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资源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环境评价;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2-04
一、引言
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倡导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是农业科学的基础组成,还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本专业培养具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整治与效益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可获得基本的数理化理论知识,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农业再生资源利用、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等。当今新兴农业的发展,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为污染物的排放,都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背景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跨领域综合性技术人才,应对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问题,解决生产实践遇到的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选修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介绍评价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掌握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环境评价的性质、目的和方法,初步掌握和开展各类环境评价的基本技能。因此,本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现有的本科培养模式,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二、现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内容单一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但现有的培养内容及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注重对植物营养和土壤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相关课程占专业核心课总学分的100%,对于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涉及较少,资源管理利用相关课程只开设了土壤调查与制图一门,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7%,环境类相关课程占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的32%。学生缺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对专业相关的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更是较少,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
2.缺少专业认识相关介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任课老师和相关教授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设置,学生对于课程及专业认识较为浅薄,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只是机械化被动地接收老师所介绍的内容,对在同一学年特别是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致使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互相之间没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动手能力弱。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而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也有27.5学分,但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却不尽人意,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只知道“为什么”,而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因缺少实践而不巩固。
4.忽视学生个性培养。核心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学生个性和情趣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选修课实际是必修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所开设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所开设的课程有限,学生必须全部选修,失去“选修”含义;另一方面,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不能依据自身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课程。
另外,高考录取学生,只是通过单一的分数进行录取,进入大学后对于学生个人在智力和兴趣方面的差别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对应用工作感兴趣,愿意服务社会,有的学生更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喜欢学术研究,有进一步深造打算的学生会更努力地学习,而喜欢社会工作的学生却没有实践能力评定机制,成绩也不理想。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下,缺乏适应“学术型”学生和“实践应用型”学生差异性的培养。学校是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场所,应该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究推行“学术型”和“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改革,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开发和引导学生,使其能独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自己,发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090403),隶属于环境生态类[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多学科结合的学科,涉及到土壤、水分、气候、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2]。对于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革应该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2]。首先我们不应该只是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通过课程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农业资源与环境是一门实用型和技术型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和基本性的专业学科,作为农林类高校,我们不仅要为农林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还要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环境评价为例的教学改革措施
本文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以环境评价课程为案例,该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本课程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强调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了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污染源调查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能力,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编写技能,及环境背景调查,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并对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63位学生进行了改革效果问卷调查(问卷发放63份,有效问卷60份),表1显示,16.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4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专业学习重要,只有15%和0.3%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调查中,其不满意率仅为1.7%,超过90.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或比较满意。因此,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探析,可以为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教学。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养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提高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老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角,满堂灌输知识,而是积极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客观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在环境评价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互动性的总体满意度较高,18.3%的学生对课程互动性非常满意,43.3%的学生感到满意,而有6.7%和3.4%的学生对其互动性不太满意和不满意。与此同时,在对学生关于课堂内容理解的调查,只有8.3%的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大部分理解的比例为38.3%,基本能理解的43.3%,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那些对课堂互动性不满意以及对课堂知识没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积极帮助他们融入教学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对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了解,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应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在被访的学生中,13.3%的同学能经常地从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75.0%的学生能在偶尔或个别时候在课堂上受到启发,11.7%的学生基本没有从教学过程中受到启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将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教学,另一方面借鉴先进的经验,特别是中西方在该学科有价值的理论,让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别,思考问题,为今后继续研究或社会实践提供多元思想保证和机会。同时,练习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实践运用能力,针对环境评价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们普遍认为做习题练习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如图1所示,只有5%的学生认为通过做习题是较合理的;实物模拟(25.0%)、案例分析(33.3%)以及调研(24.2%)等综合实践能力强的练习类型更是受到学生的偏爱。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特点,综合考虑分析适宜的作业类型,选择更能锻炼学生能力的作业。
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3]。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的内、外在联系,以学生为基本点,以自我需求为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多平台的实习机会,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受访学生的了解,95.0%的学生对《环境评价》的课程实习(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调查)持肯定态度,其中,10%的同学非常满意,58.3%的同学满意,26.7%同学感觉还可以,仅有5.0%的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意。如图3,然而在对学生关于环境评价课程哪方面还需要改进的调查中,有52.0%的学生认为,其实习的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强实习实践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培养相结合,不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集中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和朴质肯干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实验操作与资源调查规划是其基本的专业技能,进行课程的改革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为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的课堂讲解首先是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逻辑结构,其次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对这个逻辑结构进行不断地知识和概念的补充,从易到难,渐进地教学,并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调查中,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图3示),43.0%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更喜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教授占20.0%,学生还希望通过学生讨论(22.0%)、网络教学(15.0%)、学生专题报告(16.0%)、案例教学(25.0%)、其他的方式(2.0%)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多角度获取知识。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探究多种方式联合教学,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学生依据自己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入教学改革,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和程度差异。
4.考核机制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应以是否记得为考核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对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考核不太重视,期末考试考核占有较大比例,这样的考核会让学生只注重期末临时的复习,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图4,学生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见:闭卷考试(14.3%),开卷考试(23.3%),提交论文(10.0%),案例分析(11.0%),平时成绩结合考勤(17.0%),综合考核(21.4%)等都是学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在立足于学生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期末考试可作为其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将考核形式由书面考核转变为书面文字表达与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为标准,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察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总结所学知识,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四、结言
2l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受到的影响更明显、更突出,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这就是知识经济推动下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4]。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如何能在普及大众化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具有农林类高校特色,适合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生多学科意识的教育模式。因此,以上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不仅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进行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在现有环境评价等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在个性培养上的差异,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的习进程。如何多方面地考虑学生因素,使得改革更具难度和主观性。我们无法探索符合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只有符合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保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也要创造让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推进“基础+模块”的教学模式,不仅对所有学生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其知识,还要依据学生今后发展的方向弹性计划,因人施教,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5]。只有有了体制的保障,师资的支持,才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慢慢地进行熏陶和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0-191.
