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与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护理方法
不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除了要接受常规治疗以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基础护理,然而治疗组和对照组不同之处在于,还接受了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心理康复。在临床中,脑卒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地缺损,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因此,病人极易因为自己行动能力不足而遭受打击,从而以消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疾病,非常不利于康复护理。作为医护人员应当基于对患者思想动态和性格特征的了解,加强对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患者从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从而使患者从主观上自愿接受治疗。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当及时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尽自己的力量满足患者所需。
1.2疗效评定的标准
关于疾病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神经功能的缺损,且缺损评分与之前相比之下,减少91%~100%,则被认为无致残;②显著进步:评价减少46%~90%,病残为1~3度;③进步: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评分减少在不超过18%。除了前三项视为有效以外,其他均为无效。此外,通过对这两组进行治疗,采用CSS或者ADL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分,从而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时间为5个月,由表1可知,治疗组50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经过治疗产生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74%;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仅有48%,5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没有好转甚至加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CSS和ADL数值没有较大差异,然而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两项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2
脑卒中,中医又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一般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麻木、偏瘫、言语困难、头晕头疼、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但后期会遗留思维、言语、肢体等器官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危害进一步加重,如何早期识别中风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进行恢复期康复训练及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急需掌握和熟悉的。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又称为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占脑卒中病例的60%~70%。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脑溢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应对
脑卒中是种急性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早期识别:①突然面部痉挛、胳膊、腿麻木无力,特别是在一侧;②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③突然意识不清,说话或理解费力;④突然走路不稳、头晕、平衡障碍或动作不协调;⑤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疼或疼痛方式改变。
应对:①尽可能的告诉他人你的不适感觉,寻求他人的帮助;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乘车到医院;③选择您社区附近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就诊。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4.5小时就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社区护理
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其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贴近患者、贴近家庭,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因突然发生的疾病及肢体功能障碍,常出现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状况,据有关统计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23%~65%,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普遍。同时,由于害怕引发再次出血等,患者常有自主行为退缩、患者角色行为增强、不敢或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用高度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语言、专业的医学康复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鼓励失语的患者用笔和手势进行交流,减少其自闭及抑郁倾向,对焦虑不安的患者讲解康复目标及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信心,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训练及护理计划,必要时协助生活护理,逐渐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①家庭支持: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语言等器官功能障碍,躯体自主运动能力减退,在疾病初期多需要家人给予积极的照护,如:提供高热量、多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床铺的清洁整齐、及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协助患者的床上肢体运动,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鼓励支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训练效果及时进行正面肯定,等等。