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职业教育

篇1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衔接的意义

技能操作是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将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起来,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优秀专门技术人才,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强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增强接受职业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没有被紧密连接起来。我们应该从职业鉴定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两方面来找原因。从职业鉴定机构的角度来讲,他们为了更多地获取利益,很多机构都在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并且互不承认甚至互相牵制,鉴定方向和内容也不能完全符合社会需求。从职业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讲,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与职业技能鉴定完全脱节,受训人结束学习时,往往只能得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却要考另外的内容,完全失去了职业培训的意义。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职业教育机构往往与行业协会合作,紧密联系现实,大大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另外,职业教育机构受到相应行业协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合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门发放毕业证书,行业协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对合格的学生发放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协会组织还会根据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对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保证受培训者的培训质量。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紧密衔接的途径

1.积极推行“双证”制在过去的职业教育中,从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到教材选择、结业考试,都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属于“象牙塔”内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将企业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很难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教育机构在对被培训人进行培养时,应积极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现实调整教学内容、学科建设,尽量使课堂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与工作时间接轨。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积极与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系,及时对教学及考核内容进行调整。并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联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平日的教学及考核中紧扣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在被培训者通过结业考试时发放毕业证,证明学生所有培训课程合格;并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若学生职业技能合格,则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只有同时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2.积极推行“双证”互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向积极推行“双证”互通的方向进行,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比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认证之后,其毕业生在通过所有学科考试之后,可等同于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将大大降低被培训人的时间投入,提高教学效率,被培训人的职业素质也将大大提高。3.采用“全直通”考试取证法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在这些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实习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近些年,在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起来的实践过程中,先后尝试了各种考试考查方法,实践证明,“全直通”考试取证法较能适应现实需要。“全直通”考试取证法是指将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用学校的相关专业课考试代替,避免了重复考核,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制在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活动中,将国家对相应职业的专业技能规范、要求、技术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并配以相应的学分。教学机构要求学生接受规定的课时学习和实践活动,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当累积到一定数量的学分时,即由相关行政机构颁发给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将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紧密衔接起来的新尝试,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是对职业教育机构的一次新的发展,新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机构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也应积极做出各种有益的尝试,加强相互合作,找到有效衔接的方法。

作者:王伟伟 单位:邢台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篇2

需要。

由此,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都积极申报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直接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奠定了基础。那么,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如何使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进行有效对接,就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的现状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上都存在问题,两者未能很好地进行结合,未能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各成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各专业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大纲,而相应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却另有自己的鉴定标准、

规范。

第二,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工种鉴定规范的内容不相符。

第三,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比例不同。学校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则要求被鉴定者不但要掌握本工种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本工种的技能知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各占一半,而且主要侧重于技能知识的掌握。

第四,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均在推行或探讨某一种模式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了技能训练的力度,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很多老师在执行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和领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内容,因此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前不得不对有关的知识再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造成了教育的重复和浪费。

第五,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包括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团结、合作、竞争等团体意识的培养,但很多老师还不能从单纯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中脱离出来,没能很好地区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不同。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的方向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而各职业(工种)也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为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首要的问题就是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应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吻合。

职业院校现行开设的各个专业一般涵盖了一个甚至多个工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一个或多个工种的工作。而职业技能鉴定专指某个工种,是对这个工种进行的专项的职业资格认定。由此,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应充分考虑和明确这些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而后才能确定这个专业与相应的某个鉴定工种相结合的问题。

在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后,我们才可以着手实施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渗透工作。各专业要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发挥各自的特长,办出特色。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允许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进程、学时安排、放假日期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都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实践教学分实习、实验、校内演练、设计、大作业、岗位技能训练等环节,其中,各门课程以及实习、实验、技能培训等均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也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部分,技能要求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安全知识及其他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里都包含着若干条知识点,要求鉴定者掌握。

从以上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做到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使对应专业(工种)的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即某专业(工种)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相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要相互对应。对不统一的部分,我们应经过论证加以修改,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既符合职业院校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后形成各门课的教学大纲。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尤其是在制订实习演练计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掌握职业技能鉴定的部分要求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节约教育资源的目的。

三、范例分析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2001年设立的一所公办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学院经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同年开始了试运行;2006年,学院为推动各项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启动了“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核心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引入职业活动,实行围绕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来认识知识的“教、学、做”一体化);2008年,学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与职业能力,开始对部分专业的毕业生试行“双证制”,成效明显;2009年,学院开始全面推行“双证制”,学院教学改革逐渐由单一的课程改革转向专业教学改革,将专业教学计划与专业对应职业的职业标准、规范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

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学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了快速发展,鉴定规模接连突破了1000人、2000人等大关,2011年达到了近3000人次的鉴定规模。由于“双证”制的全面推行,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不仅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90%),而且在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中也佳绩不断(近四年来,学院学生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4个),在湖南省教育厅开展的专业技能抽查中所抽取的每一个专业都成绩优良。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明显促进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学生对技能鉴定由最初的被动应付到目前的积极参与,由普遍考一个证变成了普遍考多证。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在学院已初见成效,虽然对接得还不是非常融合,但在职业教育改革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篇3

课程的地位和特点,指出加强职业教育中电算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培养的相关方式策略。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技能;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相关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术能力素养,为国家、社会不断输送专业技能突出的相应人才,而学生能否具备良好

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岗位上能否胜任的前提。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

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提高职业技能。

一、职业教育及我国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对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受教育者给以从事某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职业教育亦称为职

业技术教育,有时被称为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比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

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和知识技能的劳动者,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

