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压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了使得旅游景点既能够保持生态稳定和环境不被污染,又能够使这些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在对景区的开发中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景区的管理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划。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追求,竟然不惜已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得生态平衡被打乱,环境严重破坏,甚至开始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人类才会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原来的旅游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这种新的模式既能保证生态稳定,环境美好,又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获得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兴起,势必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外有些国家,生态旅游兴起的比较早,已经初具规模。而我国的生态旅游相对处于落后状态。虽然落后,却也有一定的成就,例如我国也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已经进入了生态旅游的模式,并且正在一步步完善。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出现。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同时,因为面临着人多、生态、资源的多重压力,因此自然保护区不能采取以前的封闭模式。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重要价值
首先,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像传统游览胜地一样开展旅游。由于其天然性、特殊性、易被破坏性,如果没有创新的模式,肯定会造成生态破坏,使得需要花更多精力和金钱去维护和善后,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彻底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既能克服传统旅游的缺点,又能让人们参与进来,亲身去体验生态环境的美好,感染更多的人来保护自然。并且用用生态学的指标来控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把人类旅游对自然和生态的影响降到最小。
其次,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保护区的关键在于它的自然和原始性,既要实现资源的最大程度的获益,又要保证其不备破坏。正式它的这种特殊性,只有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才能实现这种要求。因此,我们要从生态学的高度,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取生态旅游的模式,实现在生态不失衡的情况下,最大的实现资源的价值。
再次,自然保护区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并且景观多样,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是城市中的人们旅游散心的好地方。只有生态旅游,通过合理的开发,适当的利用,才能保证这到风景的完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些措施
(一)完善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宣传,让全民加入环境保护中来。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农村旅游等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对生态没有破坏的和谐的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解决了旅游与环境破坏的对立问题,将会逐渐替代目前传统的旅游方式。现在,我国有许多好的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适宜旅游,在这些景点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对环境无破坏,还能提高整体的旅游生态保护意识。
(四)对旅游区的管理员和导游要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沿途景区的环保设施要配备完整,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不遵守规定的那些游客,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教育,屡教不改的应对其进行罚款等。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五)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制定具有合理性、规范性性和先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规划活动来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矛盾。保证经济活动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篇2
近年来,黄龙县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空前高涨有力地推动我县各行业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也给我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今春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提出“美丽乡村,多彩黄龙”的旅游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促农惠农的发展模式,形成以旅游促进多产业共进的发展势头,以此为契机,我们来探索我县畜牧业发展模式,该如何发展,给我县畜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1 坚持以消费升级带动畜牧产业升级,促进生态旅游升级
以我县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初步提出坚持以消费者升级带动我县畜牧业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规律,坚持消费者优先,以新的游客为牵引,促进新消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推动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形成畜牧新技术,新产业,以花样多样的畜牧产品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安全、环保的畜牧产品和旅游业保障等有效供给,以满足我县不同群体不断升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言而喻动物食品的消费必须转型升级为安全、环保的,而此类升级必须依靠畜牧业发展转型的升级,而畜牧业的发展转型又依托多专业的自然融合。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各行业呈现出多专业组合,才能顺利完成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并朝着安全、健康、环保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发展我县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
现代特色畜牧业是在适宜生态环境下,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符合生态规律,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消费者需求规律具有鲜明地方区域特色 、营养特色等健康的动植物食品如同黄龙生态旅游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黄龙山区是贫困县,但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生态畜牧业可培育成为黄龙精准扶贫和快速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要调整粮耗污染型畜牧业发展结构,转变粗放的畜牧业发展方式,依靠 畜牧业发展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绿色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渴望旅游消费升级群主要在城市。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是工作有保障。但生活在城里成天面临吸收的污染空气,食用的有污染的食品而黄龙山区的优点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远离污染,食品安全健康。缺点是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收入低下,现代特色畜牧业就是优势互补,让城市游客花钱购买山区的贫困农民生产的绿色畜产品这样既能满足城市吃绿色放心健康畜产品的问题,有解决了山区贫困农民收入的问题。
3 黄龙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应具备的条件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安全型的畜牧业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环保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黄龙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与良种业、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安全化、市场化、优质化、高效化和持续发展化有机结合。生态畜牧业要以森林生态放养,果园生态、围栏和动物循环农业养殖为主的“天然富氧运动,食草补饲防疫设施机械信息”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要求,有让畜禽回归自然,充分运动,才能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才能生产健康产畜产品,逐步推广优质牧草如:菌草等青粗饲料饲喂畜禽,不仅极大节约粮食可保证畜产品的安全性。设施机械信息以经济实惠的原则给畜禽提供简易方便,实用的养殖设施同时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力、物力和资源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目的。通过推广这种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我县生态旅游提供的安全、健康、环保的动物产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上山,进沟,入林发展规模化生态型绿色畜牧业,最大限度的防范疫病风险,保证动物食品的质量安全,动物食品的主要来源于草食动物,以草为主的饲养方式生产的牛羊肉、牛羊奶和生态放养猪,鸡、鸡蛋等,生态放养的中华蜂蜜。
4 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兴办家庭牧场是顺利实施生态畜牧业的技术保障
篇3
关键词:西乡;茶文化;旅游开发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生产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汉水上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现有茶园1、2万亩,是茶树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部最北的产茶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把茶文化与西乡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乡茶文化。西乡茶文化是西乡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
