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基线指标;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道障碍[1],慢性气道炎症与不完全可逆性气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强的疾病[2]。Rabe等[3]报道COPD排在美国慢性病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也有学者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岁上的发病率高达8.2%,老年人发病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11%[4],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的医疗费用将升至所有疾病费用的第5位[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逆转肺功能损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显著改善肺功能状态。为此WHO以及各国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稳定期COPD的主要疗法[6]。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治疗COPD中,呼吸肌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方法缺少统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没有科学实用的基线评价标准,三是缺少大规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本文试图从这3个方面做一阐述,从而探讨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训练方法
从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肌以及胸廓辅助肌。平静呼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通过收缩运动实现吸气,通过肺和胸廓回缩而呼气。也就是说,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动力来源,由膈肌收缩而增加的通气量为平静呼吸时的70%~80%[7]。一旦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营养不良、感染,就会造成呼吸肌疲劳,这也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以及呼吸衰竭发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1 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特异性呼吸肌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来实现,经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别简单的训练方法,也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训练方法,近来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需要仪器设备辅助训练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气球训练 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气球,做深呼吸,用力将肺内气体呼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时长3~5 min,以20 d为1个训练周期,1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
1.1.2 缩唇呼吸 将口紧闭,通过鼻道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时长4~6 s,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自行调节.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训练采取吸鼓呼缩的方式,患者可取卧、立、坐3种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气时尽量按压腹部,促使腹部回缩;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吸气紧闭口腔,使用鼻进行深吸气,呼气同样通过缩唇进行慢呼气。保证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每次训练反复2~3次,每次时间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兰等[8]曾介绍过卧式、立式、坐式3种呼吸肌训练方法。卧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通过肘关节屈伸达到呼吸肌的锻炼;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过肘关节屈伸、双膝屈伸、旋转身体促成呼气、吸气训练;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取双手叉腰、单手叉腰、双手搭肩、抱胸、弯腰等方式锻炼,训练强度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疗 李海珠等[9]曾做过试验,以10 d为1个训练周期,1次/d,30 min/次,通过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患者潮气时明显增加,膈肌移动迅速,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纤维状态,增强抗疲劳能力[10]。
1.2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一般是指通过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运动形式来实现。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损,或多或少地对运动锻炼存在心理障碍。其实适度的锻炼对增加肺通气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目前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形式有耐力运动和力量运动。据文献报道,二者运动形式对呼吸肌训练都有比较好的效果[11]。谢淑丽等[12]曾做过一项实验,对社区内COPD患者,以3个月为1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4次,锻炼项目有:热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锻炼时间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评估效果非常满意。
2 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2.1 呼吸肌训练评价指标
目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大多属于小样本的对比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目前仅见报道来自英国国王大学医院呼吸肌实验室的1项6年506例的分项目实验[13]。从评价指标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生理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运动能力评价3个方面,而且表现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上。下面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组实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最大吸气压(PImax)与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Beckerman等[15]选取的是PImax、6分钟步行实验(6MWT);Koppers等[16]选取的是呼吸耐力试验(HET)、PImax、连续负荷运动试验(CLET);戴晓天等[17]选取的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选用的是PImax、吸气跨膈压(Sniff Pdi)、神经颤搐刺激跨肺压(Twitch Pdi)、最大呼气压力(PEmax),殷稚飞等[18]评价的指标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具体见表1。从6组实验可以看出,评价大都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生理学指标上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客观评价指标,也大体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生理学评价指标,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跨膈压缺少更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训练效果评价
从治疗后生命质量效果影响分析,戴晓天等[17]使用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几个方面入手,说明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PImax分析,6组实验均表明呼吸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别是殷稚飞等[18]设计的缩唇呼吸、压腹呼吸、抱胸呼吸、弯腰呼吸、画圈呼吸、旋转呼吸6节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实验都从客观性指标上支持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将506例COPD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吸气强度、膈肌强度、呼气强度测定,得出单一测定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呼吸肌无力的结论,呼气强度、膈肌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呼吸无力诊断率19.2%,膈肌强度联合吸气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测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呼吸肌训练的卓越效果。
3 讨论
众多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呼吸肌训练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呼吸肌训练的形式越来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仍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的普及和宣传;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训练评估体系,以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三是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实验数据;四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呼吸肌训练在COPD康复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张中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马睿,程齐俭,姚迪.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5):521.
