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篇1

一、200*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回顾

200*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坚持以国家和省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结合本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市级国民经济动机构按照上级要求设置了专门机构,增加了新的工作人员,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三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区、县(市)进一步明确了(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顺畅的工作联系渠道,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步入正规,与此同时,进一步更新、充实,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资料库的建设工作,重点是提高科技含量,着眼点是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动员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目标是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为战争和突发事件提供经济保障。在200*年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动员办坚定不移地突出“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工作方针,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文秘站:)产品水平。200*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承上启下十分重要的一年,一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和上级部署的重点工作,主要是:

(一)按照省国民经济“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推进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上级主观部门和__市发改委的支持,截止目前,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已经建立,并设兼职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二)传达贯彻了全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区、县(市)责任部门,同时结合__市国民经济工作的实际,制定了200*年__市经济动员工作计划,并下发至各区、县(市)指导其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从而对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了__市几十个部门和单位第三次开展国防动员潜力专项调查,潜力数据核实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专项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了综合实力、物资油料生产储备,工程建设、邮电通信、卫生防疫、财政金融、科研设计、新闻出版、地质勘查、气象水文、重要经济目标等14各方面,共32套表格和1500余组数据的调查核实任务,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启动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相关工作。编制城市可用于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是国民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工作的核心,动员潜力调查、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为科学编制动员预案服务的,因此,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始终紧紧抓住这项工作,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地编制预案做好了充分必要的准备。

(五)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是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一是根据__市的具体情况,带着问题按时参加了省国防动员委员在大庆举办的“油城-05”经济动员暨后勤保障演练活动。参加此项活动为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预案,解决好__市平时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和战时支援主要方向作战,做好经济动员工作等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抓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推动作用。二是全面核实了__市目前通用物资储备达到6.5万吨,粮食储备达到62万吨,石油储备达到140万斤,石油成品油储备达到20万吨,医疗床位3.3万张,移动手术车131辆,战时药品 储备4000吨,自然测量数据3万组,年汽车制造能力30万辆,年维修汽车能力17万辆,年应急维修飞机能力65架,拥有推土机187台,挖掘机115台,吊装机110台,移动式发电机84台等动员潜力。

(六)规划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能源动力大队,机械设备大队、生活物资大队、卫生医疗大队、军工产品大队的预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

(七)、努力完成了__市国民经济动员“十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全面开始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动员规划的调研、研讨和编制工作。

二、2006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展望

2006年是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一年,也是加速做好反“__”军事斗争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关键一年。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是适应中国特色军革,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动员是国家的一种战略手段,是联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是应急作战动员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__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__市委武装委员会暨__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会议精神,以新时期军事战略率方针为指导,以保障“打赢”为基点,围绕做好策应配合反“__”应急动员准备、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注重质量,打牢基础,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持续保障及综合防护能力。为此,要加强经济动员基础建设。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把军事需求融于经济建设之中,加强__市装备制造、医药等潜力型军民两用项目的筛选和立项工作,努力构建资源保障型和技术支持型经济动员中心。抓紧制定和完善经济动员指挥,应急物资储备等保障方案,搭建与经济和国防建设相衔接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国民经济应急快速动员能力。2006年重点工作是:

(一)按照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要求,在200*年已建立国民经济潜力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图片和声象资料库。对潜力数据库更新和充实,使其逐步适应战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做好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的建立、充实、完善工作,总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将择时召开全市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二)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办的工作部署,结合__市的区域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依据省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专家对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形成于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的国民经济动员规划。

(三)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省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统一安排,为了落实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技术先进化、设施可操作性、突出实用型的具体要求,确实达到管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第一线得到切实应用,真正地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服务之目的,加速__市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发挥哈尔宾市龙头带动作用。

(四)编制__市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将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根据形势需要,结合__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库库的基础资料、编制适合__市军事需求和可能负担的任务的国民经济动员的应急预案。

(五)搞好__市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从__市的军事需求出发,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实际,根据军事需求与共给的衔接情况,筛选经济效益好,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参与动员积极性高的一些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军品有需求,民品有市场的军民两用项目来建设潜力型动员中心。20__年继续以__气轮机厂为依托单位,推进建立国家舰船动力装置制造中心,并引导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步入平战结合轨道并实现双赢,而且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装备和产品水平。

(六)贯彻“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积极筹建__市能源动力,机械设备,生活物资、卫生医疗、军需产品等经济动员专业保障大队,提升__市应急动员支前保障能力。

(七)加强全民国民经济动员教育。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拟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开展形式多样、主体突出、内容丰富的经济动员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20__年将适时举办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班,对__市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成员进行重点培训,通过培训教育不断完善工作的组织系统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八)把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按照党委和纪检部门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九)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建设。__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做好20__年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措施与保证

篇2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国外;综述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2-01

国民经济动员作为一种明确的国家行为,初步形成于法国革命时期,产生于18世纪末,出现于1793年法国颁布的《全民总动员法》。现代国民经济动员,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逐步系统化。最早引起学者的关注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其专著《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对“经济动员”的论述。

一、经济动员

国家经济杂志(1941)对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动员分别做了扼要的介绍。指出在当时的美国,使用4H-Mobilization策略,包括对器械、原料、人员、经济资源的管理与调整;在德国,1934-1937年是该国经济动员的形成阶段,德国经济随着军事策略的变化而变化,有严格的组织控制资本和劳动力。并指出,在动员理念上,美国不仅考虑军事和居民需求并且考虑战后经济恢复问题,而德国只考虑如何谋取战争胜利。

L.C.Hunter博士(1955)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例,引出工业化经济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他在之后的《全国安全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在和平环境中,国民动员已经从战争动员转换为经济动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航运、农业、零售和批发销售等工业经济,以为战争准备足够的资源,达到军队生产积极准备状态。John E.Bokel(1993)以冷战后美国如何应对苏联威胁为背景,指出美国制定防务政策中需要重组,即重建联合国战斗力的过程,针对不断变化的战略形势,在保持现有优势经验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改变现有的动员体制,以保证国家安全,减少全球风险,确保有能力扩大现有的准备资源,提高国民动员应急能力。何奇松,程群(2000)从军工体制、文官领导制度、国家投资、政策调控、科学技术研究等五个侧面,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美国经济动员的基本特点。Yann Fournis(2007)提出了布列塔尼经济动员理论的异质性。1950-1980年的特点是集体无为和政治异化;1990-2000年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与集体行动的断层。