[2]李旭霖,崔德杰,史衍玺,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8,卷(10):56-58.
[3]伍钧,吴晓斌,邓仕槐,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18(增刊):35-38.
[4]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6-7.
[5]王救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4):40-41,44.
附件1:
《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评价》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间和睦融洽的关系,提高同学们实际学习应用能力,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术氛围,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重要,希望您认真填写,忠心感谢您对教学工作的配合!
您的性别:
男?摇女
1.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A 重要?摇?摇B 比较重要 C一般 D 不太重要 E 没有用处
2.您对《环境评价》教学的质量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3.您对《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4.您是否能够理解《环境评价》课堂教学的内容:
A 完全理解 B 大部分理解?摇?摇 C 基本理解 D 少部分理解 E 都不理解
5.您在《环境评价》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到启发:
A 经常 B 有时 C 偶尔 D 很少 E 没有
6.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作业布置是否合理:
A 合理 B 比较合理 C 一般 D 不太合理 E 不合理
7.您喜欢的《环境评价》课的作业类型应当是:(多选)
A 实务模拟 B 案例分析 C 做习题 D 写论文 E 调研 F 其他
8.您对《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是否满意:
A 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不满意
9.您认为《环境评价》课的考试方式应该是:
A 闭卷考试 B 开卷考试 C 提交论文 D 案例分析 E 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 F 综合考核 G 其他
10.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实习的效果如何:
A 很好 B 比较好 C 一般 D 比较差 E 很差
11.您认为《环境评价》课教学的方式包括:(多选)
A 教师讲授 B 学生讨论 C 网络教学 D 学生专题报告 E 案例教学 F 其他
12.您觉得本课程在哪方面还需要提高或改进
A 教师水平 B 教学态度 C 教学方法 D 实习条件
篇2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2.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3.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在环院的日子里,生活中充满阳光,人与人之间都坦诚相待。同学之间的情犹如亲情但更胜亲情,朋友之间的情犹如手足之情,环院事我都很是关心,就这样我爱上了环院的每个人,每件事物。同时独立自主的生活在我的美好的大学四年中也就这样成熟了起来,我也就体会到了大学独立自主的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的生活的根本。
在思想方面,我经过班级的初选,到系审核,再到院的批准,我成了xx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第九期入积极分子党培训中的一员,并经过学习与考核,成绩合格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我就由一个对我们党了解一点到了解了我们党的人。
在学习方面,自我进环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环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环院,我以拿到奖学金为短期目标连获学院丙等奖学金两次;我以学习更多知识为目标参加了全国长线自考并已过多门。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
篇4
一、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丰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1-2]。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也是加深理论认识和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前沿学科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团队精神[3-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大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确立创新型的专业技能大赛模式。
二、背景与现状
土壤学是面向我校农学、林园、经贸、水利等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实习过程中,因为时间短,部分老师注重于土壤野外调查基本方法的讲解和课堂知识验证,对于野外调查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为解决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了“土壤学”实习教学体系,即采用调整实习组织形式、强化野外教学和室内教学的结合、合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改变考核方式等手段,因此举办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可以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三、研究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3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大赛内容、方案,决定将以前单一学科的土壤学技能大赛调整为多学科、多人组合式的团队参赛模式。模式要求每个团队限报3人,需有团队名称,专业不限。大赛内容为GPS定位、草地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大赛方案确定后于4月份确定大赛需参加的教师及各位教师的分工,并要求各专业负责人制定大赛的评分细则。5月初将大赛通知发于网上,在农资、环境、生态、地信、林学、设施等的本科生班里向学生进行了大赛宣传,同时在校园里张贴海报进行宣传,最终确定了来自4个学院,共16个组48人自由组合后的参赛团队,参赛学生涉及的学院有草环、林园、水利、科技学院。
(二)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
1.室外定位
参赛小组能够按照要求将调查点位的名称和位置输入GPS,并能够利用GPS进行导航,在规定时间内准确的找到指定比赛场地。
2.草地调查
(1)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测定
考察的内容为布设一个1m×1m的样方,完成样方群落平均高度及盖度(需要有照片验证)的测定后,对样方的植物按照科属(需要有照片验证,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识别,同时进行高度、盖度、密度及生物量的测定。
(2)草地植物科属优势度的计算
以科属代替植物种进行SDR4的计算,并对群落进行命名,完成草地调查表格。
3.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要求参赛小组在指定地点,按照要求,采集一定量土壤样品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盖好盖子返回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采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4.总实验报告的撰写
要求将有调查地点经纬度、植物鉴定结果、土壤采样方法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按照要求完成实验总报告的撰写。
(三)比赛规则
参赛的18个队分为3组,每组6队同时进行。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需要在90分钟内配合完成,室外定位的同学需配合其他两位同学的样品采集,报告的撰写需三名队员相互配合完成。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
(一)效果评估
前期各专业的调研发现,农大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团队意识淡薄。鉴于此,我们开展了本次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技能大赛,目的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操作人才队伍,从而引导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热情,使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专业本领,进而培养出一批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的真正需求。
1.对实操比赛项目的评分细则及真值的确定做了细致的分析确定
大赛组委会对比赛项目的具体评分细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规范,以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并且每位评委老师对各个比赛项目进行了预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集中组织安排比赛日程
由于本次比赛时间短、参赛选手多、任务重等特点,打分方式包括计时与计分两种方式,所以在比赛日程安排上,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了技能操作的培训,并安排周末集中比赛,从而保证了本次比赛的顺利进行。
3.学生的素质显著提高
技能竞赛在草环学院资环楼前举办,参赛选手全部坚持到比赛结束,操作认真,精神面貌较好,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体现了我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团队意识得到培养。本次技能大赛的另一个考核要点就是强调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针对我校学生团队意识较为薄弱的事实,重点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赛后选手的回访中发现,有些队伍由于团队之间协作出现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在三项技能考核中,团队之间的协作比较好的团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经验不足
1.经验
(1)精心筹划,缜密布署
本次“疆盈杯”技能大赛,由于老师的日常教学还没有结束,任务量大,参赛选手多,比赛日程紧张,为了保证本次技能竞赛的顺利进行和比赛的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组委会利用课余时间,对比赛方案、培训方案、评分规则、预实验结果的获取、布置场地等工作进行了充分论证,我们在借鉴以往全国大赛方案的基础上,还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精打细算,节约了比赛成本开支。所有工作都先有计划,后又实施,有序进行,从而做到了缜密布署,精心筹划,严谨实施,并且确保了大赛的高效、实效、公平运作。
(2)分工合理、团结协作
比赛筹备过程中,同学与所有老师积极沟通,尽可能克服困难,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比赛中,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全部学生会成员参加,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评委老师,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赛程集中、评价合理
比赛形式为团队比赛,比赛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调查、土样采集及含水量的测定、报告的撰写,比赛过程中每组参赛团队配备两名评委老师,分别对实验操作进行打分。本次比赛的评分方式为实验操作占70%,理论部分占30%,充分体现了专业教育中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比赛结束后,评委们分别对理论和实验操作比赛的结果进行了评阅,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不足
