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医学实验总结

篇1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我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先后召开了宣传动员、专题辅导报告会和党员干部座谈会,支部和各党小组(部门)也都按序列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县局成立了主题教育活动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在人员、时间、内容、效果上做到“四落实”。

二是结合工作实际,灵活组织实施。针对各序列日常工作在时间、内容、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不同,要求各序列以部门为单位灵活组织实施,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学习讲话中要求做到“三为主”,即学习以集中为主;讨论以交流为主;撰写体会以阐述个人意见想法为主。

三是完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质量效果。为确保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顺利完成规定动作和既定内容,我局在活动开始之前制定下发了完整的《实施方案》,对第一阶段的活动任务进行了日程分解,确定了参学率100%、集中学习签到率100%、学习笔记到位率100%、心得体会完成率100%的“四个100%”目标,并将第一阶段需要完成和报送的活动资料制成目录印发下去,为各部门开展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是加强检查指导,及时补差补缺。由于活动涉及面广,加上当前中心工作任务较重,各部门第一阶段主题教育活动在进度和质量上有所不同。为确保整体推进、同步提高,县局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活动情况一天一反馈、两天一督促、三天一通报,全程跟踪,专人指导,及时指出部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五是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备查工作。我局主题教育活动借鉴先教活动做法,分别建立了县局基础资料、部门基础资料、个人心得体会、签到记录实行集中管理,在整体规划县局活动的同时,也为迎接县委督导组检查做好积极准备。

二、取得成效

一是广大参学人员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读本》和中央、省、市、县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作风、服务发展的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学习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开展了认真的座谈讨论,撰写了心得体会,对“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发展意识普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体现了“三个适应”的基本要求,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适应、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知识和本领与履行职责相适应。

二是各部门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在统筹安排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方面又有了较大进步。当前,市场管理和卷烟销售特别是低档烟销售任务很重,新的线路模式刚刚起步,人事制度改革和“四定”工作紧跟而至,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部门围绕中心工作,结合行业实际,不急不燥,有机衔接,保证了主题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各项中心工作的正常开展。可以说,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既是对同志们工作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临泉县局各项工作的有力推动。各部门的同志们在这次活动中没的出现掉队现象,这一点特别值得欣慰。

三、几点体会

通过第一阶段的活动,我们认为,临泉县烟草专卖局的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在思想定位上是正确的,在态度认识上是端正的,在工作方法上是有效的,所有这些,是第一阶段活动取得预期目标的根本因素。但是我们也看到,个别部门和个别同志对待这次活动并不是十分积极,参与的力度还不是十分到位,活动当中出现的问题就能说明这点。

一是在活动中存在着“懒、散、软”现象。有的同志特别是部门负责同志,对这次活动不热心、不积极,方案下发后放到一边,不去认真看,也不向具办人员说明,更没有带领大家进行学习传达,以致于具办人员不知道该怎么去办、不知道该准备哪些资料、不知道该按什么时间步骤进行,对办公室通知的事情,一推再推,大打折扣。办公室放在FTP上的参考资料,居然有的部门一个星期都不去打开看一下,到最后还向办公室要资料参考。

二是个别部门在组织方面做得不很完善,具办人员职责不明、思路不清。各项资料要一样给一样,要到最后还是缺东少西,没能很好的统筹安排,而且往往有很多理由和借口,在整体进度上和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

三是按照计划,我们第一阶段的活动应该在4月13日结束,但是直到目前,个别部门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还没有完全送齐,影响了县局活动顺利转入第二阶段。

上达这些问题,是在这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不单是针对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的历史贯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个别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当前卷烟销售、市场压力、“四定”工作、新线路运行等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任务压力非常艰巨的特殊进期,仍然出现这些问题,是不应该的。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些问题带入到中心工作中,这样的话,就不单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四、下一步阶段活动安排

按照计划,我们为了和县里的进度保持一致,近期就要转入第二阶段活动。在这之前,县局对第一阶段活动安排了一次检查,希望各部门抓紧时间把应该准备的资料交到活动办公室,不要在县里检查时出现纰露。对第二阶段的工作,我主要强调三点:

一是明确第二阶段活动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的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对照检查,一个是征求意见,一个是内部评议。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制定一张表,各部门对照表格要求。办公室要认真谋划,布置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二阶段的活动。

篇2

1.病理综合性实验在检验专业教学中的开展

综合性实验是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将多个教学内容整合,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从文献的查阅、实验操作到实验报告书写,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综合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性实验基本上分为实验准备、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1实验准备

病理学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计以病理学知识为落脚点,与医学检验专业知识相结合来分析、解决病理学问题。实验思路可以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思路为依据,学生分析教师每一个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思路,查阅相应的资料文献’完善实验步骤,探讨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予讨论。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准备。

