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经济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经济调研

篇1

“都(匀)—独(山)”城市经济板块是中央黔南州委、黔南州政府提出的“951”发展格局中五大经济板块之一,通过对都匀市构建“都—独”城市经济板块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措施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加快构建“都—独”城市经济板块的对策建议。

一、都匀市基本情况

都匀市地处贵州南部偏东地区,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贵州省积极培育的黔中经济区县(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之乡,东与丹寨、三都县相连,南与独山、平塘县接壤,西与贵定县毗邻,北与麻江县交界。地域辖都匀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10个镇、8个乡(其中3个水族乡)、109个村、1172个村民小组、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48.14万,有3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78%。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431毫米,平均海拔938米。耕地总面积1.(文秘站:)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03%。黔桂铁路纵贯全境,有厦蓉高速公路、贵新高等级公路、321国道、210省道等公路184条,总里程1259公里。

都匀自然生态良好,气候温暖湿润,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节点城市,厦蓉公路、贵新高速公路、黔桂铁路纵贯全境,贵广快速铁路已开工建设,另有321国道、210省道等公路多达180余条,快捷的交通网络辐射周边各县市。

都匀境内矿产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有煤2700多万吨,铁矿石650多万吨,铅锌矿50多万吨,硅石1亿多吨。

都匀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斗篷山—剑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云湖公园是国家森林公园。市内还有剑江、文峰园、东山公园、石板古街、尧林溶洞、西山公园、四方潭风景区及螺丝壳高山草场、风啭河漂流区、九龙湖(茶园水库)等众多景点。名胜古迹有文峰塔、百子桥、东山奎星阁、西山九龙寺、遇仙桥、南明永历皇帝陵、明古建筑——石板街等。民族风情景点有坝固坡脚苗寨、小围寨大河下寨布依寨、奉合乡榔木水寨等。

近年来,都匀市先后荣获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中国最关注民生县(市)、中国毛尖茶都、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贵州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称号。

2013年,都匀市预计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26.61亿元(含都匀经济开发区),同比增长15.9%,财政总收入完成21.62亿元(含都匀经济开发区),同比增长28.30%,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4亿元(含都匀经济开发区),同比增长21.8%,农业增加值完成8.71亿元,同比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03亿元,同比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8亿元,同比增长14.0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10亿元,同比增长43.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5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3元,同比增长12.1%,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91%以上。

二、都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都匀市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后劲不足;地方财仍属“吃饭财政”,自我投入和发展能力不足,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较高。

二是土地问题是当前制约产业园区建设最大的瓶颈。因土地供应指标不足等因素影响,产业聚集区用地报批困难,引进项目落地困难,落地项目建设推进速度慢。

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建设速度慢。

四是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项目总量少,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中小企业信贷供需矛盾突出;工业园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管理运作体系和模式尚待规范和健全。

五是农村经济发展矛盾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扶贫开发投入不足,获得资金项目的额度不大,贫困人口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三、推进“都—独”城市经济产业板块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都—独”城市经济产业板块,要始终坚持以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和特色农业,扎实推进“三化同步”,努力提升城市的区域影响力。针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黔桂铁路、贵新高速公路的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将都匀与独山连成一线,把都匀和独山的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布局等统筹考虑。按照都匀建设贵州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物流商贸中心的要求,需要重点加强城市对外快速通道、城市干道、重要经济路和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本地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建设都匀—凯里、都匀—福泉城际快速干道和轻轨。根据城市建设和洛邦—大坪产业聚集区、甘塘物流基地发展需要,规划建设都匀—甘塘等铁路支线。

二是狠抓工业经济。重点是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特别是在放宽土地政策,简化土地

报批程序,在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用地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扩大县(市)一级项目审批权限,放宽民资准入条件,加大鼓励优秀人才来西部创业工作力度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放宽。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以财政贴息、专项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支持地方发展。我市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建议州委、州政府对我市老工业基地项目开发评审,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评审、优先安排资金规模的支持政策,对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项目,贷款利率可适当下浮,支持我市的装备制造业、建材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医药行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帮助地方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与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需求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篇2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交织发展,城市化如果脱离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过度城市化”的现象,而城市化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会严重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实现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1.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会极大的带动城市化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功能定位,如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决定了该区域城市化建设是以重工业位置;以旅游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决定了该区域城市化建设是以旅游为。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会对城市化发展速度造成影响,当区域经济的发展比较落后,那么就无法为拥有良好的技术、物质基础、资金基础等,这也就会引起城市化建设结构不平衡、城市化发展缓慢。

