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佛教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色文化产业其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倡导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佛教文化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古代传统中儒、道两家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尤其在“三教合流”之后,更是与儒、道两家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柱,佛教文化精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中流淌,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比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佛教所倡导的和谐教义与劝人向善,对国家和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也对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同时,佛教文化有助于人们群众提升道德水平,而道德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深入挖掘出佛教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中的相融合的积极内容,鼓励人们群众能够主动、自觉地去追求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与我党和政府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所提倡的“文化大发展”的精神不谋而合。
2.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环境特性
佛教寺院、园林的选址、风景建筑、空间意境等造园技艺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符合了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使得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打上佛教的烙印。传统的哲学、美学从形而下的视觉感知的层面越出,达到了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真正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寺院跟宗教比较,蕴含了更多的形而上的寓意。可以说,寺院绝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还是以风水思想为基础的生命、自然等意识形态的象征。佛教文化旅游者既是憧憬着这一精神特性,在涉足、接触、观赏、体验佛教文化旅游地及其环境氛围的过程中,使得自己精神需求得以满足,在通过对佛教寺院景观的参观体验过程中得到启发,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超脱自我,以超度的人生价值观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并且领悟出人世间道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信众和旅游者来到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促进了佛教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3.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经济特性
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的经济收入正成为景区经营者以及当地政府不可小视的重要经济收入。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各个拥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都逐渐认识到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不遗余力的进行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同时,要使得该景区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增加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旅游吸引力:一方面是要建立饮食组合、住宿组合、交通组合、游览组合、购物组合、娱乐组合以及其他组合在内的旅游组合;另一方面是要掌控好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服务、形象以及旅游地居民态度等贯穿始终佛教文化旅游过程的质量因素。建立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将使得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信众和旅游者,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政府和居民重视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对其的投资建设,从而使得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进入到投入—产出—投入的循环发展的良性轨道。
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政府作用特性
特色文化产业包括佛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我国旅游市场在结构和运行上普遍是不完善的、缺乏有效的竞争,市场本身无法消除环境污染等负面的外部性因素、不易对重大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市场价格也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动态效果。因此,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要依靠政府去推动和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调控手段,促使作为特色文化产业的佛教文化旅游的机制趋于完善。同时,政府要担负起进行引导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市场、保护生态,消除环境污染、改善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其在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2
关键词: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
河南由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优势,因此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深入挖掘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河南要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加强旅游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旅游项目的精心设计。实行全省一盘棋,在注意突出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时,更注意互补互济,形成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成为旅游景区的形象标志,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要切忌盲目开发一拥而上,降低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
一、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河南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一位世界文化遗产评委曾告诉冯骥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有一半在中国,冯骥才则认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我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形式几乎在河南都可以找到,它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构成了中国口承文学的通史,对过去人们的道德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史上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等表达了东方才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流传于信阳一带的汉族民间长篇叙事诗《郭丁香》是汉民族的长篇叙事史诗,可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江布尔》相提并论。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挽救这些濒于灭绝的文化遗产,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以朱仙镇木版年画、豫西剪纸、淮阳泥泥狗为依托,打造民间文化艺术品牌
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其制作采用纯手工刻版,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植物配方熬制,采用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发源于豫西南,承载诸多南北朝时期特色的灵宝剪纸是灵宝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灵宝剪纸分阳刻、阴刻、叠剪、单剪四种,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忠贞,《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巧手剪纸艺人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中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借此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泥泥狗”因其造型古拙、荒诞,在众多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周易学会会长助理理杜教授解释:《神异经》记载,说混沌是只黏糊糊、黑油油,既像狗又像人熊,有耳听不见、有眼看不见,给世界造成黑暗的野兽,这为淮阳“泥泥狗”的颜色、形象提供了根据。而《庄子》中那个类乎神话开天辟地的寓言故事,为泥泥狗为何下腹畅开提供了根据,可以肯定地说: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中华先民对中华大地“破混沌”“定乾坤”的记忆复制,小小的“泥泥狗”实际永远在向人们传递着“开天辟地”的信息。
此外,河南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如开封盘鼓、麒麟舞、锣戏,宝丰马街书会,安阳“曲沟抬阁”等,我们要大力抢救整理,挖掘开发,打造精品,创造出民间文化的品牌。
(二)以媒体为媒介,打造中原戏曲、歌舞、影视文化品牌
河南豫剧历史悠久,唱腔悠扬,慷慨激昂,许多剧目广为人知,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朝阳沟》等,不仅豫剧,河南还有越调、曲剧等众多剧种。这些年来,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更是让河南戏曲名扬海内外。此外,我们还排练了《风中少林》、《河洛风》、《大河秀典》等歌舞节目,拍摄了《少林寺传奇》等影视作品,在国内外也应起了不小的反响。我们要以此为起点,以媒体为媒介,多加创新、修改,打造中原戏曲、歌舞、影视文化品牌。
二、加快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有人说,河南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作为我们熟知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开封龙亭和相国寺等都已得到开发,但更多的还没有开发出来,如夏都遗址、宋都遗址等。仅以开封为例,开封不仅有龙亭、相国寺、繁塔、铁塔等地上名胜古迹,而且地下还有北宋都城遗址和明代周王府遗址等,是著名的城摞城。在金明广场东部的地下,就埋藏着宋东京城外城西墙的遗址。开封城墙也是城墙摞城墙,这在全世界也不多见。开封曾经发现了“马道摞马道”的奇观。 1981年,在龙亭湖湖底发现了明代周王府的遗迹,开封供开发的还有著名的州桥。《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使州桥名扬天下,而“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的诗句,又使文人对州桥产生了几分向往、几分依恋。古州桥遗址就在开封自由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往南不远处,桥面距地表4.3米,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桥洞高6米,宽30米,可容纳近千人参观。如能在此建一座地下博物馆,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但这一切都还没有得到开发,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仅仅是开封就有这么多的文化古迹可以开发利用,整个河南省又该有多少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文化遗产呀!把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起来,更能彰显中原文化的悠久和灿烂,其效益和影响远远大于建几所仿古建筑。