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模式也创新,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再上台阶。据相关人员统计,2007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

学校11612所,当年招生637.29万人,在校学生2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24767所,招生规模达910万人,在校生达3056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和

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二、职业教育电算会计课程的特点

电算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是金融财务管理类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

握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处理各种会计信息的技能。其主要特点:

1.综合性强

电算会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性内容比较多,要以财务会计知道和计算机应用知道变基础,应当在相关课程开设完毕之后才能开设该课程比较

合适,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就重点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薄弱环节的巩固和学习。

2.发展速度快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入世以后,经济活动要与世界接轨,经济发展要符合世界的潮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需要不断的更新、增加和修改,会计应用软件也在不

断升级。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的电算会计课程相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到社会上后可能已经陈旧过时,这样要求电算

会计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外,还要不断给学生拓展新知识、新内容。

3.实践性强

电算会计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电算会计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台需要以当前最流行的通用财务软件为例进行讲授,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具备分析基本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的理念。而不是仅局限课堂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三、加强职业教育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策略分析

1.提高电算会计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

老师要教育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自身必须先要有实践能力和经历,不然所谓的教学实践都只是说说而已了。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前的教学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实践内

容,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提前上级体验相关的课程实践内容,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然后,结合自身的体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上机教学目标、内容以及

流程等等项目内容的安排,从而加强教学针对性。其次,电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要定期的接受软件公司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再次,电算会计相应专业的教师

仍要注重了解现实企业中的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入到企业中进行有效地考察了解。

2.加强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活动的开展

社会调查活动以及案例教学是用来作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的。长久以来,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经常被忽视,由于案例教学不被重视,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约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促进。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诱导以及决策等等有效功能的先进教学方法

模式。我们所说的与电算化会计相关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建立在学生应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知识技能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有

效地运用在电算化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电算化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重点目标内容进行相关的具体案例编制;第二,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第三,要求学生对案例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撰写相应的实践报告。除此之外,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还可以采用辩论、公开演示以及模拟实验、小组学习等等

形式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以及乐观学习态度的培养。有条件的相关专业教师还可以进到企业单位或者会计事务所内部来进行社会兼职

活动,实现自身专业技能的锻炼,这些教学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收集与自己教学案例有关的材料,将课堂教学内容逐渐充实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讲理论

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

3.加强构建相应的专业模拟实训室,确保学生的实践基地优良

在进行模拟实训室的构建时,相关教师以及教学实践部门应该以具体的某个企业为模板,以该企业生产营活动中的实际经济为例,搜集各项原始凭证,通过进行凭证的手工制

作,实现模拟实训题的系统形象地编制。与此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还要要求学生依据所选定的企业某项经济业务产生初期的相关财务资料并通过真实凭证、账本来实现完整会计

账簿的构建,整个过程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再到登记账簿,最后得出期末实际余额,编制出相关的企业会计报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整套的会

计业务程序模拟操作来实现对相关制度以及业务的熟悉,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巩固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

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业务需求,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除此之外,相关教育部门还要不断完善深化实训教学改革,这就要求相关学校要委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实施教学科研活动

,实时更新电算化会计应用热点,加强教学组织建设;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直接提出用人需求,与学校交流合作,使得学校的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准确,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

4.运用各种先进科学化教学方法手段,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教师在进行电算会计教学时,要进行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的实时更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活动的灵活互式开展。

(1)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学习环境条件,营造开放式和谐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软硬件网络资源。

(2)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电算会计求知欲望,加强学生意志培养,创建良好学风。

(3)实现演、讲、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教室,配置新型教学课件,学用结合,让学生边学边练,提升教学性能。

(4)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教室搞好电算会计实训室的管理维护,让学生通过这种无意识活动得到动手的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中的人,他们的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

式、水平。财务会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点是有效开展电算会计的深入实践教学。电算会计的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教学工程活动,其的有效开展需要从整体的宏观角度出来

,结合实际,通过不断加强电算会计实践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作者单位:湖南省劳动人事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金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问题评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04).

[2] 李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3] 雷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3).

篇4

关键词: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 反思

一、部分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比较落后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应引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其来自于工程的典型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有一定的前瞻性,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但在实际的大赛中也发现,部分大赛项目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比较落后,和实际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工艺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是工程中已不再使用的材料,市面上基本买不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大赛的训练,同时也降低了大赛的引导作用。

二、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有“为赛而赛”和“精英化”的趋向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赛促教,引领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实际的大赛中却出现了片面追求金牌、“为赛而赛”和“精英化”的现象,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思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的评价往往只重视学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金牌(一等奖)数目的多少,对取得金牌的学校进行重奖,这种情况助推了学校“为赛而赛”的风气,把学校教育工作引上了片面追求奖牌的歧途。学校为了能获得金牌,对参赛学生进行停课训练,将主要资源和精力只放在少数参赛选手的身上,让这些“精英”占有了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丧失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成为职业院校的负担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频繁举行正在成为职业院校的负担。每年的技能大赛从市、地区、省到全国,甚至到世界技能大赛,名目种类繁多,加之教育主管部门的唯金牌评价,使得基层职业院校不得不重视参加,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院校的一项常年性工作。为了应对大赛,学校往往要“养一批人”、“买一堆东西”、“花一笔钱”,把大量精力用在了备赛参赛上,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技能比赛的频繁举办,也使其影响力和“含金量”在学校师生和社会中有所下降。应适当调整各类大赛的间隔时间。