2.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区域城市化水平,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如果区域经济不能和区域城市化建设情况同步,就会引起区域经济不协调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水平在持续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城市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对此我国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对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市场消息不灵通,从而存在产业结构升级慢,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步伐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导致城市化建设十分换慢,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可见,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经济结构的升级

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方向进行转移,一般情况下,农业的生成效率会低于其他产业,一个地区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农业向其他产业的转移,就能增加人均GDP,从而增加地区物质资本的增长,使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城市化,还能促进区域农业结构向工业结构、服务业结构的转移,研究表明,工业和服务业会随着城市化的建设步伐而不断提高,在城市化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都会发生一定改变,如从原来的衣食需求,转变成对汽车、住房的需求,这就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的升级。

2.劳动生产率

对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从该地区的就业情况看出现,当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转变时,农村的劳动力就会逐步缺乏,在低水平的城市中,农村的地区劳动力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当城市化水平变高后,城市的工业、服务业得到提高,农村的劳动力就会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的就业率就会得到提高,而农村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就会下降。但是城市化中,劳动力分工更加明确,人们长期从事一个行业时,其生产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3.科技创新实力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会不断提高,这就会使得一大批技术先进的人才转移到城市中,城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基础,城市的规模越大,人才储备和资金也就丰富,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就越强。城市化能促进地区专业分工,人们在各自的专业上研究,这就提高了地区的创新活力。此外城市还拥有良好的通讯网络,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

4.人力资本价值

在人力资本价值方面,城市化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促进其提高,首先,在城市地区,拥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在居住环境、生活品质方面,也高于农村,这就使得城市的劳动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人力资本价值。其次,在城市中,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力资本进行良好的技术培训,城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会高于农村地区的劳动者,这也就提高了人力资本价值。

三、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偏差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关联性很强,两者是同步发展的,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呈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不协调的现象,城市化落后于区域经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集中于城市,是城市化的普遍特征,在我国,由于人口比较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较多,使得城市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进而带来产业结构、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防止污染、成本降低等各种问题,对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城市化的滞后,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从而加剧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各个城市,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相互之前缺乏有效地配合,各地区为了防止利润流失,没有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投资集中在利润大的产业中,引起城市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相同,造成恶性竞争,这就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1.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分工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针对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发展水平等,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分工,实现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以此全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由于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不同,进而增加了劳动就业,缓解了地区劳动量拥挤的现象,带动了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对于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其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水平也比较高,因此,可以在这一区域加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资源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需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能源,从而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2.加快城市化步伐

在新环境下,必须加强区域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对于中心城市地区,应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农业产业化、小城市建设、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小企业发展,然后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实现企业向城市的集中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市场化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现有的市场化水平上,加强企业改革,加快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全面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步伐。

3.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比较少,环境恶化现象严重,从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产资源的合理控制,加强工业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实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应该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构建生态化城市,从而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五、总结

对于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区域经济会限制城市化发展步伐,同时城市化步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新环境下,注重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此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崔木花.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安徽皖北地区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37-40.

[2]康嘉,杜军,邹艳梅.唐山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0,23(01):8-11.

[3]雷仕凤.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4(26):120-122.

[4]方世明,郑斌.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测度研究--以咸宁市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5):112-118.

[5]王云峰.广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新型城市化的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2(12):13-14.

[6]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02):141-142.

