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篇1

关键词:WTO;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作为世贸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中国企业没有丝毫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盲目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困扰着很多的国内企业。

一、当今国际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现在国际上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有合资企业和独立子公司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适用条件也各不相同,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特点选择。

1. 合资企业。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来相互独立的企业共同拥有的企业。与当地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打入外国市场的流行方法。最典型的合资企业是一半对一半的企业,各自向合资企业派出管理队伍,实现共同经营。当然也有些合资方取得多数股权,从而对合资企业有较强的控制权。

合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1)企业可以得益于当地的合作伙伴对东道国的竞争态势、文化、语言、政治体制和商业运行机制的了解。例如,很多的美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主要是提供技术和产品而当地伙伴则提供在当地市场上竞争所需要的经验和对当地情况的了解。(2)当进入外国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很高时,当地伙伴可以分摊这些风险和成本。(3)在很多国家,由于政府部门的规定使得合资是唯一的选择。

合资方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合资有可能使得对技术的控制权落到合作伙伴手中。解决的方法之一是争取成为控股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对技术的更大的控制权。(2)合资企业可能无法获得为实现经验曲线和区位经济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同时,也不能够使企业获得为协调全球战略所需要的对子公司的控制。比如说,公司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可能会要求某子公司在当地做一些战略牺牲,损失一些利益。面对这种要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几乎是不会接受的。

2. 独资子公司。所谓独资子公司,也即投资企业占有100%的股权。在外国市场上建立独资子公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当地创建新的公司;其二是兼并当地的现有企业,并利用兼并企业来促进在当地的产品销售。

独资企业的优点主要有:第一,有利于发挥企业以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独资公司可以将技术外漏的风险在制度上降至最低。因此,是高科技企业的首选;第二,投资企业可以对独资子公司进行严密控制,使之为企业的全球战略服务;第三,独资的方式有利于企业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

独资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建立独资子公司是成本最高的直接投资方法,投资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最大的。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跨国经营的经验也少之又少,资金实力也无法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因此,我国企业现阶段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合资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这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观念、资源配置都是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国际经营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观念上相对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投资国外建立独资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多样化试验 ,利用被购并企业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 ,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那些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来说,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将使这些企业受益非浅。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我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经营管理队伍,加速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竞争环境、政府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在这方面,当地合作伙伴有着先天的优势。

2.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可能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那样有着庞大的资本做后盾。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在对外投资中应首要考虑的问题。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而且可以分摊投资风险,可谓一举两得。

3.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国内的失业率,保护本国民族工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规定某些行业外国企业不得独资经营。这时合资经营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式。

4. 采取合资企业的方式也有一些困难的因素。首先,采用合资的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合同期限的问题。任何合资都不可能是永久的,有限的合作期限将使得企业或多或少有一些短视的行为。等到合同期满之后,很多企业会发现一开始制定的战略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此时,无论是谈判延长合同还是自行建立独资企业,都将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合作开始就应该有明确的战略和具体的时间表,眼光要放的长远,不打无准备之仗。其次,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应该具备3个条件:(1)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2)对合作的目的的认识与本企业大致相同;(3)好的合作伙伴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机会主义地利用合作伙伴。因此,我国企业在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时应该从这3个方面来考察,力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5.我国企业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标准化的成熟技术,在技术保护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本身的优势就是小规模生产技术,经验曲线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不太适用。另外,我国企业整体上还刚处于对外投资的初始阶段,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目前许多企业还谈不上所谓的全球战略和布置全球生产体系(但是,全球竞争的观念还是应该建立起来的)。如何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才是整体上资金短缺的中国企业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就目前情况来说,合资的投资方式是最适宜的。

当然,我们这里是就我国企业的总体情况来讨论的。对于我国的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集团,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远集团、海尔集团等,是完全有实力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的,从而可以避免合资企业所固有的一些难题。而且更有利于这些企业集团逐步形成自己的全球战略,建立完整的全球竞争体系,最终成长为成熟的跨国企业集团。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策略

1. 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这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日本人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存亡”、“ 顾客是上帝”。日本企业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 ,由依靠少数管理人员和产品检验员把关来保证质量,变为发动企业全体职工进行“全员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这些都值得那些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好好学习。

2. 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脱离了目标市场的经营活动是盲目的。日本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实行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避开美国等当时的强国 ,首先在东南亚以及相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营销 ,然后扩大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最后才致力于发达国家。这一点值得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注意。我国大多数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应该注意避开大型的跨国公司集团,首先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

3. 努力打造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中国的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非常薄弱。在商品经济中,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就象一个人没有名字一样。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1956年,索尼的盛田昭夫带着他的晶体管收音机去开辟美国市场 ,美国的买主们深为索尼的发明所吸引,很快就有一万台的定单 ,其中一家大公司提出 ,如果能用美国的商标出售索尼的收音机 ,他们愿购买十万台。但盛田昭夫拒绝了,他要创出自己的品牌。1983年,索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之多。

