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的基础知识

篇1

一、情境体验,确定学生的认知基础

探究式教学的^程,实际上是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有效的探究必然对应着对学生原有知识的把握,而其实质又是对学生认知基础的把握。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确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呢?笔者以为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颜色与意义的关系有所理解,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不同色彩进行创作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节名为“光与影”的教学。应当说这是一节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因为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这一学习内容是超越教材的,具有大量的学生自主探究因素。在探究之初,笔者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用幻灯片呈现一幅彩虹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其的认识。在这里,让学生“说”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因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去判断学生对于色光的知识基础。事实也证明,以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他们能够回答出与色光有关的光的色散、折射、色光的混合等知识,还有学生知道原来的晶体管电视机的颜色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类似的活动,教师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知识基础。

二、探究教学,利用学生的认知基础

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了。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色彩鲜明的作品,如《哀悼基督》、《藤蔓》等,这些名画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色彩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含义,这与上面所进行过的情境体验相比而言是一种进步,因为上面的体验还只是一种生活及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的重现,而这里对名画的观察,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探究的境界,探究的对象即是:颜色是如何展示意义的。如《哀悼基督》中,天使所用的颜色,人物形象背后的圆光的颜色,人物的衣着颜色,整个画面的背景颜色等,这些颜色分别表示什么样的含义?这是探究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探究教学的过程表明,学生在探究中既会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比如有学生说整个画面的背景色呈现出青色、灰色,是渲染一种气氛;同时学生又能够发现自身的知识基础不足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对圆光颜色所表示的意义,对人物衣着中的红色等存有疑问。但可喜的是学生往往能够意识到这恰恰是因为自身知识积淀不够引起的――这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体现。于是探究可以向更深的层面进行。在此环节中,笔者以为美术教学此时需要进行拓展,即不再局限于美术知识本身,而要从美术与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实施探究。于是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了《哀悼基督》的背景知识,并介绍了西方文化中绘画的基本理念,这样学生就了解了画面所用颜色的理由,从而也就能感受到颜色对意义的表现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探究过程是学生认知层面的,因为从知识积累角度来看,这里有些知识是由教师提供的,但教师的提供基础却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这是灌输教学的界限所在。事实证明,只要是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探究,就能够让探究变得更为有效。

三、反思探究,积累学生的认知经验

笔者有机会了解到其他学科的一些探究式教学,比较之后发现,初中美术教学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还是有着不少的挑战的。一方面,美术属于艺术学科,其与相对程式化的其他学科的探究而言,无法借鉴那些程序性的步骤。但美术学习的过程又是有着探究性的,毕竟在面对未知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如何利用这种心理,就成为美术教师的教学智慧所在。

篇2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技术处理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特点

1.由于在开挖和其他土木施工中往往还存在各种交叉作业过程,而深基坑结构的自身荷载主要由结构立柱直接承载并传递给地基,减少了大面积开挖时卸载对基坑持力层的影响,同时降低了深基坑内部土基的回弹量;

2.底层结构平面一般作为工作平台,不需要另外架立设置开挖工作平台和内撑结构,这样做即可大幅削减支撑结构和工作平台等临时设施,从而减少了施工费用;

3.施工受力合理,超大面积深基坑内的围护结构变形量较小,从而避免了对临近建筑物的严重影响;及时地处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可以很小地受到风雨的影响,且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不浪费工期;

4.应用施工可使得建筑工程上部结构的施工与地下基础结构施工平行和立体同时作业,在建筑规模大、上下层次多的情况下一般可节省工时1/3左右;

5.应用技术处理措施对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有:支撑位置会受到地下室层高的限制而无法调整净空高度,在遇到较大层高的地下室结构式需要另外设置临时的水平支撑结构或加大维护墙体的断面和配筋数量。因为在开挖施工是在深基坑顶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基坑内部要分布具有一定数量的中间支撑立柱和降水用井点管,而我国目前还欠缺一种小型且高效的挖土机械,致使深基坑开挖难度增大,无法安全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

6.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以扩大地下室的建筑面积。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要点

2.1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调整采用逆向思维

在深基坑支护施工中,建筑工程的地下室剪力墙结构是作为一种承担荷载的竖向构件。通过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剪力墙是以先施工上一层结构,再施工下一层为原则,其受力模式已发生本质的变化,故在建立计算模型中应按照大梁结构构件输入;

2.2 钢管桩的吊装垂直度需严格控制

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筑工程深基坑的竖向构件必需采用钢管桩或格构式钢桩,而吊装这样的竖向构件时如何能够控制好垂直度是关键因素。首先,在深基坑钢桩桩顶的标高以下一米处架设定位钢板,为了调节钢板水平,定位钢板需要具有三个以上的调节螺栓,钢管桩中部采用钢筋笼定位架,同时在地面上架设井字形临时定位木架;

