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材料产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材料产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材料产业报告

篇1

关键词:光伏产业 扶持性政策 政策效果

一、引言

聚焦快速崛起的中国,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迫切地需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比其他任何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国家责任和国际道义压力。笔者认为,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经之路,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性经济的必然选择。

二、光伏产业的发展的模式

由于原材料成本约束和光伏发电技术的限制,完全商业化运作的并网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成本远远高于火力发电,价格竞争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光伏发电市场现阶段仍然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市场。

对太阳能扶持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立法指引、购电补偿、税收抵扣或投资补贴等方面。

政府通过扶持性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流入,针对不同主体通过投资补贴、消费补贴、产出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企业盈利后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使得企业自身实力增强,对原材料计划价格控制、政府税收、贷款优惠及补贴的依赖性降低,从而具备在自由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各国将光伏产业从幼儿阶段扶持起来的美好蓝图。

三、光伏产业的扶持性政策的理论分类

纵观全球各国二十年的政府扶持性政策,我们可以从理论上将其归为四大类。

(1)强制光伏上网电价(Feed In Tariff,简称FIT)政策

此种政府扶持性政策最早是在德国的《再生能源法》中提出的强制光伏上网电价政策是指电力公司有义务以较高的价钱收购其营业区域内,所有由可再生能源生产出的电力,让再生能源的电力得到充分应用。这种政策不但将再生能源利用的理念贯彻到千家万户,而且通过消费补贴切实扩大国内需求,对产业常青具有深远意义。

(2)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最直接地提高光伏发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从而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及光伏系统的投资者积极性,同样提升居民对光伏系统的关注度和使用热情,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

(3)信贷优惠政策

信贷优惠政策最有利地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问题,是提升投资者信心和积极性的原动力,也是最快实现经济规模的关键经济后盾。信贷优惠政策直接地反映出了政府的产业扶持导向,也以实际行动对民间资本投入起到了表率作用。

(4)市场政策

日本设立了到2020年累计安装光伏28GW的目标。意大利政府计划在2008-2012年实现300兆瓦的光伏装机容量。印度计划2012年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应占印度电力需求的l0%,在电力构成中占4%-5%,2013年设立了到2022年光伏装机量达到20GW的目标。各国政府均在正式性政策文件中为本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绘制了美好蓝图,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府信心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意识,拉动了人民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5) 补贴政策

德国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法规定,给予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期20年0.457-0.624欧元/千瓦时的补贴,2010年修正案增加了中小型规模屋顶光伏设施发电的自用消费补贴。2009年,美国对太阳能产品和设备生产厂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包括初始投资30%的补贴和制造业30%的税收抵免。英国的“低碳建筑”计划补助住宅项目接近成本的50%,补助公共建筑及非盈利项目安装系统接近总成本的50%。政府将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补贴从生产阶段的厂商直接补贴,转换消费环节的使用补贴,增大了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扩大需求市场,进而激发厂商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

四、世界扶持性政策的效果预测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编撰的《2013年-2017年全球光伏产业报告》中记录了一项广泛的数据调查,并以此预测扶持性政策不存在或存在情况下,未来五年世界光伏产业的市场情况。调查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的交叉核对和市场的整体性分析预测,调查样本覆盖了所有典型的光伏企业、电力公司、国家协会和能源机构。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按照政府扶持性政策不存在或存在构建了两种发展情景:

自由经济局面:假设了一种消极的市场行为,即现有的支持性机制难以加强或持续,或者现存扶持性措施将被大幅度削弱,但将合理的系统价格调整计算在内。在这种情景下,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的逐渐终止将带来产业转型期国家市场的严重衰落;

政策驱动局面: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愿,政府考虑到光伏将作为未来主要能源而继续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并作出适当调整。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需要去除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和简化电网的连接程序。2012年全球光伏累计安装量达到100吉瓦,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自由经济局面下,未来五年安装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6.4%,5年后全球累计光伏量达288吉瓦;而政策驱动局面下,未来五年安装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2.8%,到2017年预计全球超过422吉瓦的光伏系统可以安装入网。

(一)自由经济局面下,2012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和光伏市场产能过剩、产业内部调整将导致2013年度的年安装量回调至27.8兆瓦,并以18.4%的年均增长率稳健上升,2017年世界年安装总量达到48.3兆瓦;局部来看,欧洲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维持10吉瓦左右的年安装量,增长幅度低;而五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年安装量将翻一番,美洲翻两番,中东和非洲地区虽然起步晚、基数低,但年均增长率达100%。(二)政策驱动局面下,全球年安装量的增长势头锐不可当,5年内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4.4%,年安装量于2017年达到84吉瓦;局部来看,各地区增长势头相当。(三)比较自由经济局面和政策驱动局面的年安装量情况,差异是非常明显的,2017年预计年安装量在自由经济局面和政策驱动局面下分别为48.3吉瓦和84.2吉瓦,说明各国的扶持性政策驱动可以导致光伏市场扩大两倍。

参考文献:

[1] 2013年-2017年全球光伏产业报告[R].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2012

[2] 冯春林.中国光伏产业政策及效果评价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8):66-69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专业设置 对策

一、高职院校发展与就业形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多年来,高职院校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低水平、高就业率、高跳槽率就业现象的加剧,面临着激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探索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途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专业就业状况及初步分析

据某研究院撰写并经中国社科院了《2012年中国高职院校就业报告》。该报告分析,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绿牌专业分别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高职学院对所设专业的定位、学生本人的期望值,都能影响就业情况。而高职学生的踏实肯干,专业特色性,都得到了中小企业的欢迎。

在报告提到的高职高专红牌就业专业中,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事实上,经走访了解,不少高职院校中,尽管培养方向存在差异,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都比往年要好。高职计算机系的同学在就业时更受中小企业主欢迎。高职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更切实际,面对同等待遇的岗位,他们更能踏实工作,安心服务客户。旅游专业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各个方向的就业前景良好。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和企业签好“合作协议”。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的数据称,国内有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实现全就业。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远比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关键是高职实习生耐得住寂寞,肯钻研业务,值得企业花精力来培养他们成为技术骨干。与此同时,机械自动化、焊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有特色、实用性强的专业,也广受欢迎。不少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得到空调制造商的预订,有些还被要求签订长期合作意向书,以免被挖角。据了解,上述特色专业多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就业,学习该专业的学习工作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多,在企业中担任要职的比率也越来越高。

三、专业改革满足市场需求

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和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随着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相应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整体需求更加紧迫,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建立专业结构动态适应机制,一是建立“关、停、并、转、增”动态机制,改变因人设专业、专业设置盲目求全、求大问题。要重点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等六大主体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多方协商机制。由政、校、行、企四方代表共同组建专业设置协商委员会,商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政策和具体办法。三是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四是建立专业设置权力下放和权力制约机制。

可以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广大中小企业必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必将大幅度超过普通劳动者总量增长。打造品牌专业、加强专业调整,已成为一些高职(专科)院校应对挑战的砝码,不少院校与国内外龙头行业旗舰企业紧密合作。这些并不是为了招生,因为在我国,职业教育距离大家的期望还有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郭恩文.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职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新课程(下).2011(05)

[2]陈彦.如何实现高职动漫教学与动漫产业的有机结合[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0)

[3]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03)

篇3

“绿色职业”的调查可以实现什么

美国自2007年提出绿色职业概念以来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美国政府和各州纷纷组建了调查团队对绿色职业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绿色职业的数量、类别和分布特点。这类信息的收集能够填补现有数据的不足,使调查主体从宏观层面了解绿色职业的发展现状;二是收集绿色职业的劳动力规格信息。此类信息涵盖了绿色职业从业者所要具备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

这两类信息的调查主要为了实现两大目的:其一,促进就业。通过对绿色职业基本信息以及绿色职业对劳动力规格要求的调查,一方面能够收集、分析和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为从业者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相关部门根据绿色职业的技能要求设置和更新相关的培训内容,为失业者和从业者提供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从而弥补职业空缺,缓解就业压力;其二,节能环保。收集上述信息的目的就是不断加深对绿色职业的认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方式,实现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的目的,各州调查的意图就是通过发展绿色职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的大幅削减。

需要注意的是,在20余份具有代表性的绿色职业报告中,承担调查和研究任务的团队半数来自与劳动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目前进行绿色职业调查的侧重点是意图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寻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和应对大规模长期失业的方法,并实现经济和职业向绿色方向平稳过渡的目标。

美国绿色职业的调查五部曲

在上述调查目的的指导下,调查团队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案。虽然不同地区在调查目的和研究结果上尚存差异,但其调查流程有诸多相似之处。综合来看,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调查方法体系。

