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
1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格局为“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劳务企业”,这种分配结构存在诸多弊端,如尚未形成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金字塔资质体系。建筑市场不能形成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常常会出现多个分包商进行一个项目的承包,而对这些分包商的信誉、技术等综合实力不能确定,致使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偷工减料的现象,在施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安全意识淡薄问题,以致于安全管理水平低下。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一些企业只为眼前利益,建造出大量豆腐渣工程。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还会给国家及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2、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起到关键性作用。这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管理者的安全观念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当管理者拥有较高的安全观念,就会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同时增加安全设备及措施的资金投入,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以此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当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及施工操作水平不断提升,就不会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就能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性能的重要保障。但现实建筑工程施工中,常常会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降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提高事故发生率。
3、材料及施工机械质量不合格
(1)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与施工安全具有密切关系,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根本保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材料占有重要位置,如材料质量不符合施工要求,则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就无从谈起。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用量较大、种类较多,进行全面安全检测的难度很大,在施工材料入场前,普遍选用的检测方式就是分批抽样检测,但这种检测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检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等现象。由此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部分承包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遵循安全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进行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的采购。监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主要表现在对进场材料控制力度较差及在现场见证取样复试材料时没有遵循施工要求进行详细复试,导致在施工现场有不符合施工标准的伪劣产品流入,进而造成各种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2)施工机械质量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由于建筑工程规模较大,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机械设备众多,并具有较大流动性,对其进行全方位检测及保养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并不能进行定期维修及养护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还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严重现象。这种状况下往往会造成机械设备带病作业,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安装维修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在安装及维修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进行有效安装,这也为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 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相应措施
1、增强现场安全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安全生产等,保证工程现场安全。直接对安全生产负责,督促、安排各项安全工作,并按规定组织检查、做好记录。制定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和分部工程安全方案,督促安全措施落实解决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全员监督检查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排除施工不安全因素,安排项目部安全活动及安全教育的开展,监督劳保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施工工长负责上级安排的安全工作的实施,制定分项工程安全方案,进行施工前的安全交底工作,监督并参与班组的安全学习。
2、建立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通常情况下施工企业都设有安全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对安全生产目标进行有效确定,在安全管理中必须对参与各方的具体分工进行明确,加强工程安全管理力度,也是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保障。在具体工程管理中,必须根据施工项目的特性及施工规模与施工进度进行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准确确定。当工程较大时必须指派安全总负责人,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在工程安全管理中必须实行责任制,全面实行“四负责”制度,即企业管理者对全施工现场负责,专职安全员对部位负责,班组长和施工技术员对各自的施工区域负责,操作者对自己的工作范围负责。
3、加大培训力度
企业必须在施工前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施工安全培训工作。增强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意识,这样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能够起到规范施工工序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加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安全施工发生的机率,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周期。
4、健全施工安全监督制度
为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必须对其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合理有效地安全监督,对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杜绝任何安全隐患的存在,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的职能。在现场必须与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结合,进行定期定时抽查。在充分了解、分析现场的环境、地质情况后,进行可预防性地监督控制,如采用互联网技术等对场地进行安全监管,将每次抽查的信息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分析、处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及质量。
5、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
首先,在确保建筑工程采购人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及质量鉴定水平的前提下,必须选择信誉良好、规模较大正规的厂商进行建筑施工材料的购买。同时检查供货方的资质证明、施工材料的合格证等,在确保材料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特殊材料要具备说明书、试验报告及生产许可证,要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材料必须进行复试和见证取样试验。