及时得到家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和自尊,提高卒中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康复训练中。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如:在社区内有就近可利用的医疗康复机构、康复设施;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人员;有及时获取的康复训练知识手册;有可供使用的通道等公共设施等。社会支持通过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卒中事件造成的压力,促进康复训练的有效开展。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设有社区康复训练场所及康复器材,配备有较专业的社区康复医师,为辖区内需要康复的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以社区中心内的集体训练为主,设定阶段性康复目标,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要训练目的。①肢体功能锻炼:借助助行器、OT桌、滚筒、手指训练仪、阶梯步行器、肋木等进行上下肢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的穿衣、裤及鞋袜。②语言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与患者讲话需清晰缓慢,给患者足够回答时间的时间,讲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多开展集体性活动,组建患者间的互助训练小组,开展群体性游戏活动。
康复效果评估:脑卒中社区康复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护理项目,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再次卒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定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对发现隐存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训练强度,合理调整训练计划有重要意义。评估项目主要有: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②患者的服药依存性;③家庭及社会有效的支持措施,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等;④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及体重的控制情况;⑤原发病的控制情况;⑥康复训练的有效性;⑦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程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病案教学法 康复护理 实践 探讨
1 引言
病案式教学法是指在授课中将与该节授课内容相关的一个临床典型病案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对病案进行分析,做出对疾病的诊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给出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典型病例分析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不断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康复护理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康复护理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康复护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科学思维,怎样面对困难和问题,怎样寻求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的惰性。笔者在康复护理的教学中采用病案教学法,把枯燥乏味、艰涩呆板的学习变成非常生动、有趣、灵活的学习活动,易于把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主动地串联起来,记忆起来很轻松,收效甚佳。使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从而缩短学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适应期,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信息。现将在康复护理教学中实施病案教学法的具体实践和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2 步骤
2.1选择病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石凤英主编的《康复护理学》(第2版)教材为中心。通过对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仔细分析,选择能够与临床病案有机结合的“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这一章节,收集临床或查阅病案库及其它资料,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病案,进行归纳整理,将疾病概况、临床诊断、康复评定、当前患者的主要问题、康复治疗措施、康复护理措施,统编成完整病案,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2由病案引入课堂教学授课时先由病案入手,陈述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及临床治疗情况、患者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针对于功能障碍,启发学生提出康复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措施。例如一位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结果为:右侧肢体偏瘫BrunnstromIII期,坐位平衡Ⅱ级,站立平衡I级,学生就会想到这位患者右侧的肢体活动障碍,自己能坐着并且左右动,但受到外力时不能维持平衡,自己能静态的站着但动时便不能维持平衡,这样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把一个活生生的病例搬到了前面;但关于BrunnstromIII期的内容,学生不理解,教师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内容的学习,这样就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由病案引入理论教学在学生对疾病模型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引入理论教学,继续讲解疾病的概述、主要功能障碍及评估、康复护理措施等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2.4以病案结束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中的康复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措施,提出针对于本病案的康复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措施,点评学生提出的康复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措施的优缺点。
