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建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建筑技术

篇1

【关键词】技术革命;技术进步;可持续建筑

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联姻的结晶,建筑技术则更强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向前发展,并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建筑物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建筑发展的历史说明,凡是建筑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有重大进步之后,建筑迟早会产生变化并突破原有模式向前发展。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除上述传统因素外,如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普及和“信息时代”初现曙光,这一切正给建筑以新的巨大冲击,并向建筑界提出新的挑战,改革建筑活动的方式、方法,并促成新的思潮。

1、环境

环境与建筑二者密不可分,这一点毋庸置疑并早已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拓展。早期,环境往往是指建筑物的外部空阎,即邻近的房屋、广场、道路和绿化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环境处理重点侧重于建筑群体的构图章法,强调广场与建筑物的尺度、比例等,而到工业化初期环境问题曾一度被忽视。直至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人们再一次意识到环境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并迸一步扩大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建筑环境物理科学蓬勃发展起来。建筑光学、建筑声学、建筑热工等应用科学和相应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建筑活动中对生态科学观念的运用、绿色技术和绿色城市的思想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就像当年技术革命推动了新建筑运动,创造了新的建筑空间和空间艺术一样,无论设计思想、建筑的空间与形式都将会有一番新的创造。

2、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的形成,有赖于两个基础条件:一是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二是技术基础条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与之适应的建筑,而由科技进步引出的新的建造技术则为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最终导致一大批新的建筑类型涌现出来,例如,工业厂房、车站、高层建筑,跨海大桥等。

2l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并最终影响对建筑的需求。一个非物质、无固定场所的虚拟空间将部分替代现有的物质的、固定位置的实体空间。历史证明,每种建筑类型都是为了适应某种社会行为需要而产生的,从民宅到宫殿,从斗兽场到体育馆,无不如此。信息技术进步促使电子商务、远程办公和家庭智能化成为现实。生活行为的改变相应改变了原有适应这些行为的建筑,让某些建筑类型改变、萎缩甚至消亡,让新的建筑类型产生、发展与完善。首先,多媒体住宅将成为量大面广的新建筑类型,电子小区也将需要新的社区设施,促进新的建筑类型出现,原先与大城市相配套的某些建筑类型,如银行、图书馆、邮局、办公大楼、大厂房、大商场等将萎缩,消亡或在尺度、功能上产生实质性变化。

3、美学特征

20世纪以来的建筑技术革命,对传统的建筑美学和哲学观念产生极大的冲击。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的结构技术、新的设备和新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依靠新技术,突破了传统建筑高度与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自由度增大,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勒·柯布西埃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显示出机器美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巨大影响。汽车工业的兴起,促使城市尺度发生变化,从而向传统美学的法规提出挑战。技术理性同样反映在建筑艺术的鉴赏。

当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但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成从工业时代以来的转变,社会文化进入多元化时期,高技术伴随着对高情感的需求。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物与构筑物概念上的界限日趋模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并影响着表层建筑形态。一方面建筑将更加体现对个性化的追求,反映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征;另一方面,人的生存空间将会有极大的拓展,虚体空间将和实体空间并存,虚拟商场、银行、图书馆、美术馆和大学等将会出现,象征性标志建筑会被虚拟标志所取代。这一切将促使人们的建筑观念发生转变,建筑艺术领域极有可能拓展到电脑屏幕的界面上。

4、建筑行为

一般来说,一项建筑活动主要包括以下过程: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管理、使用和维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中各个阶段均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建筑策划所涉及的元素呈不断上升之势,作为系统工程的建筑策划日趋复杂和困难。建筑决策科学化和高效率的要求十分迫切,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引入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条件。建筑发展论证过程中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针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估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实现建筑活动的高效益。

建筑思潮大多建立在当时的设计手段基础之上。从原始绘图到三视图语言直至模拟无限空间,突破二维工具对三维空间表达的局限,现代技术将为建筑师提供全新的设计方法与手段,并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几何模型,扩大了建筑师的想象,并产生各种高度复杂的空间形式虚拟设计极大改变着传统的作业方式,营建过程将遵循草图——电子建筑——施工图——真实建筑的程序进行,方便很多。

技术进步也将影响建筑的管理技术进步也将影响建筑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使建立建筑综合数据库成为可能,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建筑的发展方向。

5、结语

尽管新技术和新建筑的变革日新月异,但纵观建筑发展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以保持与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融合。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正如国际建协《北京》中所指出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不仅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且也是问题之源。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新的种种问题,需要继续给予解决。因此,只有从社会文化和哲学等方面来研究技术,从漫长的建筑技术发展史中,理解技术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才能使技术得到妥善运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一个真正幸福的前途。

参考文献:

[1]统编教材,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吴硕贤,何光华,信息技术革命对未来建筑领域的影响[J],建筑师.

[3]杨胜志. 可持续理论在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篇2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topic. Taking the the course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as the carrier, 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teaching design separately from the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value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ed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idea of this specialty through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aspects, that was,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t only referred to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method, but also referred to the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ought that the sustainable teaching reform was a long-term arduous mission and needed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土木建筑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design;Civi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79-02

0引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始于世纪之交,是人类在反思即将过去的以工业化飞跃发展为主要特色的20世纪历史,前瞻21世纪人类发展的未来,科学而系统地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特别是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教育、课程及课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门话题[1-5]。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仅关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没有考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依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法创新研究,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材料与构造》为载体,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相结合,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1土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理念衍生出大量的新概念与新名词,如健康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应包括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等方面,能够与社会、心理、生活、经济、生态、文化等保持协调。在整个建筑物生命周期中,应从设计、施工、维修及管理、拆迁等方面全面予以考虑。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1.1 跃进式创新与可移植性跃进式的创新或创意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灵魂。创意+复制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模式,一旦获得广泛采用,就会成为未来的标准。但是,可持续建筑的创意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该被广泛地复制,对其他同行与客户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给社会带来最大的利益。

1.2 良好生态质量与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地球上的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费者,因此建筑业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责任。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提倡使用可循环和可再生建筑材料;提倡依赖被动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而不是石化能源,具有节能特点;建筑内部CO2低排放,实施整体水处理。建筑施工、管理、维修及拆除过程提倡绿色施工与绿色管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生态质量。

1.3 美学标准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突出重要的价值观与鼓舞人的精神,维系社会、社区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实现建筑与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的呼应。同时,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应该公平地体现设计、建造、使用和再利用过程中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与土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特点——理念创新和行动实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改革。下面以《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环境等五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图1)

2.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课程的知识体系首先体现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知识完整性,在学生利用《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知识选择建筑构造方案过程中,强调注意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新型建筑材料与新工艺和新构造做法之间的联系,宣扬节约材料,注重环保的理念;同时,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凸显学生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的施工图识读、计算机应用、组织管理及法律文书等社会生存必须的知识储备;面向可持续发展知识还需要培养继续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及课程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探究问题的起因、影响及问题现状与发展趋势,能防止或尽量减少问题的威胁,成功解决问题的实践(解决方案/创新),如:各种不同建筑材料选取对建筑构造方案的影响分析,考虑对建筑物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篇3