第一步:获得政策支持

美国对绿色职业的重视程度彰显了绿色职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法规刺激绿色职业发展,并责成相关部门对绿色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卓有成效的鼓励政策为绿色职业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在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州政府根据本州经济发展特点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方案。加州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议会法案32(简称AB32)”。这项法案在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能够为加州增加十万个就业岗位。洛杉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颁布了更加激进的“绿色计划”和“太阳能计划”,力图将洛杉矶打造成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先驱;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长期失业和经济疲态也于2009年初颁布了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这项法案对绿色经济和绿色职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美国职业信息网和经济顾问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议下,该法案对10个绿色经济领域、30个州给予项目投资和科研基金,为发展和研究绿色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下,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组建团队以进行实际研究。

第二步:确定绿色职业概念

开展调查工作的前提是要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从而为定义绿色职业、划分绿色职业类别以及收集和整理具体的数据提供理论依据。而目前绿色职业相关的定性研究较少,尚未产出一般性的概念。通过对数十篇研究报告的梳理,确定绿色职业概念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要以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据。绿色职业定义是指导定量研究的依据,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来确定绿色职业的调查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采集,完成绿色职业的量化研究。

要与绿色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加州就业发展部将绿色经济活动划分为可再生能源生产、材料循环利用、能源效率提升、教育培训以及天然产品生产五大门类,并规定绿色职业至少要从属于其中一个领域。二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表明了绿色职业源于绿色经济对职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划定绿色经济活动领域,为绿色职业调查缩小范围。

将工作作为研究绿色职业的基本单位。美国职业信息网将职业定义为,存在于不同实体中,在目标、方法、产品、从业者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一组工作。美国对绿色职业的研究大多是在划分绿色经济活动门类的基础上,将工作以工作群的方式纳入到相应的绿色经济活动中,构成一组具有相同或相似任务和目标的绿色职业。

从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维度来区分绿色职业。当前,绿色职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理论基点、研究方法和职业数据尚不完善。在此前提下,基于整个产业链条来观察和鉴别绿色职业难度还比较大。因此,从绿色职业的产出角度来区分绿色职业与普通职业更具可行性。

篇4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2014年开始明确由马凯副总理负责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工作,这一年,马副总理三次专门调研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发展的有关情况,召开两次座谈会。去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各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研究提出了落实《指导意见》拟出台的18项政策措施。去年已经出台了车购税减免、电动汽车电价标准、基础设施的奖励等6项政策,还有几项行业高度关注的政策。比如,2016年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充电设施的规划导向政策已经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可以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给了消费市场明确的信号,坚定了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信心,鼓舞了示范城市政府的积极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2014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态势良好,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8.4万辆,同比增长了近4倍。去年9月,新能源汽车免车购税政策出台,9月到12月平均月产量超过1.3万辆,特别是12月产量突破了2.7万辆。

二是产品的质量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汽车行业坚定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加大研发的投入,新车型上市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税务总局的三批免征车购税目录当中有57家汽车企业的377款车型,其中纯电动轿车5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11款,明星车型已经出现。比如,比亚迪的秦,江淮和悦iEV等产品,部分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最高单月销售量超过了2000辆。

三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体系初步建成,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得到了很大发展。比如,在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力神开发的三元体系单体比能量分别达到200Wh/kg和184Wh/kg。驱动电机方面,上海电驱动的驱动电机有效重量比功率达到了3kW/kg,电机系统最高效率可以达到94%以上,核心指标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四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已经建立了涵盖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购买、使用到基础设施等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五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商业模式创新成效初显,部分地方政府如深圳、江苏、天津、杭州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金融、汽车、动力电池、电力等相关行业的积极性,探索创新推广模式。比如深圳的“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江苏的整车租赁,天津的电池租赁,杭州的微公交模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六,我国国际标准法规制订的话语权在大幅度提高,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各汽车生产国都在加强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在这个方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基本上处于国际前列。我们了78项有关电动车的标准。我们在世界车辆法规论坛(WP29)协调机制当中,即电动汽车安全(EVS)和电动汽车与环境(EVE)两个工作组中担任了副主席,与美国、德国、欧洲等都建立了电动汽车标准法规的对话机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以电池为主的四大挑战

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是电池的质量和能力建设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国单体电池性能还可以,但是在成组技术,系统集成等方面比较落后。如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仅达到单体电池的50%左右。而且,在下一代先进电池体系以及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工艺、电池制造设备及产品的一致性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明显的差距。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电池企业自身努力,国际经验表明,还应该靠我们的系统化的能力。特别是电池的诊断和控制系统。我们在这个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这就好比在座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有的强,有的身体弱,要通过一个系统使大家都能够发挥各自最大的能力来协同一致,达到最好。还有就是电池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可能成为2015年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2014年我国主要的动力电池企业报告总产能达到130亿瓦时,可满足大约5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按25kW/车)需要,但是,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品目前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第二,充电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最大的瓶颈。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充换电站723座,充电桩2.89万个,虽然看起来总量不小,但是,整体还利用率不高。特别是私家车充电不方便,将严重制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所以,我们认为一定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最近我们跟住房城乡建设部达成一致,所有新建的小区,新建的楼宇,都要把充电电源的建设和水电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车库里面动力电源接不进去,这个楼盘是不能够通过不能够验收的。当然,还要研究老旧社区充电设施建设等问题。

第三,要高度的重视智能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信息网络、先进控制技术相结合的绿色智能汽车已经得到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视,是改善未来生活、商业模式和全球经济的颠覆性技术,我国企业在智能汽车研究方面技术积累不足,关键技术研发滞后,市场培育和配套设施不能够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的管理部门、整车企业、IT企业、消费者等,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产业链。汽车行业应该高度重视、加强与电子信息、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合作与融合,争取能够掌握智能汽车的先进技术。当然,安全无人驾驶这种全智能汽车推广和普及,还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部分智能化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到了可以实现的阶段。

第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差距仍然比较大,近几年,国外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去年12月,丰田燃料电池汽车正式上市,其电堆寿命可以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达到3.1kW/L。“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攻关项目,打下了研究的基础,在制氢规模,风光发电装机规模、稀土储氢材料等方面来看,我国具有发展燃料电池技术的优势。但是,因为认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还不够清晰,国内企业研发积极性还不高。目前在技术上和国外差距还是很大的。

长远来看,燃料电池汽车是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已经把燃料电池汽车列入新能源汽车的范畴。虽然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配套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日本产经省预测到2020年和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占汽车销售量比例可以达到1%和3%。所以,我也是希望汽车行业企业更多加入进来,培育关注这个市场的发展。

五项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推广目录的调整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清理取消不利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推进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加强对于推广应用城市(群)配套政策措施出台、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构建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发支撑体系,组织企业、研发机构、高校建立协同创新的平台,研究制订长期稳定的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集中行业优势资源来共同攻克我们共性关键技术难关。

第三,协调推进充电设施政策尽快出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规划、城市充电设施规划等政策出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领域,加强对于新型充电设施以及装备技术的研发支持。

篇5

就在尚德准备赴纳市上市冲刺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杜获知这一消息飞抵无锡。“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杜的这句话打动了施正荣。

2005年末的无锡,天气虽有些阴沉,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Suntech)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脸上却始终阳光明媚。作为专业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尚德掌门人,施正荣对“阳光”总是格外青睐。

12月14日,无锡尚德(STP)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纽交所门口时,也宣告尚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从此施正荣便无法沉寂,这位喜欢听歌剧的“海龟”今后的一举一动将受到更多人关注。

目前施正荣持有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权,占总股本的46.89%,按2006年1月14日收盘价格计算,其身价已达到23.87亿美元,即便不算其持有的150万股期权,其身价也早已超过由福布斯排定的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

“过去无锡的旗帜是以荣家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而如今是以施博士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谈到。

或许由同样来自无锡的施正荣,代替荣家的中国首富地位,无锡是最为乐见其成的。

相比23.87亿美元的身价,施正荣的厂房却略显简陋,这也见证了尚德超常的发展速度。这位为IPO路演包机大喊“真爽,像总统”的中年人,如今在光伏产业有着一言九鼎的地位,目前尚德位居光伏产业第5位,同时也是专业光伏产品制造商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科学家”施正荣

“我更喜欢当科学家。”尽管已成中国首富,但施正荣却讳谈“企业家”,在他心目中,或许科研才是他最大乐趣。

施正荣的履历的确更像科学家。

在1986年取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后,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器件和系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项目科学家、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研究组经理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研究董事。

但在25岁前,施正荣可从没想过要当什么科学家。

“当时是一门心思想出国,从没想过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在1988年出国前,施正荣总觉得自己并不是做学问的料,到国外得去学做生意,但在出国后,一旦静下心来,却发觉做学问其乐无穷。对此他反思道,“在国内知识分子还得考虑分房子,生活过得很贫寒,而在国外生活没有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做学问。”

