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汉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一、引言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政治、商业、文化,尤其是外交、外贸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英汉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英美人交流时套用中国的文化观念,运用中国人的交际模式,因而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知识,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失败。英国语言学家Jawa hanlal Nehna曾说过,“If we seek to understsnd a people,we have to our selves,asfar as we can,in that particularhistoric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后,将使中国人有更多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因此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对于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方面等。

1.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打招呼

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正常的搭话方式,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 ?

—It’s really a beautiful day.

谈天气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顺着对方说,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个保险的搭讪方式。

(2)交谈的话题和禁忌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如果想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然后发问或先谈谈自己的状况,以便引出话题,让外国人自己谈起。

(3)称呼和称谓

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小姐。论文格式,文化冲突。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到就用名字称呼。不仅同龄人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之意。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接呼其名,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不成体统。

首先,中国人在称谓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一个姓,如“黄局长”“林经理”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其次,汉语称谓复杂,亲属名词十分丰富,如:伯父、姑父、姨夫、叔父。但在英语中仅用“uncle”一个字代替。

(4)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论文格式,文化冲突。

(5)赠送礼物和接受礼物

中国人之间赠送礼物,送礼人总要反复申明:礼薄,小意思。而英美人则常说这是他(她)为你准备的,希望你能喜欢。朋友、亲戚给我们送礼,我们总要推辞一番再接受。收礼后一般不当面打开,以免给人贪婪的形象。英美人则相反,他们一般不推辞,而表示感谢,而且往往当着客人把礼物打开,并称赞一番。中国人则等客人走后打开,以示礼貌,但是这在英美人看来是你小看他送的东西了。

(6)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词语文化内涵上的体现

(1)语言的内容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中实际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间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差异,包含在语言词汇中的意义就不一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实际意义上很微妙,甚至很大区别的词语。不仅单个词有差异,一些谚语、成语、口语等也有差别,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A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译成“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意思是两个人一起受过苦、遭过大难,这样的朋友才是a friend indeed,而这句谚语的原意却是:Afriend who helps when one is in trouble is a real friend.意思是当你有困难时,帮助了你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两人一起患难。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论文格式,文化冲突。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汉语成语“说曹操,曹操到”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the devil come”,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走狗”、“狗腿子”。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本身都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只有掌握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各方面的思维差异,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对英汉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交际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论文格式,文化冲突。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论文格式,文化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好的结果产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二)、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摘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消除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我们应通过大量阅读英语资料,浏览媒体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还要大胆实践,经常与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交往,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在跨文化交往际中信息表达更准确,言行举止更得体。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 .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 ].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顾日国.《跨文化交际》[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 ].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移情能力 价值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涉外往来频率提升,规模得到扩大,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跨文化交际愈发受到重视。实质上,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但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具备完善的知识能力体系,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与应变能力。跨文化交际者既要能接纳外族文化,又要敢于包容跨文化交际中某些不确定的情境因素,以上特质与能力均将对交际者消除并化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不可控的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偏见起到一定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一切均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与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多层面障碍,就必须正视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引下开展适度的文化移情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1.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1.1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现实所需

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均具有自身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民族文化、等,言行与习惯自然各异,跨文化交际者只有正视上述文化差异,才能够使自身适应各类具体的文化,在形形的文化交际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并寻找交际的平衡点,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当行为,使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从认知与感知的层面摆脱本国文化所积淀而成的定向思维,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感知异国文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移情。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以及由于二者文化间不易被感知的差异所造成的交际摩擦,均为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提供了理由。

1.2文化移情是彰显民族文化背景所需

文化移情能力可在跨文化交际中凸显民族文化,并通过语言学、符号学等达到沟通目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拥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与特色,要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必须客观而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间的民族文化,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道德标准、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误解。

1.3文化移情有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价值观,文化移情有利于消除交际主体消极的价值观,提高其积极性,增强交际主体对文化的辨别与辨证思考能力,提高对不同文化差异与内涵的感知与认知,在基于本族文化的前提下,包容异国文化,使交际主体以正确的情感认知态度进行沟通,从容应对交际中的各类情景,这些均为文化移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与价值。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的敏感性与顺应力对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高交际主体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必须转变思维,将交际的另一方视作交际主体之外具备自身个性特征的客体,交际客体与主体间的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差异认识,使其认知到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差异为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使学生对不同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制度、用语规范、价值观等有大致的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进行信息的引导与传播。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习得者科学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正确对待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民族优越论、人种优越论、文化优越论、种族歧视与偏见,甚至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因此,要想保障跨文化交际主体在面对超越自身思维定势的文化差异时,仍然持有公正客观而科学的态度进行处理,就必须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展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避免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以客观的态度应对文化差异,直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双赢局面。

