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入选理由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是教育财政走向公平的内在诉求,同时彰显了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属性。
主要内容 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第一、二学年由财政按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和免学费标准补助学校;第三学年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由财政按照不高于三年级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人数50%的比例和免学费标准,适当补助学校。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继续按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中央财政按区域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西部地区20%,中部地区15%,东部地区10%。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不含县城)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出台背景
自2009年我国开始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逐步实施免除学费政策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障碍,如中职学生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需要免费资助的学生众多;中职的招生吸引力不强等。为贯彻落实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要求,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该意见。
时间 2012年10月22日
篇2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及其培养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GG0228。
篇3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政府统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社会各级各类办学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改革。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办学道路初露端倪。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河南、天津、江苏、海南、上海等地产生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模式,职教集团呈现出跨地区、跨行业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与各级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前提条件与基本保障,研究相关政策与制度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与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教育领域在体制改革中探索出的产教结合的新路径。根据其发展进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分为自主探索期、迅速发展期和深化改革期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为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8年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探索期,在这一时期,相关教育政策与制度初步建立。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交了《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鼓励经济部门和企业办好职业教育,首次提出“发展企业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办学”。1991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举办。”《纲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社会团体的主体地位,要求职业学校走产教结合的路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指出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道路奠定了基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些政策与法律明确了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路径、制度与发展目标,为社会力量自发办学提供了政策指引与法律保障,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从1999年到2005年,随着高等教育连续扩招,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逐渐转变角色,通过政策指导与协调,适时地推动职业教育集团有规模地发展。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了各级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并强调要依法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逐渐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纷纷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支持,浙江、江西、北京等教育部门陆续出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文件。
与此同时,随着自主就业政策的实施,就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2004年初,教育部相继出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办学理念,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自2005年起,针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国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改革。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要求公办职业院校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他们“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或“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决定》要求各地政府“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决定》还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同年11月,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决定》与会议的精神,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并创建了许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颇有成效的特殊模式,如以城乡联合、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问题反思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从自发组建走向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由办学主体逐渐转变为主导者、统筹者与协调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进各个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成为有效利用办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桥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为职业教育改革明确了发展方向,更新了办学理念,为职业教育集团确立现代教育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市场需求,规范、有序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如此,这些政策与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中定位模糊、干涉失当
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发展,有些政府部门未能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及时地由办学主体向统筹者、协调者转变,而是作出过多的干涉。在职教集团组建过程中,有些地方行政部门虽然提出自愿参加的原则,但实际上却利用行政力量牵强撮合,而不是靠市场力量自发推动。有的甚至用行政命令强制执行,“拉郎配”的现象屢见不鲜,造成集团内部关系松散,缺乏凝聚力。有的行政主管部门则为了赶潮流、追求政绩,在缺乏对社会动力的清晰认识与合理的系统规划的情况下,盲目鼓励组建或扩建职业教育集团,导致集团内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混乱以及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甚至出现有名无实的职业教育集团,浪费教育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还直接插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事务,越界制定管理章程、课程设置等,用行政命令代替职业教育集团的意志,侵扰了其办学自主权,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独立运行。
(二)政策与制度的指导落后,未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初期,政府的政策与制度集中在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当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时,集团内部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而政府却未调整工作重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制度。这些问题主要有:第一,各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权利与义务界限模糊,各办学主体对教育集团的短期与长期利益认识不一,产生多元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妨碍了职业教育集团的后续发展;第二,人事关系复杂,内部组织松散,管理制度停留在扁平化阶段,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办事效率低;第三,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动态把握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老套落后,缺乏改革动力;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没有保障,这在私立职业教育集团表现尤为明显。这些虽然是职业教育集团自身发展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与政策支持,单纯依靠集团内部力量,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良性的竞争机制
