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验探究科学知识课程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58-02
工作多年来,聆听了不少老师的科学评优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尽管各个实验目的都达到了,但总感觉这个课堂缺少了些灵气,那就是学生探究的欲望。这些课在提出科学问题时,多是教师刻意提出,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探究的欲望,显得突兀,环节处理上也较生硬,是为探究而探究的教学。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教师能否恰当地引出科学问题是探究活动正常开展的原动力。科学问题的引出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但笔者认为:教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例如:六上“电和磁”一课的教学过程:
1.师先让学生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复习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取出指南针,复习指南针的相关知识。
2.谈话:(指着简单电路和指南针)电和磁有联系吗?(生会有疑惑)电和磁看起来似乎没什么联系。人们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特斯在实验室里做有关电的其它实验时,他无意中发现了指南针出现了一个很微小的变化,这个变化很不明显,以致于其他科学家之前也看到过,但他们都忽略了这个现象。当时奥斯特用的材料类似于我们这个简单电路,旁边有个指南针。当电路连通时,他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试。
3.学生分组实验,很仔细地观察,他们激动地发现了指南针动了。(发生偏转)
4.思考分析:是什么让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电流的流动)
5.谈话:奥特斯在看到这个现象后,他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 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电流的流动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那么,为什么电流的流动会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为此,他从这个现象入手,展开了大量的实验,不久他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事。
6.演示:用导线像这样在手指上绕线圈,用这个通电线圈去靠近指南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来试试。
7.学生分组实验,会发现线圈不同的放置方式,会使指南针的偏转角度发生变化,有时是上下动,有时是水平方向转。同时还发现了怎样可以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
8.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在当时,尽管奥特斯的发现证明了电和磁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个不经意的发现,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不仅如此,人类还充分运用了电和磁的相互联系,创造性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电和磁的知识。
本课中,教师没有刻意地提出要研究什么科学问题,而是通过谈话把学生引入到奥特斯的实验中,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模拟了奥特斯实验,兴奋地发现了和奥特斯所看到的 一样的现象。之后,教师又用简短的语言把他们的探究激情转移到更深入的实验中去。整节课在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的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电和磁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铺垫。让学生亲历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他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他们会为他们的发现欢呼雀跃,他们知道了原来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是这样的!
同样的方法也适合用在五下“机械摆钟”一课。摆钟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事物,如果用观察摆钟的摆动来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难免有些脱离学生实际,他们没有很强的好奇心去探究这个问题。但如果让学生亲历伽利略从摆动的挂灯中发现摆秘密的过程,他们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那是他们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他们会很投入地来完成接下来比较枯燥,但又需要小组合作认真细致观察的实验。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除了可以运用到某一堂课中,还可以把这个思想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整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五下“时间的测量”就可以把这个思想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亲历计时工具从古到今的发明过程,在观察和制作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它们的优缺点,从而产生了改进的欲望,并了解了人们是怎样使计时工具日益精确的过程。
笔者很赞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这一教学方法。那是因为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知道,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还包含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
一、它实现了教学策略的转变,即实现了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研”的转变;实现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例如:五下“机械摆钟”一课中,教师没有直接请学生观察他们不熟悉的摆钟,而是用谈话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到伽利略发现摆的那个环境中,体验伽利略发现摆秘密的过程。整节课的学习,教师没有传授学生任何知识,只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模拟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脑子想,而且更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表达,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和交流。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体验和探究过程中,通过巡视和个别的指导,实现了每个学生发展的同时,也灌输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让他们在过程的体验中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注重对结果(知识)的掌握。
二、它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必然要借助实验材料。而爱因斯坦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他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激发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所品尝的成功和喜悦,正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是他们形成良好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例如:六上“电和磁”一课中,学生在观察指南针偏转的时候,需要细致的观察,部分组刚开始没有看到任何现象,他们很着急,但他们看到其他组能观察到现象,就继续实验再观察,最终如愿地观察到指南针的微小偏转。尽管这个现象不很明显,但学生能在活动总体会到奥斯特当初能注意到这个现象确实很了不起,这说明奥斯特很严谨,很注重实验的观察。同时,学生会为他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而高兴。这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其实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坚定了他们独立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念。
[ 参考文献 ]
[1] 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
社,2001.