二、国防与军事动员

国防与军事动员,主要是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应对传统与新型的战争威胁。

Hugh w.Stephens(1988)从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来研究动员问题。军事动员的港口准备是指商业港口在遇到大规模战争时转化成军事力量和军事供给的能力。这种港口准备在当今国家安全和制定防御策略中备受忽视。IreneKyriakopoulos&Donald L.Losman(2003)从经济学视角,指出动员是为了国防目的而分配资源的过程。动员影响所有物资利用和分配的方式和速度,国家资源从平民到军事部门的配置比率,为国防动员提供了静态测量指标,国家物资资源比率越小,该国国防动员的能力相应越低。

三、应急动员

应急动员,是指如何预防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发生之后政府等相关机构如何做出反应,减少损失。

Paul Lawrence,Ian Littman(2000)在研究报告中概述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在转变政府应急管理职能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了当前和未来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的转变路径。为了更好的履行其使命,联邦紧急措施署进行了广泛的重组。Sharon S.Dawes,Thomas Birkland等学者(2004)借鉴美国“9・11”世界贸易中心(WTC)危机的经验教训,指出国家应急管理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固有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条件,有效应对紧急危机事件。美国能源部(2005)指出美国要建立综合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满足应对紧急情况和组织恢复活动的要求等,需要美国能源部(DOE)或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的援助,确保高效应对能源业务紧急情况,保护工人、公众、环境和国家安全。

篇3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动员等级;动员经济

一、经济动员综述

英国经济学家FoWo赫斯特(1914年)在《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了关于战争和经济关系的三种错误观点:(1)战争具有经济上的好处,即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2)战争可以增加财富,即可以用战争的手段来抢夺资源和财产;(3)战争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即可以用战争手段打开对外贸易的口岸,占领对方市场等。赫斯特的结论是:(1)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短暂的;(2)战争带来的债务是一种最可怕、最有害的非生产性债务。Lester V.Chandler,Donald H.Wallace(1951年)在书中论述了经济动员和稳定的关系。主要介绍了战争时期的基本经济问题和全面战争时期的国防计划和经济管制,包括战争时期的人力和资源配置问题(生产调度、资料分配、劳动配置、工资管理)。并提出了战争时期的选择性财政政策,如充分的战争税、个人所得税、联邦销售税、消费支出税、强制贷款等等。Richard Rice(1979年)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有的交战国都面临着行政复杂和政治敏感的经济动员任务。尽管日本奋力为了民族生存进行自救,但日本的经济动员是有限的,至少到1943年,经济动员大部分是通过政治分裂和行政难题进行的,较少涉及经济因素。日本战争前因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合作而受到一定成效,战后这种合作却奇怪的分解了。翟福恩(1989年)研究了美国国防经济动员的观点和措施:第一,强调防经济动员准备与实施,必须抢在战争到来之前;第二,主张加大平时战略储备量,做好应对长期战争准备;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分设实际,不断提离军工生产能力。潘孝先,王世兰(1995年)指出美国二战后经济动员的基本作法是:第一,制颁法规;第二,设置机构;第三,制定计划。制定民用工业转产军品的动员计划;制定储备计划,储备计划包括两种:一是武器弹药储备;二是战略物资储备。指出战争储备包括三方面:技术储备、成品储备、能力储备。

荆瑾(1999年)通过对美国发展两用高技术的深入分析,指出了高技术对经济动员的组织形式、基础、范围、时空、机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动员的速度和效益提高了,动员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动员的产业顺序改变了,动员的空间拓展了,动员的地位突出了。(2)网络化将成为动员的主要方式,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将走向一体化,平时与战时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动员机构将与政府管理机构日益融合。(3)改变动员的内涵。形成动员经济,完善动员机制,强化动员体制建设,加强动员法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动员是为保障战争需要使国民经济及其体制有计划有组织转入战时轨道的含义,而是为保障国家综合安全、抵御各种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等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准备活动。何奇松,程群(2000年)从军工体制、文官领导制度、国家投资、政策调控、科学技术研究等5个侧面,比较全面地评价了美国经济动员的基本特点。(1)军界与大垄断公司签订军事合同,形成了军事――工业复合体;(2)文官控制、领导军需生产;(3)国家大量投资军工生产;(4)联邦政府实行严格调控政策;(5)把科学技术研究纳入战时经济轨道。朱庆林、杜为公、李艳芳(2001年)在对国外动员等级划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目前动员等级划分的启示。

1.动员等级:(1)美国的动员分为二个阶段六个等级。

(2)俄罗斯设有“民防事物、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约有40000人,用以应付军事行动以外的突发事件。(3)英国一旦战争爆发,将迅速恢复义务兵役制,扩大后备人员的数量,并宣布总动员,分阶段将国家及工业转入战时状态。(4)日本的动员等级基本是按照国家所面临的各种态势进行划分。主要态势有:应付侵略等事态的态势;抢险救灾等态势;实施国际和平合作等业务的态势;警戒、情报和指挥通信态势;后勤保障态势;人事和教育训练态势。在出现以上态势时,要求自卫队能迅速、有效地遂行任务。

2.动员体制:(1)美国的动员体制。美国现行的战争动员组织领导体制,由决策机构、协调机构以及执行机构组成。(2)俄罗斯的动员体制。在动员管理上,采用总统、联邦委员会、国家杜马、联邦政府、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分级按动员法律执行。(3)法国的动员体制。在总统领导下,设内阁会议、国防委员会以及限制性国防委员会三个决策机构。(4)英国的动员体制。总动员令由内阁会议提出,经议会议讨论批准,由英王签署。英国国防部及三军军务和动员部门负责战争经济动员。(5)日本的动员体制。内阁首相通过防卫厅长官实施对自卫队的指挥。在自卫队“防卫出动”时有权征用和管理有关设施、土地、物资及采取其他“强制措施”。

3.动员等级划分的依据:(1)未来战争规模及样式;(2)现行军事战略;(3)本国国防资源和动员体制的限制;(4)国家的地理位置。

Irene Kyriakopoulos,Donald L.Losman(2003年)提出动员的概念是:从经济视角来看,动员不是一种单一行为也不是一个具体日期就能完成的行为。相反,它是为了国防目的而分配资源的过程。动员影响所有物资利用和分配的方式和速度。国家资源从平民到军事部门的配置比率为动员程度提供了静态测量指标。国家为国防目的需要的物资比率越低,动员的程度则越低。并指出,如果一些外国采取的行动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则可以用局部动员来支持外交谈判。安蕾蕾(2003年)指出:一战以前的美国战争动员专注于人力动员,经济动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战时,美国认识到了经济总动员的重要性,采取了对经济进行全面动员的措施,从而保障了战争的胜利。美国经济动员时所采取的措施是:(1)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国防委员会、军需品标准局等;(2)对铁路实行管制;(3)政府控制了重要物资;(4)对医务保障进行改革;(5)把先进科技转化为军事力量;(6)把民用工业转为生产军火。Yann Fournis(2007年)提出了布列塔尼经济动员理论的异质性:1950~1980年的特点是集体无为和政治异化;1990~2000年的特点是经济国际化与集体行动的断层。苗野(2008年)国外经济动员立法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制定专门的经济动员法律法规,为经济动员活动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制定与经济动员相关的法规,形成纵横交错的经济动员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在其它相关法规中规范经济动员行为。并据此指出:(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必须有法可依;(2)在世界新军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法规应该体系完备;(3)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动员立法必须兼顾应战和应急需要。

