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渔业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渔业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2.河间市畜牧水产局,河北 河间 062450)
目前北方农村有大量的荒废砖窑地、闲置池塘及低洼盐碱地等无法被种植业所利用的土地,但是通过挖塘改造,种养结合这种模式实施鱼、畜、种、林综合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变资源劣势为资源优势,又可以把养殖和种植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的良性循环,打造一个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渔业庄园,达到休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利用乡间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发展休闲、娱乐、度假等服务,满足民众回归自然的需求。目前这种渔、牧、农相结合的生态特色生产模式做为重点项目,已在沧州市取得了很好的推广,示范带动效果初露端倪。沧州市林万村丰伟生态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现将其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生态园基本情况
2012年底林万村党支部书记林伟一班人抓住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建成丰伟生态园。生态园总面积200.8 hm2,位于河间市城东北角5 km处,东临沧保高速公路路口3 km,西临106国道5 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古洋河贯穿生态园3.5 km,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园中,为生态园提供了充足水源。
生态园分为农业种植区、林果种植区、蔬菜大棚区、畜牧养殖区和渔业养殖休闲区,其中渔业养殖休闲区占地18.7 hm2,整个区域由低洼荒地改造建成。修建朔黄铁路在此处取土形成大片低洼荒地,无法被种植业利用而闲置多年,如今被改建成8 hm2养殖休闲园区,贯穿生态园的古洋河道10.7 hm2也被利用进行渔业养殖。
养殖园区仓储等生产用房配套齐全,进排水渠道独立。鱼池东西向,面积6.7 hm2,可划船,池中建有水上餐厅1 hm2左右,餐厅周边有垂钓池塘;池北岸栽种杨柳,池东岸建野鸭棚,目前存栏野鸭和大白鹅3 000余只。古洋河道位于园区东侧,投放草鱼、鲤鱼、鲢鱼等品种。养殖生产设施能定期改造维护,现状良好,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目前该园配备自动投饵机6台、增氧机6台,基本养殖设备配置完备,维护良好,使用正常。养殖水源来自污水处理厂处理水,水质完全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
该园区土地集中连片,种养结合,种植、林果、畜牧、渔业棋盘式分区,发展消夏林果蔬菜的采摘、垂钓划船娱乐、餐饮野炊等休闲,园区水上餐厅所需蔬菜、肉品、鱼类均来自本园区,实行“吃猪现杀、吃鸡现宰、吃鱼现捞、吃菜现摘”的管理模式。
该园区坚持“健康、生态、低碳、环保”的养殖理念进行生态养殖。制定并严格执行养殖品种生产操作规范。对鱼种、饲料、渔药、器械等生产投入品建立采购、保管、使用等规章制度,保证这些生产投入品来源于正规企业,以正规渠道采购,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投入品进入生产领域。坚持使用配合饲料,不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养殖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药品或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用药物。
该园区畜禽粪便经发酵用来喂鱼和农田肥料,养鱼塘泥也是农田良好的肥料,而种植草类又可以供应畜禽、鱼类生长,从而形成高效、低耗的良性生态循环链条。
2生态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效益比较
林万生态园目前渔业养殖面积6.7 hm2,垂钓面积1.3 hm2,养殖的成鱼提供给垂钓鱼塘,年垂钓成鱼按8 t左右计算,收入可达16万元。而普通精养鱼塘收入最好可达3万元/hm2,1.3 hm2总收入4万元,由此比较垂钓鱼塘是普通鱼塘收入的4倍。这不仅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也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可观的收入又调动了渔农投入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低洼荒地开发养殖园区特点、前景及推广意义
3.1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发展渔业
低洼荒地综合开发和污水的利用变废为宝,节约了水域资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形成了良性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推进了现代渔业的健康发展。
3.2改变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这种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自示范场建立以来,周边的村民,领导及各农口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是当今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范。
3.3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享受生态、休闲游乐、回归田园意识日益增强,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
针对大量低洼荒地长期闲置规模开发,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渔业发展方式,拓展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空间。通过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生态园,比起传统单一的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2
1、正安水域条件及水生动物品种
正安位于黔北高原,与重庆市南川接壤,地貌复杂,水系发达,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大,岩溶分布广泛,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宜众多鱼类栖息繁衍,使之鱼类品种多,产量大。以芙蓉江、清溪河、林溪河、流渡河、猛溪河、马溪河、桥溪河、跳蹬河、龙溪河、洪溪河及谢坝河为主的江河、小溪561条。有河流面积78500亩,沟渠面积25000亩,堤坝面积4500亩,水库面积2400亩,坑塘面积600亩,稻田面积313500亩(其中可养鱼稻田面积13万亩)。有渔类品种(或亚种)98个。其中经济鱼类和常见鱼类有:鲤科—马口鱼(桃花鱼)、高体鰟鮍(火甲子)、中华鳑鮍(鰟鮍)、麦穗鱼(麻麻神)、刺鲃、中华倒刺鲃(青鱼)、泉水鱼(油鱼棒)、鲤鱼、土鲫、正安鲫、草鱼、鲢鱼、鳙鱼等;鲶科—南方大口鲶(年鱼);鲃科—黄腊丁、二胡仔;合鳃科—黄鳝;鳗鲡科—白鳝;平鳍鳅科—石爬子等。谢坝河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两栖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此外,还有鳖、蛙、龟、黄鱼、螺、蚌、蚬等。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甲鱼等。1985年从广东、江西引进埃及胡仔鲶和荷包红鲤。
2、 渔业政策及措施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后,正安县在“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成立“渔政监督管理站” ,负责全县渔政管理工作。县人民政府还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发展渔业生产意见的通知》,渔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渔政站以法律为依据着力整顿江河渔业秩序,严厉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渔业行为,同时在全县推行河道分段承包制,实行渔政部门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使渔业秩序好转,江河渔业资源逐渐恢复。1994年贵州省渔业主管部门到正安实地调查后,把正安河道分段承包制的经验向全省推广。
1996年正安县畜牧局、正安县公安局以“正牧字(1996)04号”文件转发《农业部、公安部关于严禁炸鱼、毒鱼及非法电捕作业的通告》的通知。20__年新渔业法实施,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正安县人民政府和道真县人民政府于20__年联合《关于加强两县界河渔政监督管理的协调会议纪要》,结束两县界河管理权限的混乱局面。20__年4月,正安县人民政府批复渔政站《关于渔业水域核发养殖使用证的请示》。同年12月6日《正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政管理的通告》,进一步理顺渔业生产关系和渔业生产秩序。从此,正安县渔政站把书写宣传标语,在集镇及有河段的公路沿线出动宣传车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河道巡逻作为渔政管理制度长期执行下来。20__年3月3日,正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春季禁渔工作的通知》。20__年9月县畜牧水产事业局发出《关于开展打击电、毒、炸等非法渔业行为统一行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渔船安全管理的通知》,均明确规定,由渔政部门依法取缔一切非法渔船和严厉打击非法渔业行为。20__年11月8日,由畜牧局水产事业局主持召开“正安县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会”,参会人员主要有河道承包管理者和部分渔场养殖户代表,统一了境内渔业生产人员的认识。通过一系列工作,全县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渔业生产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3、渔政案例
渔政案件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取证困难等特点。作业手段有炸鱼、毒鱼、网捕、电捕、塞壕、滚沟、排沟、鱼鹰作业等非法行为。非法渔业人员面广,有国家机关干部、职工,有无业游民,有普通百姓及未成年人。境内渔政力量又尤其薄弱,在管理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个案选介:
1990年9月1日上午十一点左右,时任格林区太平乡某副书记煽动群众干扰阻止养鱼专业户任锡奎捕鱼事件,造成人员受伤。被当是在场的县公安局治安科干警和渔政站负责人采取果断措施制止。此事件已在《公安工作简报》第二十期上通报。
20__年10月18日,10余人在石联河石桥下游200米处用电捕鱼,县渔政站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赶到现场收缴电鱼网和其它工具。电鱼人翁某、李某等仗着其人多势众,打伤护渔人员翁礼海强行抢夺电鱼机逃跑。此
