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若是从名称翻译的实现途径上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旅游景点印刷品的翻泽和景点名称标牌的翻译。无论是简单的名称表述,宣传品介绍、景区标示或者是导游口头翻译,在翻译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准确、传神,最大限度地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

上面提到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准则实际上包含了对等理论也包含有“归化”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求译者采用 “异化”策略。旅游过程中的文本资料对于游客来说,它背后所涉及的丰富内涵及背景文化远高于资料本身,一方面要使目的游客理解景点名称,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以满足外国游客或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特性的要求。由于景点名称蕴含特定的文化,其翻译就应该尽可能地强调内涵意义的翻译,让外国入获得有关该名称最基本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就达不到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目的,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尤其是文化上的异化就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策略突出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尽量移用源语种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和传统,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对源语文化最大化的认知和体会。当然,在注重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同时,也要掌握翻译方面原本的增词,减词,省词等综合技巧的使用,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篇6

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在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陕西,弘扬楹联文化,彰显自身文化底蕴,凝练城镇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形象,发展楹联文化产业,是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楹联;城镇文化;特色;和谐城市;建设

文化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对提升城镇功能、促进居民素质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楹联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意蕴、可庄可谐的特点,成为富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国学明珠。陕西省是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闻名的,楹联文化在陕西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如何借助楹联这一文化精品的独特魅力,展示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文化特色,是我们面临的深层课题。

一、弘扬楹联文化,凝练城镇特色

陕西是文化大省,拥有多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中,保存下来的历史楹联、特定区域的民俗楹联,都成为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且不论著名的文物景点,单就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寺庙古刹楹联就足以成为文化的“亮点”。像长安县香积寺的楹联:“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出地艰难。”是语重心长的教诲;韩城司马祠的一副对联:“刚直不阿, 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 著成信史照尘寰。”是对汉代伟大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赞叹;留坝县张良庙楹联中的一副:收秦关百二河山, 奇谋独运; 辅汉家一统事业, 成功不居。“是对历史人物的述评;道教圣地周至楼观台的一副对联:“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道出了修身处世的道理;终南山弥陀寺山门楹联:“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是对山寺景色传神的描绘,联景相映,相得益彰。

陕西省各地拥有数量众多的楹联佳作,大多都含有无数动人的文化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文化故事,保护与延续地方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是我们创建文化特色最宝贵的依据。因此,建设文化特色首先要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保护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对联、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对联,并认真挑选出精品佳作, 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经典品牌,让它们在生活中留下烙印,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保护这些其实就是保护文化底蕴、保护地方特色。

其次,充分发掘和利用楹联文化,形成陕西省旅游文化特色。通过楹联对景点的点题、渲染和美化,把楹联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增添旅游景点的审美文化价值,彰显陕西省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之成为中外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闪光点。

二、创建城镇楹联街区,打造城镇文化名片

首先,在城镇建设中,要增强楹联文化意识,突出城镇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的楹联文化含量,对城镇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等处的楹联,进行统一设置与管理,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城镇文化的品味。

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往往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城镇文化的载体。如城镇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特色广场、主题公园、休闲场所、网络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都应有自己独具一格的楹联展示,使其散发出厚重的文化内涵,让其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通过楹联展示,以彰显城镇的个性与人文精神。

其次,创建城镇楹联街区。城镇楹联文化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设置几个楹联, 应把楹联内涵与街区特色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韵律,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城镇楹联特色文化可以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不同街区历史的形成、人文景观、居住环境、地方单位等区域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街区楹联文化发展的主题,从而创建各种主题街区。如西安书院门、西大街、顺城巷等仿古街区,可打造成历史文化楹联一条街,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德福巷等街区可以用楹联来展示休闲文化的特色;西高新区一带也可以用楹联突出高新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在户县、周至、汉中、宝鸡等地,可创建“楹联之镇”、“楹联之乡”、“楹联之村”等,展现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主题鲜明的楹联文化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才能增加城镇的文化特色, 体现城镇的个性魅力,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名片。

