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重要性

篇1

[关键词]英语;国际型人才;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5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每个国家都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刻的层次融入国际生活。各国经济要发展,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挑战,各行各业都前所未有地渴求全球化发展所需的国际型人才。所谓国际型人才即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及跨文化体验,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并能满足企业和相关组织开展国际化业务的现实需要的人才。[1]具体说来,其必备素质具有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观念,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和礼仪以及熟练应用外语等。外语能力单列一项,作为国际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面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时,能够运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和对外交流是国际型人才必须具有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之一。[2]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为通用的语言,同时也是联合国仅用的几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很多国家的官方事务、教育、信息和其他活动中都必不可少。因此,要想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走向国际化世界,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读写能力以及翻译能力。只有掌握了英语,我们才能拥有国际交往的通行证。英语在国际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1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加入WTO后,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增加,中国的众多企业得到了一个面向世界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很多外企也开始在中国谋求进一步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机遇,国际商务谈判对各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谈判中,不同利益主体就共同关系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各自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谋求在某一点上取得妥协,从而在双方都感到有利的条件下达成协议。在现代国际社会中,许多交易的成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谈判的成功与否。英语作为国际商务谈判的通用语,是交易磋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对于商务谈判者而言,必须熟练运用和掌握英语,尤其是具备强大的英语听说能力,因为这攸关国际商务谈判的成败。

首先,谈判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听力能力。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优秀的谈判员都需要花费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听”,在听的同时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可利用信息,增加谈判的筹码。良好的英语听力可以使我们有效地获取信息,准确地了解对方意图,如根据对方需求修改发盘和还盘等,从而为成功的谈判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在倾听和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一个优秀的谈判者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商务谈判中,“听”是基础,“谈”才是主要任务,因此,我们更要善于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求得谈判的成功。例如,有时在进一步的商务磋商中,进口商会对产品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如:“Can you do better than that?”对此发问我们不应简单让步,而应反问对方:“What is meant by better?”巧妙的提问可以使进口商具体地说明他们希望产品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假如进口商只是给予模糊的回答:“Your competitor is offering better terms.”我们可以继续发问,了解竞争对手的发盘,并向对方说明自己的优势之处,证明实际上我们的发盘比竞争对手的更好。由此可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英语是使谈判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英语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间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尤其是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3]可以看出,国与国在贸易交往中,如果不能读懂对方的政策法规,起草合同或协议,那么国际合作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进行国际贸易,首先我们应能读懂相关国际贸易法律规范与惯例,掌握外贸术语,熟悉外贸英语知识,了解外国文化。熟练的英语阅读技能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有价值的商务信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商务知识,最终促进贸易的达成。与此同时,高超的英语写作能力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更为关键。从贸易信息的,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到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的制作等,每个流程都需要我们运用明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例如,在拟定书面合同时,应使用遵循较为固定的条款模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措辞准确严谨,不留漏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利益,避免贸易纠纷。

除了在国际贸易领域,英语读写能力在国际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国际会议用英语召开;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用英语发表,太空、核能及计算机等方面最先进的研究成果都是采用英文书写;另外,互联网信息近80%都是由英语承载。一系列数据表明,无论在哪一领域,要想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就必须具备强大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3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渐渐全方位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事务,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英语翻译精英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凤凰卫视报道,中俄2005年进行联合军演时,两国指挥员由于语言不通只能依靠翻译进行交流互动,然而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导致双方不能流畅交际,从而影响了作战的顺利进行。[4]这表明翻译作为连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的桥梁,在国际交流中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翻译就没有国际交流。

在中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程中,英语翻译担负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双重责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吸收和借鉴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如国外企业中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最新动态等。如果不能把握这些第一手珍贵的英文资料,将其准确地翻译成本民族语言,就无法获取真实的信息,难以真正汲取到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即使能够通过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了解,得到的信息也很有可能是伪的,不真实的,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能走多远,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翻译对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其中,翻译的作用功不可没,因为作品本身不是英语,根本无法被外国评委阅读,何谈获奖?而且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外国评委对作品的判断。总之,在使中国融入世界和让世界走近中国的过程中,强大的英语翻译能力堪比“马良神笔”,尤为重要。

4结论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公认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培养大批英语国际型人才已成为迫切需求。[5]强大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应作为当下国际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为当今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语言交流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贸易的自由化还是国际政治、军事的信息化,如果没有构成交流的语言,将是一化不化。这些足以证明英语在国际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只有培养出大批具备高超外语水平,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才能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潘聪,范徵,吴友富.国际型人才素质特征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4).