三、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为中心,打造历史古都文化名牌
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封建社会的昌盛时期宋朝,在长达3500年的岁月中,曾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古都中,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都郑州都位于河南。这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我们要利用这种优势,打造历史古都文化名牌。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2006年,在40多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中,殷墟遗址以最高得票数入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殷墟进行评估后认为,殷墟的价值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媲美。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东周、魏、晋、后唐等先后在此建都,其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汉唐之际。“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是盛唐的洛阳;豪富人家竞相传抄《三都赋》,搞得一时“洛阳纸贵”,那是魏晋的洛阳。如今,洛阳的龙门石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的牡丹也是名动天下,洛阳的白马寺依然香火旺盛。 但总觉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遗迹不是很多,还应该加强考古和挖掘。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期时代已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周。开封城的建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有七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特别是宋代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68年,成为开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时称“汴京富丽天下无”。如今的开封城,除了那幢突兀的铁塔,已经找不到一丁点宋时的痕迹。那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的绝世繁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运河里的林立帆船,大相国寺前的技艺杂耍,也都成了遥远时空模糊的印象。但城内四处悬挂的诗书字画,栩栩如生的汴绣,浓郁的美食文化,明示着一脉相承的中原文化,依然靠着强大的文明惯性及坚韧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此外,开封地下历史遗址很多,已经探明的就有宋代宫殿遗址、宋城墙遗址、州桥遗址、明代周王府遗址等,开发的潜力很大。
四、联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战略定位,在项目规划、经费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对河南的支持力度。
河南目前现有博物馆104个(2010年统计数据),全省在册文物点达到28168处。目前,全省已登记的各类文物点达到2816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0余处,馆藏文物140多万件。我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36项,居全国第一。我省的文物保护科技、科研水平等多项指标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依托文物资源优势,培育和打造文物精品景区,全省已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0多处,成为河南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一)开展古墓文化游
中原地区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陵寝之地,“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写照。的河南的地下文物属全国第一,著名的皇帝墓葬群有:淮阳的太昊陵、新乡的潞简王墓、巩义的北宋宋陵、三门峡的虢国墓、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密县的打虎亭汉墓、洛阳古墓博物馆。另外,河南的历代名人墓地也很多。如:张衡墓、关羽墓、白居易墓、二程墓、韩愈墓、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通过游览让游客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数千年墓葬文化的演绎变迁,游客通过游览期间,了解大量的文物、壁画、墓室的建筑风格及历史;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俗民情。
(二)增加博物馆精品游
众多的历史文物精品大量保存在河南各地的博物馆,对于这部分文化资源历来没有引起重视,由于历史久远,加上游客的历史文物鉴赏水平有限,很多文物就束之高阁,默默地尘封在博物馆中。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央视的鉴宝节目不断掀起文物收藏的浪潮,很多市民百姓逐渐认识到文物的价值,纷纷加入到文物收藏的行列,同时这些节目也让更多的人对文物的价值和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加上博物馆不收费,我们可以开辟一些博物馆精品游,如:河南博物馆、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人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古人留下的文化历史资源。
总之,利用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河南省旅游产业,是我们目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观点分析,河南省凭借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已形成的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我们紧紧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开发、保护、利用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河南旅游产品质量,突出河南旅游产品特色,使河南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将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成纪.中原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N].光明日报,2008-02-05.
[2]王保国.移民与中原文化的传播 [N].光明日报,2008-02-05.
[3]魏新生. 开封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
[4]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6.6
[5]何新年, 河南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J] 中州学刊 2004.1
[6]张春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12
[7]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2
[8]杨宏恩 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9]《河南省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0]《中国旅游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1]《河南旅游大观》河南大学出版社
[12]《河南旅游地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篇3
山区 乡土 民族混居 文化 特色旅游
近年来人们对低碳、环保、自然、生态、绿色的追求,激发了乡村旅游的兴起,在乡村旅游的打造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我们迫切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渝东南是中国西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该区域以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系渝东南的门户。本文以彭水县为例,拟从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跟进,乡村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巧妙融合四个方面探讨渝东南山区乡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策略。
一、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定位
(一)彭水旅游面临的困难
彭水是内陆地区,贫困山区,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业的打造面临着向外推广的难度,面临着旅游打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缺口,面临着旅游从业人员等旅游相关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
(二)彭水旅游拥有的优势
但是,彭水县系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地,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该地有山有水,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阿依河漂流、茂云山森林公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该地区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有独特的盐丹文化,其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山区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悠久,例如,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保存下来的天然盐泉、丹穴,二十年代彭水上八乡民众为同志树立的德政碑等;再者,该地有较多的可供利用的本土人力资源,例如,该地的本土文艺、书画作者,娇阿依民歌、踩花山歌舞、吹唢呐等民族民间乡土艺人,打糍粑、做鸡豆花等饮食传人,以及彭水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的学生等众多的后备人力资源。
(三)彭水旅游建议的定位
“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等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来满足身心需求,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有吸引力”。因此,特色旅游打造至关重要,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纵观彭水旅游、周边旅游、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可以将彭水旅游特色定位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山区区别于平原,乡土区别于城市,民族混居区别于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中等城市有别于小城市与大都市。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彭水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彭水旅游特色主线的确立,有利于彭水旅游的宣传与推广。在此基础上再确立各景点在“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下的各自特色,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鹿角磨盘石的观光游,郁山古镇、绿荫轩体验盐丹文化、彭水文化的文化游,老云顶、茂云山森林公园的避暑游,阿依河漂流的探险游,鞍子苗寨的民族风情体验游等。
二、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硬件建设,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基础
(一)景区硬件
1.传统建筑修复与重建
