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汽车维修;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改革;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U4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96-03
新疆塔城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具有五六十年的办学历史,这所学校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仅私人汽车的保有量从2003年的1219万辆直到2010年的7000万辆,同时汽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汽车正进入高智能化控制阶段。因此,现代技术性人才短缺给汽修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汽修专业培养目标也有所改变,现代汽修要求40%精力查资料,30%的精力分析故障,而机械式拆装零部件由过去的70%下降到了30%,这同时给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叫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学校本身的定位却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长远,加强本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结合当今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实现课程优化配置对于现代的汽车维修人员的培养应该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医生”而非汽车护士,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理论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实际汽车维修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就开设相关的课,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基本原则:
1.1 汽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相关原则
公共基础课应该为所学专业课程服务,本校涉及哈萨克族的民族学生,因此开设了相关的汉语课程,建议在上课过程中把汽车维修的专业术语规范化传授给民族班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同时通过汉族和民族汽修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让他们学会写故障分析性的文章。由于学生在维修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接触中文维修资料同时也要接触国外车的英文资料,因此英语课应充分体现专业英语的特点,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入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外,还应该尽可能根据汽修专业特色加进去一些汽修专业词汇,以便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维修资料的能力;计算机课程除了讲解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外,还应该增加汽车单片机,网络检索技术以提高学生网上查阅资料的能力。上述的课程重点在于一定要突出符合汽车维修专业特点,因此,以上的课程可以称之为汽修英语、汽修语文、汽修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
1.2 汽修的专业基础课体现出为专业服务设置原则
本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知识、机械识图、汽车电子电工、钳工电焊,机械知识这门课程涉及液压传动、带传动、公差配合等内容,完全可以将这门课程结合汽车当中的一些液压原件及一些具体的部件配合结构来讲解公差配合等;机械识图应该与CAD结合汽车具体的原件来培养学生的测绘和能读懂汽车零件和装配图的目的;汽车电子电工与专业课汽车电器两门课程一起应结合现代汽车电器元件及电路的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因此,此类课程应该在遵循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编写出相关的上课讲义。
1.3 汽修的实训课程要体现出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比如在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实习认识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及部件,同时也要在此过程中将发动机一些新技术及新型发动机等糅合其中,比如说废气再循环、增压技术、可变配气机构技术引入到实训过程,并且对比传动发动机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基本结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新技术,为以后新型发动机的维修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如何利用数据流分析故障,如何利用波形分析故障,如何根据发动机尾气排放检测仪分析故障,如何进行车辆四轮定位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试等。
1.4 汽修的专业选修课的配置应遵循行业发展前瞻性的原则专业选修课应该开设汽车新技术、不同类型自动变速器检测与维修、电动真空制动助力系统检测与维修、电子制动力分配检测与维修、车辆CANBUS总线技术等课程,而且随着汽车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适应新形势可以不断扩充新的专业选修课程科目,上课的教师可针对新技术提出创新性的维修方法,同时可以作为课题带领学生共同搜索更加先进维修技术且可以带领学生共同研究相关维修技术,通过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汽车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的同时,也给学生对汽车新产品的检测和维修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们能做,不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这样可以让学生就业有更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 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设施建设
现在本校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应该进一步改善,由于本校的生源都是初中起点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在理论教学上教师可以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可以多设置问题,采用分组讨论等一些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仅可以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训的现场教学,比如说进行电喷发动机拆装实训,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具体工作原理,以及内部的系统如何工作等,这样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发动机某些结构和原理的理解。技校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课程学时安排上应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训学时,甚至干脆把课堂教学转为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既能清楚的通过多媒体清楚知道相应检测方法及原理,同时可以利用现场实物更加形象的讲解具体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实验室应该多增设多媒体设备,多进配套的检测与维修设备,而非示教板这些死的东西,能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多动手多实践。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校缺少现代化的气息,学校应该建设自己的网站以及开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现代化的检测与维修知识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最新汽车检测与维修知识或者可以提供网站链接将自己的课件、就业信息等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查阅。
3 加强校企、拓宽学校与内地高校的联合办学渠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学生所学的汽修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也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维修企业内部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过程,贴近企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有针对性,同时也缩短了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让学生毕业后可以尽快上岗。通过和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仅解决了学生实训基地问题,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让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学校汽修专业发展,比如可以成立以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培养委员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培养领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改进学校的培养内容和方式、管理等工作。同时本校可以抓住辽宁支援塔城这个契机,加大与辽宁省内高校联合办学的力度,利用内地的办学优势,可以让更多的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专业、已经形成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设备等优势,为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供了更好的捷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专业技能,汽修专业应该根据自己课程设置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比赛活动,比如说发动机拆装大赛、汽车驾驶大赛、汽车检测与排故障、维修安全技能大赛等,颁发证书及奖励,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积极向上的一种尽头,也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熟悉了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5 改革考试制度,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笔试是中国学校最常见一种考试方式,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些理论,又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对相关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具体可采取突出能力、化整为零、灵活多样的方式。即理论性强的课程采用平时学生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开卷考试考查方式,技能性强的课程采用实际操作考核+结合培养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测验、竞赛等考查方式。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部门对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认证,是求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同时,应充分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严肃性,按照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从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鉴定,以此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6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双师型,指理论培养和实践指导都过硬的教师。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重视理论教学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可以利用辽宁资源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辽宁的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领域中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辽宁省内或者新疆本土的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做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作为培养塔城地区乃至新疆地区汽车维修人才的学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加快专业建设步伐,通过教学改革以及学校相关制度的改革,使学校自身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实用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勇智.以人为本科教兴业[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2).