1.1.1教师准备

包括教师集体备课和预实验。集体备课就实验的关键点、难点,学生的问题,课堂时间的安排等进行讨论。同时动物的选择与喂养等实验条件教师都需要提前摸索和总结。

1.1.2学生准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此次综合性实验的流程,掌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如对病理知识点的掌握、查阅文献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培养手术无菌观念,掌握实验结果分析的方法。熟悉动物伦理法的内容,学会善待为人类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动物。了解实验病理学的一些技术特点、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査阅相应资料,在査阅文献阶段学生需要具体到自行设计操作流程、设计原理和实验安排。最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实验整体设计方案首次进行批阅,修改实验方法步骤,去除不切实际的操作方法,完善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1.2实验操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其中包括动物的术前饲养、手术器械的消毒、模型制备、术后动物的护理以及后续的病变的观察和病理切片的制备等。各实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饲养动物,清洗需要的手术器械、包装及消毒灭菌。

1.3总结和书写实验报告

每组同学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寻找实验过程中的失误及原因、改进方法等。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格式完成,内容包括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正文、参考文献及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及建议。正文包括实验器材、试剂、实验操作方法、结果分析、本次实验的结论。教师批阅实验报告并结合初始时的实验设计方案给出本次实验的综合评分,最后在课堂上总结实验过程,分析结果出现的原因,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答复。至此整个实验宣告完成。

2.病理学综合性实验在检验专业开展的思考

2.1综合性实验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提高

综合性实验的实施学生是实验的主体,但是实验的初始设计以及预实验,实验各个环节的条件均需教师课前准备完善,教师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心中有数,更要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合理地应对。熟悉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教师要改变其上课习惯,而且要付出更多的休息时间来开展这样的实验更是一种考验。综合性实验的开展,对于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学生近距离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在开展实验中所爆发出来的热情对教师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学生活跃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也有启迪作用,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我们开展的第一届学生综合性实验的顺利完成很快促成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思想统一并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为后期开展更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奠定基础。

2.2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2.2.1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病理学不属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加之课时的受限,学生学习过程犹如蜻蜓点水。综合性实验由于联系到医学专业的多点内容,而且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以往的“让学生做实验”变成了“学生要做实验”。学生带着问题査阅资料,不再单纯依靠教师。学生查阅的资料显示,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思维的活跃性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往往令教师赞叹,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超出了教师实验课题范围,自行设计出较高7JC平的创新性设计方案。小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每项实验任务,最后阶段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整体实验报告的撰写,加深了实验内容与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同时各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障,对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极有帮助。

2.2.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有实验动物涉及的综合性实验中,査阅手术路径’寻找解剖结构,制造病变模型,饲养动物、组织的取材和制片以及显微镜下观察,均要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小组成员都积极动脑思考,査资料、请教老师,最终获得解决的办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学到了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实验态度。尤其对于一些懒于动手的学生更是一种促进,他们必须观察自己做好的组织切片并分析实验结果。同时在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爱心,善待献出生命的实验动物,加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第三学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2.3病理学综合性实验有待进一步完善

篇3

一、动物的选择 

1.动物来源确定 动物来源要选择国家、省相关部门确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其中包括《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医学动物实验条件的合格证明书。 其要求实验动物的同种属、同品系、同月龄、性别雌雄比例。 

2 .熟悉并了解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准备阶段要到相应动物实验室对参加实验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主要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饲养要求等,重点掌握实验的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点、并作初步评估。 

二、预实验 

预实验是对研究技术、方法的训练,对设计方案的实践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实验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饲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实验过程中作好提前的预防、分析,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 

三、实验效果 

动物实验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整个实验过程必须周密布置,诸如以上各项做法,尽最大限度地保 障动物实验的质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讨论与分析 

动物实验尽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体实验之前,动物实验是很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因此,从事医疗科研人员应该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临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础。例如: 

1.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 

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由于物种进化的直接原因导致了动物种群结构的不同。最直接的例子是农区与牧区从家畜家禽的品种、数量及生产性能上就明显不同。仅以牛为例,西部主要是牦牛及揙牛、中东部主要是黄牛而南方多为水牛。生态环境对动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气温、海拔、日照、湿度、植物结构、降水、河流分布等等直接选择并影响了动物的品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动物及其生命活动的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动物种群结构。不同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地选择了动物的进化方向和动物的种群结构。如牦牛和麋鹿的饲养就体现了这种选择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影响着动物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国西北牧区畜群的一个典型现象——“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我国的黄牛从东南到西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从平原到山区其产肉性能、泌乳性能及皮毛肉乳产品的质量差异也主要是这一影响的结果。人们的生产生活及需要直接干预了动物的整个生命活动。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直接干预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其影响持续而且巨大。汉唐初期国家为了战争需要,全国大规模饲养战马;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国外奶牛、生猪及家禽,使我国本地畜禽品种数量锐减甚至个别消失;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大量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采用规模化养殖方式等等技术,使动物的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受到人为的干预,其影响和结果差异十分明显。 

2.动物生命活动及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动物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进化论及生态学都证明了生物链中任何一环的失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内部的竞争都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动物的个体生命活动、群体生命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深刻。例如动物的季节性迁徒、动物的排污,特别是动物的疾病、死亡及尸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 