其次,施工机械设备进场时须提供合格证、质量证明书、说明书,起重机械设备安装时,须有安装资质的单位来安装,安装完毕后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设备投入使用前,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监理人员定期检查安全保险装置、防护装置,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对工程建设质量越来越重视,作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企业只有选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企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认真分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施工风险,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慧B.建设工程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徐广泽.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若干思考[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06)
篇2
关键词:管理体系;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87
1引言
安全问题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之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切实确保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管理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事故后果严重,得到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安全问题特别是生产安全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辽宁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几年来,辽宁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创新应急管理方法,以“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指挥畅顺,保障有力,响应高效”为目标,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构建设
辽宁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于2007年9月经省编委办批准设立,为县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0名,实有人员10名。2008年开始督促各市局加快市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立,到2011年底完成市级应急机构组建。目前,全省安监系统成立应急管理机构61个,共计183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夯实了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组织基础。
2.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总局和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总局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的总体布局,狠抓了救援队伍建设。目前,我省已建立非煤矿山专业救援队13支,省级骨干危化品专业救援队21支。此外,为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并且建立了应急救援基地。
2.3加强省级应急平台建设
历经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全部工作,基本实现了视频会议、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应急值守、重大危险源监管、指挥调度、统计分析、应急资源数据库等功能。
2.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为了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预案体系对应衔接,在《辽宁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基础上,编制印发了《辽宁省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个省级预案和《辽宁省非煤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对恐怖事件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4个部门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我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2.5切实做好应急演练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总局的部署,定期组织进行生产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做好动员工作,确保演练顺利开展,应急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并上报。
2.6做好应急管理宣传培训
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以及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知识普及和宣传,有效提高了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危机防范意识。
3辽宁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队伍救护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无力
由于矿山领域市场低迷,企业经营困难,政府财政紧张,矿山救护队的投入和经费保障普遍减少,队伍待遇低、队员流失问题突出,救护装备配备不到位、更新不及时、基地老化等问题日趋严重;此外,国家及各级财政救护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救护资金投入仅靠救护队主管部门承担、力量相当薄弱,队伍建设举步维艰。尽管近年来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投入,但还远不适应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当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矿山、危化品救援普遍存在装备落后、应急物资不足等问题。
3.2国家尚未出台救护有偿服务协议费用相关政策
由于没有相关收费标准和依据,导致救护队与矿山企业协议收取服务费更加困难,抢险救援补偿无依据,队伍运行经费普遍严重不足。
3.3大型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运行困难
国家给予区域队、央企队配置的大型救援装备,因依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导致队伍运行经费和人手严重不足,维护保养和使用跟不上,空置现象突出,部分物资装备闲置时间较长,管理维护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浪费。
4对策措施
4.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申请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救护有偿服务费用具体办法或规定,明确救护服务费用保障标准和政策。
4.2加大应急救援资金投入
争取国家财政给予区域队、央企队更大的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在大型救援装备维护方面遇到的困难。改善装备、优化性能是提高事故救援能力的最重要问题。建议加大对应急救援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专业矿山救援队伍的资金扶持力度。
4.3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和法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和法制,出台政策,推动应急救援队伍资源优化整合,将矿山救护队伍建设成为“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4.4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大部分市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编制紧张,专业性人才匮乏,县区尚未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多为与其他处室合署办公。总体来看,机构基础比较薄弱,执行能力和工作标准需要提高,建议尽快建立健全法律依据,尽早出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
4.5加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建议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中应急管理人员轮训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省、市、县应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急救援;建设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079
矿业作为本国高风险产业,它的安全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1]。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亦是如此,应急技术方面,国家对其发展也越为重视。我国一系列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要求相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依然任务严峻,须予以重视。
1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概述
煤矿事故风险主要有:火灾、瓦斯和电力、交通、水灾等[2]。事故风险导致的灾害一旦扩大,将严重威胁到相关人员及设备的安全,灾害也会波及采煤工作面、矿区,甚或波及到矿井。应急管理在于煤矿事故突发时,对相关人员予以及时救援,并疏散现场,使灾害后果减轻,控制事故危害的救援行动。应急管理任务基本在于组织抢救患者,疏散处于危险区的人员,同时采取保护措施;减轻事故后果,落实好恢复现场工作。应急管理目的在于使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等影响降到最低。
