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篇1

【关键词】慢性病;防制;措施;问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7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93-02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是影响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居民医疗费用增加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从基层着手做好慢性病防制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已迫在眉睫。

1东至县慢性病防制措施

1.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首先要认识到慢性病发生与流行是富裕了的人们缺乏预防与保健知识,进而受到不健康潮流的误导而采取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产生的恶果。其次要转变预防观念,充分认识慢性病对人类的危害性,把慢性病作为新型流行性疾病进行预防。象预防传染病一样,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病因,以制定防制策略,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1.2加强领导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1.3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我国是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到2025年,预计我国每年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过早死亡。

不平衡的膳食是慢性病的病因之一。WHO专家委员会指出:“在很多国家,脑血管疾患、心血管疾患、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与膳食中动物性食品过多,纯糖多,复合碳水化合物少,膳食纤维少有关。我国营养学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调查,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膳食中各类食物的供给量(按一年计),即: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保持上述比例,是我国人民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1.4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并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进而达到增进健康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核心问题是行为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事实说明,人们的健康知识越多,其健康意识也越浓,健康需求也越迫切和强烈。健康知识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显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和有力武器。

健康教育既重视健康知识的传播,又强调行为的改变。健康知识的传播是改变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而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培养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则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延伸和发展;把健康知识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则是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和追求的目标。

1.5依靠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县,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各乡镇,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络,发挥其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2东至县慢性病防制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不足长期以来,一谈起传染病,人人都觉得可怕,但谈到慢性病,似乎觉得于己无关,孰不知,慢性病已在悄悄的接近每个人,严重威胁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甚至疾控中心都没有设置单独的慢病科,从事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多数兼职。

2.2看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由于基层工作经费紧张短缺,而慢性病又无特效预防措施,因此对接诊的病人往往只是进行治疗,而不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篇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而且病程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者是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总称。

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增加,导致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许多家庭因此返贫致至贫,慢性病已成为社区一个重要的医疗卫生问题。

多年的社区慢性病防治经验告诉我们,社区慢性病防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多部门协作是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关键

1998年我们刚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现场调查时,由于经验缺乏、人员少、场所不固定等原因,再加上社区居民对慢性病防治工作不了解、不配合,常常把我们拒之门外,使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1999年,我们积极开发领导层,向领导班子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社区慢性病发病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使领导认识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了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成立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使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得到了保障。确保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

掌握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

社区人群慢性病疾病调查表明,慢性病发病率为32.1%[2],患者常因疾病的困扰,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烦躁、自卑、丧失生活信心等情感障碍的疾病,抑郁、焦虑状态直接影响患者自然转归、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

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危险因素的存在以及危险因素占有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遗传、饮食、肥胖、吸烟、酗酒、个人生活习惯、居住和工作环境、心理因素等。上述危险因素在社区人群中有上升趋势。

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社区面临众多慢性病患者求助于医疗卫生服务,掌握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

社区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对象是所有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慢性病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公众的保健责任感,改变错误的因果观和不良的健康信念模式,正确地认识、评价和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了解自身疾病的性质及发生、发展规律,熟悉其主要危险因素及后果。

学会用健康的观念处理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纠正不良习惯,发现和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逐步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了解控制自身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科学的用药以及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的基本措施。

合理的营养膳食健康、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肥胖和超重可使患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预期寿命显著缩短[3]。

维生素的缺乏或摄入不足,尽管不会出现明显的缺乏症状,却是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设计合理的营养膳食,平衡膳食营养素,减少食盐的摄入量,粗细谷物搭配,酌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水果及绿色蔬菜,戒烟限酒,维持正常的体重指数等,均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

(2)适量运动: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适量运动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可增进血液循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氧的吸入和CO2排出,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心肌活力,维持各种器官的健康,运动可加速脂肪代谢速度,降低体内胆固醇的含量,维持正常体重,但慢性病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应注意循序渐进,如大强度运动对某些疾病或老年人有危险,低强度运动对心肺功能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3)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慢性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和特效的治愈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中进行主要危险因素检测的建议,只有通过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对疾病进行预防[4],运用社区诊断技术、评估技术为社区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资料,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掌握慢性疾病的状况,及时跟踪监测病情,监测行为危险因素,才能获得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源,连续的病情和危险因素监测以及及时的评估是社区慢性病的防制策略的重要环节。

(4) 加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慢性病患者约80%的时间是在家庭和社区,充分发挥患者的潜能,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学习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同时,社区资源与政策,卫生机构及卫生专业人员,患者家庭等要提供帮助和支持,使慢性病患者能进行有效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林义,王大宽,马杭州,窦连成.安钢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五年的经验与效果.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75~76

篇3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治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2] 邹萃. “知己健康”:慢性病社区管理新模式[J]. 中国社会保障, 2009,(06)

