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的沟通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与文化的沟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063-1.5
一、企业文化的回顾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与企业的存在有着一样的久远历史。但纵观企业文化的历史,企业文化的真正的提出却仅仅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美国和欧洲学者开始研究东西方管理方法的差异,结果发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带来了企业文化相关研究的兴起。1979年,Andrew Pettigrew在1979年发表的《论组织文化》最早提出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随着1981年William Ouchi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1年Pascale&Athos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等著作的发表,企业文化正式进入人们的眼球,并真正成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而且大多数人将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有无活力等都归咎于企业文化的好坏。的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并给企业带来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等理念的总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各企业成员所认同的并在行动上付诸于实践行动中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自从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管理,而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必然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是一种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沟通是人类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因此,组织成员之间良好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大英百科全书》对于沟通的解释是: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他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定义为: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管理沟通与其他沟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管理沟通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管理沟通与一般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3)管理沟通是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进行的沟通行为与过程。如果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管理目的或目标,那么,这样的沟通就不能称其为是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按照沟通方法可以分为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道具沟通等;按照沟通范围区分,我们可以把管理沟通划分为人际沟通、团队沟通、部门内沟通、跨部门沟通、组织沟通,以及组织与所处环境的组织系统沟通、外部沟通;按照沟通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划分为部门决策沟通、企业决策沟通、企业战略管理沟通及企业文化管理沟通等。
管理沟通作为管理科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作用。管理沟通可以认为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传递过程。企业文化关注的重点是企业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而管理沟通则主要关注管理中信息的传播、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中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问题,管理沟通主要解决信息传播流畅性和效果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管理沟通是手段,而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沟通这种手段我们所要传播的具体内容。如果我们把组织比喻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那么管理沟通就犹如保持其良性循环的一根根血管,而企业文化则是血管里流动着具体的血液和养分。
三、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
管理沟通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文化最需要也最适合沟通。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既是管理沟通的手段、目标和结果,又是沟通的环境和背景。我们所用的任何一种沟通方式和工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地,在企业中,我们的沟通工具和方式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企业文化中的每一个具体内涵,总是通过少数人探索实践或倡导带领下而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等沟通方式向外发散,并逐渐被企业中的广大员工所认识、理解、接受并认同,从而形成“共识”,最终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沟通的作用是巨大的,乃至不可或缺的。若企业内缺乏沟通或不畅,员工则无法认识、理解企业文化,更谈不上接受、认同企业的文化,而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员工和企业没有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又会进一步致使沟通的破坏并恶性循环,最终危及企业生存。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管理沟通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单单把员工看成“经济人”,而重视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强调了精神激励并重视员工身心需求,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所以企业文化正是通过管理沟通而体现的。试想在一个企业中,如果缺少正常管理沟通渠道,企业员工想法和需求都无法传达至企业管理决策层,管理者就不可能重视员工,更别谈建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还包括了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形象其实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的形象是需要塑造和传播,而塑造和传播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的作用。管理沟通不仅仅是向内的,同时也是向外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形象需要通过企业的外部沟通才能建立并广为流传。
管理沟通推动企业文化变革。市场竞争中,企业变革不可避免,而企业文化也必然随之变革。而在变革中,管理沟通机制便是保证企业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不断发展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沟通会促使员工重新审视个体与企业,学习了解新的企业文化。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制度层。充分的沟通也可以将企业变革中的冲突转化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并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管理沟通。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理念,其中也包括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宗旨和使命是其存在的根本目标和原因。而企业的理念、宗旨和使命等这些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都必须通过沟通让企业中的员工理解,才能认同并进一步按照已有的企业文化行动。没有管理沟通,企业使命只是句空话,是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
综上所述,没有管理沟通,就没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必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使这种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员工自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沟通。企业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沟通,才能建立一流的企业文化,从而创建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孙健敏,徐世勇.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凯斌,刘美玲.沟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篇2
