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产品流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类组织在登记时要求起点低,协会发展不均衡,服务功能弱,市场竞争能力不足,人才和资金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我就当前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
我区于1987年成立,有2乡2镇1街办,近11万人口,其中有8万多农村人口,2万多城镇人口,有45个村、7个居委会。目前,全区已登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个,20*年撤销1个、注销2个。通过几年实践,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我区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在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盲目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多数协会规模不大,发展也不均衡,尤其是不规范。目前,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5个,通过调查,大部分协会运作不规范,如收取会费、财务制度、会员大会制度等都没得到正常运作。规章制度流于形势,业务活动也较少。比如:协会收取会费。收取会费是协会生存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协会工作、执行协会章程的关键一步。只有收取会费,协会和会员才会有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作用,才更有生命力。而我区15个协会中只有2个协能够正常收取会费,运作相对规范,如桥边柑桔产销中心协会去年经会员大会通过会费标准,全年收取会费5000多元,每年为会员发行4期宣传刊,举办2期柑桔技术培训班,会员和当地群众非常拥护,会员收入有较大提高。而有的协会完全是行政单位命令不得已成立,成立后,没有开展一次业务和活动就“夭折”了,有的成立完全是为了向上争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没有具体的监管办法,没有建立财务帐,不参加年检等。同时,我们发现,有盲目发展的现象,如我区原注册了4个柑桔协会、3个养猪协会。20*年因自行解散注销1个柑桔协会、长期不开展业务撤销1个养猪协会,然而目前仍然还有继续到登记机关咨询登记柑桔协会相关事谊,并再三要求登记,登记机关认为,盲目地进行登记发证,势必会引恶性竞争,影响社会稳定。
2、机构不全、体系不稳、组织化程度不高。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以后,各级政府要求迅速成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三农”迅速发展。起初,我们按照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管理原则,采取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做到先登记后规范,放宽登记条件,降低登记门槛。协会成立后,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没有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大多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存在会员人数少、缺资金、缺场所、缺专职人员的现象,协会综合实力较弱,很难起到带动一方的作用,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存在《章程》制定不规范、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制度不健全等机制运行不良现象。有些制度虽然制定了并且也上墙悬挂,但都没有按制度具体操作,一纸空文,如财务制度,全区目前只有一个协会按照财务规定做帐。协会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是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区没有一个协会有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三无”情况比较突出,十五个协会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协会场所,没有常设机构,没有固定专职人员;加上从2007年7月开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后,农业部门重点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无补助资金,纷纷要求注销协会成立合作社,从而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面临挑战,发展更为艰难。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影响力小,缺乏带动力,导致协会的操作和发展往往是“能人带着干,能人说了算”,一般会员很难发挥其作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3、政府培育工作欠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政府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协会依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发展协会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表现在思想上错位,盲目成立协会,普遍开花,同类协会较多,没有统筹规划和指导,政府从资金上的奖励力度不明显。客观上来讲,有的协会的成立完全是为了争取上级的资金,根本没有在协会发展上下功夫,没有真正为协会今后的生存来考虑问题,没有从会员利益着想,最终协会是自生自灭。同时,协会管理者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缺乏政策方面的知识,执行和运用相关法规、政策不是主动自觉的,而是被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安排,对于政府部门的某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也不能给予监督和抵制。其次是对协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足。比如政策法规、管理知识、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但目前为止除民政部门、农技部门对其进行过培训外,缺乏更多的培训,协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3、职责不明、功能单一、成效不明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最大限度为会员服务为宗旨,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搞好协调,维护会员利益;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政策、技术、信息等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开拓市场,畅通流通渠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无论农民和协会的发起者,还是少数领导,对农村专业协会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还不能正确把握,宗旨不能深刻领会,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立能力、自我发展功能不强,有依靠组织习惯,在合作时只能赢不能输,也就是只能利益共享,但不能风险共担;有的种养殖大户和能人缺乏奉献精神,对领头组建农村经济协会总是顾虑,怕泄露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怕同行砸了自己的饭碗;有的干部注重眼前利益,把上级给不给钱和给多少钱作为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前提,忽视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潜在效益。
二、今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对策与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制定的相应政策。对协会举办的公司或企业,税务和工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采取民政部门摸底认定,税务部门审核,在税收上先征后返或限期进行减免税收的办法进行先发展后管理,从而激发协会的积极性。二是对协会真正开展好的,见成效的,切实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各级政府对做出贡献的协会和主要负责人不惜重金给予奖励,重点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协会,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规划,稳步推进。民政部门作为农村经济协会的登记管理部门,农业、科技、土地、林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当好政府参谋,制定培育农村经济协会“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思路。重点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引导企业和农民自愿组建农村经济专业协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实现“一个协会就是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批农民”的格局。在具体操作中,规范管理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要形成合力,对登记的协会进行管理和指导,做好服务工作。指导协会通过民主方式完善规范的章程,并经常行使管理职责,确保其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对长期不开展业务,管理松散,名存实亡的协会,严格按规定进行注销。
篇2
1农业机械专业高职生设野应用文写作冶课程的必要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几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每个人工作、生活几乎与应用文写作密不可分。对于农业机械专业高职生来说,三年的学习是为将来就业做准备的,能否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对他们的求职、工作、生活将发生重要的影响。合格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等可以成为他们求职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科学合理地拟写计划、通知、商务信函、调查报告或其他规章制度能使他们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由此可见,在农业机械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是不可或缺的。
2开发适合专业的教材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应用文写作”教学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但现实却不容乐观。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且大统一,不论什么专业、什么时间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削弱了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后所需应用写作的有效训练,很难满足学生为切实提高具体专业应用写作能力的迫切需要。事实上,专业不同,学生要学习的文种也不一样。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对经济文书、礼仪文书的理解运用;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则需要掌握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的拟写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文写作涉及的内容范围愈加广泛,许多新型文种也应运而生。如招聘书、公示、上市公司报告、专利申请书、企业形象策划方案等许多新的文种应运而生。因此,教材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开发适合农业机械专业高职生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专业性。应用写作教材必须针对农业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编写要独具匠心,专业针对性要强,突出应用技术。在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上要体现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即应用写作知识与农业机械专业课程有机结合,针对专业特点对应用写作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力求淡化应用写作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2)实用性。应用文本身就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更应强调它的实用价值。编写应用文写作教材必须符合时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应用文实用功能。在教材的编写上,要体现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针对农业机械专业特点创设合理的写作环境,写作训练要具有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能。在编写写作训练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农业机械专业特点给学生营造适合此类文体的写作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一种氛围,从而带着兴趣和爱好去写作。
(3)自主性。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根据农业机械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让教师根据教材要求设立有个性、有兴趣的自选体例。让教师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一些生活模拟训练,诸如采访、招标、产品推销或现场解说之类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提高写作能力。要抓常规训练,除加强一般的课堂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如有事请假,要写规范的请假条;学期前后要写出计划、总结等。
(4)规范性。应用文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工具性,其写作的规范化与程式化风格是其实用性的必然要求。比如消息就得包括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写总结就要回顾工作,摆出成绩,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指明方向等。应用文的规范性要求在教材编写时必须加强范文指导,利用范文稿的示范性、指导性,让学生进行模仿性训练。同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体现鉴别正误的能力,还可以进行纠错训练,使得写作格式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要挑选存在比较典型错误的应用文作为纠错教材让学生进行纠错练习,而且在格式、内容要素等方面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理解,指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修改。
3改变教学方法袁提高课堂趣味性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县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积极稳妥地处置农业机械事故,最大限度减少农机事故造成的伤害和经济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云南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特制定《__县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农业机械在__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中发生碰撞、碾压、翻覆、落水、火灾等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发生交通事故,由公安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重大农机事故,是一次死亡3至9人的事故;特大农机事故,是一次死亡10至29人的事故;特别重大农机事故,是一次死亡30人以上事故。
第四条 实施本预案坚持以下原则:
1、救人高于一切;
2、施救与报告同时进行,逐级报告,就近施救;
3、局部服从全局,下级服从上级;
4、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密切配合;
5、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防止和减轻次生损失;
6、实施属地管理,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统一、有序和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接受同级及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领导。
第二章 应急处理机构
第五条 县、乡农业(农机)部门共同构成全县农机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网络,分级成立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本辖区范围内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县农业局成立县级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在县农机安全监理办公室,明确负责人和联络方法,加强值班和物资准备,向社会公布农机事故报警电话。制定具体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和分工。当人员因工作变动时,及时调整充实。
县级指挥中心由以下人员组成:
总 指 挥:李子洪 县农业局局长;
副总指挥:段佑芝 县农业局副局长
郭元光 县农机管理站站长;
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由以下人员组成:
主 任:郭元光 县农机管理站站长;
成 员:刘贵彤 县农机管理站副站长
刘彤锦 县农机管理站副站长
范祖义 县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
杨绍雄 县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
戴家祥 县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
阿高良 县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
张春隆 县农机管理站工作人员
只清鹏 紫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苏自珍 马鞍山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马赛武 永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李文莲 大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陈 波 庙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杨志炜 南诏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王跃军 巍宝山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字友忠 青华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陈永芳 牛街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字孔诗 五印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
第六条 各级指挥中心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同级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上级农机部门对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指示,决定本级《预案》的启动,提出具体措施,负责相关情况上报工作。
2、指导监督应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全面掌握事故情况,分析把握事故现场动态,制定现场抢救措施,掌握应急处理动态状况,及时调整部署应急工作措施。
4、完成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农机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七条 各级指挥中心办公室及工作组主要职责
办 公 室:负责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日常工作。
现场救援组:迅速、准确判断人、畜及财物的伤情或险情,疏散人员,保护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和作业秩序。协调和组织医务人员和救护车及时到达现场抢救伤员;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剧毒污染源迅速通报相关部门;对遭受损失的财物尽力挽救。
事故处理组:按照农机事故处理程序和有关要求,开展事故现场勘查、取证,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做出事故责任认定。
后勤保障组: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各种抢救物资及时到位;负责事故善后工作,稳定群众思想情绪,解决伤亡者家属的实际问题,维护稳定。
第八条 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应当在同级及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农业(农机)部门领导下,迅速、果断地做好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第三章 事故报告及登记制度
第九条 事故发生地县级指挥中心接到重、特大事故报告并核实后,须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安监部门报告,同时,立即报告县级指挥中心;县级指挥中心接到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或不足3人但社会影响重大的农机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县政府值班室、县安委会办公室和省农机安全监理
总站 第十条 事故发生地农业(农机)部门应在24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逐级上报。
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发生农机事故的机械、机主姓名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计;
3、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
4、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5、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6、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
第十一条 接受事故报告单位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事故情况记录和报告处理登记,记录的内容除事故报告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事故报告单位名称和人员姓名、接到报告和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的时间、接受报告的单位名称和人员姓名、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以及传达情况、作记录人员本人签名等。
第四章 应急处理程序
第十二条 指挥中心接到重、特大农机事故的报告后,总指挥应当根据事故的等级做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决定。
第十三条 重大农机事故发生后,县级指挥中心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后,县、乡两级指挥中心同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地农业(农机)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须迅速赶赴现场,同时协调公安、急救、保险等部门联合行动;积极抢救受伤人员,有效地维护现场秩序,划定现场保护范围;勘查事故现场,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确认证人(有条件的立即取证);安抚群众,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第十五条 在应急处理工作中,事发地政府部署工作前由农业(农机)部门负责,上级农业(农机)部门采取措施之前由下级农业(农机)部门负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的农机事故应急处理指>,!