2.3 桩基类型的选择

从一般地深基坑钢管桩安装定位的设计要求来看,人工挖孔桩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由于挖孔桩施工中存在泥浆的扰动,钢管桩的沉桩过程难以把握精确的垂直度,基坑开挖后出现偏心问题比较普遍。

2.4 技术处理应用效果

超大面积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是适应现场环境的绝佳方案,如在雨季中的桩基施工往往会彻底暴露在不利环境中等。深基坑施工工艺简单易于掌握且不会占用主导工期,可与主体工程的施工协调作业。从工艺技术的应用与普通的基坑基础施工相比较而言,深基坑施工技术施工可有效避免基坑围护、旧楼加固施工等,从而节省了工期和节约了施工成本,同时亦可为下一步的施工打好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施工实践中来看,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施工技术既可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又可以在社会经济上收获效益,不可不谓“双赢”。

2.5 转变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初步摸索出一套新理论和新方法。但在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设计和施工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提高,缺乏统一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土压力分布还是以库伦或朗肯理论为基础,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这些陈旧的理念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因此,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中,应逐步建立健全一套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

三、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探究

3.1 施工准备阶段

在深基坑钢筋绑扎过程中必须保证事先预留桩位的孔洞模板,设计位置及尺寸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通常,在桩位孔洞周围预埋四根M32螺栓,并采用胶带密封好螺纹部分,以避免螺栓受到混凝土的污染。预制加工施工用的钢筋混凝土桩体,需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浇捣过程中要查看预留孔洞模板和预埋螺栓的设计位置,确保不发生偏移;

3.2 施工阶段

开始正式沉桩要求每根钢桩长为三米,预制桩顶部为尖头的预制桩,桩尖冲下放入预留孔洞内,在机架上调整大梁高度,安放千斤顶,接好高压油泵站,开始压桩。立机架、用预埋螺栓作地脚固定,调整垂直。焊缝应连续满焊,上下桩身的中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的弯曲矢高不得大于桩长的千分之一,每节桩长为两米。当压入桩已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尽可能用送桩器压入条基内,至基底面300mm处,再做封桩混凝土施工。先用钢制送桩器试压,顶进土层后拔出,以防预留孔内存有杂物阻碍正常压桩。压桩操作必须保持桩垂直,进尺均匀,压同一根桩应缩短停顿时间。接桩采用钢板围焊,上下桩身对齐校正,间隙用垫铁挤实焊牢。浇捣时一定要注意孔洞内是否有存水,否则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加强振捣以确保混凝土密实。

3.3 质量检查及验收阶段

当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较快时,要适当调整沉桩的整体进度。针对超大面积深基坑应用逆作法施工工法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要提前拟定专项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进度必需协同主体工程的进度。主体施工应尽可能保持结构的平衡,偏差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顶桩施压过程中要注意到桩身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的发生则应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卸压处理。沉桩施工方案,要在设计内容中明确沉桩的顺序、路线及机械配置等,根据结构设计的要求,分清主次。吊机架安放保持稳固,应用的千斤顶和高压油泵设备应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检测核定后才可使用。

预制桩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材质单等,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桩位正确,桩身垂直,接桩偏差均应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压桩孔与设计位置的平面偏差不得超过±5mm。压桩时桩段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5%的桩段长。桩基按有关规定必须做单桩静载试验。必需在沉桩施工停止15天以后,待土的强度恢复即可进行试验程序,并要严格控制预制桩桩头进入基坑内必须预留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接桩焊缝牢固,无缺、漏焊现象,压入土中铁件必须刷防腐漆处理。操作进尺均匀,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另外,严格控制封桩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强度准确,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必须按要求留试块,检验混凝土强度。

四、结束语

总的来看,通过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设计中采取关键线路思维,施工中避免了传统施工中如架设临时支撑结构等工序,从根本上节省工程量、缩短工期,从而节约了工程施工成本。在我国很多建筑工程中,涉及到深基坑的施工问题已逐步趋于扩大推广的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深基坑施工技术处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将前景无限。

参考文献:

[1] 邓伟仁;浅谈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57-59.

篇3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分极教学

[作者简介]聂晶(197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A3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33-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随着高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等因素,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高低不同,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常规的班级建制来教学,教师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将较难开展教学活动: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却感觉非常吃力,难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平衡教学难度和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级教学又叫差异教学、分层教学、自然分材教学、分类推进教学等。国内学者认为分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对于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专家Diane Heacox提出了以下观点: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教学内容要包含基本的概念、学习过程和技能;对于教学内容、过程和考核,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偏好要给予回应;要提供多种机会,制造各种环境给学生进行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本着提高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摸底测试,根据成绩与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教学班级,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并为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得每个层次的班级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重点