(1)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这次技能大赛的重点是考核团队,不记单项成绩,有些团队还是因为个别团队成员发挥不佳从而影响团队整体成绩,反映了有些学生的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主动性不强,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因此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将此类技能比赛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为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2)评分细节仍需细化
通过此次比赛,我们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包括评分细则和评分标准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细化,为以后的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借鉴和经验。
(3)参赛对象要求要更明确
由于此次面向对象是全校在校的本科学生,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参加的学院并未完全覆盖所有拥有农科类专业的学院,这需要在2016年的技能大赛中进行重新考虑;
另外,本次参赛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二,大三学生,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因此,我们对参赛的大二,大三选手在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方面进行了培训,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操作进行了培训,各团队都进行初步实战演练。虽然各参赛团队学生均接受了培训,但由于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理解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导致实验操作中还是出现不少问题,因此在2016年的综合技能大赛需要考虑到报名对象年级的限制,尽量考虑选择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年级和专业中进行普选参赛学生。
五、结语
通过参加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大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将竞赛活动视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从大赛中发掘出新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学生参赛的经历更能提高他们日后面对新问题、新情景时的应变能力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5-7]。本着“学校主办,专家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大赛立足实践操作、拓展学生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和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航空维修;教学;工作任务;资源库
作为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一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增多,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相比较而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点对面的形式。面对这种形式,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1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现阶段各个高校的教学基本以教室作为授课的主要场所,这种以教师和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限制着教学资源的使用。此外,在航空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由于专业以及企业的商业机密等不同原因,导致专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教师有必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在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取相对较大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2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
2.1自然物理现象
自然物理现象以及生活中的常识与学生最为贴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包含的资源广泛,在专业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辅助,透过物理现象的表面,发掘内在的规律,联系并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如图1所示,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
■
图1 理论知识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由于学生的基础有所不同,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学生对生活常识以及自然物理现象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物理现象和生活常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通过简单的物理现象将学生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现象,并找出内在规律,找到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联的地方。把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作为教学的载体,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达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目的,与学生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气氛,减轻学习的疲劳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行业标准
航空机务维修是一项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很高的职业素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学在某些课程教学中,教学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通常是脱节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理论方面的培养,综合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缺乏素质教育,这也就造成了教学与素质培养相对的分离,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此外,教学中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联系不够,对航空维修企业缺乏认识,相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明显的滞后性,这种培养模式的滞后会影响到学生对用人单位的适应。
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航空业的标准融入到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甚至大于职业技能,知识可以学习,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提高,但专业素养却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出来的。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课程内容与行业的结合,将行业的素质要求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行业的标准对于教学尤为重要。在各种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安全意识的灌输必须渗透在每个细节中。将航空工业行业人才特殊素质要求渗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去。
日常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安全保密意识的高度重视、质量意识的全程培养(工具定制管理、6S管理理念的实施、全程多元化质量监控、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了“安全第一、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航空工业行业人才特殊素质的培养。
2.3通过学习任务挖掘教学资源
“工学结合”,以理论知识作为动手操作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学生理论的应用能力。创设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设置合理的课外学习任务,以工作过程、项目驱动为导向,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将知识点浸入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中。
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创设不同层次的工作任务,一般可分为认识、分析、延伸三个层次,其特征以及能力要求如下表所示。
■
例如,“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学习单元,在滑油系统的分类(根据有无独立的油箱可分为干槽式滑油系统和湿槽式滑油系统)这个知识点,学习任务可根据以上原则构建,其框架如图2所示。
■
图2 滑油系统自主学习工作任务
按照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规律,分层次设置一系列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相似模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形成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专业资源狭窄的情况下,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专业教学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形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随着网络教育的逐步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开展网络教育的关键,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服务。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遵循实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原则。资源库的建设,要有后续建设的不断扩充与完善,在稳定成型的基础上保持资源库的不断更新。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导向,为课程建设服务,如图3所示。
■
图3 专业资源库与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满足专业课程建设的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专业资料库以及视频资料库等,支撑专业教师课程教学素材选用与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同时为行业职员提供业务学习参考。
4结束语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仅仅是教学的载体,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沟通尤为重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学生也是教师的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地选用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霞.区域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场域突破”之动力诠释[J].继续教育研究,
2012,(01).
[2]赵学凯.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软件资源应用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11,(12).
