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

篇1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篇2

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旅游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重任,旅游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文化旅游将会与探险旅游、运动旅游等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为条件、科学发展,既是进一步把宜宾建设成为旅游强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宜宾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宜宾文化旅游“软实力”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本身也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活动,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到地方民族文化,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地方民族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活动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市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既是加强宜宾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方式。

(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优化和升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人们更多的要求参与到旅游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品位有较高的要求。而宜宾目前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简单性的产品占主导地位,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高品位旅游纪念品,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等高端旅游产品。与文化产业融合,经过其渗透及辐射,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和指导旅游,使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文化创意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同时为旅游者创造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潮流和时尚新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功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有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不仅会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而且会增加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和体验时间,游客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旅游目的的感情,从而愿意继续在当地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和购物等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四)有利于设计开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一直是宜宾旅游的软肋,宜宾旅游纪念品品种少,产品雷同,设计、制作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旅游纪念品是消费弹性较大的商品,文旅融合有利于深度开发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品质精良的旅游纪念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才能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建设了一批体现地方文化的旅游景点。宜宾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有兴文石海苗文化博物馆、竹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真武山道教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有机地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在其建筑、布局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二)培育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节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畴,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活动,节庆旅游可以使旅游者在精神上获得享受和营养,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宜宾比较成功地推出了一些旅游节庆活动,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龙舟节、兴文高桩、农家“转转会”、兴文苗族花山节等,都是宜宾地方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较好的节庆活动。

(三)推出了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宜宾将重点推出能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酒文化旅游线:以五粮液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中心,加快中国五粮液酒文化特色街区、流杯池酒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形成中国酒文化旅游线;二是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以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李庄、南溪、江安、龙华为依托,形成名城古镇文化风情旅游线;三是“五尺道”寻幽探秘旅游线:以翠屏区为起点,连接高县、珙县、筠连三县形成“五尺道”探险考古旅游线;四是红色主题旅游线:以、赵一曼、余泽鸿、李硕勋、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等革命先烈的故(旧)居、纪念馆为中心,打造宜宾红色主题旅游线。这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推出,是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

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少。宜宾市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开发成熟的旅游产品主要以浅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为主,景区基本是单一靠门票过日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不适应多层次的游客不同需求,景区体验性差、“回头客”少。旅游消费以吃住行为主,制约旅游产业链延伸。

(二)部分景区可进入性差,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宜宾市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较边远的县镇境内,如“五尺道”文化资源、赵一曼烈士故居等。这些景点交通建设滞后,影响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又如珙县的人故里是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该景点的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可进入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发展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缺乏文旅融合整体规划,整体宣传和整体营销。搞好规划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目前,宜宾还缺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进一步的整体宣传和营销就无法到位。如围绕“酒”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目前就酒类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做得很好,但如何把“酒文化”融入“酒产业、酒产品”进行文化旅游的深度规划、开发、宣传和营销,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项目。

(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文化旅游产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就不能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目前来看,宜宾旅游人才储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人才缺乏和创新力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

(一)转变观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转变观念是实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发展模式,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二者的融合,加快形成文化旅游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景点由“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在实践中,我们以旅游业为载体,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将其作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推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将其作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推进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将其作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十二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壮旅”的战略布署,宜宾市旅游局已完成全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转变观念,把发展旅游业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旅游发展,提升宜宾旅游的品位和文化内涵,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产品高端化,推动产品创新和升级。

(二)体制创新,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活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文化和旅游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不同部门和各行业的有效合作与协调。在对文化、旅游企业管理方面,改变多头管理模式,精简文化、旅游企业创立时的审批环节,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二是坚持规划引领。要按照大旅游的范畴编制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坚持文化与旅游“互通有无、互为利用、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思路,高效配置资源,合力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使文物保护、交通旅游、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是狠抓体制机制创新。在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组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将文艺团体、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加快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好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增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控手段,发展旅游行业协会,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文化旅游的合力。

