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

篇1

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学术型教育处于并列关系,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职业教育相比学术型教育总是低人一等。这一世俗的偏见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众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升本”,从而忽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学校尚且如此,教师和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从内心深处轻视甚至鄙视技能型人才。总认为优秀的学生一定要上“本科”,继而读硕、考博,一定要成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延伸到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认识上的这种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教师缺乏事业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导致部分从小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的学生不能到职业院校学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滞后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实,“白领”的优势在于管理,“蓝领”的优势在于落实和创造,“蓝领”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层次”,允许在这个类别中有不同层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同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最终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学术型大学教育前身大都有职业教育的痕迹,许多著名的大学是由中专、大专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在国外早已有之。那么,在我国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即包括教育、财政、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保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各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起社会上用人政策的协调统一,这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单从教育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必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立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学历体系,即从中专学历层次到研究生学历层次都要有职业教育。从横向看,要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在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教育部系统教育和人力社保部的教育横向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关系,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实施问题,建议专业衔接按专业大类实施。课程衔接分为理论课的衔接和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衔接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的衔接,建议一开始就要由两校一起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高职都要开设,衔接的思路主要是由浅入深。如计算能力的学习在中职用计算器进行,到高职则用程序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在中职侧重单项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操作能力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在进行衔接方案设计时,重点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北京市园林学校合作的园林规划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情况运行良好,两校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有效推进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过程、教育管理与学制等方面的科学对接。

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农业职教集团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在校际、校企间良好的培训互动机制,为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集团专业委员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并优先在集团内使用。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孵化。在集团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信息平台,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的来看,通过建立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有效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身份;城市化

城市化建设的本质是消除城乡二元分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以谋求个人发展为目的走进城市生活,传统农民工考虑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在此架构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必然要融合城市教育的内容。

1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归属的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关键是要解决其社会归属问题。重点是要对农民工身份进行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内涵上下功夫。城市管理者有因时设置城市准入资格,建立相应标准,为其培训与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职业教育培训侧重职业选择,社区教育培训侧重市民资质选择,两者并行不悖,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类型的界定

2.1技术培训解决生存问题

完善技术课程体系,采取结果倒置的方法,从输入地需求引导输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工作,技术培训之初要做好职业规划,要为下一步的职业培训打好基础,技术工人到产业工人的过渡,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走入单纯的为用技术而进行技术培训的瓶颈。同时技术性培训理应包含对应的技术文化,这些内容指向行业和产业,属于隐性课程,具体包括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联系等,可上升到技术素养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把技术素养作为技术培训的主线,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工最终要成为新的市民阶层,必须具备学会用技术提升学习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城市发展已逐步进入文化城市的层面,知识与智力的增长让城市很快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学习能力。技术培训是获取这种学习能力的关键。

2.2职业培训解决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不是“打工者”,是城市移民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城市移民,首先要取得职业资格,这和技术培训有着本质区别,技术培训只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取得打工资格,从打工到职业必须有效依靠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应包含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农民工经由打工者成为职业人,为其取得城市合法居民资格创设了必要条件。合法就要进行官方认证,这一环节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行业准入标准。

2.3社区教育解决归属问题

社区教育的关键是让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协助他们在生活、思维、价值取向等方面完成城市化过程。社区是地域性公民社会的文化共同体,是公民的人格整体性与能力整体性的文明化表征,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除了具备职业资格外,还要融入相应社区。社区是缩小的城市,城市文化由诸多社区文化构成,社区必然要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孵化器。在这一层面,高等教育机构要扮演重要角色,要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让城市接受教育,要承载并具体协助完成城市市民的教育培养工作,可以将这一阶段的新生代农民教育纳入成人教育范畴。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确立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相关教育培训机构要发挥引领作用,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例如城市的发展规模,人口数量等,要从战略角度做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3.1技术资格认证模块

按产业标准开发技术项,每一项对应一个或若干个职业或职业群,这一模块实现功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取得打工资格。这一阶段开展的是强制性培训,设立严格的准入门槛,为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3.2职业资格认证模块

按行业标准确立职业圈,每一职业群对应若干职业项,这一模块实现功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资格,这一阶段开展的是选择性培训。设立严格的职业认证标准,为新生代农民身份归属确立法律保障。

