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篇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改良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消除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缩短了企业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的天生不足,强化了中小企业专业化营销的特长,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的外贸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着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信,企业员工对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日常工作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寻找客户,洽谈业务,到跟单操作,外贸运输,报关等等,每一个环节运作的信息化程度都正在或即将深入的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运用以及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活动对从事外贸业务的工作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计算课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需求,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也已经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原来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工作要求,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必须要加强。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要改良的必要性

针对不同行业对信息化手段运用的侧重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为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服务,我院为外贸学院,学生毕业以后将从事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搜索,信息的,对网络通讯工具的运用,对电子商务网站的运用将是他们今后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手段,另一方面,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由于这些外贸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越来越深入,他们在招聘的时候一般会优先考虑那些具有一些计算机及网络维护知识的学生。因此,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外,还应该掌握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计算机维护等知识,并且要根据外贸行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如国外流行通讯软件的使用,利用网络搜索商业信息,利用知名网络商务平台开展商务活动等等)。

二、进行加强和改良的具体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提出菜单式分层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应该由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实用性的选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和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共同组成,并制定菜单式分层的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全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并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提出“2+1+X”(2门必修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菜单式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并开设5门核心课程:

其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Internet及应用》为全校必修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Internet及应用》两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根据需要在《网页设计》、《OFFICE高级应用》、《C语言》中选择一门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我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各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需要的实际情况,来选修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课程。为此,建议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除核心课程外,还应该设置了一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这类课程可作为学生在本专业培养计划之外加选的选修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见表二,学生自主选修技能性训练课程表见表三。

参考文献

[1]刘贵松,李茂国.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1期.

[2]陈田良,董荣胜. 计算机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

篇2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16-4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是其它一切软件运行的基础,是计算机应用开发的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将计算机软件硬件有机结合起来和用户进行交互。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科学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址,它是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理和工作方式,从而更好的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科学等专业同学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 课程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讲授众多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操作系统》课程是人们在操作系统设计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课程内容是面向技术,而不是某个特定产品。课程学习学习者是站在操作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来研究和学习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

操作系统软件的特殊地位、操作系统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定位,使得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概念抽象、系统性差、原理性强等特点。

2 教学目标

教师在安排操作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时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培养学时、培养对象类型及培养对象基础。一般来说,围绕操作系统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2.1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包含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等课程的教学培训中,非独立授课,主要学习某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2.2 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要求培养对象对特定操作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用API和相关平台进行针对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2.3 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要求培养对象深入掌握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熟悉操作系统内核,能够使用该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的复杂公交来解释并开发底层驱动、中间件和应用程序等一系列应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技术。

对于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来说,由于前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如果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将本课程的导入起点和教学目标设定得过高的话,反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课程学时设置为例:

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设置一般为48+16课时,电子信息专业为38+1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操作系统主要部分的原理和应用。标准教材一般偏重于理论讲解,较为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解较难,以下是一本典型操作系统教材的章节安排:(1)操作系统概论;(2)进程管理;(3)处理器调度与死锁;(4)存储管理;(5)文件管理;(6)设备管理;(7)网络基础。

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前导课程有较好的掌握。如果不了解培养对象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在较少的课时安排下照本宣科,强行灌输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学逆反心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前导课程、培养对象已有能力等统筹考虑和安排,灵活度大同时也更难把握。

3 教学模式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课程设置的限制,设计规划了一套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实践教学的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抓主干,扩枝叶;托低承高,动态调整”。

首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将课程学时有机扩展,对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的教学侧重点进行区分,设置四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操作系统的使用管理。针对初次接触某一操作系统,对其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都不熟悉,相关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该系统的安装、GUI和常用命令的使用以及系统功能的使用管理使学生对该系统有较好的感性认识,能够使用该系统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并对系统进行必要的配置和维护;(2)操作系统内核及工作原理。在学生对操作系统已有一定了解和使用经验的情况下,进一步系统分析其各个功能模块和工作原理,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要让学生知道其文件管理、设备管理、进程调度等主要功能模块;内核如何通过内核态/用户态切换以及进程调度来管理同时运行的多个任务等,教学中要有主次,比如文件系统和进程调度的原理可以重点讲解分析,设备管理等只要介绍原理即可。使得学生将操作系统的直观的使用感受和对现行的观察同理论知识想结合,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3)API编程及平台应用开发。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的API接口以及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手段,让学生结合以后的编程知识编写、调试基于该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这一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的shell编程到文件读写、存储管理、同步机制、进程/线程调度,通信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补充加深对内核工作机制和相关算法的介绍,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基于该操作系统的程序开发设计能力;(4)内核定制与操作系统设计。在对内核工作原理熟悉掌握后,能根据需求对内核进行配置和开发,尝试进行微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一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于提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结合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来进行,主要针对具备一定能力,对操作系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

