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四新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四新建设

篇1

【关键词】广西 高等教育 信息化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06-02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广西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薄弱,与我国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弥补差距,又要着眼于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为将来的发展做各方面的准备,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对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讨论相关措施对策。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二是平台教育相关软件和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三是平台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设施、硬件环境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的铺设、线路和设备性能提升、各种终端如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相关应用环境的建设,如自动化、数字化的办公平台,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财务、人事、档案、工程基建等管理系统,校园卡平台等基础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教育相关资源建设包含应用于教学、科研、培训的相关资源建设,如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电子教案、题库、图书、期刊、培训资料等资源的创作、收集、整理和共享。

平台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包含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建立与管理,相关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应用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big data)也称为海量资料,指所涉及的数据和资料量规模巨大到难以通过短时间和少量软件进行管理、处理和整理的资讯信息。而大数据技术则是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的技术,通过合理的算法、结构、硬件环境,快速获得大量数据中潜在的信息、规律以获取很高的回报。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出现在一两条关键信息中,也不是在选取样本的一部分数据中,而是通过处理全部数据在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中进行提取。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处理海量技术的管理功能、学习相关分析功能及其他拓展功能。

云技术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也称云计算。云的概念原先是指网络或互联网底层和基础设施,现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求、易于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息息相关,海量数据难以下载到某一两个终端进行处理和计算,因此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集合数以百千计的终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按需反馈至终端客户端。也就是原先需要把较高性能、专业技术要求的处理软件安装在一台终端上,现在则是安装在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终端上进行使用,终端只需要向网络(云)请求结果即可。

运用了云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应能够向用户提供多种服务甚至定制服务,促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整合与共享。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1.基础设施方面。广西高校的教育网络已于2012年跨入IPv6门槛,在高速接入CERNET的基础上,校园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进行了升级,节点设备能够满足需求。校园网已覆盖大多数教学、办公、生活区,可提供WWW、电子邮件、VPN等多种基础网络服务应用。

2.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各大高校已建立了门户网站、教学管理部门2级网站,一些高校建立了更为丰富的特色和专题网站、学生网站。资源总量具备一定规模,网站栏目较为齐全、合理。

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各高校都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如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系统、校园卡系统等,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此外,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为领先的高校,精品课程与教育技术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并逐年稳定增长。

4.组织与管理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有完善的网络中心团队与规章制度,一部分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二)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为例,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移动学习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潮流下,广西各高校却尚未建立起免费、高速便捷的无线校园网供教职员工与学生使用,无线信号覆盖率低。

2.信息与资源数量、质量较为落后,难以符合实际需求。以精品课程为例,国家精品课程网有精品课程近1万5千门,而广西的精品课程总量根据广西师范大学所收录的名目仅有80余门,不足其中的百分之一,且精品课程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后续投入,许多课程已在3年前就已停止更新。课程以罗列为主,缺乏交互,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又如就业信息,各大高校的就业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极为缓慢,无法起到有效的信息服务。

3.信息与资源缺乏共享、互动平台。无论是精品课程还是各种信息,全区都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平台,更缺乏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整合平台,也没有在已有的大型教育技术平台上进行整理统筹,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三)造成问题的原因

1.观念落后。各高等院校的信息主管领导建设观念滞后,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认识不足,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理念,对互联网和学习科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造成了重投入轻应用、重复建设、投资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不够深入,以至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积极性不高,教务教辅后勤人员也不重视配合。

2.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13年的信息,广西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为1.28亿。广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与其他省份特别是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用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明显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大部分高校在年度预算中也缺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能购置与升级满足信息化所需的设备和应用。

3.人才缺乏。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高水平、高学历人才缺乏,造成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出现了困难和偏差,如教育资源无法贴近实际需要、缺少应用间的接口和拓展空间,以及难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恰当的信息技术培训。

4.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高校通常是由网络中心负责技术管理和维护,而在建设上,网络中心在高校中的行政位置与职责决定了其难以独立承担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任。对一些设备和软件、资源的更新换代难以及时进行。

5.评价体制欠缺。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应如何评判所做的工作缺乏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现有的评估主要是专家评估,且局限于硬件建设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加快广西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和转变观念

信息化平台建设是长期、持续、统筹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主管领导应积极了解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重视平台的实际应用,听取专家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为平台的规划设计预留如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等中长期服务项目功能的接口;广大高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参与规划和建设平台,将平台资源运用到工作当中。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