3.3市民资格认证模块

按城市标准确立文化圈,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大而全的文化要求无法操作,将城市文化分解到社区文化中,用不同标准的社区教育实现市民资格认定。这种认定是城市管理者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出的硬性要求,类似于美国绿卡的申请制度,虽然属于选择性培训项目,但对市民资格的界定要有依据,各个社区可以建立不同的标准,每一套标准都要与城市总的标准相映衬。市民化的过程是文化层面的改变,最终要为城市文化发展起到退订作用,决不能因为城市移民的出现导致各种城市疾病泛滥。市民化教育要重点发挥社区教育的职能,提高精细化水平,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将社区教育的多种职能充分发挥,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在经济发达地区,尝试开办社区大学,让城市接受教育,让城市移民通过高等教育渠道获取城市准入资格。

4结语

篇3

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总体性比较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我国国家行业标准于1984年首次实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两次修订,即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形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2002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形成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并于2003年起逐步应用于计划、统计、财政、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国家宏观管理和部门管理活动中。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共有20个门类(用字母A到T表示)、95个大类(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396个中类和913个小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C大门类,包含30个大类。

ISIC即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联合国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分类,联合国制定此标准的目的是为所有国家的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比较。ISIC包括17个门类(用字母A到Q表示)、60个大类(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157个中类和292个小类。ISIC/ Rev3是联合国在1989年修订的版本。制造业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D大门类,包含23个大类。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在制定和修订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行业发展情况出发,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活动同质性原则划分行业,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同联合国1989年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三版,即ISIC/Rev3相衔接。

下表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与国际产业标准分类(Rev3)总体比较。

由表一可以看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2002)与国际产业标准分类(ISIC/Rev3)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制造业。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也是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和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比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2002)与国际产业标准分类(ISIC/Rev3)中制造业分类差异,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更为准确地研究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差异及自身发展。

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大类的对应性比较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2002)中制造业具体所包含大类,及国际产业标准分类(ISIC/Rev3)具体所包含大类的具体情况(如表二)。

通过比较GB2002与ISIC/Rev3的制造业具体大类所包含的四位数小类,我们可以得出两者所包含具体大类的对应情况如下。

(一)GB2002的13-16大类与ISIC/Rev3的15-16大类基本一致;

(二)GB2002的17-类与ISIC/Rev3的17-类基本一致;

(三)GB2002的22大类与ISIC/Rev3的21大类基本一致;

(四)GB2002的23大类与ISIC/Rev3的22大类一致;

(五)GB2002的25大类与ISIC/Rev3的23大类一致;

(六)GB2002的26-28大类与ISIC/Rev3的24大类基本一致;

(七)GB2002的29-30大类与ISIC/Rev3的25大类基本一致;

(八)GB2002的31大类与ISIC/Rev3的26大类基本一致;

(九)GB2002的32-36大类与ISIC/Rev3的27-29大类基本一致;

(十)GB2002的37大类与ISIC/Rev3的34-35大类基本一致;

(十一)GB2002的39-41大类与ISIC/Rev3的30-33大类基本一致;

(十二)GB2002的20,21,24,42大类与ISIC/Rev3的20,36大类大概基本一致;

(十三)GB2002的43大类与ISIC/Rev3的37大类一致。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制造业大类差异性比较

在第二部分,我们比较了GB2002与ISIC/Rev3中制造业大类的对应性和一致性,对应性中已经显示了具体小类的归类差异,再深入比较分析第二部分的表二及细分大类,我们得到GB2002与ISIC/Rev3在制造业的大类分类方面存在以下差异性。

(一)GB2002的制造业大类比ISIC/Rev3的大类更为详细

GB2002的制造业分为30大类,而ISIC/Rev3只包含23大类,明显看出GB2002的制造业大类比ISIC/Rev3的大类更为详细,具体体现在:

1、在食品饮料制造业分类方面,GB2002细化成三大类13-15(13 农副食品加工业、14 食品制造业、15 饮料制造业),而ISIC/Rev3归为一大类(15食品及饮料的制造)。

2、在化工制造业方面,GB2002细化成三大类26-28(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7 医药制造业、28 化学纤维制造业),而ISIC/Rev3归为一大类(24 化学品及化学制品的制造)。