四、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赛题存在不科学、不严谨问题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不严谨的问题,比如图纸不完整,符号不符合国标要求,使用旧的国标,甚至是错误的符号和错误的图纸。其工艺评分标准也没有按国标要求。

五、公开公正不够,不能促进交流提高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促进交流、共同提高,不仅要公平、公正、公开,更要有创新性和创造性。但实际的情况是部分大赛项目公开还可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不够,不能促进交流提高。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给排水项目(中职组),赛项内容全部公开,其考试方式就是加大工作量,一般选手无法做完,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训练就是按厂家提供的内容“死训硬练”,只能做到机械的操作。这种大赛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大赛的裁判基本由不涉及本技能的高校教师组成,而恰恰涉及这一技能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无法参与,大赛过程也不让参赛教师全程观看,这就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交流提高,做得好的学校进行保密,差的学校想学却无法学。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在竞赛的内容上只公开部分内容(模块),还有少部分模块是不公开的,这就要求参赛选手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创新和创造能力,避免了学生的机械操作、考什么学什么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裁判的选择上,全部采用参赛学校的老师,老师可以全程参与大赛过程,学习先进的工艺技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制约了先进工具的使用和工具的二次开发

篇5

职业技能包括“硬技能”和“软技能”两大方面。所谓职业“硬技能”,就是一个人在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应具有的基本专业技术;所谓职业“软技能”,是相比较一个人在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应具有的专业技术之外的诸多间接化软性技能。对比两类职业技能,其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职业“硬技能”是从事职业的基本技能、直接技能和前提条件,而职业“软技能”则是从事一项职业的重要技能、间接技能和用以提升水平的促进性技能。

笔者认为,立足于一个人创业就业发展这个视角,职业“软技能”的内涵体系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四方面,一是方向性内涵:解决“往哪里走”的问题。包括人生理想目标,即人生向何处去,最终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价值目标和追求是什么;职业规划目标,即从事什么职业、就业创业到什么水平、如何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职业规划。二是能力性内涵:解决“靠什么走”的问题。直接层面,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最新职业技能,更要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创新。间接层面,就业创业创新能力、社会关系协调处理能力、职业适岗能力和问题应对能力等。三是精神性内涵:解决“如何不懈走下去”的问题。包括拼搏向上的精神,遇到困难不绕道;开拓进取的精神,取得小胜不停步。四是责任性内涵:解决“如何走好”的问题。包括职业责任意识,这是职业立足的基本责任条件;社会责任意识,这是职业做大做强的社会外在支持力的重要源泉;亲情责任意识,这是职业发展的基本内生动力之一。

相比较职业“硬技能”而言,职业“软技能”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基本内容的综合性和宽泛性。职业“软技能”不同于职业“硬技能”那样具体微观,而是由相对宽泛内容组成、牵涉方面较多的一整套体系。既包括主观内容,也包括客观内容;既包括方向规划性、精神培养性技能内容,也包括素质创新性、发展性内容。

二是发挥作用的间接性和持久性。就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而言,显然职业“硬技能”具有直接性、入门性作用,是就业的“敲门砖”,而职业“软技能”的作用相对间接;同时,要推动这种职业的长远发展和不断提升,尤其是实现相关职业的成功创业和长远发展,则须臾离不开职业“软技能”素质的强力支持。

三是教育培养的长期性和渗透性。职业“硬技能”教育只需要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即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而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软技能”教育,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包括对学生的思想说服、理念熏陶,也包括对学生意志磨练、责任引导,更需要对学生创新潜质的及时挖掘、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多管齐下、经年累月的持续教育及不断影响。

目前,职业软硬技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别已经成为与普通教育相并行的一种教育类型,但是在职业教育内部,尚未进行相对细化的分类,传统的职业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硬技能”教育,而“软技能”教育尚未成为真正的社会共识和普遍的职业教育实践。

思想认识上:共识化严重不足。职业“硬技能”教育已经独立化、成体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职业“软技能”教育理论尚未形成独立体系,虽然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尚未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尚未得到决策层面和教育实践层面的高度重视。笔者以“软技能”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文献中检索,检索结果各类文献累计仅有190条。

教育实践上:推行力严重不足。职业“硬技能”教育得到大张旗鼓地推行,而“软技能”教育严重匮乏,很多学校甚至很少开展相关教育,“软技能”教育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境地,更没有建立相对独立和完善的课程体系。

教育效果上:掌握度严重不足。职业教育的学生“硬技能”掌握较好,而“软技能”体系薄弱,普遍存在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意识淡漠以及职业素养、创业精神等的空白,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很多企业所看重的。可以说,职业“软技能”教育实践和教育效果的严重匮乏,正是当前职业教育本身难以出现高质量、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所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转型提升的重要任务和基本方向之一。

二、大力发展“两元”思维下的职业“软技能”教育

将职业理想方向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着力构建宏观与具体之“两元职业教育目标”。笔者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调查了解到,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并没有明确清晰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很多只是学一门技术能够就业而已,而这仅仅是职业教育最浅层的教育目标。方向问题、目标问题至关重要。职业教育要加强以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职业“软技能”教育,要让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在具体目标上学好基本的就业技能,更要在宏观目标上学会思考人生方向、明确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笔者认为,宏观目标教育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最终建立起“两大方向性目标和一个规划”:一是人生理想目标,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总体目标;二是职业目标,整个人生就业创业的总目标;三是引导受教育者做好分阶段的职业目标规划,为走好职业人生的每一步建立大致的方向指南和初步的坐标体系,从而形成其创业就业的强劲动力。