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并没有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各个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地发展水平尚难以作出统一的评价与认定。出于政绩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偏向大力发展公立职业教育集团,在优惠政策上有所倾斜,有的甚至还会过分保护。对私立职业教育集团的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导致私立职业教育集团在社会上举步艰难。又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有限,这些教育集团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壁垒,难以展开公平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职业教育集团难以真正应对市场需求。及时改进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不利于他们长远、健康地发展。另外,职业教育集团地区差异明显,京、津、沪、苏、浙、鲁、粤等沿海地区发展趋向成熟,豫、鄂等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而西部地区发展不足,这些欠发展地区的条件、资源有限,很难直接借鉴发展地区的经验,更需要探索出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本土化模式。如果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难以探索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与制度的策略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日益发展,现有的办学政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政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合理定位,创造优良的外部管理环境
在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承担起统筹者、规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逐步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各地区应建立统一、规范的行政管理制度,明晰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解决主管部门放权的问题,充分保障职业教育集团的自主办学权,尽可能地减少阻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社会制约因素。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与办学的社会力量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定位各办学主体的角色与职能,根据职业教育组织的属性和功能,确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权限和基本规范,努力实现教育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统一。各级管理部门还应改变以下达行政指令为主的王作方式,采取指导与监管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如制定贷款、投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信息、搭建合作乎台,建立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等,发挥统筹和协调的作用,为职业教育集团优化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管理环境。
(二)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办学机制
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在了解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建立并逐步完善操作性强、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如减免税收、贷款担保、提供奖励或资助等,吸引各行业、企业与个人积极投身职业教育;第二,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调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限制,整合社会、企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激活资本运作方式,适时地协调职业教育集团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第三,发挥龙头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加强宣传与推广,鼓励中小集团不断改进内部管理体制;第四,指导并监督各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同等标准的质量保证体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培训活动,实施统一的资格考核办法;第五,积极提供动态的行业岗位需求信息,搭建平台,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引进良性的竞争机制,逐步完善配套措施
篇4
一
《上海共识》的形成基于三个分析视角,即经济的、公平的和改革的视角。在上述三个视角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全面审视已有的经验,进而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这是本届会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作为最传统的分析视角,经济的视角着眼于分析职业教育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就,以及职业教育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和作用。公平的视角已经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公平的视角强调职业教育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以及其他社会属性如何,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在增进公平和包容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本届会议在上述两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对策建议: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经济目标,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系统的问责制,以使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办学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回应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在公平上,要从入学和结果两个方面考虑,建设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壁垒。
第三个视角——改革的视角,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改革视角主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一视角,会议在对目前的职业教育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作出质疑的基础上,提出要探寻职业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人类创新,支持全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式。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聚焦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公平方面,其局限性在近些年已日益显现。改革视角的提出,意味着要从更为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如果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的话,那么,改革视角中的职业教育除了上述两个方面,还涵盖了让学习者“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的内容。这一观念的变化,将为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转型革命。
二
会议提出的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为各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整体性的分析工具。经济和公平的视角可用于评估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改革的视角为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遵循新的分析视角,会议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将长期面临的六大挑战。一是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问题,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被剥夺,同时也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所以需要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二是在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需要消除和尽量降低这些障碍,并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三是需要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教育质量,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四是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转型以及扩大学习机会对财政的新的重大影响,确保为职业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五是在很多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缺少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六是职业教育与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需要职业教育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和通用技能。
基于此,《上海共识》围绕增强适切性、提高质量及促进公平、发展多种教育路径、加强信息建设、扩大合作伙伴、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宣传等7方面,提出了30多条政策建议,全面概括了会议提出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工作领域,为指导和协调各成员国政府及有关方面制定职业教育改革战略提供了完整的思考框架。
三
事实上,各国和各地区由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在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心及路径选择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特点,通过广泛的社会对话,形成新的符合实际的共识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转型应该体现更大的适切性和灵活性。为此,《上海共识》强调,要特别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与特定国家背景的适应性。这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思想成果。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城校互动 区域经济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成效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以城市为依托,职教发展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城校互动、资源共享”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自实施以来,形成了区(县)级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找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支点。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职业教育效益显著提高。永川职教基地建成至今,职业院校从26所发展到30所,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从4所发展到10所。在职教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发展到20个大类90余个专业,教学设备总值从1.6亿元发展到2.3亿元以上,资产总额从18亿元发展到21亿元以上。每年为社会培养了3成万多名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7%以上,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职教基地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22个发展到27个,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和提高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达到2万多人次。