4. 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首先,广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注意广告的本地化。企业进入一个市场时,离不开广告宣传。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应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广告语:丰田公司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东芝高公司的“此时无霜胜有霜”,真可谓是独局匠心。其次,我国企业在当地做广告时要注意聘请当地的广告专家和社会文化顾问为公司广告提供咨询,以使广告发挥更大的促销效益。这是因为与国内市场广告相比,除了面对的消费者不同、消费心理不同以外,还要受当地国家政策、法律、文化传统、社会观念、风俗习性等因素的制约,国际广告更应重视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希尔著.孙建秋,邹丽,羡锡彪译.Global Business Today.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1999.

篇2

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然而,企业必须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

绿地投资是指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东道国兴建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取得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一、2005年后跨国并购所占比重上升,但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

我国跨国并购比重于2005年开始上升,而2005-2009年中,只有05年和08年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略高于50%,其余三年都明显低于50%。同时,05年和08年两年跨国并购额明显上升,主要是由少数几宗大型并购推动的。

二、跨国并购多由国有企业完成,民营中小企业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81%的海外并购交易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的,民营企业在总量中只占12%。已完成的比较著名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调查表明,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多采取新建独资企业和新建合资企业的绿地投资方式,并购方式采用较少。

三、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战略性资产,而绿地投资则是拓展新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寻求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诱因,其次是寻求降低成本和获得效率。然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战略性资源。调查表明,45%的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首位目标是获取自然资源,而民营中小企业绿地投资的首位目标是拓展新市场。

四、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绿地投资集中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绿地投资主要集中于经济不发达的亚洲和拉丁美洲,比重分别为71%和20%;跨国并购在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盟的比重则明显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往往是为了获取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资源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资源,而这些资源通常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牌企业之中。

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现状,从而知道了企业在选择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时,均受到了企业自身特征、行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等的不同影响。因而,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在进入前要对东道国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状况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若东道国对跨国并购进行相关的法律限制,那么就尽量避免采用此方式。若东道国的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其潜在的市场空间较大,较已饱和的市场容易开发,则可以采用绿地投资方式。若东道国存在一些能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战略资源,投资企业可以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直接获取所需资源。

二、在持有股权比例方面,企业应尽量避免一次性获取绝对控股权

企业在能够对海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发挥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一次性获取绝对控股权。这样一方面可分散投资,实现资产多元化,保障海外资产安全;另一方面,可降低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我国企业的疑虑,降低失败风险。

三、对于不同地区的投资,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投资方式

对于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投资,应采取绿地投资方式;对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东等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跨国并购方式为主;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也应以跨国并购为主;对于转型国家,更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

四、要帮助企业实现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对企业并购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并购前的资金支持上。并购后企业整合的成功,才使并购真正的成功。政府应发挥驻外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篇3

近十年来,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带动了该地区出口的增长,而且使一些国家从农业以及原材料的供应国,逐渐转变为工业制品的出口国。研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比较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资的依赖程度。

首先,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自1990年以来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到2003年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达到35.6%,高于发达国家31.4%的平均水平。不过与东南亚的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还是存在差距。“四小龙”中的我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尤为突出,基本上都在100%以上,远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自由港城市经济特征。东盟四国中的马来西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也远高于我国,达到了60%左右。不过,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由于传统上比较依赖于对外借款等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韩国在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仅为8.5%。

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来看,亚洲四小龙当中,香港和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也均大大高于我国。东盟四国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绝大多数年份里,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都高于我国,菲律宾也在某些年份里比我国要高,而印尼则由于国内投资环境总体上消极因素比较多,外资出现了净流出现象。我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大致保持在10~14%之间,与同期世界和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通过比较,我国虽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绝对金额来说比较可观,但如果用GDP和固定资本修正后的相对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都颇为成功,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占固定资本形成的比重高于我国的比比皆是,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经济规模而言,并非特别突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我国仍然有拓展空间。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特征比较分析

从产业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服务业起点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有限,使得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初级产业的投资比重很低,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也相对偏低。1995年,我国的初级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占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分别为1.6%、58.5%和36.1%,到2002年,则分别变为1.9%、63.2%和31.4%,相比而言,初级产业所占比重有所增长但仍然微不足道,制造业的比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继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与同期“四小龙”相比,我们看到2002年“四小龙”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与1995年相比在制造业领域所占比重有所降低,而在服务业领域所占比重较1995年则均有所提高,且高于我国。尤其是香港和新加坡,2002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分别有93.0%和63.8%流向了服务业,而2002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所占存量的比重为57.4%,虽然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较高,但仍然低于同期我国所占比重,并且与1995年相比还呈下降趋势的。从东盟四国来看,1995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中制造业比重均超过50%,其中印尼更是高达64.5%,而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与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结构基本相同,但印尼和菲律宾在初级产业方面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我国,而泰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则完全与我国相反,制造业占36.6%,服务业却占57.4%。到2002年,除印尼因数据缺失无法进行比较外,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均有大幅下降,分别为38.0%和39.3%,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则分别上升至38.0%和43.9%,其中马来西亚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也有了明显上升,为24.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所吸引的外资均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次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制造业所占比重还在逐步提高,而服务业所占比重却有所削弱。我国这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状况不但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差距较大,就是与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方向还有待完善。