一、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西乡茶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不足。纵观国内,西乡茶在产品加工、包装质量上不及南方,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南方,在品种上,结构单一,根本就走不出陕西,更走不出国门,而这还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我们内部性因素。放眼西乡,有几个茶场是规模经营?又有多少茶场不是以村户为单位在"各自为战"?而各自为战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形成品牌优势,产品没有知名度,就算销出去了,也是廉价货,赚不了大钱。
1、茶园管理以小户经营为主。西乡山多川少,工业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在本地务农从事种植业等。100多万亩茶园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今家家有茶园,但大多从事的是原材料生产,要么就是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由于茶园小户经营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2、法制观念不够强,农药使用随意性较大。在防治病虫时,茶农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有效地把病虫杀灭,而很少会想到用药的安全问题。因此,农药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
二、市场开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挥优势,改变劣势,努力用质量和信誉开拓市场。让我们西乡的午子仙毫走出秦巴山区,走出国门。
1、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有特色的茶叶,扩大生产规模,占有市场。除了过大午子仙毫的知名度外,我们还应创立更多的品牌。有特色的茶叶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才能带动生产发展和出口创汇,以不断提高知名度,才能逐步占领市场。
2、严格执行名优茶产品质量标准,定价相符,建立市场信誉。质量是名优茶的生命线与重要保证,因此,要根据名优茶的质量标准,选用优良的品种原料,精心采摘,形成系列产品、质、价相符,投放市场才能深受消费者喜爱与信赖,建立市场信誉。
3、规范名优茶加工工艺,推广机械制茶,稳定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名优茶品质的稳定与提高,除鲜叶原料的采摘标准与保养等因素外,主要靠精湛的加工工艺,然而少量的手工制作固然重要,然而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品质也难以稳定与提高,只有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加工机械,规范加工工艺,以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销售一直是看好的,因此,要根据市场信息,国外对保健、快速、方便等饮料的需求,发展果味茶、保健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名优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三、旅游开发
西乡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很适合发展旅游。但就当下来看,还尚未打造出一批有叫得响的茶园旅游品牌。我们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茶园游,让游客在欣赏西乡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西乡茶文化的魅力。
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西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百万亩茶园,美丽的樱桃沟,风景秀丽的午子山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产品单一,因此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 在突出抓好樱桃沟景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午子山景区、千亩生态观光示茶园建设。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要进一步对公路、集镇沿线连片茶园进行改造,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美化茶园环境,修建凉亭竹屋,开放生产车间,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做强叫响集 "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一体的 "茶山行"茶园生态观光游品牌,逐步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让游客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尹志琴,赵丹莉, 陈小丽,等.汉中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9.
[2]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9.
[3]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8.
[4]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6]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7]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8]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9]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0]石全平,闫新慰,赵琨,等.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8.
[11]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12]乔凡梅,刘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43.
[13]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4]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篇4
【关键词】咸宁 园林与景观 建筑设计 问题 对策
咸宁市位于鄂东南,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市区内有淦河穿越,还有傍水休闲的潜山、教育重地青龙山、十六潭山公园等,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市内温泉遍布,“香城泉都”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咸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在市区建设上规划绿地面积高,并对一些原有景点进行升级改造,出现了不少亮点。
一、咸宁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考察现状
基于此,笔者先是到咸宁市园林局和市规划局查阅了部分资料,并咨询了有关专家,然后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有沁香园、淦河、潜山、十六潭公园等经升级改造的景点,还有新建的水上喷泉、竹博物馆、桂花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以及一系列工业园区绿化、街道和道路绿化等,对咸宁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有了以下直观的体会。
(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根据现场考察,在园林规划方面,市区里面充分利用群山环抱、山城相依的地理特点,将山体园林化改造为景观园林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包括青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等。并且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先后建成了望泉园、石景园等多处街头游园对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便利条件。市民的休闲、健身和娱乐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街道绿化方面,在经道路绿化升级后,增加了很多冠大浓荫的速生乡土树种,绿荫地快速形成且分布较广。在主干道如咸宁大道、桂乡大道等,种植有双排或多排树木,形成了道路绿化和休闲相结合的绿化带,便于市民行走、散步。这些绿化工程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后的舒适,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人为本”。而这种考虑民生的方案值得称道。
(二)绿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
在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了地形特色,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彰显了本地区的园林绿化的特点,在生态景区的打造中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找到了之处,彰显了个性,提升了魅力。
1.广泛种植桂花树。咸宁桂花资源丰富,是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市在桂花树的种植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目前,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充分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即“桂花”文化。咸宁市区多条主干道上栽种了大量不同种类、品性、规格的桂花,建设了桂花主题公园――沁香园,将月桂雕塑设置在人口集散度高的火车站广场,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国内首家桂花博物馆。咸宁市以丰富的桂树资源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科研和种植,营造桂树氛围,弘扬桂花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香城”。
2.因地制宜,种植咸宁本地其他植物和植被,打造园林城市特色的景观。咸宁根据植被好坏将城区山体分为生态林地、山体公园和城市建设用地。山体公园除种植桂花和竹类外,还栽植樟树、枫香等乔木,并配以薛荔、石血等植被,营造具有郊野气息的城市景观;城市建设用地也注重景观设计,合理处理其和山体、绿地的搭配和过渡。