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投入攻坚,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对资金的使用应严格管理论证,不仅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需要加以论证,更重要的是要以新技术新服务代替陈旧的软件和过时的项目,使用低廉免费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而避免进行重复建设,或在昂贵且有同性能同质服务可选的建设项目上浪费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需合理论证项目的需求和性能,预留出将来可拓展升级的空间。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专家、具有相关项目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应从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对这些急需的专业人员进行倾斜,并加大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时,大量培训并吸收一线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平台的建成与完善、更新与维护工作当中来。

(四)完善管理与评估体系

发达省份地区进行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时,走过一些弯路,为实现广西在这一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应避免在管理与评估工作上简单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唯一目标。在管理上由领导行政管理、网络中心维护逐渐过渡到技术专家管理、全体教师更新维护的新阶段;在建设项目上除基础设施建设外,更要考虑资源与服务的开发、整合甚至宣传运营;在评估上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多听取教学和学术人员的意见,淘汰和更新一批过时的项目、资源,主要注重平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成效,请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评估评价。

篇2

关键词:实作培训;问题;对策

In order to solve the railroader really to make the training existence the question, enhances really makes training the efficiency, must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cene really make the demand, really make the form design, really makes the training management, really makes the resources disposition, really makes the inspection design and so on each kind of factor, explores unceasingly suits the railroad enterprise to develop needs with the

一流的技术装备需要一流的队伍相匹配,管好用好现代化的高精尖设备设施,需要职工具备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为了提高职工的实作能力,亟需准确把握职工实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适应跟进,坚持满足现实需要和前瞻未来需求相融合,促进培训效果由“会用”向“精通”跨越,使实作培训在层次上提升、在深度上拓展,在质量上飞跃。

一、当前铁路职工实作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铁路职工实作培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实作培训形式化。个别单位理念有偏差,多工种、多岗位、不同层次人员搞“一锅烩”式的培训,完全为了完成培训指标而培训,没有真正认识开展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每名职工补全“短板”、“会干、能干好”。

(二)是实作培训管理粗放。个别单位制定培训演练内容针对性不强、脱离现场实际,实作考核走过场。管辖范围较大的站段对于异地车间、班组实作演练培训缺乏有效的跟踪、指导与考核,对于这部分培训管理力度不够。

(三)是实作培训组织方式不当。个别单位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用理论培训方式代替,纸上谈兵,缺少相应的实作练习,职工学习理解困难,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削弱了职工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积极性。

(四)是实作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现场生产任务繁重等因素,工务、电务等系统施工季节基本没时间学习和培训;点多线长的车务段和管辖范围较大的站段要集中组织重点培训如班组长培训十分困难,使主要行车工种特别是班组长等关键岗位人员脱产适应性培训得不到有效实施。

(五)是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单位对一体化考核偏重理论调考,忽视实作考核,考核结果基本由车间掌握与职工奖金二次分配相挂钩,并没按规定与职工的晋职晋级、评先选优等荣誉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考核激励力度不大,调动不了职工学习上进的积极性。

二、抓好职工实作培训的前提条件

提高职工的实作技能既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又是固本强基的长远之策。抓好职工实作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多方发力,为开展实作培训打下良好基础。

(一) 注重标准、规范操作,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保证。资格性培训做到以《铁路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中“实作技能知识”为基本,充分结合职工的从业岗位、技能等级、业务素质等实际确定培训内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设定实作培训项目。适应性实作培训注重把好“培训需求分析关”[1],对职工的现实岗位作业技能进行调查摸底,摸清受培职工业务技能“短板”, 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培训,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培训,保证职工经培训后实作技能适应岗位作业需要。

(二) 提高效果、强化能力,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目标。检验实作培训实效性的根本标志是职工的岗位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因此,职工实作培训必须在“实际、实用、实效”上下功夫,避免脱离岗位实用要求的扩大化培训。正确处理好提高实作能力是根本、理论学习是基础的辩证关系,以促进职工会干、能干好为培训目的,避免死记硬背的教条式培训,注重实效[2]。在实作考核的方式上,做到以岗位作业标准和应急处理规定为基本考核点,以实作演练、练功比武、远程监控考核等方式,重点考核实作技能掌握情况和日常表现,以会干、干得好为考核职工实作技能的根本标准。

(三)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手段。要在培训方式上,大力推行“现场即是课堂”的实作培训理念,充分运用演练设施和现场设备,实行背包教学、现场示范、模拟演练、岗位练兵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强化指导、实作演练为主,力求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把理论内容融汇于实作培训之中,有效提高职工实作技能。

(四)全员竞赛、岗位练兵,是开展好实作培训的推力。要通过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搭建载体和平台,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形式,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营造职工全员学技练功的良好氛围,,达到职工作业标准化能力普遍增强、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能力普遍提高的目的[3]。