[2]刘自冉,方文理.浅析从业人员素质问题的影响与对策[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1(12).
篇2
关键词:土力学;工程地质;课程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工程地质专业课程,对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在建筑基础设计和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好这门课程可以巩固之前学习的基础课程,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和参加工程实践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课堂讲授主要以教材为主,讲得精,讲得细,但繁多的教学内容,高难度的计算,再加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灌输式和应试式上的课程教学最大的诟病是缺少互动性,缺少讨论,忽视了课外实践,其教学深度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1.2 教学内容陈旧
与大多数课程一样, 课程内容偏于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落后于本学科的发展。土力学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应该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兼顾学科前沿动态,重视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依靠课堂板书讲授,多媒体教学很少;课程教学仍停留在灌输式和应试式上,缺少师生互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
1.4 实践性教学不足
因课时少,在课程教学中往往是首先减少实验实习这个环节,导致实践教学薄弱或缺失。我们知道土力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自然科学,大部分土力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和现场测试基础上的。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土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1.5 教学设施不齐全
从教学设施来看, 非地质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地质基础方面的实训室,如矿物岩石实训室、地质构造模型室以及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由于该课程缺少实验设备,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此外,部分高校虽然有健全、完善的教学设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没能充分地对其加以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的具体可行性措施
2.1 革新《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课程内容
土力学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较枯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一些岩土方面的工程案例,结合讲课内容介绍给学生,或者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典型的工程实例、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除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工程地质课程特点之外,还要考虑教学学时数以及与工程地质学相关课程的衔接内容,以学生能正确使用勘察成果为主线,以掌握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精选教学内容。工程地质学课程共选择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原位测试、工程地质勘察,对于不同模块应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
2.2 改变《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教学方式
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建立一种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多提问题,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由“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讲课中我一般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思想路线进行讲授,学生的思维可以从这种教学模式中一次次得到锻炼和加强。另外,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或“互动式”教学,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具感染力。比方说,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有重大影响失事工程的实例,讲授如果不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不查清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或不重视场地地质环境因素,盲目进行设计和施工,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让学生从这些教训中能真正意识到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实验教学应侧重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目前,我们只设置教学大纲规定的常规实验科目,包括液塑限测定、击实试验、固结试验、直剪试验等。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适当增设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除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阅读实际工程勘察资料,聘请生产单位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外,还可安排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其宗旨在于把实验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增强工程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合理、娴熟地运用到实际生产建设之中,为学生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 结论
“质量工程”是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实践证明,将案例法、录像教学法、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不同教学内容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率,学生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以上4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参与地下水的观测、进行地下涌水的处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搞好这门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云南省有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笔者所在的学校自2005级开始在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中招收高职全日制脱产和函授大专学生,到2010年已有三届毕业生、三届在校生。先后有10个教学班开设了《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在高职教育中,资源与测绘大类的专业少,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专业更少,学习本门课程的人数少,课程在专业以外的认知度低。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时,《水文地质学基础》应作为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曾在相关教师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根据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概览》才尘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为高等学校教材,与高职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素质高,上手快,技能强”。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主要选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学科理论介绍多,实际应用介绍少。
适合课堂教学的电子课件少,教师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尽管近年来多媒体电子课件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但关于《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课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实用的电子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图片,但由于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再加上水文地质工作目前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施,高职教师参与很少,导致现在的课件以罗列教材中的内容为主,质量不高,适用性和吸引力不强。
教师大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在实际教学中,《水文地质学基础》的任课教师大多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学生没有机会到实地考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对应,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学习围绕课本和考试,沿袭着“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传统学习方式。讲授方式单一,课程缺少吸引力,导致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学习方式单一,学得快,忘得快,导致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更是降低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
笔者从2006年开始讲授《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到2010年,已经完成了10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经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矿山地质专业的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水文地质专家或专门从事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是让他们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将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水文地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技能型人才。对这些专业的学生进行水文地质教育,应该面向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水文地质与勘查、金属矿开采、矿山地质等工程领域的应用,以掌握基本理论、突出实践应用为目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讲清《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企业办学,隶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职讲课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结合集团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重新编写了高职《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尝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2006、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讲授中,尝试性地引入讨论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在讲授“岩石中孔隙”时,先讲清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中孔隙的异同,最后让学生结合《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等课程展开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对2007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动员时,笔者结合实训基地的情况,向学生介绍了即将实习的工作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这一尝试在学生一年后的毕业论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参与评阅的12份毕业论文中,有多达11份介绍了实习矿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有的还提出了矿山巷道涌水的处理方案。