二、国内其他地域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频繁、严重的雾霾已经强烈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存环境。近年来,国内城市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通过打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园林景观来改善城市环境,展现城市形象。在园林规划方面以城市生态建设为终极目标,以旅游景点建设为手段,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自然风貌、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环境。笔者通过考察和总结,认为国内园林与景观建设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重视园林规划设计,但实际执行存在不到位之处。目前的城市园林规划蓝图宏伟,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画面感很强,看起来绿化面积占比大,景观之间无缝衔接,显得舒适宜居。在这种规划引导下,各个城市涌现了一批园林景观,如武汉金银湖湿地公园、东湖生态景区、木兰天池等。这些景观生态环保给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是市民之福。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这些景观之间的衔接较差,甚至没有关联,各自独立。因为这些景观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脱节,景观之间的城市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从整个城市来看,绿地总面积占比不低,可给人的感觉还是绿地太少,其原因是建筑和景观之间没有合理布局,建筑和景观各自独立集中,这就是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更新了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回归到重视本地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结合城市实际,根据城市规划需求,在城市文化底蕴、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和地理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有了创新和科学管理,增加了城市园林和绿地,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个性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
(三)园林景观建设工艺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除了采用常规的工艺,还应用了很多如LED灯、音乐喷泉等设施,如武汉高铁站的设计大规模采用仿生的钢筋骨架,在传统的构景手段上进行创新,为园林造景和景观建设增添了现代气息。
(四)园林景观建筑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城市化进程节奏过快,各地在规划设计时对人文景观、建筑形式和环境缺乏认识,在景观设计时对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布局缺乏思考,只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生搬硬套,缺乏独创性,导致了很多雷同景观的产生。
三、咸宁园林与建筑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
随着咸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不断侵蚀绿地,新城区又面临重新造景。如何完善生态旅游城市,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咸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方案不够明确,专项方案不够具体,导致执行难。整体规划方案应从全局出发,明确主题,清晰主线;第二,建筑规划方案没有考虑地理地貌和风俗人情的实际,理论和现实脱节。新建城区应避免大面积破坏植被,旧城区改造也应以人为本,不要片面追求现代化建筑;第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划为城市建设让路而导致变更太多,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方案应当统筹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拆建;第四,设计人才相对匮乏,缺少创新方案。从目前的园林建设来看,有一些特色方案,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或建筑。第五,缺乏立体绿化以及多层次绿化。
(二)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1.坚持打造生态城市的目标不动摇
充分考虑咸宁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风土人情,对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在生态的基础上造城,而不是造城之后再来造景。应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前瞻性地进行几十年上百年的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改造城市生态环境为途径,实现城市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统一,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天人合一”。
2.重视整体规划设计
明确咸宁整个城市、园林建设系统规划目的,从理念设计、用地情况和园林建设入手,创造和谐、适应自然的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咸宁的目标是打造生态旅游城市,首先要树立满足市民、游客需求的人本意识。不管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处理,都应从细节上为人们的起居、工作和休闲服务,改善小气候环境,增加舒适感,才能得到市民和游客的认可。
4.立体化、多层次绿化
目前在各区域如商业中心、公园、住宅区和街道铺设了很多草坪空间,只种植少量高大乔木点缀,零星地搭配一些灌木。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地扩大了绿地面积,但却没有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咸宁靠近武汉,夏天极为炎热,应种植更多高大的达地乔木,增加绿荫面积,同时在建筑屋顶栽种花草灌木,增加草坪,这样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增加宜居空间。
5.加强设计师团队建设
咸宁应考虑引进高水平设计人才,择机举办园林设计论坛、设计方案比赛等活动,吸收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四、咸宁城市建筑景观发展展望
由于园林景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大规模的修建景观园林难度巨大。咸宁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探索新的途径,考虑以点带面,在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和生态景观上进行改建和改造,打造一些具有规模性、示范性、代表性的景区,吸引各地游客旅游拉动经济,同时经济的增长又能激发园林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
(注: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13025)
参考文献:
[1]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10(10).
[2]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赵益君.生态园林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0(12).
篇5
1.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阿尔山建市时间短,辖区大,而环境人力物力有限。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一个旅游区是重要的部分。遗憾的是,该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甚至连一些必备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设施都没有。
2.缺乏长远规划和准确定位:阿尔山地区虽然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但依旧还没有进行长远详细的规划,与周围地区旅游相比,该地区旅游业的亮点并不十分明显。
3.基础设施建设差:阿尔山地区景区分散,景点与景点间的距离长、道路窄、路况差常令游客感到不便。市内可以供游客使用的交通工具数量有限。三、阿尔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对阿尔山地区的重视:阿尔山地处西北部,可以借助西部开发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阿尔山市至蒙古国的乔巴山市铁路正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注下进行建设。这条铁路通车后,可形成东起图们江口,西连蒙古、俄罗斯,沟通整个东北亚新的欧亚大陆桥,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西出口的阿尔山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2.游客对草原景色和文化的向往:根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表明,国内外游客的目光正向着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转移,阿尔山地区正是这两者最完美的结合体。该地区拥有美丽的山地草原的风光,而蒙古族服饰、曲艺、舞蹈和祭祀活动都能吸引较多游客。
3.冰雪旅游与温泉疗养的完美结合:阿尔山市有丰富的冰雪资源,而该地的矿泉地理结构独特,水质好,医疗作用大:通过浸浴、饮用、含漱等方法,可治疗皮肤、风湿、类风湿等30多种疑难病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该地区有能力成为我国北方又一大冰雪旅游和温泉疗养目的地,
二、阿尔山地区旅游业的优势(Strengths)
1.丰富的矿泉,冰雪资源:阿尔山地区拥有世界级的矿泉群,较大的矿泉就有76眼之多。其中仅4A级景区海神阿尔山圣泉疗养院院内长500米、宽70米的狭长地带就分布着48眼水质优良混合性矿泉,是世界第二大功能型矿泉群。该地区的饮用型矿泉水水质纯净、甘甜爽口。而阿尔山市的冰雪资源也十分丰富:雪质好、雪期长、地形优越,可以开展冬奥会规定的全部比赛项目。冰雪运动与温泉疗养休闲良好的结合,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2.美丽的自然景观:阿尔山地区拥有独特自然景观。目前主要景点有:天池、地池、杜鹃湖、松叶湖、仙鹤湖、玫瑰峰、石塘林、三潭峡、樟松岭、摩天岭、天河峡等。
3.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阿尔山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已有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率在95%以上。水资源丰富,资源总量9.1亿立方米,有哈拉哈河、努木尔根河等13条河流和数十个湖泊,还有大面积的湿地。其辖区的森林覆盖率为64%。
4.珍贵的火山遗迹:哈拉哈河火山群有50余座火山锥,还包括了罕见的火山射气喷发堆积及珍贵的无水天池、地表火山口湖等。2003年该地火山科学考察确定了高山、岩山、石盆、小东沟四座活动火山,此火山群成为中国活动火山家族中的第七位成员,其发育之完善堪称“火山博物馆”,已经被批准为的国家级地质公园。
四、阿尔山地区旅游业面临的威胁(Threats)
1.保护环境问题:随着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环境问题将成为阿尔山自然资源的重大威胁,若不加以合理规划和保护,阿尔山将在若干年后成为环境保护的另一反例。
2.阿尔山周围景区给当地旅游造成的压力:阿尔山地处于“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组织”,该空间组织旅游资源丰富,尽管此组织能够吸引较多游客,但其内部的景点多,存在竞争现象。
3.知名度较低,宣传力度不够:尽管阿尔山近期推出“十一黄金周金秋游精品线路”、“长春——阿尔山森林·草原之旅”等旅游宣传策略。阿尔山的国内外知名度依旧很低,国外旅游团仅限于南韩和香港等少数几个地区的旅游团,国内客源也以北方客源为主。如不尽快进行适宜的品牌推广,其旅游业将不会有重大发展。