案后来移交凤仪镇派出所处理。20__年7月26日下午,石联河冷水塘发现大量死鱼,该河段承包人及时向渔政站报案。县畜牧水产局渔政站和法规股积极配合,用3天时间就查明死鱼事件是王某等在河里投毒所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之规定给予其应有惩罚。
20__年1月28日,牛都坝河发生毒鱼事件,由于此案发生在春节期间,调查取证较困难。县渔政站和公安局密切配合,多次深入调查,组织当地群众开会作广泛宣传和教育,增强了当地群众保护渔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维护渔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意识。此案调查报告已送县人大委员会。
4、当前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天然渔业水域分布广而散,涉面大,地点偏僻的居多,除河流外没有较大的湖泊和水库,上100亩的水域只有五汇水库(600亩,用于灌溉)和江河筑坝用于发电之用的水库。电、毒、炸鱼等违法捕捞活动投入少,操作简单,作案时间短,方法上又很隐蔽,让人防不胜防。我县渔政执法不属于公务员系列,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既没有渔政执法车等任何装备和渔政执法经费,体制上挂靠畜牧水产事业局,单位领导历来只是口头重视,没有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尽管近几年来都有政协委员提交加强渔政管理的提案,政府还是没有把渔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安排渔政管理经费。这些都给开展渔业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渔政管理任务日趋严重的需要。为此,建议国家将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将渔业执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经费预算,进一步强化执法装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渔政执法素质,在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进一步加强渔政管理的对策
⒌1完善配套管理政策
目前,《渔业法》及其他相关法规也只是提出了原则性的管理条款,无具体的实施细则,针对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一些无法明确所有权的功能多样的水体(如发电、灌溉、养殖等一体),就应该在明确各自权利的同时,制定必需协调一致的具体措施,不能各自拿着手中的法律充老大。在正安推行实施的河道渔业分段承包管理办法,效果很好,通过20年的试行,证明是乎合内陆山区天然渔业水域的管理措施。到目前为止也找不到明确渔政部门为发包主体的法律依据。需要政府规范该行为,可以明确授权给渔政部门,实现管理主体与执法主体的统一。还有渔业水域养殖使用证的发放,主要是由上级业务部门指导和安排的任务开展工作。由于我国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与行政执法机构受当地政府管辖,上级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这就不免会发生业务指导与行政领导冲突的弊端。为了理顺渔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益,建议变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垂直管理。完善渔业必须与增殖放流相结合的制度,一些地方只顾捕捞获取利益,而忽视增殖养护,也是造成渔业资源逐渐枯竭的重要原因。正安芙蓉江渔塘河段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捕捞2次,每次可捕获18斤以上的大口鲶80余尾,鲤鱼、白甲、倒刺鲃等经济鱼类上千公斤。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增殖养护,捕捞个体越来越小,数量也越来越少。到现在已基本捕捞不到较大个体的大口鲶了。因此,在严格执行禁渔制度的同时,结合各地河流的具体情况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既能有效保护鱼类亲体正常产卵繁殖和幼体正常生长,使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恢复与增长,又能扩大天然水域鱼类种群规模,增殖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
⒌ 2增强渔业法制意识
由于内陆渔政管理在执法强度和法制宣传力度方面都较其它行业薄弱,因而不少人的渔业法制意识还很淡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法炸鱼、毒鱼、电鱼、使用密眼网捕鱼的“围渊驱鱼”现象相当严重,也是造成渔业资源 呈急剧衰退趋势的重要原因。正如正安在一次培训会上所讲的,如果渔业资源管理照此长期混乱下去,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书本上看到水生动物的图片了,在实际生活中将无法认识到真正的活生生的水生动物了。这确实是值得引起警惕的严肃问题。因此,在执法机关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必须深入机关、学校和农村,通过培训会,现场会,印发资料,张贴通告,利用宣传车,电视,报纸,新闻媒介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大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增强渔业法制意识,自觉地遵守各项渔业法律法规,渔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开展渔业法规宣传中,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利用民间组织。如各地的钓鱼协会,他们是一支护渔和宣传渔业法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正安县安场镇钓鱼协会不但长期自发组织在河道投放鱼苗,在沿河两岸书写渔业法规标语,而且多次成功劝阻了非法渔业行为,还为县渔政站提供准确及时的情报。
⒌3渔业资源保护与地方政策相结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调整相应的发展政策。正安县人民政府规划的“樊村自然生态旅游区”就包括了境内的芙蓉江、樊溪河、马河、上诗河等较大河流,并在规划中多次提到了渔业资源的养护在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正安把渔业养护纳入旅游规划内容,是相当正确和英明的。通过养护,渔业资源得到较快恢复,会为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疗养、休闲垂钓的胜景。当地人民群众在感受游人观赏景观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壮观,感受到人与生态环境的自然和谐,激发他们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在地方政策的实行中
,有许多项目都无不与渔业养护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退耕还林工程,坡改梯工程等在治理沙土流失的同时,也减轻了对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⒌4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植物;水;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湿地公园是1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湿地公园与其他类型的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旨在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它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有区别的,区别之处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二、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
严格遵守与湿地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维护鸟类栖息地的完整性,严格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监测活动、科普和生态旅游活动经过认真规划,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生态恢复
加强区域自然环境恢复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地区整体环境质量。
(三)合理利用
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启智教育功能,开展科学研究、考察实习等科普教育和生态游憩活动;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体净化功能,以上游城镇的中水补充湿地水源;合理利用湿地公园内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农业等乡土人文景观资源,适度开发休闲度假产业。
三、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方法
(一)水及其相关因子的景观特色塑造
在以往利用水的艺术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的艺术手法,常用的艺术手法有倒影成双、借景虚幻、优化画面、逆光剪影、动静相随和水里“广寒”等。这些艺术手法再和自然界气候上的天气状况如雨雾雪霜等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变化,造成无穷的景观,产生无穷的乐趣。动态的水景多姿多彩、声色并茂、变化无穷,可以柔和公园中硬的人造建筑物,从而给环境增加柔和色彩,同时水也代表着生命和生机,这有利于满足现代城市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内心渴望,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二)植物景观的营造
1、合理利用自然植物资源
深圳洪湖湿地公园开发利用当地的乡土野草进行植物造景,不仅在体现地域特色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拓宽了园林植物的选择范围。适当引进合适的外来植物种类,可以增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植物配置构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的多层次立体模式,缔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配置模拟自然界中植物生态群落进行布置,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缔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水生植物景观规划
洪湖公园是一个以荷花为主题花卉的深圳市市级公园。总面积59.15hm2,其中湖面面积26.69hm2,湖水按其流向由高到底分为三级湖面,分别是莲香湖、静逸湖、洪湖。种植荷花、睡莲、王莲及多种水生花卉品种200余种,每年生产盆荷和碗莲以及其他水生花卉近万盆。已成为华南较大的水生植物景观和品种资源基地。