(一)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语言是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方,都存在着语言方面的差异,这是受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所致,语言不通必然会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难以做到。同时,不同的文化下还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比如,一家中美合资企业中,美国人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鼓励个性发展,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以个人表现和绩效进行奖惩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中国人则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员工对组织怀有忠诚感和归属感,工作中倾向于群体的努力和集体的回报。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冲突性是企业高层的管理难点。它不仅增加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种族优越感
种族优越感是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中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这是一种以自身的文化标准和价值去判断和解释其他文化环境中的群体——他们的环境,他们沟通方式的趋向。具有种族优越感的人不愿了解别的文化,拒绝承认别的文化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排斥不同的观点和技术,造成沟通障碍。
(三)文化冲击
当人们遇到同培育自己成长的文化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文化时,就会经历某种痛苦。譬如某人一直感到很亲切、很熟悉的动作,在外来文化环境中遭到拒绝,被视为毫无价值,就会感到无可名状的困惑与烦恼。人们对异文化这种反映,称之为文化冲击现象。当人员遭遇到文化冲击时,各种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会使人员感觉自己没有精力去从事工作及沟通,从而引发各种沟通障碍。
二、基于文化多样性下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一)了解文化多样性,接受文化多样性
面对文化多样性,企业应提高全球意识、端正态度,带着虚心、包容的心态去了解文化多样性,接受文化多样性,这样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发生。企业中可以举办各种交流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相互了解、合作,接受文化多样性。企业还要培养员工跨文化的理解力,可以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员工从异国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减少偏见和歧视,实现全球化经营。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1.建立共同经营观,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企业要秉持的原则, 尽量发挥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要建立起企业的共同经营观和和谐的企业文化。减少不同文化间的摩擦,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2.完善组织架构。可以在企业组织机构里专门增设跨文化管理中心,设置专人专门负责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消除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观念、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偏见;加强文化的整合管理工作, 促进员工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三)沟通方式的选择
1.掌握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的技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对沟通形势的要求不同。应引导员工多学习不同的语言环境的特点,交谈中尽量使用简单、清晰、少歧义的语言沟通。在跟对方进行语言的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学会做到经常停顿,给他人一定的理解时间,要耐心地聆听他人,不仅要留意对方的谈话内容是什么,而且要去尝试了解内容背后的含义。在沟通时,还要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人在谈话时,面部表情或身体行为所流露出来的往往比语言更多、更真实。进行书面沟通时,还可以运用图表等形式来加以解释。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要使用得当。
2.重视非正式沟通
相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更容易交流沟通,从而逐渐形成非正式组织。透过对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了解,可以了解到员工的不同需求、化解员工之间、员工同组织之间的矛盾,同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预防危机,避免损失。当然也要注意消除其消极的一面,避免组织分化、凝聚力不足。对此应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寻找共通点,加强彼此间的认同感。
3.建立反馈沟通机制。
信息的反馈是我们进行沟通的重要环节。如果采取单向沟通就不可能得到我们发出信息的回应,也不知道对方对于我们信息的理解状况。而双向的反馈式沟通就能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对方对于我们信息是否理解和了解。对于沟通而言,反馈很重要。反馈使得沟通过程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最终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总结
管理沟通的作用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重要,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却使管理沟通的难度增加,同时也丰富了管理沟通的内容。只有充分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的建立文化多样性下的沟通技巧,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金玉,王引.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J].现代营销 2011,(08):35
[2]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2004,(05)
[3]刘悦.跨文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06)
篇3
东西方商务冲突只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能以某一文化价值观念作为评判的准则、衡量的标准。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论。如果以本国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思维模式去观察事物、评价工作、经营商务,不仅会使文化冲突难以调解,新的矛盾还会接踵而至。
在国际商务中,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笑话和对商务沟通、合作的负面影响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著名国际商务学者David Ricks,把许多大公司在国际商务中由于对它国文化不了解而造成失败的事例编成《国际商务误区》(Intema-fional Business Blunders)一书,这些失败和教训大部分都是因为公司管理人员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具体国情造成的。
应该说,大多数国际商务人士知道文化差异的存在,但总是因为身处本国文化之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从而达不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在此笔者将重点谈谈三种主要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价值观差异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其核心价值观是“仁”,在“仁”的价值观基础之上,主张弘扬“和为贵”的价值观,“和”的含义是承认差别,包容差别,缩小差别。这种价值观在国际交往之中,则会出现为了避免冲突,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关系”、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是中西文化价值取向的关键。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崇尚个人奋斗,追求独立和自由,整个社会极力推崇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是集体主义,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虚心”、“谦让”是公认的美德。但在与不同国家的人的商务合作中或是在外资企业工作中,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谦虚,不主动去表现个人的能力,他会被认为没自信。因此,你必须有“进攻性”(即成功欲望、竞争意识和求胜能力),要在有理的前提下坚持原则;如果无为让步,很容易失去威信。
这种价值观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更有充分的体现。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果拍板者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二、思维和行为方式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而欧美人以线性思维见长,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其表现在行为上的差异从商务谈判中可略见一斑。
中国人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形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也就是说先明确谈判的总体原则,然后再对具体的问题达成一致。
美国人大多在谈判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条件、要求等和盘托出,然后再与对方讨价还价。他们也习惯于先谈妥大的,原则,具体操作细节留待以后。但在细节上他们会很认真,或者说很计较,会不顾表面上的相互信任而核对,检查所有的细节问题。谈判中,他们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而是集中精力、速战速决。他们从不轻易放弃,认为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出现僵局时,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提出各种可能。所以,在与美国人谈判时,要表现得直接、诚实、坚决,但要不露痕迹地表现你的善意,甚至谦逊。