[2]洪敏,王晓静.论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3(17).

[3]苏福星.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商务,2009(8).

篇2

关键词:人才体系 职称 战略

一、人才体系的完善日趋重要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于完善,有利于建设一支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领导力强、发展力强、创新力强的优秀人才,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员工在矿井建设中的聪明才智,促进“安全高效、创新提升、稳定和谐、基业长青一流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体系建设的原则

1、人才优先原则

确定企业在战略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员工素质提升、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2、协调推进原则

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在谋划企业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工作计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制度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做到人才队伍建设与生产建设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互推进。

3、整体发展原则

针对人才成长规律及特点,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一批经营水平高、开拓意识强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思想作风硬、党建业务优秀的党群人才,一批专业领先、不可缺失的专家人才,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调整人才队伍专业、层次、分布结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原则

通过强化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和交流轮岗等形式,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力度,借助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大型图书馆,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

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1、增强四个意识

做人德为先。作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思想道德锤炼,争做政治坚定、思想高尚的有用人才。

(1)政治意识。人才要增强政治意识,永远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成为企业放心、群众满意的人。

(2)大局意识。牢固确立大局观念,把个人的思想追求融入企业发展进步的大思想、大战略之中,让个人的价值在整体工作中得以发挥展示。要在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工作的同时,善于把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分析,全面解决问题。

(3)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时时检点自己。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担当重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形成负责的工作风气。

(4)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甘于吃苦、甘于寂寞,默默无闻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做到自尊、自省、自警、自励。

2、建立八项制度

科学的制度是推动人才健康成长的保证。要摸清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配套制度,完善人才培养环节。

岗位学历职称资质晋升制度。要求各个岗位的人才,要具备相应的学历、职称和资质,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人才,要提出晋升的档次要求和时间要求,并在达到不同的要求时,给予一定的激励。职业生涯设计制度。根据每位人才的个体情况,在充分对个人能力等因素进行测评的基础上,选择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和落实每位人才的具体培养和开发措施,有目的的进行人才培养。创新薪酬制度。实行多种薪酬分配方式,对高技能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月度津贴;重大改造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免费为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进行体检、疗养,优先享受提拔等,用高待遇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关键人才专项开发、选聘和接力制度。对一些技术含量高、人员流动快、管理幅度大的岗位,可以定向培养、选聘人才,充实力量,储备人力资源。对人才获得的资质、取得的业绩、得到的荣誉,按照数量多少、级别高低,设置一、二、三个等级,对应积分为1、2、3分,按照得分多少,评比优秀人才,促进人才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3、瞄准“五支队伍”建设 构建企业战略发展强势力

公司人力资源部基于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开拓方针,以培养适应矿井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急需主体专业人才,统筹抓好“五支”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工作或项目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岗位,优化配置,明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按照岗位要求进行择优聘用,深入开发一中心两个基地的积极作用,注重依托重大科研建设项目,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把科技人才培养与企业安全生产结合、与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融合,与生产效率提高相互用,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交流培训,实现与大型培训机构强强联合,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与培养,完善选聘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借助全面绩效管理标准化,定期进行考评和奖罚,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业务应变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3)党群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于矿井安全生产建设为目标,以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重点,以集团公司党校为主阵地,优化党群工作者队伍素质结构,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引导党群工作者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持续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员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工作,培养充实公司工人技师队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在公司所有关键岗位上培养出首席技师、金蓝领;发挥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技能优势,做好师徒培养,促进广大青年员工技能的全面提升,切实改善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梯次不合理的现状。

(5)专家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公司的核心技术岗位、关键技术岗位需要,制定公司首席专家培养规划,选拔聘任首席专家,制定考核标准,发放津贴,重点激励。加强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技术人才专家库,制定入选标准和退出条件,实现动态考核管理。