病源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致病因素作为负面的对象进行研究,其实致病因素特别是病源微生物本身就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环,是微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动物疾病的发生从本质上讲是致病因素在生态环境中从微观到宏观的水平上失衡导致的。因此动物致病因素深刻而且巨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中动物的生命活动,使其个体、群体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失衡。利用病源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可以深刻地影响人类活动。人们利用牛痘预防天花,现在人类已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的生产和使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现在的滥用又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总之,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及致病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传统动物医学的目的是控制并治疗好疾病,而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的目的是怎样不让动物及其群体生病或尽可能少地生病,因此研究和利用动物环境医学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动物医学在研究对象上应该从宏观角度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方式,才能综合采取措施,做到既能防控病症,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牧业健康持续科学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畜牧经济存量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研究和应用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畜牧业生产、约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8-02

水生动物医学相关课程体系包含了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体系,故其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后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水产养殖及相关专业的共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水生动物病害很感兴趣,但也担忧所学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脱节,非常希望有机会参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实战能力。天津农学院水生动物医学教学团队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积累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生产单位的认可。

一、整合与临床诊疗直接相关实验内容,使技术连贯完整

水产动物病害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的内容和技术包括:疾病发生

时水体和水生动物现场调查和观察方法;关键内容问诊及信息收集记录,养殖记录表格分析;水样和病料的采集和运输;病料的实验室检查内容和方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初步诊断疾病种类;根据诊断结果,筛选、制定治疗方案并小范围实施;治疗效果的观察和评判;总结疾病诊疗流程和主要技术点,形成病例诊疗报告。因此,一个完整的病例临床诊疗涉及到最紧密相关和最连贯的技术分别包含在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药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紧密相关课程实验里,故水产动物病害学临床诊疗技术势必与这些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有相交和重叠内容。将分散地包含在《微生物学》、《病理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等课程里的实验内容整合成独立开课的《水产动物疾病实验》课程,并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将病例检查和诊断技术连贯,既可避免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相交和重叠,又可弥补各自课程实验时间不连贯和实验时间不足问题,避免实验检材浪费,更重要的是让原来碎片化的水产微生物学、水产病理学、水产免疫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现场诊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了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技术的连贯性、完整性,使学生所学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整合提升

以天津市水产养殖和生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为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为平台,建立了仪器设备完备的水生动物病害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吸收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活动,实行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三、广泛收集、精心制作实验教学素材

水生动物病害实验教学需要大量而齐全的第一手教学素材,如病变标本、病理和病原体装片等,由于各种原因,这类素材已很难购买到。本教学团队充分发动学生在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等实践环节,甚至通过毕业后进入生产一线的校友广泛收集第一手病例材料用于实验室诊疗教学,并尽可能地将其制作成能长期保存的病变标本、病理切片和病原体装片用于以后的实验室教学。

四、建立持久稳定的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水生动物病例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几乎很难在被安排的实验课上见到被计划和被安排的活体病料,更谈不上现场实践教学,再加上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复杂,病原体只是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室有限的标本和装片观察与实际生产中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面对实际生产出现的疾病问题时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识。因此,通过与养殖企业(户)长期稳定合作,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空间和时间延伸到生产第一线,让学生现场实地参与水生动物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胆识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

1.疾病发生时现场诊疗及采样实践。天津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已与很多水产养殖企业(户)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水生动物病害的现场实践教学提供场地和方便。

现场实践教学操作流程如下:组织对水生动物病害感兴趣的大三学生报名将学生分组设计日常养殖管理表格每组对应联系水产养殖企业(户)发放养殖表格并不定期地走访养殖基地,了解养殖情况。

疾病发生时,指导学生现场对水生动物病害病例全程跟踪及诊疗,创新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与养殖企业(户)的合作模式,将课堂、实验室和生产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大大拓宽了水生动物病害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了水生动物病害教学的客观真实和实用性,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生动物病害实践教学体系。

2.水产动物生产全程疾病预防管理实践。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驻点养殖企业(户)全程深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为日后就业和自主创业热身。在日常管理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每天需生态防病管理、疾病发生前判断与预警、防治药物购买、储存及使用等全程病害监控和防治,并通过该平台在病害防治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实验研究,显著提高了其独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

最大限度地将收集制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素材数字化,充实水生动物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素材资源库,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病例图片及影音内容,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检索能力,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能够为多层次教学――科研共享的水生动物医学资源库。通过多媒体放映数字化素材及图片,学生不仅对病症和病原体有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对病害的特征印象深刻,更是使水生动物医学病例教学摆脱了病害发生的季节和地域限制,使学生对病例的见识更多更全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六、建立公正客观可量化的实验实践考核标准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实践能力考核为重点,建立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实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实验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基础内容实验报告成绩、实践性综合诊疗报告和实验考试命题五部分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操作规范等方面,在设定的平均基础分上增减。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规范与否,操作速度及细节,每个考试项目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外增减分。如随机抽取没有标签的病原装片、病理切片或病害标本,通过肉眼和显微镜对样本进行观察后,现场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基础内容实验报告和综合诊疗报告成绩包括结果过程描述、数据处理、结论准确度、结果分析和对实验的不合理性提出的改进意见,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考试命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逻辑分析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部分考核先独立后统一,考试成绩分别计分,再根据各部分成绩在总成绩里所占一定比例,得出实验实践总成绩。

参考文献:

[1]杨道兵,陶鹏,杨秀芹.水产类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8):64-67.

[2]丁淑荃,魏建忠,等.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5):8l-83.