第十七条 县级农业(农机)部门应在事故处理完毕后一周内向上一级农业(农机)部门写出详细处理报告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农业(农机)部门,根据本预案及上级有关要求,分别组织制订或完善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负责组织演练、实施。
第十九条 本预案是农业(农机)部门在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后,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的指导性意见,事故的调查处理按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进行。
第二十条 对处理组织不力,造成事故损失扩大的有关人员,建议当地政府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篇4
农机化研究
(1)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武晓华
(3)玉树州农业机械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拉青加
(4)对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思考与实践分析 曲小明 周平 田淑荟
(6)农业机械化和可持续发展 龚春生
(7)制约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韩义
(9)乡镇基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探讨 麻覃郁
(10)阻碍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及发展的原因分析 周平 曲小明 田淑荟
(12)当前山区农村农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王新明
(13)对于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汪来贵
(15)驻马店市农机推广工作调查与对策 卢浩慧
(16)原平市农机安全监理现状及对策 杨永明 樊子平 李小华
(18)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修奎 丛日霞
(19)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庆兰
(21)创新服务对南县农机安全监理的推动作用研究 涂淬轶
(24)新形势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对策 王云平
(26)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机监理宣传工作 沈修祥
(28)农机服各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 纪志勇
(30)烟叶中耕培土及机械化作业技术分析 殷寿安 林选知 区焕财 毛文菊 冯筱骁 董哲 张汝坤
(33)关于提高丘陵山区水稻机收率的探讨 任宏生 粟大庆
设计与研究
(35)基于at89c51的云台控制解码器设计 金鑫
(38)ether cat总线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丁琳娜
(4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温度测试硬件系统设计 赵亚攀 刘文岭 徐云杰
(44)pcb双面板手工焊接缺陷研究 王昌宝
(46)基于fpga的实时多任务系统的设计 尧征 黄乡生 黄威 郑振峰
(4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王华 金赛赛
(49)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探索 李凤初
(51)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辨识研究 靳永卫
(53)用fpga实现串口通信的设计 郑振峰 汤彬 周显恩 商国旭 黄威
(55)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水轮机调节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毛学志
(57)丽水市公共空间座椅设计的调查分析 金豪 戴庆敏
(59)小直径深孔加工的改进方法 李松林 陈志军
(60)基于cae分析的注射模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 唐光胤 刘波 魏伟
(6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探讨分析 田金云
(63)鸡蛋自动分级生产线中检
测装置的设计探讨 李斌
(65)太阳能杀虫灯的设计与应用 李正鹏 罗倩倩
(66)开关电源稳定性和控制环路补偿研究 金花
(68)加油站火灾预防方法研究 黄野
(69)齿轮失效的因素及影响分析 高强
(71)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张波 段兰兰
(72)数控车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王勇
(74)钢制承压设备焊接材料与标准 王琳
(76)液压密封新技术研究 张兴友
(77)施密特触发器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中的应用 罗倩倩 李正鹏
(79)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李爱国
(80)英语口语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李宏洋
(82)cad/cam技术的具体应用 章芳芳
(86)高速切削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运用 刘海波
(88)数控线切割加工中工件表面质量的改善 贺柳操
(90)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智能饮水机控制系统 郭毅飞 董峰
(94)msp430单片机无线水表的设计 顾拥军
(97)solid works与ansys对齿轮接触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姜广美
(99)一种用于水下激光成像的光学系统设计 王四林 陈志凌
(101)基于例题分析和解答的微分方程数值研究 田卫章 纵珊侠
(103)基于小波变换的突变信号的检测 余倩
(105)数控车床薄壁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施加祥
(107)车门玻璃升降器理论研究综述 杨琳
(109)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阎文
(111)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曹环军 刘海英
(112)测量制冷压缩机活塞销孔轴线对活塞轴线垂直度检具的设计 周勇
(114)连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 王青云
(115)变压器差动保护问题的思考 隋淼
(116)膨胀气体驱动双蜗杆机构做功的研究 任勇
(118)中原地区传统农具设计之美 娄婧婧 唐立华
机电技术
(121)小型喷油泵的检修及调试 何放平
(123)北京现代伊兰特轿车变速器故障检修 乔国春 王佳
(124)大型起重机控制中如何应用变频器和plc 周志勇
(126)啤酒厂离心泵的使用及维护探讨 刘勋
(127)收割机切割器中的常见问题及维护措施 王春兰
(129)喷灌机的选购、使用与保养 周守春 刘书利 赵振芳 王晓峰
(130)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车床程序屏蔽的使用方法 王建 裘敏浩
(132)汽车发动机异响故障的诊断 杨建洲
 
; (133)机电一体化的选型设计及设备维护 赵永德
(135)汽油机常见故障及控制措施 宋飞
(136)起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排除方法 王峰
(138)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维修保养 李凤春
(139)300mw机组dcs双dpu离线的故障分析 苏轶岚
(14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续亚强
三农问题研究
(143)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145)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意义 邹响文 巩佰森 周贵阳
(146)格球山农场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薛占林 潘维华
(148)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 陶舒笑
(149)吕梁山区柳林县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秀娥
(151)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张利英 赵振芳 王晓峰
(153)农村赶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陶俊
(155)当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问题探点 莫燕 蒋伟 汪鹏 曹蕾
(158)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贺怡
(159)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曹云玲
探索思考
(161)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措施分析 高安丽
(162)构建和谐社会——伦理与法律的融合途径 郑苗
(164)遗产类景区游客满意度与门票价格容忍度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刘红霞
(166)南昌市锦峰大酒店发展战略研究 吴磊
(168)论智能交通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林董希
(169)从换届选举看农村民主政治的未来——以迁安市彭店子乡徐家沟村为例 高立晓 徐田
(171)关于泰州市推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调查与思考 许倬恺
(172)基于pest分析的衡水营销环境及策略探析 王景妍
(174)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 刘新逢
(177)企业节约电能措施的应用 李毅 冷鑫宁 孙海滨 赖治东
(179)湖南巨灾保险中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融合问题探讨 王剑
(181)物联网与物联网技术 范有福
(183)铜仁市事业单位效能建设思考 舒婧 张毅
(185)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左远
文化与教育
(186)基于改革创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教学探析 陈静 付松林
(188)汽车使用与保养教学工艺标准研究 吴常红 董大伟
(189)关于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考 蔡泽能
(19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
学改革探讨 陈培
(192)结合实践教育和校企合作优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黄正
(194)《电装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何勇
(196)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优化《汽车机械基础》课堂 闫瑞雪 王
(197)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张晴
(199)《普通机械加工》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张显
(201)职业教育投入现状及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以泰州地区为例 张中兰 蔡成浩
(203)高职辅导员工作效能提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徐丽君
(205)提高汽车驾驶教练员教练质量途径探析 李伟 王建华
(207)湖南高校增设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技术专业的可行陛研究——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夏旭 赵宇
(209)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中几种职业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易忠奇
(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周兴 黄佳
(214)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模式探索 薛小红
(215)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为例 周源
(218)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魏炜
(219)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创新浅析 秦艳
(22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机制初探 甘丹
(223)运用音乐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白纯
(225)工程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探讨 胡玮军
(227)高职院校新生防灾应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彭友良
(22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形式设计探索 瞿岳荣 吴建国
(232)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亟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王于松
(233)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刘京丹
(236)数控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周志斌 朱莉
(238)刍议标准的文体和语言 周春光
生物与生态
(239)安化县动物疫病的防治策略 黄宇 彭太平
(240)废水中悬浮物与cod的关系研究 赖志斌
(243)关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思考 王卫东
(245)元胡的栽培技术 郑细銮
(247)桧柏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梁新文
(248)鱼肉中硝基苯残留量检测 郭军 赵全东 刘铁钢
(250)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郑剑波
工程与建筑
(252)用最低费用加快法求解成本一工期优化 薛俊锋
(254)有限元方法在桁架结构分析中应用 张晓东
(256)掺合超细尾矿粉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孔桂云
&
nbsp; (257)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策略研究 孙炳灿