2.1赏析国外经典影视作品

相对典型的异国影视作品可直观地反映出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教师可选取代表性强的影视作品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此学生便对目的语文化有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开放小组讨论,抑或使学生模拟影视剧内的文化场景,让学生将本国文化在面对同一场景时所做出的反应进行对比,促进学生自主探寻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深入剖析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表达差异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如电影《刮痧》(“Gua Sha Treatment”)由“刮痧”这条主轴,以多层面折射出中美文化差异,如家庭教育、孝道、朋友的定义等。

2.2巧用第二课堂的魅力

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亦为有效举措。如外语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跨文化知识竞赛等竞赛类活动,舞台剧、话剧等宣传类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均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激情,提升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增加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文化移情的培养目的。另外,习得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读书、阅报、观看影视作品等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或多参与涉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应抓住课堂内外一切有利于培养移情能力的机会,为学生拓展了解多元化文化的渠道,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打破狭隘的民族文化优越论,使其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3.结语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文化差异教学活动,同时需要习得者利用课外时间充实语言文化知识并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这些均为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讨,成立一套对培养文化移情能力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促进外语习得者外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3

关键词:警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交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Goodenough,W.H.,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Washington[M].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57:167.

篇4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请记住我站域名/]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篇5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18-01

1语言教学与文化比较相结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并指出,“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1.1提高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化修养

教学以学生为主,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及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就如导演一样统领全局,要组织、引导学生的教学活动,安排恰当的活动内容及方式,并做到答疑解惑。外语教师应该是恰当的文化内容的传授者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英美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的角度去了解材料所表达的语用意识和语用逻辑,加强对学生交际策略语用的指导以及相关文化差异及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指导学生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防止交际失误。

1.2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强化语言使用时的文化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由于中英文之间文化差异、理解和表达上的失误造成交际失败。可见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标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学生增强文化差异意识,认识并接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了解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1.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

以往的口语课往往以句型背诵及机械模仿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语言学家Heaton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因此在课堂内容上我们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配音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一切能够开口说话的机会,给他们营造一个真实的交际场景,即使一旦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类似的语境,学生也能从容应付。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英语交际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语言规律的悟性,所以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日常交际需要的基本规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在不同的课堂阶段和不同的课型中去进行训练。最后依然凭借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交际化项目及大量思考性问题,由贴近课文到远离课文,再到完全能自由表达,从而完成向真实语言境界的过度。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势在必行

2.1传统教学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上的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中一些文化背景、社会准则了解不够,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但在与英美人实际交际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认知程度,减少跨文化交际时的失误,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以文化教学为基础,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2.2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所有文化和社会生活经验,是这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为避免此类冲突的发生,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育学生要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语言,而且是通晓文化。因此,仅仅掌握好外语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将不能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大学英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措施

第一,平等的文化观。外语学习者首先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第二,重视词汇蕴涵的文化差异。虽然跨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词汇蕴涵的文化差异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现出的意义不对等。

第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主旨,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手段直观地给学生提供具体体验外国文化的情景,内容可以涉及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等,这样学生既能听到有声的语言,又能看到使用语言的客观环境,听觉和视觉同时活动。这些题材,语言深浅适当,英语、美语兼顾,精泛视听兼而有之,可以听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就不同问题与不同人的谈话,几乎是同样地接受语言的实践,又比较对照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了英语社会,而且还充分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广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4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1)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交际能力的两个中心概念就是"有效性"和"恰当性",同时"有效"和"恰当"也是评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了普遍认可。

(2)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信息获取与信息交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跨文化交际是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融合了文化,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不同的语境得体的表达自己,成功地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视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则更为恰当。教育部最近提出教育改革五个方向:更新、改革、提高、扩大、规范,更明确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课程应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其主导教育的方向,全面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差异;交际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学习一种语言实质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向中国大学生教授英语就面临着两种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经常成为困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严重阻碍了他们正确得体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通过分析汉英文化差异,研究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语言范畴内的汉英文化差异

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了解该语言的文化是真正理解和运用该文化的语言的重要前提。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从而产生重叠现象,但更多的是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汉语和英语仅仅在语言学的范畴就存在着以下几大差异。