篇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江浙沪三省是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其中环太湖城市圈的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如今,在环太湖城市中,苏州、无锡的旅游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常州与湖州则处于成长期阶段,四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寻求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环太湖旅游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步深入。王锋等利用AHP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进行计算与评估,得出该地区属于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的结论,并建议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提升特色农业基地的旅游吸引力。徐艺在研究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并建议将其贯彻于政府、企业、市场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加以实现。

2 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

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在地理位置上围绕太湖而居,历史文化相近,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并且苏锡常湖四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各个地区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致使环太湖四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表1为20102012苏锡常湖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入境游客接待情况。

环太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与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四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并不平衡,近几年,苏州与无锡在发达的旅游业的基础上,其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较高,每年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也已经增长至1000亿元以上。常州、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则相对较弱,尤其是湖州,旅游收入较低,其接待的国内及入境的游客总数较少。因此,对环太湖城市圈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利用苏州、无锡发达的旅游经济带动常州与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共谋进步,加快旅游经济的区域—体化进程。

3 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商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等基本要素的支持,而这些要素均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关。环太湖的四个城市中,苏州的经济发展实力最强,而湖州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之下,湖州较弱的经济发展能力间接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无锡与常州则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旭与苏州还有一定的差距。苏州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3.2 旅游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苏锡常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不均衡的分布是导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之一。四个城市的A级景区总体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异,并且从5A级、4A级景区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底,苏州与无锡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较多高质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常州处于中间水平,而湖州的旅游资源与苏州、元锡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环太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使各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区域差异化十分显著。

3.3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差异

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与便捷通达的交通的地区,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自然很高。虽然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四个城市都是环太湖而立,但是苏州与无锡的地理位置更有优势。苏州与无锡靠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市,上海成熟、发达的旅游业可以变相拉动苏州和无锡的旅游经济发展;苏州、无锡、常州的交通主要依附沪宁高速与铁路,靠近港口,交通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湖州的地理位置相比则不具备优势,交通便利程度不高,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逊色于苏锡常三个城市。

4 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统筹兼顾

实现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最佳的方式。苏锡常湖可以凭借靠近太湖的优越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实施环太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全面考虑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态旅游规划。统筹环太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利益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转变依靠传统旅游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提高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传统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高度结合,走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

4.2 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引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政府部门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协调与合作,制定有效的政府间协调发展机制,抛开行政体制的限制。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范、严格监管、合理的评估等措施,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日趋规范化、体制化、法制化。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对各旅游景区游客的教育,增强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升游客的综合素质。同时,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引进等工作都需要政府层层把关,以此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4.3 整合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促进一体化发展

近几年,在苏锡常湖四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均围绕太湖的相近地理位置,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很高。四个地区都选择打“太湖牌”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心之一,这确实无可厚非,但是重复的旅游资源会降低旅游区域的吸引力,造成旅游客源的减少。因此,要使环太湖地区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进程。苏锡常湖应结合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协调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升环太湖地区在全国旅游资源中的整体竞争力。

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4]赵斌.高速公路绿化艺术性设计[J].中外公路,2006(1):182-184.

篇5

关键词: 造像风格;形式特征;社会属性;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67-02

0引言

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和融汇而发展,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道教美术主要是将道、气、虚、实、天、地、阴、阳等道教观念引入和渗透于世俗美术中,以世俗美术中的道教因素为特征。

1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道教美术是体现道教教义,反映神鬼思想和道士修道生活内容的美术作品,一般分为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怪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道教美术史是宗教、历史与艺术的交叉点,它所关注的直接对象是道教活动中固态的视觉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器物、服饰、建筑、书法等形式。透过这些材料所链接的自然是与道教紧密的历史文化,包括人物的活动与精神方面,如事件、教义、制度、时尚、思潮与观念等等。古时正是百姓对于神仙的崇拜,才产生了道教的造像文化艺术形式。道教认为在宫观中供奉神像是对神明形象的具体感知,所以用丹青金碧等塑造其形像。对神仙的祀奉不仅可以“至诚供养,随心获福,果报差。”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道教造像形式,在技法上和风格特征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艺术形式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两者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在表现形式上,道教造像也采用圆拱龛、莲花座,身后还有舟形背光和头光等等。道教造像艺术在唐代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形式。人物造像形式体态饱满圆润,常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衣纹舒展自如,整体造像形式优美,技法表现娴熟流畅。

道教的造像艺术形式与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具有其民族和社会属性的特征。其造型形式有强烈的夸张、抽象和写意感觉。强调精神领域,重视情感上是道教的造像艺术的创作主旨,并突出美善和谐。强调寓意于形,神形兼备,追求对于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意象表现,体现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

