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篇1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6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8-01

康复医学已近百年的历史,相对脑病康复、骨病康复来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并未被广泛认知,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本身存在各器官系统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而言,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临床价值[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86例65岁以上的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65-82岁,平均71.6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止咳祛痰及茶碱类药物等支持对症治疗。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主动康复。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法。同时结合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操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这些保健操可以带动胸背的呼吸肌运动,有助于缓解呼吸肌的疲劳,可增强下肢肌力及下肢的灵活性[2]。

1.2.2营养康复支持。肺康复患者病程较长,消耗大,患者体质虚弱,故应加强营养,尤其注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3]。我科室根据辨证施膳总结出一系列利于肺病康复的餐饮处方,同时嘱患者三餐定时定量,以餐后不感到腹胀为度,忌饮食过量,忌食用不卫生、不新鲜或生、冷食物。

1.2.3合理氧疗。肺病患者肺功能受到损害,加之肺部感染,进一步阻碍了肺泡气体的正常交换,结果引起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气又不能顺利地进入血液,因此大多数患者处在缺氧状态,要向患者介绍吸氧的好处,使其配合治疗。

1.2.4帮助排痰。支气管扩张、COPD、肺心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感染时,均可出现痰液增多的现象,应告知患者原因,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使用药物后或推拿、拍背、引流等手法帮助患者将痰液尽快排出体外。

1.3疗效判定。疗效判定:显效: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基本无咳嗽,无喘息、呼吸困难。有效: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X±S),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两组相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肺病康复的诊疗方案也已成熟,在国内很多医院已将肺病康复作为康复科的一个项目进行临床科研,通过药物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进行肺康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具体到本次研究,我们首先向患者普及疾病原、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措施及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等知识,并且加强治疗期间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使患者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合理氧疗、食疗、呼吸功能锻炼结合机体锻炼等。

我们为患者安排的主动康复主要着眼于呼吸功能的锻炼。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呼吸操练习以增加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其次,由于此类疾病的慢性进程,患者能量消耗大,容易引发营养不良而使病情加重,及时补充营养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它对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极为重要。因此,呼吸肌的收缩力受到患者全身营养状态的制约。对存在营养不良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提升其呼吸肌的肌力,改善疾病预后。

另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多存在长期慢性低氧,可引发肺血管广泛收缩及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对此应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氧疗。长期氧疗能显著提高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消除组织低氧状态,防止甚至逆转低氧所引发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显示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有助于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掌握肺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青,余海滨,余学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3,28(5):642-645

[2]封玉琴,胡冰.营养补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促进作用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67-68

篇2

【关键词】急诊内科;疾病谱;调查;分析

广州是我国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疾病谱较广。为了探讨我院急诊内科疾病就诊规律、就诊特点及提出相应的医疗管理措施,特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1 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诊内科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诊内科就诊患者,无性别、年龄限制。

1.2调查方法

通过我院目前使用的广州市讯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日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种排列等数据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同一患者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急诊内科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在2008-2012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岁组的青年为多,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数也相对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详见表1

2.2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间,我院急诊内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分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诊人数最少,从9月份起,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再达小高峰,详见图1。

图1: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分布

2.3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间的分布

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高峰时段为20:00―24:00,此时段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统(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详见图2。

图2: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时间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种分类

在2008-2012年期间就诊急诊内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少。详见表2:

3 讨论

3.1 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人年龄分布特点以14-30岁组的青年患者居多,这部分人群占总数的37.38%,可能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学,集中在夜间急诊就诊;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生理状况也逐渐衰退,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同时,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诊内科就诊人数增多。因此,应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 [1]。

3.2 在急诊内科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护人员 根据我院急诊内科患者时间分布、病种排列等就诊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3月份广州为潮湿雾霾天气居多,早晨常有雾霾天气出现,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在有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带上口罩,防止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变,人们在误食变质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这个月份为学校假期,外来旅游人员较多,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容易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天气炎热在户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后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引起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同时也发现,20:00―24:00为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时间,大多患者多处于上班工作时间,不方便就医,所以在夜间时间造成了一个就诊小高峰。夜间时间,内科和其他科室门诊均停诊,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诊内科,这也是导致夜间小高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夜间人们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饮酒过量、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此外,夜间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间发生,发病急且病程严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病人及时有效地就医诊断治疗,是有效缓解夜间小高峰的一个重要手段。

3.3 急诊内科医师培养方向需根据疾病谱变化而调整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内科的70%以上,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统疾病虽然排在首位,但根据5年的比例分析,未见明显增长趋势,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和人们注重呼吸道卫生有一定关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过量喝酒吸烟,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急诊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突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力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上有所进展和突破,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 于启林,朱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28826 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3] 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4] Linda F.McCaig,M.P.H.National hospital ambulatory medical care survey:2000 emergency department summary[J].Advance Date For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326.