(1)宽阔水面的水生植物配置
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植物配置注重整体效果,具有连续性,以量取胜,局部水体上大面积种植,营造片、面的景观效果。还要注意适当留出部分空旷水面,一般留出1/2到1/3水面来观赏倒影,这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技法,这样才得到花影倒映、云行水底,轻风徐来、波光粼粼的动感透明且富生气的水景效果。如:莲香湖的荷花群落景观,在近万平方米的湖塘里遍植荷花给人壮观的视觉感受,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丽景观。
(2)狭小水面的水生植物配置
面积较小的水体主要考虑近观效果,水面植物配置要更加精细,更注重植物单体的观赏效果,混置时更加注重植物株高、叶形、叶色及花期、花色的对比协调。配置中宜突出主题,或以观赏为主,或以野趣为主。以观赏为主应选择多花植物,栽植时可成片,可三五成群,也可孤植。野生品种可作为点缀,但要控制生长,避免过度繁殖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同时也要考虑水面的镜面效果,留出一部分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倒影。
3、构建自然岸线植物景观
在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布局中,平面上水边植物配置最忌等距离种植,应有疏有密,有远有近,多株成片;立面上可以有一定起伏,在配置上将水岸和水域景观统一考虑,根据水由深到浅,依次种植水生植物、耐水湿植物,形成高低错落,创造丰富的水岸立面景观和水体空间景观的协调和对比。当然,还可建立各种湿地植物种类分区组团,交叉隔离,随视线转换,构成粗犷和细致的成景组合,在不同园林空间组成片景、点景、孤景,使湿地植物具有强烈的亲水性。
(三)构建优美天际线、注重留白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注意远、中、近景的搭配和协调,避免过多的主体。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采用多层次的配置,使林冠线有起伏,林缘线富有变化。种植成组团树种,以乔灌木组成复层林,错落栽植,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栽植于空间的边缘,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构成宜人的景色。同时注重融合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思想,在栈道、桥下、临水亭榭、建筑附近适宜位置留出水面,不栽植水生或湿生植物,从而达到点活空间的作用。留出的水面与植物的分界线形成的曲线美和阳光照耀下的闪光水面使看到的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四)地域文化回归与创新
1、不忽视“曾被历史遗忘”和“即将成为历史”的文化
一栋老宅,一棵古树,一个古村落和一个工厂等,如果仅从经济价值观考察,它们可能就是一些破旧的古物或建筑,一文不值,甚至认为是发展的障碍,但从文化沉淀的视野看,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厚重丰润。规划设计不但要保护好已成为“历史幸运儿”的珍品,还要挖掘开发那些“曾被历史遗忘”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要关注公园场所内那些“即将成为历史”的历史见证。
中山市岐江公园是个类似湿地公园的开放绿地,在文化选择上做得非常出色,对“曾被历史遗忘” 和“即将成为历史”的近代工业文化资源进行了保护和挖掘,在体现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合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的历史遗物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体现有着最直观的影响,不但要展示公园内有形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要弘扬无形的历史文化资产。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前是以农渔业生产为场地特征的农业生活区,
世代生活在此的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生活印迹,包括原始的农业耕作、撒网捕鱼、泛舟采莲等等,这些构成了镜湖景区独特、无形的文化资产,公园的规划设计对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历史价值的无形的文化资产进行保留和开发,通过开展“农家乐”、“农耕体验”、“捕鱼”、“泛舟采莲”等休闲活动,使得这些无形的文化资产得以再生,创作出特有的地域情节,延续镜湖地域文脉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0504
1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1,2]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环境,防止物种灭绝的重要方式[3],而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效是衡量自然保护区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指标[4]。河口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价值功能多样性、区域开放性、水资源和水环境依赖性、保护对象特殊性、社会影响复杂性等特点[5]。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成熟的区域之一,探索珠江口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及发展对策,对协调好人类、资源、环境、经济间关系,建立人鱼共处、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具有示范作用。
2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概况
2.1黄唇鱼简介
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俗名大鸥、白花鱼、金钱鳘、黄甘,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近海大型暖温性底层鱼类。黄唇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我国的南海和东海,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成鱼一般体长100~150 cm,体重15~30 kg,大者重达100 kg,长1.8 m。黄唇鱼一般生活于50 m深水域,4~6月份洄游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产卵,以鱼、虾为食,喜居水深、有鱼礁、水流较缓的海域。黄唇鱼鳔的形态独特,在石首鱼科系统发育上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具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等药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妇女经亏等症,黑市交易价高达200万元/kg。
2.2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设立情况
为有效保护黄唇鱼这一珍贵资源,促进其恢复、增殖和合理开发利用, 2005年,东莞市在黄唇鱼现存仅有的产卵场――珠江口虎门海域设立了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黄唇鱼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侧,位于珠江出海口中最大的虎门口。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积686 hm2。地理坐标为:东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
3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3.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3.1.1水质环境现状
根据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多年监测数据显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挥发酚、氰化物、总铬、锌、铅、镉、砷等指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六价铬、铜等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pH值、石油类、生化需氧量符合海水水质三类标准,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劣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为主要污染物。
3.1.2沉积物现状
根据监测数据,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沉积物中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镉、汞、铬等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锌、铅、铜、砷等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沉积物生态风险相对较低。
3.2生物资源保护现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所在水域为珠江口伶仃洋,这里咸淡水交汇,水动力结构复杂多变,潮汐往复流、垂直密度流等相互影响,加上湾口的汇集作用以及独特的底形底貌,使这里水生生物资源特别丰富,是黄唇鱼、棘头梅童鱼、凤鲚等鱼类的产卵场以及花鲈、中华海鲇等多种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及栖息地。
3.2.1浮游生物资源现状
经调查鉴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有硅藻、甲藻、蓝藻、绿藻、金藻和黄藻共6大门类22科87种,平均密度为379.58×104 cells/m3,多样性指数分布平均为3.96,均匀度平均为0.77,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爱氏角毛藻。浮游动物有6个生物类群共26种,平均密度为255.00 ind/m3,优势种为桡足类小拟哲水蚤、小哲水蚤和驼背隆哲水蚤。
3.2.2底栖生物资源现状
经调查鉴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底栖生物共4门8科12种,平均生物量为5.4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3.75 ind/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1.0000~2.1556之间,平均为1.5994;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8867~1.0000之间,平均值为0.9412。主要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膜质伪才女虫、小头虫和光滑河蓝蛤。