4.资金缺乏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阿尔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晚,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有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开发资金。景区开发是高风险、迟回报的投资方向,开发资金的短缺是该地区旅游业的重大威胁。
五、对阿尔山地区旅游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1.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应该以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使用的基础上应突出地域特征。在建设中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要考虑充分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
2.扬长避短,加速开发优势旅游资源:应该深入分析“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组织”内景点的优点缺点,深入开发特色资源,不如临近的景区景点搞重复建设。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区域内的和谐发展。
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扩大阿尔山地区的知名度:应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电影等媒介多方面宣传阿尔山的旅游资源,
4.全面普查,合理规划旅游区建设:当地政府要根据生态容量确定适合具体景点的游客容量,以保证在开发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应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旅游人数进行预测,把握资源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使当地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摘要]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阿尔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对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不文明行为游客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呈迅猛增长的态势。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10%;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3103万人次,较2004年同比增长7.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源输出国。但是,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受到了包括国际社会公众舆论的批评,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其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引导我国公民全面提升自身的旅游文明素质。
然而,使社会旅游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只将眼光放在游客身上是片面的。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缺乏社会公德和文明修养、中西方文化和习俗的差异、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市场尚不成熟等原因。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有赖于社会道德的整体提高,更有赖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将科学的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本文认为对我国游客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除进行教育、宣传和引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
国内外游客管理的相关研究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游客管理已为发达国家旅游目的地广泛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西方国家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游客管理理论:游憩承载力(RCC)、游憩机会序列(ROS)、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游客风险管理(VRM)等。除此之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游客管理方法和模型,如游客影响管理(VIM)、游客活动管理程序(VAMP)、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TOMN)等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众多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它们都建立了反应游客体验质量和资源条件的指标体系,并且确立了最低可以接受的标准,以及为保证相应区域的状态满足上述标准而应当采取的管理手段和监测技术。
在我国,游客管理仍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无论是对实践的总结还是对理论的探讨都明显不足,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态旅游、遗产旅游等。游客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多散见在一些专著的部分章节或论文中,专门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何方永(2005)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三种理解: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行为管理,即游客责任管理,目的是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游客管理是协调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关系的一种工具。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张建萍(2003)指出旅游者管理的目标是要塑造“有责任的旅游者”。袁南果、杨锐(2005)认为游客管理模式的目标是为了保证环境不受到不可接受的负面影响,从而制定管理措施来引导限制游客活动,将破坏降到最低点。
刘亚峰、焦黎(2006)认为游客行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卫生方面的常规行为管理,破坏管理和安全行为管理三个方面。他们指出,不同的旅游景区对游客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在生态旅游区,对游客的活动范围、装备乃至所穿的鞋子往往都有要求;在文物古迹景区,一般重点是监管触摸、涂刻及拍照等行为。除配备足够的人员的监管外,导游的配合是有效的补充,为此必须注意对导游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通过提醒、宣传教育,但强制性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李萌等(2002)认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景区管理的一个部分,景区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管理:景区工作人员首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带头爱护环境;景区应建立方便反映问题的渠道,便于游客反映问题和意见,及时消除不满情绪,预防破坏行为的发生;制订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尤其是故意破坏行为加大制约力度;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景观保护有关的内容,使游客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相关知识。
马勇、李玺(2006)将游客管理的方法分为激发型管理和约束型管理:激发型管理是一种软性管理,主要通过沟通和交流,充分激发旅游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包括教育、示范和引导;约束型的管理也称强制性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借助强制力保障该规则得到遵守。吴必虎(2001)通过对国内外游客管理技术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游客管理可分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两种方式。直接管理是指直接改变旅游者的意志和行为,如限制利用量、限制某些类型的活动等。间接管理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影响游客意愿和行为的因素,来改变游客的行为本身,如对设施作物理变更,加强对游客的宣传等。张建萍(2003)认为应该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通过法规、法律、制度等手段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制约,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旅游者的管理。李毅(2002)则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具体措施,即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有效控制游客活动,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导游管理和培训。
游客管理的成功经验
(一)西班牙管理经验
2005年,西班牙入境游客达5560万人次,大大超过本国人口(4200万人),创汇378亿欧元,外国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还有着文明的旅游氛围和管理井然的旅游景点。
西班牙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不准开饭馆和咖啡馆,也不准零售任何食品、水和纪念品,更不准乱停车。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景点是绝对禁止的,违者严惩不贷。西班牙旅游景点内不准吃东西,游客吃饭、喝水必须到城里的饭馆、咖啡馆,买纪念品必须到附近出售纪念品的商店。旅游景点里厕所全部免费,厕所布点合理,而且非常干净,洗手池,洗手液、手纸和烘干机等一应俱全,因此不可能发生随地大小便之类的不文明行为。
坐落在首都市中心的马德里王宫和布拉沃古典绘画博物馆,大门口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但是有两排弯曲的白色栏杆引导人们前进,游客有秩序地鱼贯而入。在这样的文明环境里,人们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任何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觉得是一件十分丢人、极其难堪的事情。马德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在路边看到体积不大的圆形垃圾箱,相隔20到30米就有一个,方便行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西班牙有关部门对个别不文明行为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不严重的事件用文明的劝说方式加以制止;另一种是对于个别严重的不文明事件予以报警,由警方出面处理。
(二)意大利威尼斯管理经验