(三)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比较分析

从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所占比重来看,1990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仅为0.2%,此后随着1999年我国加入WTO前景逐渐明朗化之后,在国际跨国并购热潮和我国入世的驱动下并购投资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才得以逐步上升,到2003年达到最高峰7.1%。相比之下,“四小龙”由于区内经济比较发达、金融市场相对较为完善,因此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以并购投资方式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占相当的比重,除少数年份在15%左右,其他年份均在30%以上。近年来更是达到40%以上,远远高于我国同期水平。而从东盟四国情况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1996年,东盟四国并购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就已达11.4%,高于我国同期4.6%的水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四国为了更多的吸引外资,加快国内经济复苏的改革步伐,继续推行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政策,对外资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鼓励跨国并购,一时间跨国并购资本纷至沓来,并购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急剧上升,甚至超过100%(如2000、2001年)。

我国利用外资20多年来,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缓慢、融资机制不健全、企业制度改革落后,加之我国以前对跨国并购方式采取了事实上的严格限制,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一直偏向于绿地投资方式,通过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我国的外资很少,从而造成并购投资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国家平均水平,就是与东南亚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吸收并购投资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利用外资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不足。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行,我国仍然需要大量外资的流入,为此我们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

1、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外资的引进步伐,大幅提高服务业引资比重。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增值的制造业环节的转移成为带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引擎,也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服务业的引资力度,以便有效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2、把并购投资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世界普遍流行的利用外资形式,它不但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而且有利于缩小东道国的绿地投资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减少企业过度竞争,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20多年的绿地投资,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已经造成诸如重复建设、产业结构扭曲、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加剧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但需要通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来解决,而且更需要通过跨国并购的市场竞争机制来矫正。

篇4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自从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以来,俄罗斯开始了对华直接投资进程。如图1所示,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从总体上看,起伏较大,进展缓慢。1992年底中俄实现两国关系的平稳过渡,1993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到4194万美元,但之后的几年里投资额开始逐年下降,一直在低处徘徊。直到1998年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才开始缓慢增长。2004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将俄罗斯对华投资推向了,投资额达到了12638万美元。但此后直至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又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3177万美元,仍不及1993-1994年期间的投资额。

可见,近几年俄罗斯对华投资逐年下降的状况,与持续升温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相比极不协调。可是,虽然投资额在下降,但下降幅度已经有所趋缓。随着2010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使得依靠能源出口带动的俄罗斯经济逐渐回暖,俄罗斯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开始将目光瞄准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根据《中国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俄罗斯对华实际投资额为3497万美元,同比增长9.2%,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会有所回升。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

2002)》以及新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如图2所示,投资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小,仅有4家企业,约占总数的1%,主要投向农业和渔业;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有377家企业,约占总数的71%,主要投向制造业和建筑业;投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共151家企业,约占总数的28%,主要投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总体来看,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上。并且通过对制造业进行细分,从企业数来看,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和纺织业,这三个行业的俄罗斯投资企业数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5.86%、13.98%和12.1%。其次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占5.38%,食品制造业占5.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11%,通用设备制造业占4.84%,金属制品业占4.5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占4.03%,这十大行业占据了俄罗斯企业制造业投资的71.25%的份额。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及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很小。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1992-2000年,中俄两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处于低潮阶段,这一时期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产业互补的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天津等地。而随着2000年之后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逐步深入,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截止2009年末,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占全部投资的90%以上。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俄罗斯投资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俄罗斯投资企业达183家,占34.4%,注册资金额达34619.64万美元,占44.8%。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虽也有俄罗斯投资分布,但是所占份额不足10%。由此可见,截止目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浙江和山东是俄罗斯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两个省份。

(四)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建立途径来看,由于中国对某些产业投资领域的限制,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中国新建企业来开拓市场,而很少采用收购中国本土企业的方式组织经营。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2010年参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网上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资料统计,截止2009年12月31日,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共有532家,注册资金总额为77119.19万美元,投资总额为119632.57万美元。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包括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方式。根据统计,从企业数来看,有98.3%的企业采取了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其中,采取合资方式经营的企业数最多,占50.2%,而仅有1.7%的企业采取合作方式经营。从投资总额来看,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绝对优势,达52.4%;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投资总额占比最少,仅为18%。从注册资金总额来看,仍然是采取合资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高,占55.6%;而采取合作方式的企业注册资金总额最少,仅为12.7%。可见,当前俄罗斯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独资方式次之,稳定性较差的合作方式则很少采用。

