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

篇1

全生命周期合同能源管理风险应对

一、前言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服务合同,给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相关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模式,EMC是一种能给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的新型节能减排机制。相对于传统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模式,EMC是一种市场机制,其核心在于达到项目节能减排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为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EMC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发达国家,尤其在北美和欧洲,已催生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国内还处于摸索阶段。

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应对可以分为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回避、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防范、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分散、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转移等四个子系统。其基本逻辑是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后,首先是对根本性的风险予以回避,放弃或拒绝该项目:其次对无法回避的风险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手段予以防范,降低该风险的发生概率:再次对无法回避而且降低程度有限的风险进行分散,即在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以及相关合同当事人之间进行风险承担与损失的分配:最后对于自留风险以及公共风险进行风险转移,将此种风险转移到其他进行风险管理的社会组织。

二、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

项目全生命周期是包括整个项目的设计、建造、使用、以及最终的清理的全过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项目的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项目全生命周期描述了项目发展所经历的各阶段的顺序。每个项目必然经过启动、实施、终止三个阶段,并且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项目的过程都不允许少于这些阶段,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定义和理解中,必须区分项目生命周期和项目全生命周期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以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全生命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周期和产出的生命周期两部分。

根据我国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定义和理解中,必须区分项目生命周期和项目全生命周期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以上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全生命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周期和产出的生命周期两部分。

根据我国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决策阶段,包括立项选址、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等前期工作;第二阶段为建设阶段,相当于一般制造行业的生产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为使用阶段(包括维修和废弃处置),相当于一般制造行业的售后阶段。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框架是指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按照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不同阶段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设别、排序和评估,不断做出科学决策,从而使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对风险的控制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产生最佳的项目效果。

根据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应也分为三个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风险管理、项目实施阶段风险管理和项目使用阶段风险管理。

而在相关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合同能源管理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四个阶段。

l、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概念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分类整理和确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包括确定风险的来源、产生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对各种倾向、趋势进行推测,得出判断。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骤。

风险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风险是自然力的不规则作用、人们的错误行为导致的风险,其前提是经济环境未发生变化,与静态风险有关的损失有一定程度的规律性,一般情况具有可预测性。而动态风险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如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因其缺乏规律性而难以预测。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工作分解结构(WBS)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等。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定性或定量地分析项目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估算出其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导致损失的大小‘1201,并对各种风险进行排序,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通过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分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确定该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目前,风险分析的方法已经有很多,包括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故障树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等。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就是根据项目风险评估结果,为降低项目风险而提出的处置意见和办法。常用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自留和风险预防等等。

4、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过程的最后一步是风险控制,即执行风险反应战略,监控风险引发事件,启动应变计划,防范新风险,保证项目向目标推进并尽量使项目实施与计划相符合的过程。

这里是一个图片

一般来说,控制过程通过三个步骤实现:一是制定实施工作;二是将这些标准,与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比较;三是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阶段和过程,风险监控以后又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风险管理过程中间风险应对又是重中之重。本文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风险管理框架,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煤气;灭火;系统;技术;消防;应用;性能;

中图分类号: TF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我国钢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的吨钢能耗却落后于日本、德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是钢铁企业中最重要的二次能源,约占能源的30%~40%。一个钢铁企业煤气产量的高低及供需程度对这个企业的产品成本和能源消耗影响极大。目前,我国多数钢铁企业不仅煤气回收率低,消耗量大,而且放散严重。因此,煤气供应的实施问题对钢铁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钢铁企业煤气管理的特征

煤气是钢铁联合企业中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一个企业煤气产量的高低以及煤气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平衡程度,对这个企业的产品成本和能源消耗影响极大。 因此, 它要求从事钢铁企业煤气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钢铁企业煤气生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从钢铁企业煤气生产管理方面来看具有以下的特征:.

1 , 化工型生产: 钢铁企业煤气部门的生产工艺基础理论是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 整套工艺流程由化工单元设备组成, 存在火灾、爆炸、中毒、腐蚀、污染等生产危害,这些都具有一般化工企业的典型特征. 因而安全的问题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 防火、防毒、防焊和设备防腐以及环境保护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工厂主体设备多处于静态,而生产操作不能直观判断处理, 主要借助仪表显示参数变化, 多数情况下要靠工人机智和技能来做出正确反映。迟钝、无知、鲁莽和主观臆断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培养造就一批有整体观念. 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文化、有专业技术知识又守纪律的职工队伍极为重要, 也是煤气部门必须具备的素质。

2 , 能源化的使用: 钢铁企业谋气也用做保护气的原料、矿石的还原剂, 但最主要的是用作燃料转化为热能。因此, 做为热能使用的煤气要考虑加热物料所要求的燃烧温度、火焰刚度、传热方式、温度场分布、热负荷变化、气氛影响以及热效率等问题, 并用以确定煤气热值、

压力、用量以及煤气脱水、除尘、去除有害成份等问题。

3, 综合型的管理: 煤气供应的范围]L乎包括钢铁企业的全部生产部门, 故与各生产部门的生产紧密相联, 工作中企画把煤气部门自成一体去搞煤气生产, 或者认为煤气只需煤气部门管理之类的想法, 在实践中都是行不通的, 在设计、施工、生产和检修方面都必须由企业综合考虑, 统一安排, 而且在管理上要制订整个企业必须遵循的煤气规章制度和纪律, 赋予煤气部门以专业指挥、指导和监查的特殊权力。

二、煤气供应常见的实施问题

2.1煤气发生量和消耗量均有波动性,当高炉休风或发生待料等现象时,煤气用量波动较大。热风炉煤气消耗量波动幅度一般在5 %左右;换炉、焦炉的换向也将造成大量煤气剩余。可见这些大用户的用气量变化将造成煤气用量的波动。轧钢工序使用的是混合煤气,当轧制品种、配料一定,轧机正常生产时,轧钢加热炉煤气消耗量的波动是不大的。但当加热坯料的规格、品种、物理性质、轧钢产量等发生变化时,加热工艺也随之发生变化,煤气用量也相应变化,这必然造成煤气用量的大幅度波动。

2.2混合煤气使用配比不稳定造成的变化。 目前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均采用“先加压后分配”煤气系统,即高、焦煤气分别从高炉、焦炉经输送管道进入加压站加压,然后再由总管网将混合煤气输送到各煤气用户。由于管网中高、焦煤气含量的变化及煤气用户对混合煤气操作的随时变化引起管网内煤气的大幅度波动,混合煤气的配比和热值等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导致用户煤气使用量的极大不稳定,从而使得煤气波动加剧。

2.3煤气缓冲用户能力不足造成的变化. 煤气系统的缓冲能力不足将对整个煤气管网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企业高炉煤气柜、焦炉煤气柜建于早期,与当时钢产量和小时煤气总流量相匹配。但随着企业改扩建工作完成后,钢产量和小时煤气总流量均提高为原来的好几倍,而煤气柜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造,难以发挥缓减总管网煤气压力及流量的作用。同时企业煤气总管网由于发生和使用的不平衡造成管网内煤气压力均高于煤气柜压力,使煤气柜不能发挥其作用。尽管热电厂锅炉为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缓冲用户,但在实际中很难起到瞬时缓冲管网压力和流量的作用。因为锅炉在起作用时存在滞后性,一般约为半小时,所以很难平衡管网中煤气的瞬时不平衡。

三、煤气供应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加强对煤气用户的管理,提高各用户单位的节能意识,加大考核力度; 提高煤气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企业煤气平衡统一指挥,避免煤气的集中使用或集中放散,尽量保证煤气的合理供给; 精确各单位产、用煤气的计量,合理制定企业内部煤气单价及惩罚制度。

3.2 采用节能高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蓄热燃烧是近几年发展应用的一项加热新技术,可单独使用低热值煤气进行加热,如使用热值3000~3400kJ/m3 的低热值高炉煤气也能满足工艺温度1200~1300 ℃的加热要求。因此,开发利用蓄热燃烧技术是进一步降低高炉煤气放散的有效措施。随着新高炉的投产使用,高炉煤气出现富余,应充分利用大、中修改善煤气系统的设施,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及其它节能新技术,减少煤气放散,提升企业竞争力。