篇4

 

一、金融危机给财政金融动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财政金融动员的不确定性增强

 

这里所谓不确定性是与经济平稳运行状态比较而言的。在经济处于平稳运行情况下,金融体系处于安全可控状态,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冲击和威胁,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此时虽然可能出现个别金融机构倒闭或者个别金融市场波动现象,但就其整体而言,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由此构成的金融体系依然是安全的,即不至于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引发全局性的动荡。此时财政金融动员的对象是稳定的、可控的,动员预案的执行是可预期的。但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Crockett)的解释,金融体系将会出现严重困难,绝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恶化,各类金融资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公众的信心受到动摇。此时进行财政金融动员,极有可能遇到今天能动员而明天就破产的情况,动员对象的不可预期、不可把握性増强,动员预案执行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

 

(二)财政金融动员的潜力受到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并且出现金融机构大量破产,资本大量外逃,汇率和股票价格的全面大幅下跌的现象。这意味着财政金融动员在最终物质源头上受到影响。特别是战时,某些敌对国家将很可能利用操纵汇率、国际游资冲击、冻结资产等经济手段对一国金融体系进行主动攻击,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对于那些金融体系本来就存在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往往首当其冲。受其影响,遭受经济攻击的国家财政金融动员的资金不仅大量缩减,甚至很有可能就是根本“拿不到”或者“用不了”,国家的财政金融动员能力无疑会受到限制。

 

二、趋利避害,提升财政金融动员能力

 

(一)完善财政金融监管体系

 

一国的金融体系如果缺乏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往往很容易受到国外金融资本的控制,这无疑为敌对国家进行金融攻击创造了更多机会。一般而言,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将己经出现明显内部缺陷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冲击的首选目标,特别是那些短期外债过多、本币汇率严重偏离实际汇率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首当其冲。为防止类似情况出现,国家必须加强和完善金融管制,运用多种手段降低金融风险。从实际运行的效果看,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必须树立新的金融监管理念,处理好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构建以中央银行为牵头协调主体的大监管体系模式,最终实现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三大监管机构的功能性整合;加强对跨国金融活动的监管,推进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増强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总之,要通过采取有效的财政金融监管措施,构建严密的金融安全网,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二)实施财政金融精确动员

 

实施财政金融动员事关全局,必须全盘考虑,既要满足应急应战的巨额费用需求,又要保持金融领域的安全以及经济稳定。为此,必须根据危机形势和资金需求来灵活采用动员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学者在研究通货膨胀规律时发现,20世纪上半叶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与战争难脱干系,爆发于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其恶性通货膨胀相关。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与战争关联性越来越小,究其原因,是在电脑和网络技术支撑下,人们更注重战前经费测算实施精确化财政金融动员,剔除了不必要的动员量,降低了战争对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对于本身就处在金融危机动荡中的国家来说,就更应该兼顾资金需求和金融安全,实施精确化动员,在满足战争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财政金融动员对经济的冲击。

 

(三)构建金融安全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的出现有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在爆发前总有许多征兆,如果适时调整经济金融政策,降低金融危机对财政金融动员的危害程度乃至避免其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对于一国政府而言,构建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金融安全预警体系的内容包括监测指标体系、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其中关键是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考虑:宏观层面上是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主要考察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指标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増长与经济増长和物价上涨的关系,经常项目逆差占GDP之比,对外负债率和偿债率,国内总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股票平均市盈率,国家外汇储备,金融机构超额储备,居民外币存款和实际汇率水平,等等;微观层面上的机构金融安全,主要监控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一些指标,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和经营效益状况等。

 

(四)构建财政金融动员法律体系

篇5

关键词:混合经济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 资源配置 模型

混合经济下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质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流与交换,最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军队后勤与社会处在有序运行和良性协调的状态,实现军队后勤保障系统高效能的目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经济学依据是比较优势的原理:借助军事后勤保障社会化降低整个军队后勤建设的机会成本,从而着力加强军队核心功能部分建设,压减承担的非军事功能部分,进而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后勤向质量效能型后勤跨越的目标。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军队工作的诸多方面,也与地方许多行业和部门相关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既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需要,又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资源配置具有混合经济的典型特征。混合经济不同于中央计划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一种公共(政府)决策与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的经济。市场经济的目标在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及供需相对平衡;而国防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实现军事实力与国民经济发展均衡、协调一致。国防需求与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均衡,是国防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要求,同时,国防需求弹性(即军品的可替代性)也不同。

混合经济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模型

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条件下,军队后勤保障的特征是:以国民经济为依托,军事后勤系统与国民经济系统相互融合,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模型概述

市场和政府是配置资源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图1中的横轴代表军队后勤保障中市场调节的功能,而纵轴代表军队后勤保障中政府调节的功能。两个假定:第一,若军队后勤保障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则后勤保障效用处于横轴(市场x)上;第二,若军队后勤保障完全由政府进行集权的计划调拨管理, 市场不起作用,则其后勤保障效用位于纵轴(政府y)上。

在图1中纵轴与横轴间的任意点(x , y)代表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不同配合状态:第一,越靠近纵轴的点,说明军队后勤保障中政府调节的份额越大;第二,越靠近横轴的点,说明市场调节的份额越大。

关于模型的讨论

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 图1中凸向原点的一组曲线如PP1和MM1等,是一种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其中每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表示的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产生的后勤保障总体效用是相等的。该曲线有如下两个性质:离原点越远,表明产生的保障效用越大;曲线的原点凸性说明,军队后勤保障效用相对任何一种调节力量的作用都是边际递减的。

军事后勤保障约束曲线 线段CD表示在既有制度框架下的调节力组合约束。图1中与CD平行的一组斜线分别代表在一定的后勤保障能力水平下政府所能提供的调节力量的组合。约束线的性质与特例为:第一,约束斜线离原点越远,说明军队后勤保障水平越高。第二,在特定约束线CD的后勤保障水平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后勤保障资源全部由政府集中计划管理,实现的是OC的政府调节力和零的市场调节力。第三,在特定约束线CD的后勤保障水平上,如果军队后勤保障资源全部由市场调节,实现的是OD的市场调节力量和零的政府调节力量的组合。