篇4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篇5

关键词:四种慢病患病率 危险因素

Yanqi Town, Huairou District, Investigation of four chronic diseases

Yang Songling

(Huairou yanqi hospital of beijing ,beeijing 1014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Huairou area yanqi town four kind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four chronic diseases) thediseaseincidencerateandthecorrelationinfluencingfactor,providesthescientificbasisforthe

formulationintegratedcontrolmeasure.Method:The resident population 10124 people adoptthequestionaire surrey tothe entire town 18yearsoldabove.Finally:Hypertensio prevalence rate 6.05%, The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2.16%Prevalence of stroke was 2.02%, Diabetes prevalence rate is 4.16%,And with the age of four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And with blood lipids, obesity, smoking, drinking and other closely related.Conclusion:Slow rate of four patients based on disease and related chronic disease risk factors on the four key measu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Key words:Four chronic diseasesPrevalenceRisk factors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056-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急性传染病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而以非传染病为主的慢性病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的健康。为了解怀柔区雁栖镇四种慢性病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我院对雁栖镇18岁以上10124常住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对全镇4833户18岁以上常住人口10124人建立健康档案。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患病情况和生活习惯,同时测血脂、体重、身高。

1.3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PPS11.0软件,两者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怀柔区雁栖镇被调查的10124人员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6.05%、2.61%、2.02%和4.1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上四种慢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见表1.血脂异常的四种慢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体重指数大于25者四种慢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指数小于25者,有饮酒、吸烟史者四种慢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饮酒、吸烟史者,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1按年龄分四种慢病患病情况

18―40岁 41―50 50―60 60岁以上 合计

患病人数 患病率% 患病人数 患病率% 患病人数 患病率% 患病人数 患病率% 患病人数 患病率%

高血压 13 0.13 75 0.74 127 1.25 397 3.92 612 6.05

冠心病 1 0.01 25 0.25 45 0.44 193 1.91 264 2.61

脑卒中 2 0.02 14 0.14 36 0.36 152 1.50 204 2.02

糖尿病 11 0.11 44 0.44 14 1.37 227 2.24 421 4.16

表2血脂、体重指数、吸烟、饮酒与四种慢病的关系

例数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例数 患病率% 例数 患病率% 例数 患病率% 例数 患病率%

血脂正常 6890 210 3.05 57 0.83 13 0.19 167 2.42

血脂异常 3234 402 12.43$ 207 6.40$ 191 5.90$ 254 7.85$

BMI>25 6429 176 2.74 70 1.09 21 0.33 207 3.22

BMI

非吸烟 6726 149 2.22 87 1.30 92 1.37 185 2.75

吸烟 3398 463 13.63 # 129 3.81# 112 3.30# 236 6.95#

无饮酒史 7122 350 4.91 135 1.91 100 1.40 232 3.26

有饮酒史 3002 262 8.73 129 4.30@ 104 0.46@ 189 6.29@

与血脂正常者相比$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调查结果显示,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诸多因素是以上四种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四种慢病影响很大,其中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者四种慢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非肥胖、非吸烟、无饮酒史者,其原因可能为:(1)体力劳动的减少,使机体耗能降低,体重增加,产生肥胖;(2)缺乏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营养过剩,使体重增加,血脂升高;(3)北方人饮食偏咸,使体内钠盐摄入过多;(4)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突出,使机体代谢紊乱,加重了动脉硬化的发生。据报道: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其中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超重、肥胖等因素尤为重要且在居民中普遍存在[1-2],合理、健康的饮食对糖尿病病程中任何阶段的预防和控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合理饮食可维持理想的体重和身体的代谢平衡,能防止或减少急慢性并发症[3],如何控制慢病和改善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广大医务工作者是辖区内人们群众身体健康的第一道保护屏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健全慢病防治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医院防治慢病的职能。(2)开展慢病危险因素的监控工作,掌握各种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3)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4)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做好吸烟饮酒的干预工作(5)做好以家庭为单位平衡膳食工作,减少糖、盐和脂肪的摄入。(6)帮助居民培养良好的防病治病意识。

总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患者的积极参与和自我保健意识非常重要,加强慢病防治也是我们社区医务工作者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郭强,乔磊,郭然宁. 1993和2003年北京城市居民慢病患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4(18)5-7.

篇6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我国目前的疾病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前的传染性疾病谱变成了现在的以慢性病为主的更为复杂的疾病谱。而我国的慢性病则是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为主。我国慢性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卫生部统计中心的2000年、2003年“城市和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资料表明,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占城市居民全因死亡的80.3%~86.3%;占农村居民全因死亡的75.8%~78.6%[1]。有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患慢性病的人数增多,2003年调查某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其中城市为23.96%,农村为12.05%[2]。2004年卫生部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1.6亿多[3]。居民健康状况则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问题,而社区卫生服务在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及时了解无锡市社区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社区防治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在无锡市社区居民开展了高血压的基线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无锡市30岁及以上的常住社区居民。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无锡市区内抽取若干街道,每个街道在按容量比例抽取1个生活社区和2个功能社区,每个社区内再抽取100例左右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20个社区,共抽取社区常住居民2000多名进行入户调查,填写调查表并进行体检。