篇5

关键词:外科动物实验教学;切除术;无菌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2.0,R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70-02

外科学是一门强调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外科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大多数外科患者都要进行手术治疗,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外科动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加强学生外科手术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临床综合操作技能[1]。为达到以上目的,我院开展实验狗阑尾切除术和脾切除术等动物手术实验教学,提高外科实验教学质量,使外科课堂教学更好地过渡到临床教学,为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本文对我院2011级临床医学、中西医结临床的本科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狗脾切除术44例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如何保证外科动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实验资料

1.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家犬,体重9~12kg,雌雄不限。术前禁食12~14h;实验器械:临床普外科常用器械;麻醉试剂:地西泮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盐酸氯胺酮注射液(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2.方法。①实验方法。实验次数:2次;实验时间:4学时/每次(每次完成1例手术)。学生分组:每组8人,每组成年家犬1只,学生共分44组。教学方法:第一次实验课教师做示范性动物手术,教师先讲授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做好术前准备如固定动物、备皮、麻醉等,然后教师任主刀手术者,另3名学生分别为第一助手、第二助手、第三助手,1名学生任器械护士,其余4名学生任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协助。实验过程中教师演示和讲解动物实验的操作步骤,结合临床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强化训练无菌操作技术和基本的手术操作技术。第二次动物实验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整例手术,教师在台下全程辅导。②实验步骤。(1)麻醉。采用10mg(2ml)地西伴注射剂和0.2g(4ml)盐酸氯胺酮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麻醉,麻醉效果较好,无一例麻醉意外发生。(2)手术前准备。麻醉起效后后将动物平放仰卧在手术台上,固定四肢和头部,然后进行备皮,备皮范围:上至第一排水平线下至大腿上1/3,左右至腋中线。用2.5%碘伏常规消毒2遍。手术:以上腹部手术切口为中心,上至第一排水平线下至趾骨联合水平线,左右至腋中线。然后铺巾开始动物手术。(3)脾切除术步骤。①开腹:取前腹部正中切口,切口取剑状软骨向下长约10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腹白线,注意结扎止血。主刀和第一助手各持一把血管钳于腹白线两侧,用手术刀在腹白线上切开一小口进腹腔,用2把小血管钳夹持相对提起两侧腹壁的切口边缘,分开腹壁和腹腔脏器,用组织剪沿腹白线剪开腹壁,使之与皮肤切口等长。剪开时注意保护腹腔脏器,以防损伤。②探查:助手用拉钩将切口向左侧牵拉,找到脾。术者用左手将脾提出切口外,动作要小心轻柔,避免损伤脾,剪开脾周围无血管的韧带,探清脾蒂部,以及进入脾实质的近脾门脾动、静脉分成的许多血管。③切断脾胃韧带:小心剪开无血管区的脾胃韧带,有血管的地方先用血管钳钳夹后切断并结扎。④结扎脾动脉:.在脾动脉主干部位,用镊子提起其表面包被的腹膜,组织剪剪开后显露脾动脉,游离脾动脉约1cm,先用血管钳带4号丝线结扎脾动脉。⑤切除脾蒂:将脾轻轻翻向右侧,显露脾门后方,分离脾蒂和胰腺间的粘连,动作轻柔小心注意不要损伤胰腺。术者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绕过脾蒂后方将其勾起,右手持中弯血管钳钳夹脾蒂,近端两把,远端一把,靠近远端弯钳切断脾蒂,移出脾。脾蒂断端近侧用4号丝线结扎后,远侧1号丝线贯穿缝扎。⑥关腹:检查确定脾蒂部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纱布、手术器械无误后,逐层关闭腹部切口[2]。③实验后观察。手术后1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及狗的存活率。伤口愈合的评价标准分为三级:①甲级愈合,指伤口干净,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指愈合欠佳,伤口有炎症反应,如积液、硬结、血肿、红肿等,但未见化脓。③丙级愈合,是指伤口化脓,需要作引流切开等处理[3]。

二、结果

1.动物手术实验时间:学生动物实验手术44例,实验过程基本顺利。手术实验时间从麻醉起效后备皮开始算起,90~120min25例,占56%;120~150min16例,占36%;150~200min3例,占7%。

2.术中出血量:出血5~50ml39例,占90%;50~100ml4例,占9%。发生失血性休克1例,占3%。

3.伤口愈合:甲级愈合14例,占34%;乙级愈合28例,占64%;丙级愈合2例,占2%;

