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智能时代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智能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家用数字化设备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化的网络家庭。这些家用数字化设备包括电话、电脑、信息家电等。数字化家庭包括四大功能 :信息、通信、娱乐和生活。
利用家用电脑、宽带调制解调器和路由器这三种数字化设备将所有的家用电器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它们对数字电视、数字音响、数码摄像机、智能游戏机、数字化碟机等家用娱乐产品,和电视、电话机、数字传真机、打印机、对讲机、3G手机等家庭通信产品,以及数字电冰箱、智能电磁灶、微波炉、数控洗衣机、空调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进行统一协调的操作和控制,这就构成了一个数字化家庭。
而广义数字化家庭则在上述基础上,再融入自动监控、环境测控、自动安全报警、综合信息处理及提示等智能化技术,通过对家庭所有数字化设备的操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处理、对主人各种服务功能的优化组合,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智能化
智能家居,或称智能住宅,在英文中常用Smart Home。它是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智能家居是通过统一的网络总线和控制平台将家庭的电器设备、灯光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连成一体的。目前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是由集中控制到分布控制,与集中式控制相比,分布式控制不仅能减少布线,而且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某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只需将该节点从网络中拿走,而其他节点不受影响。
分布式智能家居系统主要由以下6个模块构成:
1.电话交换模块:两条和四条分机线路(提供3进线8分机的小总机功能);
2.电脑数据模块:电脑网络口为一进七出或二进六出(提供10M8口HUB的局域联网功能);
3.有线电视模块:提供一分四的标准功率分配功能;
4.家庭影音模块:提供四组视音频插头自由组合连接,可四个房间共享一台VCD或卫星电视;背景音乐模块,可提供七组音频插头自由组合连接;
5.安防监控模块:提供各种用途的智能家电连接控制;
6.电源模块:提供以上模块的电源。
其中,安防监控模块还包含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主要是在住宅内适当的位置配置一些传感器。包括双鉴移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声音探测器、门磁开关等。可以设定当这些传感器处在某种状态时,执行一系列的动作,例如,当家中有非法闯入时,通过智能电话控制器进行远程报警、通过灯光调光单元将灯光打开等。和传统安防产品相比,具有下面的特点:
1.安防系统和整个家庭网络紧密整合,可以通过安防系统中的某个传感器触发家庭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设备的动作或状态;
2.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各种安防模式,提供非常灵活的触发、驱动模式、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自动化
清晨,提示呼叫器分秒不差地催你起床。这时,窗帘会自动拉开,电动健身器材会招呼你去健身锻炼;卫生间会准备好热水等候你去盥洗沐浴;而功能齐全的厨房已适时地按指定的内容为你张罗早餐;餐桌上的电子报纸向你传递各种信息;出门时,语音装置会向你提示一天工作日程安排及应携带的物品;数字门锁为你把守大门。一套I Home软件为你管理一切事务,无论你在哪里办公或出差,打开电脑就可以知晓家中全部情形。一旦家中遭遇小偷光顾或发生意外事件,I Home软件便会“全程跟踪”,并发出警报,通知主人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傍晚,回到家中,室内照明灯会按需为你自动开启,亮度适宜,没有令人讨厌的炫光和阴影,让你感到舒适温馨。到了用晚餐的时间,你只需打开智能炉灶,告诉它想吃什么,它马上会显示所有原料清单及炒菜的方法步骤;它还能记住每个家庭成员的口味,家庭主妇无需担心“众口难调”;它还可为主人直接提供饮料和茶水,加热或冷却菜肴。餐桌能自动升降,桌面大小可按需调节,餐椅不仅让人坐得舒服,而且还可以调节温度。
晚上,亲朋好友来电话,“电话管家”会代你接听,并提醒你有电话进来。“面对面”的可视电话把你和对方的互致问候和探讨问题“拉”至近在咫尺。而居室的温度、新鲜空气量和空气洁净度早已自动调到令你满意的程度。安装在活动室内的数字电视、家用电脑、游戏机、数字音响等娱乐设备正等着你去尽情享受,让你心旷神怡。
所有这些,将会在自动化家庭里得到实现。
家庭自动化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设备来增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家庭更为舒适、安全和高效。家庭自动化可以把灯光、娱乐系统、保安系统、通讯系统、加热器、空调连接到一个中心控制系统上。
家庭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当然是系统和各种设备进行信息交流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它从外部设备或监视的各种状态接收提示信号,并通过发送适当的控制信号作为响应。
家庭自动化行业正在尝试制定通用标准以简化各类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同轴电缆被用于“娱乐”目的,即用于在家中传输视频信号。如果只是把信号输入一台电视机,那么标准的RG59同轴电缆就可以了;但若是想把信号分配到多台电视机,且不得有视频信号劣化,则选用RG6同轴电缆更好一些。而且,对于家用DBS、HDTV以及交互式系统来说,RG6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能够传输更多的信号,带宽约1.5GHz,而RG59仅为600~900MHz。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不再是工业、电信等领域的专利技术,它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家庭保安系统、照明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家电控制系统、DVD以及MP3等家庭娱乐系统和家庭远程教育系统等,都是在信息时代人们对家居提出的新的功能要求。
篇2
论文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创造性,潜能
奥地利的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弗兰兹·西泽克开拓了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领域,在美术教育史上成为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并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主张与实践促进了当时欧美各国美术教育的根本变革与发展。
弗兰兹·西泽克说得好:“我祈求学校成为如同百花怒放的神国花园。教师要用心做一个飞翔于学生身上看不见的精灵与之交往,致力于经常勉励儿童,而绝不可以控制或强制他们。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行为,生活中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
为什么儿童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一直困扰着人们。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认为,绘画是儿童不教自为的一种自然行为,儿童绘画的实质是其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但是,许多年来人们对于儿童画不屑一顾,认为那只不过是孩子们随意而愉快的涂抹罢了,谈不上什么“艺术”。在上世纪末以前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并没有把儿童的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那时的人们还不曾以特殊的眼光关注过儿童,因此更谈不上对儿童艺术的发展和关注。
随着儿童绘画艺术的被发现,儿童画的艺术价值也被承认了,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儿童艺术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如何看待和处理当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呢?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如何利用绘画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第一,让学生走出被动,尊重学生个性。
中国美术教师如果上一节教画苹果的课会自己先在黑板上做示范让他同学们照着画,学生往往能一次画出最像的苹果。而美国老师会发给每个同学一个苹果让大家观察,然后再画,充分训练同学们的观察力。