三、夯实楹联教育基础,推动楹联文化发展

积极开展全省的楹联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和社会两大平台大力推进楹联教育。学校楹联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入手,让楹联知识走进课堂,与诗词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渗透诗联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诗联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每周一堂诗联鉴赏与创作的专题课、每月一块诗联文化墙、每学期一次诗联培训讲座、每年一次校园诗联创作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楹联的兴趣,陶冶高尚情操,在阅读、学习、积累楹联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进行诗词楹联教育,应该充分利用选修课堂、校园网络、校报、文化沙龙及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阵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欣赏名诗名联,推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上的楹联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或举办培训班、名家讲座、社区楹联学校、楹联橱窗等方式面向大众普及楹联知识,普遍提高城镇民众的文化素养及楹联创作的兴趣。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楹联活动,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提升城镇文化形象,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各区域应根据自己不同的地域色彩、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开展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楹联活动,吸引群众自觉参与。如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为主题,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征联比赛,评选出优秀楹联加以奖励,并悬挂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宣传,彰显楹联文化特色;每年春节,开展征春联、送春联、评春联、挂春联等一系列活动,普及宣传楹联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使楹联文化渗透到城镇的各领域,让更多的人关注楹联、了解楹联、喜爱楹联,让楹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对提高陕西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陕西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开展特色活动正是丰富城镇文化内容、增加城镇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五、经营楹联文化,发展楹联文化产业

篇7

随着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各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规划发展,国内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就西南地区来说,云南、广西、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早,知名度高,贵州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力度和文化资源对旅游产业的推动力度还有很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地方历史文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当地的风景名胜、历史文物、宗教习俗、科技成果、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掌故、方言、谚语等。就这一点来说,地方历史文化对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其一,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人们的旅游已经从城市观光旅游――看高楼大厦,发展到文化旅游――品味旅游地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产品。就贵州省来说,民族文化旅游是我们的特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内容之一的民族歌舞、民族故事、传说、典籍更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在气质,更能让旅游者回味无穷。

其二,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硬件支撑,但是,地方历史文化更能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许多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都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作为独有的文化支撑,也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云南丽江古城、西藏的神秘民族宗教文化等等。我省的旅游景点,尤其是新开发的一些景点,尽管天生丽质,山水风情胜过国内很多旅游景点,却由于缺乏历史人文背景的支撑,显得苍白,游客只是看看、走走,就没有更多的回味了。

其三,地方历史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需求。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可以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从而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旅游点文化内涵。

其四,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彰显旅游资源的个性。各省市在产业发展中,都把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定位,竞相模仿景区的建设和布局,没有文化的差异,出现“千人一面”、“千景一格”的现象。要在旅游业发展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自己个性,就可以解决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开发问题。

二、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

地方文献是以文字、图片、音像、口碑、遗存实物等形式存在的,记述、研究地方历史、现状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社会、人文活动方式的记载,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地方文献是认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第一,地方文献记载特定区域人类各种活动印迹。我们人类的活动都是在某一区域进行的,即使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性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在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就成为地方文献记述、研究的对象。地方文献作为记述、研究地方自然人文、社会活动的载体,形成的各种资料就是地方的历史文化。

第二,地方文献的广泛性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提供广阔的空间。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献专题有不同时代界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献内容,几乎涉及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地方历史文化在地方历史文献中,只是散落在历史文献中的一颗颗珍珠,需要我们悉心研究,并把它们串成美丽的项链。

第三,地方文献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追溯地方历史文化的文脉,寻找地方历史文化根源,离不开地方历史文献。作为地方文献,地方风情、风物的资料,地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知名人物、趣闻轶事以及地方文献古籍都是地方的历史文化的展观。

第四,地方历史文献是现代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凝结。地方文献具有“地方之百科”和“原汁原味”的显著特色,体现一个地域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它既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土生土长”产物,既记载历史,又承接未来。作为专门的文献,通过对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文献整理,保留地方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现代历史。