德国人在谈判上也有自己的风格,这与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德国人一般是在完成了一件事后才去做另一件事。德国人深信他们是诚实和坦率的谈判者,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意见,而不来客气或外交辞令那一套。他们对谈判往往采取一种很正式的方式,着装整齐,座位和发言顺序都是按照等级高低来安排的。德国人在谈判一开始就会问你许多问题,你必须让他们相信你的效率、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谈判时,他们不会轻易做出让步,但也会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这常常是你可以加以利用的,以使谈判有所突破。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人们经常在商务会议上开玩笑,他们认为,开玩笑是打破僵局的良方,可以推动会议的进程,以比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但德国人认为,谈判桌不是讲笑话的地方,商业活动是严肃的,讲求效率、准时、缜密、方法、毅力和组织。
日本文化所塑造的日本人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日本人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美德,人们要循众意而行。日本的文化教化人们将个人的意愿融和于服从集体的意愿。所以,日本人认为,寻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是最为重要的。任何聚会和商务谈判,如果是在这样的感觉和气氛下进行的,那么它将存在一种平衡,一切也就进行的很顺利。
正因为如此,日本人的谈判决策非常有特点,绝大部分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日本人的决策时间很长,究竟为什么,这就是群体意识的影响。日本人在提出建议之前,必须与公司的其他部分和成员商量决定,这个过程十分繁琐。日本人决策如果涉及到制造产品的车间,那么决策的酝
酿就从车间做起,一层层向上反馈,直到公司决策层反复讨论协商,如果谈判过程协商的内容与他们原定的目标又有出入的话,那么很可能这一程序又要重复一番。
对于我们来讲,重要的是了解日本人谈判风格,不是个人拍板决策,即使是授与谈判代表有签署协议的权力,那么合同书的条款也是集体商议的结果。谈判过程具体内容的洽商反馈到日本公司的总部。所以,当成文的协议在公司里被传阅了一遍之后,它就已经是各部门都同意的集体决定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人做决策费时较长,但一旦决定下来,行动却十分迅速。
三、宗教与风俗习惯差异
世界各国的地域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历史不同,因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因其特有的民族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成员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事实。了解这些差异能够帮助我们跨越不同文化的非语言障碍,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正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人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也形成了一些惯例,这些惯例就是参与国际商务活动时必须认真了解、并且予以遵守的常规做法。例如拜访礼仪,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欧美人都十分注重在拜访前进行预约,如果事先没有预约,贸然造访,则被视作无礼之举。而在中国的礼仪规范中,没有不预约则失礼这一条。因此,中国人在拜访他人时往往随心所欲,很少考虑被拜访者是否有事在身。对于不速之客,中国人一般不以为无礼,即使手中有十分紧迫的事正在处理,也要抽出空来予以接待,否则即被视为不好客。
又如,象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其凝聚力的核心是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虽然对这些你不必要精通和信奉,但当你到这些国家访问洽商时,做些基本了解还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遇到斋月,阿拉伯人在太阳落山之前,既不吃也不喝。你也要做到入乡随俗,尽量避免接触食物和茶,如果主人把这些放在待客的房间里,你也要表示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习俗。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禁忌特别多,酒是绝对不能饮的,自然,酒也不能作为礼品馈赠。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性还体现在人们相互接触的行为举止之中,如果处理不得当,也许什么生意都谈不成。我们只有了解了诸如此类的差异,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这里只略举几例。
――在很多国家,握手是最常见的见面问候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在中东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左手被视为做清洁工作的,因而也是不干净的,只有右手可以用来接触他人;而在日本,见面一般礼节是相互鞠躬致意;在东欧一些国家则是相互拥抱、贴面,而不是握手。
――外国人收到礼物,会马上当面打开,表示感谢的同时连声说好;中国人收到礼物,放在一旁,看也不看(怕别人说他贪心),但这种行为在欧美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或者被误解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这无疑构成了一种沟通障碍。
――美国人通常用大拇指及食指环绕起一个圆圈表示“OK,没问题”;同样的手势对日本人是“钱”的意思,在商谈中,如果一个日本人使用这个手势而你点头同意的话,意味着他将等待着你支付给他一定的现金;而对法国人来说,这个手势是“零”的意思;但在巴西,这个手势是极低俗的。
――在英国,把一件事情“列入议事日程”意味着把它拿出来加以讨论;而在美国,同句话却是暂停关于这件事的讨论,而且可能是无期限暂停。
篇4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环境语 跨文化商务沟通 影响
从非语言角度而言,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胡文仲, 1999)。因此笔者所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非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可以提供交际信息, 同时也可展示文化特征,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们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由于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因此研究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境语及其文化特性
作为非语言交际重要形式之一的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因此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这些交际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更多情况下却因文化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交际信息。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 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 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之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就有所
改变。
1.时间信息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根据霍尔理论,与文化有关的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科技时间。科技时间是用科学方法来计算时间,因此与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因此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正式时间是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如一周七天,在西方文化,一周的第一天以周日开始,在中国,是一周的结束。这是正式时间中有序性的特点反映。非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非正式时间用语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当某人说“得过一会儿”时,我们只有对他熟悉并了解此话语境时才可能产生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一会儿”这个模糊用语对来自同一文化的不同人们或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甚至更长。霍尔关于时间观念的“时间单一性”(即遵守日程安排,一个时间安排做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和“时间多样性”(不受时间限制,在同一时间可从事不同的事)理论就是文化差异的时间模式。他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 多样性时间是亚非拉地区国家的模式。
2.空间信息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每种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有其特有的规则和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如体距差异;文化不同,空间范围所引起的联想和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隐私的态度,这也是中西方人们之间在交往中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
3.颜色信息