施正荣自认并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毫无一丝知识分子的拘谨,“出国第一步,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每到周末他便西装革履地出去找工作,他会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日语说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而这也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在国内从不烧菜的他,愣是学了个厨师证书,做起了美国菜。

但在帮老婆赚够学费后,施正荣开始把精力放到学业上去。而在咖啡馆得连续工作16小时的经历,让他对读书更加珍惜,“在经历蓝领的艰辛后,才发觉当白领的可贵。”施正荣笑着说。

随后施正荣师从马丁・格林教授,并于1991年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1995年,他在澳大利亚一手筹建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研究中心,对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他本人持有10项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成为太阳电池领域一流的专家。

“我喜欢折腾,”作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执行研究董事的施正荣,此时却不甘心继续从事R&D(研发)方面的工作,他雄心勃勃。“科研成果必须产业化,才能得到新的发展。”而此时国内开始认识到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施正荣动起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一夜暴富后,您如何看待财富?”这是上市后,施正荣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他的回答是:“没有这14年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绩。”

“工程师”施正荣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身上仅带有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开始创业。“现在想想风险还是蛮大的,当时要什么没什么。”

在走访了上海、大连、无锡等多个城市后,一个偶然的机遇,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发现了施正荣的项目。他认为,太阳能发电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荣。

在尚德创立过程中,无锡市政府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施正荣回忆,当初为凑够600万美元的资本金,他曾在投资人门口苦坐3个小时,却连人都没见到。但在政府老领导一声号召下,无锡小天鹅、山禾药业、水星股份等股东迅速集资600万美元。

在尚德成立过程中,无锡新区领导曾表示:“我们就是要吸引像施博士这样的科学家到无锡做老板”,无锡市分管工业的副书记更是指出:“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对此施正荣感叹,“别的地方都让我当主管技术的副总,只有无锡放手让我做老总。”

谈及当初成立尚德,目前担任尚德副总的张维国觉得,他曾做过不少投资项目都不成功,得出的教训就是“风险投资关键是选人”。在得知尚德项目后,他马上飞往昆明与施正荣见面,而后又去澳大利亚考察其工作表现,“施博士为人坦诚,人品好是与其合作的关键。”张维国说道。

而尚德几乎是张维国负责的最后一个风投项目,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在构建股权比例时,张维国坚持施正荣应占25%股份,其中20%作为技术股,另外5%必须支付现金,“外方投资者必须提供一定现金,”于是施正荣几乎把其在澳大利亚的所有积蓄投入到尚德中。

但初次创业的施正荣,却发觉处处是艰辛。

当时由于设备尚在调试期,尚德根本谈不上运转,甚至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两名“嫡系”,由于看不到希望,也离开了尚德,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洋博士到底行不行啊”。

在最危险的时刻,尚德甚至有两个月连工资都发不出,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才渡过难关。让他更感窝囊的是,10万元的工程合同,在款已预支一半的情况下,工程公司员工都冲进他的办公室耀武扬威,要搬走设备抵债。在设备抵达尚德前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一个星期可能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骂街打架”。

就连从无锡经委主任位置退下来担任尚德董事长的李延人,也受到了极大压力,有朋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对他说,“你风风火火一辈子,怎么退休抓到这么一个烫山芋啊。”

此时内心倔强的施正荣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给这帮人丢脸。”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带头只拿1/4工资。从尚德创立就一直担任其秘书的尚德CEO助理邵华千记得,当时施正荣几乎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都呆在生产线旁,哪怕再晚或刚睡下,只要接到故障保修电话,他就立刻赶到。

“当时我觉得走路连脚后跟都痛。”施正荣说道,甚至有同事担心他会得小中风。

施正荣在尚德的这种窝囊感,一直到尚德第一期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转换效率甚至超过了原先对董事会承诺的14%,才得以结束。

“战略家”施正荣

如果说在创建尚德时,施正荣更象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话,在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施正荣逐渐认识和体会到,总经理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远远超过了一个科学家的职责,其对太阳能电池市场发展的判断将决定尚德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尚德的成功固然有必然性,但也有其幸运之处。用施正荣的话说,“是一环扣一环,哪里出错了都不行,很惊险。”

2003年6月,根据其对未来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判断,在兜里没有一分钱的状况下,施正荣向董事会提出了扩产第二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提议。2003年底尚德25兆瓦电池生产线的扩产,对尚德来说非常重要:“若不抓住这机遇,2004年黄金市场就错过了,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我们没产能啊。”

2004年初,施正荣再度提出扩产25兆瓦的建议,2004年8月,他又提出继续扩建50兆瓦电池线的提议……

2004年,由于德国通过新能源法,对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放政府补贴,太阳能电池市场一下子爆发。即便2006年尚德已拥有15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产能3年增加12倍的情况下,其产品仍供不应求。

而在构建光伏产业链上,施正荣也表示得想当明智。

由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上游――多晶硅的紧缺。里昂证券去年曾指出,未来两年,硅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如果其中某些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供应,将会造成盈利增长波动的风险。

在构建产业链上,施正荣亦早有布局。早在2004年以前原材料尚不紧张时,他就在镇江参与援建两家切片厂,并无偿给予知识帮助,如今即便在原材料紧缺时,这两家厂生产的硅片也全部供应给尚德。在获得IPO资金后,施正荣更是全力投资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中的洛阳中硅规划硅原料基地将拥有千吨以上的年生产能力,这对洛阳尚德的原料供应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此外张维国表示,尚德在原材料紧缺时,仍敢大规模扩充产能,就是因为施正荣早在2005年就预计到原材料出现的紧缺局面,与大供应商取得了紧密联系,目前其原材料已得到基本保障。

由于需求暴增,从2004年开始,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便开始迅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施正荣仍决定维持每片组件3.4美元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已增加到3.6~3.8美元,尽管尚德的低价战略曾遭到同业的指责,但施正荣始终坚持信守合作伙伴的长期供货协议。

也正是“恪守信誉,才赢得市场朋友和今天的原材料。”张维国补充道。

“资本家”施正荣

在尚德逐渐壮大,特别是2004年业绩翻了20倍后,施正荣开始觉得,再不上市,融资和扩产都有麻烦。此外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尚德必须走向国际资本舞台。

2005年年初,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设立,控股尚德电力。5月,由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从而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组,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

在成功登陆纽交所前,其实施正荣也曾考虑新加坡资本市场,后又想到香港上市,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

然而就在尚德准备赴纳市上市冲刺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杜获知这一消息飞抵无锡。“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杜的这句话打动了施正荣,尚德也最终决定改道纽交所上市。

2005年12月1日起,施正荣开始为尚德控股进行全球路演。据尚德CFO张怡介绍,尚德一共进行了80多场的路演。而在刚进行完香港、新加坡的路演后,尚德的股票便已全部卖完了,在新加坡机场,看着回上海的班机,张怡甚至有心情开起了玩笑,“要么我们回家吧”。在尚德和投资人的交流中,一对一(路演)投行下单率97%,一对多下单率也达到94%。

谈到上市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施正荣认为,海外上市将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对招募人才也有相当帮助。在上市前,尚德完成了对管理团队的改造,比如,施正荣从澳大利亚请来了当年的同学任公司CTO,挖了一个德国人出任COO,又从德勤挖来了CFO。

在一次和众多投行、律师吃饭时,施正荣曾笑言,是“你们教会了我炒股”,但立刻有人纠正是“教会了卖股票”。不管如何,通过上市,施正荣又补上了资本市场这一课。

“布道者”施正荣

施正荣如今俨然是位新能源的布道者。

面对媒体上大量宣扬其个人财富的文章,他会直斥其“肤浅“,他更喜欢向记者讲述传统能源的成本上扬和资源紧缺,而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施正荣认为,太阳能上游材料缺货、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不是影响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太阳能的接受及支持度。

以德国为例,目前许多德国家庭都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德国人口的很大部分都有很强的绿色环保观念,对于太阳能发电,电力公司会以较高价格收购。所产生差价将会平摊到每个老百姓身上,每家每户一个月多付出的电费约在1欧元左右。

“一度电只要增加2分钱,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施正荣认为,如今太阳能电池成本较高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规模,只要政府予以一定补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的上涨,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便会迅速降低。

为教育、培育市场,目前施正荣每年都会在国内召开尚德产品技术交流会,免费向社会提供100项太阳能电池应用案例。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尚德国内的营收比重已从2004的8%,提升到2005年1-9月的17%。但相比国际太阳能多用为民用发电,如今我国太阳能电池更多用于草坪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等应用案例。