1.2监测内容

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家族史等;体格测量身高、体重和腹围;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每人测量3次,取平均值;血生化检查包括尿酸,空腹血糖,血脂4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3诊断标准

①超重和肥胖:参照我国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24≤BMI

1.4调查质量控制

调查时各调查点有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在现场组织协调,调查表填写结束后安排调查员验收。无锡市疾控中心巡回对各调查点进行现场监督和随机抽样复查,对收回的所有资料进行检查,删除无效调查表,共获得有效调查表2087份。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双轨录入核查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获得2087份调查表,其中男性占38.3%,女性占61.7%。年龄分布是以45-59岁的中年人居多,占49.1%,其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7.5%,最少的是45岁以下的,占13.5%。文化程度分布是以初中为主,占45.2%,其次为小学,占28.6%。职业分布是以离退休的为主,占32.4%,其次为工人,占19.9%。

2.2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按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分组,再分别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收缩压均值在年龄45-59岁组、文化程度在初高中组、月收入在1000-2000元组之间有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P

(2)高血压的患病率:30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总患病率为64.6%,其中男性为68.8%,女性为62.0%。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8,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趋势性χ2=166.80,P<0.001)。见表1。

(3)影响因素: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趋势P值

表2无锡市社区居民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患者

人数 非患者

人数 OR 95%CI 趋势χ2 趋势P值

年龄 166.80

≤44 92 186 1.00

45-59 646 373 3.50 2.62-4.68

≥60 605 174 7.03 5.05-9.79

吸烟情况 0.01 0.9233

从不 1017 561 1.00

戒烟 52 20 1.43 0.85-2.43

现在吸 273 152 0.99 0.79-1.24

饮酒情况 2.34 0.1261

从不 1072 609 1.00

戒酒 43 14 1.74 0.95-3.22

现在喝 226 109 1.18 0.92-1.51

运动 2.13 0.1445

久坐不动 18 14 1.00

偶尔 332 197 1.31 0.64-2.70

经常 989 521 1.48 0.73-2.99

空腹血糖 25.21

<6.1 1088 658 1.00

6.1-7.1 103 33 1.89 1.26-2.83

≥7.1 150 42 2.16 1.51-3.09

甘油三酯 23.94

<1.70 886 560 1.00

≥1.70 455 173 1.66 1.35-2.04

总胆固醇 14.33 0.0002

<5.70 1138 665 1.00

≥5.70 203 68 1.74 1.30-2.34

BMI 109.45

≤24 491 434 1.00

24-28 587 243 2.14 1.75-2.61

≥28 256 54 4.19 3.01-5.84

3讨论

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因。这些慢性病具有治愈率低及其迁延性、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国家带来超负荷的昂贵医疗费用[4]。本次调查报告显示:无锡市社区居民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64.6%,其中男性为68.8%,女性为62.0%,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8,P<0.01),且随着年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趋势性χ2=166.80,P<0.001)。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年龄、高空腹血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和高BMI。因此,无锡市应在社区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中广泛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及干预工作,提高知、信、行水平,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尤其加强高危人群高血压的监测与干预工作,并加强对高血压的一、二、三级预防,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无锡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比较严重,根据高血压患病率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无锡市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达到降低高血压患病率的目的:①建立健全高血压防治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居委会)高血压防病职能;②开展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监测工作,掌握各种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③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深入社区,教育离退休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将工作深入校园,使高血压防治从小抓起;④做好吸烟、饮酒的干预工作,并推广无烟学校、无烟工厂、戒烟竞赛等成功经验;⑤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平衡膳食活动,减少糖、盐和脂肪的摄人,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⑥开展居民晨练和晚练活动,组织社区居民有规律地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帮助社区居民培养良好的防病意识;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只有通过社区的卫生服务,才能有效地、切实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并且使慢性病的患者得到全程的、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医疗服务[5][6]。

无锡市社区中老年居民主要的慢性病是高血压,但是慢性病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科学地做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完全可以将各种慢性病控制在较低的流行水平。所以应该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探索高血压防治模式,建立以个体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以社会为平台的高血压防治模式,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通过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来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梅芳,薛安庆.2005年扬州市邗江区3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683.

[4]刘克军,王梅.我国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0):77-8.

篇7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人畜共患传染病;检疫净化;疫情监测

中图分类号:S85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32-02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在临床上产生的传染-变态反应的共患的传染病,陕北群众俗称“懒汉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布病的流行特点

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羊发病较多,人的感染多为职业人群,兽医和饲养员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和流产胎儿或胎盘,存在很大的职业危险。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机率大。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病人表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这种人畜共患病,以畜传染人为主,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布病医治不及时易转入慢性病,一旦转入慢性病就成为较难治病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2 布病的危害