3.3 增建煤气柜,提高管网缓冲能力,煤气发生量和用户消耗量之间的平衡始终是变化的。煤气柜在管网中的作用便是补偿这种随时波动造成的不平衡,具有消化和补充能力,一方面可以存储系统中的煤气过剩量;另一方面当系统中煤气不足时,为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行,将柜中煤气补充到管网中。因此,煤气柜的容量对煤气的调节、满足用户的过度需求或用气不足均有很大作用。应建立与煤气管网中小时流量相一致的大容量煤气柜,使其发挥自动削峰填谷的作用 ,使煤气总管网稳定运行,保证煤气动态平衡。同时可建立大容量的多个发电机组作为煤气大调节手段,减少煤气放散量。有了吞吐量较大的煤气缓冲用户,煤气调度就可以将煤气波动减小到最低限度。

3.4 建立能源管理中心

建立能源管理(调度) 中心已在各钢铁企业普遍推行。钢铁联合企业在煤气供应、输配、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站点、各用户大多分布广、数量多且变化大,为了能进行及时、准确调度,充分、合理使用各种副产煤气,保证生产稳定运行,采用传统的仪表指示和电话传达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遥测、遥讯及遥控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能源调度中心是必然的选择。

四、钢铁企业煤气供应设施的优化问题

钢铁企业的煤气是以能源的形式表现于生产过程, 因此煤气供应设施的优化必须以能源利用为中心来考虑。一般地说, 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最大限度利用煤气本身可以利用的能量包括化学能和机械能。

2 降低煤气生产工序的耗能。

3减少煤气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的能耗。

4 尽量减少煤气的有害成份.

5尽量降低用气设备高于需要的热值, 压头和热负荷要求,

6 尽可能采用自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消除人为失误和不可控制因素.

7 尽可能方便维护检修工作, 避免带煤氛操作.

8 符合现代化文明生产的要求。

这里提出煤气供应的优化问题, 经过集思广益的研究, 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结束语

随着能源供需关系的紧张,扩大并充分回收利用副产煤气成为钢铁企业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钢铁企业煤气系统的特点,通过建立合理的煤气缓冲用户,增设煤气存储设备,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等手段,利用好各种副产煤气,减少煤气放散,使钢铁企业的煤气供应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钢铁厂工业炉设计参考资料[M] .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韩明荣, 温良英. 钢铁联合企业的煤气优化利用[J ] . 冶金能源, 2001

[3]热冰娣.钢铁工业煤气的再资源化[Z].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2004.

[4]初明.梅钢计算机能源管理系统介绍[J].梅山科技,2006.

篇3

1.中国农村沼气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农村沼气已经成为现代循环农业的核心和纽带,形成了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 和西北“五配套”等经典循环农业模式。发展农村沼气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新的亮点。

当前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建管并重、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3050万户,小型沼气工程2.4万户,农村能源管理服务机构1.2万个,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沼气技工22.7万人,农村沼气呈现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底以来,农村沼气已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国家对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强化,今后农村沼气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2.中国农村沼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缺乏精确设计和科学配套 户用沼气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也是需要“精确设计、精准建设、精细管理”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圈舍――厕所――沼气池三连通”系统需投资4000元左右,但由于农户自筹资金困难,大部分地区只能保证沼气池本身建设,不能按照“系统工程”整体协调、科学配套的原则,进行“圈、厕、沼三连通”系统配套建设,实现“一池三改”的建设目标。 养殖小区中小型沼气工程同样因为投资问题,部分地区采取对户用沼气池简单放大的办法来完成建设任务,对沼气工程系统缺乏整体精确设计,没有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

2.2建设质量缺乏监管和竣工检验农村沼气建设量大面广,遍布千家万户,建设周期长、环节多、要求高,需要完成规划放线、施工准备、土方施工、结构施工、密封施工、管网施工、设备安装、质量检验等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成的沼气工程要满足整体结构强度合格和整体气密性合格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设任务数量过大,监管力量有限,部分地区不能按照沼气工程建设规律进行严密的技术监督和管理,缺乏精准的施工工序质量标准和检验措施,导致部分技工随意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建成后无人验收,投料后不能使用。

2.3沼气启动缺乏合理配料和指导 沼气发酵是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工程,是复杂的微生物应用过程。只有有了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并为各种类群的微生物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各种有机物原料才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沼气。沼气工程的正常、快速、高效启动制约和影响着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高度重视科学启动关,严格按照沼气发酵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规范进行科学配料和启动,才能保证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农村沼气建设数量大、时间紧、区域广、人力少,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原料配比和正确的启动指导等问题,导致沼气池不产气或产气少,出现启动故障。用户缺乏沼气发酵专业知识,无法处理这些故障,因此直接影响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2.4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的服务机制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沼气工程科学管理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只有构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配备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沼气系统管理规程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沼气系统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农村沼气长效运行不能依赖于政府的长期补助,而需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市场机制。通过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产品后补助的方法,扶植沼气专业合作社和沼气专业公司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农村沼气长效运行的主力军。

2.5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农村沼气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需要对从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长效的专业培训。目前,通过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已达22.7万人,但是多为农民技工,尚缺乏对各级、不同层次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考核机制,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适应农村沼气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3.中国农村沼气未来发展的技术对策

3.1精确设计,科学配套 中小型沼气工程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多设施、多装备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精确设计对于发挥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小型沼气工程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精确设计,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为工程长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精准建设,确保质量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阶段,应通过招投标,寻求有相应建设资质和施工资历的建设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专业监理人员的监督下,按照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工程验收阶段,应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沼气工程和配套设施的质量检验工作,使其达到整体结构强度合格、整体气密性合格、整体协调美观、装备操作方便的基本要求,为沼气工程的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奠定基础。

3.3吐故纳新,增强动力 为保证沼气发酵微生物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使沼气工程产气正常持久,应按照沼气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地补充新鲜原料和营养元素,及时排出发酵剩余物用作肥料。沼气工程日常管理要避免只进不出、大进大出,应连续均衡进出,选择适宜发酵负荷。

3.4整体保温,提高效率 温度是制约沼气池产气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做到全年持续产气用气,必须对沼气池进行保温和增温。目前,农村沼气池通常采用“三结合”、“四结合”的方式,用太阳能畜禽舍、四位一体太阳能畜禽舍和简易温棚进行保温增温。

3.5动态发酵,精细管理 静态发酵存在原料分层结壳、有效容积减小、菌料传质能力低、出料困难等技术问题。解决静态发酵的方法有手动式回流搅拌技术、自动回流搅拌与沼液冲厕(圈)技术。后者利用由潜污泵、微电脑时控开关和回流搅拌管网构成的自动搅拌系统,将沼气池调压间的沼液定时打到发酵池内,进行回流搅拌,消除结壳和分层现象,提高菌料传质能力和产气效率。通过转换阀门,还可以实现沼液冲厕(圈)和机动出料。 除此之外,农村沼气精细管理还需要做好原料营养科学调配,发酵负荷合理调控,发酵原料pH值科学调控等日常管理工作。

篇4

关键词:低碳旅游产品;旅游景区;体验;设计开发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低碳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新的时展潮流,旅游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最早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第一,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实质上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因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低碳旅游无疑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二,推动旅游景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视硬开发,忽视软开发;景区内服务设施等方面能源消耗比较突出;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足。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推动景区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促进低碳产业合作。由于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低碳旅游景区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低碳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共赢”的发展模式。

第四,有利于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将这种新理念纳入到景区的开发及经营管理中,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新产品、开辟新领域。

第五,宣传低碳理念的平台。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旅游景区通过开展低碳旅游让人们去体验低碳生活,由此而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平台,在倡导“低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塑造旅游景区良好的形象。在目前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旅游景区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是迎合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有利于景区在国民意识中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取竞争优势。

三、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原则

第一,低碳化。低碳旅游产品的主题就是“低碳”。旅游景区就是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第二,参与性。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获得最深刻持久的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一方面要加强景区与游客的互动,使游客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另一方面旅游景区要更多地设计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促使游客亲身体验,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第三,全面性。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具有相当广泛的适用性。在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应将“低碳”理念渗透到食、住、行、游、娱、购的各个环节,带给游客更加全面的体验。