为推广太阳能应用,施正荣甚至还特别制造了一部太阳车,车中所有的电器设备均使用太阳能。而在为老家父母造新房时,施正荣更大量运用了新能源,非但屋顶装满太阳能电池板,在家中更是安装热泵等节能单位。“原先用电烧壶水要1度电,用热泵只有0.3度电,”

一个完整的施正荣

“现在施博士更加完整了”,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觉得,过去施正荣只是个知识分子,现在则全方位得到了锻炼,“逐渐多了企业家、资本家、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

跟随施正荣多年的邵华千也觉得,施正荣在工作精力分配上也颇有变化,在项目建设期过去多为工程师,在发展壮大后,施正荣更像位社会学家,而在上市后,施正荣也开始将更多经历放到投资者关系管理上。

面对尚德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也开始钦佩,施正荣“技术不错,想不通这小子管理还可以。”

对于尚德、乃至尚德人的快速成长,施正荣觉得还主要“靠员工去悟,没书本照抄,资本又是一个台阶。”

尽管如今在公司,施正荣仍非常喜欢讨论具体技术问题。但在管理上,施正荣也在努力精进,设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离开公司近两个月,公司仍能照常运转,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他对此甚为欣慰。

谈及未来,施正荣觉得,运用新能源,今后建筑将更为节能环保。或许有了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持,坐在房间里不用开空调就会拥有如同海滩的清新自然,“这是尚德未来会做的事”。

“科技创新,有了知识技术,赚钱很容易。”施正荣说道。

谈学明:退更是支持

“没有平和的心态,2005年那事搞得定吗?想想当时是什么日子?”“两个春节没过好了,希望这个春节能过好。”施正荣曾感慨地说。

施正荣并不愿多谈,2005年国际基金是如何实现对尚德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以及管理层为此发生的变化。

显然无锡尚德能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组,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离不开无锡市政府的鼎立扶持。

面对外界质疑,无锡副市长谈学明直接指出,“政府风险投资,进是支持,退更是支持。”

“国资不是贱卖,而是赚得多了。”在此次国有股东退出尚德的过程中,谈学明认为,政府的风险投资分别取得了10-23倍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在国企中从无先例。此次收购定价完全按照企业制度和有关法律履行手续,不是政府说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是企业行为。

谈学明认为,无锡尚德的上市,政府并不想赚钱,“而是获得投资环境的回报”。

无锡作为一个两头在外,缺少资源的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而尚德就是无锡产业转换提升的标竿。

时下太阳能正“热得烫手”,据里昂证券统计,在疯狂的能源市场的驱动下,2004年6月到2005年4月的10个月时间内,太阳能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3%,税前利润增长85%,全球太阳能股票价格平均上涨了133%。

在无锡尚德(STP)上市后短短一个月内,其价格(截至2006年1月14日)较其发行价已飙升了134.73%。

“太阳能市场无穷大,根本不用考虑市场,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让更多老百姓能用上太阳能。”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说道。

尚德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1.37亿美元,同比成长185%,纯利达到0.3亿美元,同比成长233%。“工厂天天加班,还是有货车等在工厂门口提货。”尚德副总张维国补充道。

里昂证券出具的行业报告中指出,预期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

不用考虑市场,只要迈步狂奔,或许这就是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

政府支持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以及石油价格的飞涨,迫使各国提出雄心勃勃的新能源发展计划。以德国为例,《再生能源法》规定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并且保证不但政府补助民间装设太阳能模块,更保证以一定费率购回电力,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迅猛增长,并出现供需失衡局面。

虽然2005年德国政府更迭期间,太阳能股票出现了一定波动,但里昂证券认为,在选民要求环保的压力下,德国政府的决策不会发生变化,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即使德国太阳能政策可能会改变,全球对太阳能也有大量的后备需求。这种需求是由全球40多个市场对太阳能的强大政策支持驱动的,并且导致目前太阳能供应商处于销售一空的境地。在里昂证券列出的长长一串国家名字中,中国名列其中。

我国早在2005年2月,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而且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要求到2010年,单位能耗比2005年下降20%。至2010年15%的电力供应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而目前的比例远不足1%。

施正荣觉得,太阳能上游材料缺货、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不是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因;最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对太阳能的接受及实际支持度。“只要政府推一把,市场起来,成本会下降很快。”施正荣估计,太阳能产能增加1倍,成本就能降低5%。

“中国每度电上涨2分,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施正荣说道。

原料紧缺

究竟什么能让“热得烫手”的太阳能冷却,或许只有紧缺的原料了。

里昂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两年,硅原材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如果其中某些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供应,将会造成盈利增长波动的风险。在目前情况下,只有拥有原料,产品销路似乎并不是问题。

据施正荣表示,过去由于整个光伏产业的规模还偏小,原材料多来自半导体产业弃用的边角料,但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硅原材料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原先垄断原材料供应的全球厂家,也均乐见于原料涨价,并无扩产准备。

但施正荣认为,半导体使用的高纯度硅,对光伏产业而言实在有些“奢侈”,未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壮大,符合光伏产业精度的硅原料定会出现。此外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下游客户有着非常大的动力来提高硅料的使用效率,目前尚德就在努力研发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调查,硅原料的每瓦用料从2004的13克减少到2005年的12克,2006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1克。这等于在相同的硅料用量下2005年新增了100MW的产量,2006年新增了225MW产量,相当于2004年全年产量的20%。

或许未来原料不再是问题。

中国力量

在全球光伏产业前10强中,有两家中国企业的名字,分别为第5位的无锡尚德,以及第9位的台湾茂迪。借助“热得烫手”的太阳能概念,茂迪也将从事IC设计的联发科赶下了台湾股王的位置。

在光伏产业如今已有定论,2008或许2010年以后,中国将崛起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制造基地之一。

或许此次“中国力量”的崛起,靠的不仅仅是低成本。

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70%来自原材料,中国人力成本的优势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施正荣也认为,中国发展光伏产业不能仅仅凭借低成本,过去国内一些厂的倒闭,也证明只有“把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发展。

与国际先进光伏制造企业不同,尚德建立了一套最低成本的制造模式。运用中国的人力优势,采用半自动化的生产线。施正荣认为,全自动化制造技术比较固定,而半自动化设备的优势是具有弹性,尚德研发的新技术,马上就能运用到生产中去。

篇6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

根据国家科技部等部门颁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及本市实际情况,确定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认定范围如下: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

(二)生物工程、新型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

(三)先进制造与现代交通领域;

(四)新材料与精细化工领域;

(五)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六)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领域;

(七)文化创意与知识型服务业领域;

(八)现代高效农业与海洋工程领域;

(九)航天航空与核应用技术领域;

(十)其他经市级认定委员会确认的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上述范围,可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我市实际适时进行补充和修订。

二、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

凡要求认定的市高新技术企业,应是在本市登记注册2年以上,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以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且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企业从事本实施意见明确范围内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服务,具有与其业务范围和规模相适应的人员、场地和设施(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

(二)企业领导班子重视科技,且班子中有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专职人员;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在册职工总数的2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在册职工总数的8%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5%以上。

(四)建有相应的技术开发机构或有稳定、可靠的技术依托单位。

(五)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与技术收入(企业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工程设计承包、技术出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中试产品销售等技术贸易收入)的总和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放宽到30%以上)。

(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本企业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5%以上,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研发经费比例为4%以上,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经费比例为3%以上。

(七)在研究、开发、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八)有严格健全的生产、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并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

(九)原则上要求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必须为区、县(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必须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

根据《*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规定,由市科技局会同市经委、市发改委、市农办、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信息办、市文广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组成认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动态管理和考核工作。同时,认定委员会负责对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推荐、管理和考核工作。*高新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内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授权两个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报市认定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市认定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为申报企业提供咨询意见。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科技评估机构评估、认定委员会审定、向社会公布认定结果的基本程序。

(二)申请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必须提交《*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及以下材料:

1.本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国税、地税登记证(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材料。

2.本单位情况简介(包括科研、生产及销售经营情况、资产状况、场地、设备、生产规模、人员组成及内部机构设置情况,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财务管理制度情况等内容)。

3.企业上月财务会计报表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上年度财务会计报表。

4.本单位技术开发费的提取和使用证明。

5.本单位技术性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证明。

6.本单位专职专业技术人员的证明。

7.本单位研制或生产的高新技术成果、产品或技术的鉴定(验收、评审、登记)证书、技术标准、测试或质检报告等。

8.本单位银行贷款证和信誉等级证明(复印件)。

9.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书一式12份、其它材料一式3份统一报送到市认定委员会办公室。