4.狗存活率:存活35例,存活率79%;死亡9例,死亡率21%,其中1例是术中发生失血性休克,手术结束后死亡。

三、讨论

外科动物实验课是医学生从理论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是训练医学生的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常用手术器械,加强外科手术学的基础知识,强化无菌观念的必经途径[4]。从本实验结果看:手术实验时间超过120min的18例,占41%;手术出血量超过50ml的5例,占11%;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的30例,占68%;实验狗的死亡率21%。表明学生的外科动物实验训练还需进一步加强训练。主要原因,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外科基本手术操作不熟练。具备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是保证手术顺利、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的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在实验手术中的切开、止血、剥离、缝合等操作迟疑、缓慢,甚至无从下手。②无菌观念不强。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建立真正的无菌观念,没有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如有些学生穿无菌手术服、戴无菌手套后摸口罩、眼镜、挠头等动作;使用掉到地上的手术器械或者与使用另一台动物手术的手术器械,随意更换手术位置没按规范性的动作转身移步等。③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在打开腹腔后,没有迅速准确找到脾脏,甚至有些学生一开始把肝脏误认为是脾脏,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才找到脾脏,延误手术时间。④缺乏术中应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手术中遇到意外,如脾血管破裂大出血,多数学生表现出害怕、惊慌失措、手忙脚乱,不知怎样处理。⑤不良情绪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外科动物实验不感兴趣,觉得动物脏不太愿意接触或者受专业选择与现实就业矛盾等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动物实验过程中主动性不高。⑥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团队配合的好坏影响着动物手术的进程,在实验中有些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知道如何与合作同学沟通和配合。

针对学生动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①加强外科基本手术操作训练。增加课时,强化学生练习指导,同时课余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②进一步强化无菌观念。在无菌术、换药术等操作练习中,强调无菌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违反无菌操作的动作。③加强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同时教育学生遵守动物实验伦理学,理解实验动物对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必须尊重和善待动物[5]。传授学生在实验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相互配合的技巧。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强化无菌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存造,陈必成.浅谈外科动物实验教学[J].医学信息,2011,(5):165-166.

[2]杨建军.西医外科学实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7-49.

[3]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5-106.

[4]吴起,王甲汉.改进现代实验动物外科学教学的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4):264.

篇6

[关键词] 临床兽医学 教学实验改革 自主学习

临床兽医学学科在高等农林教育动物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及兽医产科学等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中动物的疾病治疗展开教学和研究。但随着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课本内容还没有收录,需要在教学中随时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实验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如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试验,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寻找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在实验示教工作中,笔者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要进行临床兽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实验,首先,教师要认识课程的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难点和实验重点。因为是专业课,需要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在具体的疾病机理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阐述剖析,彻底对某种病例有清楚的认识,从而在处理及治疗中有“方”可依。还要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区别不同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这些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巩固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法进行讲课。能用图表的就尽量用图表表示,每一堂课结束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几分钟的归纳总结。新课开始讲授前,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先进行一个摸底,然后就是查漏补缺,对提问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悉心讲授。可以列举几个近似的疾病,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加以辨别,教师辅地提示和完善。只要学生能把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充分掌握了,并在实验中加以锻炼就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自编实验教学指导纲要

临床兽医学科的教材不断更新,但实验指导书大部分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实验一般为单独设置,减少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我国资源广泛,但分布各不相同,特别是各地区农林院校要结合自身地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要求不同,即侧重点不同,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本学科组广泛收集相关教材、教学实验指导书和专业期刊等,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实验中最新的技术应用、科研动态,在生活实践中多发的疾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手册(报告),对重点实验仍然重视,这样也不失全面性。

在实验指导的编写中,注重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以前的实验合并或删减,实验动物对象的重点偏于猪、牛和小动物,压缩特种动物的临床实验,这也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地区农牧业服务提供支撑。

三、改进实验示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老师在讲坛上先示教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示范进行相关的实验步骤,得到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操作过程也较固定死板。实验考核也过于单一化,考查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这经常会出现对实验考核的过程化。在实践中发现,也许老师上课没有提到过的内容,但生活中需要,这时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采用了分段式实验教学,就是实验分阶段地进行。首先,对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制定实验方案,得到最佳的技术流程路线。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再指导,因为学生未接触过新的实验内容,在初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这样出现错误后分析这些易犯错误的原因,对以后的实践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停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实验分组中设计内容相同的比较实验结果,设计内容不同的比较实验路线,综合判定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四、实验考核多元化,注重后期培养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包括平时操作技能考核、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序、课后动物医院实习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如何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生活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布置一个跟现代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多角度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用更全面和前瞻的眼光看世界。希望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地掌握好,为今后的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树东.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233-235.

[2]易本驰,魏明奎,郑全芳等.《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171-172.

篇7

【关键词】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生理学试验中教学;应用研究

生理学是研究和阐述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医学生能否更好地学习后期课程如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已成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在生理学试验中就采用了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图形功能,应用研究虚拟动物等来仿真实际生理实验过程,以达到实验目的的应用研究系统【1】。

1.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及其仿真软件来模拟实验的环境与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做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2】。利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并以期前收缩、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这两个实验为例进行重点讲解,讲述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实验动物与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模拟实验全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对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有了初步了解,避免在以后的具体操作中出现无从下手,从而将实验操作变难为易。同时,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演示的整个实验过程,并配有录音讲解和局部放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生理学试验中的成功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物实验在生理学试验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方法基本采用实验前教师讲解、演示部分操作步骤,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总结的模式。一些大动物实验,如: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家兔呼吸运动调节等手术操作过程不可能进行示教,只能在黑板上用示意图的形式比画,学生对手术过程,特别是迷走神经、气管插管和颈总动脉插管没有感性认识,因而降低了实验的成功率。如果学生在实验前对整个实验过程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将会明显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也相对比较直观,能够重复再现.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使教学更形象、生动.不仅能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而且能节.约实验经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通过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软件系统可设计和进行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研究、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计算机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现在生理学试验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加强大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和现实实验条件之间的矛盾。实验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动手操作能力。而生理实验课的学时数是有限的,所以在实验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基本的操作技能【3】。在实验课上经常看到有些同学存在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损坏仪器、浪费实验动物、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由于学生对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不够,实验前没有及时预习,从而导致不能对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实验进程缓慢,往往下课时间已到.实验还没有完成。我们发现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室观察完以后,学生再动手进行真实的动物实验操作,从动物的麻醉到手术的进行,如捣毁蟾蜍的脑和脊髓、切开家兔颈部皮肤、迷走神经分离、颈总动脉插管进行得都很顺利。