篇3

【关键词】腹部,急症;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49-02

上腹痛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上腹痛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可牵涉到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及病情危重等特点,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现结合我院急诊内科自2013-03-2013-10间就诊的216例急性上腹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掌握上腹痛的特点,分析判断其病因。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3-03-2013-10以上腹痛为主诉就诊于急诊内科的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8例,年龄14~89岁之间,平均年龄(38.9±8.9)岁,其中年龄大于60岁患者65例,占31.6%,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5min~1周,平均时间(9.9±3.4)h。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就诊后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记录年龄、性别、腹痛特点,详细查体,所有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均常规行血常规、胰腺炎酶等检查,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选择性进行心电图、胸腹部平片、腹部B超、胸部CT、心肌标志物等检查,诊断明确后根据病情留观或者住院治疗。

2结果

在216例急诊腹痛患者中,其中急性胃肠炎67例,占31.02%,胆囊炎、胆囊结石41例,占18.98%,消化性溃疡33例,占15.28%,急性胰腺炎27例,占12.50%,肠梗阻18例,占8.33%,胃肠穿孔6例,占2.78%,急性阑尾炎11例,占5.09%%,急性冠脉综合征5例,占2.31%,主动脉夹层4例,占1.85%,酮症酸中毒2例,占0.93%,肺部感染及胸膜炎1例,占0.46%,1例剧烈上腹痛患者诊断不明,入院3min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15例患者诊断明确,确诊率为99.54%。大部分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共死亡3例,其中主动脉夹层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诊断不明1例,死亡率1.39%

3 讨论

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疾病168例,占77.78%。此外还有肠梗阻、胃十二指肠穿孔、阑尾炎等患者35例,占16.20%。消化系统疾病203例,占93.98%。消化系统外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12例,占5.55%,以心血管疾病为主(4.30%)[2],而在本组病例中,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为4.17%。诊断不明1例,占0.46%。根据腹部九分法分区,上腹部疼痛多由胃十二指肠、胰腺、胆囊等疾病所致,本研究结果符合上述结论。

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详细的问诊、查体,及辅助检查,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不难确诊。在诊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①密切观察腹痛体征变化,尤其对老年或者久病体弱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②判断病因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侧重,40岁以上患者突发上腹部疼痛要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动态监测及心肌标志物检查,以识别心脏病变[3],老年人要考虑消化道肿瘤,而女性则应排除妇科疾病;③对于消化系统外疾病,但又以上腹痛为惟一主诉的患者要高度重视,一定要考虑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此类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诊断、治疗不及时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在临床中,急性腹痛的诊断思维常用以下方法:①降阶梯临床思维方法:降阶梯临床思维是指在急诊临床工作的鉴别诊断时,从严重疾病到一般疾病,从迅速致命疾病到进展较慢疾病依次鉴别的思维方式。在急性上腹部疼痛的诊断中,结合患者的腹痛程度、一般状况,首先判断患者有无生命危险,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因上有无危机生命的疾病。如上腹剧烈疼痛,需考虑主动脉夹层;腹痛伴出汗、胸闷,有高血压、老年、抽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时,需考虑心血管急症。②腹痛程度、体征是否相符腹痛患者,在腹部查体中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腹痛程度相符,一般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患者,胃液、胃内容物渗入腹腔,刺激腹膜,往往腹痛剧烈,查体可见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剧烈腹痛的患者,在腹部查体中无明显异常,腹痛体征和腹痛程度不相符,首先考虑消化系统外疾病,如主动脉夹层等。

总之,上腹痛病因多为消化系统疾病,但是心血管疾病占有一定比例,且病情严重,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急性腹痛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尽早作出准确评估。对于暂不能确诊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多进行严密动态观察,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田玉和,刘春洪.急性腹痛待查诊断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92-93.