3、在橡胶塑料制造业方面,GB2002细化成二大类29-30(29 橡胶制品业、30 塑料制品业),而ISIC/Rev3归为一大类( 25橡胶和塑料制品的制造)。

4、在金属制造方面,GB2002细化成二大类32-33(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而ISIC/Rev3归为一大类(27基本金属的制造)。

5、在非运输设备制造方面,GB2002细化成二大类35-36((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而ISIC/Rev3归为一大类(29未另列明的机械和设备的制造)。

唯独在运输设备制造方面,GB2002归为一大类(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ISIC/Rev3分为二大类34-35(34机动车辆、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35其他运输设备的制造)。

(二)GB2002的制造业大类带有我国经济特色痕迹,也吸收了ISIC的分类观念

GB2002的制造业大类中,包括大类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与我国经济行为日常理解有关,具有我国经济特色;而ISIC/Rev3没有细分出文教体育用品和工艺品等,直接归结为大类36(家具的制造;未另列明的制造业)。

GB2002的分类在体现了我国经济特色痕迹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ISIC的分类观念,如增加了大类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与ISIC/Rev3的37大类(回收)一致。

(三)GB2002与ISIC/Rev3对产品依据其原料或功能分类原则存在差异,导致制造业大类具体包含小类的差异

GB2002与ISIC/Rev3采用经济活动同质性的原则划分行业,比较两者的行业大类所包含的产品小类时,发现即使名称完全相同的大类,所包含的小类行业并不完全一致,不一致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对具体产品按照其原材料加工的分类或是按照其制成品的功能性分类的差异,GB2002更偏重按照其制成品的功能性分类,ISIC/Rev3更偏重按照其原材料加工的分类。举例来说,1、在GB2002中,按制成品功能归为大类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部分小类,而ISIC/Rev3中按原材料加工,部分对应到2520 塑料制品制造,2899 未另列明的其他金属制品的制造,2429 未另列明的其他化学制品的制造。2、在GB2002中,3591(钢铁铸件制造)按制成品功能归类为35(通用设备制造业),而对应到ISIC/Rev3的2731(钢铁的铸造),按原材料加工归类为27(基本金属的制造)。

(四)在金属设备及电子产品等行业方面,GB2002与ISIC/Rev3的制造业大类的对应性更差

从第二部分GB2002与ISIC/Rev3的制造业大类对应情况来看,在食品、烟草、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对应更具一致性,而在金属设备及电子产品等行业方面,对应的差异性较大。

在金属设备方面,GB2002的32-36大类与ISIC/Rev3的27-29大类,加总对应起来基本一致,但其中具体大类交叉情况较多,如GB2002的35-36(35通用设备制造业、36专用设备制造业),除主要对应到ISIC/Rev3的29(未另列明的机械和设备的制造)外,还对应到ISIC/Rev3的27-28大类;GB2002的37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除主要对应到ISIC/Rev3的34-35大类(34机动车辆、挂车和半挂车的制造、35其他运输设备的制造)外,也会对应到ISIC/Rev3的27-28大类。

篇4

        在平常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与学,都需要认真考虑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问题。因为作业对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完善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查漏补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英语作业毫不例外。

        一、英语作业的类型及布置

        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正交际打下基础。

        1.课前预习作业。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更是值得提倡和认真实施的。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且发现自己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分析。课前作业的批改大多可在实施新课的时候,少占用时间快速检查,及时解决共性问题。有的问题也可以作为新课的导入点,使学生在纠正问题的同时,自然进入新课。

        2.课中作业。一般指新课发展过程中教师针对所讲的内容随堂设置的,并且马上核实和解决问题。课中作业是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作业设置,它具有少量性、及时性、针对性、明朗性等特点。其中少量是指课堂随时作业一般量很少,有的时候就是造一个句子,举一个例子,或写几个单词。虽然少,但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及时性,当教师在阐述一个问题时,通过讲解可能有一部分学生能接受,也可能有一部分不能接受。为了确保学生能很好掌握,并且检查教师自己的授课效果,及时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针对性,一般课中作业针对性很强,把课前问题转化为作业形式会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并且又能及时地针对问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能通过作业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解决。明朗性,是指把问题明朗化之后学生心中有数,教师胸有成竹,知彼知己,就会形成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

