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设计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设计心理学

篇1

关键词:产品设计;造型设计;情感设计;个性化设计;设计心理学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物理或者生理需求的层面上,而是提升到心理需求的层面上。此时的产品设计师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另一方向: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一步研究产品设计中设计心理学知识,对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

1设计心理学的概述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意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1设计心理学与产品造型设计

产品造型分为三大要素:形态、色彩、材质。产品造型通过这三大要素反映到消费者心理层面上,不仅仅是对产品表面特质的反应,而更多是升华为心理上的体验。设计心理学是深入剖析消费者的情感变化以寻求规律来指导产品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态是人们对产品最为直观的感受,形态的不同所得到的美感效果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就一般产品形态而言,方形给人一种阳刚、稳重大气的感觉;曲形给人一种柔美、温和的感受。

色彩的心理性在产品设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不仅与人的视觉有关,而且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甚至还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不同性别、年龄、区域和民族等群体和个体对色彩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好,在数码产品选择中有调查表明:男性偏爱偏重沉着冷静的黑色及蓝系,而女性则比较偏重色彩较为柔和鲜艳的粉色系。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过程要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色彩,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求。

材质是产品造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是表现功能、体现结构的基本条件。材质选用的差异能反映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也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产品设计中,朴实无华却富于细节变化的传统自然材质,如木材一般用来制作家具产品给人一种自然、温馨、健康、典雅的心理感受。而玻璃就给人整齐、光洁、锋利、艳丽的感觉。材料加工工艺的不同呈现出的质感也不同,因此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触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2.2设计心理学与产品情感设计

产品情感化设计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心里活动,因人因物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心理特征。为了让消费者购买到有情感寄托的产品,要求我们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情感活动规律。只有一件能打动消费者内心情感的产品,才会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所以作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从使用者内心的情感需求考虑,真正深入人们的内心,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西班牙的萨尔瓦多・达利设计的女性嘴唇造型沙发,该设计采用鲜红耀眼的色彩,柔美、饱满的曲线,透射出女性娇艳妩媚的独特魅力!在这柔软和性感的沙发中,释放紧张情绪的本能反应,借助家具去重温这种生理与精神上的安慰感。

2.3设计心理学与产品人性化设计

产品个性化设计是根据人们个性的差异设计出能显示这种差异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针对具体的人设计具体的产品。随着社会发展,性化设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士所关注。在心理学上人们表现有排斥从众心理,喜欢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品位,并将其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在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单一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设计师必须要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找到他们之间的不同点,设计出符合这类消费群的心理需求的产品。比如在针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个消费群体进行设计时,要把个性化设计作为一个重点,这个年龄层的消费者对新鲜事物具有高超的敏锐感,喜欢标新立异,所以在产品的功能、造型、色彩、上都可以做大胆的尝试。还有一些产品超出其本身的功能,是使用者身份的象征,例如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它是成功人士的代名词,是使用者气质和财富的象征,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特征:彰显自己的生活品位和财富地位;设计华贵的款式、选用名贵的材料、体现超群的个性。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需求日益细化,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设计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要考虑消费者的个性消费心理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产品个性化设计。

3结语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消费者心理的理论体系,为产品设计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产品设计指明发展方向。随着设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设计心理学在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势必会在整个产品设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许喜华.工业造型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3] 周美玉.工业设计应用人类工程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篇2

一、文化创意产品对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心理学指出文化是指:“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了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及其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社会生活是开放的、非强制性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它以产品为媒介,传递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等信息,使社会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他们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积极的社会文化下的人通常会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做判断,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文化创意产品是设计师对社会文化提炼和创新后附加到产品上,从而使文化更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创意产品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状况。用户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时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同时满足了心理需求,获得审美和情感上的愉悦。通过使用这些产品,用户可以直观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并在这些物质文化的背后了解到更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受到这些文化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加深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说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对于设计师来说,立足于社会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满足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附加文化创意会有突破性的成果。

二、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使用是用户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个体只有在这些复杂的变化中做出选择,继续进行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对现有的社会行为模式不断修正、补充,才能增强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掌握和使用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过程即是用户对产品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使用过程中用户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用户本身的和谐发展。因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透视文化创意产品,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挖掘和整理人类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好地结合当前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弘扬精神文化。

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目标用户群体的确定

社会心理学充分的研究表明社会群体可以影响个体,共同目标和共同动机把个体组成了群体,群体成员也因为他们接受的规范和价值观而具有某些文化特征。群体的文化对于促进个体的接受和吸收积极文化具有借鉴性的价值。只有针对性的定位才能充分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产品的设计方向。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群体文化对用户的心理束缚,确定产品的适用人群,针对用户群体的文化特点所设计出的产品,才能使个体在使用产品时感受产品中蕴含的群体文化价值观,引起共鸣,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同时在精神层次上可以鼓舞个体努力进取、促进自我实现。

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构建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的载体,它的造型、语义符号、人机操作方式和使用过程都体现了与产品类别相匹配的文化创意和艺术风格。这些人性化的信息使用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除了产品功能上的满足,还包含了特殊的审美、认知等方面的情感倾向。从而为产品传播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可以将社会主流标准支持下的文化观传递给观众,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并在这种情绪的感染和鼓舞下对自身的文化标准不断地行修正和完善。例如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中承载着设计师所寄托的文化,其表达方式表现在对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应用以及传达方式。设计师从文化中提取元素,用加工和糅合等设计手法使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之中。从而使产品从外在大形体到内部小细节,从用户使用方式到用户情感体验,都展现出一定的而文化内涵。