篇2
大家*午好!在万众瞩目与期待中,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本校科学探究馆的揭匾仪式,这意味着大家的期待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本校的硬件设施也将会为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感谢大家对本校的关怀与支持,我们将会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努力提高中小学科学培训教育质量,响应有关部门号召。特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科学的奥秘,注重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保障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条件,确保本校在“十一五”期间,针对本校中小学科学探究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加快国家数字科技馆的开发力度,使得中小学科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能在更方便、更简洁的学校服务环境下传授、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馆作为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同学们的思想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我校终于完成了科学探究馆的建成落实工作。科学探究馆的建成有助于本校促进科学教育研究事业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为本校中小学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人才储备。
众所周知,科学教育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是科学教育的学术基础,是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此,我们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开展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正是源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与不断探索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不断上升,持续发展中的过程中。我校建立科学探究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学子们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断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科学犹如一位蒙着神秘面纱的美丽天使,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探索,揭开她神秘面纱,才能真正感受到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与喜悦。探究过程即是充实亦是伟大的、需要我们以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努力前行。让学习充满趣味的同时变得更加简单、深刻。
篇3
【关键词】重视 科学 课外探究 实践 能力
一、课外探究活动的类型
初中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高学生能力、层次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七类:
1.观察活动
这类活动主要通过视、听、嗅、味、触觉等多种渠道刺激学生感官,诱导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观察蜗牛、观察星空、地形地貌、绿豆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对光的适应性、土壤中有什么等等。
组织这类活动前,教师对观察的对象或目标要有所指向,以免因学生盲目实践而收效甚微。如“观察土壤中有什么”这一活动,可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和表格,从生物、非生物、颜色、颗粒大小、含水量、含气量等多角度多方位来观察,并将学生的设计与成果进行展示,对那些观察视角独特,有新发现的学生尤其要予以鼓励。有些观察活动周期较长,还需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如种子的萌发、植物的向光性等。
2.调查与交流活动
调查活动要利用学生观察、实验以及收集事实证据的机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使学生的分类、分析、预测、推论等思维方法得到锻炼。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点,可充分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是开阔视野体现个人价值的良好舞台。活动中师生间生动活泼的交流讨论,将探究活动由部分扩展到整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调查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与使用、调查土壤的使用情况等。
组织调查活动必须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与调查提纲,分组行动,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密切合作。调查后,各组需撰写包括决策建议在内的调查报告。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对如何制订调查计划,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进行方法指导。
3.游戏活动
这类活动适用于那些内容比较抽象且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而且会将这种知识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他们的心灵中。
4.实验探究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的方法。探究实验又分为以下几类:
①趣味性实验。这类实验因实验中的颜色变化、声光的发出、形态的剧变等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如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看到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每个人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
②改进性实验。有些实验按教科书做了以后不一定能得到正确或明显的现象。针对这类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就课本中的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提出改进方案。如教材中验证热空气上升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也不安全。学生设计了热空气推动的小风车,现象既明显又能说明问题。
③应用性实验。人们的吃穿住行无不渗透着科学知识。通过这些实验可使学习与生活接轨,丰富学习内容。
④研究性实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一定课题,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以达到活动的目的。这类活动要预先做好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如组织学生确定课题并质疑,针对疑问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等,实验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分析,撰写探究体会,这种反思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对科学实践或探究性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取向,为以后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5.技能训练活动
科学实验的手段多种多样,科学实验的技能必不可少。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测量、计算等的训练。而这些活动若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则更能贴近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6.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这类活动的操作步骤较多,花费时间较长,对顺序安排与操作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这类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体验设计上、操作上的高要求和制作成功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7.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保证。
二、加强课外探究实践的现实意义
