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经济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BAT开启机器人竞速模式
2015年我国进入人工智能元年,自此以后,BAT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踏足机器人领域。截至目前,BAT已相继建立与机器人基础科学和技术有关的研发机构。
2016年,腾讯成立AI Lab,肩负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目前,腾讯AI Lab拥有70多位科学家和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研发成果已应用在微信、QQ及天天快报等上百个产品。而此次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的诞生,则意味着腾讯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辟一块新的战场。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来进行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据悉,达摩院将包括亚洲达摩院、美洲达摩院、欧洲达摩院,并在北京、杭州、新加坡、以色列、圣马特奥、贝尔维尤、莫斯科等地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就在2018年1月份,百度研究院宣布设立“商业智能实验室”和“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实验室”,同时,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熊辉也加盟百度研究院。目前,百度研究院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并建立起包括七位世界级科学家、五大实验室的阵容。
图表1:BAT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市场高速增长 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约62.8亿美元,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8%。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显著扩展,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部分技术已可形成规模化产品,并在某些领域具有明显优势。2017年,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市场主要产品,所占整体比重高达67.2%,市场规模为42.2亿美元。此外,得益于互联网巨头对机器人在服务场景应用的投入,服务机器人所占比重也超过20%,市场规模达到13.2亿美元。
图表3: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工业机器人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按照应用类型分,目前国内市场的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占比最高,达到61%;其次是装配机器人,占比15%,高于焊接机器人占比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据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
图表4:2012-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5: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需求端,未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预测,到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进一步扩大到接近80亿美元。
图表6:2018-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预测(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在供给端,根据三部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8万小时。
(二)服务机器人
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机器人市场应用中颇具亮点的领域。2016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据估算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其中,我国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5.3亿美元、4.1亿美元和3.8亿美元,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相对领先。
图表7: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将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因此,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8-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6亿美元。
图表8:2012-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特种机器人
当前,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各种类型不断出现,在应对地震、洪涝和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2016年,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增速达到16.7%,略高于全球特种机器人增速。其中,军事应用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和应急救援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8亿美元、1.1亿美元和0.4亿美元,其中极限作业机器人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图表9: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应用结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据估算,我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7.4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逐步使用特种机器人替代人在高危场所和复杂环境中进行作业。到2023年,特种机器人的国内市场需求有望达到18.7亿美元。
篇2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
所谓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指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不同领域企业发展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在区域经济中相互影响,当该区域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保证这一集群中的不同行业企业或者同种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存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为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进步,两者相辅相成。
1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经济区域发展情况影响创意产业集群。从大方向概念上来讲,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同一区域内容的同一行业或者相关周边行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集合群体。但是仅靠这一点进行集合群体的构建缺乏科学性,通常创意产业集群是否建立主要是参考其所在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的。要保证其所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系统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及未来发展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另外,在进行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之前还要考虑不同方面重要因素,其中包括集群的经济投入、经营成本及获取经济利润等,这些指标均是决定是否进行创意产业集群的关键参考内容。当时从另外一层面来讲,这些指标也属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间接组成部分。区域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必定会为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自然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次,创意产业集群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当前情况来讲,能够实现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多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受创意产业集群印象的。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将该区域的不同类型行业企业、不同发展水平企业相互联系到一起,形成内部市场竞争环境,良好的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企业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讯息交流,提高市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能够从根本上节约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提高资源优化率。另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吸引周边区域或者不同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关注,能够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在投资、经营、进步过程中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筹划的有效性
创意产业集群建立形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群体自身和区域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就此在建设形成之前就要进行有效筹划,保证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与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引导是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的关键,但除此之外,国建内部宏观调控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相关权利部门要根据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城市经济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根据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当前发展水平作为参考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和筹划,保证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经济相互共同接轨。
2.2 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规模化
创意产业集群要想有效系统发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就要保证其发展更具规模化,其在另外一个概念中又可以被称为集团化,这也是当前国内外提升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的关键点。创意产业集群规模化主要是将企业的投入资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均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将其与企业的技术相互结合,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最大程度的产业聚合效应,这能够有效控制创意产业集群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要想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业集群需要区域政府及市场经济的支持。通常,区域政府要明确其所管辖范围内共有多少个创意产业集群和涉及的行业类型,同时要明确不同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将区域内的不同创意产业集群予以分类整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重点创意产业集群对象,通常以发展情况良好、经济效益优良和未来前景明朗更优先。区域政府向上级申请为其特批相关扶持政策同时为不同创意产业集群营造交流沟通平台,促进集群与集群之间的接触沟通,有利于形成更大、更具有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在既定的区域市场经济当中,要形成创意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同,这能够有效降低集群运营成本,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在整体上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高效发展的经济链条,这对于保证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开展创意精英发掘政策。
任何行业的发展进步均离不开新鲜血脉的注入,需要这一行业的经人才来进行支撑,创意产业集群更是如此。其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之一,精英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当前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进程缓慢,这与该行业精英人才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地区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特色地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来创意产业集群精英,另外还可以从本地区建立完善系统的创意精英培训体系,发展本地区精英人才,保证人才聚集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全面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两者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梅强,赵观兵等.产业集群内创业网络对中小企业
创业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18):104-109.