煤矿应急救援原则:明确职责,认真监督;安全为首,防止为先;遵循科学,遵照规制;限定准入,科学审查。作为复杂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应急救援需构建起全面管控系统。
2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 法制建设
煤矿应急救援未形成自身的标准代码,时仅通过并入AQ、MT等行业来完成,这对自身长远发展不利。当前,本国有《煤矿安全规程》等10多条规定及标准对煤矿应急救援工作予以了相关内容的概括,但多数属部分规定,体系并未形成,系统性规定及标准实为缺乏。此外,研发救援配合设备和救援技能虽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相关设备缺乏标准,造成设备性能不均匀;另一方面,有些标准在需求不断变化背景下已然难以满足要求。
2.2 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
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的覆盖面不全,在煤炭储量较大、生产集中、事故多发、大面积等地区,存在救援能力的乐夭蛔恪S行急救援队受多因素制约,如资金、管理等,缺乏应急保障,加之材料、装备落后,这对救援能力及效果均构成严重影响。另外,应急救援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均存有一定的缺陷,补偿机制也不健全,都很大程度影响了团队的正常发展和建设。
2.3 应急预案与演练
“十二五”期间,完善应急预案及演练体系对相关管理机制及体制、法制的建设均有推进作用,并促进了应急能力的提升[3]。但预案缺乏实用性、针对性。应急演练基于实战的贴近不够,且缺乏丰富的形式及手段,也缺少基础研究。救援人员注重训练个人技能,操作相关培训以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培训手段单一。
2.4 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构建的煤矿应急水平救援数据库管理系统(GIS),为专业急救救援队以及应急救援专家、设备、管理信息、知识共享化平台。在我国应急管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虽然应急救援技能方面显著提升,但应急救援相关研发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相比发达国家仍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缺乏。
3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的改进
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方面,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启动,本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将有所完善,法规针对性及标准科学性也会进而改善[4]。需以救援队组建、紧急救援行动和事故处置、救治遇难者、事故区恢复等为主要目标,遵循法律法规,在当前应急救援技术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应急救援工作,构建并对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予以完善。
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方面,需建立救援队伍优化、结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目标,结合救援工作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及社会共同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的模式,使应急救援队系统得以完善;构建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模式,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发展;提升整体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开展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
在应急预案与演练方面,将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当作契机,应急管理及能力提升作为目标,以构建体系、基础设施的指导建设、健全责任制,推进科学应急预案的形成,促进演练与实战的贴近,注重演练与培训基于实际应急救援的效果。此外,向常态化应急演练转变,以事故为导向,组织重点行业科学合理展开应急演练,探索全面开展基于国家层面的应急演练,强化演练过程管理,并科学展开相关于应急演练的研究工作。
在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构建方面,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处应急管理之核心地位,应注重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作为应急管理之保障。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基础建设及研究、关键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强化。对理论基础、关键科技、重大科技等研究方面,企业及高校等科研机构需予以重视并着手研究,借助救援传统设备优势,发展成套技术装备以应用于应急救援工作,促进标准化、模块化应急产品的特色发展。
4 结语
国家对应急产业发展应予以鼓励及引导[5],紧抓四项环节:应急管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在应急项目规划建设、调研评估、演练培训、应急处置等应急救援相关方面,深入性、系统化研究系列技术,开发关键设备,从而有效提高中国的急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小冰.基于煤矿生产调度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6(15):61-61.
[2]李强烦.煤矿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6, 23(05):292-293.
[3]尹立梅.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4(08):255-255.
篇4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完善路径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对社会产生广泛负面影响的,对生命和财产严重威胁的事件和灾难。
从广义上来说,突发事件是指在组织或者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识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害性或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
二、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我国已建立了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2.我国应急预案逐步完善2001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我国已编辑了各项应急预案达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突发事件。
3.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我国应急管理主要问题
1.预防意识薄弱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气候,地形地貌各不一样,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胜枚举。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现场,大多数人不知所措,虽然各项工作都迅速的投入抢救当中,但很多人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期。
2.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够完善,很多方面存有缺陷,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及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及负面影响等。
3.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应急处理教育工作还不够。
三、典型国家的应急管理
(一)美国应急管理体系
美国是目前世界应急体系建设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使其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逐步增强。
1.不断完善组织结构。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近年来不断完善,其他的专业应急组织,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应急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已经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机动队伍和一套运行高效的规章程序。
2.健全的应急法制体系。目前美国形成了以国土安全部为中心,下分联邦,州,县,市,社区五个层级的应急响应机构,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的机制,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的灾害事件。
(二)日本防灾减灾体制
日本是世界易造自然灾害破坏的国家之一,在长期与灾害的对抗中,日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性防灾减灾对策体制。
1.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作为全球较早制定灾害管理基本法的国家,日本制定了应对灾害的基本法,还有各类减灾法50多部。包括基本发法,灾害预防和防灾减灾相关法、灾害应急法、灾后重建与恢复法、灾害管理组织法五个部分,使日本在应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