将普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着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元职业教育综合体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大的教育体系中的两种类型,就其本质而言是共同的,即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使之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在实现自我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分类而言也是清晰的,一个立足于共识教育,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一个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就业创业做准备。但是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两者的截然分类尤其是过早分类,不利于受教育者充分发展和素质的充分提升。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很多孩子虽然已满18周岁却没有自立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很多孩子仅十五六岁,尚未成年即近乎完全脱离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通识教育,转而接受几乎是完全的成人职业教育,其结果就是将来很可能只成为简单的、低层次的劳动力,而非具有较好知识功底和思考创新能力的中高层次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应当在现行体制下,推进两种类型教育的相互融合,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而言,应当全面增加普通教育的内容,将普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适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教育得到加强、“软技能”素质得到丰富、“软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将人文教育课程融入职业教育,着力构建“硬技能”与“软技能”之“两元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注重将职业“软技能”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其中。一是创新教育课程,二是职业道德课程,三是其他人文教育课程。职业学校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适当增加艺术、伦理、哲学、思维创新、职业准则等人文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在注重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创新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使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硬技能”结构,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身心素质等“软技能”结构。

将职业教育视角移向开放化的社会,着力构建直接教育与间接熏陶之“两元职业教育环境支持机制”。职业教育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广义上是一种具有多种形式的教育类型。其中,职业学校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形式,在功能发挥上具有直接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实训、企业案例、民间组织实施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作为与社会就业创业相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扮演着职业教育“隐性学校”和“隐性课程”的作用,发挥着职业教育的间接熏陶功能;而且,职业“软技能”教育形成的长期性和渗透性特征决定其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需要在持续、长期和多种环境的磨练中逐步形成。因此,在职业“软技能”教育形式和教育环境问题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强学校“软技能”教育的同时,要以开放化的视角和理念审视“软技能”教育,积极主动将职业“软技能”教育视角放大到整个社会,充分整合和发挥社会多元的力量和作用,营造起职业“软技能”教育的浓厚氛围。如通过企业实训,让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感受技术创新的氛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感受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责任意识;通过企业案例的分析研究,让受教育者明白就业创业所需的职业规划和进取精神,以及就业创业中必须面对的挫折和应对能力;通过参加志愿者队伍等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感受社会责任意识,等等。通过职业教育视角的开放化转移,将职业“软技能”教育的主体责任适度分担给社会,努力形成“两元化”职业“软技能”教育支持机制。

篇6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安徽淮南232052)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中“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为许多人所推崇。固然,职业教育需要突出和强化技能训练,但是,职业教育不只需要技能训练,更不能片面宣扬“技能本位”和“技能至上”。职业教育需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警惕“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职业教育;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33-04

当前,受工具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中“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为许多人所推崇。这种理论把职业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技能训练或企图以技能训练代替职业教育,只见工具、材料,不见心灵、人格,只考虑学生当前就业,不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只服务于少数合作企业的用工需求,不能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职业教育背离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之宗旨,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失去吸引力,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我们应践行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不仅仅关注入的生产功能,还应关注入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品行素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能力等进行全面培养。

突出和强化技能并不等于“技能本位”、“技能至上”

职业教育当然要突出和强化技能,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有异议。基础性是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或技能型劳动者,其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应用。因此,同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要以各种技能训练为抓手,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产业、行业、企业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发展需要,学生、学校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实施好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一定要有技能训练,而且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把技能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突出抓好、抓实。这样的职业教育才是特色鲜明、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坚决反对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把中职教育办成普通高中教育的做法。

然而,突出和强化技能并不等于“技能本位”、“技能至上”。技能训练仅是职业教育多元化内容中比较特殊的层次和方面,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也只是个基本起点。技能只应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全部目的。人只能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技能,而不能让技能发展阻碍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基石是为了从业者更好地生活,除了有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外,仍然具有教育活动的核心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专门化中寻找全面发展应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

(一)“技能本位”是错位的

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本还是以片面训练学生的技能为本,答案十分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二字体现了我们应有的职业教育观。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职业教育非但没有按照这种规定去做,反而与此渐行渐远,成为一种异化了的职业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使得人的能动性丧失,使得人们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使得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地发展,甚至畸形地发展。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必须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既如此,就不能急功近利,就要为受教育者的长远、全面、可持续发展着想。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正常的、身心健康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职业人。这些年我们的职业教育忽视“教书育人”的功能,突出了“职业训练”的特点,把职业学校办成了职业训练所、职业介绍所。

杜威曾说过:“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而且,以实利为目的的教学,牺牲想象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改进和理智见识的加深……不但有损于自由的教育,也同样程度上限制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外在是帮助个人获得技能,本质则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目标,最终都要以人为本,都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不能只看到人的生产功能而把人作为工具去训练。

(二)“技能至上”是错误的

如果说“技能本位”论是错位的,那“技能至上”论则是错误的。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技能至上”的论调.与此相关的一些信息被媒体放大后,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只要一技在手,一切便可高枕无忧。于是,在一些职业院校德育不再强调,综合素质培养成了虚无缥缈的口号,技能训练日益成为全部内容。这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背离育人的宗旨。

此外,职业院校生源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教育不能”论(一种认为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思维类型不适合、品行素养低,对他们进行教育很难,只能进行技能训练的放弃教育论观点)很有市场。特别是提出“普教有考试,职教有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之后,类似“以赛代考”、“以赛代评”的声音开始喧嚣。很多职业院校从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便组织专门人员,拨出专门费用,安排专门时间,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相关技能训练,一旦获奖,除荣誉外,学校、辅导人员、学生、相关部门都会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目前,这种应赛训练大有超过应试教育的势头。