一是影响人体健康。布病病期较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而转入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甚至导致死亡,这不仅造成身体痛苦,精神压力,而且也带来经济损失。二是影响经济发展。布病对畜牧业发展危害很大,母畜患布病后,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使养殖户难以发展,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畜还能成为传染源,引发疫病传播,并极易形成自然疫源,污染草场、水源、饲料、土壤,对健康群也是一个严重危险。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果有人感染布病,群众会出现恐慌心理,周围人不愿与患者及家人接触,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布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不够,对该病的防控意识淡薄,购入牛羊不报检是引起该病点状发生的重要原因。

(2)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队伍业务素质差,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影响防治工作。

(3)对病畜扑杀补助的标准低,病畜流失时有发生,少数养殖户发现家畜感染布病后,担心被政府扑杀补助太少,偷偷将病畜卖掉,这也给布病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4)由于政府畜牧产业的大力支持,养殖户积极性提高,畜禽流动频繁,净化难度大。

(5)强制免疫不彻底,由于羊布病免疫多为自由饮水免疫,免疫不彻底。

4 布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狠抓关键环节,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防治”的原则,在布病流行区,采取以免为主,“检、免、处、消”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布病。在布病控制区,要抓住春季母羊产羔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母羊流产情况调查,了解疫情动态,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对检出的病畜全部扑杀,对圈舍、环境、水源等全面进行清理消毒。每年秋季,对假定健康羊用布病疫苗进行高密度的免疫,实行免疫档案管理,确保免疫效果。

(2)切实做好羊奶牛及种畜的布病综合防治工作。对奶牛、种畜实行检疫净化措施,禁止对奶牛、种畜使用布病疫苗进行免疫。对布病检出阳性畜坚决予以扑杀,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严防扩散。政府要保证经费投入,对扑杀的病畜应该给养殖户足够的补偿,以取得养殖户的配合。

(3)加强动物检疫,强化防疫监督管理。一是严格产地检疫。对存栏羊进行产地检疫,应查验布病免疫档案,必要时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验,坚决禁止病畜流通、上市,严防疫情传播扩散。二是调运羊进行严格的检验,同时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 d,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三是加强对家畜贩运户和经纪人的管理。要强化动物防疫法律宣传教育,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坚决禁止贩运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严厉打击倒卖、贩运布病病畜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对牲畜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严禁未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五是加强屠宰检疫管理。驻厂检疫员要严格查验耳标和检疫合格证明,对无耳标和检疫合格证明而屠宰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处理。

(4)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对所有的种畜和奶牛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检疫监测,对免疫区的当年生5月龄以上的羔羊进行监测,科学分析预测疫情动态,充分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疫情观察员的作用,健全畜间布病疫情报告制度。

(5)严格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对疑似布病患畜,应立即进行隔离,防止养殖户倒卖、藏匿或转移造成疫情扩散,对确诊的病畜坚决扑杀,对病畜污染物、排泄物以及病畜的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认定为布病暴发流行的疫区应依法实行封锁,并严格执行封锁期间的各项防治措施。

(6)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基层业务人员进行布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对广大养殖户宣传预防布病的方针、政策及布病流行和危害。

篇8

[关键词] 健康管理;循证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6-0137-03

[Abstract]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 in public health and the research hot spot in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ield. Through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needs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and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a more favorable basis and advice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 management; Evidence-based public health;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自1992年加拿大McMasterdaxue大学循证医学工作组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至今天20余年间,循证思想日趋深入和广泛传播,循证医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以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信息学相互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 EBM的兴起是从经验性医学向基于客观证据为导向的当代医学转变的重要节点[1]。从1997年,EBM理念扩展到公共卫生领域,产生了循证公共卫生或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EBHC)的全新概念[2]。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公共卫生工作者也逐渐意识到利用循证医学的思想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公共卫生领域的循证实践应该建立有自己工作特色的理论和方法[3]。

1 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的区别

1.1 背景

任何一个学科的诞生都是在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下应运而生。从传染病等单因素疾病到肿瘤、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因素的慢性病,从疾病到健康再到宏观健康管理模式,从社会-心理-生物-环境的医学模式到医学信息爆炸态势,这些背景均孕育了将传统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以崭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来解决临床、医学教育、预防医学、医疗卫生决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人们开始重视证据作为循证医学的灵魂,关注临床诊疗的方法、标准的安全有效性。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家David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明智、准确地应用所能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来选择对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4],因此研究证据、医生临床经验、技能和患者的意见、意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是EBM的核心思想。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提供帮助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证据和评价证据可用性的手段。发现、评价和应用当前最佳的证据来制定临床和保健决策的实践过程则是循证实践(EBP,evidence based practice),有研究[5]认为这些均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眼光和思路来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经验与发现。目前,循证医学的原理贯穿于各项临床指南,临床指南对预防医学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影响各级医生做临床决策,还有助于告知大众人群有效的卫生政策。

1.2 定义

循证医学又被Q为实证医学和证据医学,其核心理论观点认为所有的医疗决策都应基于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意愿[6]。循证公共卫生是遵循现有最好证据制定公共卫生项目和宏观卫生政策的决策模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的、不恰当的、昂贵的和可能有害的卫生实践,保证公共卫生决策基于科学证据并有效实施[7]。伴随循证医学的演变和实践,凡涵盖“应用科学推理的原则(包括系统地使用资料和信息系统),合理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及项目计划的各种模式,来制定、执行和评估有效的公共卫生项目和政策”[8],均在循证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可以说循证公共卫生的定义比循证医学要更广泛,尤其公共卫生项目旨在改善整个人群或某一高危人群的健康的结构性干预。