在申报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一并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采用省级企业申报材料(具体要求见《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申报单位应首先委托经市科技局确认的具有科技评估资格的科技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费用由市科技局承担。科技评估机构根据认定条件,组织专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数据进行核实、评估,出具评估意见,并承担相应的评估责任。企业申报材料必须由其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单位不要求)及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初审、签署意见并盖章。在具有法定资格的科技评估机构确认前,评估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

(四)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采用常年受理,分批评审的方法,市认定委员会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定期审查,对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提出认定意见;对同时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在确认同意推荐后,提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征询意见。对认定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由市科技局发文公告,授予《*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并颁发相应证书。

四、监督管理

(一)市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市科技局负责组织或委托区、县(市)及相关开发区科技局对经认定的市高新技术企业每2年考核一次。对考核不合格的市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限期改正”直至“取消资格”的处理。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培育扶持和服务监督职能。

(二)市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每年1月底和7月底前按时、如实填报《*市高新技术企业报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经所在地的区、县(市)及相关开发区科技局核实汇总后,由企业报市认定委员会办公室。

(三)市高新技术企业发生变更经营范围或合并、分立等情况,应报请市认定委员会重新认定;如企业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迁移或歇业等,须书面通知市认定委员会。

(四)申报企业在申请认定过程中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它欺诈手段骗取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收回证书,并在3年内不得再申请认定。

(五)对相关的科技评估机构,由市科技局视其评估申报企业的业绩,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适当的评估经费补助。市科技局对上述科技评估机构的评估工作实行监督管理。如发现科技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意见与申报企业的实际状况不符,甚至弄虚作假的,可暂停其评估业务直至取消评估资格。

(六)鼓励各区、县(市)积极培育、扶持、认定区、县(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同时,要加强对区、县(市)培育发展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考核,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区、县(市)党政领导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和区、县(市)科技局工作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根据市政府《关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杭政〔*〕5号)精神,对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规定比例且经认定的区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从其对当地财政所作贡献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给该企业用于从事研究开发活动。

(二)加大对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专门对各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的火炬计划项目、新产品开发等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支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工业技改项目、工业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资助金额可适当上浮;各级财政资金,包括科技资金、工业资金、产业化发展资金要根据确定的项目,优先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

(三)积极鼓励企业成长为国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入选*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型初创企业”、“十佳高新技术企业”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由外延转向注重内涵建设,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为高职教育规范、健康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开展。

2004年,湖南省全省各高职院校共开设专业318个,有13个专业进入国家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4个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精品专业,146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截至2009年9月,湖南设置高职专业的86所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1,583个,覆盖专业目录中全部19个大类,覆盖专业目录中78个二级类的62种,覆盖专业目录中531种专业中的272种。此外,还有各地州市的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以及社会办学机构共10所教学单位设置了74个高职专业。从专业点看,高校共设置高职专业点1,583个。按二级类分布为:农林牧渔29个,占1.83%;交通运输35个,占2.21%;生化与药品31个,占1.96%;资源开发与测绘16个,占1.01%;材料与能源11个,占0.69%;土建104个,占6.57%;水利1个,占0.06%;制造201个,占12.70%;电子信息304个,占19.20%;环保、气象与安全13个,占0.82%;轻纺食品14个,占0.88%;财经292个,占18.45%;医药卫生71个,占4.49%;旅游92个,占5.81%;公共事业27个,占1.71%;文化教育215个,占13.58%;艺术设计传媒113个,占7.14%;法律14个,占0.88%。设置专业点最多的二级类分别为:电子信息类(304个)、财经类(292个)、文化教育类(215个)、制造类(201个)、艺术设计传媒类(113个)、土建类(104个)、旅游类(92个)。设置最少的二级类分别为资源开发与测绘类(16个)、法律类(14个)、轻纺食品类(14个)、环保、气象与安全类(13个)、材料与能源类(11个)、水利类(1个)、公安类(无)[2]。专业点布局不够均衡。

二湖南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适应产业集群化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供需错位明显

湖南高校高职专业设置显得零散的专业在朝向改革、整合的力度、深度上依然不够,难见规模效应,基本上每个专业大类只有2~3个专业开设,有的专业大类里只设有1个专业。专业群的建设主要是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因此特别受到了师资条件的制约。专业的调整也主要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拓展,即开设出相应的专业方向,缺乏主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的有效机制和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去规划专业群的有效建设。师资和实训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专业的群体优势不突出。

2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变化对接程度不高

专业必须对接产业,专业结构必须瞄准产业结构,专业升级必须紧跟产业升级。

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紧密配合湖南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逐渐上升的趋势。湖南省的GDP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一产业的GDP总量所占比重较少,增长率近年缓慢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全省GDP中占比重最大,增长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二产业的GDP总量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速都比较明显。因此,第二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极显迫切。第三产业的GDP总量比重较大,这五年的平均比重仅次于第二产业[3]。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改变,然而,目前长株潭城市群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接总难达到理想匹配状态,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缺口仍然存在,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尚未解决。

3新增专业盲目跟风,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一种”跟风”现象,缺乏调研,造成热门专业过热,缺少特色专业。加上近年扩招,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增长较快,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一些院校片面追求大而全,一味扩大专业规模,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趋同,学校原有的特色专业建设迟缓甚至停滞。

4专业设置观念陈旧,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

相对于人才需求的这一变化,湖南高职专业设置思路尚嫌单一,往往简单套用传统专业目录,专业交叉复合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率不高。部分高校在增设专业时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证,没有长远的系统专业设置规划,专业设置存在着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市场需求什么就办什么”。学校定位、学校特色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盲目增大专业数量,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质量不高。种种迹象表明,全省高职专业设置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着“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效益、轻长远效益;重社会需求、轻自身条件”的现象。

专业群设置不但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而且要积极探索区域特色经济增长问题,设置前瞻性强的专业。为更好适应湖南省“十二五”规划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发展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方面的一批新兴产业,而学院设置的对口专业少,更没有形成相应的专业群,这既不利于我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湖南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三方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形成合力,共同合作。

(一)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宏观管理

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消除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理顺办学体制、领导体制,增强服务职能,协调职业教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高职专业设置的规定,依据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等指标,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及教育资源为基础,特别是结合全省产业集群或行业产业链发展的实际,科学规划高职专业结构,实行总量控制,宏观管理,引导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来设置或调整专业,避免出现盲目设置、重复设置等现象。

(二)教育主管部门因校制宜,针对不同院校实施具体指导

1因势利导,针对高校自身实际实施专业分类指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不同院校特点提出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性质和定位开办专业,突出办学特色。一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优势,建成一批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引领、带动全省高职专业建设发展。二是其他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与企业、行业、地区经济紧密结合,注重设置面向全省优势产业、人才需求量大的实用性专业。三是市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专业应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应瞄准区域特色与优势产业发展需要,体现地域特点。

2突出特色,发挥示范和品牌专业的辐射作用

在湖南省现有省级示范专业、品牌专业的基础上,继续重点改革和建设一批社会声誉好、行业企业认可度高、就业率高、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使之不仅在教育领域具有示范作用,并在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在社会享有较高的声誉。

3明确标准,给学校更多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自

分别建立和完善专业目录、设置指南和专业设置标准。高校在科学定位和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市场多变性和学科专业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依据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指南、专业设置标准、本校专业规划和规定的程序,在省教育厅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设置多元化的专业方向和调整专业,报教育厅备案。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国家或省严格控制的专业以及教育厅核定的学科门类以外的专业报教育厅审批,并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自立、自检、自律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微观层面加强自身专业建设

一是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做好“专业立体维护”。要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群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二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为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有意识地吸收行业企业或用人单位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制定主要包括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结构与体系、核心课程标准、考核项目及要求、专业教学资源配置等要素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以此标准规范专业建设、专业教学以及专业评估。特别是要以新办专业为重点,加强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湖南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5)[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铁矿;成本分析;进口矿价格;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矿山都加大了铁矿投资,产能将陆续集中释放,铁矿石成本成为国内外矿山竞争焦点,铁矿石竞争进入“成本为王”时代[1]。但是,国产矿受资源禀赋、生产工艺、装备水平、税费负担等条件制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外铁矿巨头在生产成本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国产矿市场份额陆续由进口矿替代。因此,短期内国产矿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成本与进口矿价格的竞争。

