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艺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园艺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园艺专业

篇1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篇2

摘要:人力资源是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示范区人力资源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出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主要为教育培训策略、政府管理服务创新策略、市场流动配置策略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 产业转移 区域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示范区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1、示范区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

(1)示范区人力资源的优势(S)分析

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2009年,示范区拥有总人口3058万人,示范区9 市2 县(区)的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45%和67%;示范区普通高等学校72所,中等学校4446所,技工学校数96所,各类成人学校1116所;同时,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合肥地区拥有985工程院校1所、211工程院校2所,全省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有国家实验室(含筹备)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4个。

(2)示范区人力资源的劣势(W)分析

示范区各市在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的财政投入偏低,增幅过小。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市教育支出分别仅占总财政支出的5.52%、5.3%、6.2%、7.6%。

示范区人力资源文盲率相对偏高,文盲率最高的是池州市,高达14.72%,滁州市、巢湖市、宣城市紧随其后,分别为14.15%、10.54%、9.74%,即使是马鞍山市和合肥市也均超过5.6%。

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仍然偏高,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口分别为930万、628万、650万。比例分别为42%、28%、30%。

(3)示范区人力资源的机会(O)分析

示范区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临近的地区。据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将给予示范区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规划期内,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

随着全球化和示范区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出现了国际共享和自由流动的特点。在进行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打破传统、出走安徽、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促进示范区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人才能力水平。

(4)示范区人力资源的威胁(T)分析

示范区面临东西部争夺人力资源的双面夹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示范区的吸引力不够大。中西部地区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集聚,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示范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导致人才空心化。 另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四川、重庆、陕西等西部地区发展加快,也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在人才争夺上也摆开阵势,这也对示范区的人力资源引进有着巨大的威胁。

2、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1)教育培训策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示范区各级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让公共财政应更多的向农村倾斜,不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利用行政监督职能,同时要转变村民的教育观念,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降低辍学率。

促进职教板块化,构筑协作平台。一是发挥合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北核”的作用,由合、巢、滁3 市共同构建示范区北职教板块。二是以芜湖为核心,由芜、马、铜、宣4 市共同构建示范区南职教板块。三是以安庆为核心,联合池州市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等构建示范区西职教板块。

(2)政府管理服务策略的

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示范区各市县、以芜湖、合肥、安庆的南北西三大职教板块为责任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属地化管理体制,以党委为领导、以组织部门为中枢、以相关职能部门为支撑、以各用人单位为基础,努力构建逐级向下延伸、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网络体系。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下放权力。大力培育发展各级人力资源学会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规范运作和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职能,逐步构建起以地方各级政府为主体、行业组织为基础、重点企业为龙头的信息畅通、服务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

(3)市场配置策略

建立皖江城市带人才市场、人事服务中心。示范区要按照人才市场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名为“皖江城市带人才市场、人事服务中心”。示范区必须整合各市已有的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示范区相贯通的人力资源大市场体系。使皖江城市带人才市场和其他已有人才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4)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

实行“十千计划”,即示范区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的十年内引进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逐步和安徽省“百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向对接与配合,并适当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建立和完善“示范区特聘专家”制度,授予引进的人才以“示范区特聘专家”的称号。同时,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可尝试由省财政给予每人2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助,示范区各市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一次性补助,具体数额由各市按照其财政情况而定,用于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各市单独引进的海外人才,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政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篇3

关键词:专业实验;开放办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庆乐(1979-),男,河北宁晋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讲师;张丽青(1975-),女,河北玉田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93-02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和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6]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工作仍采用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致使培养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7-9]如何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泰山医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医学院校,其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预防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针对以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确立了“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采取开放式办学、自编实验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实验课单独考核等措施,努力使专业实验教学体现“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传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2年设置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一直采取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

由于实验项目的开设是从单独某门课程角度出发,每门课程安排的实验学时数有限,使得基本实验技能的锻炼和综合分析、创新能力的锻炼难以兼顾,造成了专业实验项目以基础型和验证型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从试剂配制、仪器组装与调节到实验步骤的讲解等整个实验过程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实验,机械地操作仪器设备,很多学生根本不动脑筋思考,即使数据不好,也不会分析和查找原因。[10-11]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专业实验的兴趣,更不能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下降,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实验室设备利用效率不高,个别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