3.2.3潮间带生物资源现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生物共有2门8科13种,其中软体动物5科7种,占种类总数的53.85 %,节肢动物3科6种,占种类总数的46.15 %。平均生物量为202.20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096.00 ind/m2。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较大,在0.2307~1.7081之间,平均值为0.7558;均匀度的变化范围为0.1455~1.0000,平均值为0.4708,优势种为沼蛤和鳞笠藤壶。
3.2.4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游泳生物88种,隶属于16目40科,其中鱼类55种,头足类6种,甲壳类27种。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327.02 kg/km2和52033 ind/ km2。对比平均重量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为鱼类最多,其次是甲壳类,最少是头足类。渔获物的优势种分别为棘头梅童鱼、风鲚、脊尾白虾、红狼牙y虎鱼、七丝鲚、日本y、近缘新对虾、短吻、锯缘青蟹。
3.2.5黄唇鱼资源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珠江口黄唇鱼年产量约为180 t,为全国最高,曾创下一网捕获1.5 t黄唇鱼的记录。80年代初,黄唇鱼仍是虎门海域鱼类优势种,资源量及出现频率排在第6位,占渔获总量的9.0%[6]。改革开放后随着过度捕捞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黄唇鱼资源量急剧下降,罕见踪迹,目前已濒临灭绝,每年大概只有数百尾幼鱼被误捕的记录。
3.3管理机构设立情况
为确保黄唇鱼相关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更好地保护黄唇鱼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2005年成立了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挂靠在东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实施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巡护与宣传,组织开展黄唇鱼救护、驯养、繁殖和相关研究。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后,设立了黄唇鱼救护基地,纳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并成为全省首批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同时,在2011年被认定为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
3.4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3.4.1抓制度建设,保护区建设管理渐有章法
科学编制功能区划,在2006年出台《东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出台《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确定了保护区界址坐标,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明确各功能区的具体管理要求,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内进行项目建设和倾废排污等可能破坏保护区的活动。认真谋划保护区升级,2014年出台《东莞市创建黄唇鱼省级自然保护区方案》,着手编制《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2017年建成黄唇鱼省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保护区建设完备,成东莞濒危物种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普、特色旅游四张名片。编制规范性文件,落实“一区一法”制度,编制的《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了保护区地理范围及保护对象、各相关机构职责和相关法律责任,规范了涉及保护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3.4.2 抓设施建设,保护区各项功能日趋完备
加强黄唇鱼救护基地建设,通过政企合作形式建立黄唇鱼救护基地,开展黄唇鱼救护、驯养、繁育研究等工作。对保护区陆岸确标立界,结合威远岛相关规划,完成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陆岸确标立界,在保护区陆岸界址点共设置界标9个、标示牌3块,强化了保护区的法定地位。完善巡护及科研设备,结合管理要求,先后设计修造巡查监测艇2艘,购置PCR仪等专业分子生物学研究设备,完善了保护区管护和基础研究功能。整治修复保护区岸线,对威远岛西南侧保护区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整治,建设了主题广场、景墙、休闲栈道、亲海平台、沙滩等公共设施,拉近了保护区与人的距离。
3.4.3抓日常管护,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逐年改善
坚持执法巡查,开展“海剑”、“护渔”等专项行动,坚决制止违法用海、违法捕捞、违法采砂倾废排污等行为,累计巡查280多次,航程近3000海里。定期监视监测,每年制定海洋环境监测方案,每季度开展常规监测,监测项目达20多项。注重救护放生,对渔民误捕的黄唇鱼幼鱼进行救护,10年来累计救护放生黄唇鱼400多尾,救护成功率达80 %以上,使保护区的黄唇鱼数量逐渐增加。
3.4.4抓技术科研,黄唇鱼人工繁育有望突破
黄唇鱼繁育条件较为苛刻,除需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外,亲体一般还需10年左右才进入繁育期。目前国内尚无黄唇鱼人工繁育成功案例。多年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以积累的环境监测及黄唇鱼生物学基础数据为基础,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大力推动技术攻坚。先后开展《黄唇鱼救护与驯养研究》和《黄唇鱼种质储备及繁殖生物学研究》等科研课题,突破了黄唇鱼人工驯养难题,储备的亲体达8龄,取得“黄唇鱼全人工驯养”国家发明专利,为突破黄唇鱼人工繁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5抓科普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保护区宣传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关心关注,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做好常规宣传,包括树立警示牌、悬挂宣传横幅、制作派发宣传册以及通过各媒体宣传报道,特别是在电视台播出专题节目,每天在电视台海洋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公益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二是发挥科普功能,海洋与渔业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定期组织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倡导关注海洋,珍爱黄唇鱼,保护生态环境理念,4年来累计接待参观约80批2000人次。
4存在的问题
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通过扎实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管理还不够完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仍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4.1保护区基础建设尚不够完备
按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基本办公和生活设施、救护基地、管护码头、宣教中心等基本设施建设。目前,相关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救护基地用地仍为租用,不利于长远发展。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挂靠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远离保护区,不利于保护区日常管理。此外,当前黄唇鱼科普教育基地场地偏小,科普参观接待能力不足,黄唇鱼科博馆由于用地指标问题也尚未进入立项阶段。
4.2黄唇鱼生存环境仍受到威胁
受珠江三角洲大环境影响,整个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严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尚未达到自然保护区要求的海水一类水质标准。20世纪末大范围地填海造地,造成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岸线大部分消失,岸边的红树林全部被破环,削弱了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此外,由于历史原因,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沿岸存在多处违法搭建构筑物,多用于开设大排档和安放缯网捕鱼,破坏了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对黄唇鱼及其它水生生物生存造成很大威胁。
4.3保护区地位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为市级,受行政区划影响,保护区的黄唇鱼栖息区域无法管理,影响了黄唇鱼的保护效果,亟需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同时,尽管东莞市政府制定的保护区管理规范性文件即将,但法律效力层次较低,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从依法行政管理的角度,仍需进一步上升到立法层面。
5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切实有效保护和利用黄唇鱼及保护区资源,应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严管护、强基础、谋发展、创示范”,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保护区各项工作。
5.1加强领导,继续扶持自然保护区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黄唇鱼保护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延续实施行之有效的各项扶持措施,制定更加有利于保护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建设成果。要切实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强化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要通过启动创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积极开展保护区提档升级工作,使其成为珠江口的生态名片和文明窗口。
