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12:0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

篇1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提倡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教学,包豪斯学校开设许多作坊,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即是现代高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法院。所以,现在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而开设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通过参与设计实践来进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信息化技术改变成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设计的定义、范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提供了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技术和实践平台。艺术设计工作室与信息化模式的融合必然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有益的探索。

第一、艺术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线下专业课程的指导,达到教学知识点的全面覆盖。

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各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工作室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持续进行的可能,线上教学是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对教学形式进行展现,包括微课、慕课等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到线上搜集、观看精品课程,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根据自身程度选择课程等,这也是是学习艺术设计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初级阶段。

第二、有利于学习群组的建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擅长方向等,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族群,并为各群拟定不同的研究专题和确定创作目标,在组群中,学生通过建立协作关系,持续线上互动交流,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和观点碰撞等,即使不是一个工作室的学生也有了互相交流新的可能,为下一步,工作室的人员流动提供了部分保障。

第三、有利于沟通交流、课后辅导。

单纯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重在课堂交流,以现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余时间对于学生学习动态不能实时了解和回应,通过线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创作动态。

第四、企业进驻更加方便。

很多学校设置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采用将教室改造为工作室,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制造工作,一方面确保了工作室的项目来源,另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实践设备和场地。在学生培养上是采取“双选制”,即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开设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导师工作室。学生层次多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呈阶梯式,以确保工作室在人员上的持续发展。与以前“学徒制工作”的模式相对比,信息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虽然少了资金、大型实训设备的刚性需求,显得“创业”门槛是降低了,但是开设标准却在不断攀高。开展设计工作室在教学上其实也是教师的再创业,要求教师要具备市场调研、设计创意指导、产品开发等综合能力,现在的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门出来直接进入学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高校提倡双师型人才的原因。因此我们提倡与企业共同搭建设计工作室,形成“设计工作室+企业平台”的模式,由企业的工作团队来弥补我们师资力量的不足,并提供项目任务来开展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企业讲师可在线上与教师、学生随时进行沟通指导,协同指导教学,共同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既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对一的新模式。

第五、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上传至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进行展示,邀请其他院校学生、教师或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点评、分享、学习,学生增加成就感,作品的到了更多的关注,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拓展了后续的学习交流面。

第六、信息化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自由。但对于设计师来说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技术更新迅速,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商家越发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室内的环境设计、功能体验等等,因此,学生还需要了解和适应艺术多元化、学习新媒体艺术等等,不仅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对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有敏锐的洞察力,使设计具有不仅新颖,还要有自己的特色。闭门造车型的学习是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工作室的学习方向与网络连接,与信息化接轨后,可根据需求开设更多层次的工作室专业方向。

此外,信息技术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加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学习。

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来说,不能再如过去般管理学生,他们需要主动去接纳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生事物,关注时代的发展,采纳更加灵活、适应潮流的教学和管理策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职称、资历为准绳,而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创作作品或产生的效益,韩愈曾说,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知识共享加速的今天,教师应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或许开始模糊。

在互联网时代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下,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系统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运营艺术设计工作室,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变革的人才。信息化与艺术设计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经济资源和传播媒介,为设计实践的开展提供项目来源,也是对培养学生灵活就业能给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本项目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CA160055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例 对策

学校是学生的“前沿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沟通就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其成长成才。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着“90后”必须紧跟年轻人脚步,通过各种渠道,与他们用心交流、用心沟通,努力做到有效的沟通,引导他们勤于追梦、勇于圆梦。笔者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尊重去贴近学生

事例一:毕业在即,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未来忙碌着,与找工作的同学一样,小朱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幸运的与一家非常不错的单位签了协议,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此时此刻,小朱的心里却掀起了别样的涟漪。

现在看来乐观积极、阳光向上的小朱是一名大三的专科学生。大一刚入校那会,小朱性格孤僻古怪,身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和同学的关系处的也不好,重要的是他还有着“不太光彩”的过去。刚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有了电脑,他也想有一台。周末的一天,对面宿舍的同学出去买饭了,宿舍正好没有人,看到对面的同学的笔记本电脑正好在床上放着,他想这不是个天赐的好机会吗,在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我要把这个电脑拿过来然后卖掉,再去买一台二手的电脑,这样大家就不知道了。可是就在此时,同宿舍的有个同学身体不舒服跟老师请了假回到了宿舍。顿时,小朱的脸一下变的通红,包的拉链还没来得及拉呢,同学说:你什么时候买了电脑了?咦,上边的流川枫(动画片中的篮球明星)头像怎么跟李明的一样啊?此时此刻,小朱无言以对了,断断续续的说:奥,奥,是吗?这样一来,小朱只好将电脑送回了对面宿舍。在小朱的恳求下,同学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同学,而是将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辅导员。

分析与对策:这件事情里面,显而易见的是小朱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他的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他的同学看到后没有把这件事广而告之,只跟自己的辅导员说明情况,并且希望老师好好的教育引导这个学生从而来帮助他,让老师来做他的思想工作是正确的。

这件事情里面,小朱的父母没有固定收入,身体也不是很好,能供应他读大学也是跟亲戚朋友借的钱,希望通过读大学来改变他的命运,可是小朱看着同学们都比自己条件好,越来越自卑,不愿和别人沟通,变得越来越孤僻,看着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电脑,他也想有一台,欲望使他作了错事。沟通之后,小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发现这件事情的同学也跟老师和小朱保证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还说:人都会犯错,我相信小朱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会改变过来的,其实我们都想和你成为朋友的。看到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包容,心里一下释然了,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再也没有犯过此类错误,学习成绩也有较大进步,他要为了老师、同学的尊重和宽容努力奋斗,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疑,这种“以尊重去贴近”的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一个犯错的学生有了改过的机会,让他走上了正途,成为了有用的人才。

二、以真情去感化学生

实例二:班级中总是会存在一些个不和谐的“音符”,不但是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的同学。现在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小毛是出了名的调皮生,平时逃课,即使到了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课,竟是小动作,不是招惹其他的同学,就是玩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生活中,宿舍内的卫生从来不打扫,被子都很少叠,可以说是劣迹斑斑,听其言观其行都让老师头痛,但是,难道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就要放弃他吗?任其堕落下去吗?

分析与对策:多年的学生工作使我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也积累了些许的经验。记得管建刚老师在他的《一线教师》里所说过的一句话:“人是需要温暖和温度的。一个问候,一 个抚摸,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滋润师生彼此的心灵。”作为辅导员,要善于用自己的爱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自己的细心去洞察学生的言行,而不是将他抛弃。

实质上,当学生考入大学之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或是舍弃了刚迈进大学校门时的抱负和理想而逐渐懒惰下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当学生有了点滴的进步时也及时给与肯定,告知他们:你们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社会、塑造和成就自己。如果需要,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相互配合,对学生有所肯定,在学生管理中要“含有期待”,对学生有爱,贯穿在点滴中去。播种真心,收获真情,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三、用榜样去激励学生

实例四:大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突然成绩一塌糊涂,觉得失去了前进动力,觉得前途一片迷茫,精神颓废对任何事情也提不起兴趣。

分析与对策: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理解事情的原委,然后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感召他。

榜样是一中力量,是催人奋进的能量,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有精神榜样和现实榜样两种,现实的榜样是可以看得见的,可以模仿的,也是现实的,而身边的长辈、老师、朋友,这些和自己很熟悉的人如果能够作为榜样,作用肯定是很大的。以榜样为目标,勇于向前,激起同学们的热情和激情,携手创造美好明天。

