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心血管;血压;护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直是人类多发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冠心病更加危害人类,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近50年来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这对医疗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相应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困难。本文就如何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护理方法
1.1 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1.2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1.3 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帮助其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还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1.4 仔细观察病情 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皮肤护理,防治压疮的发生;病房内空气要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也应避免摄入太少,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根据专科用药特点,做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应加强夜间巡视。
2 实施人性化服务
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的结合,护士要做好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使病人能够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对患者存在的疾病状态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患者解决问题,按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决定着人性化服务的成效。护理人员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整体素质,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护理措施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应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低脂的治疗型饮食,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对一些已习惯吃较咸食物的病人。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另外,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对心梗病人嘱其大便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在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因此,要根据老年人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剂量,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3 康复期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病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从一些细节入手,防范心血管病的发作,如要做到“六不要”:即不要猛烈回头,老年人一般颈椎有些问题,回头过猛容易产生脑供血不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老年人还不要泡澡,泡澡时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供应心脑血管的血液量下降,另外温度太高还会产生三氯甲烷等有毒成分,散发到空气中后被人体吸收非常不利于健康;老人还要注意不能喝冰镇饮料,以免刺激冠脉痉挛,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还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和酗酒;也不要空腹跑步,否则会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老人还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蹲式洗手间,最好使用坐便器,以免站起来过猛导致发玻换季时分别减药如今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已经在130/80这个正常范围内,于是开始考虑停药的问题。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篇2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因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所面对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此类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治疗上应用祛痰剂、镇咳、平喘药或抗胆碱药、β受体激动剂、激素等对症处理,但临床上存在疗效不显著、耐药和毒副反应等不足。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故本研究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患者9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所规定诊断标准;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气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龄41~82岁,平均(65.25±9.34)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7~81岁,平均(67.50±9.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肺功能、症状等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局部或全身皮肤感染等。
1.2治疗方法分别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8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哮喘学组2008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对照组:控制性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症状好转后减量)、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敷贴治疗,贴敷药物为穴位敷贴治疗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贴敷部位:包括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贴敷时间:每天上午外敷相关穴位,1日1次,治疗7天,每次贴2~4h,依个人皮肤敏感度不同,可适当增减时间。
1.3护理干预
1.3.1一般护理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提前准备敷贴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疗效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惑和不安情绪。
1.3.2操作护理操作护士敷贴前需洗净双手,操作时,一般站于病床右侧,贴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确定贴敷穴位,将治疗贴贴于相应位置,将双手拇指指腹在贴有治疗贴的穴位缓缓施加压力至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感觉以酸、麻、胀为宜,按压手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旋揉1 min,接着逆时针方向旋揉1 min,每个穴位持续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贴的穴位,共持续15~20 min。
1.3.3操作后护理一般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若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嘱患者切勿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必要时联系皮肤科会诊。
1.3.4情志护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加之社会、家庭、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伴有焦虑情绪,对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需经常关心患者痛苦,耐心倾听其主诉,并协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1.3.5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在贴敷治疗期间,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或软食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饮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观察指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支气管炎”章节所观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症状、两肺的听诊)及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治疗第1、7天各评估一次。
1.5临床症状疗效判断(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以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与治疗前的积分相比的比值来评定疗效: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率≥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或四分位数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Mann-Whn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发展病情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亦较明显,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期望于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贴疗法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能够很好的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贴,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和保护膜构成,通过生物波效应和经络穴位效应发挥作用。特别是它能通过吸收人体和周围环境的能量,发射8~14μm的生物波,该波作用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体内确实存在由机体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场,该生物场自人体组织细胞的物理场效应而表现出来[5]。
同时,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广泛应用于COPD、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估,与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订版,已将该量表列入病情评估体系中,其可靠性和反应性均较满意,可以体现出患者的健康损害[6]。
本研究发现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临床疗效、呼吸困难指数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等.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15-17.
[2]崔宴医.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贴敷治疗缓解期哮喘500例[J].中医杂志,2009,50(5):438-439.
[3]王兰娣.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补肺益寿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9,26(6):33-35.