1.3 循证方法

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循证方法的明显不同,针对临床药物和诊疗程序的研究通常依靠对个体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科学意义上,这是最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而公共卫生干预很可能依靠横截面研究、板试验性研究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有时会缺乏比较组而影响到某些干预的证据质量。关于“循证”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中的应用,均是表达这样一种期望,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随意性。资源不足和政治的压力是把双刃剑,可以作为忽略证据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循证实践的动力[9]。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随机对照医学临床试验的数量大约开展了一百万之多,即使如此,现代医学大多数治疗的有效性仍未得到证实,相比较而言,公共卫生领域的干预有效性的研究数目远比临床试验数目少。另还有区别在于人群研究从干预到结果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实行干预时,公共卫生领域人员比医学专业人员接受正规训练(行医执照等专业资格证书)要弱,很多没有标准认证(很少数是在流行病学、健康教育方面接受过正规训练),而训练又是多样化的。最终做出决策时,公共卫生的决策是由观点各异的人组成的团队做出,医学专业的决策通常由一名医生来决定。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特点不同,使循证医学、循证公共卫生在证据类型、质量、范围、时限等方面有所不同,如:社区预防服务指南的制定者在评价干预有效性时既需要考虑研究设计,又要考虑研究执行情况;目前,减少吸烟的干预最终也许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评价这个远期终点等[10]。

总之,实施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的最终目标,逐渐淘汰那些无效的防治方法,减少或杜绝新的无效措施被引入医学实践,不断增加医学实践中有效的防治措施比例,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安全、有效地医疗服务,节省宝贵的医疗卫生资源[11]。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是循证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即使用证据进行决策,循证决策时基于可能的最佳科学证据,使用正确的理论和系统的项目计划方法,遵循正确评价原则,开发和进行有效的干预,多层次、多学科联合解决问题[12]。

2 慢性病管理和循证公共卫生的共同需求

卡尔・萨根(Carl Sagan):如果我们不尊重证据,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就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重视证据是循证公共卫生的灵魂。而当今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健康问题都十分关注。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使人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对个体或者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与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管理。要想成功开展健康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并依赖当前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佳证据,根据个体患者或人群的特征及所处的环境以及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这就强调了健康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同时注重后效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13]。

慢性病管理或慢性病防治是健康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包括建立健康档案、确定与慢性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条目以及指导慢性病干预(三级预防),选择对慢性病患者预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要通过评估慢性病患者需求、分析其成本-效益制定出最适宜的慢性病患者干预方案。整个过程都需要建立在EBM提供的科学证据基础上,遵循EBM证实的防治最佳证据原则,重视EBM科学寻找及合理利用科学证据的思维方法来指导整个慢性病管理[14]。

3 循证公共卫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

3.1 应用价值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慢性病的管理不可能完全依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来操作,因此就需要建立在注重科学证据的理念上,尽可能检索和评价本领域内的相关证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导慢性病管理的全过程。

在慢性病管理的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决定何时采取何种政策或项目进行干预,何时进行干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流行病学不是循证,它是致力于研究、确认与可预防的疾病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慢性病管理中增加循证公共卫生应用,可以促使我们采取适当的公共卫生行动,增强干预倾向性,最重要的是衡量影响干预决策的因素,诸如慢性病管理中危险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科学性,一致性、真实性、合理性等[15]。

3.2 应用途径

3.2.1 在慢性病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康档案 循证的第一步就是简明地清楚地表述将要考察和处理的问题,这里用到的循证公共卫生路径,是系统性的方法,应当包括四个部分:流行病学数据(数据说明了什么?时间趋势如何?是否存在高危人群等)、有P该疾病项目或政策的疑问(什么能够解释现有的数据?是否有有效的和经济的干预的方法,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样?)、考虑解决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等[16]。

3.2.2 在慢性病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为患者的危险因素提供真实可靠、廉价有效的干预指导方案 循证公共卫生路径里需要对问题进行量化,用各种率和风险监测资料来进行,同时利用系统综述文献、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这些非常有用的工具来组织整理信息,从而进一步明确描述的问题,从而确认解决问题的各种项目手段并确定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实施干预活动,执行后,还需要评价项目或政策执行情况,再使用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等评估工具进一步测量风险和干预有效性,来确认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正确性,最终决定是否广泛推广应用或停止项目与政策[17]。

通过了解和认识循证公共卫生的基本原理,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中实践中发现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医学技术的进步为慢性病管理采取公共卫生行动提供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一方面,如果不增加应用循证方法,公共卫生中的循证决策就有许多潜在障碍和限制;对慢性病开展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不等同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8]。通过体检数据,我们能够得出很多重要的科学证据,为我们的临床诊疗方案和个体行为干预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增加循证公共卫生的应用,一方面注重在慢性病管理中保存医学记录,为长期动态观察,评价慢性病管理都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应用循证公共卫生,就不能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对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的证据支持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慢性病管理研究的成果也将束之高阁,公共卫生在其中体现的益处就不能反过来转化运用到需要的社区中去。

[参考文献]

[1] 陈心足,胡建昆. 大数据分析与循证医学研究:争论与协同[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1):13-16.