二、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过小

近几年,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俄投资合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仍然过小。首先,与中俄贸易额相比,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相距甚远。从1992年至2009年的投资规模来看,2004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达12638万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仅为当年对俄出口额的1/72,进口额的1/96,进出口额的1/168。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严重滞后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其次,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资额中所占比重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处于绝对低水平。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即使在2004年的历史最好时期,也仅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21%,2009年更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0.04%。最后,从俄罗斯在华企业来看, 2009年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达54家,占62.8%,而其投资总额为744.54万美元,仅占2.9%,但是注册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投资总额却占53%,可见,俄罗斯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缺少大型投资项目的带动,因而使得俄罗斯对华投资的规模无法快速增长。

(二)俄罗斯投资于中国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过低

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但是并没有为中国带来先进技术,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制造业的技术分类,分析俄罗斯对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发现,截止2009年,俄罗斯投资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共23家,占总数的6.18%,注册资金额2818.97万美元,占总数的4.61%;投资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技术企业共26家,占6.99%,注册资金额5798万美元,占9.47%;投资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为主的中低技术企业有80家,占21.53%,注册资金额19375.217万美元,占31.68%;投资于纺织、服装、皮革、家具、木材加工、食品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企业有243家,占65.34%,注册资金额33190.555万美元,占54.25%。

可见,俄罗斯投资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特点,系以低技术和中低技术类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的比重很低,因此,难以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我国利用俄罗斯外资的质量低下。同时,由于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主要为出口导向型,俄罗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效益低下,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形成了掣肘,因此,中俄投资合作急需进一步优化利用俄罗斯的外资结构。

(三)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比较落后

从国际资本的流动规律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收购”两种形式,而跨国收购逐步成为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从俄罗斯对华投资方式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绿地投资,跨国收购规模很小,且大部分俄罗斯收购案例都以失败告终。如2008年俄罗斯钢铁制造企业耶弗拉兹公司(Evraz) 宣布与中国河北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计划以15亿美元购买德龙控股10%的股权。根据协议,Evraz附带增加持股比例至51%的有条件选择,一旦行使该选择权,Evraz需买断德龙控股,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但在签订收购协议一年半之后,其收购计划因未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而宣告失败。同样,2008年俄钢铁巨头欧亚集团欲参与收购中国金属(FERRO CHINA)20%股份,以开拓俄罗斯在中国的钢铁市场,但也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落后,势必导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效率与效益的持续下降,因此,必须鼓励俄罗斯企业采用跨境收购方式进行对华直接投资。

三、加快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中俄投资合作机制。目前,负责中俄投资合作的组织机构是中俄经贸合作分委会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该机构应作为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领导机构,认真研究双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建议,定期就双方投资政策及符合双边投资合作优先方向和标准的具体投资项目进行信息交流与商讨,并有针对性地促进这些项目的执行。同时,要利用中俄投资促进会议开展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工作,不仅要促进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还要更好地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另外,在中俄投资合作常设工作小组的指导下,两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间也要建立定期会晤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广泛的合作渠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边投资合作。各地政府应组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商业厅等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建立跨部门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吸引俄罗斯投资的整体战略。最后,要鼓励合法中介机构为俄罗斯企业规避投资风险、捕捉信息、抢占商机提供咨询服务,并培养法律专家、中俄文翻译和商务人才,为吸引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推进中俄投资合作。在当前中俄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增强的背景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会仅仅局限于贸易领域,也将涉及一系列投资领域的条款,双方对区域内的投资准入、投资待遇和投资保护等问题会或多或少地做出规定,从而减少相互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加对相互直接投资的保护,加速双方相互直接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各自的投资法律法规更加协调、透明。双方投资者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所需要的投资信息,减少向对方投资的风险和成本。另外,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断完善中俄双方各自的基础设施,对中俄相互直接投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削减区域内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促使双方产业分工细化,增加产业内贸易,带动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产生巨大的投资促进效应。

第三,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催生下,黑龙江省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悠久的历史人文优势和广泛的公共关系优势,大力推进以对俄经贸投资合作为主的沿边开放。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以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为依托,沿边口岸为节点,一线贯穿,多点向外,“半月形”的沿边开放带,为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鉴于黑龙江省具有的优势条件和在中俄投资合作中的重要地位,考虑到国家沿边开放战略和外交策略的总体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建议国家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成为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集聚地。

篇6

关键词:境外投资;投资战略;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境外投资急速增长,它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境外投资所发挥的作用大有超过国际贸易之势。