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丰富贵州的旅游文化资源

第一,要宣传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发地方文献是发掘旅游景点中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地方故事、地方谚语、掌故、神话传说、民族习俗、歌谣都需要在当地的文献中进行挖掘,求得诠释和注解。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中各类信息,可以拓展旅游业的经营思路,增加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解,并获得相应的开发政策和资金的支助,保障对地方文献实质性的开发。

第二,要注意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就图书馆来说,首先,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只有把地方文献资源长期正规化收集、保存、整理、开发,才能够形成有规模、有个性、有特色、效益显著的藏书体系,才能真正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根据图书馆的科学要求和旅游发展的需要设计收集的范围、收集的重点以及布局。再次,注意地方文献的整理。注意分类别保存、收集整理。最后,还要注意编目的“地方性”。尽量使用地方性名称的主题词,加上地方限制,突出地方查阅目标,如:石阡木偶、关岭红崖天书、贵州苗族文化等等,然后,进一步开发二次目录,既便于找到与旅游相关的主题,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查阅相关的研究与背景。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保护性开发,扩大地方文献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既有很强的生命力,又十分脆弱。贵州地方文献中,有很多容易消失和变化的东西,如:贵州的山歌、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以山歌为例,口传性、时代性、地方性很强,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的魅力。因此,运用现代数字音像手段对山歌、口碑文献、实物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挖掘,十分必要。

第四,要运用地方文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是保存地方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地方历史文献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地方景点的开发必须从地方文献中寻找历史依据;请相关专家就某一文献主题的开发与研究作学术讲座;邀请地方旅游部门、旅游公司、文化T作者研讨地方文献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举办主题文献开发的学术会议;举办主题文献展览;邀请旅游团队来馆参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地方文献,使之成为地方文化,进而成为旅游文化的源流,丰富贵州旅游文化内涵。

篇8

2、大理,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3、厦门,厦门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4、西藏,中国最神秘的一块土地,旅游者心中的天堂,人文历史古迹丰富,拉萨市有古迹200多处,已开发的旅游景点20多处,待开发的景点30多处。

篇9

首先,给你介绍一下东平湖。东平湖,位于东平县西部,湖面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19公里,总面积为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为124平方公里,蓄水量为40亿立平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黄河下游仅存的天然湖泊,烟波浩渺,吞日月而接长天,自古有“小洞庭”之称。

介绍完湖,在介绍一下山。白佛山又名“?_山”“金螺山”,俗称“白虎山”,位于东平县城西北十里长山最南首,整个山体呈南北走向,面积约为6。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70。6米。白佛山拔地而起,危岩绝壁,故人称其“山势奇绝”,素从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着称。

最后,再给你介绍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腊山,位于银山镇卧牛村的南面,东临东平湖,西距黄河6公里,主峰海拔258。4米,总面积723公顷,绵延15公里。腊山小巧玲珑,风格独特,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秀丽多姿。腊山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着名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有:祥龙观、老虎洞、平云桥、古乐台、马跑泉、玉皇殿。碧霞元君祠、药王庙等。

篇10

关键词:湟源 ;旅游文化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2-02

旅游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战略,它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旅游文化营销是在对旅游者的文化满足与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的双重创造和促进过程中,达到高度和谐化的文化体验。有“小北京”美誉的湟源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多处记载湟源历史,见证藏汉友谊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华石山、宗家沟等山、水、林、泉、草甸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古迹文化,城隍庙、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境内景点多达47处。为了能够将湟源县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名县,就需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旅游文化营销体系,以促进湟源县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文化营销概述