3 作用
3.1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病案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病案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围绕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患者当前的主要问题,怎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除了前面提到的治疗措施,针对于这种疾病,还有哪些治疗措施,围绕这些治疗措施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护理措施等。经过这些教学程序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一目了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分析反应的程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病案学习时,学生从生动的病案中,首先形成对某一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的认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措施融会贯通,由此开始学习疾病的定义、主要功能障碍及评估、康复护理措施等知识,对疾病便有了系统而又深入了解,巩固理论知识;临床所选用的实际病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治疗方法的先进性可使学生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目的。
3.2病案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病案教学法的优点是选择病案为临床真实病例,具有知识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病案教学法具有高度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目。病案教学对整个授课过程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检验了理论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起于病案,而又止于病案,有利于教学的前后呼应与完整性,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教学由病案入手对患者情况进行简要说明,诱导学生提出当前患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康复措施,引出对疾病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后,针对于病案,点评学生提出的康复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措施的优缺点,使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教学相长,提高老师的授课水平病案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病案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到如何组织引导好围绕案例的讨论,都需要教师讲行精心的准备,提前拟好讨论题目,以恰当广度和深度的题目,启发学生思考;病案讲解时要生动形象,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康复经验。
3.4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康复观念传统的教学侧重于以疾病为中心,将疾病分为概述、主要功能障碍及评估、康复护理措施几个方面来讲解,理论性强,不宜接受,而采用病案教学,以典型的病案作为教学手段,病人模型生动形象,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更好的联系临床实际,例如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与基础护理联系密切,如进食、个人卫生和穿衣评定方面,按Barthel指数评分,再帮助指导进食、洗漱、单手穿衣和系鞋带等:通过角色体验,加深对偏瘫病人迫切需要康复护理的理解,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康复观念。
篇4
【关键词】 志愿者;患儿;护理
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者也称为义工。志愿活动面向大众、服务社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在海外一些国家,志愿服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各具特色,已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志愿者的足迹也走进了医院。医院志愿者服务,就是志愿者在无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面向患者的服务[1]。
1 引入背景
我院血液病中心共有120张床位,其中大约75%收治的是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的患儿。患癌是一件强烈的负性生活事件,情绪及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水平的性质和强度,甚至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2]。而调查显示:11岁以下患儿对白血病的诊断认识肤浅,表现不出恐惧感,疾病的诊断对该年龄组患儿心理行为影响不大,而主要受住院治疗,尤其是各种有创穿刺的疼痛,化疗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后自我形象改变,与家长同学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3]。为了缓解长期住院与家庭社会分离带来的压力,转移患儿对疼痛、胃肠道不适的注意力,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重返社会的适应能力,从2001年开始在血液肿瘤病房引入志愿者,参与血液肿瘤患儿的精神、心理康复护理,借助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为血液肿瘤患儿提供更深层次的人性化护理。