过去的专业实验教学是与理论课相配套的,而且一般是先讲理论后做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开学到期中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快到期末时许多理论课都要安排专业实验,由于仪器设备数量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很多仪器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经过几届学生的使用后个别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缺乏与开设实验项目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学生实验技能不过关

一直以来,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专门的实验指导教材,大多数以课程附录中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些实验项目由于编写较早,又没有及时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因此一些实验内容过于简单,而且所用的仪器设备多数已经落后,不能满足目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个别课程附录中没有的实验项目由指导教师事先编好实验讲义打印后分发给学生。由于课程附录或教师自编实验讲义中的实验步骤几乎全是文字描述,虽然实验步骤描述得比较清晰,但对于某些实验现象或仪器的基本操作往往使学生把握不准或理解模糊,加上教师在实验课上语言讲解或现场演示不清楚,使得很多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专业仪器设备错误操作,导致仪器设备损坏率较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以培养“医工结合”特色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改革目标,自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全体教师对实验项目进行删减、整合和更新,参考国内外著名高校关于专业实验教学的先进改革经验,确立了“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并对专业实验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总结如下:

1.确立“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把所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与课程分离,整合为一门实验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并将其分成三个层次:环境工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

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包括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包括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的实验内容。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依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科研究热点中确定项目题目和研究内容,由学生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自主实施实验方案,撰写专业报告。在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分别设定三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适当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重。这种“三层次三模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避免了不同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出现雷同现象,如环境监测实验中的“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与环境化学实验中的“大气氮氧化物的日变化曲线”内容非常类似,将前者删掉保留后者。在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中,从学科研究热点和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进行筛选,选择实验条件能够满足的项目进行开设,尽可能使项目内容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设计的“羟基氧化铁的制备和吸附性能评价”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羟基氧化铁的制备条件的确定、吸附-解吸实验、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评价等,既能锻炼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并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原理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考研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编制与开设的实验项目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当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体系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项目的选择与安排,包括实验名称、实验内容、考核方法等。由于在本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不仅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而且增加了很多新的实验项目,目前市场上没有现有的实验教材可以直接应用。因此,我们组织人员自编实验指导教材,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高。

目前,在专业实验的教学中主要由指导教师利用板书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讲解完了再利用实验仪器进行现场演示。有的实验现象单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难以描述清楚,学生听了之后仍感觉比较模糊,如滴定实验中到底溶液呈现哪种颜色指示到达滴定终点。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验仪器现场演示时只有少数距离近的学生看得清楚,造成很多学生仪器操作不规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专业摄像机拍摄了很多仪器操作和实验现象的照片、视频资料,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专业实验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主要实验现象,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有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

3.进行开放式的专业实验教学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首先,学生需要按照项目要求先把实验方案设计好,经老师审核合格后才可到到实验室作实验。其次,学生需要自己完成配制试剂、仪器组装与调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主要实验环节,有了问题之后可向值班教师请教。如通过“曝气条件下校园生活污水和医药废水中COD和BOD5比值的测定”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COD和BOD5的含义和反映水体有机物含量上的区别;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

另外,把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的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和多媒体课件等资料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相互交流实验体会或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新实验成果。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了解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验技能情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4.增加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

将专业实验单独设课后,除了将正常的学生实验操作、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外,还增加了实验理论和操作考核。实验理论重在环境样品的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和监测方法原理,其中有些内容是实验课上讲授过但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过的,考查学生课上是否认真听讲。操作考核重在学生的基本操作是否规范、仪器是否会正常使用等,现场打分。在结果评定过程中,操作考核占30%,理论考核占30%,实验报告占20%,现场操作和平时成绩占20%。

三、结束语

自从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单独设课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今后应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安排,增加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加强开放式办学力度、设计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实验素养和操作技能,为将来的考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立元,王云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5):60-62,65.