经济持续增强。永川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其中,职业教育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从5亿元增加到5.8亿元、永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4.3亿元增加到5.5亿元。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永川技工”品牌的显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永川,促进了中山、大安、港桥三个工业园的形成,带动商贸、建筑、交通、旅游、信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新格局。
城市文明形象极大提升。职教城的发展使永川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社会公共文明程度极大提升。职教的发展不断扩大了城市容量,而且改善了城市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了三大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永川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目前,重庆职教城的师生为11万,约占永川城区人口的30%,中职生与高职生从原来7:3比例发展到3:7比例,职教文化已经成为永川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永川职教基地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永川城市化进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拉动了社会消费增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城镇化率具有高度正相关。据测算,每增长1万人的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将引起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平均增长1846.34人,城镇化率平均增长0.46个百分点。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政府统筹
永川“城校互动”模式实践的实质,就是政府统筹、资源共享、城校融合、互动发展,其中地方政府对职教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制度和服务手段的统筹是核心。
统筹规划布局。永川区政府在建设“重庆职教城”之初就把职业教育当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树立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新观念,把职教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中统筹规划。
统筹资源配置。根据永川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多主体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建设的待开发性和资源的可共享性四个特点,永川区政府加强了统筹、协调和整合作用。一是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各职业院校主办或主管部门领导参与,研究制定重庆职业教育基地院校间资源共享实施办法。二是在永川区委的支持下,由永川区政府牵头,永川区委和永川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院校领导参与,制订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共享城市公共资源办法。三是在2005午11月,永川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重庆职业基地建设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明确了20多个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既要按照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抓好落实,又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从而形成了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资源共享的格局。
统筹政策措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永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决定》等文件,并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配套政策,已初步构建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优惠政策体系和措施,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职教发展政策环境。
统筹招生与就业。为规范职业院校招生与就业,永川区建立了招生与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了《重庆职教城招生规则》、《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关于规范招生行为扩大招生规模的意见》、《重庆职业教育基地职业院校招生诚信公约》等文件,切实统筹招生部署、招生宣传、招生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劳动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为职教学生提供技能资格鉴定,人事、劳动部门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免费让学生和企业入场,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永川“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的启示
加大宣传,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紧密关联。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从业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城镇化进程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因此,地方政府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宣传,唤起广大市民和各行各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
加强统筹,制定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切实强化职业教育的干预作用,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强化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主要应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责任。统筹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实施宏观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统筹的重点体现在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规划、资源、发展和管理等方面,以确保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具体说来,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总框架,涵盖全日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等,将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待岗人员、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村劳动力等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范围。
落实和完善政策,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按照市场经济下“谁投资,谁收益。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地方政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仅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政策制度的投入。一方面,政府在落实和督查现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同时,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政府对各类型、各层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鼓励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在确保职业院校财政经常性事业经费的基础上,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设立职教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职教攻坚。职业院校也要加强自主资金投入,将学费收入全部纳入职教攻坚,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篇6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城乡职业教育 资源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改善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世界各国政府通过完善教育政策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做出部署,“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招生人数近30万人,更多偏远地区的适龄学生享受到平等职业教育。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合适的配置,是教育公平是否实现的评判标准之一。
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突出的矛盾,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少且质量不高,直接或间接加深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公平。如何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做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进步,平衡城乡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教育公平产生的积极作用出发,每个人都有学习和获取基础知识的机会,在相应的阶段不受到地域、经济、资源的等条件的制约,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条件,获得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保障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的公平。
2.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具有稀缺性。随着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输送一批技术技能型的高质量人才。把教育教学领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各种资源根据城市与农村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有利于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