六、结语

篇3

[关键词] 公理设计 创新设计 功能域

0 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在设计领域,运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从事工业产品造型的开发及相关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科学的工业设计,其灵魂是设计创意,创新一直是工业设计专业最为注重培养的能力。创新设计课程作为培养高等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模式上成为重要一环。

时至今日,很多设计依然是在试错的基础上靠经验来做的,这个问题并不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公司,它到处可见。全世界的大学都没有给予他们工程学的学生以通用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设计知识。反之,设计曾经被认为是不能用科学办法处理的主题。也就是,设计是依靠直觉和天赋的推理而不是严密的科学研究。设计领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去克服这种接受设计师一个艺术主题而不是一个艺术及科学主题的观念。

我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问题就在设计!我们的制造业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制造,设计竞争能力差距很大,掌握正确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无疑会加快设计能力的提升。由于长期靠引进技术制造,我们的工程师们(包括大学教育)比较熟悉在物理域中进行思维,但是对于设计竞争,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域中思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高等教育培养上存在如下问题:(1)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讲解产品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为主,辅以设计表达、设计训练等课程;(2)在案例教学上主要以传统的不断进行样品测试、市场投放测试来改进产品质量;(3)教学理念上把设计更多地归为感性层面。

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UH教授提出公理设计(AD理论),力图建立直观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产品开发应用指导理论,其最终目标是为设计建立一个基础,通过为设计师提供一个基于逻辑和理性思维过程及工具的理论基础来改进设计活动。他提出产品开发过程的关键在于功能需求集(function requirements,FRs)的满足。在功能域中给定了一组 FRs,设计的任务在于在物理域中构思适当的设计参数集(design parameters,DPs)来满足 FRs。通过需求集与具体技术参数集的映射,在设计过程中引入科学原理和严密的数学工具,直观反映产品开发的具体过程和设计方案,便于我们进行设计筛选、优化、评价,提升了设计的可靠性。

AD理论的提出对产品开发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提供一个基于逻辑和理性思维过程及工具的理论基础来改进设计活动,为设计者、工程师指明设计思维应把重点从“物理域”转变到“功能域”,同时,设计不再依靠设计师主观的感性臆断,可以在设计的开始规划出正确的设计结果,而不是再浪费时间、成本来试错。

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本人对公理设计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了一套以公理设计理论为课程知识主体,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产品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先分析其典型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要求,按照职业要求设计专业知识模块和项目案例,分解工作任务,形成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1 课程内容的重构

改变按课程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在引入公理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开发过程平台(见图1),建立以工作对象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侧重知识的运用。课程前期

* 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GB-K-11-05)。

6个学时用于讲解创新理论,然后确定本次课程的实践项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将具体的设计实务引入课堂教学;按照设计事务所工作模式开展实践项目,老师成为设计的管理与主导者,组织学生开展设计调查、初期设计构思、设计分析、设计展开、设计优化等;课程考核。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大多数毕业生在中型企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其典型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

针对该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产品开发设计部门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2 课堂组织形式的改革

改变常规的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差异化指导教学。

课程之初将学生按兴趣进行自愿分组(分组参照工业设计公司的项目开发部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产品进行具体的产品创新开发设计,老师针对每组的特点进行差别化辅导。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参照公司模式,针对一个岗位和一个岗位群,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按照上述具体岗位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表建立描述履行其职能的工作职责目录,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学生对应于特定的岗位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

进行教学转化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

3 教学情境的建立

参照国际知名的设计公司如IDEO设计公司、苹果设计公司的工作模式,针对每个工作过程的节点进行工作情境创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开放、有序的教学环境。一些必要教学环节,如市场调查、草绘方案过程可以采用课外进行的方式。教师应做好组织工作,深入各个小组,提供切实、有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度及成果,及时给予督促及评价。

4 总结与展望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而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在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显而易见,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侧重于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应用技术的创新,这比单纯的职业教育具有更高的层次,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校企合作,强调实践教学,在这方面两者具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校企合作是办学的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作过程导向很可能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应用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无疑对未来的社会工作更具适应性。

采用工作过程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通过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自身的不足及长处,增强了学生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为学生更好地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帮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上屡获奖项,这些成果与开展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教学(尤其是师资)及社会资源匮乏,很难为每位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来进行教学实践。对此,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大力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创建,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唐林.产品概念设计基本原理及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 视觉心理;产品;产品设计;材料;质感

中图分类号 TB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14-02

产品设计是根据对产品的功能和外观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它们的结构与形式,确定它们的组合方式等,材料因素的考量是现代产品设计审美因素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有关产品材料的视觉心理研究非常有限,常用的选材方法依旧停留在设计师的经验或者是材料的价值考量上,这些方法相对于现在社会发展需求来说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而基于消费者视觉心理需求的产品材料选择方法是现代产品设计必须关注的问题。视觉心理学研究的是外界事物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制反应,是通过心理学来研究视知觉的内涵,视觉心理学指导下的产品材料选择方法一定程度上来说更能体现设计的现实面。