在给2008级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时,恰逢降雨,笔者便直接将学生带到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通过地表的一个新鲜垂直剖面给学生介绍此部分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是积极与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建议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注意介绍水文地质的内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计算、地下涌水的处理、矿山巷道水的处理等,增加课程对实际工作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调整,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从2008年开始,笔者将教学讲义的部分章节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课程讲授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向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应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开设《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学习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实际应用及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各种地质灾害频发,不断地提醒人们必须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有责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对其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普及和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因此,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相违背,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加课程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水文地质的具体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地下水的赋存、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学习目标及学生特点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流网时,可引入如何判断矿区的潜水含水层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的内容,利用动画模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这些直观的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流网的认识,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若能结合专业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件,会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应增加《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教学针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践性、开放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产一线积累的水文地质理论和经验带进课堂,将水文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事例带进课堂,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若能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请带实习实训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作面对水文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篇4
一、《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内容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测绘工程的专业补充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四类,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的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通常,《地球科学概论》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行星地球简史、地球的物质组成三个部分;(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3)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和性质、岩石圈内部物质的转化、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重力地磁与核幔作用四个部分;(4)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包括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资源、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三个部分。
二、《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的涵盖
在2013年版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该课程可以很好地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但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对于2011级、2012级同学来说,该课程的知识点需要由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来涵盖;具体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第3学期《环境科学概论》、第4学期《煤矿地质学》、第5学期《采煤概论》以及第7学期的《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环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环境管理、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常,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同时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可以部分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煤矿地质学》的知识点,通常包括: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地球概况、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煤与煤系等,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水、煤矿环境地质、地质勘探、主要地质图件、储量管理、地质编录、地质报告与说明书、煤矿地质信息技术等;可以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一方面内容(地球的形成和组成),同时,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采煤概论》的内容主要是煤矿生产建设的基础知识,知识点通常包括:煤矿地质、煤田开发、井田开拓、采煤方法、井巷掘进与支护、矿井通风与安全、矿井生产系统等;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
《开采沉陷与变形监测》主要内容是: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地表及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开采损害及其防护措施、露天矿边坡的稳定性监测、下沉与变形监测新技术;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以及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二方面内容(地球的外部圈层)。《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主要内容是: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史,采矿对土地与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测量工作;可以较多地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四方面内容(人对地球的认识和人与地球关系),以及可以部分涵盖《地球科学概论》第三方面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
所以,虽然在之前版本的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但《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涵盖。
三、《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特点
通常认为,《地球科学概论》不同于《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课程,解决的是专业入门教育问题,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后续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普通地质学》中每一章的内容,是相对较纯的地质学的研究内容。而《地球科学概论》是由原来的《普通地质学》拓宽、发展而来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的学科更多,体系更加庞大,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中比较成熟的地学知识,而且要面对当代技术发展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主要对象是非地质类专业但与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它不以今后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主要任务是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地质思维的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地球观,具有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
通常来说,《地球科学概论》具有内容多、课时少、程度浅的特点。内容多体现在:地球科学是六大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跨度长、地质过程复杂的特征,不仅要介绍地球的形成和组成,而且要介绍地球的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阐述地球系统的整体作用和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基础上,还要介绍人类对全球变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灾害防治等当今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课时少体现在:通常该课程仅仅为32学时或40学时,相对于庞大的教学内容而言,课时显得十分的有限。程度浅体现在:《地球科学概论》是有关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的一门通识性课程,不以从事地质工作为培养目标,在讲授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将复杂的地质现象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释。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上好这门课,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十分熟悉教学内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思想性。
四、《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专业认证的支撑