4、畅通“四个渠道”,促进人才培养可持续化

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窗口进一步前移、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为目标,公司人力资源部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的,以畅通四个晋升渠道为抓手,切实提升员工素质,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化发展。

(1)畅通学历提升渠道。深化研究与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的强强联合模式,采取多形式教学模式,加大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引进、培养力度。2012年公司考取中国矿业大学在职工程硕士14人,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办本科层次培养班87人,在读专科、本科学历45人。

(2)职称晋升。通过强化技术职称晋升评定工作,鼓励员工考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实行评聘分离,针对岗位需求及时聘任专业技术职务。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职业准入控制。今年公司聘任高级及以上职称3人,中级20人,初级77人;认定初级职称18人;申报高级以上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5人。

(3)技能晋升。采用先进的技师培养方法,灵活运用模块教学模式,倡导现场教学实效性,积极筹建模拟仿真教学基地,加大高级技师培养力度,积极组织职业技能鉴定,积极申报集团公司及更高层次的首席技师。目前,公司有高级技师3人,技师8人,首席技师及金蓝领人员23人。按照人才培养规划,逐步增强高层次技师队伍力量,实现高技能人才逐年增加,八年内实现翻两番的佳绩。

(4)职务提升。加强干部培养提拔科学化研究,积极提拔重用在采、掘、机、运、通、经营、管理等专业业务骨干。仅2012年下半年,公司聘任副科级以上干部37人,区队技术员37人。为进一步完善公开竞聘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对笔试、面试流程进行全面监督,结合综合考察情况,确保公开竞聘工作的公平公正,为有才之士提供施展才华、发挥能动作用的广阔平台。

篇3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篇4

一、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待实验室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根据实验教材进行,提前准备好各种实验设备,上课时讲授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以机械式模仿的方式进行实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高校内部的实验室仍然是相对独立封闭的,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设备、时间、环境都是固定且有限的,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这些因素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都是不利的。为此,实验室的开放势在必行。

二、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内容和对象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时间开放需要体现灵活特性

除了安排开放在教学大纲内规定的必须开放的课堂实验教学时间外,其余闲暇时间也应开放。对与教学大纲内的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提前现场熟悉仪器,为此学生要对实验进行提早预习和准备。让学生可以提前预约其他实验项目及熟悉实验内容等。实验室这边应安排值班老师和学生,并提供联系方式,方便有兴趣的学生来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段和空闲的实验室。

(二)内容上面要呈现出深度和梯度

对于已经安排在教学大纲内的规定课堂实验内容,实验室必须对其有所保障。但是鉴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授课面,在实验内容上面做出更改。

为此,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计划中,删减了部分基础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设计性实验环节,从而在实验的内容上面体现了一定的深度,也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有了梯度的呈现。当然,在设计层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性,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设定实验内容和主题,自行收集相关实验内容的资料,以独立或与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方案、方法的设计。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提供技术上的援助,建设一个学生自己设定实验内容、自行设计实验环节,以及碰到问题自行解决困的自我能力提升的路径。

(三)实验室开放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一定的厚度

实验室除了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应当是可以进行科研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实验室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可以使得他在各项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各种技术开发中承担更重要的分量。因此,实验室开放的对象不能仅限于上课的学生,同时要吸引有科研能力和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进入实验室基地,这可以使实验室在内涵上面呈现出深度。授课的教师可以从平时的教学中,挖掘出部分学有余力、善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较为优秀的学生,同时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和学科竞赛中来,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实验室的宽度。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得到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都会加大。同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对事物细节的把握等方面更会有提升。

三、开放实验室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每年设有专项经费用来支持对学生实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开展,给学生在物质上提供保障。同时,学校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好的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这些平台包含有: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有良好的竞技平台、优质的实验室资源,以及高水平老师的引领,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各项竞赛、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近三年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由实验教学团队成员指导本科生成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超20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近几年来,在各种国家、省级竞赛中表现也很抢眼:2016年,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三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获奖名单揭晓,首次参赛的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闯入本科组APP开发与设计项目决赛的7组(19人)全部获得名次,其中,获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学院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最佳院校组织奖”。2015年8月上旬,全国29所高校584位选手参赛的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表现抢眼,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5年在8月初,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行的“ZEDC杯”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上,我院队伍荣获二等奖。2015年5月17日,在浙江省第十四届“宁波市政公路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荣获三等奖一项。