道教所传承的宗教艺术造像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它主张追求独特的人物个性和精神解脱,体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世界观,主张顺应自然。它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在形式只是一种启示而已,是表象象征,充分展现一定的哲理和道德关系。道教的造像艺术要反映神明的属性,也要表达教义的宗旨和信仰,除了表达造像作为神的尊严以外,同时还要使其具有道德的内在美,并让道教的造像具有人格化的道德标准。在具体的造像艺术表现上,就是让神明形态多姿多彩,形象传神,内在思想丰富,使道教造像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2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形式特征

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一般多指庙堂和石窟等供奉的道教神像。在中除了把神像作为神明供奉外,同时还把神像的塑造过程和信仰结合起来。道教神仙种类繁多,这就决定了其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雍容华贵的玉皇大帝,温厚而憨态可掬的土地公,造型威严的张天师,神态可掬的财神赵公明等等。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装束、祭祀仪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动写照。后世道教美术作品中仙人的持剑、羽衣、留须、云气等,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唐代开始,道教美术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现佛、菩萨的方法,用圆光来表现仙人。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道教造像艺术的特征是,配以金银珠玉色彩,用绣画形式织成,刻本范泥造型,在凿龛雕刻或雕版图画等形式均可,造像形式庄严朴素。但具体制作方法,皆有一定的模式。

3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文化价值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道教美术风格迥异,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西北地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民族的客观状况,其核心意义在于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创新与发展,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素材。

在一定意义上,道教造像艺术代表了汉民族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是汉民族造像艺术的精华所在。道教造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并起到了弘扬道教文化的目的。随着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从对道教神仙的崇拜中完善和丰富了宗教造像艺术创作题材的范畴,促进了传统造像艺术的发展。道教艺术与我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道教造像艺术塑造形式从早期的粗犷到之后的细腻,并逐渐世俗化,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程。研究道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征是了解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向,其文化艺术价值远不仅在于道教本身。

4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着力营造西安文化特色。为了避免“同质化”或“文化趋同性”,丰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识别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形态,将公共艺术的功能语言进行转型与重构,向文化语言自然过渡,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运用。在设计中合理思索—理性创新,以景观规划为主导,关注文化的精品设计和精神理念。

如道教雕塑在西安赵公明财神庙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以建筑为基础的单一表现形式,在广场中陈设具有主题性的雕塑能够树立准确的文化内涵价值。对于保护西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提升西安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赵公明财神庙规划布局以泗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雕塑构成了景观体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整个财神庙景区陈设了近百位各路财神及招财八宝等道教雕塑作品,合理的区域设置与雕塑设计,全方位展示了财神文化,也呈现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地域性特色。

在对道教雕塑文化的研究中,以更加客观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加强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使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经工办是一个综合服务协调部门,做为一名经济口的干部,需要熟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一年来,在学习上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市委的重大决策决议,做到自学和辅导学习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市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六个《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二是按照机关工委的要求,定期收看党员电教片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特别是到我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后,对我的启发和感触很深,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有损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事,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指导经济工作能力。一年来,除了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外,我的业余时间就是通过各个方面和各种渠道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知识。首先是阅读单位征订的关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其次是定时收看新闻以及相关财经报道;第三是阅读报刊杂志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文章摘抄下来,分类成册,以备系统学习之用。通过采取以上学习方法,使我对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有了系统地了解,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思路确定后,抓落实的关键就在v于干部。年初,市委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后,我们经工办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在单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起草了《塔城市关于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与起草了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会议的相关交流材料;二是为了落实好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参与了市委组织的调研组,对九个乡镇场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对乡镇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三是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6月中下旬,由王主任带队,市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和我组成调研组,对我市20家重点保护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企业涉及外贸、加工、服务行业等,详细了解掌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税收以及职工待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市上半年关于城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调研中,王主任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一方面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使我对全市的企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四是根据年初经工办的工作部署和王主任的安排,由我负责协调非公局和个体私营协会,对近两年来市委、政府命名的优秀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回访,主要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现状和是否存在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与非公局和个体协会共同完成了《关于对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四是共编写了经工信息10期,领导参阅6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是认真及时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执行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经常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从中吸取教训。坚持以自律为主,以廉洁从政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强化自律意识,始终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努力把廉洁自律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把服务群众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根源上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7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系统 测度 协调发展 南通市

