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经济概念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改革;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的会计环境变化现状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依托于知识、信息的产生、分配以及使用的一种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传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工作面临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化等特征,这必然使会计工作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及相关体系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要素这一概念被注入了新的内容;会计的职能由以核算为主转向以预测管理和决策为主;会计模式随着经济背景的变化而改进;使得建立更加完善的财务体系;研究对象的范围将得以扩大,变得趋向综合化和边缘化;财务报告体系日渐完善,法规化进程加快,也越来越国际化;需要从事会计的人员具备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作为管理活动和财务信息的处理系统,会计受到时期背景经济的影响和制约比较大,所以,会计必须重新构建会计模式,来迎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只有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一致,为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会使会计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增长。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科学的技术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往往要从事繁重的核算工作,而对于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工作转型为管理核算。这样一来会计人员就必须要拓宽自己的核算范围,使得自己的核算工作更全面、更细致,并且还要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用知识武装自己,与现代接轨。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在会计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会计管理的任务,一是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二是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三是考核经营业绩,分析计划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之下,会计的重心应有所凸显,是管理。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模式是迫切需要的,这种管理核算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架构是: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改革的创新理念

1.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创新包括以下方面:一、对无形资产进行改革的相关内容。无形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创造企业价值的一大驱动因素。企业进行的创新、人力资源实践以及组织设计等称为非物质形态价值。所谓无形资产,可将其基于企业价值创造定义为创造非物质形态价值的源泉。如果沿用历史成本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将企业创造的无形资产物质化却不能在企业财务报表上有所反映,忽视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盈利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会导致企业因不能准确把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提供给投资者、债权人而对投资者、债权人进行误导,因此,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亟待改进。二、建立针对管理核算的会计模式。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研发、采购等活动都需要采取高科技管理,这也致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会计能够对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参与对当下成本控制的决策,并对未来成本进行预测,用会计专业知识来分析、了解市场,对经济或非经济、有利或不利、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和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达到经营目标。

2.财务会计报告的相关知识更新过快,增大了使用外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风险。对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也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要减少财务会计报告知识更新所引起的决策风险,使用外部会计信息时就要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同时提高财会报告的及时性、增强信息报告的充分性。为了减少使用外部会计信息所存在的决策风险,就要对财务报告的原有框架进行改变,对财会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充分性进行创新。对财会报告所依托的会计基础理论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要提高财会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就要减小报告间的时间间隔,根据业务特点实行灵活的报告制度。

3.提高财会系统的综合素质。在优化办公硬件设施的同时,更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努力使会计工作高效、快捷化,因此在硬件方面要广泛使用辅助工具:计算机,优化网络系统,加强网络管理从而降低成本。在软件方面要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因此要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让会计从业人员掌握计算机、网络、科技、信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让会计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并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

4.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导致企业间的兼并、企业的破产屡见不鲜。因此,企业要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控制和规避风险这一需求也对会计人员提出来更改的要求,因投资活动中风险与收益并存,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冒风险越大,对报酬的要求也就越高。会计人员应该通过专业知识来计算、控制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贯穿对风险的控制,平衡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得到的收益,争取让企业收益最大化,从而让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更具实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学校;知识竞争力;关键要素

1.高校知识竞争力概念的演化路径

我国对高校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且许多成果散见于专家学者的论文著作中。随着竞争力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高校竞争力的概念经历了由高校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科技竞争力到高校知识竞争力的演变过程。

1.1 国际竞争力理论形成时期的高校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国际竞争力理论形成时期。区域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归结到了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大学竞争力”一词开始逐步被人们认同并使用。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学者,学者们对大学竞争力的关注和探讨,从探寻影响学校竞争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方法,扩展到研究学校之间的竞争和跨国、跨洲教育联盟之间的竞争。他们认为高校竞争力表现为一种综合竞争力。其理论研究大多借用竞争力理论的部分研究成果,缺乏与教育理论的整合研究,大部分研究是对高校高竞争力的评估活动。

1.2 核心竞争力理论时期的高校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末“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引入高等教育,使高校对竞争概念的认识有了质的升华和提高。国内外学者在“核心竞争能力”观念及理论的指导下,重新认识高校的竞争力。这一时期国外学者侧重研究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计划,国内学者则主要研究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方面,形成了能力说、知识资源说等不同的学术观点与流派。