1 材料的视觉心理认知

1.1 材料的视觉和触觉质感

材料,呈现给我们最原始的“貌”是一种原料或物质,是自然物或者是人造物,它的质感实则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做出的反应,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材料通过人的视觉投射到大脑中的信息是有限的,主要是颜色、光泽和肌理,这是人的视觉范围内的本质感觉,它吸引人们去触摸,通过质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知觉的组织性和恒常性使人们建立了材料的认知经验库,得出诸如坚硬、柔软、粗糙、光滑、冰冷、温暖等感觉积累。在产品的用材中,固有材料的认知提供的是一种稳定的感知觉,新型材料的质感识别则是多种经验的组合,比如现今广泛应用于手机、冰箱和微波炉(如图1)设计中的镜面材料,其质感认知就不是单纯的来自于玻璃,而是金属、玻璃和陶瓷等多种材料质感认知的叠加,所以镜面材料带给人们的感觉是光洁、透明和绚丽,这些感觉都属于材料里面的优势感觉,即所谓的快适感,是符合人的心理审美需求的。

图1

1.2 材料的价值质感

材料除了存在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外,也存在其社会属性,人们对材料价值的认知受心理定势法则的影响,对社会发展条件或者舆论导向有一定的倾向性,比如,由于冶炼技术的制约,铝在某个时期属于贵金属,帝王以使用铝制品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铝成了一种普通金属,纯铝制品的价格和社会认知也变得相对低廉,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而近年来随着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进步,铝合金被合理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其轻盈、含蓄的感觉也被逐渐释放出来(如图2)。所以人们对材料的感觉不单纯来自于视觉与触觉结合产生的对等感应,还来自于对社会发展技术和导向的对等

图2

认知,这种认知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发生逆转的。

2 用户群的心理诉求分析

将兰姆斯说过“设计就意味着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在早期就是对用户模型的确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用户群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可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销售渠道上的针对性,现今社会产品的同质化特点突出,设计师力图通过设计五花八门的产品造型来博得用户的注意力,而这种不断改变产品造型的方式恰恰带给人们的是视觉疲劳。材料的创新使用无疑可以为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这种创新使用的方式不是单纯的将产品外表材料进行更换,而是需要从研究用户群入手去分析解决问题。在选择用户时,可以参考吴垠在《中国居民分群范式的研究》中的用户人群分类,文中将中国居民分为十四个族群,并对每个族群的详细特点进行了描述,可以帮助设计师进行准确的用户定位。本文以“工作坚实族”为例进行说明,工作坚实族的特征是:工作是谋生的手段,生活方式求实,愿意多花钱购买高质量的物品,注意广告,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稳定,对股票概念就有冒险兴趣,男女基本平衡,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倾向性高。

由以上特征分析该用户群的购买动机和理想价值观为实用、凸显身份,该族群选择产品的态度较为明确,不会因为价格因素犹豫不决,注重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品味,希望自己成为产品的主导者和中心,所以产品的设计选材上要能够满足用户以上的心理需求,设计师有时候会错误的以材料价格区分材料的设计语言,认为用户偏好的就是价格贵的看起来华丽的材料,实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受“工作坚实族”青睐的著名银饰品牌Georg Jensen虽然生产了大量不锈钢或铝金属材质的产品,但其对塑胶材料的应用(如图3)一样纯粹简洁,体现出的是塑胶的温暖可爱而不是让人联想到材料的成本低廉。所以对用户群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设计与用户之间更深更紧密的

交流。

3 材料的选择方法

我们知道,人类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且由于个体所处的生

图3

理和心理状况的不同,感知觉是存在随机的分散性的,但是借助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利用数理统计一样可以得出人类共性的、稳定的感知觉特性,我们可以在掌握材料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材料目录,从材料的分类、名称、使用图例、材料特性、心理认知、使用范围六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到如表1的总结结果。随着产品材料运用方式的更新,新的心理认知会慢慢被激发出来,各种材料的优势也会被设计师所掌握。近年来,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审美更趋向于返璞归真,合理利用材料的自然质感和触觉可以使产品表现出丰富的表情,包含人工材料在内的所有的材料都可以通过正确的选材方法来体现材料的价值。

4 结束语

现代产品设计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如果能够从人对材料的视觉心理认知出发来选材,将材料的特性和工艺与人的视觉心理需求有力结合就可以实现产品选材上的人性化和为设计师选材的提供科学途径。本文运用视觉心理学的多个理论分析了人们对材料的认知,对产品选材方法的分析和总结将来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深化和完善。

科研项目:工业设计促进东莞玩具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1a09

参考文献

[1]迈克阿什比著.材料与设计:产品设计中材料选择的艺术和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 老龄化 空巢 情感空缺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情感缺失,急需心理安慰。在我国,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空巢老人一般泛指与子女分开居住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在对于空巢老人的这个群体的研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2设计背景

从设计伦理学角度出发,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特质和心理特质进行调查,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和情感互动两个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情感互动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整理归纳。希望通过情感互动产品设计,拉近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弥补空巢老人情感上的空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3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在对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层面的研究虽然近期受到关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尚显不足,没有生理层面的研究丰富。空巢老人心理层面的研究中,多为现状描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等,而抚慰心理的解决方案却提的很少。

设计作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空巢老人的国内研究存在严重滞后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空白都亟待填补。设计可以激感,情感可以抚慰心灵。情感的注入使产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兼具了心理抚慰的功效。具有心理抚慰功效的产品其实一直存在,但是真正可以解决空巢老人情感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设计师在设计时有必要对情感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我们常常认为,产品关注的是技术和他们提供的功能,然而,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

情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设计时候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情感诉求来找到共同点。例如,从空巢老人群体的视角出发,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诉求是指老年人在由于儿女不在身边,或者无儿女,造成的情感缺失,生活得不到照料,他们急需儿女的关爱或者社会的关心。在研究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互动产品的作用时,我们需要把他们的情感诉求考虑在设计中。

4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旨在搞清楚三件事,弄明白两种情况和得出一个结论。

搞清楚三件事:(1)现有的设计真的就是适合老年人的吗?(2)有多少老年人在市场中“被设计”呢?(3)怎样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失?

