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篇1

(一)追求的目的不同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揭开历史内在规律,找出历史文化的普遍意义。历史文化是历史研究的分支,也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我们所研究的历史文化属于更深层次,能够为人类揭示更多的历史发展规律。如对一件古瓷器进行研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尽管也会注重该物的表现形式,但侧重点却在于研究这件瓷器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生产力。而在旅游文化中所追求的研究却是在于挖掘瓷器的表现形式与个性意义,并从审美角度对其价值进行提升,激发其旅游的功效。旅游文化在追求方面经济目的性明显更大,但在社会功能方面而言,旅游文化看重的是审美功能,历史文化则着重教育的作用。历史文化所带去的经济效益能够推动旅游文化发展,但作为历史文化却只能够为学者提供研究历史的依据,并不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

(二)物化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文化是过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不可改性,依靠历史来放置的物品仅仅只体现出了其精神,且不能脱离历史实质,因此,在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时,只能够通过第一资料进行。旅游文化却不一样,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即利用历史文化中所沉淀的素材进行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人文环境创造,这一新的旅游环境能够带来观赏的价值。如绍兴市的鲁迅故里,从历史角度来看,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这一故里早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所能够遗留下来的文物也屈指可数,现代的人们已经很难从这些残缺的事物中找寻和体会当时的社会风情了。但在这时能够利用旅游市场的优势,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再创造,就能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从而使游客在这里看到历史,品味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

二、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内在转化关系探讨

旅游景观利用文化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说明文化是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历史文化中所沉淀的文化也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作为一种旅游文化呈现。这样一来,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又存在这一种内在的转化关系。

(一)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旅游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就目前国内外旅游行的发展现状来看,旅游文化要想向历史文化进行转化,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必须面对的进程。对于旅游业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已然成为旅游中的主打品牌,其早已成为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业能够起到潜在价值的激发,只有促进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的转化,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要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其方式通常都较为简单直接。历史文化具有时间依赖性,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性文化,旅游文化却由于是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创造,而缺乏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是否能够成为历史文化的最主要标志也在于时间。无论是通过旅游业进行景点整合来打造的非原生态旅游文化,还是由前来参观的旅游者所制造出来的原生态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只要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保留下来,而这种文化也就逐渐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从而在未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除此之外,旅游文化要想转为历史文化,在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真实性”。尽管旅游文化相对于历史文化而言,不需要具备绝对的真实与客观,并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以一定的创造,但其本质还是起于历史文化,是不能脱离历史事实的,这种依靠历史文化加工而来的旅游文化需要有一个衡量的“度”,防止文化的胡编乱凑及虚构,不然,这种过于脱离历史,过于虚假的旅游文化,极有可能在还未转化为历史文化的时候,就被旅游者与消费者唾弃并被历史淘汰掉了。

(二)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化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并不简单,具有较多的层次。这是因为历史文化在转为旅游文化时,首先就要被旅游业进行创造与加工,才能够进行。历史文化的分布广泛,其可以存在于旅游环境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旅游景区,只有旅游者对这些历史文化载体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才能够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够在浏览和体验的过程中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具有创造性的旅游文化素材,如旅游情感文化、旅游审美文化、旅游交往文化以及旅游认知文化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只有旅游者在参观与体验过程中,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了选择与解读,历史文化才会得到创造,并逐渐转化为旅游文化存在,旅游者在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转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原生态的旅游文化却大部分都以精神为主题,并不具有客观实体,其核心内容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需要旅游者在转化过程中反复的体验与摸索。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转为旅游文化还要通过旅游业的整合与利用。由于文化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考虑和尊重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并通过对历史文化进行发掘与整合,来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务。这样一来,原本只具有研究意义的历史文化就会逐渐转化为具有观赏意义的旅游文化。这些历史文化虽然已经转化为了非原生态的旅游文化,并且给不同的旅游者带去了观赏的体验,但其文化本质却不会发生改变,其所改变的仅仅是文化的承载与呈现方式。这一类的旅游文化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实质性载体,是需要通过对文化进行挖掘才能够进行解读的一种旅游文化。

三、结语

篇2

(一)当代旅游景区社会文化市场化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文化上也出现了文化市场化的特点,而这种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也是存在着利与弊,文化迎合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文化的认同挺高文化的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能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建设,给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也在一些方面上给本地旅游文化带来新的问题,这种市场化的转变需要文化本身适应市场,这就使本地的文化缺失了独特性与自然性,表现为文化的大众性,在这基础上一些不被游客认可的旅游文化将会被淘汰,而这些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就给我国的问文化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缺失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遗憾。专家为此讨论正在这种变革的发展中怎样保护那些有价值的文化,提出合理的方案,使文化更好的发展,旅游文化也在市场化中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旅游文化的地位下降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文化体验颇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离我们而去。现代更多的旅游是倾向于现代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传统的应有的风格的文化已经衰退下去。这是我们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这种传统的衰落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当代的旅游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当今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传统文化很好的利用到旅游上来,我相信无论是在旅游业上还是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着个问题的研究是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是好的现象。不断衰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被重视,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着对于旅游、经济、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发展与进步。

(三)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转向问题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而在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存在着一个转变的方向,这深深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异化问题,这种异化问题表现在旅游文化为使其自身存在竞争力对民族文化的改造上,这在旅游文化研究中成为一大热点问题,本身的民族文化就有其多样性在里面,就其名族文化的自身来说,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其国家文化的代表性,在旅游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与基础,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这种民族文化的转向也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民族文化受到重视使其自身得到有力的发展环境,也是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会促进其发展,专家们的讨论与研究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而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方面,不能等同混为一种,这种转变充分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内在不同性。

(四)旅游人群自身的文化对景区自身的文化影响问题

旅游人群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来源,在不同的旅游文化景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本地文化,这就和旅游者的自身文化产生了不同,在此方面上可能就会想成对旅游文化风景区的不同理解,旅游区游客的一部分认同,与一部分不认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认同的游客会给景区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给当代的旅游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旅游文化的受到排斥,表现在其自身的设计与变革,、适应不同的人群的需求,那么这个转变本身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景区自身的本族文化的衰退与丧失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种影响,努力找寻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解决这种矛盾成为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

(五)当代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也是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内部研究为主体还是外部研究为主体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与其说这是一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不如说是对旅游文化的自身与内容的地位问题存在分歧,也就是说现在在旅游文化的领域内对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对旅游文化的整体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而且在旅游文化的讨论中更是有对其旅游文化的界定问题产生了分歧,旅游文化本身的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专家的讨论对旅游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当代旅游文化发展建设问题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的文化在其建设上与有形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面对这种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对旅游文化宣传的这一方面上的问题,因为旅游存在多种那么这种宣传也是多种的,这就个文化的宣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旅游文化的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存在区别,很难鉴定这种素质程度,需要合理且有效的规则来提升对建设者的要求这才能有效的建设旅游文化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在旅游文化的应用问题上也是一大难点,对此研究的程度也较高,许多专家为此进行讨论怎样应用,应用到的地区和范围都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中国旅游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一)向文化方面转变中国旅游业

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因为文化做为精神方面是对精神上的提高,当代社会下人们已经有以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与对文化与知识的理解,都对文物古迹表现出浓浓的兴趣,在黄金周期间,故宫的旅游人数更是创下了史上之最。这种回归文化的势头还会继续增加,人群更是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华侨对中国大陆的认同感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文化的作用不断突出。这也体现出人们的态度的转变过程。文物古迹作为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所以这种旅游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向这种文化的转变。长城也是文物古迹中的代表,也代表了国家的优秀文化,游客的认可也显示向文化转向的发展。