[2]朱琴.从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视角探索高职文化创意
设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3):81-82,83.
[3]刘雅琴,沈小萌,余谦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实
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65):72-76.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经历过山车式的发展阶段,从几年前的膨胀式高涨到近1~2年间的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房地产一直牵动着国民的神经。但是,无论如何,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便其在特定的时期面临特定的困境,但是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而对区域经济而言,其增长与区域的资源、教育、政策以及投资直接或间接相关,良好的持续的房地产投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已经被无数的案例所证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支撑也越来越模糊。但房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和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
(1)房地产业的波动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间断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型”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幅度相对较小。当然,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的上升与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是同时出现的,即便房地产业位于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行列,正向支柱地位迈进,但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房地产业总是表现出对区域经济的间断性影响。(2)房地产投资的整体作用与区域经济总量之间关联密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业投资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地王频生,实际投资增长势头表现的异常强劲。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活动是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任何脱离区域经济本身的做法都将导致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可见,房地产业通过投资而产生的辐射作用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的,如同任何投资都不能脱离土地等生产一样,房地产投资难以单方面的发挥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力量,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3)房地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视域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其保持一种同步的关系,其增加值的增长过程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来,货币的供给或者发行就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期货币的供给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产出的增加。可见,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二、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房地产业的“惯性”超过了区域经济的承受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提升,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这一现象能够很好的说明,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它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的显现。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以宏观经济为视角,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进行实时的把握,以期获得作为及时和关键的信息。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失衡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遭遇瓶颈,房源大量积压,三四县城市面临崩盘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调整和消除阶段性的消费断层,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房地产投资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之间存往往在着广泛的、甚至是复杂的关联,这些行业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使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区域经济而言,虽说是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行业和水泥、玻璃行业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对这些产业所出产的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钢材产量的增长,还极有可能形成一种对需求的长期增长的预测,这又会使得社会对钢铁的需求和投资都会长期增加,如果这些投资最终转化为了生产能力,如果房地产业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需求支撑,钢铁行业将会一如既往的良性的发展下去。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向社会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和产品,也从现实生产过程中带走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与劳动力,而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数量必定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越快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影响房地产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房地产也的产品体系中,住宅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住房的支出就会越高,房地产的容量就会越来月大,产品价格也会随之走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就会越少,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和限制房地产投资水平。房地产开发的规模、水平与结构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水平的限制与影响。此外,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还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制约,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则受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资金、物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规模越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就越大;反之,则正好相反。
四、结语
房地产业被称看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房地产建设住房结构比例,尽最大可能增加中、小面积的商品房供给量;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的发挥作用,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购买房屋的能力,促进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为相关产业或区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静.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12~14
[2]周达.房地产业与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39~43
[3]王达琪,王秀艳.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4
[4]孙颖.浅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
篇4
本文突破习惯性的省际或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按照地理邻近原则,大胆地将中国分为六个经济区,从政府政策与制度、行业细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的不正常竞争四个层面寻找不平衡的作用力来源,并找出成因,以期为促进中国区域上市公司平衡发展寻找思路和分析依据。
本文统计了国内所有相关研究文献,大多数学者认同“国家政策和体制的不完善”、“国家梯度开发的历史政策”、“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区域自身经济竞争力”这四个原因。本文认为,在已达成共识的这四个主要因素中,“国家梯度开发的历史政策”、“天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这二个因素是历史的、天然的,是当前不可改变的,深入讨论只有启示作用,并无实质可行性意义。故不再讨论。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家政策体制”和“区域自身经济实力”这两个因素,并寻找深层原因。此外,本文还认为“区域行业布局”及“区域间的不正常竞争”也有重要影响。
一、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不够完善
证券市场制度和政府管理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是有私欲的个人组成的,必将导致相关制度和政策安排不够完善,这从根本上促使了上市公司区域的不平衡。
(一)证券市场相关制度
与上市公司最直接联系的是证券市场的相关制度,主要的不完善之处有:
1.沪深资本市场的整体设计缺陷。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真正形成多层次的,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公司提供不同融资服务的格局。而且上市公司无法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自由转换。
2.证监会的上市核准制度。为整顿沪深证券市场而变得越来越严格的上市核准制度,决定了能够上市的公司都是各行业的龙头公司,沪市和深市上市标准的相近性也加重了公司歧视。当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客观事实,“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导致落后区域很难争取到上市机会。而且上市核准主要停留在书面材料上,成长性的公司和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公司很难被认别出来。
3.为了加强上市核准而采用的“保荐制度”。“保荐制度”实施后出现了新问题,由于申请公司较多,出于保荐机构自身利益,保荐机构会选择规模更大、更有背景的国有和发达地区的公司,不会将区域分布平衡纳入考虑范围。
4.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日常管理制度。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日常管理制度没有与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相配套,没有考虑到公司生存区域的特殊性,进行区别管理和特殊鼓励。
5.退市制度与“壳资源”管理制度。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健全,发达区域公司纷纷通过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购买落后区域的“壳资源”,鲜见发达区域“壳资源”流入落后区域。这一不正常的新陈代谢方式,导致落后区域本来就少的上市资源进一步流失。
(二)政府管理的相关政策