[5]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4-757.
[6] 刘华,王华,陈艳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许凤珍,王爱华,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2(4):16.
[8] 周玉兰,刘枢晓,扬顺秋.COPD患者康复期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鲍文华,阎晓林.缓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谢淑丽,朱明光,崔涣波.社会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晓天,熊玮,杨和平,等.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20-121.
篇2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吞咽障碍 针灸治疗 吞咽训练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存质量,据统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约45%,有误吸的中重度吞咽障碍发生率则高达33%,尽管大部分在急性期内可自愈,对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治疗,目前暂无显效药物治疗,笔者在常规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并与单纯康复训练法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选64病例均为2001~2004年在本院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组(治疗组)和单纯吞咽训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标准具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主症。多伴有构音障碍,或软腭,舌肌运动障碍,或咽反射迟钝或消失,或有舌肌萎缩,强哭、强笑等,CT或MRI示脑梗塞或脑出血(《实用神经病学》,史玉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2)病程>15天,(3)意识清醒,能配合训练治疗;(4)志愿参加课题研究。
1.3排除标准 (1)意识不清或全身营养状况极差,(2)轻度吞咽障碍,急性期吞咽障碍;(3)拒绝加入本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选穴: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1/5区域、百会、廉泉、人迎、列缺、内关、照海、太冲。
2.1.2操作:头针:沿皮肤从上向下斜刺1.2-1.5寸,捻转1分钟,以头面部麻胀为度;廉泉取3寸毫针向舌根方向刺人1.5~2寸,提插捻转约5下,以得气为度;人迎:2寸毫针直刺约1.5寸。以局部窒息样感为度;列缺平刺0.8寸、太冲、内关、照海以1.5寸毫针刺人约1寸,以手掌麻胀为度。然后接上G6805脉冲电针仪通电30分钟,治疗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
2.2吞咽训练方法
2.2.1基础训练:用手指、棉签、压舌板等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使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用棉棒蘸不同味道果汁或菜汁(酸、甜、苦、辣等)刺激舌面部味觉,增强味觉敏感性及食欲,配合吹纸片,吹蜡烛,皱眉,鼓腮运动,呼吸训练(呼气屏气一发声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2.2摄食训练:经过基础训练以后,逐步进入摄食训练,首先选择适合患者进食的,一般选择半卧位及坐位下配合头颈部运动的方式进食。严禁在水平仰卧及侧卧位下进食,食物的性状应根据吞咽障碍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且爽滑、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上残留的食物为选择,如果冻、冻状酸奶,蛋羹等半固体食物逐渐增加固体食物。依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训练,每日3~5次。
2.3对照组 单纯采用吞咽训练,方法同治疗组,除吞咽障碍的治疗外,其他常规中西医治疗相同,两组治疗28天后进行疗效评估。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床边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头躯干控制,呼吸方式,唇控制,腭运动,喉功能,咽放射,自主咳嗽,饮水测试,咽下时间,喉运动感觉,呛咳等20项,每项评分为1~4分,20分为正常,21~30分为轻度吞咽障碍,31-40分为中度吞咽障碍,>40分为重度吞咽障碍。分别评价并记录疗前、疗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积分。依据床边吞咽评价量表分为治愈,有效,无效。治愈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症状消失,饮水测试评价正常;有效为饮水,吃饭无呛咳,但需时较正常延长,饮水测试评价30分。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IO.O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
3.3结果(见表2,表3,表4)
由表2可知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由表3可看出治疗组临床治愈病例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由表4可知,治疗组与病程长短无关,病程即使超过1年。针刺治疗同样有效。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吞咽是一种极复杂的躯体反射,吞咽中枢存在于脑干网状结构中,皮质和脑干对激发吞咽反射有极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后由于单侧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及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传统医学认为吞咽障碍主要由于“风、火、痰、热”等诸邪壅结于咽关而致,故治疗此症以“开窍启闭,疏经散结”为原则,从经络学分析,本病主要与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任脉有关,肺经“起于中焦…属肺从肺系(肺与咽喉)”,肝经“起于大指…循咽喉之后上鼻咽”,任脉,起于中极…至咽喉,故治疗上以这三经经穴位为主,通过针刺相应头部刺激区,直接刺激双侧大脑皮层脑干束,反射性刺激延髓麻痹部位,并能迅速建立起脑血管的侧支循环,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流量增加,激活损伤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加强病灶周围脑神经细胞功能的代偿作用,通过针刺廉泉、人迎使舌体脉络通畅,则舌体活动自如,针刺列缺、内关、照海、太冲则起到醒神开窍、活血通络的作用,吞咽功能得以改善。参与吞咽的颅神经有6对之多,支配舌体、咽、会厌、软腭的肌肉及咽喉部粘膜。通过康复训练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因口腔预备相及口腔相障碍相所导致的咽嚼费力,食物向口腔后推进困难、舌咽前吸入等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兴奋对外感受器,通过尚残存的舌咽,迷走、舌下、三叉神经等反射,作用于脑使其重塑舌咽功能中枢,通过临床观察可得知,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与单纯康复训练比较有着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
根据文献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在发病后14天之内有63.6%自愈,因此选择恢复期病例(≥30),避免急性期因自愈面对结果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Caroline Gordon Richard Langton hewer.Derick T Wade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87;295(15):411
篇3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观察组即行早期规范化肢体功能训练。
结果:观察组经系统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训练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033-02