5、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真实实验

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不等于真实实验,一些在真实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中并不出现,学生无法体验这些问题。例如,在“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实验中,麻醉过浅,实验动物遭受疼痛刺激而挣扎;麻醉太深则致动物死亡。这是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中所无法体会到的。并且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中,麻醉、手术的过程以及神经血管的分离和动脉插管等具体过程很难体现出来,这说明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有着本质的不同。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仅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演绎由实验所获得的已知规律【4】。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只能起到演示的作用,学生只有在真实实验中才能得到训练。真实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不能取代的,只有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辅以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才能使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才竞争,人们对生理学试验中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开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改进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使用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教学,就是提高生理学试验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使生理学试验中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俊敏.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在实验的应用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3,3:63~64..

[2]孙怀东.试论实体动物实验与虚拟实验在高校实验的作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2):140-142.

[3]黄志军.浅谈CAI在生理学试验中的应用研究优势[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8):589,689

[4]范爱平.实验与虚拟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8

关键词 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83-01

随着水生动物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了新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紧接着,经教育部批准,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相继开设了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国内其他水产高等院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该专业建设,但截至目前,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那么,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所对应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与传统的水产养殖专业有何区别和变化,值得从事相关教研工作的教师不断思考。笔者作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现将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1 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教学导向

2009年,农业部在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执行。2011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增设水生动物类。我国的执业兽医体制正在与国际接轨[2],培养与之适应的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各高校的责任。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内容,在日常授课中应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作为一定导向,并与之适应。

此前,大连海洋大学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不适于本科生教学,更无法贴近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针对以上问题,大连海洋大学水生动物医学教研室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免疫学课程进行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级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希望通过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更多合格的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

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是兽医免疫学还是水生动物免疫学,其基础理论、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主要来源于目前完善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体系。然而,水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相对于人类以及家畜,其差异十分明显。笼统地照搬人医以及兽医的基础理论和实验内容应用于水生动物医学的免疫学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为初学者打好理论基础,致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中难以提高。

为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的讲授过程中,在借鉴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水生动物医学的专业特色,详细讲述不同分类地位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特点,以及其免疫学研究成果,同时对相应物种的免疫学研究进行综述。当然,有学者认为关于水生动物免疫学最新研究的讲解更适合研究生教学。但笔者认为,在本科生教学中高度总结,合理归纳,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笼统照搬实验结果和学术概念,会取得较好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研究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要求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创新学习。

3 采取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浓厚兴趣

水生动物免疫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对学生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容易厌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正式课程授课之前,需要提前让学生复习基础生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3]。例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础理论时,引入目前在鱼类疾病防控中利用灭活疫苗来防控草鱼出血病。对草鱼在注射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灭活疫苗后会引起怎样的免疫应答进行拓展讲解,以及引入鱼类的主要抗体类型、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联系等。

通过引入实际相关案例,提出问题,通过现场教学探讨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W习兴趣,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体会到免疫学的实用之处和独特魅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微课教学

伴随数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全球教育资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强、主题突出[4]。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远多于课堂时间,利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顺应当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水生动物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

目前,笔者通过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开设了水生动物免疫学微课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少、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精简、更容易掌握的微课形式,利用碎

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例如:在讲授鱼类适用性免疫系统时,由于学生学习了鱼类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课视频,虽然学习时间较短,但形式非常新颖,学生对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以及鱼类免疫系统和人类免疫系统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5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水产动物养殖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各种病害频发,免疫防治目前成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控的热点,被认为是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6]。可见,水生动物免疫学在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水生动物免疫学方向的专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新专业的迫切需求下,构建更符合实际、更高效的专业教学已刻不容缓。如何有效地进行新专业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就业能力,是目前相关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7-10]。

6 参考文献

[1] 韩存志.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173次学术讨论会[J].中国基础科学,2002(3):5-8.

[2] 但学明,刘丽,孙媛,等.以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为导向的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兽医杂志,2014(3):99-101.

[3] 温建新,任慧英,刘文华,等.应用型高校兽医免疫学教学方法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学公选课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坚.微课开放大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产动物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双虎,等.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提高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71-73.