1.1 在语音方面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汉语有四声,读起来抑扬顿挫,而英语没有四声,只有轻重音。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语音特点的影响,在讲英语时往往是力求把每一个单词都清楚地说出来,这种不论单词重要与否的发音习惯往往使得他们的话语缺乏重点,不易懂。同时,他们自己在听英语时也不易找出话语重点,结果影响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2 在词汇方面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在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从而导致一些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如:政治(polices)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政治家(politician)是令人尊敬的伟大人物,而在英语中,politician仅指一种职业,不仅不会令人联想到德高望重,反而会令大多数英美人联想到“耍手段”、“弄权术”、“虚伪”等贬义词。松树、仙鹤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而在西方并没有这种涵义。孔雀在中国象征繁荣、吉祥,在西方则有虚荣、自大的涵义。再比如,“个人主义”在中国更多的是一个贬义词,在西方却受到极大推崇,因为他们将个人尊严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人生目标,把个人奋斗看成是最宝贵的行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难发现许多看起来对等但是实际意义有微妙甚至很大差异的词汇。如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时对此不加注意,便会引起误解,导致交际障碍。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风俗习惯存在的差异,有一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是没有对等的词汇的。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等级间的差异,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序。因此汉语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称谓名称比英语中的要多得多,而英语中的称谓除了亲人之间的dad ,mum ,grandpa ,grandma ,uncle,aunt 等几个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不用。即使跟外人说话,为了表示礼貌,中国人会根据对方年龄、性别称呼“大爷、大叔、大娘、阿姨”等,而西方人只用“先生、女士”,只有对亲戚才用uncle,aunt 等。

1.3 在段落中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受到古希腊逻辑体系的影响,他们多喜欢用演绎的思维方式,喜欢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再列出论点。而中国人则正相反,他们喜欢常用归纳的方式,把次要观点放前面,把主要观点放后面。这一点导致了中西方语篇顺序的不同,英语文章的结构一般遵循从普遍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而汉语文章的结构由于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喜欢把主要观点放在文章的后面,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果学生对英美人和中国人在遣词造句谋篇顺序的差异不够了解,仍沿用汉语的语篇顺序习惯阅读外刊文章,结果肯定会影响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1.4 在语用中的差异

词语的语用意义离不开双语交际的语境,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可能因为出现语用失误而导致跨文化言语交际失败。现在以汉语和英语中的寒暄语为例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语用差异。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过饭了吗?”或者问“你去哪?”在汉语的语境中,说话人并不是关心别人是否已经吃过饭了,或者是打听别人的真实去向,确切得说,他只是想和对方打个招呼。但是如果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我们仍然套用此方式,用“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lunch/dinner?”或“Where are you going?” 两句话来和对方打招呼,受话者不但会感到意外,还会以为说话者在间接地邀请他们吃饭呢,第二句话还有可能引起受话人的误解,以为说话人多管闲事,结果必将导致交际失败。

2 汉英文化差异敏感性低造成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我国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是造成他们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低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2.1 习惯按中国人的思维来表达英语,给交际带来了障碍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他们往往习惯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思维定势,来理解、思维而后表达英语,因而常常产生误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而换在某个外国的文化背景下,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礼貌的语言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

2.2 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必须要有语言交际的亲身体验。婴儿习得母语是从要吃要喝这些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逐步习得母语的功能和结构规律。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自然习得英语的环境,且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英语教育还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3 我国的外语教学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号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语法和词汇学习当作为语言学习的全部,脱离实际运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反映出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差,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完成多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这就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尽管有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很强,但是语言交际能力却难令人满意,无法达到真正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4方面的措施:

3.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英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语言等。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3.2 准确把握好教学时机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讲解生词和词组不仅要教读音、拼写和字面意思,还要深入到文化涵义。教师应该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

在英汉文化发生冲突时,应及时进行对比。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英汉语言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将这种差异放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他们所代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在中国称老年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因此英美人都不服老,所以在使用英语时,我们应该提醒学生用“senior citizens” 而不是“elderly people”来指代“老人”。

3.3 要精心选好教学的角度

应站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上分析看待同一现象。我们在教写作时,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那么在教学策略上就会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逐步认知理解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最终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

3.4 把握好合适的程度

文化是分层次的,文化迁移体现在不同层面上。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尝试从价值观、语境、交际者的非语言因素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刺激和训练。立足于这三个层面,教师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全面、准确,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3.5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

文化教学应是渐进地、自然地、启发式、关联地,而不是集中、说教、注入、孤立式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为内容,还包括其他文化,除高雅文化外,还应涉及大众文化习俗、仪式及其它生活方式、价值观、时空概念、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深层文化的内容,所讲授的文化信息来源应多渠道,如阅读、交流、大众媒体、实例分析、调查、到目的语国家实践等,多角度介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并从汉语文化、英语文化及其他语言文化等多重角度看待英语文化,采用启发式,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