第四,情感化。低碳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低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倡导低碳的生活理念,引起旅游者的共鸣。

第五,创新性。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技术的支持。因此,旅游景区应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游客需求、低碳技术及相关产品的进展,更新旅游项目和设施,增强旅游产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

四、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的开发策略

(一)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核心思想

旅游产品是游客获得体验的重要载体。pineii和gilmore曾将体验分为四类: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而最丰富的体验包括这四类。这四个方面具有不同的体验类型和深度。因此,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应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丰富旅游体验类型和增加旅游体验深度。

1、丰富体验类型。旅游景区应根据其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目标市场的需求开发设计多种类型的低碳旅游产品。将低碳理念渗透到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几个环节,由此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一个全面的体验经历;同时,旅游活动的设计要动静结合,既要有静态观赏类的旅游活动,也要设计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

2、增加体验深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自身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旅游体验所达到的深度就不同,其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就不同,旅游景区应该通过调研获取游客的不同需求,据此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另一方面,景区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旅游活动,使整个游程跌宕起伏,不断唤起游客的期待,引导游客进行更加深刻地体验。

(二)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内容

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应渗透到旅游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从而令游客的低碳体验贯穿始终,并不断地与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加深印象,最终得到低碳体验的升华。

1、低碳交通旅游产品。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节能空间很大。旅游景区发展低碳交通的核心就是要限制发展个体机动交通、鼓励和推进以公共化、节能化为导向的旅游景区交通发展模式。一是景区外提倡使用公共交通。旅游景区应依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景区间倡导共乘的交通方式,如安排中巴及电动车协助景区间换乘。二是景区内原则上应禁止机动车进入,推广公共化、轻型化、节能化及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环保观光小火车等。三是鼓励设计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工具。旅游交通既是旅游得以实现的承载工具,同时又是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独特旅游产品。传统的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徒步、自行车、三轮车、轿子、滑索、骑马、牛车等,不仅节能环保,还能给游客带来非同一般的体验。四是配备相关交通设施。建设生态停车场、低碳旅游道路、路灯采用太阳能照明等。

2、低碳住宿旅游产品。住宿设施也是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大户。旅游景区应摒弃奢华之风,提倡舒适便利的住宿。旅游景区应尽量减少区内住宿设施的建设,结合自身实情况,鼓励游客采用野营帐篷或者到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住宿,不仅节能环保,还能惠及地方民众。坚持“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饭店应深入了解自身的能源消耗情况,据此制定全方位的能源管理计划。具体措施有: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符合生态要求,尽量使用当地材料;严格控制生活用品的换洗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再提供“六小件”,鼓励游客尽量自带洗漱用品,并将没用完的香皂、小瓶洗发水等带走继续使用;节约用水、用电,如使用节水淋浴头、节能灯等;采用新型节能设备,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的利用率。

3、低碳饮食旅游产品。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调整饮食结构,倡导素食;合理设计菜量,避免浪费;取消一次性餐饮工具,鼓励旅游者自备环保餐具;使用节能厨具等。

4、低碳旅游活动。旅游活动应带给游客最直接和深刻的体验。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设计低碳旅游活动。

第一,设计低碳旅游吸引物。由于低碳经济以及低碳旅游的实践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因此,旅游景区可以和其他低碳产业开展合作。例如,可以将低碳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直接包装成旅游吸引物;建设科普馆,将某些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的知识传达给广大旅游者;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产业协会组织等定期举办有关低碳环保主题的论坛会议等等。山东德州创建的旅游景区“中国太阳谷”,就是一个集太阳能产品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基地。但是,通常这类旅游活动实施起来有局限性,难度大,不适用于所有景区。

      第二,开发设计低碳旅游活动项目。在不适合创建大型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景区,可以依据自身资源开发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项目。低碳旅游项目的设计应突出低碳环保性及游客的参与性,实质是倡导游客去体验最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例如,景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康体类活动,爬山、攀登人工岩壁、模拟野战、帆船、漂流、老少皆宜的森林浴、露营、花卉游等活动。再如,开展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的景区,应充分利用景区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挖文化内涵,引导游客融入到当地特定背景的生活状态之中,而这往往就是人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此外,旅游景区可以设计碳补偿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和教育意义。

5、低碳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旅游商品强化游客体验。旅游商品应是唤起游客回忆的一条线索,其设计要与体验主题一致。低碳旅游商品应突出“低碳”的主题,与游客的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设计上取材于当地的资源,突出环保性、实用性;产品的包装应简单、安全、无污染。

(三)低碳旅游服务

旅游服务是游客了解景区、加深体验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服务应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服务内容和方式上的低碳化。

1、服务内容上注重低碳理念宣传。旅游景区制作的宣传册、标识牌要重视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也应加强对低碳理念的讲解,采用易于游客理解的讲解方式,达到传播低碳理念的目的。尤其是要游客了解日常生活中有关碳排放的行为,计算碳排放量以及可行的碳弥补方式。例如,坪林低碳旅游景区设置了台湾第一个“碳减量计数器”作为活动的精神堡垒,在游客每一次低碳之旅活动结束时,导游员会引导游客前去按下活动减碳计数按钮,计算游客所从事的活动与一般旅游模式相比较减少的二氧化碳。

2、采用低碳化的服务方式。旅游景区在宣传方式上多利用网络资源,以减少旅游宣传印刷与邮递成本,同时由于网络的受众面广、服务效率高,游客也可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旅游景区的信息。因此,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带来便利的同时实现了信息宣传的低碳化。

(四)低碳旅游管理

在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还需要旅游景区管理者对这一过程进行必要的支持和控制。主要体现为营造低碳旅游氛围和控制游客体验过程。

1、营造低碳旅游氛围。旅游景区应围绕主题进行氛围的营造,以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由此激发游客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体验。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配套设施及员工都会影响景区的氛围。低碳旅游氛围的营造尤其要保证景区自然环境的质量、人文景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要体现节能低碳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此外,景区服务人员是影响旅游氛围的重要因素,应在形象举止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者。

2、控制体验过程。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旅游景区各部门应相互配合,监控旅游体验过程,评价游客体验,删除对游客体验造成负面影响的环节,不断做出适时调整,改进旅游体验的效果。

低碳旅游发轫于低碳经济的大潮,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契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疑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景区是开展低碳旅游的先验阵地,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应积极探索,创建特色低碳景区,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的低碳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江丽芳,王晓云.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2、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篇5

电源管理器件

电源管理是整个半导体领域最有活力的市场,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市场。各厂家都在想方设法地提高器件的指标,并把更多的功能集成到一起。

1 LED驱动器

高效、环保的LED已经成为照明市场的主角,而为其提供直流驱动的LED驱动器也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在2008年,无论是LED驱动器的数量还是种类,都较前有很大的增长。

从技术细节上说,多路输出和大调光比成为很多产品的标识。举例来说,Linear公司推出的LT3598就可以输出44V电压来驱动6串白光LED(最多可达60个白光LED),而每串LED的驱动电流为30mA,动态调光比更是达到了3000:1。

RGB LED可以用做LED显示屏、LCD电视的背光以及室内/户外全色LED显示器。因此,对RGB LED驱动器的要求也就格外严格。奥地利微电子在年初了RGB LED驱动器ASlll2,其集成了12位PWM,每色可提供4096灰阶,并实现高达680亿RGB颜色。而近日,意法半导体也了同类产品――STP24DP05。这是一个驱动电流达80mA的24路恒流输出RGBLED驱动器,支持25MHz操作。每个颜色组的八个输出使用一个外部电阻器,通过这个电阻器可以在5~80mA范围内调节每个LED通道的驱动电流,能独立优化红、绿和蓝光通道的最大亮度。