        3.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使用最多的一项作业设计,经常在课堂结束时要告诉学生。

教授完一课堂,适当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业量必须适中,而且更要注意作业的质,作业的导向性。这就是说作业设计必须强化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出学习方法等,以达到学用结合、提高能力的目的。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课文中重要的语言点、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操练,以便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二、作业的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作业设计必须类型多样、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己动手做。学生除了会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把制作过程中的新情况设法用英语表述出来,既丰富了想像力,又锻炼了思维,而且这样的作业会记忆犹新。

        2.分层性。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的学习也有好有差,层次性较明显。教师对不同学生应具有针对性,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优生可以从各方面挖掘,要求高点。但对差生可减少作业量和难度。

        3.实用性。语言是实际的工具,是用来交流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利用,并且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作业的批改

        教师不辞劳苦地逐一批改作业,虽然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便于发现问题,但实践证明并不理想,一是时间紧促,二是学生不会引起高度重视。在常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学生互批。教师首先讲解作业的含义及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批改。这样学生在批别的同学的作业时,首先体会到的是当老师的兴奋和自豪,于是便会注意力集中,意识强,领会更深,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企业组织构架;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实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进行规范。组织结构也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组织结构式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

一、公司组织构架建设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伴随着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越来越复杂,企业需要采用全新的思维模式来制定战略。因此,公司组织结构只有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公司新战略。

1.组织构架原则

要求公司组织和这个组织的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为公司战略服务,满足公司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让组织瘦型化、扁平化、跨部门团队化和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多重领导,也减少个人盲目指挥,集权与分权合理结合,根据管理层面的不同,灵活运用集权和授权手段,缩短事件处理时间,保证决策正确解决,定岗定责,规定相应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责任,有动力也有压力。

2.组织构架设计

根据上述原则,同心圆教育咨询公司组织构架设计如下:上设总经理部门,下设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培训部、研发中心、后期服务部、综合办公室等。

由此可以看出,公司采用的这种构架是智能型的组织结构。公司的战略目标被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由各部门经理向总经理负责,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及专业人员的特长。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总经理可以实现有效分权,明确职责划分,简化控制机构,可以发挥各部门专家的作用。缺点是各部门独立性强,沟通与协同效果差,各个部门在信息交流上存在障碍,部门沟通效率较低,以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公司组织构架建设的几点建议

1.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引入信息化管理

针对公司现有组织结构现状分析,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引入信息化管理,以保证减少各部门沟通时间,把握商机。公司要建立一套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储存。

(1)加强信息收集

办公室和各个职能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原始信息收集,每月通报最新信息资料,每季度整理《信息管理手册》,每年编制信息管理档案。企业每位员工都是信息员,遇到新的信息资料要及时汇总、准确无漏的上报。明确责任,整理出有利于的公司的,给予奖励;延误、误报信息的要给予处罚。

(2)保障信息渠道通畅,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信息渠道要通畅,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信息共享,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信息的利用率越高,表明工作的接收和办事效率相对较高,现代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战略系统化,系统应用化,应用价值化,价值成果化,最终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在信息整理、储存、筛选的过程中,判断信息的有效性有个指标就是信息的利用率。如果企业信息利用率很低,说明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不能够进行快速、正常的沟通,公司内部信息不能得到准确快速的传达,不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还可能引起决策的失误,影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因此,公司要加强信息处理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加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避免在工作中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反馈有利于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工作成绩。目前,公司主要使用网络在线反馈系统,这是一款多功能的网络反馈信息收集软件,可以实现在线报名、在线咨询、在线培训、在线设计方案、在线反馈等多种网络信息提交和处理功能。客户信息反馈系统作为企业内部个人办公助手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在Internet上储存留言资料,方便查阅。使得随时随地查询信息的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公司建立营销网络信息系统的同时,更加注意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许多合作单位不愿意把资料外泄出来,甚至还有一些额外的特殊的要求,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信息储存过程中,特别备注,及时反馈。建立企业信息反馈系统,是经营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