窦玲(2010)通过实证后发现,隐藏在诸多影响区域差异因素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制度和政策,即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差异是首要因素。管理政策的主要缺陷有:
1.政府顾此失彼的区域倾斜政策。根据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初期应当采取不平衡的区域政策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加大对落后区域的政策倾斜,最终让区域经济达到平衡。本文认为,中国的区域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区域开发优惠政策遍地开花,普遍的区域政策优惠便不再是优惠,唯一可比的就是给哪个区域的优惠更多一些。
2.单一的政绩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单一强调以经济增长作为政绩考核标准,形成了重经济数量,不重经济质量的现象。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忽视了构建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更有甚者,将对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上市公司轻视对待,甚至由于规模较小而一卖了之。
3.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明确。不断跳跃的政府发展目标,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不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到区域内上市公司的培育和利用效率。最后,执行不力也是让这些制度和政策难以真正地发挥实效的一个因素。
二、各区域行业布局不合理
国家对行业布局规划的不合理及区域行业特色不突出,造成区域内行业布局和培育的软肋,对上市公司成长构成不利影响,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的区域不平衡。
本文应用Wind金融数据,从上市公司数量、总股本、某一行业总股本占区域总股本比重、平均股本规模四个指标进行行业分析发现:
(一)华东7省支撑性行业为材料、资本货物和银行3个,合计占47.8%。区域支撑行业比较稳健,没有偏废。说明区域资本较为充足,公司参与资本市场较为充分。主要行业有12个,门类较为齐全。华东7省的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同一行业内公司活跃,竞争充分,经济活力大,但单一公司对行业的影响较小。
(二)中南6省支撑性行业为房地产和材料2个,比重合计占31.22%。支撑性行业的支撑力和区域行业特色性都表现良好。主要行业13个,门类较为齐全。较有特色和培育潜力的行业有运输、技术硬件与设备、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食品、饮料与烟草共5个行业。
(三)华北5省支撑性行业为银行业和能源2个,比重占70%以上,但行业特色和经济优势并不明显。主要行业参与资本市场比较充分。都集中在传统行业,经济活力不足。新兴行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参与资本市场程度不高。
篇5
关键词:区域物流能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分析
1.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独立性
物流作为一种经济时代下所发展形成的一种产业,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物流产业为同类产业以及相应替代产业的集合,这一集合有效的实现了相同买者与卖者的集合。对于产业经济而言,其自身有三个特征:具有投入产出的性质特征、具有规模化发展的特征、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系统呈现整体性特征。
就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而言,物流是通过网络的流通性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的协同作用下,有效促进相关材料的仓储与流通。因此,物流产业是将其服务体现于客户的时空要求之上,实现相应物资的流通;另一层面而言,物流产业的服务体现于包装、加工以及流通的有形产品之上。物流的业务规模主要是进行物资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以及传递功能组成,因此物流规模主要体现于各规模功能的总和,然而这些功能的体现主要在于物流服务的不同环节之中,很难进行相应的量化统计。并且物流产业通过产品运输服务,有偿性的服务来获取相应的支付报酬,形成产业链,结合各种信息的完善性,有效实现物流产业的整体功能。
2.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从逻辑学而言,区域物流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因果关系。即区域物流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出现增长;另一方面而言,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第一,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为正反馈关系。区域物流能力的提升,使得区域物资流动加快,那么必然使得区域交通、区域通信水平有所协同发展,这势必会改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区域经济水平出现增长。
第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有效改善区域物流能力的不足。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区域运输业、通信业等等各个行业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的一个行业之一,自然会有所带动,因此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可以实现区域物流能力的有效增长。
二、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结构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区域物资需求的增长,物流产业本身的特点在于实现物资的流通。因此随着区域经济的变革,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势必会产生变动,对于物资的需求量会出现增长,可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会使得区域物流能力得到提升,导致区域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区域经济规模直接决定着区域物流规模
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质的产业,与其他的服务业有着相同的特点,即产业的发展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越快,产业的协同发展就会越大。从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势必会带动区域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的活跃性,物流产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就有着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得区域的物流需求升高,同时也可以为实现这一需求提供更大的可能。相反,区域经济实力不足,就会导致区域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使得区域物资的需求降低,同时也使得区域运输业、通信业等物流基础技术水平存在缺陷,最终导致区域物流水平呈现低层次特点。
第三,区域的经济结构决定着区域物流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区域基础设施以及物流的服务水平、服务线路等发生同等的改变。区域物流能力本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后发产业,物流能力不仅维系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本身,同时可以有效组合不同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应有的平台。因此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本身的协调发展关系,决定了区域物流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一致性。
三、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关系,使得区域物流能力成为了区域发展的一种纽带与核心。区域物流可以有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并有效组合产业之间的发展。物流能力通过不断提升区域生产、流通效率,有效改变区域发展的模式,从而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有效凝聚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
区域物流能力的发展主要在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网络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区域物流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区域人力资源的迅速密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支柱产业的迅速成型等等。区域物流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区域经济运作成本的降低。区域物流行业通常建立于多物流线路的交集地,通过规模化的货物处理以及货物运输的功能实现,有效整合区域的物流资源,促进规模化经济的生产,从而有效降低区域之间经济交易成本的降低。
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资源的几种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层面,首先实现区域商品与信息的集中,区域物流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商品源与信息源;其次物流能力的集中有效实现合理化竞争,实现物流整体结构的形成,通过区域物流之间的协作作用,提高整体物流能力水平。
其次,物流能力带动区域周边经济的发展
物流体系本身作为一种流通体系与流通渠道,改变了传统的物资流通模式,极大促进了城市新型商业形态的形成,使得城市作用的辐射圈不断扩大。因此区域物流能力的发展必将带来商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实现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同时实现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经济的迅速扩大化与发展,实现整体区域的扩大。
四、结束语
从整体上而言,区域物流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能力作为区域发展的综合体现,对区域物流行业本身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区域物流作为推动区域商业模式变革,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行业本身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的空间效益,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区域物流系统就会随之更新,实现更具效率性的物流产业。
参考文献:
[1]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服务区域经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从而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而言,应该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来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在当今产学研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高校教育、人才成长、企业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同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社会适应力。
1.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的充分结合
积极实现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全面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开展。第一,站在高校的层面上来分析,积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与专业课程体系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根据企业需要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规格,从而切实保证企业发展和高校教育的契合度。第二,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积极以市场为先导来调整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便于实现理论知识向企业生产力转化,有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双赢。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