1铁矿石产业现状

铁矿石是工业的源头,铁矿石市场变化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历年来,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高达60%,每年的进口总量接近7亿t,几乎有2/3的工业需求依赖于进口铁矿[2]。可见,相比进口矿而言,国产矿在市场交易中毫无竞争优势。回顾2014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全年下跌幅度高达近50%。受铁矿石价格下跌影响,进口矿量大增,国产矿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国内矿山企业亏损严重。2015年,世界四大矿商(力拓、必和必拓、FMG以及淡水河谷)延续增产趋势,凭借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全球铁矿石整体需求增速随着钢铁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开始逐步减缓,国内铁矿市场下行趋势明显。2016年,国产矿减少的市场份额将继续由进口矿替代,未来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不可避免,供应风险问题将长期存在[3]。但另一方面,成本因素将限制铁矿石价格继续下跌,铁矿石价格将步入回升期。铁矿石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在钢铁生产成本中占比高达37%,其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钢铁企业的成本[4-5]。以进口矿价格为主导的铁矿贸易是把“双刃剑”,涨价有利于国内铁矿山的产能释放,降价有利于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盈利,但不合理的价格波动严重限制了国内铁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铁矿规划中,一方面不能忽视进口矿的低价销售战略,防止国外企业垄断操纵矿价;另一方面,力求降低国内铁矿生产成本,掌握铁矿市场价格权,维持合理矿价,确保铁矿市场稳定发展。目前,国内铁矿石在与进口矿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对国产铁矿石的成本剖析以及与进口铁矿石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我国钢铁行业的成本劣势,找出国产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改良对策和措施,以此保障国家钢铁行业战略安全。

2国产铁矿石成本构成及走势分析

国产矿是制衡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主要力量,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降低开采成本,增加铁矿石市场供给,发挥国产矿的制衡作用[6]。但是,国产矿却面临高成本的困扰。

2.1国产矿完全成本现状完全成本是企业一定时期为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全部耗费。据冶金矿业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7]分析,2013年,全国31家重点骨干企业生产的铁精矿完全成本平均615元/t,相当于100美元。其中,完全成本在500元以下的企业有5家;500~600元之间的有5家;600~700元之间的有3家;700~800元之间的有8家;800元以上的有10家。企业完全成本700元以上者占比达到58%(图1),反映出国产铁矿石成本普遍偏高。图1国内重点企业铁精矿完全成本区间分布2.2国产铁精矿完全成本构成及分析(1)据铁矿石从开采、加工到销售所经历的几个环节来分析,国产铁精矿完全成本的构成大致可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采矿成本273元/t、选矿成本175元/t、期间费用144元/t和营业税金及附加22元/t(图2)。其中,采矿成本占比最大,达44.4%;选矿成本和期间费用次之,分别为28.5%、23.5%;营业税金及附加最小,为3.6%。图22013年全国重点企业铁精矿平均完全成本结构(2)按企业成本支出项目划分,铁精矿完全成本又可分为刚性支出(定额物资及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税费、财务及销售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其他)和可控费用(修理费、行政管理费、生产及检修运输费、其他可控费用)两项成本费用。2013年铁精矿完全成本614.8元/t,其中刚性支出487.5元/t,占比79.3%;可控费用127.3元/t,占比20.7%。相比上年,完全成本升高了4元/t;刚性支出升高了8.3元/t,占比上升0.8%;可控费用降低了4.3元/t,占比下降0.8%(表1)。由表1可知,铁精矿完全成本中刚性支出占据主导地位,可控费用占比较小。

2.3国产铁精矿完全成本走势分析2009年以来,国产铁精矿完全成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刚性支出表现为逐年升高,2013年比2009年升高了近100元/t;反之可控费用变化平稳,2013年比2009年仅降低了1.27元/t(图3)。图3国产铁精矿完全成本走势图由图3可知,刚性支出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是影响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可控费用基本维持不变,对成本影响较小。分析刚性支出升高的原因将有助于解析国产矿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根据刚性支出具体成本项目分析,其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为:(1)定额成本逐年升高,2013年比2009年升高了23.3元/t,但占比基本稳定在28%左右(图4)。图4定额成本走势图定额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大部分矿山由山坡露天开采转为深凹露天开采、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采掘难度加大,深采高排现象增多,导致运距加长、剥岩量增加,矿石生产成本逐年升高;二是国内企业加大了铁矿回收再利用力度,并着手于大规模开采极贫矿和难选矿,这虽然有利于国内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但由于入选品位下降,导致选矿难度加大,成本升高;三是能源消耗性产品价格上涨,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如电力、汽柴油等能源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对矿山采、选、运等工序成本影响很大。(2)人工成本连年增长,2013年人工成本比2009年升高29.8元/t,占比上升2%(表2)。主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人工资基本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增加,加之职工福利、劳动社保等额外支出比重上涨,企业负担逐年加重。(4)税费负担越来越重,2013年铁精矿完全成本税费比2009年升高25.5元/t,升高幅度近50%;而缴纳的税费总额由2009年的12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0.1亿元,增幅近105%;税费销售负担率明显大幅度提升(表3)。

矿山税费过重,造成矿山效益下降,究其原因:一是有些税费标准不符合实际,远远超过了国内矿山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特别是资源税未与资源品位挂钩,低品位矿税费明显偏高;二是增值税率提高,加之新的油税政策不合理,加重了企业负担;三是国内矿山企业缴纳的税费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及重复计征问题。(6)财务及销售费用不断上涨,2013年比2009年升高19.2元/t,翻了一倍,占比上升2.6%(表4)。近年来,国产矿市场份额下降,国内矿山企业生存艰难,企业资金紧张。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企业不得不以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支付营销支出,财务费用难免大幅度攀升。5元/吨增长到2013年的7.61元/t,升高了4.56元/t,近乎翻了1.5倍,涨幅明显。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一般指矿山初建和老矿山续接开采时,需要缴纳的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价款,以及取得权属之前要缴纳的环境治理保证金和生产经营期间要提取的矿山弃置费用。这些无形开支项目,大大增加了矿山企业成本,挤占了成本空间,使得可控费用占比和成本可压缩空间逐年下降,成本管控难度加大。(3)折旧及维简费先升后降,从2009年升高到2011年的78.5元/t,但又从2012年开始下降,截止到2013年累计降低9.3元/t(表5)。变化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固定资产逾龄,可计提折旧额减少;二是部分企业下调费用提取标准以缓解成本压力,如鞍钢矿业维简费由原来的18元/t原矿下调到9元/t原矿。(7)老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矿山企业承担着职工的住宿、医疗、教育等社会职能,每年负担的费用多达几千万元,同时,老矿山企业还要负担大量的居家、离退休职工等统筹外费用,大大增加了矿山成本支出。(8)安全与环保成本逐渐上升。近年来,矿山企业安全环保问题频发,致使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严重。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如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费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等,用来加强安全与环保专项治理的资金投入,确保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但这些举措却大大增加了企业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综上所述,国产铁矿石成本问题多,市场压力大。从成本结构和历年走势分析:国产矿完全成本中刚性支出上升,可控费用基本不变,但整体呈逐年升高趋势;成本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刚性支出逐年升高,刚性支出又取决于企业的开采技术、人工花费、设备维护、社会负担、安全和环保支出等方面。成本升高,导致国产矿竞争力低下,进口铁矿石依赖性增强,国内铁矿产能过剩,矿业行情低迷。因此,分析国产铁矿石成本影响因素,从根源上提出对策意见,对促进国内铁矿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国产矿与进口矿对比分析

2013年对国产铁矿市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盈利期间,国产矿到厂价格同进口矿到厂价比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进入2014年以后,铁矿石价格一路下跌,至年尾时,跌幅已近50%,受价格大幅下挫影响,国内铁矿石贸易利润空间快速压缩,不少企业亏损严重陷入困局。2015年延续价格跌势,但国际巨头们逆市扩产,铁矿产量保持高速增长,供大于求占据市场主流格局[8]。截止到2016年9月,铁矿石价格继续下降,铁矿石需求减缓,加之港口库存居高不下,铁矿石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未有改观。随着进口矿价格不断下降,国产矿到钢厂的采购成本价格已高于进口矿到钢厂的采购成本价,竞争优势明显变弱。据冶金矿业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国产矿平均成本99.64美元/t,国外铁矿石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企业平均生产成本49.29美元/t(表6),仅占国产矿生产成本的1/2,国产矿竞争力明显偏弱。其中:定额物资及能源动力比国外矿企高出8.19美元/t;人工成本高出15.28美元/t;税费高出9.37美元/t;辅助材料高出3美元/t;折旧及其他费用高出1.58美元/t;可控费用比高出12.93美元/t。可见,国产矿成本花费明显大于进口矿。相比进口铁矿石,我国铁矿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的主要原因在于[9-10]:(1)资源禀赋差,采选工艺复杂我国是世界第四大铁矿资源国,截止2014年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高达800多亿t。但是资源条件先天不足,存在“贫、杂、细、小、散”的特点:贫多富少,贫铁矿占97%以上,平均品位仅33%,低于世界铁矿石平均品位11个百分点;矿石类型复杂,共伴生组分多,选冶条件差;矿物结晶粒度细,难磨难选;中、小型矿床多,超大型矿床少;矿产资源分散,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差,导致生产环节多、选矿工序复杂,对材料、能源、人工等资源消耗很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高品位矿石居多,甚至不需要入选就可直接入炉冶炼,生产成本远低于国产矿。(2)行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现有铁矿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居多,遍布全国。中小型矿山企业绝大部分是乡镇或者私人采矿,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少、装备水平落后、开采方式粗放等问题。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滥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但资源浪费严重,如河北省就有1500多个开采铁矿的企业,其中95%以上是以群采为主的民营个体企业,资源回收率不足50%;而且导致国内产能分散,铁矿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相对较弱,难以与国际矿业巨头抗衡。(3)企业税费负担重国内铁矿山企业税赋重,企业承担的税费多达25种,平均销售税费负担率为25%左右,远高于澳大利亚、巴西铁矿山4%至5%的水平,大大增加了企业财政支出[11]。综上所述,我国铁矿产业存在资源禀赋差、行业布局分散、钢铁工艺相对落后、企业负担重等问题,导致国产矿成本偏高,与进口矿相比,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在国内外铁矿石产能逐步扩张的背景下,铁矿石成本价格直接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国内矿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发展空间,就必须贯彻低成本战略,打造出具有长期成本竞争优势的世界级铁矿企业,提升铁矿石在全球矿业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