(三)市场运作,突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瓶颈。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实现文化旅游投资从政府主导向多元投资和多方建设转变。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制定并完善“鼓励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不断加大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二是成立宜宾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公司。以文化旅游重大项目投资、贷款融资担保、产权产品评估交易为主要职能和运营手段,通过资本撬动、项目带动、市场运作,推动文化旅游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资源整合重组、规模经营,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立足宜宾、面向全国甚至上市融资的文化旅游产业融资平台和战略投资主体。三是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扶持鼓励改制职工、名家能人、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

(四)整合资源,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文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因子与文化因子相融合的集中表现。任何一个旅游项目的远近闻名和常兴不衰,固然有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但品牌文化的建设或包装,则是旅游产品“好景不怕路途远”的重要原因。企业和产品是品牌的载体,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品味,对于任何一种品牌文化建设来说,都必须集中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六种资源要素的优势,精心打造敢为人先和天下先的品牌文化。 这些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品牌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中国宜宾酒圣节、蜀南竹海春笋节、南溪豆腐干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虽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其节庆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氛围仍然还比较淡薄,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相关配套设施未完全到位。品牌文化建设意在品牌,重在文化,因为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底蕴和灵魂。宜宾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白酒之所以叫“五粮液”,如此等等,均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如对酒文化的开发及品牌文化建设,必须了解酒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品牌文化贵在创新,重在升华,关键在于文化创意。一般企业及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是如此,文化旅游业的品牌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推进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建设。

篇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作为灵魂,文化的传承需要旅游产业作为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达到共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欢迎查阅。

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落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体工作思路,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突破,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实现2023年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值“双千亿”和增加值占比超过6%的目标,特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文化旅游顶层设计

成立以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的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岳阳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推动文化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深度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重要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形成部门联动、市县协同合力;强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规划、项目进行论证和把关。(牵头责任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二、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发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引领作用,把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点抓好岳阳楼-君山岛、南湖风景区、张谷英村、屈子文化园、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天岳幕阜山等重点景区(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洞庭湖博物馆、洞庭湖旅游母港、龙山生态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洞庭湖国际公馆度假酒店、福朋喜来登酒店、悦榕庄酒店、阿波罗温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级旅游饭店创建和提质升级。支持岳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老铺黄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宝精密(岳阳)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一批上规模的文旅装备产业项目,打造一台有影响的大型实景演出或影视作品。(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发挥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的观光休闲旅游作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依托G240沿线乡村美景、美食及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G240沿线农旅结合示范带。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以生产场景、科研与产品、企业文化与管理经验等资源为依托,打造城陵矶港区、食品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示范点。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探险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飞行、极限运动等体育运动,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等新业态融合,积极推进养生谷、生态酒店、民宿等建设,发展生态健康旅游产业。(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文旅广电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市县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开通主要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线路;推进景区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动“厕所革命”。开发岳阳本地江鲜湖鲜、风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饮,推动各县市区建设美食(夜市)街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动市县完成公共图书馆、博物(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提质;建设方便阅读和体验的文化休闲区。(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广电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整合资源,打造“天下洞庭·乐游岳阳”旅游品牌,推广岳阳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在车站、码头、机场和高铁、高速公路沿线等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运用新媒体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着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打造岳阳民俗文化节、君山爱情文化节、汨罗国际龙舟节、元宵长乐故事会、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小龙虾博览会、岳阳国际生态马拉松、中国(平江)康养休闲避暑节等品牌。重点推出洞庭生态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立环洞庭湖旅游联盟、湘鄂赣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协作区等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

规划打造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引导支持一批有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全省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入园聚集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创意设计、高端印刷、文博会展、传媒影视、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康体养生等业态。鼓励各县市区推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广电局)