1.合理分班,科学分级。合理而完善的分级策略是整个分级教学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划分出三个层次的班级:创新性综合应用层级班、拓展性高级应用层级班、标准化基础应用层级班。对三类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级教学。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受专业限制,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合理设置课程。分级教学需要有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根据我院学生实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1、2、3,难度递增)按照不同类别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分级教学:标准化基础应用班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为目标,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办公软件基本应用;拓展性高级应用班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为目标,培养其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学习Excel高级应用;创新性综合应用班以掌握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其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学习程序设计和高级商务应用。

3.编写相关分级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分级教学对课本教材的要求较高,目前各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教材还比较欠缺,我院组织师资自主编写了计算机基础分级教材,内容适合于上述的三个层次的班级。各级教学班次根据授课内容自主选择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进行授课,其余章节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使用。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优化知识结构,不仅有各种功能和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还结合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学练结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方面,分级教学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我院提倡以老带新,建立教研室QQ群,通过交流和资料共享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一支既有较高业务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我院还建立了教师资源库,解决教师选用难的问题。另外,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报告和反馈实训设备存在的问题,尽力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实训环境。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分级教学与班级排课之间的冲突。因为各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实训周期的安排不同,而计算机分级教学需要打散原来的班级建制,将不同班级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在一起进行授课,给教学秘书的排课计划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计算机分级教学班上计算机课,又要随原本的班级上专业课,课程安排上要尽量避免二者的冲突。对此,我院的解决办法是在每周划出固定时间段统一安排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课程,从而达到分级与排课互不干扰。

2.针对分批录取学生的分级工作统一安排协调。招生补录等情况造成新生进入班级学习的时间不统一,相关的工作也需要统一考虑,比如补录生的分级测试、分级教材的发放等。各系部处室均应在自己的工作规程上加进相应的分级教学程序,以便使分级教学不受补录影响,有序地进行。

3.分级教学中成绩评估与奖励机制。计算机分级教学的考核机制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实施分级教学之后,各层级的计算机教学班的考核范围和难度必须有合理的区别,这样考核结果才科学合理,否则有违分级教学的初衷。另外,在学生自然班评奖评优过程中,也需要将计算机分级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学校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突出、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的照顾。

4.正确处理分级带来的学生心理失衡问题。计算机分级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分入慢班学生的自卑心理、分入快班学生的骄傲心理,进而对计算机分级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学校需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使得快班的学生不骄不躁,慢班的学生坦然面对。同时,制定灵活的升降班级制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提升很快,掌握较好,感觉所在班级已经不适应其学习进度,可以提出申请,经教师考核合格后,升入更高级别的班级学习。

五、结束语

分级教学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积极探索,我院目前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2011年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以来,一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创新性综合应用班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在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和全国信息水平应用大赛中均有优秀表现。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项目的考试通过率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且进入软件企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项目团队,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分级教学既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又兼顾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成为解决高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仇虹豪.杜威的差异教学理论新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

篇4

【关键词】 成批伤员;院内;紧急救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84-02

城里的成批伤主要来自于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烧伤、食物中毒等,且我院急诊成批伤的接诊量呈上升趋势。成批伤通常为一种或一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造成3个人次以上的伤员[1]。其特征为在同一时间出现伤情,数量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等[2]。怎样在最短时间内使大批伤员进行及时分流,妥善救治,得到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对我院急诊科人员配置、物资准备、病情评估、抢救效率及后期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17日至2013年7月13日我科接诊成批伤员30起,共184人,其中交通事故18起,殴打刀砍伤4起,食物中毒2起,其他6起。其中男83人,年龄3-82岁;女60人,年龄14-78岁,颅脑伤21人,胸腹部伤16人,四肢伤27人,颈椎伤3人,多发伤32人,食物中毒14人,废气火灾烟雾吸入9人,其他61人。

1.2 方法

1.2.1 成批伤员的急救过程

1.2.1.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急诊科护士接到有批量伤员的呼救电话后,询问伤员的数量及伤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护士长-科护士长-科主任。科护士长向总值班和护理部报告。在院领导领导下根据成批伤员的人数及伤情,安排好训练有素的救护人员及充足的抢救药品、器械、物品。

1.2.1.2 救护人员配置 伤员未到达之前,院领导迅速调配好人员,并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根据本科室的人员的特点,将人员分为4组。分别为指挥组:由高年资、富有工作经验、护师以上级别担任;救护组:由各项急救技术过硬的护士担任;文书组:由工作认真、心细的护士担任;观察组: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3]。各护理组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以抢救生命为首要职责。各组根据病员人数来调配相应的医护人员。若本科室人员不够时,可向骨科、外科片调配人员。

1.2.1.3 抢救物品 救护人员在伤员到达之前,根据伤员的数量、伤情备好充足的急救药品、器材、物品等。我院备有充足的心肺复苏的药物、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吸氧装置等。各急救药品、器材、物品均处于备用状态,可及时调配使用。若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内药品、物资设备不够时。医院领导可向其他医疗机构寻求物质设备及药品的支援。