部分有传统建筑的景区中,有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损坏和拆除,这些被损坏与拆除的建筑,根据规划需要,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能反应该景点特色的部分传统建筑,要修复与重建,这些需要修复与重建的建筑,应该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历史,以“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旋律统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使这些传统建筑成为彭水以打造山区乡土的、原生态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点景观。例如,彭水山谷公园改造“通过建设一环、两轴、六区、十八个景点,将现有公园打造成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多样功能为一体的县城核心生态绿区,充分彰显彭水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园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园大门主调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山谷公园依山而建的地理态势,各景点的修复与重建,着重反应彭水民族混居山区文化以及厚重历史。郁山古镇的打造,在古镇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说怀书的茶馆,仿古的书画、文物交易市场等,彰显古镇悠久历史文化。
2.“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
有的景点的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损毁严重,例如,彭水县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等,均被损毁,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靠本县的财力难以修复或者重建,但这些景点的建筑是颇具影响的,很有特色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果给予修复与重建,对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先借鉴“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条件成熟时,再给予批量重建。“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建筑、雕塑、标志等,再聘请著名导演,联合一批业界巨匠,与本地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段,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演绎“盐丹印象”,重现辉煌历史,在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黔中文化、盐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历史。
(二)地标建设与指示标牌
1.景区标志性建筑
每一个景区,都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该景点的山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例如,各种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大山资源,丰富的流水资源,变化万千的奇石资源,漫山遍野的树木资源等,结合本地的历史,民族混居地风情等,可以做成以树木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为主调的建筑,以流水为主题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风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风格 ,有的是汉族的风格,例如,摩围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树林里的树木、树桩、根艺、藤条等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庄的建筑,可以选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磨盘石风景区、阿依河漂流区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为主调装饰的建筑、石梯、石坝,再配以用乌江奇石组成的抽象的乌江风光雕塑群;郁山古镇怀龙亭的打造,可以选择有小桥流水的亭阁、的具象的雕塑等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标志性建筑,无论是何种风格,均使其体现“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调。
2.景区内外指示标牌
除了景区标志性建筑以外,景区内外的指示标牌也是各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指示标牌,一是材质可以根据景点特色选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钢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标牌的文字内容体现民族混居特色;三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标牌,并分别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标注,使游人不仅能在彭水境内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彭水作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其它硬件
1.酒店、商店
“吃、住、购”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餐馆、酒店、旅馆等餐饮与住宿处,超市、商店等购物处的建设及装饰要注意规划与设计,这种规划与设计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档次按照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类别,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这种规划仍然要围绕“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 这一大的主线,使其在统一中保持个性,例如,在郁山古镇规划仿古民间小吃一条街,以及卖小饰品的仿古一条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届“一节一赛”召开期间就进行了店铺装修与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称赞。随后,对学校、社区、商场等的建设,也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规划与建设,使这些特色辐射面更广。
2.道路、交通
“行、游、娱”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水路构成了彭水旅游的立体交通,大乡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区乡土旅游的主调,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纳凉、郁山古镇观光,造就了彭水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过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选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镇街道恢复特色仿古观光小车、仿古人力车等。
三、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服务,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保障
(一)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业服务
“旅行社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务内容是综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应该加大对旅行社的组建与管理,使之适应迅速兴起的旅游服务活动。同时,成熟的旅游服务中,作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导游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狠抓导游素质提升,打造特色优质的导游服务。其方法,一是选拔旅游专业导游方向毕业的学生到彭水各旅游景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二是对旅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组织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三是对旅游后备从业人员针对彭水旅游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县职教中心与旅游局等单位联动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借助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胡显强老师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彭水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二)酒店、餐饮及旅游支持服务
外出旅游,人们除了谈论本身的旅游景点以为,议论最多的就是餐饮与住宿,因此,酒店、旅馆的服务水平,餐馆、小店的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馆环境是否舒适,被褥是否整洁,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务是否热情周到等,都直接影响游客的情绪。另一方面,餐饮的好坏更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彭水的旅游餐饮,可以分三块打造,一是以火锅、川菜等为主的重庆特色餐饮;二是以鸡豆花、荞面、三香等为主的彭水特色餐饮;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鲁菜、苏菜、粤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饮,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菜系,突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让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饮,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县内不同旅游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选择,提供县内旅游线路与本县周边线路的衔接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选择,旅游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售票景点的方便快捷购买等。
四、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积淀,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根本
(一)传承传统文化
旅游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们探新求异和求知的欲望。实践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给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点的景色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让人激动,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视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统领景点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其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过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统领景区的打造,使景区颇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创新。再者,通过文化部门在村组、社区等宣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二)创新旅游文化
一方面,创新景点文化。人们除了关注景点本身的景色以外,景点文化成为人们对这个景点关注的重点,因 此,对景点文化的包装与策划,以什么方式呈现与凸显,在景区中服务人员的知晓度与导游的解说,成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县借助“一节一赛”打造旅游文化。继去年彭水“一节一赛”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举办“一节一赛”,以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国摩托艇联赛、江河钓鱼大赛、乌江流域特色美食周、乌江画廊杯首届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流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黔中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统一规划、设计与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纪念品,使之从另一角度呈现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产,可重推大脚菌、精丝苕粉、郁山擀酥饼等。旅游纪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这项工作,可以在政府牵头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门组织本土民间艺人、美术院校师生、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完成。