5.2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保障黄唇鱼人工驯养繁殖、救护、监测、宣教、应急防控等工作所需的经费,确保基本业务正常开展。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重点推进管护基础、科普宣教、环境监测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整治,结合威远岛打造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岛的发展定位,整治修复威远炮台至上涌闸口段保护区岸线,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要在扩建保护区建立和恢复生态廊道下功夫,将黄唇鱼救护基地划入黄唇鱼自然保护区范围,为黄唇鱼未来驯养繁殖研究、资源保护、发展特色旅游和产业化提供基础保障。要将保护区建设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保护区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效益,形成保护区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互利共赢的局面。
5.3严格监管,全面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严厉打击、取缔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的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从严控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非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严肃查处在保护区内违法用海、违法排污、违法建设的行为。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好环境。要抓好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解决珠江三角洲区域全流域的水污染问题。要建立起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海洋环境功能区划为指导、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排污总量控制体系,不断改善珠江口海域生态环境。
5.4健全机制,努力营造黄唇鱼保护的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增加管护人员,加强保护区机构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使专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提高科研水平。要充分利用 “海洋宣传日”、“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生态保护的节日,形成全社会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交流合作,认真开展各项救护繁殖研究,早日突破黄唇鱼人工繁育技术难题。要对照省级保护区创建标准,出台保护区管理办法、总体规划和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实现对保护区的依法依规管理,为保护区建设管护保驾护航。
6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唇鱼是典型的洄游性濒危保护物种,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地处典型的珠江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切实加强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珠江口黄金水域专门划出一个区域来保护黄唇鱼,体现了东莞市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视。正是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10年来的坚持努力,避免了黄唇鱼物种的灭绝,改善了黄唇鱼栖息的生态环境,珠江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黄唇鱼自然保护区仍处于抢救性建设阶段,各项措施还需一一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呼延佼奇,肖静,于博威,等.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4,34(22).6391~6396.
[2]刘文敬,白洁,马静,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49~53.
[3]王献溥,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08~121.
[4]关博,崔国发,朴正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评价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6):40~45.
[5]余春华,陈永柏,陈大庆.河流型鱼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思考[J].淡水渔业,2014,44(6):109~112.
[6]卢伟华,叶普仁.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Lin)资源调查报告[J].现代渔业信息,2002,17(5):10~14.
[7]高志全.东莞将建黄唇鱼省级保护区[N].东莞日报,2014-09-17(6).
[8]李希国,卢伟华,张汉霞,等.野生黄唇鱼救护技术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4(4).
[9]林义浩,黄志保,温其添.广东北江黄唇鱼资源状况及保护开发意见[J].淡水渔业,1984(8).
[10]叶普仁,卢伟华.黄唇鱼生物学[J].水产科技,2001(10).
篇5
摘 要: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且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现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特点作出简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策略。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篇6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清洁农业示范、种养结合生态模式;旌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O,促进我国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旌德县委县政府确定“跨入高速时代,建设秀美旌德”具体发展规划,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农业部门紧抓落实,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 县域情况概述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北麓,土地总面积为904.8km2,农业用地11267hm2是一个“六分山、一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农业小县。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667hm2,年产量近60000t,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名优茶、竹木、灵芝、肉牛、畜禽水产特种养殖、中药材等七大主导产业。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面积达14040hm2,认证农产品品种有水稻、茶叶、竹笋、西瓜、花生、灵芝、大雁、梅花鳖等20余个,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等多项殊荣。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践
2.1 清洁农业示范点建设 2012年开始,每年在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有机稻稻鸭共育模式、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植保绿色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业面源污染末端治理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建设,建成了养殖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种植业产品优质安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系统内生态循环(图1)。示范点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3个效益的有机统一。主要做法如下:
2.1.1 生猪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利用 旌德县益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较大规模化养殖企业,建有育肥栏舍面积2100m2。年出栏生猪2000头,每年产生固体粪便约30t,废水300t,年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2t,NH3-N(氨氮)3.6t。该企业自2013年起被列为我县农业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企业,每年要求COD、NH3-N污染物零排放,消减率必须达到100%。企业自身完成了1000m污水收集管道、人工干清粪、干湿分离机械一台套、300m3的粪便堆沤场、260m3沼气厌氧发酵池、500m3沼气存储设施、100m3厌氧分解储存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的牵线,养殖企业与多个种植企业签订了免费提供沼液和猪粪,仅需负责运输费用的供应协议,较好的解决了困扰养殖企业废弃物资源处理利用难题。
2.1.2 稻鸭共育种植有机稻 发展稻鸭共育有机稻生态种养2.67hm2,养殖麻鸭800只,全程无化学药剂投入,使用有机肥和健壮栽培方法控制病虫草害,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最少排放。稻鸭共生由于不施除草剂、不施化肥肥和农药,1hm2节药成本1200元左右;示范点1hm2生产优质有机大米4200kg,销售价15元/kg,稻米销售收入63000元/hm2,比常规普通稻米1hm2销售增收30000元;示范点养殖的鸭子到出售期1hm2约有337.5kg,市场销售价格18元/kg,养鸭1hm2收入6075元左右,扣除成本纯1hm2利润1425元;项目区共种植水稻6.67hm2,节本增效13.3万元。
2.1.3 消纳养殖业废弃物―沼液田间使用 养殖业畜禽排泄物,不仅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土地、水体、河流流造成污染,甚至通过农产品直接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示范点在各田块边角放置1~2个1m3储液罐,重点收集养殖场沼液。水稻等农作物使用后,不仅长势健壮,也提高了抗病虫能力(沼气池废弃物沼渣沼液本身就有杀病虫功效),相应减少农药使用量。种植业通过这种模式生产的有机产品,品质好、安全性高,收到市场的普遍欢迎,经济效益可观。