(259)财政补助沼气工程项目管理 吴素鹏 倪胜娟
(260)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 王玲 韩霞
(262)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及发展趋势 邱庆均
篇5
关键词:农机补贴;资金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9日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和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之一,是国家强化“三农”工作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张掖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挥了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补贴资金规模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补贴资金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补贴资金激活了民间投资,加快了农机化发展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张掖市各级农机、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补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向大中型动力机械倾斜,向重点产业全程机械化机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向科技示范点倾斜。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政策宣传力度逐年加大,补贴程序日益规范,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显著。至2012年,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540万元,补贴农机具10大类45,724台件,受益农民39,233户,拉动民间投资4.08亿元。农机化呈现出了“五个明显提高”:一是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2005年提高10.4个百分点,达到了69.8%;二是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226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59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9.87万台,增加2.45万多台;配套农机具19.8万台件,增加8.2台件,配套比由1∶1.5提高到了1∶2.0;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扶持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191个,农机大户达到1,870户,通过开展跨区作业、承包经营、订单服务,促进了农机的共同利用;四是农机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48个、示范村503个,连续五年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五是对农业发展贡献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12.46亿元,纯收入5.5亿元。
二、创新补贴机制,不断探索补贴资金管理方式
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补贴资金结算层次过多,结算周期过长,补贴机具的到位时间与农时季节不够同步,再加上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农民群众对享受的补贴额不够了解,影响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各级农机部门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机补贴运行模式,2012年省、市农机部门把高台县确定为全额购机、直接兑付试点县,取消了以往的“差价购机,省级结算”的农机购置补贴模式,全面实行“全价购机、直补到户”的补贴模式,把补贴资金直接打入购机农民“一卡通”账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增加了农民受益的透明性。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什么机具,享受多少补贴,直观明了,透明度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农民购机积极性。同时,近几年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储蓄显著增长,加上农村信贷政策扶持,农民购机资金筹措已不是制约购机的主要矛盾,全额购机的条件已经具备;二是减少了补贴环节。特别是资金结算速度大大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加快,有利于农机工业发展。同时,有利于杜绝经销商向购机农民转嫁费用,增加农民购机成本;三是有利于部门监管。财政部门在发放补贴额的同时,可以先核实,再补贴,形成农机管数字(指标),财政管资金的制约机制,相应强化了相关部门权利和责任,真正起到监管作用,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中与农机部门责任共担,风险共担;四是不误农时。购机户申请经农机部门审核,确认资格后可根据农时需要及时购机,避免了因补贴资金不到位而误农时的现象;五是有利于降低农机部门购机补贴工作成本。目前,农机部门经费紧张,而每年为农机补贴工作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为直接补贴后,有利于减少农机部门的管理费用。
农机购置补贴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高台县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提升了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全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70%以上,整体迈入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二是拉动了全县农村市场消费需求,2012年高台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640万元,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6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激发了农民投资农机化的热情;三是带动了农机生产企业的较快发展。本县进入甘肃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工业产品,由2009年的1家企业的3类、13种型号,增加到2012年的3家企业,6类、24种型号,涵盖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茎秆处理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以及薯类、麦类、饲草加工机械等,农机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四是加快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速度。全县新增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秸秆打捆打包机、卷帘机、激光平地仪等机具703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52台、免耕播种机21台、深松机160台、卷帘机412台。
三、完善补贴资金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加大信息公开。要以农民关注的媒体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为重点,加大农机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全面公开农机补贴信息,把信息公开贯穿于整个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始终。除全年公开农机补贴政策、办法、方案、目录、程序、供货企业等主要内容外,县区农机部门至少每半月公布一次补贴资金使用进度,及时公布补贴受益对象有关信息(包括补贴农户姓名、所在乡镇、补贴机具数量、具体型号及生产厂家、补贴额等),主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二)强化市场监管。要在全面深入地开展补贴农机产品市场价格调研,准确掌握各档次产品实际市场销售价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补贴范围内各档次产品补贴额是否合理、体现产品功能的关键配置的界定是否准确、补贴分档依据和参数是否科学、定额补贴分档办法有无缺陷,特别要注意调查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有无因降低配置或减少功能导致补贴比例偏高的情况。对补贴产品价格高于当地实际销售价格的,产品的配置与功能低于补贴目录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减少配置、降低产品销售价格的要认真查实,严肃处理。
(三)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抓好政策宣传、申请确认和供货“三个环节”,让农民了解政策,清楚办理程序,认真做好厂家(供货商)和农户之间的衔接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在供货环节出现的问题,确保供货及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规范操作。对补贴机具统一编号、统一标识,健全购机补贴档案,认真做好补贴信息采集、录入、上报工作,确保上报的信息全面、准确、严谨、及时。加强对补贴机具的跟踪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满意,真正使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严明工作纪律。全面落实“三个办法”、“五项制度”、“十项程序”和“三个严禁、四个禁止、八个不得”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规定。坚持以“补贴机具实行目录制、受益对象实行公示制、补贴资金实行集中支付制、执行过程实行监督制、实施效果实行考核制”为主要内容的购机补贴各项制度,建立补贴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科学客观评价,探索工作机制创新,堵塞各种可能出现的漏洞,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五)突出补贴重点。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和补贴资金规模有限,不能实行“普惠制”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保主保重”原则,重点补贴技术先进、生产急需、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适应性强、售后服务到位的大中型机具。就张掖市而言,重点补贴玉米施肥铺膜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设施农业卷帘机、畜牧养殖机械、秸秆收获加工机械、畜产品采集机械、保护性耕作等机械设备,加快重点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进程。
四、结束语
农机补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农民的愿望,更加高效、规范运行,使这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的转型跨越。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概查;精查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174-05
日本土地价格昂贵,农田零星分散,因此在进行有关土地改良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主要考虑是否充分具备以下条件:必要性(发展农业经济、稳定核食供需状况);可行性(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和手段.且可得到受益农户应出的负担资金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妥当性(与整体各有关工程在规划、经费上相协调,并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1]。为达到上述目的,日本十分重视为制定规划所必要的调查程序。首先,通过概查掌握规划地区的大致现状,判断工程的必要性;其次,以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开发规划和有关土地改良的工程规划等为依据,判断工程的可行性,确定符合该地区土地未来开发方向的基本方针;然后,根据基本方针及概查结果判断工程的妥当性,再制定计划并实施精查;最后,根据精查的结果,制定规划,进行设计[2]。本文拟从概查和精查两个方面介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的调查程序与内容,以期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概查
1.1概查的内容
概查是在判断工程(区域建设、农道建设、灌溉用水改良、排水改良、土层改良等)必要性的同时,为制定调查(精查)规划,所进行的对现状的大致了解及未来预测的调查。
概查主要弄清楚规划区域的气象、土壤、地质、地形情况及道路的宽度[3]、配置、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耕地的干湿状况、土壤改良、暗管排水、农田建设状况,水利状况(灌溉排水状况、主要土地改良状况)、规划地域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农业经营概况、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农户的意向等情况。
1.2概查的程序
概查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是收集资料阶段,包括国家发行的地形图(1/50000或1/25000)、根据地籍调查或国土调查已经形成的地形图或照片图;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概况及辖区图;地质图、土壤图、不同水源的灌溉区域图;水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旱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等。其次是访问调查阶段,即听取当地农户对现有农田基础状况、农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想法和改进意见。在弄清各地区农户的意向、地区概况和灌排系统、农业经营状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界线等基础上决定勘查的范围,进入勘查阶段。在勘查阶段,根据规划地区的农业经营概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设想,以及灌溉不足状况、排水不良状况等各种资料,利用简单的测量仪,调查所定范围的农田基础状况(道路配置及宽度、区划的大小、渠道配置及结构、土层是否改良等)及主要建筑(桥梁、渠首工程、主干灌排渠等)的结构、规模、老化程度等,。最后,以概查弄清的事项为基础,研究该地区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妥当性,再根据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开发规划,有关土地改良工程规划等制定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农田建设工程的基本方针,依据此基本方针及概查的结果进入精查阶段。