环境语文化特性的另一体现是对颜色的理解。颜色使人产生的联想意义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寓意,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利、喜庆,常用于婚庆、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但在英语国家,红色之意褒贬兼备,可代表幸福、爱情、有活力,也可代表罪恶、冲动狂怒等贬义。因此人们也利用颜色与人的心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各种环境,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根据学者研究,非语言行为可占整个交际沟通过程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的环境语言,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尤其是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作用。
1.空间信息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空间信息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空间语的非语言含义主要通过领域性、近体距离、拥挤态度和座位安排等来表达。
2.领地观念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领地范围是维护人的完整、自由、独处和安全所需要的空间。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它有助于调整人的交际行为,但也会成为交际冲突的根源。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对于隐私的维护很强,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如入住酒店房间的安排。在中国,2人安排在同一房间是常见行为,可在西方国家, 除非亲人间会安排同一间房,如果是同事,个人的隐私是不容侵犯,享受独处权利的单人间是普遍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安排外籍人士住宿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尊重隐私。领地观念在工作领域的表现是相对独立的个人工作空间和属于这个空间任何物品的不可侵犯。
3.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拥挤的态度
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拥挤感源于个人空间受到他人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由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拥挤环境的态度来看,中国人更能容忍拥挤现象,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拥挤则表现出不知所措或回避的态度。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人们对拥挤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中商务活动的表现是,中国人更喜欢热闹排场的场面和英语国家人们更喜欢安静和小规模的宴请聚会。
篇5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手势语
手是表达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体部位。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就商务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与含义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国人握手往往是轻握一下,因为紧紧握手可能表示一种挑衅。在法国,在客人进来与离别之时都应与主人握手,但在德国只是在进门之时与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来,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免文化冲撞与误会。
(三)体态语言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例如在动作幅度方面,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人们讲话时动作幅度较大;而北欧、英美、中国、日本等国家就属于动作较小、幅度较小的一类。这些体态语的不同可能是源于东西方人士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但是,东方人士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等级分明的社会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不仅要看到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同时也应关注造成这些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导正确、适度的商务交往。
(四)空间语言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有学者研究显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外向的、有冒险意识的精神,长期形成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中国人群体观念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奉行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在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指导之下,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比较淡薄。如果在商务交谈中,中国人以主动靠近而表示亲切,而英国人却为这种靠近而感到不适进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国人可能会把这种后退解读为有意疏离。
(五)形象语言与首语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人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律师和大公司员工衣着一般比较正式;在中国,这种工作对服装的要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衣着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在跨国商务会谈中,中西方的服装应该协同,为表示尊重而着装正式。在形象语言之外,首语也值得关注。虽然在大部分文化中点头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摇头表示“不”或不赞同,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点头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点头只是表示我正在听呢。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第二语言形式(如英语)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务沟通的第一步,而紧接而来的则是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形式的了解以及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体态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大沟通信息量。优秀的商务沟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外,他们一般都很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实际沟通中的作用。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往往成为他们沟通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正确、恰当的体态语沟通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双方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为有效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一次适度的握手,一个恰当的微笑都会促进沟通的和谐。和谐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赢得交际双方的信任和喜爱,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沟通氛围,这对整个沟通的成功无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加大交际信息密度。正确接受这些信息可以使商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脑,可以刺激人脑两个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语言符号与有声符号相比,更加直观,能生动、准确的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有时还能够避开委婉甚至虚假的语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由于非语言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体本能。所以,在人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非语言信号较之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同时,非语言交际,如眼神、身体姿态等可以表现微妙模糊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传递深层复杂的整体及内涵意义。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完全可以加大交际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商务沟通更加顺畅。
综上,人类的交际与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各国的不同文化逐渐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现象毕竟是体现各国不同文化和习俗的窗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应该采取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调整交际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外向型文化产业;价值链