[3]杨保俊.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11,(11).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33-0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Zhang Yongbo Zhang Zhixiang Yang Junyao Zhao Zhihuai Zhao Xuehua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situation is proposed,including new curriculum,setting up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order,curriculum content reform,selection of reasonable teaching materials,increas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eaching,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Innovation capability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75年第一届招生,1997年国家专业调整时取消,2004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山西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恢复招生。作为目前山西省高校中惟一一个水资源类本科专业,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针对山西山丘区多、干旱缺水、污染严重、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及水循环系统严重破坏等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并且有机地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起来培养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取得了较大成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面对新形势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以及满足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工程创新人才需求紧迫的要求,有必要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已有学者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了诸如课程体系、实践等教学改革[1-8],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而山西省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从水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必须进一步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为我省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实习等环节来完成的,培养具有水文与水资 源、水与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水与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方面的勘察、设计、规划、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近年来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本科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和访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有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先开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后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总体上讲,这种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同期开课或课程顺序颠倒,造成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次序不清,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2)有的课程无法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学的有些杂乱。如《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后者属于专业课,两课程之间本应该有很好的递进关系,却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再如《水利工程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概论》,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而后者属于专业课,却把课程顺序颠倒了,将前者安排在第六学期,后者安排在第五学期。另外,对于所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属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前期《环境学》等基础课做铺垫,学生总体上感到该课程偏离本专业,对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
1.2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总体上比较符合教学规定,但也有个别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课程安排有点零乱。如同样为专业课的《水资源工程勘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分别由三位主讲教师进行授课,但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考虑不够,将《矿床水文地质学》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勘察》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矿床水文地质学》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由于前期《水资源工程勘察》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对《矿床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内容不好理解。这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的状况,已阻碍了学生对地下水专业知识的巩固,导致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1.3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上授课教师之间没有做好沟通,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没有进行适当的协调和删减,造成部分课程内容已由某一位老师前期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另一位老师后期又在课堂上进行重复讲解。如《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地表水勘察这一部分,包括水文测验、水文调查和水文实验等。再如《水文与工程物探》《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水文地质物探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多年来,由于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致使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文地质学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容易理解,但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就困难,这是因为学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演示实验、承压水模拟演示实验、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演示等实验,对地下水缺乏感性认识。再如《地下水动力学》,由于学生没有在实验室进行过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非饱和带水运动实验等实验,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学生虽然学了许多水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机会进行水文测验和水文实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降低了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或进一步深造的实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严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专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同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就业等为前提,科学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筛选符合当前教育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即包含地表水又兼顾地下水的特点,提出新形势条件下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新增课程
在确保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所设课程总门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本学科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两门课程在地表水勘察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可删除《水资源工程勘察》,新增《水文地质勘察》,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方法及最新的技术。考虑到目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年)的出版,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点、地下水环评人才短缺以及环评单位对地下水环评人员的迫切需求,可删除《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新增《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并把《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参考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为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考虑到《水文地质勘察》与《水文与工程物探》内容的重复以及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可删除《水文与工程物探》,新增《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使学生多掌握一项水文地质新技术,增强其未来应用同位素技术从事水文地质勘察的能力。
2.2 设置合理课程次序
为了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必须对不合理的课程次序进行相应调整,理顺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真正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此,把《土力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对《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把《水利工程经济学》安排在第五学期,《水利工程概论》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经济的基础上,对各项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把《水文地质勘察》安排在第六学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安排在第七学期,确保学生在前期掌握了《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后,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学》的调查评价方法。
2.3 课程内容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但课程教材更新却相对较慢,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改革,删除一些课程中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要突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深入浅出,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性的新视点,把原来分散的课程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区域尺度非均质性、断裂带渗透性、海洋―陆地界面处的地下水等内容,与学生分析和探讨这些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循环、水质和可持续性利用的影响。在《水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水文、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及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有机污染物的野外最有效的降解路径及强放射性废料的地质处置等内容,增强学生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自我创新能力。
2.4 选用合理教材
合理的教材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严格要求本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选用合理教材,必须是国家规划教材和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且教材名称与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一致或接近,对于未纳入国家教材计划的非正规教材或正规出版的书籍,严禁用做教材给学生使用,可作为课程参考书使用。通过选用合理教材,不仅避免课程知识交叉重复,而且能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山西省矿山开采对水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实际,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材建设,通过申请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下达的教材指标,组织主要骨干教师编写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兼容的《矿床水文地质学》《水文水利计算》等专业教材,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教材,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5 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实践性很强。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山西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整体水平落后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共建设有6个实验室,包括气候气象实验室、饱和与非饱和带水实验室、水文工程勘察实验室、水文实验室、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实验室、矿山水文地质实验室,并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使实验室能开设出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如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土壤入渗性能测量实验、浅层水流流速测量实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实验、承压水模拟实验、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地表水溶质迁移转化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等。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科研转化教学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和科研非常重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都从事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校基金、行业基金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诸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径流趋势预测、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土壤、水土保持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收录及他人参考引用。针对水文与水资源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提倡各位授课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通过科研转化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各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新增课程、设置合理课程次序、课程内容改革、选用合理教材、增加实验教学及科研转化教学。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5(1):56-58.
[2] 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4):127-129.
[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郭纯青,方荣杰,代俊锋.“三农”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4(11):60-62.
[6] 郭纯青,周蕊,代俊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83-85.