三.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体不足。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比2014年增加666.11元,增长率为18.1%。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事业费比2014年增加1833.07元,增长率为20.07%。其次,从2004年和2005年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上看,2015年经费投入增长速度快,增长率高,但是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依然后劲不足。
2.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紧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行“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从区域之间来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大;从城乡之间来看,城市建设投入较大,发展具有优势,农村地区地理条件差,资源匮乏,偏远农村地区的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紧缺,主要表现为:
A.高素质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心在乡村,关键在教师。将教师资源合理优化配置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的基础。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数量上的差异。据统计,2015年我国毕业的515.47万中职生中,超过70%的中职毕业生入学时为农村户籍,但毕业后超过90%的学生在城镇就业。其次,在教师质量上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已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政策,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教师偏向城市流动,农村教师留不久。农村“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和招生压力繁重,工资水平档次却很低。工资水平是影响教师自愿选择工作区域的因素之一,在职业福利、住房条件、婚育保障等方面无法满足需求,教师生活难以得到好的保障。
B.教学设施设备差。软硬件设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发展的规模和质量。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的职业学校学校设施设备还不足城市的1/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免学费、免住宿费的待遇,建档贫困生还有经费补助,但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被迫降低教学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技能的学习。
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原因
1.教育财政经费比重小。我国今年来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速度较快,重视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2005-2013职业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来看,职业教育经费占总经费投入比例依旧偏低,难以满足未来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越来越大的形势。
2.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依然有较大的落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变化呈现U型变化,在2002年至2013年22年间,比例一直在3倍左右居高不下,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2,有优化的趋势,但还存在失衡现象,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依靠学校自身、企业投资和政府财政性经费支持,城乡之间经济不平衡,农村地方政府财政压缩教育方面的投入,经费不足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办学条件差,教师数量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政策制度不完善。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政府在各种配置中的权力过多,忽视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导致进一步的不公平。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合理调配作用,政府“有形的手”有助于把控市场的配置失灵。一是户籍制度政策有待完善。我国的城乡户籍制度存在已久,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造成了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区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农村居民一定程度上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目前户籍制度处于政策落地阶段,在政策的具体落实方面,城乡居民还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城乡教师编制和福利政策差距大,农村教师资源先天不足。由于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长期得不到提高,城市教师编制达到饱和,农村的教师编制还有许多空缺,享受的福利比城市少,晋升和发展空间小,企业投资少,年轻的教师偏好留在城市工作,农村的教师偏老龄化严重。
五.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教素质的制约,发展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普通师范毕业的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在实训操作教学方面欠缺,为教师团队提供实践技能学习的培训机会,到企业见习,增加农村教师参加发达地区的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培训机会名额。降低职业技术教师理论科研压力,把教师技能培训加入绩效考核指标。借鉴国外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定向培养理论加技能型的职业教育教师。聘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学,城乡之间优秀的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建立优秀教师流动机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训设备建设,城市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快速发展,就业资源共享,激励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建立适合本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成熟,加强城市与国际间合作,实现国际间的师资、管理经验等资源共享,深化城乡之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集团化教学,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
3.健全职业教育激励机制。健全职业教育激励机制从内外环境着手,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在环境方面要为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教学楼,加强农村落后地区的教学设施设备维修和建设,为教师提供稳定的住房、公共卫生和教育福利待遇;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制定公平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为农村职教学校制定优先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地区间的教师流动制度,宣传职业教育发展前途,改变农村传统思想认识,提高职业教育在教育阶段中的地位,鼓励优秀的大学师范生、城市优秀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去农村支教。建立与职业教育目标相符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在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下,鼓励教师以创新创业教学为主,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城乡间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4.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合理规划城乡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建立能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机制,推进城乡之间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流动,统筹规划城乡教育投资、教师、学校布局等资源的配置。以城市带动农村,对口支援,形成地区辐射效应。构建城乡之间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向互动,促进城乡的优势互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偏向资源匮乏地区,建立高效率的教育体系,利用社会企业技术资源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去,保证教学内容是社会所需要的,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公平目标。
5.规范资金管理,多渠道筹措经费。经费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经费来源主体多元化,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政府承担协调城乡之间经费投入的平衡,优先发展贫穷地区的职业教育,政府制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方捐赠,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建立健全资金稳定增长模式,有利于经费投入的公平。2002年开始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体制,规范职教资金投入的使用范围,明确专门用于职业教育的资金,保证专项资金的落实到位,完善公平公正的财政转移支付,针对教育资源匮乏的贫困职业学校,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给予专项补助,实现资金配置的横向和纵向的公平。
六.小结
职业教育是新兴的发展领域,均衡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政策导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客观存在,制定相对公平的政策,合理配置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保证受教育群体的机会公平、就业公平;优化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配,加快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缩小地区间差距还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坚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
[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2017.
[3]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4]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78.
[5]许金如,顾馨梅.教育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33:24-26.
[6]杨丹.城乡统筹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研究[D].西南大W,2013.