这就表现了不同的中外教学理念,如果老师过于强大的灌输教育思想,只会导致学生机械的重复,教师应该做的是尊重学生的独创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教育的关键工作是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模式并去适应它。
第二,要从研究儿童的心理入手,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对外界事物尚处在简单的辩别和认知阶段,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因此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
第三,要循序渐进,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艺术创造力。
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搓弄着泥巴,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未来真正的主人。
篇3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22-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许多高校正在向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迈进,逐步实现用户在校园生活、学习中的网络化参与和交互,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与发展。当前,移动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持工具,使得在数字校园中无缝学习、泛在化学习得以实现,更为数字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以及师生网络参与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数字校园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由于我国对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数字校园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字校园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在孙丹江,黄洪伟老师的《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学生学习、家校联系、办公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中运用校园网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与管理的校园生活[1]。赵国栋教授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来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工具的过程,可称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信息化”或“数字校园”[2]。杨铁军老师在《“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指导,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向社会化、终身化的虚拟大学发展[3]。
(二)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对数字校园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目前,我国数字校园的出版刊物和书籍较少,主要有江东兴教授写的《数字校园初露端倪》,初步诠释了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提出构建数字校园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目录服务与协同工作,并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情况[4]。2007年,刘青云老师发表的《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一文中,讲述了数字校园的内涵和意义,数字校园的组成及功能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趋势[5]。2012年赵国栋教授在《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校园6E理论”重新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观点[6]。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2012年李奕发表的《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一文,将数字校园划分为三代,他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他认为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7]。
二、移动智能终端概述及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也随之在社会中普及开来,人们开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交流、办公、参与活动,等等,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办公,让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移动智能终端即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支持音频、视频、可视化、数据等多功能终端设备。目前国内外在校园中使用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持智能设备、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电子阅读器等。
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携带方便、轻巧、快捷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等特点,被许多高校陆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些年,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开展了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的手持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美国在2001年启动的Palm Education Pioneer Projct项目奠定了北美地区移动学习教学应用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体现在提高人手一机拥有率、开展可扩展的高可用性手持式设备教学应用软件研究、为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以方便他们将手持设备整合到课堂中[8]。在2002-2005年间WHIRL项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持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频繁、高效的测评活动方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据调查,当前,美国已有超过2亿的学生使用智能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和解决问题。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尤其是2010年ipad的出现,使得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关注,并逐步引入课堂,但目前还未普及。目前,在数字化校园中,智能终端设备已被高校师生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当中,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办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强大的工具支持。
三、移动智能终端对我国数字校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目成就,如移动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使得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它对我国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要我们能够客观地权衡利弊,正确审视技术带给我们的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它或者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使我国的数字校园能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一)移动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积极影响