其实,技能只是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把它当成职业教育的全部。“技能至上”的教育行为教会学生的只是操作,而做人则需要更丰富的教育实践才能达成。教育包含训练,单纯的训练不能称之为教育。职业教育应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职业教育价值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职业院校发展中出现困难,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需要转变。

“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多面,当人们过分渲染或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在职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或者只强调技能,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一)对学校的影响

在资源配置上使本就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过度配置到专业技能训练方面,从而削弱其他方面的资源占有。比如,购买设备、训练耗材、培训人员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调配专职教学人员和挤占教育经费中其他部分成为最可能也是最容易的选择。

在教育教学上本来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出发,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已经有较科学合理的指导性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上有知识、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借口职业教育的特点、生源素质、区域差异、层次差异和自己的实际,在教学和考核中只把技能视为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基本上是直接忽略,致使培养目标单一且标准大大降低,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形成和提高。

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 由于主张全部学科围绕专业训练来进行,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都放到学生技能培养上,于是出现了课程设置随意,文化基础课大幅压缩甚至停开现象,从以往的重理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学生评价上 自提出“普通教育有考试,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后,很多职业院校把国赛、省赛的成绩作为考评学生、教师、部门和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出现了只要一次大赛获奖,学生其他所有科目都可以给合格的做法。这种单一评价方法,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在学校管理上职业教育是个大系统,绝不是抓住技能训练,其他方面就都迎刃而解。相反,只抓技能,原有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难形成,可能会混乱一片。

上述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对学校的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校企合作影响非常大,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

(二)对教师的影响

德育教师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较之于普通院校,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育人是职业院校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可是,由于“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的影响,德育变得不再重要,但迫于德育课的政治性和舆论影响,一些学校还象征性地开着。对此,德育教师无所适从。

文化基础课教师受“技能本位”、“技能至上”、“教育不能”等论调的影响,职业院校文化课压缩到几乎没有的地步,特别是中职学校。大量的文化课教师被转岗从事一些非专业的技术或普通岗位,留下来的人由于资源、时间、设备、培训、利益、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对教学、教改十分茫然。

专业课教师由于对所谓“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需要,职业院校几乎所有专业课教师都以极高的热情在职进行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培训。他们成了最忙碌的一群,教学、进修、培训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本职工作。同时,由于对技能的超常重视,专业课教师在心理上会不自觉地忽视知识而偏重技能。这也会影响他们原有的教育理念,导致实践中只重技能而放弃知识教育,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只会某种特定技能的专职实习指导人员,离“双师型”恐怕越来越远。

实训教师 由于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再加上片面过度地强调“技能本位”、“技能至上”,于是近些年实训教师成了“香饽饽”,尽管其中有些人的技能水平不敢恭维,知识水平和育人能力欠缺,但还是令一些人自我陶醉。

上述情形,势必影响到对教师的评价,各种利益的合理分配,教师之间的和谐,队伍整体建设,从而最终影响德育课、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三)对学生的影响

在“技能本位”、“技能至上”的大环境中,学生可能会认为品行无所谓,知识不重要,只有技能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金钥匙”。他们会受教育者错误观念的潜移默化,他们会在技能大赛获奖后的名利中固化,使他们形成这样的误区:只要一次技能大赛获奖,无论我身上有多少毛病缺点,无论我有多少科目没有学好,老师、同学、家长、学校、企业都对我另眼相看。于是,他们会忽视品行修养和知识学习,从而成为一个片面发展的畸形人。

事实上,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很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进入企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不顺利。由于综合素养不高,在人际交往、岗位提升上并不如那些虽没获过什么奖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也就是说,无论学生技能多么娴熟,如果在工作态度、为人处世、知识储备上欠缺,企业将来是不会委以重任的。

(四)对家庭的影响

“技能本位”、“技能至上”导向的职业教育或许可以实现学生眼前的低水平就业,为学生暂时找到生活出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但这种低水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对学生家庭来说,本来花那么长时间、用那么多金钱是要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解决好学生今后的生计问题,但学校却因种种理由而放弃教育只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这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

(五)对企业的影响

把技能训练视为法宝的职业院校,限于自身师资、设备、耗材、场地、产品等因素,不得不把大量学生实训放到合作企业进行。这给企业正常生产、管理带来压力,企业虽不情愿,但为了解决将来的用工问题,还是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大量的学生实训任务。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虽然从学校得到了大量的用工,但这些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即便是最引以为豪的技能操作,也不一定比直接从农民工招聘培训后的好。企业会为频繁的人事调整、不断增加的培训成本、不断调整生产秩序而付出代价。

(六)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任由“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在社会上泛滥,就会造成一种只要有技能,就能拿高薪的错误认识。我们并不否认工业社会技能的重要性,不否认高技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但绝不能过于片面,过于绝对。一些媒体刻意渲染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缺多少多少高技能人才、大学生回炉上职校等。这种信息的表层传递,忽视甚至忘了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再加之社会分配上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并不是德、识、能较高者,一部分大学生也确实存在着就业难的情况,这些又都强化了“技能至上”的错误观点,最终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可以说,“技能本位”、“技能至上”论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它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冲击,对职业教育认可度、吸引力的影响,对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教师成长和学生后续发展的影响,最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都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崇尚科学的职业教育观,让职业教育回归本性