[2]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89-92.

[3]马飞,蒋莉,孔峰.强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专业方向性[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4):85-87.

[4]鲁逸人,等.环境学科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55-156,170.

[5]梁国斌,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江西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3):72-75.

[6]嵇雅颖,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

(6):53-56.

[7]陈胜,张立秋.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21-23.

[8]伍斌,郑毅,邹敏,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层次”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3):126-128.

[9]王向东,金燕,曾抗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03-105.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是现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分散在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里面。分别有:创意思维,图形创意,动画人物造型设计,摄影摄像等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及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创意类课程主要训练的是学生对日常事物的分析、联想、研究,了解一些创意思维训练的特征和常规模式,老师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创意思维分析,开拓思路,用这些手段来孕育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使学生能提出一定的创意思维方案,通过对创意设计表现形式的分析,积极探讨新创意思维艺术形式的视觉表达力。怎样将高职院校创意类课程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我们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老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意类课程针对的对象是广大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个群体里,可能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成绩相对比较薄弱,也就导致了学生展开创意联想的范围就比较狭窄,而且很多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的兴趣也比较小,教师如果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更是没有多大兴趣。所以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我们要注意教学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入课程学习中来。

二、课程改革的动机

目前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比较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的操作专业设计软件,殊不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艺术专业创意类课程在学生以后从事专业工作中说是很重要的,老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意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完成一些作业,完全没有提高到要培养学生创意意识的角度。为了培养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走的“更远”,所以这是我们对创意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机。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

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和专业基础的薄弱决定了他们对纯文字教材肯定兴趣不大,我们要选择更加实用,应用面广泛的高专教材,当然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我们老师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为学生选择合适有用的教材。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专业教师又是教学的全部资源。专业教师是指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导师,为学生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给予最初的指导实践。对于艺术设计创意类课程,专业教师的实践,具体分为三步,分别是备课,上课,课后。

上课期间,是我们教师系统的向学生讲授课程的时间,按照创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也可以将创意类课程分为几部分:理论讲授,实例分析,指出训练目标,构思点评,实操完成,作业点评。

理论讲授是我们创意类课程必要的步骤,因为任何方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的,发散性思维虽然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但是怎样把学生这么多的发散思维整合在一起来与创作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理论课程要教授的,枯燥的理论看似毫无生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合理的讲授方法将理论知识编排在一起,注意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输给学生。

实例分析是我们教师讲授理论中间穿插的个案或者讲完理论后所举例的一些案例,创意类课程必须要有很多优秀的成功的实例。指出训练目标,这是我们上课的检验步骤,指出本次创意类课程的最终训练目标,也就是给出作业的大概方向,让学生开始准备创意作业,也就是开始构思自己的创意和将要选择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创意。

创意构思点评,学生经过前面阶段,基本构思已经完成,教师就开始针对每位学生的创意构思和要用的表现手法进行点评,避免学生构思和表现手法脱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有的学生构思完好,但是无法利用他们现有的表现手法来很好的将创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指导他们调整表现手法。

课后实践操作,完成创意构思点评步骤,学生就进入实操阶段。

作业点评,学生最后的作业已经完成,创意类课程作业基本上都很少雷同的,所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点评,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业的成功或者欠缺之处,好在下次作业之中进行改进。

至此,教师的创意类课程上课步骤才算完成,教师上课的每个小环节步步紧扣,互相作用和联系,这样也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创作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每个步骤的相关性。

五、结束语

在设计观念和表现手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针对还没有机会接触设计实践的高职学生 教师运用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 并尝试不同教学手段模式 可以尽早地训练和培养适应设计岗位的优秀学生在平面色彩构成具体的教学中 激发了我们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运用一种弹性的手段,针对学生的层次有目的有根据的缓步进行,成为设计教育者在当今新语境下不断探索和试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校区2011年教改课题“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01

参考文献:

[1]裴红胜.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艺术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胡艳萍.对高职艺术教育中平面色彩构成教学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3]胡琼.高职艺术教育中的色彩构成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