七、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全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岳州窑、岳州扇、汨罗龙舟、岳阳楼文创产品等工艺美术品,打造岳阳黄茶、岳阳小龙虾、平江酱干、十三村酱菜、长乐甜酒、汨罗粽子、华容芥菜、临湘浮标等特色品牌。鼓励开发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强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支持企业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和研发基地。举办市级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单位:市商务粮食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八、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旅游专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努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聘请高等院校专家学者担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顾问。注重发现和挖掘民间艺术人才,给予民间艺术人才以保护和支持。(牵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九、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产融基金和文化旅游引导资金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2019年,市财政预算新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旅游发展公司应重点支持全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银企合作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企业专场银企对接会,推进银企联姻。健全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中央、省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市文旅广电局、市旅游发展公司)

篇4

【关键词】文化 生态旅游 梁平县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跨行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践,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按照重庆市功能区划分,梁平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1)资源丰厚。一是人杰地灵,名流辈出。前有“庄周读书”、“陈抟修道”的传说遗迹,后有范成大、陆游抒怀诗篇,更有来知德、破山海明、竹禅等乡贤熏染后学。二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梁山灯戏、梁平竹帘、木版年画、癞子锣鼓、抬儿调等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5项,市级项目26项,总数居全国区县第一。三是饮食文化不胜枚举。有张鸭子、袁驿豆干、奕虹豆筋和中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山柚等。

(2)风光优美。梁平境内主要有双桂堂、观音竹海、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双桂堂景区是以双桂堂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观音竹海拥有约20万亩原生态竹林,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还有“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全国四大蟠龙洞”之一的蟠龙洞、第四纪冰川遗址等20多个景点。

(3)体系完备。一是按照“城市即生态旅游”、“景城合一”的理念,将新城区打造为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双桂湖城市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为城市典范之作。二是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生态旅游度假村、农家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食宿接待体系。三是以生态旅游业支撑特色风情集镇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编制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拟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0家,建成特色餐饮店10家。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区规划建设非遗展演馆,在城市建设、景区打造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不断研发文化新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另外,梁平内部环境优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梁平也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办法不多、缺乏精品、模式单一和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探析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有专家说,“生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如何结合梁平现状,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呢?

(1)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包装、升级,使无形的文化底蕴有形化、场景化,让游客在细节的体验中固化某些文化特征,有回味的空间,有离别的思念。同时要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比如,把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竹帘、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景区资源、生态旅游线路整合,构建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村模式、遗产公园模式、旅游节庆模式、舞台演出模式、手工艺制作模式、旅游商品模式等,切实融入三峡黄金旅游的精品线路,推动梁平旅游由“过境游”向“目的游”转变。

(2)以景观为基础,营造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打造环境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各区县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梁平应立足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拓展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资源,要高标准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馆、破山竹禅纪念馆、来知德纪念馆等“文化六馆”,增强文化硬实力;要高起点策划、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景点景区,把双桂湖、双桂堂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把百里竹海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及露营基地,并加大创意力度,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竹阵迷宫、世界最长的竹海栈道、世界最长的竹海画廊、国内最大的中医养老社区等,努力营造自然、野奢、“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旅游规划;融合;策略

城市旅游是近年来在城市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种休闲和游玩活动。城市规划的地点是城市,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吸引游客,从而能够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旅游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为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提供新的旅游方式。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旅游规划是密切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旅游规划同时受到城市规划的调节。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规划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对两者的融合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不仅具有相同之处,而且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特性

城市旅游规划和传统的旅游规划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旅游规划的吸引具有整体性的优势。传统的旅游规划主要是依靠风景区的城市旅游规划的吸引游客,而城市旅游规划需要评价城市的整体优势来吸引一些游客,城市旅游规划的主要吸引优势是城市的自然文化遗产、城市的经济、政治、科技、信息等要素,并且凭借其良好的城市环境、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和设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形象综合作用来提高城市旅游业的吸引力。

(2)城市旅游规划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城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深渊的意义,城市的这些优势使城市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特征和传统的旅游规划不同,传统的旅游规划仅仅是对单一的海滨度假旅游或者山河湖泊的游玩进行规划,而城市旅游规划除了对传统旅游规划的对象进行规划以外,还需要有效地规划城市可以为游客提供的商场购物、生态环境、商务、会议以及度假等更多的旅游功能。