篇4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性化护理;康复

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至粗隆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骨质脆而疏松,易发生骨折[1]。且老年患者多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院近年来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康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干预组4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2.3±3.2岁。合并疾病:高血压40例,糖尿病35例,呼吸系统疾病32例,冠心病24例。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66-85岁,平均年龄71.2±3.4岁。合并疾病:高血压41例,糖尿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冠心病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牵引护理,保持牵引装置正确、有效。同时,积极预防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每天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并利用牵引床的吊环做扩胸运动,使痰液及时咯出[2]。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做股四头肌舒缩训练及踝关节屈、背伸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运动功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患者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消除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积极和老年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多给予其关心和鼓励,消除其心理上的恐惧、焦虑、孤独和抑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定期深入病房,详细询问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由专人负责每日打扫病房,保持病房的整洁,开窗通风,为病房创造良好的环境。夜间进行诊疗操作以及开门和关门时动作要轻,以免打扰到患者的休息。

1.3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 治疗2个月后,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运动功能恢复良好视为康复效果优;骨折有所愈合,未出现或出现1种并发症,运动功能有所恢复视为康复效果良;骨折未愈合,出现2种及以上并发症,运动功能为有所改善者视为康复效果差。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如表1所示,经人性化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康复优良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康复优良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优 良 差 优良率(%)

干预组(42例) 37(88.1) 3(7.1) 2(4.8) 95.2*

对照组(42例) 30(71.4) 4(9.5) 8(19.0) 81.0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 论

医院积极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是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建立和服务措施的落实来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目前,人性化护理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其中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意义重大。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较为常见,临床治疗的方法很多,保守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但需长期卧床,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手术治疗对于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4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了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了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康复优良率为95.2%。

有效的人性化护理可使老年患者心情愉悦,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自觉地做好主动锻炼和配合辅助功能锻炼,从而加速了骨折的愈合,缩短了住院天数[4]。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培佳,胡静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与康复护理[J].上海护理,2008,8(3):52-53.

[2] 邝丽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94-95.

篇5

【关键词】

肠梗阻;结肠癌;手术;益维宁

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由此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的主要脏器功能减退,应激能力有所下降,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老年性结肠癌并发急、慢性肠梗阻较为多见,也是引起老年人结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在外科手术治疗梗阻性结肠癌患者中,我院采用先内科治疗后手术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梗阻性结肠癌患者32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5~78岁,合并心血管疾病9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3例。对照组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43~7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6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4例。32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1.2 方法 实验组18例加用益维宁治疗后进行手术;益维宁点滴,每天6 mg,维持24 h,连续3 d。对照组14例手术前给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等,之后进行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手术切除率,恢复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根治率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梗阻性结肠癌的治疗,一般认为,一旦确诊需及时手术,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在保守治疗8~12 h后,症状体征无缓解且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治疗。但是,梗阻性结肠癌急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如肠漏,容易造成腹腔以及切口感染,所以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往往需要二期手术。因此,缓解肠梗阻,避免急诊手术成为目前的难题。

既往有报道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一部分患者的肠梗阻得到缓解,使得急诊手术转为限期手术,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手术前应用益维宁,益维宁是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含有14个氨基酸多肽,可以使消化液分泌减少,降低肠腔内压力的升高,从而改善肠壁缺血,缓解肠梗阻的症状;另外益维宁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作用,不仅可以抑制内分泌肿瘤的增值,还可以抑制实体肿瘤增殖,即其可以通过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来降低肿瘤生长所引起的肠梗阻。本研究实验组应用益维宁进行手术前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根治率明显增加,急诊手术率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实验组18例梗阻性结肠癌患者采用益维宁进行术前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手术根治率,减少了并发症和急诊手术率。虽然结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但是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做好结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处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根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彻,李幼生.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3-45.