文化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每年文化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较快,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加工贸易类型的,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为此,应积极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潜力,构建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外向型文化产业,使得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一、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的时代意义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在调整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打造新兴产业则是关键。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比如西欧国家,大多数家庭在文化产品方面(含旅游)的支出都能够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的占比达到30%以上。美国的文化产业的出口额则已经超越了其航天工业的出口额而稳居美国出口贸易额中的第一位。在美国前400家年利润额最高的公司中,有近百家是从事文化产业的公司,整个文化产业的产值能够占到美国当年GDP总量的18%~15%。2.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良好的产业资源基础。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都必须依托国际市场。相对于广阔的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容量总是相对有限的。美国文化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于全球化市场运作的重视。以古文、古诗、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饮食、歇后语、节庆为核心要素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我国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资源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又可以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增加就业。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贸易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根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万家企业的调查统计,2016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贸易规模达到了885亿美元,其中,影视、动漫、网游等新兴文化产品出口增长为25%。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当年中国GDP总值的4.5%,但与美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当年GDP总值的20%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2.我国文化产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比重不高,文化产业的效益水平有待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每年的产出额不少,但精品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尚未能够形成像“韩剧”一样的品牌效应和口碑。我国每年出口的文化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加工贸易类型的,真正是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出口中的占比只有1/4左右,我国文化产业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的对策分析
1.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商业化开发的潜质,塑造文化产品的品牌。对于传统文化资源而言,打造文化品牌就是意味着要树立特色。在这一方面,韩剧《大长今》成功的商业化开发和品牌塑造值得我国文化产业界学习和借鉴。韩剧《大长今》所体现的韩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实际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根源的韩国古代文化,具体的体现则重点集中在韩国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上。如在体现韩国的饮食文化方面,《大长今》通过长今要成为皇宫御厨的故事情节,将韩国传统烹饪文化的元素在剧中进行了充分展现,如观众在剧中可以看到大酱的酿制、泡菜的腌制,不同的肉食、蔬菜、果品非常雅致地摆放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非常考究的陶瓷盘子、木质格盒等器皿中,令观众既了解到了韩国民族传统饮食的特点和精髓,又获得了美好的视觉享受,味蕾大增。《大长今》在一地热播,当地就会很快刮起一股韩国餐饮的热潮,不少韩餐店铺的招牌中都会出现“大长今”的名称。我国文化产业应对韩国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着力向全世界推销的较为成功的做法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借鉴。我国的民族文化远比韩国要深厚,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在饮食文化方面更是菜系林立、博大精深,但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却并没有能够取得像韩国一样辉煌的成就,反而是拥有有限的传统文化资源的韩国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并将其商业化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我国应高度重视将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商业化开发,并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包装直至塑造成文化产业品牌的工作,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注重文化产品价值链的开发。文化产品的价值链,是指一种围绕着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概念。文化产品价值链的核心是由“策划创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以及“延伸开发”四个环节所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策划创作和产品生产两个环节统称为“文化生产”环节,是价值链的最高端和核心中的核心,只有具备高质量的文化要素的产品才能为营销和衍生产品的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围绕价值链的核心,还分布着技术设备、资本市场、调查咨询等密切想关联的服务环节,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文化产品的价值链,把这些环节成功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文化产品的商业开发和运作。当我们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时,既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产品自身的商业潜力,又要注重开发其延伸的价值链,从而保证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保证获取投资回报的关键性环节。即不应将一个传统文化产品推出看作孤立的单一产品,而是更应看到其后的可能开发的延伸产品,把文化形象与产品制造、旅游、出版业、服装业等各相关的价值链行业联合起来。比如伴随着孔子学院在国外的陆续设立,可以将以孔子形象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产品也一并打入国外市场,比如打造“孔子文化研学旅游”、多语言版本《论语》等孔子文化相关书籍的出版、中国古代服饰及生活用品的现代开发和推广等。3.实施完备的海外营销“组合拳”。(1)细化目标市场,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受众。首先,“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海外营销的重中之重和首选的一级营销市场,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被人们熟知,因此在这些地区设计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时,应注重传统文化产品的纯正性,不应轻易采用在国内市场屡试不爽的“戏说”手法,以免造成海外受众的迷茫、困惑甚至是质疑,从而影响营销的效果。其次,对于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设计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时,首先应确认该产品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禁忌并无冲突,然后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鸣点或者互补点,有所策略的修改优化产品的宣传推广方案,直至传统文化产品有效立足当地市场。(2)政府应积极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开拓。从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的海外推广经验来看,政府的参与对于其效果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都已经显得有些“曲高和寡”,文化企业较难将中国传统文化产品作为海外市场推广的首选产品。所以,政府应注重鼓励和扶植我国的文化企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创新性地开发设计产品,并为其降低在国内市场的税负,积极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向海外宣传推广创造条件,如选为国礼馈赠国宾等,为我国文化企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加力助推”。
参考文献:
[1]苌亮.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