篇7
国外称之为“技术大学”的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亟待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层次。目前,发展我国的高职本科势在必行。首先,是国际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需要;其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再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发展高职本科的建议是:(1)突出高职专科主体;(2)形成“双线制”的结构;(3)构筑立交双向贯通;(4)创设高职本科制度;(5)开展高职本科试点;(6)升格少量优秀高职;(7)改造传统本科院校;(8)办好本科二级学院(高职);(9)完善国民教育体系;(10)创新“职业学位”制度。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三十六期顾坤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是理性选择》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促进大学生“能”与“德”统一,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二是进一步突破“跟踪、模仿”的旧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其次,要落实两个“每一”:一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成长,志存高远,成才成功;二是使每一所大学都内涵深厚,特色明显,优势坚挺。再次,要加强三个“推进”:一是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二是推进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高度衔接;三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最后,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三是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四是坚持教育改革创新。
摘自《江苏高教》2011年第一期王煌《质量内涵: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尺》
关于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
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有六大功能,每项功能可转化为若干个具体任务。一是改善沟通,具体任务为:(1)提供热点政策讨论平台;(2)界定统一的职业指导服务概念;(3)开发共用共享的职业指导术语。二是鼓励合作,具体任务为:(1)鼓励跨机构跨部门在具体活动中的协调合作;(2)在跨机构跨部门的问题上采取横向融合战略。三是明确公民需求,具体任务为:(1)明晰现有的服务状况,确认供应机构不足的部分;(2)管理客户群反馈意见,研究公众使用咨询情况;(3)开发公民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框架。四是提高服务质量,具体任务为:(1)制定质量标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2)开发职业能力框架,实施职业指导师认证计划。五是引导政策制定,具体任务为:(1)调整终身指导,提供机构的制度结构和发展战略;(2)明确终身指导是国家制定学习、就业、社会共荣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寻求政策支持,填补现有终身指导的供给不足。六是国际合作收益,具体任务为:(1)在欧盟终身指导政策论坛上支持各国参与;(2)在国际政策研讨会中支持各国参与;(3)传播各国独树一帜、行之有效的做法。
摘自《职教通讯》2010年第十二期郑静姝《欧盟构建与发展终身指导政策论坛综述》
关于职业教育的三的作用
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现阶段职业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1)职业教育可促进创业创新,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职业教育立足高中端创业,可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2)职业教育与产业耦合,可不断促进产业替代与升级。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能够与产业升级、产业调整相适应,为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产业装备调整提供高质量的具有专业技能或技术的职业人。(3)职业教育可使人不断融入主流社会,完成生产力转移。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浓缩与转移,一方面可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老三农问题及“农民工、失地农民、村落消亡”新三农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一期许正中《职业教育的三大作用》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是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国内的研究者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客观原因是:(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主观原因是:(1)专业成长不足,专业知识不足;(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3)自我期望过高。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一是环境和组织对策: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把握好心理咨询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三期邵昌玉,周宏《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办学 政府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合作办学支出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也抑制了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力度不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从而造成学生实训只能在教室进行,这种封闭的人才培养方式势必造成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是职业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合作办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加以保障。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第20条和第28条规定了企业对于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但并未规定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未规定企业必须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等。因此,无法约束和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深度参与中职专业人才培养。
2 政府完善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下,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着合作办学成功与否。而目前校企合作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需要有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建立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在校企合作上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立法方面,政府必须发挥其职能,通过修改和完善相关合作办学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政府在合作办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合作办学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职业教育法》是我国仅有的一部职业教育法律文件,缺乏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如地方法、行业法等,《职业教育法》很难真正贯彻执行到职业教育活动中。例如《职业教育法》中仅有“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这类原则性规定,而企业应当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并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违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在这部基本法中不可能做出详细规定,因此,国家需要尽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德国的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举世闻名,其法律基础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德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适用于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还有《职业教育促进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另外还有370多种职业培训条例,使得整个经济界各行各业有法可依。①
综观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和政策,1996年起中央陆续出台十几部重要的职业教育政策性文件,其中与中职教育相关的文件对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总体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和体制、资金投入、师资建设和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准入制、企业合作、教学水平评估等方面都做出诸多规定,其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完整性远胜于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法律。实际上这些政策在职教领域成为真正指导的规范性依据。但是,政策毕竟不是法律,因此,国家应把这些政策性文件上升为法律,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法还应考虑增加: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政府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上的责任;职业教师资格和培训;有关职业培训的内容;就业准入制(或资格证书制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针对具体责任主体的罚则等相关内容。