弄明白两种情况:(1)哪些产品设计真正适合老年人?(2)怎么做到“空巢”不“空心”?

得出一个结果: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5空巢老人与情感互动产品设计

5.1“空巢”不“空心”

“空巢”不“空心”――基于空巢老人的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设计结果――“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交互式电子相簿及视频分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和研究一个弥补空巢老人情感缺失的方案。

5.2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情感空缺,需要关爱。但是儿女们需要生存就要外出打拼,缺少时间照顾父母。怎样可以拉近父母与儿女间的距离?怎么可以使即使身在外地的儿女可以与父母很好的沟通互动,从而使老人心灵得到安慰。针对这一现象设计的――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虽说是一块“小黑板”它可以给我们父母留言,留视频;可以告诉我们父母在不在家,告诉我们父母家里的温度,可以通过观看照片提醒儿女按时打电话回家。可以让父母通过它对我们唠唠叨叨。

5.3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

很多空巢老人与儿女不在一个城市,这样就会出现父母思念儿女,却又见不到面,有些父母担心经常打电话会影响儿女工作。这样就会造成老年人遇到事情无处倾诉,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为心里疾病。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采用一个可视电视墙。儿女可以通过电视墙录视频给父母,也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平时可以在家播放家庭团圆时的家庭录像或者照片。在产品终端上有一个挂钥匙的地方,当你把钥匙挂在上面可以进行终端开启。同时会在另一个终端上显示你是否在家,如果很晚了父母还没有回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问一下?在终端上会有天气提醒,这样随时提醒儿女关心父母家里的天气,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加衣。终端与手机APP相关联,如果父母想念儿女翻看照片或者录像,手机上就会有提醒。提醒子女这时父母想念你们了,该打电话或者回家看看了。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美]唐纳德. 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没书出版社,2001.

[4]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8-99.

篇6

关键词:设计 心理学 消费需求

当今世界是新经济时代,消费趋势变幻莫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消费心理变化不定,使得需求更加模糊,呈现个性化、分散化的特点,消费更加重视产品的款式、流行因素和品牌,讲究装潢和美观,注重产品包装的艺术性。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更要有对精神消费的关注。在由产品引导消费转变为消费引导产品的过程中,设计与消费紧密地联系起来。

笔者认为,设计师对消费者心理需求要有全面的把握。低级的消费需要是温饱需要;中级需要是安全感。支出倾向于养老保险、教育等安全保障方面的投资,以及倾向消费某些奢侈品以助其在社交地位中的提高;而顶级奢侈品的消费则是高级需要,这一层的人们对于教育、知识(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投资也较其他层次多。

一、当今社会人们消费心理类型

(一)对美的追求心理

这种心理首先表现在对产品外部包装的反应,这是一种长盛不衰的购买心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过程是从外表到内部。造型独特、新颖、装潢精美的包装,往往可以起到促销作用。尤其是在同类产品一起陈列的情况下,包装的成败往往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决定因素。正因如此,“包装”成为“沉默的推销员”,阐释着设计者的创意构思。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同一类产品时,在外包装设计上要拉开不同的档次。

(二)求廉心理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对商品的价格常有一种主观的估价。即消费者理解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称预期价格。这个预期往往是一个产品定价的范围。当消费者无法判断商品的价格时,常用心理价格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往往与自己以前使用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如果价格上下差别较大,消费者就会产生质量或价格的定位,只有适当的价格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消费者对价格最为敏感,减价、打折、优惠、赠送等促销手段对销售非常有效,因此,产品包装设计要考虑材料的成本。

(三)求新好奇心理

新产品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新潮的感觉,所以新产品往往比较畅销。人们对新鲜产品往往抱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而对已有的产品觉得习以为常,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这种心理消费群体大多为青年人,青年人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猎奇,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为追求新颖的时尚、追求美的享受,喜欢代表潮流和富于时代精神的产品。这类消费者易受广告宣传和影视、体育明星形象的影响。对于这种消费群体,设计师在作品表现上要有超前的意识。这类产品在设计时最好使用新颖的材料,产品包装时常需要更新以保证其新鲜感。

(四)求名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品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即产品的符号意义。在消费过程中,产品原来的“自然价值”消失了,变成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这种符号化的产品体现的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且承载了该产品拥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期待,人们可以根据消费者所拥有的产品,对消费个体进行解读或等级类型的划分。这类产品彰显社会等级和社会区分的功能,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消费被称为符号消费。当产品能够成功地说服人们相信它代表了他们所崇尚的文化,人们一旦拥有了这类产品(服务)就能明确标记或使其更加接近他们趋向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属性的时候,人们就会对该产品产生积极的态度。例如NIKE、李宁品牌的运动产品请运动明星代言,使产品成为运动时尚的象征符号,品牌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也有一些人认为名牌代表的是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以及市场中的信誉。消费者一般在购买商品时追求名牌、信任名牌甚至忠诚于名牌。