脑卒中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高的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随着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率明显提高,然而致残率在其存活中却高达80%以上[1]。所导致的各种神经症状,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失聪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与沉重负担。本科室近2年对6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和提高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显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所选病例均经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标准[2]。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有明显的肢体瘫痪,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既往有精神病、肢体功能瘫痪病史;严重的四肢瘫痪;患者或其家属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一般资料。收集本科室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脑卒中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49~8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发病年龄(62.4±7.9)岁,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5例,左侧偏瘫13,右侧偏瘫1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发病年龄(59.3±8.5)岁,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必要的脱水、稳定血压、溶栓(或止血)、控制血糖、营养支持等常规药物治疗,并给予系统的护理措施,预防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病情一旦平稳,如意识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合并症的情况下(经神学症状不再进展3天)就可以开始采取系统化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如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抑制肌肉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由护士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训练方法,以便患者出院后在家中继续肢体功能康复训练[3]。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①健肢各关节被动及抗阻力运动,主动运动;②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及功能位摆放,被动运动;③床上翻身;④桥式运动;⑤卧位到坐位训练;⑥坐位平衡训练;⑦抱膝运动训练;⑧双手叉握的自我活动训练;⑨站位平衡训练;⑩迈步平衡训练;实用性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而定)[4,5]对照组给予传统肢体功能训练。整个治疗过程中,康复组及对照组均辅以心理治疗。
1.4 评定方法及标准。采用Fugl-Meyer评定积分表评定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均在入院当天和住院1月进行瘫痪肢体功能评定,根据患者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关节活动度、痛觉和感觉功能5个方面,50项,评定,每项分三级评定。分为:0分、1分、2分,总计226分。分数越高,表明肢体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FMA)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上下肢(FMA)比较(X±S)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肢FMA下肢FMA
第1天第30天第1天第30天第1天第30天
观察组26.1±7.610.3±5.121.3±20.139.6±18.415.5±9.628.6±9.1
对照组25.8±7.112.7±6.523.0±17.930.1±10.615.8±9.225.4±7.6
t0.303.110.674.790.232.88
P>0.050.05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比较(X±S)
组别第1天第30天
观察组35.0±10.418.3±14.2
对照组35.7±6.921.7±6.9
t0.383.16
P>0.05
3 讨论
3.1 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认为,早期瘫痪肢体康复训练关键在于保持良肢位、被动关节活动、翻身、移动等方面,预防病态模式的产生和强化,为大脑功能恢复后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早期的肢体正确姿势的摆放可防止肌肉痉挛,肢体、关节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训练,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反过来又向中枢神经提供了大量的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有可能帮助患者有效地发挥异化作用,最终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3.2 通过指导观察组患者保持良肢位,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主动运动、抗屈肌痉挛、实用性步行训练等康复活动,减少病态模式的产生及强化。尽管入院时患者全身功能普遍较差,但经过康复训练1个月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明显改善。早期即进行系统化康复训练的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以后,其Fugl-Meyer总评分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未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的对照组。通过本实验我们还证明了,过去只注重脑卒中本身的观察和治疗,忽视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训练,甚至错误认为早期良肢位会加重病情,以至于许多脑卒中患者虽然生命得到挽救,但后遗症发病率高,致残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脑卒中早期就进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废用综合征发生率为0.7%,而非早期康复治疗者废用综合征高达38.1%[6],可见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3.3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责任。通过正确的康复护理,能使生活不能自理者恢复自理能力,使偏瘫肢体恢复最大限度的活动能力,对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威,于碱,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率状况及社区康复的要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8~380
[3] 韩雪玲,李淑英.康复护士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J]
[4] 曹凌.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正规康复训练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9,17(4):302~303
篇4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康复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锻炼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单侧35例,双侧3例,年龄56~91岁,平均年龄68岁。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9例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运用专科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1.3 结果 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并定期来我院复查,取得满意效果。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康复有一个初步认识。