造成今天职业院校过度强调“技能本位”、“技能至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职业教育确实需要强化和突出技能训练这一抓手。其次,现在职业院校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综合素养欠缺,德育和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技能训练相对要容易些,又容易立竿见影显政绩。再次,与技能训练相关的设备、厂房、耗材和大量的教师培训等资源非常可观,尤其是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投资力度,谁都想争取更多投资。第四,职业教育确有解决学生就业等功利性的方面。第五,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坚持非功利的职业教育,实际操作上难度很大。而这一切根源于人们的功利心和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只有改变错误认识,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职业教育才有出路、才有前途。

(一)回归公益

职业教育有其功利的一面。但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确立理想信念、打好学习基础、丰富文化生活等非功利性人文素质养成却是职业教育之本。

(二)改变认识

在认识上人们很容易把教育与训练混为一谈,把技能与能力混为一谈。但是,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又仅仅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而已。因此,我们应该明白技能训练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教育。

(三)遵循科学发展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强调育人为本,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终身学习观、科学质量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职教人应遵循和倡导的职业教育观。

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但作为教育之属概念,职业教育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培育德育之根、夯实知识之基、熟练技能之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广大职教人应静下心来,对职业教育政策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约要素、评价标准等进行全面反思、梳理、矫正与调适,对各种课程理论进行批判、整合、优化。还应认真思考:技能能给学生带来什么?除了技能学生还需要什么?到底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之需?我们应该明确:职业教育一定不是培训“机器人”,而是把人培养成有尊严、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有作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社会人。

篇7

关键词 技能标准 职业教育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于1994年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创建一套国家级、跨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从而为全国性的职业技能教育、技能水平评估与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提供标准和规范。这一体系对美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训练实施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 美国国家技能标准概况

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NSSB)于1994年成立,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制订和应用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从而提高美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实质上,NSSB的作用并不体现在直接制订技能标准方面,而主要体现在通过建立统一的国家技能标准体系,从而为各州发展区域性的技能标准及技能标准流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统一性。根据其定义,技能标准“确定了在某一行业内人们需要知道什么并能成功履行与工作相关的职责,即如何履行工作职责并将其做得更好而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体现其有效性,技能标准的要求反映出关于行业的一致性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关于技能和表现的评价标准。因而,能力标准体系通常是在工业机构、教育机构及社区组织的合作下而产生的,其目的则是为了制订一个灵活的、便于操作的,同时又能够持续更新和发展的能力标准体系。

从结构上来看,美国国家技能标准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群的名称、定义和范围;第二层次是职业群中某类岗位所需要的关键工作功能;第三层次是关键行为、行为指标、技术知识及就业能力;第四层次则是执行某关键行为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所需技能、知识和测量标准的具体规定。它实际上提供了两方面信息:一是“工作导向”的信息,也就是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标准,由关键工作职责、关键活动及行为指标三部分组成;二是“工作者导向”的信息,也就是工作者本身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或个人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等,由学术知识和技能、就业知识和技能、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这一标准的制订,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具体来说,技能标准的作用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技能标准是教育训练系统与工作市场衔接的平台;其次,关键能力和职业群理念引领职业教育“生涯发展”;第三,技能标准也可作为职业课程开发和资格认证的标尺。

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如何应用国家技能标准

2.1 技能标准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基于技能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实质上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了对标准体系的内容识别和传递,通过企业、行业和劳动部门对技能标准进行认证,从而确定劳动者的工作胜任能力的行为标准和相关评价体系。与非基于技能标准的课程开发相比较,更突出以产业和企业为主导,跳出了以教育机构为主导的模式,从而更重视在各州层面上以及跨州的合作。

在基于职业群的课程开发方面,主要是在基于行业的基础上对“核心能力标准”和“复合技能标准”的认定。核心技能标准通用于某一行业,个体通过学技能标准,而提高其技能水平,并逐渐具备更宽泛的能力,而复合技能标准则应用于同一行业内的若干相关职业或职业群,个体可围绕一个产业部门不同职位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课程开发而言,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高质量的技能标准对课程开发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主要体现在它既可以为课程开发计划提供一个标尺和较为全面具体的岗位数据,也可以为课程开发的评价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同时,它也更有利于与行业和企业界的沟通和合作。

2.2 基于技能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程序

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体现出明显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特点,同时,课程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如下:

(1)需求分析。其目的是指出在技能标准框架中某一行业或职业群对员工的需求程度。通过收集当地或国家层面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培训状况及薪资水平,并预测未来就业形势。

(2)课程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的建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咨询委员会是不可或缺的。其成员包括工人、工会、监事会及企业或行业的雇主,其主要目的是对技能标准的认定。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覆盖技能标准体系中所有的要求通常是不现实的,因而必须有选择地对课程进行开发。一般来讲,其切入点应该是在选择确定新进员工或入门级水平所需技能的基础上着手课程的开发。

(3)根据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或知识基础应当首先确定,这关系到与其他职业知识间的可迁移与延伸。一般而言,某一类职业群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不仅适用于这一职业,也适用于相关行业。在这一点上,通用性是关键要素,比如可以通过学术技能分类法来识别技能标准行为所需的特定学术技能。有了这一共性基础,多个州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学术内容进行界定并互通。

(4)开发设计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驱动着课程内容的开发。在确定了课程内容中所涵盖的技能标准要求后,则需要进行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开发设计,以确保学生的技能掌握。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可以被使用,如表现性评价方法、标准参照评价方法等,可以测定和记载学生的技能表现。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将同类的技能标准整合,以便同时对多种技能标准进行评价。