操作系统各个层次的教学实践环节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的贯彻前述层次教学的理念,我们针对操作系统(Linux)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进行如下调整设置:(1)操作系统概论;(2)Linux常用命令;(3)文件管理、设备管理;(3)Linux下Shell编程;(4)Linux下C编程;(5)进程管理、内存管理;(6)多线程。

相应的实验教学设置如下:(1)Linux常用命令练习;(2)TFTP、NFS服务配置;(3)Makefile的编写及应用;(4)Linux内核与根文件系统映像文件的编译及调试;(5)大作业(进程调度、通信或同步)。

与传统课程的安排不同,调整后的课程设置着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加深理性分析”的思想,其中“操作系统概论”、“Linux常用命令”两个教学章节将使得第一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的学生对该系统的发展历程、现状,主流版本有所了解,熟悉Linux的用户界面、常用功能和命令行工作方式,建立对系统的直观认知;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章节提前与此讲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Linux操作系统将“数据”和“设备”统一作为“文件”来进行操作和管理,而文件系统与设备管理又是与用户关系最为密切,使用最为频繁的操作系统功能模块,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对其内在架构和工作原理有所了解的话会对Linux的进一步掌握造成困难。“Linux下Shell编程”和“Linux下C编程”使得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下的程序开发技能,从这里开始,编程开发和操作系统原理的知识互相穿插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多线程”是Linux操作系统的重点和难点,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应用开发或内核开发都必须使用到的,应该重点讲授,使得学生对进程调度、优先级反转、同步/互斥/死锁、进程间通信等有全面的掌握。

在理论授课中,应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包括PPT,虚拟机上Linux的实时演示示范等,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到安排了与之配套的实验和作业,在学期末通过综合性的大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度。对于具备较高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复杂项目的设计开发,从而使其对Linux的设计开发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是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应沿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继续深入下去,将操作系统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参考文献:

[1]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修订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2.

[2]晏杰.《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的改革[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09):49-51.

[3]肖竞华,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03):68-70.

[4]苏秋萍.高等院校《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电子技术,2005(22):29-30.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英语教学;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2

Computer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the Whole Major Courses Learning

Jiang Zigui

(Zhongshan Polytechnic,Zhongshan528403,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for Computer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ually is not effective.This article mentions a Computer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the whole major courses learning,which aims to combine Computer English with other Computer major courses.By using this method,students whose major are computer will learn Computer English when they are studying their major courses,furthermore,they will also learn useful English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Keywords:Computer major english;English Teaching;Major Courses

现今在我国,英语学习已基本贯穿于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涯,而当学生进入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时,原本的基础知识学习也转变为各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应地,在英语方面,也要涉及到专门针对单独专业方向的英语学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中能更好更实际地运用英语。因此,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专业英语也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中,将会以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为例,进一步讨论专业英语的教学以及学习方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情况

英语学习是一种需要积累并且不断巩固的学习,而大部分学生在高中主要以应试的方式学习英语,这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完高考并度过三个月放松的假期之后,很大程度上会出现以前积累的知识快速被遗忘的情况。同时,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刚步入大一的学习时,由于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氛围往往比高中宽松――尤其是高三,学生没有了升学压力,因此学生很可能会继续保持相对放松的心态,再加上又有了其它各类丰富的课程,学生往往对英语学习也逐渐不再重视(这里主要指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很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能力迅速下降,远低于高考时的水平。

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其生源也有自己的特点,比本科院校更为复杂[1]。高职学生一般来源于普通高中、职高或中专、中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相对基础较好,能进行一定的英语运用,但主要集中在阅读,而听力、口语等则相对薄弱;但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甚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都没有掌握[2]。