2.1.4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 长期以来,我县农民在施肥上存在着养分结构失衡,偏施氮肥,肥料利用率低下,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水体的硝酸盐含量增加和富营养化加重,同时,偏施氮肥还诱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药施用量,降低农产品品质。示范点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实现化肥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可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广种植绿肥种植,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2.1.5 建设水稻田生态拦截带 利用水生种植技术,在收获农产品,美化水域景观的同时,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和磷,降解和富集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水质的目的,使水域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示范场内主要种植水稻,排水区域有约2100m2水田长期积水,通过工程将这个区域改造成水田生态拦截带,建成5m×400m约2000m2的拦截带。里面种植水生植物茭白、睡莲等,主要吸附水稻生产中流失到水体中的氮磷,并在作物成熟后人工进行采收,将营养物质运出田外,达到变废为宝的效益。
2.2 种植业―水产养殖生态模式
2.2.1 开展稻田―沙塘醴―青虾共生 沙塘鳢及青虾均喜清水,而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转换和利用水体中水生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养殖过程中水体使用交换量,节约养殖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渔业污染排放;沙塘鳢在自然环境中最适宜生长水温为11~31℃,早期水稻未分蘖前不能有效遮蔽阳光,有利水体接受阳光照射,促使水温升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水稻可有效遮蔽阳光,降低盛夏高温季节的水体温度,为沙塘鳢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水稻种植区为青虾的生长、蜕皮提供躲避场所,能有效提高青虾生长速度和繁育量。从徽水河中移植水草(灯笼草、节节草)的目的主要是在稻田养殖区内营造沙塘鳢野生生活环境,为沙塘鳢提供自然的生活栖息环境,达到生态健康养殖的目的,从而有效确保沙塘鳢品质;基地种植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沙塘鳢不投喂任何人工饵料(以青虾野杂鱼为主要饵料,故产量、成活率和起捕规格均不高),青虾投喂的饵料为黄豆和玉米(因为需要对沙塘鳢提供充足的饵料,所以中途起捕量有所控制,产量较低),所有产品均为优质安全农产品。
2.2.2 种养结合生态经济效益 沙塘鳢―青虾―稻田共生养殖模式不受养殖水面资源的限制,特别适合丘陵山区水面资源有限而稻田面积丰富的地区。在养殖过程中田间改造工程量较小,养殖区复垦容易,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有着极大的推广空间和应用前景。通过试验,1hm2产稻谷5037K、沙塘鳢721.5K、青虾330K,1hm2养殖效益146872.5元,利润60159元/hm2。
3 发展生态保育型农业几点思考
(1)立体农业的组合模式既有互利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如果投入不足,配置不,技术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矛盾的加剧或群体生产力的下降。因此,在普及、推广应用某种立体农业模式时,要因地制宜,要研究立体农业模式的适用条件、品种(物种)搭配、配套技术等,以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我县在做种养结合示范点项目上,选择生猪养殖企业作为有机肥供应企业,是综合考虑当前畜禽养殖业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废弃物产生量大、农业利用经验少等因素来做探索示范的;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是与稻鱼模式进行实际生产对比后,选择了操作方便、投资成本少、管理简单的稻鸭共育进行有机水稻稻田除草防虫。
(2)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都仅仅是集约持续农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它的应用与推广,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和物质、技术投入。我县探索在做的项目都是在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下,整合不同项目资金得以实现的。如何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农业经营主体主动积极投入到立体循环农业产业中来,既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各级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篇7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上兴起了以“大海”、“阳光”、“沙滩”、“海鲜”4S组合的海洋旅游热,海滨和海岛旅游区成为国际旅游者的主要流向地[1]。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海岛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海岛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随着海岛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整个海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更加广泛而深远,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旅游影响研究中新的热点。本文以广西北海涠洲岛作为案例地,分析海岛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以期为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区域背景与调查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方36海里的北部湾海面上,面积为26.88km2,是我国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国最大和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包括斜阳岛)孕育于1-13万年前的数次火山喷发,拥有我国最典型的火山机构(火山口)和最丰富的火山景观,环岛生长着繁茂的珊瑚礁,自明、清海禁解除以来,我国两广沿海等地居民前来定居垦耕,后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客家人聚居地和宗教圣地。2004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以第二名入选《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十大海岛”。涠洲岛属北海市海城区管辖,辖区内有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和5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5万人,以农业、渔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以北海市为依托,交通、通讯、食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南湾镇为核心,逐渐向整个海岛沿岸和腹地扩散并不断完善,黄金周、节假日的旅游接待成为岛民闲暇时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岛民参与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加强,参与方式不断丰富,促进了涠洲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海岛传统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业对涠洲岛的影响,笔者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2007年7月、2009年8月分4次对涠洲岛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整个研究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并辅以相关文献搜集整理。通过涠洲中心小学和涠洲中学初中部学生以作业形式向当地居民发放半结构性“涠洲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调查问卷”,共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反馈率为73.7%。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族群、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等内容。