[4]王超东,邓柏颖,苏莉.经络实质假说的文献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71-72.
[5]张怀亮,潘钰蔚,李晓霞,等.中医经络细胞生物场与生物共振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性病学杂,2009,8(5):329-330.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16-0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入,老年疾病的发生率相应上升,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各方面的负担[1]。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退变,其中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肌细胞缩小,心脏的排血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冠心病,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老年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有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各种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并存[2]。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一般基础疾病多,除外心血管疾病,常见合并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等,生活不能自理、肢体活动受限,对疾病的反应较为迟钝。因此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在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临床护理工作,出院得到社区有计划、有组织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恢复及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保持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本文就我社区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综合的社区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卫生服务站管理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在65-82岁之间,男性64例,女性36例,其中疾病种类有高血压44例,冠心病38例,肺心病12例,心力衰竭6例;合并有两种疾病以上的患者有88例。
2研究方法
2.1护理方法
2.1.1健康教育召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集中的讲课,介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社会护士应当在充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自身看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发放相关资料,为患者解疑答惑,避免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饮食、用药、护理多个方面,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强调患者遵医行为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工作、坚持用药及调整饮食习惯,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2家庭寻访老年人部分缺乏保健意识,或因身体因素不便,抑或是性格高傲独立,未到社区进行卫生咨询,我站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家庭寻访对老年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家庭护理并指导对家属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耐心劝导患者积极应对并尽早接受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抵抗力以及各项功能均呈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抑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方案的制定时,护理人员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抑制、减少并发症。社区管辖内的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要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做好分类管理。有计划的,到患者家中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并进行可行的检查,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存与档案中。
2.1.3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一般发作时病情较重随时有生命危险,起病较为突然,要充分掌握社区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况往往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疾病的恢复、治疗效果。较之于老年人来说,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等不良心理状况。此外,心血管疾病一般病程较长,患者担心疾病的预后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怕连累家人,心理压力较大。应对老年人的心理异常,社区护理应秉承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并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各种需求。护理人员应当秉承关怀与耐心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引导其用正确的心理状态应对自身疾病。部分老年患者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照顾,加之对疾病了解不足,悲观失望情绪较重,往往有听之任之的心态,不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照顾,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以积极的状态应对疾病。
2.1.4生活护理社区护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护理服务,同时还需要注意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在饮食要求上要求低盐、低脂,老年患者长年以来的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不利于疾病控制。护理人员应讲解心血管疾病的饮食要求及其重要性,耐心细致反复地做思想工作,引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健康饮食。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牙齿、味觉等因素,进食不便,食欲不佳,应建议其多食易咀嚼、易消化的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要避免便秘的发生,必要时可以药物辅助排便,切忌大便用力,容易引起病情加重。
2.1.5用药护理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多有药物治疗,且种类繁多。护理人员应针对个体详细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能正确合理的应用药物,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并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诸如老年人服用心得安可能会突发心力衰竭;服用阿托品可加重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可导致尿潴留等,建议患者发生可能出现副作用及时咨询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在用药剂量上尤其注意老年患者减退的肾功能及排泄能力,严格注意药物的适宜剂量,注意用药期间尿量、血压及神志等的变化。