1.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通过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批判的品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上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课外探究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程度的自由思考、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时空条件,为帮助学生的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JP3]尽管教材中所涉及的课外探究实践的内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但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自身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和谐统一。学生本人必须要学会对各种实验现象、结果、数据等进行分析和筛选,发现提供假设和作出推理的关键素材,运用已学的知识或规律推测结果,使学生体验到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JP]
篇4
一、深挖教材,适时渗透
小学科学多是编者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好佳作,其中不乏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留心教育教学,并将教材内容与法制教育挂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培养和法制知识的宣传教育。
1.抓住词语的讲解
例如:我在教《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手中拿着一块条形磁铁,问:“磁铁的两极一样吗?”一部分学生答:一样;另一部分学生答:不一样。众所周知,科学问题光靠嘴上争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才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我为每个研究小组准备了两块条形磁铁,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动手研究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
2.抓住名篇佳作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和《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3.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科学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二、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1.学法律可达到求真的地步
在小学科学练习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2.利用游戏,培养学习兴趣
由于儿童具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而游戏又可以使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小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学于游戏之中,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3.活用方法,持续学习兴趣
科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有趣味性,可怎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来进行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法律知识去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应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以持续其对科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以周会、班队为依托,积极开展好“法在我身边”、“做一个文明遵纪的孩子”、“远离,珍爱生命”等学习主题的班队会活动
实际教育中,我利用班主工作的优越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
1.巧用电教,化难为易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2.提高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
3.丰富资源,深化探究《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篇5
关键词:政治新课程 课堂教学 探究过程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各地学校纷纷开展探究式学习这一活动。笔者也听了不少“情境一问题一探究一评价”或“新课程、新理念、新评价”等诸如此类的政治新课程教学公开课。笔者欣喜地发现,政治课教师一改过去传统的“一言堂”方式,而以“辩论”、“小品”、“采访”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了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笔者同时也深感忧虑,高中政治课堂这样“热热闹闹”的所谓探究式学习,学习实效如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真正有所收获?
轻松中有隐忧,“探究热”中要有冷思考。基于此,笔者根据一年来对新课程的实践探索,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认为要优化课堂探究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习资源开发者、导向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探究情境――发挥教师探究式学习资源开发者作用。课堂探究过程实质上应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直接拿来探究,肯定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一个能够让学生接受的引子、楔子。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入手,使所探究的问题有如汤中的盐,让学生好之乐之,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资源开发者作用,对教材探究内容进行取舍重组,创设适合的生活化的情境来展开探究活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纯理论探究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笔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创设了两个情境让学生展开探究。首先,以“学生记者采访同学及老师的家庭收入情况”作为课堂活动情景导入,这一情境切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设置这一活动情景,有利于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疑问,进一步质疑、探疑;其次,以“上杭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分配方式”作为情景材料贯穿于课堂整个探究过程,这一情境切合当地实际(紫金矿业2008年4月26日上市),又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投资)。创设这样的探究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达到探究的真正实效。
情境的设置和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探究式学习的成效。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对探究情境必须精心设计,创设的探究情景必须围绕课标,直接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否则会起相反作用。创设情景不只是为了使课堂热闹、有趣、好看,而是要引出本节课所要讨论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提出探究问题――发挥教师探究式学习导向者作用。“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设计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既有一定启示意义,又有一定发展余地,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适时质疑:“刚才几位同学家庭成员的收入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种呢?我发现大家心里有些困惑,有疑问,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共同探究第七课内容――‘走进紫金看分配”’。教师出示上杭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收入分配有关情境材料,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紫金矿业集团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②分配待遇上,紫金集团的做法是:干好了,你就一级一级升上来;干差了,你就一级一级降下去。紫金对中层次干部实行年度考评制度的公开竞争上岗机制,真正体现了“平者让,优者上”的原则。紫金矿业集团实行高效的薪酬制度,将工资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结合,工资分配只看效果,不论资历,由同岗同酬观念转变为同效同酬观念。在紫金,高素质、高技能获得高报酬,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材料体现了紫金集团什么分配方式?
③如果紫金集团实行按需分配或平均分配会怎样?