(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基本是三年制,而由于其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再去除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大作业所占用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真正在校参加课程学习的时间很可能只有两年半或更少。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为专业课,基础课程的安排则比本科院校的要少得多。一般英语课程的设置大致如此――大一学习一门基础英语课程,如《高职实用英语》,学时多安排在一个学期以内;到大二或大三时,再学习一门专业英语课程,如《计算机专业英语》,学时也多为一个学期左右。由此可见,三年中学生实际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如果学生又以不重视的心态来学,很可能最后会一无所获。

(三)教材与教学方法

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基本类似,主要以多篇计算机专业文章的形式进行一些语法、专业词汇以及专业知识的教学,个别辅以口语小对话、课文朗读、听力练习等。对于这一类教材,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并且,鉴于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在课堂学习时会跟不上老师的讲解,甚至可能出现连文章都读不懂的情况,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普遍不高,所以最终的学习效果将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

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黑板、幻灯片、投影仪,即使辅以视频、听力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完全调动。就算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也有可能因为暂时无法得到实际运用而被逐渐遗忘。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新的思路或改进需要添加――这在下一段内容中将会逐步介绍。

二、贯穿整体专业课程学习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在进一步讨论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也就是指计算机专业领域所运用的英语与其它专业有哪些不同之处。

首先,计算机英语中使用的语法和句式相对普通英语较为简单,同时为了保证行文简洁以及强调客观准确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和被动语态[3]。其次,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丰富多样且具有发展快的特点,如一些常用词汇Bus、Bridge在计算机领域有其专业含义――Bus总线、Bridge网桥;很多专业词汇名称为了使用方便也常常采用缩写形式――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且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些专业词汇也具有时效性,新的词汇也会不时出现。另外,计算机英语除了与其它专业英语一样在阅读或撰写国内外科学文献书籍时使用以外,还普遍应用在其它方面,例如:阅读一些设备或产品的使用或帮助说明,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或操作系统,进行不同计算机语言的程序编写等,这是因为很多计算机新技术源于国外、且基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领域不论是先进的技术文献、书籍、资料,还是开发层面上的软件、编程语言、操作指令等等都多是采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4]。

综上所述,根据计算机英语在语言层面以及实际应用方面的特点,在高职教育中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时,可以尝试采用结合专业课程与专业英语同时教学的方法,具体描述如下:

(一)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记忆相应的英语专业词汇

一般专业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在专业课程里学过的,例如一个关于Network(计算机网络)的单元中包含四篇英语专业文章――Foundation of Network(网络基础)、Networking Hardware and Topology(网络硬件与拓扑结构)、Network Transmission Media(网络传输介质)和TCP/IP Protocol(TCP/IP协议)。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网络专业,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类课程时都会涉及到其中的各项知识,唯一不同的只是两次学习时采用的语言不同,也就是说学生是在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英语表达词汇以及语句结构和语法等。抛开语句结构和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主要看英语专业词汇,这四篇文章中出现的很多专业词汇如topology、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Twisted Pair等,其中文含义(拓扑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双绞线)也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看来,何不在一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就同时学习这些专业词汇的中文和英文两种表达,这样学生既容易联系中文解说理解并记忆英语专业词汇,也可以早一步接触到这些专业词汇、延长接触时间加深印象,不必放到快毕业才开始学习。

(二)学习专业课程时可使用相应的英文版软件或系统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不可避免地要熟练使用一些系统和软件,由于一些软件没有或不方便安装中文版,这时常常直接使用英文版的软件,学生也就有机会通过操作使用这些软件来学习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例如,在网络知识教学时会使用Cisco Packet Tracer(思科路由器交换机模拟器)这一软件。通过操作使用,学生不单可以学习各种软件普遍使用的基本英语,如另存为save as、复制copy、粘贴Paste、放大/缩小zoom in/out等,也可以掌握很多专业词汇、指令和语句,如接口Interface、终端end Devices、设置虚拟局域网(switchport access vlan 1)等。除此之外,在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课程的教学中,以及多媒体或动漫专业学生学习3D Max或Maya时,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专业英语。