(二)生态保护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加强

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历史较短。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的发展突飞猛进。这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了一个明显的态度的转变。我国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旅游的开发要与当代的生态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对旅游开发的首要条件,我们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环境,而这种生态保护也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当地的生态保护做的到位,旅游景区的质量的不断增强,才能招揽大量的游客。例如对我国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对藏羚羊的保护尤为重要,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难得的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资源,保护要第一位,为此随着旅游的开发,生态保护也会得到加强,而游客的增多也为当地的风景区带来大量的资金来做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双向的互动,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旅游文化内涵

价值提升旅游产品开发从“外向型”向“内涵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不断提升是人们对旅游的文化的认同的表现,由于人群不同所以人们对文化的要求,旅游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自身所体现的内容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人们的文化需求要在文化的场景中发展与利用,外在型与内涵型是旅游产品的在发展中形成的各自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对文化产品的外向型的需求,这就为旅游文化向内涵型发展提供了动力。这种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文化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是从广众的旅游到文化旅游内向型的转变的深刻体现。而且研究发现这种转变的趋势将会大大提高旅游文化的整体发展,这种旅游文化内涵价值的提升是一大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一、文化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但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很不一致。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英国叫创意产业,西班牙称为文化消闲产业,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叫文化产业。并且,中国各地对文化产业统一范围也有很大不同,笼统地包括了媒体(广播电视)、娱乐、出版和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所有门类。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重要的部分。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是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由此,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29日在下发的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为规范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中国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

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台湾。在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来,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2005年10月曾荫权在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并于11月成立策略发展委员会,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定下了全面的策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之中是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截至目前,在世界上由政府出面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仅有中国。

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市场化行为,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都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但二者含义上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把文化变成商品,而后者不仅包括把文化变成商品,还在商品中融入创意元素,重点突出“创意”,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这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根本区别。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他们的观念价值,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近些来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三、文化创意旅游产业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

中国旅游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景区为依托,旅行社团队旅游为运行方式。但现在,中国由点线旅游体系转变成板块旅游体系,旅游载体变成一个城市。以景区开发为主转向旅游目的地开发,得有相关产业配合,所以需要旅游和文化融合形成新的业态:创意旅游产业。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结果。旅游业作为以满足人们愉悦需求为根本目的的时尚产业,无论是产品开发,还是宣传促销,都与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两大产业可以在创意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消费环节以及后续环节等方面发生融合互动。

创意方面,二者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1998年10月16日,杭州第一届“西湖国际烟花大会”,当时,杭州力推“金秋国际旅游节”,希望通过烟花燃放来扩大宣传,吸引游客。近年来平均有七八十万人在西湖边看烟花,其中大多数人是特意从宁波、温州、上海等地赶来看烟花,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烟花已经成为杭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同时烟花大会为旅游、宾馆、超市、楼盘等带来了巨大收益。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往往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还没有给出统一的界定,但这不影响人们去运用它、去充实它的内容。现在中国各地纷纷兴建的创意产业园,既可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要素,又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供旅游者观摩生产过程。园区内形成了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的文化产业链。

通过良好的营销手段可以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旅游者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购买文化创意产品。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展现某一剧组的拍摄情况和实景地,既是很好的营销方法,同时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该作品。这一方法已被供应商和消费者所认可。

后续环节是对旅游产品各要素的有益补充和延续,可直接推动文化创意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通过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日等方式向市场延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创意产业对深化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整合,扩宽旅游资源范围。在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确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和37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看似涵盖了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各个方面。然而,旅游资源是在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和深度是随着人们的消费需求、认识水平、开发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在这一范围的拓展中,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趣味性、知识性、时尚性、创新性不断地将新鲜的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并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加以整合,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从而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网络游戏、动漫乐园、loft、soho、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等都是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

2、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为各类产业增加附加值。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旅游产品价值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会逐渐增加。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从两方面拓展旅游产业链。一方面创意产业融入到旅游行业各产业部门之中,可作为旅游产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为各类旅游产业增加附加值,突破旅游产业链条原有的“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促使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可与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使旅游产业链条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从而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3、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引领旅游消费潮流。旅游业正在从大众化旅游需求向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转变,因此,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供高档次的旅游文化产品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创意产业通过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使之与旅游资源和活动经营结合起来,从而将沉寂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变成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活化文化资源,为人们提供具有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性的旅游产品,从而可以有效地对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给予一定的引领和塑造。

(三)中国目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态

中国目前有4种业态可称为两者的融合。

第一种是旅游文化演出。如2004年11月,以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很好地将张艺谋导演的创意和旅游资源相融合,最后取得了意料之外的产业效果。截至2008年,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投资百万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就达300台。2010年11月,35台演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旅游演出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的旅游演出正在向主题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是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是以一种或数种文化内容为题材,设计制作逼真的景区,并加以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极强的现场游乐项目,让游人身临其境,“忘乎所以”,尽情欢愉的旅游场所。由于它具有主题文化内容,又有公园的基本框架,故称“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曾是自然旅游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途径,经过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时至今日,中国式的文化主题公园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未来一段时间内,文化主题公园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第三种是旅游文化街区。旅游文化街区是依托街道(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而形成的。如前门的文化街区,还有798、宋庄等街区。它的出现,可能是中国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过渡的集中表现。

第四种是旅游文化节庆。节庆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风情最集中的表现。当节庆与现代旅游融合起来时,便形成了新的经济和文化载体――旅游文化节庆。目前发展较典型的如哈尔滨冰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角色。旅游产业之所以能和文化创意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旅游产业只有适应这种市场大势,发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竞争力,才能球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廷兴,岳晓华.中国文化产业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J].兰州学刊,2008(8).

4、张京成,周学政.创意为王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科学出版社,2007.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篇4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

篇5

1.1川盐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川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作者统计省内21个地级市(州)中,历史上拥有盐井和盐矿资源的有16个市(州)37个县(区),东到巫溪、万县、石柱,西至盐源、西昌、洪雅,南到自贡、宜宾、长宁,北抵广元、仪陇、阆中、江油、旺苍。如以东北西南向的盐源———西昌———成都———绵阳———广元一线为分界线,则川盐旅游资源主体几乎全部集中在该线东南一侧的四川盆地底部,具有进行连片集中开发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是普查不清、开发不够、有形与无形遗产亟待保护的状态,导致除自贡、遂宁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外,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盐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并且即使开发了盐文化旅游产品,品位也参差不齐,对广大游客难以产生较强吸引力,停留来参观欣赏感悟的时间也不长。从已有的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看,也主要是以观光类为多,而体验类产品和参与性项目则很少。

1.2缺少整体旅游形象设计

川盐旅游资源区别于湖盐、岩盐或海盐的地方在于它是井盐文化资源,其资源环境、生产工艺、制盐设施、世袭民俗等极具特色,其历史文化底蕴和脉络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除了自贡已形成“千年盐都”的城市品牌形象外,其他地方的川盐旅游资源尚缺乏整体对外的旅游形象设计,以及相应的形象口号、图案设计、广告传播等方面仍是空白,没有对川盐旅游资源进行品牌整合与整体规划,形象不清,内涵模糊,无法给旅游者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吸引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念。

1.3资源品牌推广意识淡薄

即使自贡“千年盐都”和“井盐之都”在近现代已经蜚声中外,但川盐在品牌宣传与推广上仍不尽人意,更不要说整个四川省的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品牌推广了。当前川盐旅游资源的对外推介主体还仅局限在旅游部门、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而它们往往处于各自为政、方式杂乱、急功近利、分散决策的初级阶段,既缺乏品牌意识也没有对已有的盐文化品牌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运营,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地高度重视,各阶层、各行业共同参与的整体经营川盐旅游资源品牌的模式、方法、载体、制度等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品牌推广的工作急需开展起来。