[2] 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5.

[3] 苏雪梅. 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循证医学[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2):128,137.

[4] 郭清. 健康管理学概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0-55.

[5]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 JAMA,1992,17:2420-2425.

[6] 高亚东,王祝峰,张百平,等. 循证医学模式对脑膜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677-679.

[7] 于菲菲,吴骋,马修强,等. 循证公共卫生决策数据库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448-450,452.

[8] 王吉耀. 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5-85.

[9] 吕筠,李立明. 循证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改革路径[J]. 人文杂志,2006,(1):146-151.

[10] 王建华.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1.

[11] 李立明. 对循证医学与循证健康管理的思考[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4):70-73.

[12] RimerBK,GlanzDK,RasbandG. Searching for evidence about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interventions[J].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2001,28(2):231-248.

[1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90-92.

[14] 詹思延. 循C医学与循证保健[J].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5):637-640.

[15] 武留信,韩静. 融合创新循证实践[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2):1-3.

[16] BrissPA,ZazaS,PappaioanouM,et al. Developing an evidence-based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methods. The Task Force on Communitity Preventive Servi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0, 18(1):35-43.

[17] 罗斯 C 布朗逊、伊丽莎白 A 贝克、特里 L 里特,等. 循证公共卫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5.

篇9

[关键词] 水稻药剂 稻瘟病 防治技术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54-02

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种植过程发生稻瘟病的情况反复出现,并且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发生,特别华南稻区,高温多湿,台风暴雨发生频繁,稻瘟病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进而给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带来巨大的影响。稻瘟病的发生不仅使得水稻产量减少,还会影响稻谷的品质,最终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药市场农药种类很多,特别是针对稻瘟病防治的药剂,药剂品种繁多,效果不一,面对众多的防治药剂,农民会产生困惑,使用何种药剂,如何使用才是效果最佳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水稻生产防治稻瘟病提供依据。

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

1.发生稻瘟病病时水稻出现的症状

稻瘟病根据其发生在水稻的不同部位,分为四类:苗瘟、叶瘟、节瘟、以及穗颈瘟。四类中叶瘟和穗颈瘟是主要影响水稻产量的两类。苗瘟顾名思义便是在水稻苗期出现稻瘟病,因为水稻苗期气温适宜,出现苗瘟的可能性较大。叶瘟一般在6~9月的时候发生,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的主要症状病斑接近圆形,颜色呈暗绿色,在病斑的两面都会出现霉变层,颜色是灰绿色的。急性病斑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成慢性病斑,慢性病斑形状大部分呈梭性或者纺锤形,一般情况下呈褐色。节瘟的发病部位基本在剑叶下第一到第二个节之间,节点部位会变成黑色,病部易折断,造成白穗为节瘟。穗颈瘟穗颈部和枝梗受害产生褐色病斑,情况较轻会影响水稻品质,严重时会变成白穗,颗粒无收。

2.稻瘟病的发病原理以及条件

引发稻瘟病的主要细菌便是梨孢,稻梨孢,这两者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的下不容易发现病变因为孢子梗不出现分支,属于丛生,它从寄生物的表皮或者气孔延伸,最终侵入水稻内部。稻瘟病的病菌一般情况下是在本就有病的稻草上过冬,在次年的7月初温度适宜时,病菌跟随气流传递到水稻的叶片上,进而引起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病菌因为自然条件风和雨影响不断在水稻的叶部,节,穗部发病。水稻的抗病性是根据水稻的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的。例如种植的品种交易感染病菌,同时插秧时没有注意应有的间距,氮肥过多的使用都会加重稻瘟病。7月中下旬的温度在适宜,同时雨水较充足,温度高,光照不足都非常都是稻瘟病发生的有力条件。

3.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发病原理以及条件的阐述,稻瘟病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气流,那么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在于水稻品种的选育和药剂的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是选取品种方面,第一,选取质量优良,产量高以及对病害有一定抗性和耐性的水稻品种。根据各个区域水稻生育期选取合适的抗病水稻品种,因为任何病菌都会有一定的抗药性,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多样性,选取两个以上的抗病品种轮流种植。第二,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施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能,切忌不可过多的使用氮肥,在合理的期间施用化肥。对农田进行合理灌溉,种植期间一定要注意排水晒田。第三,对农田进行定期调查,结合相关的防治措施。基本在七月上旬,降雨较多,一旦遇到降雨,必须马上对感染病害的品种的高肥田部分,灌溉水口等进行调查,一旦出现稻瘟病便采取防治措施。