(三)打造本土文化
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显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资源举办全国性大赛,扩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儿漫画网站”以及其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举办“‘阿依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吸引全国顶级漫画家及众多漫画爱好者、学校师生参加漫画大赛,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唯一的“乡土美术网”,举办“‘乌江画廊杯’全国首届乡土美术大赛”,吸引全国民间艺人,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大赛,通过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扩大了彭水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收到了众多的优秀的漫画作品、乡土美术作品,还活跃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举办县级的文学、摄影、书画、声乐等大赛,鼓励本地艺人、爱好者、学生,创作本土味浓厚的作品,以丰富本土文化。再者,举办旅游相关的大赛,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质量。例如,此次“一节一赛”中“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4
一、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据统计,秦皇岛市2010年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7%,2011年26.44万人次,增长9.1%,而2012年较上一年增长8%,达到28万人次。由此可见,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这更凸显出旅游英语的实际应用地位。而目前,对秦皇岛各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过于突出自然风光和娱乐观光的呈现,而轻视了对其历史及多元文化特征、文化资源内涵的描述。本着将旅游英语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秦市各高校开始逐渐将地域特色渗透到旅游英语的实践教学中,但开发的广度还远远不够,而且也没有真正地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笔者旨在充分挖掘秦皇岛丰厚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在如今强调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将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推广到树立秦皇岛国际文化旅游品牌的实际中去,使秦皇岛成为真正的文化旅游城市,给国际游客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完美享受。
二、将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英语中的尝试
(一)深入调查选择及归类
笔者打破了三区四县的行政区划界限,深度挖掘秦皇岛域内特色文化,有重点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关键词(如历史遗迹,近代工业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特色小吃及民间传说,少数民族文化等),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如下表:
文化类别 旅游资源单体
历史遗迹 明长城文化、山海关总兵府、山海关古城、
北戴河秦行宫、北戴河朱氏墓地
近代工业
文化 耀华玻璃厂、秦皇岛港口近代建筑群
名人文化 《浪淘沙·北戴河》、李世民《春日观海》、
曹操《观沧海》、北戴河名人别墅群、朱启玲开发
建设北戴河、郑己、詹荣、戚继光与山海关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
特色小吃及民间传说 以秦皇求仙入海传说为中心的秦文化和春秋战国文化、
孤竹文化、山海关王家大院文化、贝雕、周氏剪纸、
木刻粘贴版画、榫卯工艺、小海燕评剧、皮影、
山海关国际长城节、山海关·中华龙抬头文化旅游节、
山海关中华爱情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卢龙孤竹文化节、
昌黎干红葡萄酒节、四条包子、回记绿豆糕、老二位饺子制作工艺、
桲椤叶饼制作技艺、“杨肠子”工艺、山海关浑锅、各种海鲜之秦皇岛
独特烹调艺术孟家女传说、碣石之谜、肖显写匾
少数民族
文化 奚族文化(青龙)、朝鲜风俗(北戴河新区西河南村)、
养生长寿
文化 深度挖掘以长寿山、祖山、秦皇求仙入海处和北戴河滨海度假区为代表的养生文化知识
(二)英译材料并灵活应用
首先,结合地方政府文化传播和地区形象宣传的需要,笔者组织了多位具有较高翻译水平的教师对上述大部分材料进行了英译,并反复斟酌校对,力求准确达意。
其次,将这些反映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英译材料充实到了秦市各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训教材中。实践证明,这种新开发的校本教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提高学生旅游英语的实践能力,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实现了专业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此外,将具有丰富秦皇岛文化内涵的英文介绍制成宣传栏分布于各相关景点中,提升景区整体文化内涵。
三、推广渠道的探析
有了上述良好开端,下一步笔者考虑将通过以下渠道推广这种体现秦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内容:
1.在秦各大商场、火车站和飞机场的英语广播中融入对本地特色文化的介绍。2.使用具有秦皇岛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英语培训教材对秦各旅行社导游、各星级酒店翻译人员进行培训,加快提升秦皇岛文化软实力的步伐。3.在旅游旺季时组织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景区或大型广场举办地方特色文化的英文宣讲活动甚至是海上英语剧展演,既可迎合“教学+实践”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有利于树立秦皇岛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合作共赢,可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4.盘活秦皇岛文化产业项目,将海上生明月、孟姜女传说、肖显写匾、求仙入海等历史故事改编成英语剧目,变静态为动态,并聘请广电中心制作团队和秦市直高校的传媒系合作拍成影视作品进行大力宣传,实现全媒体营销。
四、结语
篇5
大多数外地人没听说过宜宾,就算听说也是从五粮液开始的。说到宜宾旅游,只有少部分人听说过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中国李庄、人悬棺。真正在城区的大江文化、白酒文化、哪咤文化、三国文化却极少为人所闻。就连不少宜宾本地人,对城区有何历史文化资源也不一定有足够的了解。这对于宣传推广宜宾的文化旅游也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
宜宾城区文化旅游开发无特色
就宜宾城区而言,要说到休闲娱乐的去处有哪些,可能市民们都能知道不少,但要问到宜宾城区的旅游资源有何特色?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不是宜宾城区旅游资源没有特色,而是开发利用没有特色。当然,这主要是跟宜宾城区旅游的定位不明确有关,没有意识到宜宾城区的旅游特色就是“文化”。
多重管理,权责不明
整个宜宾的旅游业一直发展得不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多头管理,多头开发。这极容易造成无人开发和资源闲置,或在利益之争下又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城区旅游的开发涉及面广,投入大,部分工程与市政工程是交叉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愿主动投入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程。这实际上是极为短视的,也没有看到城区旅游对宜宾市的旅游业带来的影响。第四,宜宾城区的旅游规划散乱,配套欠缺。按理说,宜宾的城区文化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三江口周围,其规划难度不算太大。以什么为主题对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引导,是规划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多年来,宜宾城区旅游资源只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或是茶余饭后舒缓心情的去处,并没有起到宣传宜宾,承载宜宾文化内涵的作用。加之,宜宾老城区改建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相应的交通、服务等基础配套设施奇缺,且不说为外地旅游团提供休闲娱乐和观光购物,就是市民自身的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外地游客就算到了城区,连一张导游图也买不到。这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名头确实相去甚远。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宜宾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呢?
立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要打造特色旅游,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特色。所谓特色,当然是独家所有,与众不同。它可以是形式的与众不同,也可以是内容的与众不同。城市在明确自身的文化特色之后,再将其与自身现代化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纵深有度的立体旅游产业。
宜宾特色文化旅游的特色定位
这个特色定位,可以通过罗列筛选宜宾的旅游资源,选出其中最能代表宜宾文化特色的资源,重点打造。宜宾有不少优美的自然资源,虽然可以包涵在城区文化旅游的打造之中,但大多都不在城区。宜宾旅游资源真正的主角应是以人文内涵为主的文化资源。宜宾以出产五粮液而闻名于世,五粮液不仅是中国名酒也是世界名酒。换言之,以五粮液文化为核心的宜宾白酒文化当然是宜宾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从过去的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有所体现。长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有近一半的地域处于长江流域,但只有宜宾才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这是独一无二的。多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宜宾人民创造的大江文化(应当进一步深化研发),理所当然的是独具特色的宜宾文化之一。宜宾曾是人的居住地,但当我们提及人,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珙县、长宁、兴文等地。其实,早在2400年前,人就聚居在宜宾,活动中心就是现在的三江口。早已消失的人是宜宾的先民,也是“川南古代民族中最先进的农业民族,以种植水稻、姜、豆等农作物和经营荔枝园着称”。人文化当然也是宜宾城区特色文化之一。全国各地都有哪咤文化,但只有翠屏山上的哪咤行宫在太子教盛行的台湾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上宜宾如此众多的哪咤传说遗迹,以哪咤传说为主题,辅之以佛家、道家文化,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宾式哪咤文化。
以上四种特色文化,辅之以三国文化、茶文化食文化,结合就近的李庄抗战文化、唐君毅故园文化,形成宜宾城区文化特色旅游体系。
打造宜宾城区特色文化旅游的思路
第一,深入研发,科学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城区文化的主题,并利用宜宾高校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科研力量,对城区历史文化进行分专题研究,为规划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宜宾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调研,并立足于宜宾长远发展,对城区旅游作出科学规划。
第二,加强宣传,增强影响。一方面加强宜宾文化在宜宾市民中的普及与推广,让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植根于市民心中,增强宜宾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让市民成为最直接的宜宾文化宣传者;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宣传,采用网络、影视等手段,加大力度宣传宜宾,让更多的人了解宜宾,喜欢宜宾,来宜宾做客。
第三,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总管和协调工作,由谁开发,谁管理,收益分配等问题一定要公开透明,并且要做到责权明确。管理部门切忌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运作部门一定要规范管理、文明管理。
加快改造,确保配套