2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的基础条件

2.1盐文化资源富集量大

川盐旅游文化资源遗存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如有井盐生产的遗址和现场,从东汉章帝年间开始两千多年来先后开凿了一万三千余口盐井,逐渐形成完整而精湛的凿井、汲卤、煎盐技艺,而布点于全市的盐井、井架、灶房、盐垣,以及古近代顿钻工具群、气卤采输和制盐工具群等遗产文化资源极具旅游吸引力;如在川盐生产的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在各水陆交通线上形成了众多因盐业商贸、运输等集散凝聚的集镇与古街,仙市镇、牛佛镇、贡井河街、自流井中华路、八店街等;如有展现盐商豪门生活的大宅院和山寨,至今保存较好的有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杨家大院等,还有为躲避战乱而集资修建了三多寨、大安寨、五富寨等城堡山寨;如有反映盐商和盐业工人业余生活场所的古会馆建筑,主要由烧盐工人组成的炎帝会所修建的炎帝宫,屠夫行会工人修建的桓侯宫(即张爷庙),陕西籍盐商集资所修建的西秦会馆、广东籍盐商修建的南华宫、两湖籍盐商修建的禹王宫、福建藉盐商修建的天后宫等;如有独具盐业经济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盐帮菜”,分为盐工菜、盐商菜和会馆菜三大类别,亦是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内容;还有因盐业经济而形成的地方民俗风情和独具盐文化特质的节日、庆典,如闻名遐迩的自贡灯会以及牛王会、王爷庙会、土地会、龙灯狮舞、牛儿灯等,无一不展现出四川盐文化资源的绵远厚重[5]。

2.2盐文化资源极具特色

川盐旅游文化资源从其禀赋上考察则具有以下显著特色。一是强烈的地域性。井盐文化是四川盆地内丘陵与低山地区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在优越的丘陵河川自然环境中演绎了一部盐业文化发展史。自东汉以来的1900多年间,四川人民的掘井、采卤、制盐生产从没有中断过,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深深打上了井盐的烙印,渗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明显的垄断性。四川的井盐历史在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史上占据较高的历史地位,如有保存完好的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以及古代制盐的手工作坊、盐文化历史文物、遗址、实物、工具等,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而且今后也不可能再生成,因而它们是独具特色的井盐旅游文化资源。三是厚重的文化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历史绵延悠久,而且充分体现四川盆地地区人民所创造的古盐工业和古盐商业的现代文明,各地地方民俗反映了盐业鼎盛时期人民的生活形态,同时盐文化艺术品、盐工号子、“盐帮菜”、因盐而起的古街古镇、盐味川剧等都是涉盐百姓生产生活的高层次的描白,具有显著的盐文化属性。四是丰富的层次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载体即是保存了下来的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会馆建筑、古街古镇、盐商住宅、寨堡祠堂、塔坊碑桥、摩崖造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灯会、龚扇、扎染、剪纸等民间艺术文化,形成层次众多而极富文化价值的旅游客体。五是极大的开发性。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由于各种原因而开发程度很低,但从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又极具开发禀性,并且只有通过适宜合理地开发才能使其得到发扬、保护与传承,因此,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5]。

3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的策略思考

3.1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定位作为投向旅游市场无形资产的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要想获得适宜与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必须要遵循旅游产品生产规律来进行恰当地品牌定位。即要在综合分析旅游目标市场与竞争情况前提下,来树立起一个符合原生态产品的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从而在目标旅游者心中占据一个独具价值的市场地位。其着眼点是川盐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品质,以及盐文化产品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其落脚点则是目标旅游者群体的心理感受,途径是对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形象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旅游者群的特征来挖掘川盐旅游文化的产品属性并传播其品牌价值,从而在目标旅游者群心中形成川盐旅游文化的独特位置。简而言之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定位要反映其个性特征、独有价值与民族精神,同时在重塑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时要关注目标旅游者群的消费心理和特征。没有个性的旅游品牌也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因品牌旅游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牌是因为其所蕴含的资源个性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愿望而留在心中。结合川盐旅游文化资源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属性,笔者认为其品牌定位可以初步演化为“中国井盐文化发祥地”,并以此来开展川盐旅游文化的形象设计和品牌推广。品牌定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对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品牌形象确认,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存在于旅游者心理的关于川盐文化品牌的各要素的图像及概念的集合体,以及旅游者对川盐文化品牌的总体态度;川盐旅游文化形象作为四川省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四川盐文化资源总体特征和风格的反映。

3.2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

川盐旅游文化的形象设计是从四川省盐文化旅游的整体环境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盐文化遗存布局、盐文化传统、各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川盐旅游文化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提炼。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应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并遵循整体性、特色化、动态性、文化性等四大基本原则,挖掘特色文化,彰显川盐文化个性,契合康乐旅游者保健诉求,不断优化主题旅游形象,更好适应特色旅游市场需要。为了把握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要素,则要紧紧抓住以下原质内容来建树品牌形象。

3.2.1宣传口号的提炼

川盐旅游文化宣传口号的提炼其实就是重塑品牌形象的系统过程,它必须以川盐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内涵为依据,对川盐旅游文化的整体形象进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形成提炼文化、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对外宣传措辞,使广大旅游者掌握其旅游基本特点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如“动感之都”香港、“小吃成都”、“爽爽的贵阳”、“春城”昆明、“风花雪夜”大理、“千年盐都”自贡等,无不将其自然特性或历史文化或时代风尚刻画得生动形象而难以忘怀。对于川盐旅游文化而言,不妨从“千年井盐、生命元素”着眼,并结合盆地景色、丘陵生态、巴蜀历史加以描述,最终形成一系列的川盐旅游文化品牌宣传语词。

3.2.2视听元素的包装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川盐旅游文化品牌还可以充分利用视听元素作为时尚的载体以迎合当代旅游者的欣赏心理。这种视听觉层面上的品牌包装就是“让旅游插上歌声的翅膀”,比如《太湖美》《人说山西好风光》《神奇的九寨》《阿诗玛》《云南印象》《刘三姐》《神秘的大佛》《功夫熊猫》等视听网作品,它们不仅凸显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让人能够循声探奇,而且将地方的自然与文化定格成清晰的视听觉元素,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就川盐旅游文化资源而言,完全可以从万座燊井、制盐工艺、川盐古道、宫祠会所、盐商传奇、非物质文化等品牌形象方面去进行视听元素层面上的包装和整理,创造出独特的川盐旅游文化品牌形象的视听作品。

3.2.3养生文化的成型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食盐,它也是一切饮食文化的根本源泉。四川井盐不仅是所有盐制品中的精品,而且经过科学开发和营养利用则极具现代养生意义,符合当今广大旅游者的一致需求。我们知道盐品既可以作为食材的调味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之用,也可以作为养生领域的浴剂、美容品、保健品、药品和添加剂等融入养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具有川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特色文化。如在川盐旅游文化商品中可以盐水、盐茶、盐果、盐酒、盐肉、盐具等来成型盐类养生文化,让旅游者在畅游巴蜀山川与历史文化的同时品味四川独特的养生文化魅力,是影响游客参与川盐文化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3.2.4盐韵环境的创设