篇7
1牧户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牧户84户,按牧户天然草场、人工草料地、牲畜配置情况,其中,有草有地有畜户35户,有草无地有畜户22户,无草有地有畜户18户,无草无地有畜户3户,无草无地无畜户6户。
1.1牧户天然草场资源配置及利用情况在调查牧户中,有天然草场牧户占调查总牧户的67.9%,面积从14.67hm2到1958.27hm2不等,分为冬草场、春秋草场和夏草场三种,被调查的有草场牧民的户均草场面积为374.28hm2。对于天然草场的利用,20%的牧民为全年放牧,这部分为冬草场条件稍好,草质相对较好,未禁牧的草场,80%的牧民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而冷季定居点养殖中又有57.8%的会将25%~50%的牲畜放到冬草场放养。因此,实际全年放牧的比例达65%左右,只是其中20%为全年全部牲畜放牧,45%为暖季全部放牧,冷季25%-50%放牧。
1.2牧户人工草料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牧户中,有人工草料地户占63.1%,户均面积3hm2。对于有人工草料地户牧户,不同饲草料面积牧户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0.67hm2以下占11.3%;0.73~3.33hm2占73.6%;3.4~8.67hm2占15.1%。通过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牧户中有63.1%的牧户有人工草料地,但在有草料地牧户中63%的牧户将地外包出去,而不是自己种植。而在牧户人工草料地中,不管是外包还是自种,完全种植苜蓿等饲草的为0%,20%~50%种植苜蓿等饲草的占35%,80%以上的牧户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打瓜、油葵经济作物为主。
1.3牧户劳动力配置及投入情况分析在调查牧户中,家庭平均劳动力2.4人。而不同资源牧户家庭劳动力也有差异,其中,有草无地有畜户家庭平均劳动力最高,达2.9人,无草无地无畜户家庭平均占有劳动力稍低,为2.0人。具体见表1。不同资源牧户,其家庭劳动力数量不同,其畜牧业生产也不尽相同。其中,有草无地有畜户人均饲养牲畜量最高(96头只),这可能与牧户家庭无人工草料地,无法从事种植也生产,根据家庭劳动力和草场情况,养羊是其主要工作。其次为有草有地有畜户。具体见表2。
1.4牧户牲畜棚圈配置及利用情况
1.4.1牲畜棚圈配套情况牲畜棚圈是牧区生产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设施,不同资源牧户牲畜棚圈配置也不同,具体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无畜户中的无棚圈户占比最大,其次为无草无地有畜户,这两部分牧户大部分为分户或贫困户,因掏不起钱,政府按最低标准为这些户修建了住房,大多没有配套棚圈,因此棚圈配置率低。无草有地有畜户的棚圈配置率最高,这可能与无草有地户无法再从事放牧生产,畜牧业生产只能在定居点养殖,因此棚圈就是必须的基础设施,以前没有的,后来也都不断进行加盖,以满足生产需要。
1.4.2有棚圈牧户棚圈利用及需求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有棚圈牧户其牲畜棚圈面积不同,棚圈饲养密度也不同。具体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有畜户的棚圈能够满足调研户现有牲畜的棚圈需要,且有近1倍的养殖规模扩大空间,无草无地无畜户的棚圈为闲置状态,应采取措施租用给别人或开展养畜生产,提供棚圈的利用率;目前无草有地有畜户的牲畜与棚圈面积基本吻合,若要扩大生产,同时需扩大棚圈面积;有草有地有畜户的棚圈面积紧张,但基本能维持生产,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需扩大棚圈面积,有草无地有畜户的棚圈面积与养殖规模差距大,应引起注意,扩大棚圈面积。
1.4.3无棚圈牧户牲畜养殖及棚圈需求情况(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在无棚圈户中,有草有地有畜户的现有养殖规模最大,目前,这部分牧户仍以放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定居点舍饲,需尽快配套棚圈建设;有草无地有畜户占无畜户比例最大,其牲畜养殖规模并不大,这部分牧户有草有畜,也是仍以放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定居点舍饲,需尽快配套棚圈建设;无草无地无畜户的无棚圈比例也较大,因为不养殖牲畜,所以对棚圈的需求不大,若其能实现劳动力转移,从事种植业、打工生产,则可不进行棚圈建设。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畜户大部分为分户或贫困户,其目前生产仍以代牧为主,若要真正实现其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配套棚圈建设,以满足生产需要。
2不同资源牧户畜牧业生产情况
2.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方式分析养殖方式的分类很多,包括放牧+补饲、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部分舍饲、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全舍饲、暖季放牧+冷季茬地放养+舍饲、全舍饲等多种。本研究从放牧和定居点养殖角度,将养殖方式分为全年放牧、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全年定居点养殖三种。关于冷季定居点部分舍饲、冷季定居点全舍饲、冷季茬地放养等方式在不同养殖方式生产情况分类下进行总体阐述。
2.1.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方式情况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天然草场、人工草料地、牲畜占有牧户,其养殖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资源牧户不同养殖方式情况及占比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有畜户的养殖方式大部分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冷季利用居点周围的饲草料开展茬地短期放养+舍饲;有草无地有畜户则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和全年放牧各占50%,这与其定居点缺乏草料地,定居点舍饲养羊成本高,因此仍有50%选择全年放牧;无草有地有畜户则89.5%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利用定居点草料地茬地放养+舍饲养殖,无草无地有畜户则66.7%的为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暖季放牧主要为找亲戚或邻居代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则大部分外购邻居的草料进行舍饲或周围农田茬地放养;无草无地有畜户有33.3%选择全年放牧(代牧),因其定居无草料地,冷季定居养殖成本高,因此选择全年找人代牧。无草无地无畜户则不存在放牧和定居点养殖。
2.1.2不同养殖方式具体生产情况
2.1.2.1全年放牧通过调查发现,在全年放牧户中,92%的牧户均进行冷季补饲,按补饲时间分,补饲时间在3个月左右的占70%,时间为当年12-次年2月之间,其余30%的牧户根据草场植被情况进行2个月或6个月的补饲,补饲时间为当年11-次年4月之间。
2.1.2.2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暖季放牧时间:通过调查发现,91%牧户放牧时间为4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放牧时间6个月,9%的牧户放牧时间延长到11-12月份,后进入定居点养殖。冷季定居点养殖:分冷季定居点全部养殖和冷季定居点部分养殖两种。各部分所占比例见表7。在冷季定居点部分养殖牧户中,其定居点牲畜养殖数量占牧户全部牲畜数量的25%~50%不等,其中牛全部在定居点养殖,羊中老、弱、病、残和带羔母羊在定居点养殖,其余后备羊等进入天然草场(冬草场)开展放牧生产。在冷季定居点养殖中,利用定居点周围的农田、饲草料地茬地进行放养的牧户占68%,一般放养时间为10-12月份,后进行舍饲。
2.1.2.3全年定居点养殖在调研户中,开展全年定居点养殖生产的牧户仅为2.4%。主要为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定居时间长的牧户。其中,77.27%的牧户会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周围农田进行茬地放养。
2.2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按繁育情况分,养殖户的生产包括自繁自育、自繁自育+外购育肥两种。本研究进行了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的分析。
2.2.1不同资源牧户繁育生产情况由表8可以看出,除无草无地无畜户外,其余调研户均开展自繁自育生产,其中,无草无地有畜户100%为自繁自育生产,羊在定居点养殖;其它调研户能根据家庭饲草料地、牲畜情况,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生产,其中,有草有地户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生产较多,其多利用人工草料地的饲草料在冬季进行育肥生产。有草无地有畜户开展自繁自育+外购育肥的主要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因无地可种,劳动力闲置,利用圈舍进行外购育肥生产。
2.2.2繁育生产具体情况在本研究调研样本中,繁育生产户一般为有天然草场户,自繁自育+外购育肥户一般为有草场、有人工草料地和定居点棚圈面积较大户。在北疆繁育户中,93%的牧户选择的是本地羊,只有7%的牧户选择杂交羊或多胎羊养养殖,多胎羊主要集中在全舍饲牧户中,主要为天然草场禁牧或无天然草场牧户。而在繁育+外购育肥生产户中,育肥生产一般为9月底开始,主要在定居点育肥,牧民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或外购饲料进行育肥。而育肥羊的来源,大部分为本乡或本村邻居、亲戚等的羊,只有约10%的牧户从本县域内外乡或外县购羊。在南疆繁育户中,78%的牧户选择的是本地羊,22%的牧户选择杂交羊或多胎羊养养殖,多胎羊主要集中在定居时间长的全舍饲牧户中。而在繁育+外购育肥生产户中,外购育肥生产一般从9月底开始,主要在定居点育肥,牧民利用定居点人工草料地或外购饲料进行育肥。而育肥羊的来源,大为本乡,有28%的牧户从本县域内外乡或外县购羊。纯育肥户,9月份牲畜集中出栏季节一般为本县域内牧区,其它时间以北疆或青海、甘肃等内地外购为主。
2.3不同资源牧户养殖结构及出栏情况
2.3.1不同资源牧户养殖畜种结构(见表9)由表9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户饲养牛、羊及其它占比最大,其次为饲养羊,两者占比69.4%;按饲养牲畜种类,饲养一种牲畜的占36.1%,饲养其中两种牲畜的占27.7%,饲养牛、羊、其它动物三种牲畜占36.1%。有草无地有畜户饲养牛、羊及其它占比最大,其次为只饲养羊,两者占比77.2%;按饲养牲畜种类,饲养一种牲畜的占31.8%,饲养其中两种牲畜的占13.6%,饲养牛、羊、其它动物三种牲畜占54.5%。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牲畜户均为饲养牛、羊所占比例最大,以饲养两种牲畜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有草有地户以饲养牛羊为主,有草无地户以饲养牛、羊、其它动物占大多数,养殖畜种较多。无草无地户和无草有地户均以养羊和其它动物为主。