混合经济最优状态点 约束线CD与无差异曲线PP1的切点E代表在CD这种后勤保障力水平下能够提供较大后勤保障效用的两种调节力量的组合。可以推论:约束CD线上其他任何一点的组合所提供的后勤保障效用都小于E点。因为经过其他点的无差异曲线都只与CD线相交,均低于与CD线下切的PP1线。

由军事后勤保障效用无差异曲线的第二条性质与约束线的性质可知:在军队后勤保障实践中应该将两种调节力量匹配起来,单纯依赖任何一种调节力量都将使资源产生极大的浪费,达不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变迁最优发展曲线 从原点O出发,连接这结切点的线OZ代表一系列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最优状态,它包括了每一级后勤保障力水平上的最优配合点。这些最优状态的配合并不是两种调节力量在绝对上的相等,而只是代表它们之间的一种均衡(能提供最大的后勤保障效用)。

假如军队后勤保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能按照OZ的线路前进,它将是一条最优的发展路径。

混合经济下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

美军商业化活动方式与自主保障方式

美国的经济是一个市场经济成份占主导的混合经济体。主管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是隶属于美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的后勤局(Defense Logistics Agency, DLA ),该局下辖七个处和七个保障中心。用以完成后勤保障的计划、指挥与协调。

军队后勤保障是围绕战时及平时保障展开的,以精简和高效为其宗旨。其保障方式不断演变、发展、成熟,至今基本上形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商业化保障方式(我军称之为社会化保障方式),另一种是自主保障方式。据统计在最近几年中,DLA将其大约66%的后勤保障项目社会化。从表1与表2可看出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资源配置基本情况。表1列出了后勤保障社会化项目;表2列出了政府保障的项目。

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与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

美国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后勤与国民经济的界限实际已消失,两者已融合为一个整体,可以把后勤看作一个拥有生产力、物质力和财力的特殊经济体。对美国军方来说,后勤保障已经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民间(私营)的支持。第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美国联邦预算及管理局OMB要求政府应依靠竞争性采购来提品及满足政府需要。第三,以OMB的No. A-76公告为依据,作为联邦政府各机构进行预算方案编制,以及各种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及程序。第四,以OMB的No. A-76公告内容为标尺,来认定商业性活动的性质、范围及决定此类活动究竟应该由私营部门还是由政府部门以合同方式提供。

美国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体现在A-76公告的三个基本原则之中,这三个原则保证了军事后勤社会化的有效资源配置。这三个基本原则为:帮助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率;保持政府内部职能;依靠商业部门。

美国军队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执行特点

美国军队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执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每年DOD都由专门机构对二者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后勤保障配置方式转换,即由政府职能向商业化行为转换,或由商业化行为向政府职能转换,有时这种转换也发生在某一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无论在执行商业化行为还是固有政府职能进行后勤保障时,DOD都要求具体操作过程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思考

英国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在《战争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军工厂允许私人经营、允许外贸,国内军需产品允许向社会采购,战争的资源保障才有扩产与扩张能力。从资源配置的弹性程度和资源开放程度考虑,我国混合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增加资源配置弹性与扩大资源开放程度成为新时期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客观需要。这决定了我国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有自己的特色要求。为做好我国的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遵循我国新时期军事后勤社会化资源配置原则,建立有效的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与军队后勤自主保障纲要和明细目录表。为军队与社会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组织和数字化框架,提供可移动式动员物资能力配备和潜力动员执行模块(单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环节。第二,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寻求一条最优的发展路径。为此,必须强化我国军队后勤管理机构的后勤保障的计划、指挥与协调功能,以适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预期目标。第三、必须有专门机构对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方式与军队后勤自主保障方式和保障部署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级的科学公正地评价,从而确定向军队后勤自主保障方式转换,或是军队后勤自主保障向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方式转换以及保障部署的机动调整,这在我国混合经济中市场经济成份不断扩大的进程中非常重要。第四、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资源配置的活动必须适应信息时代高科技的要求,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第五、利用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加速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多种动员中心建设,实现军民科技成果互动循环转移,发挥军民科技产品“双向纳入”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建一,张瑞震.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0期

2.金春雨.中美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情报,2002,5

3.张寓景,田文华,李婷,孙庆文.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社会化[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

作者简介:

彭学君(1972―),男,汉族,河北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篇6

一、关键变化

2008SNA与其他统计标准、手册的协调性高于1993SNA,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首先,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的修订几乎同时开展,保证了2008SNA与《国际收支平衡手册》(第6版,BPM6)的一致性;其次,2008SNA中价格与物量核算采纳了国际比较项目(ICP)和国际消费者与生产者价格指数手册的成果;第三,2008SNA与国际劳工统计标准保持一致;第四,2008SNA中环境账户与《国民核算手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修订版一致,后者有望成为国际标准;第五,2008SNA与主要分类体系最新标准《所有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第4版、《主产品分类》第2版是一致的;第六,《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已基于2008SNA进行改进,并于2008年出版;第七,《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M2001)与2008SNA的差异已作注释,以备新版的修订。相比1993SNA,2008SNA所做修订主要涉及六大方面:①对统计单位的进一步说明与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包括对辅活动单位、非常住单位分支机构、多国经营企业常住地归属、特殊目的实体(SPE)、控股公司、总部办公室、金融服务的核算处理,以及非营利机构与金融公司部门次级部门划分问题的说明;②进一步阐明交易范围(包括生产边界),对研发活动、中央银行产出、非人寿保险服务、再保险、自产自用产品的处理做出了澄清与说明,改进了计算金融中介服务产出的间接测算方法(FISIM);③对资产、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概念做出扩展和进一步说明,引入了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概念,对资产边界与分类、知识产权产品、资产物量账户其他变化的项目分类进行了修订(刘伟,2010),对所有权转移成本、矿产勘查和评估、土地改良、固定资本消耗、水资源等方面的核算做了详细阐述;④进一步修订完善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定义与核算处理,包括证券回购协议、职工股票期权、不良贷款、担保、指数联接债务证券、与外币联接的债务工具、未上市权益估值、未分配黄金账户、特别提款权(SDR)、租约和许可证、养老金权益等的处理方法,并调整了金融资产的分类;⑤有关政府与公共部门交易范围的进一步说明,澄清了私人/公共/政府部门的边界,对重组机构和政府签发许可证、公众公司用累积收入和资产出售所得作额外支付、政府向公众型准公司的额外支付、税收记录原则、税收减免、公共-私人伙伴关系固定资产所有权、保有收益征税的处理方法与原则等提出了详细指南;⑥有关SNA与BPM6概念和分类的协调,例如,对个人常住地评判及个人常住地变更的资产所有权处理、货物送往国外加工与中介贸易①的处理做了澄清与说明。从文本上看,此轮修订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和改变,保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原有基本框架,以实现由1993SNA(甚或1968SNA,其框架仍在不少国家使用)到2008SNA的平稳过渡(Eurostat,2011)。但是,2008SNA几乎所有部分都有所变化,涉及统计单位和机构部门修订、交易范围、资产概念、资本形成和固定资本消耗、金融工具和资产的处理与定义等各个方面(UN等,2009;许涤龙、周光洪,2009)。归纳起来,2008SNA的关键变化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资产、金融部门、全球化及相关问题、一般政府和公共部门、非正规部门(见表1)。