由于服务的对象是患有恶性病的未成年儿童,机体抵抗力低下,加之我院病室条件有限,一般是8人的大房间,患儿多数不设陪床,因此在志愿者的招募上,以强调保障患儿的安全为首要,为此我院采取了谨慎的方式,不面对个人招募,主要是与一些信誉可靠的社团合作,确保提供具备一定志愿服务的素质、特长、技能及专业知识,具有爱心、良好心态、身体健康、有一定亲和力的志愿者。为保证治疗、查房有安静的医疗环境,志愿者进入病房服务的时间选择在午睡后医疗护理操作相对较少的时段内。
2 志愿者的服务内容
医院志愿者的工作不能介入临床的医疗、护理、清洁及护工的工作,他们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帮助和情感支持,促进医院建立以病人为中心,关怀患者的爱的氛围[4]。
2.1 探访患儿 志愿者到病房探访住院患儿,与患儿聊天、讲故事、做游戏,大学生和企业内的志愿者多采取这种形式,一些明星或知名人士也会到病房探访患儿。部分志愿者还会在单位内、校园里组织小规模的募捐、义卖活动,将筹集到的善款为住院患儿购买玩具、书籍、光盘等礼物。每当有志愿者到病房赠送、发放礼物时,病房内都会涌起一阵热潮。志愿者的到访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关怀。在征得患儿监护人的同意下,还建立了年长患儿与大学生志愿者的笔友关系。在患儿住院及回家休疗期间保持书信联系,由于年龄差距小,大学生志愿者成了患儿的知心哥哥(姐姐),在信中他们将学校、同学之间发生的趣闻轶事告诉患儿,与患儿交流玩电脑游戏的经验,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儿也将自己的感受向志愿者倾诉,有些甚至是不愿意向家长和医务人员谈及的话题。通过与志愿者的联系,使这些长期住院、或者休学在家的患儿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有利于康复患儿重返社会。
2.2 才艺表演 联系社会上一些关心儿童弱势群体的演艺团体到病房为住院患儿演出文艺节目。这些演出大多数是不定时的,一般集中在节假日前(如儿童节、中秋节),精彩的文艺演出为住院患儿的生活增加了浓浓的节日色彩。在这些团体中,德国儿童救助基金会每周均派魔术小丑演员到病房为孩子们演出。当小丑演员带着高高的帽子,涂着大大的红鼻子,穿着滑稽可笑的袍子,来到孩子们的病床前,从患儿的衣服里变出一枚鸡蛋,一瞬间将碗里的小红球变没了,都会引得孩子们发出快乐的笑声。魔术师志愿者还会用气球折出女孩子喜欢的小鸭子、小鹦鹉,男孩子钟爱的大刀、长剑,奖励那些勇敢参与活动的患儿,让他们在活动中暂时忘掉病痛。
2.3 传授技能 由于血液肿瘤疾病的治疗时间长,患儿有相当长的时间脱离幼儿园、学校的学习生活,造成孩子们学业荒废或耽搁,大部分患儿向往学校的学习生活,希望在康复期或治疗结束后能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学业。为此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到病房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满足、促进患儿在住院期间对学习新知识及渴望学校氛围的向往。最多见的是教授英语、绘画和手工。
2.4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5]。音乐治疗在国外已广泛应用,Barrera等对因癌症住院的儿童,经过音乐治疗进行干预的一项试验性研究中发现,经过音乐治疗后的焦虑和舒适程度都有显著的改善[6]。从2005年5月开始我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音乐治疗系的学生每周一个下午作为志愿者到血液病房开展音乐治疗工作,与成人进行音乐治疗不同,志愿者将音乐融入游戏中,让患儿参与音乐游戏,有时和着志愿者的歌声轻轻吟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有时敲着沙锤、三角铁等小打击乐器为乐曲打节奏,他们在游戏中舒缓紧张情绪、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结交新朋友,这种新颖的活动受到了患儿和家长的欢迎。
2.5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针对的是患儿的家长。因为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不仅对患者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们的亲属也同样感受危机的存在。癌症患者家属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他们的需要与感受同样应该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7]。对在我院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白血病儿童家长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方面均明显低于常模,但矛盾性、道德宗教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常模;84.1%的家长具有明显焦虑障碍,61.9%的家长具有明显抑郁障碍。对此,我院邀请了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社会学家等专业人士志愿者对血液肿瘤患儿的家长开展了个别心理治疗、小组治疗和家庭系统治疗,以缓解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促进治疗效果,也加强了医患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医疗纠纷。
3 志愿者的管理方式
志愿者的管理主要是由我院护理部及宣传中心统一负责。一些志愿者的民间组织或学校学生会向宣传中心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再与护理部及我科室接洽,根据志愿者的人数、背景、能力及志愿者的意愿进行具体操作。在新的志愿者进入病房前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介绍科室情况,收治患者的特点,与患儿交流时应注意的细节,并提出具体要求,如进入病房前要洗净双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时要暂停服务,志愿者要注意保护隐私,不将患儿的姓名、病情向外传播。如要和患儿照相必须经过其监护人的同意。不能参与医疗护理操作等。由于血液肿瘤患儿长期化疗并服用激素,预防交叉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为保护患儿的安全,在出现传染病疫情期间(包括2003年北京发生SARS期间)停止志愿服务活动。
4 结果
2005年11~12月对在我科住院的血液肿瘤患儿发放了问卷,以便了解患儿对志愿活动的看法,并对引入志愿者参与血液肿瘤患儿康复护理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52份。男29名,女23名;年龄6~15岁,平均9.8岁;白血病患儿4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11例。
4.1 志愿活动的可行性 对“你是否喜欢志愿者到病房来做志愿活动”,42名患儿选择了“喜欢”或者“比较喜欢”,占80.8%,7名患儿选择了“一般”,占13.5%,3名患儿选择“不喜欢”,占5.8%。其中6~9岁年龄组患儿全部选择了“喜欢”或者“比较喜欢”。