引言

城市是由经济与环境诸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要求环境系统提供必要的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也对生态环境产生相当的污染;另一方面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改善需要经济系统提供相应的人力及资金、物质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推动经济社会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机理,构成“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简称PSR)”关系,研究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测度,既可以诊断城市发展的健康水平,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与技术指导。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之一。南通市位于江苏沿海南部,东临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市隔江相望,具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2012年全市人口729.7万人,生产总值4558.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506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9902美元,城镇化率58.7%,主要经济指标位居江苏沿海地区前列,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两个国家战略的叠加推进,南通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上升,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将南通市做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

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依据科学性与实用性相一致的原则,基于PSR框架,分别选取8个指标构建出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环境系统两个子指标体系,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压力指标体现人类活动给系统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因素,状态指标表明系统当前的状况,而响应指标则反映人类为进一步改进系统所作出的积极努力(表1)。

(二)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构建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沿海三市中的南通市为例,从《南通统计年鉴2006―2012》及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取必要的原始数据,通过对南通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耦合关联状况的分析,得出符合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关系的普适性规律。

(三)数据处理

1.数据预处理。由于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单位互不相同,首先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各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一步处理,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与经济环境协调度呈正相关的指标;成本型指标指其属性值与经济环境协调度呈负相关的指标。

效益型指标: (1)

成本型指标: (2)

式中,Xij表示第i年第j指标的原始值,X′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第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为消除各指标平均数不同的影响引入变异系数CVj。

(3)

(4)

式中CVj表示第j指标的变异系数,σj

表示第j指标的均方差(即标准差),而Xj,Wj分别表示其均值和权重值。

3.协调度分析。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与其对应权重相乘,得到城市经济综合指数f (x)与城市环境综合指数g(y),分别表示该城市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

(5)

(6)

协调度是用来反映系统间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程度的定量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则衡量不同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母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益的大小,但可能存在两个系统的协调度相同但两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一致。在此引入协调发展系数,反映不同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7)

(8)

(9)

式中C为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T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本文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α=β=0.5,D为协调发展系数。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上文构造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南通市2006~2012年的原始数据首先按照式(1)、(2)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进一步代入式(3)~(9)得到表2的数据处理结果。

根据表2数据,绘制出南通市城市经济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走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5―2012年南通市社会经济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发展,并且协调程度不断优化,其协调发展系数从2005年的0.3640增长到2012年的0.8349。进一步将协调发展系数按照由低到高的规律,划分为从严重不协调到优质协调的5个阶段(见表3)。

依据划分标准,2005―2012年南通市城市经济系统与城市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05年前处于不协调阶段。过去由于南通市及江苏沿海其他地方政府均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建设,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较长一段时期内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协调程度较差,处于不协调阶段。

2006-2008年处于基本协调阶段。2007年江苏省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沿海地区城市建设进一步加速,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得到重视,尤其是“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要求后,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程度日趋向好,处于基本协调阶段。

2009-2012年处于良好协调阶段,2009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及降低能耗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节能经济的建设日益完善。特别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兴起,环境保护投入大幅提高,此时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处于良好协调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结论与建议

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机理,经济的发展在为环境保护注入必要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环境既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也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本文运用构建的江苏沿海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南通市为代表,分析了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间关系不断改善。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由不协调向基本协调、良好协调发展。城市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现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经济能耗等压力指标下降,地区GDP及居民收入等显著增加,同时政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进行民生建设。尽管工业经济的发展给环境系统带来较大压力,但城市绿化的增加及处理污染能力的提升,使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环境系统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

江苏沿海地区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沿海地区城市环境压力指数增幅远远大于城市环境响应指数、城市状态指数增幅。沿海城市发展,应坚持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海洋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益;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扩大城市绿地;加大环境污染防治控制,改善水、大气等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

2.张晓琴,石培基.基于PSR模型的兰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

3.许长新,詹平原.节能减排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6)