篇5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篇6

关键词:专业俱乐部建设;牵引;士官学员成才

1 专业俱乐部的界定

专业俱乐部是指以调整士官学员知识结构、挖掘专业潜能、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专业课程,开展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等活动,由学员自愿组成的课外组织。与传统俱乐部以娱乐放松为主要目标不同,专业俱乐部主要立足于帮助学员学习和了解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士官学员刻苦钻研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作为学员第一课堂的延伸,专业俱乐部具有自主性、专业性、灵活性的特征。

首先,专业俱乐部以学员自愿加入为前提,具有自主性。为了适应部队岗位任职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员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觉加入各类不同的专业俱乐部,学员既是俱乐部的天然主人,又是俱乐部的服务对象,在俱乐部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学员能表现出超强的主人翁意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

其次,专业俱乐部以开阔学员视野、扩展专业知识为目标,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培养学员全面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满足学员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专业俱乐部可以弥补这一局限性。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俱乐部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方式,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和融合,能培养学员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

最后,专业俱乐部活动是灵活多样的,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专业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活动开展有了不断的创新,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时间上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人数上可多可少,活动成员主要是院内学员。俱乐部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活动点子自然层出不穷,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

2 专业俱乐部的作用

建设成熟的专业俱乐部,对院校、教员和学员三方都大有裨益。对院校而言,通过专业俱乐部营造出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员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参加各种项目和竞赛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员的学习潜力,为院校争得荣誉;对教员而言,专业俱乐部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解决俱乐部活动中出现的专业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教员的实践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对学员个人而言,加入专业俱乐部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升职业素质,从而能有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今后在部队的发展大有好处。下面仅从学员的角度加以阐释。

(一)专业俱乐部有效拓展了士官学员的专业技能

专业俱乐部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员提供更高的展示平台,培养高精尖的士官职业人才。专业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对专业有着浓厚兴趣的学员,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俱乐部活动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在俱乐部这个平台上,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和延伸。学员除了参加专题讲座、竞赛训练之外,还可以参与到教员的科研工作中,完成一些基础研究和辅助工作,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当学员通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会更加激发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加深学员对专业的情感,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专业俱乐部不断丰富了士官学员的精神生活

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有效地释放了学员的压力,促进了学员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有利于士官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定期开展的俱乐部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高质量方向发展、给学员的课余生活提供活泼、高雅,寓教于乐的新天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俱乐部举办的会员比武及各俱乐部在宣传方面的竞赛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也为较为庄重的军校校园带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专业俱乐部提高了士官学员的综合能力

参加专业俱乐部,可以说是学员为将来的岗位任职所作的职业选择和定位。俱乐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其成员创造与外单位联系的机会,开拓俱乐部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帮助成员充分利用社会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俱乐部内部,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平等交换意见,可以公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有较浓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培养学员的民主意识。

3 专业俱乐部建设的方向对策

(一)融入教学体系,建立学分制

专业俱乐部已经不仅仅是丰富学员课余生活的添加剂,在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合作精神、鼓励创新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专业俱乐部的地位,将学员参加专业俱乐部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把专业俱乐部作为学员选修课程的一部分,参加俱乐部等于选修了一门课程,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组织完善、成员稳定、活动规律的专业俱乐部,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教学或培训活动,凡是认真参与教学培训的学员都可以获得学分。学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推动俱乐部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俱乐部活动质量、提升学员素质能力、引领俱乐部稳定持续发展。

(二)活动项目化管理,组织层级化建设

专业俱乐部的活动在紧扣“专业”这一主题和特色的同时,还要针对当前95后学员的心理特点,除了开展传统的参观培训、专业知识讲座外,对于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员可以围绕岗位任职能力,融合个人兴趣爱好,借助创新训练计划平台,按照项目的操作流程,构建“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项目团队,申报创新项目。创新项目将以往被动的“要我学”模式转变为“我要学”,而且学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开拓专业视野,夯实专业素质。