这类消费人群多为高收入者和时尚消费族,这种求名心理往往表现在人们对轿车、服饰、烟酒、住房品牌的追求,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

(五)盲从性

用户或消费者的需求有时具有含糊性和内隐性。含糊性是指消费者通常很难明确提出他们满足需要的目标,具有一种盲从心理;内隐性,是指即使消费者已经明确了某一产品的需求,也不一定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往往需要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消费者受相关购买群体行为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从众心理。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往往与周围的相关群体保持同步的购买心理或是一种攀比心理,这种心理现象往往发生在经济水平不相上下的消费群体中。这就使得一些产品在新生阶段非常畅销,一旦达到普及就会进入滞销阶段。这就迫使设计师不断地创造新产品,以保证市场占有量。

实践证明,符合时代潮流、代表最新技术的产品,最能激发消费欲望。新产品的特性是“新”,“新”的本质是性能、质量等优于旧产品,新产品的优越性能越多、越明显,也就越能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因此,企业要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设计新产品,并在产品的造型、结构性能方面有新创新。

二、设计师在新品创作上需关注的问题

(一)产品的易用性

简单地说,就是用户能够明白操作的方法和产品的工作状况。设计人员应利用人和外部世界的自然特性,即利用自然关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如果产品设计合理,产品的每一部分都会各得其所、各司其职,操作的结果显而易见,那么对用户只做一次简单的说明就够了。如果看完说明后,用户百思不得其解,这表明这个产品设计就失败了。

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中将操作化繁为简的7个原则,即: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唐纳德・诺曼的设计原则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实用性上提供了方法。

(二)产品的情感需求

如何使产品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对用户的“情感体验”,即“情感需求”问题做认真把握。虽然实物的实用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决定产品能否在营销中获得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诸方面。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设计如何使产品符合消费者超出“使用”需要之外的多样性需要,即“情感需求”,是设计者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应包括三个方面:

1.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产品的艺术性与纯艺术的美有所不同,纯艺术的美是无功利超凡脱俗的,而产品设计的艺术性是依附在实用性上的,与人的需要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提供基本功能已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人们选择产品或服务的着眼点,更多是感情和社会地位上的认同。

2.设计中的情感是一种综合性、交互性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那些与人能发生直接交互行为的设计(产品、环境),设计中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人与产品、环境的交流,人的情感就是在与产品的交流中产生,能给人易用、方便、审美愉悦的就被人们喜爱,反之就会令人生厌。例如,音箱发出的噪音小,在播放音乐时就使人享受音乐的;噪音大就会令人生烦。汽车的空间大使人感觉宽敞舒适,空间小就拥挤,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3.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种层次性,既包含了那些直接通过感知引起的人们生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产生的情感,也包含那些通过与社会相联系,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情感――理性的情感。例如审美、道德、理智等。例如人看到漂亮的汽车造型,就会有一种愉悦感,这种感觉是外部刺激视觉的直接感知,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感知。如果是中国品牌,你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种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设计师可以根据产品的功能、属性和档次以及目标用户的偏好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针对孩子可以激发基本情绪,以愉悦、好奇为主;对于女性,可以激发审美情感、自我表现的情感;而对于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士,可以激发理智的情感体验。

以上情感的产品主要由产品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激发出来,因此要求设计师对本专业和心理学做到融会贯通,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总之,评价设计的标准很多,市场的认同应该是设计是否成功的最大裁判者。设计师只有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自己所学专业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人类认知;产品识别;模糊识别;认知共性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78-02

目前,众多学者从企业文化、企业产品设计、认知方法、产品设计形态学、企业产品族设计DNA等多角度探讨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方法和规律,这些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造型设计和设计理论上,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造成人在认知产品和识别企业品牌过程中达到认知共识的物质条件的研究却不多见。

本文从与产品形态设计有关的认知心理学出发,针对人对产品的认知规律进行初步研究,试图寻找造成产品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条件,以及人对于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物质条件,以期为企业树立强化企业品牌形象提供现实有效的方法借鉴。

一、人类的认知

(一)认知趋同性

认知心理学把人类的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包括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监控系统。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认知之前具备一定的经验;二是事物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三是有能连接经验和事物信息的联想活动。

人类在对事物做出认知判断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知识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取可以是接收者被动接收的信息,也可以是接收者主动接受的信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接收信息,把这些符号存储于信息库中,在认知系统中通过逻辑关联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当同类符号反复出现并被接收后,人类对这类符号便形成固定的判断,固定认知也就形成;同理,当同类事物传递的信息出现混乱,符号排列方式影响人的认知判断,固定认知的形成受到阻碍,认知混乱的现象便会出现。很明显,从认知特性出发,使人类认知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就是,首先,形成固定的知识环境;其次,符号传递的相同性或者相似性;再次,信息传递的持久性。就于企业产品设计与企业品牌塑造而言,企业在建立自身品牌时,首先就是要为客户建立一定的品牌认知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环境,产品终端环境以及购买环境,在这个认知环境中,要保持有效信息传递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保证用户在购买过程中和购买产品使用后都能够感觉到一致的品牌信息;其次,企业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企业品牌符号传递的一致性。包括文化符号的一致,也包括产品设计的继承性。这样,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才能对企业形成固定认知 ,建立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最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认知模糊性