川盐旅游文化景区中的盐韵环境亦即从意觉上对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的创设,是通过营造一种盐韵环境或设计一种盐文化场景或完成一个古法制盐流程等来实现的。它强调互动参与性与融入性,为旅游者建立一种个性化、活性化记忆联想,使川盐旅游产品与旅游者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充分通过活化互动来实现旅游者精神层面的感情诉求和亲和意愿。比如在川盐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中,活动安排、产品设计和游憩方式等要秉承真实仿真、互动体验的原则,将旅游环境和氛围情景化,使旅游者在参与中体验、感受、陶冶,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旅游效果,实现盐文化风情的立体化体验。

3.3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推广

从一般理论层面来讲,川盐旅游文化的品牌推广是各地盐文化景区通过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而使旅游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树立良好的景区和产品形象,提高川盐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特色度,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推广要以品牌核心价值统帅所有品牌形象的传播活动,落实到产品研发、环境修复、广告、营销策略、终端展示等所有与旅游者沟通的机会,通过品牌推广演绎品牌的“千年井盐、生命元素”核心价值。如此旅游者在任何一次接触川盐旅游文化品牌时都能感受到品牌统一的形象,从而强烈地感受到川盐文化品牌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3.1导入期的针对性推广

川盐旅游由于是新推出的文化品牌使得旅游者因缺乏认知而谨慎选择,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要有有效和中等强度的推广策略。一是川盐文化内涵的准确定位,二是对外利用各种媒体进行连续地广告和宣传,三是各地景区要开发出具有差异性和功能适应性井盐旅游文化产品,四是川盐文化旅游过程要合乎旅游者的特色期望,五是一切推广活动均要围绕川盐旅游文化品牌重塑来展开。如根据各种媒体性质和受众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品牌推广和重塑建设,新闻会、会、交易会、推广会、体验会、夏令营,包括重游川盐古道、蜗居馆所客栈、品尝井盐精品、模拟制盐工艺等活动,以吸引媒体、游客、企业、社区等的关注与认同,为川盐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塑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3.3.2成长期的完善性推广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旅游文化小镇;大阳

进入新千年以来,以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与传统文化产业逐步走向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更加伟大的了。”“旅游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中国旅游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旅游业市场变化趋势,才能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旅游的创新,还需要依托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并应用到旅游开发之中,由此产生新的旅游业态和新型旅游产品”。[2]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是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支撑力量。未来旅游文化小镇的建设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小镇文化旅游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3],它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更为后者发展催生了文化新业态,拓展了新的文化产业内涵。随着旅游市场由大众旅游向小众旅游的转变,旅游消费的新趋势逐渐变为以文化性和休闲性为主诉求。而旅游小镇融合了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等多重旅游功能,成为旅游的热点产品。旅游小镇的概念是在小镇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它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是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双重因素推动下产生的。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4月强调,“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在国家层面,引导扶持1000个小城镇发展为特色镇”[4]。因此,作为魅力小镇的典型代表,旅游小镇在国家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旅游小镇建设的重点在于彰显其“特色化”;旅游小镇的核心在于“泛旅游产业整合”。旅游产业的整合依托传统的思路可能会是死路一条,而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才是正途。科技创新如何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成为旅游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问题,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郭琳、李翠军[5]认为科技进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展示的手段,它使旅游景区产品开发、设计更趋合理、规范、科学。张捷[1]强调了信息技术、交通技术以及环境科学技术等对旅游发展的多重作用。刘艳[6]详细分析了科技和旅游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科技与旅游的互动关系。王玥[7]就网络技术给旅游业带来的挑战、高科技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冲击进行了研究。但学者们更多的只是阐述了科技与旅游融合的互动问题,而在推进旅游文化小镇建设过程中,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小镇内涵,彰显其个性特色并没有太多涉足。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与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概况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地理区位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市位于晋东南地区,雄踞太行,俯瞰中原。在中国版图上,晋城处于中心位置,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大阳曾为全国的冶炼重地、九州针都,工商业发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如今,大阳镇煤炭、冶铸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在泽州县名列前茅,为大阳古镇旅游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悠久的建制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存为大阳古镇注入大笔文化财富。大阳古镇因其历史上的繁盛,被盛誉为“三晋第一镇”,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因其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镇活化石”;因其丰富活态的民俗文化,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按照车程计算,在大阳镇三小时旅游经济圈内,包括了北至长治,西至临汾、运城、三门峡,南至济源、洛阳、郑州、开封,东至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诸多大中型城市。在这一范围内,共有5A级景区13处,4A级景区82处以及众多分散的旅游资源。在大阳古镇所在的这一旅游区域内,旅游景点众多,但都属于观光型景点,缺乏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大阳古镇拥有34万㎡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体量巨大。大阳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底蕴深厚。从区位、交通、体量、文化等各方面分析,大阳古镇有条件成为“晋东南旅游集散地”,并在未来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

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区别于其他古镇景区的特色在于其巨大的建筑体量以及鲜活的历史呈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的竞争力和独特性体现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大阳曾经是一个官商云集的古镇,从内阁首辅到户部尚书,从知府县官到举人秀才,大大小小的官员形成不同规制、不同体量的院落建筑,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核心阶层的“仕官文化”。同时,大阳还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冶铁工业特别是制针贸易使大阳成为富庶之地,在官家大院之外,形成了体现商业阶层文化的商家大院。不同阶层的院落形成了古镇特有的街巷机理,既体现了风水格局,又反映了人文秩序。大阳的珍贵在于容纳各阶层的庞大建筑群,全景式地展示了古代的风韵,大阳古镇是一部再现古人风貌的百科全书。2.珍藏在古宅背后的仕官商贾故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阳古建筑群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岁月的久远,更多的是能提供给当代人一个了解古人故事的载体,古建背后的历史文化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大阳鲜活的大院、寺庙、祠堂、家庙、书院、牌匾、贡院等,向世人诉说着古代士人、氏族、仕官生活和商业沉浮,整个大阳古镇是一部承载文化演变的史书。3.从宫廷到民间的文艺胜地大阳的民俗与其他古镇不同之处既在于其绵延久远的传承,更在于上至宫廷、下达百姓的包容。既有并列于春秋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繁盛于春秋、秦汉的《阳阿》《薤露》;又有诸宫调、卖针歌、八音会等流传于民间的音乐曲艺,还出现了赵飞燕等历史名人。因此,大阳是古代中国传统歌舞音乐的都会。4.中国传统工艺匠人文化的聚集地文化的繁荣立足于经济的繁荣,大阳的繁盛在于商业的发达,大阳曾是晋城周边的商贸集散地,铁器行、布艺号、染坊、银楼、当铺、酒坊、醋坊成千上万。支撑繁华商贸的是多种传统工艺的集聚,冶铁工艺、制针工艺、传统酿酒和制醋工艺、银器工艺、竹器编制和染布工艺、制香工艺、皮革工艺等群技荟萃,形成了古代工艺文化的聚集地,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资源特色

根据大阳镇旅游资源类型普查统计可知,在全国旅游资源8大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中,大阳镇旅游资源占6个主类、8个亚类和18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占全国的87.5%,亚类占全国的35.5%,基本类型占全国的13.5%。对于一个旅游文化小镇来说,旅游资源类型相对比较齐全,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二、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产品体系建设

大阳旅游特色文化小镇的旅游开发,应深挖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采用文化先导、旅游跟进、保护于内、发展在外的策略,打造“中国大阳,活着的古镇”品牌。立足晋东南,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围绕“活”字做足文章,紧扣“煤铁之乡”“九州针都”“仕官之乡”“飞燕故里”等主要文化脉络,深挖文化内涵,以打造古镇品牌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驱动力,整合古镇院落、传统工艺、生态农业、民间节庆和民俗演艺五大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全景LIVE体验为模式,实施“产品破题、项目点睛、空间突围、营销出位、设施提升”五大突破路径。