2精查
精查是进行设计、制定施工规划所进行的必要调查。农田建设工程基本方针的最终正确性判断是基于精查的结果进行的。但概查阶段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妥当性是判断项目是否实施的依据。
2.1精查的内容
在精查之前进行现场勘查,然后根据现有的图纸、当地农户的意见等决定调查地点,观测设施的设置地点,并制定调查规划,开展调查。
精查的内容主要为: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包括土壤及地基承载力、区域及道路、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等)等基础性资料调查;社会经济条件、未来农业经营规划、农业经营栽培状况等为确定未来目标状况所进行的调查;为改良现状所进行的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关联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等)的调查。
2.1.1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的调查
(1)水文气象。水文气象条件调查是工程规划调查的基本事项。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灌溉规划的规划基准年,求出在基准年中灌溉期的有效雨量,统计计算求出排水规划中1/10~1/2概率的24 h雨量(或日雨量)、4 h雨量、1 h雨量及1/10概率的连续雨量(2~4 d)。应注意的是,水田面积过大时往往受风的影响也大,因此在进行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需要掌握风向和风壅水的状况,以及热燥风现象等其地区特有的特殊气象。
(2)地形图的制作。地形图是各种规划的基础。一般来说,地形图的绘制是以区域建设地区(含暗管排水区域)为中心的,设置灌排渠、道路等时,含其周边300~500 m的范围。如考虑与地区之外的连接(和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市叮村道路及村庄的连接)道路和与主干灌排渠的连接渠道等情况时,其制作范围应含其周边200~500 m。如在地区的周边有通过的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等主要干道、主干灌排渠及与该规划地区有关的农业经营设施等建筑物,要将其位置事先标记在地形图上。
(3)地形及表层地质。在农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地区的地形条件、地形及表层地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区划处理、灌排规划、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干湿度等性状,也由土质的表层地质所决定。
地形区分时,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按照航测照片辨认,现场勘查区分地形,制作地形区分图。表层地质调查则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根据资料收集现场勘查、勘探,弄清表层地质现象,制作表层地质图。地形区分和表层地质可以在同一图纸上标明。
2.1.2耕地条件
(1)土壤(农田)承载力。为判断是否需要暗管排水、土层改良及表土处理、确定耕区长度、掌握灌溉用水量及土壤承载力,以及制定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了解地区的土壤类型,物理及化学等特性。
在农田建设规划里,与土壤性状有关的规划事项有排水、灌溉、土层改良、表土处理,地基承载力及农业经营计划等。在制定这些规划时,必须掌握土壤的性状,在土壤调查中将进行土壤分类,弄清各个类型的分布及基本现状的调查称为基本调查;为研究改良对策计划获得必要的资料而进行的调查称为补充基本调查。
土壤基本调查一般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土壤断面调查:土壤断面调查一般选择试坑调查,调查用图宜采用1/5000~1/1000的地形图,用方格法以20 hm2为单位选择,同时结合地形,灌排等条件,决定试坑调查密度。另外,有关地区内的未开垦地,要根据面积、土块数决定调查密度。试坑调查的深度以1.0~1.2 m为原则。
土壤分析:样品从每个土壤类型有代表性的试坑调查点分别于不同层次取样,分析粒径组成、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Ca、Mg等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磷酸吸收系数、土壤pH值、交换酸度等项目,必要时可追加试验分析项目。
补充基本调查主要是为研究改良对策,决定对策规划的各种要素而获得必要资料的调查。农田建设工程一般伴随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的转移,而下层土壤中可能有引起作物发育不良的土层,因此在这样的地区应重点实施补充调查,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加强与试验研究部门的联系。如果要把水田改成旱田,还要进行旱田土壤调查。
土壤承载力的调查:在软弱地层处,使用圆锥惯入仪(圆锥面积6.45 cm2,尖端角30°)以100 m方格为单位测量贯入阻力值,作为机械引进计划和客土规划、暗管排水规划等规划设计的资料。贯入阻力值由一个测点对深度和圆锥指数大致相同的3次以上测量的平均值求出。测定深度为计划地表下50 cm,每5 cm为一层,按1 cm/s的贯入速度测量。
(2)地下水位。为掌握农田的干湿状态和地下水的现状,研究配水改良对策,要在所在地区及周边做地下水调查。
农田非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判断农田干湿状况、地下排水好坏的主要因素,而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研究用水消耗结构的主要因素[4]。因此,农田及其周边地下水位的调查,是决定排水改良对策和推定农田建设过程中耗水深度变化的必要调查项目。
一般情况下,非灌溉期间的地下水位可通过土壤断面调查的潜育化程度、潜育层位置等推定。若该方法存在困难或者想弄清周边不同时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时,可通过地下水位测管、周边地区的既有井或排水沟等测定地下水位。
(3)区域及道路。农田建设规划中,要调查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相邻农田表面高差;道路的宽度、结构、使用状况、附属建筑物等。对原来已进行过中、小区划建设的地区,进行大区划水田建设时应掌握现有的区划和道路状况。特别是要调查道路与农田表面的高差、干线农道的使用要求以及现有道路在大区划水田规划中利用的可能性。
(4)灌溉及排水。在农田建设规划中,应把末端灌排系统作为制定规划的主要对象,掌握灌溉用水分配、耗水机构、正常排水机构、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则是调查的重点。
农田建设后,因干田化而经常出现单位灌水量变化,因此,规划后在预计土壤透水性、地下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在附近地形、土壤、排水条件类似的地方调查耗水深度,作为规划后决定单位灌水量的资料。由于农田建设要进行充分晒田落干,导致其后耗水深度猛增,因此,调查时应考虑这个时期的影响。此外,干田直播时,测定初期灌水量也很重要。耗水深度的调查方法、测定期间、次数等以灌溉规划要求为准。
除在倾斜地灌排渠兼用外,灌排渠完全分离,故如果没有特别的设施或灌排体系,水就不能重复利用。规划后,从水源、水量上考虑,有必要考虑重复利用情况,调查不同地区水费收支现状,事先弄清能够重复利用的地区及其总量。总灌溉量及水费收支的调查方法以灌溉规划的要求为准。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重点是确保灌排能力,故应特别重点调查末端灌排设施等。
2.1.3社会经济条件
弄清规划地区今后的农业方向,有助于制定与此相符的规划,为此,要调查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中小区域相比,大区域的规划易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故要事先掌握该地区农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标准的调查项目包括: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地区振兴规划、农业经营规划、地区经济状况、地区农业状况、农业系统活动等,其中农业经营规划是调查的重点。
在农业经营规划的调查中,要考虑引进作物、耕作面、经营单位规模、经营组织、经营条件、农业机械的规模及使用组织,农业经营设施及使用组织、影响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作业体系、作业组织、等因素。另外,农业经营规划有必要预测远期状况进行规划。并且要对其实现规划过程的推移状况及对应策略进行事前研究。尤其是要调查现耕种主要作物每10 a的收成与受灾情况,包括不同原因受灾状况及计划引进耕种的作物每10 a的产量,研究损害产量的主要原因和改进的可能性以及必要的对策,作为农业经营规划及经济效果估算的基础资料。
既定的农业经营规划,是在对农田建设一定水平预测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所以,在区域道路,灌排渠等农田基本建设和规划阶段有必要进行再次的研究。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农户的土地所有规模、土地利用形态、不同的经营规模、专业及兼业农户收入,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劳动力、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等,划分水稻+麦,水稻+蔬菜,水稻+奶酷业等类型后,再确定各个类型规划。
2.1.4农业经营栽培状况
弄清农业经营及栽培上的问题和主要原因,研究工程的必要性和改进的可能性,调查农业经营现状及栽培管理的现状,有利于制定开发方向及规划。
调查的必要性项目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经营的管理运营组织、主要作物和栽培管理体系、主要作物栽培期及栽培技术、主要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受灾主要原因等并制作受灾状况图、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及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农户的意向、有关农田集中利用的调查等。
2.1.5关联项目
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要求在规划地区及其周边,调查已实施和正在实施之中或者规划中的其他项目的内容,其中对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项目,要更详细调查其规划内容以谋求和本规划协调。即除了要求开发相关农业设施外,其内容还要求覆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乡村道路、排水沟、公园、会议室等[5]。
主要调查内容为:农业振兴地区建设规划、城镇区域等农业以外用途的区域规划、有关土壤改良项目、河道整治工程、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国道至村道各级别的改建和新建工程、农业机械设施的引进及其他有关农业设施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2005年颁布了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提出了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6]。因此,日本在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不仅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调查是其必须内容之一,对灌溉水源的水质、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排水的处理与利用等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也相当重视,其内容具体到灌溉水源的水质监测、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废水对农田、农作物、地下水、农村景观等农村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处理方式、环保设备的选型与维护、排水方案的选定与排水系统的维护、废水处理后的检测方式及对终端的影响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会从生态保护方面对灌排渠道的设计进行详尽的方案比选,例如迎水坡坡面及渠底材料对水深、水温、流速、水流边界条件、营养盐的迁移的影响是否会导致泥沙淤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洄游生物迁徙途径破坏,区域内的物种食物链是否会受到影响,对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的影响程度等;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林木及植被对深水处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改变植物、微生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物种的密度、比例等,甚至于渠道的宽度、坡度对动物和昆虫栖息的影响也在考虑之列。如为便于小动物不慎落入沟内后,可顺着斜坡爬上来,在道路旁坡下用于排水的侧沟边,每隔一段距离都专为小动物砌一斜坡,侧沟的宽度、深度、斜坡的坡度在满足排水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小型动物的栖息及捕食习惯、行为能力等综合考虑。
日本生态型护岸技术的发展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了“亲水”观念[7],在农田水利规划中,具体体现在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景观融为一体,综合考虑,最大程度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结语
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不只是考虑农田水利本身,还考虑了规划区域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和农业经营栽培状况,并细化到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用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尤其是在概查和精查两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农户的意向,对区域及道路、灌溉及排水、农业经营管理、生态与环境的精查则是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中协调农田与农村环境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农田水利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树茂,宋德全.日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模式[J].水利天地,1993,(4).