1.3 科技竞争力理论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末期,许多国家都把提升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简称“科技竞争力”)作为迈向21世纪的首要发展目标及立国战略。政府与高校在科研领域确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政府从扩建政府实验室转向通过合同的形式资助大学从事科研活动,政府的科技政策成为影响各国高校科技活动的主要因素,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确认。这一时期,研究型大学建设及其成果大量涌现,大学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开始出现。

1.4 区域知识竞争力理论时期的高校竞争力(21世初纪至今)

21世纪初,随着美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各国知识产权战略相继出台,2002年英国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简称RHA)提出了“知识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入“区域知识竞争力”研究阶段并了“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随后,著名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和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世界竞争力年鉴》分别根据RHA的“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对其“知识能力”指标进行了修正。国内外以知识创新理论及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知识竞争力理论开始形成,知识创新和知识高效应用成为知识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这一时期,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和转化能力已成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外的创新指标体系中无一不将“高等教育及其研发与转化”作为衡量其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基本指标。高校知识竞争力的概念由此提出:高校知识竞争力,是指在知识社会中,一定区域内的高等学校创造新的想法、思想、程序和产品,并且把它们转化为经济价值和财富的生产力和能力。

2.高校知识竞争力的研究内容评述

2.1 影响高校竞争力关键要素的主要观点

国外学者认为,影响高校竞争力评价的关键要素是“大学精神”与“学术声誉”。

国内学者对影响高校竞争力关键要素的观点主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理念,大多指研究型大学,要素构成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学科建设[1];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学科关键实验设备和学科运行机制。[22]

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2]

2.2 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大学竞争力评价始于美国。早在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始对美国大学进行评估与排名,至今已有本科生教育评价扩展与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评价,它排行目的是为学生和家长挑选大学来设置指标和相应的权重,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榜。此外影响力较大的评价体系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报》[3]自1986年开始公布英国高等学校分学科排名的排行榜,以后每年都推出相应的大学排行榜,将大学按质量高低进行排队,这个排行榜现被称为优秀大学指南。《泰晤士报》大学排名根据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每年都对排名指标体系作出调整。《泰晤士报》这一大学指南在公布院校排名结果时,不但要对每一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而且还要对计算结果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加拿大的时事杂志《麦克林》从1991年起开始每年对加拿大的各大高校的教学科研业绩进行评估,然后加以排名。每年该排名榜都不断对评估项目进行修订,尽量使其数量化。《麦克林》[4]评价体系评价各大高校指标主要根据各所学校在学生概况、课堂、师资、财务状况、图书馆、声誉六个大指标来评估其教学科研业绩并进行名次排列。

篇3

1鲶鱼效应的概念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最早是为挪威渔民所发现。挪威渔民每次返港后往沙丁鱼槽中放一条鲜活的鳃鱼,鳃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乱游,挑起摩擦。沙丁鱼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使之巧妙地调动起来,加速游动,这样就可以保持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运到渔港,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管理学中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鲶鱼效应”。并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鲶鱼效应”的实质就是打破常规,加入一个有吸引力的因素使之“满盘皆活”。

2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和改革的必然性

2.1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现存的问题

政府过于重视金牌,导致资源配置过于倾向竞技体育,社会资源无法物尽其用。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实现了金牌总数第一的突破,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的竞技体育又取得了境外参赛奥运会的最好成绩,在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下,无论从获得金牌的大项分布还是小项的占有比例来看,我国要想拓展获奖面已经十分困难。是要继续在现有管理体制下举步不前,力求在2016年巴西奥运会创造另一个“境外参赛奥运会的最好成绩”,还是痛下决心加快改革,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放手市场,力求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肯定是后者。

机构设置繁琐,权责划分不明,导致不能在其位,谋其职。体制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对整体社会管理的调整,是重大利益的重新分配,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改革一切不合理的制度与结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需要重新调整政府、企业、俱乐部等各方面利益关系,改变各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也正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导致政府不愿“简政放权”,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俱乐部的利益分配,从而越来越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制约了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