由此可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实验室开放有客观需求。从获得的成绩来看,开放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室开放,通过为他们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了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使得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多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四、建设开放式教学实验室需重视的几个方面工作

在多数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投入都是有保障的,也就意味着学校对教学实验室的重要性也是认可的。但多数的意识只是局限于实验室为开设的教学课程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如今,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一)实验室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实验室的开放式教学还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实验团队。因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要求教师在实验技术和设备等方面要有很深的造诣。这需要老师自我提升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给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各种业务进修的机会,使得实验队伍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从而提高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实验的内容也应该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及时的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切实地培养和训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给予重视,同时实验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三)在物质上保障实验室开放式教学

实验室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的改革途中会涉及经费问题。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在因素,所以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除此之外,实验室开放以后,工作时间相应延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量明显增加,基于这样的因素,构建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成为研究的一个主题。

篇5

【关键词】 医学检验 职业道德教育 措施和途径

1检验科医生在医疗行为中的特点及存在的矛盾

医学检验工作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医疗行为中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不同,检验科医生较少直接接触患者,主要是对患者各种标本进行检验,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科提供的检验结果,对患者疾病进行诊疗;但是在检验过程中所用的标本的种类多,采集和运送中间环节多,容易发生纠纷。其次在检验分析过程中,由于检验方法、试剂、仪器的选择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娴熟度等影响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异常,容易造成与患者间及临床医生间的纠纷。如若检验科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有效诊疗,而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造成检验科医生与临床医生以及患者之间的矛盾连锁发生。

2. 检验工作中常存在的医患纠纷

检验科经常碰到的纠纷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患者间的直接纠纷,二是与临床科室间的纠纷。检验工作与临床科室存在较大差异,检验科主要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检验数据资料,以此作为临床分析和诊断疾病的基础,这就要求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可靠。检验科一旦发生纠纷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检查权利,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疗,导致患者造成各种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医院为了解决纠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

3. 目前检验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笼统,书面化,形式化[2] ,教学主要落在德育课教师的身上,使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师脱钩,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情感的培育;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设也较少,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德教育方式使学生知行难以统一,学生对教师灌输的道德信念无法主动认知和内化,无法实现自觉的道德行为。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目标单一。

4.医学检验技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检验医生为临床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直接服务于患者和临床,因此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为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以后的临床实习乃至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群体,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社会层面,职业道德水平是衡量从业者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教育对各行各业都是必需的、有益的。它有助于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高职学校层面,学校办学起点较低.生源素质不太理想;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长远看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就业前景及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检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而必要的[3]。

5.提高高职院校检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医患矛盾,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培养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既需要检验者自身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外界施加一定的影响。

5.1在实践中加强自我医德修养,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加强医德教育,通过医德教育,可以提高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意志,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加强医德监督,可采用舆论和制度两种方式对检验工作者医德行为的,对检验工作者通过自我医德修养、接受医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监督,有利于深化医德修养,同时有利于促使检验工作者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4]。检验人员在从标本的采集到检验、检验后必须严肃认真、细致准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具体地说,采集的标本要符合检验要求,接收标本要认真查对;操作时,仪器、试剂和标本要适宜;按操作规程进行,结果可疑要复查;填报结果要准确。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工作质量。

5. 2 急患者所急的同情心并对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患者人格。检验工作往往先于诊断和治疗工作,因此报告必须及时,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平等地对待患者,尊重其人格,要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出优质的检验结果;以便临床医生尽早明确诊断,高效治疗患者。

5.3 检验人员要刻苦钻研检验技术,检验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决定检验工作质量好坏的关键和重要因素,检验技术是基础,医德是保证。因此,要求检验人员既要有高尚的医德,同时又要有过硬的技术。故检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养;使之在校学习期间更好的把职业德育培养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模式。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习惯,通过营造职业道德的大环境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等因素下,加强检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时不可待,高校和社会要改进教育方法,积极营造氛围让其在临床实习中尽快适应检验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就业计机会,在临床工作中更优质的完成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惠聪,林洁.检验科医患关系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6期

[2] 闾秋敏.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原因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146―148.