首先政府要拿出气魄来,对老城区进行必要的改建。由于宜宾独特的地形特征,老城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宜宾城市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他城市弃“老”建“新”的思路在宜宾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想使宜宾城市建设上档次,使城市功能配套得以完善,就必须对旧城区进行改建,该留的留,该拆的拆,该扩建的要扩建,确保老城区交通无障碍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配套设施。
立体打造宜宾城区特色文化旅游的举措
第一,建宜宾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宜宾,首先应该让人直接、形象地感受宜宾的历史文化。因此,建一个上规模的宜宾文化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博物馆在思维认识和文化资源的空间概念上形成一个中心,有利于游客直观、全面地了解宜宾的历史文化。这不仅可以向广大市民展现宜宾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丰富和支撑宜宾城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同时也确立了宜宾城区文化旅游的中心原点。
篇6
一、发掘旅游文化崇尚自然的核心内涵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这些都非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是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人们,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他们感受自然、追溯历史、开阔视野和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优越,使内蒙古形成了特色的自然景观,这里的草原、湖泊、沙漠等都吸引着八方来客;内蒙古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供现代人品鉴。内蒙古要想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树立崇尚自然的理念,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开发建设旅游文化产业。这里所说的崇尚自然是指,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在开发这些自然景观时,必须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任何破坏行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未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这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这不仅能造福当代人们,还能造福子孙后代。
二、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对旅游文化内涵予以定位
为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各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对于一个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文化定位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该地区未来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底蕴、县域经济情况、旅游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明确该地区应如何进行旅游文化定位,让人们对该地区旅游文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根据自身特色制定科学的规划,使该地区成为旅游文化内涵具有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要想使旅游文化不断发展和延续,就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做支撑。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要在各种配套设施中体现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包括交通、住宿、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方面。在旅游地区建设星级酒店、农家乐集群、大型旅游餐饮服务区时,要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四川九寨沟旅游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如酒店等,都体现了当地独特的藏羌风情。在九寨沟周边有一个喜来登大酒店,无论从外形还是里面的陈列品、饰品等,都体现了藏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到了浓郁的藏族文化。
(三)充分突出内蒙古旅游文化内涵特色
旅游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离不开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果凸显不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魅力,不能创造特色的旅游品牌,也就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重视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真正将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表现出来。例如,当我们去杭州或者北京时,均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对应的旅游文化,杭州西湖文化、北京四合院胡同文化等。这些旅游文化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实则是一种文化的挖掘、发扬,而后通过传播所实现的。因此,应高度重视挖掘内蒙古旅游特色文化,具体如下。1.明确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草原牧业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正如学者林富平关于草原牧业文化的精髓提出的看法:“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因此,必须将草原牧业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内涵挖掘的核心。2.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文化产品充分结合内蒙古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融合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等。在充分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将其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让更多的旅客领会到内蒙古民俗文化之丰富,特色之鲜明,进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全方位的旅游文化内涵营销战略
营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旅游文化内涵也要靠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来发扬和传播。第一,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中心,突出文化内涵,形成特色。第二,对特色的旅游文化进行充分宣传营销。特别是要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如微信、微博等。同时,利用好各种旅游平台进行宣传营销。第三,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宏观上,相连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营销,打造地区特色的旅游路线等产品,以节庆、会展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从而发扬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如,秦、汉、唐、宋4个朝代都曾在西安、洛阳和开封先后建都,这几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时,这3个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条特色的旅游路线,从而弘扬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
三、结语
篇7
(1.文山学院 政法经济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学院 政法经济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村因拥有非常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和壮族原生态民族文化环境而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禀赋。由于神、形酷似“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而具有较高的旅游特色开发价值。本文力图从旅游特色开发的理论角度来概括研究坝美旅游特色开发应遵循的一些发展思路,以期能对坝美旅游特色开发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
1 坝美村概况
坝美村是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北部坝美镇的一个壮族村寨,距广南县城约43公里。属喀斯特地貌,海拔80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8℃,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mm。寨子四面环山,游客进出村寨主要靠村前村后两个天然的石灰溶岩水洞,洞穴内景观雄伟奇特,怪石嶙峋,形成千姿百态的溶洞奇观。坝美村现有143户, 642人,全都为壮族。村中的土著居民属壮族沙系支系。[1]坝美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都较好地传承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不论是自然环境的“形似”,还是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人文环境的“神似”,坝美村都可堪称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世外桃源”。
2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的基本原则
2.1 突出重点,科学的特色开发原则
国内外旅游发展实践及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表明,旅游特色开发不能遍地开花,应有重点、有层次地逐步推进。旅游是一个高度相关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要提高旅游经济效益,降低旅游特色开发的风险性,应依托已有的一些相关产业和资源,重点抓好、优先特色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且市场前景好、对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和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旅游项目建设。此外,任何旅游产品或旅游地都有其生命周期,有其特色开发、成长、成熟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应根据其生命周期规律,梯次特色开发,逐步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使其时时有新意,年年有新招。争取特色开发一个成功一个,保持旅游地的旺盛生命力。
2.2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原则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发展旅游业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相关产业的支持,甚至要以一些产业的超前发展为前提和依托。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规划本地旅游业的依据之一,与之相适应,相协调,才能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
2.3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富民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是旅游特色开发的主要目的。所以,应从市场出发,只有符合市场需求,能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才具有广阔的市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在分析市场,掌握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特色开发的旅游产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消极效应,如旅游业对旅游地环境的污染、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破坏、对旅游地居民生活观念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日益显现。坝美村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为脆弱,要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旅游特色开发建设中,要充分估计旅游业对当地生态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坚持保护第一的思想,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特色开发利用。