篇8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财政税收政策;政策优化

1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

1.1社会生产力水平

城市经济增长受社会生产力影响严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当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受起影响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城市在不断的发展扩大中能够吸引大量工作人员选择,投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去,实现通过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来促进成功是经济增长。社会生产能力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容纳程度,各个企业的生产能力等,是综合评价经济支撑的有利基础,对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经济资源运用形式,也可以将社会生产力作为衡量标准,分析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内容,通过协调社会生产效率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支撑,进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丰富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发展规划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通过城市生产力水平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目标的实现。

1.2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城市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经济增长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开展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划中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提升经济发展规划的稳定性,并促进经济发展计划能在其中得到更全面的落实。将科学技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这种产业结构也更加的合理,符合当前的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十分大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也能帮助促进产业结构更加的科学化,从而进入到更理想发展状态下,经济发展的资源也能得到均衡利用,从而促进财政税收政策更加的完善。

1.3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城市等级提升的体现,因此通过提升人口素质可以帮助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转变计划更快速的落实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传统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城市的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也能快速的完成,并且城市运营中群众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也会增强,这样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在经济转型中也能得到基础保护。人口素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经济全面发展来促进人口素质整体提升,从而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配合进行。

2城市经济转型与财政税收的关联

城市经济转型是财政税收的基础,关系到经济转型是否能够高效的开展,对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最终的转型下效果更符合城市发展建设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互发展,共同促进,对于发展期间所能够遇到的问题,在制定经济转型计划过程中会重点的探讨研究,这种共同协调发展的关系还体现在经济体系规划层面。根据财政税收情况能够准确的判断经济收益情况,并从政策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确保所开展的经济建设计划能够与城市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3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方式

3.1深入发掘城市经济发展潜能

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无限的潜能,财政税收政策作为鼓励政策,能够帮助发现城市经济发展以及转型过程中的更大潜能,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性计划,所应用的各项经济开展体系需要与政策紧密的结合,使政策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这样的经济体系在转型过程中才更稳定,能够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所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而实现宏观调节控制目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一个控制体系,这样才能够帮助发现市场竞争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好的利用政策资源帮助解决。城市经济体系发展转变中,也体现了出了市场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稳定性,以及政府财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由此可见制定合理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市向更大规模发展的目标。

3.2优化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是要与经济发展模式相互结合的,想要在城市经济增长方法转变中发挥作用,首先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对税收政策及时的优化更新,继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内容要及时整改。保障政策体系的服务性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帮助完善体系内需要优化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时转变,更要建立起经济模式与收税体系之间的联系性,在转变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法,发现问题技术的优化解决,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模式,城市建设规划也能得到全面落实。要严格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财政税收的公平公正性。政府财政部分拥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进行合理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经济发展能够更稳定的进行。

3.3改进税收政策税收政策

要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观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税务,通过税收政策改变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体系,这样市场风险才不会影响到最终的财务稳定性。加大对收税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不同企业在发展中均能够了解经济体系所带来的优化作用,并为管理计划开展打下基础。税收政策改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从而实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作用。改进后的收税政策,应用过程中要确保其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进而实现城市的全面改革发展。对于当前比较常见的政策不合理内容,改进后要进行一段试运行,对应用后的效果进行检验,观察是否适应,根据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又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稳定的进行。改进增值税。可以结合其他国家的实践,对外销产品免税,或者调整流转税金额。若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高新计税设备,则对其实施减免,使其在国际市场更有性价比。最后,改善管理服务。对城市范围内符合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民企进行税收减免;注意对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各项税收优惠如营业税优惠。在政策改进过程中要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结束语

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深,应当发扬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验,吸取教训,逐步改变经济转型中的各种问题,要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统筹力量,在实践层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人口素质,为调整政府的经济提供参考和保障,以减少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向集约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发展状况的调研[J].中国集体经济,2016(3):92-93.

[2]冼少强,陈庆雄,丁孝智,等.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的税收政策研究———基于广东省肇庆市的实践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2016,37(6):16-21.