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引进人才挖掘潜力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路径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篇7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为中医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同时中医药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建有营销专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怎样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市场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药的发展更是具有特有的优势,因此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型销售人才。就现状来看,限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营销人才的匮乏。据调查,从2007开始,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专业型人才是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特别是中医药行业具有的特殊性,在进行营销专员招聘时,看重点逐渐由营销知识转变为中医药专业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市场专业背景营销人才的紧需。而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在专业中医药师资、专业中医药文献以及学校特有的品牌效益都具有丰厚的优势,对于中医药型销售人才的培养更具有优势,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体系不成熟

就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营销专业现状来看,只有五成左右,而且因为中医药院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再加上营销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院校都是采取了“边讲、边改、边完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安排不合理,很多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来复的讲,但是有的知识点却是漏讲。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听讲是会出现知识点混乱的现象,不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知识构架。医学院校以为营销专业起步比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用上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才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到人才的规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界的分工也日益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药背景营销专业人才就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医药院校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目标规划,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对于中医药院校营销专业与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大学的营销专业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

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医药营销是一种对实践具有很高要求的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可以将中医药知识与营销要求完美的结合,进而表现在实践行动里面。但是现在我国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并不能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对实践型中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

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课程制定

因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课程制定时,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要以培养学生营销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学校要按照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规律对专业课进行调整,避免出现重讲、漏讲现象,在专业课制定时要以营销技巧为重点,比如开设《营销策略》、《营销技巧》等。

2.确定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发展目标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时,应该区别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全面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营销人才。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策略时应该根据国家政策方针以及中医药实诚经济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方向、人才质量等方面为目标,致力于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中医药经济的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在进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时具有一定的师资优势,但是却缺乏一定既具备教学理论功底又具备时间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业务水平也是提升人才培养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一点,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项目带动的方式,为教师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各种营销企划的设定,使教师与营销市场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进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营销能力。

结语: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医药型营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怎样使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具效率,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制定更能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与营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中医药市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凌志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9(3):95-96

[2] 吕继洲.中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9.11(03):7-9

[3] 徐亚洲.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渝州大学学报.2009.18(02):106-107

篇8

中医药应用型人才不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而是应用知识。在中医药工业化及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药正逐步的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中药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当前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短缺无法满足迅猛发展的中医药事业,因此,研究和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发展的规律,适应我校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分析

现在,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全国各大院校都在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在重要的实践动手教学环节中得到锻炼,还能巩固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理论知识,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并且将理论而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联系起来,让学生及早掌握专业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就业趋势,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师资力量和基础资源的差异,其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有着千差万别,可将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教学型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型实践教学基地、科研教学型实践教学基地、深度合作型实践教学基地四种[4]。

3目前国内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培养人才方面,校企合作开展困难,双方的观点未达成共识,一些企业只在乎自己现在能否得到相应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而院校考虑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仅仅是能否向企业派送实习生,而把企业能否获利放在一边[5]。所以很多企业主要是碍于情面,被动地接受实习生,采取尽量避免正面回复、敷衍的态度,仅向学提供浅层的参观、讲座上,形式繁多而内容极少,学生通过这些根本学不到具体的实践,难以满足市场对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有些学校对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没有充分重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松懈,学生展现出所学的东西让企业感到失望,感觉并未给自己带来利益,从而暂停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6]。三是企业更愿意择选与更为优秀的高校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国内有影响力的高校具有数量颇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在科研方面给予帮助或者承担一些科技开发的项目,而一般高校中这类教师资源较少[7]。这样不但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协作关系,使普通院校寻求合作更加困难,而且难以支持教学基地对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4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分析研究目前我国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和种类,包括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现在我国高校在筹划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一般会忽略企业自身对这个基地的技术需要,而仅仅是考虑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或者是无法实现企业对利益的要求,这样的话,企业通常会不愿意或者中途撤销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支持[8]。如果企业能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和需求,那么这个企业肯定愿意给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机会,只有这样的合作方式,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更好的共赢式的稳定持久发展。

5结语

篇9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课题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