2.5 可操作性原则
旅游特色开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旅游特色开发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力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理念
3.1 环保第一,持续发展
特色开发必须始终坚持环保第一的原则,所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都必须服从环保部门的监督与评价,尤其应注重对水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保护好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当地社区民族、民俗、民族风情等传统文化的特色,是坝美村合理特色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的引导,以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把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活动强度等控制在资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保护好旅游活动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2]
3.2 明确生态优势,打造旅游精品
对坝美村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精心培育,从经济发展和效益上保障生态环境优质建构。
3.3 突出人文旅游、彰显坝美特色
调查研究证实,中国对海外游客最具吸引力的是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坝美村不但具有独天得厚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丰富浓郁的壮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使坝美旅游的魅力更具特色。
3.4 科学规划,控制规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特色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特色开发服从保护,在保护中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遵循“谁特色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加大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居民在从中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旅游特色开发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总之,特色开发理念明确为“环保、生态、人文、科学”。
4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策略
4.1 严格遵循保护坝美村寨与科学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坝美民族村寨既是壮族历史文化的遗产,又是壮族居民们世代生活的空间载体。因此,要突出保护为先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对坝美村寨传统文化的保护规划,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并积极探索由传统经济向生态农业、观光与休闲产业的转型,改善村民的物质条件与生活水平。
4.2 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
努力借鉴周边地区,尤其是传统村镇的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主动联网,在逐步改进村落的公共设施与建筑等硬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真正迈向小康的和谐社会。
4.3 突出资源优势,保护与发展并重
坝美村是壮族人世代定居的家园,其选址布局、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坝美村寨先民们的营建智慧,承载着壮族淳厚的民风、民俗文化和历史悠远的农耕社会生活文化,特别是蕴涵着壮族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都是坝美村落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产业转型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4.4 科学规划,合理有序开发
该村落的保护与特色开发将以重点片区的保护与整治为导向,要充分认识到:村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方面需要“先投入,后产出”,不能急功近利和出现建设性破坏工作,切入乡村实际形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行动,将坝美村寨新建设的民居在建筑材料、装饰、建筑风格等相关建设加以合理的引导并纳入到科学理性的规划中来。
应尊重坝美村社会发展的时空轨迹,要立足于“历史的、民族的文化基础”,进行动态的、整体的保护。从坝美村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发掘开放、包容以及奋进的精神,而从其祖先的历史脉络中,可以启迪民众以家园建设的责任感和内生的创造力。
4.5 分清阶段性,注重可操作性
根据坝美村寨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出主次,确定拟建设期限与分期建设的规划和目标,便于操作实施,在近期内,应在重点保护坝美村寨的特色壮族文化和传统壮族民居同时,对其布局不合理的部分,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加以科学的整理建设,使之形成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基础,从远期来看,保护须建立在对整个村寨的整体特色的维护并将其特色发挥出来,辅以市政配套设施的多方面改进,促进坝美村乃至整个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战略
5.1 核心特色开发与向心特色开发并重
即在加强坝美壮族村核心景区特色开发建设的同时,统筹外围景点的特色开发建设,发挥核心景区的辐射作用,逐步完善旅游要素的空间网络结构,扩大旅游经济效应。
5.2 循序特色开发与弹性特色开发并举
坝美旅游的特色开发应遵循分层次、分阶段、有序运作的原则。同时应留有余地,根据资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适当调整特色开发的方向、主题、范围、时序与进度,确保特色开发一个,成功一个,保护一个。
5.3 精品特色开发与广度特色开发共进
在坝美旅游的特色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品牌意识,着力特色开发、建设、经营、维护核心拳头名牌旅游产品;同时要强化大旅游意识,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全村旅游大环境的建设,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旅游发展与游览环境。
5.4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
坝美旅游特色开发既要全面加强景点、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系统部署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法规体系、人力资源特色开发体系、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建设,使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旅游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特色开发同步推进、共同促进,从而建设好旅游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以确保坝美旅游的健康发展。
6 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的意义
坝美旅游特色开发项目建设对于坝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6.1 旅游特色开发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坝美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及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自然村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旅游产业是一个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的产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旅游发展对坝美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推动作用,观光农业将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功能的发挥,将大大提高原有产业的附加值;发展旅游所形成的旅游服务,将为坝美村民开辟一条增加就业、增收致富的道路;旅游发展将推动村民的观念转化,培育市场机制,锻炼新型经营者,促进坝美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
6.2 旅游特色开发有利于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坝美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的治本之策。首先,坝美旅游特色开发有利于加快发展当地农村经济,加大城市和乡村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经济相互交流,实现城乡经济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在加快发展旅游的同时,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在特色开发坝美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功能的作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6.3 旅游特色开发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旅游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旅游特色开发为像坝美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在我国目前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心理落差增加的情况下,对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社会心态起着极其重要的稳定调节作用。[3]
6.4 旅游特色开发有利于传承优秀地方民族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坝美壮族村落和壮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是坝美旅游的亮点和重要的卖点。坝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受经济条件制约和现代文化冲击的影响,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一些文化资源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仅仅靠个人和小部分人言传身教,加之大部分年青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学习兴趣和了解致使这些民族文化处境濒临失传,面临消失的危险。坝美村壮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面临此严峻的问题,对于坝美村寨旅游特色开发利用并严格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是保护和传承坝美壮族文化及相关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广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广南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朱炯翟. 云南省镇雄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唐文跃.构建和谐社会是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 [N]. 中国旅游报, 2005-06-08.
篇8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篇9
关键词:地域特色;同质化;旅游纪念产品