4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广大的外语教师不断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涉外商贸谈判中跨文化沟通,是国内企业谈判者难以把握的内容。如何处理好涉外谈判中的文化沟通,如何避免谈判中的误解……,是国内许多涉外谈判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论文从谈判中常见的中外商务谈判的文化冲突分析出发,结合东西方思维方式、商业习惯、社交禁忌与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涉外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商务活动开展必须依跨文化沟通来实现。跨文化沟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因素的阻碍。这些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因素。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沟通,应采取适当的沟通途径,克服文化差异的不利因素,加强理解和融合。

三、选题的学术前史

跨文化沟通是跨国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文化、文化层次及文化差异在跨国经营中对跨文化管理和谈判的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基础有着重要影响。肩负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跨国管理者们应该认识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及努力协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跨文化沟通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

四、选题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的重要意义。

2、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言文化差异。

3、商务谈判人员的跨文化交通能力。

难点: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计划采用的方法

6月到9月查找资料,10月整理资料,11月完成初稿,12月修改,定稿。

将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进行论述。既对跨文化交流学进行论述,又结合涉外秘书的具体工作进行分析。把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商务谈判的具体工作中去。

六、论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商务谈判中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关于跨文化交流学

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文化交流学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跨文化交流学的基础研究提高跨文化意识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第三章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具有的跨文化语言修养

第一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第四章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七、参考文献

⑴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第1版

⑵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⑶王兴孙,陈洁,报道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介绍国际商务知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

⑷王健宜、滑本忠编著:潘雪辉、滑本忠、刘肖云、张季芸,书中所讨论的问题是由三方面的专家共同认为在国际商务沟通方面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第2版

姓名:

学号:

专业:

篇8

[关键词]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人类的跨文化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当谈到人际交往,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语言交际,而忽略交际中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是整个人类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特别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交际所不可替代的功能。非语言交际是交际双方使用各种非语言形式的身体行为、特征和本能组织、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总之,在语言交际中,除说出的话语以外的所有表达形式都属非语言范畴, 它同语言表达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语言交际的误区主要有:

1、体态语语用误区。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人体各部分动作和基本礼节动作。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人们都知道点头“Yes”摇头“No”,但希腊人用“摇头”表示“Yes”,表示“No”时则用面部向前,头部向后仰的动作来表示。这种行为当然与美国和英国文化中类似行为相去甚远, 所以希腊人与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失败。又如,耸肩是许多英语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 它表示“我不知 “我也没办法”之类的意思,而在中国,表达这一含义的习惯动作是摇头或是摆摆手, 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会对他们的这一动作百思不得其解,从而造成交际失败。再比如说亲吻, 亲吻多是西方人表示关系极其亲密的身势语,受到性别、地位、年龄、亲疏、道德,甚至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欧美,辈分高的人吻辈分低的人额头,男子对女宾吻手背,而辈分相同的明友、兄弟姐妹之间,只是脸颊相贴,只有情人之间才嘴对嘴的亲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吻并不限于男女之情,它还表示尊敬和关心。在苏联的沙皇时代,赐吻乃是表示一种奖赏。在中国,这种身势语只限于夫妇和恋人之间。在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不少奇异的“吻”的法律。例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法院规定: 一个女人在一辆行驶中的交通工具里吻一个男人时,一切危险概由她负责。

2、副语言语用误区。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副语言语用误区是指对沉默、话语转换的把握不当,或是对一些非语义的声音使用不当。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比如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而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在英语国家里,只要听清了问题就必须作答,即使文不对题,也比沉默不语强。虽然中国人认为沉默是金, 但是如果用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败,甚至引起更大的误会。

3、客体语语用误区。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 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 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客体语语用误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少见,这跟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分不开的。例如,日光浴是英语国家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晴朗的日子穿上游泳衣,躺在户外草坪上或海滩上,让太阳暴晒自己的皮肤,以晒黑的皮肤作为健康的象征,而中国人很不能接受和理解这一习惯,在中国,白皮肤是美丽的标志。中国女士害怕太阳暴晒,总是努力想让自己的皮肤白嫩一些。再比如说在香水的使用上, 英语国家的无论男女都喜欢使用香水来掩盖自身他们认为不好的体味,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中国人却往往不喜欢太浓郁的香水味, 尤其对男士使用香水更加不能接受,甚至认为有点儿娘娘腔。