1.2.1.4 准确分诊,标识清晰 检伤分类是成批伤员抢救的重要环节,力求简单、迅速、准确。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分诊、检伤,采用边看、边问、边检查、边分类、边处理、边护送至相应救治区的快速检诊法。根据伤员的呼吸、循环和意识3方面的情况,将伤员分成4类,分别用黑、红、黄、绿四种颜色标识。黑色:代表不可挽救的病人;红色: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黄色:可以延迟处理的伤员;绿色:能够走动的伤员。各类病人均做好登记统一佩戴腕带,填好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编号。无法了解实际情况时,统一暂用编号代替,此编号直至出院始终保持不变。快而准的分诊是保证伤员伤后“黄金1小时”和“白金10分钟”内获得救治时机的前提。

1.2.1.5 积极抢救 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伤员进行救治。①护士按照“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皮试”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置。②严重伤员开通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迅速输血、输液,纠正血压,保证呼吸道通畅等综合复苏措施。静脉通路首选静脉留置针,防止患者意识不清,造成外渗、拔管等意外。③积极配合医生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协助医生对伤员的有效救治。④预见性地给予患者导尿、备皮等,使患者尽快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1.2.1.6 妥善安置,安全后送 成批伤伤员在抢救时应安排好伤员的收治及分流。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收缩压保持在90-120mmhg),根据伤情护送至手术室、监护室或病房。护送途中呼吸道通畅,输血补液通道通畅,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病情危重需要严密观察的送入监护室;病情尚可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送入病房;需要进一步手术的送入手术室。同时各伤员可能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心里问题,应加强与伤员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

2 讨 论

2.1 完善急诊的救治体系 批伤存在数量多、伤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等特点,造成了抢救难度大、场面混乱等情况。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伤员得到救治及妥善安置?各科医护人员和相关的专科医生组成一个急救体系,由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到急救现场指挥救治工作,医护人员相对分工又紧密协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各科室相互调节,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抢救伤员。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整体水平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敏捷的应变能力及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遇到大批量的伤员抢救时,能够做到快而稳。独立承担起各种抢救工作,如心电监护、心电图分析、呼吸机使用。电除颤、心肺复苏及气管插管等。

2.3 加强急救药品、器材和设备的管理 急诊科护士长平时做好成批伤员抢救药品、器材和设备的储备。抢救药品做到“四定”,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消毒、定期检查维修。抢救器械设专人管理,每日检查登记。发现缺少或故障时,及时补充维修,每次抢救后,及时补充和消毒,保证无过期、无失效、性能完好。时刻保持抢救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桂琴,何忠杰,马俊勋,等.“3级检伤-3个分区-3个阶段”模式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54-855.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 能力 高职通识教育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发展、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技术,狭义的理解是通过利用任意一种计算机软件的某一项功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服务。广义理解则是对各类软件的使用功能、设置等操作技术要有充分的认识及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纵计算机,并使之高效的为人们提供各类所需的服务和帮助。总而言之,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通过软件为人提供便捷服务的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领域,传统生产过程依靠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和改造,并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并促进了新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次,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大秕新型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对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下,人们运用计算机帮助生产、学习、工作、甚至来丰厚的财富已经非常普遍,计算机技术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的生活。计算机技术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前进步伐,国家信息化建设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实现过程

因为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类型和层次各异,课程的内容及深入程度会存在区别,但其课程的设置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普遍性

通识教育简单的说是面向大学生的非专业教育,所传授内容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和普遍意义,并能适应于各个行业,而不是只针对某些职业或个别岗位。

2.永恒性

通识教育的内容通常要经过实践,并证明其正确性、具有严密的逻辑规律性、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工具体系及方法体系,内容有长期作用的潜在能力。

3.基础性

通识教育主要是关于语言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它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学生经过基础性的学习,对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及个人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学习平台,通识教育也为不断地进行再教育提供了认知可能。它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对事物判断的能力。

4.教养性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之理念,其实质是培养高尚的情操,培育一种心灵的状态。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识别对和错、好的和坏的、善与恶、正义与非义的,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5.全面性

通识教育内容涉及其广泛,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应用等各类学科范畴的知识与技术,涉及科学知识的所有主要领域。通过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及训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的能力结构合理化。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客观、理性、全面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植入通识课程,经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职业修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实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职业院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始终是专业教育的主线,形成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及实训课程的专业教育模式;而通识教育则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扩展教育形式出现,并最终形成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在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多年,但教学上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泛统一的认识及课程的定位模糊。首先,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但是目前的教学中,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及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没有针对性,这样不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所有的专业几乎都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案例及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本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使得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脱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授课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教学;最后,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 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

1.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1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想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首先教学主体必须要具有创造力。为实现此目的,身为学习主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最明显的例证是:教师随时准备解答学生提出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