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是一座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的小城,城市中居住着不足8万居民,而每年平均接待1200万游客。巨大的客流量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保持威尼斯的吸引力、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的负面影响,当地政府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游客行为管理政策。
为了有效维护当地的文明旅游氛围,威尼斯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当地旅游政府部门以及旅游企业共同倡导旅游可持续消费理念,即倡导旅游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和人们整体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加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威尼斯的旅游环保法规比较健全,除了严格执行欧盟、意大利的各种环保法规以外,威尼斯还专门制订了相关旅游法规,例如威尼斯市政府为规范旅游者行为而专门出台了名为“您不能”的行为规范手册,其内容包括游客不能在街头吃午餐、不能乱丢垃圾、不能在河道里游泳、不能在城内骑车或是驾驶其他任何车辆、不能在公共场合脱衣服、不能身着泳装行走街头等等。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执法官员会不留情面的给予高额罚款,如对在圣马可广场上野餐的游客的处罚高达250欧元。
我国游客管理制度的缺陷
随着国外游客管理理论的引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游客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的游客管理研究领域狭窄,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成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低。在实践领域,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管理都只是权宜之计,缺乏包括游客管理程序、方法、效果评估与监控等内容的系统的游客管理运行机制,导致游客管理无效或低效,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归纳起来,我国游客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经济效益,缺乏对游客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吸引大批的游客,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大批量游客进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一些旅游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让游客尽量配合消费,不仅缺乏对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的教育,甚至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一些旅游地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急于产生规模效益;一些旅游地的管理者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上,尤其是游客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知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
(二)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者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旅行社对组织的出境旅游团很少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差异和得体行为举止的宣传和提示,而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领队也没有担当起提醒和监督的职责。一些导游在讲解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三)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及旅游活动。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或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位置、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游人休息的设施等等。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四)景区管理混乱,相关服务系统缺乏
在我国许多景区管理混乱: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对食品饮料的食用没有要求,加之景区内的商品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许多游客便自带食品饮料,随处休息食用;商贩围追游客出售商品,随意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游客“挨宰”的情况经常发生;景区收费不合理,重复收费情况严重;清扫人员不到位,垃圾满溢,不及时清运。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很多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相关服务跟不上,缺乏必要的疏导与调控,导致游客的种种不便,导致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景区本身的管理已经非常混乱,更无法对游客进行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控。
加强游客管理和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建议
我国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企业要共同构建起科学的游客管理体系,采用管理技术防止或消除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定旅游者行为规范,加大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
加强各种类型的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例如英国的《在英旅游告诫20条》,除了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触摸展品外,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的提醒,如:“要压低嗓门,特别是在夜间和那些幽静的地方,如教堂和乡村”、“如果要把别人摄入自己的镜头,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等等。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达到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使游客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
景区要加强对游客宣传的力度,例如:在进入生态旅游地或遗产地之前,先让游客观看通过生动形象手段布置的展览或现代化技术摄制的短片,使游客增长知识,唤醒游客的责任意识,自觉进行文明旅游;在景区入口处,免费发放《入园须知》或旅游指南,提前向游客告知一些禁止的行为,使游客在入园前就了解有关规定,在游玩过程中自觉遵守;在景区醒目的地方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游览须知及文明宣传短片,在显要位置悬挂文明标语,设置文明提示牌等等。对目前的出境旅游团至少要进行三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基本的文明行为教育,不做损害他人、妨碍他人的事,如随地吐痰,衣冠不整,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国际礼仪教育,如仪表仪容,着装礼仪,会面的礼仪,餐饮礼仪等等;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了解与特定旅游目的地人民交往时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引导他们发挥对游客的示范、监督和制约作用。无论是高层管理者、导游员还是保洁工人都必须是文明行为的典范,要主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要能够做到随时捡起乱丢的垃圾,以实际行动引导游客。
旅行社需要加强对导游和领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要求他们在旅游途中尽到引导、提示、监督的责任。另外,旅行社需要对导游词严格把关,严禁无中生有的编造,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
(三)采用“激发型”和“约束型”并举的游客管理措施,进一步约束游客行为
目前,在我国旅游者整体素质不高、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用教育、宣传、引导、鼓励等方式提升国民的旅游文明行为,唤起游客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游客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旅行社向出境旅游团发放文明旅游行为倡议书、出境旅游须知等宣传资料;请游客参与管理,旅游途中或在景区里,请游客担任诸如“文明礼仪监督员”的角色,唤醒人性的优点,抑制人性的缺点;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增加增长科学知识、爱护环境、遵守文明规范等有关的内容。另一方面,采用约束型措施,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制约与管理;诉诸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吸取教训。以罚治脏,以罚治不文明,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四)完善配套设施与管理,采用人性化的游客管理技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与环境相应的行为与心情。一个场所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就越低;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优雅、整洁的环境中,他的环境意识、文明意识、社会责任感会得到激发。因此,提供一个清洁卫生、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旅游环境,是景区消除不文明行为的重要措施。
各种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卫生间、游人休息处的设置、数量、分布一定要充足合理;对景区内的车辆、滑竿、商铺等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遏制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占道经营等现象;在景区内设置“最佳摄影点”,提醒游客在正确的位置拍照,减少游客乱爬乱拍情况的发生;景区要设有专门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地图、手册等资料;建立完善的解说系统(包括导游讲解、咨询服务、影音材料、标志、牌示、地图、手册等),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信息,还能达到对游客安全提示、行为提示等的管理功能;景区内的牌示、标志等的位置要得当,信息要醒目、简洁、准确;景区内的游道、游览线路的设计要合理,使游客不走回头路,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等等。