运行机制的单一、死板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都面对一个“管”与“放”的问题,两者看似矛盾,但如果能正确运用机制这个“应变器”,就能很好地把握“管”与“放”之间的度,既不会越管越死,也不会越放越乱,两者就能很好的协调起来。

2.2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政治发展的需求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在我国,体育与政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在国内政治中,体育管理体制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部分,体育发展战略和政治纲领要保持一致;在国际政治方面,体育披着民族主义的旗峡,贴着社会主义的标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举国体制就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的精英体育的方法,是以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大多数人体育利益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因此,体育的发展目标的改变会导致体育体制的相应调整,体制变迁同样会体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加大对体育的重视,鼓励全民健身,改革中国经济体育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

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原因。参加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体育自身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当达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国家势必会对其进行管理和干预,会导致管理体制形态的变更。在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方面,而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并且越来越向群众体育靠拢。体育是大众的体育、是全民的体育,而不是少数奥运冠军的体育,因此,体育自身的发展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

3 鲶鱼效应应用与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可行性分析

1)充分利用网球协会改革发展的先例这个“鲶鱼”。中国四大金花单飞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充分证明了市场在体育发展中占据决定性作用,要善于利用中国网球协会改革所造成的影响和积极效果,充分吸取其改革的精髓,针对各个项目的项目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实现从举国体制到市场主导的转变。

2)权责划分明确。改变错综复杂、各个管理层都要插一脚的竞技体育体制现状,使权责分明、管权分离,实现有责可明、有权可依、有法可循。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知人善用,在各个项目体育组织中积极发现能够使项目改革得以实现的“鲶鱼”,充分利用其才能,逐步实现各个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革。

3)积极放手市场这个大群体中,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市场需求决定体育发展的方向,市场就是一个大群体,只有“鲶鱼”不断的发展、提升,才会带动整个市场的繁荣。只有不断地在市场中检验,才能得出是否成功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王俊程.基于"鲶鱼效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4

而这届上海世博会上,他所在的北京优选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世博会天津馆的设计和施工、世博会黑龙江馆的总设计、参与世博会福建馆和吉林馆的设计、山东馆和湖北馆的设计顾问等等。

世博会的展馆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建设如何体现低碳环保?其为国内会展场馆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走近博场馆,各种千姿百态的创意展示,时时>中击着参观者的视觉与感官。而渗透于场馆内外的低碳创意理念,则给人带来智慧的碰撞和精神的享受。西班牙馆用藤条做外墙,瑞士馆的外墙利用大豆纤维制成,这层红色幕帷能天然降解……

穆桦,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顾问;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顾问,这是中国展览业唯一一个展览工程专家担任世博会的主题演绎顾问职位,称他是“老世博人2应该毫不为过。

而这届上海世博会上,他所在的北京优逸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参与了世博会天津馆的设计和施工,世博会黑龙江馆的总设计,参与世博会福建馆和吉林馆的设计,山东馆和湖北馆的设计顾问等等。

世博会的展馆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建设如何体现低碳环保?其为国内会展场馆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这位国内知名的策展人和设计专家。

中国对外贸易:从1988年您担任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到1992年担任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再到2008年担任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顾问,直到现如今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演绎顾问,您认为从展馆低碳设计的角度,比如材料的使用、材料的可回收率等方面,世博会的展馆设计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穆桦:世博会以前场馆的搭建材料以一次性材料为主,现在多使用集成材料。世博会规定,展馆在结束后都需要拆除,而现在的做法是考虑拆掉后再利用。比如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天津馆在世博会结束后将移回天津,改装成博物馆,这包括天津馆的主体结构和主题演绎厅等。世博场馆在结束后的平移再利用,这在以往的世博会上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场馆在会后的平移再利用,很多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这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这也是我们在对天津馆设计和施工的招投标时就已经提出的想法。

从设计角度,每一届世博会场馆建设都是新材料集中展示的舞台。比如这次上海世博会天津馆使用了陶土作为建筑外壳,窗户采用木制窗户,在材料的使用上,对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非常少,比如一些复合材料等,而是增加了可降解和可回收材料的使用。

场馆建设材料是否易燃也是一个考虑因素,比如这次黑龙江馆在展馆内第一次使用了聚碳酸酯PC,这种材料就达到B级防火要求,这是广东一家公司专门为展馆建设研制的材料。

中国对外贸易:低碳设计对会展设计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个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设计,包括了设计师对展览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国内知名的策展人和设计专家,您认为展馆建设如何体现低碳的理念?