2.1.2指导 抬高患肢,两腿之间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体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讲解的重要性,不正确的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使用便盆时,应从健侧放入,臀部应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便稳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1.3并发症的预防 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进行抬臀练习,预防发生压疮;用吸管往水杯吹气进行吹气泡练习,锻炼肺功能等。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被动康复 肌力的训练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参与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须得到锻炼,以保证负重时下肢的稳定。术后当天生命体征平稳后,麻药过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运动。指导家属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为下地行走打基础。2~3次/d, 10~30次/分钟,视病人情况而定。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动抬起,护士应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
2.2.2中期主动康复 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髋运动,屈髋应小于90°。术后第3天大多数病者往往需要协助做屈膝屈髋运动。方法:护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嘱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围,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复进行。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休息片刻,等疼痛缓解后继续。一天3-5次,每次时间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协助病人做时多用鼓励语言,使他增加信心。膝关节的锻炼:在腘窝处置楔形枕,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曲运动。用CPM辅助锻炼时,应从小角度开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为适宜。开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视病人情况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术后第3天可以协助病人下地行走。术后4-5天,患者开始练习床边站立,离床前应进行训练,先把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首先协助患者坐起,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双手后撑,下床时双手扶床沿,逐渐下床。在下床过程中必须有人保护或扶用步行器以减轻患肢的负重。站立时嘱病人患肢不负重,护士应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现象,防止跌倒。当患者站立时间持续超过30分而没有不适时可以练习行走。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时,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用助行器练习1-2周后,病人行走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复
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恢复时间长,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捡物,坐沙发、凳椅,蹲便等应该遵循90°原则,生活中不宜翘二郎腿,不盘腿坐,睡向健侧时必须夹一厚枕,防止患肢髋关节脱位。还应避免提重物、过早弃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 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髋部创伤、病变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在逐年增加,人工全髋置换术已成为一种常见的骨科治疗方法。保证关节的活动度及周围的肌肉无萎缩,才能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可见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病人平均年龄偏大,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采用讲解、图片、书面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进行指导。康复训练方法应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以鼓励为主。通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等,特别是加强术后康复指导训练,使患者能按计划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自理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手术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5
自1938年Wiles首次将不锈钢应用于全髋关节以来,经过70年的发展,金属、高分子生物材料以及假体设计的改进,全髋关节置换发展日趋完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除可到解除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目的外,还可保持关节稳定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优点[1]。2006年至2008年我们对4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6.5岁,60岁以上占71%。股骨颈新鲜骨折27例,髋关节结核1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6例,股骨大转子肿瘤2例。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
1.2.1 术前心理康复教育 由于本例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担心术后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或性情急躁,不能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果把术后的具体康复治疗计划告知患者,不仅能让患者认识到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能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正确、愉快的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2 术后早期训练 早期活动是THA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2],大多数患者在7天内获得最佳的住院康复效果[3]。此期主要创伤病理改变为软组织肿胀及软组织愈合,因创伤疼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痉挛,致使患者不愿行康复训练。为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防止僵硬及肌肉萎缩。方法:(1)平卧位,两腿之间安放较大枕头,保持两腿分开,外展30°。(2)患肢穿“丁”字鞋以避免屈曲内旋动作。(3)术后6小时可行股四头肌、月国绳肌等长收缩,每日进行多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4)踝关节主动背曲背伸运动。(5)术后第二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髋关节屈曲大于90度,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位,双足不负重平放于床边的小凳子上[4]。(6)患者在床上能坐起后鼓励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如洗脸、梳头、更换上衣、进食等,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增强自信,促进康复。
1.2.3 术后后期训练 术后14天以后,此期患者大都已出院,在出院医嘱中详细说明训练方法:(1)负重练习:开始用患肢足跟着地负重约30%,逐渐前脚掌着地负重约50%,大约两个月后全脚掌着地。(2)术后三个月内做到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坐立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5]。进行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的功能锻炼,使髋关节各组织肌肉力量尽早恢复。(3)上下楼梯练习:每次只能上下一级楼梯,上楼时健肢先上,随后拐杖及患肢跟上;下楼时拐杖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跟上;既“上先健肢,下先患肢”。(4)随诊至终生。