(3)城市旅游规划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统一性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旅游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城市居民不仅属于城市的旅游者,而且承担着城市旅游的接待职责;其次,城市旅游的客体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对象不仅城市旅游的场所,而且是旅游城市的主要游客的主要提供场所,从而体现了旅游客体的统一性。

(4)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的特点,城市旅游的对象具有整体性的优势,同时城市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说明城市旅游活动需要体现参与性的特点。

2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城市环境主要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部分,软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的经济、文化等要素,硬环境主要包括城市所包含的物质要素。城市规划的内同主要根据某时期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且能够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从而使有效地整合城市空间的功能。城市规划主要有两个阶段,分别是整体规划和严密的规划。严密的规划主要包括修建性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研究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研究城市。宏观城市规划从区域的角度把城市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观城市规划主要把城市当作由一些区形成的整体;微观城市规划主要的对象是建筑和公共空间形成的立体空间。

3 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特定空间内实体性控制和建设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宏观调控制,从而能够促进城市有效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进而能够提高城市的总体效益。城市规划的最后成果是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能够保障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特定经济机构内的发展规划,尽管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能够有效地调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城市旅游业的依托性和关联性限制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因此城市旅游规划应该依靠控制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来提供相应的支持,从而能够确定城市旅游的发展目的,并且能够合理地利用旅游土地,促进旅游业和城市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

城市旅游区规划属于普通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城市旅游区为规划对象,其主要功能是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管理城市旅游区。城市旅游区可以为城市旅游提供一个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区规划的目的相同,就是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的顺利发展,但是在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城市旅游规划应该根据城市规划确定城市旅游区的发展发向,城市旅游区规划应该通过城市旅游区规划来实现。

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据城市旅游产生发展来确定相应的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的内容应该主要体现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并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和市场需要,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城市改造以及城市设计,城市旅游规划不仅包括了城市规划的内容,还包括城市的形象,例如,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滨水景观、休闲娱乐设施、商务活动中心、文体场所、旅游商业街的设计和建设等。

4 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融合的对策

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性质各有不同,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属于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基本一致,并不矛盾,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并且能够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两者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城市旅游规划主要强调城市的对外服务作用,但是城市规划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城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可以能够有利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一个产业规划,一些情况下反映出城市旅游业和其产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旅游业和工业产生冲突,用地和种植业产生冲突。可以通过编制合理的规划来协调这些冲突,确保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在规模和布局上保持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融合。

5 结论

城市旅游规划应该和城市规划实现有效的融合,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融合能够改变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通常情况下,不能导致城市规划的较大改动,仅仅是内部细节上的调整,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效融合能够有利于弥补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旅游业发展问题上考虑的欠缺,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酒店服务的融合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需求是酒店服务的最终目标。因为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方面的需求,所以酒店服务就要配备多角度的设施来满足客人的需求,通过管理来调控这些设备的硬件措施。此外,酒店需要将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酒店的设施设备,通过对外营销的手段进行推销,将酒店的高服务水平向客人展示出来。酒店服务在将创新理念融入管理活动中时,需要将酒店的内部管理和对外营销结合起来,推动酒店更好地经营与发展下去。

(二)酒店信息的融合创新。目前酒店行业的主要收入是依靠旅游行业。游客在到达旅游景点后,或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旅游计划时,可能会发现准备好的资料和现实情况相差很大,此时游客迫切渴望获取到相关的信息资源,对此,酒店就可以给游客提供具体信息。当然这些信息必须要确保准确性,让游客在下一步的旅游有所收获。酒店通过为游客提供可靠消息,帮助自身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促进酒店管理手段成功实现融合创新。