(一)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发展理念

以旅游为引导发展新型旅游文化小镇必须坚持“突出亮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阳旅游文化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秉承这样一种“保护为先,科学发展;文化兴镇,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1.保护开发理念秉承“保护中发展,传承中创新”的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指导,以再现千年古镇的繁荣风貌为目标,以保护为前提,充分研究古镇的历史价值、人文特色、建筑格局,在保证古镇“核心”特色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以景观融入、空间叙事的手法,凸显大阳的历史人文和社会风貌等,使大阳旅游文化小镇能够借助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文化兴镇理念文化是古镇延续发展的根脉,也是古镇吸引力的来源,弘扬大阳传统文化,展示大阳珍贵的文化内核是留住大阳吸引力的保证。在传承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活化文化的载体、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大阳文化,使大阳成为文化的传承区和示范区,保证古镇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3.产业惠民理念着眼于古镇的长期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强烈的产业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的本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产业当中,带动特色饮食、老屋民宿、旅游商品产业,使旅游业成为支撑古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带动本地就业,实现旅游富民。4.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全产业链带动战略,以大阳古镇为核心,联动周边乡村、景区,推进大阳镇全域旅游发展。大阳古镇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大阳古镇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大阳古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大阳的经济发展。

(二)大阳旅游文化小镇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

建立健全符合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旅游发展新需求的产品体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围绕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休闲化、多元化、新业态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古镇观光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民俗度假旅游、农业乡村旅游、专项旅游五大旅游产品。1.古镇观光旅游以古镇古建筑为重点,修缮古建筑群落,复活古代生活场景,通过古建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开发古代生活4D展示、虚拟显示互动等产品,通过文化博览、生态观光的方式,抓住文化休闲市场需求趋势,将大阳古镇建设成为产品丰富、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建筑景观博览、园林赏析、文化欣赏等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通过“裴家十八院”“茹太素故居”“张都堂院”“常翰林院”“阳阿县衙”“汤帝庙”“吴神庙”“镇史馆”等支撑项目来完成。2.文化休闲旅游以大阳古镇的千年文化为吸引核,从古建、历史、民俗、节庆等四个方面,展现“怀古、感叹、欣赏、留恋”旅游情感,开发民俗体验、演艺观赏、节庆体验等旅游产品。以创新工艺品制作体验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旅游商品为突破点,以节庆活动为吸引点,以商业贸易为经济增长点,设计互动式、参与式的多元体验方式,提升民俗文化、歌舞文化、仕官文化的感受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名镇。以“阳阿公主府”“飞燕宫”“古舞节”“祈雨节”“灯棚节”“采薇乐坊”“大阳曲艺中心”“阳阿古街”等项目支撑文化休闲旅游。3.民俗度假旅游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特色和古镇空间,将民俗文化嵌入到古镇的各个角落之中,开发高端旅游度假市场,紧抓深度旅游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家庭团体游客、企业商务团体游客等细分客源市场,开发旅居度假、艺术休闲、家庭亲子、商务度假旅游产品,打造古镇高端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大阳十五巷”“阳阿老街”“西集客栈”“汉乐府”“古商业街”“创意文化休闲街”“美食街”等支撑项目完成。4.专项旅游依托大阳古镇历史民俗、生态田园、文化景观等资源,打造自驾野营、美食餐饮、研学教育、商贸购物等四大专项旅游产品。以自驾旅游和美食旅游为重点,建设自驾车营地、美食广场、馔面馆等项目,通过美食业态的引导,激发研学群体和购物群体。以自驾车营地、馔面馆、三晋传统手工艺博览园、民俗展览馆等支撑项目实现。

三、以科技创新打造大阳旅游文化小镇“智慧景区”

在文化旅游盛行的年代,游客的旅游体验不仅仅是满足“看”,更多的是追求过程“三性”、目标“三感”和动机“三求”[8]。过程“三性”即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以及可参与性,这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所在。目标“三感”即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这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即求补偿、求解脱和求刺激,这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8]。特色小镇旅游发展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关注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塑造上来。旅游文化小镇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9]。集文化、休闲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小镇的旅游模式成为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10]。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推动全域旅游的大发展。科技创新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将更有助于小镇文化内涵的“活化”,有助于挖掘特色文化,以及有助于完善特色小镇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和塑造特色化的旅游体验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活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镇特色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支撑体系

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应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信息化、智慧化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必须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小镇”。1.建设大阳旅游小镇数据中心建设大阳古镇景区多网互联数据中心,既包括了IT基础设施,即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的部署,还包括为这些设施配套的机房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泛在的、宽带的、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载体,通过构建光纤数据网络、无线WIFI网络、移动通讯网络、无线对讲网络、传感器网络等,在景区形成多层次的、全覆盖的通讯网络体系。2.建设大阳旅游小镇软件支撑系统和监控调度中心构成小镇数据中心的基础软件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监控调度中心主要包括集中设置视频、GPS监控指挥、接处警等系统,并可利用大屏幕设备结合GIS地图,放大和定位重要位置的视频和监控电子地图等。

(二)以科技创新构建旅游文化小镇应用系统

旅游小镇应用系统包括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视频监控与分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售检票系统、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移动应用系统、景区电子商务系统以及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等九大方面。网络协同办公系统能够实现景区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协同办公,提供一个简单、高效、快速的办公平台,完成工作人员的网上协同工作,实现网络智能化办公,以提高办公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视频监控系统是“通过摄像头采集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等地的实时场景视频数据”[11],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利用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供工作人员实时监视各类现场”[11],从而有效保障游客疏导、灾害预防、应急预案等工作。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景区值守、智能处置、决策会商、远程指挥、应急联动等功能,协助景区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和调度景区队伍、景区物资、景区装备等资源,可实时或及时将相关任务指令、事件发展情况和景区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结合监控画面和GIS地图,实现可视化协调指挥、有序调度、有效监督。售检票系统(电子门票、门禁)由售票、检票、中心管理与结算系统、门闸机等构成。该系统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12]。导游管理与自助导览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匹配的管理系统。通过导游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导游级别、导游信息管理、导游评级、导游预约、导游排班、导游评价等功能,通过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及管理,可实现对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大阳古镇景区自助导览系统以旅游数据中心为支撑,结合地理信息数据库,打造数字旅游地图和自助语音导游。自助导游硬件设备“能显示景区导游图,支持无线上网,支持全球定位系统,完成自助导游讲解”;“能提供手机自助导游软件下载,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完成景区地图查询搜索、游览线路选择、景点自助讲解等功能”[12]。信息与互动查询系统是与售检票系统与导游服务系统紧密联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呼叫服务中心、建设多媒体展示系统,在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主要景点及游览线路等位置放置可提供信息查询、预订终端(多媒体触摸屏)服务。景区电子商务系统(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是大阳古镇“旅游官网”。游客通过该网站可查询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各要素信息,查看景区旅游动态,购买、预订门票、旅游商品、线路、酒店,进行在线咨询问题等。景区管理单位可通过网站景区的信息,如旅游线路、折扣信息、新闻、门票、旅游商品网上销售预订、促销信息、招商项目等。通过该四大系统能够迅速实现旅游者入园、导览与信息收集的目标。小镇旅游移动应用系统。通过构建手机支付系统,联合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终端,推出大阳古镇“旅游钱包”应用。通过大阳古镇旅游数据中心,设计大阳古镇“旅游通”智能手机app。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运用三维全景实景混杂现实技术、360实景照片或视频等技术”[13],完成旅游文化小镇的数字虚拟景区,实现文化小镇的虚拟旅游。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平台能在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应用。