2 结果
本组46例,平均住院10~15天。术后无1例发生并发症。无1例出现人工髋关节脱位、折断及股骨骨折。通常在术后6周可改用单拐,3月后能弃拐行走。根据Harris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本组46例,经过3~4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其优良率为81.2%,总体疗效满意。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手术,已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6]。早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部分[7]。早期康复训练不仅能适应术后人工关节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而且能学会正确的行、坐、卧等等姿式。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肉群和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病率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湛的手术技术与系统的术后康复治疗完美结合,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由于手术入路、人工假体的类型及假体固定方式均不同,加上患者的个体差异,康复治疗一定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康复治疗。通过本组46例的效果观察,充分肯定了早期康复训练的作用。
总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应遵循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科学的进行康复指导可提高手术疗效,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立即进行康复治疗,将直接降低预期的治疗总费用并提高出院率[8]。由于工人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心肺肝肾耐受均差。故加强术前、术后康复指导,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而且可减轻家属的人力、物力负担,最重要使老年患者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康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92.
[2] Roos EM.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e var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joint replacement [J].Curr Opin Rheumatol (S1040-8711), 2003,15(2):160~162.
[3] Oldmeadow LB,McBurney H,Robertson VJ.Hospital stay and discharge outcomes after knee artroplasty: implications for physiotherapy practice[J].AUST J Physiother(S0004-9514),2002.48:117~121.
[4]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5] 吕厚山.人工关节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35.
[6] Harris WH,sledg cB.Total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first of two parts).N eng [J] Med,1990,323:725~731
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30-02
【摘 要】目的 本文对18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在对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中坚持进行了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结果 通过6个月的训练,患者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结论 个性化康复训练对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值得在社区和家庭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功能恢复;个性化康复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若能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作用,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肢替代疗法,同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和家庭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患者181名,男性96例,女性85例。发病时间为2~13个月,年龄38~71岁,该组患者的诊断符合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画圈样偏瘫步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及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自愿配合测评,在康复活动中心进行初期训练。
1.2 方法 采取的是“中风康复指导”,指导对象为:患者、家属,主要依靠患者的主动运动,家属,则是协助、督促,或做少量被动运动。医生与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和对康复未来前景预测,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计划,坚定其康复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跟据初期评估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者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制定康复训练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针对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每2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是从培训家属、家庭制作简易训练器械、开展咨询等方面入手。如简易站立架、平衡板、踝关节矫正板,康复中心每2个月定期举办测评,检查总结成果,并进行个别询问调查、训练场所中康复中心与患者家庭紧密结合,力争使患者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给患者打气加油,使其康复坚定信心。
训练方法,治疗手法:患肢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综合选用运动疗法,动作由被动-辅助-主动,由粗大精细,由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属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属进行,要求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每天1次,每次20分钟;作业治疗: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了干洗脸部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40分钟, 2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水果摆放、剪纸、写字、手工贺卡、捡豆等,以及其他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指导患者参与一些使人产生兴趣,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学到具体的生活、职业技能的活动,同时进行作业治疗康复成果展示、评比,把康复活动融入到的趣味活动中,乐在其中;心理辅导: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家庭认识患者的运动障碍,给予患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每周2次,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积极参与,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
2 结 果