(三)游客文化的融合创新。酒店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要以旅游业为主,而且酒店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既可以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酒店的文化氛围。比如:北京的汉庭酒店在设计上就体现出来很强烈的文化气息,每个房间都放有很多种类的文化书籍,在游客游玩结束回酒店休息的时候可以补充点精神食粮,从而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

二、促进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我国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酒店管理提出有效的融合创新措施,促进酒店在管理和运营方面的稳定发展,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

(一)建立人员管理制度。目前的酒店管理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和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建立明确的人员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就是要注重员工的民主和自主意识,以此强化酒店的指挥和协调等管理职能。而人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将员工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人才的管理创新方面,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制度规范和调整工资这种运营模式,建力新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员工的晋升规划。通过规划这种明确的管理制度,使酒店的工作人员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充满希望,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晋升规划过程,要考虑到岗位的任务的实际需求,不能频繁地调离旧员工和更换新员工,以此保证员工能够对工作尽职尽责,实现酒店运营的人性化管理。晋升规划时还要根据员工自身的才能为其提供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建立人才培训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酒店管理者只有重视人才培训规划,才能推动酒店获得更大的发展。建立人才培训规划时,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为酒店各部门岗位提供足够的人才。

(二)注重酒店文化的建设。酒店文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客户对酒店的满意程度和信誉评价。目前,酒店在文化建设规模上有一定的约束,但是酒店文化建设理念的底蕴却非常深厚,所以酒店文化的建设,在酒店管理融合创新上不仅代表酒店的形象,还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注重酒店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进行工作人员文化建设,提高酒店全体员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念,为客户营造出具有文化气息的环境;其次要寻求合适的酒店管理理念,让这种理念文化和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相结合,促进酒店的发展。

(三)进行连锁服务融合。酒店行业规模性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连锁服务。而网络文化在连锁服务中又是最主要的一种,酒店要想给客人提高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就需要依靠网络文化的力量,对酒店进行网络连锁融合管理。其中,网络连锁融合管理就是指:借助互联网,与餐饮界和旅行社进行联网,从而保证信息更准确、更可靠。有时也需要借助小型的联网方式,为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比如导游咨询以及汽车出租等小企业。酒店通过借助互联网加强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才能更有效的实现连锁服务融合。

(四)全方位的酒店管理措施。全方位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是以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而管理建设制度的最终目标,就是得到客户的满意,根据客户的满意程度来评判酒店的管理服务质量,所以

全方位的酒店管理融合创新的宗旨就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了保证客户的满意,就需要酒店在管理方面多积累管理经验,并根据现代化酒店的管理模式,对酒店的具体细节进行创新融合,促进酒店的创新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酒店管理融合创新措施的质量,为酒店的稳定运营提供保障。

三、总结

篇7

让更多“圈外人”参与进来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表示,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不仅带来旅游边界拓展,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境内旅游到丝路旅游,而且还带来广泛发展机遇,将旅游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必将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同时还带来新的观念思想,将使更多的“圈外人”参与进来,从经济产业的角度影响市场主体的感官和思维,从社会领域深刻影响公民的旅游观念与行为。

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范业正认为,这是落实全域旅游战略思路的体现,是通过全域旅游带动全域综合发展,对“十三五”期间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范业正表示,旅游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了城市休闲空间,构建了城市游憩功能;科技、人文、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了休闲农业科技化、特色化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休闲业态,提高了农业经济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使得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以及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是养生度假旅游产品与产业的重要升级;老年旅游专项规划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是迎接老年化时代到来的前瞻性工作;研学旅游的推行与游学联盟的成立,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201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联合有关部门陆续了《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多项旅游政策。白长虹认为,这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大力推进“旅游+”融合的具体举措,从旅游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技术支撑。

关于未来如何深入实施“旅游+”,白长虹建议,要把握“四个着力点”,将旅游发展进一步融入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和“新五化”并举布局,渗透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及各领域建设。同时,支持引导“互联网+旅游”新业态,要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的智慧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

“高频带低频”