自2006年起,由教育部牵头,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机械、化工等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随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质量保障文化、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中国测绘学会进行认证工作。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在毕业要求方面应覆盖12方面的内容: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贡献,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属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其次是教学内容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地球形状的知识是投影带划分的基础,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和分层的知识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知识是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的基础等。最后是对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中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支撑;在“6.工程与社会”方面:例如,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通过观测整体的微小变形量,构造统计分析模型,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变形体的变化趋势,为防治灾害提供基础。这不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社会问题。
在“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球是养育着亿万种生命的摇篮,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为人类提供了空间、环境、资源等一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历程中,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对她的关爱与保护,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正如郝诒纯院士在为《地球科学概论》作序中指出的:地质科学已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科学,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在“8.职业规范”方面:在地球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如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等,这些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理解,丰富和完善了地球科学的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很好的帮助。《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还可以促进认识地球、了解地球,关注人类与资源、环境、灾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而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篇5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分析。
工程地质主要是对人类活动以及工程建筑相关的地质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为工程建筑的地质条件作出查明和判断,对的确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中所出现的变化,为人类活动的确提供优势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国工程地质正面临挑战和新的发展机会。工程地质要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如何顺应自然情况,并不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更改,同时要探讨工程地质日后在我国发展情况。在为人类活动寻求最适合的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破坏自然环境,因为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要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工程地质中要认真关注此问题的发生。
1.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对工程地质研究方面包括人类工程活动所带来的自然环境影响,保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预防自然情况的发生,及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在研究工程建筑时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法,保证工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防治出现工程建筑下陷与破坏的情况;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对工程地质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工程地质是以确定岩土组成、组织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对建筑工程稳定型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对工程地质勘察过程方面的研究往往会出现勘察方法不恰当、事物针对性不明确、观察重点模糊的情况,并且勘察方法落后。工程地质在勘察工作时会因使用的方法与计算公式不同,与现实情况有差别,而导致勘察结果出现错误;有些时候工程地质勘察并没有深入到现实中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就下定结论,造成工程地质工作中出现事故;工作人员在进行勘察工作后并没有将现实中的情况详细反映,导致资料收集出现漏洞或者结论诊断有偏差,给审查过程带来难度,延缓工程建筑的进行。即使通过检查,也会给今后的工程建筑过程中带来隐患,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质量问题,做到目的明确,确定重点,选取最适合且正确的勘察方式,提高勘察质量,避免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3.勘察周期不合理
从对工程地质的具体情况勘察到提交勘察报告需要一个时间进行整理,方面以后的工程顺利进行。但是有些时候因为该工程没有给工作人员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时间,而直接选用了勘察报告,导致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但是这些因素在国家级工程建筑中并不多见,而是往往多见于一些小型工程建筑与地方性质的工程建筑。因为在工程建筑之前没有对当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对地质的研究没有概念,会加重工程建筑的投资金额,工程建筑在进行时时刻对建筑方法进行修改,在不能控制投资金额的同时也加重了工作负担,但是最严重的还是会因为这些基础工作的不完善而引起“豆腐渣”工程,在建筑中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发生重大工程事故,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
重视技术管理问题
近年来某些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由地质师所写的,所以在工程地质知识方面得不到准确的参考,而且在审查中出现很多错误,该事件已经助长了工作人员不负责的心理,并且对勘察设计单位的大众形象也受到损害,而且还会延长工程的审查时间,导致工程建筑不能按计划时间进行。所以在对技术管理方面要重视,这项工作属于控制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主要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技术管理,一定要宣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其在工程地质中发挥最佳效果,这也限制了上级单位工作人员的审要性。只有加强技术的管理才能培养技术责任心,提高勘察质量,避免因为此环节中的不合格而影响整个工程建筑的进行。
加强对工程勘察方面的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工程地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人才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人说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出地质师,其实不然,优秀的地质师要保证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要有丰富的时间经验,对勘察工作有高度的敬业与热爱精神,在勘察工作中要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并且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寻求创新的方法。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培养一个专业的地质师是要通过多方培训与历练。而且目前我国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极为重视,所以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如果社会竞争强力,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是要面向社会的,只有加强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得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得到飞速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地质师的培养,重视高素质的教育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潜质开发,能够使其专业知识充分运用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来。
其他问题
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的基础知识以及具体环境情况调查不足,或者是由于投资经费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造成工程地勘察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前期工作投入不够,就会是勘察工作不能得到合理计划,造成经费大量使用。因为勘察设备的不完善以及技术水平有限,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建筑的进行,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出现局限性。有时因为审核人员不认真,导致设计图纸中出现错误,在工程建筑实施中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出现严重工程事故。地质分析不合理现象得不到解决,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时因为研究领域不同会导致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出现差异。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问题的解决
随着几十年的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我国地质工程工作人员为建设工程建筑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与经历,在工程地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勘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够本工作经验。但是我国目前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发展还是具有严重的挑战,所以根据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所存在的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解决之前要根据工程地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找出应该承担责任的相关部门。首先要解决工程前期投入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根据勘查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解决。找到相关负责人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并落实到实际情况中来,不要只在嘴上进行探讨。制定出解决方案时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找出最合适的工作方案,提高工程时间与质量。
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探讨往往会发生矛盾,因为以往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情况,所以在勘察方法中要进行创新,但是新的创新方法与旧的管理模式也会出现冲突,所以要尽量使两者之间进行磨合协调,找出最适合的发展方法。
在工程地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重点进行,因为一个优秀的地质师可以有效的将其自身经验融入到地质工程勘察工作中来,在工程建筑方面可以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案,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情况完整的联系在一起,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筑中来,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错误,在人为方面也保证了工程建筑的安全,对人民群众的安全也有一个保障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J].工程地质学报,1999(3).