(三)在语言编程中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汇编、C、C++到Java、SQL、HTML、ASP等语言,都是以英语为基础进行编写和解说。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使用两层循环嵌套的结构来显示数字矩阵的汇编语言小程序,在汇编时出现错误,则可能会显示“myfile.asm:error A2009:Symbol not defined:LAB2”,这表明在myfile.asm这一程序中第13行出现错误,错误原因是LAB2这个符号没有定义。虽然看上去很简单,没有复杂的英语词汇,但若是学生刚接触或英语基础不好,则往往会无法理解。另外,在程序语言中还有很多特别的语句,虽然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或是几个词汇的合并、缩写,如printf、if…else…等,但都是以英语为基础的计算机语言中所特有的。可以说,通过学习、编写、修改这些语言程序,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四)通过计算机类实用性文章学习专业英语

这里的实用性文章并不是指科学文献或书籍一类,而是指计算机方面的硬件或软件的产品介绍、帮助说明等,这些内容相对专业的科学文献书籍较为简单易懂,篇幅也较短,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同时,学习这类实用性的文章也会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例如:工作中设置某一设备需要阅读其英文说明,又或者使用某一国外软件遇到困难需要查找帮助Help等。

以上四点的主旨,其实就是指:不孤立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还是把它与其它各专业课程互相结合起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始,学习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对应的英语词汇、语句、指令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学习、练习以至熟练掌握。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贯穿了整个专业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便可以从一个学期延长为二至三年,既能循序渐进,又保证了随时处在英语的环境中不易遗忘。

但是,这种贯穿整体专业学习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如果实施则比单一的教学要做更大的努力,困难也相对较多。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做一个整体的规划,把专业英语跟各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要求每一位专业课的老师都能具有这种教学意识,并且做到把英语教学贯穿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另外,除了以上提及的专业英语内容,基础英语涉及到的语法、语句结构、口语、听力等也需要学生掌握,可以在《高职实用英语》一类基础课程中学习,也可以在最后专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进行复习加强,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完整的二至三年在校时间达到专业英语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邹燕.突出特色体现实用――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青年文学家,2009,16:201-206

[2]刘德军.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55-56

[3]汶巧珍,田进.对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8,9:194-195

[4]朱香元,李坚.从学生角度谈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4:102-103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探索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以及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生源,与高中教育相比,虽然其生源广,但是由于门槛比较低,学生基础薄弱,自制性差,因此教学管理难度更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升学情况等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必须以就业为风向标兼顾升学,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达到各大相关企业及更高一级学校的人才需求标准[1]。在现代化网络环境下,如何让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更多,给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未曾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也相应地限制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其教学质量已经无法达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也应相应地变化,单纯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通常都是“一点即通,一过即忘”,学习浮漂,不懂也不问,问题堆积后,便失去学习的热情;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滞后于软件,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③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课堂上不能将实际工作中的细节融入课堂,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④课程评价制度不合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教学任务与高中不同,采取同样的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合理的,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2网络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明确,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将一些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者是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课程规划,添加一些教材外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可以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还要在黑板上把重点概念书写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选在计算机室进行,这样可以讲练结合,然后老师布置任务,学生下课后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涉及各种单项化的计算机技能,学生也许能够熟练地掌握单项技能但却不会结合性使用,这主要是由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多偏于形式化,没有放在一个实际的情境里让学生去练习[2]。例如:在学习完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后,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制作“某企业宣传海报”,完成后,让学生相互点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再加以改进,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增加了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就应该跳脱出教材,去体验自己以后将会处于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现实运用能力。

2.4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专业课程后,应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课堂作业+期末考核”的评价方式,将课堂作业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中,计算机期末考评采用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出题,创新出题模式,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综合测评,作为总成绩的60%,而剩下的40%则是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成绩为依据由老师评定。

2.5提供多种途径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高素质的、有着丰富技能经验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或多或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是间接为学生增加知识与技能做准备[3]。

3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让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现场体验学习,学习专业现实操作中所需具备的实用性机技能,提高专业综合素质[4]。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需达到更高的计算机专业标准,方能保证自己能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必须根据现阶段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顾显明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娄德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7(1):289.

[2]薛若云.注重革新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216-217.