4打造长期成本竞争优势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国产矿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的局面,矿山企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应统筹规划行业发展,实施低成本战略,建立健全的财税制度,协同海外办矿,推进技术革新,争取打造出具有长期成本竞争优势的世界级铁矿企业,以保障国家钢铁工业战略安全[12-14]。

(1)合理规划铁矿行业发展以目前行业现状为基础,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入手,统筹整合国内冶金矿山企业,扭转国产矿市场困局,提升国内铁矿资源的国际话语权,促进我国铁矿行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层面:从国家宏观战略角度,制定铁矿资源开发规划,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进步,整体提升冶金矿山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行业层面:通过合理规划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在全球矿业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保障我国钢铁原料供给的战略安全。企业层面:通过针对性的系统规划的实施,推动各自企业的管理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2)推行低成本战略管理为改变国内铁矿石市场困局,应以企业战略为主导,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管理提升为驱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全力推进低成本经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低成本战略管理,促使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企业战略为主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长期成本竞争优势为目标,把低成本经营概念植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起立足长远、立足全局、立足竞争的成本管控体系,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铁矿企业。以价值分析为基础:抓好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充分运用价值链分析,识别企业的竞争优势,寻找相应的价值链管控和优化措施,以创造、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成本管控。以管理提升为驱动:在推进低成本战略管理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细化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对标管理等工作,积极建设以优化地质品位、采矿品位、入选品位、精矿品位和入炉品位为核心的“五品联动”管理模式和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前提的“智慧矿山”管理系统,推动企业管理全面提升,促进成本管控的全面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通过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引进先进技术,全面优化企业生产模式、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降低企业无形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健全矿山行业财税政策目前,我国铁矿企业的财税负担水平远高于国内一般工业和国外同行业,严重地影响到国内铁矿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部门应立足国情,参考国际惯例,从节约资源和低税免税政策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展矿山行业财税政策的研制活动,争取建立健全的财税制度,减轻矿山税负,提升国产矿石的市场竞争力。

(4)注重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国内矿山企业普遍存在开采技术粗放、装备水平落后、能源耗费偏高、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致使企业成本开支加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加强关键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生产耗损、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铁矿企业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针对我国铁矿资源“贫、杂、细、小、散”的赋存特点,国家和矿山企业已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攻关(如低品位磁铁矿、高磷赤铁矿的选冶技术研究等),并对贫铁矿资源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的研究,提高贫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降低资源耗损,改善成本现状,提高企业竞争力。

(5)协同海外办矿,优化供给配置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国际矿石品质和价格等优势,通过国外开矿、合同买矿等形式,建立稳定的海外铁矿原料基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依托技术和工程管理优势联合办矿,建立海外办矿协同机制,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由资本型向技术转变,力争提升权益矿供给比例,减小进口矿量,实现海外市场配置优化。

5结论

(1)企业刚性支出的各项费用逐年升高是国产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研究表明,国产矿定额成本逐年升高,但占比基本稳定;人工成本随时间上升,影响加重;折旧及维简费先升后降,影响降低;成本税费大幅提升,企业负担加重;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增大,挤占成本可压缩空间;职工老龄化加重企业社会负担;安全、环保意识提高,成本开支增加。(2)与进口矿相比,国内铁矿资源禀赋条件差,行业布局分散,生产工序多,钢铁工艺相对落后,能源耗费偏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铁矿石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3)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打造出具有长期成本竞争优势的世界级铁矿企业,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战略调控能力,关键在于:立足国内开发,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实施低成本战略;加强政策扶持,减轻企业税负,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协同海外办矿,提升权益矿比例,优化供给配置。

参考文献:

[1]王民.国内外矿山产能将集中释放铁矿石竞争进入“成本为王”时代[EB/OL].(2013-10-16)[2016-10-6].jjckb.xinhuanet.com/2013-10/16/content_471315.htm.

[2]中国行业报告网.2015—2020年中国铁矿石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EB/OL].(2013-10-16)[2016-10-6].www.baogaochina.com/List_JinRongBaoGao/98/TieKuangShiHangYeXianZhuangYanJiu.html.

[3]阙燕梅.市场人士:国产铁矿石市场份额今年将继续下降[EB/OL].(2016-4-12)[2016-9-25].www.233.com/qh/hangye/gong/20160412/111822254.html.

[4]尚锟.中国钢铁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5]张晶.国际铁矿石价格变动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13(4):150-151,155.

[6]汪焱.进口铁矿石成本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9.

[7]冶金矿业发展研究中心.国产铁矿石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R].2014.

[8]铁矿石之殇:供需关系和成本之谜的深度分析[EB/OL].(2015-5-25)[2016-6-15].futures.hexun.com/2015-05-25/176141980.html.

[9]王健.我国铁矿石困局形成机制与化解建议[J].现代产业经济,2013(1):37-42.

[10]刘德忠.关于我国铁矿石产业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1]中国企业报.中国2013年铁矿石进口量巨大[EB/OL].(2013-12-17)[2016-4-25].china.huisou.com/news/2013_12_17/187931_0/.

[12]牛京考,蔡美峰.铁矿供需态势与持续发展[J].金属矿山,2005(12):1-4,13.

[13]张久铭,王贵成,何亚丽.我国铁矿资源的秉赋特征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中国矿业,2007,16(7):36-39.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镇江市;专业结构;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35―03

一、江苏省镇江市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社会经济状况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经济总量在保持稳固、高效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4:54.0:41.6调整为4.4:53.0:4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镇江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产业内部开始,从加工、再加工向生产高效化和技术集约化转型,其核心在于三次产业的重心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的。

(二)镇江市人力资源现状

2009年至2013年,镇江市从业人员总数从435.4万人到446.4万人,增加了11万人,年均增长1.9%,其中:第一产业从145.2万人到132.9万人,减少了12.3万人,年均减少4.5%,减少趋势渐缓;第二产业从129.6万人到146.9万人,增加了17.3万人,年均增长7.7%,呈快速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从160.5万人到166.6万人,增加6.1万人,年均增长3.2%,呈平稳增长趋势。

从产业就业人数上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说明由于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化方向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质量需求比较高;第二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能技术人才,从业人数大量上升,并已超过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人数稳定,说明服务业近年来稳步发展,但还未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镇江市职业教育现状

镇江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7所,其中全国重点职业学校8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列入江苏省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6所。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包括旅游、艺术、电子、化工、机械等十大门类,共有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60个专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所涉及。已经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6个,并有效对接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对高质量、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镇江市还通过建立农村成人校和社区培训中心等渠道,加大农业劳动人口的培训力度,2013年培训人数达8万人,涉农专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比例c镇江市各产业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能够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使各职业院校自觉担负起服务镇江经济发展、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同时,镇江市以高质量、高数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了职业教育应有的职责。但仍存在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吻合度不适应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落户镇江,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镇江职业教育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江苏省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剖析

按照镇江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服务外包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部署要求,镇江各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根据产业结构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二者匹配(详见表1)。

按照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色标体系,可将职业教育专业分为红牌专业、黄牌专业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即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大、就业率低、月收入较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由表2可知,目前镇江市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进诸如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绿牌专业的建设,并限制和控制红牌和黄牌专业的招生规模。