2.良好的急教育和防灾演练。日本政府和国民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进行防灾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协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灾害演练,检验决策人员和组织的应急能力,使公众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3.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日本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政府为地震保险提供后备支持和政府再保险。
4.严密的灾害救援体系。日本已建成了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组成的较为完善的灾害救援体系。
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路径
从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状的分析,以及通过对比其他国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的法制体系。我国应该继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这些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为应对各类危机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如对主动参与救灾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进行立法,规范紧急危机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等。
2.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切实做到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应抓紧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
3.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体系。将巨灾保险制度纳入国家综合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从立法保障、制度设计、组织推动、风险分担等方面推动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
4.完善社会参与救助机制,建构社会应对网络加强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有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训练及管理,以便在应急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强,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免了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宋俭,王红.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 城市灾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的威胁正不断地加剧,但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以,确定公共安全规划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心目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处理危机与消去惊恐的能力如何,是检验政府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害问题,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灾害应急管理控制在政府管理的范围内,已迫在眉睫。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预案建设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重点。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条文。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城市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减灾投入,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各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应成为一个城市的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它必须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应急技术系统必须为各级管理者及公众所熟悉,形成渐进开放型系统。只有推进科技减灾,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及时处理报警、求救信息,提高处理报警、求救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改善政府部门形象,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
(三)加大对全民灾害应急教育的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规范各方面的职责和行动,各级政府管理者要从灾害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提高社会人员和所有公民的自救互救技能,运用基础知识来减少伤害。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应急教育和演练,唤醒全民族的防灾意识,只有突破管理的常态假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及体系,才能大大降低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
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中央要加大救灾经费保障力度。过去的理念是重视灾后救援,而现在更应倡导预警、预报和危机的准备,城市综合减灾应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要对企业投入作强制要求,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把防灾减灾纳入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将所需资金纳入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到位,重视“城市防灾中心”的建立及公众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的完善。
(五)建立国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
根据多种灾害,以及灾害突发性和灾害应急工作的特点,组建一支政府职能的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种灾害,突发性事件,加强大中城市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培训,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应坚持一专多用、反应迅速、突击力强,在防汛、防火、防震等各项减灾活动中,既自成体系,又互有联系,统一指挥调度。做好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另一个重点是建设救灾物质储备网络,储备必要物资,在目前全国现有的物资储备仓库基础上,适当增加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
总之,结合我国灾害特点和行政管理的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是防范和应对各种应急事件,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是减轻灾害的明智之举。
四、结束语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外,还需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投入。开展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工作是全面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者及社会成员的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意识与行动的重要举措,对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减灾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消防规划 消防通信 通信技术 应急救援
1、前言
随着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消防部队已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的应急救援力量,广泛参与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中,并承担了部分非紧急的社会救助任务。消防通信是消防部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的根本保障,是未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信息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警察和消防员未建立统一的通信手段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凸现出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在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合理规划和部署消防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在规划方针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通信体系,是消防部队在执勤备战和灾害救助中全面发挥应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