4.2 对于志愿者到病房服务的频次 36名患儿选择每周来2~3次,占69.2%。而活动时间选择了1或2h的共有41名,占78.8%。
4.3 在最喜爱的活动项目上 19名患儿首选小丑魔术表演,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小患儿,占36.5%;15名患儿首选欣赏音乐、教唱歌,占28.8%;9名患儿首选学画画,占17.3%;5名患儿首选做手工,占9.6%;3名患儿选择讲故事、聊天;1名患儿首选心理辅导。
4.4 住院患儿对是否请教师到医院来为其补习功课的看法 34名患儿表示“愿意”或者“比较愿意”,占65.4%;表示“无所谓”的有8名患儿;占15.4%,10名患儿表示“不愿意”,占19.2%。
5 讨论
志愿者作为社会人士服务在医院,活跃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他们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时,除医务人员和患者亲友之外的,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关怀、支持、鼓励与照顾患者的又一群体[4]。志愿活动受到大部分患儿的欢迎,特别是受到6~9岁年龄组患儿欢迎。这可能与此年龄组患儿对白血病的认知能力较差,心理负担及压力相对成人及年长儿低,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更多时由于疼痛引起的,而丰富有趣的志愿活动可以让患儿忘记或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志愿者赠送的一张卡片、一个贴画、一只气球都可以为患儿的医院生活增加一抹色彩。小部分患儿对志愿活动不认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心理压力较大,对疾病的转归信心不足,对未来生活感到渺茫,因此对治疗以外的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而一些在上化疗药期间、病情较重、性格内向的患儿需要有较安静的环境,而我院现有的大病房,不能满足每一个患儿的需求,也造成了这些患儿对志愿活动的不认可。另外由于住院时间长,特别是初诊患者第一次治疗时间大约为3个月左右,一些年龄较大的患儿对多次表演的节目、活动感到了厌烦。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这种志愿活动安排在病区的活动室、示教室,让有意愿参加的患儿离开病室到那里活动,避免影响其他患儿休息。另一方面对于血液肿瘤患者的特殊性,志愿者应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项目,并定期对节目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以便更加吸引患儿。由于儿童血液肿瘤治疗主要是靠化疗,治疗操作项目较多,机体抵抗力较差,要注意对患儿的保护性隔离,因此治疗志愿活动一般情况下安排在下午,以每周1~3次,持续时间1~2h为宜。
有资料表明:脱离集体对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加强心理调节,适时复学,可减少其行为问题[3]。在香港、台湾等地的儿科病房一般都设有红十字教室,由具有教师资格的老师对住院的患儿进行文化课程的辅导,以便患儿在休疗期间、康复后及早回归学校。我科室由于条件、精力所限,尚未开展对患儿的文化课程补习。而本次调查显示:65.4%院患儿表示“愿意”或者“比较愿意”请教师到医院来为其补习功课,说明大部分患儿渴望早日回到学校学习,向往集体生活。而选择“不愿意”的患儿可能与家长认为孩子患了肿瘤以后,身体不好、抵抗力差,一心只求孩子能平安的生活,其他一切不再强求,人为的给孩子套上了“特殊孩子”的帽子,造成孩子在患病期间甚至在康复后不再完成学业、追求上进,使患儿重返学校、社会困难。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患儿开设文化课辅导,帮助患儿早日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及集体活动,增强归属感。
另一方面对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来说,参加志愿活动能够使精神得到升华,对自我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发挥才能,不仅是尽公民责任服务及回馈社会,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阅历,更可亲身感受体验生活的甜酸苦辣,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志愿者在把关怀、爱心带给患儿的同时,也从患儿身上学到了坚强、乐观。有青年志愿者在参加完志愿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在这些既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萌生了敬意,他们让我深深感到健康对人生的意义和我对社会的责任。”
在国外,志愿者队伍非常稳定,志愿服务组织有固定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8,9]。志愿服务被视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之路,认为支援活动可以唤醒人们的互助互爱意识,可以增强社会活力,是提高社会生机的最佳手段。但由于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经常会出现志愿者特别是大学生志愿队伍不稳定,志愿活动在寒暑假、考试期间不能坚持开展,有一些志愿队伍甚至是只活动1~2次就停止了。因此今后加强与志愿组织的沟通联系,加大对志愿者的管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10]。
对于医院方面,随着医疗模式的改变,人性化服务理念已经渗入医疗行业,人性化护理成为我国医疗及护理模式的新生事物。护理人性化服务是医院立足于社会,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趋势。医务人员在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护理外,还要理解、关爱患儿,为他们提供精神生活上的服务。志愿者与志愿活动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帮助我们弥补了工作量大、缺乏相关技能方面的不足。志愿者是医院的一种无形财富,志愿活动是医院为患者服务提供的一道精神大餐。
医院引入志愿者参与医院服务,就希望志愿活动的具有稳定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如要达到这一目的,使志愿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医院方面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能满足志愿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有志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参与医院的志愿活动,虽然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目的并不是求得某种回报,但激励机制作为对志愿者的一种褒奖,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志愿者工作的支持和肯定。
参考文献
1 郑民缨,郑淑君,谢小兰.有关病房义工服务的探讨.现代护理杂志,2002,8:353.