二、海岛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一)旅游经济影响感知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而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弱(表1)。在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中,感受较为强烈的依次是“物价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机会增加”这3项,赞同率都达到了80%以上。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涠洲岛上出产资源有限,许多物品需要由外界供给。除海产品和香蕉、甘蔗、花生等作物岛上产量较高、价格相对便宜外,大米、蔬菜、服装等生活日用品以及建材的价格,因为加入了渡海的运费,自然比岛外高出许多。旅游开发后,游客不断增加,刺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游客人数突然激增,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受价值规律的影响,物价自然会上涨。物价的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而也是涠洲岛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在旅游业中受益因而收入没有增加的居民来说,消费水平的提高易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因而怨言较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涠洲岛旅游开发后表现得非常明显,岛上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被视为旅游规划中的重点。北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15.6km的环岛公路于2001年底已经建成,2004年投入600万元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较上世纪90年代也有了较大改善,基本上能满足岛民和游客的需要。与此相关的还有“外来投资的增加”,居民的正面感知也较高,达到77%。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多渠道地引进外资成了涠洲岛旅游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旅游业兴起后随之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投资,如岛上最大的两家酒店(蓬莱大酒店、观海阁)和两家潜水公司(鑫昌隆、探索海洋)都是外地人投资兴办的。旅游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这在涠洲岛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且,从人口学特征中发现,对“就业机会增加”感知强烈的居民集中在300~1200元/月这个收入层次,因为这个收入层次在岛上比较普遍。这些人一般平时从事较辛苦的劳作,节假日时,参与旅游服务,获取报酬补贴家用,因而认为就业机会增多了。涠洲岛人原本以农耕和出海打渔为主,旅游开发后,许多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目前岛上从事客运、餐饮、出海观光、农渔家接待、土特产销售等各类旅游服务的群众达1300余人,占岛上人口的1/10[3]。但是,这种就业机会受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双休日游客很多,平时游客较少。就业机会增多以后,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岛上出产的海参、鱼翅等海产品,珍珠、贝壳类旅游工艺品以及香蕉等热带水果,都深受游客的欢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岛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的方式和途径。涠洲人对于旅游业与收入水平关系的看法还是相对客观的,73.3%的人认为收入水平提高了,20.1%的人认为没变,只有6.6%的人认为下降。当然,收入的提高与很多因素有关,就涠洲岛的现状来说,旅游业无疑是收益较快也较为显著的一个行业,而且,有78%的人认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非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但外地游客的介入会带动当地的消费,物价也会随之上升,尤其在物价上涨幅度高于参与旅游者收入增长幅度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为收入下降了,也是情有可原的。税收和土地价格的居民正面较低,分别只有64.1%、60.1%的人认为税收增加、土地价格上涨了,有26.5%、32.6%的人保持中立。原因在于涠洲岛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外来的大规模投资尚未进入,外来投资只限于局部的房屋租用,因而土地价格的上涨并未表现得非常明显。税收方面,政府支持农户多方位参与旅游业,只是象征性地收税,但相对原有的税收种类,还是增多了一些。涠洲人对于旅游带来的好处的看法还是有失全面。赞同“旅游使少数人受益”的占到了45.5%,反对的有33.9%,持中立态度的为20.6%。认为旅游使少数人受益的多为非旅游从业人员。这些人从旅游中获利少,又受到“物价上涨”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会忽视“基础设施改善”等正面的社会效益。#p#分页标题#e#
(二)环境影响感知
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计划提高一些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便利和实惠,但同时游客的增多可能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表2)。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环境影响感知最为强烈的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其次为“邮电通讯状况的改善”与“娱乐设施的增加”。前面两点的改善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的,成效显著,因而感受最为强烈。而娱乐设施的增加主要以私人新开的卡拉OK厅、游戏厅、网吧为主,种类比较单一,但对平时娱乐活动很少的岛民来说,还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而且,对“娱乐设施增加”感知强烈的多为收入在2000元/月左右的居民,这部分人多为饭店、旅馆的老板,收入较高,出入娱乐场所的机会较多,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因而成为最反对外地人到岛上经营旅馆的群体。与娱乐设施相关的“休闲设施的使用”居民的感知不强烈,只有53.1%的人认为是增加的,认为减少的只占25.6%。因为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除节假日外,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公园和沙滩等公共场所都是敞开式的,对居民并无使用限制,而一些景区经过整治,环境有较大改善,也常常成为居民消遣的场所。从整体的环境质量来说,大部分居民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但也有23.3%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下降了。毕竟,环境质量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涠洲镇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不论是政府还是旅游公司,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知名度。但另一方面,游客增多后导致的沙滩、海水的污染是海滨和海岛旅游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游客比较集中的区域,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善,严重地影响了景区和周围的环境。对此,有些居民意见很大,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居民感知达到了51.8%,且以年龄大于60岁的居民感知最为强烈。这可能与他们对比以前的生活环境,感觉反差较大有关。说明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涠洲岛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其实,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苦于人手、资金的缺乏与种种责权关系的不到位,环境污染的治理难以跟上旅游发展的脚步。居民反映海边珊瑚破坏严重,而黄金周期间的旅客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沙滩上垃圾太多,严重影响到游兴。相对来说,生活垃圾的处理因为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方式,50.4%的居民认为处理还算及时,但也有29.2%的居民觉得处理不及时,这与节假日游客的突然增多有关,因而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对节假日卫生状况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需要居民的自觉参与,许多居民意识到保护好有限的资源才是旅游生存、发展之根本,在政府的监督下,不再开采珊瑚石、滥采珊瑚、不随意排放污水等,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显着提高,所占人口比例达到了62%。
(三)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与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相似,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强烈,对旅游的负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较弱(表3)。旅游开发促进了涠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涠洲岛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对此,随着游客的增加,居民的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有81.2%的居民认为,“当地的知名度与以前相比提高了”。因为游客的示范作用,也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居民思想观念的开放度也不断提高,能够接受更多新生事物。有78.5%的居民认为,思想观念与以前相比“更进步”了。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是直接影响旅游参与者收益的重要因素。涠洲岛的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对不断增多的游客持欢迎的态度,有76.5%的居民愿意与游客沟通、交朋友,而且有76.5%、70.8%的人愿意与游客多说普通话,甚至愿意学习英语,以加强旅游服务的竞争力。这种现象基本证实了对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的一般结论,即从早期的欢迎到后期的憎畏。目前开发旅游业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和游客的不断增加,本地居民特别是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的热情度会逐渐降低,他们开始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4]。就目前的涠洲岛来说,这种情况表现得还不明显,比如,当地居民还没有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只有37.3%的人逐渐接受外来的各种食物,认为当地的饮食口味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居民还习惯遵循传统的饮食方式,除日常的瓜果蔬菜、节日时的鸡鸭猪肉,平时总少不了海鱼、海虾等新鲜海味,口味清淡,和北海相似。供应外地游客的餐饮也是以海鲜为主,物美价廉,“到涠洲吃海鲜”俨然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老板只是偶尔根据游客的口味需要在配料上稍加调整。而对“不良现象(赌博、、吸毒等)与旅游业之间关系”的看法,持中立态度的较多,占44.8%,说明当地人的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据调查,在旅游业开发之前,岛上已有很多人沉迷于“”赌博,旅游开发后情况并无太大改变,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而现象有所增加却是事实。