2、消防通信规划的现状
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消防部门共同完成。由于城市建设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地消防通信系统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升级,消防通信建设所依据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等规范文件的要求与目前的应用现状相差较大,内容滞后且不全面,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意义不够充分,一些通信指挥系统虽已达到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灭火救援通信调度等应用的基本要求,实际中却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的需求。并且由于消防通信规划的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高、涉及的领域广泛繁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使消防通信规划的编制工作难以有效和深入开展,造成部分城市消防通信规划的内容空泛、缺乏深度、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切实有效的指导城市消防通信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部分消防通信规划内容仅片面集中于火灾事故方面,缺乏城市应急救援总体发展的综合考虑,造成消防通信建设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脱节。
3、消防通信建设现状
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建设按照公安部消防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具体要求展开,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财政拨款、当地公安部门和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建设以及消防部队自身的信息化装备建设来完成,目前各级消防部队均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消防信息通信体系。以下将从基础通信网、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消防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等几个消防规划中涉及的重点方面具体展开论述。
3.1 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是消防通信和城市应急通信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消防部队的信息应用能力,所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发展是消防通信规划的重点。目前消防部队依托公安信息网、公众电信网、无线超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消防通信网络体系,以下归纳为计算机通信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和短波通信网等几部分介绍。
3.1.1 计算机通信网
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单位均已接入了以公安信息网为基础的计算机通信网,这一网络是消防部队数据通信的基础网络,承担灭火救援指挥调度、消防综合信息管理等大部分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并可实现IP语音电话和视频传输等多媒体应用。为保证调度指挥等重要信息的可靠传递,部分节点间还建立了指挥调度专线和备份网路。在消防通信规划中应按照当地公安信息网和消防部队自身信息通信的建设情况以及各级消防部队的信息通信需求,合理规划消防计算机通信网,确保网络的全面接入和可靠畅通。
篇7
【关键词】污水管道;后续施工;污水泵站;城市危机;环境二次污染;监管体系
1.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急剧扩大,污水管网也持续扩大,然而,多年形成的雨污合流排水体系给污水管网建设带来了污水截留、雨污分流、污水接入、雨水污水分网等后续施工问题,如柳州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污水管网后续管理的监督空白,为我国污水管网后续运行管理的现状与监督机制敲响了警钟。我国转变发展模式,发展绿色GDP,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强制节能减排的环保措施,关注民生和环境保护的政府意愿越发明显,研究污水管道后续施工与运行管理中安全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污水管道是收集污水的,污水管道也是埋在地下的,需要形成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污水管道工程的立足点是管线施工的安全和输送介质的安全抵达目的地。本文对我国污水管道的后续施工现状和运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的安全风险各种因素,制定各种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对策。
2.我国污水管网运行管理现状与污水管道后续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2.1影响污水管网运行和污水管道后续施工的安全因素。污水管网在全生命周期内影响运行安全的因素较多,从污水管网的设计施工到结束其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中,主要一下几种因素影响运行安全:
(1)设计因素:污水管道的设计通常根据城市规划和污水管网设计规划进行设计,由于我国城市规划起点底,规划使用周期不长,城市拆迁力度和幅度均较大,给污水管网的管理运行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2)施工因素: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片面追求工期和利润等,施工过程没有严格按标准、规范操作,未达到设计要求,偷工减料,劳务施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污水管道工程各分段或分支工程质量也千差万别,也为污水管道的运行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
(3)材料因素:由于污水管网建设周期较长,每条污水管道设计、施工时间跨度较大,在具体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各种建筑污水管道材料使用于不同的污水管道工程,有的施工单位甚至采用不达标材料或以次充好,降低了污水管网材料的整体性。
(4)改建扩建及污水管网后续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新城区和各种开发区的设立,原来敷设的污水管网口径有些地段显得严重偏小,必须重新调整污水管网布局,从而造成新旧污水管网交叉接入点多而分散,在新旧污水管网接入点历史久远,地质地下条件复杂,多在居民住宅区附近,施工扰民和民扰问题突出。
(5)环境气候因素的危害:污水管道属于市政道路配套设施工程,通常与市政道路同步施工,却与污水管网自成体系,在污水管网体系(污水支管、污水干管、污水总管、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中,污水管道广泛分部于各污水管中,由于雨污管网尚未完全分离,在遇到地震、台风、暴雨等引发的洪水自然灾害时,污水与雨水一同并发出来,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2.2现阶段污水管网运行现状和污水管道后续施工安全管理现状。由于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手段单一落后,任务艰巨,但发展迅速,社会各级领导已经重视并投入进行研究和建立危机管理体系。以前污水管网运行管理着重厂、站(污水厂和污水泵站),轻慢管网,在厂站发生突发事件肯定会得到很快的及时处置,一旦管网运行出现突发事件,通常都得不到及时处置。南宁市南湖死鱼事件和柳州龙江河镉污染事件都是污水管网运行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并做出正确处理,最后发展演变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目前我国大陆区域的管理体制算是一种事后动员的体制在突发事件中凸显出安全管理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欧美日等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事件时,人民思想波动不大,社会恐慌现象比较少,说明这里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3. 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和污水管道后续施工的创新研究
对我国污水管网的运行管理及污水管道后续施工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过内外优秀的污水管网运行经验及污水管道后续施工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全的污水管道运行及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1 建立城市污水管网的全区域或流域的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取决于全区域或流域的远景城市规划和城市污水管网实施计划,但是城市污水管网安全管理事故不仅源于城市规划和污水管网实施计划,加强全区域或流域的城市污水管网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使用管理,符合动态发展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安全管理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环境下,从全流域或全区域的大局出发,探讨污水官网运行管理的动态管理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3.2 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全流域管理的创新体系。污水管网的运行管理部门需要建立责权明晰的污水管网安全管理体系,采用政府监管和市场运行的模式,政府主要起组织立法和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学术院校和研究所的技术资源;物业管理资源;运行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建立起对全流域或全区域的污水管网安全普查;污水管网接入;污水管网平差;污水泵站和污水厂的增设等工作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起污水管网信息系统和数字模拟系统,为污水管网建立各时点档案进行系统化的动态模拟运行和管理系统。在制定水资源法和水资源保护和排放的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责任,解决污水管网运行管理及监督管理等必需费用的解决途径。如保险、银行、专项资金等。并纳入法律的保障体系。