1.泛在学习、无缝学习成为可能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果,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拥有了强大的校园网络、数字化图书馆、开放课程资源、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然而,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却会因为时间、空间、地点许多因素影响到它的利用率;但移动智能终端设备ipad、平板电脑、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使校园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它携带方便、轻巧,学生学习、教师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运用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进行学习,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已不再遥远。
2.适合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并且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原有认知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移动智能终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和知识建构。此外,还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入学习网站、开放课程、讨论社区等资源库进行学习,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习者、教师的要求。首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将传统单一的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以固定教室为教学场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学习工具、教学形态多样化的网络环境支持下的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学习平台、讨论社区等展开多元化的交互协作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自我发展。面对课堂、网络、社会空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利用。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轻巧,携带方便,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资源获取,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多参与高校活动和决策。同时,智能终端设备也方便了教师和管理者随时随地地处理业务,教师、管理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处理高校业务和科研管理,真正实现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
4.移动智能终端更加便于师生进行网络参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赵国栋教授认为“数字校园民主”是指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中,以教育民主化思想为指导,以各种基于校园网的新技术媒介和工具为手段,在学校管理、数字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行和实施决策民主化、管理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和教学民主化的综合过程[9]。在校园网络参与过程中,移动智能终端为我们提供了轻巧、可携带、快速、方便的网络参与工具,使得网络参与变得及时、方便、多样化,更有利于实现数字校园民主。
(二)智能终端对数字校园发展的负面影响
1.移动智能终端界面对学生视力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当前,在高校中,电子书、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正逐渐被学生和教师们所使用,并且具有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难发觉,这些设备的长期使用,影响到了我们的视力,会导致视力下降,所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科学用眼。
2.移动智能终端质量和安全问题给高校师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智能终端设备也已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设备由于质量问题出现致死、辐射、死机致使资料丢失,遇到由于网络病毒侵入致使移动智能终端系统瘫痪、资料泄密等问题。因此,提高紧惕,防止隐患的发生是必要的。
3.促使网络成瘾、游戏成瘾
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电子书、iPhone及ipad等这些终端设备,尤为智能手机、ipad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吃饭时、坐地铁时,还是无聊时,通常这些终端设备就成了我们的玩伴,玩游戏、聊天、看电子书、看视频等,适当地使用,它可以调节我们的心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和快乐;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当,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这将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
4.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
校园网络舆论危机是指与校园内部相关的热点问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在网络上形成的大范围的关注、讨论,对高校师生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对高校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10]。据调查,在高校几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高校的讨论社区、论坛中,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通过微博、社交网站传播到网上。这就使得在高校中突发的、尤其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很容易造成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给学校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力度,并予以高度重视。
四、文章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才有了校园的信息化、数字化,数字化校园民主的出现才有了可能。我们不能否认,在校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移动智能终端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促进了泛在化学习、无缝学习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它是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教师的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促使其向泛在化和无缝化目标前进。但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客观、正确看待它带给我们的双重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校园的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丹江,黄洪伟.构建数字校园 提升办学效益-谈我校构建数字校园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
[2][10] 赵国栋.谈数字化民主、数字化学习与交互式视频课件[Z],2013,7.
[3] 杨铁军.“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
[4] 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 刘青云.数字时代打造数字校园[J].今日科技,2002.
[6] 赵国栋.从数字校园到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究[J].北京教育,2012,(06).