从表1、表2中可推算出镇江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情况,其吻合度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规模上:镇江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还存在部分错位,对应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偏少,需要大力引导,加快开发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对应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较多,但欠缺诸如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开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职教专业规模结构未能较好地适应镇江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同时不少企业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看,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用工短缺已成为制约镇江经济发展的瓶颈。

结构上:镇江职教在特种船舶、汽车、航空、造纸、工程电气和交通设备等行业领域还未能做到专业与产业相配套,衔接程度不高,如镇江市的支柱产业化工,虽然一些职业学校开设了化工专业,但规模很小、课程门类有限,专业面依旧狭窄,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此外,通讯、金融、动漫、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巨大,而职业教育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即使开设了相应的新专业,专业实力也不强,且尚未形成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

能级上:将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办学能力与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今后几年内职业教育能够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完成4.64万人左右的用工培养任务,但只占以上三大产业用工需求的50%,缺口依然很大。镇江市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迫切: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平均每家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0人,特别是航空航天等近年来重点推进的新产业人才缺口较大;二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中年龄在46岁以上的约占40%,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综上所述,镇江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在于:一是对镇江市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不够深入,进而无法明确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二是未能根据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目前,镇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同类专业在不同学校开设,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形成专业优势;二是专业设置比较随意,表现在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中停招专业的比例较大;三是中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衔接不畅,不能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四是传统第三产业的专业结构失调,且没有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五是专业结构与镇江新兴产业不相匹配。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在校生数量表明,在镇江的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所对应的相关专业在职业学校中基本没有开设。

三、江苏省镇江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评价力度,完善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就业状况、供求情况和培养规模变化,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率和办学综合质量及时调整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适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同时,通过行政许可、社会认可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总量控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急需的专业,对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加以限制,并着力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同时,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投入,强化考核,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校企合作理念推动专业建设,提高专业结构与校企合作的适性

第一,提倡多元化、集团化办学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职教办学,成立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理事会等社会机构参与职校管理和决策,确保专业设置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第二,学校要主动联络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在关注市场短期需求的同时分析市场用人方向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并及时将这些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结合。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企业教育培训和再就业教育中的优势,保证专业结构的变化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加快专业的改造、升级与拓展,提升服务能力,适应产业发展趋势。此外,要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主干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

(三)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

篇10

关键词:纸质家具、纸浆模塑、纸板

一.纸质家具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1.概念

纸质家具以纸质材料为原料来源,包括废旧纸张、纸箱、纸盒以及其他特殊的纸纤维,最终来源是纸浆或废旧纸浆。纸制家具具有轻巧、易搬运等优点,它通常由特强卡纸或纸浆模塑等多种工艺制造形成,表面装饰用乙烯基涂层包覆或其它方式涂饰,其坚硬程度并不亚于其它材质的家具。纸质家具实用性很强,价格便宜,售价仅为普通木制具的1/3,且回收率高,可100%地循环再生产,具有独特的魅力。纸质家具的主材料纸纤维材质轻盈,韧性强,不怕受潮,有防水、防虫、防腐、防霉、不脆化等优点;纸质家具的造型富于变化,摆脱了传统家具的概念和造型,可以兼具复古与现代的造型设计;不使用常规的薪合剂、油漆等家具辅料,具有轻便、时尚、完全无污染,健康安全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纸质家具比实木家具硬度低,但因其重量轻而更具安全性,价格便宜,成为极具潜力的环保产品;纸质家具生产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处理量,符合家具生产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为纸制家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是当今世界纸和纸板生产与消费大国,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均仅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消费量将会达到1亿吨夕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估算,回收1吨办公类废纸,可生产0.8吨再生纸,4立方米。而对于今天的家具生产企业,选择可以在循环利用、便于加工处理的寥具材料显得十分重要。纸质家具在家具设计生产上具有独特的性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牛符合“绿俞计”的规划要求侧。

2.发展趋势

纸质材料来源非常广泛,可以用回收的废旧纸品再生产制得,用其制作的家具环保、性能优良且成本很低。因此,开发质优价廉的纸质家具,是节约木材资源,稳定家具市场的迫切需求。均目前国内外在纸质家具方面的发展相当迅速。但纸质材料的结构分析、造型原则及加工方法的研究甚少。而将纸质材料按不同规格、性能,更为合理的应用在家具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见。相信在造纸术发明的本土上,纸浆模塑成型家具、纸板家具、纸叠艺术家具(皱纸家具)创新发展会有新突破。相信,纸家具环保、时尚的优势必将会赢得一个巨大的市场。现如今,国内外对纸质家具的设计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些生产工艺正在逐步的探索之中,基于现状,研究、开发和完善纸质家具的设计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3.存在的问题

(1)纸质家具用到的高性能、多品种模塑制件、纸板材料在生产上相对缺乏。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现有纸质家具虽然有多种形式,但造型上缺乏合理设计,缺乏应有的生产工艺上的设计与开发。

二.废纸原料

纸质家具的主要材料是以回收的废纸为基本原料,属环保材料。废纸生产再生属于废物利用、保护环境的最佳方法之一。加强废纸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城市经济良胜循环。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对水的污染。废纸主要包括:办公用纸、旧信封信纸、笔记本、书籍、报纸、广告宣传纸、货物包装纸、纸箱纸盒、纸餐具等。美国“森林趋势”组织报告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回收利用废纸最多的国家,去年60纬的中国纸产品原料来自回收的废纸。

三.纸质家具的分类

1.纸质家具根据纸材的性能、塑型方式、造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纸浆模塑家具、纸板家具(瓦楞纸板、蜂窝纸芯板)、纸叠艺术家具(皱纸家具)、纸纤家具、纸贴面材料家具(浸渍纸贴面家具)。本论文将从纸质家具的研究与设计上进行论述。并针对纸浆模塑家具、纸板家具(瓦楞纸板、蜂窝纸芯板)作出详细案例论述。

2.纸质家具产品的主要材料纸质家具以纸质材料为原料来源,最终来源是纸浆或废旧纸浆,其中最常见的有牛皮纸、海报、包装纸等收集起来后经过压缩处理成一定形状的硬纸板,再打制成独特别致的造型进行表面处理。另外一种则是由木材纤维经过化学处理后制成的一种坚硬结实的纸板,可不进行表面处理。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它的制造原料不再局限于植物纤维,矿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等。非植物纤维的应用使纸的柔韧性、耐磨性和可塑性大大增强;除纤维交织层外,经过涂布、复合、成型和整饰等加工工艺已有效地改善纸板的形状和其物理性质;多样的色彩和图案、难辨真伪的纹理、细腻柔和的触觉感受可以为设计师的想像力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纸质家具主要是以纸浆和废纸板为主要原料,但根据纸质家具的塑型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纸浆模塑家具的原料主要为植物纤维,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废纸浆。纸浆经过施胶、成型、烘干等过程制造出相应的制件产品。纸板家具是以瓦楞纸板或其他强度的厚纸板为基础材料。纸叠艺术家具(皱纸家具)以附有伸缩折叠结构的纸质材料为基材。

四.纸制家具产品的性能要求

1.防水、防潮处理

(1)在生产制备过程中添加防水、防潮添加剂。防水剂主要以丁氧基轻甲基丙烯酞胺、甲基丙烯酸失水甘油酷、二甲基酸乙二醇酷及共聚单体聚合而成,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具有防油防水双重功能,可使纸制产品表面光亮平滑。

(2)表面刷上漆料,增强坚固性同时起防水作用。按照传统的纸家具制作方法,也可以抹上芝麻油、豆油或者上釉,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3)产品表面覆膜包装处理。

2.表层装饰性

纸质家具表层可进行覆面、涂饰、镶嵌装饰处理。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可按照需求模

3.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设计是指以环境和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而设计产品,即是思考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设计、制造、运输、销售、使用或消费、废弃处理),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保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可以拆卸并分解的产品,其零部件通过翻新处理可以重新使用,保护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即从设计开始,包括材料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选择、包装和运输方式、产品使用,乃至产品废弃后的处理都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绿色设计具有十项基本原则,即:①现代的,未来的设计。②健康的,完整的设计。③易操作使用。④零件易取代和重复使用。⑤简洁而易清理。⑥易分离组合。⑦易回收、低污染、省能源。⑧优美而适合生活环境。⑨材料易取,耗材少。⑩整体性设计原则。【划对照绿色设计原则,纸家具设计生产,是十分符合绿色设计思维的。在新世纪,随着国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产品的环保需求,纸家具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世界是很多国家都在为达到这一目标在不懈努力,并且走在前列的国家或组织在商品的包装上最先可持续开发的环保产品。

参考文献

[l]吴智慧,绿色家具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