除此之外,游客管理技巧的人性化更能赢得游客的配合,比如,制作诸如“小花多可爱,请您别伤害”之类的人性化的标示牌、温馨提示和公益广告;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枯燥感,采用提供排队的详细资料、超额估算剩余时间、使人们排队时有事可做、提供幽默滑稽互动表演、利用计算机预订系统引入绩效排队体系等等。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结论
游客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游客管理不仅可以维持旅游资源质量、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舒畅,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带动游客旅游文明素质的提高。针对我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应该在分析不文明行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努力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给景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景区和游客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曹霞,吴承照.国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2.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袁南果,杨锐.国家公园现行游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05(7)
5.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
6.李萌等.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7.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篇7
>> 森林保护专业“农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讨 森林保护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森林保护专业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等农林院校森林保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木材保护与森林保护浅析 森林保护与农业生态 可持续林业与森林保护 森林工程传统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试论森林保护 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关系的探讨 关与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保护 论述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间的关系 森林保护专业“森林病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之我见 森林保护对策探析 森林保护重在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森林病理学通论》校级精品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6/slbl)、《鼠类生物学及鼠害防治》课程网(中国有害生物治理网站,http://)、《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网(http://210.27.80.165/jingpin/2008/ylzwbh)。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表明,课程组历经了26次修订、75届次应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森林昆虫学》课程资源网及8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更新及时,在森林保护学本科系列课程教学当中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课程成绩的优良率由改革前的47%提高到了66%。实践教学表明,课程组重建的具有6个实践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及优化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开放型实验室,在实践内容上搭配合理,操作可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良率提高了72%,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提高了35%。
自2002年来,项目组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教育部“森林保护优秀教学团队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奖1项、校精品课程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优秀教案奖二等奖1项、校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1项,同时,指导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
虽然森林保护学科系列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由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改革后的森林保护学在基础教学上存在内容不够深入全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应用能力薄弱等缺点,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作为工程学科面临的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操控能力是未来森林保护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特色文化;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82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30
[基金项目]本文为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齐齐哈尔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编号:QSX 2013-17WT)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建平(1965―),男,山东烟台人。系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基地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齐齐哈尔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交通便捷,旅游业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是一个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全市现有A级以上景区14个,其中4A级2个,3A级3个。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齐齐哈尔建城至今已有8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物质资源,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旅游文化。开发具有齐齐哈尔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对于保护和开发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理念还很落后,产品创新力度仍然不足。在很多旅游纪念品商店看到的产品都是老面孔:明信片、书签、水晶工艺品等,具有齐齐哈尔文化特色的产品少之又少。设计理念上的落后主要体现在设计定位不准,将旅游纪念品等同于工艺品,设计形式也缺少时代感。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齐齐哈尔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创意产业已经开始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如举办文博会、关东文化旅游节,大力扶持相关创意机构。但就发展程度来看,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开发理念依旧落后,集中体现在可供大众消费的特色文化衍生纪念品极度缺乏。
二、齐齐哈尔的城市特色文化
齐齐哈尔的城市特色文化虽然精彩纷呈,但在开发应用之前有必要对特色文化的表征及内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有选择性地加以设计应用。
1.齐齐哈尔厚重的历史文化
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康熙38年起作为黑龙江省省城,长达255年之久,以"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的紧要之地闻名遐迩,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境内有曾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1〕可以说,齐齐哈尔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东北边疆史。
2.齐齐哈尔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齐齐哈尔市辖区内湿地资源丰富,扎龙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被列入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湿地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齐齐哈尔市的“旅游名片”。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的核心地带,四季分明,沃野千里,境内“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1〕
三、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开发思路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必须考虑本地相关资源,按照经济规律和设计规律正确地开发市场,理解游客的消费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纳入到旅游产业中来,真正成为旅游业的形象代言物。
1.传统特色产品的振兴
传统特色产品历史悠久,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是真正的地域特色产品。齐齐哈尔的北大仓白酒、克东腐乳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齐齐哈尔特有的城市味道。传统特色产品在服务旅游产业方面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现代人的消费习惯进行新产品开发。
齐齐哈尔传统特色产品虽然被广大市民视为至宝,但在国内外游客眼中的认知度却极为有限。针对这一问题,专业博物馆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博物馆的建设规模不一定很大,其目的是宣传特定产品的历史和文化,这类博物馆的建立对于提升产品形象以及产品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博物馆对于产品所起的宣传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普通媒体类商业广告所无法代替的。根据这类产品所开发的旅游纪念品已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实用品或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从另一个方面讲,博物馆对于产品销售的作用也是非常直接的,游客在经历了博物馆的“教育”之后,对于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长了见识,开了眼界,也就更容易接受产品。〔2〕齐齐哈尔传统特色产品的多数生产企业所在地与旅游景点的距离很近,例如:北大仓、鼎恒升的厂址就在市中心,能够保证游客数量,这是专业博物馆建设的先天优势。因此,专业博物馆的建设应成为齐齐哈尔市深入开发旅游的重点。