2.2观察指标进行社区护理前及随访一年后,评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及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将护理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2.3数据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3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区护理后,随访一年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肺心病的康复评估分与进行护理前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其中以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多见[4]。老年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预后差,并发症较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心血管系统疾病基本属于慢性疾病,病理变化不可逆,多数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长期的病痛,带给患者及家庭加大的压力、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因患者多数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有效的社区护理尤为重要,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病情进展。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多,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不断增多,相应的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关注。护理人员应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点,了解具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存在的护理问题,心理、生活、用药等方面综合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护理服务。此外社区护理,在社区及家庭进行,能衔接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护理服务,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患者在熟悉的社会心理环境下,能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能明显提高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节省国家卫生资源。
篇4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55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在儿童白血病中发病率较高,B-A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80%~85%[1],临床预后比其他急性白血病较好。但在B-ALL中有一种变异高表达CD13的急性白血病,我们称之为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这种疾病临床预后较差,化疗时副作用大,并发症严重,因此,采取合适的护理对策,不但可减轻患儿的痛苦,还能达到满意的化疗效果。近年来我科共收治13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的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3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5岁4例,6~12岁9例。均通过骨髓穿刺确诊为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其主要诊断依据为符合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且具有典型异常高表达髓系标志CD13的特点,在流式细胞技术检验中主要表达的抗体有CD19,CD34,CD38,HLA-DR,CD20,CD22,TdT及CD13,其形态学特点有细胞胞体大小不等,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1~2个,胞质多数不整齐,边缘易见突出,部分浆中有可疑细小颗粒。本组13例患儿中对初治的4例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左旋门冬酰胺酶(CODPL)方案,虽然并发症较少但临床缓解率较低,预后较差,化疗效果不满意;后治的9例患儿改用CODPL加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临床缓解率比采用CODPL方案较高,但缺点是化疗周期长,化疗副作用大,并发症严重,其中并发支气管肺炎4例,重度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口腔溃疡1例,化疗药静脉炎1例。
2 护 理
2.1 心理疏导及干预 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国内治疗的疗程要求达到5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效稳定患儿及家长的情绪,使其自觉接受治疗是保证医疗效果的关键,还可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对于6岁左右的幼小患儿,因本身的知识所限,其负性情绪如焦虑等反应就较少,这类患儿要尽量让家长陪伴,提供有趣的书籍和玩具等,分散其对穿刺所致的疼痛、化疗所致各种反应的注意力,还应更多地关注家长的心理变化并进行心理指导[2],因为家长的情绪变化与患儿的心理和治疗效果呈直接关系,要让家长树立信心,积极配和治疗,并告之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让家长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 血尿、脱发等),并讲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儿所处的治疗阶段。对于11岁左右的患儿,虽然对白血病的危害性还未感到恐惧,但却很容易受住院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后自我形象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告诉患儿及其家长,脱发只是暂时现象,待化疗结束后,头发会慢慢长出来[3]。我们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心理护理措施,13例患儿全部积极接受治疗,保证了治疗方案的有效进行。
2.2 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白血病患儿本来自身抵抗力低,再加上使用化疗药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就会明显降低,当粒细胞<0.5×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增高,而粒细胞<0.1×109/L时,败血症及其他严重感染更易出现。本组患儿中有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4例支气管肺炎,2例重度感染,1例口腔溃疡,以上感染的患儿除应用广谱抗生素外,重度感染的患儿还加用了万古霉素联合治疗,万古霉素虽抗菌力强但毒副作用也大,使用时注意严格控制滴速在1 h以上,严密观察有无血尿等肾毒性表现,定期监测听力,发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及时处理。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病室空气流通,地面及床头桌椅均用84消毒液擦拭,做好保护性隔离。对于高热患儿要进行体温监测,给予适当的降温处理,多饮水,保证水分的摄入。对于合并支气管肺炎患儿可雾化吸入生理盐水+盐酸氨溴索,进行消炎、镇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对于发生口腔溃疡的患儿我们用生理盐水棉球做口腔护理,每天2~3次,在溃疡面涂冰硼散,每天3~4次,漱口液可选用碳酸氢钠与呋喃西林漱口液交替漱口,如疼痛严重,可用1%普鲁卡因2 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2 mg+生理盐水100 ml溶液含漱,以减轻疼痛[4]。皮肤护理时要注意大小便后及时清洁会阴处及肛周皮肤以防感染。以上感染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消失。