[2] 黄达仁,李光昭.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中国综合临床,2005,21(5):450.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周期的延长,老年人良性、恶性胆道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明显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并存多系统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等,加之老年的生理特点增加了老年患有胆道系统疾病的病人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因此,做好老年胆道疾病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及护理,对手术本身和术后痊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院2005~2009年以来共收治56例,认为加强对术前、术后的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康复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胆道系统疾病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良性胆道系统疾病52例,恶性胆管癌患者4例。随机分为LC组30例,OC组26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占30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合并糖尿病10例。

1.2 手术治疗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LC组均采用四孔法。取头高脚低20度左右,左侧倾斜20度左右,CO2气腹压力为33~1.87Kpa,具体操作胆囊切除术。术中8例由于胆囊周围广泛的粘连而转开腹手术治疗。OC组,对胆总管结石,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胆管癌则胆总管空肠左右肝管roux-y吻合术。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期末CO2分压等。

1.3 观察项目术后主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输液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液体的量和颜色,使用止痛剂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是否有并发症。

2 结 果

经老年病人围手术期住院治疗观察LC组优于OC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肺部感染并发症低,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早期下床后动,早期进食,有利于康复。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全面体检,细致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每一个高龄患者的全身功能情况都要全面认真的了解。护理人员必须协同医生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在急诊情况下,也要对重要生命器官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生化、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糖、血糖等。同时要观察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及生命体征。如发现高血压,除予以降压外,每天定时测基础血压,直至恢复正常再维持1周,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并加强术后护理。如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则应积极给予纠正,尽一切可能在术前将各系统功能调整到正常或基本正常范围,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1.2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由于年龄大,住院后思想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往往又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因此,主管护士应热情接待,介绍住院环境,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经常与之交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耐心倾听其因疾病所致的恐惧和顾虑,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前的各项注意事项,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 胃肠道准备为了避免手术中因恶心、呕吐发生窒息及吸入性肺炎,防止术后腹胀等,一般手术前一日进食流质,术前禁食12h,禁水4~6h。

3.2 术后护理

3.2.1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腰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h,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4~6h。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多取低半坐位卧式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减轻刀口疼痛。

3.2.2 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一般每15~30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1次,至少连续4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每60min测量1次。平稳后可改为每4h 1次。体温一般为每2~4h测量1次。术后3天内若体温不超过38℃,可不予处理。

3.2.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静脉补液。记录每小时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记录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皮肤的温度、湿度和颜色,观察敷料渗血情况,每日计算24h出入液量,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契压、尿量、尿比重、脉搏的变化调整补液量。定期抽血了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情况,及时纠正失衡。

3.2.4 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四肢,防止长期卧床而血栓形成,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2.5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也是术后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常见的引流管有T型管、腹腔引流管,其次为胃管和尿管,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应首先将各管与事先备好的各种引流装置接通,妥善固定,尤其是T型管应用胶布、别针把T型管固定于床单上,管子的长度是当患者向对侧转动90°时没有任何牵拉力,对神志不清、不合作者须束缚其肢体,防止因躁动,而误拔引流管,固定引流管时,即要防止张力过大而滑脱,又要防止引流管太长致扭曲、折叠而不通,一定要保持引流管通畅,置引流管多者应做好标记并记录各管引流物的量、性质、颜色,发现引流管脱出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腹腔引流袋、尿袋每3d更换一次,防止逆行感染。T型管是预防胆道梗阻及进行胆道造影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T型管护理上除妥善固定外还应注意以下环节:观 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注意是否清亮,有无残余结石、絮状物等,引流是否通畅,引流口周围有无胆汁渗出,应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一旦出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有胆汁渗出,须立即报医师处理;术后48h内,由于麻醉和创伤对肝脏的打击,胆汁的引流量较少,每日为100ml左右,以后逐日增多为300ml~500ml。胆汁量与颜色的变化反应了病情变化。若胆汁为血性,提示胆道出血;若胆汁变绿,提示胆道感染;若胆汁异常稀薄,引流量每日>1500ml以上,提示患者肝功能极差且有水电解质紊乱的可能;若胆汁突然减少,则要考虑有无残石、蛔虫堵塞;保持T型管通畅,术后经常捏挤T型管,挤压时勿牵 拉,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都要给予协助,保持引流袋低于引流口,防止折压、脱出或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由于老年人并存病多,消化吸收功能差,常有低蛋 白血症、贫血、维生素缺乏等,不利于伤口愈合,拔除T型管可延长至术后3周患者体温持续正常,饮食恢复,T型管造影无异物、无残石、无狭窄,拔管前 间断夹闭T型管24h以上,观察腹部体征与进食情况,无腹痛、发热、进食良好可拔除T型管[1]。

3.2.6 饮食胆道手术2~4d后肠道功能恢复,可多次少量进食全流质,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差,8~10d可以进食软食,易消化、低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类食物。