人类的认知具有模糊性。在对达到共性“好的物体”的判定程度往往存在着差异,并且具有模糊性,大家对“好”达成共识后,会有“比较好、很好、一般好,不是很好”这样认知程度上的区别,在研究设计中的元素时,也会存在“比较接近”、“不是太像”这样的区间模糊问题。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试验特别受到重视。这里运用反应时试验来对人类识别企业产品过程中的模糊区间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C=0、M=100、Y=100、K=0的大红为例, 调整M、Y的数值,每组数值递降10%,由于专业设计师和普通消费者对于品牌元素的识别判断会存在差异,所以选择5个设计师和5个普通消费者共10个被试做出“是、可能是、可能不是、不是”大红的判断,分别做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的判断。对其“反应时”做记录。

首先,选择单一色块M=100、Y=100测得简单的反应时RT1,其次,选择被选色域的对角色作为第二个色值即M=100、Y=100与M=60、Y=60两种色做复杂反应时RT2的测试,然后用RT2-RT1所得“辨别时间”,作为对该色块的判断的反应时间。结果发现,在M=100、Y=100 到M=60、Y=60之间,被试做出“是”到“可能不是”的判断时长随着M、Y值得递减而增加,做出“可能不是”的判断所用的反应时更长。随着M、Y值得进一步降低,被试选择“不是”的人数增多直到全部人员都选择“不是”,反应时也随之缩短。被试在对大红做出判断过程中,对M=70、Y=70判断为“可能是”的人数为4人,反应时也较长;而对于M=90、Y=90全部被试判断为“是”;M=80、Y=80有6人判断为“是”。由此可见,用户在对物体认知过程中,会把其相邻或相近的物体判断成“同一种物体”,或模糊判断为“可能是这个物体”,认知存在一定的模糊区间。

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给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设计师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设计能够使用户达成共识的产品,在这一空间中,设计元素相似性越多,企业产品的识别性就越强,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就越多。所以,对于认知区间的研究也是研究企业产品家族、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人类这种天生的本性,也是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产品识别

(一)识别的基础

产品认知是指产品通过感觉器官的刺激,转变成为产品使用的经验或记忆,是一系列接受、解释加工、反应的过程。产品的识别,就是识别产品的一系列特征符号,这些特征符号被归类为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象征产品的指示功能,就是产品直观可以看到的外在视觉特征,隐性特征对应产品的象征功能,表现产品更深层次的意义,传达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

人们对于产品的识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师对特定的视觉符号在某类产品中简单的重复,显性视觉特征被消费者反复感知,人们便会判断这类特征为“共有特征”,“共有特征”越多产品的识别性也就越强,把这些带有共性的特征运用到企业长期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家族气质的系列产品就会形成,这些产品具有共同的设计DNA,用户便会对这一类产品产生固定的品牌认知,从而形成规定的企业品牌形象。隐性特征正是保证品牌形象的稳固剂,在用户选择产品后隐性特征通过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把企业的品质和理念传达给使用者,渗透到使用者的生活中,从而从保证了用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所以,用户对显性特征长期的重复经验以及隐性特征高品质的长久不变是影响用户对于产品识别达到趋同性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二)识别性的产生

产品识别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影响产品识别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产品本身的特征,包括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外部特征从造型论和形态构成学角度来说,包括形状、色彩、材质、结构等一系列直接可视可感的特征;而内部特征则是产品隐性的识别因素,包括企业文化、产品服务、使用体验、产品环境等,这些可以称之为产品的气质特征。从设计的角度上看,外部特征能够更加直接的影响人们对于产品的选择和识别。

人们在识别一个物体的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的物体加以区分,产品的外部特征展现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直接吸引人们的注意,将人们已经接受的产品特征不断的重复,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相似或相近的特征越多,产品的识别性就越高,简单合理的重复产品的外部特征是延续产品设计DNA的有效策略。如:宝马车,它的家族式虎头虎脑的前脸设计,从三系到七系,从X1到X6,他们都带着张识别度超高的俊脸,就算没有中间的BMW LOGO也能够分辨出这是宝马的血统,“传承经典”在宝马车的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部特征的识别更加具有间接性和稳定性。品牌内涵通过内部特征展现出来,体现的是一种企业文化,用户只有在体验产品过程中才能够很好的感受到这些特征,内部特征更能够强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忠诚度。

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是认知趋同性的载体,产品可识别性通过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展现出来,这两类特征中包括具体的细节特征,某个企业的产品共有的设计细节特征越多,它的识别性也就越强,品牌内涵就越明显,家族系列产品的设计DNA就逐渐形成。经过对人们使用产品的调查和卖场调研,形状、色彩、材质、结构、文化、使用,被人们认为是最直接的产品识别特征传达元素。这些细节特征便是产品识别的直接具体条件,也是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研究方面。

三、结语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品认知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首先从人的角度——人类认知特性出发,对认知趋同性和认知模糊性进行研究,尝试寻找人类认知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和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基础条件。其次,从产品的角度——产品识别特性出发,通过对产品识别的基础和产品识别性的产生等方面的研究,论述了影响用户对于产品识别达到趋同性的基本条件。企业品牌的塑造与企业产品设计息息相关,企业产品设计的家族气质,是在长期的品牌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从认知基础上寻找造成品牌认知达成共识的条件,以及人对于产品认知达到趋同性的物质条件,能够帮助企业在长期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塑造有利的品牌形象,最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更生,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陈洁.产品语义与消费者认知心理[D].上海:东华大学,2005.