[8] 王蓓,鲁义善,蔡双虎,等.英国《动物免疫学》教学模式对我国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7(6):1-3.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生理学教学具有开展机能学实验的优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我们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实验,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生理学“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为例,探讨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1综合性实验的设立

1.1实验目标

综合性实验打破了学科界限,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使传统的实验成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将“正常发病治疗”的“三理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加强了医学知识的系统性,促进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1]。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1.2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包括3个方面:实验基本知识,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课题实施。“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实验[2]传统步骤为: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静脉注射20%葡萄糖15ml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持续20~30秒,使血压下降至40~50mmHg。观察每一步骤实验前后血压和尿量变化,并进行分析。综合性实验增加了药物对尿量的影响,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5ml、1∶10000肾上腺素0.5ml、氢氯噻嗪(5mg/kg)、呋塞米(5mg/kg)等,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血压下降后尿量的改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案。

1.3实验实施

具体实施分3步进行:(1)在理论课上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拟定。让学生按照理论课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任课教师检查方案后提出修改意见,组织学生讨论。(3)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根据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本实验中心的实际条件确定具体实施方案;每个实验小组4~5人,学生分组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进行的2周内,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学生动手准备实验器材,参与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总结实验结论;任课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一定指导,这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药物救治中,有的实验组通过及时补高晶高胶液、动物自血回输等,使动物的血压回升,尿量增加,微循环得到改善,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而有的实验组只看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就用去甲肾上腺素救治失血性休克,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动物死亡。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学生用2周时间整理有关资料、数据,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原因,撰写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1.4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分为3部分:(1)实验方案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2)实验方案实施过程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3)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平时的出勤、学习态度以及实验参与情况等。

2综合性实验的反馈

在全部实验结束后,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良好,达到了实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生理学有兴趣,认为综合性实验培养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动物麻醉、固定、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等)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综合性实验的成效

3.1确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拟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思考和解决综合性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教学,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整个实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器材准备、仪器调试做起,尝试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从而使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对于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学生要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保证实验成功,学生每步操作要规范准确,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并及时记录。这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日后工作和学习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包括如何获取其他部门帮助,如何请教、咨询老师和同学、如何调动实验小组其他同学的积极性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4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实验设计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教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大量相关学科知识,以解答学生各方面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学校应通过派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培训或利用本校学习条件来提高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在经费和设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但是,为了高质量地实现课程目标,需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

5结语

综合性实验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实验与理论知识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医学人才。今后我们还需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黎光,郭新华,李建秀.人体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0,27(3):53-54.

篇10

[关键词]善待实验动物 伦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20-02

引言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生物医学和预防医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就没有今天的实验医学和预防医学。人们在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避免人类自身受到痛苦或伤害,获得了科学研究或测试数据的同时,实验动物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理或心理的伤害,甚至死亡。据统计,全球现在每年大约有两千万只动物被当作实验对象,其中四分之三被用作医学目的,其中大约有八百万只动物被用在了那些使其遭受痛苦的实验当中。那么,这样的动物实验是否具有伦理学上的合理性?实验动物是否应该得到伦理学的关怀或善待?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和生物医学工作者思考和争论的焦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理性能力差者”为“理性能力强者”服务。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也认为,非人类动物没有思维,只具有物质的属性,是一种“自然的机器”。由此说来,动物是没有权利的。理由很简单,“天地之性,人为贵”。德国哲学家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人本身就是目的,动物就是间接达到人的目的的手段。他的仁慈论又认为,人们之所以倡导对动物的仁慈情感,是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人与人的仁慈情感。

英国的功利主义创始人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认为,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是动物享有权利的充分条件。动物实验为人类谋得的利益超过了它们对动物造成的伤害(Paton,William.(1984).Man and Mouse: Animals in Medical Resear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人道主义者沙特(Henry S.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的《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一书,认为人类有自由与生存的权利,动物也应该有。英国伦理学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从边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动物解放论。他于1973年发表的《动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书,已被奉为动物权利运动者发对动物实验的“圣经”。美国生命中心主义论者泰勒(Paul W.Taylor)反对将所有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泰勒认为,所有生物都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哪一物种都应获得平等的道德关怀。

支持哲学家提出动物拥有权利的观点,有这样几种理由:一是神学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既然是被上帝一起创造的,那么人和动物本身就都有存在的价值。在伊甸园的时候,人是不吃动物的,人和动物是平等的。二是进化论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和动物是近亲,人应该平等地对待动物。三是认为动物也有感觉,能感受疼痛。动物是否具有权利不在于它们能否推理,也不是它们能否说话,而在于它们能够感受痛苦。

纵观哲学史上关于动物道德地位的讨论过程,从动物权利之争到动物福利的提出与维护,最终都统一到了应该善待动物的思想,只不过是善待的目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今天对于实验动物而言,我们又如何善待呢?善待实验动物应该遵循怎样的伦理学原则呢?下面是笔者分析有关资料,总结归纳出的几个方面的伦理学原则。

一、动物基本福利原则――“五种自由”原则

动物福利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动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从动物饲养基本规律出发,根据动物的基本需要,上世纪70年代,英国布兰贝尔委员会提出了农场动物基本享有“五种自由”的权利,即:①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②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③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折磨的自由。④享有表达行为天性的自由。⑤享有无恐惧和悲伤的自由。这五种自由,后来被广泛称为动物五项基本福利原则,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善待实验动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动物实验的“3R”原则