篇5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6

本文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设备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人才的竞争是日趋激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上岗为方向,以超强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体”,培养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能牢固掌握当前社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它是现代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的北斗星,同时也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设备的现状

(一)学生来源情况分析。由于当前社会与人们的观念问题,上职业学校毕业后一定要工作在最底层,所以好学生没有来职业学校的,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能来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在上初中时是被教师所冷落的对象,或者是已经走向过社会的孩子,因而普遍基础差,对没有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没有学习的预望,自控能力较差,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上学的目标不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上职校是为了混文凭、找一份工作,因此学习缺乏动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往在经过多年在职业学校中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电脑操作、技能学习方面兴趣极高,对参加课外活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渴望在计算机课中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能用电脑及时灵活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许多学生喜欢上网,但是并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学习与提高自己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们喜欢上网,喜欢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看电影。

(三)教材内容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计算机的教学需要一套实用性强、内容新颖、层次配套、版本升级换代很快的教材。但许多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是五花八门,有的教材本身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职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是不适应的,实用性明显不足;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这样教材的利用率不高,学生学习完课程后表现为应用能力不强,常常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前景感觉很迷茫。

(四)师资力量薄弱。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许多教师的知识呈现滞后状态,掌握的都是陈旧的知识,一小部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师往往又因为学校待遇较低而跳糟或兼职于其他计算机行业,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导致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业务素质与水平能力普遍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五)教学设备落后。计算机的发展是十分快的,知识的更新也是与时俱进的,但学校的教材和教学设备还都是上个年代的,与现代社会的主流知识背道而离,无法达到学以至用,学了也是落伍的。

二、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教材改革。职业学校应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计算机知识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特点,选择优秀的理论教材或自主编写实践课教材,避免理论知识过于教条化、过多、过繁,让理论知识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学校根据生源的低起点情况,可制定兴趣导入、任务驱动、细讲多练、作品展评等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授课时以兴趣导入,设计一些起点较低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基本操作教学中,突出知识、技能点的示范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软件中各技能点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讲授Photoshop的图层、选区、路径等教学内容时,在分阶段讲解的同时,还要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操作讲授。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对于双师型的要求不但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水平、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技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职业学校可把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送到企业、公司等进行实践学习,使他们成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从企业、公司等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工作,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职业教育直接担负着向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合格技术人才的职责,学生应具有实际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考试中,应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对于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应当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可只占20%—30%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高分低能这一现状,使他们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

(五)购入主流的教学设备。职业学校应以动手实践为主,一定要用社会上主流的教学设备和计算机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真正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也降底了学生工作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储存、处理、传输信息的工具,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电脑技术日新月异,只有科学地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名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程俊静项目教学法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郑俊乾技能训练方法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5]张立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1(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软件设计交互设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计算机本科专业方向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从交互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入手,提出计算机本科专业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方案,为后续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奠定基础。关键词:交互设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 引言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相当多的学科领域。因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类院系和专业,各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特色培养尤其注重。社会需求告诉我们,高校不仅要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力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要使培养模式从过去的专业人才培养过渡到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并重,令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未来科技原始创新的人才。计算机专业中各个学科相互交错后的合理融合,将是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核心问题。

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的开设就是计算机专业进行跨学科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交互设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兴设计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产品审美的水平提升,在各种新产品中运用交互设计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情况越来越多。美观大方的软件界面和人性化的软件操作方式,往往能给软件开发商带来更多利益。无论软件设计者还是软件发行商,都越来越重视交互设计给用户带来的完美体验。过去研发的新软件通常都是以该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主体设计对象,很少考虑普通使用者的感受;如今加入了交互设计的理念后,新软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和使用,而当新产品的使用者由普通大众组成时,对使用者体验和反馈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以苹果产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巨大成功除了外观的设计迎合大众的口味之外,还在于其设备与人之间方便友好的交互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要素,这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与交互技术的充分融合实现的。在大量新技术扑面而来的今天,交互设计的触角已经伸向各行各业,伸向人们的心灵深处,其发展将势不可挡。由此看来,在计算机技术中融合交互设计的研究和运用也就显得更加迫切。

近年来,交互设计受到极大关注,很多学科中都出现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或专业。目前,国内外高新科技行业这方面的人才稀缺,因而交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容易找到交互设计或人’机界面相关领域的工作。交互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行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尤其在计算机行业中,专业人员在对软件进行用户界面(UI)设计与用户体验(UE)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设计美学及用户心理学基础,但大量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对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交互设计涉及很多领域的内容,需要这些领域知识的支撑。如何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交互设计方向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是一个有难度的系统工程。