LED中的另一个亮点是HB LED(高亮度LED),今年的很多芯片也是以此为目的而研发的。Maxim就推出了集成MOSFET和高边电流检测电路的2MHz、高亮(HB)LED驱动器系列产品:MAXl6822A/B和MAXl6832A/C*。这个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具备了滞回型降压(buck)模式,能使器件以65V的直流输入电压驱动长串HB LED。这种控制方法无须进行控制环路补偿,从而简化了设计并极大地减少了元件数量。

从总体来说,开关型稳压器占据了LED驱动器的大半江山,并有继续扩大领先优势的趋向。

2 电池管理

由于今年频发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各厂家对电池的充放电安全和使用监控就格外注意。电池管理芯片都纷纷加强监测和保护功能,TI公司的bq24120就是其中一例。它具备电流监控和电池温度监控功能,反向泄漏保护以防止电池泄漏,热关断与保护以及内置电池检测功能。当然,它还可实现2A的充电速率,同步1.1MHz固定频率,占空比为0%~100%。Intersil公司的ISL9222A也是同类产品,它的输入电压很高,可达到28V,这样就无须额外的过压保护电路。此外,用户还可以利用一个外置电阻器对该器件的充电电流进行编程,当电池电压低于2.55V时,充电器可以用20%的编程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预处理。

在传统的充放电管理芯片加强保护功能的同时,独立的电池保护芯片也大量问世。例如,Maxim公司的DS2726,其采用高端p沟道保护FE了实现完备的过压、欠压、放电电流和短路保护,可以保护5~10节的锂离子电池组。

3 数字电源

2008年,数字电源方面的新品不算很多,这可能与这个市场不温不火的局面有关。ADI公司在4月份了数字电源控制器ADP1043。它采用了数字控制环路,集成了可编程环路滤波器,能实现:远程电压检测、本地电压检测、源边和副边电流检测、脉宽调制(PWM)生成以及热插拔检测与控制,另外,为了推广数字电源技术,TI公司推出了多款数字电源开发工具,包括了C2000系列工具和UCD9240EVM评估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多款电源管理芯片都开始配备12C等数字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其连接控制器,实现简单的控制功能。从这一方面来说,数字技术也在更多地融进电源中。

根据市场分析公司的调研,电源管理市场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这也是电源管理产品如此多样化的原因,每家公司都在力图实现差异最大化,以保证长期获利。所以,在2009年,我们肯定还会看到更多的新式电源管理器件问世。

数据转换器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个产品:ADI公司的AD7626。这是一个16位SAR型ADC,具有10MS/s的采样率,且信噪比为92dB。今年,有许多类似的产品推出,这就说明了在这个市场中,采样速率和采样精度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所有产品都在提高自己的这两个指标,

不过,更快、更强绝对不是这个领域唯一的旋律。新技术的引入才是最让人惊喜的。连续时间采样(CTSD)ADC的登场,给数据转换器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美国国家半导体是首家将这项在大学校园沉浸了15年的技术引入实用的公司。他们推出了基于此技术的12位、50MS/s的ADCl2EU050。其无混叠信号采样带宽高达25MHz,信噪比及失真(SINAD)为68dB,信噪比为70dBES。若以1.2V的供电电压及50MS/s的采样速度操作,这款芯片的单位通道的功耗仅为44mW,总功耗只有350mw。最为重要的是,CTSDADC可以填补SAR ADC和PipelineADC之间的性能缺口,给无线基站、仪器仪表和医疗带来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而在不远的将来,它更是会成为Pipeline ADC的一个合格接班人。

放大器

同电源管理芯片类似,放大器也有很多的类型,运算放大器是其中用途最广的一种,新的技术、丰富的功能都在2008年的产品中得以体现。例如,微芯公司推出的MCP6VOX,具有独特的自校正架构,可实现超高精度,输入偏移电压仅为2μV。它的工作电压低至1.8~5.5V,典型静态电流仅300μA,可以由两节1.5V电池供电,并使电池达到最高使用效率。美国国家半导体的LMV83x系列,其内置了电磁干扰滤波器,可以用在噪声密集的环境中。该系列的共模抑制比(CMRR)及电源抑制比(PSRR)都同样高达93dB,即使驱动200pF这样大的电容负载,仍可发挥极高的稳定性。

说到放大器,不得不提到D类放大器,它也是消费电子产品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之一。今年,TI公司就推出了业界首款闭环数字输入D类放大器TAS5706。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补偿电压波,提高电压抑制比,同时可以提高兼容的性能;由于采用片上音频处理,可以通过内部结构,实现EQ调整和 动态调节;最后,它还可以实现2,o立体声、4通道、耳机等所有电视上的输出要求。从这款产品的细节中,可以发现,D类放大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音频子系统。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完全取代AB类放大器,成为音频世界的真正主人。

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

随着并行处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兼具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多核架构成为嵌入式处理器发展的趋势之一。

2008年7月推出的爱国者MV5920双核高清MP5采用了TI基于达芬奇技术的TMS320DM6441。DM6441是一款包含ARM9、TMS320C64x+DSP内核以及视频/影像协处理器的双内核单芯片解决方案。

从媒体播放器到IP监控摄像机和网络通信,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已经进入多种应用的中高端产品当中。

NVIDIA Tegra的将最高800MHz的ARM 11 MPCore内核带入了移动计算领域。MPCore可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在单核至四核的范围内进行自由配置,同时允许每个处理器分别进入待机、睡眠或关机的能源管理模式,用于帮助控制处理器消耗的动态和静态能源。针对下一代连网的飞思卡尔QorIQ平台有单核、双核和多核处理器,全部基于e500 Power Architecture,提供了一条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多核器件移植的简单路径。TI高性能多核DSPTMS320C6474在单一裸片上集成了三个1GHz的TMS320C64x+内核,可实现3GHz的原始DSP性能,其功耗和DSP成本分别比离散处理解决方案降低了1/3和2/3。而基于SC3850 StarCore的Freescale MSC81566核DSP能够交付6GHz性能。

在2008年5月的TI开发商大会上,TI首席科学家方进提出了对2020年科技趋势的大胆畅想,并给出了“每18个月功耗降低一半”的“方进定律”。也许目前处理器的功耗水平还没有下降到实现不间断工作的理想目标,但2008年推出的器件对于低功耗的追求又快了一步,以TI CC430平台为例,它结合了MSP430F5xx MCU与低功耗RF收发器,可实现极低的电流消耗,从而使采用电池供电的无线网络应用无须维修即可工作长达10年以上。

2008年IT巨头英特尔推出的基于英特尔架构的集成处理器EP80579也值得一提。EP80579共有8款,全部基于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设计,英特尔在IT行业的成功经验能否为其进军嵌入式领域带来帮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可编程逻辑器件

可编程逻辑器件仍不断通过工艺改进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功耗。2008年5月,Altera公司了采用40nm工艺制程的FPGA和HardCopy ASIC,这是了SMC 3月才的最新工艺。在PLD行业,以前往往都是Xilinx首先采用新的工艺,这次却是Altera走在了前面。

对于可编程逻辑器件,手持式应用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据Semico预测,可编程逻辑器件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前超过6.5亿美元。2008年推出了多款成功平衡功耗、成本和性能的新器件,以满足PMP、DSC等手持式应用的需求。

Actel的IGLOO和ProASIC3FPGA的nano版本功耗降低至2μW,还支持1.2V电压编程,免除了对多种电压电源的需要。SiliconBlue推出的iCE系列单芯片FPGA采用了与手机设计工程师相同的功耗模式定义――操作模式及待机模式,其逻辑核心的操作电压维持在1.0V,启动电源也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存储

iSuppli的数据显示,2008年存储产业的所有领域都将出现下滑。DRAM销售额将以19.8%的降幅引领跌势,NOR闪存和SRAM销售额将分别下降16.2%和16.1%,而主要用于PMP等产品的NAND闪存形势略好,预计销售额下降13.1%。

和其他半导体器件一样,2008年存储设备的功耗水平也有明显的降低。Spansion推出的EcoRAM可取代数据中心服务器中极其耗能的传统DRAM,来解决日益加剧的互联网数据中心能耗危机。在同样的能耗条件下,EcoRAM的存储容量为传统纯DRAM的4倍。