挂见此:BIM;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一、 BIM提供绿色建筑新思路

BIM在整合绿色建筑上有相当明显的助益,尤其是功能性要求更高的建筑物。通过BIM可以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可以有深入的沟通与了解,如透过基地夏季太阳辐射热分析,可以很方便的了解,不同设计所能利用的昼光效果,进而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而在空间规划上,由于通过BIM可以马上呈现视觉效果,并进行绿能效益初步评估,有助于不同单位意见沟通的时效性。而在细部设计时,也可看到许多细节,如可显示太阳辐射状况,有助于设计师思考建筑物外墙应该如设计,或是控制材料使用,不致于过度浪费,进而有利于施工及竣工的流程。但即使有BIM的协助,建筑的专案交付过程仍有许多问题,主要在于不同的团队在不同的阶段接触协调,如设计及建造可能就是由不同的分包商负责,分包商除了要跟业主沟通外,分包商彼此往往也需要沟通协调,一旦发现现状与规划不相符时,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心力去修改。如建筑师一方面虽可透过3D透视图与业主来回沟通,但设计空间机能时,却可能还要与结构师不断讨论,同时还得跟机电师讨论技术规范及法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业主的需求及想法。虽然将这些专业想法转变成专业符号,如变成2D图就有助于跟现场的营造厂商沟通,但随着兴建时间的增加,参与的业者也会愈来愈多,沟通也变得更加困难,如机电师的规划所留下的高度,影响施工的方便度,往往在现场就会发生争吵。一个好的绿色建筑,不但要能符合业主目标,同时又能盖出具有美感的建筑,唯有在初期设计阶段,就得先做好概念设计,透过导入BIM及3D协同作业等,进行节能或绿能等分析,先行做好要件深化设计,提升设计品质及系统整合,才能成功建构一个好的绿色建筑。

二、 BIM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前景

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集成的流程,它支持在实际建造前以数字化方式探索项目中的关键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整个BIM流程所使用的协调一致的信息能够帮助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和业主在实际施工前查看设计在真实环境中的外形乃至性能。当应用于现有建筑时,特制的BIM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您获取所需的建筑几何体和特性,用以进行多个方面的能源性能分析。例如,可通过BIM流程创建一个基本模型,然后将此模型用于能源和投资级审核。所以,应该使用特制的BIM解决方案和集成的分析工具评估建筑物性能,优化投资和评估提案,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节约能源,降低水资源消耗并提高建筑物空气质量,来满足可持续性和能效目标。

虽然绿色BIM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根据2010年美国绿色BIM市场调查,目前将BIM运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公司中,仅有17%的公司较好地挖掘了运用BIM实现绿色建筑的潜能,本文将分两方面阐述其原因:

1. BIM软件方面

在绿色BIM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国内外设计师在实践中发现BIM相关软件存在某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

(1)缺乏软件之间的互操作性。BIM是建筑信息的重要来源,它是包含建筑结构、机电和建设计思想等各方面信息的三维模型。然而,要利用BIM实现可持续思想还要靠各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市面上早已存在各类分析成本、劳动力支出、能源、光照、建筑生命周期的软件。关键是如何将BIM模型所包含的这些信息传递到能量分析软件。基于对项目和性能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使用能量分析软件时要花费50%的时间来新建建筑模型。

(2)模型信息欠丰富。随着现代建筑向着可持续设计的方向发展,设计师不仅仅要决定墙面是否要开窗,而是要判断开窗的方向位置是否受到阳光直射,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全面分析之后,才能完成一个好的设计。另一个例子是不同规模的厕所所需雨水蓄水池容量大小的分析。而这正是大部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BIM模型不包含能源、水和光等分析属性。如果能将这些指标直接输入建筑设计过程中,能为未来的设计提供很大发展空间。另外BIM软件应该融入一些建筑材料的性能元素,例如:光反射、透光率、太阳能热增益系数、R值(或U值)。这四个值如果能直接从BIM模型中获得将有助于建立能源和采光模型。

(3)碳核算一体化。目前,还没有一个集成化的软件来监测建筑物的碳排放量。而碳排放量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二州。根据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可以判断该项目施工过程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的指标。产生碳排放的原因如下:原材料准备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从生产建筑材料到最终安装,要经过一道道程序,这些过程会有碳排放。施工运营阶段产生的排放。现场设备和现场建材的碳排放,可能是从油漆、纤维粘合板、胶合板所用的胶水等材料中挥发出的气体。现场施工设备产生的排放。现场施工设备往往采用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进而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大量的碳排放。同时,机械运输设备也会产生很大的排放量。

2. BIM实施方面

综合国内实际发展状况,BIM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定难度,其主要原因包括:

(1)参与项目的各方对BIM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并没有完全在建筑设计、建造以及管理的各个专业中使用,导致可持续性建筑信息模型在这一系列环节中传递受阻,无法真正达到建筑全生命周期可持续的设计效果。

(2)也包括BIM作为工具本身软件性能上的不足。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诸如软件本土化不够等问题,很多国内的建筑规范标准没有进入模型的信息中,使BIM没有完全发挥出它应有的能力。现有的BIM软件无法满足某些特殊专业功能要求,而且软件本身过于复杂,难以有效使用。此外,部分建筑师认为现有的其他非BIM软件在绿色建筑项目中更易于使用。

(3)大多数至今仍未参与到BIM与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建筑企业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业主的要求,同时政府在绿色建筑优惠政策上缺乏力度的同时也同时缺乏管理和经验,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导致BIM技术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BIM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习惯于使用传统设计模式的设计人员很难掌握和使用。国内外已经研究开发了不用专业的辅助设计软件、各种建筑能源环境模拟评估软件和各类数据库等,这些软件可能已经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设计需要的各个环节的模拟和制图要求,但设计团队何时利用这些软件,以及如何保证各个专业设计师有效利用这些软件尚未明确。

当然,仅仅通过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来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确信对未来的影响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好处。如果这是一个机会来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并能在不损害建筑质量反而提高利用质量,那么投入的时间和努力在BIM上会给所有人带来最佳收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