[7]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371-01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电力行业,用电客户不断增加,给电力企业的供电系统造成巨大的困扰。人们对于变电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部分变电站引入了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数字化,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的电力系统更加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分析了普遍常见的数字化变电站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变电站建设方案。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概述
变电站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变电站包含了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的主要有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电流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等设备;二次设备主要有保护装置、安全自动化装置、监测装置等设备。变电站自动化技发展飞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如微机综合自动化、电子式远动与保护装置、微机式远动与保护装置、电磁式远动与保护装置等阶段。近年来,部分电力企业融入低电平信号与数字信号、IEC61850标准、数字化新型电流与电压互感器、智能断路器技术、高速以太网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随着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逐渐发展,数字化变电站能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电力企业的运行成本,从而提升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与常规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凭借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等特点就可以替代常规的变电站。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
常规的变电站管理没有数字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那么智能化。首先数字化变电站构建有一个综合监测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凭借该系统实施监测变电站的每个部门、各种运行设备。同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监测制度,管理人员能按照相关制度严格执行,从而使得数字化变电站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作为一门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专业队伍的培训力度,使得设备管理人员能够掌握一次、二次设备的相关知识及运行原理、功能,并提高管理人员对数字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操作能力,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数字化变电站。除此之外,监测制度仍然不够完善,设备运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使得管理人员能更加规范的操作相关技术,通过诊断结果来制定检修项目、时间。
三、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应用
(一)非常规互感器在变电专业的运用
传统电磁型电压/电流互感器跟非常规互感器的区别十分大,非常规互感器是新一代互感器。传统的电磁型/电压互感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无法进行断路,一旦发生断路就会在一次、二次绕组间引起短路电流的大量产生,导致互感器被烧毁。同时,传统的电磁型/电压互感器由于电压等级不断升高,本身的绝缘结构十分复杂,会给企业带来高昂的生产成本。伴随着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技术、光钎通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传统电磁型电压/电流互感器已经被新一代互感器所取代,即非常规互感器。该互感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有源类、无源类。有源类非常规互感器又叫作电子式互感器,贯彻洛可夫斯基线圈原理,利用光纤功能的手段进行测量导线的电压/电流;无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则是应用光学测量原理,不用在传染头提供电源,故称之为光电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在具体的应用中,超高压系统合理应用光电变换原理的非常规互感器,从而电阻分压、微型TA组合则更合适使用在10-35KV变电系统中。
(二)智能断路器在变电专业的运用
通常断路器有两类,即:高压断路器和低压断路器,高压断路器多用于变电站重要的控制设备,主要作用是切断和各类设备的空载、负载电流,当发生设备故障时切断故障电流。低压断路器则是用在电能分配,保护电源线路、实时保护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启动等方面。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高压断路器。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企业供电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断路器具有高程度的智能化及自动化。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下,诸多的智能断路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如执行器、配备电子设备以及传感器等智能断路器逐渐被广泛运用。目前的智能断路器主要由三大功能模块组成,即智能识别、收集数据、系统调节等。系统会利用传感器进行对不同故障电流的检测,从而选择相应的操作模式,使得电路受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说,在非故障性的情况下,选择智能断路器不仅能够减少机械的磨损情况,还能发挥高压开关设备保护、监测、通信等智能化功能,并能有效地处理旧重合闸仅重合一次的不足。此外,智能断路器还能达到定向合闸的目的,使得断路器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三)IEC61850标准,在变电专业的运用
IEC61850是一个常用名词,其意思就是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一般主要运用在规范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的通信与相关的系统操作。当代,智能发电站发展日新月异,而IEC61850逐渐成为大多数智能变电站中通信设备的统一标准。同时,还会达到调度系统,变电站和配电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此外,IEC61850中阐述了变电站的信息分层结构,标准中将变电站的通讯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IEC61850标准中运用了先进的建模技术。这样一来客户可以通过抽象的通讯服务接口访问数据对象。同时标准中还规定了通过设备名、逻辑节点名、实例编号、数据类名,从而进行命名的规则。当然,IEC61850还具有相当高的网络独立性,他拥有着独立于其采用网络和应用层协议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现在IEC61850标准已经在大多数的智能型变电站得到广泛应用,而IEC61850标准随着被大量的使用,也能够更好地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设备综合管理,从而可以达到变电站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还能较之前相比大幅度降低了变电站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投入。