四、用反例去警醒学生

实例五:一次,辅导员被学生处的老师喊了去,一进门,看到自己的一个学生和另外的一个不认识的男孩站在里面,马上问学生处的老师,说:怎么了?学生在这儿有什么事吗?学生处的老师是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教师了,说:他们在餐厅搂搂抱抱太不文明了,因此我把他们喊来了,可是他们还不服气,说什么为什么只管我,还有其他人也这样呢……

分析与对策:“90后”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学生群体,他“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独立而自信”,简单的训诫有时候是管用的,可是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在心底认识到自己的莽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不容易的,要讲究方式方法。举一个反例,让他们看到错误的做法带来的后果,让他们自己领悟个人的不足才能真心的改过。因此,必要的时候用反例去警醒一下学生也是不错的方式。

篇3

关键词:厄立特里亚;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王娟华(1977-),女,河南灵宝人,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河南 郑州 450014)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18-02

厄立特里亚国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曾被意大利殖民几十年,有9个民族,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2008年人口有469万人,首都阿斯马拉,人口约有50万人。1991年战乱结束后成立临时政府,1993年宣告独立。厄立特里亚总体上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住房紧张,医疗设施差、少,非洲银行估计其人均预期寿命为51岁。本文就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

在厄立特里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国立的、免税的,有很少一部分私立小学,而且仅仅在基础教育阶段1年级到7年级之间有,其他阶段则没有。各类学校学年开始在9月,结束在7月。1999年公共教育支出估计占GDP的4.8%。在厄立特里亚,经过长期的战争,社会迫切需要重建和复原,而人力资源发展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和复原。在独立战争中,教育质量已经恶化到了近乎成为社会危机。经过1991年独立后,教育已经提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教育总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给国家提供有知识、文化、能自力更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有必备技能装备的人才,他们能战胜贫穷、疾病和各种愚昧无知。教育政策从1991年开始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1.小学教育

官方的义务教育在7~14岁之间。6岁以后孩子们着手报名上小学,小学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小学教育的目的旨在给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入学机会、平等的教育质量和持续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用母语教书。1到5年级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的水平来说,教师质量是有保证的,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教师训练技术学校或者更高水平的学校。1998~199年,小学基础教育报名率是33.3%,生师比是47,全国有602个基础教育学校。2000~2006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男生51%,女生43%。孩子在5岁的时候送到学校,最初只是通过学生的相互影响和观察社会行为进行教育,没有正规的课堂和课程教育。在6岁以后,孩子开始基础教育学习阶段。

6年级到7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即是初中学习,有的是两年,有的是三年,此阶段教学的媒介是英语。在这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各种不同的科目,有英语、普通科学、阿拉伯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本国历史、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和公民道德教育、音乐、舞蹈、艺术等,主要用英语教学。在7年级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国家考试,这个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管理。通过之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在6~7年级,从1992年到2000年入学率增长了266%。2000~2006学年,中学净入学率男生为30%,女生为20%。

2.中等教育

8~11年级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两种类型的学校,即理科学校和商业学校。中等教育课程有: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英语、阿拉伯语、地理、历史、公民、体育、音乐、艺术等。在第4年级,即11年级,学生被要求参加厄立特里亚学校结业考试(eslce),旨在拿到一个离校的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于每年3月进行。在中等教育阶段,教师师资也是有保证的,教师至少要有一个学士或者理学士资格。在2000年,有1047个中等教育的教师。中等教育阶级,18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每年的暑期工作计划。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如环境保护、道路建设及维修,生产和维修学校家具,铺设电线/电缆、卫生及其他。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道德和社会习惯,提高国民意识,培养欣赏不同的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通过相互协作建立相互依靠关系。

3.高等教育

在厄立特里亚,学生必须通过至少5个科目组成的综合考试才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这五个科目里数学、英语是统考,也就是说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得考数学和英语。同时,理科学生还测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商业学校的学生还测试经济学、簿记、历史或地理。学生的评分为2或以上才有资格进入阿斯马拉大学。阿斯马拉大学(Asmara University)曾经是唯一的高等学府,还有厄立特里亚科技学院(the Eritre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阿斯马拉大学提供BA/BS和LS 学位。该大学有7个学院,提供4至5年的学位获得课程。7个学院涉及: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商业和经济学;农业;健康科学;教育和工程。2006年,政府进行高教改革,把阿斯马拉大学学院进行拆分,只保留了研究生院,跟美国、南非等国家合作办班,其他都分散到各地区。目前,厄立特里亚有7所大学、2所研究生院,没有培养博士的机构。

在厄立特里亚还有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学院。这个专业管理学院为政府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提供6个月的英语培训和职业发展训练。该学院则完全由阿斯马拉大学管理。另外还有其他两个中等教育后教育机构:自动技术学院和阿斯马拉商贸学院。技术学院提供了一套三年制高级文凭课程。阿斯马拉商贸学院则提供为期三年的会计专业、秘书专业和经济专业。学生在eslce考试中评分为1.6~1.8可以报考这些院校。在阿斯马拉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则可得到小学教师证书,在eslce考试中得分在1.2~1.4范围的考生可以申请。

在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中学生分数体系是这样化分的:80分以上为3DA,70~79分为3DB,55~69分为3DC,45~54分为3DD,44分以下(含44)为3DF,通过标志为C。所有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都要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其中前半年是军事训练,后一年要在国家安排的岗位上工作,比如教师、警察、医生、农业工作人员等岗位,服务期满后才能去找工作。

总而言之,教育的障碍在厄立特里亚还很多:传统技术短缺;低收入家庭承担不起学费(注册登记费用和材料费用);学习时间在学校经常少于4小时;资金缺乏;女孩辍学率较高等。即使现有的学校设施也非常简单,教学用具几乎都是手工制作的,就连粉笔也限量供应教师,一个学期一个教师大约只有一盒粉笔,很多教师上课时带着半截粉笔,黑板擦磨得几乎都剩光板了。学校场地也很紧张,公立学校学生上午一拨儿,下午一拨儿,分批上课。晚上还有业余学校和补习班的学生去上课。教育部计划未来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大学,经过高教改革,目前已经实现各个区有一所学院。

而现代的教学技术就更是面临困难重重:在2001年,电脑仅在阿斯马拉少数中学有;这些学校仅仅为那些选择了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有时,家长教师协会也筹集部分钱给学校买电脑。当前,随着经济好转,国家已添置更多的计算机用于小学阶段教育,从而改善了以前只有中等教育才有计算机的状况。在这些发展计划中,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准备在阿斯马拉教师培训学院建立,为了让受训的教师对计算机能读写认识,将来在有teacher-trainees电脑的时候他们能开始或恢复教学。目前也已经实现,但计算机教学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二、厄立特里亚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可以得出,教育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发达,教育则发达;社会落后,教育则落后。反过来,教育的落后必然制约社会的发展。在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社会亟待发展,但缺乏人才。人才的缺乏源于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源于社会的动荡。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铺相成的,而且是和谐的相互发展。社会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依靠社会。

其次,厄立特里亚的外语学习方式值得借鉴。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进入6年级后教学就全部用英语教学。虽然他们没有专门的英语课程,然而英语却被作为交际语言运用,而这正符合语言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即贵在运用。众所周知,我国外语教育在历史上曾经一度不受重视,过后才重视起来。然而,虽然从小学就已经开设外语课程,而且在历次考试中外语也都是统考,且是主课,学生们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外语学习中,但是学生的实际外语运用水平却很低,成了哑巴外语,这跟语言的学习主旨相去甚远。纵观全世界,很多国家学习外国语言都贵在运用,而我国却刚好相反。厄立特里亚的学习外语方式确实值得借鉴。