④《福建省上杭“紫金山式”大型铜金矿床的发现、研究与勘查》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获奖金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其管理成员的年薪属于什么分配方式?紫金集团持股人的股息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教师在开展课堂探究式学习时,未必都用“小品、辩论、小组合作”这些方法,有时通过层层发问,一步步质疑,一步步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非常好的。
3、学生自主探究――发挥教师探究式学习指导者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问题后,要善于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给学生时间,阅读教材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质疑,深入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疑、解疑、生疑,激励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结论,有兴趣继续探究。如在本课时中,学生对现在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管理成员的年薪收入提出质疑:第一,他们的年薪收入不应只属于管理要素收入,应该包含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因为紫金矿业属于国有控股公司,他们的工资里应有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收入,作为管理人员,他们还有风险、管理要素等收入成分,对他们的收入应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归入到非按劳分配方式中。第二,这种年薪制,在现代社会可行吗?是否不利于社会的公平?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的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也为下一课时“效率与公平”埋下了伏笔。
教师在开展课堂探究式学习中,应营造出积极发言、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畅所欲言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融入自主探究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是必要的。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度,既要有热议不冷场,又要力求“热议”中“冷思考”,冷热转换适时。若一节课下来,学生七嘴八舌,热热闹闹,酷似浓厚探究氛围但无探究实质效果,这样是不会收到好成效的。
4、教师点评升华――发挥教师探究式学习促进者作用。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探究讨论中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肯定其创新价值,指出不足。不但要关注学生是否探究出了结果,还要及时点评这些结果,点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志、能力等。
篇6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三维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9-02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科学的感情,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效组织和实施探究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价值,落实新化学课程标准。
1、通过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1.1 化学教学中设计和选取现象奇妙、操作简单的化学科学探究,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在进入新课前补充氢气爆鸣实验: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物品,把水通电分解,并收集产生的气体点燃。
①在小药瓶装入适量的水(可添加少量食盐),[水电解和氢气爆鸣实验示意图](见图1)
插入大头针作电极。
②用电池通电,水电解,用胶管导出两个电极产生的气体并通进肥皂水,产生的气泡就是两个电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③点燃气泡,只是少量的气泡就能产生很响亮的爆鸣声,让学生无不震惊!
这样的实验趣味性很强。学生会追问,会思考,气泡的成分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气体有什么性质?实验中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的学习(见图2)。
又如,第十单元课题一,酸碱指示剂的学习,课前准备一些酚酞画的画,或字谜,让学生去猜。然后喷上无色的碱液,图案出现了,学生会觉得有趣神奇!趣味性强的化学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兴奋愉悦的心情能让学生以更正面、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化学学习中的困难。
1.2 科学探究贴近生活,源于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引起学生的共鸣
上述酚酸碱指示剂的学习,可以在生活中的草木灰的溶液、洗厕液寻找酸和碱。在学习pH的测定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进行测定。学习金属的性质时,用同学们带来的一些金属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
常见气体的制取在初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实验,我与学生
一起对气体制取的装置改进探究,制取常见气体的固液反应装置
改进如下:矿泉水裁出瓶口部分代替长颈漏斗、用胶管代替玻璃
管、矿泉水瓶代替广口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改进的特点是,用
生活常见用品代替实验仪器,实验更安全便捷。
有关药物亦可以从生活常见物质中获得:(见图3、表1)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实验用品,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会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2.1 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设计和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可让学生体验到进行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意识到能提出问题和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必须用事实来证明。
以有关“温室效应”的教学为例,第二、第六、第七单元都提到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学生在生活中目看耳闻不少有关介绍,如果老师对相关内容一带而过,就浪费了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的机会。
在第二和第六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进行“寻找温室气体”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吗?如何证明?还有别的温室气体吗?”。
学生认为这探究自己力不能及,认为要用到精密仪器,会涉及高深的理论。面对学生的疑惑,我先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再讨论。下一节课,通过准备同学们讨论很精彩:
学生1:假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可否把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空气置于太阳的照射,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
学生2:可否用温度计悬于瓶中测定气体温度的变化呢?