1 绿色施工在我国的研究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促进了我国施工管理向绿色施工方向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先后建立起生态住宅评估体系、绿色办公建筑评估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并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建筑评定体系,如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康居工程、住宅性能评级、健康住宅等。但放眼全球,我国的绿色施工建筑评价体系由于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在绿色施工思想贯彻的群体中,承包商是最重要的一块。如果能够运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将绿色施工技术结合新技术、新管理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我国的房建施工产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并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和指导,我国政府在绿色施工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及标准。2002年3月1日国家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建筑队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年11月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为贯彻“绿色奥运”的理念,推动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使奥运工程达到较高的环保标准,起草了《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其中包括对施工工艺的选择、工地围栏、防尘措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控制、垃圾回收处理等方面的详尽说明。至此我国已经在绿色施工管理方面有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下面以某市政改造工程为例进行说明。该工程为一项旧城区改造工程,即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其他相关设施进行修缮。重点是一条公交专用车道的改建,道路全长3300m,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公交专用车道,包括人行道和路口的改造等。

2.2 绿色施工理念的引入与应用

绿色施工的理念将融入该城区改造的每个施工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施工组织设计。在传统的施工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提升和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结合改建工程时间紧,对市民出行影响巨大等因素,合理安排施工进程和施工程序。其次,根据对施工进程的安排及控制,对施工机械设备合理调用和配置,实现机械效用最大化。最后,在分部分项的施工中对人工、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进行全面把握。

2.2.2 节约使用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要消耗大量的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拆除原有建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城区改造的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环保建材,例如在铺设人行道时掺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矿渣等废弃环保的建材。还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施工用料,减小材料在现场的损耗率,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2.2.3 控制生产环节的噪音

在拆除爆破原有建筑、混凝土浇捣过程、基坑开挖过程、房屋内部装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这就要求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封闭施工,采用低噪音大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原则上产生噪音较大施工步骤在白天进行,夜间要在零点前结束当天的施工作业;派专人定时检查机械设备的完好性,不使用超期、老化的设备;对安全脚手架的高度限制在楼层作业面上3m以上,架体表面挂满纱网和竹笆片,吸收和阻隔噪音,防止噪音向扩散。

2.2.4 控制施工中的污水排放

市政工程中的污水源主要分为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施工用水又包括基坑开挖抽取的地下水,搅拌泥浆、冲洗运输车辆与机械设备的多余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在施工操作中,这些水要通过沉淀池的二次沉淀方可排入市政管道。生活用水要经过化粪池过滤处理后方可外排。

2.2.5 控制施工过程的空气污染

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对大气有害的有毒气体。

对于粉尘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工地出入口进行专人清理和高压水枪冲洗;在场内运输道路和施工楼层每天派专人清运垃圾、洒水;在场内围墙空余场地种植草和灌木;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以减少搅拌过程中的粉尘;将场中的沙、石、泥土等易产生粉尘的材料用塑料布覆盖。

由于改建道路中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沥青拌合、运输、摊铺阶段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在沥青混凝土出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其出厂温度;在拌和过程中,要设有粉尘回收装置;摊铺时,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宜采用人工摊铺;热拌沥青混凝土要在路面自然冷却达到50℃,方可通行。

2.2.6 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

旧城区改造中需拆除大量原有建筑和道路,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可实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强度较高的可回收建筑垃圾,可在路基施工中作为路基加固使用的材料;废木、废纸、塑料及金属材料等可送往专门的废品回收站加以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应运往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

3 发展绿色施工技术的对策与展望

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施工企业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要在科技装备上不断完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展建筑科技开发的相关研究。要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攻关,研发新型材料和机具,吸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建筑业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我国的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和管理的软件可以更好的引导施工向着绿色施工的方向发展;优化材料配置可以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节省材料的用量;利用最新的成型软件技术可以使建筑模板的版型更科学合理,更利于模板的周转利用。

4 小结

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我国在绿色施工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让我们共同努力,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洪岩,李丽红,韩春波.建筑施工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绿色施工[J].建筑与预算.2008, (3):93-94

篇5

小丽

大年三十,永远是鸡鸭鱼肉满桌,结果是,年三十才过,冰箱里就塞满了各种剩菜,然后从初一到初七,天天都在吃剩菜。不少家庭发愁,这菜到底该怎么剩?又该如何处理这些剩菜呢?

专家支招说,剩菜的原则是宁剩荤菜,不剩蔬菜。

放在冰箱里的荤菜,一般可以保存1~2天,虽然损失一些B族维生素,但蛋白质可以完全保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而蔬菜储藏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和维生素C、叶酸等在储藏和反复加热之后损失极其严重。而且,荤菜再次加热后味道仍然不错,而蔬菜再热之后几乎失去其美食价值。所以一餐中,应号召大家尽量把蔬菜吃完,而荤菜可以留到下一餐再吃。

在荤菜当中,应最先吃完的是水产品。因为水产品中的蛋白质特别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且水产品也更容易滋生有害微生物。

由于春节剩菜的数量和种类较多,用盘子来储藏剩菜往往不能有效利用冰箱空间。为了减轻冰箱负担,合理利用空间,建议提前准备一些容积较小的方形、长方形的保鲜盒,把剩菜分类装进小保鲜盒,然后整齐地排列在冰箱中。

剩菜在冰箱里的储藏位置也很重要。最易变质的食物,如豆制品和海鲜,应当放在冰箱下层深处,或者保鲜抽屉中,因为这里的温度最低。水分含量较低的炸鱼、炸丸子之类的食物,可以放在冰箱略微靠外的部分,因为这里的温度相对较高。剩果汁之类的饮料可以放在冰箱门的部位,因为果汁比较酸,细菌不易快速繁殖。

需要注意的是,吃剩菜的时候,一定要搭配新鲜蔬菜一起吃,也不能顿顿吃剩菜,以免营养不均衡。

坚果,每天一小把即可

春茶

逢年过节,零食总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坚果往往是家庭中的最爱,因为它既香浓美味,营养价值又高,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在节假日备上一些。

坚果的品种很多,如核桃、长寿果、小胡桃、榛子、夏威夷果、腰果、松子、开心果等,其中,最家常的当属花生和瓜子。这些品种当中,很多家庭喜欢采购一些进口的坚果来犒劳自己。专家表示,此举大可不必。因为如果按照性价比来排名的话,我们平常吃的花生倒是排在第一名。花生价格低廉,供应充足,且无论蛋白质、矿物质,还是维生素的含量都很不错。

专家同时提醒,坚果不能大量吃,每天吃一小把就够了。而且要注意,吃了坚果之后,菜肴、主食就要少放些油,这样既可以得到坚果的营养保健作用,有利于预防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又能避免发胖。

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坚果时要注意两点:一闻是否有霉味,二闻是否有不新鲜油脂味,也就是哈喇味。如果有霉味,说明其中可能有霉菌毒素污染,比如最近人们刚刚熟悉的黄曲霉毒素;如果有不新鲜油脂味,说明其中可能有较多的油脂氧化物,不仅营养价值大打折扣,且油脂氧化物还会加速人体衰老和促发疾病进程。

进口坚果在运输途中往往用大袋真空包装,能延缓脂肪氧化的过程,也能抑制霉菌增殖,但是一旦到了口岸,大包装开袋分装,往往就不再有真空的保存条件。如果是在潮湿高温地域进行分装,坚果长霉和脂肪氧化的风险就更大了。

相比而言,国产的新鲜坚果,如果果壳表面没有损伤,相对就比较容易保存,比如未脱壳的核桃、榛子等。但是现在很多核桃变成了“脱壳核桃”,松子变成了“开口松子”,失去了果壳的保护,坚果则非常容易长霉或氧化。所以,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辨别。

另外,坚果买回家后,如果短时间内吃不完,要用防潮袋包装,并密封起来,放进冰箱冷藏室甚至冷冻室中,这样才能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

甜食,不宜咀嚼太久

笑笑

很多人爱吃甜食,可是如果甜食吃得不当,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除了引发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外,还会带来骨质疏松、胆结石等问题。春节期间,我们怎样吃甜食,才能做到既享了口福,又不伤身体呢?