一、我国境外投资现状

境外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货币资本及产业资本投向本国或地区以外国家地区的经济活动。境外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根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底,国家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为5,356家(含贸易性企业、机构,不含金融企业),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0.64亿美元(含贸易性企业、机构的出资),保持了约18%的年均增长速度。主要特点表现在:

1、境外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我国境外投资和在境外设立跨国公司尚属起步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因此,在经营战略的选择上长期停留在小规模的投资经营阶段。此外,1994年以来,我国对中资企业实行结售汇制度,中资企业能够保留的现汇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

2、境外投资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地区及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欧洲、南美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港澳地区及周边的交通和通信便利,经济互补性强,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劳动力、原材料等丰富而廉价的资源,带动国内产品和技术的出口。此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投资环境较好,法规健全,资本市场发达,通过在该地区投资,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和信息,开发潜在市场。

3、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逐渐呈多元化格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打破了由国有独资企业投资为主的格局,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主体也加入到境外投资的主体行列,尤其是民营企业也逐渐显示出对境外投资的积极性。投资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合资、合作、独资向BOT等新方式发展。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2000~2004年间,已公布的对外收购总额从18亿美元攀升至48亿美元。

如,中石油2005年10月以总价格41.8亿美元的报价,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收购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几年成功地对澳大利亚高顿天然气项目、印度尼西亚东固项目和Muturi项目等三宗大的跨国油气田部分股权并购,逐渐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2004年底,我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6.5亿美元现金及价值6亿美元股票取得了IBM包括Think品牌在内的PC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PC厂商。

二、我国境外投资的战略选择

(一)境外投资区域战略

1、巩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中国家。实践表明,我国的某些传统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有相当的优势,其中包括纺织品、服装、日用杂品、文教用品等,在初级产品加工、一般机械加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发展对外投资,通过就地生产和销售,既可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又可以利用这些国家的出口配额或享有的外贸优惠条件进入第三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

2、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对外投资的理想场所。投资于发达国家,首先可以吸收先进技术,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因为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域进行有选择的投资,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先进的技术,且这种方式获得的技术往往要比一般的技术转让更先进,更适合我国现有的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不仅如此,这种方式吸收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工业化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国的封锁和限制,减少我国为获取高科技而付出的代价。其次,通过在欧美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设厂,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贸易壁垒,长期稳定地占有区域联盟内国家的市场。

(二)境外投资行业战略

1、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行业选择。由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制造业层次渐多,活动余地变大,增加的产值也高,而且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关系比较密切。从产业选择来看,我国许多企业可以选择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实业化道路。这主要是因为:其一,海外公共工程和采掘业的资金要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因而难以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其二,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制造业技术、生产规模等具有相对优势。在全世界14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除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外,我国制造业技术处于相当领先的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减少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重点发展制造业的潜力相当大。

2、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行业选择。我国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是资源开发性项目和工业生产性企业。发达国家投资环境优良,在发达国家中投资于目前国内紧缺的资源和产品项目,搞进口替代型对外投资,可起到节约外汇和稳定货源的作用。但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应偏重于高技术行业,因为一方面可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又可取得发达国家最为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技能等。

(三)境外投资方式战略。对外投资方式战略根据自身的条件、东道国的对外投资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行情等情况而选定最能实现投资目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式。

1、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收购,是指国际企业购买东道国的现有企业的股份,从而接管该企业;二是新建,是指建立新的工厂,或对其他实际资产进行投资。

创建海外企业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创建新的海外企业不易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也不易受到当地舆论的抵制。第二,在东道国创建新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常会享受东道国的优惠政策。但创建新企业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速度慢、周期长,与收购相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以及其他国家市场,也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

购并海外企业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可以获得对购并企业发展非常有用的技术、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第二,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较快地进入当地以及国外市场。第三,通过跨行业的购并活动,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地点,增加经营方式,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扩大。但很容易受到东道国有关法律、舆论的限制。

2、从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程度的选择。独资子公司是由母公司全资投入与经营,并根据东道国的法律在当地注册登记的独立法人。独资子公司相对于合资公司来说,其主要优点在于:第一,前者可以避免后者所难免的冲突和控制权的分享,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决策;第二,经营效率比较高,能保护母公司的技术秘密,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的商誉。合资方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跨国企业利用当地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跨国企业减少投资资本;有利于跨国企业化解政治风险。合资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合营伙伴之间的目标很难一致,内部经营决策的协调比较困难,并由此可能会导致公开或不公开的冲突。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面向国内市场转向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就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而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从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化的必然。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来说,唯一的可行途径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于俊年.涉外投资可行性研究[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2]曹文平.中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研究[J].经济学家,2005.