2.构建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文化是特有的。技术创新可以模仿,人才可以被挖掘,但是文化是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因此,优秀的企业要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还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同心圆教育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平实务本、追求卓越、关怀社会”。以实践活动为主导,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增强职业技能,有社会责任。并且 “以在实践中成长”为核心,在市场中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符合自身特点构建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有了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也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企业文化要靠员工在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就得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对员工科学考评、合理划分评价维度和利用考评结果以及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和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培养强大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艺术类中职 英语课堂 有效性

伴随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程度的加深,各个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始走上扩招的道路,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艺术类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那么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增强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对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

一、英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专业或者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是,专业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英语非常薄弱,甚至会出现抵制及敷衍的行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及话语深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例如,如果教师对待学生非常和蔼、亲近,给学生足够的温暖,那么学生基于教师角度也会喜欢上英语学习。这充分表明,教师在课堂从自身做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英文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灵魂的建设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是教师现阶段应该做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自己独特的气场,用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信地看到自己身上的种种优点,并且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缺点的指正,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教师有更强的信赖感。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英语篇目出发,对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进行教育,让学生翻译一些中古的古谚语古训等,在学习品质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会学生“Bao jianfeng from sharpen up The plum blossom incense from Fairbanks to translation”的道理[1]。

二、将英语文化和各个艺术学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一定要先了解语言文化,这是掌握这项语言的基础所在。语言是人实现交际的主要工具和途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减少说教这种枯燥方式,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上课以前,教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和艺术建立起联系,并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为主语国家的风土习惯和文化底蕴,这样学生在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意境,并且与本专业的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内部形式,侧重于英语在语音及词汇方面的认识,却忽视英语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忽视对于国外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不清楚英语的主要运用途径。跨文化之间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性意识,例如,中国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让学生在身入具体情境时,回想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并且很好地运用[2]。

三、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

教学方式的变化能够让学生对英语有重新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枯燥性认识。本文对通过教学方式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的视听教学。网络的发展,让多媒体和英语教学之间有所关联。多媒体不仅有文字和图片的展现,还会涉及声音和动画等,在这种载体的作用下,艺术专业学生更喜欢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专业相关的美剧、或者名著选段等,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其中较为经典的片段进行反复的视听,由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对句子句型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模仿其中的表演进行自我英语知识的运用,多和同学演绎其中的片段。例如,教师可以以《泰坦尼克号》这部浪漫的影片为范本,让学生练习其中较经典的对话:

Jack:I figure life is a gift and I don’t intend on wasting it.You never know what hand you’re going to get dealt next.You learn to take life as it comes at you

Rose:I love you Jack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竞赛式的学习。在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针对一个教学重点展开深刻的讨论,最后各小组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位置,而且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更密切,这是“乐学”的一种方式[3]。

四、结语

本文对艺术类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建立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心理和自信心理。

参考文献:

[1]马利娟.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12):45-47.

篇7

关键词 机械专业;电类课程;典型装置;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90-02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of Electrical Courses for Major of Mechanics based on Typical Equipment//Li Jun, Fan Jian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rriculum compared with that of major in electronics, man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feel it difficult to learn electrical cour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lectrical courses for major of Mechanics,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ypical equipment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ajor of mechanics; electrical courses; typical equipment; teaching methods

Author’a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Zhejiang, China 318000

1 电气技术对现代机械工程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现代机械产品从结构、性能到应用水平都已发生革命性变化,结构上已出现机械、电子、计算机并存的局面[1]。同时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体力劳力者的短缺,要求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的生产制造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这些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及维护需要大量的机械专业人员参与,作为现代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若没有相应的电气控制技术知识,就像当代人不懂电脑,难免有些缺陷。近年来,许多著名高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电气控制类课程比例不断上升,加之这些高校学生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学生的电气类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能较好地将电气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中去。

2 目前机械专业电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但在大多数地方高校,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相比机类课程,电类课程设置较晚且很不全面。在机类课程体系中加入的几门课程,如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等,很难形成自己的体系,机械专业学生难以学到系统的电类课程知识[1]。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自学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反映电类课程比机类课程难学。如微机原理这门课,许多非电类专业学生普遍感觉概念抽象、难理解记忆、内容前后交错、上手较慢,再加上学时数紧、授课时间短,更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2]。大多数学生很难将学得的有限电类知识灵活运用到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去,以满足现代机械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许多地方高校机械专业的师生认为,电类课程“不学不行,学了没用”。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机械专业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机”与“电”的关系,“机”强而 “电”弱;另一方面是学生缺少相应的电类课程工程体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专业基础薄弱,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教师理论讲得再好,其效果可能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到现场去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