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宋新表示:首先,不要空腹吃甜食。空腹时,糖分基本不经消化就会被立即吸收,会导致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暂时性的高血糖会与体内许多重要组织中的蛋白质产生反应,使其受到损害,导致患慢性疾病的危险增大。吃甜食最好把握以下三个时机:一是运动前。运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体能,但运动前又不宜饱餐。这时适量吃些甜食,可以满足人体的能量供应。二是呕吐或腹泻时。喝一些盐糖水,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三是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时。糖尿病病人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喝些糖水或甜饮料,可使患者度过危机。

其次,要学会选择甜食的种类。想吃甜的时候,要优先选择天然的甜味,比如石榴、苹果等水果。不但能满足你对甜食的欲望,其中的低聚果糖等糖类,还能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肠道致病菌和腐败菌繁殖。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糖醇类甜味剂加工的食品,它们的能量更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也更低。但是要注意不要过量,否则会引起腹泻。此外,粗加工的糖类更好,比如红糖就比白糖的营养更丰富。

最后,吃甜食不要咀嚼太久。口腔中的乳酸杆菌能使糖发酵产生酸,加速牙齿老化,且时间越长,老化程度越高。

另外,吃完甜食后要记得用清水漱口。

饕餮后,别忘来碗杂粮粥

小马

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节日里连续聚餐后,对油腻食物没有了胃口,反而想吃粥一类的清淡食物。长假期间,每天暴饮暴食,其后果就是消化不良、肠胃不适。所以在享用了饕餮大餐之后,大家一定要记得让肠胃轻松一下。

如果中午聚餐,吃进了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就会给消化系统带来沉重负担,然后肝肾就需要高负荷工作,最后导致人精力不足,而晚上的宴席则更令人疲惫。

要想让胃肠轻松一些,就要少吃。每次吃完大餐后,24小时之内每餐最好只喝一碗杂粮粥,加上水果和大量蔬菜,让胃肠休息放松一天。肝脏、肾脏因此能得到休息,大肠也有机会好好清理一下废物。

春节期间,大家免不了走亲访友。去别人家做客时,要少吃零食,餐前只吃点水果或喝点茶水,正餐时挑油少清淡的东西吃。如果没有饭局,建议自己给肠胃放个假,喝点酸奶,吃个水果,晚上11点前休息,这样第二天食欲就会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在肉食吃多了的情况下,可以在配菜上下功夫,一定要注意多吃绿叶蔬菜。不仅是因为春天要养肝的老说法,还因为绿叶菜中的叶绿素有促进解毒的作用,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是春节期间人体特别容易缺乏的。

此外,还要多吃一些高纤维食品,如红薯、竹笋、海带、蘑菇等,帮助多余的胆固醇从肠道里排出去。

外出就餐,需要注意几点

胡戈

春节,少不了亲朋小聚、家庭宴请。殊不知,这样饭局不断,饱了口福,却苦了肠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外出就餐时多加注意,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饭店里的很多菜,如各种食用菌类及反季节食品,多用罐头制作,含有防腐剂,多吃有损健康。另外,有些饭店会用福尔马林泡发海鲜、凤爪、鸡腿、鸡翅等,所以那种外表看起来很大很白的鸡腿、鸡翅、海鲜,最好不要吃。

此外,油炸食品在制作中,饭店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油极有可能会被重复使用,导致油中所含的致癌物丙烯酰胺量增加;而熏鱼、熏肉等,尤其是烟熏食品在熏制过程中会产生一类致癌物质二恶英,所以这类食品少吃为妙。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on hum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造、运营和拆除的全寿命期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应当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给人们一个经济、舒适,具有环感与文化感的场所。

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2、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一)、设计理念

1、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2、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⑵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1997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31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⑶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⑷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二)、设计方法

可持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针对大量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设计的案例的分析,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运用。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⑴采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放弃消耗大量资源的粘土砖而改用更环保更节能的墙体材料;⑵采用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对外墙作内外保温处理,如保温砂浆、保温板等;⑶采用屋面保温隔热系统,利用挤塑板作屋面保温材料,利用架空层、架空板作隔热层;⑷使用高性能玻璃和门窗材料,包括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各种新型环保门窗材料等。

3、室内外空间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通过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总体规划上,注重考虑区域的风环境、光环境;在室内设计上,注重对流、穿堂风的运用,做全明设计,强调适宜的窗地比;注重窗户的透光率和通风面积。

4、采用热回收技术:建筑物中有可能回收的热量有排风热量、内区热量、冷凝器排出的热量等。合理有效地回收这部分热量不仅能降低空调系统本身的能耗,还能减少对室外环境的污染。

5、使用建筑遮阳:在夏热地区,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建筑遮阳的种类主要有: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

6、充分利用太阳能,特别是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应用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照明、暖房等。

7、推行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在城市及建筑设计中,推行合理的多功能组合,防止片面地强调单一的功能分区,创造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小,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8、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通过利用自然采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办公空间中更多地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的方案,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对于居住建筑,在充分考虑自然采光通风时,应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应做好废水回用措施,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成熟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采用了中水系统。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应用思想

建筑行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得到了人们更多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建筑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持续建筑由低能量消耗逐渐向了零能量消耗。目前,人们已经在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合理应用,目的在于使我国的建筑物的发展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

一、研究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重要性

在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的研究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实践意义,从实际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为我国建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建筑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用以及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建筑物的质量。2、学术意义,从理论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我国在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在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上的研究取得可一定的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对问题进行研究。3、社会角度,研究可持续设计工具,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建筑中使用的能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有效的使建筑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

(一)信息资源

这里说的信息资源指的就是信息资源工具,就是在对建筑策划工具应用的基础上,对建筑行业的历史发展纹路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未来发展进行探究,对信息进行挖掘的工具。信息资源工具为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

(二)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工具的发展是在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实现的,设计过程中针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将设计工作由图纸转向计算机,这不仅可以实现对信息质量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对信息的处理效率。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应用平台、软件应用,还是环境能源模拟,都获取到了不错的成绩。