2.3.2不同资源牧户养殖品种结构按资源条件分,有草有地有畜户中,90%以上饲养的为本地羊,因大部分为天然草场放牧+冷季定居点养殖,天然草场放牧牲畜均为本地羊,只有部分在冷季开展育肥生产的会外购杂交羊、多胎羊;无草有地有畜户中34%饲养多胎羊、杂交羊,66%仍饲养本地羊,其中,找人代牧牧户,其仍以本地羊为主,部分牧户则利用定居点棚圈、饲草料地开展定居点繁育生产,但所占比例不大;无草无地有牲畜户79%饲养的为本地羊,因大部分找人代牧,因此仍以本地羊为主。
2.3.3不同资源牧户牲畜出栏情况(见表10)由表10可以看出,无草无地有畜户的出栏率较高,达97.8%,这与该部分牧户多为贫困户,羊作为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年的羊除过淘汰羊补充外,大部分会根据家庭经济需要卖掉,因此出栏率相对较高;而在出栏牲畜中,商品率相对较低,这应与该部分牧户以让亲戚代牧为主,羊要给亲戚分几个吃,因此虽然出栏率高,但商品率地。有草有地有畜户的出栏率为70.2%,相对其他资源牧户稍高,这与这部分牧户多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进入定居点前,大部分牲畜会出栏有关,以减少冬季养殖成本;有草无地有畜户和无草有地有畜户的出栏率均在50%以下,通过调研发现,该部分牧户多为分户,父母或兄弟有地,其羊让父母或兄弟代牧,除非特别需要,一般当年羔子会用来扩群,因此出栏率地,而这两部分牧户让父母或亲戚代牧,也要给父母或亲戚几只羊吃,因此出栏中商品率低。
2.4不同资源牧户规模化养殖情况(见表11)由表11可以看出,在有草有地有畜户中,51~200头(只)养殖规模占比最大(占67%),有草无地有畜户中51~200只和500只以上占比较大(各占32%),无草有地有畜户1~50只养殖规模占比较大(占65%);无草无地有牲畜户1~50只养殖规模占100%。由此可以看出,无草有地有畜户和无草无地有牲畜户因受草料地资源限制,牲畜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以1~50只为主。
3牧民对生产的满意度及生产意愿调查分析
3.1牧民对当前生产的满意度分析(见表12)通过对牧民对当前畜牧业生产的满意度调查来看,46.4%的牧民很满意,16.7%的牧民基本满意,有36.9%的牧民认识到当前的生产不合理。由此可见,虽然牧民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但由于天然草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也使得他们了解到超载过牧行为是导致天然草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当前的生产是不合理的。
3.2生产意愿对牧民生产意愿的调查情况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47.44%的牧民希望扩大生产规模,19.23%的希望运用实用技术,发展杂交、多胎肉羊生产,成为养殖带头人,20.51%的牧民希望在牧区开展信息服务,当经济人,7.69%的牧民希望开展育肥生产,23.08%的牧户受劳动力限制,希望找人代牧,增加雇工。由此可以看出,牧民对自己的生产是有一定的认知、规划和判断的,对好的生产方式是有一定接受力的。
4不同资源牧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
在广大牧区,天然草场、牲畜、人工草料地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畜牧业发展命脉。但在牧区,不同牧户其生产资料的配置却是截然不同,因此在新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资源牧户的畜牧业生产转型问题;应分门别类,分类指导,不同资源牧户应有不同的转型发展建议。以下将针对不同资源牧户进行畜牧业生产转型的探讨。
4.1有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有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户,多为牧区中的畜牧业生产大户,其大多生产资料富足、生产条件优越、生活富裕户,在劳动力资源利用上,多采取自家牲畜雇人放牧,家里年轻人则出去打工或当经济人等从事其它工作。这些牧户大多思想进步,对自己的畜牧业生产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生产转型意识强。因此,可根据家庭劳动力情况,对于其中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可鼓励其进行人工草料地的自种,进行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开展繁育和育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向家庭牧场方向发展;对于无富余劳动力的牧户,可继续雇人放牧或自己放牧,由现在的放牧为主向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转变。
4.2有草场、无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有草场、无牲畜、有人工草料户,一部分为家庭无富余劳动力的老年人家庭牧户,其草场多为子女或亲戚使用,人工草料地多外包出去,因受劳动力限制,此类牧户可引导其将草场、人工草料地入股草畜联营合作社等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加收入。另一部分则是以前为有牲畜牧户,但因家里有病人、小孩上学、家庭困难等原因,将自己的牲畜出售后一直无力购买而变为无牲畜户,其家庭大多有一定的富余劳动力,目前从事代牧生产。对此类牧户,可鼓励发展大户带小户模式(和静县)或通过项目形式为其提供牲畜或牲畜贷款,鼓励其利用自己的人工草料地、天然草场发展生产,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促进畜牧业生产并提高自家草场、人工草料地等资源的利用率。
4.3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无草场、有牲畜、有人工草料户,多为草场承包到户后成家并与分母分家分出来的年轻户,这些户大多从父母家庭分出来时分到了一定的牲畜,并享受了牧民定居政策,配套了人工草料地。这部分牧户多为年轻牧户,家庭有富余劳动力、思想进步、多元化生产意识强,目前大多就近从事打工生产,牲畜找人代牧。基于此,可鼓励其在定居点利用自家或流转邻居的人工草料地开展种植业生产,提高种植水平,同时可在定居点开展育肥和特色养殖,若有富余劳动力,可进行短期打零工或外出务工。
4.4无草场、有牲畜、无人工草料地户畜牧业生产转型探讨无草场、有牲畜、无人工草料户,为分家分出来的年轻户或贫困户,家庭牲畜不多,牲畜找人代牧,自己则多进行打工生产,根据意愿,可鼓励其在定居点开展繁育、育肥生产或特色养殖。若不愿意从事畜牧业的,可促进其外出打工,转产其它产业。
篇8
【关键词】产业转移 市场作用 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体现。而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产业转移的同质化较为明显、中西部存在对部分产业承接后不建设的现象等,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时代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在较长时期仍占关键地位。从我国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基本饱和,未来对外辐射扩散还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散为其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契机。因而对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承接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不断增多。资本、技术要素的集聚,能吸引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进来。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本要素汇集能力不断提高,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能力也逐步被挖掘出来。依托土地、人力、物力成本优势,中西部对东部地区乃至国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转移将继续不断增多。
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西移将继续持续。随着中部、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对碳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这类产业的过剩产能将逐步考虑向西转移。
集群式的转移方式日益成为主流。以往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大多为少数企业单独转移的零散式转移方式,而随着区域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集群功能日益强大,企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相关企业抱团转移的集群式转移方式,则日益成为主流。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
从区域产业转移的空间关系表现可以看出,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一种在具有产业势差的条件下,不断通过“推”和“拉”两种作用力,而转化为产业转移的动能,是一种区域之间产业的势能差向动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成本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存在成本势差,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条件。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企业要继续获得充足利润空间,就可能要考虑转移到成本洼地,以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产业转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产业转出区而言往往较为落后,但正是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形成了这些区域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洼地优势,可以为企业的转入提供重要的低要素成本支撑。
第二,市场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在不同的区域,市场规模也往往存在差异。对于大部分产业而言,所在地的市场规模是影响该产业竞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从内在机理看,一个产业倾向于转移到市场规模大或者市场发展潜力好的地区,依托市场势差不断接近消费者,抢占市场。之前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产业向东部转移,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东部强大的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