3 基于典型装置的现场教学法实践

基于上述认知规律,在机械专业电类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典型装置的现场教学”实践与探索。具体做法是选择当地企业的典型机电产品或生产装置,进行解剖分析,寻找与电类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将所学的大部分电类课程知识串联起来。将这些装置作为项目案例进行现场讲解教学,课外时间让学生利用这些装置进行课程设计或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进行模仿设计和二次开发创新设计。

3.1 典型装置的选择原则

该教学方法的第一步,是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典型装置。所选典型装置一般要求满足:

1)装置来自当地企业生产一线,以实现教学与地方经济的有效关联,体现地方性,让学生了解当前企业的技术现状,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鼓励任课教师关注地方产业发展,树立服务地方的理念;

2)装置是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现机械专业特色,强调机电融合,实现“以机为平台,电为机服务”的理念,尽可能多地涵盖电类课程知识;

3)所选装置应具有透明性与开放性,装置中相关电控单元尽可能透明开放,而不是黑匣子,相关单元有对外开放的接口,以利于检测以及二次开发;

篇8

论文关键词:技术本科;现代职教体系;技术

现代职教体系是当前我国职教理论界较为热门的议题,也反应了实践领域的真实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提出,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可见,现代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内容。

而现代职教体系,不仅要中高职衔接,而且职业教育要有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 在中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往往与“专升本”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在第一轮三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教育部要求学校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不升本,在第二轮三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也要求学校在 2020 年前不升本。在 2011 年初,教育部在学校管理体制调整过程中,已把高职高专处、继续教育处划归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而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未作调整。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似乎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未作明确思考和安排。而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相对“年轻”的技术本科教育,对于现代职教体系意味着什么?挤压?抑或拉动?

一、现代职教体系析解

现代职教体系由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纳要》中体现而受到各方重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提法,站在很高的政治高度,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但实际上,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是一个新有名词,早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现代职教体系,由三个意群词汇组成:“现代”,非古代、近代,是“时间”意义。“职教”,即职业教育,而非别的教育类型,是“属性”意义。“体系”,非单一的类型,而是整个职教系统,是“范畴”意义。

(一)现代职教体系蕴含技术教育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和现实使用中,我们都已习惯使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但实际上,这个“职业教育”是一个大职教,既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也包括职后培训,既包括狭义的职业教育,也包括技术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技能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操作,动作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技术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目前主要由职业教育培养,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包括了技术教育的。虽然从国际经验和学理上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差异迥然,但由于约定俗成的称谓运用甚广,我们可暂且抛离文字之辩。但我们应该明白,当前所提的现代职教体系是涵盖技术教育的。

(二)现代职教体系应至本科及以上层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现代职教体系提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还提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而当下的状况则是发展不甚协调: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得到重视,而专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则未获发展空间。而且,仅从职业教育体系的情况来看,目前仅有高中层次的中职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而在广大落后地区,尚未大力发展初中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没有对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本科层次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很明显,这个职业教育体系也是不完整的。从目前情况看,很多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学生都希望通过一定途径能向更高层次的教育求学,如果基于职业和岗位的职业教育仅到专科层次就不再有上升渠道,那么,高职毕业生只能去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运行的普通本科院校就学,这既造成了人才培养上的混乱,使高职生难以适应,也是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类型:横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而高等教育则是一种教育层次,而非教育类型,它既有专科层次,也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其层次也理应不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可以到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因此,存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只是缺乏比较统一的称谓,有的称为“本科高职”,有的称为应用型本科,有的称为“技术本科”。但不管用何种称谓,职业教育需要发展到本科甚至以上层次,这是毋容置疑的,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二、技术本科教育之基本内涵、特征

技术本科,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简称之为技术本科,它既包含了教育类型,也包含了教育层次,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师”或“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技术本科教育是和传统本科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同“级”但有“类”差、与专业技术教育同“类”但有“级”差的教育。