3.2.7 做好基础护理与出院指导手术后一周内,患者往往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应经常巡视患者,观察病情,认真做晨晚间护理,尤其是禁食期间唾液、消化液分泌减少,每天做二次口腔护理,预防 口腔感染,使患者感到清爽舒适;帮助患者修剪指甲,嘱患者勿挠伤皮肤,观察皮肤黄染的程度是否减轻,经常给患者更换内衣、床单、被罩,保持皮肤清洁,减轻瘙痒,协助患者改变,早期活动,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需长期带T型管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交待管理维护方法,对痊愈出院的患者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服药、复查、饮食、休息等[2]。

3 讨 论

做好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前要做好心理工作,特别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灌输对手术有信心,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对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分析,LC优于OC。LC术后切口感染率低、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少,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对老年病人为了防止肺部感染给吸氧,雾化吸入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痛、使用抗菌素等治疗,对病人施行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胆道疾病发病率也增高,并存多系统疾病,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外科微创手术也发展。在基层医院也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等先进技术,使护理人员更高的要求。在老年胆道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对复合多种病,不能忽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病房

最近几年,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领域的疾病诊疗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应症状也在不断拓展,在危重症患者抢救,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与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11年1月开始先后对55例胸科手术、颅脑手术、创伤昏迷等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纤支镜诊疗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了护理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12.3)岁。其中胸外伤患者7例,胸科肿瘤手术患者23例,颅脑手术患者10例,创伤昏迷患者15例。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3—26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无力、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衰竭,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5例,气管切开患者22例,机械支持通气3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纤支镜治疗的基本要求,无治疗禁忌症状出现。

1.2 护理方法 在纤支镜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检测血气分析、胸片、ECG、SpO2,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检测结果。同时就纤支镜治疗的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术前根据主治医生的要求检查纤支镜及其组件的性能情况,并根据医师吩咐将2%里卡多因5ml经射流式雾化器纯氧驱动雾化吸入麻醉气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者的分泌物吸出,存在黏稠的痰液、痰栓、血块栓,纤支镜吸引有困难时,可反复用370C灭菌生理盐水每次10—20ml灌洗,每次操作不超过20秒,总时间20—30min,总量达到100—150ml。治疗结束前再依据痰培养结果注入静脉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3—5ml于病变较重的肺段内。吸痰、灌洗时注意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如SpO2≤70%,应暂停治疗,待SpO2>90%时继续冲洗,尽量避免无效操作,患者不能耐受时,缩短操作时间,可间隔6小时后重复操作治疗。

1.3 结果 除一例治疗时发现肺癌切除袖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通气受阻,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余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文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是0.05%—0.08%。在纤支镜治疗中心律紊乱发生率为24%—81%。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

2.2 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在纤支镜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之外,还应该强化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湿化不佳或吸痰不好的情况,可常规用糜蛋白酶4000u加地塞米松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增加吸氧量,并能有效地湿化患者的呼吸道,还能达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由于纤支镜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经常吸痰,在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吸痰动作的轻柔,深浅要合适,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糜烂等现象。吸痰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秒之内,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现象。

2.3 做好纤支镜的监护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纤支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做好纤支镜治疗期间的护理。在这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护理人员主要采用低频率、大潮气量控制患者呼吸,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要积极处理呼吸性碱中毒问题,如在纤支镜综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碱性中毒现象,应该及时调节阻力帽,加长呼吸器到病人气管导管之间的管道,同时加大患者生理死腔,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碱性中毒症状。

总之,纤支镜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要保证病人安全,顺利完成治疗,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操作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迅速准确,连续操作不宜超过30min,吸引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以内,采取间歇吸引的方式,避免造成气道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呼吸道潴留物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的病人行纤支镜气道吸引、支气管灌洗、局部注药,其优点是直视下进行、目的性强、效果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因气道阻塞所致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的控制,明显缩短患者留住ICU的时间,降低住院周期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德,杨宝武,王海锋,管清柏,程玉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8).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12月开展无痛胃镜诊疗患者316例,男178例,女138例;年龄16~70岁,平均42.8岁。临床表现:上腹痛128例,上腹饱胀不适106例,黑便33例,吞咽困难29例,胸骨后烧灼样痛17例,胃结石3例。