穆桦:我认为展示工程的低碳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可重复利用,即可循环利用:第二是可回收利用,即使用的材料可再生:第三是可降解,即使用的材料不造成环境压力。比如现在提倡使用铝合金材料、织物材料、木质材料等等,这样做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支出。

我记得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上,日本馆的设计采用了全木质材料,展会结束后,日本馆当时全部拆掉并运回国内。几年后,这些材料经过再加工成为当年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的搭建材料,更令,人惊讶的是,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仍然使用的是这些材料。

现在提倡低碳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低碳正在成为一个标准,或者是环保的标准。它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达到了减少煤炭石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都是国际流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发展和节约就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能够使发展和节约共赢,成为我们耍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钢架的结构在设计中的深度使用,对整个搭建材料的多次使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木结构的二次使用频率,这样既做到低碳环保又能节省成本。我认为对照明材料的更新,也是会展行业实现低碳搭建的关键。LED产品的应用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LED的深度推广也将为行业的节能环保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从低碳会展的角度,您对这次上海世博会的体会是什么?

穆桦:这次上海世博会我印象比较深的包括德国馆,在使用材料上,德国馆使用了织物材料,它所采用的特殊织物既通风保温,而且还很薄很轻,对结构的依赖性很小。另外这屑世博会在对能源的控制使用上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场馆能使用日光的都尽量使用日光照明。记得1992年世博会时的日本馆就大量采用日光照明,节约了能源,这次世博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世博会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示平台,从展馆搭建上,这届世博会的设计更加务实,也正朝着简约和系统化考量的方向迈进。

中国对外贸易: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等等,您认为它们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经验?

篇5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浅议

一个企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的增加、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以及企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笔者就知识经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浅议。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一词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以光的速度传播开来。然而,它所反映的变迁,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知识经济的到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不尽一致,在定义上也出现过“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智力经济”等等概念。可以肯定的是,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的特征表现在:

知识经济使“速度”的概念被更新。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加强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经济含量”的概念被改写。所谓经济含量,是指各种要素的比例。未来,“无重量”经济现象越来越明显,生产包含的物质生产要素越来越少,所包含的知识生产要素越来越多。“资源”的概念被突破。在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的生产要素是知识,打破了只将人、财、物作为生产要素的传统。知识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份额不断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的智能性要素本身也正在成为可供推销的产品,而且知识的积累和扩散会改变其他商品与服务,开创新的市场和需求。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用于经济发展的知识积累在不断扩大,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知识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易得性的提高也增强了经济主体发展的活力。

二、知识经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1 更新观念,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人才成为竞争中争夺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领导和人事工作者必须转换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由消极被动地视人力为成本转为积极主动视人力为资本,视人力为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可以增值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由单一的维持和辅的事务型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战略价值,构建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 影响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人类经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每次变革都会引起会计的变革,会计应该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会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会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

(1)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知识和智力。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知识、智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中起主要作用的生产要素就是知识和智力。因此,人才资源将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当知识和智力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取代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信息化和网络化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我们必须熟悉光纤、芯片、光盘和计算机。方面快捷的互联网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加强,使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更加容易,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

(3)无形化和虚拟化。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知识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网络的发展使经济活动变得虚拟化,虚拟的店铺以及虚拟银行的出现等,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

(4)可持续性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兴起和新能源的使用都需要人们知识和智力的不断积累和开发。而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智力。这些要素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二、知识经济对现有会计假设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互联网上的无实体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全球许多个体联系起来,业务完成后,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这就使得会计主体的认定产生困难。

2.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是假设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被破产清算。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主体的多变性,使得人们对一个主体是否可以持续经营的辨别上难以分清。会计计分期假设可以说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与会计职能相关。要定期核算损益,编制会计报表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影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知识时代,信息的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最新的会计信息咨询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所以,会计分期应该多元化,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制定。