学生3:二氧化碳浓度会对温室效应产生影响吗?
学生4:如何能获得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
学生5:温室效应是在地球表面发生的,盛气体的瓶子应模拟相关的环境,例如加入植物、海水,土壤等。
实验、观察、比较等都是常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们带着日常生活的感知,在交流讨论中、老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运用了这些方法,亦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潜而默化地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2 在科学探究中加强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认真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开展的科学探究中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以上述。寻找温室气体”这一探究活动为例,比较实验是否要控制变量?如何控制?如何收集体积含量分别是100%、80%、60%、40%、20%的二氧化碳?要记录的数据是什么?温度计如何使用,要测量多少次?从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专题性的科学探究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课本涉及空气保护、温室效应、酸雨成因、爱护水资源、中和土壤酸性、白色污染等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设计汽车废气的危害,整治空气污染的建议、合成材燃烧比较、受污染的河涌水对鱼类的影响、广州污水处理的调查、造纸厂废水的酸碱度等探究。通过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体现学科之间关联。
科学探究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不是进行科学探究唯一手段,还可以调查、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专题性的科学探究,这是解决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组织学生以手抄报、自制课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主动获得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的课内外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例如在学习关于化学式的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做精明的消费者”等专题探究。先搜集市面上各种钙片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售价、净重、钙含量等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在相同的价钱下,哪一种钙片钙含量最高,最经济。在探究过程中化学式计算得到巩固,难点轻松破解。
篇7
Abstract: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quires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 from educa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in education, we must change ou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find and create new programs and new forms of learning way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is detailed analysi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political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he hope of future researches.
关键词:中学政治 自主探究 教学
Keywords: high school politics independent research teaching
作者简介:张永英,女,出生年月:1976年12月,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职称:中教一级
由于受传统课堂理念和高考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认识误区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基础理论教育,理论性较强,一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阐述基本原理,从中引出如何做人的道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仅仅视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学生,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发挥,而且发挥得过于充分,把本应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即使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但也很难把认识信念转化为自己的言行,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二、重教轻学
首先,长期以来,在“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把传授知识当做一成不变的真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评价的标准。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并且教师总是力求把知识点尽力讲全、讲透,不留余地,学生没有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教师力图把所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所以就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树立新的学习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观念。为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率,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应该要求学生和老师分别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观念。
第一、学生要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观点:
1、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提升探究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2、自主性学习观。自主学习是指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观。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合作学习是在多个主体间进行的,具有“社会性”,因而它需要学习上的交流与充分互动。
4、终生性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学习型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终生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生学习,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
第二、树立现代的教师观
研究性学习中,思想政治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选择的课题,有的属于政治学科范畴,有的则会超出我们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范围,因此,教师被从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研究性学习中,思想政治教师也可能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从未见到过的新问题。同时,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信息时代的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空前丰富,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平等地参与,尽量构筑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第三、树立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主体,是从事学习社会化的个人主体,是认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体,也是形成自己观点、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独立个体。所以,研究性学习中任何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实施好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职业奋斗目标。
2、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贯彻创造教育观就是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观念,大力开发和挖掘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造素质,努力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再创新教育条件下,教师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但基础知识底子要扎实,还要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特别要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信息动态和本专业发展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适应新的教学任务。
第四、学校要充分重视提高政治教师素质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案导学;创新课堂
一、传统中职课堂的乱象丛生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转型,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教学模式固步自封,课堂实效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现实中,传统中职课堂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尴尬现象,乱象丛生:教师精心准备,学生昏昏欲睡;教师主导建构,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单调乏味,学生身心疲惫;氛围死气沉沉,学生不知所云;期末考考背背,过后不知所谓;教师越教越累,学生收效甚微。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普教化”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面对“乱象丛生”的中职课堂,在秉承省中职新课改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创新中职课堂的核心理念
2011年初,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以体验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在通过前期调研论证考察的基础上,学校在三个教学部,分别选择了三个班作为“创新试点改革班级”,开展“学案导学”式“创新课堂”试点教学改革。