2.3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要密切观察患儿口腔、鼻腔、皮肤黏膜、颅内及胃肠道有无出血现象。定期监测血常规,一般2~3 d 检测1次,如血小板低于80×109/L,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此时要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温水擦浴、热敷,注意观察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穿刺要准确无误,注射治疗后要延长穿刺点按压时间,一般在5 min以上。发热的患儿应用药物退热时,要避免使用复方氨 基 比林、水 杨 酸 类 药 物,以免加重出血。颅内出血是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应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儿突然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则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配合医师抢救。本组有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经给予清淡、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严禁辛辣、坚硬及过热的食物,并配合应用止血药物,出血3 d后停止。
2.4 化疗药物应用时的静脉护理 有些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多次注射或药液渗漏都会引起静脉周围组织炎症或坏死,所以应用时要注意:(1)血管的选择,要尽量有计划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并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静脉穿刺技巧,避免反复穿刺血管。若药物剂量过大,刺激性过强,应首先选择双上肢粗直的血管注射。每次应更换注射部位,若需要长期注射化疗药物,最好使用PICC置管或静脉港[5]。(2)静脉注射前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静脉注射时要边抽回血边注药;药物输注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10~20 ml冲洗后方可拔出针头[6],拔针后局部按压数分钟,以防药物外渗或发生血肿。(3)输注时疑有或已经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注入,不宜立即拔针,应由原部位抽取3~5 ml血液以除去部分药液,拔除注射针,局部冷敷后再用25%硫酸镁湿敷,也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4)本组中有1例已发生静脉炎的患儿,我们采用患肢抬高制动,矾冰液湿敷,紫外线灯照射,每日1次,每次30 min,28 d后症状基本消失。
3 小 结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异表达CD13的患儿在做化疗时,副作用和并发症虽然比其他白血病化疗时重,但只要我们通过提前预防、注意观察、积极处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患儿的痛苦就会降低到最小化,从而达到满意的化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桂兰,张乐萍,陆爱东,等.短疗程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标危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5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2):948-949.
[2] 陈红艳.临终白血病患者家属心理反应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27-28.
[3] 韩 静,刘均娥,马岳红,等.白血病患儿对护士的期望[J].护理研究,2011,25(6C):1623-1624.
[4] 范壮先.正确的漱口方法对白血病病人口腔感染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9B):2458.
[5] 梅俊辉,赵婷媛,刘 霞,等.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时机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22-23.
[6] 牛志坤,刘玉芳,高 欣,等.正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7):770.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其中经腹直肠癌根治术18例,结肠癌根治术18例,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9例;并存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心脏病4例。
1.2 方法 ①将间歇式充气压力系统(FLOWTRON EX-ECL)泵的电源插头插入一个合适的插座中,这时不要将泵的开关打开。将压力充气管与泵连接,并确保在连插扣住处听到一声“咔嚓”。②将型号选择好的压力护套扣致于病人合适肢置,充气囊致于病人的肢体下方。轻柔的将病人的肢体包裹,并安全扣好尼龙搭扣。③将与压力泵相连的压力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压力护套上,并确保在连接片听到一声“咔嚓”。证明护套和气泵是连接紧密的。打开气泵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此时气泵开始进行短暂的自检运行。即气泵和护套的充气和放气交换情况。④将压力旋钮调到5.33KPa(40mmHg),除非病人的主管病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这个要求是在气囊膨胀所允许的压力范围内。⑤单侧肢体使用只需连接气泵上的其中一条压力管,另外一条自由放置,这时需按下单侧肢体使用按钮,并确保指示灯闪烁。6.使用时间每日至少两次,每次为60min,有条件可延长使用时间或连续使用。停用时关掉气泵开关,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即可。
2 护理
①向病人解释该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取得配合。②安置患者于舒适。③应于术后6h内使用第一次,以增强预防效果。④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⑤治疗期间应观察压力泵的使用情况:①当报警显示LO时可能是护套软管连接不良、护套漏气、压力低,要及时检查软管系统和护套,如有损坏更换护套即可。②当报警显示HL按时可能是软管打结,软管没有连接气泵,单肢体使用没有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及时检查软管扭曲打结处,将软管与气泵连接,关掉气泵开关,重新启动,假如是单肢使用,按下单肢体使用按钮。③当报警显示F时停止使用,立即报送维修。⑥要及时询问患者使用时下肢的感觉,护套包裹是否过紧或过松。⑦停用时先关掉气泵开关,将护套从病人下肢取下,将压力充气管从护套连接处分开,妥善放置。⑧取下护套后应检查皮肤的一般情况。⑨一般使用为每日二次,每次60min,术后三天即可,同时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3 结果
通过实施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本组45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DVT。
篇6
关键词: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呼吸系统基础
传统的基础医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整合课程取代传统医学的呼声已愈来愈高。整合课程,在1952年首次由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顾名思义就是把医学课程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医学的教育以器官或系统为中心,比如“心血管系统基础”、“呼吸系统基础”、“泌尿系统基础”等。整合课程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宠,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使得医学体系一脉相承,使得医学生能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机体的正常运行过程和异常疾病状态,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