(5)选择适用的课程教材。有三种方法可以使用:开发、改编和直接应用。首先需要收集所在行业或职业已有的并与标准体系相关的课程资源。通常,开发课程的方法是较为昂贵的,而改编教材的方法则较为适中。当然,如果能够直接使用现有的教材是最好的选择。实践证明,通过识别现有的课程材料,直接使用或作轻微修改是较常见也较好的做法。

(6)在现有基础上审核和修订课程。这是课程开发的最后一步。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技术的快速变化对课程的影响,从而做出调整,也要重视到学生的参与对课程开发质量提高的积极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其反馈的结果,并结合教师教学中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观察,对课程内容的最后修订都起到了关键参考作用。

3 借鉴与启示

3.1 开发与管理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

国家干预是美国技能标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一种体系的规范性和通用性较强,同时也利于节省成本。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在职业标准的制订及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方面存在着政出多门的现状。从宏观层面上而言,如能整合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力量,设立工作小组,专责能力标准的研究、建构与认证事宜,建立统一的、模块化的、能把工作技能和关键能力系统结合起来的新型职业标准体系,则有利于为政府、行业、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学生提供一个标尺。

3.2 以科学建构的职业标准来引领职业教育

科学建构职业标准,既涉及到对能力观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能力分析的技术问题。在美国国家技能标准设计中,既考虑了工作导向的因素,也考虑了工作者导向的因素。目前来看,我国目前在职业标准的制订中,更偏重于行为主义倾向和工作本位,而对学科能力及非技能性能力则重视不足。科学建构职业能力标准,需要将关键工作功能与学术知识与技能、就业知识与技能整合到一起。另外,在现行职业标准的制订中,常常将很多职业相通的或共同的核心技能、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综合起一起,没有分出层次,使得每个职业标准的能力清单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这种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职业教育按照综合化、模块化开发课程的进展。鉴于以上原因,职业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改造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职业间的相通性,以提高职业标准的适用性和开放性。

3.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规范性

基于美国国家技能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表现出很强的规范性。如在开发前期,重视需求分析,充分借助课程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重视技能标准的指导作用,同时也重视评价方法对课程内容开发的驱动作用。就我们目前的现状而言,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类似于课程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的此类组织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指导作用的发挥上和常效机制的建立方面也不足;二是在课程开发上的随意性和封闭性,很多时候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不足,这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通用性不足。鉴于上述原因,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面,应更为重视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结合我们的特点,建立一整套课程开发的规范化的、通用性强的开发程序,充分发挥类似于课程开发项目咨询委员会机构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会兰,杨斌.美国职业标准技能:体系效用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2] 陈丽能.美国职业技能体系建设与运作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9.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在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机械系焊接专业三年级学生王亚夺得焊工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焊接状元”,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6枚金牌、7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并分获高职组、中职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在获得巨大荣誉的同时,笔者掩卷思考: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究竟带来了什么·

“大赛要更有活力、更贴近社会、更加规范。”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用三个“更”字归纳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要求。葛道凯首先指出,技能大赛要办得更有活力,大赛本身不是目的,推动职教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更健康发展才是本质目的。其次,葛道凯认为,技能大赛要更贴近社会:一是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最后,葛道凯强调技能大赛要更加规范。副司长刘建同表示,大赛在展现职教发展成绩,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地方职教投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展现职教改革成果,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是当前阻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各类技能大赛的导向非常明确。以“工具钳工”技能竞赛为例,其竞赛方式是手工制作一个组合件,要求:一是会识读图纸、编制工艺;二是能够控制尺寸和形位公差;三是能合理选用相关设备和工、量、刃具;四是制作多元组合几何图形的配合零件,并达到较高的配合精度。显而易见,它所昭示的是典型的项目化、工程化教学要求,这正是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方向。

现行职业学校的教学课程目标与普通学校区别不大,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注塑模具CAD设计与主要零件加工”竞赛项目的比赛中,技能大赛提出了以下要求,以新技术应用、高技能熟练为主,强调技能综合,既要掌握先进的设计技能,又要具备熟练的先进设备操作技能,要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工作的模具CAD设计与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选手必须具备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冷静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的就业的主要砝码。由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它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教授“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许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

技能大赛在暴露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它像一个“方向标”,引领着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但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却非常明确。以首届“联合杯”职业技能大赛机械类为例,其竞赛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30%)和操作技能(70%)两部分,而操作技能的成绩又由现场操作规范和试件加工质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分值比例就是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的“晴雨表”。

技能大赛创造了学校与企业亲密接触的机会。学校在准备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要走访企业,了解并研究企业最需要的技术,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企业的优秀员工应具备什么素质,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完成一项任务还需要哪些资源、信息等。这些了解使学校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组新增建筑专业,高职组新增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2012年新增煤矿安全专业等比赛项目,都是经济建设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这些新设的赛事紧扣市场需求,经过与相关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大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坐标”。其中新增加的赛项“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在全国的一千多所职业院校中,当时还没有哪个学校设置专门的3G专业,高职组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3G通信专业的情况下,设置该赛项,其战略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使职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走在产业发展前面。再如,近年来,汽车业“井喷”式发展,让企业明显感到技术和管理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涂装”人才,漆料有毒性和培养成本高的现实,成为影响“涂装”人才培养的瓶颈。而职业技能大赛增设“喷漆”竞赛项目,正是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搭建了舞台,使校企合作实现了“零距离”。