2.设计理念的更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融合纪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设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标记旅游经历,概括旅游地意象,传达地域文化。〔2〕这三个方面在层次上属于逐步深化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标记旅游经历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基础,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将齐齐哈尔主要旅游景点进行视觉概括,设计成装饰图案,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应用设计,将景点图案应用到包装袋、购物袋、文化衫、遮阳帽等旅游用品中,形成系列化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意象设计是需要通过具体形象来实现的,而这种具体形象的设计是通过产品的符号化和符号化的产品实现的。产品的符号化是通过形象的塑造,使产品具有旅游地的某种意象,芦苇画就属于这一类。符号化的产品则是因为产品本身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地的意象,如齐齐哈尔的丹顶鹤纪念品、满绣工艺品等等。这些意象把旅游地的文化和游客的情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对旅游意象的深入挖掘,旅游纪念品便有了广泛的开发空间和开发思路。齐齐哈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每一项都可以为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具体操作上,先提炼主题意象,借助于传统技艺或现代技术,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等因素进行开发。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深层次开发是传承地域文化。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传达特定的地域文化,使得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还可以成为传播特色文化的重要媒介,从文化层面上促进旅游产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可以有效避免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流于表面。例如满绣工艺的开发,就不能选择牡丹、《清明上河图》等题材进行创作。应该从满绣所体现的日用性、喜庆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方面入手,可以重点开发适合现代使用的日常用品,比如手机包、钱包、遮阳帽等等。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比只能摆放在房间里的工艺品要有意义得多。
包装是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现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性和地域性的重要途径。在设计中研究在包装上融入文化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设计角度分析,包装的要素有文字、色彩、材料和造型,将这些设计要素深入挖掘就能传达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全国闻名的锦州小菜,外包装就采用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柳编篓。纯天然的材料,古朴的造型,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齐齐哈尔来说,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可以采用柳条、芦苇、秸秆等天然材料,造型上以传统器物为基础进行再设计,包装的图案和文字可以与神话传说、趣闻轶事、历史典故等等相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包装在品味上与齐齐哈尔的城市特点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相一致,就成为旅游纪念品的有机组成,也是提升旅游纪念品形象的重要手段。
3.整体营销的建立
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营销。营销观念的落后也是制约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发展的重要因素。齐齐哈尔特色旅游纪念品大多具有重量重、体积大、不方便携带的缺点,例如:北大仓白酒、满绣工艺品、芦苇画工艺品等。生产企业和景点只注重实体店的销售,而忽略了多样化销售和延伸服务,从而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的购买热情。在营销方面,国内旅游产业比较发达的厦门就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首先,充分利用电商资源,创办专门销售厦门特产的购物网,方便游客购买;另外,著名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店都可代办快递业务。厦门的这些营销措施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营销为游客营造了愉快的旅行体验。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齐哈尔的旅游纪念品发展已初具规模,结合特色文化,融入时尚元素,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发现代齐齐哈尔旅游纪念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契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扩大文化交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提升旅游品牌形象也都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张云志.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J〕.理论观察,2008,(04).
篇9
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想听听与国同生的老人家的心声,听他们讲述祖国的变迁。从建国到现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比较曲折的路线,这些老人家走过风风雨雨,自有一番感慨。他们都提到公社化时期吃饭吃不饱、交通部方便、买卖不自由,而现在吃好睡好,去哪里都方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政策都给了人民自主、自由。以前是集体制,即使有能力都无法施展,现在只要你有本领就可以创业。老人家对现在的生活都表示很满意,并把这一切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开明。通过与老人家的交谈,我也对祖国的变迁有了更真切的感受,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年代很幸福,但祖国的未来还需要我们这一代的努力。
走访养殖户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南澳岛上的居民大多以养殖和捕捞为生,但今年来由赤潮现象的出现,我们此次调研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海水赤潮与养殖业废水的关系。据报告,近几年来赤潮爆发的频率增大,可能与当地固有的养殖模式的僵化及养殖技术陈旧不完善和当地居民为了经济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有关。我们参观了养殖场,采访了养殖户,记录他们的养殖情况,并做相关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他们。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渔民都是靠经验来养殖的,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靠每年的经验来摸索。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如果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或许可以少走些弯路,有更好的收成。可见,这里的养殖业很需要技术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
最后一天去的是海岛森林公园,我们主要想了解一下南澳的林业及生态旅游。上午主要是爬山,沿途拍了很多林木的照片。下午我们采访了林业管理局的书记,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林业的生长情况及生态保护措施,并回答了我们的相关问题。虽然中午在山上没有吃的东西,但大家都毫无怨言,认真地工作,让我很感动。这就是队伍的凝聚力。在路上大家互相帮助,带的水不多,大家就一起分享,觉得好温馨,像一家人似的。
调研工作的展开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们都乐在其中,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有时候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中午就在路边吃外卖,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就在公路旁的树荫下坐着吃饭。觉得那时的饭菜特别特别香。。。天气很炎热,同行的男生的衣服几乎都可以拧出水来。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反而乐在其中,休息的时候还唱唱歌,开开玩笑,很快乐,很温馨,没有一个喊累的。。。
上面是在调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不仅是把自己之前学到的调研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平时没注意到的缺点,就是我表达能力还不够清晰流利,有些事情考虑不够周到,很多细节没有注意到,采访之前没有多些了解采访的内容,以致于提问题提不够重点等等。 〖1〗
篇10
【关键词】观光农业;望夫石山景区;对策建议
一、概述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这种旅游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城市民众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丰富了景区旅游内容和旅游容量,另一方面也能够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等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家乐等特色品牌,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学界对于观光农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例如:舒伯阳的《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梁留科等的《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李翔宇的《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等文章。总的来看,研究的侧重点比较集中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条件与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基于旅游资源而进行的观光农业产品研究。不过,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资源配置理论优化农业观光园的区位因素、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而基于案例调查的实证分析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拟以河南省叶县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探寻此类观光农业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推动建设特点鲜明、发展合理的观光农业景区与社会支持体系。