2.2 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中,过于原则性,难以执行。例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与相应税收优惠。”②对于如何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与企业税收相关的政策只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九条中提到:“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有关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查阅财税[2006]107号文却看不到任何“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与相应税收优惠”的内容。它只是提到税前扣除实习学生的报酬,却没有制订对接受实习学生企业的税收优惠办法。建议借鉴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制订明确的定额标准,研究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把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下去,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篇9
目前,指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三份“决定”。一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二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三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这些政策意见对校企合作的机制架构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思路,对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但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如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但这一规定是倡导性而非强制性,对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企业没有任何惩罚措施,更未规定由哪一个职能部门来行使惩罚的权力。
二、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法律化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工业经济时代,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因素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企业盈利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交通、廉价劳动力与土地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关键在于能提供良好的教育和高生产力的人力。对于转型为知识经济的企业来说,如果教育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的基础将会荡然无存。因此,只有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质量才可能显著的提高,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缺位带来的严重后果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企业缺位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严重影响。
首先,没有企业界的参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难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结构的改变而随时做出适应性调整;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难以紧密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制定。其次,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训课比例较高,由于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较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难以构建,学生的顶岗实习难以落实。最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与企业需求脱位,结果是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而大量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最大保障。以德国为例,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法律有《职业教育法》(1969年颁布,1981年修订为《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1965)、《青年劳动保护法》(1960)、《企业基本法》(1972)、《实训教师资格条例》(1972)。除此之外,德国各州还有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是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职业教育立法史。各行业部门负责给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机会,如提供合作学习课程,向高中学生提供实习职位等。
三、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实习相关法律体系
当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时,我们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尤其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中权益维护问题上仍存在法律空白,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校企合作相关的法规,这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所以,应尽快出台《学生实习法》或《校企合作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已经有其存在客观必然性的无名合同――校企合作合同或者实习合同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有法律明确规范和名称、有法可依的典型合同。这是教育实践的要求,也是一个社会法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强工伤保险制度建设
实习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必要途径。但是学生都是短期实习,其身份并不是企业职工而是在校学生,企业无法为其购买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安全生产技术指标。因此,国家可以考虑出台强制性的实习生工伤保险制度,所有开设生产实习教学安排的学校和参加实习的学生都必须依法参加这种保险。投保费用可以考虑由学校、政府和学生各自承担一部分,也要强制企业预留部分款项,而这部分可以利用企业因接收实习学生支付报酬而返还的税收来冲抵,如果顶岗实习学生无伤亡事故发生,则这部分资金可以返还给企业。这样,一方面学生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就由实习生工伤保险基金来支付,不管企业和学校有无主观过错;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企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意识。工伤保险救济只是事后救济,安全生产、无人身伤害事故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三)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职业院校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大军,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及人才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所生产产品(或服务产品)的质量,所以参与职业教育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由于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为了熟练掌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岗位技能,所以需要企业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参与校企合作,而所有的企业却都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所以我国应当通过税收手段给予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相应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而对于没能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开征相应的税种,使其间接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黄胜利.企业缺位:中国教育制度创新之困[N].中国经济时报,2008-07-09(5).
篇10
【关键词】兴安县中职学校 综合改革教育工作 问题 对策
2016年是贯彻落实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关键年,是全面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第三年。本人根据广西县级中专综合改革工作要求,结合兴安县2015年综合改革的工作情况,深入调查,收集资料,认真分析,对兴安县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对策。
一、兴安县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起点低。基础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安职业教育才开始筹划,当时校址设在兴安县湘漓镇沿河村,校名为“沿河农中”。在校学生数量不足30名,且生源较差,是当时未考上高中的学生;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设备欠缺,仅有一块学农基地,以种植柑桔为主,工业类、机械类教学设备几乎为零;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文化课教师,懂职业技术的教师极少;所开职业课程不全面,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主要以讲授文化知识为主,教学质量远跟不上普通高中,社会影响不大。
(二)规模小。覆盖面窄
目前,兴安县每万人口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不到60人,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5%,输送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兴安县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全县只有一所县级职业学校,一所师范类中职学校,接受学生培训能力有限,满足不了全县初中毕业生求技、学技的需要,没有办法覆盖到所有乡镇各农村家庭。
(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比例不协调