[2]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陈少峰.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J].人民论坛,2011,(5).
篇7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以往教育教学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近几天,我发现颢颢(化名)课堂上思想不太集中,课内外作业完成不及时,即使勉强完成错误很多。
于是,在一个课间时,我请颢颢到办公室来一下。我们的谈话记录如下:
“颢颢你一直以来学习认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可这阶段老师发现你的心思没在学习上,想什么呢?”颢颢看着我,迟疑一下,眼泪已经包含在眼中。好象有好多话想说又无从说起。“你如果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老师会尽力帮你的。”我拉着她的手,真诚地注视着他的双眼。他可能感受到我的诚意,眼泪夺眶而出,一边哽咽一边诉说:“前几天爸爸妈妈在一起吵架,妈妈生气了好几天没回家,爸爸情绪也不好,老师,我很想我的妈妈回来。”我心疼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大人也有苦恼的时候。你的苦恼我能体谅,但我觉得你的妈妈出去几天只是解决一下烦恼,他可不希望看到你的退步,是吧?”颢颢似乎听懂了我的话,不住地点头,眼中的泪花在眼眶中打转,没有落下来。
案例二:班里有个孩子叫青青(化名)。她上学放学都坐接送车,有些同学看到她经常会买小摊贩上的零食吃,并状告于我。我考虑到证据不足,加上平时管理不喜欢婆婆妈妈的,就暂时忍下了这件事。谁知青青竟越演越烈把零食带到学校偷吃。有一次,正当她吃得欢时被我抓了正着。这下可是“人赃俱获”她只好等着“低头认罪”了。但我在解决这件事时,还是做到包容中见锋芒,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记录如下:
篇8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传承,一方面锻炼学生体魄,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学生内心的文化熏陶。具体操作上需要正视现存教学模式问题,积极的做出教学模式的改良,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与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当下我国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则是一种相对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良,有效的让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我国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培养更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
1.当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常见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本身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教学方案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积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上,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落实还缺乏重视程度。首先,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从意识层面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多的依赖与非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甚至导致传统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缺乏特色性,也无法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扩展,也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参与,不能有效的吸纳传统体育内容的精髓,相关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展示。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注重理论性研究,缺乏实践的大量积累与操作,更多的学生进行形式的模仿,缺乏对体育项目内容核心精髓的探索,久而久之让学生缺失相关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项目的要领也无法有效掌握。甚至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上都缺乏深入的探究,缺乏专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或者在教学传授上缺乏技巧,无法有效的运用语言与行为去阐述体育技巧与文化。或者部分教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积累,缺乏实践操作上的提升。特别是长久的教学模式呆板化模式下,教师缺乏专业上的精进,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所需。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学生选择空间少,提供的教学内容学生兴趣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没有对应提供,教学与学生诉求不匹配。
2.基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上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挖掘其文化价值。需要在教学方面管理上设定对应的评估要求标准,让教学理念能够落实到制度层面,提升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激励作用。同时在配套的教学资源上提供支持,例如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材料工具的配备,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改良,对于教学改良建议积极的吸纳并投入实践运行,做好实践评估工作的汇总报告,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做好教学情况反馈评估。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对于我国高校适宜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武术、养生功法、少数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等不同类型。武术类在各高校运用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拳、简化太极拳与有关器械套路操作等;养生功法则集中在五禽戏、八段锦等;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毽球、木球与珍珠球等活动;民族体育则集中在舞狮、舞龙与赛龙舟等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教学生套路与技法,更需要说明相关套路与技法背后的原因与文化内涵。例如,武术领域有不同的门派,不同的风格特色,同时注重习武要尊师重道,需要通过武术修为来提升个人品德,而后是个人的武术水准。而养生功法则是更注重人们通过一定科学方式达到身体的锻炼与养生效果,其中有较多的医学与养生理论知识,甚至会涉及到人们生活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知识。同时需要积极的吸纳中西体育技巧,对传统民俗体育内容进行对应的分析,提升教学的科学理论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同的内容安排上需要做好优化配置,可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需求、不同时代特色进行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依据不同年级开设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硬性学习任务,让核心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推广,其他的非核心体育内容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队学习,或者纳入到选修课当中。总体来说,要树立核心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联合兴趣选修的形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延续。
(3)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传统,但是可以运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教学内容焕发生机。如果单一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极大的下滑。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师生互动性,@样可以减少师生矛盾与冲突,让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多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做有效的烘托展现,提升教学指导的明确性。教师更多的在技术辅助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旁观与纠正,这样有效的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升了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传统一般由教师表现,学生模仿,教师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去展现具体细节,从而没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指导学生。而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很轻松的获得教学有关信息与技巧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通过相关素材来与学生具体沟通交流。其次,可以在教学中纳入更多的游戏化教学,让教学过程趣味化,增加一定竞赛元素,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感。
(4)科学化教学评价