二、对中国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主要影响2008SNA的大多数修订是针对日益全球化的交易特点、金融工具创新、对私人和公共部门财富与债务来源等所做的反应(Eurostat,2011)。实际上,在本轮修订的45个核心议题中有33个议题涉及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核算,可见有关资本核算方面的研究是核算界关注的一个中心(杨仲山、何强,2008)。总体来看,2008SNA所做修订对核算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涉及:①部分修订将影响SNA主要指标如GDP、储蓄和积累等的估算;②其他一些推荐涉及广泛的元素,包括定义和分类的澄清、说明,对核算方法、流程与结果都将产生巨大影响;③相比1993SNA,此次修订影响最大的领域包括养老金计划、资本服务成本、研发、军事支出、中间品等的核算处理。从对中国核算的影响来看,除上述三点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金融核算、国际收支核算、非正规与服务部门核算三个领域。首先,金融核算是2008SNA最主要的贡献之一,2008SNA框架下金融核算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调整了金融资产分类,部分主要总量指标的估算、金融服务产出的核算和金融资产/负债的处理将因此而改变(陈梦根,2011;许涤龙、周光洪,2009),若采用“公允价值”核算呆坏账以及用新的口径计算FISIM,可能会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发生相应变化。其次,根据2008SNA中海外加工货物的所有权原则和中介贸易的核算处理方法,中国对外贸易核算将发生显著变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收支数据(杨仲山、何强,2008),因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比超过50%,采用新核算方法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失衡的评估。再次,非正规部门与服务部门核算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中国尚未正式建立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企业财务统计抽样调查制度,私营和外资道路运输业与水上运输业企业财务统计资料也处于空白状态(许宪春,2009),2008SNA对服务产出核算的要求更为细致、明确,对非正规部门核算的建议也更为全面、系统,采纳2008SNA对完善我国相关核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遇与挑战中国从1990年代初开始采用SNA体系,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原则、分类、基本框架和核算内容进行规范,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架构,但在制度和实践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国家统计局,2003),例如,季度GDP核算制度尚不成熟;地区GDP核算制度存在明显缺陷;环比核算与统计制度很不完善;服务业统计极不健全;机构部门账户存在众多不足;金融核算留有太多空白;等等。与先进国家核算水平、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以及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相比,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许宪春,2009)。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各种新现象不断涌现,如股票期权、非上市公司分红、基金公司运营、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等一些新情况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1993SNA的修订和2008SNA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迎头赶上国际核算最新发展的良机(杨仲山、何强,2008)。中国应充分利用实施2008SNA的契机,积极采纳新的概念、分类、标准与核算方法,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宏观经济核算制度。实施2008SNA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整个统计体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实施2008SNA,重点应关注:①构筑适应2008SNA要求的统计制度,诸如完善与2008SNA要求相符的法律框架、发展统计系统的战略规划、统计与核算数据生产的科学流程等,这些构成了实施2008SNA的制度基础;②完善统计与核算基础设施,如企业注册和分类、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与存储系统、账户编制IT工具等,促进我国核算工作与2008SNA概念、分类、方法与原则框架的一致性;③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如统计和行政数据来源、抽样框、原始数据到核算指标的转换机制等,2008SNA框架下许多方面如中央银行服务产出核算、非人寿保险服务产出核算、未上市权益估值等对基础数据要求更高,而且,改进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点之一;④改善2008SNA的实施环境,包括资源支持、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协调机制等;⑤编制国民账户部分特殊问题的处理,如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为薄弱的未观测经济、非正规部门和服务部门核算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2008SNA面临不少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①在中国部门权力分割明显、统计部门较为弱势的情况下,谋求强大的支持是全面、顺利实施2008SNA的根本保障;②2008SNA提供了一个普适性的核算框架,在具体实施当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条件下将2008SNA的方法要求适应本国国情,提高和发展中国的核算水平与能力,这需要大力加强对2008SNA的研究、开发;③采纳新的核算框架需要更多、更强的统计资源支持,2008SNA对统计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行2008SNA要求加大对统计基础设施的各项投入,增强统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支持能力;④2008SNA对核算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SNA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IMF的数据质量框架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对数据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核算数据质量是实施2008SNA时应关注的重点之一。

三、基于NSDS的实施战略

(一)NSDS与2008SNA实施作为经济统计国际新标准,中国采纳和执行2008SNA是提升统计能力与改进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步骤,提升国民经济核算能力也是NSDS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者关系密切。

1.NSDS概念与SNA。NSDS旨在设计与实施一个发展统计的国家战略,以提高统计能力,改进统计体系的绩效。NSDS覆盖整个国家统计,遵循战略管理和公共统计的通用原则,为一国加强统计能力建设指明了途径,是一国为发展统计所实施的未来4至5年的一整套战略举措和一系列行动计划(陈梦根2008)。SNA作为描述一国经济全貌的核心统计框架,为政策设计与评估、国际经济比较提供支持,在政府统计体系占据非常特殊的位置(UN等,2009)。面对SNA的最新修订,统计系统必须对概念标准化、分类变化、方法调整、信息可得性与执行时间表做出反应,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NSDS题中应有之义。

2.NSDS评估和SNA。在NSDS统计能力评估阶段,实际也应包括针对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评估①,相关问题如:目前生产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有哪些;现行账户与2008SNA的差异;已有核算数据是否切合公众的优先需求;用户对核算数据的关注度如何及对所得数据是否满意;比照2008SNA要求,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编制和当中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否有改进空间;等等。在NSDS框架下,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被用于统计能力评估的基准(邱东,2008),也是核算数据的评估基准,评估结果可用于指导2008SNA执行。

3.NSDS设计与SNA。NSDS战略设计阶段的目标是对计划期行动方案做基本的选择,有关2008SNA实施的战略设计工作主要包括:①采用新的账户系列代替当前的账户系列;②评估战略规划期内是否签署特殊数据标准(SDDS);③2008SNA实施的资源支持方案;④当前核算产品供给和未来核算产品供给计划的协调,包括有待增加的部门账户与额外的数据生产;⑤国民账户编制的质量管理和账户修订政策,以及时间限制、方法和数据机制等;⑥新的账户编制工具的采用(如ERETES)或账户编制工具的升级与更新;⑦SNA与其他机构的伙伴关系和规划方案的协调,如ICP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2008SNA实施与其他方案或行动的协调,动员更多资源支持核算发展,将2008SNA实施战略融入NSDS框架。