针对学员能力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俱乐部会员进行层级化管理,将会员分为三种:兴趣会员、普通会员、核心会员。俱乐部每年定期吸纳新成员加入,成为兴趣会员,针对兴趣会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入门活动和普及讲座,表现特别出色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兴趣会员可以晋升为普通会员,参与课题或技能竞赛。普通会员一般为老学员,他们经过一年的发展、学习和提升后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参加社团组织的教学培训,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晋升为核心会员。核心会员一般为竞赛的种子选手或创新工程项目团队的领队,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高效的自学能力、出色沟通技巧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建立完善的层级化制度,根据会员的能力水平策划组织活动,新会员有傍样,老会员有动力,有助于做好 “传、帮、带”工作,推动俱乐部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开放实验室

专业俱乐部的活动开展,除了要有政策的扶持和师生的参与,还需要活动场所和配套硬件设施。当前士官职业院校的创新项目都是依托已有的实验实训室,这些实验实训室都是为具体某一门课程所建,而创新项目住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超出现有课程的范畴,创新项目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缺少配套硬件设施导致项目延期或者无法继续的情况,所以专业俱乐部建设需要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开放实验作为活动场所,为从事创新研究的师生提供能得以自由发挥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45-01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舞蹈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较高的舞蹈技能,使其毕业以后可以担任中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课程,进行舞蹈方面的研究。或者毕业之后做舞蹈演员、舞蹈艺术管理人员或者舞蹈编导等工作。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舞蹈表演类人才以及教育类人才,然而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少拥有具有丰富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都会跳舞,但是普遍缺乏舞蹈专业理论知识,这样对于培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不利。

(二)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钢琴课、古典舞基训、舞蹈欣赏、声乐表演、剧目排练、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创编、艺术概论、芭蕾舞基训以及舞蹈教学法等。不难看出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中关于理论课程比重比较少,更多的是以实践课为主,一个星期的实践课程会安排4个课时或者8个课时,但是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个课时。这样很容易导致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很难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思维。

(三)教学方式

以往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完全由教师传授,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展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指导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示范一遍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练习,如果练习方法不当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手上。

二、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学问题

目前很多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而且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将舞蹈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也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很难有效提高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质量。同时,现阶段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之前并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如果教的太简单可能会使专业舞蹈学生的才华被浪费,如果教学太难的话,很多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二)进一步完善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议

1.强化舞蹈理论教育。一般,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输出方向主要是舞蹈演员、舞蹈教师,不管是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掌握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舞蹈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舞蹈技能以及多种舞蹈教学方法。同时,通常高师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成绩相对较差,而且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为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丰富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

2.注重舞蹈基本功练习。针对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联系,只有打闹了根基,才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现代舞、民族舞。教师在传授舞蹈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3.根据舞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成为一名中小学的舞蹈教师也可以,基本上的工作内容就是娱乐节目比赛、文艺节目、编导能力以及舞蹈编排等,其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舞蹈能力以及舞蹈编排两大类。高师院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加强学生舞蹈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培训,同时会及时将我通过很好的掌握舞蹈编排以及舞蹈表演的要点。其次,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不仅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的编排能力以及编导能力,同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当然教师也应该一旁加强指导。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应该多学习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法,首先应该全面了解幼儿园以及中小学生、初中生的特点,结合她们的身心特点采用有效的舞蹈教学方法,其中幼儿以及小学生就比较适合采用启蒙式的舞蹈教学方法。另外,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定期到幼儿园以及中小学实习,通过实践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当前高师院校舞蹈专业教学现状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以后就业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54-02

随着药学新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尤为重要[1]。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1 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一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一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及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

2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学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本人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 年,实际上最后1 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3 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 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 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们编制了包括临床药学、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处方调剂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 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 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 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 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 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 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 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 周,熟悉药品GMP 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 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 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 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 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 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 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 实结。

第14~15 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4 小结

4.1 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 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 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4],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5],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6]。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三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 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3]吴永佩,颜青,蒋学华,曾仁杰,甄健存。医疗机构药剂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6;17(19):1444-1447.

[4]王玉和,何勇,张文志。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医院药房实习教学中的实践[J]. 中国药房,2007;18 (25):1992-1993.