2 杨慧敏,鲍文卿.癌症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调查.护理研究,2003,17(6B):686.
3 王秀娟,洪黛玲.白血病缓解期患儿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8,8(33):443.
4 康文萍,张一奇.医院开展义工服务的探讨.现代护理,2003,9(1):61-62.
5 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7.
6 Barrera ME,Rykov MH,Doyle SL.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music therapy o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cancer:a pilot study.Psychooncology,2002,11(5):379-388.
7 谭冬梅,满力.癌症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5):251.
8 韩淼.国外志愿者活动一瞥.中国社会保障,2002,3:44-45.
篇5
多发性脑梗死是引起假性球麻痹最常见的原因,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兴奋性减低,吞咽肌群互不协调,易造成吞咽障碍、饮水呛咳或误咽。为保证病人营养的供给,避免水、电解质代谢失衡,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早进行饮食指导与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吞咽功能。
1 临床资料
选择选择2010.9-2011.9住院后首次出现吞咽障碍的多发性腔梗患者104例,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54例,对照组5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并发症与既往史、吞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诊断标准饮水试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吞咽障碍的方法,我们采用1982年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评定吞咽障碍。具体操作:病人取半卧位,常速喝完37℃~40℃温开水30 ml。判断结果:1次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I级;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为吞咽功能Ⅱ级;1次喝完,但有呛咳为吞咽功能Ⅲ级;分2次喝完且呛咳为吞咽功能Ⅳ级;不能全部喝完,呛咳明显为吞咽功能V级。
篇6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篇7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社区护士进入家庭,制定个性化心身康复训练计划,实施社区护理干预,使社区的脑卒中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康复指导及护理,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中老年病症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临床诊断与抢救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仍有70~8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的问题
2.1 总体健康知识水平偏低,家庭护理的内容还停留在一般生活照顾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2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
2.3 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
2.4 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其护理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2.5 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2.6 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
3 社区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社区护理干预模式”采用家庭护理措施,实施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健康干预。社区护士作为社区康复的重要成员从医院走进社区,对家庭照护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术的指导,提高家庭照护者的护理能力,使患者获得方便、及时、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4 社区护理干预介入的时间和干预频率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最快。中风患者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合并症越少。因此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发病48~72h)。
社区护理干预频率可在第1个月每周3次,第2个月每周2次,第3个月每周1次。后期社区护士通过定期入户访视、指导,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和照护者掌握康复训练方法的程度适当延长上门频率,如1~2个月随访1次。
5 实施方法
5.1 加强护患联系,设立护患联系卡。在患者出院后,社区护士按照患者家庭地址及电话及时与之取得联系。根据患者的家庭环境,家庭条件,个体差异、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疾病特点等,由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5.2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用药与治疗,还应从病因、危险因素、急救、护理、饮食、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育。可根据患者或家属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编写宣教小册子,刻录康复光盘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5.3 教会易懂可行的康复技术。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训练、床上负重训练、从坐位到站立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ADL训练等。根据患者肢体的具体情况,帮助患者制定训练计划,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鼓励患者每天记录运动时间、次数以及自我感受,护士每次访视时查看记录,评估肢体的肌力,对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看到希望和成绩,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4 强调心理支持的重要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缓慢、持久,往往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患者易失去耐心和信心,而产生抑郁、自卑、焦虑的心理。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患者的身心具有直接保护作用。鼓励家人要经常与患者交谈,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帮助患者不断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新的健康行为。
5.5 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高龄(>60岁)、种族、家族史等为不可控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控的危险因素。护士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积极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主动配合,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做到防中有治,以防为主,定期复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6 体会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已逐渐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区护理已成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的一种必要形式。护士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进入家庭,护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疾病护理,而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通过社区护理干预使患者和家属掌握护理技巧,自觉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不仅对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医院的压力。社区护理干预已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冯正仪,张华,胡永善,等.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与分析.上海护理,2003,3(2):5-7