我国尚处于交互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交互设计人才有很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先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积极开展交互设计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研究。

目前,我国IT行业的交互设计师主要是由软件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或心理学等领域人员组成。近年来,随着不同知识背景交互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融合与发展,交互设计发展呈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种趋势本身也符合交互设计自身的特点。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3项职能。为了解决交互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出以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因此研究与制订合理科学的计算机专业交互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交互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之上的一个具有独特方法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因此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有效地设置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 国内外交互设计专业开设概况

目前,交互设计专业已经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至少有2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有交互设计专业,如强调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和讲究设计方法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侧重实验互技术开发的MIT媒体实验室以及延续HCI的传统并侧重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这些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专业文化发展交互设计专业并都在开设该专业时非常重视多学科相关性,通过开设如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相关课程构建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院校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经过详细调研后制定,因此非常科学合理,受到社会的极大肯定。

篇8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暨南大学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所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本课程在海外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对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暨南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观察,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适合内招生,对于留学生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内招生和外招生混班,基础水平差别巨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内招生和外招生混班的方式来开设,作为211重点大学,暨南大学的内招生进校时的考试成绩普遍很好,而外招生普遍基础水平较差。

2) 留学生课程通过率很低。对于这门课程,内招生的考试通过率超过80%,而留学生的课程通过率很低,大概为40%左右。

3) 留学生缺勤情况严重。留学生上课自由散漫,经常是大面积的迟到、缺勤,很少有学生专心听课的。

4) 现有教材内容面太广,和专业结合不够紧密。我们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写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学生普遍反映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太广泛,几乎涉及到所有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文科类学生而言,掌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吃力。而且教材和这些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程度不紧密,造成留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5) 现有教学方式、方法使外招生水土不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课堂理论讲解 +上机实验”。这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内招生而言效果很好,但是对外招生则效果较差。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部分留学生不能很好听课,听课兴趣明显比内招生低,对上机实验也不能很好完成,缺席情况严重。

针对留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留学生进行改革。为了进行有效地改革,需要分析非计算机专业海外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特点,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

2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的课程需求特点

暨南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海外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相对于内招生有明显不同,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一方面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方面来分析。另外一方面着重分析留学生相对内招生而言的独特性需求。

2.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对比,Kaplan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的研究总结如下[1]。

1) 这些专业的学生通常与信号、图像、方程系统和数据表格等实体打交道比较多。针对这些学生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对他们最直接有效的帮助就是告诉他们如何表示和操作这些实体。

2) 计算方法不是他们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所在。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具。

3) 这些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将来也会从事各行各业不同种类的工作。课堂上引用的例子最好是学生可通过直觉所接受的。

4) 这些学生用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

5) 很难知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将来的科研工作中会需要哪些具体的计算机软件,他们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有很大的差异。

6) 这些学生大都不常写软件包,但会经常使用它们。他们写程序往往是为自己的特定用途,而不是写给别人使用。

2.2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的独特特征

暨南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海外学生的主要来源集中于港澳台、东南亚地区。这些学生通常从其自身条件出发,素质较高的学生主要被欧美和香港等地的大学分流,只有相对选择余地较小的学生才会到内地就学。外招生通常在考试能力方面较为落后,但并不代表在综合能力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其相对内招生的独特特点归纳如下[2-3]。

1) 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社会知识丰富。外招生在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方面不如大陆学生,这是外招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所决定的。不过他们的社会知识相对丰富得多,国外教育体系通常比大陆教育体系更注重实践性和基础能力培养。

2) 独立意识很强,个性突出,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外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与内招生有较大差异,相对而言体现出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外招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是相当务实的,他们求知的目的性很强。

3) 自由散漫,自制能力差。外招生的行为习惯偏于自由化,反映在课堂上,就是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现象较严重。只有当课堂内容真正引起他们兴趣时,才会认真听讲。

4) 表现欲和动手能力强。外招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通常较为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初等教育应试化的方向是有所差异的。

5) 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强。外招生在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这同样是由于外招生所处的基础教育环境中通常重视社团活动,学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一个或多个组织,使协调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3教学改革策略

综合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这类学生的课程需求特点,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策略。

1) 改革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适应非计算机专业海外学生学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征。