再次,厄立特里亚的暑期教育工作值得参考。厄立特里亚的外语教育倡导学以致用,在整个所有教育体系中都非常注重实际运用。而这点却正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大弊病。中等教育结束后,18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工作计划,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工作,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道德和习惯,而在大学毕业后也必须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参与各种职业的工作。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很注重运用实际,联系实际。我国现阶段也比较注重实际,但很多专业的实习还是流于形式,加上现阶段的自主择业,学生们的实习和自主择业挂钩起来,很多实习就等于取消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工作中,然后出现一系列道德的、习惯的、态度的问题留给社会。其实学校也可借鉴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措施,通过暑期工作预先强化学生的工作认知。目前,大学的暑期时间很长,基本有2个月,有些学生到社会上打工,有些学生回家,有些学生在学校学习。每年学校也有暑假社会调查,但总体来说仍是个自由放松的选择,当然这也是一种民主,但关键是传统的教育弊病是不切实际,所以,仍需要在实用上下功夫。

总之,厄立特里亚虽然是落后的小国家,但其教育体系仍然有参考价值。以上介绍的一些以资借鉴的措施以期引起中国教育界的重视与反思。

参考文献:

[1]万秀兰,孙志远.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振兴战略(2006-2015年)[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

篇4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社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07-012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功效——知、觉、行三者的整合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它不仅研究和探讨纯粹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直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专业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应用方法技巧、如何理解理论原则等专业知识。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方法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职业守则和专业伦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按照台湾东海大学曾华源教授的概括,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协助学生学习理论与实务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成熟判断与行动的能力。意识上的使用自我。认同专业价值观以及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状

戈夫曼的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借用一下戈夫曼的拟剧论中相关的概念描写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状,通过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形式表现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学生面对的窘迫情况,也许是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情况,我并不想一味的批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因为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他们角色的发挥,功能的实现。从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身份出发,结合戈夫曼的拟剧论,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希望能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深思。

(一)半虚拟半现实的大舞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始终倡导加强实践性教学,但在不少院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专业实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实习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工作专业也是如此。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这个大舞台,整体呈现出一种半虚拟半现实的特点,是随着剧中人的角色的扮演,剧情的慢慢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二)“羞涩”的剧本期望

剧本期望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社会是一个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但是,在个人行动的后面隐藏着强有力的“剧作家”,这个“剧作家”就是社会体系,它不允许个人离开剧本。人们的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但是由于社会大舞台半虚拟半现实的整体特点,所以社会乃至是公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并没有明确的剧本期望。理所当然的是,实习学生的表现就无所谓满意与否,合格与否,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没有明确的指标评估实习的过程。所有的实习以最后老师的评定分数来终结。

(三)模糊的剧本角色

对结构严密的社会交往来说,社会有个“剧本”,它全面地规定了各种成员要扮演的角色,学习一个角色就要了解对一个相应的社会身份所期待和要求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在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行为规范无章可循;实习机构对社会工作实习生这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缺乏认识,从而产生角色模糊。同样,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学生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来到机构,只能按照实习机构的要求来做,大部分学生成为了打杂人员,与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失之交臂,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四)最小交集的剧组

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称之为剧组。在我国内地比较偏重于社会工作理论和教育方法等层面上的研究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且缺乏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直接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实习督导由于对实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给予实习学生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实习机构在实习的过程中也缺少责任意识,实习学生长期积攒的情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最终以一份实习报告、一个实习成绩而退场。

(五)投资最少的舞台剧

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依据其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不同,一般分为: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最常见的实习形式是间隔式实习和并行式实习。”(库少雄,2003)。无论是就地实习或赴外实习,还是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都需要一定实习经费作保障。由于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现状和各高校用于实习经费现状,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接待实习生的机构要收取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费,导致通过缩短实习时间、减少实习内容、简化实习程序、减少实习次数去实习,因此社会工作的实习效果就难以达到其目的和要求。

三、让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成为你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所谓缓冲垫,顾名思义就是起到缓冲的作用。学校的社工教育不仅包括理论,也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不仅是在将理论转化成实践,也是积累经验的一个机会,作为一个工作过的社工来说,实习更是为我们今后选择社会工作在铺路,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真的很重要,会成为我们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一)学校乃至学院

1.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上日程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社会工作专业课堂理论教育同样重要,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学校的学院应该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影响力比较大。

2.储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增加实习投资经费

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过程中,专业而有经验的督导老师就显得格外重要。新形势下,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应该尽量招聘具有社工专业背景的老师,尤其要与其他专业的老师区别开来,储备专业化的师资力量,这样对于专业,对于学生都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3.建立名副其实的督导模式

由于专业化师资力量有限,督导老师在对实习学生督导的时候,就会产生一对多的状况。督导有时候也就变得似乎很名副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办法探讨得很深入,话题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所以我的建议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督导模式,尽可能建立小范围的督导模式,最好在三个人以内。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一个社工班的学生为40——50人左右,专业老师也就4、5个人。我想学校是不是可以分阶段集中实习,学生分批实习,只不过老师就会很辛苦。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至于具体实践的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4.做实牵线搭桥工作

老师与实习机构保持联系,经常抽空到机构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实牵线搭桥工作。这样,一方面现场督导了学生的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也会给实习机构一种无形的压力,更加重视专业的发展。专业实习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习机构

1.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提高实习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的实习机构由于缺乏对社工专业的认识,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角色很模糊,不知道该安排他们干什么具体的工作,所以就把他们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内。我想随着社工渐渐走近人们的内心,这样的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实习机构要与学校的督导老师进行沟通,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提高实习学生的主体性,倾听他们的意见,毕竟只有实习学生自己参与进来,才能充分发挥实习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增加责任意识,真实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

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机构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准确的。为了能够让学校方面对学生实习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构有责任协助学校和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估。无论是专业上的表现,还是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实习机构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学生来说,每次评价都是下一次进步的开始。

(三)实习学生

1.“手中有剑”才能升级为“心中有剑”

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学好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做到“手中有剑”,通过一次次的实习,我们拔剑出招,一次次的实战的机会,积累经验,总结得失,渐渐的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剑”,成为真正的高手。

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孙子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说的激进一些,社工专业实习有时不免也是战场,不提早准备,只打没把握的仗,怎么有胜利的可能呢?所以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实习准备,包括实习机构的情况以及关于服务对象等等的一些背景性资料。例如,我们的服务群体是自闭症儿童,像我们这种门外汉,就需要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这样,进入实习机构以后,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将实习当做工作前的一场场练兵

全身心的投入实习过程,并将工作的进展记录下来。将每一次的专业实习都当做工作前的练兵,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发挥专业角色,如果碰到问题及时和督导老师进行沟通。通过一场场的练兵,我们会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来游刃有余,轻车熟路。

4.做好实习后的总结反思工作

实习是自己的事情,无论收获多少,都是宝贵的经验材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平台,一个缓冲垫,一个可借鉴的模版。所以,我们要做好事后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并妥善保存。毕业之后,工作中碰到了很多的困惑和挑战,由于可借鉴的经验很少,所以经常一头雾水,如果有了实习这张王牌,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小结

文章通过回顾自己的社工工作经历,结合自己上学时的专业实习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实习的思考。主要包括实习的功效,并借用戈夫曼的拟剧论,导演了一出《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舞台剧。通过舞台剧《社工专业实习风波》的形式表现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学生面对的窘迫情况,也许是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情况,我并不想一味的批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因为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制约着他们角色的发挥,功能的实现。最后提出作为教育机构学校以及实习机构,又该作何努力,配合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让社工专业实习成为学生未来做社工的“缓冲垫”。

参考文献:

[1]吕青.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4):52-55.

[2]游洁.对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反思[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42-45.