(三)以科技创新构筑旅游文化小镇旅游保障体系

篇7

[关键词]影视旅游 影视主题乐园 影视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伴随迪士尼主题乐园在上海的落户,国内关于影视旅游、影视主题公园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关注。但由于西方电影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国外已经出现了较多关于影视旅游及影视主题乐园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促进国内与影视旅游产品的不断成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其研究背景大都建立在西方人的文化审美以及影视文化的发展历史之上。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形成对国内影视主题乐园具有实践意义的相关理论,为国内影视主题乐园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影视主题乐园品牌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影视主题乐园的内涵界定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属于影视旅游的范畴,是影视旅游产品的组成之一。影视主题乐园内涵的界定是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

主题乐园是一个围绕统一的娱乐主题、拥有各种机动游戏及现场表演等各项具有吸引力的设施和服务的户外旅游场所(Camp,1997)。近年来,伴随着诸多影视作品票房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因而,影视主题乐园是影视相关产业延伸出的旅游活动场所,是影视旅游活动得以开展的主要资源,其中包括了以影视人物、影视作品为基础的主题乐园(off location),也涵盖了与拍摄、制作等与影视活动相关的影视基地(on location)。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影视主题乐园与一般主题乐园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与影视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Beeton,2005)

2.影视主题乐园的产品特征

影视主题乐园是影视旅游资源中的主导型产品,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并创造巨大利益的旅游目的地。(Riley, Baker and Van Doren,1998) 属于影视旅游范畴的影视主题乐园产品势必表现出影视文化对其开发和销售的支撑及顾客在体验过程中的感知与满足;其次,影视旅游文化所表现出的综合性、广泛性、可感知性与娱心性也不同程度的在影视主题乐园所展开的各项活动中有所体现;再次,主题乐园中丰富的娱乐文化元素以及旅游者较高的活动参与度都使得影视主题乐园的产品较一般的影视旅游产品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3.影视主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

游客对于影视旅游文化所作出的不同的理解使得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必须相应的做出不同的产品诠释,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因而,在对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和产品特征做出界定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结合了Beeton(2005)关于影视主题乐园经营所构建的模型及Macionis(2004)关于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所关心的旅游吸引物的调查结果,对影视旅游主题乐园活动游客的旅游动机构成做出了分类探讨(图1)。

旅游者对影视主题乐园活动的向往程度

图1 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的动机构成

从图1中不难看出,持各种类型动机的旅游者对于机动游戏、现场演出、影视人物大游行及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的浅层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需求;然而,对影视主题乐园旅游互动持有某些具体诉求的旅游者,除了满足其对于浅层活动的需求以外,会在旅游的过程中搜寻他们钟爱的影视作品人物和角色,渴望沉浸在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之中,并且能与影视创作人员进行一定的交流及了解到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最后,对于影视主题乐园活动具有具体且明确诉求的旅游者而言,他们则希望能更多的了解影视产业及影视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影视主题乐园普遍具有浅层活动产品的现状下,影视旅游文化是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动机形成的核心要素,更是区别于其他影视主题乐园以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影视主题乐园也在积极开发相关的深层次活动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然,以上根据旅游动机程度深浅对旅游者所进行的分类,并不表示持有不同动机的旅游者仅参与某个类别的活动,笔者对其进行分类是为了进一步剖析参与影视主题乐园活动的旅游者的源动力。

在明确影视主题乐园的概念、特点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推导,对提升影视主题乐园的竞争能力以做到影视主题乐园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思考。

二、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拥有更优化的资源配置、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具备更持久的发展的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笔者在借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特征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构成对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1.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研究对象是作为形成一个专项旅游活动的主体,即影视主题乐园,对其概念的界定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依据的。

鉴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养需要企业产品特质。因此,影视主题乐园想要培育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能够提供使顾客获得具有文化特色、可感知性强并更具体验价值的产品。因此,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也主要体现在其彰显影视旅游文化的能力上。

由此可见,影视主题乐园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能长期保持的、为顾客提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能够实现其影视文化诉求的、使之获得具有文化体验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推导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不易模仿和替代的一种能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以是企业任何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的知识、产品、组织文化和资源(有形、无形)等能力的有机整合。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来看,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将最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实现顾客价值。其次,构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知识、核心产品、核心企业文化以及核心资源在企业长期的积累和学习过程中逐渐丰富和体现实效,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内部效益。当然,作为独立经营和存在的旅游企业在各个构成要素的组成和表现上都会具有自身的特色,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也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动态的变化。

作为影视文化旅游产品的构成,影视主题乐园在诠释影视旅游文化的同时需要满足具有不同文化诉求的旅游者。因此,构成影视主题乐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也势必需要以实现顾客的体验价值为首要任务,表现为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和感知的最大化;在企业内部管理层面的核心知识与核心企业文化构成方面,不同的影视主题乐园企业势必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营运机制,因此其核心要素也势必有所不同;然而,在核心产品与核心资源方面,依托影视文化与影视旅游文化而得以发展的影视主题乐园,具备影视文化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是其核心产品的主要构成,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则是影视主题乐园最为核心的资源(图2)。

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元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需要互相依赖和交叉作用。但对于影视主题乐园企业而言,核心知识的积累,即对“主题”的导向和定位是牵制和影响其文化培育、产品创新及资源增值的核心元素。

三、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探讨

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下,不同的企业在核心知识、核心文化、核心产品及核心资源等各方面的能力的提升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和侧重。基于此,笔者认为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打造品牌化的核心文化、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寻求专一化的核心资源是目前培育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1.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

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是培育和提升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所谓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即在为“主题”进行定位的过程中,影视主题乐园不断融入企业长期积累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体验营销能力来进一步创造出契合“主题”的乐园氛围与情感纽带,并植入到旅游者的映像之中,使之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共鸣。当然,能够依托影视作品来对主题乐园进行“主题定位”的企业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影视作品的存在是唯一的。同时,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还必须让所有的投资人与合作伙伴了解主题的定位,以便更好的提升和应用企业的核心知识。

定位主题化的核心知识为影视主题乐园增加了其独有的价值,这也使它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开始形成差异,这是其他影视主题乐园所无法替代和仿效的核心能力。

2.打造品牌化的核心文化

企业的核心文化是与企业的发展历程相关联的。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强势的文化品牌本身就是影视主题乐园核心文化的最主要构成,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识别。当然,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成熟,企业的核心文化势必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在国际上还相对年轻的影视主题乐园品牌,如何在保持原有核心文化的识别程度的基础上,如何不断吸引国际资本的注入和寻求国际品牌合作,进一步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战略来提升知名度并且推广中国的影视旅游文化是值得国内各大影视主题乐园进一步做出思考的。

3.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

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对影视拍摄过程的猎奇心理及对影视作品人物的崇拜都是旅游者参与到影视主题乐园旅游活动的源动力,这种动力从影视主题乐园旅游者的动机分类中获悉,绝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可以被机动游戏、现场表演、影视作品人物大游行、还原的影视场景等浅层产品所满足。但是,该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被模仿和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开发层次化的核心产品,使影视主题乐园能进一步成为影视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交流和欣赏平台,更多的激发出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冲动提升核心产品吸引力的有效路径。