1.2注意与专业、就业相结合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教学案例,应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知识及将来的就业岗位有所关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些基础工作。

1.3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

有些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应适当引导开展教学;一些学生更喜欢独立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

1.4注意教授和操作的关系

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只讲授理论知识,这样就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学中要把理论教学和和实践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1.5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

在实验课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疑惑,应马上给予解答,对疑难问题应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探索问题的热情。

1.6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解决难题;针对同样的难题,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中的。

2.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

2.1构建适合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

如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考虑符合市场需求,且学生在具备通用素质与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其自我创新的能力。。

通用素质与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所有行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工具。不仅如此,当利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这门学科独特的逻辑性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应该和哲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一样得到重视,加入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并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计算机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通识教育,让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独特的思维方式,并把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上来。专业应用能力:在课程的建设中,首先要对专业进行调研,分析其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对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及具体的岗位展开分析,了解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找出不同专业之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相同的地方,及各专业自身所需要知识的特殊性,教学大纲分类制定,确定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以为专业教育服务为核心,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创新源于问题、来自于实践,高职院校总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分门别类的设立了专门的综合开发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模拟工作室等,面向学生开放。增加大型综合作业、各种实训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2.2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通识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团队。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科研等能力,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熟悉学生的专业特征,避免把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法及对学生的要求,用到通识课程的教学对象上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应经常性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制定教学计划,召开研讨会等活动,主要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课程案例的选择。举行计算机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专题研讨会。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长进,开阔视野,从而获得更多新知识,这样可以很快提高教学质量,传授给学生的才会是符合时展需要的知识,加强教学的创新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与相关专业的教师要相互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这样可以熟悉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计算机技术与其融会贯通。为了跟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也可以选出一些优秀教师到企业去交流、学习、锻炼,了解社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2.3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内容的改革。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能力和应用应是考核主要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操作技能。

考核方式的改革。随着考核内容的改革,考核形式不能再用传统的试卷理论考试的模式,不能再只是单一的笔试或单一的机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实际的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最终的考核成绩应采用理论笔试加上实践操作机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再加上平时的技能测试,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才能对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小结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对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今懂得计算机知识,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已成为现在和将来人才需求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水平越来越作为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将计算机技术作为高职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将是未来高职通识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韩凝.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认识[J].科教文汇,2008(4).

[2] 赵媛,陈丽荣. 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证代考 考核模式

1、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保证和特色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各高职高专纷纷围绕这一宗旨,在考核反馈、评价、选拨三大功能加大了考核的力度。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实现我校提出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过去的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健全的教学模式,尝试着进行改革,探索一个新的考核模式。我校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试行了“以证代考”的教学改革。即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证书”置换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成绩,考证成绩未能合格的学生,可以再参加下一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2、“以证代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仅仅三年,学习的时间很短,因此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平凡,各种制度纷纷出台且利弊难分。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虽以医学为主,但很重视学生们信息化、办公化能力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应用,我校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如何掌握教学的尺度,从而兼顾全到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水平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是计算机专业课的基础,学生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渴望理论和实践真正的结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课,满堂灌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失去了很多兴趣,这与学生的内心想法相违背,“以证代考”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考核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改革。

2.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时代的变迁,导致考试模式也会随之变革,当今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再适合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又是课程定位的最重要的因素。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们认真研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考试大纲,集思广益,学计划,制定授课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了统一的教案和实训项目。

2.2 改变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一改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将计算机基础教程的相关知识制定出几个任务,而每个任务又有它的基本要求,根据任务要求,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理运用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3 针对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信息中心的老师们认真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动脑筋、想路子、看究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熟悉考试环境,通过分析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各个模块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答、逐一完善,使大多的学生都能一次性的通过考试。

3、“以证代考”模式的效果

2000年我校已经试行“以证代考”,通过非计算机专业运行,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通过“以证代考”大力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端正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获得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优秀证书,同学们非常的高兴,也是将来就业的通行证。我校自2000年考试模式试行“以证代考”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实际动手的能力,学习计算机的势头迅猛发展。

“以证代考”的运行模式既有利也有弊,弊是考试是收费的,学生们有一定经济压力,利是从压力变动力,报了名,交了费,无形中就要督促自己认真学习,不要浪费父母的钱,进而学生们更新了思想,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高整体的素质。

(2)“以证代考“促进了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以证代考’是一种新型的考核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实行了教考分离,考核的难度和可信度都超过了传统的纸质考试,而学生们的成绩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无形中教师的压力大了,促使教师们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3)“以证代考”使考试更加合理、公正、可信度高,受学生欢迎。“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方式,试行了教考分离,学生们是随机抽提考试,网上阅卷,减少了人为的因素,保证了考试的公正、透明、可信度高,使学生们不会为分数的高低而感觉不公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了。

4、“以证代考”存在的问题

(1)“以证代考”是收费的,有部分学生感到有一定经济压力,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班主任不好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以证代考”推行造成一定阻力。

(2)教材不统一,给老师们上课带来困难。

“以证代考”考核模式试行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并没有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而是使用其他的教材,这给上课老师带来很大的困难,考核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把握不太准确,难备课,难掌握进度,加大了教师们上课的难度。

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影响着考证通过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们将一如既往的探索教学方法,钻研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教学水平。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动手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罗湘等.高职教育“以证代考”考核模式微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8(05).