旅游业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快速消费行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庆是西部的重要发展城市,有着独特的巴蜀文化和神秘山城色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是2005年的3倍[1]。如此巨大的旅游市场,为旅游纪念产品产业化提供了契机,但是目前市场多数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民族文化特色不鲜明,工艺粗糙,形态笨重粗俗[2],因此如何结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出高品质的地域特色纪念产品,满足旅客在旅游过程中“购”的需求,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重庆旅游纪念产品现状
“购”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所购之物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一种记忆载体,即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此物便会想起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它应凝聚着旅游景点地域文化的精髓,但是重庆旅游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纪念产品犹如凤毛翎角,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那些比较低廉的大众商品也摆放在旅游景区。当游客对景区独特的风景和历史文脉惊叹不已时,却对纪念产品的购买无从下手。譬如,重庆大足石刻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庆旅游业品牌景区之一。大足石刻以宝顶石刻群为主,巨大的佛像群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都有很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景区的石刻艺术的宏伟壮观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景区的纪念产品却无法形象的传承石刻艺术的精华。与其它佛教名地相似,佛珠、佛像等与佛有关的挂饰占满了纪念品市场,其工艺品的加工工艺粗糙,艺术收藏价值低,市场竞争力弱,总而言之同质化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见图1。
图1 大足石刻景区纪念品―佛像
上述问题普遍存在重庆的各个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出现旅游纪念品同质化和产品价值不高的问题原因如下:
1.旅游纪念产品设计意识弱
诸多景区对自然资源型景观开发非常重视,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或生态旅游,但对旅游纪念产品的开发却消极滞后。就其原因是个体经营者只看到眼前利益,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他们不愿意付出设计环节的费用,更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害怕辛苦设计的产品最终还是会被其他商户所抄袭。正是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导致景区纪念产品设计意识较弱,不能体现景区特色,且无任何收藏价值,但对旅游地而言,旅游纪念品可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品牌宣传行为。
2.旅游纪念产品无地域特色
纵观诸多景区,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但大多是市场或其他景区可以买到的小玩意,没有任何地域特色。特色,犹如旅游业的灵魂,是当今全球旅游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其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3]。纪念品是一种具有记事性的特殊产品,应具备独特的地域性、记事性及时空性,能让游客产生吸引力,并能记载游客此时、此景的快乐与心情。旅游纪念产品就其本质上而言不应走上同质化的歧路,因为它不同于功能和技术类的电子或家电产品,每个旅游景点都有独到的景观和人文风俗,且有着不同的故事感动游客,及很强的地域性和唯一的品牌价值。因此景区的纪念品应是反映景区独特文化精髓的产品,必须具备地域特色的核心本质。
二、开发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重庆的旅游业多数具有非常强的地域特色。如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大足石刻、天生三、钓鱼城、白鹤梁等六大世界级震撼力的旅游精品。但是都较偏向对自然资源的浅层次开发,即对景点的观光旅游开发,并没有将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怎样深层次的挖掘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重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出更多的延生产品(指旅游纪念产品),带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现阶段应深刻考虑的问题。
1.挖掘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
旅游研究者认为,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应具有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即所谓“玩到最后是文化”,高层次的旅游者都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为诱因、体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过程、最终达到彼此融合的精神享受。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时唯有注入更强化的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纪念产品超越时空,走向永恒[4]。对旅游产品的文化挖掘,主要对蕴含在旅游景区中的文化符号进行挖掘。符号是抽象意识形态或概念的载体,因为人类文化的传播都是以符号为信息媒介的社会交流过程。因此古人活动过的地区,都存在着有丰富的价值信息符号,他们生产劳动或社交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产物、生活风俗或神话故事都具备时代的特色,对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如巴渝文化图腾鸟、虎、鱼、鳖,历史人物巴蔓子将军等,都是重庆特有的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对旅游地区特色文化深层次的研究挖掘的同时,用何种方式来表现特色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地域特色的产品开发,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元素应用在设计当中,设计师必须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后,用现代的设计观念去改造和提炼[5],挖掘元素背后最具感染力的故事,通过物化的实体传达给消费者。这个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归到“具象”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旅游纪念产品开发中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具有持续、与时俱进的特色。
2.引入设计团队,注重产品原创设计,树立品牌形象
旅游纪念产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功能的好坏,而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多少乐趣或品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创意才是旅游纪念品的灵魂。产品的新价值属于具有创新的人,美国的Marsh Fisher曾说过“今天任何一家公司真正的力量源泉是创意,其余的都是家务活”[6]。其意味着产品价值的提高必须重视原创设计。旅游纪念产品开发更应如此,作为景区独有的特色产品应具备原创的设计,山寨的产品不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不利于旅游地的品牌宣传,更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AudiTT的设计师Thomas说过,好的产品设计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旅游纪念产品讲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其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做深入的研究,找到动人的故事情节,通过物化的产品将感情传达给消费者。
重庆大多景区是由地方老百姓或私人作坊制作生产旅游纪念产品的,这种作坊制作不重视创新,慢慢的产品滞后于现代的消费观念,从而逐渐的失去市场。地方的作坊开始萎靡倒闭,因而很多特色的手工艺技术也伴随着消失,这对景区地域特色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严重的损失。譬如:磁器口过去是瓷器古镇,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产业,瓷器质地好,品种繁多,远近驰名,镇上瓷器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因多重社会原因瓷制品走向衰败,古镇的瓷器从此消失了。现在磁器口的产品都是外来物,完全无自己的特色。如果开发磁器口古镇旅游时,重新挖掘瓷制品深厚的艺术价值,引进专业设计团队,结合古镇特色文化及地方工艺技巧,设计出符合当代游客需求的瓷器产品,树立古镇瓷器特有的品牌形象,传承磁器口古镇文化。除纪念产品外,还可挖掘更多的地域特色产业链,刺激和引导景区游客消费。如美国的迪斯尼拥有优秀的设计团队,依托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电影、娱乐市场的成功),进而推动了周边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开发,形成了庞大的商业链。迪斯尼周边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的卡通玩具,到学习用品、厨卫用具、服装饰品等,见图2。
图2 美国迪斯尼品牌商店
3.提高保护产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旅游纪念产品是特殊的产品,是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产生购买需求的对象,因此其品牌价值和发展与旅游服务同呼吸共命运,既是对旅游纪念产品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在保护整个旅游服务产业。
国内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销售市场混乱无章,一方面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法制健全有关,另一方面与管理部门打击侵权行为的力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旅游纪念产品内容错综复杂,然而决定其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商业服务特性决定了其创意的不可专利性[7],从而影响到侵权打击力度问题。笔者认为地域特色旅游纪念产品应从以下几点加强保护。
(1)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应同旅游景区一同创办名牌战略,申请商标保护,并结合著作权法和公平竞争法加以保护。
(2)控制好市场销售渠道,杜绝特色旅游纪念产品多景区销售现状,从而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这一点日本是很好的榜样,日本的特色手工艺,制作上等、工艺精美,且日本注重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在日本,这个城市的旅游产品如果不买,换到下个城市就买不到。如神户萨摩瓷器和神户牛肉,见图3。这种销售模式很好的杜绝了旅游纪念品的同质化现象。
图3 日本萨摩瓷器
(3)政府加强旅游区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宣称力度,使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品牌认可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三、结语
地域特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因此,地域特色的纪念产品应同步开发。开发地域特色的纪念产品,必须重视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入设计团队,研究最适合、最能表达地域文化及风俗的形式,并结合时代潮流设计出适合游客多元化消费观的纪念产品。同时,需加强旅游纪念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控制销售渠道,杜绝纪念产品同质化,使重庆地域特色的纪念品产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政府网cq.省略/today/news/296298.
htm.
[2]李碧茹. 民族旅游产品的包装策略[J]. 包装工程2010, 31(2)
107-109 .
[3]苏文才,孙文昌,杨桂华. 旅游资源学[M]. 北京教育出版
社,1997,7:240-244.
[4]初晓恒,吕宛青. 我国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与传递研究[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1.
[5]陈长虹. 融入地域文化的产品设计实践[J]. 包装工程
2008,29(8):194
[6]王晓红,马千脉译,设计创造财富[M]. 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6.1.
[7]刘敢生,傅剑清. 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J]. 旅游学刊.
2004,19(3).