[2]潘传柏,神原撤,黄发新.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指南[R].荆州:中日合作项目日本专家组,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
[3]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农田(水田)平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76-201,249-259.
[4]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暗管排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16-39.
[5]张敦强.日本农村水利情况介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
篇7
3月初春,皖北平原上的阵阵晚风仍然略带寒意。张亚洲站在土地流转后的麦地田埂上,把用标准A4纸打印的《十年以后谁来种地》拿给本刊记者。从这份材料上看,定稿时间是2012年2月19日。
宿州市桥区时村镇植保协会会长、濉河村村主任张亚洲说话声音洪亮,站在他的小麦地头,张亚洲把自己日思夜想的一个大问题――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重复了许多遍,并一再强调要把他写的材料看完。
这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普通农民的“忧思录”,他的背后是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严峻现实。因此,怎样找到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像张亚洲这样发自最基层的声音,更有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思考层面,在基层实践与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张亚洲所在的桥区、宿州市,已经迈开探索新路径的铿锵脚步:2011年12月,宿州市成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市级试验区;此前的2010年8月,桥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获批的只有两个,另一个是芜湖市南陵县。
有了这两块“国字号”招牌,宿州被称为现代农业“试验田”、农村经营组织体系创新的“样板区”,在打造农业版“经济特区”的路径探索上,又将有怎样的启示?
“地保姆”
在位于宿州市桥区时村镇的办公室里,张亚洲的办公桌对面墙上,写有“科学发展观”5个大字。在办公室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照片,有农业新机械、集约化种植、农田服务队的照片,还有描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土地流转的诗歌,这些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诗歌与领导视察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
土生土长在宿州桥的张亚洲,1989年开始在家经营种子和农药,到20世纪90年代初,张亚洲尝试进行土地集约化种植,被称为桥区第一人。
在接受本刊采访前,张亚洲特意带着我们走进他承包的麦地,绿油油的小麦随风摇曳,但一埂之隔的另一家农田里,小麦明显泛黄,一眼就看出区别。张亚洲介绍说:“这就是管理到不到位的差别,同样的天时,只要多施一遍肥,效果马上显著。”
“最开始做土地管理服务是因为什么?”当本刊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张亚洲讲述了一件发生在8年前的小故事,恰是这件小事触发了他。
2005年的小麦打农药时节,一位老太太弯腰驼背提着一篮子鸡蛋,来到张亚洲的农药店,她要用卖鸡蛋的钱来买农药。但由于儿孙们都在外打工,她看不懂怎样用农药,而且她也干不了打农药这种体力活,于是,老太太对张亚洲说,“你能不能帮我家打农药,我多给钱都行。”看到这种情况,张亚洲就帮忙找人到老太太的麦田里打农药。
打完农药后,老太太又特地来表示感谢,这件事让张亚洲萌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成立一支队伍,给农民做田地管理服务?于是,植保协会在张亚洲的牵头下诞生了,一场被称为“土地服务承包运动”的田地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张亚洲对《决策》记者作了一番比较分析,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外出务工人员像“候鸟”一样往返城乡之问,来回一趟进行几亩地的田间管理,一是浪费了打工时间少赚钱,二是花费来回路费。但是家里的几亩地又不得不进行除草打药灌溉等田间管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这种情况下,由留在农村的人组成一支管理服务队,就可以进行田地集中管理。“这是一种能够实现外出打工者赚钱、田地管理和粮食丰收的双赢办法。”张亚洲告诉《决策》:“我就是一个联结点,需要进行田间管理的地块告诉我,我打电话组织人来进行管理,每亩地收取6元左右的服务费,每一位参与管理的人还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报酬。”
张亚洲将这种模式总结为“三统一代”:“就是统一粮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代收粮食。外出打工者不愿意回家种田的可以自愿委托给服务队耕种管理,为农户服务的田块产量保证不低于农委每年的上报产量,低于上报产量的,服务队按上报差距赔款,收获后结账。责任服务收费种田,省钱、省事、增产。”由于张亚洲解决了众多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被当地人称为“地保姆”。
实际上,早在2007年,张亚洲第一次500亩连片经营就已成功。到2008年,他又总结推广了多种土地组合服务形式,有单季承包、保底承包、收服务费、全包。张亚洲告诉《决策》:“这些操作模式就是给农民工做个后方的‘大管家’。”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2009年连续两年粮食产量比单户种植增产20%,成本降低15%,两项相加相当于增收3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张亚洲告诉《决策》:“因为连片大面积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大型机械操作,好管理,能及时防治病虫害,使用测土配方肥料和良种换代,还可以秸秆百分百还田有效利用。”
2010年,张亚洲的“三统一代”集约化种植,扩大到4186亩。同年,宿州市委、市政府以宿发[2010]12号文的形式,《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张亚洲也许不会把自己的集约化经营实践与宿州市的文件联系在一起,但这份12号文件,已经成为宿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纲。
张亚洲7年的集约化种植证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高科技、先进农机的作用,充分利用水利资源设施,减少土地浪费,还便于推广优良品种,节省开支多打粮食。于是,当地便流传起这样4句话12个字的顺口溜:“交出地、去打工、多收粮、乐轻松。”在宿州当地,多家专业合作社纷纷仿效推广,仅宿州市科技专业合作社,一年就集约土地2000亩。
“农业达人”
在担任时村镇植保协会会长的同时,张亚洲还有个身份,是天益土地流转合作社负责人。
2010年,天益土地流转合作社与时村镇红旗村108户农民签约土地流转合同,签约面积366亩,合同金额18.3万元。天益合作社对签约土地实行连片种植,2010年收获小麦平均亩产1050斤,比分散种植单产增加10%。张亚洲告诉《决策》:“土地流转承包合同5年一签约,500元一亩,现在我流转有600亩地。”
在张亚洲的办公室里,有一段他自己创作的诗,来形象地概括土地流转:“农业要想大发展,土地必须要流转,统一耕种统一管,粮食绝对能增产。耕地还得集约化,省了时间把工打,挣到钞票寄回家,生活改善新变化。”虽然没有严格的诗词押韵,但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张亚洲对土地的无限情感。
如今,天益土地合作社已成为桥区土地流转的3家试点之一。在2011年,全区共流转土地35万亩,并在25个乡镇建立起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25个村全部建立流转服务站,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快速化,实现适度规模经
营。
不仅仅是桥区,在整个宿州市,土地流转的形式创新正在涌现。萧县天之润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正式注册,现有社员2000多人,带动农民30000多户,已成功流转土地10000多亩。还先后带动40000多农户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国家甘薯中心、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采用订单生产,亩均增收70多元。
实际上,张亚洲不仅仅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实践者,还是个地道的农机发明家。在张亚洲合作社的一楼,展示着他的许多发明,有电捕虫器、高效轻松喷雾器,还有灭茬播种联合机、肥料播撒机等。其中,利用电光原理发明的捕虫灭虫灯,早在2004年9月就申请了专利,张亚洲告诉《决策》:“我得到了发明型、实用型两种专利,还有2000元专利费。”2009年,张亚洲被评为宿州市“十佳科技致富之星”。2011年10月,又获得了蛹桥区专利优秀奖。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信息,从未上过学的张亚洲,不仅自学农业科技知识,还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并注册了名为“关注三农”的网易博客。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张亚洲称得上是一位“农业达人”。对于现代农业如何发展,这位“达人”也有自己的思考,张亚洲告诉《决策》:“就是要鼓励年轻人科学种田,一个村不用太多,只要有3位懂科技会管理的年轻干部,现代农业就会迅速发展。”
3月14日,当本刊记者走进张亚洲的办公室时,一张农机分布网络图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张亚洲的合作社拥有大型农业机械6台,打药机械128台,每台农机在什么地方,这张图上一目了然。
但张亚洲仅仅是一个缩影。截至2011年11月30日,宿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2个,社员发展到3041人,服务农户24.8万户。2011年耕、种、收、灌溉、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30万亩,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总收入达1.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3%。
实际上,在整个宿州市,像张亚洲这样的“农业达人”越来越多,比如伟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伟、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素兰、化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化东、八张村党支部书记张茂义……他们共同支撑起宿州现代农业“试验田”的创新实践,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人、地、钱”。
“人、地、钱”
“我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深知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投入和科技问题,更重要是‘人’的问题。虽然科技投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现代机械把劳动力从繁重的耕种收中解放出来,但这些只是种田的一个环节,要想从长远角度提高粮食产量,必须依靠科技,必须依靠‘人’来实现科技。种地成了打工者的负担,依靠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农民队伍是无法胜任科学种田的。当前农民队伍出现断层,十年以后广袤土地靠谁来耕种,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张亚洲在《十年后谁来种地》的开篇部分,就提出了问题的核心――什么人来种地。
以濉河村为例,全村共有人口3253人,土地5208亩,18-60岁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者占96.8%,年轻妇女和女青年外出打工者占68.6%,全家外出的占总户数的12.3%。
就在张亚洲写出这份调查报告的一个月前,1月12日,农业部举行新闻会,宣布了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宿州市成为其中之一,具体承担“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试验项目。
就在张亚洲成立植保协会的2005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宿发[2005])17号)。截至2011年12月底,宿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66个,“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到一个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宿州市委政研室和宿州市农委的联合调研报告如是说。
距离张亚洲所在的时村镇20公里的灰古镇,是桥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灰古镇八张村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在会长王守兴的带领下,现有社员130人,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2400户。富民合作社施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在产业操作上“五统一”: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检测、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市场销售。
宿州市委政研室和宿州市农委的联合调研报告认为,农业内部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是最突出的问题。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宿州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主要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大经营主体。
篇8
关键词:空巢农户;科技吸纳;诱导因素;三农问题;农村科技转化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空巢农户科技吸纳行为中的诱导因素及提升的方向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8日