[2]王新艳.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以证代考[J].中高科技信

篇7

2011年,新农保参保工作在九都镇展开。在外行人看来,新农保的工作无非就是参保缴费这么简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体经办的都明白,做群众工作不仅需要十二分的耐心,更要有合适的方法。新农保工作不仅要面对新参保对象,还要做好新老农保的接续工作,工作看似简单却深有门道。因此,协理员工作岗位虽小但要求却高,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能登记办理,更要懂得将政策宣传到位。

初见徐品林时,他正在村部的办公室里为村民办理业务。通过简短的交流,记者很难将不善言辞的他同协理员联系到一起。

九都镇劳动保障所所长陈恒生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城乡保的参保缴费工作,蕉城区城乡居民保中心特别重视协理员的选拔,为此特地组织了协理员的选拔工作,徐品林是自愿报名参加镇里的协理员选拔的。起初大家还有疑虑,平时老实内向的徐品林怎么能做好协理员工作?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就让他参加了选拔考试。但令人意外的是,徐品林的成绩相当优异,基础知识相当牢固。让陈恒生所长印象更深刻的是,徐品林曾对其说过,“城居保是让农民老有所养的好事,好事就一定要办好”。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让陈所长颇为感动。正是凭着这股信念,徐品林始终兢兢业业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

宣传、登记、收费,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在徐品林接手初期却遇到了挑战。村民不理解,不搭理,不配合。宣传没渠道、没方法、没创新。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徐品林始终坚信一条路走到尽头就一定会有收获。就这样,他坚定要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严格要求自己将工作做到位做到重点上。

自知自己口才不佳,不善言辞。徐品林把身边的朋友亲戚作为突破口,在日常生活往来中一点点渗透宣传新农保政策。渐渐地徐品林找到了工作要点,在亲戚朋友那积累了经验,为他的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窍门。他发现如果简单粗暴地上门宣传很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般的宣传才是最佳途径。

于是纳凉聊天的人群,田间地头农忙的村民,村里放电影的广场都是他工作的重点。徐品林对记者说道:“因为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以及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我明白同村民们打交道一定要建立起信任,并让大家对新农保感兴趣。于是最开始,我先从村里人群最集中的小卖部开始,加入他们的聊天,先和他们聊一下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大家把我当朋友的时候,我再把信息传递给大家。于是大家就表示出了兴趣,开始咨询我一些问题,‘这是什么保险,需要交很多钱吗,是公家的保险么,以后钱怎么兑现,有没有保证?’我的宣传工作就自然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再借助村里的广播,以及印制的宣传单,让城乡居民保的政策更深入人心”

宣传到位,只是工作的开始。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徐品林坚持所有的登记表格一律由自己填写,并认真核对每个参保对象的身份信息,生怕出了差错影响参保的待遇领取。对于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徐品林则会耐心地把登记表里的每项内容都做一遍详细的说明,保证做到不漏填不乱填,让村民知情明了。

正是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徐品林提交给相关业务部门的材料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

虽然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保证了工作质量,但参保率的提升也是不小的挑战。于是,如何创新工作,如何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徐品林又下足了工夫。

篇8

浙江省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堤防总长为2.70km,堤防设计堤顶高程为5.70m,宽度为5m,工程起始桩号为0+000,起桩位于永平路阜溪桥下游侧汊港处,工程终点桩号3+880,位于琪头山港处。河道总长为3.88km,设计河道过水面积489m2,河底宽度42m,河底高程为-2.50m,河床边坡1:3。该工程主要任务以防洪为主,兼顾区域内水环境改善功能。通过疏浚河道增加河道深度及河底宽度,提高(扩大)行洪断面,以保障防洪区域内防洪安全。工程于2011年12月24日开工,于2012年8月23日完工,工期为8个月。

二、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不充分

在进行水利建设项目施工之前,首先应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水利项目前期方案设计论证工作。方案设计论证工作十分重要,提高项目设计水平是提高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很多水利建设项目中,为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施工,缺乏水利建设项目前期调查,工程设计方案较为粗糙,缺乏对工程设计方案的论证,便尽快开工投入建设施工阶段。在水利建设项目施工之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水利建设项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二)管理模式不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模式是水利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对水利项目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活动,其管理活动是在施工原则及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水利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影响着水利建设项目施工进度及施工成本。当前,水利建设项目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管理观念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合理性不足,不能有效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层综合素质偏低,缺乏科学决策。缺乏相应制度支持是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水利建设领域,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成为了限制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健全的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无法实现管理的高效化,无法有效约束员工行为。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导致其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法单一,影响着对整个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控制。