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工作,需确保其科学性。例如要展开教师随堂测试,测试学生体育操作演练掌握状态,主要是体育项目的实际演练实操能力,非体育专业学生不进行笔试理论部分;其次,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评价,让师生做双向互评,这样可以达到双向监督的效果。此外,需要有第三方评价渠道存在,主要是指派专业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做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情况做观察,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情况。还可以对教师做额外的教学评估,包括学术研究、课程创新建设、学生社会性体育活动成绩等都可以纳入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中要丰富性、多面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教学情况做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在评价上需要放宽一定尺度,避免过于严苛或者过于的上纲上线而抑制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改革热情,让教师有充分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其教学创新与优化提升的行为应该给予对应的鼓励。
3.结束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积极吸纳中外教学新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改革创新。要多了解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形式与内容,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体育时空,2015,(19):45.
篇9
关键词:师生互动;话语沟通;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G623.2
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言,其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如何实现师生的有效沟通,已经成为广大教育研究人员所重视的课题。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存在着不协调与合理性欠佳的问题,不仅对教学产生制约,而且还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话语沟通问题予以重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良的原因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话语沟通中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从其阻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其一,教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小学生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心理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且保持注意的持续时间较短,教师如果没能对这种身心特点予以把握,就会造成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良。其二,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法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其三,师生互动沟通交流方式的手段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提问的形式而展开,体现出较大的片面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话语沟通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增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话语沟通策略之一就是提问,适当的增加课堂提问,能够较好的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设置提问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和学生之间实现言语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以此来切实发挥出提问所具有的桥梁作用。例如,在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片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那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这一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思考来引入教学内容;在过程当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小蝌蚪都把谁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堂的最后向学生提出“现在我们指导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了,那么你们知道蝴蝶、海螺的妈妈是谁吗?”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的设计
课堂讨论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话语沟通策略,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言语交流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可叹讨论的时候,一方面要围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营造轻松的环境氛围,另外还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来保证课堂讨论的有组织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对《晏子使楚》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围绕“楚王对晏子的欺辱让人十分气愤,但是晏子长得很丑,而且身材又小,很容易被人嘲笑,你们对此怎么看?”进行自由的讨论,之后指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也能够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三)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直观的思维能力较为发达,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较为敏感,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应采取开展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和学生之间进行话语沟通,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其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例如,在对《中国结》这一片课文予以讲授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我国这一具有独特韵味的传统艺术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红绳子,在课堂中创作中国结,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开展这样简单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会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会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
(四)互动情境的创建
创建互动情境,实现情境互动,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另一有效话语沟通策略。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较弱,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内容予以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境,以此来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例如,在讲授《盲人摸象》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手段向学生全方位的展示大象的形体,再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动物园中所看见过的大象的样子,通过对比来增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中话语沟通的显著提高。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知,师生互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其效果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质效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良好且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首先要正确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其次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不良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之后可采取增加课堂提问、设计课堂讨论、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创建互动情境等话语沟通策略。当然,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话语沟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还需要予以持续性的关注和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斌,黄珊珊. 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探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6-17+124.