同时,存储设备的主流容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以闪存为例,由于各大品牌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4GB和8GB等大容量的闪存在2008年得到了普及。

晶体和振荡器

近年来崭露头角的MEMS振荡器由于采用了CMOS工艺而更加易于集成并缩小尺寸,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而2008年陆续推出的全硅振荡器也瞄准了100MHz以下的大批量低频振荡器市场。

石英MEMS振荡器正开始取代手机及GPS中带温度补偿电路的晶体振荡器(TCXO),而采用硅材料的MEMS振荡器与温度稳定性指标比较容易满足的晶体振荡器(XO)展开了竞争。最先采用硅材料MEMS振荡器的产品有数字电视、数码摄像机以及车载后视摄像头等。

2008@4月,Mobius Microsystems推出的MM85 11振荡器用一片单片CMOS裸片同时取代了石英晶体和锁相环IC,无须外接谐振器,该裸片就可生成扩频时钟。与MM8511相比,SiliconLabs 9月推出的全CMOS振荡器Si500在频率范围和抖动性能等方面又有提升。Si500能提供原厂设定的0.9~200MHz间的任何频率,100MHz抖动小于0.8ps,可与石英振荡器媲美。

LED照明

随着手机普及率和保有量的提高,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照明(包括家庭照明、装饰照明以及特殊照明)、液晶电视背光及汽车内外灯照明已成为LED的主要应用领域。

但是,2008年LED市场遭遇了重重挑战,LED价格下滑,稍显衰退迹象。作为最大单一市场的手机,LED市占率衰退至24%;一般亮度的LED同时在萎缩。不过,高功率LED逐渐成为照明应用的主流光源,而建筑照明则是高功率LED的主要市场。从技术角度,白光LED光通量及发光效率在不断提升,但是高的光通量与均匀性的平衡处理是一个需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篇6

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闵万里

4月8日,在《我是歌手》的第四季总决赛中,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这就是扬言能预测歌王的阿里云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总决赛开场前,小Ai预测黄致列夺冠概率第一,尽管最终的歌王是李玟,但小Ai成功预测了前三名。

在了解阿里云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的基本运作过程后,钛媒体认为小Ai的算法其实已经不仅是深度学习,而是在深度学习之上的更高阶算法,并就此向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院闵万里求证,得到的回复:是的。

小Ai算法高阶在哪里?

尽管阿里云方面没有透露关于小Ai更多算法方面的信息,只说小Ai主要基于神经网络、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情绪感知等原理工作,善于洞察本质和实时预测,并能理解人类情感。

但是小Ai挑战歌王预测难点有三:首先,这是在7个歌手之间的混战,并非AlphaGo与李世石之间的两人对弈;其次,唱歌是情感理解加艺术欣赏,不同的唱法、变声、假声等无常法也无定论,现场演唱更是即兴创作;再次,最终结果是湖南卫视节目组、电视观众、500位大众评审、7位歌手共同创造的结果,其中充满了巨大的随机性。

简单的理解,用于AlphaGo围棋对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的深度学习算法,主要解决的是单目标优化问题,而小Ai要挑战的本质上是多目标优化问题,这从根本上就“迫使”阿里云选择更高阶的算法。闵万里告诉钛媒体记者,小Ai本身是一个基于概率的决策优化过程,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多组变量输入,其中的部分变量是通过深度学习优化得来。

之前,小Ai的算法已经被阿里云成功用于浙江省交通厅的路况预测,而能解决城市管理和宏观经济问题的人工智能算法都属于多目标优化算法。西方已经在城市综合管理和宏观政策制定等领域长期采用了多目标优化算法,包括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等。闵万里向钛媒体称,小Ai并没有采用现成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而是自己开发的算法体系。

小Ai之父闵万里

那么,小Ai凭什么能够实现高阶算法呢?这必须要提到小Ai之父、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院闵万里。

14岁被中科大的少年班录取,闵万里19岁赴美攻读物理学硕士,200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统计学博士,先后在IBM Watson研究院及Google担任研究员,2013年加入阿里云负责人工智能项目小Ai。

闵万里说在IBM Watson研究院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IBM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也是最早看到未来趋势。2005年,IBM把PC硬件业务卖给联想后,开始自己的转型。这个转型的过程,最缺的就是海量数据分析能力,因此补充了很多相关研究项目,包括海量数据分析、关键信息提取、预测建模、机器学习等,闵万里也借此接触了一线实战案例。

之后到了Google,闵万里比较具体地负责移动端广告精准推送优化研究,主要是对海量数据进行研判,这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今天小Ai要解决的问题了。移动端广告精准推送优化是互联网广告最核心的技术,需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提升广告的精准推送,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

移动端广告精准推送优化数据分析包括:研判用户当前上下文网页的内容;研判用户所在地理位置——驾车状态下推送短广告、饭馆里推送复杂广告;研判用户对于推送广告的喜爱程度等。这些都属于多情景变量下的实时决策问题,与小Ai要挑战的歌王预测场景极为类似。

闵万里长期从事机器学习理论研究与应用算法研发,在脑电波(EEG)解析、高维数据挖掘、随机过程理论、时间序列分析、网络流理论等领域获得多项国际专利。他于2011年发表的道路交通流预测研究,是该领域全球五年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2013年,有猎头找到闵万里,希望游说他加入阿里云。当时猎头说了一句话,中国有这样一家公司,数据总量比亚马逊、eBay、Paypal加起来还多。“这一句话就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做大数据就要来阿里。”闵万里如此断然加入。

小Ai的研发过程

从2012年开始,阿里云研发了后来被称为“MaxCompute”的海量数据处理计算引擎,当时叫做ODPS,这是小Ai非常重要的计算基础设施。

ODPS是阿里集团30多个事业部唯一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2015世界Sort Benchmark排序比赛中,ODPS用377秒完成了100TB的数据排序,打破了此前Apache Spark创造的1406秒纪录,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如今,MaxCompute可在6小时内处理100PB数据、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ODPS的实时计算系统StreamSQL,后来在阿里云数据加平台被称为“StreamCompute”,可日均处理万亿消息、PB级的数据以及千万级的每秒查询率QPS,适用于根据用户实时行为数据(浏览、成交、收藏等)调整推荐商品的实时推荐系统等。

阿里云方面说,小Ai的学习速度是人类的1万倍,人类需要10万小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小Ai只需要10小时。这其实就是基于MaxCompute和StreamCompute等阿里云大数据分析的实战平台,“阿里云的大数据分析是经过了实战检验,这是与其它平台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平台经历了阿里上万名工程师的实战,其中包括7次双十一的考验。

在研发MaxCompute等计算平台的同时,阿里云人工智能小组还在开发深度学习、社交网络情感分析、语意分析、优化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体系。到2015年的时候,阿里云的人工智能算法在阿里各个业务场景下实现了成熟的应用,之后被抽象成通用的模块再嫁接到MaxCompute上。

“所以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模块带有明确的可应用场景,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我们憋了4年,就为做这件事(挑战《我是歌手》)。这其实是在阿里整个业务生态中,慢慢成长起来的。”闵万里对钛媒体记者说。

小Ai的算法体系

阿里云于2012年就开始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储备。在参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比赛之前,小Ai已经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比如帮助光伏电厂预估发电产能减少能耗、帮助水利监管部门预测水库水位以预防灾害发生、帮助金融机构客服人员接电话、帮助阿里音乐预测音乐黑马等等。

小Ai团队除了工程师、科学家之外,还有多位阿里音乐和专业人士作为教练,学习了几百万首歌提升音乐品味和鉴赏能力。小Ai基于阿里音乐数据库,自动学习音频的重要特征后形成对歌曲的多维度评价,包括音高、能量、语谱、基频等,通过特征来训练小Ai对音频及受欢迎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思维,不过目前小Ai还没有遍历韩文等外文歌曲。

那么小Ai是如何现场预测比赛结果的?小Ai从历史赛事和海量资料中寻找影响比赛结果的变量因子,训练出一个实时动态模型进行预测,包括歌曲、歌手、粉丝、现场氛围、网友讨论等维度,每种维度都通过机器学习提取海量特征。这些特征有静态的,也有跟随比赛而动态变化的,需要现场实时计算。