篇9

从2016年上半年的5.7%到全年6.1%,黑龙江省GDP增速稳中有进,新的增长因素和力量正进一步汇聚,实现“十三五”平稳开局。部分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改革、创新、开放是经济发展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的三个关键词。

玉米市场化改革、“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龙煤、森工、农垦等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工业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黑龙江省通过建立保底和再就业机制,两批组织化分流龙煤富余人员4万余人。

重点领域的改革内容丰富:煤炭去产能1010万吨、商品住宅库存减少1123万立方米、营改增减税51.8亿元、总规模101亿元的工业投资资金运营、8家省属国企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

政府内部也在深化改革、严格管理。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黑龙江取消省级行政权力事项192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407项,省级权力清单精简69.9%。全面实施“五证合一”,继续提高工商登记便利化。

既要牛羊满圈又要绿水青山

黑龙江省是畜牧大省,今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同时,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同样要保持。一直从事畜牧业发展研究的省政协委员刘娣直言。

作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刘娣已连续多年关注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她说,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些年黑龙江省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因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加上畜禽粪尿,造成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另外,黑龙江省是秸秆高产省份,年产秸秆700多亿公斤,但秸秆利用率不足40%。过度开垦耕种,长期不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量少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有机质快速流失、土壤板结、肥力逐年下降、土壤耕层厚度变薄。

面对这些问题,依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思索,刘娣提出了以下解决路径: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和种养互作。即在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总要求下,以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把种和养科学有机结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其特征是注重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种植和养殖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实现生态化植保和防疫。其目标是3R:即减量化(Reduce),资源投入最小化;再利用(Reuse),废物利用最大化;再循环(Recycl e),污染排放最小化。

省人大代表吴步花和省政协委员杨谦不约而同地指出,大力发展畜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建立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既要牛羊满圈,又要绿水青山。

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在黑龙江省畜牧业中仍占着不小的比例,零散的养殖户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饲养水平较低,且饲养成本偏高。随着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畜牧业饲养成本不断加大。

多位代表认为,发展绿色畜牧业,根本还要围绕“科技兴牧”这一主题,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普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代表们指出,黑龙江省必须大力扶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使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改变目前粗放的养畜模式。“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省要尽快大力扶持牧草种植,彻底解决草畜矛盾。”在解决发展畜牧业和保护生态这一矛盾中,生物技术是“金钥匙”。“黑龙江省可以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从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入手生产大量有机肥。”

如何实现万众“创业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持续推动四支队伍创新创业,既注重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又注重促进农业、林业、生态等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相结合,在供给侧生成更多市场主体,吸引留住人才,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带动就业。继续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短板,帮助其解决好角色转变以及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引进人才等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持续加强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新优势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的创业机会,倡导组合式创业,搭建更多平台,留住更多人才。

“创新创业是很多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黑龙江省的‘双创’特别有亮点。”吴步花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其他省一说‘双创’,好像主要是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事,但咱们省还多了两支队伍――农民和城镇转移就业职工,每类人群还都有具体的帮扶政策。”

吴步花的想法是众多代表委员的共识。省政协委员杨宝峰说,近几年,随着本省“双创”教育和实践平台从无到有,大学生创业人数激增。省人大代表郑秋鹛则表示,近几年省委省政府不断推动机制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走上了创业路。还有代表委员指出,创业让农民和转岗职工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在分组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很多代表委员都表示,省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但作为“双创”主力军的科技人员,虽在创新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建树,但却在创业中缺位。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郑秋鹛认为,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关键要解决机制问题。她说,东北农业大学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了“推广类别”,在职称晋升中设立了“推广教授”;把教职工长期深入基层从事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所做出的贡献,视同教学科研成果纳入评聘考核体系;将成果转让与转化工作列为职称评定的评审标准等,这些改革切实提升了教师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两会”进行的同时,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传出好消息,园区中的乐聚智能、万洲焊接、燃卓科技和传世科技4家企业经风险投资机构估值已经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这4家企业都是在校生创办的。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程茂田认为,黑龙江省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力度,尤其应该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名校大学生,或在创业发达地区有创业、就业经验的优秀人才来龙江创业。“他们到我省创业,不但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让更多我省的创业大学生学到先进的经验,还能为我省发展吸引大量人才。”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邹淑琴是农民企业家。1993年,28岁的她从依安制米厂下岗,怀揣着家里仅有的35元钱,创办了三利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如今,她的企业已经成为依安当地数得上的农企。邹淑琴说,“从前政策少、资金少、技术少,农民创业十分艰难。不过随着我省进入‘众创’时代,农民的创业路会越走越宽。”