4.寻求专一化的核心资源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借鉴华纳影视主题乐园及其他世界知名影视主题乐园的成功经验,国内的影视主题乐园在把握现有的外部和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应逐步涉猎影视作品的出品和发行业务。由于国内大多影视主题乐园都是以影视基地的形式来呈现的,许多相同历史背景的题材都会在同一场景内进行拍摄,长此以往,该旅游目的地会失去吸引力,这也是国内大部分影视主题乐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只有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口碑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形成并不断开发专属于该影视主题乐园的影视旅游资源。

四、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多个概念进行推导,形成了关于影视主题乐园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以期对国内影视主题乐园的经营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但是,本文没有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来对观点加以论证,这也是文中最大的不足,笔者将会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加以完善。与此同时,影视旅游主题乐园的游客消费行为特征以及对影视主题乐园的组织结构和产品差异化程度等问题也是笔者将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和课题。

参考文献:

[1]Sue Beeton. Film-induced tourism [M], Channel View. 2005: 190-198

[2]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 (6):77

[3]付冰,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3

[4]戴剑平.论文化与影视文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6):5

[5]Sue Beeton. Understanding Film Induced Tourism [J].Tourism Analysis, 2006, 11(3):181-188

[6]Riley, R., D. Baker, and C. Van Doren. Movie Induce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 919-935

[7]Riley, R. W. and Van Doren, C. S.Movies as tourism promotion: A `pull'' factor in a `push'' loc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1992: 267-274

[8]张广瑞,刘德谦,宋瑞.旅游绿皮书—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预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269

[9]杨永平,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25-28

[10]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6):8-14

[11](英)耐杰尔·埃文斯,大卫·坎贝尔,乔治·斯通休萨.马桂顺译.旅游战略管理[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61

[12]于莉.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第2期

[13]Christine Olive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 Based View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9: 697-713

[14]C.K. Prahara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1-15

篇8

摘 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也反应了经济水平发展提升,也展示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但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本文就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及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及意义做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 旅游发展 保护 发展共赢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加快了脚步,各种大型节假日旅游套餐,特色旅游线路,经典旅游行,红色之旅等词汇纷纷出现。旅游无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心境的一种方式,旅游不仅是观光,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特色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二、研究旅游文化,区分内在层次

(一)历史文化,重现历史

历史文化文物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其中所包含历史知识更具文化内涵,对曾经的社会关系,文化风俗很好的展示,是旅游者所关心和进一步了解的,历史文化旅游就更注重这一方面的导向,及时的给民众以历史教育,真实反应当时社会的情境,影响人们珍惜历史文化,树立民族感和对历史的继承感。

(二)现代文化,展现风范

现代文艺作品给人以陶冶情操,养心凝神,提升欣赏境界,在旅游活动中广泛存在,新的科学技术展览、令人惊叹,从而在旅游文化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对科技的追求,追求环保高新等科技,促使创新发展得到继承。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积极方面。展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是提升国力,凝聚人心的过程,不仅展示的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民族的向心力。

(三)民俗文化,陶冶情操

旅游景区中还包含着一种类型,就是以当地的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为主要特征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所展现的是当地地域特色,一个区域或者说是一个民族特有经历所保留下来的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节日的特性,其中包含着这个民族的所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有风范,让人回味,值得纪念,这也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特有现象,能够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历史文化,起到传承和融合民族情感的作用。

(四)道德文化,树立文明

旅游文化所展现的人际交流、历史故事很大层面上展现的了道德文化的追求,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教育启迪的过程,一些从古至今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理念,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的,反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认知。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人们重现历史场景,并进行道德层面的一次洗礼和加深的过程,是旅游文化的突出组成部分。

三、弘扬旅游文化,推动文化发展

(一)带动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对于人们的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些年来,旅游的人数增加,无论是小长假、假期、蜜月旅游、红色之旅等旅游线路,都是异常的火爆,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也说明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旅游产业上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人数的增加也说明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

(二)提升价值观念

旅游文化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进步,对旅游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可谓是较为深远,能够对历史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对科技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对民族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对价值观念有进一步的方向。旅游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放松心情,还能学习和领会文化内涵,推广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从历史中归纳总结,从现实中反思自己,无论对青少年的成长还是历史观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尊重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过去,尊重历史也让我们铭记历史,旅游文化也真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反应,让我们清醒认识过去,有惊叹、有奇迹、有悲欢、有更替。也正是这些历史故事、历史遗迹还在默默发挥着他的独特魅力,也真是这种魅力,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现代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追求正确的文化价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旅游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仁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世界经济与治,1999,(11).

[2] 周朝琦等.品牌文化:商品文化意蕴、哲学理念与表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9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依存度愈来愈紧密,两者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趋势日益突显。认真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过程,准确把握两大产业的融合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引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地方经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提供吃、喝、住、行、游、娱、购等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基本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行业。尽管两个产业的内涵清晰、边界分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旅游需求的改善,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服务旅游的产品愈来愈多。同时通过旅游来传播文化、展现精神产品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文化与旅游的渗透、交叉、融合越来越广泛,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是文化性非常突出的经济现象,也是经济性十分鲜明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交叉相融更加普遍。旅游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加入,如文物古迹、历史传说、民俗传统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越丰富,文化的渗透融合越紧密,品位层次越高,旅游产品就越受大众欢迎,同时,旅游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文化可以通过旅游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体现其精神价值,既增强社会大众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又能推动更多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渗透互融,实现了两个产业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形势下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时期,然而,纵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粗放式经营,产品形式单一。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产品居多,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坑蒙拐骗,诟病较多。如何适应大众“求新求特求奇”的旅游需求,需要找寻行业发展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以更多的知识型要素来推动旅游产业更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国际旅游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产业的提升、旅游业收益的增长,有赖于旅游产品的多元文化含量和特色旅游服务的质量。只有经过文化渗透的旅游业,且烙上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产业功能更趋完善,竞争力也将全面提升。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时期满足大众更高层次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变,大众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改观,传统的以观赏为主的旅游产品已逐步被赋予较高文化品味并能互动参与的体验活动所取代,求新求知求特的旅游产品更受大众欢迎。文化产业的适时融入便为旅游产品的更新带来了契机,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改造利用,加工生产新的旅游产品,如新的景区景点、新的旅游项目、新的服务形式等,给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选择,使他们从旅游中获得知识、娱乐、体验和享受等多面的满足。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纵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两者从概念到属性都有本质区别,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泾渭分明,各自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相互之间没有可替代性。从两个产业融合的程度和方式看,可分为延伸型、整合型和渗透型三类。但从融合的基本元素来看,主要涉及技术、资源、企业以及市场等四个层面,也是导致旅游文化产业多层级界限的突破重组和多层次联动整合的核心要素。

(一)技术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变革,使不同产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属性日益趋同,引发了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产品的开发速度较快,更新换代时间较短,更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需要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撑。而文化产业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的渗透将大大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比如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就大大丰富了两个产业的技术内涵,催化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融合及发展。如文化主题公园就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借助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造出“文化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旅游新业态。