方法:术前对患者病情、脏器功能做综合评估,确认患者无麻醉、胃镜检查禁忌症。术前谈话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室及复苏区配备氧气、多功能监护仪、气管插管器械及呼吸机。胃镜检查前常规禁食、禁饮。检查时患者左侧卧位于检查床,鼻导管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并记录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咽喉部用利多卡因胶浆局部麻醉,放入带有固定带的咬口垫后,静注瑞芬太尼0.5μg/kg,3分钟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1.5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稍用力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插胃镜,胃镜进至幽门停止推药,如需活检治疗或患者出现躁动则缓慢追加剂量。术中和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如术中出现呼吸频率降低或屏气、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等情况对症处理。诊疗结束患者开始苏醒后移至复苏区直至完全清醒,再休息10分钟方可离开。

结 果

所有病例均对操作过程无任何记忆,术中无1例恶心、呕吐现象,满意度100%,且BP、P、R及SpO2均在安全范围。并发症:轻微头昏8例,一过性呼吸抑制2例,术后呕吐1例。术中心率、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心率下降时给予阿托品0.3~0.5mg,血压下降时给予麻黄碱6~10mg。SpO2下降时采取抬高下颌等方法增加通气后很快缓解。

讨 论

无痛胃镜检是近年来物发展应用于消化内镜的一种新型检查技术。使用短效镇静麻醉剂,使患者处于麻醉状态下完成诊疗过程,没有疼痛、恶心、呕吐等恶性应激反应,不会留下任何痛苦的记忆,同时利于医生精细操作和提高检查治疗质量。相对于常规的胃镜检查,更加具有人性化,符合当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无痛胃镜扩展了胃镜的临床应用。普通胃镜检查时病人不易坚持,难以耐受,致使诊疗不成功或不彻底,而无痛胃镜能提高诊疗准确性,尤其是在活检及止血治疗中[1,2]。

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剂,半衰期短,输注浓度和血药浓度呈正相关。因此,麻醉深浅易调控,起效快,苏醒迅速完全。丙泊酚用量存在个体差异,与年龄、性别、体重、有无饮酒史及毒瘾史有关。对年老体弱及有其他系统合并症患者,应注意丙泊酚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咳痰明显者、严重阻塞性肺疾患、上消化道大出血、患严重高血压、心肝肾疾病、有麻醉镇静药过敏史者均应视为绝对禁忌证。严重鼾症及过度肥胖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宜慎重[3]。

总之,通过对316例患者实行无痛性胃镜检查,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高。无痛胃镜技术是安全、舒适、无痛苦的方法,具有使病人在检查治疗过程中保持安静状态,心肺功能稳定,减少了心、肺并发症,具有普通胃镜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人们对检查手段无痛化要求的提高,无痛胃镜技术也被愈来愈多的患者认识、接受。

参考文献

篇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60例,男90例,年龄55~90岁,平均年龄(74.5±7.5)岁,体重35~75kg,平均体重(55.5±8.5)kg。其中呼吸系统慢性病、糖尿病、脑血管硬化、Alzheimer症、心脏功能不全者分别为50例、10例、100例、35例、15例。诊断为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衰、脑出血、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别为25例(16.67%)、40例(26.67%)、10例(6.67%)、3例(2%)、40(26.67%)、30例(20%)、2例(1.33%)。将其分为心血管组80例,脑血管组70例。

1.2方法

心血管组患者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其中S-T段压低患者、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病理Q波患者、电轴左偏患者分别为:41例、20例、10例,其中有的患者胸部平片检查结果显示正常,8例患者心电图显示正常,其中1例患者显示上消化道造影,诊断为胃炎。脑血管组患者给予头颅CT平扫,结果显示:脑出血、脑血栓患者分别为40例、28例,无异常2例。1天后,未发现异常者再进行扫描仍未发现异常,留院观察后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根据疾病的症状与特征,给予对应的治疗措施。急性脑出血应当注意降低颅内压力与控制出血量。冠心病、脑梗塞、心绞痛等病症治疗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血栓的溶解;②血管扩张相关药物的合理使用,提升组织的血流量,有效改善患者心脑细胞血液供氧能力;③将坏死组织周边的细胞有效激活,促使其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好转并顺利出院140例(93.33%),死亡10例(6.67%)。其中在120接诊过程中死亡4例,入院1天内、入院1~3天内、入院3天以上、分别死亡3例、2例、1例。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常见病,死亡率位居人类死亡原因之首[2]。本研究心脑疾病患者150例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与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为80例和70例。调查研究显示,心脑疾病发病具有以下特征:①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位居首位。常见的有:脑梗塞、脑出血等;②心血管疾病仅次其后。常见的有: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等;③与此同时,老年心脑疾病常常与其他疾病并发,给诊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增加了住院时间和家庭经济负担[3]。本研究显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6.67%,死亡原因主要有:①突发病情,未能给予有效抢救;②120接诊时间较长,错失了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③病势凶猛,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④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弱,肝脏功能明显减退等,容易引发多脏衰竭等相关连锁反应,使得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不利于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4-5]。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本院计算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急诊科2005~2010年间收治的因使用抗菌药物前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共120份,并分别就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原发疾病、涉及的抗菌药物、临床主要表现、诊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 在120例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病例中,男109 例,女11 例,年龄20~65 (平均43)岁,饮酒量20~350 ml。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男性(90.8%)远多于女性,可能与喝酒人群中男性占大多数有关。