(三)性能评价

性能评价工具实质就是对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中的生态环境性、节水性、经济性等进行描述,从而使建筑能够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理念,同时能够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三、可持续建筑的设计重点和设计方法

(一)设计重点

在可持续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作为设计者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目标,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在环境污染和能源的过渡消耗,因此可持续设计中要大量的使用节能型能源,从而有效地控制生态环境,降低污染。2、部位,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应当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多起建筑设计的成功案例不难看出,建筑在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对建筑物的设计和改造。3、内容,建筑中应当对各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进行应用,例如风能、太阳能等,通过合理的措施逐渐的减少在建筑物中对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4、方式,在设计应当以主动方式为辅,被动方式为主,这也是目前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减少能源使用量的最常用、最合理的一种方式。

(二)设计方法

1、外窗设计

可持续建筑在外窗的设计上多采用三层或双层玻璃,目的在于减少能源消耗。这种外窗设计在隔热性能上可以达到普通外窗的2-3倍,但在建筑成本上仅比普通外窗的成本高出了不到50%。此外三层或双层玻璃的外窗和具有较好采光性和隔音性能。如果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在设计上可以相对开放,如果环境污染严重,在设计上则应当采取封闭性设计,从而使室内环境受周边的环境污染达到最低。

2、外墙设计

在外墙设计上,利用开口设计,隔音材料、悬空底板等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出具有“呼吸功能”的外墙,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建筑利用外墙开口可以实现室内外的水分和空气的交流,从而实现室内外的湿度和温度的平衡,降低建筑物内受到的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物内空气的清洁度。除此之外,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在外墙上添加制冷管道或加热管道,从而促进建筑物内外的空气流动,通过空气导热特点,使室内外的温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并且将室内的灰尘和有害物质进行清除。通过这种外墙设计,可以利用外墙完成本应该由空调系统完成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在能源上的消耗,使建筑物的生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遮阳系统设计

房屋建筑应当具备良好的降温和隔热功能,通常情况的设计方式有以下几种:(1)通过高性能的物体实现制冷和吸热,其中常用的材料主要有:水,白天可以起到吸热功能,而到了夜间又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水具有良好的储热功能,通过地板、墙体内部安装水循环管道,可以起到排除室内余热的效果,但在采取此种设计方式时,要做好防渗工作。固体施工材料主要包括:生土、高能混凝土等,生土经常会在半地下和地下建筑物的通道中被应用,主要作用是为了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2)在设计上采用多层建筑“皮肤”或“外壳”,实现建筑在降温和防晒上的需求。例如,在安装多功能遮阳帘或多层玻璃,在进行这样系统设计时,要对建筑物当地的日照时长,室内对光线的需求,建筑物的朝向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重点考虑,选用可以进行人工调整的遮阳百叶。多层窗户的设计最少要由两层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不仅可以减弱光线对建筑物的直射强度,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隔音效果。通过多层窗户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内环境的采光、反光、遮阳等功能。此外建筑物内的遮阳系统也可以安装在天窗、屋顶等处。目前,通风和采光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物的设计标准。

4、冬季保温、供热设计

建筑物在冬季的保温和供热设计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可以使建筑物利用不同角度对太阳光线进行吸收,加大开窗面积从而实现对太阳能的吸收,实现对建筑物内温度的控制。随着对建筑物性能需求的提高,现在建筑物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功能上的区分也变得更加多样。例如,阳光房、客厅、走廊等,这些建筑物中的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吸收太阳能的作用。(2)设计出良好的系统,这也是一种在建筑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保温设计,在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注意控制冷桥以及风动现象的出现。

四、结束语:

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为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现在建筑行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是现代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现方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应当将建筑设计合理的同建筑施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从而设计出更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叶推先.科学理念与建筑可持续设计[J].住宅产业,2011,10(3):26-27.

[2]章雯妍.分析和思考可持续建筑设计工具及其应用思想[J].现代装饰(理论),2014,7(15):31-33.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长效建筑;开放建筑;层次

一、引言

曾经风靡全球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国际风格早已在西方国家饱受不少质疑,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宣言因此相继产生。而20世纪6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所引发的对于环境恶化的重视和催生的绿色建筑概念似乎逐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建筑的主流思想。近年来,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面临环境污染严峻挑战的中国也把西方曾经流行的绿色建筑视为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但在西方国家,全球化和地方主义之间的矛盾、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之间的割裂、建筑师和使用参与者之间的隔离等问题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成为了讨论如何实现建筑长效性的焦点。

二、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反思

1.建筑师可以设计出可持续的建筑?建筑设计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建筑师为客户所制定的一个决策过程,包括建筑的形体、空间、使用功能以及技术和社会层面。当建筑最初的草图产生时,虽然并不意味依照其建造后是纪念碑式的,但通常是静止和永恒的。使用功能往往被设计师和客户所决定,而不是实际的使用者。由于当代全球化的城市中社会、经济、技术的多样性和高速发展,建筑学作为一门职业处于从未有过的被如此批判、质疑和孤立的境地,特别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战后住宅和建筑疯狂扩张的欧洲,以及有类似情况的现今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泛滥和功能的决定性作用。

2.绿色建筑是可持续的建筑?“绿色建筑”和最近流行的“低碳建筑”虽然以可持续建筑为实现目标,但更多的是体现对物理环境层面——例如降低能耗、节约材料和节约水资源等——的关注,而把文化性、地域性和使用者需求不确定性等方面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同时,很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因为市场化、非地域化等原因不可避免地评价出“伪可持续建筑”。例如LEED评价体系,得分项是累加的形式,很容易产生某项得分高而某项得分为零分的建筑,此外,很多参评建筑为了得分不惜利用高成本和高技术的手段和措施,导致高昂的造价和难度极大的施工。总体而言,绿色建筑概念和实践忽略的因素主要有时间的维度、人的参与和分层的策略。其一,时间维度的忽视。建筑是关于资源管理的议题,当我们如今谈论建筑的质量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建筑的长效性。然而大多数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重点讨论的是如何解决环境恶化和能源浪费的问题,却忽视了长效性所包含的社会、经济等其他复杂因素,以及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性。文化作为超越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因素,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在居民和民族群体的共同认知中具有长效性,并深刻地体现在建筑学的层面。其二,人的参与性的忽视。建筑师声誉不断下降的背后原因是建筑师本身直接参与到建筑的设计、建造甚至运营和使用的整个过程,但使用者常常感受到设计对预期使用考虑的不充分,投资者和发展商则把其归结为对经济性的理解不够充分。[1]与此同时,因应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爆炸,以及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引发的兴趣和需求的多样性,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日益复杂和多元。其三,对分层策略的忽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虽然逐渐开始完善(例如LEED和CASBEE增加了城市和社区的子评价体系,CASBEE增加了室内评价体系),但更多在于深化物理环境层面的分级。[2]而且,各个评价体系相对独立,无法用于全面、统一地对建筑和社区进行可持续评估。此外,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也存在着缺失。