[3]申泽,张斌.基于模糊理论的产品设计DNA分析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74-78.

[4]孔敏璇.基于语义学的产品识别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叶萌.看脸辩车身——解析各品牌经典家族式前脸[EB/OL].http:///20120919/696476.shtml,

2012-09-19.

作者简介:

篇8

工业设计是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

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4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 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与功能化的学科。用以增加顾客的购买欲望,达到生产者的销售目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多元化发展的全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产品的使用要求也从简单的外观、功能需求提升为精神需求。传统的工业设计理念已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在高水平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中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交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这种理念以用户为核心,以体验为主体,顺应了工业设计的发展需求。本文简要概述了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目的,探讨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交互设计;工业设计;设计目标;情感体验

人们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由一系列交互行为组成,这些构成了人与产品的交互集合。产品交互设计以用户使用产品的愉悦体验为目标,以产品的快捷性、实用性为核心,创造更加简易、完善的产品。交互设计思想已经更加全面地引入了实体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在交互式产品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如苹果公司采用交互设计思想设计的IPhone手机,设计简单,用户使用时也很容易操作,IPhone系列手机成为了全球最畅销的手机之一。我国对于交互产品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以软件界面领域为主,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成果相对较少。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增,技术不断提高,交互设计思想在工业产品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原则。

1.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设计目标

在交互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工业设计目标包括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可用性目标是从产品层面出发,使产品更加的简易,用户体验目标是从用户层面出发,使产品更加的人性化、情感化。可用性目标是设计的基础,用户目标是设计的追求。

(1)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可用性目标

以可用性为前提的交互设计产品通常具有有效性、易用性、易学性及容错性这几项特征。产品使用的有效性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地发挥了产品的有效性,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易用性是指产品能够被目标用户中的大多数人所使用,符合目标用户的特征、习惯、水平等。易学性指新设计出来的产品要让用户感到熟悉感,以便能够快速的理解和使用产品。容错性是指能够防止由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而造成对用户和产品的危害。

(2)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用户体验目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产品的可用性能够满足对产品的硬件需求,但无法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用户体验目标就是为了顺应这种需求而设定。用户体验目标强调用户的主观感受,从多个层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等。感官体验是针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设计,使产品达到更加完美的体验,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感知方式。情感体验更加注重产品为用户带来的舒适感和愉悦感,让用户的情感能够通过产品得到完美地释放。行为体验需要人们亲身参与到产品的互动中,才能够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色,行为体验不拘束于简单的观察行为。不同层次的体验代表着用户对产品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以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全方位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也体现出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2.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交互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所设计的产品也让用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不过交互设计还没有在工业设计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交互设计思想能够实现产品的情感化、高效化,在工业设计中引入交互设计,应以用户为中心、认知心理学为原则、以情感交互为设计方法,充分发挥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

(1)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的设计,是设计行业内的共识

特别是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开始追求产品带给自己的精神满足,这就对设计行业提高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成为了设计核心。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分析、设计可能的使用方法,经过反复的验证来确定产品的最终设计方案,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

(2)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新产品时不能立刻了解其作用或使用方法

这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以认知心理学为原则,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造成用户无法对产品的功能做出回应。而认知心理学能够对交互式的工业设计做出有力的指导,在认知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具备足够认知经验的用户、具备充分认知信息的产品以及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设计人员将这三要素进行有机整理。充分采纳形态、色彩以及材质来的视觉编码,融入认知负荷理论,使产品的设计元素具有可识别性、操作结构具有简易性、产品与用户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的形态与功能。

结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不断更新,迫使设计行业必须摆脱传统的设计方法,寻求与社会相适应的设计模式。传统的设计模式注重的是产品的形态和功能,而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设计行业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不仅满足用户对形态与功能的需求,还应满足用户对情感层面的诉求。交互设计方法在工业设计中的引入,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形式,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效率。通过了解用户已经形成的认知模式来设计新的产品,接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让用户快速的掌握新产品,获得情感化的体验结果。交互式产品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交互设计也将成为未来工业设计的主要设计方法。

作者:刘世元 周姗姗 单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嘉嘉.后工业时代跨文化设计在数字交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2:168-173.

[2]程玖平,李世国,张玕.基于刺激寻求动机的情绪体验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14:68-71+80.

篇10

关键词: 现代产品设计 功能与形式 人性化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分画,七分裱”,意思是一幅好的字画,还需要精致的装裱才能成为精品,这句话表述了字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强调形式对于内容起着很大的装饰包装作用,肯定了形式在一件作品中占有大部分的作用比重。

对于产品设计来讲,产品的功能也就是产品的内容,产品的外观也就是产品的形式,那么对于产品设计来讲,也同样适用上面的这句古话吗?针对产品功能形式关系的问题,在产品设计产生以来,人们就作着大量的研究思考与尝试,产品设计的发展历程亦是经历了“重功能轻形式”的功能主义阶段,以及强调“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形式主义阶段。时至今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也常会提出产品设计重功能还是重形式的疑问,包括现在的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对于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中功能与形式的着眼点也在发生变化。可见产品设计发展至今,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微妙的关系。