患者经过6个月的个性化康复训练,181例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均有显著提高,下肢姿势稳定性提高,肌耐力增强,可完成穿脱衣、洗脸、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者自信心增强,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2例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中断康复治疗。
3 典型病例
患者高X,男,57岁,铁路职工,2009年5月11日突发脑中风,左侧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住院治疗30天回家康复治疗。训练前评估BARTHEL[2]指数31分,FUGL MEYER30分,BRUNNSTROMⅢ级[3],语言欠流利,左侧肩关节半脱位、画圈样偏瘫步态,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愿望。治疗方案:前2个月,针灸通经络,按摩肩关节矫正畸形,每天练习各组肌肉,站立,发音;中2个月,着重上下肢力量,协调性练习;后2个月,训练上下肢的精细动作。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上升为 80分,FUGL MEYER81分,BRUNNSTROM V级, 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4 讨 论
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个性化康复在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社区康复训练引进患者家庭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更是让需求康复者享受家庭温暖、实现心理康复的一大举措。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了与其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有治疗师进行指正,尽可能改善生活自理[4]。当患者有能力满足自理需求时,医务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坚定康复治疗信心。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开展个性化康复工作可使绝大部分的患者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能大大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2] 缪鸿石.康复医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篇7
【关键词】颈椎骨折 高位截瘫 前路手术 康复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汉族,住院号:291434,于2011年1月1日15时许,患者在工地干活时不慎被飞落的大木板砸伤后脑勺,当即倒地昏迷,约10分钟后苏醒,自觉颈部疼痛,胸以下肢体无知觉,不能活动,即由家属急送至我院,急诊行CT检查示:“颈椎多发骨折”,遂以“颈椎骨折”收入我科治疗。查体:头后部可触及一血肿包块,颈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双上臂、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前臂曲伸腕肌肌力III级,躯干胸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完全消失,双下肢肌力、肌张力0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CT示:颈椎骨折伴截瘫。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首先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反应有所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其忧虑。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预后告知患者及家属,让其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其次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或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气管推移训练 因颈椎前路手术中需将气管牵向对侧,以显露手术视野。正确的气管推移训练可显著降低血压、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数在手术中的波动幅度,同时也避免因手术牵拉导致气管塌陷、气管软化等,从而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风险。方法是陪护用2~4指将气管持续向非手术侧推移,必须将气管推过中线,20~30min/次,训练3~5d。因为维持训练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须告知患者此训练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使手术能顺利进行。
2.3呼吸功能训练 高位截瘫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肺活量下降,术前可通过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训练肺功能,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提高有效通气量,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 康复护理
3.1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
3.1.1保持肢体功能位,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在骨折时期,因瘫痪肢体无力,故应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沙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用软枕垫起,使两膝屈曲,踝关节处于90°中间位,用枕头或纸箱抵位,防止足下垂,保持踝关节功能位。 转贴于
3.1.2按摩患肢,预防肌肉萎缩 家属对患者肢体由近向远,依次按摩,对驰缓性麻痹手法宜重,时间宜短;对痉挛性麻痹手法宜轻,时间宜长,2~3次/d,每次约15min,以防止肌肉萎缩。
3.1.3功能锻炼和功能重建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与患者受伤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相关,康复实施越早,所需住院时间越短,而功能康复越多,并发症越少。
3.1.4初期锻炼 由于卧床期患者,在骨折早期,因瘫痪肢体无力,应使肢体保持良好的功能位,床上锻炼是整体训练的基础。包括:翻身训练;上肢自动或被动训练,可用握力器、握小球等辅助训练;下肢锻炼以被动活动为主;腹部肌肉锻炼。
3.1.5恢复期锻炼 在床上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离床活动。包括:(1)起坐自由后,练习上下轮椅,开始由他人协助,慢慢靠自己上肢支撑力达到转移的目的;(2)站立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未恢复以前主要靠自己上肢的支撑力及腰背肌、辅助器具进行,顺序是扶床站立-依扶站立-自己站立,练习站立的同时依靠上肢支撑力进行下肢活动;(3)行走锻炼,站立稳定后由专人保护进行行走锻炼。
3.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上下肢运动基础上尽早锻炼患者生活中自理能力,如进食、排便等,随着训练的加强,患者体质恢复,可进行手工操作的练习和轮椅上各种动作的练习,如床与轮椅的转换,轮椅与便池的转换等。
4 出院指导
出院前应为患者制定计划和防止并发症发生的措施,并教会家属康复训练方法,以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康复治疗。嘱继续加强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加强功能锻炼预防费用性肌萎缩,嘱病人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少吃甜食及易产气食物,每日按摩腹部2~3次,促进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大便失禁的病人,训练病人定时排便,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洁,防止周围皮肤糜烂。