(三)质量控制意识较低

水利建设项目质量决定着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成败。在水利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质量控制意识较低,在工程施工中不能将质量控制放在第一位,甚至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工艺及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对施工材料质量缺乏检验,甚至存在着偷工减料等问题,对水利项目工程施工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政府监管没有履行其职责,导致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在工程验收阶段,质量监督部门没有进行严格审核,留下水利项目安全隐患。

(四)工程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工程监督管理属于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部分水利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其管理人员没有深入施工现场,监督管理方法不科学,不能针对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有效的管理措施。监督管理人员责任心较差,业务水平偏低,缺乏对工程施工整体进度的控制,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导致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三、搞好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思路研究

在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施工中,为确保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搞好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综合保障了该工程施工质量,实现了工程施工综合效益。

(一)加强准备工作,建立施工图纸审查制度

在工程施工之前,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勘察,获取工程施工真实材料及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工程方案设计。建立施工图纸审查制度,严格控制设计成本及设计质量。按照施工合同,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进行设计图纸会审。通过图纸审查制度,及时找出工程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问题。此外,还应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其质量控制意识。在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工程部署,并设计采取平行结合流水施工方式,将双山路以西分为一工区,双山路以东分为二工区,两个工区进行平行施工,施工区内流水作业。

(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创新。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属于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建设建立制度及项目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项目法人属于水利建设主体,对水利建设项目负总责,是水利工程责任主体,承担着工程民事责任。项目法人对水利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承担着总责任。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项目法人应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及质量管理制度。通过落实责任制,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水利工程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是确保水利项目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政府部门监督等建立相应质量管理体系,认真履行其职责,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在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施工,落实责任制,合理规划工程区域,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工程质量。

(三)加强质量控制

为保证水利工程质量,应执行“三检制”,强化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对材料应用加强检验,禁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设置明确的工程质量控制标准,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重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在施工之前,进行了图纸会审及技术交底,明确了施工要点及工艺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每项工序的施工质量。

(四)充分发挥监理作用

工程监理在提高水利建设项目质量,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监理人员业务水平及能力,在合同范围内履行其职责,深入施工现场,及时找出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推动水利建设项目质量实现。在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如在隐蔽工程施工中,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在材料进场后,监理进行材料验收;在关键施工环节要求监理人员在场等。浙江省德清县阜溪武康镇段治理一期工程,在工程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加强图纸会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及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控制,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充分确保了该水利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施工质量,实现了工程施工综合效益。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冰冻灾害;弧形锤;打击面;双臂翻转;快速振打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001-01

1、引言

冰冻灾害日趋严重,过去是北方,近年在南方也成发展之势,湖南、江浙,包括四川在内的许多地方,倒杆、断线、停电、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电力系统已经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在冬季,防冰除冰成了各地电力部门的重点抓管工作。

纵观现有除冰方式,人工打击原始笨拙,且进度缓慢;带电除冰装置不论是直流还是振荡加热,都关系到一次线运行方式的改变和二次保护的配套变动等,较为复杂,并且造价高昂,推广面狭窄等问题,故,机械除冰则成为主要应用方式。

机械除冰若采用老式钉锤、榔头等工具,仍然存在输电线打击面窄,受力点小的问题,使之进度缓陧,故我们首先进行了改进,设计制作了新型的双弧形除冰锤,加上机械摆臂运动,使打击面积增大,自动化程度加强,工人劳动负荷减少,安全系数大弧提高,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2、弧形锤结构

在现场,迄今敲打的工具创新不大,仍以常见的钉锤和榔头为主,除冰中,器具是沿切线方向击打冰层,敲击面积非常窄小,这样效果不佳,工作进度缓慢。

针对这样的问题,结合输电线多为圆形结构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双弧形除冰锤的设计,请见图1。

图1中1是机械臂,2是上弧形锤,3是下弧形锤、4是输电线。该锤的特点是:弧形锤为大于输电线直径2 3cm的半圆形结构,这样,基本能将附着在电缆上的冰层包围住,加之运动中弦长及弧度的变化,故敲打时总会把冰层夹在其中受力,而这样的敲打,与原榔头更加不同的是将切点式接触变成了弧面式接触,其受力范围明显扩大到原来的数倍之多。所以敲打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在弧形锤的扩展应用中,我们又更进一步设计制作了适合机械化运作的两端圆弧形的除冰锤,如图2所示。

图2中,1是输电线,2是电动机,3是上摆臂,4是弧形锤,5为摆臂槽,6为下摆臂。从图中可见,圆弧锤安装在电动机伸出的两臂上,在地面遥控指令下,电动机经振荡控制,作1800的往返摆动,带动双弧锤从前、后、上、下轮番打击输电线覆冰层,打击点密集,由此,将把高空电缆上附着的冰层全部击落。