一、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学习掌握专业课程、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尝试将其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为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实习,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对照,发现所欠缺的知识点和理论基础,自觉拓展、丰富新的理论知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将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和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得到的感性认识紧密结合,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切实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在知识结构上得到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获取了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二是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植根于心中。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处在相对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及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所对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独立面对各种问题,要求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实践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去完成的活动。因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需要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成员、与访谈对象、与指导老师等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沟通合作逐渐建立起与他人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乐于同不同个性的团队成员、访谈者和老师交往交流,听取各种不同的见解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和自律意识,促进自己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实践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的变革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够。部分高校领导、师生认为社会实践无非是组织带领学生到社会、企业和农村走一走、看一看。由于对社会实践的动机、目的认识不清,虽然有学校号召组织大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缺乏得力的措施,导致部分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只是随意找个单位敷衍了事。

2.主体参与意识不够。有些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很多社会实践是在学生不情愿的情况由院系勉强组织的,这显然与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相违背。此外,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也过多地注重校内课堂学习,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浪费时间和经费,这也阻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活动的实效性不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宣传,有效的宣传确实对社会实践的开展大有帮助。但是近年来,有些高校一味把社会实践“搞大”,追求轰轰烈烈的出发场面,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实践的规模、主题、形式宣传多,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收获、效果宣传少,给人产生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此外,部分师生的科研水平有限。以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引不起地方和单位的兴趣与积极性,更是给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一种实践和科研无用的误读,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

4.缺少既懂理论知识也懂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导致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指导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与所学专业和所学课程相结合,专业教师和课程老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将会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但在目前社会实践中,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老师除了参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外,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参与不多,即使参与了也仅仅是起带队作用,而大学生的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是需要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共同指导的,若没有老师对实践各环节的指导,学生的实践难于有成效,也很难出成果,对其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很有限。

5.社会实践经费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尤其是新建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完善校园及办学硬件环境的巨大资金压力下,往往难以满足广泛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首先,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超过他们在校内的消费水平;其次,自费组织社会实践、开展科研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也是笔不小的负担;再次,在高校招生“并轨”后,特困生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动员包括特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会实践相当困难。

三、如何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改变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等,但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前提。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引导、经费落实等多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障。

2.推进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参观、实习以及暑期“三下乡”等狭隘范围。应该在当前暑期三下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模式基础上拓展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所学专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集中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单位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分散实践教学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二是利用寒暑假,教学单位联合宣传部 、团委、学工处在学生放假前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有关指导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进行检查,帮助他们解决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

3.建立较为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开展好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为此,必须做到:(1)建立典型基地。如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与专业大致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和公司等。(2)加强基地管理。在建立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命名挂牌、共建合作、示范建设、双向收益等重要环节都应注意抓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认清国情,从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4.社会实践教学实行课题管理。我院经验证明,新时期的实践性教学摒弃原有的组织形式,采取申请课题的方式进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程序如下:(1)预设实践课题。由学校有关教师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根据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当前的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专业学习中所关心的问题,列出部分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所需经费,规定每个课题应完成的时间。(2)选定实践课题。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社会实践班级里的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要研究的课题,列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明如何完成所选课题。二是研究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写好计划书,经领导组认可,指定课题指导教师后,学生就可着手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更可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3)完成实践课题。当学生研究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要负责落实各课题小组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和督促、指导,强调集体合作集体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力争使每组学生的实践报告都能是一份合格的答卷。

5.认真总结经验,推动社会实践健康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重实践、多锻炼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投身社会必备的理论,更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认真实践。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广泛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宣传社会实践的作用,宣传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使社会实践在当代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同时,各校认真总结和推广社会实践的成功经验,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瑞琼,郭虎史.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功能.素质教育论坛,2008,(06).

[2]郭学鹏.大学生有效社会实践探索.北方经贸,2008,(05).

[3]熊辉.社会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才开发,2008,(02).