嘱患者家属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篇8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护理;老年人;生活质量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ia Qiao Wang Yuany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i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given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hen their condition were stable after the routine care. Results After12 month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symptoms were relieved or disappeared, such as cough, sputum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Physical strength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reduced.Effec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nursing;Elder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2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的呼吸系统多发病。是以气流受阻为特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气道阻塞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1],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2],约占当前临床上疾病死亡病因中的第4位[3]。我们对60例老年COPD进行了综合干预,随访12月后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4月~2010年5月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6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6.2±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疾病学组的诊治指南标准[4]。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稳定期。排除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老年痴呆、语言沟通障碍、长期卧床等患者。
1.2 综合干预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有效地抗感染、吸氧、预防和控制心率失常、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对症治疗等,待到病情稳定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1.2.1 健康教育李铁花[5]等认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通过对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等。COPD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COPD基础知识教育、呼吸道卫生的作用及方法、劝导戒烟、治疗的教育等[6]。健康教育方式有口头教育、书面教育和示范教育等。
1.2.2 心理干预张祥敏[7]对68例老年住院COPD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分析,68例中29例存在抑郁症状占42%。针对老年COPD抑郁患者采取以下干预: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同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帮助患者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1.2.3 吸氧干预研究发现,长期低流量(1~3L/min)每日吸氧>12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8]。长期氧疗的氧浓度25%~29%,每日吸氧至少15h,痒疗时间达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较好效果[9]。
1.2.4 用药干预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按时用药,合理用药,不得擅自加减药物。
1.2.5 运动干预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因运动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性,可选用慢、间歇跑等训练方法[10-11]。
1.2.6 呼吸功能训练的干预嘱患者做深呼吸,继而摒气,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痰液咯出。训练患者缩唇呼气。
1.2.7 营养干预 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因气流受限使呼吸机负荷加重,呼吸功和营养需求增加,加上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和食欲减退等情况,易导致营养不良,进而降低呼吸肌强度和耐力,因此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QOL,而且还可降低肺功能及防御功能。对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2]。每日进食鸡蛋4个、牛奶250ml、水果250g。日常饮食应以富含维生素为主,适量增加瘦肉、鱼等高蛋白及高脂肪物质。嘱患者尽量经口补充营养,进易消化食物,经常更换食物种类以及烹调方法,宜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3。
表1 COPD患者干预前后稳定期血气分析(mmHg)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1
表2 干预前后肺功能及6MWD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1
表3 两组治疗症状、健康状况、日常运动、营养支持、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P
3 讨论
老年COPD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解剖组织学的病理改变,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呈进行性发展,从而导致肺功能衰竭,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给予干预,嘱患者病室内恒定的温度、湿度,减轻患者痛苦[13],同时进行呼吸和咳嗽训练及合理氧疗和用药。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消耗较正常人高10倍[14],COPD伴发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时,患者处与高分解状态,对营养的需求更高,加之发热、感染、应急反应加剧了能量的消耗,从而造成COPD患者的营养不良。肠内营养[15]符合生理结构特点,提供自然、全面、均衡的营养,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6-17]。对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8-19]。合理的体育锻炼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劳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20]。本组资料显示,我们从以上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2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提示综合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健康状况、日常运动综合干预后提示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0):40-41
[2] 葛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体会.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12
[3] 傅野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析.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7):933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
[5] 李铁花,陈秀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05,4(3):65-38
[6] 林申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6,6(4):60-62
[7] 张祥敏.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2005,4(3):550
[8] 张莲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护理.哈尔滨医药,2008(01):70-72
[9] 游泳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护理对策.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24-225.