2.2 原发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54例、消化系统疾病23 例、泌尿系统疾病21 例、牙周炎5 例、皮肤感染3 例、阴道滴虫3 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1 例。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与原发病无相关性。

2.3 致双硫仑样反应所涉及的抗菌药物 其中注射给药的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等,以及口服给药的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甲硝唑、呋喃唑酮等。详见表1。提示: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以注射给药发生率最高(占81.1%),且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占大多数(90.8%)。

2.4 临床主要表现 轻度反应78 例(65%),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痛、多汗、视物模糊、幻视、心悸;中度反应40 例(33.3%),除上述表现外尚有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嗜睡等;重度反应2 例(1.7%),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胸痛、濒死感、精神异常、低血压表现。

2.5 诊疗方法 对于应用可致双硫仑样反应抗菌药物的患者,如有饮酒或接触含乙醇的药物、食品等,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症状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要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对症治疗,必要时行心电监护、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肝功、血糖、心肌酶检查,静脉给予维生素C、地塞米松、纳络酮、多巴胺、呋塞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积极治疗。全部患者由于就诊及时、治疗得当,均获痊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中发现静脉注射含头孢哌酮成分者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3.3%),故在注射头孢哌酮包括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等加酶抑制剂时,特别要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告诫患者停药后10 d 内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含食物)。

3.2 本次调查中口服抗菌药物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虽然不高,倘若院外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得不到医院有效及时的救治,所以仍存在较大危险。特别是在口服抗菌药物比较泛滥的今天,许多患者在药店便可得到口服抗菌药物制剂,药店人员又对双硫仑样反应没有足够认知和重视的话,往往不会提醒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或用药后7 d内不得饮酒。

3.3 抗菌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时间大部分患者在饮酒后5 min~1 h 内出现,反应较快,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部分患者发病急,若不能及时提供用药史,极易被误诊为酒精中毒、食物过敏、急性冠脉综合征[1]等而延误救治,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提醒临床医生一定要将此双硫仑样反应与过敏反应、输液反应、乙醇中毒、心血管疾病等相鉴别。

3.4 有效的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有明显作用[2],故要提醒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重视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氢化可有松注射液[3]、去乙酰毛花苷注射剂、尼莫地平注射液、前列腺素E2注射液、藿香正气水[4]等药物的溶剂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与抗菌药物配合使用时均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某些食物如乳酪、牛肉、动物肝脏、香肠、蚕豆、菠萝、香蕉、腐乳、发酵食品(如糯米酒糟)、水果酒、咖啡类食品、巧克力、腌制品、渍制品(如酸菜、泡菜)、松花蛋、多种鱼类、蚌壳类等均含有丰富的酪胺、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二羟苯丙氨酸等成分,这些食物与乙醇代谢途径相同,若同时使用头孢类等抗菌药物,则同样有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3.5 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反应程度与药物剂量及饮酒量呈正相关。对酒精敏感的患儿,医护人员应告诫患儿家长在使用抗菌种药物期间或停药后10 d 内尽可能避免接触任何类型的含醇制品及以上食物,包括用碘酒皮肤消毒或乙醇擦浴降温,如可以改用聚维酮碘消毒。

参 考 文 献

[1] 贾海燕,庞洁.双硫仑样反应20例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体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491.

[2] 胡燕.健康教育对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的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