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中心、主动参与、互动协作、自主探究、做学合一”。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自我展示为主体,以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为形式、以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为素材,以学案导学为教学抓手,以小组参与实效为教学评价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精心设计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开展讨论、展示、操作等活动,营造无拘无束、主动参与、热烈互动的课堂氛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愉悦地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推进中职课改的价值意义
(一)落实中职新课改的重要载体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学习实践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验,通过实践和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在做中学,它是贯彻落实新课改,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的重要载体。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中职课堂,普遍存在着“学习氛围淡薄、教学参与度低、师生互动差、学生被动学”的现象,教学的整体实效性不高,而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则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教学、桌面推演、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让他们在参与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
与普高生相比,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在做中学,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搭建活动项目平台,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在自我展示的体验学习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切实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学案导学创新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何为学案导学
学案就是教师充分了解课标、教材,详细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严格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自学设计的,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案。导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凭借学案,通过问题牵引,开导和启迪学生。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学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学案
1.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新课预习目标,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每一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带着目标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学习效果更佳。
2.突出重点难点
学案明确新课中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重点突破。
3.列出预习提纲
在每一框预习完毕后,对本框知识,用提纲挈领的方式,整理出本框的逻辑知识提纲,以便及时掌握主要内容,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4.设计问题探究
有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有些需要个人预习解决,有些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有些需要教师给予点拨解决,以便于激发思维,团队协作,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技能。
5.自学预习反馈
把预习中的“疑难杂症”在预习反馈上呈现,以便于教师根据这些“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导学诱思,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精讲,帮助学生的答疑解惑。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学案导学是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学案”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其教学流程为:“课前引导自学—课堂交流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
1.课前引导自学
教师制定学习方案,学生按照“学案”,通过收集资料、利用工具书等先自学所要学的教材,同时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做好记录,在课堂交流研讨环节中提出来集体解决。
2.课堂小组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收集的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还没弄懂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3.课内训练巩固
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特点和目标要求设计巩固练习。练习要分出梯度,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助于巩固重点和难点的落实。学生通过课内训练巩固,在实践中强化知识,提升能力。
4.课后拓展延伸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模块主题进一步深入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下次课上集中展示。
实践证明:这种“学生中心、主动参与、互动协作、自主探究、做学合一”的良性课堂教学机制,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愉悦地动手操作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宋兆银.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感受成功[J].当代教育科学,2004(17).
[2]谭伟合.“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0).
[3]王文渊.利用“学案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实践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篇9
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显著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品位,初等教育类师范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时代的缤纷。然而,看到有人随心情频繁地改变着发型的颜色、配合着服饰和妆容时,他们可曾想过染发剂和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害健康,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他们将手机挂在胸前或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时,是否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人们在捧着张悟本的畅销书、排队购买绿豆时,他们是否怀疑过绿豆、长茄子包治百病的药用疗效?时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前三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的科学素质对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语文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科书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约占课文总数的12%,如《小壁虎借尾巴》告诉孩子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小蝌蚪找妈妈》展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要的是葫芦》暗示了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对比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回声》揭示了回声的原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高年级语文还收录了不少科普文章和科学说明文,《我爱绿叶》运用具体数字列举了绿叶的功能,说明绿叶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太阳》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以及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航天飞机》描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功能;《银鲸》描述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数学与科学更是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运用数学等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逐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立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帮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学习《我长高了》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会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身边的事物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美术、音乐等与科学以各自的学科的特点相互融合,呈现多元化信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画是学生表达意见、直观记录的好方法,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喜欢,不受年龄限制。这些学科渗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既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又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从我国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状况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师存在着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对科学的作用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是为小学输送师资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育,尤为迫切。学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在校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使他们能以多种渠道获取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关心社会重要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科学素质的小学教师的输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不均衡的状况,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切实保证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科技高度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2.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学生在高级中学阶段就分科学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驱使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驰骋,很少出现交叉。文科学生即使与自然科学学科擦肩也不愿意投之以眸,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明显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社会方面的学科,而惧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理科学生虽然选择了理科,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距离高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普遍、全面地开展。