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有效增加就业机会和适应力。第一,将服务区域经济融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能够强化学生的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在学习中能够自觉以职业化的视角切入,从而来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二,以服务区域经济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接触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服务区域经济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营销教学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专业人才结构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第一,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不够成熟,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明晰,市场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第二,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内容落后,教材更新周期慢,无法有针性地对企业发展变化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断层。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缺乏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尽管精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并没有深入参与过企业实践,对于行业的发展规律及经济态势不够了解,因此难以更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导致专业课程表面化严重〔1〕。总之,专科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对于行业的认知度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从而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输上,过多地借助于西方的理论来填充教学内容,缺乏对于市场营销本质的探索,从而导致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本土特色不明显,很难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绝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层次不齐、内容繁多、不成体系,过多地堆砌理论,缺乏本专业独具特色的著作等,从而造成市场营销教学效果的下降。第二,由于不同的地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商业历史,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以地域发展为核心来整合教学内容,但是很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都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前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区域经济的进步。
3.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注重通过实践来延伸教学效果,努力做到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效果。第一,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据主导,实践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存在的,因此在时间上理论课程占据绝大多数课时,实践课程则在极少的时间之内开展,难以将效果最大化。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时间上缺乏延续性,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并没有紧跟实践环节,往往是等到书本知识讲完再统一安排实践课程,这就会造成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衔接不足,难以真正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来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具体到实践中,应该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
1.立足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立足于区域经济,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必须要提升广大师生的认知能力,认清市场营销学习的本质,即在实现课程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作用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2〕。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所对应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工作岗位的基础之上来确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从而实现清晰化的专业定位。同时,要将行业发展态势、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人才所应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等都写进教材中去,从而来真正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果。第二,重视对于区域经济的分析和观察,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介入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增加商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学等方面的课程,并积极与营销、市场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提升专业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极大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从而来确保教学体系的有效性。第一,构建完整化的课程系列,增加专业课程数量。比如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具备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策划、服务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应该相应地增加以上学科,从而保证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第二,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统一。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时间,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之上,要注重课堂实践,更应该立足于整个行业,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训机会,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注重校企合作,打造企业类的市场营销课程。高校可以积极邀请企业人士来本校做客,分享企业发展的经验。真正打造校企合作基地,开辟企业大学,制定专门类的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作为高校专业教学的素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对外服务类课程收费〔3〕。这个过程就是知识双向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对于人才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进步有重要意义。总之,在进行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规划的时候,要立足长远,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不断创新专业课程内容及形式,以便于更加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3.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
注重课程实践,增加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是实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更是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具体到实践中去,应该奉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的专业课程设计理念,结合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优势,来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内容。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侧倒逼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深入进行市场调研,结合行业发展规律及趋势、行业人才需求、行业细化等要素,来有效地进行高校专业课程的调整,从而实现专业的进一步细化。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以结合行业不同来进行专业细化,如房地产类营销、新媒体营销、旅游策划与营销、汽车营销等,这样有助于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提升营销专业教学效果。还可以根据未来不同的职业技能来细化课程,如开展认知技能、推销技能、市场调研技能、销售技能等课程,这样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同时这也是强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有力保证〔4〕。第二,以能力提升为本位,打造特色化的专业课程,努力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安排各类实践课程,比如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等,不断地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
4.完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营销专业课程组合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组合,来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进步,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组合有很多种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优化课程组合。第一,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模块化,比如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按照职业课程、专业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职场塑造等分成几大模块,通过将专业模块化,不仅仅能够让教学逻辑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最大化地促进人才的进步。第二,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情境化。对于每一门课程而言,都可以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来实现教学。在课程学习之前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和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方式来对教学知识进行探讨,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总而言之,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来构建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教材架构,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如此,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与现实企业接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