4.NSDS实施和SNA。NSDS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计划的时间表内将规划中对不同领域的调整措施付诸行动,并对行动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控、评估(陈梦根,2008)。联合国、IMF等机构倡导各国建立国民经济核算委员会,作为国家统计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2008SNA实施方案的制定、执行、监控与评估(Eurostat,2011)。NSDS与2008SNA在实施时间上比较一致,一般都是4至5年左右。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NSDS的设计工作,形成了统计总体规划(SMP)的文本,但尚未正式实施,可以通过对规划文本做适当调整,将2008SNA实施战略纳入NSDS框架统筹安排。

(二)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为提高执行效率,2008SNA实施战略应高度重视过程管理。从流程上看,执行2008SNA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目标、组织、编制和(见图1),共同构成实施战略的基本框架。

1.目标。受数据来源可得性、统计能力、核算指图12008SNA实施战略框架标需求等因素制约,中国目前要完全实施2008SNA并不现实,不同时期对核算数据需求的优先次序也并不相同。因此,实施2008SNA可先设定一个4至5年战略规划期的实施目标。根据联合国等提出的准则,设定实施目标通常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①国家统计能力现状,编制国民账户目前可得的数据源;②采用正规部门数据来源的可能性,以及按活动或机构部门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核算指标的能力;③经济结构,主要是非正规部门的范围及核算能力;④实施和发展2008SNA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数量和知识水平(ISWGNA,2011)。在1993SNA实施过程中,联合国提出了六阶段评估法和三个数据集方法用以评估各国实施情况(Eurostat,2011;蒋萍,2007)。联合国200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72%的会员国实施了1993SNA,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转型经济体、西亚发展中国家、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都达到了第二个实施阶段。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指出,由于需要更及时信息以便做出适当的政策反应(如弥补金融危机和信息差距),编制季度国民户、开发预警和商业周期指标、高频率综合业务周期指标等的重要性上升,2008SNA要求对实施阶段和数据集的范围标准进行调整,例如,扩大最低要求数据集的范围,纳入按行业或支出构成计算的GDP名义值和物量值的季度账户,以及整个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直到借出净额的综合季度账户(ISWGNA,2011)。经修订后的六阶段评估法和数据集方法可用于分解2008SNA实施目标和评估2008SNA执行状况,二者共同构成2008SNA执行目标结构与评估信息系统(分别见表2、表3)。按照联合国的方法,第一个数据集是最低要求数据集(MRDS),采纳1993SNA的国家已能覆盖;最二个数据集是建议数据集(RDS),建议所有国家都编制;第三个数据集是理想数据集(DDS),如有可能应当编制(Eurostat,2011)。根据拟达到的实施阶段,实施2008SNA可设定不同的分解目标:①分行业按支出法和生产法估计GDP,主要结果是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现价和不变价GDP及其构成、生产、中间消耗、行业增加值,此目标对应第一阶段,允许一国达到MRDS的部分要求;②估计国外账户的其他部分;③估计国民总收入和雇员报酬、混合收入、生产税等其他基本指标;④分行业就业数据、估计供给和使用表(SUTs)、生产账户、按机构部门生成收入账户;⑤估计机构部门的所有账户序列、国外账户;⑥估计机构部门金融账户;⑦估计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实现某一实施阶段则能够生产与之对应的一组关键核算表,对应不同层次数据集,特定的实施结果反映了各国的核算能力差异,其中分解目标②、③④对应里程碑2,达到MRDS的要求(ISWGNA,2011)。随着实施目标逐步增加,核算的复杂程度上升,第一个目标要求最少的数据,目标越复杂要求更多数据来编制核算账户,但是,复杂目标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发展提供更现实的描绘,更适合用于政策制定和分析目的。

2.组织。2008SNA的高效实施有赖于对相关工作和行动的良好组织,具体包括:①核算部门的组织,国民经济核算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编制,核算部门应该设置在经济统计的核心部分,政府为2008SNA执行提供充足的经费保证与资源支持;②动员和发展人力资源,实施2008SNA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专业化要求高,核算部门应积极参加国际、地区组织的培训项目以及有关研讨会和工作小组;要任务与职责,如政府账户一般由财政部编制,金融账户一般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④建立2008SNA执行的协调机制,实施2008SNA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促进与国民账户数据的一体化(ISWGNA,2011),中国实施2008SNA应特别注意加强和改进统计部门内部及与其他部门(包括行业统计、贸易、金融、农业、教育、医疗、价格等)间的协调与合作,从概念、分类、数据来源与收集数据、指标设计、统计口径等各个环节保证一致性,提升核算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

篇7

在全国经济普查进入实战状态的关键时刻,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经济普查工作会议,也是一次战前动员大会,目的是对全县经济普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刚才,县统计局朱局长通报了全县经济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并对整个普查工作作了具体布置和安排,我完全同意。县委宣传部、县工商局、高河镇政府也分别就这次普查的宣传动员、参与支持、工作进展等情况作了发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借鉴,狠抓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的责任感

国务院对搞好首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非常重视,去年12月就发出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并颁布了《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今年9月13日,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及时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相继召开了全省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全省经济普查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和督查督办。经济普查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搞好经济普查,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履行政府职责和科学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搞好经济普查,可以为掌握县情县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家底,认知县情县力,特别是掌握二、三产业发展现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可以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对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搞好经济普查,可以为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信息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通过普查得到的经济信息,不仅有利于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引导企业正确判断行业发展和市场走向,适时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能够引导公众正确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主作出就业、消费、投资等选择。

第三,搞好经济普查,可以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统计改革奠定重要基础。这次经济普查,是国家统计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普查。通过普查弥补基础统计资料特别是服务业统计资料的缺口,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统计调查体系,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为今后开展各类统计调查提供抽样框架和参照系,为做好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抽样调查的衔接摸索经验,也有利于健全统计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年,全国二、三产业增加值已近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左右,我省二、三产业增加值为3200多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1%;我市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4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近80%;我县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7.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但目前我们对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把握还不全面,了解还不深入。如果我们连家底都搞不清,缺少可靠依据,就很难谈得上科学决策,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也难以做到科学高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作为执政党,全党同志都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开展经济普查,就是我们全面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执政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是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引导公众和企业作出就业、消费、投资等选择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现实需要。