4、环境语语用误区。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环境语语用误区就是指对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的处理不当。布罗斯纳安通过调查对比发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的聚拢性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离散性。因此,在空间方面,英语国家的人对待拥挤的态度和中国人不一样, 英语国家地域空旷,人口稀少,他们对自身空间的需求明显,强烈抵制他人侵犯自己的领域。在拥挤的公交车内,英语国家的人觉得很不习惯,竭力避免与人碰撞,中国人却能怡然自得。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排队时的拥挤现象也很不习惯,认为中国人在排队时相互站得过近,而他们排队的特点是与身体前后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不惜以粗暴的举动阻止他人触碰自己。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对银行里设置的一米线往往置之不理;英语国家的人往往排斥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二、走出非语言交际误区的措施:

1、增强非言语文化差异的意识非言语交际的跨文化差异多种多样,很难给出一个满意的描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非言语交际系统。如Almaney 及Alw an 提到过小孩在掌握言语技能之前就已经在学习此系统,并把其视为他们主要的交际方式。随着小孩们的成长,非言语行为早已经在他们的意识里扎根,并能够运用自如无需刻意培养。文章前一部分所提及了几点差异在不同文化中会以不同的方式再现出来,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其不同的意义,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却表达相同的意思。总而言之,要增强这种文化差异意识,通过阅读其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来了解其文化底蕴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理解异国文化。

2.端正对待非言语文化差异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了解文化差异;接受文化差异;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优越感);学会海纳百川,灵活应变;遭遇文化差异时,学会宽容。

3.注意比较分析应该意识到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归根结底人们是要相互交流的,因此要避免盲目夸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认识到差异的存在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分析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已经造成的困难和问题并探索途径加以解决。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特性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而跨文化交际者与母语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之处又极为敏感和难以接受,对比分析就更显重要了。

4.尊重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方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一定涉及正确与错误的道德问题。因此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会产生文化偏见。任何国家地区的非言语交际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使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非言语交际方式进行交际。在非言语交际中,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态、空间时间界域的使用都带有浓厚的文化特征,了解这些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和障碍,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再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都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在我们了解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时,要尽力做到有海纳百川的气量、避免偏见、防止过于简单化或者盲目夸大差异,端正态度,从尊重文化差异出发,理智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非言语行为,使我们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参考文献:

[1]Zdenek Salzmann Boulder,Language,Culture& Society[M].West view Press,1993.

[2]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3).

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充分重视传授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论文参考网。

一、语教学的本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实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是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它不是母语教学,而是在同一种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学习另一种语言,属双语教学。因此,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所以说,外语教学的任务在本质上就是实现不同文化教育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英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虽然经过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仍然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采用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精讲细练模式,不注重语言的实际操练。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题能力很强,有的甚至能通过相当级的考试。但是在实际交际场合,他们基本上属于“聋哑型”的,以至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相形见绌,很难进行口头交流。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尽管英语在我国越来越普及,但是,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目前还不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使用英语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很难形成讲英语的习惯,更别提用英语思维了。在交际场合,他们往往习惯沿用本民族的思维模式,把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移植于英语表达中,因而,语音、语法、词汇可能正确无误,但由于行为原则是中国式的,说出的英语也带上了浓重的汉语色彩。(三) 忽略文化差异。当前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各种考试进行的,很少顾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在与英美人的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而导致交际失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上述现象反映出,一个人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言、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他就能用这门外语顺利地进行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网。

(一)加强语言能力培养,提高文化素质

语言能力不仅指外语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还包括母语的运用能力。没有好的母语基础就不能奢谈外语能学得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多强。同时,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是沟通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借助英语,我们能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的了解。扎实的母语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强化文化意识,突出文化差异

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由于地理、历史、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不同文化的比较,还应通过教材提供的语言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使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规范的教学同步进行。

(三) 营造语言氛围,创造交际语境

在外语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母语的交际语境,以致许多学生无从说起,也不知讲得对不对。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氛围,创造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譬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影音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电视、录像等;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地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英语母语者面对面交谈,从交谈中多学一些正确的句型和习惯表达;还可以让外籍教师把他们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活跃了学习形式,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网。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我完善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调学生培养自己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将外语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提高综合素质、获取宝贵人生经历的过程。

总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掌握外语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掌握外语的基本规则的同时,注重了解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Larry. Samorar 等著. 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赵厚宪.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且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便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这是因为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实践证明,仅仅学好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西文化间的主要差异

1.1价值取向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推崇个人主义,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很生气。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1.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1.3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常见的某些表现

2.1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2客套语方面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3隐私方面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培养跨文化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开口或语不达意,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学中应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应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3.2改进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些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