[3]卢时秀.浅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9-19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 秦皇岛市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就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业实践平台,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实际创业能力,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秦皇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秦皇岛市发展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加快秦皇岛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人才先行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突出人才创新创业,更好地为秦皇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保证。

据统计,2012年河北省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3.6万人,其中秦皇岛市新增应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往届未就业毕业生0.3万人,可供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仅有0.6万个左右,从数据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在我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需认清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二、影响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分析

1、就业方面

(1)金融危机下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减少了新增的岗位,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因而,秦皇岛市就业局面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

(2)就业难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秦皇岛市第三产业还相对滞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其就业比重偏低,意味着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就少;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性、劳务服务行业的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而管理岗位数量增加日趋饱和。扩招后数量急剧增加的秦皇岛市毕业生就业观念还需要调整,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3)用人单位标准提高和就业人口膨胀,使得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一方面,用人单位更注重211、985等知名院校,招聘计划基本锁定在部属高校和办学历史长的省属高校。另一方面,一些低端岗位被下岗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多方占领,导致秦皇岛市大学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4)秦皇岛市大学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长期以来,秦皇岛市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往往只重视招生和培养,忽视市场对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自高校扩招以来这样的问题日渐突出。

2、大学生创业方面

(1)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由于受社会固有氛围和影响,目前来看,秦皇岛市的创业文化尚未完全形成。一是没有形成崇尚创业、创业光荣的文化。二是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创业激情有余但缺乏对市场规则、企业经营、社会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所以经常造成创业项目前景很好却因经营理念、手段不善而不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半路夭折。

(2)创业环境尚未形成

对待大学生创业,由于传统观念没有彻底改变,使得不允许失败,没有足够宽容。一是没有形成宽容创业失败的氛围。二是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要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

(3)创业资金缺乏

当前,很多青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筹数量很有限,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上的“瓶颈"。一是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缺乏资金积累和融资渠道。二是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小额贷款由于办理手续和申请条件等原因,使能申请到创业小额贷款的人数非常少。三是目前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市场还不成熟,国家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风险投资。

(4)创业信息不对称

就秦皇岛市现实情况来看:一是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对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了解不够全面。二是政府和高校的信息衔接做的不够。三是信息化网站建设没有形成合力。

(5)创业指导实践不够

就秦皇岛市调查情况看:一是创业心理指导不够。需使其树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是现有指导服务还很有限。具体包括财务、营销、心理、法律等方面。三是创业见习基地的数量少。

三、加强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措施

秦皇岛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秦皇岛市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心纳入秦皇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疏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1、响应政府号召、落实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秦皇岛市发展具体情况,创新思维,制定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尽快制定对于各专门项目相关待遇政策的衔接办法;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制订本地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树立就业创业指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普遍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办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创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注重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育人环境。

3、以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实行教育改革

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工程为重点,把培养在校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构建合理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多种教学方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继续投入资金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秦皇岛市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总结推广经验。

4、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在秦皇岛市重点发展的行业中,选择规模大、管理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建一批“秦皇岛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确保每年秦皇岛市高校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有就业创业实习场所。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就业创业载体,构建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的就业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5、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舆论宣传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等媒介形式,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创业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典型事例,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

参考文献:

[1]施险峰.高等院校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新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25-27.

篇6

教育部有关信息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比2009年多49万。急待就业的群体如大雪球般,不断滚动膨胀,无疑让形势更显严峻。

然而,有这么一位老师,她教学生“走街”去找工作;她让学生实习时带着针线包、创口贴;她的语录广为流传;素不相识的人按她的文章做,考上了公务员;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她带的班百分百就业。杨澜称“这位老师有点神”。

萨茹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她为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中国第一人。

在萨老师看来,目前人才市场上的问题,并不是供大于需,而是个人的就业意愿、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机会、需求不匹配。而要达到匹配,毕业生就需完善就业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融合了态度、知识、技能等元素。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并积极行动,才能与他人进行差异化竞争,让全世界为你让步。

职业规划是流动的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话,我们耳熟能详。如何规划,却是一门学问,许多人不得要领。

正如萨老师的学生所说:做规划,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作。要么计划不适合性格,不能坚持;要么计划不科学,没能力驾驭;或者有了计划,但时间安排不合理、没对突发事件有预期;或者计划太严格,没给自己时间来满足兴趣爱好,最后厌烦计划……

张林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困惑:他想成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长,但专业是通信工程,跟从政没关系,他不知是改理想,还是放弃专业。萨老师说要坚持理想,但要设计具体步骤。

萨老师提了三条建议。一、认真写份简历,写清为实现理想,自己做了哪些事,将来还要怎么做。二、给国家民委主任写信,说自己正为实现理想勤奋学习,告诉他少数民族学生在追求理想路上的困难。三、给现任延边州州长写信,告诉他有一个年轻人为了延边的未来在奋斗,也可以说说大学生的心声。张林愣住了:怎么可能给这些大人物写信,写了他们也不会看啊。

他按萨老师的指示,半信半疑上了延边州政府网站,果真看见州长信箱一栏。他花通宵写了一封信。第二天,他查看信箱,发现【已办理】三个字,惊奇不已,打开一看,是州长办公室回复了他的疑问。他兴奋极了,老师的建议太灵了,虽然自己只跨出了一小步,但也是离理想更近的一小步。

在萨老师眼里,规划有“流动性”,是动态的。一次上课,她邀来几位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一位公司老总参与,在互动环节,一位女学生顺利换到了那位老总的名片,并得到机会和他交流,争取到了实习名额。对于她来讲,职业规划可能就因这次见面,而要做即时调整。

一次和学生闲聊天,萨老师问对方:听说你在魏公村住,那里有什么好吃好玩的,有什么有趣的地方,都能答上来吗?学生答不出,立刻意识到,很多时候对事情一知半解,对问题不能深究,才会导致规划的不自信、焦虑。而在萨老师调教下,学生都学会了不断捕捉新信息、新机会,修正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以及更远更大的计划。

如何深究问题?拿逛街这件平常事来说吧,“眼睛要‘贼’一点”。原来逛街也可以分层次。低层次的只是消费娱乐,高层次的还有新事物的发现、新想法的浮现。还可以研究店面摆设、店家打折方式,也可以研究过往人群,还可以关注交通变化、新建的建筑。在工作计划本子上,点点滴滴记下这些信息,是一种记录、督导,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过程、结果。

曾有一个女生,听了萨老师的课,就有了一个想法――努力进校学生会最难进的部门外联部。因为外联部是要害部门,既能时时把握校内信息,又可以不断扩展校外交友圈。而在外联部期间,她为学校的“十大歌星赛”拉了三万元赞助。这样的经历,给了她一个较高的起点,从此,整个人生都“系统升级”了。

萨老师语录:

不会计划的人最后就会被计划掉。

生存很重要,然后是发展,最后是实现梦想。

你要看最优秀的同龄人现在在做什么,你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工作的第一家公司一定要是好公司――工资可以低,但氛围一定要好。

要背好《学生守则》和《员工守则》,因为规矩最重要。

生存靠的是主业,业余时间搞搞副业也是一种积累,时间长了,说不定副业的价值就超过了主业。所以说“职业要有三棵树”。

多关注国际上的相关机构和论坛,看他们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方面的观点和措施,来修正我们的教学研究和学习。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处处可以找到资源

“找工作很难吗?我不觉得。”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像萨茹拉这样敢“口出狂言”的人确实少见,但她的学生们相信她的话。

萨茹拉对学生们说:找工作容易,你们就去咱学校后面的科技大厦,从一楼开始挨个敲门,就能找到。大家都把这话当成玩笑,只有一个男生记在了心里。

毕业前夕,大家都在为找工作抓狂时,这个男生腼腆地告诉萨老师,他找到了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要谢谢萨老师。原来他果真去了那座大厦,当走到三楼的时候,一家IT公司录用了他。

萨老师最爱灌输给学生的一个理念,就是找工作时要大胆,尝试着去做一些自己认为不可思议的事。

有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说,他梦想当一名流行音乐作曲家,像偶像周杰伦一样。他还把周杰伦的很多歌重新谱了曲,加入自己的理解,很有味道。萨老师立刻建议:“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北京的资源?你可以去音乐公司自荐作品啊。”

聊了几次后,男生动心了。一段日子之后,他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找到公司啦,公司老板姓周,叫杰伦!”