5.结语
以服务区域经济驱动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对于提升高校教学的社会效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在当今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尚且不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在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十分重要,通过树立符合行业发展的课程目标、打造科学化全面化的专业课程、增加服务经济的特色实践课程、构建多元化的营销专业课程组合等方式,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谭蓓.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0,6(02):55-57..
〔2〕徐艳.服务区域经济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贸,2014,(08):183-184.
〔3〕郑秋婵.“职业化与地方化”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5):106-107.
篇7
【关键词】创新视角;交通运输行业;区域经济;联动研究;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区域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对两者互动关系进行多层次的定性、定量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2形势分析
2.1交通运输系统对区域经济量的扩张作用
通常意义上区域经济量的扩张是指地区内的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IN(国民收入)的增长。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对区域经济量的扩张作用有几种方法:一、运用生产函数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分析工厂产出的生产函数,发展经济中将它借鉴过来,表示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经济产出的函数,其基本形式是:Yj=AjKαjLβj。其中K表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A表示技术因子,也称经济技术管理水平,是外生变量;Y表示产出,通常指GDP。二、运用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schauer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与随后生产率的下降进行经济计量研究,得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的结论,他计算的基础设施产出弹性为0.39。研究成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在0.28~0.58之间。三、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仿真。丁以中通过构造交通―经济模型对交通与经济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他的模型有三个子模型组成,交通运输子模型、经济子模型和交通与其他行业子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仿真,从而得出模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2.2交通运输系统对区域经济质的改善。区域经济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质量的提高、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廉洁高效政府是区域经济腾飞的软环境,而交通运输系统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有助于改善企业生产条件,降低企业成本,放大地区经济吸引力,增加地区经济发展潜能,改善企业与周边地区关系,加速地区间、地区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活力。
2.3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及规律是:当区域经济发展迟缓、乏力时,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投入能力萎缩,为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限制和阻碍,当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时,它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迫切,投资性旺盛,但因交通运输发展本身的技术经济特点,不迅速显出,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区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和作用,自我发展能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在经济发展中各省市区自成体系、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客观上要求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各地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对于交通运输系统反作用
3.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概念性目标: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有效发挥区域经济的“累计效应”和“辐射效应”,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增强整个区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内货物、人员、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自由流动。而上述要素的流动又需要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势必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反过来,综合运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优化,有利于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群空间区域结构合理发展。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综合运输体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2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同时它也反作用于交通运输系统:首先是资金供给,区域经济为交通设施建设提高资金支持;其次是技术供给,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影响的制约,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新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交通技术;第三是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不断促使运输业调整其内部结构,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这就要求有安全、快速、便捷的系统来适应;第四是制度供给,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善为交通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多融资方法,比如BOT模式、转让经营权模式和国际投资证券方式。
3.3区域经济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要求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网络和命脉。区域综合运输系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是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潜力充分发挥的基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客货运输量结构、空间结构、质量要求都会发生变化,综合运输体系急需优化、整合,以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趋势。
3.4综合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和引导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内货物、人员、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自由流动。而上述要素的流动又需要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和支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优化能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为客货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网格;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交通运输系统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交通运输管理要和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制度,扩展资金来源与投入,以解决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须”制约的目的;要从发达成熟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借鉴经验,将交通运输的发展看作综合、有机、补充而又制约的整体来规划、建设和发展,变革并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4结语
纵观全文,一方面,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协调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也是区域经济系统与外部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它能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并可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区域交通体系来支撑与引导。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当前交通运输部一直倡导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转型”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例证。(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张思伟.单车场多送货点车辆调度优化的一种改进禁忌算法[J].工业工程.2006年03期
2孟祥海.苗鑫..连续与离散相结合的单一物流中心选址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3王纪勋.物流产业发展对江苏经济推动作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张华.基于WebGIS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1-04
近 30年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不协调,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一定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应有的地位。