三、提升职工实作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针对实作培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综合考虑现场实作需求、实作培训形式设计、实作培训管理、实作资源配置、实作培训考核设计等各种因素,不断探索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和职工队伍实际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把技术精湛作为培训的现实追求和评价标准,提升实作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坚持实作培训与现场实际有机结合,分层组织培训。在实作技能培训组织上,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现场实际为依据,以能力提高为重点,按职工需求安排培训,即:本着干啥培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培训前要认真做好调查摸底,根据职工素质差异和业务短板,做到分工种、分岗位、分层次确定培训方向,达到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路局要依托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厂家和高校开展重点实作培训项目。对于重要的“四新”知识培训要由路局统一组织进行培训;对于客运专线、普通新线和新建项目所需新增行车工种人员,要按照早介入、早培训的原则,利用局内外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分系统、分年度、分工种地抓好储备性培训;对高技能人员,采取送厂家、现场等方式,加强应急故障诊断处理能力提高培训。站段要紧密结合运输生产需求重点抓好季节性培训、实作技能培训和“四新”知识培训。目前,大量的资格性实作培训任务、现场模拟演练培训和练兵比武活动等都要由车间、班组来完成,这就要求车间、班组必须立足现场生产实际,针对职工技术业务个体差异确定培训方法和演练项目,做到干啥练啥,实行分层培训,迅速抓好职工实作技能“短板”提高,由完成培训任务向注重培训实效性转化。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实训效果,解决工学矛盾。在培训形式上,要积极研究创新培训方法,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培训方式,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有实效的培训,杜绝组织形式化和“一锅烩”式的培训,解决好工学矛盾。要积极创建“班组学堂”活动。认真做好每日、每班的培训活动,做到“班前问一题”,巩固理论知识,满足理论指导实作的需要;“班中练一项”,由班组长或兼职教师组织,利用工作之余,结合本职岗位操作技能进行现场的模拟演练和示范操作,随时纠正标准化作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班后留一题”,进一步巩固好所学知识,如此往复循环,坚持经常,使职工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主动演练的习惯。要组织开展现场兑标活动。大力倡导“现场即是课堂”的培训方式,抓拍现场职工操作问题照片、截取违章操作监控视频截图,组织职工按照标准化作业过程和处置程序对图片挑错,进行直观生动的培训,提高职工参与的热情,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作业。要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活动。根据运输生产实际和各岗位作业要求,收集行车安全、劳动安全、应急处置不当等方面的事故,经常性地组织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提高职工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培训管理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把培训的实效性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实施职工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基层站段、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委外培训职工实作培训开展特点,对实作培训组织管理中的项目设定、师资配备、培训和考核方式等每个环节、流程都要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路局有关部门在职工培训各环节中的把关、指导、检查、考核等职能,规范职工实作培训工作按标准、按步骤进行,确保提高实作培训质量。路局层面,要督促站段必须做到真练真考,杜绝“好人主义”,实行严格管理,做到公正公平,严防培训考核走形式,特别是职工上岗资格性实作培训必须严格按规定、按程序组织进行。站段层面,要实行培训责任制,把培训质量与培训者工作业绩考核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要加强车间、班组特别是异地车间职工实作培训工作包括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确保车间、班组按标准,规范地开展实作技能培训工作。同时各级职教管理部门都要把实作演练设施和站段、车间级练功场的使用作为检查指导的重点,确保这些实作培训设施充分发挥作用。

(四)切实加大实作演练设施投入,为开展实作培训提供保障。要加大站段实作技能演练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站段、车间级练功场,突出培训的技能性和先进性,补强实训基础。要按照与运输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局级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基地实作演练设备投入,做到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紧贴现场,承担起高速铁路和铁道主干专业高技能人才实作培训、关键岗位资格性培训等任务。

(五)建立职工自觉学习机制,落实培训激励政策,全面提高职工学技练功积极性。要建立实施职工培训积分制,将职工自我学习取得的培训积分纳入职工业绩考核、提职晋级总分。通过这种培训模式的更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职工学习内动力,实现培训提素质、素质保安全的培训宗旨,用机制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要认真落实“培训、考核和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培训、考核结果与职工使用、待遇联挂,把职工素质、安全生产业绩与个人收入、提职晋级挂钩。要通过强化培训,严格考核,公平竞争,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出职工自我主动学习与不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实现职工教育培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职工学业务、练技能、保安全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宁、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探讨、地下水[J]、2005(27),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