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的表示,要想发展农业,必须给予农户足够多的重视与关注,在农民自身的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后,才方便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我国三农问题专家罗必良也曾提到,农户是保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中坚力量,这群人数量庞大,决定着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然而,就目前严峻的形势来看,要想切实从源头上改变农业生产现状,不能只以农户的个人投资为出发点,还必须加强农户的生产行为诱导。个人与政府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将科技吸纳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基于此种背景,我们认为农户技术行为诱导的理论很有必要重新被人们认知、熟悉、并能熟练掌握。那么,究竟何为诱导?它对于空巢农户的科技吸纳又会有着怎样的深刻影响?简而言之,诱导就是运用外界力量或正当的合法手段使得某一具体的事物发展朝着预期的目标,这个过程既不受行为主体控制,也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所以概括起来我们知道对农户进行技术诱导的原因在于:通过诱导处理后,高科技技术、先进理念、创新思想、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等都会在农户中传播,这样对于农业科技吸纳的意识可以有着明显的增强作用。在外部条件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后,再加上科技推广政策、法律法规、供应体系链的完善后,基于农民对科技吸纳的自身需求,就会让农户的科技吸纳行为更加步入正规化、合适化行列。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记载,在前人已有的诱导因素基础上,本文考虑到当前的实际农户生产情况,选取政策因素、价格因素、制度优化因素、激励手段因素等作为导致空巢农户科技吸纳行为迥异的自变量,逐一对上述自变量进行细致的单独分析,有如下关系式存在:
y=f(RE,HP,HF,PM)+?淄
其中,?淄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下面将对上述的影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概括。
一、政策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农户对科技吸纳的程度与政府的宏观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国家出台的法规会对农户的科技吸纳产生深刻的重要影响,决定着农村生产率是否提升,农业生产活动是否可以正常开展。一方面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小农资产阶级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倾斜有关。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要注意将农户的热情和吸纳行为联系起来。
(一)“剪刀差”政策的存在。一直以来,由于长期的错误思想引导,国家一直“重工轻农”,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基于现实层面的考虑。我国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农业产出逐年增强。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的短短11年时间,农业出口率已从不足20%上升至接近半数,出口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似行业,但是国家却在运用剪刀差政策将农业生产的很大一部分收入转移至工业、商业等领域,虽经历过多次整改,但效果甚微,这种方式一直保留并流传至今,导致了农业部门收入基数可观,但实际得到的却很少。“入不敷出”的局面难以解决,严重削弱农业的行业竞争力,农户作为生产的唯一主体,一直充当着“侍卫”的角色,总是为了国家效力,却得不到该有的利益和发展空间,正是这样,在农户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单元后,在整个市场日益繁荣发达的背景下,农业与工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剪刀差的存在,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逐步减少,农业供应生产链的大幅度缩短。同时,农户对于科技的需求明显下降,对科技吸纳行为也慢慢演变成为了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要想完全扭转此种情况,加大农户的科技吸纳程度,必须严格重新制定新的价格交换规则,既不过分损害农业利益,也不迁就于工业的发展,使农户平等的参与各项竞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必须依照价值规律条件下的法则操作运行,还要调整好不同工农产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大小关系,维护农户的根本利益,提高其吸纳意愿,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促进农户的循环、有序良性发展。
(二)税收政策要利国利民。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税一直深深的困扰着广大农民,不仅负担沉重而且降低了劳作的激情,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很多农户无法体验到农业生产带来的丰厚效应。国家自2003年推出免除农业税的新规后,农户对于农业税的忧虑彻底打消,不用再为昂贵的税收烦恼,对于农业也有了重新的再认识,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目前,国内的规定是在购买农业机械后,尤其是大型农机后,往往需要购买者上缴一份税收,而对于进口的机械可能还需要交纳额外的关税,本身这些机械价格就不菲,还要加上其他的税收,这就让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政府对于农机购买的具体补偿政策也在不断变动着,这样加剧了农民负担。这种税收政策对于农业的进步是有害的,在使用一项新技术时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存在,因此不应把重点放在税收上,要把目光投向率先采用先进技术的农户身上,给予其适当的补助。由实际经验来看,只有当政策符合民众的意愿才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只知道一味地强加压力于其身上,极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
(三)信贷支持的不完善影响农户科技吸纳。农业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土地是国家财富中的宝贵血液,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往往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投入至科技吸纳中,而其自家的储备又不足,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通过信贷的方式来解决。现在通行的政策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户难题,农业中常用的设备购买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兴建、修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农户无法自行承担,这个时候国家要大力支持农民,优先提供贷款。在利息方面,1983年之前的农业贷款利率低于工业利率,但自从1984年以来,农业贷款利率不断攀升,一度接近甚至超过工业利率,这对于农户对农业的认识显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必须早日改变贷款利率不合理的现状,对于采用高科技的农户给予优先、低率贷款支持,如此才能刺激吸纳市场的活跃。
二、价格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的存在,使得农户对于价格尤为关注。这里的价格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户的销售价格;二是农业机械或科技的购买价格。农产品的售出价格与农户的个人收入息息相关,政府体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农户缺乏安全意识感,价格市场的不确定对于其吸纳科技会带来一种畏惧感,从而不愿冒风险从事农业生产。农机产品的价格过高会造成农户的购买力减弱,目前信贷利率较高,农户资金有限,对农机的购买还是较为谨慎的,因此控制好农机销售市场的正常化是保证农业良好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价格与农业科技吸纳之间存在一种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价格高,农户采用科技吸纳的就少,农业的发展限制条件就越多;价格低,农民主动采用科技,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利用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户的吸纳产生积极正面的效应。尽管目前还不能游刃有余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但首先要做好的是解决好农产品内部和所在区域间的价格协调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不断深化对价格政策的改革。
三、制度优化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农户是农村经济生产的主体,这一主体地位自实行以来便没有改变过。以利润为导向的思想下,在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任务后,对于富余的产品可由他们自由支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提升农户参与农业的积极性,制度改革对农户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农村体制改革之外,通常所说的制度优化还包含农村部门建设和农村市场培育。村委、社区部门智能的减弱,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阻碍了农户的科技吸纳,将来要注重对社区建设的重视,为农户提供系统性的专业服务,而对于市场培育来说,要大力推动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引导培养,打造精准农业产业园。第一,对于劳动力市场完全放开,在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各个要素的价格变动情况来反映丰缺度,在市场相对价格的带动下就会激发起农户的科技吸纳兴趣;第二,增大优质高效多产农业的推广,调控农产品市场,将价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农户一旦拥有自主选择权,在价格便宜的前提下,就会加大科技吸纳的吸收效率。
四、激励手段诱导因素对空巢农户科技吸纳的影响
为了提高农户对科技行为的吸纳,就必须要做到加大农户对于科技信息渴望的动力。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动力可分为社会需求推动力和比较利益推动力,这二者都是起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为迎合社会的发展,配合经济市场的运行,必须要有一个力量将农户引导至市场体系中,在“物竞天择”的生态学理论下,农户会自发的形成一种竞争压力,同时这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动力。在增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丰厚条件下,催促着农户认真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回馈性价比,一旦此种方案被他们接受,便会立即产生对科技吸纳的高涨关注度,而比较利益推动力主要是在二者或多种利益下综合权衡后的驱动力量,它往往代表了农户对于利益的追求度,全方位条件下需要我们熟谙农民的这一特性,并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利益法则。
五、提升科技吸纳行为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支撑性的保障功能。政府是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当前,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能,切实划分好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起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首先,应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户科技吸纳体系,规范各地经办机构,尽可能的实现所有经办机构公营化,创建“人人有服务、人人可服务”的新型模式,解决农户对于农业科技吸纳的相应难题;其次,开创新型农户科技吸纳的“诊疗体系”,即安排一部分专家、学者定期的前往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农户的科技吸纳行为实地调研,将调查收集到的第一手宝贵资料梳理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同农户深入交流,验证结果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将调查报告提交给政府部门,为建立新的政策提供依据;最后,针对贫困的空巢农户家庭,政府要积极主动地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其基本生活,例如在乡镇实行干部责任制,即一名干部负责一户困难家庭,实行绩效考核制,将扶贫工作完成的好坏与年终干部考核相挂钩。