篇10

[关键词] 中职教材改革 培养目标 护理技能

中职卫校的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富有爱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护理理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护理操作技能,适应临床第一线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专业基础教材的《药理学》,按照理论知识“适度、够用”注重“应用性”,突出护理特色的原则,谈一谈如何以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对中职药理学教材进行改革。

一、根据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药物应用护理》教材

传统药理学教材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太注重学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即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一本药理学教材常常许多专业共用,内容多而深奥,雷同于本科教材,而中职卫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临床医学类专业早已停办,全部被护理类专业覆盖,所以新编的药理学教材我们更名为培养目标对应的《药物应用护理》,除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和培育护理职业素质的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从护理职业分析入手构建运用知识的体系,突出体现护理特色,服务于发展学生护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以药物应用护理技术为核心编写教材内容

1.针对护理岗位,突出护理特色。我们通过深入医院、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具体分析,我们把护理专业分为两大岗位群,即医院临床护理岗位群和社区医疗护理岗位群。医院临床护理岗位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其任务是应用药物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或减轻痛苦;社区医疗护理岗位群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健康人,其任务是应用药物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为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书中每类药物都编有用药护理部分,尤其强调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药物中毒协助抢救这一医院临床护理岗位能力的训练,部分章节如抗高血压药物也编写了预防高血压的卫生宣教知识。

2.用“知识链接”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对接与强化。生理、生化与药理同属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四大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职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其中的知识点和技能,往往反复出现在“三理”教材中,新编《药理应用护理》教材编写原则是生理、生化教材已叙述过的内容,《药物应用护理》教材不再重复编写,但药理内容中与生理、生化相关的知识用“知识链接”有机衔接,供教师教学做参考,为学生预习提供导向,便于相关课程内容的对接与强化。

3.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知识目标。中职卫校的护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基础差,新编教材力求内容正确、表述准确、生动直观、形式设计美观,巧用图表,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年龄特征。每章前有学习目标,便于引导学生预习;每章结束时有思考题,有利学生针对性复习,习题有适度弹性,顾及不同的学习对象,既启发学生思考,又为师生互动提供素材。

4.巧设护士职业态度目标,陶冶职业情操。新编教材巧设护士职业态度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人文思想、心理素质教育,这是教材的灵魂,作到既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陶冶情操三位一体,教书又育人,使学生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5.力求体现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突出实用。新编《药物应用护理》大胆删除药理章节中与临床联系不紧,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和纯属参考而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如药物的作用机制,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如护士在用药护理中的职责“三查七对”,药物调配及体外配伍禁忌,突出药物知识的实际应用。

6.铺设通往护理就业岗位的桥梁。书中每章节都用“小贴士”及时引入该章节中的新药物,新剂型,新给药方法,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可读性,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穿插相关临床问题,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铺设了通往护理就业岗位的桥梁。

三、与《药物应用护理》教材并举,编写配套药物应用实验教材

药理实验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以护理岗位技术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标准来编写实验内容。

1.临床护理问题分析实验。与相关的理论课衔接,编写护理问题讨论实验,阿托品化的指标和阿托品中毒的指标有何不同,临床意义是什么;有四位病人,分别为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心衰、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严重贫血高排血量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有心衰体征,估计在用强心苷治疗后的预后。酚妥拉明引起的性低血压如何处理;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及具体抢救措施;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利用“标准化病人”设立情境,并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进入护士角色,培养学生运用药物应用护理知识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典型病例药效观摩实验。为了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实际问题,对一些易于观察到疗效的药物,如治疗心衰的药物强心甙,预先准备好心力衰竭的典型病例(用药前肺循环淤血咳嗽,体循环淤血包括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下肢浮肿等明显),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现场直观教学,便于对比观察强心甙治疗的药效。

3.以培养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药理实验。为了让学生在药理实验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多动手机会。编写实用性强、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多的实验项目,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抢救;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消毒防腐药物的临床护理应用,尼可刹米致惊厥及抢救等实验课,既让学生反复练习给药方法,又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实际问题,学会独立复制药物中毒动物模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抢救,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实验。开放性药理实验项目为自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自选实验项目以教师为主导,实验目的明确,改革以往单纯做验证性药理实验的方法,增加与护理有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要求和实验方案,与教师讨论后独立完成。

四、与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吻合的考试指南

《药物应用护理》考试应与护士资格考试中应知、应会知识点与技能等同起来,试题的内容、形式与全国护士执照考试相吻合,操作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制定药物护理应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将操作成绩单列。

总之,中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合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