三、何为长效建筑

作为致力于长效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先锋建筑师,BE(BaumschlagerEberle)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埃伯勒认为,“一方面,我们应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问题和有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建筑看成一个过程。我们的设计应基于完整而可靠的,关于人、能源和资源的信息。如果做到这些,我们就不把建筑设计视为创造,而是建造一座可使用200年的房子①”。埃伯勒进一步指出,“建筑并非为建筑师而建造,美是一种文化维度”。[3]建筑与艺术不同,它总会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不应该被简单地淘汰。一座建筑首先必须在文化层面上被接受和认可,相应地还要面对多方喜好的要求。然而,这些喜好并不是来自于个人而是来自于集体,设计的挑战在于要满足集体的期望和理解,本质上在于当地约定俗成的传统,或者换言之,要根据公众意识来定位建筑。在微观层面,任何建筑设计都应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使用者的需求各不相同,每个使用者的需求也会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变化。[4]建筑要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就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避免被拆除或破坏,并同时适应变化。因此,时间因素和人的因素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时间的因素而言,为确保建筑的寿命尽可能与建筑结构一样长,必须允许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建筑使用服务阶段中使用者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大量不可预测的其他情况。[5]就人的因素而言,它超越了任何功能主义设计生成的数据和功能的使用。如果多元化是用来表达当今人类观念和行为趋势的主要词汇,那么没有一个建筑可以逃避每日的使用中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人们一直共同并各自寻求适应周围环境发展变化的机会。埃伯勒虽然也在积极推动建筑的外墙、节能系统,以及结构、材料多方面的技术发展,但他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并不仅仅在于技术范畴的考量,而是兼顾社会的可持续性和使用者的需求。

四、层次策略:长效建筑设计策略

长效建筑的重要因素——时间和人——可以通过“层次”的设计策略实现整合。20世纪60年代,荷兰学者哈布瑞肯(JohnHabraken)首次提出了“开放建筑”和“层次”的概念,强调使用者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最好的建筑是能够包容不断变化的使用功能并不断更新的建筑。他认为建筑是其各个次级系统的总和,并可以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进行分层。如果一个仅仅以效用较短的功能要素作为设计建筑的出发点,那么这座建筑将不可能有百年或以上的寿命。因此,假设一个建筑有效用的时间为100年,根据次级系统各个要素的使用时间长短,建筑至少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6]一是场所,由建筑物周围环境——包括地形、气象、基础设施、文化和参与到其中的人——组成,这一层级要素的效用寿命可以远远超过100年。二是结构,即建筑的支撑体系与安全设置,包括逃生楼梯、环线交通、核心筒等,寿命超过100年。三是外壳,即立面和屋顶,以及建筑内的主要服务设备,寿命为50~100年。四是功能和室内填充,即建筑的用途——居住、工作、休闲和零售——根据人们的需要发生改变,寿命大概是20年。构件、材料和内部墙面等对使用者来说是最明显的部分,但由于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它们通常只有10年的寿命(表2)。类似的分层策略在日本的百年住宅体系里逐步得到实践,如SI和KSI体系。而在欧洲,BE事务所的多个设计中,分层的策略也被充分利用。其首个低能耗建筑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长达三十年的实践中设计了大量的大体块结构并采用被动设计策略(图2)。[7]分层策略可以发展成长效建筑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传统建筑鉴定标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最新的中国百年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以及专家采访问卷咨询,笔者对建构长效住宅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每个层级的评价内容各有侧重点,具体包括社会和文化传承、经济性、空间灵活性、空间适用性、建筑耐久性、设备管线集成度、装修灵便性、部件与标准化、集成技术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技术和策略。[8]结论长效建筑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综合的因素,绿色建筑技术并不能作为唯一的因素而成为实现可持续建筑的关键前提。以下几点是对实现长效建筑实践的一些概括、总结以及对国内可持续建筑设计发展的启示:其一,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决定性并不能满足长久的使用要求,阻碍了建筑的长效性;其二,绿色建筑只解决了部分可持续的问题,对社会、人和经济性的忽视可能导致“伪可持续建筑”的产生;其三,时间的维度、人的参与性和层次的策略是实现长效建筑的重要因素,保证一个建筑价值长存的先决条件是这个建筑能够转换或者改变用途;其四,作为建筑表现的最重要手段,建筑结构能够生成公共空间,与此同时,公共空间能够赋予建筑特定的品质和特性;其五,建筑室内外的区分导致不同专业分工的出现,室内设计受限于建筑功能、内立面和已有的建筑结构,但建筑设计则应以预见建筑使用者变化的眼光来关注建筑已有结构;其六,长效建筑可以通过简单、经济的方式实现,而低碳和绿色也可以通过传统的建筑学方法实现。

参考文献

[1]NERDINGERW.Baumschlager&Eberle2002-2007:Architecture,Peo-pleandResources[M].NewYork:Springer,2007.

[2]JIABeisi,WANGQing,XIEXiaohuan.BeyondLowCarbon:AnAp-proachof'Green-level'StrategyforLongLastingHousingStudyinPearlRiverDeltaArea,Chin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79:40-53.

[3]EBERLED,SIMMERDINGERP.FromCitytoHouse-AdesignTheory[M].Zurich:GTAVerlag,2007.

[4]KRONENBURDR.Flexible:ArchitecturethatRespondstoChange[M].London:LaurenceKing,Springer,2007.

[5]SCHNEIDERT,TILLJ.FlexibleHousing[M].Princeton:ArchitectualPress,2007.

[6]贾倍思.鲍姆施拉格和埃伯勒的建筑设计特点[J].新建筑,2011(6):59-63.