篇6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06-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大兴土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保证项目建设安全,需要对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才能进入设计、施工、建设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事故,以地基基础事故为主。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隐蔽工程,费用约占总造价的20%~25%,一旦出现事故不易觉察,修补处理较为困难,所需费用较高。实践证明,地基基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地质问题相关,是涉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问题。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也有人进入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可见,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知识对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条件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为大型项目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对于场地存在的地质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为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还要研究评价由于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查明和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地质资料,必须清楚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了解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的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以后所从事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特点表现为:(1)教学内容多,涉及多个学科。仅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分类,工程地质勘察等。该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动力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等相关内容。(2)概念多,实践性强。工程地质学涉及许多名词概念及专业术语,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直接理解往往有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的途径加以解决,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3)学时不多。一般土木工程专业只有30~40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要上好这门课具有挑战性。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重视不够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以为不是主要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不大,导致学生不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由于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学生会感觉乏味,学习兴趣降低。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 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实训教学。室内实验涉及土工方面的实验及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室等,大部分高校都有。一般地质类的工科高校都有野外固定的地质实习基地,而对于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使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地质学方面的感性知识往往是很困难的。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成为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结合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整编教材 首先,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需要,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读懂地质资料,能够利用地质资料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在知识覆盖面、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不断完善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工程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素质,构建优良的教学体系结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程地质学教材很多,且各有特点,从中选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仅要涵盖工程地质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将整个工程地质领域众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浓缩成系统性和专业性兼顾的知识体系。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多,因此,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加入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新规范,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做到理论知识恰如其分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出课堂就能够把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无缝对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增加信息量。比如,在讲“矿物与岩石”这一章节时,若仅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很难讲清楚,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想象出各种矿物与岩石的特征,而利用多媒体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真实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讲解后,再进行室内实习,学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常见矿物与岩石标本。同理,把地质图的阅读、地质灾害的形成、预防与处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常见工程事故及处理措施、工程地质现场勘察技术等内容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应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录像、实纲、作业练习、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缺点。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单纯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听课时间稍长,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精神不集中。只有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才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运用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其捷径是采用工程实例分析,即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宜的工程实例资料,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教学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如对于常见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发展以及结果和危害等,再通过如“5.12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
创建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习条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自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考察、辨析它们,进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实纲要求,安排校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校内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室矿物与岩石标本观察和地质图的阅读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训练学生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实验内容为:观察标本、鉴别区分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常见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阅读地质图,要求学生讲述图上所表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产状、接触关系等。每次实验前根据实纲要求,教师制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做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实习时以教师现场指导、教学示范、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比如,对矿物、岩石的鉴定及描述等方面,通过实物介绍、实习操作示范等,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要领,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种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地质绘图、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的现场记录整理等。教师在野外现场对实习内容要点反复讲解,示范操作要领、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思考、勤动手、勤问、勤记录,即勤于动手考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产生这种地质现象的内外因素、勤于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野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编录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懂得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土木工程与地质的密切关系,熟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和意志力。