3.对货币计量的影响。会计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反映。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有不少对使用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难以用货币计量,如企业的人才资源以及知识积累。如果仅用货币计量手段,会计报告将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因此,应该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对会计概念的影响

1.对资产概念的影响。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指有形资产,如物质和财务资源。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主要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知识主要是通过人这个载体来发挥作用,因此,人力资源必将成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这两种资源的确认上,现有会计还没有摸索出更合适的计量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探寻出富含价值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方面的信息就更加重要。

2.企业的社会成本。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考虑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责任两个方面。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应对社会所负的责任如,对环境的影响。在会计核算成本时,要考虑到对环境破坏的补偿。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1.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对有形资产实行历史成本计价具有客观、方便计价、可验证性的特性,所以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是会计计量的基础。而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本是企业的物质源泉,知识创新是发展动力,它属于无形资产。知识资源的价值有很大的不变动性,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不能体现知识资源的真实价值,往往会低估其实际经济价值。 因此,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已无法准确地对知识资本进行计价,使企业财务状况无法真实反映其资产,这无疑会歪曲和降低知识资本的价值。

2.对相关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的影响。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会计的可靠性原则就是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要对实际情况的反映是公允的,不带有任何偏见,具有中立性,并且反映实际情况时应该实质重于形式。在现行的会计体系中,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方法,正是因为历史成本的取得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信息披露中坚持了可靠性原则。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信息使用者需要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坚持相关性原则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非货币性计量内容,来反映一些无法用货币计量但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有意义重大的信息。

3.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是基于会计分期假设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进行确认。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短期企业组织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会计分期假设已受到影响,相应地,对权责发生制也产生了影响。另外,在现行会计中,对于一些无形资产(品牌、商誉、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因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所以在会计报表中无法体现。但是,在知识经济下,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投入巨额的资金来维护企业的品牌和商誉,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才。这些资本在当期被费用化,就是对现有权责发生制最有力的冲击。

五、知识经济下会计的发展方向

1.应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会计系统。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事实上,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将会被人力资源取代进而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特别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产品成本主要是活劳动费用,而非原材料等传统费用。现有的资产概念去评价一个企业规模大小及盈利能力已有些力不从心,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需求日益迫切。

2.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传统的工业经济条件下,实体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即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利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只是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还有知识产权、人力资产、商誉等无形资产和专利权、金融衍生资产等。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资产是构成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占比越来越大,也就使得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日益重要。

3.增强财务报告的相关性。现行的财务报告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模式(black and white model),即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可确认,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事项会计上不予确认。未来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将更加丰富,揭示的内容将更加充分,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产品市场份额、用户满意度、产品研发等非财务信息;披露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的分析,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以及企业背景和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竞争力等信息。另外,未来的会计报告将出现定期报告与实时报告交互并存的形式。实时报告系统将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将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快速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占卿.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3 ,(7).

[2]李沛朔.知识经济与会计工作创新[J].会计之友,2003, (3).

篇7

知识经济的正式提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是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后来在美国一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下,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说法和“信息经济”的概念,到了1985年一位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直到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初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出版局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知识经济已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同时又处于起步或量变阶段,这是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共识。尽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但必须从现在起实施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只要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战略,就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也就是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本文就如何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有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10~15年。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炼,培养职业观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上的原因,对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认为政工干部是万京油式的干耍嘴皮的,因此,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10年经营成富翁,10年业务路路通,10年政工一场空”的说法,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那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则要受到社会流动、市场机制、自选职业等社会与体制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更难以稳定了。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截止目前,全处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共有59人(包括工会人员),具备政工职称仅有25人,其中高级政工师1人,政工师8人,助理政工师及政工员16人。现有学历情况(包括后取得的学历)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33人。从59人的职称及学历情况来看,这种现状不能适应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运用多种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其他知识面。从我处的实际情况看,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多数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以外,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沃吵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对此,许多学者从各方面作了阐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指出,一个人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

一是学术性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谈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

二是职业性能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

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机会,而不视为问题。这三张通行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有重要意义。从知识经济背景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要求学习和掌握,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高素质”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比如,目前国家制定的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计划,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国政府已制定规划,小学由中师提高到大专,初中由大专提高到本科,高中由本科提高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学习,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新素质”要求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对思想 作者提出的新素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应当具有技能,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善于学习,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就是要求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第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进一步具体化,并作必要的修正,使之满足时代的需要。