2.1 在课程结构上提供保证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向,如中文方向、英语方向、数学方向、计算机方向等,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课程和共同课程,共同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我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设了科学实用教学法校本选修课程,为部分学生了解科学教育、掌握科学教育技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没有选课的同学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保证。学校还可以通过科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形式加以有益的补充。
在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的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对“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必备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时,组织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学习昆虫的时候,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制作昆虫标本;学习微小植物和动物时,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混合物和溶液等有关概念时,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和过滤等实验操作;学习杠杆、滑轮等理论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实物,体会、分析其应用的原理。“自制教具学具能力”和“科技创新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自制教具学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自制教具和科技创作的方法,探讨指导小学生自制学具和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科学案例,一方面由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科学案例,然后组织同学讨论,以例说理,以例归类,总结出方法和程序。“学习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既是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上课的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与感知,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相对比,利弊自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实务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构建科学知识,同时又可形成科学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还可进行情感体验,更新价值观、人生观,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即三维教学目标。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因学生要掌握过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安排,因自己要完成过重的科研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思考方面远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得到位。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总目标的细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不能单独进行,片面地追求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综合内容与过程的模式中,一个活动往往可以与概念、过程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相联系,然而,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目标的活动,往往只可以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过程步骤相联系、而不是所有的过程技能。因此,过程性目标与概念性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就不是一个教学过程所能达成的,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几章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而每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往往要同时兼顾多项目标,即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某一水平和概念性目标的某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不能象过程性目标那样训练,又不能象概念性目标那样讲解,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主观选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引导,使学生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去感受、体验,必要时还可以用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促进其认同和内化,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师范生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热爱小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习及试讲的过程中难以建立,但去小学见习或实习,很快地就与小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开始喜欢教师职业。
可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耕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课程结构改革的优势也依托新课程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2.2 在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其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需辅以其他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并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第一,实验资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还有可能从事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所以,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具备自制小学科学教具和指导小学生自制科学课学具的能力。
第二,学校资源。学生的科学学习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在校园内开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区,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探究植物养殖和动物饲养的方法,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学打基础。
第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周边的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和农场等单位,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借助于这些单位的帮助,建立一些校外科学教育基地,使科学学习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科技馆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弥补科技教育的不足,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其技术专题讲座,聆听工业界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的讲解,参加沙龙、论坛等科普教育活动。
3.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教育能力的优越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状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给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出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小学科学的专业与专职教师的缺失,给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院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一专多能的、达到零磨合期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小学科学教师的不足。
另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加强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靠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全民的素质,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我们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篇10
1.优良兴趣爱好的形成