技术本科教育的高等性,这是相对于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虽然二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技术性特点,但作为本科层次的教育形态,技术本科教育还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只是技术本科教育强调的学术性,在研究方向上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强调的对高深学问的探求,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复杂、先进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技术本科教育的技术性,这是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前者培养技术师,后者培养工程师。在智能结构要求上,工程师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最主要的需具备专深的应用科学知识。这类人才主要由学科教育(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工科专业)来培养。这类人才最擅长的是筹划能力,它作为设计“做”的“想”的能力,介于理论与做之间,也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制定行动”。而技术师则相对集中于技术领域的知识,主体知识形态为技术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其知识要求上需要宽泛而不是专深,侧重于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技术本科教育的应用性,这是相对于学术教育而言。学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学术性。它在性质上以学术性教育为主,其核心是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的学生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而技术本科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应用性。它在性质上属于职业性教育,教育类型为技术教育,它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改造能力,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不太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强调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理论应用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

三、技术本科教育之于现代职教体系

技术本科教育对于现代职教体系的意义何在?技术本科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该如何作为?

(一)技术本科教育可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目前,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个突破口或者“刺激点”。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在学术界多年前已有较多涉及,而在实践中,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也早已有之,譬如“三校生高考”,虽然参加此项考试的学生比例不高,录取数量也比较有限,且招生、考试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但有胜于无。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不是新鲜事物。故而,中高职衔接不适宜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由于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强调,当下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声音响,认可度高,但苦于缺乏一个比较“热门”的刺激点和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可重点探索技术本科教育的学制创新,既可与高职教育学制自然衔接,也可搭建一站式立交桥,连通职业学校。此突破口一开,将会打通现代职教体系的一条重要上升通道。技术本科教育也会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亮点,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偏见,给予职校生以升学空间和希望,成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的增长点。

(二)技术本科教育可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范例

美国、德国、日本都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发达国家,三个国家虽然国情和体制不同,但其举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路径则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三国都举办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已走过了数十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不仅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极大地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和地位,实现了既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又推动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双赢。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目前情况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大体有三类:独立型,即本科层次高职由独立建制的高职大学承担,比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日本科学技术大学;混合型,即本科层次高职由专科高职院校及其他院校承担,如美国社区学院办的职业教育、日本专门学校的专攻科以及美国普通大学的本科职业教育;合作型,即专科层次高职与其他类型院校合作培养本科高职,如美国社区学院与大学合办的本科高职[4]。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断头”的,即止于专科层次,实际上这是不完整的。而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强职教吸引力以及国际经验等方面而言,都需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有较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取向。我们认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模版是技术本科。首先,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看,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因而,高职教育主要实施的是技术教育。而目前的技术本科院校大多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故此,技术本科与职业教育有着一定的历史沿承,二者衔接也就会相对较为顺畅。

在发展路径上,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可参照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也可由技术本科院校对口招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向上求学的定点单位,使之就读于本科院校成为常态。因此,技术本科教育就会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范例,技术本科教育对现代职教体系也将起到引领作用。

(三)将技术本科教育作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

篇9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 职业教育项目 立项课题 教育部

[作者简介]朱文艳(1988- ),女,河南信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采用网上评审,比较客观公正,扎堆现象较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以及课题的规划指导,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申报、立项题目集中的情况,严审课题成果,把好质量关,提升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避免国家资金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已成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正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社科司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课题立项规划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数量,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培军.我国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基于2001~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量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2]刘伟民,吕国光.十二五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趋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相应的知识、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主要由与此相应的课程来体现教育类课程feducational courses)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有以下几种:一是教育专业课程,又称为教育类课程、教育科学课程。它是为师范生开设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一般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等…:二是指高师院校为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目标.为师范生所开设的.旨在培养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的教师职业,用以专门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责任、能力与素质的.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所有课程:三是指高师各专业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技巧、实践等教师职业训练课程.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的课程。

中国目前有8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这类院校大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师教育范畴另有三十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了职业技术教师教育二级学院.这类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根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总体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的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师范教育能力.同时又需要他们及时、主动地应对产业社会的种种变化.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与课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课程、专业发展的途径及职业教师教育者的特征等都会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仅通过对中美两国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情况的对比.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以期为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美国职业学校教师职前培养概述