针对文科类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编制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4](下简称《文科基要》)所提出的“三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大公共课程、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可能存在的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理工科医药和农林水类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5](下简称《理工科基要》)一书所提出的“4个领域x 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和“1 + X”的课程设计方案。暨南大学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共两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是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在教学实践中,现有的课程设置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多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特点的差异性,采用“1 + X”课程设置,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加上计算机高级课程(多门课程),共分两个学期开设。第一学期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所有非计算机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非计算机学生而言,所采用的教材完全相同。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以及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工具。计算机高级课程涵盖文科类学生的“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可能存在的计算机背景课程”以及理工类学生的“1 + X”课程设计中的“X”,该课程讲授较为高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参考上述的《文科基要》和《理工科基要》要求,由教研室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自行设计。可以包含多个模块,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每个模块对应一门单独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第二个学期任选其中1~2门(至少一门),这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独特需求,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自身的专业领域。

2) 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和自行编制教材。基于上述“1 + X”的课程设置,对于其中的“1”,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优先考虑采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如现有教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鼓励教师编制教材或者讲义。而对于“X”课程的教材选择,因为这些课程通常对应一项计算机专题,一般来说对于教材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可以有选择地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或选择内容先进实用性较强的国内重点教材。

3) 留学生和内招生分班授课。以往内外招生混合授课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针对内招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留学生。需要针对留学生的特点,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前提是把留学生和内招生分班授课。

4)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海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法是留学生所习惯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迎合留学生“独立意识强、学习目的性强、表现欲和动手能力强”等特征。

5)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例如,本人在对经管类专业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在讲解计算机安全章节当中的密钥安全体系内容时,对他们非常感兴趣的“电子商务”的支付功能实现的基本原理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将密钥安全理论和电子商务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基于学生分组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留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小组进行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优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留学生是我国高校招收的境外学生,因为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以及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与内招生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一致。非计算机专业的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通过率低、教学效果差以及留学生对现有教学方式方法水土不服等诸多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可以大大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Kaplan D T. Teaching computation to undergraduate scientists[J]. SIGCSE Bull,2004,36(1):358-362.

[2] 褚俊虹. 外招生的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08(8):271-272.

[3] 李莹. 高校“外招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消解方法[J]. 教育评论,2006(1):41-44.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5-50.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74.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for Non-computer Major Overseas Students

LIN Long-xin, DU Bao-rong, FAN Rong-qia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求发展,主要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及社会的认可。笔者从事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切身感受到当前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一些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与大家交流。

一、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确立“教、学、做、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将理论教室与上机教室合为一体,从环境上保证“教、学、做、训”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偏离了计算机教学应以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准则。尽管大部分教师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仍未摆脱教师讲、学生听,外加上机练习的老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另外多媒体教室规模一般较大,后排同学难以获取良好的声音和视觉效果,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可考虑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人为界线,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二合为一,理论授课可放在机房中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可看着老师演示,之后学生领会知识点自己上机操作。

2、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合为一体,从内容上保证“教、学、做、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师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为一体,一边授课一边让学生实践,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及时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做、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一个主导作用,但更多时是帮助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时会处于“传递—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时候是进行自主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深化专业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工作紧盯市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要为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进行“订单式”的培训机制,使所学知识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学了实用。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因此我们授课以实用性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在课程设定上根据市场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大职业能力的比例,将学生比较难接受的专业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等纯理论型课程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研究,重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实用性强的《网页设计》《Flas设计》《3Dmax》等面向市场、以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且能灵活运用。

三、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

鼓励学生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客观需求,应当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都要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并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四、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建立大型的实训基地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大型的实训基地,学生没有和实际的生产活动"零距离"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个人认为建立大型的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的保障。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对学生实施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通过多种形式来建立,可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出资建立实训中心并购置设备。另外学校也可与企业挂钩,建立多渠道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专业对口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还可把一些课程放置到企业中完成,通过对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五、在课程学习评价上采用新的评价机制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评仅凭期末一次考试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要改变一锤定音式的传统考核方法,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成绩占50%,理论成绩占50%。而实验成绩的计算又由三部分,平时实验作业占20%,期中的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30%,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50%。此外,理论成绩的计算分五部分,学生出勤及课堂纪律成绩占10%,课堂提问成绩占10%。平时理论作业占20%,期中的理论考核成绩占20%,期末的理论考核成绩占40%。这样的考核办法能比较客观、公正地检查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及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过程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主要靠平时的学习来提升成绩。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计算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质量也应与时俱进,这就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即时更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6037-02