旅游文化营销是指旅游业经营者运用旅游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游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从市场需求角度讲文化是指其深层结构意识部分,即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取向等所构成的旅游者的文化心态;从产品角度讲,文化指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文化营销主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时代性,其内涵总是反映出时代精神,传递时展的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文化营销也呈现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旅游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唯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脉络,赢取消费者的喜爱。二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个性化,由于每个地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其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地区文化既能反映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能体现地区娱乐特性。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具有个性化,才能使游客产生独特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创造流连忘返的旅游氛围。三是旅游文化营销应具有核心价值观,与营销方式不同,旅游文化营销不应只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景点的外貌特征,也应创造核心价值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点,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创造具有核心价值的旅游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本地的文化品位。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一)深层次内涵缺乏发掘。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其基本要求是保护当地的优秀文化,以此来深入挖掘地区文化内涵,提高当地旅游品位,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很多旅游行业发达的地区并不依靠游客数量的多少来获取收益,而是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与极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来增强当地旅游与文化的契合程度。当前湟源县的很多旅游景点虽然开始进行文化营销,但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发掘,对旅游行业的开发仅限于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而没有深入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战略性的旅游产品,旅游特色不够鲜明。

(二)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当前文化旅游成为游客所追求的一种高品质旅游体验,人们由原本的休闲旅游逐步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品位旅游进行转换。在这种新潮流的带动下,湟源县致力于开发当地的文化特色,但是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更深层的剖析当地的文化特色,使得很多地区出现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例如,湟源县主要发展历史文化主题旅游与生态环境旅游,然而很多周边地区如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湟中塔尔寺、互助土族民俗村等主要旅游产品也是历史与文化,而青海湖、坎布拉、孟达天池、可可西里等生态旅游更是全国闻名。在旅游产品大量雷同的背景下,湟源县的旅游产品过于单薄,无法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旅游营销力度不足。旅游营销是弘扬旅游文化的重要方法,但是湟源县一些旅游景点的营销力度不够大,不懂得灵活采用当前较为热门的网络团购、线下降价、特价等广告方法,仅仅以自然客流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无法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与旅游品牌。由于湟源县处于西宁至青海湖的中转站,吸引的a驻足游客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湟源县的旅游资源将逐渐被游客淡忘,无法形成固定客流,就算在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也不会有大规模游客驻足、参观、消费,湟源县的旅游文化将无法得到弘扬。

三、推行多元化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名县

(一)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推行文化旅游。当前湟源县的文化旅游多是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创造性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内涵,将一种抽象的文化以具体的景点形式展现出来。湟源县应构建以丹噶尔古城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日月山和宗家沟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石峡“农家乐”为载体的河湟乡村文化旅游三个板块,形成以茶马商都、王母故里、排灯之乡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体系。着力塑造丹噶尔古城一个“品牌”,打造茶马商都和王母故里两张“名片”,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

(二)创新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定位。湟源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了多民族杂居地区,各族文化相互磨合、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湟源特色的风俗文化。因此,湟源县应创造更多的旅游体验方式,来使游客获得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例如创建具有湟源地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美食城,制作品质优良的本地文化物品如排灯纪念品、丹噶尔皮绣,提供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本地特产如吉友陈醋、金华菜籽油等方式,丰富文化产品载体供游客体验、选购旅游产品;通过书籍、杂志、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等形式,使游客对湟源的旅游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便于游客旅行的定位;同时,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加入,并打造乡村游、自驾游、休闲游等旅游品牌,激活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三)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旅游文化。在宣传方面,湟源县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吸引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在丹噶尔古城拍摄,在剧中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宣传;通过举办推介会、驴友交流会等方式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面对面的宣传湟源县的旅游特色;通过摄影比赛等方式来吸引文化界名人参与到旅游景区文化宣传中,凸显湟源县的文化内涵。

(四)实行差异化营销,打造独特旅游品牌。差异化营销能够应对当前旅游行业中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利用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以突显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例如,湟源县曾经举办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旅游节,使湟源县的文化特色得到凸显,充分展示了湟源县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大力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通过差异化营销取胜。

四、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像湟源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县,其文化特色就是发展旅游行业的一张王牌,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因此,湟源县旅游部门应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加强旅游文化营销,以促进湟源县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宁怡,欧阳晓波,王莉娟. 旅游文化营销研究[J]. 商业经济,2010,02:111-112

【2】艾华.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J]. 商业时代,2007,34:26

【3】张玉香. 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探究[J]. 前沿,2012,06:124-125

【4】韩晓莉. 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 中国商贸,2011,2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