3.3 建立污水管网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体系。鉴于污水管网安全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及严重结果,在做好日常污水管网的正常运行管理的基础上,为了应对污水的意外排放的突发事件,还必须建立起城市河流湖泊全流域的水质监测体系。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生态城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城市污水管网安全运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孤立的单项工作,需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特别是要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序列。需要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与政府各部门互相协调与监督。顺利处理和化解突发事件,不仅是检验应急机制本身,而且可以消除城镇居民因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慌情绪,对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问题;财政资金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是关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业,在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之下,才能确保我国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快速稳妥地予以处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才能防御、避免疾病、瘟疫等卫生因素造成的恶劣破坏。从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来看,尚存在着财政运营资金不足、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和缺乏完备的应急预警系统等实际问题。只有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才能为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是政府在执行自身应尽职能义务时所采取的维护公共卫生健康安全的具体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除了针对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而制定并采取的相应卫生政策外,还包括对于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建立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相应医疗保健服务并调配社会各方卫生组织等。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政府对相关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极大发展,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为公众的卫生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国家能够投入到社会公共事业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充足。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当中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且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不仅就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与以往相比,我国社会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而就具体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还是相对严峻的。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的卫生条件仍较差,在整体卫生资源充足性和卫生管理水平上均有很大进步空间。同时,农民面对的现实问题仍较复杂,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大难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细节问题仍较多,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有效提炼并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三、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也相对更加充足。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来说,要想保证每个国家公民均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国家一二线城市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而言,政府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财政投入仍然较低,相应的资金仍由政府和民众共同承担。缺乏足够的财政运营资金,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运营所需的资金和医疗卫生资源也就相对稀缺,面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卫生需求,以及多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民众自身的力量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支持力量也远远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
(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的先富带后富理念促进了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资源占有率方面也更具优势。而对于国家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地区、资源稀缺地区而言,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劣势,其医疗资源占有率也就相对较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对比强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甚至过剩的医疗资源,而相对贫困地区不仅缺乏相应的医疗资源,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手段都难以保证,日常生活中面对灾病时要么选择到大城市就医,要么只能放任等死。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无法保障自身的基本健康安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
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基,故当前的重心均放在经济发展建设当中,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思想认识上不足,对于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水平较低,也就导致相应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处于落后阶段。一方面,学校教育并未充分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工作,导致相应的教育断档,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仍不够到位,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方面,造成其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满足当前日益增加的社会公共卫生管理需求。
(四)未形成完备应急预警系统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仍未形成科学化、体系化的完备系统,在组织管理和执行建设方面仍有诸多不足。无论是在组织体系建设还是在制度细则的建设执行上均相对欠缺,尤其是在应急措施的构建和应急预警系统的构建方面,仍有相当多不成熟的地方。许多地区的应急措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应急设备的组建和基础性预警机制的构建。部分欠发达地区甚至连基础性应急场所和设施都完全为零,更不用说具备相对完善的预警和检测机制以及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信息报告系统和指挥体系了。当社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民众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自救或者被动等待政府救援,应急处置效果不佳。
四、公共卫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多方引入公共卫生管理资金