篇7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2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37.12亿美元。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

从地区分布看,东亚地区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2004年我国在整个亚洲地区的直接投资为13.96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38.6%,仅次于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对拉丁美洲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开曼群岛),其中香港地区、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是我国企业投资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一、 我国企业对东亚投资的特点与经验启示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企业对东亚地区投资的主要形式。境外加工贸易是境外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条“走出去”途径。我国企业对东亚地区的投资经历了一个从建立贸易性企业到建立生产性(资源开采、加工制造等)企业,到以实物、技术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历程。

其次,我国企业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不仅有国有企业,还有各种非国有企业;不仅有独资企业,而且有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作为新的生力军,在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中越来越显示出活力和竞争优势。

第三,我国对东亚的投资项目以机电、轻纺等比较有优势的行业为主。拥有成熟技术、比较有优势的电子产品(电视机、冰箱、空调、VCD、电话机、程控交换机)和轻纺产品(摩托车、服装、箱包)成为我国企业对东亚投资的主要行业。

第四,合资是我国企业对东亚地区投资的主要形式。合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投资方在资金、技术、原材料、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在经营上较少受到各种限制,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

二、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给中国企业投资东亚地区带来巨大机遇

目前,我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日本、韩国也在积极推进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进程。预计2010年前后,东亚区域合作的雏形将基本形成。一个拥有近20亿人口、10万亿美元GDP、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世界最大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将为我国企业投资东亚带来巨大的商机。

在东亚地区,东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组织,它不仅在内部建立了投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机制,而且作为一个整体,它还得到了包括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关注。我国与东盟签订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引领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我国企业应掌握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大好机遇,努力开拓东亚市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需要10年时间。但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进一步扩大在东盟投资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我国企业扩大对东盟的投资应该着眼于如何选择重点投资领域与适宜的投资方式两个方面。

在选择重点投资领域方面。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下列五个优先领域加强合作:农业、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事实上,投资只是一种合作方式或载体,它可以覆盖任何产业领域。目前,所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还将扩展到银行、金融、旅游、工业合作、交通、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

篇8

一投资与否的决策

企业是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还是通过国内生产、对外贸易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取决于内部化收益与内部化成本的比较。建立在科斯产权定理基础上的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实质是国际市场交易的内部化过程,采取这种经营战略也是企业对内部化后所取得的收益与内部化后增加的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据此,该理论认为,企业在决定是否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时,应综合分析由此带来的内部化收益和内部化成本。如内部化收益大于内部化成本,则可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归结为节省市场交易成本,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其通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对外直投资的思路可以为中国企业在确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时所借鉴。中国企业在决定是通过对外投资方式组织生产还是通过国内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时必须首先对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净收益和净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组织生产。需要强调的是净收益和净成本不仅仅是指内部化收益与内部化成本,具体地讲,净收益与净成本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可以在会计帐本上反映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即内部化成本与收益);二是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包括由于生产技术、专利、管理方法、销售市场等优势的得到或失去所带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往往被国内许多企业和个人所忽略。这可从国内对海尔公司收购意大利冰箱厂一事的评价中看出。国内普遍认为海尔公司收购意大利冰箱厂是一种划不来的行为,但美国《商业周刊》却认为:“……企业图的并非是那些过时的设备,而是获得打开当地市场至关重要的───对销售网络与当地市场的认识。”一步之举可以获得市场、专利、技术。同样,一步之举又可以失去市场、专利、技术。因此,中国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特别注意对这种会计帐本上反映不出来的净收益与净成本进行比较。另外,企业必须注意对对外投资时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的衡量,力求实现资产与风险的最优组合。

二投资行业的决策

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投资于哪种行业、生产哪一类产品,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结合有关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行业的相对优势为基本原则

俗语云“强龙难压地头蛇”,一个强龙要想压住地头蛇,其本身必须强于地头蛇许多。同样,一个投资于国外的企业,如果要想立足于当地市场,其本身必须具备强过于那些当地企业的实力。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在进行行业决策时应选择那些本企业或本国相对于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国际经验也证实了此点,如西方国家往往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其主要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这一点应为中国企业所借鉴。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优势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上的、组织管理上的、财务融资上的优势,还包括企业供应的便利性与企业的市场优势。

2.以循序渐进为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企业原来所在的行业是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之一,因为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这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的相对优势。因此,企业在选择所投资的行业时应优先考虑企业原来所在的行业。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该走一条从原有行业入手,稍后向相关行业发展,最后跨行业经营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道路,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现有市场上的优势,又可减少投资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积累投资经验、提高投资水平。

3.以见缝插针为必要的辅助手段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每一变化,往往会带来一些有利的投资机会,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尚不能得到满足或根本还没有厂商去满足的市场需求。理性的投资者应擅于发现这些市场需求并能及时对这些市场需求的相关行业投资。所谓的见缝插针,就是指积极发现海外的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需求并及时对海外相关行业投资的过程。一般而言,对这些行业的投资的回报甚为丰厚,往往会收到一本百利的效果。总之,企业在行业决策时应立足于企业原来的行业,以相对优势为准则,相机决策。就相对优势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日常用品、初级加工业、机械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优先考虑这些行业。