3、电路设计

本除冰装置要在高空电缆上作业,还有电源、控制以及信号传递等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电路的设计。请见图3:

3.1 工作电源

装置中行进电机、振打电机、电磁阀等要工作,必需具备充足电能。电能可由汽、柴油发电机和市电提供,但为避免重量过大或从地面到空中拉长长的导线辫子而放弃,重点选择为蓄电瓶工作方式。

从图3左NEc可见,我们将4个12V蓄电瓶两两串、并联使用,这样,串联可符合24V直流电机工作需要,并联则储备更多能量。由此,对于行进、击打共四爪.总功率约160瓦的伺服直流电机,充电一次可以满足20公里以上的除冰行程。

3.2 遥控器

本除冰装置中一项重大作用是代替电气工人高空作业,使装置在输电线上自动除冰。由此需要具备地面遥控功能,并考虑翻山越江,不同地形地貌影响,信号传递要求数百上千米,由此,我们选择了LM2000高功率发射器,能保证信号发送到2000米以上。

信号接收则选取高灵敏度、感应力强的GXJ-S型接收器。接收器由天线、分频、控制、正负电源、四个继电器、12个接线端子排组成。无线信号的发收,控制继电器的启停,其接点的通断又控制对应电机的工作状态。

3.3 电机除冰运作

双臂振打式除冰装置设计制作完成,结合配套的行进机构,便可实施除冰了。后续相关电路,我们结合应用过程予以介绍。同样观察图四、图五,按下遥控发射器第3键,接收器收到信号,经转换处理后启动继电器J3,常开结电J3-1闭合,接通经R2降压、稳压二极管Dw稳压为12V的正电源,供给晶体管BG1、BG2和相关阻、容构成的双稳态振荡电路,振荡电路经双连电位器w1调整,产生2Hz脉冲频率,即1秒钟内使继电器J5-J6分别启动、截止两次,其常开、常闭结点J5-1同J6-12和J6-11同J5-2轮番接通三相电机DA、DB、DC的正负电源,使其作1800的往返运转,进而带动装有弧形锤的双臂摆动,形成对输电线附着冰层前、后、上、下的轮番打击,实现实速、准确、彻底的除冰目的。

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 建筑制图基础 校企合作 实践性

在建筑制图基础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探讨用实验、参观、实践等手段,使学生不仅是“听”“想”“做课堂练习”,而且是多看、多调研、多交流,更是多实践。

一、建筑制图课程应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建筑制图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后练习为主要形式。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主动参与的机会少、积极思考与提出问题的也少,掩盖了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差异。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目前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我们积极进行转变教学观念的讨论,认为现代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作为导演,设计教学的情景和过程,让学生作为演员,置身其中,主动参与,积极提问,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教学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而实现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实践性教学改革

根据学校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的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在建筑制图基础课中,制图规范以及学生学会识图并能简单绘制施工图是关键。在实际工程中往往因为制图不规范而造成施工的失误,所以我们在讲授课程的基础上采用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的教学手段,特意用“不规范的制图”去制造模型,最后造成失误的后果,通过这样的观察,使学生深刻了解制图不规范的危害,加强印象,从而能够牢记并且规范的进行制图设计。通过建筑制图基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工程图样的识图和简单绘制。但是怎么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项技能,这是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进行材料市场的调研,参观一些校企合作单位的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交流,体验施工环境,了解施工工艺,最后进行总结。在老师辅助下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绘图,学生经过自己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记住了室内施工的流程以及材料的施工工艺、性能。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融入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在课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装饰装潢公司的企业实践,从而加深知识印象,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实现了本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从基础课程就实现校企合作,从基础知识就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使我们这所职业类教育学校从基础教学就本着培养企业、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教学方向去发展。

三、教学的创新点

建筑制图基础课程常规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为讲授法和举例法。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案例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听”“想”,然后做课后练习来掌握这一系列建筑制图基础知识。而我们是在这些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再加入了做实验、参观、实际体验等手段,使学生不仅“听”“想”“做课堂练习”,而且是多看、多调研、多交流,重要的是多实践。在这些体验中了解课堂所学知识,然后在老师的辅助下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操作中去。这样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更好地被社会用人企业接纳。

四、教学效果

在课程学习期间与结束后,我们不仅要进行作业和实际操作考核,也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形态比较满意,他们能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通过一系列体验来掌握所学知识,规范且正确地绘制施工图,并不是枯燥地坐在课堂上听课。从结果上看,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而且提高了职业素养。我们从基础知识教学开始就进行这种实践性教学,学生对于后面学习更深、更高一级的专业课程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基础,能够更好地学习、领会后面课程的知识含义。对于社会以及企业来讲,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也是为企业、为社会节约了人才培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