笔者所在医学院已经开始基础医学的整合课程的教学三年有余。每年均开设一个实验班学习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两年半期间共开设整合课程10门,包括基础医学概论Ⅰ、基础医学概论Ⅱ、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系统基础、呼吸系统基础、心血管系统基础、消化系统基础、泌尿生殖系统基础、血液内分泌基础基础和感染病学基础。笔者作为呼吸系统基础的课程负责人,现简单介绍一下该课程:“呼吸系统基础”,英文名“FoundationofRespiratorySystem”,课程编号411003088,是以基础医学中的呼吸系统解剖、呼吸系统组织、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病理、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和呼吸系统药理的内容为整合,全面系统地介绍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将形态与机能、基础与应用紧密结合。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呼吸系统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认识能力,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临床的呼吸系统疾病做铺垫。“呼吸系统基础”共有24学时,含19学时讲授、3学时研习和2学时的实验。各学科的分配如下:人体解剖学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组织学和胚胎学讲授2学时;生理学讲授5学时,研习1学时;病理学讲授6学时;病理生理学讲授3学时,研习1学时;药理学讲授1学时,研习1学时。分配依据根据传统医学教学各学科在呼吸系统基础中的比重。当然,其他学科的分配也与此类似。
笔者作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的副主任,参与了基礎医学所有整合课程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大纲编写和人员配备等内容。三年时间的教学工作,让我有如下反思与读者一同分享。
首先,比起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就有更高的目标。由于整合课程涉及多个不同的学科,即是涉及多个不同的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管理和连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基础医学的整合绝不是“东拼西凑”。对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发挥好课程负责人的带头作用。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集体备课,增加整个教学组成员的凝聚力,并定时召开会议,遇到问题马上沟通解决。也要定期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总结。这样才能使各学科之间能环环紧扣,并较好地渗透和融合,让各门学科内容有机连贯起来。
其次,与传统的医学教育相比,整合课程的教材还不成熟。由于尚在改革初期,各高校的整合教材均有不同:有的已使用专门的整合课程教材,有的却是根据自身情况自编讲义。而笔者所在医学院,使用的仍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八版基础医学教材。我院医学生上一门整合课程,要准备五六本相关学科的教材。当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更多更好的整合课程教材一定会相应出炉。
第三,整合课程需要更加突出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创新和实践等。除此之外,医学生还必须具备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的能力。因为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毕业后的医学从业者必须使自己在飞速发展的医学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业务水平的更新。作为改革的医学整合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能够使医学生培养自我更新、创新和批判的精神,这对今后医疗工作中对临床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疾病诊断和治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最后也要谈谈师资。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不仅靠师资的水平,更要靠教师的工作态度。就我院而言,很多教师除了担任整合课程的教学外,还担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由于整合课程又是近些年新开的试验性课程,因此有些教师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态度都是应付差事。试问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教的这门课程都不热爱,那学生又如何能学好呢?想提高教室的教学热情,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如果可以对这些整合课程的教师给予继续教育的方式可能能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开展组织课程负责人或相关教师到国内外一些已经在整合课程建设上取得良好效果的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一来开阔眼界,可以将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二来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自己教改的热情,回来后能更好地完成整合课程建设和教学。还可以在校内或院内定期开展整合课程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或邀请相关外校的相关专家教师到学校进行讲座和面对面指导,或开展整合课程公开课,甚至整合课程教师授课比赛等,这样应该都能大大提高整合课程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笔者曾有幸代表江汉大学医学院去美国乔治亚·瑞金斯大学(GRU)去访学交流。在那里对国外的整合课程也有一定的了解。在美国,整合课程中正常人体与异常人体是分开的。医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是与正常人体有关的整合课程,比如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和生理学等;到了二年级就开始学与异常人体有关的整合课程,包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而在我们目前的整合课程教育中,以呼吸系统基础为例,既涵盖了与正常人体相关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等,也涵盖了与异常人体相关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因此与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顾鸣敏等也分析了相关情况。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不仅牵扯面广,改革的度也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笔者所在学院领导也纠结过是否应该将整合进行到底。但是医学教育事关国人健康,因此改革既是困难的,也是幸福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整合课程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也应该有信心充分相信此行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我们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持续不断的投入,最终才可能将改革推向成功。因此,我院的整合课程的架设和结构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不过随着不断地摸索和进步,我相信我院的整合课程的教学会越来越好,医学教育的整合模式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贾书花,王改琴,张旭东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4-85.