三投资的区位决策

投资于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地区,对投资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投资于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的国家的企业能够成功。为了阐述的需要,在这里先引出区位优势概念。英国学者邓宁首先提出了区位优势这一概念。他认为,区位优势指跨国公司选择的投资区位所具有的特定的禀赋优势,包括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较大的市场规模,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等。区位优势不仅是吸引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投资类型。在邓宁的基础上,Howells等进一步拓展,认为区位优势也包括东道国与本国文化背景的类似性、生活习惯的类似性。企业在衡量各投资区位的优势时,必先分析影响区位优势的各种因素,影响区位优势的因素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非制度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

其中非制度性因素包括: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政局的稳定性、资源禀赋状况、技术和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和价格、产品销售的市场、市场的激烈程度、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关系等;制度性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东道国的法律制度、税收制度、优惠的政策等。企业只有在综合地,仔细地分析了影响区位优势的因素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区位优势,进而得到最优的投资区位。我们认为,在确定最优化区位时应遵循如下四条原则。

1.就同性原则

所谓就同性原则,是指对文化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相似的国家和地区优先投资。其原因是因为文化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相似,企业可以轻而易举的立足于东道国,占领产品市场,同时,地头蛇的威胁也相对较少。

2.就近性原则

所谓就近性原则,是指对与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优先投资。其理由是:第一,由于邻近,便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直接控制;第二,由于邻近,能及时掌握东道国的经济形势,从而及时地适应市场;第三,由于邻近,易于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

3.就亲性原则

就亲性原则是指优先对与我国关系亲密,与我国签有经济合作条约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理由在于,由于国与国的关系好,可以减少政治风险,同时便于享受东道国的国民待遇与有关优惠政策。

4.渐进性原则

企业的投资首先应在符合上述三原则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水平的提高,逐步向发达国家投资,从而体现出对外投资的地区渐进性,这一原则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稳中求胜。当然,不能笼统地说,某一地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优区位,每一个企业应根据它所投资的行业特点等来分析地区和国家的区位优势,进而找到最优的投资区位。

四投资方式的决策

企业在做出投资项目决策、投资区位决策以后,必须选择以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投资方式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是否新建企业来分,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新建企业和收购企业两种方式。新建企业的优点在于:第一,新建企业不易受东道国舆论的制约;第二,可享受优惠政策。其缺点在于:第一,新建企业的周期长,速度慢;第二,产品的上市时间滞后于市场的需求。购买海外企业的优点有:第一,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原有企业的资源、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同时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第二,可以较快地进入目标市场;其缺点表现在:第一,受原有契约和传统关系的束缚,易于出现经营管理上的障碍;第二,受东道国有关法律、舆论的限制。一般而言,当企业刚开始对外投资时,由于投资经验缺乏,投资水平不高,应采用收购的方式。

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来看,可分为独资与合资两种方式。独资方式优点有:第一,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二,经营效率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维护企业的商誉。其缺点在于:第一,所需资金多;第二,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难以迅速占领市场;第三,受东道国有关法律、舆论的限制。合资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有利于跨国企业减少政治风险;第二,有利于迅速占领东道国市场;第三,容易得到东道国法律和舆论的认同。其缺点在于合营伙伴之间的目标很难一致,经营决策协调比较困难。一般而言,当企业资金较少时,应采用合资的方式。企业以何种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应由企业所处的阶段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政策来确定。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尚处于投资的初期,其经济实力不高,投资经验不足,投资水平不高。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可以主要采用购买与合资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

五经营管理决策

篇9

一、景区项目投资问题

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激励游客旅行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业中一个结构复杂的组成部分,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景区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资金用途角度讲,包括购置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品质的设施和服务;维持盈利前景区初期经营;负担推出新产品和对外开放的费用。从所需资金的数量来讲,一般体现为从自然景区到人文景区,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建设逐渐增加的趋势。鉴于资金对景区成功的重要影响,笔者力图揭示不同类型景区及其融资方式间的相关性,并建立我国景区的融资模式。

二、景区项目投资方式与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景区就是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景区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投资和外源投资。内源投资是旅游景区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景区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景区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投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景区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景区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说,外源投资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景区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景区的两种基本投资方式: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自然景区投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区,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区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一般来说,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旅游投资者必须注重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和保护,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的投资经营者应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但对其监管应该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经营价格方面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干预。同时,为了督促投资经营者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资源,政府也可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并以某种监管的方式要求投资经营者将享受优惠政策的额外收益,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