Secondary School Computer Specialized Curriculum

GONG Xiao-yang

(School District Finance & Trade Kashgar,Kashgar 844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ety, the analysis of computer talent demand for secondary about simple personal computer professional school curriculum and some opinions.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The computer specialty; Curriculum

当今计算机业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带动的,互联网的成熟更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且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的应用也是很紧密的,所以计算机的各类型人才需求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1 计算机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社会各行各业的计算机信息化市场都在保持一定的发展,但是每个行业间的需求不一样。目前,对计算机信息化服务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以及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等。在计算机信息化产业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从事计算机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从业人员过多或是毕业生素质太低,而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对社会需求人才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2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办学思想仍然是比较成旧的,他们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以学科为中心的设置模式,甚至有些中职学校更是把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拿来照搬,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太过于简单化和理论知识,毕业后只知道一点理论的皮毛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太差,而且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很不合理,没有什么实用性,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工作一点作用起不到,而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又没有学到。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首先,从国家教育制度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是通过高考选拔出的,这些学生大多是基础差,比较调皮的学生,而一些高校大学生都学不好的课程对于中专学生来说更是难以学好,开设这些课程是否欠考虑,其次,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多学生都会有“学了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这样的感慨,学生除了会学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操作外,平时学不到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面对社会对中专学历的偏见,普遍高学历的就业门槛,对中专生的就业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就是因为中专生基础差,我们更应该加强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形式,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级的专业人才,这样也能让学生适应毕业后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

3 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优势在哪里

只有解决好学生的出路,毕业后能有个好饭碗,这样学校才能有更强生命力。中职学校学生的出路可以有两个:就业与升学。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找到理想的职业,还可以让自己继续深造,想升学的同学能圆大学梦。教育部门对此表示肯定:职业类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高职或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同样获取高等学历。这是与高中毕业生来说最大的优势,上天把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和大学生一样,实现提前踏入社会完成独立或是有个继续学习重回校园的机会。与高校本专科学生相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更有针对性,与高校大量的理论学习相比,中职学生虽然可塑性差些,但是对于许多单位和岗位的高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相信可以做到来之能用,用之能胜。

4 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

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金字塔结构呈现,根据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这几个行业都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因此我们应该有的放矢,此为根据来进行专业的开设以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并确定培养方向:

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在任何单位能胜任机房的管理和整个单位的网络支持工作。第一年,学习一些基础入门知识,学习个人操作系统《WINXP》,以及微软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Advance Server》等,另外还应开设一些相对比较深遂的课程,如NetWare、Unix、 Linux系统,因为这些课程是以后网络操作系统的主流,开设这几门课程只是一个笼统介绍以及简单操作。只要了解下就行了。第二年,学习一些网络的基础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如:《网络原理》、《局域网知识及组网技术》等。第三年,学习一些网络深层次的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如《无盘网络》、《ADSL和DSL技术》、《电子商务》等。这些课程对以后毕业找工作更有针对性,都是社会运用广泛的知识。

4.2 计算机广告及辅助设计

培养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设计,在建筑、机械、电子等行业,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从业人员。第一年,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一些美术方面的课程。第二年,学习带有专业性的课程,如《Auto CAD》、《3D Max》、《PhotoShop》、《CorelDraw》。第三年,学习《广告设计与创意》、《室内平面图设计》、《Inventor》。

4.3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

培养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应用设计,以及中级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维护和操作技术人员。第一年,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语文基础教程》、《汉字录入》。第二年,学习《SWiSHmax快捷Flash制作》、《Audition 声音采集编辑》。第三年,学习《Photoshop》、《Authorware》、《Premiere pro》。一步步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让以后就业机会更大一点。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理念。

5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比如专业知识种类繁多、内容更新换代速度快,除了以上提到的专业课程设置外,当然还需要开设一些辅助的课程,比如广告级辅助设计专业可以加开《初等数学》和《简单力学》等等,这些课程都是可以培养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职学校我们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来进行相应课程设置,以多变的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我们来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方向以及课程内容,办出自身的特色,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