一、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需求与形式

(一)现代产品设计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高速进步,人们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精神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为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多样的工业产品日益增多。现代产品设计在满足人们正常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怀,更加注重人与产品的互动与交流,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呈现出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诺曼博士在《未来产品的设计》一书中提道:“产品设计由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的方向转变”,表明现代及未来的产品设计更加注重的是人文关怀。产品设计给人提供的不仅是物质化的产品,而且是可以服务于人,与人实现良好交互的,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就像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电话和ipad平板电脑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热销,是因为其把握住了时代的脉络,把设计的重点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产品与人的交互体验上,从而创造出了适应时代需求的产品。可以说在现代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越来越相辅相成,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定义。

(二)现代产品设计的功能需求

在现代社会的产品设计倡导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下,产品应具备的功能也有了新的需求。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道:“好的产品设计可以说明自身,而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书。”这对现代产品应具有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现代产品设计具有更多人性化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不能单单靠技术来实现,还需要以产品形式的支撑来共同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产品设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需要体现出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如果产品不具备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我们在操作时只能靠盲目地死记硬背,按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出错的几率也会增大。而这种易理解性和易使用的实现,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实现的,我们还要针对产品的功能,提出合理的实现形式,使产品的操作过程和逻辑符合人的正常思维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的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使人使用产品的成功率提高,而不会为如何实现产品的功能而困扰。

其次,产品要有可视。产品的正确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而且还要向用户传达出正确的信息。无论是产品系统设计还是产品本身,都要使得用户意图、操作步骤和操作结果之间具有具体明确的关系。诺曼先生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举了现代电话和汽车的例子,阐述电话本身看起来并不复杂,只有15个控制键:从0到9、“#”键、“*”键、话筒、话筒键和“R”键。除“R”键外,其他都是现代普通电话常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电话系统却很难使用,经常会因为自动重拨、自动回复、分机接听等看似便捷的功能使人迷惑。而汽车内大概有100多个控制器,却比电话系统易学易用,原因就在于汽车的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一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而在电话的设计中却看不到这样明确的关系,用户的操作动作和操作结果之间的匹配具有任意性,控制器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欠佳,用户无法确定是否已经达到了预定目标。总之,整个系统难以理解,功能不明确,用户意图、操作和结果之间的关系纯粹是随机的,这就会造成使用者的迷惑,使操作的失败率增大,更会造成使用者心理上的负担。而产品的可视及自然匹配也不仅是靠技术能实现的,需要产品的按键,功能分区,颜色等外观形式来支撑才能满足可视的实现,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形式已经渗透到产品的功能里发挥作用,从而成为产品功能实现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最后,产品要有自然匹配功能,善用限制因素。包括物理结构因素、语意因素、文化因素和逻辑因素,这些因素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要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常识来安排功能的摆放位置及顺序等,建立正确的自然匹配,尽量减少使用标注的必要性,使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常识去自然地使用产品,从而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这种自然的匹配与限制因素需要在产品的形式中体现,比如通过螺纹的形式来表现该键的功能是要通过旋转来实现的,通过扳手的形式来表现一个键的功能是需要扳动来实现的,等等。这都体现出形式对于功能实现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三)现代产品设计的形式

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形式、质地等可以为人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产品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成为人的知觉对象,使人对它产生认知和相适应的情感体验,进而发挥精神功能。

产品的形式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就近来讲,最早期的计算机需要屋子那么大的空间,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拿着报纸一样薄的电子书去阅读新闻,可见产品的形式是依附科技的发展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

产品的形式美感对于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产品的形式设计,在满足功能实现的基础之上,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迎合市场需求。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下,形式美在产品的市场经营中,以及人们对产品的消费观念中占据着主导作用。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以其年龄、性别、职业的各异,有着不同的消费欲望。产品的形式美感在介绍新产品、引导目标消费人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产品的形式美感固然重要,而抛开功能的形式是无意义的。美国曾经有过两栋办公大楼设计的对比,一项是西雅图办公室大楼的设计,设计师主要由用户进行决策,用户就是大楼的员工,员工们可以自己选择办公室的家具,规划办公室内部的装修。另一项是洛杉矶大楼的设计,由设计师按照传统的方法完成,也就是由相关的官员来决定这类事情。在这两栋新的办公楼投入使用几个月后,两栋大楼的员工比较了自己在搬进大楼前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按照传统设计方法完成的洛杉矶大楼的员工认为前后没有什么区别,而西雅图的员工在搬进新办公楼后,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上升了7个百分点。这个事实反映出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西雅图大楼因为是在满足员工自己喜欢的家具及装修风格的功能基础上而进行的设计,出发点就是为员工创建一个满意的办公楼这一功能需求,而后者的洛杉矶大楼没有对员工的喜好做过调研,只是根据传统经验建造了办公大楼的形式,自然员工的满意度不会高,因此形式是不能脱离功能的。

可以说现代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观,只起到美化产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辅助功能实现的必要手段,促使产品与人更好交互的桥梁,因此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现代产品设计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在现代产品设计倡导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下,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呈现出更加微妙的关系,在我们审视产品功能与形式关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产品的功能与形式谁占主要地位,谁是主要的着眼点,而要更多地关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要求产品的功能不能单靠科技来支撑,而更需要形式来辅助实现,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形式不仅是产品的外在,而且是作为辅助产品功能实现的内在的一部分。而在产品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同时,产品的形式也会随之呈现出多样的变化。

在处理现代产品设计下的功能与形式关系时,我们要以创新的人性化功能为基础,以更加亲和的形式来辅助功能,使功能更合理、更人性化地展现,最终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使产品成为真正服务于人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