第二、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把一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第三、要抓好思想政治工队伍的培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组织研究班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篇8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逐步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在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前期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后期则还包括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当推知识,尽管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仍是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已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至关重要,而知识却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表现在国民财富中,人力资本所占比重已大大超出二分之一,而信息产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会计对象的冲击。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超过有形资产。因此,资产及其他会计要素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2)对会计目标的冲击。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对现代成本管理的冲击。成本管理的对象应全面化。当前,普遍认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对企业整个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耗费的,即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中的各种成本进行的管理,而却忽视了抽产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过程的成本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种耗费支出将上升为整个产品成本的60%~70%。因此,也应把这部分支出纳入到成本管理的对象之中且作为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成本管理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力成本问题成为整个成本管理的关键。

(4)对资产概念的冲击。企业的经济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指物质或财务资源,通常表现为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把人力资源和知识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无疑是对会计观念的重大挑战,它意味着传统的资产概念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的扩展,将为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资产计价带来新的课题。

3加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

(1)树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总结,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时空观要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代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改变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

(2)树立创新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会计创新包括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3)树立网络系统观念。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系统设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网络系统观念为基础,做到会计系统结构网络化、会计理论网络化、会计方法网络化、会计信息网络化。

(4)树立动态时点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5)树立积极的风险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承认风险的必然与可能,采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反映和控制风险,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反映系统,一个预警系统。承认风险与收益并存,正视风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地创造收益。

3.2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

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经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成为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使人们关注两个基本定律: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力资源是比其他任何经济资源都更为重要的资源。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许多经济学家指出:企业家精神、现实主义与创新精神是高高举起美国经济的几大支柱,其前提是巨额的人力资本投资。美国每年投人1000亿美元用来提高实业界人士的素质。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经济的最根本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和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贡献也更为突出。对这项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利益。

1、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的概念

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的解释: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产业的支柱。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继续。目前,在发达国家, 知识经济正替代工业经济,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已显露。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形资产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世界正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无形资产的管理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了会计界当前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2、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的影响

作为主要建立在知识和智力基础上的无形资产受到了知识经济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无形资产概念的扩大

现行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者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而现在更多的内容被纳入到无形资产的概念中,如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注册的域名等。无形资产定义的范围扩大了,要求我们改变原有评价体系,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的投资评价指标和投资评价方法。

2.2对人力资源的核算提出挑战

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显著提高,甚至居于支配性地位, 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经济时代, 金融资本一度成为推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要素;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以代表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为主要形式的智慧资本跃居领导地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智力被认为是生产的重要要素,它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有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大大超过有形资产。人才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与此相关的一个新兴学科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学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如何对智力资源进行准确的计量正成为会计领域新的研究课题。

2.3影响了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过去, 由于无形资产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 许多无形资产在企业账面上不予反映, 有的虽予以确认,但计价不超过初始成本, 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创新能力成为资本, 知识也产品化、商品化了, 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将被打破。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加, 如果基于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对自创的大多数无形资产不予以确认, 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产生巨额差异,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针对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所受到的影响,我国企业应该要更重视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加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融合,最终实现企业利润增值,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理企业无形资产。

3.1加强无形资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企业要不断加强培养企业人极其团队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意识,同时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开设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课程,同时在和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其先进的无形资产管理理念,借鉴国外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丰富经验再因地制宜的与本企业相结合。另外加强对企业员工对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让企业家在意识上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使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从观念上正视无形资产的客观现实,从而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政府也应该鼓励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在对无形资产管理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3.2完善无形资产会计理论, 拓展无形资产的内容

过去, 由于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为此, 必须加快对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研究, 促进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更好地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 无形资产的种类及数量日益增多,不但要积极开发无形资产, 而且要对开发出来的无资产及时予以反映, 并充分利用其为企业创造收益。

3.3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它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 是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的要素。因此, 建立和健全人力资源会计, 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范畴, 以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十分必要。

3.4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包括建立无形资产开发方面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权益(权益取得、维护、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对外许可、转让、合作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奖惩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入产出考核制度,无形资产融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监控制度,无形资产审计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国际权益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涉及到技术开发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含会计核算)、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情报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等若干领域。

3.5重新确立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本身成为主要产品, 这给重新确立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为此, 应该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的, 均确认入账。基于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对于开发个别未来收益极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仍可计入当期费用。外购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入账,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尽可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真实价值超过初始成本可计入企业资本公积。这样处理既使外购无形资产与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可比性, 也使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会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 会计信息不致严重失真。

4、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重视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具体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发生了哪些变化,以针对此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娟,汤嘉欣.无形资产会计理论:演进与发展[J].财会通讯,2012(7).