[10] 赵鸣武.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98-99
[11] 胡国英,马金风,刘淑贤,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63-64
[12] 张艳丽.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护理干预研究[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2(4):264-265
[13] 卢克俭.呼吸科病房空气检测与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57
[14] 周汗良,陈季强.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21-731
[15] 胡元龙,肖雪明,杨传勇,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临床外科杂志,1997,7(1):14-15
[16] 徐蕾,赵超,肖文,等.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实用老年医学,2007,21(5):312-314
[17] 张建华,刘慧丽,富丽芳.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18] 张艳丽.稳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护理干预研究.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2(4):264-265
篇9
科学与健身”。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8位专家在论坛上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专家们用不同的视角阐述各自的研究成果。
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石爱桥教授作了题为《健身气功功法效果研究》的学术报告。石爱桥介绍说,此项课题研究历时一年,是一次对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功法的集成功效研究。研究对3000多名北京、上海、武汉、江西、安徽等地区无系统锻炼史、无严重疾病的部分普通在校大学生和中老年人进行了跟踪测试,并从即时功效、健身功效、心理功效和社会功效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报告中总结了中长期进行健身气功锻炼集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功效。健身功效主要表现在增肌减脂,塑造体型;扩大肺功能,提高柔韧性;健心降压,活血化脂;增强免疫力,改善内分泌。心理健康功效主要表现在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压力;健脑益智,积极专注。社会功效主要表现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抗衰防病,降低医疗成本。
比利时健身气功协会主席皮埃尔带来了题为《健身气功:古老的生命科学,当今的生活典范》的报告。皮埃尔设计了24个问题8项内容的调查问卷,对比利时健身气功长期习练者进行了调查。皮埃尔的调查得出了多项结论,其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健身气功给他们带来了帮助,特别是能有效降低他们的焦虑、孤独等问题以及能减少药物服用量,同时对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提升自身幸福感等也很有益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皮埃尔在调查中发现习练健身气功改变了比利时人看待中国的态度。
德国新勃兰登堡应用科技大学预防与健康研究所所长威利·纽曼在学校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健身气功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从2012年开始,每年招收60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与健康产业相关的机构工作,像保险公司、医院和健康医疗机构等。此次国际健身气功科学论坛,他作了题为《健身气功与压力管理》的学术报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健身气功与压力管理的联系。报告分析探讨了30项研究,共有1175名参与者,结果显示健身气功易教、易学,是一种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篇1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它能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迄今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手术[1]。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危及生命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髋关节脱位、感染、压疮等主要并发症。针对病人易出现的并发症,我科在整体护理中实施了预见性的康复护理,并配合早期的下肢功能锻炼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年10月~2006年6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56~87岁,平均68.4岁。术后住院14~24天,平均16天。其中术前合并有其他疾病8例(糖尿病3例,严重心脏病2例,压疮3例)。56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
2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康复护理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小腿疼痛,且呈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变为紫色,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2.1.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注意早期主动及被动活动。在病人股骨颈骨折住院卧床下肢牵引期间,病人常因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骨折多不合作,护士应为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功能锻炼方面的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使病人配合护理工作。未手术期间应鼓励病人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等长活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方法为: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方法为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底离床20 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其目的是使病人掌握正确的下肢肌锻炼方法,防止术后肌肉萎缩,同时充分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时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
2.1.2 术后麻醉清醒后,病人即可进行上述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同时配合下肢被动功能锻炼。应用下肢静脉泵治疗,利用气压原理,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当有静脉血栓形成时,病人禁忌做下肢静脉泵的治疗。还可以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三天开始从小幅度30度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超过90 度,病人持续功能锻炼1~2周。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下肢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2.1.3 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适当抬高,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止痛,可作局部适当按摩。静脉穿刺忌选择患肢,并不宜点滴大量高渗糖,少用造影剂。密切观察下肢是否肿胀,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升高等循环障碍现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2 感染、压疮的预见性护理:为防止感染,一般术前3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也要合理使用抗生素,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在7.0 mmol/L以下,保持切口外敷料清洁、干燥,病人的切口引流接负压吸引装置,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及有效的负压,每日更换负压装置,以便及时引流出积血,以免血液残留而继发感染。同时说服病人停止吸烟,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协助病人翻身叩背,有痰及时咳出,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沐舒坦等药物,防止肺感染。做好留置尿管的管理,预防泌尿系感染。按无菌原则操作各项护理措施,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2.3 髋关节脱位的预见性护理
2.3.1 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训练床上大小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同时不当易造成脱位,放置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
2.3.2 指导:向病人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可平卧或半卧位,但患髋屈曲应小于45度,尽量不侧卧,患肢外展30度并保持中立,两腿间放置软枕或字枕,必要时应用矫形鞋,即T字鞋。
2.3.3 术后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床上功能锻炼,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术侧肢体于外展中立位以防术后脱位,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应注意必须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应注意必须将术后注意事项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术后第一天即进行床上活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但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离床功能锻炼:病人3~4天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在离床活动前应加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离床前教会病人下床的方法,病人先移到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2.2.4 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前应做好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家庭设立坐厕,并加扶手设置,不要坐矮凳,尽量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
参考文献:
[1] 杜 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0.
[2] 梁雅丽,胡斗文.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2,1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