[7]贾倍思.鲍姆施拉格-埃伯勒(B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9

规划缺失造成建筑浪费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建筑大拆大建,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此前难以企及。然而,多数建筑深陷质次、寿短、能耗高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对可持续性建筑的实践。

规划的缺失与尴尬。无论在哪个城市,均有大量的拆除和违章建筑。据北京市环境办公室提供的信息,2005年,全市拆除45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2007年规划拆除违章建筑300万平方米。如果按人均住房25平方米计算,相当于两年就拆除了30万人口的住宅面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会有这样大面积的拆除?原因无外乎是没有总体规划,或是有总体规划缺少细节,或是规划、细节俱有,但没有落实。尤其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过于强势,权力过于集中,换一届政府就要一个重新规划,这等于没有规划。

急功近利不求持久。建筑是百年大计,但在目前政绩考核和产权制度下,五年或十年以后物是人非的不确定性,使投资和建筑商急功近利,注重当前,忽略持久性。目前,我国的现有建筑存量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新竣工超过20亿平方米。而住宅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十年。加固、改建还不如重建,只能一拆了之。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我国现有的城区改造,中国传统建筑保留的并不多,反而几乎将欧式建筑都保留了下来。

农村建筑更谈不上持久和低耗。农民住宅更新速度更快。在浙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外观上完全可以看出住宅的建设时间,几乎没有二十年以上的老房子。住宅节能几乎没有纳入建筑考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筑的可持续难题将更为突出。

建筑和消费“买马不配鞍”。只关注房屋外观和结构,不注意节能,使居住用能极为浪费。南方地区夏天高温40℃,但几乎看不到中空玻璃,北京房价超过10000元每平方米,但节能考虑十分有限。如果建房时不考虑节能,建好后再装修,成本将成倍增加。

持久低耗是可持续建筑的内涵

建筑浪费,是我国物资、能源和人力上最大的浪费。如果实现持久、低耗的可持续建筑,我们将有很大的节约潜力。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高达一百三十二年,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也多有百年历史。中国的建筑,按人均50平方米计算(居住30平方米,商用20平方米),需要近7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按目前平均寿命三十年计,那么,每年更新面积将需要23亿平方米。如果寿命提高到五十年,每年的更新面积为14亿平方米。如果寿命增加到一百年,则我国每年建筑更新面积只有7亿平方米。

2006年,我国钢铁消费突破4亿吨,水泥超过14亿吨,能源消耗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我国超大规模、超快速度的建筑,无疑是高能耗建筑材料迅猛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2005年,我国竣工房屋15亿平方米,保守估计,用钢超过1亿吨。如果我国建筑寿命从三十年提高到一百年,则每年可节省钢材1亿余吨。相应的水泥、砖瓦和建筑陶瓷数量更是惊人。要知道,我国不仅能源、资源存在挑战,矿石资源也十分短缺,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8亿吨,2006年要超过3亿吨。

可持续建筑的另一节能潜力源于供热和空调,即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的流量消耗。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几乎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实际需要。我国近年来每年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现有城市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根据天津建筑供热试验,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小区,节能率可达30%。如果天津市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则每个采暖季,天津可节煤100万吨以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供热时间多数比天津长,建筑节能水平普遍比天津差。假设全国有10亿人口冬天采暖,夏天用空调,按比较保守的天津的节能率计算,如果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则每年至少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以上。

有关专家统计,通过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三个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耗能至少可降低60%~70%。

多项措施推进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需要从制度安排与实施、市场手段应用及科技研发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建筑的持久性和能效水平的提高。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是资金含量高的持久性资本品或家庭耐用消费品,其宏观调控需要从长远着手,从规划着手,注重实施。

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要科学、长远规划,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绝不可以因政府的更替而随意更改。而且规划不仅是总体上的,也要细节上的,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和可实施性。

政府一定要明确房屋产权,尤其是产权的法律保护和长期性。由于建筑的高投入及使用长期性,如果没有完全和长久产权,投资方、承建方和拥有使用方均不可能从根本上重视建筑的长久性。

政府执法要严格。国家有明确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但就是得不到执行。城市规划总是随意修改,得不到严格执行。为什么会有违法建筑?管理、执法及建设使用者均应承担责任。既然是违法建筑,就应追究法律责任。而目前执法只是,成本由纳税人承担。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鼓励违法。

建筑不论多持久,毕竟是商品,就需要按市场规律,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建筑的持续性和高能效。作为投资商,房屋建筑是百年大计,不应该采用高贴现率或高折旧率。如果贴现率低,投资商一定会注重质量,从长计议。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偷工减料,规范市场秩序。市场需要提供完全信息给消费者,使之了解建筑的使用寿命、能耗水平,作出正确的选择。政府应该利用税收的价格机制,遏制浪费和奢侈性消费。例如人均住房超过30平方米以上者,要按面积累进征收房产拥有税。政府应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于建筑节能,政府可采用补贴措施,推进房屋节能投资。

可持续建筑,科技创新支撑不可或缺。建筑设计和材料选用,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筑寿命。意大利一些罗马时代的建筑寿命已在千年之上,现代科技提高建筑寿命潜力巨大。创新建筑材料、新型墙体、门窗和屋顶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节能效率。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开门窗而浪费能源。此外,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 精益建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82-02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巨大、粗放型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建设项目的管理者有必要改变原先以成本、质量、工期为主导的管理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思考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建设方式。

一、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目标,应该是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目标的综合。如图1所示。

(一)项目的环境效益

项目的环境效益是指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考虑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多采用循环利用的可持续方式使用自然资源,控制项目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使项目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相适应。在项目建设和建成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不断保持和提高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能力。良好的项目环境效益是项目长期存在的基础,也是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的基本保障。因此是项目建设者追求的可持续建设目标之一。

(二)项目的经济效益

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考虑环境成本的情况下,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缩减建筑成本和工期,使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共赢。同时在使项目建成后更好地为所在地区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项目的经济效益是项目长期存在的条件,也是项目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支撑要素。因此也是项目建设者追求的可持续建设目标之一。

(三)项目的社会效益

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指项目建成后能够提高所在地区人口生活质量,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社会稳定水平等,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项目的社会效益要求项目在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项目的社会效益是项目存在的目的,也是项目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的最终目的,是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的核心目标。

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方面内容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项目的可持续建设效益目标。这不仅是广大公众的美好愿望,也是全社会对项目建设者提出的要求。

二、前期策划阶段

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有项目的构思和选择,项目的目标设计和项目的定义,可行性研究,评价和决策。项目构思的产生和选择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项目提出者应符合所在地人民的经营、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符合项目所在地的国家或地区的远近期规划和实际建设条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出,使项目建成后能够不仅满足目前的需要,同时能够满足项目服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需要。

(一)设计和施工阶段

设计和施工阶段是项目建设者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建设目标的决定性环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设计方面,笔者认为融合精益建造的先进管理方式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将会显著提高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二)可持续设计

设计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结合项目所在地生态、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地使用、交通和基础设施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可持续设计,全面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系统的可持续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节约利用资源、能源的设计。设计方案应考虑利用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因地制宜,并设法提高建设项目能源资源使用效率。节能设计方案应包括建筑物中空调和供热两个系统的节能设计。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设计;节电设备系统的设计;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设计。设计中还要尽量使建筑物采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照明用电。设计中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集约利用土地,设计节水设备和水循环利用系统等节水措施。对建筑物建造和拆除过程中废弃物回收利用进行预先设计。

2.环保绿化,防治污染,提高使用者舒适度的设计。设计中应使室内外的绿化美观自然。注意使项目中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周边的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设计采用环保技术防治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建筑材料选择上多使用绿色环保建材。通过提高室内光、热、声方面的环境品质,提高使用者舒适度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

3.历史人文环境及交通便捷性的设计。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保持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的连续性。考虑已有交通基础设施情况,提高项目使用者的便利性。