第三,产业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势差主要指区域间一个产业因不同环节的发展差距而形成的产业发展水平差距。随着区域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部分市场承受能力差的产业链低端环节迫切需要被转出。而承接区域往往处于该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本地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有利于转出产业缓解竞争压力,并与转入区域关联产业形成产业协作,整合资源优势。
第四,技术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势差,既包含了区域间整体研发技术能力的势差,也包含了区域间某种特定产业或产业链上环节的技术势差。对于产业转出区域而言,产业转出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承接产业转移,则有助于提升承接地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
第五,经济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的规律是从经济发达区域转向欠发达区域,这就是经济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结果。随着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发地区的产业提升空间越来越小,而后发地区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同时,也尚有大量的经济增长空间,因此极有可能作为先发地区产业转出的重要承接之地。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政策的优化思考
在新的发展环境与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应把握好其内在机理,主动发挥市场作用,并做好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服务工作,共同推进区域产业实现有利、有序转移。
遵循产业转移内在机理,引导构建开放的和市场化竞争机制。从五大势差内在推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可以看出,我国区域之间之所以会不断发生产业转移,最根本还在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完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机制,就应遵循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即在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优化政策机制。应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将合理的权力留给市场,以开放、市场化的视野制定区域产业转移政策,合理遏制政府越界行为,淡化政府强制行为,进一步实现以“市场之手”引导产业转移。
重塑地方政府新形象,完善政府的服务协调功能。当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收益”的原则。政府既要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政策,又要重塑政府的新形象,强化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服务,将政府的“控制―强制”职能转化为“服务―激励”职能。在政府与市场协调下实现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去城市缓解交通、科研、教育与社保等压力,有利于转进来城市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实现多区域的均衡化发展。可积极探索由政府牵头搭建跨区域产业转移平台,依托平台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协调等功能。
甄别产业类型,完善产业准入机制。区域产业转移不能盲目实施,有些产业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但是也可能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要有效甄别产业类型,绝不允许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入,违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区域产业转移必须甄别产业,完善区域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转变传统的“GDP政绩观”,采取科学的“绿色GDP”作为衡量标准,实现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地方也应加快制定产业承接的指导性目录,确定多元化的指导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并完善对承接产I的培育机制。
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提高承接产业地区的软硬件水平。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强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是否进行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一是承接企业要引入社会资本,以公私合作方式,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为转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三是要改善教育机制,注重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构建一个产业转入、转出的分工体系,保障转入区域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作者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成祖松:《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引导路径》,《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篇9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也应不断提升。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美语教材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对比英文原版教材和国内选编教材的差异,提出教材选择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专业英语;人力资源管理;教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率先将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8年全国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接近300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融入到国际化的合作与竞争之中。为了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的需要,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具有较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有助于学生学习国外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增加学生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背景的理解。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的具体目的是:(1)使学生基本具备阅读人力资源管理英文原版教材的能力I(2)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英文书面写作表达自己的专业观点I(3)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英一汉互译方法I(4)使学生能够就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英语听说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口头表达的情境性。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用英语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忽略了真实场景的对话模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工作情境紧密结合,在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应强化招聘面试(jobinterview)、绩效沟通(appraisalinterview)等一些实际场景的对话设计。
第二,注重英汉互译的准确性。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专业领域内的沟通交流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因此必须注重英汉互译的准确性。例如,“affirmativeaction”有些教材译成“反优先雇佣行动”,不符合国内通用的表达习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沟通上的不便,翻译成“就业歧视补救行动”相对更好。
第三,提高书面写作的实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到具体的文书操作表格的设计和制作,例如,工作描述(jobdescription),求职简历(resume),考核量表(appraisalforms)等都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和表达习惯。如果专业英语按照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通用写作能力,则与专业工作的实际要求不符。