为弥补当前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予以解决。首先,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由当地政府在谋求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并将财政收入的部分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并不断增加相应投入的比重,从政府力量方面给公共卫生管理的资金需求予以较大满足;其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人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当地政府可通过政策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当中,将广大的社会力量注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建设当中。通过政府和社两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在资金方面提供相对充足的保障,而且能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卫生事件时拥有合力,实现应急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妥善解决。
(二)不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也离不开充足的医疗资源帮助其开展日常的公共卫生防护及保障工作。为此,在通过政府和社会两方获得足够资金的同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医院对卫生医疗资源进行采购,不仅在医药设备方面尽量择优采购,还应引进优秀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和医护人员队伍,强化基础医疗保障力量。同时,还应结合对当地民众居住情况的调查整理,合理建设定点医院,并适当完成医疗救助站的建设,为满足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并对存在公共卫生需求的民众提供合理化和优质化的医疗服务。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管理队伍
为确保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保障,解决当前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匮乏和高素质人才缺失等现实问题,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采取立体化的解决办法。首先,政府应当对当前的教育体系进行相应改革调整,加强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获取更多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后备力量。其次,应当结合当前需求,对专业技术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实现在岗专业人员的科学编制,在完成专业人员合理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教育机制,为每个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素质培训。在提高其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能力。
(四)构建系统性危机管理机制
篇9
关键词:安全生产;生产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T燃气有限公司是铜陵市天然气利用项目特许经营单位,担负铜陵市管道燃气输配网络和相关设施建设和经营,燃气的供给和销售服务。T燃气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开始为全市居民客户和工商企业进行天然气置换,并在2007年9月顺利完成了铜陵市天然气置换项目,让这项民生工程造福于全市客户。
公司成立以来,安全运行稳定可靠,客户服务不断创新、市场发展业绩卓著、供销差率有效降低、各项管理齐头并进,先后荣获多项荣誉,并获得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近年来,T燃气有限公司了一系列的HSE程序文件,包括:运行控制程序-场站安全管理;车辆进入场区安全管理指引;场站巡视指引;场站管道标准指引;生产设施管理指引等。
二、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安全用气知识缺乏
通过发放调查表及工作单服务记录的统计分析,客户对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客户对炉具连接管使用期限、炉具选型、炉具安装的规范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等方面不够了解,另外,通过工单记录也反映了一线服务人员的指导及讲解规范性达不到要求,例如面对客户家中存在的乳胶管老化、穿墙、穿柜等安全隐患,部分员工与客户沟通中对危害定义语焉不详,造成客户对整改建议的目的性产生怀疑,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日常运行管理问题待解决
T燃气有限公司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体现如下:1.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预案的实施和演练。(2)日常安全检查不到位。(3)新建瓶组间未按规定进行审批。2.培训不规范。部分操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对安全概念的潜意识不足,增加了安全隐患。
(三)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
当紧急事故信息发生时,调度中心指定接听进行信息传递,公司派发相应抢险队人员,在现场检查判断与处理时,抢险队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这是该公司应急处置能力薄弱的地方。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不仅包括燃气企业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还往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联合应急救援,这需要与几个部门及时有效的配合,港华燃气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协调能力,力争将事故灾害降到最低。
(四)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改善,主要体现在:(1)责任意识不强。(2)员工执行力不强。一些员工缺乏执行敏感性,对于任务没有统一的理解,行为也不规范,导致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对问题事先分析不够,导致执行过程中不能对特定的环境巧妙的设计细节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再推迟执行的进度和质量。
三、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观念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而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安全观念文化。当前,T燃气有限公司需要建立以下安全观念文化,即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超前观点;安全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和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自我保护意识,保险意识和防患于未然意识。只有满足时代要求的安全理念,建立安全文化,才能有效适应时代需要的安全活动,进而达到安全生产标准。
(二)建立现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T燃气有限公司应当从智能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入手,构建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推进。首先,审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配备齐全安全设施;其次要进行安全合理的投入。其次,一项优质的管理,应该把资源放在安全生产管理最关键的领域,将投入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第三,要推广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T燃气有限公司应当积极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T燃气有限公司要推行“全员、全面、全方位、生产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1)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在安全工作中要做到“学到位、想到位、讲到位、管到位、做到位、考到位”六到位;(3)再配合各安全科学管理方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以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等有力措施;(4)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T燃气有限公司应追求零事故、零伤亡,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到:“两个预防、三个建设和完善HSE管理体系。(1)两个预防,即加强燃气管网、库站的安全管理的事件预防、加强用户端和燃气运输中的各类安全事件预防、尤其是加强LNG\CNG装、卸、运等重要环节作业的安全风险的辨识和控制,现场作业关和全程押运关。(2)三个建设。增强HSE管理体系建设。T燃气有限公司应大力推广应用个人安全计划、安全管理经验分享、危险源分析、作业许可、安全观察和工艺危害分析等管理工具;加强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使用安全T燃气有限公司应结合区域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化库站。按照港华燃气的《标准化识别手册》要求,以标准化为主题,一致库站、客服营业厅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1]尤秋菊,朱伟.地下燃气管网事故的致因理论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0(04).