事情的经过充满戏剧性。男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查到了周杰伦的歌迷会,查到了周杰伦到北京参加音乐颁奖典礼的具体时问。那天,他和朋友一起去机场接机,几经周折见到了周杰伦,递上了自己编配的乐曲。几天后,他在一个书城的读者见面会现场,见到了周杰伦的最佳拍档、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并和方文山聊起了民族音乐的问题。后来方文山在新浪博客上,特意介绍了他的音乐。

正因为有这些执著追求的行动,男生为自己探索出了一条梦想之路。

萨老师一直鼓励大家利用环境修炼自己,锻炼胆量,找到机会。一年快到圣诞节时,她突然向大家提了个问题――为何不去大使馆过圣诞节?有的学生真行动了,最后竟有三个大使馆欢迎学生去过圣诞节,它们是沙特、日本、印度大使馆。

萨老师还通过114查号台、邮政号码本,查到联合国驻京办事处35个办事机构的联系方式、电话,发在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班的公共邮箱里,方便学生查询。后来有学生主动联系,去了这样的机构做实习和兼职。曾经有学生问如何找实习单位,萨老师居然让学生“上百度输入国务院,按回车,找个感兴趣的,拿着开的介绍信就可以去了。”这种“异想天开”的做法也成功了。

其实萨老师是从心态下手,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是被“怕”、“担心”困住了。成功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放开自己。资本需要积累,人需要历练,没有行动,哪来结果?坐等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很多时候,资源还可以靠自己对细节问题的把握、创造。

一个男生找到一家大型服装公司的实习工作,任务是为即将开始的全国十几个城市的服装展销当摄像。萨老师告诉他,随身带上针线包、创口贴,还可以自己想想再带些什么东西。

从大连回来,男生高兴地告诉萨老师,带的两样东西派上用场了。模特在酒店走秀,临上场时裤子被撕破了,男生拿出了针线包。电工师傅布线时割破了手,创口贴也派上了用场。一站下来,男生成了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也受到了老板的关注。

萨老师告诉他,接下来的几站,不用带这些了,就负责在饭桌上收营销商的名片,每人要两张,一张给老板要,一张自己留着。回来之后,老板找不到营销商电话时,第一个想起来的人就是这个男生。

第三次出发前,萨老师告诉男生,每天都要把当天的事做详细记录。回来后,男生把记录整理好,交给了老板。同时去的十名毕业生,最后只有这名男生和某名校一名学服装设计的学生留了下来。

因为男生的出色表现,老板考虑要让他担任某市北方区的经理,让他做份营销策划书。男生做好,先让萨老师过目。萨老师说这可不行,咱们一起加班,再做两份吧。第二天,面对三份不同方案,老板当即拍板,任命了这个男生。

萨老师语录:

像大腕一样地生活和奋斗吧。

一个人后面总站着七个人。

有朋友我们就会有未来,有团队我们就能打天下。

成功人的习惯,是敢想敢干,外加脸皮比较厚实而已。

要学习苍蝇那种能够在狭小的空间,迅速找到出口的本领。

如果你想做什么事,赶紧去做。

做人要做100度,就是让水沸腾的温度。

你要去向世界要,不然世界什么都不会给你。

厘清自己的人际关系

一个大四学生找到了一份医药公司的工作,很兴奋地来告诉萨老师,说公司让他一周后去报到。萨老师告诉他:“这一周你要在寒风中站着。”

一周后,学生又来了,说公司把他分到了外地,他觉得很不公平。萨老师问他这七天做什么了,回答是“上网,睡觉,买点东西”。萨老师说:“我要是你,这七天就跑遍市里的大药店,做做行业调查,看看药店和顾客对公司生产的药有什么反响、喜欢什么样的药。七天之后,你拿着厚厚的调查报告去见老板,我不相信他会派你去外地。”

一个研究生和分公司领导去南京总公司开会,萨老师问她,有没有带北京土特产给总公司同事,学生说准备带一份。“带一份不如不带,这不是让分公司领导没面子吗?”萨老师建议她也为领导准备一份,花不了多少钱,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以上这些,都是萨茹拉说的“我要感动死你”原则。她常对学生建议:多从单位和领导的角度着想。“比如你想应聘记者职位,看看本地发生了什么新闻,联系一些大的媒体。他们如果人手不够,你可以帮他们去采访地拍照。”

“子承父业”是一句老话,被很多崇尚自我、追求独立的年轻人不齿。但萨老师觉得这是规划职业生涯中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几年前,有个学统计学的女孩来咨询,萨老师得知她的母亲是教师,而她的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也很有教师风范,便建议她去任教。女孩不同意,执意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考了两年没考上。最后她去了新东方任教,现在非常出色,统计学知识也应用到了教学管理中,最近正打算自己办一个新教学点。

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妈妈开小卖部,她发誓绝不像妈妈那样生活,但她从小就知道怎么进货、怎么把东西卖出去,她的这个优势自己却没意识到。后来她在职场几经波折,最终还是开了一家公司,做出口生意。

“父母的职业耳濡目染,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而且父母会有些人脉,帮你更顺利地进入职场,为什么不优先考虑呢?”

萨老师建议,年轻人面临求职时,不妨拜访一下父母在本地的朋友。“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家,有时单位更愿意要熟人推荐的人。就算不能帮你找工作,听听他们对职场的建议也有好处。”而且,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去餐馆吃饭时,可以看服务员如何对待顾客、老板;坐出租车时,可以和司机聊聊八卦……这些正是年轻人需要增加的知识。

有人会问,我父母都是农民,没法交流职场经验啊。萨老师说:“什么时候买种子农药,什么时候播种,自己留多少收获卖多少,怎么卖……农民都有经商的头脑,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一整套东西。”

萨茹拉就是这样,不断推动稚嫩的大学生向职业人靠近。最神的,是一位远在西北、素未谋面的女生,在临近面试时,看了萨茹拉发表在博客上的、如何参加公务员面试的文章后,顺利地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另外一名文学院的女生,也是看了她的博客,最近顺利地考上了地方公务员,正在等待体检。

“我热爱我的学生,我要永远和我最亲的学生在一起。”这就是神秘莫测却又亲切热情的萨茹拉。

萨老师语录:

性格一定要好,就像招财猫一样。

你给他名片,他要是不给你他就不是人,那一沓名片就是最好的资源。

一个人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受自己圈子的影响。认识层次高的人脉圈,有助于提升自己。

趴在地上做人,要和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

人的修炼不要挑地方,不要抱怨环境不利。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创新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各具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重1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初步提出了一些适合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为了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典型的高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和创新研究,对于深化高职教学改革,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 国内外高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模式概述

1.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 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流行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的原理:(1)任何学生如果给予高水平的指导都可以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2)不同学生,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习环境不充分,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那么在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动力等方面都会很相似。 (3)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而不是重视教。(4)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指导的方式、方法和指导质量。