[2]谭飞,万宝俊,舒涛,等.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现状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28(9):94-97.
[3]乔敏,郭立,贺加等.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医学教育,2001(6):19-22.
篇7
关键词:病理学;大叶性肺炎;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02
《病理学》是一门从疾病本质探究疾病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医学教育家皆因《病理学》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十分重视这门学科。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把基础与临床、形态与功能相互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使医学院校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一直是我们病理专业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持续做好病理学教学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以类似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专家、同行、教研人员等,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某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行为。但说课又异于讲课,它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或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面对同行、评委、专家或领导,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讲清“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三个问题[1-2]。说课自提出以来,以其能实现教学经验的多向交流,提高教研效益;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高度融合;不受时空限制,时效性高等教研意义已成为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研素质的重要手段[3]。本文以病理学中大叶性肺炎为对象,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方案的设计,阐述我校《病理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水平,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
本门课程采用的《病理学》教材由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秉承着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所以我们选取该教材作为本校西医类专业学生《病理学》用书。
2、授课内容与作用
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一节“细菌性肺炎”中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疾病各论中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编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疾病转归等方面详细阐述此病。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把病理学总论内容灵活运用于脏器病变中,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实际病例牢记复杂的总论概念,又是下一步学习与比较其他细菌性肺炎,如:小叶性肺炎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掌握机体在大叶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肺炎球菌的生理活性及致病性,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了解疾病发生的诱因。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强调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病理学学习重心。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病理变化切入疾病的本质,进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的意识,为将来临床科目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叶性肺炎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为本课重点。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肺部解剖学及肺组织正常组胚学知识或多或少存在淡忘现象,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和新知识掌握程度底下,尤其体现在本课中对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因旧知识点短板,新知识的接受必然受限。有学生表示尽管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理想,但因内容抽象而投入过多的时间。故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抽象的四个阶段病理变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章节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辅以病例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板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篇8
关键词: 病理学 病例分析 应用
病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可是,病理学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形态学改变,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对于临床医学本科学生而言,大量的病变图片需要在课堂上理解与记忆,使得学习任务繁重。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尝试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使学生亲自接触疾病,从理论上升到实际应用,逐渐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了解作为一名病理医生在医疗诊治中的工作职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1.病例资料的收集、选择与整理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选择是教学的关键,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反映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江大病理诊断所年病检量达一万例,病例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同时我所还与两所市级医院合作,因此收集病例及相关临床资料甚至病人随访资料都较容易;另外,我所还有丰富的临床尸解病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其他教学资源等进行收集与选择。我所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病例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1]。
2.病例分析的课堂教学之应用
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将选择好的相关病例展示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课下认真准备及预习新课内容。正式讲课时,先和大家共同分析病例及了解临床诊疗过程,然后通过病例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逐渐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进行课堂讨论,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任务是组织与引导。另外可以分批组织学生观摩病理诊断所,眼见为实,让同学从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病理学的任务与重要的医学意义。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和补充,进一步加深对典型病例的印象,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知识。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联系所学病理知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结束讨论[2]。
3.病例分析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3.1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病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病理学知识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如学习肺癌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从病人最初的就医过程开始介绍;收集患者病史、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以及肺部CT的检查结果,把这些资料与学生一起分享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做出可能性的诊断分析。最后提出支气管活检及肺部穿刺的病理检查结果,让学生观察病理切片,总结肺癌的形态学特点,也可穿插复习正常肺组织的组织学要点。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学生真切地了解到病理诊断结果是“金标准”这一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讨论,主动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明确学习病理学的范围和方向。
3.2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
在病例分析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协调不同观点[3]。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的技能。对于病理医生来说,更多时间是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一种疾病的诊断并不完全单独由病理医生完成。临床资料提供是否完整影响最终诊断的正确与否,因此沟通交流非常必要,尤其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4]。医学院学生能够使用准确的医学术语及流利表达对疾病的观点非常重要,不能做又“聋”又“哑”的医生,要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表述能力,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
总而言之,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确定、收集和评价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盛玉荣.病例分析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2,9(9):88-89.