“兴趣爱好”是一种心理倾向,它会引导人寻求知识、常常参与这种活动和想要掌握某些事物。一个人对什么有兴趣,那么就会很积极地去参加。当然学生也是一样,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样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初中生是培养好的兴趣和优良素质的重要时期,老师要学会用心分析,引导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制造不同场景,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利用新闻创造场景
一般资深的探究式学习教育者会运用新闻创造一种乐学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成效。新闻也存在新旧,教学者要很好地联系这新与旧。例如,要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自豪感、自信心,讲“一国两制”,要体现港澳的大好形式,要联系以前港澳回归等旧闻。利用新闻创造场景,新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它的新、奇、趣深受学生的喜爱。想要产生特殊的教育功能,就应将思政、知识、情感教育融合于新闻场景中,这样会有特别的效应。
3.利用音乐创造场景
音乐是优美的,它可以穿透灵魂、陶冶情操和升华人的感情。用音乐创造场景也是一大亮点,教学中渗透恰当的音乐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优良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我播放“春天的故事”讲“改革开放”,并且设置了一些合适的疑问,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利用故事创造场景
国内外许多教育名家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利用故事创造场景是不可小觑的途径。教育是切合实际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能迸发出力量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实教材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场景,设计问题要针对思维的难点和疑点,让学生挖掘出身边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然后体会当中的快乐,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最终得到知行统一的效果,这才是探究式学习教育的重点与不同之处。
5.利用漫画创造场景
人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形象诙谐并且机智幽默,教学者创造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和寓理于形的漫画场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漫画“悠然见南山”、“小桥流水人家”、“多少楼台烟雨中”,能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相处有方”时,可将说明深厚友情的作品向学生展示,要明确思想是建立真挚友情的基石,也是人与人在交往中互相信任与理解的情谊。我就以一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漫画来说明建立真挚友情的基础是思想。初中是学生较为特殊的一个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但缺乏社会判断与自我认知。对此,在本课的讲解中,要把乐交净友、善交益友的良好品质传达给学生。
二、场景创造的教学思考
1.场景创造要有针对性
探究式学习教育者不能因情境而情境,依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年龄来确定场景教学方式,要有实效性与针对性,最终要达到预期的认识和行为上的变化。如针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让学生不再闭门造车。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四单元胸怀天下中第一节《关爱社会》的教学前,可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向学生们提问:“我眼中的关爱社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们回家后思考或与父母探讨。上课前二十分钟,可先聆听学生对关爱社会的看法,之后再进入该课程的讲解,学生们在话题场景中畅所欲言,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这样,就使教学变得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了。
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场景创造的重要基础是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者应公正、公平地对每一个学生,不要厚此薄彼。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既完成了目标与任务,还得到了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压力,轻松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师生关系营造的问题上,可通过课堂小组活动等方式,增进师生感情。以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塑造自我中第一节《自尊自信》为例,课堂上,我将学生分为N个小组,每组4人至5人,针对本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设计论点,先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讨论结束后,可让每一组派出一个代表对本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表述,最后由我来对每组做出评价和总结。这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所以在进行该课讲解时,学生在听课时就很容易集中精神,并且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悟。该课教学的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体现了相互尊敬、自尊自强的教学宗旨。
3.将场景创造延伸到课外
不能认为课堂的结束标志着思维发展过程的结束与完成,其实,课堂的结束才是思维延伸到高层次的开始。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参加创造新场景或者让学生去思考某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
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应该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上,这样学习就会枯燥乏味。要将学生放在主置,体现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会问会学、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真正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涉及所有要素进行活动探究。教师要选择更好更合适的课题,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生熟悉的、可操作性强并且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学会学习”中,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首先,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前五分钟,可先将要讲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小事例,并将该课中的核心问题带入事例中,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带着疑问听讲,久而久之就培养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成绩的同时激发出对课程更深层次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们互动与交流。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自我探究、表达、发现、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作为该课程的教师,我还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来说明问题。如在讲述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中《磨砺意志》一节时,我先让学生们听一个实例,说明在克服困难、确定目标、采取行动中意志的作用及表现。实例可列举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了解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具备坚强不屈的意志,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相信有卓越成就的人必定有一颗坚强意志的心。
四、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教师转变观念、角色
1.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并更好地引导
这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会横跨多种学科,会多角度地去探究学习。教师要弃旧创新,更新观念,常总结经验,并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融洽的教育能力。当好引导者,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探究式学习教育中需要体现的。传统教学中,很少提供发言机会,教学时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状态影响着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考察。日积月累,学生就不会独立思考,对学习失去兴趣、习惯、能力,像个木偶一样跟着教师走,更有甚者,丢了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想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中,给学生想象与探讨的空间,多设定些可操作性的场景和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准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有用的材料,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进入探究式学习。这不是教师放弃责任,是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探究活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刻苦战胜困难的意志。
2.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它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只是不同性格、层次的学生体现出的深度与层面不同。教师作为引导者,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运用合适于个人的引导方法,这是探究式学习教学者须注意的。要善于鼓励,让学生大胆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突出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并且改变传统教育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态。探究式学习教育拥有宽阔的发展空间,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式学习教育的重点,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主提问、探究、解决,教师仅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探究式学习教育中,要随时地激发引导学生,使之充满激情、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探究活动,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学者去激发与鼓励。
3.常推陈出新,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