CBE模式的内涵: CBE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

GBE模式的特点:(1)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CBE中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职业分析工作,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确定是由采自企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完成。(2)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因此,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原定课程。(3)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一“学习指南”,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4)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毕业时间也不一致,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学习方式不同,而且相当程度的个别化,这就要求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发挥设备的作用。

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 (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话,那么,“双元制”教学模式则可以说是这一“秘密武器”的“发射机关”所在。

“双元制”模式的内涵:“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双元制”模式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1)职业培训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构——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的,并以企业培训为主。(2)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它受《职业教育法》约束;职业学校的组织、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其法律基础是各州的(学校法)或《职业义务教育法》。(3)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他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培训,他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根据{学校法},受训者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学,他是学校的学生。(4)教学文件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严格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对学徒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进行文化及理论知识的传授。(5)培训者由两部分人员担任。在企业里实施实践技能培训的师资称为培训师傅,在职业学校里教授普通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师资称为职校教师。(6)职业教育经费采源于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的培训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镇政府负担。

“双元制·模式的特点:(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投入工作。(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人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目的是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双元制”教学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3.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 able 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旨在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技术工人培训上效率低下的状况。

MES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MES的开发完全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是运用“三论”思想的典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MES模式的内涵: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 (Tasks),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dular Unit简称 MU)。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 (Learning Element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MES有自己专用的教材形式——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表示某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MES把每个模块再进行实际操作步骤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 (Cognitive)、动作(Psychomotor)及态度(affective)几个方面确定出完成该步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然后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编写一个小册子的方式,开发出 MES培训的专用教材——学习单元。每个模块的培训,就由完成组成该模块的若干个学习单元来实现。

MES模式的特点:(1)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这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MES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候,选修最感兴趣和最为需要的内容,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3)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MES中的每个模块都比较短小,又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有助于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获得成功而满怀热情地奋斗。(4)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它可以通过增删模块或单元来摒弃陈旧的内容和增添新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培训内容总体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5)具有评估反馈系统,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MES模式于1987年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引人我国。对于该模式,国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而是鼓励有关单位自行采用。十几年来,我国在推广运用MES模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4.国内高职教学模式

从文献资料和有关报道来看,国内探索的高职教学模式大概有:“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等。在这些模式中,我们认为“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简称:五阶段职教模式)较为科学、系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下面主要对该模式进行介绍。

“五阶段职教模式”是借鉴国外先进的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设计开发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能力本位高职教学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的特点,我们称之为“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

“五阶段模式”的理论基础: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

“五阶段模式”的内涵: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人才市场需求,正确作出专业设置的决定;二是专业开办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培养方式、学制等,并进行经济分析,决定是否开设此专业。

第二阶段:职业分析阶段。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专业,就需要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各个专业从现场聘请优秀第一线人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Area of competencies)和技能(skills),并最终形成一份职业能力图表。

第三阶段:教学环境开发阶段。由教学环境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环境开发小组。(1)开发教学软环境。①技能分析,对职业能力图表中的全部技能进行分析,列出每一个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骤与活动内容: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考核评价标准;用到的设备 、工具、材料与人员及安全须知。②技能组合分析,通过技能分析将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学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课程体系。③教学进程计划开发,按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各个课程和技能按学期排列。④技能整合学习指导书的开发,为了使相关的一组技能形成能力,针对这一组技能开发一份学习指导书。(2)开发教学硬环境。包括①教室的设计;②实训、实验场所的设计;③资料室的设计;④实习基地的建立。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入学水平测试。②制定学习计划。③实施学习计划。④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设市场、教学开发与评估和学生就业咨询等部门;②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③教学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④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阶段:教学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价是职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评价等。

“五阶段模式”的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3)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4)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总之,“五阶段职教模式”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在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均较CBE、MES等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得到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

另外,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虽然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看,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和管理者对“三段式”轻车熟路,加之国家对高职教学尚无规范性要求,对高职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教学“革命”,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旧模式。

(二)对上述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国外的CBE、双元制、MES等高职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且这些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成长土壤和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它们建立在职业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多的共性,主要表现为:(1)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5)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国内的“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等,除“五阶段模式”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和“产教结合模式”在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尚处在探索阶段。下面将CBE、 MES、“双元制”、“五阶段模式”和“三段式模式”等进行列表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1]邓泽民。CBE理论与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1.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治理模式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而发挥着巨大作用。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训一划”。该计划提出必须突破高校内外部的体制机制壁泉,以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党的十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战略。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合,但在具体实践中,效果却还远未达到预期。很多学者从发展路径、运行机制、组织模式、利益分配等不同方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在现有研究中,探讨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三江学院、中科集团及民盟江苏省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例,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条件,剖析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原因,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治理模式,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一、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条件

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自1999年以来通过合并、升格、改制或独立新建等方式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达到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5.6。相比较于“985高校”"211高校”以及老牌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研发能力较弱,能为企业提供的科技创新比重较少。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更多表现为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以及实践场所提供。交易各方存在人才供需要素、资源条件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的协同创新条件,为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了融合的基础。

(一)人才供需要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发展、投资驱动发展转为服务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而临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过程中,对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这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研发力量较弱,其办学区别于985,211以及老牌院校,通常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技能培养而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业企业,为满足企业对短期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而向生产和科研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企业重大项口开发或新产品研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而的功能作用,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新常态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要素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二)资源条件要素

长期以来,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市场、资金、信息等方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技术、人才实验环境等方而的优势不如高校。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在资源上的互补性为开展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条件。竞争中的企业拥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把控力,能把握市场状况以及变化趋势,具备技术需求信息,但在新常态下,也而临技术升级、市场需求萎缩、设备陈旧等竞争考验,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通常是先进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可能也是企业潜在的顾客群,开展产学研合作,使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能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资源条件要素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推动力。

(三)制度建设要素

新建本科院校而临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视行业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协调发展,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制度化。产学研协同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深入到岗位实践的机会,发现问题、整合知识、直接获取专业生产实际经验,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要被淘汰,企业不仅要通过技术创新,还要谋求通过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来推动企业转型发展。高等学校在管理理念、商业模式设计上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可以委托新建本科院校对其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校企的这些创新需要有制度建设来作为保障,制度建设要素也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动力量。

二、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交易特征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虽然存在人才供需要素、资源条件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的协同创新条件,但产学研协同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交易,存在不确定性、交易专用性投入高、外部性等交易特征。对于有限理性的交易各方来说,这些交易费用是产学研深入融合的障碍,造成了产学研协同虽然能促进交易各方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加社会福利,但产学研协同总体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一)不确定性

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补充。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企业可以扩大品牌在专业学生甚至是潜在顾客群中的影响力,获得互补资源,促进企业制度建设。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产学研协同为学生创造了而向生产实践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但对于初次合作的交易双方来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通过公开渠道来获得足够的相关信息判断学生已经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参与企业的实践实习是否能胜任专业工作的安排、通过产学研协同对品牌能起多大的影响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能否胜任企业员工专业或管理能力的培训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前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判断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会投入多少资源使学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产学研交易各方在寻求合作过程中而临着潜在的合作对象行为的不确定、能力的不确定以及结果的不确定。

(二)交易专用性

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初次交易前,交易双方需安排专人协商产学研事项,企业可能需对生产环节做出调整,以吸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新建本科院校可能需对学生进行教学安排调整,以适应企业吸收学生参与的时间要求。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事前的专用性投入.带来了产学研协同的交易成本。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并非一次易,在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在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的期望、能力和口标定位等方而存在差异,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需进行适应和沟通协调,差异越大,协调的代价也越大,沟通协调成本也成为产学研协同的专用性投入。企业和新建本科院校的交易专用性投入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阻碍。