(二)资源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显著标志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重合性,利用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资源融合的显著标志。积淀深厚的文物古迹,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多彩绚烂的风情民俗等,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丰富生动的现实旅游资源。它们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通过信息化、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便能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既使各种有形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得到科学传承,同时,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精神需求,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当前深受大众追捧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游等,就是将历史文化资源成功结合的好形式,深刻彰显了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游、休闲游和度假游等产品形态,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企业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相互重合交叉日益普遍,旅游业中出现了以专门开发文化资源、文物古迹为主要内容的经营企业;文化产业中也出现了生产旅游者需求的文化产品的企业,如文化会展企业、影视动漫企业等。这些企业的业务就融合了两大产业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完全可以在共同的平台经营管理,相互促进补充,同时,这类企业的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仅为纵向一体化演进,而是转为横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演进,资源的利用率更加优化,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正是企业层面的融合演进才使两大产业的整体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四)市场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市场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基本依托,也是衡量产业发展重要依据。无论是旅游景点的打造,还是文化产品的开发,都必须顺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是引领两大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营销方式的创新、品牌的整合与培育等来实现的。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结合,将形成旅游产品的连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艺术家的创意,在景区景点提升为实景演出,与旅游消费紧密结合,借助的就是市场力量。许多影视拍摄基地按景点打造,通过影视作品的热播,旅游企业的推销,都成了旅游热门产品。随着大众传媒手段的革新,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文化与旅游市场融合愈来愈密切,这种市场层面的高度融合,又推动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等方面的整体融合。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为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融合,必须准确把握两大产业的交叉点,产品的交汇点和市场的互动点,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创新体制机制,引领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方方面面,既受制于经济基础、教育程度、科技发展水平,更与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紧密相联。作为政府层面,需要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要依据本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发展布局、阶段目标和政策措施。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合本地实际,也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二是要强化政策措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强化领导,大力扶持,落实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对职能部门要提出明确要求,强化服务,坚决纠正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三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切实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政府逐步由办向管、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二)强化品牌战略,加速产业融合

产业的兴起有赖于品牌的确立。各地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顺应旅游“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新趋势,不断开发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和新品牌,比如,农村可以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古村古街,大力发展乡村游;北方可以利用寒冬冰雪做文章,打造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经济发达的城区,可以将影视、动漫、娱乐演艺融入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培育新的旅游线路。各地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曲艺、手工技艺、民族体育竞技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要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景区景点的联合,企业与企业的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立足市场导向,推动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用好用足各种扶持政策,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要致力于品牌的培养。各地应紧紧盯住旅游文化市场的变化,依据本地实际,整合两个产业的优势资源,并注入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新的旅游品牌。要致力于营销手段的创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旅游市场,更呼唤着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引导旅游文化企业,加快技术、产品融合,打破原有各自的运营方式和销售渠道,克服盲目无序竞争,构建营销共享与协调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推广捆绑式营销、联合性营销、精准式营销方式,推动产品的深度融合。要致力于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视角推销旅游文化产品。既要善于挖掘电影电视、节庆会展、广告橱窗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兴传播媒介作用,加大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在宣传中,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配套措施,保障产业融合

篇10

关键词:特色旅游;城市品牌;构建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发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旅游地形象的新阶段,〔1〕旅游区域竞争也在加剧。如何进行地区特色旅游开发,构建城市旅游品牌,体现功能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常我们把某个地区或是某个空间所拥有的相关旅游品牌总和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它们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旅游业方面的发达程度。〔2〕消费者往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旅游地品牌进行识别,而旅游地品牌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将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深入考虑分析,然后对资源和市场进行细分,并且与地区品牌定位相结合。

一、南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背依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区内拥有5A级旅游景点濠河、4A级旅游景点狼山,风光绮丽,文化独特,但是南通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和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却明显滞后于城市自身发展和周边其他城市。

(一)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不凸显

资源是产品立意的基础,旅游开发要在充分挖掘资源的特性和特色的基础上设计产品,忌雷同,需特色。当前南通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濒江临海的江海文化;二是以如皋为核心的长寿文化;三是近代第一城的城市文化,主要是以张謇为核心的近代城市博物馆事业、轻工业、教育文化为核心。同周边的苏州江南水城、园林文化特色,常州动漫文化特色相比,资源文化特色不显著。

(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不明确

环顾周边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苏州以“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江南水城为品牌;而常州则是以恐龙园为主导,形成一批动漫主题公园为城市旅游品牌。相比之下,当前南通没有具有品牌核心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为支撑,不能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旅游体验,在游客感知中,不能形成明确的品牌形象。旅游体验是多方位旅游产品的组合,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旅游产品等,而产品则是核心价值体现,因此加强南通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

(三)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不到位

城市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是密不可分的。苏州自宋代以来,就被誉为“人间天堂”,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今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这一品牌已深入人心,并不断成长扩张。因此抓住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宣传,是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必由之路。而南通的旅游宣传“一山一水一人”不仅特色不明显,且有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雷同;而“追江赶海到南通”除了显示南通的区域位置外,资源和产品的特色性则显得定位模糊。

二、南通城市旅游品牌构建

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是以城市独有的资源为基础,以赢得外来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为目的,对城市旅游资源独特的特征进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城市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创建品牌,以便消费者区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3〕

(一)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独特性

城市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现代旅游者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旅游观光,而是注重参与体验。作为南通地区唯一的5A级旅游景点濠河,其周边的博物馆群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这里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苑藏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理想场所。馆群融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呈散点式布局,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群种类多样,有南通博物苑、城市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给水技术博物馆、张謇纪念馆、南通民间艺术馆、建筑博物馆、海安博物馆和个艺术博物馆。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独特资源优势出发,才能较好地展现旅游品牌建设的独特性,而文博旅游资源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地域独特性和竞争力。

(二)凸显旅游功能优势

每一个城市旅游品牌都体现出特定的城市旅游功能,例如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品牌名称为“冰城”,旅游功能为度假观光,旅游功能依托的基础为冰雪景观。这种品牌优势表现在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三个方面。城市旅游品牌具有独特性,对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直接关系到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能直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拉动周边项目及产业,而当前南通则缺乏这种品牌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4〕文博旅游可以称之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旅游,是市民在生产、生活传承中公共拥有的宝贵文化资源,体现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为城市文化及个性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5〕

三、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分析

旅游城市形象往往是通过旅游产品、旅游质量和旅游服务建立的,而其核心价值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上的,这需要南通地区旅游文化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砌。我们要加大对南通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力度,加快南通地区文化旅游事业,尤其是文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可行性

依据价值链体系,城市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依赖于一系列实体活动。江海文化是南通的地域特色,但缺陷是实体活动性不强,呈现出的旅游产品较少且特色性不强。南通的长寿文化以如皋为核心,但从地域环境、历史性、知名度等角度看,同广西巴马等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长寿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不强。而从南通近代城市文化资源角度看,濠河博物馆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唯一性,开发前景大。

(二)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调查显示,游客对南通的旅游资源评价大部分为“较满意”或“一般”;游客普遍认为“南通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有一定的文化势利底蕴”;而对南通旅游品牌形象的了解,很多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当前南通特色旅游产业群未形成,且旅游导向功能不强;城市旅游品牌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最终表现为本身不具备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旅游消费市场是旅游产品开发选择的导向,只有根据游客需求趋势设计引领市场潮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是以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牌而不是普通的旅游产品,就在于一个成为品牌的旅游地本身就意味着保证了旅游地质量,凸显了旅游地产品的优质特色。

(三)促进以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为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的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当前对于文博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指导还不多。南通地区的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地区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性,同时还是绿色产业。针对南通当前旅游现状,可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对现有的文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城市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集合起来。因为文博旅游文化产业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覆盖面较广,所以应将它与其他产业联合起来。例如:与基础教育事业联合起来,既丰富地区基础教育的多样性、科学性,又可寓教于游,将追求知识、文化和审美与旅游产业结合;与商业、娱乐联合,打造文化、教育、娱乐、园林、购物于一体的产业群;与现代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改变目前以观赏为主的旅游模式。

作者:王郁英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刚,周娟.桂林文博旅游资源开发的ERMP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8

〔2〕徐永红.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城市品牌塑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吕倩.徐州城市旅游品牌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