(二)构建起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当前,建立社会服务化体系是紧迫所在,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仍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农村地区要重点打造成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低端平台,宣扬农业科技的最新使用政策,鼓励农户采用农业科技,建立健全农村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体系,将农业科技的使用与推广与当地基层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可由一个干部负责一个乡镇或一片区域,构建起全方位的社会农业科技一体化结构。在此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强调公民与政府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要承担起构建的重担,资金支持要到位,有利于农业的政策要合时宜的向农户倾斜;二是要大力培育社会全体人员的自觉监督意识,不仅要从外部对科技吸纳的行为监督,更要在内部营造出一种监控氛围,对于资金的流向、环节的完善、风险的防范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强化空巢农户自我意识。个人思想的转变是其行为的导向。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要一味地消沉,总觉得自己是一种累赘,告诉自己虽然年龄偏大,但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其次,无论面对哪种新的先进科技,都要主动的积极采纳,即便无法领会其真谛,也要试着向有关人士和个人寻求帮助;再次,应该放平心态,端正态度,努力改变惯有思维模式,尝试接受新鲜事物,多参加劳动技能方面培训,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最后,国家要制定相关保护空巢农户利益的法律法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2]顾焕章.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李立秋.建立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J].中国科教论坛,2003.11.
篇9
[关键词] 中青年妇女;劳动;教育;经济收入
【中图分类号】 D669.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21-2
近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妇女群体——留守妇女群体。这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并呈日渐扩大趋势。当刚性的城乡二元体制被冲破了缺口之后,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先是“离土不离乡”、继而是“离土又离乡”的蔚为壮观的非农转移。始自1990年代,约有1亿多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地区,当越来越多女孩子也开始迈出家门走四方时,大部分已婚中青年妇女却别无选择地滞留在乡野。她们为留守的家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温饱、现金收入和基本生计,并为游移的城市打工者守住家园和农地。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留守妇女中已婚中青年妇女占85%。已婚中青年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的生存现状,我们于2013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通过对相关部门、学校和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走访座谈以及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已婚中青年妇女的生存现状、劳动及经济收入现状、生产生活条件与需求等方面。本次调查走访150人,发放有效问卷120份、口头调查30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劳动强度大
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她们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据统计,有83%的已婚中青年妇女靠种植业为生。我国种植业主劳动力呈现“女性化”、“老龄化”现象。 多数村妇已独自或主要承担起以往全家劳力分担的生产和生活责任,维持着农家不可或缺的生计和农作活动。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同时村民们普遍公认:即便男人留在村里,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也因主要承担没有“影子”的家务劳动而比男的更辛苦。她们往往为了家庭特别是孩子无怨无悔地进行自我剥削。正如我们走访南皮县寨子乡大安村的担任该村妇女主任之职多年的一位妇女道出了村妇的艰辛和无奈:现在十家有九家妇女比男的更累,家里的活太多了。留在家里的男人有的帮忙干家务,有的不帮。同样去地里干活,女的一回家就得烧火做饭,一边做饭还要一边喂牲口,男的回了家多数就心安里得地躺在炕上休息甚至抽烟,连收拾碗筷的都很少。假如反过来的话,风言风雨就多了,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妇女提高,男人打腰:柴不整,水不挑,冬天上炕头,夏天上炕梢。’扶犁杖、捋粪等过去被认为是男人的活计,现在要是家里的男人不在的话妇女样样都得拿得起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男劳动力的转移,而这种农村精壮男劳力的转移,使农村妇女承担起户内户外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与再生产劳动,使她们肩负起了双重劳动负担。
二、经济收入少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贺雪峰说,2003年国家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提高粮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使得农民的务农成本减少,收益增加。河北省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为5150元。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而更多的地方,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集约化农业生产还远远不能实现。目前,妇女个人的主要支出项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个人及家庭日常生活支出占20.4%,供子女上学费用占19.3%,交各种其他费用占14.0%,家人看病支出占11.5%,修房支出占8.8%。供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占27.6%)、家里有病人(占25.5%)和致富无门(占16.4%)是目前妇女最担心、最发愁的三件事。农村妇女劳动收入普遍偏低,近几年,教育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致使家庭经济发生困难甚至入不敷出,贫困妇女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
三、受教育程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中文盲占19.7%,小学以下占25.4%,小学毕业占26.8%,初中毕业占23.5%,高中占3.1%,大专占1.1%,本科及以上占0.4%。农村妇女不但文盲率高,而且在受教育者中,半数以上集中在小学。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男性农民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女性农民。这不得不说是农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作怪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对象——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就是在这种重男轻女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一代,而且这种思想也已经牢牢地统治了她们相对贫瘠空白的头脑。所以以家庭为单位,占35.9%的家庭有孩子失学的情况。其中占64.7%的是女孩失学,占16.7%的是男孩失学,男孩女孩都有的占18.6%。“家庭经济困难”(56.9%)、“没考上”(20.5%)、“父母不让上”(10.3%)是目前造成农村女童失学的三个主要原因。目前,农村适龄女童辍学或失学的现象还是存在,从调查数据上看,在同等条件下农村男孩能获得的受教育机会是女孩的3.88倍。性别歧视就是导致女孩辍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机会往往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接受较多的教育意味着为跻身较高的社会层次创造了前提条件。教育对妇女的经济、政治、社会参与能力和妇女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农村妇女文化程度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影响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提高,也是制约农村妇女改善生存条件、获取自身发展机会的瓶颈
四、生活质量差
我们通过对河北省多个地区研究,包括平原农村、山区农村, 不管自然条件优越还是恶劣的地区,也不管农业是村里主要经济活动还是副业,几乎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人们对于农业生产表现出缺乏兴趣甚至厌恶的情绪。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减少,而且人们通常逐渐变得只是勉强地应付农业生产。在人们的认识里,无一技之长的人几亩地是其最后的保障,并且种地是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的,不需要进行什么培训,所以导致农业生产中科技科技含量低。男性农民可以远离家庭外出打工,年轻女孩(未婚)也开始离开相对落后的家乡,“走四方”、“创世界”。只有已婚的中青年妇女被老人、别孩子、被家庭、牢牢地拴在农家小院。用她们的自我牺牲,换来农村男劳力外出打工的一个安定后方、一种应对经济冲击的安全感。但是,对于这部分中青年妇女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作为留守者,她们很无奈。
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关爱,她们与丈夫缺乏沟通,感情上出现空缺,不少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担心丈夫是否忠诚,也确实有男性农民进城务工后,嫌弃自己农村的“糟糠之妻”的现象,使婚姻遭遇“红灯”现象。近年来此类型的离婚现象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守家守业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经济条件的不足,农村妇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很多农村妇女身受疾病困扰,像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疾病等常见病在农村妇女中患病率很高,并且得不到相应的医疗保健,首先她们自己就不在乎这些病患。由于自身保健意识差,经济水平低,医疗条件不足等原因,农村妇女小病挨着,到实在忍受不了病患折磨的时候才勉强去像样的医院检查,可是一经检查,有很多妇女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已经到了疾病的晚期,这是非常悲哀却不容忽略的农村妇女生存现状。
农村“留守妇女”娱乐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有些“留守妇女”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甚至乐此不疲的大有人在。有些村庄,人们的娱乐方式便是打麻将,导致打麻将成风,忽略了农忙还是农闲,忘记了孩子的呵护孩子身心的健康。这种不创造任何价值的活动,浪费了她们的时间,消磨了她们的意志,耽误了她们该尽的职责,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五、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大,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田间生产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无暇教育子女;其次,由于农村已婚中年妇女自身文化素养低,在子女教育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责任意识,诸如打麻将上瘾等,有很多妇女身陷在无意义的活动中乐此不疲。还有就是一些妇女由于丈夫不在家中,对农村生活无奈又找不到出路,从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很自然的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成长。这些因素导致在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在留守儿童中女孩子的问题又相对突出。农村妇女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中长大,并且这种重男轻女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地让她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受害者变成施害者,作为家长,作为母亲的她们依然把更多的关爱、机遇略过女儿给予了儿子。
综上所述,农村已婚中青年妇女是个弱势群体。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村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甚至已经超过了所谓的“半边天”了。守望农田的村妇不仅承受着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报酬小农经济的弊端和市场失灵的困境,她们还得承受社区共同体趋于衰败的代价乃至不平等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遗产。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有力地促进剩余劳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使农村中青年妇女逐渐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改变农村妇女保守落后的观念和贫困而无所为的生存状态,帮助农村妇女“就业难”、“创业难”,从而也缓解男性进城务工农民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以及企业的“招工难”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切地反思,更迫切地需要我们为之而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研究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2]齐齐哈尔市妇联.齐市妇联关于留守妇女权益状况的调查报告[EB/OL].[2010-4-21]http://.cn/News/ShowInfo.aspx?ID=898.