目前,江苏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江苏经济也受到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根源,可以发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为江苏经济的提档升级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罗素在其《罗素论教育》一书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导向型很强的高等教育形式。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均很好地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显然还相对滞后,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二是相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波热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有关注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也有以一个市或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依据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来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问题,近两年的研究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苏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具体产值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2年江苏省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大多数农(含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棉花、花生和蚕茧的产量下降。
(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1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长最快的六个产业见表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6559.4亿元,增长20.4%。其中,制造业投资15601.7亿元,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717.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490.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492.0亿元,分别增长30.5%、38.6%、67.9%。
表2 2012年工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
(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36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生产稳健增长。铁路客运量完成1.2亿人次,增长10.9%;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增长8.4%;公路货运量15.4亿吨,增长9.2%;水路货运量5.9亿吨,同比增长8.6%。2012年年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单位数有6524家;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状态分析
2012年,南京共有25所院校招收高职考生,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单位的近三分之一,这一群体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5所院校共设置了207个专业(注:笔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共招生34794人。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20个新专业,同时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招生总人数减少了4321人。
(一)专业及招生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59个,占专业总数的28.50%,59个专业共招生111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90%。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有129个,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其他的19个专业没有明确的产业指向,共招生685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8.92%。
(二)新增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在宁高职院校招生新增专业20个,合计招生875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详情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为0个;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为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20%,共计招生18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21.5%;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为1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0%,共计招生63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72.9%;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0%,共计招生49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5.6%。
(三)停招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共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这15个专业在2011年共招生448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30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只招了1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招收了90人。在停招的15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指向第二产业,其余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吻合度分析
由于在宁高职院校中没有涉农专业,而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有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暂不涉及。为了分析需要,本文将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19个专业,6854人,按产业比例分摊到第一、二、三产业中去。数据处理之后,指向第二产业的招生数为145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1.8%,指向第三产业的招生数为1972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6.68%。
与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相比,招生数向第三产业倾斜比例较高。即使结合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预期,这一比例关系依然预示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偏离。
(二)产业内分析
1.第二产业。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统计部分又分出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产值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0.6%、41.4%、2.2%、6%。
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归类,并依据招生数计算出分行业招生占比、分行业产值比一起构成表3。
表3 第二产业产值与招生对比表
以招生占比和产值比为基础数据,绘制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
散点图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行业产值比与分行业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偏离的一点是建筑业。
散点图给出了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大致的相关关系,但无法准确描述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使用EXCEL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8823,这一数据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为进一步确定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展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只需要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添加趋势线,即可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趋势线的公式为:y=0.423x+0.0267,拟合优度为:R2=0.7785。回归公式中的斜率0.423,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较强,说明分行业产业产值比每增加1%,该指向该产业的高职教育招生占比就增加3%,R2=0.7785说明这个公式能够解释数据的77.85%,说明这个公式的解释力度较强。
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偏离较大的产业是建筑业,这和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繁荣有密切关系。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又划分了14个产业开展统计。依据这14个产业的划分,将高职院校的招生的专业指向再次细分,得到表4。
表4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对比表
为了看清在第三产业内的产值占比与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制作图3。
图3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散点图与趋势线
图3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产值占比和专业招生占比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趋势线反映出产值占比和招生占比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2=0.0976表明趋势线公式解释力度较弱。
分析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差。
五、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分析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第三产业倾斜,且分布无序,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有129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在2012年这一不均衡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为0个,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4个,其中两个指向建筑业,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而在2012年取消的15个专业中,10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共招生945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医学文秘和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专业,只招了1个人,招生数超过100人的专业20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30人。指向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而专业也就无法做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差。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无序,与区域经济吻合度较差。
2.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热点行业倾斜。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共招生17384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9.96%。