“在矿当条汉子,转岗就做勇士。转岗再就业,就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七台河市民吕明刚最近找到了“新出路”――网络创业。两年多前,吕明刚用1000多元注册网店,卖黑木耳等山货,如今网店销售额达到了300万元,黑木耳的月交易达到3000多公斤。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国内诸多高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各门专业课程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作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以笔者工作的一所民办高校来说,也在努力探索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而本文笔者以自己教授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为例,谈一谈此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以期对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益助。

一、明确室内设计教育的定位,合理设置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中职教育上存在交叉,导致最终培养出的一线的劳工,这明显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初衷极不相符。正是因为对该专业的定位含混不清,也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么沿用中职教育(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中职学校升格而成的)的模式或者“套用”本科院校采取大同小异的模式。有学者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其一,课程内容设置上过于老旧,没有与专业相统一。就拿传统的素描课来说,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训练方式为主,而这种训练内容和方法,无法彻底解决室内设计师的造型能力培养问题,从内容、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性质;其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组织上缺乏了统整性和衔接性。在课程组织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统整性和衔接性这两个原理,合理地处理好学科内容与学习单元的顺序关系以及课程内容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在目前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组织中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如有些课程内容知识过于陈旧、课时分配不科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分离等。[1]所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相统一,彰显室内设计专业的性质和特点;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该课程体系内部子系统之间及子系统各要素之间都能“合理运转”,形成整合效应。笔者进一步认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特色,才能实现室内设计专业结合实际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服务。

二、重视现场教学提升学生技能,促进课堂所学的快速“内化”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各系部所建设的专业工作室,不仅是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地方,也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场所。然而这对“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来说远远不够,高职院校还应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校外实践机会,比如,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带领下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掌握装饰施工、装饰构造等的第一手资料,在“消化”和“验证”课堂所学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技能,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一线经验”。有学者指出,现场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快速手绘、运用3DMAX等设计训练,以强化学生手绘和电脑效果图表现能力。[2]从大三开始,高职院校应组织学生全部进入实践学习阶段,比如到学校定点实习单位的相关设计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能让学生踏入社会前提前“预热”,让他们熟悉实习企业的运作情况,体验生产过程,感受设计程序,了解项目管理,加深专业印象。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建设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 企业专家组成的工作室教学团队”[3],校企共享人力资源,教师既要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以笔者所在的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为例,目前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还在不断建设中,为了建设这样一支教学团队,必须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走出去”就是指,高职院校要利用多种途径,给专业教师更多的相关企业兼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真实项目带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挂职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引进来”即指,高职院校应高薪聘请具有相应行业资格证书的校外企业人员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以巨蟹公司为首,我系让他们把在企业工作的“一线经验”和思想带到高校课堂上来,使高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能吸取实践的“养料”,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更加实用化、社会化。学校还要定期开展专、兼两种人才的交流活动,让他们都能彼此吸收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进而让这样的教学团队焕发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勃勃生机。

四、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环境,笔者认为,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经济投入,增大正常教学投入和设备投入的比例,如通过建设模拟工作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同时还应安排专项建设经费,保证教学改革经费的及时到位。创新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由“教授”’转变为“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消化;要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4]让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比如在“室内设计项目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操作小组,每组 3――4人,让他们在交流、探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个个项目。唯有此,才能让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学习、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 婷 ,徐 昕 . 浅谈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2012(29)

[2] 潘 春 亮 . 浅谈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