篇10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93-03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600多个自然村的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村庄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在能出去就业的情况下都已外出打工。农村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人口出现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趋势,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人均占有农用地数量来看,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尚未改变,外出就业仍然是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所以,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工外出务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农民工只是作为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产业所吸纳,其权益和生存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依然严峻,而且还潜藏着严重的社会隐患。为此,本文基于湖北省保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调查报告,研究农村劳动力相关问题。
一、保康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保康县是一个全山区县,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起伏多变,降水集中,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县域总人口28.6万人,农村人口2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0.7%;耕地总资源35.19万亩,占总面积的7.27%,常用耕地面积33.68万亩,其中水田仅5.85万亩;林地340万亩,占总面积的70.28%。据统计,保康农村现有劳动力为11.52万人,而农业的合理需求仅为6.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5.02万人。近几年来,保康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呈加速趋势,2005年4.5万人,2006年5万人,2007年5.2万人,2008年5.8万人,2009年7万人(包含临时外出务工),而且,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远高于农民收入,2005年农民工人均年工资6005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31.8%。不可否认,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经济发展意识,不少农民利用获取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回乡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农村劳动力流动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据调查显示,保康县外流务工的农村劳动力16至40岁青壮年占94%,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农村同等学历总人数的76%。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最活跃的分子、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其外流必然导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平均下降。不仅如此,而且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素质不高,甚至看不懂农药说明书,施肥用药出错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科技知识普及和新技术应用,制约了茶叶、烟叶、桑蚕等特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劳动力外流,留守的劳动力素质不高,致使茶园管理水平低、茶叶缺人及时采摘(季节性的劳动力需求),严重影响其规模化发展。同时,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使抛荒、撂荒现象严重。这种状况既造成农用地资源浪费,又降低农业效益,甚至还严重危及农村的发展后劲。
(二)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就管理主体层面而言,由于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缺乏年青对象,很多村子找不到合适的后备干部,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出现断层,基层组织不够健全,部分村子只剩下一个主职干部,致使在开展“一事一议”时,村内重大事务久拖不决,导致计划生育、公益劳动、法制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治安管理等工作无法落实,影响甚至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管理对象而言,一是由于外流育龄人员较多,流动性很大,输出地与输人地在管理上衔接困难,造成计划外生育时有发生;二是夫妻双方有一人在外务工,长期两地分居,由此引起夫妻感情破裂、家庭关系紧张,因婚姻关系扭曲而导致的刑事案件屡见不鲜;三是部分外流返乡人员将一些不良习俗带回农村,不安心从事生产,以身试法现象屡禁不止,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农民工的大量输出,加大了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
(三)农民工的伤残负担向农村转移
由于外流农民工整体素质较低、竞争能力较弱、就业门路狭窄,大多数农民工集中在一些高强度、高危险行业,加上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据统计,近三年保康县外流农民工因工伤亡775人,其中伤残527人,死亡248人。在伤残返乡的农民工中,很多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无法继续在城镇生存,只能回到农村,长期由家人照顾,生活无来源,使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特别是部分农民工因法律意识淡薄、劳动保障意识较差,伤残后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赔偿,需要政府救济,大大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可见,伤残农民工的元经济赔偿返乡,无疑把本应城镇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转移给了农村,给农村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
(四)农村婚龄青年性别比严重失衡
外流务工的农民工,逐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务工多年的农村未婚女青年想从贫困、封闭、落后的农村解脱出来,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也会选择在城市安家。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保康县平均每年有3万人外流务工,未婚女青年占31%,但这些未婚女青年回乡率不到40%,也就是说五年来保康县至少有5000名婚龄女青年在外地结婚安家,导致农村婚龄青年性别比严重失衡。因此,农村青年性别比的严重失衡,给社会安全稳定的带来了隐患,严重阻碍农村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原因
(一)农业产业的缺陷
农业生产是随季节推移而循环往复的自然生产过程,受到气候、地理区位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农业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第一,农业提供稀少的劳动机会。农产品的生产时间,包括农户劳动时间和农作物自然生长时间,其中农户劳动时间是很有限的。这种“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在农业上特别显著”(马克思,1870年),造成农户较长时间里处于农闲状态,严重缺乏劳动机会。第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在农作物长达数月的生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形成财富的农闲时间,不能让农户在长时期内获得满意的总收入,使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不愿意选择农业,从而使农业缺乏熟练、专业的劳动力力。而且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几乎都是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不可避免地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而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农业存在严重的产业缺陷,使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
(二)政策体制的缺陷
自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造成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在:第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缺乏工业布局的保康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它实际上是在资金稀缺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资金密集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政府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原始积累。尽管这种战略促进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但也导致了农业的落后现状,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第二,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使以农业为主的保康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差距更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必然人为阻断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工业不需要的时候被禁锢在农村,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充分就业,为城市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尽管城市“偏向”发展战略促进城市及其工业的发展,但也阻碍农村及其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因此,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发展滞后,产业缺陷更为明显,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可以流动的条件下大量外流。
(三)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在我国长期“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中,一方面,不仅农村人口被长期地禁锢在土地上,而且人口不断地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城镇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使农用耕地大量地被占用,而且所占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的良田,尽管不断开垦荒地增补,但耕地总量也在不断减少,也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到2009年末,保康农业总人口23.5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1%,耕地面积33.6万亩,人均耕地仅1.43亩(数据来源:2009年保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此外,长期的、不和谐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农村耕地和种植面积逐年下降,闲置和撂荒问题凸显,仅2003-2007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耕地面积就减少了8300千公顷,这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因此,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以及耕地质量的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而外流。
(四)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
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在以劳动时间为计时工资的农产品价格核算体系下,农户存在大量的没有工资报酬的农闲时间。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较低,出现务农收入远远低于务工收入。城乡劳动力收入较大级差的存在,造成农民对农村劳动的不满足,而产生向城市流动的动机。理性的农民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不会选择种地,而是选择外流做工,使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因此,也正是这种原因,造成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
(五)技术进步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技术进步也是农村劳动力外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出现技术排挤农业劳动力的现象,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不仅带来了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在城乡劳动力收入级差较大的状况下,利益驱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因此,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而外流。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建议
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且有效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收入,但这种外出务工形式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务工方式的转变。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已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农村劳动力不外出务工,较少的人均耕地面积和发展滞后的二三产业,难以消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难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入,难以改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精英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人口结构的恶化、农村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使耕地出现撂荒、农村发展后劲缺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发展。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本质上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缓解农村劳动力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既降低了劳动力输出的社会成本,也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克服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充分认识并发挥发挥比较优势,正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迎难而上,逐步解除县域经济发展阻力,发展特色产业、打工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加强土地合法有序流转
在传统农业增收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据其比较优势,引导传统农业转向特色农业,从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引导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但在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使用模式下,必须建立土地合法有序流转秩序,保证特色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因此,应在“自愿、合法、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入股或抵押。同时,也应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特色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信息物流条件还相当差,这既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外出务工致富者不愿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尽管他们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因此,必须抢抓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信息物流环境,不仅让更多的农村青年安心在农村生活发展,而且有效吸引外出务工致富者将已有的资金和已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农村,发展家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必要时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经验以及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搞好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就业能力。一是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加强基层干部培养,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民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保障村民自治权利;三是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使“留守儿童”和因伤致残的农民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保证广大农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