既然认为动物是有权利和道德地位的,那么,作为权利的主体,动物就应该拥有它们所应该拥有的权利。基于这样的伦理学理念,1959年,W.M.S.Russell和R.L.Burch在研究有关动物实验人道主义技术的基础上出版了《人道主义试验技术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3R”原则,即Reduction(减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优化)。Reduction(减少)指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可以采取合用动物、改进统计学设计方法、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以使用高质量动物代替数量等方法来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例如在处死或已死亡的动物身上进行外科手术实习,或在病理解剖时提供器官或组织,用大量无脊椎动物来代替一只非人灵长类。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他手段代替实验动物。如用离体培养器官、组织、细胞等代替实验动物,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使用物理学或机械学系统代替实验动物等。Refinement(优化)主要是指动物实验技术路线和手段的精细设计与选择,使动物实验得到良好的结果并减少实验动物痛苦。如合理地及时地使用麻醉剂、镇痛剂或镇静剂,以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遭受的不安、不适和疼痛,采用人类先进的临床诊疗无痛技术和遥控技术对动物施行手术和临床观察。

三、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福利,国家科技部于2006年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成为我国善待实验动物具有行政指令性的文件。文件对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过程中,如何规范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饲养人员对实验动物的日常照料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设施环境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呼吸新鲜空气和免受疾病折磨的自由。应按照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国家标准,建立和改善实验动物饲养与应用条件。

2.设施空间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其中,对于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及犬、猪等实验动物,应设有专用的运动场地,并定时遛放。

3.设施结构条件应满足实验动物享有表达行为天性的自由。如笼具内宜放置供实验动物活动和嬉戏的物品,运动场地内宜放置适于实验动物玩耍、消遣的设施或物品。

(二)实验动物饲养过程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饲养员必须爱护实验动物,不得戏弄或虐待实验动物。例如在进行抓取动物等操作时,应方法得当,态度温和;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观察动物行为或状态是否异常。

2.应满足实验动物对饮食、饮水的要求,使之不受饥渴之苦。给予的饲料和饮用水,既要充足又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要求。在实验动物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应满足其对营养和饮食的特殊需要。限制实验动物饮食、饮水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3.应给予实验动物细心的照料。如当大型实验动物(指猴、犬、猪等)分娩时,应有人现场监护,防止意外发生。当实验动物发生疾病时,应采取必要的适宜的疾病防疫措施。

(三)实验动物运输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1.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对实验动物运输的规定,同时符合国际运输相关规定。

2.应遵守安全、舒适、卫生的原则,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尽快完成。

3.应把动物放在合适的笼具里,笼具应能防止动物逃逸或其他动物进入,并能有效防止外部微生物侵袭和污染。

4.运输过程中,能保证动物自由呼吸,必要时应提供通风设备。

5.实验动物不应与感染性微生物、害虫及可能伤害动物的物品混装在一起运输。

6.患有伤病或临产的怀孕动物,不宜长途运输,必须运输的,应有监护和照料。

7.运输时间较长的,途中应为实验动物提供必要的饮食和饮用水,避免实验动物过度饥渴。

四、实验动物使用的伦理学善待原则

在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善待实验动物的核心内容,就是采取各种人道主义的措施避免、减少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恐惧、疼痛和痛苦。

(一)Marshall Hall原则

早在1831年,英国生理学家Marshall Hall就对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提出了著名的5条原则,即:1.如果靠观察可以获得所必需的资料,则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2.如果没有明确的限定和预期的结果,则也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3.科学家应对前人和同代人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验。4.良好的实验应该使动物受到最小的痛苦(可改用较低等的、反应迟钝的动物)。5.任何实验动物均需在能提供明确结果的环境下进行,以避免或减少重复实验。

(二)多数伦理学家认定的原则

对如何规范动物实验,大多数伦理学家也有一个认定的原则。这就是:

1.实验不合法认定。任何一种动物实验都将被认为是不合乎道德,除非实验者能够证明该实验的合理性。

2.除非该实验的好处非常明显,否则该实验即不合理。

3.应尽量提高被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福利,减少动物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

4.活体解剖时必须给动物注射麻药。

5.应尽量减少用于实验的动物数量。

6.应尽量寻求动物实验的替代品。

(三)动物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家普遍认为,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使用实验动物时,实验操作者应当负责任地和合乎道德地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

1.保证不进行没必要的动物实验,只有在用其他替代技术尝试失败后才可使用动物进行实验。

2.不给动物造成没必要的疼痛和死亡或不安。

3.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符合“3R”原则。

4.动物实验应符合本国的法律和指导方针。

5.实验用动物必须采用统一许可的标准进行饲养管理,建筑设施、笼器具应舒适、安全,同时,要重视动物的社会性及行为需求。

此外,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保定实验动物时,应遵循“温和保定,善良抚慰,减少痛苦和应激反应”的原则。在对实验动物进行手术、解剖或器官移植时,必须进行有效麻醉。术后恢复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镇痛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及饮食调理。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亡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判定的情况下,应选择“仁慈终点”,避免延长动物承受痛苦的时间。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使用仅限于非用灵长类动物不可的实验。除非因伤病不能治愈而备受煎熬者,猿类灵长类动物原则上不予处死,实验结束后单独饲养,直至自然死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