篇9

转变的财税政策财政税收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先改善财政税收政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优化财政投资政策

就当前来看,增加投资力度,能够确保城市居民收入的稳定性及长期性。按照国家的预算安排,财政投资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占有较高比重。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扩大财政投资,可考虑增加相应的燃油税、遗产税等,加强税收的监管与稽查,建立相应的收入申报制度,防止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完善分税制,尤其是地方县级以下的分税制,明确各个地方政府单位的分工及职责。科技进步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因此,除了加强投资力度外,还应加强对城市企业科技的投资,创新城市企业科技体制,支持龙头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构建科技承包创新的主体,让产业科研机构走向高校,发展技术。加强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确保城市科技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创新财政投资机制。拓宽财政投资融资渠道,增加其资金量,调整政策性金融投资结构。当前,我国的财政投资参股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创新投资机制的突破口,可与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引进民营资本、外资及其他资金,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终促进城市经济方式的转变。

2完善税收政策

首先,改进税收优惠政策。可扶持地方重点企业,提高城市产业化经营程度,将优惠政策的范围扩充到所有产业化经营企业中,并把民用企业纳入到税收政策中。支持企业产品加工,尤其是深加工,加大其优惠力度。注意各项优惠税收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如: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对外贸易税等,有效避免各种税收政策所带来的弊端。其次,完善增值税制度。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政策;调节流转税额;在企业产品加工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实施减税优惠,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优化税收管理服务。清理、归纳及总结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制作成宣传手册,扩大宣传范围,使更多的城市居民了解到税收优惠政策,并对新的政策规定加以公示及解释。完善相应的税务机制及行为,确保税务透明、公开,从而为税务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税收的公平性、科学性。

3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对各种不利的挑战因素,要想维持平稳的城市经济,应发挥财税政策在城市需求扩大、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城区投资,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部分城市,外需的进展并不乐观。因此,要确保城市政府在居民投资中的作用,可增大赤字,发行适当比例的建设性国债。此外,增大预算内的投资,地方性政府也需要完成相关的建设项目,保证各项资金到位。政府资金的投入应集中于城区环境改造、居民区的保障及产业技术的改造等,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潜力。最后,应加大财政对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建设高新服务产业。现代服务,都是人才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因此,政府应加大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培训,形成科技投入及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4做好财政各项专项支出清理

当前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政策,从直接补贴向间接补贴转变。采用财政支持发展应用于市场秩序、市场竞争等。就当前来看,我国不少的财政资金多用于社会资本竞争较激烈的企业,如:新闻媒体、服装、航空等。适当调整这些财政资金,将其投入到促进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根据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政策,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加大财政资金对城市环境的投入。

5建立绩效考评体系

一方面,完善考核方法。当前考核评价方法较单一,应在改进现有考核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创新财政部门及政府部门关于资金分配与项目审定的评价。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看到我国财政税收所取得的成绩,还要看到其潜在的能力、个人努力及其基础。理性的评价所收集到的多项信息,结合纪检监察部门的相关意见,及时补充考核评价信息。将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有效结合起来,使考核评价工作日常化;通过定期抽查、督导调研、专项调查等多种方法了解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施情况,提高考核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充分利用统计学、管理学及数学等各项知识,建立数理模型,全方位、全角度考核财政税收政策,提高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评价公示制度。正确运用考核评价结果,除了口头反馈形式之外,还可采用书面通知的形式,所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测评的结果、考核等次的结果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还应加强反馈后的跟踪调查,随时改进考核评价的内容,将整改内容作为下一年考核的重点内容,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连贯性,充分发挥其价值。综合分析考核评价的结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加大奖惩力度,严肃处罚违规行为,公示处罚结果。及时纠正轻微违规行为,对严重违规行为,应在追回财政资金的同时,将相关工作人员列入黑名单,并给予相应处罚。

6实现财政—货币协调

首先,不断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的指出结构,缩小财政税收对竞争性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通信、交通及能源,通过财政协助,促进城市工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科技产业的投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其次,合理使用国债,适当增加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同时也可允许地方财政担保的公共投资。最后,调整税收结构,为城市经济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适当调整银行利率,缓解通货紧缩给产业带来的压力。

二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体育经济与城市发展越来越密切。本文阐述了我国体育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并讨论了城市体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且对体育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今后城市建设与发展体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研究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二、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1.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2)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3)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2)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3)商业运作要适度。

三、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自然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1.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2.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

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