篇10
安全问题是全球一直都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针对生产机构来讲更是这样。电力行业因为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条件的限制性,在电力制造过程中其安全监察和别的行业相比更关键、更繁琐、更不好处理,所以,安全监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电力行业放在前面的大事。电力安全监察是说电力安全监察机构以及从事这个职位的作业者要按照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力行业内部的每个单位抑或单位内部每个生产管理以及相关机构,根据我国制定的规定以及行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监察生产安全状况。电力行业以及单位内部从上到下、每个级别的安全监察机构以及作业者,组成了电力行业以及电位的安全监察系统。它拥有两种性能:一部分是使用行政以及上级授予的职位权利,对电力制造以及建造全程的作业者和设施的安全开展监察,这种监察职权是带有公平正直性、威望性以及强制性的特点;另一部分,这又是一项安全管理的整体机构,辅助领导搞好安全管理作业,进行各项安全事件,有安全管理的性能。安全监察要在安全管理的基本上进行的。电力安全监察系统的创建,通过了一个从初级到深度的认识、从不完善到健全的程序。一定要清楚电力体系建立安全监察组织、创建安全监察系统、实施安全监察机制,并不是一种很随意的策略,是经过历史经验认证的,也就是讲这些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慢慢积累出来的经验。实际工作证实,它有助于推动安全保证系统的创建和健全,有助于完善电力单位的自身束缚制度,经过和安全保证系统一起施展作用以及相互配合就可以有用的确保安全制造目的的完成。
2电力安全监察工作的重点
2.1深化安全监察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安全监察组织本身的建立,持续提升安全监察作业者素质,健全三级安全监察网络,保证安全监察系统有用的开展;充足施展安监系统的用途,通盘筹划以及调解安全生产作业;促进安监标准化建立,实行“四全”安监准则,健全安监职责,制定安监作业者作业行为标准,提高安监效率以及品质。对安全性进行深刻的评估,严肃对待缘由解析以及风险评定,准确了解危险要素以及残害情况,根据问题的严重状况划分种类,实施改正手段;平稳的推动安全风险识别防备以及评定作业,拟定作业计划,监督贯彻实施安全风险控制手段,健全安全风险管理有关规范,促进安全风险管理作业一直向前改正发展。
2.2加大安全监察力度。创建完善安全生产作业的绩效评估系统,增强安全生产作业绩效考查;严格按照安全事故以及突发状况信息报告体制工作;增强安全生产职责施行监察,增强安全职责制度,每一级别都要签署安全职责任务书,保证将安全任务、安全方法执行到每一个步骤、每个职位、每个作业者;增强供应电、基础建设、农村用电、网络以及信息、辅业、工作场地等安全监察和安全技术、工作技术、职位教育培育等的监察。
2.3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公司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完善公司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快省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开展城市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2.4开展三项安全生产活动。围绕以“三项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和“三项建设”(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反违章活动,严肃查处行为性违章,从重处罚管理性违章,分轻重缓急治理装置性违章,着力根治典型违章;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营造安全氛围,着力培育爱心理念、责任理念、诚信理念,切实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认真总结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经验,完善安全专项整治的手段,充分发挥公司系统各级安全纠察队、安全监察队伍和安全专家的作用,联合安全保证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力量,针对公司存在的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2.5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安监作业者在建筑现场、操纵场地、工作场地进行巡视、查看,是能够发现作业场所安全防范手段没到位抑或作业者具有违反规范活动的拥有方法。不过,因为安监作业者的人力、物力制约,尤其是针对部分自动化水平高、专业措施强的现代化单位中,只是单纯的依靠人管理还是不能实现有用的监管,一定要根据有关技术规范,凭借科学措施,例如能量管理体系、单位生产信息体系等为安监作业者供应监管平台。使安监作业者可以搜索到详细的作业策划,也可以查看其作业程序实施状况;不仅有实时资料,还能够搜索到历史资料;不光有操纵文字讲解还有录音文件登记,进而能够了解单位安全生产状况,实施更改作业者作业中不良活动。提升案件管理信息化水准。踏实搞好“安全监督与管理系统”的推行使用;持续健全并全面运用“电力公司在线安全教育与考试管理系统”,推动安全生产规范以及章程的深入学习,持续提升安全认识。
2.6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把提倡和崇尚的思想意识、员工该做与不该做的行动准则,通过规范和引导,逐渐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意识、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用于规范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从而使企业安全生产的思想、安全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安全意识等,通过生产场所和设备的选用、设备的维护,以及员工工作态度等呈现出来。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将使得员工对安全生产每个环节以及生产环境的每个角落都会更加关注,如大楼的消防门是否保持关闭、消防器材设施是否被遮挡等等,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多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