2、文化景区投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区,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区注重的是对资源价值的安全保护,而不是将投资的经营效益放在首要位置,换句话说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类景区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依靠国家拨款,很少利用私有资源。由于文化景区价值的唯一性,使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独占性。国家为防止旅游景区的拥挤所造成的对文化景区的破坏性使用,可以采用较高的门票价格来限制过大的游客量,从而也保证必要的营业收入,但是仅靠经营的销售收入可能无法保证这些景区庞大维修费用的开支,特别是由于这些历史文物的不可再生性,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或直接投资方式来加强对这类景区的投资,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加以扶助,如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等。

3、人造景区投资方式

人造景区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区,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与文化景点限制过大游客流量相反,它的建造则是为吸引更多游客来消遣娱乐,并使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类景点是融资的重点,也是研究的重点。规模不大的新项目(包括对现有景点的增建工程)主要依靠景点经营者自有资金或盈利来完成。对于大型项目,由于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同时鉴于人造景点具有高风险的开发特点,逐渐形成了三种开发方式:企业自主投资、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与政府部门寻求合作。

(1)企业自主投资

对于企业自主投资而言,内在的自我积累一般不能满足投资需要;从另一方面讲,即使其资金足备也不愿意全部放在景区开发上,而是会通过其他途径减少对积累的损耗。在这种条件下,外源融资就成为主要融资方式。在社会性资金方面,旅游业主要依靠的是资金市场,而较少利用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主要是利用银行的贷款,多为上两类景区所采用。对于人造景区,应充分利用社会性资金,尤其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但是,我国旅游业对资本市场筹资功能的利用程度还很低。尽管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发展迅速,但企业债券市场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筹资规模尚不及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5%。除国内资本市场外,企业还可以开拓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

(2)与其他企业联合投资

随着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大型项目的投资活动,因此,旅游企业也开始走上集团化之。旅游集团投资所占的比例开始提高,并将成为未来旅游业投资活动的主要角色。与集团投资相关的投资方式是旅游企业的联合投资,联合投资可以使企业减少投资风险和资金投入,但也存在利益均沾问题。

(3)与政府部门寻求合作

大型项目的成功开发,将对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良好形象的树立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政府一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参与;一是为企业开发提供优惠政策及一些相关的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另一种是和企业合作开发。

三、我国景区建设项目投资模式

由于现阶段我国仍是一个主要依赖国内资金来发展经济的大国,当前我国景区建设项目融资的目标模式应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适度发展和完善直接投资,着重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投资还不能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方式,只能以间接投资方式为主。从长远看,为了加强横向资金融通,使社会资金能流向效益高的企业,应适当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拓宽旅游企业的投资渠道,而且有利于促进间接投资的规范化,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的压力,更好地发挥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四、规范旅游景区的投资行为

旅游景区的投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投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景区投资方式的选择、投资机制的健全、投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要想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就必须放开直接投资,发展资本市场,改善资本结构。

1、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又称投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景区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导致了债券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在我国的逆转,与国际上的融资潮流相左,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旅游景区对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偏好将逐步发生改变,旅游景区融资行为也将符合现代资本结构趋势。

2、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景区投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景区的投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景区投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总之,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为旅游景区投资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从而也使旅游景区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

[2]王宇,非国有资本投资旅游景区的现状及趋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篇10

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出台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201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1603.3亿美元,增长7.6%。这是我国进出口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00.4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2.9亿美元,增长7.3%。累计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

更好统筹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推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取得新成绩。2013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在推动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新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国外贷款方面,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贷款使用水平。国外优惠贷款的使用更加注意创新性,并与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积极促进外国政府贷款工作由“援助型”向“合作型”转变。推动航空、租赁、高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规范赴港发债制度,出台《境内非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申请报告示范大纲》,推进境外人民币发债工作。外商投资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优化投资结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调整优化了中西部地区鼓励重点和方向。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外商投资管理由全面核准向备案与核准相结合转变。开展《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修订。研究提出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方案,建立了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参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提出了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思路,指导试验区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方式。参加中美投资协定的各轮谈判,完成对美方双边投资协定新范本的技术讨论。境外投资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服务。推进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核准权限,将一般性境外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配套推进《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的修订和项目备案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鼓励开展境外农业投资合作的指导意见》。继续规范和完善对境外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积极推进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

2013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结束了2012年小幅下滑的态势,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吸收外资1176亿美元,同比增长5.3%。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更加注重效益和质量,强调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并注意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国外贷款继续保持稳中有增。企业境外投资延续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新进展。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达成了包括贸易便利化、农业、发展三个部分的“早期收获”协议,为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新的前进动力。以我为主的自贸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与冰岛、瑞士签署了自贸协定,中韩自贸区进入实质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全面展开。推进中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谈判。进一步扩大开放,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探索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和金融领域开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