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为7个,共招生5697人,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2.8%在指向第二产业的7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指向产值只占6%的建筑业,合计招生2744人。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9个,共招生6322人,占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6.4%;其中有3个专业主要指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生人数1833人;1个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达2821人。
3.忽视基础性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均衡有强化的趋势。在统计的25所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直接指向农业的专业,而2012年农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6.3%,从业人口更高达989.98万人。而明确指向产值占区域经济总产值41.4%的制造业专业仅有43个,招生人数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9.44%。即使是在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第三产业中,产值占比10.6%的批发和零售业,明确指向该行业的招生占比仅为1.3%。
(二)优化专业结构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江苏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新厘定政府在专业设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做好政策制定,经济预测等方面的宏观职能,积极引导高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建立符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宏观指导,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行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重复与盲目,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生产。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在专业设置中的导向作用。就业质量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建立课程适时调整机制,便于将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加入到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3.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自主功能。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功能,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院校―行业―企业互动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苏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区域特点,关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户小英.国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的启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赵磊等.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0).
[5]周开俊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6]杨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7]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
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资料
汇编(2009-2011)[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概况
0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内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自确立人力资本理论以后,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整体而言,研究方向定为三项,其一,作为生产要素,将人力资源向生产函数内引进,进而对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研究;其二,新经济学影响下,通过企业理论,解释企业形成、交易成本等人力资源;其三,人力资源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而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区域,利用互相协作的同时进行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且签订经济条款,在经济层次形成一个整体,建立区域经济联合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由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逐步深化为经济政策的统一。经济学家于1950年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可理解为在多个经济区域内,消除或削弱参与体间的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逐步向自由流动状态发展。自上世纪90年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和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多种管理形式有效运用组织内外具有关联性的人力资源,以此满足组织现阶段及其后期发展需求,确保达成组织目标及实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招聘、培训、绩效等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协调人与事之间的关系,避免冲突、矛盾,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做好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最终达到组织目标。
2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
由理论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理论发展早期主要应用于微观经济学领域,认为对收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个人教育水平、工作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逐步引入宏观经济学领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经济增长理论背景下,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又迎来了新。为此,针对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进行分析,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调一致,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化。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积累、空间结构配置合理化、制度规范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可为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可靠保障。2)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自然资源,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承载能力相互协调。且不得以牺牲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代价,要求经济增长逐步由依赖物质资本转变为人力资本,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人力资源积累可实现相关生产要素如资本等收益递增。3)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选择路径。人力资本流动合理性、配置有效性是区域经济的经济收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可提供更高效的人才资源,优选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将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各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建议
3.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基本品质
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即有针对性地快速增加教育投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必须提高人力资源投资利用率,转变落后的发展扶持观念,实现人与物有机结合的开发利用目标。也就是为达到各个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转变政策扶持的方向,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改善当地社会环境资源为出发点,将教育投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增强农村扶持力度,为我国广大农民谋福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社会竞争愈加激励的今天,针对社会成员再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要求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将无形的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资源,通过提高人们的各项素质,为自身、为企业、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3.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优化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是指按照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物质资本,以本地区人口与人力资源状况为根本,通过调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各项政策,如人口、劳动力等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其作用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经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人力资源地区配置必须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及现状,适当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人力资源本地区配置应严格按照经济学理论出发,通过良好的待遇及优越的工作环境,增强人才吸引能力及提高本地区人才流动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地区配置的成效;第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第三,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合理引进人才。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通常以高科技、高素质型人才作为引进重点。2)优化人力资源部门配置。新部门、新行业的诞生及发展与投入大量劳动力、资金密不可分,要求人才配置合理化。针对高新技术行业,人才配置应选取较高层次技术人员;对于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配置选取一般层次人员即可。人才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实际情况,要求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及时调整人才配置比例。因我省在政策上基于优先发展行业、新型产业给予一定扶持及优惠,要求各个部门、行业必须及时、定期人力资源配置信息,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方向清晰化、明确化。同时,根据各个地市人力资源要求,做好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各类人才的技能水平及素质。3)优化人力资源企业配置。人力资源企业配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换言之,就是实现人与岗位最优化,将最适合的人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保证人力资源充分结合物质资本才能实现最大价值作用发挥,才能为企业发展贡献最大经济效益,这也是人力资源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为此,针对当前高技术人才紧缺,无法充分发挥先进物质设备资源价值的现状,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规划、长远目标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要求做好“由岗选人,人尽其才”,将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到岗位上,将人的潜能全面激发出来,进而为企业的高效运作提供人才保证。