闵万里透露,小Ai眼里的歌手是无数标签的集合,比如李玟就有女歌手、70后、华裔、美国、偶像、性感、奥斯卡、R&B、Soul、粉丝量等标签。而现场影响评委喜好的因素非常多,小Ai需要找到这些影响因素的每一个信息变量,包括歌手演唱相关的曲风、流派、编曲、帮唱嘉宾、舞蹈、歌手颜值等现场热数据,以及场外的各种冷数据信息。再把这些信息通过一定逻辑叠加在一起,形成整体决策机制。

总结来说,小Ai要做的是去观察一切可能影响投票结果的因子,整个过程是在全空间、连续、动态地场景中,“理解人类的喜好”、“洞察人类的思考”。

与微软小冰的区别

作为同样主打“情感算法”的微软小冰,闵万里表示微软小冰与人类的一问一答对话很容易带入上下文情境,之后就可以用语言学等相关的模型进行建模和分析。而小Ai要同时理解7个歌手的混战以及音乐欣赏等超越语言的内容,这是小Ai的不同之处。

闵万里举例小Ai的算法难点,比如上一次的孙楠退赛完全出乎意料,小Ai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事件,这对当时的模型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现场比赛的时候,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不管最后小Ai预测的结果如何,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此外,在商业模式方面,小Ai看起来也不如微软小冰有一个比较容易的商业化路线,现在微软正把小冰变成整个微软产品与服务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当前盛行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小Ai的多目标优化算法似乎也难于看到一个清晰的商业化前景。

对于商业化模式问题,闵万里说阿里有一个战略:Happiness(幸福)和Health(健康),也就是幸福指数与健康指数。小Ai的音乐和艺术欣赏能力,既跟幸福指数相关也与健康指数相关,仅仅实现这一点就已经是巨大的技术成就了。此外,小Ai的能力可以很容易泛化到商业领域,之前已经在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天气预测等成功应用。

篇7

关键词:商业地理学;近期进展;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11

1 引言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国内学者有关商业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评介和探索的文献就不少,主要成果有:陈福义等对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阐述[1];陆大壮对中国古代商业地理学的形成、近代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及建国后我国商业地理学的回顾和前瞻[2];周春山等人对1984年以来中国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的评述[3];杨吾扬总结了商业地理学的近期成就,指出了商业地理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4];石忆邵[5]、郑勇军[6]分别对农村集市、专业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张文奎等人对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7];侯锋介绍和评述了西方商业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指出空间分析和区域研究是商业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8];赵荣[9]、蔡宗夏[10]分别介绍了日本、法国的商业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发展特点,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日本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支柱是商圈研究和商业地域研究;法国则侧重于城市商业规划政策和立法、商业活动的空间扩展与平衡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法国商业带来的契机和挑战等问题探讨。管驰明等人归纳和总结了19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的若干主要方向[11];桑义明等人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我国商业地理研究的趋向[12];张萍对历史商业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容做了概括[13]。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2004年以前国内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方面的评介较多,而对近10年的相关进展关注不够。本文主要对近10年来国外商业地理学的主要进展做简要评介,并对其发展趋向进行展望。

2 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近10年来,国外学者有关市场和商业地理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下列几个方面:

2.1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新商业地理学研究

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是商业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但近年来,随着消费和创新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城市日益崛起,消费范畴逐步拓展,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奢侈品消费引人关注,知识资本的流动日趋频繁,新商业地理学便应运而生。

Wilson从商品流通中的社会关系视角,研究了商品交换和消费中的种族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和地理后果,指出应当重视并处理好商品流通中的包容和排外关系,通过削弱种族障碍将有助于扩展商品流通边界和消费范畴[14]。Hughes通过对英国食品和服装零售商学习开发他们的伦理贸易项目的方式的考察和评价,指出伦理学习实践不仅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创新方式以保持企业盈利、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裨益于他们在商业实践中成为更负责任的法人公民,从而在知识资本主义形态的形成中发挥较好的作用[15]。Hughes还探讨了知识流动与跨国贸易和管治的关系,指出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对维持地方企业、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16]。

由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构成的商品链或营销网络,拥有各类居住于不同地方的行动者,包括生产者、批发商、购买者、零售商、其他中介商和消费者。然而,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者尺度,而较少关注消费者。近年来,零售商创造和控制全球广泛的供应链的能力已经引起了商业地理学的关注。“新零售地理学”认为,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商品链不只是受到供应商的控制,而且受到消费者期望的驱动,因此,不能将它们分离开来进行“脱钩”研究,而应当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商品链或营销网络的综合研究。如Ilbery 和Maye运用供应链简图,考察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地区(落后的农村地区)5种不同零售类型(农场商店、屠宰场、饮食承包单位、专业商店、超市)的食物供应链的发展,特别是重点考察了这5种不同零售类型的上游联系及与当地投入供应商的关系的性质[1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中介服务链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极少。因为产供销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此外,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的空间差异也需要引起商业地理学者们的注意。

近期的另一个进展是对动态的营销地理学即商品、消费者及其时空关系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包括消费者能感知的市场、虚拟市场(如电子商务)等市场生态学的研究探索[18]。

2.2 零售业国际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感召下,零售业国际化已成为近年来商业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内容集中于跨国零售商扩张的过程、动机、区位布局、进入方式、业态选择、驱动机制、溢出效应、应对策略等方面。

Gereffi从“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CC)视角,分析全球化经济的转变过程及其联系,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全球商品链:消费驱动型和生产驱动型。在消费驱动型商品链中,大型零售商、分销商、贸易公司在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种模式的商品链中,海外次级承包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代工服务,因此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中;反之,在生产驱动型商品链中,跨国公司对资本和科技密集型产业有绝对的控制力[19]。Dawson从国内市场和目标市场的市场饱和情况、企业管理者、消费者、国内法律等多个角度对零售商全球化扩张的动因进行了分类[20];Wrigley和Lowe对Dawson的分类加以扩展,并根据“推动因素”、“促进因素”和“拉动因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和细化的分类[21]。Alexander将零售商的全球化扩张动因归纳为满足国内市场、被动对外扩张、主动对外扩张和以全球化扩张为核心的四种类型[22]。Wrigley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跨国零售企业的扩张并非为了应对本地市场的竞争,而是通过将资本流入相对安全的新兴市场来获得盈利[23]。

McGoldrick将零售产业进入市场的方式归纳为六个方面,即许可证方式、挂靠方式、特许经营方式、合资方式、兼并方式、自主开店方式等[24],此后的研究也大多支持这种分类方式。新兴市场中,新的零售形式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国外零售商投资的进入。Weatherspoon和Reardon回顾了非洲地区超级市场的扩张方式,并分析其是否会被欧美大型食品零售商所收购,重复其在拉丁美洲、东亚和东欧的模式来渗透非洲市场[25]。Wrigley将跨国零售业的经营策略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化经营,采用集中管理的形式,输出管理理念和文化,并追求购买、市场和后勤的规模化经营;另一种经营策略则更为灵活,多与当地企业合作经营,并在不同的国家开展权力下放[26]。

关于跨国零售业的空间影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颇丰。首先,跨国零售业的进入会对当地零售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当地零售商被挤出市场,或对当地大型零售商造成压力,促使其联合经营[27]。其次,跨国零售业在不同国家的零售商中产生竞争[28]。Rocha和Dib分析了沃尔玛进入巴西后外国和本国零售商的应对策略[29]。第三,跨国零售商的购买决定会对当地供应链产生巨大的影响[30、31]。