[2]吕亚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策略[J]. 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8:57.
[3]金红艳. 阐述如何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话语沟通[J]. 读书文摘,2016,10:191.
篇10
关键词:同课异构;优化;效果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它提倡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才能和志趣不同,施以不同教育。鉴于单个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限制,每个教师自身储备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库是有限的。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同课异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简言之,同课异构是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备课、讲授。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多元性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展现,然后通过交流、比较、反思,为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参照系,进而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师的眼界,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同课异构在我国实行已有一段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对于进一步优化同课异构效果的研究仍然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现有同课异构的主要实现方法
(一)同课异构的实现形式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基础,备课的质量对于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同课异构而言,目前采取的备课方式主要有:
1.多人同课异构
是指由多名相关教师组成特定的团队,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交流、思考、整合,最后推荐一位教师展示备课模式。当然,这里多人的跨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可以由同校同年级的教师组成,也可以进行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地组合。多人同课异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智力优势,博众家之长,但是在多人同课异构中面临着如何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整合、提升,如果整合的工作做得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多人同课异构的效果。
2.一人同课异构
是指以优质课评比、课题组展示活动为契机,以某一教师为主讲人,在多轮磨课的过程中给教师们展现不同教学设计所呈现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选取最优的教学设计。
(二)同课异构的表现形式
同课异构中,“同”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而更加丰富的内涵则体现在“异”上,具体而言,同课异构中的“异”可以表现为:
1.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以《孔子游春》为例,教师甲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习生字词、成语,积累词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感受到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论水的那段话所蕴涵的道理。教师乙则将教学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会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文中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并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悟第2自然段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不同的目标决定了教师本节课不同的行走方向。
2.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教学方式的内容比较丰富,这里仅以课文导入为例来阐述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仍以上面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甲通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进而引入课文,教师乙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句名言引入课文,还有的教师则通过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来引入课文。
3.对教材重点、特色解读的差异性
文本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就会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而,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但“教不同师”,讲授的重点就会有所差异。在《孔子游春》中,教师甲认为,让学生感受到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及孔子论水的那段话所蕴涵的道理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特色;教师乙则认为体悟春天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丙教师则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训练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思维方式的锻炼。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同课异构实现效果的思考
(一)提升同课异构效用的认识高度
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异”中传递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异”中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异”中增强因材施教的意识,丰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储备。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二)完善同课异构研究的设计思路
将有效教研的理念贯穿于同课异构活动的环节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同课异构的效果。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活动可以由确定课题、教学预设、课堂观察和反思共享等环节组成,通过问题引领、教学反思、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等措施提高同课异构的效果。
不为“异”而构。曾经听老师这样谈:这篇课文,我参与研究的,他的设计我已经很清楚了,也是我的思想的体现,再叫我“异”,怎么“异”呢?的确,“异”是手段,是路径,绝不是最终的目的。曾经参加了一所学校的备课组活动,活动中,老师们针对本区共享教案进行研讨,并结合本校学情进行同课异构。笔者欣喜地看到:教师们看似简单朴实的想法,恰恰触到了同课异构的本质――讲求实效,关注生长,不为“异”而构。
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就是应该思考应该思考为何“异”的问题,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异”的目的更明确,主题更鲜明。
参考文献:
[1]陈江辉.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探究式教学案例及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10(2).
[2]陈争.永不停歇的思考引领我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
[3]王飞.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比较研究范式[J].江西教育,2009(9).
- 上一篇:农业实用技术
- 下一篇:建筑工程行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