目前,普通高中有3所,职业学校有2所,是3:2的比例构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比例现为2.5:1,对照广西党委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规定的1:1的职普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沟通和衔接起来,致使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不少需要继续接受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直接流向社会,成为“无技”的新劳动者。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近几年由于“两基”攻坚任务艰巨,基层财政薄弱,可用财力不足,对教育事业投入有限,没有达到“同步增长”,仅有的投入几乎全部用于“两基”攻坚之中,根本没有办法挤出钱来投入职业教育,以致职业学校现开设的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的教学教研设施未能得到及时配备,教育教学用房紧张,办学条件得不到及时改善,跟不上当前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是没有整合好县内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形成“大职教”的发展理念和办学观念,只停留在职业教育是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事,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重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和共同推进的合力。
二是两所职校没有相互配合,有各自的弱点和不足,各自特点不好融合,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投入分散的局限,整合达不到最佳效果。
三是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民办职业学校为空白。
四是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配套制度(如学校的激励机制、奖惩办法、全员聘任制度等)没有完善,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推进学校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奖励工资后,受当今政策的局限,学校很难建立自主的激励机制,根本没有办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家仅限于完成基本工作量,不想多承担工作任务,出现了多干与少干一个样的被动局面。
(六)老百姓的成才观没有更新,择业观守旧
由于历史原因,兴安县农村老百姓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孩子只有考取大学,受过高等教育后,走向社会才是社会的有用之才,没有树立“业有七十二行,行行皆可出状元”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当今社会急需大量的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不懂得学职业技术也能成才的道理,死死盯住高考这座“独木桥”,觉得不读大学就没有用,找不到好的工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二、对上述问题的理性分析
(一)认识不到位
从政府层面来分析,政府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社会稳定及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矛盾需要解决,认为职业教育发展由教育部门管理就行了,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多。从广大群众层面来分析,老百姓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国民教育的补充部分,仅仅是为了解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之后的一种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认为学技术学专长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学生层面来分析,学生认为读职业学校没面子,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是普通高中不要的学生才读职业学校,自己没有信心,感觉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措施不到位
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一些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但对职业教育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没有深入调研,逐一解决,特别是一些配套措施没有完善。比如:在严格推行就业准人制度,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相关部门就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对企业厂矿的用工控制不了,对个体私营企业用工就更难把握,导致以用促学措施落实不力。
(三)主观努力不够
从主观上看,兴安县的职业学校从始建到今,为了生存,经历了艰难的矛盾斗争和转型考验,遇到了很多困难,受到了许多挫折,虽然经过努力克服了一些困难,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谋求发展,通过发展化解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创新措施不够多,教育主管部门精心指导也还不够给力。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当地财力确实有限,公共财政需要解决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需求很大,很难顾及方方面面。而对于政府来讲,已经把主要财力用于“两基”攻坚,确保“三个增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自然就有局限。
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兴安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更新职业教育观念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认真学习关于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坚决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题。
二是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及区、市、县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用政策法规和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指导工作,规划实践。
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县三级职业教育工作大会精神,完成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用物化的工作成果向社会展示和向上级汇报。通过学习、宣传,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形成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全民关注职业教育,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大办职业教育,办大职业教育的格局。
四是要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要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兴安全体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服务。
五是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和保障公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事实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对头,方向正确,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面貌和深刻的变化,必须坚持下去。
六是坚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线。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可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模式,构建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授予技能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创业干事的本领,让他们走向社会时有一技之长。
(二)多渠道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多元投入C制,县政府可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按职工当年计税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职业学校要通过财政贴息贷款争取信贷资金。此外,还可倡导组织民间资金创办职业学校。各职业学校也要从有限的学费补助收入中拿出20%―30%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应通过多方的不懈努力,建立健全新型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全力解决县职业学校和兴安师范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问题。
(三)做好宣传,扩大办学规模
一是要加大办职教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职教优惠政策,特别要宣传现在的职业教育是“上学免学费、入学有补助、就业有技能、升学有渠道”的教育;要大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使职教政策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风气,并形成新的求学观、成才观和择业观,促进企业形成不求高学历、先培训后上岗的理性用人观念,让初中毕业生踊跃报读职业学校。
二是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公办、民办一起上,力求在办学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三是加大政府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压缩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对普高招生严格执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确保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有足够的保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师资是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同志也曾说:“办学校第一是选教员,有了好教员,才能教好学生,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是当前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一要吸引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改善师资结构。二要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信息化教改培训,建设“双师型”职教队伍;三要深化职业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五)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做好升学就业服务
一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使职校毕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