需要指出的是,跨国零售商的进入不仅改变了当地购物的传统性质,而且改变了城市和社区的命运,同时还会引发当地原有零售业格局的重构。零售商供给战略的全球化增强了他们在本地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及本国市场的集中化程度,这些变化都对任何一个地方的零售商的实力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然而,关注跨国零售商与东道国市场的体制和受规章限制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案例研究较少。况且,这些影响既是相互的又是双向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存。Coe和Hess以东亚和东欧为例,对零售业国际化对当地供应网络结构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32]。Mutebi探讨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政府对大型跨国零售企业迅速扩散到它们的城市地区的不同政策反应,及其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面貌的影响[33]。Wrigley和Currah考察了跨国零售企业崛起中电子商务面临的组织挑战,指出地方、空间和嵌入性继续影响着多渠道分配中的新经济发展[34]。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与本地化有机结合的时代潮流中,跨国零售商的战略本地化同样是其扩张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跨国零售商具有极高的地方嵌入性,主要表现在:跨国零售商设法建立和维持广泛的商店网络。采购他们的产品以满足各种消费文化的需求,管理与本地供应基地的联系及其扩散。Coe和Lee通过对韩国Samsung-Tesco联合经营公司的实证研究,剖析了该公司的战略本地化的三个特征:产品本地化、来源本地化、职员和战略决策本地化;指出跨国零售商的战略本地化是一个随时间演进的动态体系概念,而地方化应被视为具有对母公司产生更广泛影响潜力的双重动态体系[35]。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跨国公司及其区位选择时,还开始关注卷入全球零售分配体系中的企业结构和网络的异质性[36-38]。

2.3 购物中心的吸引、扩张与竞争研究

Maryam和Heidarzadeh从消费者的视角评价了伊朗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因素,以最大似然法估计相关矩阵,从而得到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最重视的是购物中心的租户组合形式以及购物环境[39]。Aloys和Cindy对荷兰2004年后新颁发的零售政策下大型购物中心的吸引力进行评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型购物中心的交通可达性、停车场、主要商业街长度、商铺类型、主力店类型等因素进行了模型分析[40]。

由于不同国家的跨国零售企业在同一区域或城市的空间扩张而引发的新的竞争格局成为近期的研究热题。Graff选择三个最大的折扣链Kmart、Target和Wal-Mart,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区位扩张战略及其竞争状况的差异性特征[41]。研究结果显示:这三大折扣链均采用超级购物中心的形式进行扩张,但它们的扩张区位与竞争状况存在明显差异,Wal-Mart的超级购物中心数量最多且分布较广;Kmart和Target将其超级购物中心集中于少量的大都市地区;与Wal-Mart和Kmart相反,Target则将其超级购物中心布局在中产阶层而不是蓝领职员为主的大都市地区;Wal-Mart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战胜了它的超级购物中心竞争者,现在正面临着主要杂货链的竞争。

Brandao Antonio等人比较了一座城市的两个购物中心的竞争关系发现,购物中心的商铺总利润虽然少于百货公司,但购物中心中的商铺却没有动机入驻百货公司,相反,百货公司会将自身分解融入到购物中心中[42]。

Lee和McCracken从商业活动的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在商业服务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丹佛市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的购物中心的区位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了两地购物中心的区位变化的动力机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它们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布里斯班的购物中心仍然倾向于中心城市布局,而丹佛的购物中心则呈现出郊区化态势,这种差异性与两个城市不同的购物中心开发政策及产权制度相关[43]。

2.4 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与产业区位的研究

Davis和Weinstein将赫克-俄林的新古典比较优势模型和克鲁格曼模型结合起来,以OECD国家为例,对“国内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进行检验,证实“国内市场效应”对OECD国家制造业的细分具有重要作用[44]。Behrens基于对市场规模所依赖的“职能等级”的观察,通过对交易商品和非交易商品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市场规模对产业区位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商品通常存在“国内市场效应”;而对非交易商品,这种效应的存在主要取决于产品差异化的程度[45]。高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一般支持“国内市场效应”,而当产品能够充分替代时,一种反向的“国内市场效应”就可能出现。

2.5 商业空间重构与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

Halbert运用修正后的统计和制图方法论工具,分析了巴黎大都市区从传统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演进的过程中,中心城区与郊区次中心的经济地位的互动演变态势,证实了巴黎大都市区内部商务服务业的分散化与核心商业区的扩张是并行不悖的,因此,核心商业区衰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46]。不过,他认为“分散化不可能成为21世纪大都市区的典型特征”的大胆预言尚为时过早,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检验。

尽管学术界对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做过一些研究,但全球和地方供给结构及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对消费者长期行为的累积效应的研究却关注不够。Clarke等人以英国港市Portsmouth为研究背景,通过对1980年和2002年消费者购物态度和购物行为所进行的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首先从当地商店之间的选择这一地方层面,探讨了零售业重构对消费者选择的长期影响效应,以期廓清零售业竞争与消费者选择经验之间的联系[47]。Jackson等人又从商店内部的选择这一更微观的邻居和家庭层面,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了零售供给的选择过程及其与消费者空间选择的关系[48]。结果表明:消费者在商店之间的选择可以根据可近性和便利性来理解;而消费者在商店内部的选择则与价值观、价格和质量有关。而且,消费者在商店之间和商店内部的选择受到其家庭背景的强烈影响。由此可知,必须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其家庭背景关联起来进行分析。

2.6 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Athreye和Keeble基于英国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定量测度和分析了专业性的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和企业行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49]。他们认为,专业技术中介服务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结构性差异又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行为和比较优势的差异密切相关,正是企业的技术行为差异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差异,而技术行为差异又源自劳动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性的技术中介服务市场的出现。

Head and Mayer基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思想,即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收入与该国到达巨大市场的运输成本(距离是关键指标)有关,通过构建市场理论潜力与可达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论证了市场潜力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证实了市场潜力是人均收入增长的有力驱动因素[50]。

Watson认为,在英国城市地区,城市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大型购物中心,传统的市场几乎成了被忽视的公共空间。因而他选取8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市场,通过对这些样本市场上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活动的考察,探讨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市场的社会潜力。他得出结论:市场作为一个场所,能够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一个重要的公共和社会活动空间[51]。他的研究拓宽了我们对这种城市空间的理解,可视为市场社会地理学方面的一个研究尝试。

2.7 商圈与集聚经济研究

商圈研究曾是商业地理学的传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商圈生命周期理论、商圈空间结构演变、商圈与交通可达性、商圈划分模型、商圈租金等方面。商圈与集聚经济研究近来也受到关注。以往文献对集聚经济的测度多集中在制造业,或关注生产力、工资、人口等要素。一般认为,商业业主之间之所以趋向集聚,很大程度上是受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影响;集聚力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日本流通学者石原武政认为,形成商业企业集群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够降低消费者成本;二是解决消费者商品需求种类远远大于供给方能力的矛盾;三是集群内店铺对外部的依存关系[52]。也有学者认为:商圈内外部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以及乘数效应是影响商业企业集群的主要原因。Drennan和Kelly则另辟蹊径,从办公楼租金的视角来研究集聚经济,通过分析美国49个样本调查区域的120个主要办公楼市场过去18年的租金变化特征,并构建模型来定量测度集聚经济对办公楼租金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大都市CBD中的办公楼市场存在集聚经济,而中小城市和郊区办公楼市场中的集聚经济效应并不明显[53]。

3 商业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向

3.1 创意商业逐步崛起

创意商业是指建立在创意产业基础上的、以提供商品展销、物流、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科研、休闲、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商业和商务服务。如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为了促进各国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打造世界级的创意集群,在着力提高创意产业的企业化与创造力的同时,积极发展创意商业,通过建立泛北欧创意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设立泛北欧创意投资基金、推动北欧创意投资俱乐部、树立对“北欧品牌”的忠诚度、发展北欧创意集市等一系列举措,来振兴和拓展创意商业,增强其全球竞争能力[54]。随着全球创意集群的成功推进,创意商业及其空间差异将会成为未来商业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3.2 节能店铺正成为低碳商业发展的新潮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日益深入人心,环保和节能问题备受关注,低碳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低碳商业亦方兴未艾。在特易购(Tesco)、沃尔玛等商业巨头的引领下,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店正成为低碳商业发展的新宠。这种节能店大规模应用了全新风换气系统、冷凝水回收系统、电子膨胀阀、高效节能风机和高效电子整流器等一系列国际顶尖水平的节能设备,从而实现了空调、冷冻冷藏以及照明的低能耗[55]。据分析,这些节能店在提供绿色环保商品的同时,预计可节约能源25%-30%左右。因此,低碳商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同样将会成为商业地理学研究的兴奋点。