笔者实地调查时发现,两家外地人开的旅社安排有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小姐”多名。活动是非常隐蔽的,因而知情的本地人不多,负面影响的感受也不太强烈。但对直接影响到海岛旅游形象的“拉客问题”,67.2%的居民认为比较严重,71.7%的人认为应该制止,感受较为强烈。可见,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自觉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人口学特征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居民对于“不良现象”和“拉客现象”的负面感知较强烈,相对其他文化层次的居民来说,看法较为客观,显示出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可能成为自觉维护社区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处理得当的话,“文化精英”的示范效应将会极大地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塑造。与预料结果相反的是,旅游开发不但没有导致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反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分别有58.3%、56.6%的人认为与亲戚、邻里之间的来往增加了,保持“不变”的也很多,认为减少的不到12%。毕竟参与旅游业,尤其是开旅馆和办餐饮,通常不是一人或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有时需要亲友人力或财力的支持,常常是全家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商机使当地人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更加注重人际交往和人情往来。对外来人上岛经营旅馆,居民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赞同或反对,以“无所谓”和“顺其自然”占多数,因为当地的旅馆还是以本地人出资为主,外地人只占少数,并未对本地人的利益构成威胁。#p#分页标题#e#
从表4的居民对涠洲岛上偏重于传统文化的旅游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感知中可以看出,涠洲岛既有保持传统的一面,又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传统的一面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和传统观念上,妈祖崇拜和天主教信仰一直是岛上的两大,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互不干扰,其中3000多名天主教徒主要生活在岛的北部,以盛塘村和城仔城的天主教堂为中心,其余村落信仰妈祖,以环岛居民为主,但也有少数住在南湾镇的渔民信仰天主教。两者在文化景观信仰仪式、信仰体系上都不尽相同,却能在岛上和平共处、互不侵犯。调查表明,有61.3%的人认为两种信仰不冲突,回答中立的有23.3%,只有15.4%的人回答“有点冲突”和“非常冲突”。调查访谈证明,住在南湾港附近的信仰天主教的妇女偶尔也会去天后宫烧香求签,为出海打渔的家人祈求平安。这也许与其渔民身份有关:虽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也要遵循渔民的传统习俗,两者并无矛盾,大可同时存在。后续调查时,笔者住在下牛栏村的一户农家,该家女主人原为打渔人家女儿,信仰妈祖,嫁入该村后,受当地教徒影响,自然而然地改信了天主教,也习惯了周日早上去教堂作弥撒,而且感觉“信天主比信妈祖要自由一些,没有那么多约束”。这再次印证了涠洲岛多元共存的特点。而且随着旅游开发,原有的信仰方式并未受到影响,往常每年一次的“三婆祀”和“圣母诞”的习俗活动依然每年由民众自发举行,且有愈加隆重之势。对此,分别有68.1%和75.5%的人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占人口25.1%、19.9%的群众没有明确的,认为“没有”的人只是极少数。相对陆地居民来说,涠洲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传统的,因而,对于“离婚”,有66.5%的人反对,持赞同意见的人只有7.2%。同样,对于“四代同堂”,有53.6%的人表示赞同,但也有16.7%的人不太赞同,认为子女多了,分家独立反而不容易出现经济纠纷。另一方面,有60.4%的涠洲人不反对与外界通婚,表现出保守中开放的一面。
居民对岛上文化变迁感受最为强烈的是禁忌和建筑形式。诸如“吃鱼不能翻转鱼身”之类的禁忌习俗过去在渔家一向极为重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天气预警系统的完善,“靠天吃饭”状况的改变,一些禁忌也在慢慢消失,调查显示,有41.9%的居民认为禁忌发生了改变,认为不变的只占20.9%。另外,随着政府为保护海滩资源,禁止开采珊瑚石建房政策的实施,最近20多年,新建的房屋都改为2到3层的钢筋水泥房,需要从岛外运进建筑材料,虽然成本较高,隔热隔音和牢固性也没有前者好,但大势所趋,新型建筑为也慢慢为岛民所接受。对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倾向于喜欢后者的较多,尤其是年轻人,占到了41.7%,超过了前者的33.5%。可见,居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在物质生活方面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明显快于精神层面。但是,对于客家人一向固守的语言来说,情况有些复杂。在多族群来源的涠洲岛上,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主要由客家方言(客家话)、粤方言(廉州话、疍家话、北海白话)和闽南方言(黎话)三大块组成。岛上并未形成通用语言,各个村落讲各自的方言,岛民在日常交往中经常处于一种多语言的转化状态。在村子里讲本村语言,在外村使用客家话、北海白话或普通话。调查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后,完全使用或主要使用本族群语言———客家话、廉州话、黎话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为46.6%,但也有31.7%的人愿意以使用通用的汉语方言(北海白话、普通话)为主,持无所谓态度的居民则占到了21.7%。由此可见,涠洲岛的地方方言正在淡化,虽然目前表现得还不算明显;而居民使用普通话、北海白话等通用交际语的频率越来越高,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正在不断加强。究其原因,与建国后学校的普通话教育、改革开放后涠洲建厂的增多,以及近年来旅游业兴起后大量游客的进入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都为涠洲岛营造出一个普通话的使用环境。学会说普通话,甚至学会说英语,成为涠洲年轻一代提高自身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内在要求,普通话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岛文化在新时期主动接受外来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即文化传承中自身价值的实现往往具有决定作用。另外,笔者还设计了几项关于涠洲与大陆之间比较性的选项(表5),可作为对其文化变迁的进行分析的参考。结果显示,经常离岛去北海、合浦等沿海或内陆地区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只有19.9%,竟然有17.6%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涠洲。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岛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封闭的,见识比较有限。对于收入,有51.1%的人表示,与陆地居民比较,他们感到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占9.5%。通过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得出,文化层次越高的人对自己的收入越不满意。对陆地人的看法,总体评价比较好的占到了43.2%,认为不好的只有14.1%,另外,有42.8%的人持中立态度。对遵守诺言与待人处事的看法也基本保持一致,认为“一般”的居多。可见,目前岛民对外地人的看法还是多持保留态度,认为“交往不深,了解不清楚”因而既无过高评价也无太低评价,这与访谈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一些老年人所谓“外面人狡猾、奸诈,不如岛上人老实可靠”的旧观点明显不同。可见,与岛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有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而旅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关于与北部湾习俗的比较,有58.7%的人认为大致相同,这与客观情况相符,毕竟目前岛上80%的居民为清代土客械斗逃亡而来的两广客家人的后裔,他们沿袭了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在建筑、服饰、饮食、信仰上的传统习俗,极具海洋风情,只是根据岛上炎热、多台风等特殊的地理环境稍加调适,在文化景观上相应地体现出一些独特的海岛性特征,比如,其房屋用珊瑚石或火山岩筑厚墙,低屋身,出檐短,砖带压瓦等,因而有人认为与北部湾相比不太相同。
(四)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与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感知相比,居民对旅游发展持较支持态度(表6)。有56.8%的居民对“旅游业成为涠洲岛的支柱产业”的观点表示赞同,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68.8%的居民更愿意从事旅游业,只有12.6%的居民还坚持以务农、打渔为生。此外,笔者还专门列举了涠洲岛几项游览景点,让居民选择哪项最值得游览。调查结果表明,人文古迹(天主教堂、三婆庙)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最高,占24.7%;其次是生物景观(珊瑚礁、候鸟等),占23.1%;涠洲岛最独特的火山地貌反而排到了第三位,占19.7%;海蚀地貌排第四,占17.9%,而客家民居生活体验位列最后,占14.7%。整体来说,居民对这几项的看法比较持平,没有过多的偏向,从选择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居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对人文古迹中天主教堂的重视;经济利益的相关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很多游客来涠洲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潜水看珊瑚,游客的需求直接关系到经济收益的增加,因而居民感受强烈;而在加大旅游宣传之前,居民对火山地貌的了解甚少,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涠洲岛作为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的重要价值,知道海蚀地貌的就更少了。#p#分页标题#e#
三、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