这次经济普查集工业普查、建筑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于一体,涉及范围之广、参与部门之多、技术要求之高、普查难度之大都是以往各项普查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这次普查也是第一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综合性经济普查,诸如入户难、配合难、如实申报填表登记难等,都需要我们想办法、花精力去解决。另外这次普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任务,是重大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责无旁贷地担起责任,并且要将其提高到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实现“五个统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的高度,提高到检验各级执政能力的高度,认真对待,确保成功。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经济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经过县普查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普查的准备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县、乡普查机构已经成立,人员基本到位;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及时解决了经济普查所需经费,较好地保障了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普查办认真负责,做了大量具体细致、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现在离普查登记的标准时点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组织实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第一,广泛宣传动员,积极营造经济普查的良好环境。经济普查作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支持和参与,需要广大普查对象的理解和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广告牌、横幅、标语、宣传栏、政务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支持经济普查的意识,为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要在今年年底前拿出黄金时段和较多版面大量宣传《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和普查工作。宣传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注重讲清经济普查的目的和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了解这次经济普查,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要讲清楚经济普查的对象、内容、要求和时间,尤其要讲清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是严格保密的,不作为对普查对象进行纳税征管的依据和其它处罚的依据,打消普查对象的后顾之忧,使所有普查对象都能按规定自觉接受调查;要讲清楚经济普查法律法规,特别是《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引导全社会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对积极支持普查工作、认真填报普查数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鼓励;对不配合、不接待、不及时和不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的典型要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抓好普查队伍组建,认真搞好经济普查业务培训。这次经济普查内容复杂,业务技术要求严格,对选调人员的素质要求比以往任何一次普查都要高。全县需要选配约500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承担这项工作的同志,既要对当地的情况非常熟悉,又要掌握经济普查的相关业务技能。各地要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的有关规定条件,认真做好普查人员的选调工作,一定要选择一批素质高、有业务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普查的骨干队伍。乡镇、村(居)委会和规模企业处于这次经济普查工作的最前沿,是普查工作的基层组织和中坚力量,必须抓紧把机构组建好、人员抽调好。为提高普查人员的素质,掌握普查业务,适应普查的要求,各级普查机构要切实组织好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的业务培训工作,认真学习普查业务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让每一个普查人员都能熟悉掌握普查业务知识和技能,胜任普查工作。

第三,努力搞好经费保障,为普查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县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国经普办字[20*]29号)要求,尽快核准经济普查的经费预算,努力挤出资金,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保证经济普查工作的需要。各乡镇要克服困难,切实安排好必需经费。县乡普查机构,也要按照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大力进行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真实反映二、三产业情况的资料。能否获取真实可靠的普查资料,准确反映全县二、三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判断这次普查工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求真务实,质量第一,应该成为这次普查的指导思想。经济普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普查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差错,都将对普查数据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环环把关,层层设防,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做到万无一失。

县、乡普查办公室要严格执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经济普查方案和省、市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要求,在普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在方案设计、人员培训、清查摸底、调查登记等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在“真”和“准”字上下功夫。一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对每一位普查人员要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质量,真正做到工作到人,责任到人。二要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普查各重要环节,要有质量标准,有操作程序,有操作规范,有检查审核验收。特别是对清查和登记阶段获取的普查数据要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等多种手段认真审核,层层把关,力争把数据差错消灭在基层。同时,要对普查数据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凡是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要返工补课。三要制定切实可行预案。针对普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制定预案。关注普查过程,更要关注普查结果。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普查中的问题,尤其是数据衔接问题要提前做好预案,切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因工作不深,造成数据不能衔接。若因工作不力,造成普查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不能有效衔接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开展经济普查旨在摸清国情家底,服务决策管理。各级普查机构要从普查开始,就积极准备经济普查资料的开发应用研究,针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的问题,针对社会各界关注和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准研究课题,动员和整合多方面的研究力量,对经济普查资料进行有效开发,建立科学适用的数据库系统,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做好普查基础服务性工作,不能把普查资料束之高阁。

第五,加强组织领导,共同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明确规定,这次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普查工作的领导,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是经济普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关心普查工作,亲自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既要挂帅,又要出征,要经常听取普查工作汇报,经常检查督促,切实解决普查中碰到的各种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建立经济普查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普查工作组织有力、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组织不力、工作失职的,要通报批评,并追究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大局出发,牢记使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共同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县普查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都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确保普查工作高效运转。宣传部门要密切协同普查办公室认真做好普查宣传动员的策划及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保障普查所必须的经费。编制、民政、工商、交通、公安、交警、农机、房产、商务等部门,要对自己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特别是工商、税务、编制、民政等部门要做好个体经营户、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交通运输单位和个人配合普查的工作,认真及时填报经济普查摸底登记表。

三、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努力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统计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基础工作,统计数据是监测和指导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多年来,我县统计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作用,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已难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统计工作淡化,统计管理职能弱化,统计报表不及时,统计业务不规范,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制度不执行。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影响统计数据质量,而且影响茅台整体形象。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做好统计工作,既是统计部门工作任务,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借此机会,我就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提四点要求:

(一)强化统计职责,发挥统计职能作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统计工作,将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和协调,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使统计工作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县统计局作为县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统计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管理部门,要强化统计工作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其行政管理和检查指导职责。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乡镇经济运行“争先进位”目标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县域经济、乡镇经济运行综合考核业务,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统计是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乡镇统计工作是农村统计工作的基础。因此,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都要依法履行统计工作职责,切实担负起组织管理责任和业务报表义务,及时组织报送统计报表和调查资料,不得迟报、不报、漏报、瞒报和虚报。

(二)硬化统计基础,依法管理统计工作。为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县政府决定,各乡镇政府一律安排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统计业务工作,农村村委会和城镇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工作,经济管理部门要明确统计业务负责人,企事业组织都要配备统计人员,同时明确分管负责人。凡进入统计岗位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由统计部门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或考核,领取统计人员资格证后,实行持证上岗。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到县统计局依法办理或更换统计管理登记证,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各乡镇、经济管理部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企业、资质三级以上建筑企业以及中央、省、市驻怀企事业单位等都要建立健全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管理制度,做到数出有据。为推进统计手段现代化,各乡镇要配备统计专用微机,使用微机处理统计数据;县统计局要建立畅通、安全、高效的统计信息网络及网站,努力建成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乡村统计、社区统计纵横交错、相互配合的立体统计工作网络,逐步实现统计信息资料共享。要依法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督查,对于基础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不完善的单位,要组织开展统计执法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并责令其限期改正;对于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三)深化统计改革,严格统计报表制度。目前,我县统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规范生产总值(GDP)核算,开展民营经济统计调查,实行以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农业发展速度,建立“在地”统计制度,改进完善农村统计调查记帐方法,巩固完善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重点投资项目、资质三级以上建筑企业等全面统计直报制度,努力推进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劳动工资、常驻人口、农村私人建房等抽样调查,建立健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调查监测机制。为了保证统计改革取得成效,必须认真落实统计调查报表业务制度,做到报送及时、真实可靠、数据齐全。县经贸委、乡企局要加强对全县工业、乡镇企业统计报表的业务指导与监管,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报表要进行检查审核;县发改委要按统计制度规定,规范招商引资统计报表业务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督查指导;县公安局要改进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完善人口统计报表制度。各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30户调查帐表的业务管理、指导、检查及其数据处理,切实兑现辅助调查员和记帐农户的补贴报酬,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供真实数据。全县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央、省、市驻怀单位都要及时如实报送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台帐;全县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只要当年有投资建设和招商引资项目,都要主动申报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县统计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报表登记、催报、查询、审核制度,依法催报查询,并查处不报、迟报、瞒报、虚报等违法行为。