《规划》提出:“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列举了产品创新方向:精品景区、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海洋及滨水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

对于《规划》中提到的“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推动精品景^建设,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作为最重要的观光旅游产品载体,景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A级景区标准在大众旅游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建议,除继续通过暗访复核等方式加强监管外,还要加快出台旅游景区管理相关办法,对景区整改、降级、摘牌等做出规范性要求,加强对景区在线旅游品牌监管,强化对景区资源、景观质量评价方面的复核与监管。

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周玲强看来,传统景区以观光为主,以门票为主要盈利手段,游客走马观花、短暂停留,现在强调做精品景区,就要突破这种模式。如何突破?应增加互动和体验。以大量人文类景区为例,游客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异,标准化讲解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景区可通过交互式智慧解说系统满足游客需求。

《规划》提出,大力开发温泉、冰雪、滨海、海岛、山地、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从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的对比中,可以更好地认识、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周玲强认为,一般情况下,观光旅游追求景观差异、文化差异,追求价值碰撞、心灵震撼,常常是远距离的、低频次的、猎奇式的旅游;休闲度假追求的是价值交互、文化认同,追求的是深入体验、心灵休憩,常常是相对短距离、多频次、重复性的旅游。如美国人休闲度假一般到加勒比,欧洲人一般到地中海,往往有一定的忠诚度。各地可以根据差异进行产品定位和开发。

“此次《规划》提出的‘国民度假地’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新提法。”厉新建说,要充分重视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发展,尤其要重视低收入阶层的休闲度假需求以及度假资源有限造成的市场压力。一方面,旅游法提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因此《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必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休闲度假需求;另一方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有必要在出境客源输出、资本流动、资源介入这三者衔接方面加快创新,在境外合适区域建设我国出境旅游的境外度假地,这将是解决资源压力、资本出口以及利润回流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厉新建认为,“《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后备箱行动、创客行动计划、合作社模式等举措,表明有关部门清晰地认识到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人才短板。”他说,引入外部创新创意资源、推行合作社模式,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有效解决好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高频带低频”问题,是提高乡村旅游效应的关键。

大众旅游新时代

《规划》明确指出“理念创新,构建旅游发展新模式”,重点提出“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对此,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就是观光旅游模式,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就是观光、度假、商务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模式。新的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如何降低制度成本,发挥政府配置资源、激励市场、改善供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提升旅游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随着许多地区逐步迈入多途径城镇化道路,吴必虎认为,原来以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和原则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转型要求。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领导型力量,在这些地区以旅游资源合理适度利用、旅游产品创新供给、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为引领性目标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物保护与规划等研制工作,将会越来越表现出显著的作用。“所谓‘新突破’,我认为更多应体现在制度、立法方面的适应性革新。”

“旅游业具有浓厚的多产业融合发展特色。特别是步入大众旅游新时代以及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表示,“十三五”期间,可从以下方面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第一,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创新整合力度,力促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符合“大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第二,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提升区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产物的发展创新;第三,提升旅游相关行业企业的创新整合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融合型的旅游发展企业,形成旅游产业各优势要素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戴斌J为,《规划》所呈现的“跳出狭义的旅游谋划广义的旅游”,本身就体现了旅游融合发展的特点。未来,还需深入研究旅游消费的需求,比如研究与散客化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消费特点;有效地引导市场;比如,通过政策、宏观数据等引导旅游投资从聚焦传统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转向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驱动;分类指导地方的旅游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篇8

一、基本情况

珍珠岩位于金城江区六甲镇旦村,1995年纳入广西风景名胜区,2015年金城江区委、区人民政府引进广西信地博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为珍珠岩生态旅游养生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168.27公顷,计划投资8亿元。集岩洞观光、亲水体闲、生态农业、户外拓展体验营等八项旅游养生体验区为一体融合洛甲壮族文化,逐步打造成为具康养和壮族风情特色的国家AAAA级最区。项目共分为三期,一期工程为珍族广场、珍球岩溶洞探险区、户外拓展区 (侏罗纪桃花城堡)、连心桥等户外康溶景点开发,并于2016年12月31日开始运营。二期工程为90女神玻璃桥、水上乐园,壮多酒楼等养生体闲娱乐设施已于2018年建成。三期工程包括汽车旅游营地及一批具有公益配套的养老、康养设施已动工建设和即将动工建设。项目自2017年运营以米,已累计接清客40万余人次,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01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二、经验做法