作者简介:
篇10
一、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旅游经历丰富的人们不难发现,我国旅游景点确实众多,也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而观光的过程中一道十分惹眼的风景线就是旅游纪念品的售卖。无论是纪念品摊还是纪念品店,售卖的旅游产品在样式上大都相似,种类虽然不少但是真正差别并不大。旅游纪念品本应该是当地特色文化的一种象征,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到当前旅游产品市场中商业纪念品占有了更多的市场,而真正蕴含了丰富文化的纪念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市场上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这并不是说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了,而是地域文化特色更多地变成了商家推销旅游产品的噱头,纪念品本身很少具有这种深层的意义,而购买纪念品的旅游者本来对当地文化很感兴趣,但受商业化的推销过多之后,也逐渐对旅游产品产生了厌恶,购买纪念品更多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就当前来说,如何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真正将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合到一起进行推广,是每一个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对旅游产品重新进行定位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向。
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产品如果商业化气息过重,就不能对当地特色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和推广作用。基于地域特色文化对旅游产品重新定位可以真正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和文化需求,也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桂北地区有着美丽的山水,多样的风俗以及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也独具魅力,如果能将这些文化意识形态赋予到旅游产品形态中去,就能使产品获得更多的意义和附加价值,以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定位和设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就可以避免产品在形态上的相似和雷同,减少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的审美疲劳,提升对产品的欣赏力和购买兴趣。旅游产品一方面作为商品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明白基于地域文化特色来定位和设计产品的重要性,努力创造出更多具有浓厚桂北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
二、桂北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桂北文化特征阐述
桂北地区的文化起源于灵渠流文化,在秦朝建设的灵渠即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著名的水利工程,灵渠并不长,但是却把湘江和漓江的上游连在了一起,从而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区有了交流,不同地区的文化借助灵渠开始了传播和交流。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原、岭南、荆楚、百越等各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灵渠不断交流和融合,最终诞生了桂北文化,成为如今广西多元文化体系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多元化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桂北文化又是其中一个显著且独特的存在。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语言、社会等其他学术角度,桂北文化都有很多可以挖掘和研究的地方,灵秀而祥和,稳健且雅朴可以说是桂北文化在外在上拥有的气质,而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则是桂北文化的内在之美。
(二)桂北建筑的文化特点分析
(1)建筑的空间组织。桂北很多民居都围绕天井来进行空间的组织安排和建设,天井是汉族合院的重要部分,也是桂北民居的核心元素,桂北民居通过天井把建筑其他各部分在空间组织上联结成一个整体。在民居的天井中,家人可以进行团聚、聊天、进餐,孩童可以在天井中玩耍,天井是很多家务活动开展的场所,在桂北民居中重要性和地位甚至只低于民居中心堂屋。所以天井可以说是桂北民居建筑空间组织上的一个显著特点。(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桂北地区山石土木较多,所以树木和石头理所当然具有了就地取材的优势,被桂北居民广泛用来建造民居。桂北的传统民居在屋架和围栏上更多地采用木材,外墙则选择青砖或者黄土砖,这些都是当地可以轻松得到的材料。而由卵石和黄泥筑起来的建筑台基则能够防护桂北多雨气候的影响,确保足够的稳固性来应对雨水的冲刷。屋顶则采用南方建筑多见的坡顶式,用小青瓦覆盖,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桂北民间建筑大都采用白、褐或青灰色作为建筑的颜色,色彩柔和朴实,质感浓厚,营造了浓郁的桂北乡土氛围。(3)其他建筑细节方面。除了上述特征,桂北的建筑在细节上也具有很多特点,下面几个细节概括并不全面,但是十分典型。例如桂北地区建筑的屋顶在立体面上占有很大的比例,檐口的变化十分丰富,因此原本很强硬的建筑立面在细节上得到了柔化,这也符合桂北地区偏柔性的民族文化特征;又如桂北民居在住宅内部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十分质朴,并没有江南地区建筑中的雕花等装饰,这样的民居虽不华丽但是很实用,在桂北地区随处可见。
三、基于桂北特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新定位分析
(一)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
旅游产品并不止包括旅游纪念品,纪念品只是旅游产品的一个小的部分,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也不可能只通过纪念品来展现,旅游产品指的是旅游地区向游客提供的所有各种服务的总和。对旅游产品开发者来说,除了要对旅游纪念品精心设计外,更要对向游客提供的观光、饮食等服务进行独特设计,将文化特征融入其中,让游客切身体会当地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旅游产品开发应该选择的方向。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种商业产品,桂北旅游产品必须要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了解,明白消费者的追求和需要,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进,也要不断提升产品的收藏价值,保证其在市场上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就是旅游产品作为商业产品在开发上的方向,各个地区的产品开发大都相同;另外也更重要的是,旅游产品虽然有着商业化的开发需求,但是将其自身和其他产品区分开的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作为 文化产品,旅游产品需要在开发中提升其文化附加价值,通过产品形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来传递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样才能使得桂北特色旅游产品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区分开来,从而树立起桂北旅游产品的独特品牌。不仅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其他旅游地区的产品开发也要将两个方面都做到位才行。
(二)关于设计元素的定位
(1)桂北的山水元素。桂北的山水十分闻名,“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旅游产品设计元素中,桂北的山水是一项重要的财富,占有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漓江、象鼻山等都是十分著名的景观,漓江是很多文人心中情怀所向往的地方,象鼻山的奇景则对游客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产品设计者需要深入发掘山水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2)桂北的少数民族元素。广西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桂北地区的壮族、瑶族、苗族和侗族相对更多,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他民族虽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设计灵感,比如壮族的壮锦花纹图案、壮族的铜鼓、瑶族的长鼓等,都可以作为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设计中的灵感元素。
(三)特色旅游产品的定位分析
(1)产品外观。对于实体旅游产品来说,其外观设计完全可以参考桂北建筑外观的风格,以质朴温和为特色,在细节处加以柔润的雕琢,体现桂北地区灵山秀水的韵味。旅游产品外观是传达给旅游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把桂北文化特征融入到外观设计中,将是对桂北特色旅游产品的一次十分成功的定位设计。(2)产品色彩。色彩也属于外观中的一种,在特色旅游产品色彩选择中,既可以选择多颜色混合,表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选用灰青色等并不艳丽的色彩,和桂北地区民居建筑色彩一样,朴实而温和,低调而明净。(3)产品功能。旅游产品的功能主要用于观赏,但是在桂北旅游产品设计中,也有很多实用性的产品,比如壮族的铜鼓等,将其开放成旅游产品可以定位成观赏性产品,也可以定位成实用性产品,即铜鼓可以由游客拿来即兴演奏。这样也可以和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传播相融合起来,提供更多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
(四)以生态理念来对旅游产品进行定位
旅游产业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到旅游管理之中。对于桂北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来说,还要定位成生态环保型产品,将成本更多地用到桂北文化的开发上,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产品外观、包装等,要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绿色清洁的旅游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把保护桂北灵秀山水和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更积极的宣传效果,毕竟桂北地区的环境原生态化还比较高,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这也是对桂北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