目前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综合大学、文理大学等高等院校非定向型师资培养体系.也称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欧美各国基本上都实行这种体系。如美国有三千多所大学.其中约有一半从事师资培养:二是以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师资培养体系.也称封闭式师范教育体制:三是由原来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和综合性大学或文理科大学通过协助或联合的形式进行师资培养.这种杂交式教育可以视为混合型师资培养体系。美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创立于19世纪初期.教师培养制度经历了师范学校、教师学院和综合大学教育院系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后.教育学院开始向多目标的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演变。教师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为开放型师资培养模式。教师由教育董事会任用.为公务雇员.并与董事会签订合约美国对职教教师实行的是开放式培养,学生先在综合大学里的专业学院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再在大学或教育学院设立的职业教育、工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等不同含义的课程或专业修学规定的教育课程或学分.并有l一2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才可以获得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课程外,教育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占有很大比重.约为25~35%.而且内容相当全面,涉及职业教育学、教学论、专业教学法、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标准因州而立.各州基本上都设定培养课程的教育内容有半数以上的州都设有一般教育专业教育、教职教育和教育实习,还规定必修的学分、时间和特定的科目四年制师资培养的教育课程前两年基本上是一般教育.后两年开设专业教育和教职教育主要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有: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开发、课程规划、管理等科目。

美国很重视对师范生进行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能力的综合培养在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提供学术性知识与技能整合的范例.经常使学生参与学术性知识与技能整合的训练和实践.加上非常重视“校本教师教育”.所以职教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师范教育能力和专业技能都相对较强。

二、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分析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采用的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生力军.发挥着职业教育母动机的作用。但由于此类院校和毕业生数量很少.很难满足职业教育所需师资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大部分由普通教育学科模式培养.这些教师并不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学训练.很难适应职业院校教学的要求。有专家指出.与普通教育所要求的学科性课程教学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学行动应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即职业教育的教学行动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日。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教学活动应针对某一职业或某一岗位群必需的知识和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具有能力化、职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仅要掌握本学科体系及主要成就内容.还要把握相关基本体系和主要成就内容及不同门类学科知识技能的贯通.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时补充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必要时需要重新编写教材.修订教学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等。叫旦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体现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职业性)的统一,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修养、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技能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相关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价能力等。要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劳动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应注重按照生产活动的内在规律.在职业领域中发展,属于学科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教育。

目前,中国在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中与此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偏少.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按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规定要求的三门课程来设置,即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专门教学法).另外有的还增加了教育技术和微格教学,所占课时比重不足l0%.远远低于国际通行的教育类课程比例。对于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教育类课程.如课程开发、课程规划、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课程更是很少涉及。同时,还有相当部分学校仅仅是将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积木式地拼搭在培养方案中.难以做到学科课程、技术类课程与师范类课程的有机融合.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这就造成我国职教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师范教育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都相对较弱的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讨论教师职业专门化进程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关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学科体系建设。当时的德国教育学会就曾经明确指出:“专门设置与相关学科相协调的大学专门教育.是职教教师专门化的基础”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标准》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科学教育的学科内容,二是教育学规律.不仅需要关注学科内容层面的问题.把好质量关.也需要重视教育学层面的问题.守住能力关。中国对于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多从中国“科学课程标准”出发.作为制定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起点,过于注重学科内容所需教师的科学素养.而忽视教师作为教育者所特有的教育学素养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仅仅是科学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定的一个思考维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的掌握和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

三、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新思路

(一)开放型与封闭型培养方式相结合.培养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

目前,高职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职业性)的融合还不尽人意,极有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构建。需要建立由素质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教育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制定开发与职教师资培养要求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整合专业和教育课程.改造专业技术课程.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论的开发和教学.加大职业教育理论、职业心理学理论的教学针对中国职业学校教师现状.应加强对将来从事职教的学生的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这类学生必须既具备扎实的、宽厚的文理知识和学科专业综合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这需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还要注重将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注重学术性、职业性与师范性的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发达国家师资培养体制的改革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一是以不同教育形式使师资培养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二是师资培养趋于综合大学化.力图使教职作为一门专业使之得到加强。中国高等院校资源丰富.所设置的学科专业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所有行业和工种(职业)。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所需要的各类师资.我们可以仿照医学院五年制学制的做法.在原有四年制本科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有意愿从事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职业教育.促进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业发展学校.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