改变现有成绩考核办法 工程地质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成绩。理论教学成绩考核应多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工程地质学课本,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占平时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及论文等占平时成绩的25%。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记忆,考完后很快忘记的弊端,提高学习效果。在实习成绩考核中,实习纪律占20%(考察学生实习是否缺席、迟到、早退等),集中实习占60%(其中原始记录及实习表现占20%,实习报告占40%),同学之间相互考评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考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教学,针对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地质方面,专业素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家齐,陈新民.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明洲,王勐,刘莹,巩慧.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刘起霞,邹剑峰.工程地质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篇7
【关键词】石油工程地质 水利水电 勘察 环境
在新千年,新世纪,虽然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才刚刚翻开,但是以高科技主导的工业革命早已经开始轰烈进行。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技术革命性的发展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影响的必然性结果,所以会存在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表现性的冲突。而我们的石油工程地质学也一定会在这次革命的洪流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科学开始于二十世纪初,并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再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石油工程地质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石油工程建设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勘查可以解释为同义词,地质勘查的全称是地质勘查工作。指的是专注于对区域的地质地貌、地质层、岩石、矿物质、地下水的研究,并分析得出在不同条件情况下的结论,满足经济和国防等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如今,石油工程性的地质勘察早已是石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最近二十几年来,大量的新技术、新办法不断出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石油工程地质产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外业数据采集和信息整理、行业内的工作方法、程序以及质量测评标准等等都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大大不同于传统的石油工程地质。石油工程地质勘查是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能否准确的勘查地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石油工程的效益。当然伴随机遇而来的是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社会石油工程活动更加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所以这就要求地质勘查以及测评人员要严谨认真,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1 石油工程地质勘测方法与原则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地石油工程质地质测绘、石油工程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石油工程地质测试、石油工程地质长期观察等等。在注意其有用性和和适用性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的地质条件,并且坚持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总体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石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测试等方法进行观测,为地质和施工做详细全面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石油工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要求地质勘查要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勘查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新的有效的技术和办法,尤其是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使用情况,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对资料信息进行细致精确地分析,以进行科学系统地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在绘制地质石油工程图以及质保统计分析,还可以模拟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演示过程,有利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实行方案,此外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已经设计好的石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模拟,并且做出合理的而评价结论,有利于石油工程使们能够地发现勘查盲区以及错误不足的地方,及时地修订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资金,还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 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2.1 石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总结地质勘查,可以看出明显地问题就是:石油工程概念模糊不清,勘查的重点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宜;选定的石油工程地质分析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公式都与现实实际有比较大的不符,所适用的物理意义易混淆,不清晰;勘查报告里的地质条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重要的地质石油工程没有明确的界限,论证也而不能有力地反应提出的问题,问题漏洞或者结论性的错误,甚至有的没有报告结论或者没有充分地勘查就妄下结论。这些问题通常导致石油工程的审查批示工作不能够一步到位,拖拖拉拉,耽误建设时机,即使开工也会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后患无穷,这种情况的后果难以想象。
2.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地质工程师没有广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内容没有比较熟悉的掌握,这就要求地质师领域专业的学习。第二种是设计施工等有关专业对石油工程地质的缺乏理解,比如:不明白地质却提出一些不实际的勘查要求,有些是由设计人员直接确定勘测的内容和范围,有的设计人员不懂地质领域设计出不切实际的石油工程计划,还有就是不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强制施工,给自然地质结构带来破坏,造成严重的事故。经常可以看到事故一出,问题的责任就被顺理成章地推到了地质师的身上,让地质人员感到莫名其妙,甚是委屈。在这里引用在石油工程地质学界著名的专家孙广中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地质石油工程的实践活动中,脱离实际的例子很多,一般来说,地质石油工程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的原因是设计和施工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或者是没有弄清楚石油工程的地质情况就开始进行设计。如果没有了物质基础,则理论必然会做出错误结论。”
潘家峥等专家前辈早已经强调过地质学水工,水工学地质,充分地表明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性,这些前辈早就给我们指明了关键之处,主要还是要看我们的实际行动了。
2.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从石油工程地质的勘查到地质报告的上交 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即一定的周期。但是缺乏这些常识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比如:缺乏前期的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研究,但是一经达成项目就要要求马上写出地质报告;还有些石油工程刚刚提交了可研究性报告,就被要求立刻提交初设报告。这些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地方性的小型石油工程中,国家性的大型石油工程几乎没有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懈怠的现象。没有充足的研究周期会使得石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不清楚,造成投资难以控制,施工时问题重重,多次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方案,以及对于承包商的巨额赔款等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为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下隐患,造成重大的石油工程事故。
2.4 规程规范的问题
在石油工程建设的是否规范、符合规定这一问题上不合理现象还是很多,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例如:在设计阶段,水利系统和水电系统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规程规范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约十年的编写与不断地报批,在一九九九年国家才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水利水电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于我国在勘测的程序以及应用新的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明显地差当代的发展的一大截儿,所以这个颁布还是不免会很难把握、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一部让人比较困惑的国家办不到的相关标准《岩土石油工程勘察规范》,这是一部并不完全符合水电水利的实际情况,可是国家建设部的石油工程勘测的督导机构将此文件作为对水利水电进行勘察的质量检查的根据,这使被勘测的单位需要准备两套符合规定的地质报告来应付审查与检查。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关于地质勘察规范出台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从制定到确立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根本不能满足石油工程建设应该遵守的什么样的规范。自从水电和水利分离以后,虽然石油工程地质的工作性质在专业上是没有改变的,可是却依然有不同的勘查程序以及技术标准,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样不利于水电事业的长足发展,所以要急迫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或者协调方案。