其次是药剂运用,目前治疗稻瘟病效果最好的是富士一号,它是由日本的一家的农药公司生产的。每一公顷的稻田,利用利用1.5升的水兑充40%的富士一号,早上十点钟之前和下午三点钟以后施药效果最佳,因为它避开了水稻的开花时期。稻瘟灵具有和富士一号同样成分的药剂,药剂兑充方式与富士一号一致。另一种药剂咪鲜胺,它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水稻病害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治疗叶瘟的效果一般发生在5月20日以前,喷药频率保持在两周一次。加收米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柱式会社生产的药剂。它的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都有很好的效果,将它喷洒在水稻表面可以形成保护层,阻止病菌的入侵,盖药剂渗透到水稻内部可以杀死侵入水稻内部的稻瘟病病菌,因此加收米的疗效是非常明显的。6月上旬和破口期是它的最佳施药时间,一般是在每两周喷洒一次。三环唑主要对稻瘟病起预防作用,治疗效果不会有其他药剂明显。所以一般在叶瘟病发生的初始阶段以及颈瘟发病前期使用。每公顷稻田需要0.4到0.7千克兑水以后喷洒,基本6月上旬和破口期使用。

二、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1.利用不同药剂实验主要内容与方法

实验的主要内容包含水稻的选种,实验过程中选用的不同药剂。本文主要选取空育131水稻品种。实验中的主要药剂包括5类不同药剂,主要是日本北兴化株式会社生产的2%加收米,日本川崎化工柱式会社的产品75%稻艳,日本川崎化工公司生产的80%多菌灵以及分别由沈阳研究院试验厂研制的三环唑和25%咪鲜胺。主要试验方法用简单比照的方式,不设置重复的内容,每一个处理面积为150平方米,试验共包含5中处理和一个空白的对比,根据药品的用量将5类药剂根据药剂不同的用药期间,根据环境条件和病原菌的感染情况,确定用药期间。

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条件不同,叶瘟的稻瘟病毒是因为分生孢子形成,萌芽和侵入稻叶的最合适的环境温度为二十五度到二十八度之间,空气的湿度呈现饱和状态,完成病菌的全部入侵过程稻叶的叶面必须有水滴。在水稻的分蘖盛期,叶片的颜色浓绿,叶片形成露水时间较长。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充足的降雨量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叶瘟并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在七到九天的时间内有可能整块稻田开始发病,在十天到二十天之内叶瘟病的病症全面凸显,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加以治疗。颈瘟一般在七月底八月初的时候是水稻的灌浆期,如果这个时期的夜间温度不高,水稻稻株的表面长时间有露水,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以及抽穗的,水稻的抗病能力弱,不能抵抗病原菌的侵入,病原菌容易在此时扩散,大大提高的颈瘟发生的风险。

实验的方法主要是在不同的水稻田中取样调查,选取5株相近似的5穴全部的植株。叶瘟病主要将其分为6级,零级即表示无病,一级是指叶片的病斑不超过5个,长度不超过一厘米;三级是指病斑个数在六到十个之间,其中有一部分的病斑长度超过一厘米;五级的叶片病斑个数在十一个到二十五个之间,病斑不在呈现个数而是呈现片状,占据叶片面积的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七级则病变个数在二十六个以上,占据叶片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九级是最严重的,病斑呈现大片状,50%的叶片基本或者全部枯死。稻瘟病的级数同样是六级,根据稻穗不同的患病程度分为零,一,三,五,七,九级。

在实验期间,严格制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次数。在运用药剂前,要充分了解水稻的病情指数,根据水稻的患病的情况决定在什么时间用药,确定调查的次数和时间,将调查时间分别确定为施药时间,水稻生育期间的调查,水稻叶瘟和水稻颈瘟的调查时间以及进行室内考察品种的调查。五种药剂的施药时间,叶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中旬,颈瘟的施药时间在七月二十五日之前;水稻生育期的调查时间分为8个时期,分别为播种期,出苗期,插秧期,返青期,始穗期,抽穗期和齐穗期和成熟期,将五种药品分别应在8个不同的时期,时间段分别是在4月中旬,下旬,五月下旬的不同日期,间隔五到六天然后是七月份的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的时期分别在六月十五,十八和二十日。最后的成熟期是在七月十五日左右。将五种药剂分别在叶瘟的齐穗期和颈瘟的成熟期进行取样调查,最后室内的考察品种的调查利用五种药剂不同的采用相同的水稻株数,进行总产量的对比。全部调查、采样工作结束之后,利用药效计算方法,病情指数等于各级患病水稻株数的总和与相对级数值的乘积与调差总的水稻株数与最高级数值的百分比。