[2] 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1):45-46
[3] 胡荣东.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4] 杨平海,等.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33-534
篇8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8-02
在当今大力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康复服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护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要。为使我国康复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趋势,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满足广大病、伤、残者康复护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康复护理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
1.1多数临床护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普及,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病后残疾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为他们恢复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以往的临床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规范的康复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的护士多数来自其他临床专业科室,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她们在工作中仅能对患者实施疾病基础护理和少数的康复护理技术,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无法运用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做好临床常见的康复护理工作。
1.2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
我国在2002年8月第一次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康复护理学》供护理专业使用1,但是,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只把康复护理课程列为选修课2,,王元娇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将康复护理设为必修课的占16,9%,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的占48.5%,未开设康复护理课的占34.6%。
1.3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康复护理教育的质量。康复护理学老师既要懂护理学知识,又要有全面的康复学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我国康复护理学老师大多来自其他教研室,他们中的部分人仅通过康复专业短期的培训和进修 ,缺乏临床康复护理的经验,无法保证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4康复护理教材及技术操作规范有待统一
目前开设康复护理学的院校较少,教材多以自编教材为主,缺乏统一的教材。同国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义肢矫形等专业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其发展状况相比,教材还在自编、混用的状态,这将制约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3,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这势必会对临床护士及护理院校学生的康复护理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1.5部分院校康复护理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国内康复医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康复护理学刚起步,为使康的复护理教育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让护理院校学生掌握熟练的康复护理技术,学校应具备设施完善的具有康复护理特点的实验室,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
2 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对策
2.1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随着康复医学向临床的不断渗透,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康复护理将成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常规护理内容4.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技能,开展短期康复护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专科的需示,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2.2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就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2.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2.2.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2.3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刚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老师接替老老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一是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二是制定各项支持政策;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从教学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各注解,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2.5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的实践训练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如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训练、呼吸训练、辅助排痰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都需要一个安静、适宜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以分步实施和重在实用为原则,条件不成熟时可先利用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基地,不断添置接近临床实习所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如牵引床、站立床、红外线、低中频治疗仪等,以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使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现代护理的全面发展。
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之处,今后还需紧跟临床专科护理岗位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教育,为培养符合新一代康复医学与护理学实际需要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施宇、赵明惠。康复护理现状与教育模式初探[J]吉林医学,2007,28(8):1040