2.5 人才问题
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才能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勘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分析结果和报告。其准确度以及深度都是难得的。想要培养一个地质专家,具有石油工程分析能力的能够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真正的地质专家是极其不容易的。地质学科一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出了特别的爱好,一般的学生是不会选择这样的专业,这就导致学生源少,想要人才辈出就是难上加难,所谓的两三年的加强型培养即通过两三年的的集中专业培养就有会有真正的精通地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至少十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以及实践的指导、自身的敬业爱业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地质师的,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和渗透。可以这么说,培养一名真正的地质师的难度远远超过培养教授、研究员或者博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地质师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其中不得不说的是跨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国家的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当代竞争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想地质科学获得长足发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竞争的需求,就要以培养复合型地质师为战略目标。我们的勘测队伍要逐步地有计划地走向国际市场,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借鉴优秀的理论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和理论创新,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2.6 技术管理问题
在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技术进行管理。最近几年来很多单位所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地质师亲自写的,编写报告的人员中也没有地质专家来负责,或者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石油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石油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7 其它问题
没有足够的前期投入,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体制问题,市场竞争不规范,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石油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 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造成多勘探多争钱,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勘测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 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 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
责任分清楚了,落实到要有人来抓,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结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该谁提?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止,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这是不难理解的。
坚持一切从客观地质实际出发,并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即辩证唯物论观点。坚持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即整体论观点。坚持依靠石油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即经验支持论观点。如果石油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者和管理者们能够把握与运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实践理念,就能够做出公正、科学、可靠的石油工程地质决断。作为地质师,既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要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要勤于实践,不迷信权威,不违心唯上。只有这样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 陆然.浅谈民用建筑石油工程地质勘察[J].科学之友, 2010(10)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地质实习 社会素质 教育 实践
1引言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更象是一个生动的课堂,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及建筑工地参观,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学会综合分析和预测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同时,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为大学教育阶段的盲点,大学生在野外实习阶段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体验,进而培养一定的社会素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堂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分为实习分室内参观和野外现场观察两部分。室内参观主要到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目的是了解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现场观察选址森林公园、南望山,由于修路开挖山体,在公路两侧的边坡上有许多露头,可观察到白云岩、硅质岩、泥岩、泥灰岩、砾岩等岩石,还可看到坡残积土,土与风化层的分界线,不同风化程度岩石的分界线。学习测量岩层产状,绘简单的地质剖面图等。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学会综合分析和预测工程中存在的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都是按班分组进行,观察和分析地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各项工作的系统化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仅凭个人的力量住住是无法完成的工作,只有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个人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小组同学一起讨论,思想活跃,相互补充,住住会使大家对工程现象的认识更全面,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实习前分别提出一系列问题,可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解决方案展示评比,增加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各小组固结协作,密切配合,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全力完成解决方案。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作用,而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
4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拓展个人潜力
在《工程地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野外地质实习一般是到了学期末,实习期间常常需要顶烈日、冒风雨。在一天的野外工作完成后,学习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还要整理当天的野外资料。如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很辛苦,所以家里大小事务都舍不得交给子女来做,使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这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炼。通过艰苦的实习生活,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毅力,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每次在实习结束总结时,每个学生都有深刻地体会和共同的认识。面对较严酷的自然环境,学生必须适应它、战胜它,原来认为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努力做到了,无形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人潜能。
5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野外工程地质实习选址一般远离城市中心,常常在有山有水的地域,如森林公园、南望山。南望山是武汉地区较高的山脉之一。同学们站在山上可俯瞰周围地区,山底有连接地大西区和北区的隧道,名为“地大隧道”,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为全国高校第一条隧道。由于南望山南北两侧的岩性不同,南侧是能干性差的砂质岩,北侧是能干性强的硅质岩,故隧道南出口呈圆形,北出口呈方形。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于大自然中,同学们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在学习认识地质现象时,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6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野外工程地质实习师生生活在一起,一同工作,同乘一辆车,同走一条路,通过交谈讨论,相互间交流情况,增强与学生们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对学生在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上悉心照顾。学生们从老师敬业精神和做人准则中,更加理解了在大学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人。实习中不仅要与带队老师、同班同学朝夕相处,还要和工程师、工人师傅、当地农民打交道,可以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从学生的实习体会中可以看出,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无论从学业上还是思想上,均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品格。