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篇10

这次视察,委员们感触很深的有三点:一是旅游项目建设亮点纷呈。全市共规划建设旅游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达567亿元,这对于丰富我市旅游业内涵、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作用明显。视察中看到的湿地公园、农场、林场等项目,体现了生态游、度假游、“红色游”等休闲旅游的新趋向,开辟了休闲度假的新去处,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二是旅游业产业链逐步拉长。我市注重旅游业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衔接与融合,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景区来规划运作,全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旅游业链条越拉越长,服务功能越来越强,旅游品牌越擦越亮,旅游市场越做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火,体现出旅游业发展的大手笔、大智慧。三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规划开发中的双岛湾、九龙湾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与荣成好运角、文登南海新区、山等旅游示范区遥相呼应,将有力拉动旅游业上档升级。正在开发的温泉、海水热疗、海上运动、葡萄酒庄等高端旅游产品,将有利于破解旅游受季节限制的瓶颈,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委员们认为,我市旅游业之所以能健康发展、成效明显,主要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来定位和统筹,召开了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旅游列入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资金投入体系,有力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二是全社会各方面热情高涨、全力投入。发展旅游业不仅成为“共识”,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共同行动,政府抓旅游、企业办旅游、农村办旅游、家庭办旅游、个人搞旅游蔚成风气。一大批工、商、农字号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搞旅游项目,一大批镇村成为旅游强镇、特色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从樱桃节到温泉节,从海岛游到农家乐,从度假村到生态园,全市旅游项目开发到处开花,方兴未艾。三是市旅游局发展理念超前、工作主动高效。我市旅游业取得这么多可喜成绩,与市旅游局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委员们感到,市旅游局有一个团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心齐劲足、甘于奉献的干部职工群体,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委员们认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之经济比较发达、对外开放领先、交通便捷通畅、海陆资源丰富等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滨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围绕推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体现在作好“三篇文章”上:

第一,作好“文旅融合”的文章。主要是“三抓”:一抓规划衔接。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共编、政策共享、市场共推、品牌共建的良性发展机制。我市沿海的沙滩、礁石、湿地等自然景观,是特色中的特色、优势中的优势,不可复制,应列入规划,加强保护,多留一些原生态。二抓文化发掘。将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时尚文化等融入旅游业。打造融家纺、锡镶、剪纸等传统工艺现场制作,海产品、水果、渔竿等特产经销,海洋情调、渔家情调、韩国风情等民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文化风情街。三抓业态融合。推动演艺业、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民间工艺品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利共赢。

第二,作好“打造精品”的文章。一要精在特色上。把握海、岛、泉、气候等资源优势,整合力量,精心包装,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优异、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重点作好“海”的文章,把观海景、吃海鲜、洗海澡、购海产以及海上运动等联珠成串,深度开发,形成旅游的最大特色品牌。二要精在新颖上。注重以新理念、新思路,规划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好、好中生优、优中生特”的文章。温泉富甲天下,应积极探索“温泉+特色景区”、“温泉+会议休闲”、“温泉+康复疗养”、“温泉+生态农庄”等多种开发模式,拉长温泉旅游产业链。对帆船、游艇、酒庄等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如此。三要精在服务上。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努力把服务做精、做细、做到位,保证游客在“吃得可口、住得舒适、行得方便、游得有趣、购得实惠、玩得”。针对俄罗斯游客逐年增多的实际,开设俄语培训学校或专业,开发适合俄罗斯游客口味的菜系,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扩大这一重要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