篇9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患肢做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功能。在协助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移动身躯。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等;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 3 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5 脑卒中患者语言康复的护理
语言功能丧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护理中要加强患者日常用语的训练,对患者开口讲话加以鼓励,稍有进步就予以赞扬,以增强患者信心。与失语症患者谈话时力求简练、通俗易懂,言语要慢,对患者的话语要认真倾听,并用肢体语言予以反馈。与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谈话时,应手势、实物或图片进行配合以使患者理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3 总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均为2013年4月~2015年1月收治住院患者,经头颅CT与MRI检查确诊,所选患者意识清楚,无失聪,发病前无言语障碍。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65岁。按语言障碍分类诊断为失语21例,发音困难17例。
1.2方法
1.2.1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 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I度:能说极少量词语及短语;II度:能说单词或短语,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III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IV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V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患者自己有所体会。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6例,I度有15例,II度有12例,III度有5例。
1.2.2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以达到V度或与治疗前比提高3度为显效;比治疗前提高1~2度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为无效。
1.2.3康复护理方法
1.2.3.1进行有效的康复心理疏导 由于患者的言语障碍以及所伴的行动障碍,导致患者易产生急躁、抑郁、焦虑、悲观、消极等心理状态。进行康复护理首先要有效进行心理疏导:①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达,使其产生信心以及对护理人员的信任;②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③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释或指导,使患者主动性增强,配合治疗康复;④列举语言恢复良好的患者案例,增强语言训练的决心。
1.2.3.2选择合适的康复时间和环境 语言康复护理5次/w,30min/次,选择有隔音、光亮好的单间为专门的语言训练室。室内配备镜子、生字卡片、彩色图片、电脑等设备。
1.2.3.3制定合理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 与家属沟通后,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保证认真实施。
首先进行改善构音的训练:构音涉及呼吸、喉、腭和腭咽区、舌体、舌尖、唇、下颌等器官,与这些器官的运动有关的肌肉的肌张力、肌力和运动协调的异常是脑卒中患者出现构音障碍的病因。构音器官评定所发现的异常部位及特点便是构音训练的重点部位,如弛缓型构音障碍与肌肉无力、肌张力低有关,首先是增强肌张力;痉挛型构音障碍与肌张力过高有关,首先是放松练习;运动失调型构音障碍,以建立使言语尽量清晰的最佳言语速度为主。一般来说均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主要采用示教-模仿法进行:伸舌-缩舌练习:舌体在口腔内运动,分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伸缩,先慢后快,反复训练,增加舌体的灵活度;顶舌练习: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增加舌尖的力度;弹舌练习:用舌尖顶硬腭前部,发出"得得"的声音,以增强舌尖肌肉强度。唇运动训练:鼓励患者反复练习鼓腮、抿嘴、吹蜡烛、吹纸片等运动。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患者张口后闭上,鼓腮后轻轻呼出,也可将患者手洗净后,作吮指动作。颌关节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放松颌关节,做张口动作,牙关紧闭时,可按摩颌关节,做被动下颌活动,力度要适中。软腭抬高:用力叹气促进软腭抬高,发"a"音,发音后休息3~5s/次,重复发爆破音与开元音"Pa,da"。
其次进行言语表达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1w左右后,进行口型发音训练:先教韵母、后教声母,先学喉音如"喝、哈、咳",后学唇音,反复训练逐渐过渡到发单音节、单词、词汇、短语;然后进行手势训练;词语表达训练;语句表达训练等。
再次进行语音清晰度的训练请患者家属用手机将生活中常用词组、句子录制下来,患者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跟读,进行听说练习,改善发音。还可通过手机录下患者异常的发音,然后再播放训练师正确的发音,指导患者跟随正确的语音进行练习。
1.2.3.4冰刺激方法如下:将纱布缠绕小木棒,沾水后冰冻2h,形成冰棒后用它刺激与发音有关的器官的黏膜和肌肉,使相应肌肉收缩,并用冰棒作为目的物,训练与发音有关器官的各个方向运动,提高其灵活度。这些运动包括唇运动,舌运动,软腭抬高等。20min/d,1次/d。
2 结果
38例患者中,17例II度以上患者经过6w时间练习,把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的练习,属于显效。15例I度患者恢复到III度,明显好转,6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
3 讨论
脑卒中后的言语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交流和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其他障碍的康复,易引起患者的情绪障碍。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必要的。言语障碍康复护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包括提高听理解、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手势表达以及语言书写能力),最终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言语交际能力。首先,语言康复的时机十分重要,一般认为正规的语言训练应在急性期过后,患者身体及精神状态稳定,至少能耐受集中训练30min以上时开始。另外,失语症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负性加速,恢复最明显的时期为病后头3~6个月,某些患者在更长时间内仍继续有改善。因此,尽管早期语言训练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发病2~3年的患者也不可轻易放弃治疗。也有的患者在发病数年后仍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
同时,家属与患者解除最为密切,培训家属及陪护人员,发挥家属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将训练方法、时间、注意事项要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并为以后患者出院后长期的语言康复打好基础。
训练后的38例患者,在语言障碍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神智清醒后,发现有言语障碍后尽早开展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康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给患者安排舒适、安静的环境,训练前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训练中,需根据患者言语障碍的程度,采取改善构音的训练,进行言语表达训练,配合语言清晰度的训练,同时加用冰刺激的疗法,示范动作正确,耐心指导患者的口型和每个发音动作,采用冰刺激加针灸综合疗法,能有效提高舌体的灵活度,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能够尽早调动机体潜能,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有效地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