(四)优化统计队伍,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统计是一门科学,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工作水平高低如何关键在于统计队伍。针对目前我县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状况,要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优化统计队伍结构,特别是要强化农村和企业单位统计队伍建设,选配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统计工作。要稳定统计队伍,明确岗位职责,统计人员不宜频繁变动,人岗分离和兼职过多现象必须予以遏制。要加强统计队伍的思想、组织、业务建设,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篇8

近20年来,日本经济始终低位徘徊,经济总量计算上已被中国超过,再次位列世界第三。多年来日本债务沉重,至2015年政府债务累计已达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30%这一惊人程度,换成其他国家经济早已破产,但由于日本在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并继续提供大量外援,国际社会依然看好日本,相信日元。如果不是日本政府干涉,日元仍会保持汇比高位不变。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近年来尽管日本的政治基本面左摇右晃,但其经济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基本稳定、连续发展的态势。支撑这一超稳定社会结构的三大支柱正是:和平主义、法制建设及经济发展。

由于日本的宪法限定日本的国家交战权,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和平主义,加之周边国家的监管,战后日本走过了一条定义宽泛的和平发展道路。日本发过“朝战”财、“越战”财,但没有日本人去海外直接上前线打仗。日本为美国提供战争经费,也是以有利于自身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战后日本建设成为成熟的法治社会,法律神圣,法官最得日本国民崇信,政官界基本廉正,不敢腐败。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最值得称著的就是藏富于民和发展适度。

富民进而实现富国

20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实现,国民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成倍增长而大幅度提高,从而迈出了富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1万美元。表示社会发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5左右,表示社会家庭收入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大大低于其他主要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到1990年,户平均年收入增长至625万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4.97元),纯储蓄额1000万日元。当年出国旅游的日本人接近1000万人。这时的日本人仅用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惬意地进行一次环球旅游,充分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滋味。

与此相呼应的,是日本国民中形成的“中流意识”,生活富足稳定、社会贫富差距小,这是产生“中流意识”的主要条件。所谓“中流意识”,即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的意识。

日本各大城市的住宅小区,各异的独栋住宅拥挤在一起,满满当当,很难见到有豪华迥异、阔大独特的住宅位居其中。这正是“中流意识”的明显反映。日本人有钱但很少用于炒股,投机意识淡薄,与其投机更重视实干。

隐军于市

战后,日本受到各种国际国内法律及政策限制,难以全力发展军备。但是,为建设潜在的军事大国,并应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战争,日本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军备之路,那就是“隐军于市”――将军工生产能力扩散于整个工业基础,扩大和夯实自己的战争潜力。一旦战争爆发,日常打造的自卫队将掩护国家转入战时动员。

如果观察日本的军工企业,就会发现其与别国的重要不同:在日本,生产军品的大企业,其实都不以军品为生,其对军品销售的依赖程度很低。例如,在日本前十大军工企业中,仅有三菱重工的军品依赖程度超过10%(即每年有10%以上的销售额是军品业务所得),其他如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菱电子等企业的军品依赖程度均低于10%。

那么,日本为何形成这种体制呢?答案很明确:为了扩大军工产品的产业基础。

长期以来,日本自卫队的规模有限,装备订货也就有限。为此,日本采用了“一家饭,多家吃”的办法,尽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军工生产。如此一来,这些企业的军品产能虽在平时“吃不饱”,但在战时却可以同时开足马力,大幅加强整个工业体系的动员能力。

但是,在“硬币另一面”,这种体制设计也有其问题。那就是日本军工产品的造价奇高。无论是坦克、战斗机,还是潜艇、驱逐舰,日本产品的价格大都是西方国家同类价格的两倍,这是无法用“劳动力成本高”等借口解释的。另外,日本的航空工业并没有类似于波音、空客这样的企业,因此也很难通过民间企业为军品提业基础。三菱重工等企业的航空部门,几乎完全依靠自卫队订货,仅有少量国际民品分包业务。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双重竞争,在诸多领域全面后退,这必然导致日本的工业基础和工业潜力相对萎缩。

篇9

2.研究提出全省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和合理布局的建议及有关政策,监督、检查产业政策实施情况。

3.负责全委调查研究的组织推动工作。

4.负责本系统的普法工作。

5.指导和规范行业协会工作。

6.组织管理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工作。

7.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综合处

1.综合研究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经贸工作思路和起草全省性、全局性经贸综合报告。

2.负责组织全省经贸规划工作,指导行业规划的编制。

3.综合分析全省经济形势,负责起草季度和年度全省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提出调节近期经济运行的对策措施。

4.负责组织经贸信息工作。

5.承担委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处室职能-运行处(交通邮电处)

1.监测、分析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做好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

2.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综合运输协调工作。

3.负责协调制定全省经贸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和实施建议。

4.提出动用国家储备物资的建议;负责煤炭、重油、化肥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配置、协调、平衡工作。

5.指导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信用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企业稳定工作。

6.研究提出交通运输和邮电行业发展动态,并提出利用和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平衡运力投资、改善运输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建议。负责全省无人看守道口监管协调工作。

7.综合协调全省客货运输、外贸货运等联合运输工作、春运组织和重要物资的紧急调运。

8.负责国防教育和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

9.牵头协调横向经济协作,、援疆、扶贫、“双对口”、山海协作工程、西部开发、接轨上海、振兴东北、防汛抗旱救灾和“名牌产品企业”评审、推荐工作。

篇10

刘延东发表重要讲话

3月26日,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会议。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指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闭幕的“两会”精神,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科技战线以实际行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坚强决心。

一、科学技术应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强大支撑作用。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中,科技支撑被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深刻认识到,加快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是调整结构、提升水平、标本兼治、抗击危机的根本途径。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勇敢面对挑战,紧紧抓住机遇,加强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观念转变,推动科技发展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科技在我国化危为机中彰显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