3.3 伦理商业与伦理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商业和贸易竞争中的公平性或平等性是商业地理学关注的又一个核心问题。国家、区域或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易于导致商业和贸易竞争中的不公平性,进而影响到其间商业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商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全球供应链的公共政治意识也不断增强,零售商如何学会把伦理贸易规则和标准纳入到主流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中,便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实践任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商业企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商业企业和贸易机构的社会审计方面的培训以及伦理贸易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升其伦理贸易方面的法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是商贸企业和企业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公平贸易向伦理贸易推进的关键举措。伦理商业和伦理贸易地理学有可能成为新的生长点。

3.4 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的研究愈益深化

市场特别是大型市场既是商品、信息、交通和服务的集合地,也是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基地。当前这些大型市场大多已从纯粹的交易场所转变为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配送、加工、研发中心、办公、食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产经营流通模式,成为研发设计中心、制造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创业企业孵化器、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交互融合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这些大型市场“综合体”已远非昔日的传统市场,它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重要。市场的发育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促进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而且有助于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样,企业和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有利于为市场的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大的支撑,而且产业链的细分、拆解、重构、融合、交织和渗透,也必然会对原有商业模式提出创新的要求。传统商业区位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均质、静态、封闭”等几个方面[56]。新的商业区位研究必将突破这些不足,以“异质、动态、开放”的新思维,深化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的综合研究。如Yan和Molly对美国三种主流零售场所(中央商务区,CBD;生活休闲中心,Lifestyle Centres;封闭式购物中心,Enclosed Shopping Malls)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这三种类型零售场所的零售性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这三种零售场所的接受程度,首次将近年新兴的生活休闲中心纳入到购物中心的研究体系中来[57]。

3.5 定量分析和模拟仍然是商业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定量化和模型化既是当前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又是商业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借助GIS技术和手段,采用数学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各类商业活动中心、全球商品链(GCC)、全球生产链(GPC)、全球市场网络(GMN)展开定量分析和模拟将是未来商业地理研究者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福义,范保宁.商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J].经济地理,1985,6(2):150-152.

[2] 陆大壮.中国商业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经济地理,1988,9(4):284-286.

[3] 周春山,罗彦,等.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4,59(6):1028-1036.

[4] 杨吾扬.商业地理学—回顾与前瞻[J].人文地理,1991,6(4):1-5.

[5] 石忆邵.中国农村集市的理论与实践[J].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 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 张文奎,倪维素.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J].人文地理,1986,1(2):44-49.

[8] 侯锋.西方商业地理学的基本内容[J].经济地理,1988,9(1):72-76.

[9] 须原芙士雄,著.赵荣,译.近年日本商业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特点与问题[J].人文地理,1992,7(4):32-36.

[10] 阿兰·梅冬,著.蔡宗夏,译.法国商业活动的深化与商业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1993,8(4):15-20.

[11] 管驰明,崔功豪.19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地理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3,12(1):44-53.

[12] 桑义明,肖玲.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回顾[J].人文地理,2003,18(6):67-71.

[13] 张萍.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及其研究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28-34.

[14] Wilson,B.M. Race in commodity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separate but equal[J].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5,95(3):587-606.

[15] Hughes,A. Learning to trade ethically: knowledgeable capitalism, retailers and contested commodity chains[J]. Geoforum, 2006,37(6):1008-1020.

[16] Hughes,A. Geographies of exchange and circulation: flows and networks of knowledgeable capitalism[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7,31(4):527-535.

[17] Ilbery,B., Maye,D. Retailing local food in the Scottish-English borders: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J]. Geoforum, 2006, 37(3): 352-367.

[18] Crewe,L. Geographies of retailing and consumption: market in mo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3,27(3):352-362.

[19] 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1):37-70.

[20] Dawson,J.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 oper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4,10(4): 267-282.

[21] Wrigley,N. and Lowe,M.S. Reading retail: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on retailing and consumption spaces[M]. London: Arnold, 2002:105-114.

[22] Alexander,N., Doherty,A.M. International retail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57-65.

[23] Wrigley,N. The globalization of retail capital: themes for economic geograph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92-313.

[24] McGoldrick,P.J., Davies,G.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trends and strategies[M].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5: 322-331.

[25] Weatherspoon,D, Reardon,T. The rise of supermarkets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agrifood systems and the rural poor[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3, 21(3):1-17.

[26] Wrigley,N. The landscape of pan-European food retail consolid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2,30(2):81-91.

[27] Goldman,A. Supermarkets in China: the case of Shanghai.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J].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2000, 10(1):1-21.

[28] Dawson,J., Mukoyama, M., Sang,C.C., Larke,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Retailing in Asia[M].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3:1-5.

[29] Rocha,A., Dib,L A. The entry of Wal-Mart in Brazil and the competitive responses of multinational and domestic fi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02, 30(1):61-73.

[30] Tokatli N, Eldener Y.B.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political economy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 Turkey[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2,34: 217-238.

[31] Reardon,T.,Berdegue,J.A. The rapid rise of supermarkets in Latin Americ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2,20(4):371-388.

[32] Coe,N.M., Hess,M.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network restructuring in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5,5(4):449-473.

[33] Mutebi,A.M. Regulatory responses to large-format transnational retail in South-east Asian cities[J]. Urban Studies, 2007,44(2):357-379.

[34] Wrigley,N., Currah,A. Globalizing retail and the new economy: the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 of e-commerce for the retail TNCs[J]. Geoforum, 2006,37:340-351.

[35] Coe,N.M., Lee,Y.S. The strategic localization of transnational retailers: the case of Samsung-Tesco in South Ko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6,82(1):61-88.

[36] Coe,N.M., Yeung,H.W.C.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mapping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1(3):367-380.

[37] Dicken,P. Global Shift: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ic Map in the 21st Century[M]. 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3.

[38] Henderson,J.,Dicken,P.,Hess,M. et al.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2,9:436–464.

[39] Abghari Maryam, Hanzaee Kambiz Heidarzadeh.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tores' tenant mix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from shopping centers in Ir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Studies, 2011,3(4):158-164.

[40] Borgers Aloys, Vosters Cindy. Assessing preferences for mega shopping centres: A conjoint measurement approach[J]. Journal of Retailing & Consumer Services, 2011,18(4):322-332.

[41] Graff,T.O. Unequal competition among chains of supercenters: Kmart, Target and Wal-Mart[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6,58(1):54-64.

[42] Brandao Antonio, Correia-da-Silva Joaao, Pinho Joana. Spatial competition between shopping centers[J]. Working Papers-Universidade do Porto, 2010,(294): 1-29.

[43] Lee,Y. and McCracken,M.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movement:shopping centres in Denver, USA, and Brisbane, Australia[J]. Urban Studies, 2012,49(7):1489-1506.

[44] Davis,D.R.,Weinstein,D.E. Market access,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59(1):1-23.

[45] Behrens,K. Market size and industry location: traded vs non-traded goods[J]. Urban Economics, 2005,28(1):24-44.

[46] Halbert,L.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intrametropolitan business services in the Paris region: patterns, interpretation, consequenc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04,80(4):381-404.

[475]Clarke,I,Hallsworth,A.,Jackson,P. et al. Retail restructuring and consumer choice 1. Long-term local changes in consumer behaviour: Portsmouth, 1980-2002[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6,38(1):25-46.

[48] Jackson,P.,Clarke,I.,Hallsworth,A. et al. Retail restructuring and consumer choice 2. Understanding consumer choice at the household lev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6,38(1):47-67.

[49] Athreye,S.S.,Keeble,D. Specialized markets and the behavior of firm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s regional 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5,5(5):523-543.

[50] Head,K., Mayer,T. Gravity, market potent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11(2):281-294.

[51] Watson,S. The magic of the marketplace: sociality in a neglected public space[J]. Urban Studies, 2009, 46(8):1577-1591.

[52] 王先庆.都市型商圈聚集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30-33.

[53] Drennan,M.P.,Kelly,H.F. Measuring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ith office r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481-507.

[54]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9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68.

[5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09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