2.调查结果的分析对比

水稻培育期的调查结果显示,运用75%的稻艳可湿性粉剂比对照的时间提前两天成熟,其他三种2%加收米,25%咪鲜胺和三环唑都是提前一天成熟,而80%多菌灵是与对照同一天成熟,叶瘟和颈瘟的调查记过显示,75%的稻艳对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叶瘟的防治比率可以达到50%左右,颈瘟的防治效果比例高达52%左右,效果相对明显的是25%的咪鲜胺,叶瘟和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4%和50%左右。室内考种的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属于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依然是75%的稻艳,增加比例为10%左右,效果相对好的也依然是25%咪鲜胺,增加的产量比例在8%左右。

3.效果分析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每个环节药物的喷洒都是四次。实验结果表明。在防治水稻叶瘟和颈瘟效果最好的都是75%稻艳,效果次之的是25%咪鲜胺,产量增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结论

通过对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对于水稻生长季节的病虫危害,增加水稻产量有很好的效果,为水稻生产的农民创收,药剂的效果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水稻产量的增多和水稻质量的提高,都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的部分,粮食对于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必须在解决的国内人民的粮食问题之后才能谈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我们在追求产量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研究水稻对于不同药剂呈现的效果分析,增加粮食产量。

参考文献

[1] 安立波.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农村报,2012(07).

[2] 孙纪峰.水稻应用不同药剂对稻瘟病防治效果分析[J].北方水稻,2011(3).

篇10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l0月5日了《预防慢性病一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慢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未来10年里,慢病导致的死亡将增长17%,全球将有3.88亿人死于慢病。中国将有8000万人死于慢病,慢病死亡增长19%,糖尿病死亡增长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组织、引导、支持,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河南省部分农村开展居民重大慢性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的专题调查,掌握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对农民经济状况的影响,了解新农合制度在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效果,为制订和评价农村慢性病的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方式

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分泌科、心内科、脑病科、肿瘤科医师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统计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1年4-2012年9月。

2研究对象

在上述医院内分泌科、心内科、脑病科、肿瘤科等相关科室住院接受治疗,并且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已经明确诊断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癌症、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中的一种获多种疾病的患者;②出生地为当地范围内,现在居住地和户口必须在当地范围内;③参加了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④同意调查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心脏病、脑卒中、癌症、原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中的患者;②精神病或痴呆患者、哑巴、人不能正常交流者(患者家属可以叙述者除外);③未参加了当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者;④不愿参加此试验者。

3结果

3.1入选情况共入选患者1320例,其中入选冠心病患者237例,脑卒中患者469例,癌症患者126例,高血压病患者231例,2型糖尿病患者257例。

3.2疾病住院、门诊费用情况冠心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6天,平均住院费为8983元,报销比为40%,住院其他费用为1540元,月门诊费为152.1元;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7天,平均住院费为11453元,报销比为50%,住院其他费用为2864元,月门诊费为345.6;癌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8天,平均住院费为20184元,报销比为65%,住院其他费用为2370元,月门诊费为534.8元;高血压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天,平均住院费为6892元,报销比为35%,住院其他费用为591元,月门诊费为45.8元;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4天,平均住院费为8983元,报销比为40%,住院其他费用为1540元,月门诊费为206.4元。

4讨论

我们根据河南省农村的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此次需要纳入常规调查的慢性病的病种。选择调查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根据以上因素,此次我们选择调查的慢性病病种共有5个,分别是冠心病、脑卒中、癌症、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与患病率,以及由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为例。目前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得多。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15岁到74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6.63%,高于2007年全国调查公布数据。据估算,河南15岁至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近1900万人。高血压患者中,仅有46.02%的人知道自己患病;有35.75%的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采取治疗的患者仅10.42%得到有效控制。15岁到34岁人群中,从未测量过血压的比例高达40.58%;35岁至74岁人群中,有26.58%的人群从没有测量过血压,高血压首诊率低。糖尿病对农村居民危害逐渐加重,1999年农村糖尿病死亡率较1990年增加1.71倍。可见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不断增长,患病率逐渐提高,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患者对于糖尿病经济负担的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城市患者,因此,关注农村糖尿病患者,减轻他们的疾病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久以来,高昂的医疗费用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医疗消费的承受能力和负担水平,同时繁重的疾病经济负担也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为保障农民健康奠定了基础。该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发挥积极作用。但当前农民仍面临较为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家庭的负担沉重,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平均每年需要将家庭非食品性支出的6%-7%用于支付医疗卫生支出。过高的医疗卫生费用必然会相应的挤占家庭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疾病负债情况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医疗卫生支出对家庭的经济负担水平。一般来讲,只有在那些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家庭,或家有慢性病人,需要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家庭才会因疾病负债。

从调查地区合作医疗对门诊、住院补偿来看,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参合农民在就诊费用中得到的实际补偿比也随之提高,对住院费用的补偿降低了本地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的广度和深度。这说明合作医疗在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发现,目前合作医疗对门诊费用的补偿偏低,在当前的补偿比下,70%-80%的门诊费用需要农民自付。合作医疗制度目前的补偿重点仍是“保大病”,虽然住院费用补偿力度提高,但是由于补偿能力的提高仅仅弥补了因医疗费用上涨的部分,而农村家庭面临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并没有实质性而降低。因此,当前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仍属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