(三)外部性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相对较短,科学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能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创新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为企业输出短期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更多的表现为校企合作,企业也相应地承担了部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带来了交易成本,这部分交易成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社会福利,这导致了产学研协同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企业获得的私人收益。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交易租金对企业并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企业容易出现动机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等学校积极性较大,而产学研协同企业相对被动的现实原因之一。

三、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模式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有利于促进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处于新常态下而临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实验环境等诸多资源,契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增加社会福利。但由于产学研协同存在不确定性、投入专用性、外部性等交易特征,基于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背景,产学研各方需要通过治理机制来激励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

(一)契约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究其本质属于社会交易。初次交易时,由于校企各方通过公开渠道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对交易的对象、交易的行为、交易的结果做出判断。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产学研各方通过签订契约,对协同创新的内容、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产学研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产学研各方的违约责任进行约定。契约的存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及协同企业的行为进行了约束,使得交易各方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也增强了对交易对象按要求完成交易行为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各方的逆向选择,减少了交易各方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顺利开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信任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通常会签订契约,但产学研交易具有不确定性,交易前校企各方无法通过契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体事项进行列举约束,因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的金额并非巨大时,校企协同创新的契约一般相对简单,交易各方有时以战略备忘录的方式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事项进行约定。在高不确定性、外部性以及高交易专用性投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条件下,信任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仍有可能形成交易。信任意味着当产学研协同创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校企交易双方有意向并会尽心尽力去克服困难,努力实现期望的口标。信任治理成为契约治理的有益补充,避免了基于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增加的重新讨价还价成本,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在产学研过程中的协调更为顺畅。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总成本,提高了交易各方多次交易乃至形成长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意愿。

(三)混合治理

新建本科院校与协同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并不高,在存在不确定性、交易专用性及外部性的产学研交易中,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自发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并不大。契约治理和信任治理能克服不确定性和交易专用性投入大的障碍,但由于正外部性导致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动机不足的障碍,需要有外部条件加以激励。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可以通过对负外部性的行为征收税费来抑制外部不经济的活动;对正外部给予补贴来激励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因而为了鼓励企业积极与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新常态下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需要提供事前的激励构成混合治理。这种事前激励可以是符合企业期望的利益激励,也可以是政府的政策激励,对于企业来说社会声誉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激励方式。通过混合治理,企业能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声誉、或者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作为补偿,以激励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

四、三江学院“中科启航班”合作模式构建

三江学院“中科启航班”是由三江学院与中科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科集团)以及民盟江苏省委员会(下文简称民盟江苏省委)联合主办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口。此项口旨在加强学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借助于企业和政府政策支持,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实训和实习平台,全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项口建设情况

2014年11月三江学院启动了与中科集团、民盟江苏省委产学研合作事宜的交流洽谈,谋求合作各方能利用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企业需要的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人才。中科集团成立于1984年,1996年开始进入保健食品领域,2001年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科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并兴建了中科金牛湖希望小学、)民盟江苏省委作为派,一直关注教育事业,先后成功举办多次“助你启航”专场招聘会。“中科启航班”自启动以来,三江学院商学院与中科集团、民盟江苏省委围绕该项口的工作计划、课程设计、活动策划、师资建设、学生选拔等方而进行了沟通协调,制定了完善的工作推进方案。经过学生的预报名、初选、而试等多个环节层层筛选,组建了“中科启航班”。中科集团和民盟江苏省委为“中科启航班”配备了班级校内导师和企业校外导师,组织学生设计了班级班徽,并选派优秀专家为学生进行了“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如何造就的”“性格决定命运”“和谁在一起”等专题授课,吸收学生参与到中科集团的诸多企业活动中,每学期选拔学生进入中科集团香港分公司实习。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科启航班”的学生感受了中科集团和民盟江苏省委的组织文化,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项口治理模式

篇9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解浙江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位教师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一)专职实践课教师严重缺乏 高职教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职实践课教师。虽然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均建立了相关实训基地,并配备了1-2名实训基地管理员,但调查显示,这些管理员学历偏低,均为本科以下学历,且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仅有53.85%的管理员是财经类专业毕业,更有76.92%的人员未曾有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该10所院校均未设专职实践课教师,均由理论课教师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他们也聘请了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名义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都达到了1:1,但调查显示,这些兼职教师中只有不到10%曾经常到校进行实践教学,80%以上从未曾到校进行过实践教学。同时,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队伍流动性较大等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虽然高职院校也在引进“双师型”教师,但这些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中,真正从事过实际工作、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极少。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入职前有5年以上的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仅占7.8%,“入职前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的教师占到76.6%。实践教学能力的先天不足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从而不能胜任高职实践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更重视教师的学历和学科背景,而未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要求。二是高职院校很难引进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双师型”人才。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人才相对稀缺,这类人才一般更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大型公司、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职,这些单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均比高校好得多,高校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实践课师资的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教师职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力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不高,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专业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究其原因,86.17%的教师认为缺乏企业一线部门实践的机会,56.38%觉得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太少。另外,有93.62%的教师因为缺乏压力和激励而没有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虽然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但总的来看,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流于形式的多,有效落实的少,效果不佳。教师常常在课程教学、论文撰写及家庭的多重压力下,无暇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或参加实践锻炼,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企业也不会无故接受一位外来且短暂工作的教师,大部分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不仅无利可图,还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因此,他们不愿意接受教师参与实践,或仅仅安排教师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到目前为止,您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累计时间有多长”这一问题,回答从未有过的占59.93%的,回答1年以上的只占9.2%,认为通过挂职锻炼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只占23.76%。由此可见,专业教师接触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且时间太短,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使得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无源之水。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的努力。

(一)社会层面 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行业协会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他们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起到不同的作用。

(1)政府。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政府在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方式来指导、鼓励学院、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参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一,教育部门需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评审标准,在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中加入实践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业绩考核,通过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的导向,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二,教育部门有必要改进高职院校评估机制,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督促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第三,政府可通过法律政策、税费减免、资金扶持政策等方法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搭建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条件。第四,政府应加大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师资培养经费,为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2)用人单位。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在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应意识到“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第一,能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较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设置、营销策划等提供有效的建议。第三,用人单位可以派员工到学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不断吸纳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理念,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和创新。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与学院合作进行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不仅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实习生,还可以为企业及时充实技能型人才,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第四,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学校获得企业声誉、树立良好形象,不但体现了企业对教育公益事业的支持,还可以拉近企业与学校、政府部门、公众的距离,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行业或某一专业内的生产经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非官方组织,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参与安排教师实践单位,不仅可以选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而且可由行业协会要求企事业单位对教师的实践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有意识的培养,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实践单位的各项业务中,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学校层面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保证师资培养经费,确保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拓宽用人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聘用的教师队伍中存在近80%的“门对门”毕业生,他们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给学校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高职院校在引进财经类人才时,有必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将实践工作经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以增加具有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增强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拓宽用人途径,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补充专职教师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兼职教师需根据专业特征精心挑选,职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2)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培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学院要建立长效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培养的内容、途径和策略都要针对教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避免一刀切、形式化。对于刚入职的专业教师,可采用传帮带模式,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导师,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对其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新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考证和实践技能竞赛;对于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学院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本着按需派遣的原则,调整教学工作安排,为他们创造出上课的“轮空期”,分批分次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一至两个学期的挂职锻炼,在挂职锻炼期间,可以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物力;组织教师参加针对高职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客户培训,开展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组织他们参与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强化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安排他们参加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与改造,鼓励他们创新实训教学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组建“导师团”,负责新教师的培养,让新老教师共成长。对于兼职教师,学院也应对其进行简单的理论培训,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地考查其教学情况,与其探讨教学方法,给出指导意见,促进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成果较好的兼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则应予以解聘。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校企合作。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载体,学院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造内部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应能全方位模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提供仿真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场所,使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中熟练技能。同时,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由企业提供物力与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配置和更新换代,同时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专业实践锻炼的场所,促进了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又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拓宽了渠道。为此,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及交流,努力形成互惠互利的结合机制,从而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逐步将教师实践能力纳入对师资的考核中,将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适当降低学术要求,以促进高职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分为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训两方面,由来自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家与学校专业带头人、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考核评估制度,据以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作为判断其实践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与教师收入挂钩,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予以缓聘、高职低聘甚至解聘。其次,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措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做到公平分配、合理竞争、科学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内容可包括:在制度上明确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工作量和物质待遇;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岗位,在合理的职务结构基础上切实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薪酬分配、职称评聘、外出进修、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倾斜;建立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以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为基础,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三)教师层面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是不够的,教师自身需要强化实践能力自我培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总结积累教学资料。在思想上,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因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可能产生的危害(如阻碍学生培养成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前景等),意识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行动上,专业教师应自觉利用政府和学校提供的条件,主动寻找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院的工作计划有机结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并及时走进课堂,使学生学习最新知识,促进课程内容改革;指导或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以赛促训”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服务,参与企业员工、企业客户培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应擅于总结、反思,在参与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自己参加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改进的途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资料,撰写以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教学案例,建立并充实自身的教学资源库。