[2]杨智庭.无形资产管理的弊端及治理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6(1).

[3]邓孙棠.人力资本及其对应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2).

[4]马敬民.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2).

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会计价值 特点

知识经济,也叫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从概念上来讲,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而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经济的影响力远远高于传统的物资和资本,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增长而增长。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直接将知识直接代替传统的物资和资本,而是运用知识将物质和资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配置,从而制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比掌握物质和资本更有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事物都因为知识基础代替了原本的物质基础和资本基础而发生变化。以传统的物质和资本为基础的会计价值当然也不能避免,它也必将完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变迁。

一、重新界定会计价值的归属问题

从经济学方面来讲,一件事物是不是有存在的理由,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看这件事物中存在不存在人类的劳动,在物质生活或者经济生活中有没有使用的价值,就是说这件事物能不能够被使用,如果这件事物能够被使用,那么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不能够没使用,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而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价值是依附于主客体的存在而存在的,如果主体不存在或者客体不存在,那么价值也就不存在。当主体在某些方面的需求能够被客体所满足,那么客体的价值才能够被完整地体现出来,反之,客体将不存在任何价值。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哲学研究的范畴是远远大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的。哲学研究的内容不但包含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包含着经济学研究内容中不存在的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就将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放大到了社会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等多次层面。

从传统的物质和资本为基础走向以知识为基础,会计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文化层面的意义,被赋予了哲学上的意义,因此,会计价值也就从经济范畴走向了哲学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价值既然归属了哲学,那么会计价值认知也应该从哲学方面入手,对会计价值的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认知。

二、会计流程决定会计价值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会计流程既可以实现会计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实现会计的文化价值。从实质上进行分析,会计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会计流程来完成的,会计流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会计价值。

在会计流程中,会计的运行规则决定了会计价值的高低。由于人们在知识经济的认识上还不太到位,因此,在制定会计规则时肯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时,在会计规则的实施过程中,人的主观意识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动机都会直接对会计规则的实施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文化就成为了会计流程、会计规则是不是能够严格得到执行的主要因素,会计究竟会怎样处理获取的信息,是按照会计流程、会计规则进行严格处理,还是不按照会计流程、会计规则进行处理,将直接引发企业跟用户之间信息对称或者不对称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会计价值一部分的会计文化就对会计价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会计价值的特点

(一)会计价值具有目的性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会计价值直接指向会计主体,通过指导会计主体的行为和活动来实现会计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价值直接为会计主体进行指导,并且规范会计的行为。

(二)会计价值具有共享性

会计价值不但是实施会计行为的个人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且还是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各项原则,可以帮助会计个人或者整个会计行业判断是非,理顺思路,选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会计价值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传统的以物质和资本为基础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价值都具有稳定性,会计价值一旦形成,就会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并且成为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会计价值具有约束性

作为整个会计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会计价值对会计行为的标准,会计行为的尺度进行了规范,这样就决定了会计价值具有约束性,如果会计价值约束性缺失,那么会计价值将会成为一纸空文,整个会计行业必将失去统一的行为准则,也必将造成整个会计行业的混乱,必将引起企业生产的混乱。

(五)会计价值具有复合性

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作为特殊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也是如此。知识经济的动态变化势必导致会计价值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会计价值也就充满变化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会计价值的多位性。尽管会计价值的内部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但是,会计价值对外却是以整体形象出现,这就决定了会计价值具有复合性。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来源于以物质和资本为基础传的统经济时代的会计价值也必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知识经济的特征,认真分析和研究企业的经济运行特点,努力寻找会计价值的契合点,理论联系实际,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会计价值的合理回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价值,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完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