7 正确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树立回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
8 结语
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实习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岩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等理论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工程地质的意义,激发了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同学们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一、活动组织
学校成立“快乐暑期我做主”夏令营活动及活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马校长 成员:张慧玲 张锋 各班班主任
二、参与成员及条件
学校二——五年级身体健康、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报名原则及方法
报名原则:坚持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参加的原则。报名办法:
1、凡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在家长指导下选择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多个活动。
2、学生填写报名表格,家长签字。
四、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拟开展以下活动:
1、与郑州日报社联合,开展“少年军校暑期夏令营”。
2、与宝龙生活广场的冠军溜冰场联合,开展“暑期溜冰培训夏令营”。
3、“我当小小地质学家”活动,主要参观河南地质博物馆,了解地球的历史和家乡河南的地质构造,丰富学生的地质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4、“探秘河南,爱我河南”——参观河南省博物院。让队员们了解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科技发展历程,感受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家乡河南的热爱之情。
5、“百年奥运,喜迎圣火”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奥运圣火在郑州市的传递活动中,感受奥运魅力,喜迎北京奥运。
五、活动时间
1、“少年军校暑期夏令营”
根据郑州日报社的相关活动安排,活动时间:7月2——7月8日。
2、“暑期溜冰培训夏令营”—— 宝龙生活广场的冠军溜冰场
活动时间:7月10——7月30日
3、“我当小小地质学家”——参观河南地质博物馆。活动时间:7月8日
4、“河南探秘,爱我河南”
活动时间:7月20日
六、活动总结
1、每次活动,每位队员记录自己的活动收获,都有记录;活动结束时,评选“优秀小营员”,并总结此次活动情况;
2、8月中旬对夏令营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以便今后借鉴。
3、8月——9月,开展“快乐暑期我做主”夏令营活动征文比赛。
篇10
工程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水利类其他专业课,工程地质由于实践性较强,野外地质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然而,传统的野外地质实习作业还依赖于手绘,无法跟上目前自动化、信息化作业的步伐。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完成学生手绘作业向电子化作业的转变。这不仅能够高效完成实习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电子化办公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工程地质;地质实习;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地质是一门以地质学为理论基础,服务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一门地质学科。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力学学科,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有关的工程安全评价涉及的地质问题。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分为课内基础理论教学和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主要基于已有的教材,讲解关于岩石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下水、岩体工程特性、大坝、隧洞、边坡等知识。而野外地质实习主要进行岩石、地质构造的辨识,了解、掌握不同的地质作用、地下水作用对工程岩体结构的影响,并初步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由此可知,野外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相关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是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与地质实习。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实习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实习过程中教学设备还处于八、九十年代水平,实习区域地形图长久没有得到更新,无法反应当前的地形地貌;学生的内业还是依赖于手绘,无法跟上目前自动化、信息化作业的步伐。就目前三峡秭归地质实习而言,该实习区域地形图较为陈旧、分辨率低且模糊不清,加之近年该区域工程建设频繁,因此容易产生识别误差;同时,学生需要购买地形图,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携带地形图也有一定不便。本文在谷歌地球可视化地形图的条件下,采用GoodyGIS和AutoCAD等专业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完成实习路线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实习过程相结合,不仅能够将地质调查的手绘向电子化办公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基本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基于谷歌地球,采用地理信息化系统开展地质实习内业电子化,不仅能够相对精确地反映当前的地形地貌特征,而且便于学生及时查找路线,辨别地质情形,同时还能够减少学生开支、减少实习过程中的载重负担。
二、基于GoodyGIS教改方案
目前地质实习过程中,学生根据GPS记录的点坐标以及该点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其他地质现象,在坐标纸上通过手绘出路线剖面图。在手绘过程中,剖面图的修改非常不便,而且手绘的图例也参差不齐。通过将GoodyGIS和AutoCAD软件想结合,不仅能够高效完成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GoodyGIS是一款基于谷歌地球API开发的应用软件,旨在扩展谷歌地球的应用,辅助获取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可自动生成用户指定区域CAD等高线,用户指定路线的地形断面图。
(一)教改对象
1.实习区域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系统收集三峡秭归县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信息,并录入地理信息系统。2.GoodyGIS与AutoCAD软件的培训与应用。开展学生实习前的培训辅导工作,熟悉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实习观测点的地质信息,熟悉采用GoodyGIS与AutoCAD软件绘制地质剖面。
(二)教改目标
1.形成集一整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实习电子教案与相关电子资源,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地质实习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团队。2.通过将谷歌地球、GoodyGIS和AutoCAD相结合,培养学生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电子信息化处理、使用能力,从而提升地质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与效率。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峡秭归实习区域的地形地貌电子化信息系统的收集,涉及到地质年代、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与防治等一系列数据的收集工作。电子资料的丰富及详实与否,直接决定了地质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一份;教改实施的具体方案/步骤一份;集实习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谷歌地球、GoodyGIS和AutoCAD)在实习过程中的引用指南等一整套教学教案;
三、三峡茅坪-链子崖实习路线
针对水利水电学院全院本科生(大三上学期),将学生地质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绘图从手绘向电脑绘图的转变,不仅提高地质实习内业整理效率,节省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开支,而且能够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地质实习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团队,最终提高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
1.记录沿途测点的GPS坐标,记录该点的工程地质(岩性、岩层界限、岩体工程特性)、水文地质特性
2.将GPS坐标与GoodyGIS生成的路线剖面图一一对应
3.基于GoodyGIS路线剖面图与沿途记录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性,采用AutoCAD绘制沿线地质剖面图。
四、结论
将地理信息系统与谷歌地球相结合,可以精确地反映当前的地形地貌特征,便于学生及时查找路线,辨别地质情形;另一方面,将GoodyGIS和AutoCAD软件想结合,能够高效完成路线剖面图的绘制,还能够让学生熟悉地质调查的电子化办公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地质调查整理、分析、绘图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实习区域的电子化信息收集工作,涉及地形、地质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繁重。为此,将教研室已有的纸质版地形图电子化,然后将该信息与谷歌地球信息对比、结合,在更新校正原有地形图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较为合理反映当前地形地貌的电子版地形图;同时将地质年代、地层界限、地层岩性、特殊地质现象描述与电子版地形图相结合,形成实习区域电子信息系统的核心文件。
作者:胡冉 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冠英,朱济祥.水利工程地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