二、景区调查与数据分析
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境内,以望夫石山自然风光为依托,开展农家乐餐馆经营。目前,望夫石山景区已存在数年,并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建设。景区内有多家初具规模的农家乐餐馆,能够提供农村生活参观体验、多种农业作物种植与农产品采摘、农家饭菜品尝等服务项目,是叶县及周边地区一个比较有名的现代农业观光景区。下面我们的调查介绍分作经营者情况和游客情况两个方面:
(一)经营者状况调查
1、人口特征
通过对望夫石山景区农家乐餐馆经营者进行全面探访,在走访的11户农家乐中,近八成的经营者来自本地,出身于当地农户。他们年龄大多集中在40至50岁,利用自身所有的土地和山林资源从事农家乐经营。同时,也有少部分外来投资人员进入农家乐餐馆经营领域。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调查样本区间存在9%的相关专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情况,他们利用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来指导实际经营。
2、经营状况
望夫石山农家乐的经营类型主要有农村生活体验、农产品采摘出售、农家饭菜品尝等项目。经营旺季一般在春、秋两季,以学生团体、单位团体居多。就平时来说,工作日一般生意清淡,周末为旺季,以亲友团体为主。平均日接待旅客量30人次左右,人均消费在100至200元之间。
3、经营困难与所需帮助
据调查中经营者反映,现阶段农家乐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基础设置缺乏。景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志导示牌等基础设施缺乏,水、电、网络通讯设施均显不足。
其二、存在不良竞争。由于农家乐经营者多出自于当地农户,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导致恶性降价、互相抹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二)游客状况调查
1、游客人口特征
在对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的42位游客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中得知,公务员和职员占游客构成的绝大部分,达到50%,这类游客一般拥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和相对固定的周末节假日。大学生和中学生们也占了24%的比重,在学校放假的寒、暑假期,学生团体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他行业还包括老师、医生、农民、老板等。
2、景区了解渠道
调查问卷设置的有关了解景点渠道的选项包括:网络推广、报纸传单、电视广告、亲友推荐和旅行社等。调查显示,亲友推荐和旅行社这两个渠道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达到七成以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经营者应侧重利用大众媒介扩大农家乐知名度以招徕游客。需要指出的是,旅行社一般属于山林类景区重要的消费媒介,望夫石山农家乐景区应进一步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从而带动游客数量的有效增长。
3、游客出游行为模式
调查显示,游客到望夫石山农家乐游玩的出行方式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自驾车游玩和跟随旅行社。其中,公共交通占12%,跟随旅行车出游的占29%,剩余六成游客为私家车自驾游。望夫石山景区位于叶县郊区,车程在一个小时左右,这说明,望夫石山农家乐观光农业景点吸引的游客集中在路程为60分钟的范围内。
4、游客满意度
对游客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游客对景区各项观光服务表示满意。在42位被调查者中,有六位游客表示不太满意,另有三位基本满意。在对观光服务不满意的游客中,我们了解到,主要是由于旅游形式的严重同化,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等加以整合,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甚至只是局限于吃农家菜,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叶县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十分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但是,观光农业景区附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高,公路等级较低,公交通行度尚达不到一定要求,缺少路标,景区指示牌很不明显,存在“欠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导致整个导向服务上不理想,给游客正确到达景区造成很大麻烦。一些偏远地区,望夫石山景区,地处辛店乡,交通极不便利,公路年久失修,不易通行,且本身景区地处偏远,需要经一定周转,使一些游客只能放弃来此旅游观光的念头。此外部分景区例如望夫石山内部设施需要大力改进,景区内部设施缺少或者老旧,部分观光游览通道已经比较老旧,难以通行,山顶的庙宇亟待修缮完整,以便游人参拜。
(二)开发者经营者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仍然比较落后,单纯依靠自然景点仅有特色进行开发,没有对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有效分析,对景区进行深度的开发。并且,传统的投资理念仍旧广泛存在,导致了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行为。
目前,叶县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投资开发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其投资行为是在旅游目的地政府主导下的企业经济行为,开发者支付初期的发展资金,开发利用资源,然后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此种方式明显缺点便是,当他们发现某一个地方有资源可以利用,便会进行投资,在开发经营时,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而采取粗放式经营,在资源吸引力减弱的时候,便开发新的项目,成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短期投资行为。这些投资及开发经营方式严重浪费了当地的资源,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且受到破坏的环境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恢复。
(三)管理粗放,缺乏环境保护
一些观光农业景区的管理工作严重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急于在短期内追求经济效益,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忽视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严重滞后,更有一些地区,就地取材,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导致生态失衡现象初现。有些地区游客在观光同时不注意个人素质,随意破坏景区设施,踩踏农业资源,景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在专题调查与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望夫石山农家乐观光景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促进农业观光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着重突出精品,带动全面发展
叶县地域广阔,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各地可开发的项目众多。要想在观光农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立足资源基础,扬长避短,突出创新,打造精品近点。在观光农业的景点开发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着重突出自身的文化内涵,树立起和其他地区不同的观光农业特色,增强对游客的新引力。当前要重点开发望夫石山景区,使其成为叶县观光农业发展的代表,注重突出望夫石的故事来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把农家乐与望夫石山、水库等景观进一步结合,做到观光、娱乐、饮食、垂钓于一体的综合观光农业园区,建设观光农业精品点。
(二)进一步改善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景区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的同时要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公交线路建设,加大公交通车数量与班次,以满足一日增长的客流量。其次,要坚强公路的修建,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提高出行的容易度,方便大城市的游客到乡间。景区内部的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望夫石山的登山道路需要进一步建设,景区的饭店需要整修,停车场面积需要扩大,民房的外观需要协调、改善,休憩设施需要大量兴建,以给游客带来一个舒适的游玩心情。
(三)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
经营者应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丰富服务项目,开展特色经营,避免同化。通过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扩宽自身的经营范围,积极开展多样化服务,已达到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持续长久经营活力的最终目的。
(四)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导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家乐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农家乐的发展大都凭借的是景区环境。经营者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注意环境保护,注重节能环保,以求得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留科,吴次芳,曹新向,常江.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2]李翔宇, 张龙. 中国观光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院报,2006(01).
[3]刘清臻.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0(04).
[4]裴泽生. 开发农业旅游及观光农园刍议[J]. 旅游科学, 1996,(04).
[5]申彩虹,杨敏. 河北省观光农业发展问题探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3,(03).
- 上一篇:文化旅游的特色
- 下一篇:幼儿口腔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