4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在世界上中国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高。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等问题。为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重视“人”这一重要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必须遵循经济学原理,对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且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地区发展现状,提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基本品质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以期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通常来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由于地理原因,它自己受制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该地区的投入资金、劳动密集度、技术程度等相关因素。如今绿色生活、绿色GDP的观念深入人心,看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效果,不能单纯的考察经济指标的高低,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如此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一个较完整的主体。
物流也称为物流服务业,按产业划分,属于第三产业;同时也是一种物流资源产业化形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有包装业、仓储业、配送服务、运输业等各个行业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在各个产品市场的领域都有运用,包括制造业、农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特别是在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都有许多的物流活动或业务。但是真正的物流产业并非如此,而是要将这些物流活动和业务独立化成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是物流产业。
当前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产业需要各个产业之间集聚,从而降低成本,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的产业。不过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发展中的物流产业水平都不是很高,通常只是简单的建立运输对接、共同包装、协助配送等基础上,无法形成有机、有效的统一。所以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物流活动都是要由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施执行,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更谈不上高度的专业化操作。这其中也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小物流企业是当前物流业的主体,如此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
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改善竞争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著名的三力体系已经说明,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构成,所以如果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产业,就可能会差生巨大的资源聚集效益,从而使得区域经济得到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一个专业化的物流产业,还可以带动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这也要求区域内各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改善物流业的环境,提升客观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完善,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愈加完善的区域经济也就会有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效果,让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是市场机制。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物流产业的目标和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以第一产业为主,那么该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也依靠农业和原材料为主。目标产品也是农产品、工业原料。就像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是如此。那么如果该区域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是主要产业。该区域物流产业的产品和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特点就是更多的为小批量、多批次,对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求也比较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是这样的情况。在竞争激烈并且要求高的环境下,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必然,物流的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这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我国东西部物流水平的差距。
4.规模扩大,促进物流产业发展
与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有着相同特点的物流产业,它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当地的经济水平。地区的市场繁荣也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有直接关系,市场的活跃程度依靠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发展速度快可以让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将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相辅相成,活跃市场后也会增加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扩大市场规模;为物流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效应。
三、两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流通加工等在内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和提升区域竞争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基础、资源和特色
各区域在发展物流产业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基础条件,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本区域的发展规划来确定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同时,各区域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与国家的政策及当地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实施,以非均衡发展为途径实现均衡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明确区域资源和特色,如东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着重发展制造业物流,同时协同发展港航物流和商贸物流等;珠三角的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具有有港口、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等构成的发达、密集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具有家电、纺织、服装、汽车、高新技术等雄厚的产业基础,可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家电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中部地区地处我国的经济腹心,是连接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桥梁以及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煤炭和水电资源也较为丰富,要充分发挥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物流及煤炭物流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不断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建设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复合性产业,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要加强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各区域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克服物流产业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同时在原有各省区物流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酝酿成立省级权威性的物流产业管理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各省区物流产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管理部门或机构,设立一个山交通、铁道、民航、邮政、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参加的综合协调机构,弱化部门利益,改变行业管理政策理念,从全局出发,统一领导和协调物流发展工作。
3.完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提高物流交易活动的可控性、便利性,降低物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物流内部设施、机械装备和专用工具等技术标准的建设,装卸、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作业标准的建设,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的建设等完善中部地区物流标准体系,要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和成本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同时,物流服务的便利性也越来越成为一项对物流评价的重要标准,提升便利性和可控性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研究,比如:标准术语、集装箱标准化、服务流程和统计标准。对于物流本身也要有标准话要求,像物流企业分类、物理管理绩效、技术标准体系。部地区应以物流标准化建设为信托,在中西部地区则是要完善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生龙,胡鞍钢.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J]. 经济研究. 2011(03)
[2]蓝必华. 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 南方论刊. 2009(09)
[3]张红波,彭焱. 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