篇9

1.设备合作

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一般只用于实训加工,而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般只用于产品生产,两者无相互关系。为了使学校切合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设备的合作,企业可以将部分设备设置在学校,而学校可以将有关设备安置在企业,或者学校和企业共同购置设备组成生产实训车间,将设备进行合理分工、共同使用。这样,一是解决了学校添置设备的资金问题,也充分发挥了双方设备的使用效率;二是学生直接融合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三是让学校、学生对企业设备的使用要求、设备更新做到了同步了解,避免了学和用之间的脱节,达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出色效果。

2.产品合作

职业院校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会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实训教学,但学生在实训中所加工的零件通常是围绕技能考工而设计的,零件单一而又枯燥,这会对实训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造成了材料的单纯性消耗,由于学校资金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实训材料上,所以不利于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训;其次,发挥不了零件的自身作用,因为实训零件的结构、工艺、精度和企业产品都有所差异,不能作为产品投入使用,不利于学生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最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缺乏企业产品的实用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各种产品的材料、性能及使用场合等情况。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进行产品合作,学校可把企业最新产品引入到实训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产品的加工中,让学生体验作为企业员工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变换了角色和环境,自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消除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能力。

3.技术、管理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一般局限于学校层面的技术和管理,不能及时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企业做到了与时俱进,因为企业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必败”的道理。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合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设备维护、生产加工、学生管理、仓库管理等问题,积极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商讨,并参与到实际的技术研究和管理中,找出最佳实施方法和措施。教师只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并应用到实际教学改革中。这样既能带动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现代技术要求,也能进行自身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既引进了企业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内容、结构、标准,也引入了企业技能和生产管理文化。在提高实训教学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也与生产一线相衔接,使企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与职业院校师生得以共同切磋。学校和企业通过在订单培养、设备共享、教学指导、技术革新、人才互通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了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企业实际技能水平的对接,这对职业院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二、技能大赛凸显“双师型”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是优秀人才的切磋和竞争,技能大赛成绩的优劣是与职业院校是否具有“双师型”教师息息相关的,那么“双师型”教师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英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可见,只有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技能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院校最缺乏的是“双师型”教师,虽然现在职业院校教师都拥有大学学历,有一张高级或是技师职业资格证,但实际专业能力还欠缺一些火候,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技能大赛中,明显发现有些教师的理论水平很好,但操作水平不敢恭维;有些教师操作水平不错,但理论成绩不如人意。在今后职教师资培训中,要注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以往单纯靠听讲座或是流于形式的参观培训方式,要大力推进新的“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1.校本培训

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且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导师,来积极帮助和辅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弥补专业技能上的缺陷,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信息化比赛、评优课比赛,还有目前正兴起的微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另外,通过夜自修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工种技能的训练,可以让青年教师及时弥补技能上的不足,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将技能融会贯通于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去,并在教师间组织技能竞赛,通过技能大比武,在“比武”中学习,在学习中“比武”,为学校储备“双师型”教师后备力量做好准备。

2.企业培训

“以实促智、以实促实”。企业的技术和水平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应大力选送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培训,为教师创造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顶岗生产、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临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的工艺分析,参与产品的生产检验、产品的市场销售,并积极开展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术革新,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企业培训,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运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本领,包括生产现场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活跃性,从而加速“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3.校校培训

以己带人、以人促己。兄弟学校之间要时常保持联系,并积极开展校与校间的交流培训,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通过相互学习,认真探讨和研究学校间“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尤其是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调整、进修机遇、评优评先等相关的条例,挑选或修改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条例条目,并让本校教师对条例进行熟悉和认识,以调整心理、克服阻力、端正态度,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使自己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学习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教学管理、考核制度等。学校所聘兼职教师一般来源于企业一线生产工人,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的融入会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把生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教学环节。通过校校培训,在交流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教师在培训中不能只追求达标即可,而忽视内在质量,要以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培训目标。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技能大赛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三、技能大赛凸显技能训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Tellme,Iwillforget;Showme,Iwill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一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而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

1.参与技能训练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仍然比较重视课堂上的“Tellme”,考核多为根据“Tellme”的内容来设置,而技能上仅“Showme”而已,这样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学生技能兴趣的,且技能水平也是很难增值的。要想实现技能兴趣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技能训练,即“Involveme”。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要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最终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参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紧密结合,学生学到的技术与技能就会终身不忘、终身受益。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2.明确训练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服务宗旨,坚持以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学以致用,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动手能力。因此,在技能训练中,一定要明确训练目标。通过明确近期训练目标,学生强化技能训练,以参加高级工职业资格考试、技能大赛为手段,检验技能训练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可以明确远期训练目标,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具体强化和重点训练,并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进行训练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训练好、好就业、好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改进训练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掘现有条件,积极实践训练方式的多样化,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仿真操作、示范操作、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使学生在训练中不仅能听中学,看中学,还能做中学,玩中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而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训练。另外,教师要热心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要善于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训练气氛;还要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和学生一道寻找技能方法,并且能勇于承认训练中的过失和错误。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找回那失去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训练方式,享受技能共同提高的快乐!职业教育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面向就业、创业的教育,而其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技能教学抓得实、抓得好,学生则就业好、收入高,学校办学就蒸蒸日上。

四、技能大赛凸显创新精神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创新不仅是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动力,也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果说校企合作、“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最大潜力,创新则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因此,要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优品质、创业胆识的技能型、素质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中体现创新,比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所谓“教为不教”,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教师通过对问题严谨的分析,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而学生则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汲取”,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自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达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小组一般由8个左右学生组成,教师为导演,针对给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包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与解答。讨论式教学无疑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状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现了学习风貌。

3.实践式教学

篇10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理学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现代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整理)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目前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问题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电子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企业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分析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