4.综合优化设计。在建筑项目系统中综合考虑节能环保、污染防治、使用者舒适度、绿化、交通,外观等各方面情况,整体优化设计方案,结合项目周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考虑建筑物长期使用可能遇到的问题,综合分析进行系统可持续性的设计。

这样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建筑设计,在保证建筑使用者获得健康、舒适、美观的建筑的同时,最大化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使项目建成后能更好融入当地已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显著提高了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三)施工阶段的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是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在建筑生产中的运用,它是从建筑生产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工期最短、资源消耗最少的条件下,最大限度为客户创造价值。依据精益生产方法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致的原则。精益建造的管理方法主要如下:

1.拉动式准时化建造。拉动式(Pull)准时化(JIT)建造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从客户和市场需求出发,准时组织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建造环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拉动式准时化建造要求每道工序都根据后道工序所要求的工作量,向前道工序提出工作要求和发出工作指令,工作要求包括后道工序需要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构件等,整个过程相当于由后工序向前工序,客户向建造商提出要求来进行建造,此外,拉动式准时化建造要求材料供应商能根据施工计划的要求,准时把需要数量的建材送到指定地点。

看板管理是实现拉动式准时化建造的技术措施,由看板来传递下道工序和向上道工序提出工作要求信息。随着信息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整个工程进度、机械设备,施工人员,材料库存和使用情况,资金流,每日工作量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施工系统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并通过信息平台和电子看板反映给管理人员,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准确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实际情况,调整日工作量。信息平台和电子看板也是工序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的工具,有利于各部门、各工序实现施工的同步化、准时化。

2.施工柔性化。施工柔性化包括以下内容:施工企业制定工期计划时采取缓冲策略,以平衡业主变更、各分项工程工期变化造成的总工期变化;施工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数量根据工程规模和设备租赁市场情况弹性配置;施工人员数量按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弹性配置。柔性化施工使企业快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和工程工作量变化。

3.缩短各工序转换时间。精益建造要求尽量使各工序、各分项工程之间的转换时间趋向于零,转换涉及施工人员的相互转换,施工机械设备的相互转换和建筑材料的供应和转换等内容,如果是分包项目,还要注意各分包商之间以及分包商与总包商之间的高效协调和配合。通过减少各种资源在转换过程中的滞留,减少各种浪费,提高建造效率。

4.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使质量管理成为施工全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要求在保障机器设备、工具正常,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使施工人员成为质量管理的主体,通过落实质量责任,使施工人员自己采取检查、打分、记录、控制的方法,保证工序质量,一旦有质量问题,立即停工分析解决,减少质量缺陷带来的返工,维修工作,也减少了工序外的质检人员和工作。

5.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建筑产品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将客户,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方,销售方等各方结合成团队,详细分析满足客户需求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使施工和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以最快速度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建筑产品。设计方案给出后,材料供应商,施工单位,销售部门可在同一时间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得到信息,使各方工作准备时间减少,从而缩短工期。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的整合,使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并行,可大幅度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建造成本,提高建造效率。

由于在项目早期阶段形成了集合施工、设计等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为共同目标工作的氛围,有利于利用集体智慧提前发现设计上的问题,减少设计失误和变更造成的损失,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建造性,有利于各方对生命周期预期会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提前准备。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可随时反馈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可以马上完善设计,避免了返工和窝工发生。

三、交付阶段

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建设项目的交付,要求房地产商或承包商在达到规定的质量、成本、工期的目标下完成工程项目,并在具备交付条件时交付业主,提高业主的满意度,防止不合理交付给各方带来的损失。交付过程中不隐瞒和欺骗业主关于建筑项目的重要信息。施工单位要与业主或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保存业主或客户档案至数据库,便于运营阶段的维护工作和市场拓展。

四、运营和维护阶段

可持续理念指导下建设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阶段的管理也必须考虑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一)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企业应制定并实施节水、节能、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尽量采用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建立严格的垃圾管理和保洁清洗制度,如生活垃圾的袋装化存放,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物业管理企业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参与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在利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主动与客户保持沟通,为业主和客户创造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

(二)可持续性后评价

可持续性后评价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对项目及其所在地区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为项目管理者决策提供实际情况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也为同类项目设计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它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主要有对项目对社会的科、教、文、卫事业的贡献程度和促进就业,改善交通,提高人口生活质量的程度等进行评价,目标是评价项目运营阶段的社会效益。

2.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内容主要指对项目为所在地区创造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程度,以及项目长期经济效益情况的评价。具体来讲主要有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项目的技术进步效益,项目生产技术的清洁性,项目对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

3.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对所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自然环境对项目的承载能力,对水体、土地、大气的影响,维持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生态平衡情况,项目运营阶段对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况,污染治理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价。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费用效益分析法、AHP方法、模糊评价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实际情况中,应当根据评价的重点、设计的指标和数据的情况综合运用各类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

五、拆除阶段

建筑工程项目在寿命终止时,面临着拆毁处理问题,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拆除过程中要减少粉尘、噪音对环境的污染,注意工作安全,在建筑废弃物清运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粉尘污染和遗撒对沿途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包括砖石、砼构配件、钢筋、碎石、玻璃、废弃设备机具和家具,废弃木材等。―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能只从局部环境利益出发,只注重废弃物的转移和填埋,将其视为环境的累赘,而应将建筑废弃物视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应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回收利用,比如对玻璃和钢材的回收。对废弃的混凝土构件经过破碎、粉磨、煅烧后可生产水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六、结论

笔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项目建设者提出提高建设项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角度入手,从前期策划阶段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阶段采用可持续设计,施工阶段采用精益建造的方法,交付阶段的可持续交付,运营维护阶段以人为本的物业管理和可持续性后评价,拆除阶段的废弃物回收等,寻求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种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建设方式。力求使建设项目成为促进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振民.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建筑管理模式―建筑工程整体化的探讨[J].建筑经济,1998(11)

2.朱,牛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和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

3.周红,成虎,唐世海.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建筑经济[J].2006(1)

4.施骞.工程项目可持续设计的实施与管理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9)

5.蒋书鸿,苏振民.精益建造:一种先进的建造体系[J].基建优化,2004(6)

6.邱光宇,刘荣桂,马志强.浅谈精益建设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工业建筑,2006

7.朱宾梅,刘晓君,王智辉.基于精益建造下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期三要素管理的新思维[J].建筑经济,2007(11)

8.闵永慧,苏振民.精益建造的优越性分析[J].经济师,2006(10)

9.张璞,苏振民.基于并行工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J].基建优化,2005(6)

10.杨昌,冯玉强,董多.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2)

11.施骞,工程项目可持续建设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2.郝建丽,陈顺甜,吴海燕,刘贵文,香港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概况[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

13.孙向远.建材工业利用废弃物技术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