[2]何春燕,武军驻,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64-65.
[3]肖游章,廖琳.临床病案分析法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11,21(11).
篇9
【关键词】 肺;院内感染;真菌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sceptible factors,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s of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n the ward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Methods The chart files of 54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admitted from June 2005 to December 2006 in the ward of Respiratory Department were review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was 38%.COPD(518%)was the main predisposing disease,and candidiasis(611%) wa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The main susceptibl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are long-term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963%),hypoalbuminemia(593%),long-term use of adrenocortical steroid(333%),and diabetes mellitus.There is no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Fluconazole(922%)is more efficient in the treatment.Conclusion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is are important pathogenin the secondary infection in respiratory disease.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is candida albicans.Combined therapy as well as treating fungus infection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cure rate of nosocomi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Key words] lung;nosocomial infection;fungal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5年6月~2006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的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6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2]。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 研究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 结果
2005年6月~2006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
23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见表3。表1 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基础疾病表2 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表3 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
3 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3,4]。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2]。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5],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51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钱小顺,朱元珏,许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7-419.
2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7-700.
3 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485-487.
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高。COPD引起气管阻塞和肺通气不足或伴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CO2,)潴留,发生呼吸衰竭,严重者通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以有效地引流痰液,维持必要的肺泡通气,降低CO2,改善肺的气体交换效能,使呼吸肌得以休息,有利于恢复呼吸肌的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营养支持,合理撤机后,患者得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2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51~76岁,平均68.4岁。COPD诊断标准参照[1]所有患者均有气急、咳嗽、或伴咳痰持续6d以上及胸片、CT支持,经规范治疗效果不理想,呼吸频率≥25次/min动脉血气分析PH 7.22~7.35,PaO2 38~50 mmol/L,PaCO260~102mmol/l,意识情况:15例轻度嗜睡,5例处于昏睡状态,6例处于浅昏迷状态,所有患者均存在肺部中度~重度感染,气道分泌物多,咳痰能力差,所有患者均有自主呼吸,但14例呼吸弱。
1.2疗效评价标准经治疗后,呼吸困难改善,气道分泌物消失,神志清,血气恢复正常。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呼吸机,选用工作模式为辅助通气,潮气量15 ml/kg,吸呼比1:1.5,通气时间视患者情况而定,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撤机条件,撤机后持续鼻导管低流量吸氧,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引流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祛痰药,加强气道湿化,解除支气管痉挛,加强营养支持。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2、24 h、治疗结束后HR、RR、SaO2、PaCO2、pH的变化见下表1。
从表1看治疗24 h后HR、RR、SaO2 、PaCO2、pH明显好转,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症状上,拔管后鼻导管吸氧,所有病例神志转清,呼吸困难基本消失,痰量明显减少,食欲增加。
3 讨 论
COPD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在中央气管、支气管以及内径>2~4 mm的细支气管,炎性细胞浸润表层上皮,黏液分泌腺增大和杯状细胞增多使黏液分泌增加。在外周气道内径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等教育专业
- 下一篇: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