[本文系2011年度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SXJG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6期。

篇10

(一)就业面不断拓宽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就业形势总体发展良好。201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推进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为本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学生就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基层水土保持单位大多设在水利局内或为水利局的下属单位,水利、交通、铁道、电力、冶金等各行业的设计院或企业大多都设有“水保室”或“环评水保室”,这些单位都需要引进水土保持专业的人才。交通、冶金、铁路等行业具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也需要引进本专业的毕业生,打破了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只在本行业就业的局面,因而多个行业成为水土保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毕业生的就业面大大拓宽。

(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多元化趋势

近几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多元化的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申请出国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左右,主要去往美国、英国等国家。读研深造的占本科生总数的53%左右,应届毕业生的保研率一直保持在15%~18%之间,考研率在30%以上。在读研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选择在本校读研,选择在外校读研的主要集中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水科院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直接参加就业的占43%左右。从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来看,进入国有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的占毕业生人数的20%左右,进入民营企业的占70%左右,参加国家、地方基层服务项目的占毕业生总数的3%左右。在就业区域上,北京就业市场基本趋近饱和,岗位增加放缓,在京就业的人数明显下降,占签订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大多数毕业生离京赴外地就业,其中一级省会城市及二线城市占83%左右,且以东部地区、南方地区居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特点与高校其他专业有共性之处,也有其专业的独特性。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其行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例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要掌握工程措施和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如果工程意识淡薄、不懂得行业规范、国标、法律法规、ISO质量管理等一整套工作技能,就无法适应行业的需要。现在政府机关、国企及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硕士以上学历。从近几年北京林业大学水保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看,80%以上的毕业研究生进入国企、事业、国家机关工作;20%左右的研究生进入私营企业或选择基层就业服务项目,研究生的留京比率也远远超出本科毕业生,约为30%。

(四)地区差异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是受政府和水利部门监督和管理的。地区不同各地的政策也有差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发展状况也不同。其中,部分南方省份,如四川和浙江水保行业的监管比较严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甲、乙级资质大多控制在具有事业编制的各设计院中(如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进入这些单位需要参加各省水利厅事业单位的统一考试,单位接收人员不具有太大的自,而且要求很多、门槛较高;而广东、云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行业的市场发展相对较早,各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公司和企业也较多,也具有相应的水保资质,这些企业成为接受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力军(如云南“今禹”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等)。目前,我国拥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质的单位共有130家,拥有乙级资质的单位共有862,丙级有1204家,分布在全国各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单位的资质反映了实力,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参考。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流行业的分析

根据水土保持行业长远发展和近期工作的社会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群可分为5个方面。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

1.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指根据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而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规划设计分为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和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2.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工程初步设计主要是对规划方案中具体治理措施、施工方案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对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的收益率分析。

(二)水土保持动态监测

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保持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地面监测、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对水土状况进行监测,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这也是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深入项目的一线,采集和测量各种数据。虽然我国水土保持监测领域拥有众多现代化技术,但是仍需要专人在野外从事仪器维护和信息采集工作。

(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水土保持行业中的主要工作。由于《水土保持法》的实施,凡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做水土保持方案,以预防水土流失,并兼顾生态和谐。编写水土保持方案需要依据《水土保持技术规程》,通过实地探查,确定该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并提供解决方案。方案不仅包括可行性分析,还需编写项目概预算,从业者需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

目前,水土保持事业蓬勃开展,但各项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水平仍良莠不齐。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规,加强了水土保持资质的管理。从业者不仅需熟知各种水土保持的法规和技术规程,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从事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工作。

(五)水土保持的行政管理、科研、宣传、培训等工作

据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还分布在各级水土保持行政单位和水土保持科研所、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等。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在农、林、计划、监理等部门都有涉及,所以这些单位也有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出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的特点。优势表现在学生可以依据专业涵盖的各个方向及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劣势表现在本行业属长线专业,很容易出现“大小年”及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因而,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专业爱好和自身优势,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早规划、早动手、早实践”。

(一)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

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与外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走出校园,接触并了解社会,通过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寻访成功人士并收集业内成功者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通过参加职业竞赛等为个人职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发掘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及早做出个性化的定位;通过参加人才交流会和就业实践,与用人单位接触,使原定目标在实践中得到校正;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各种人脉资源、组织资源收集信息,扩大自己就业选择的空间;把个人特点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依据个性特点规划职业发展,实现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调试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关键所在。

(二)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一般包括3个阶段:入校前,大部分同学对专业不是很了解,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入校初期,经学院和学长学姐的介绍,开始知道专业的主要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认识不断加深,兴趣增高,但也会出现学生对自身发展目标把握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就业指导要做好以下3方面。1.了解专业设置,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目前拥有同类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趋同,缺少自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易于与市场脱节[3]。所以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既要注重科研型的人才培养,也要重视对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交流会、班会等途径,协助新生尽快认识专业、了解本专业的设置,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职业目标。2.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相关负责人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供学生选择,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素质与思维。3.做好职业规划的过程辅导,及时发现和修正职业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会有变化,兴趣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于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探索。通过对职业生涯的探索,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和就业环境,可以作更充分地准备,有意识的发挥自身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随时知时知势知己。所以,职业生涯是立体、动态的,在生命的不同时期,需要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探索和规划。

(三)分年级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指导方案

大一年级学生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时间管理、自我潜能认知和专业的就业认可度。学院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老生经验交流会,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初步指导。学院还应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单独设立专业发展概论等必修课程,进行集中指导与解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新老生交流会等途径,围绕“认识专业,发现自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的基本知识及自己的优缺点。大二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会逐步发现自己的专业爱好,培养专业特长,初步确定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此阶段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及社会实践、参加何种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素质能力如何培养等。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组织与策划各种比赛或志愿服务,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与使用的能力、资源统筹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大学生就业的有利保障。大三年级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应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充实专业和职业知识,注重培养自己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大三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考研方向的选择、如何确立职业目标等。学院可以专门邀请专业的老师解答考研政策,并提供其研究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分析利弊,确立职业目标。任何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社会的帮助,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提升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必须将自我努力与社会帮助有机结合[4]。大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依据社会和单位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5]。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大四应届毕业生则更加关注求职政策与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心仪的公司。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校友来开展讲座,以其切身经历现身说法,让毕业生加深对行业所需技能或基本能力的了解。

(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