2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第二类是国内选编的教材。两类教材在编写目的、编写形式和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1英文原版教材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较早将国外经济管理类教材引入国内,其中涉及到部分英文版人力资源管理教科书。这些教材的主要优点是:(1)使人们能够全面、系统的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理论框架。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I(2)专业术语的表达更加地道,便于“原汁原味”的获取国外学术信息。尽享原著作者思想的真实表达I(3)丰富的国外本土案例资源可以帮助国内学者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的管理差异;(4)熟悉国外教材人性化的编写风格,便于更好的进行信息检索和查阅。但英文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内容过于庞杂,信息容量过大,需要大量时间阅读。不利于有效消化吸收;(2)受一些习惯表达的影响,一些单词的非常规用法及较少出现的生僻词词义理解困难,对读者英语水平要求较高。(3)原版教材价格较贵,超过普通家庭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2.2国内选编教材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组织编写了一些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这些教材的取材往往来自国外原版教材,但在篇章结构上做了一些修改、调整和删减,其主要优点是:(1)章节脉络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便于理解;(2)篇幅长度适中,生僻词汇大大减少,读者阅读压力相对较小;(3)部分教材配合一定的中文解释,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后习题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足之处是:(1)大部分国内专业英语教材更多的偏向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2)注重管理原理的介绍和阐述,缺乏情景性案例,尤其是特定工作场合下的情景对话I(3)一些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操作表格、图例、文书样本较少涉及。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依据
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进行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尤其是进人外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英语基础。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时。可考虑如下因素;
(1)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学科基础,能够从事企业的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具体实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因此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材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意义,尽可能附有一些操作性的范例,使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英语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不是“重语言、轻技能”,“会说不会做”。
(2)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来讲,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也应该以此为准。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基础语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因此,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不折不扣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考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商务 创业教育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电子商务低成本、低门槛,利用电子商务起步创业,可以有效提高创业成功率,高职院校结合电子商务的普及,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现状
现如今,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淘宝网、易趣网等网站开设网店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创业的主要手段,许多媒体也报道过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网络创业电子商务低成本、高效率,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电子商务创业更加容易成功。因此,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更加显得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还是重视不足,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在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还是非常有限的,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部分高职院校只关心理论知识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完成,因此,许多学生不能够理解创业的内涵,这种教育理念不利于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全都自主创业,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
二、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例如开设“电子商务创业实训”“网上零售”“网上创业”等,将网上创业与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重心放到培养学生“创业、创造、创新”意识和能力上来,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水平,培养高素质创业技术人才,推进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风险意识、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合作意识,自主创业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学生才能够自主创业,适应社会发展。另外,对于学生创业意志的培养更加关键,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对于自主创业有心理压力,有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意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业意志与自我创业的能力,以克服由于自我怀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创业意志。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将创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电子商务创业理论机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结合所学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以及创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强化,通过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将中小企业需要解决的网上贸易、网站建设等课程相关的实践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第三,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选定的问题,提出完成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实施于实践。通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让学生的网络营销及推广能力、竞争对手分析能力、行业分析能力、经营策略能力、市场意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建立校内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基本的场所和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吸引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来此创业,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更快成长。高职院校可以成立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例如“电子商务应用外包工作室”“网络自主创业工作室”“创新理财工作室”等,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组织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在工作室的各类项目中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还可以建设“大学生网上创业园”,使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平台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学生在进行网络营销实战和商品交易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提高了网上创业能力,并有效地实现了网上创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创业教育,首先,可以邀请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家、成功人士、专家来校进行创业讲座,这些人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具有可借鉴性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另外,还可以开展创业大赛,例如:网上创业大赛以及创业方案设计大赛等,第二课堂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
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利用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网上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迈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军.杨晔.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运行研究.价值工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