(四)通信网络技术在变电专业的运用
目前,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常用的网路通信技术有LonWorks网络、Profibus网络、CAN网络、以太网络,网络通信技术的种类不同呈现的特点也不同。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异性能更好的适应不同的场合。在数字化变电站所应用的通信网络技术应该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分层次结构、响应能力以及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从而进行快读、准确的传输设备运行信息,有效地遏制变电站内部各类电磁的干扰,使得变电站的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细化地来讲,数字化变电站应用的分层通信W络技术组成部分有过程层、变电站层、间隔层等。此外,在过程总线跟站级总线之间构建网络通信连接。过程层是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间隔层负责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及汇总,全站的通信数据则由变电站层汇总,可以传达电网调度中心的指令到过程层和间隔层。数字化变电站通信网络中传输数据主要应用采样值传输模型和以对象为中心的变电站事件模型,分别用于采徉值传输以及变电站事件传输。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变电站起步晚。要使得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工作与技术能够同步进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掌握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电能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网络主要的特征。欧盟将物联网发展划分为嵌入消费电子应用、垂直行业应用以及最终实现社会化的应用三个阶段。如今物联网能够提供的主要是服务感知、数据感知和环境感知等,在未来,还要实现社会与经济的感知,即最终将物联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联在一起。
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来看,从电视机,计算机到手机,再到十多年前开始发展3G业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信息技术正逐步从以服务为中心过渡到以应用为中心,并将在未来逐步发展为以“物”为中心的模式。
从共享的方式来看。从PC时代的网络共享,到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再到云计算时代的云共享、物联网环境的共享,社会已经进入了以数字化、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极有可能在十年内不如云计算和物联网时代。移动化与物联网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判断车流、方向,又如手机可以看成是一个多功能的物联网节点。曾经人们常说“人在网络中”,如今网络也在人之中,随着人的移动,整个网络都在移动。物联网将与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相伴而行。
从数字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三十年前是交换机的数字化,二十年前是光纤传输的数字化,十年前是移动通讯的数化。现在人们现在可以通过终端感知各种各样的环境,称之为环境移动。未来十年人类身上甚至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线终端和路由器。物联网产生的数据在未来也要实现数字和可视化,并提供应用产品。
从智能化的发展角度来看,80年代的计算机、90年代的PC机、前几年的智能手机、如今的平板电脑、未来发展的智能家电,智能化正越来越密切地贯穿人们的生活。在Web1.0的时代,网民看到的是网站的信息进入了Web2.0时代后,信息不再只是单方向的传递,而更具有互动性和主动性,用户体验大大增强。在未来,网络将不再仅仅为人们提供、归纳信息,还会提供智能的分析处理工作,为问题提供合适的解答。一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11年,智能手机销量占全部手机销量的三分之一,智能电视的销量占全部电视销量的27%,可以看到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社交化。基于PC到基于文字的社交网络,再到如今基于移动终端的社交网络,未来十年很有可能发展为基于视频的社交。目前我国拥有2.6亿微博用户,其中34%的微博是通过手机端发出的,QQ中的信息也是有一半来自手机平台。社交网站对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分享,也可以达到传播和宣传的作用。
泛在化也是常被提及的趋势。20年前出现了人类物品标志的需求,10年前提出了物品联网,现在人类希望通过联网的物品基于感知实现智能分析和决策,未来网络将扩展感知范围的领域。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特高压;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596―01
发展智能电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输送和消纳,电网必须提高其灵活性和兼容性。为抵御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外界干扰,电网必须依靠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其安全防御能力和自愈能力。为降低运营成本,促进节能减排,电网运行必须更为经济高效,同时须对用电设备进行智能控制,尽可能减少用电消耗。
一、特高压——解决长距离输电问题
(1)特高压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我国资源分布和用电负荷分布的分析,长距离低损耗送电是我国电网必须解决的问题,特高压作为骨干电网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2)“特高压电网”,指交流1000 千伏、直流正负800 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网络。目前中国的长距离输电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主要用500 千伏的交流电网,国外并没有1000 千伏交流线路在长距离运行。特高压电网能够适应东西2000 至3000 公里,南北800 至2000 公里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有利于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风电基地和大型核电站群的开发和电力外送,青海省西宁与海西分别已经建立了超高压输送系统。
解决长距离输电问题
(1)显著的输电能力提升。1 回1000 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自然输送功率接近500万kW,约为500 千伏线路的4 至5 倍;正负800 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能力可达640 万-750 万kW,是正负500 千伏线路的两倍多;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特高压交流线路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 倍。
(2)大幅的输电损耗下降。特高压交流线路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 倍,而损耗只有500 千伏线路的25%至40%。输送同样的功率,采用1000 千伏线路输电与采用500 千伏的线路相比,可节省60%的土地资源。采用特高压为输电主干线路,将使得我国每年减少输电损耗1100 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用煤4000 万吨,减少CO2 排放1.1 亿吨。
2012 年之前将是特高压黄金建设期。按照国网规划,2020 前特高压总投资将达6330 亿元,2011 年2012 年步入全面建设智能电网阶段,每年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到2012 年特高压投资将超过3000 亿元,达到总投资的一半,再加上南网,预计到2020 年两网的总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 亿元。
二、 数字化变电站——全面实现,成就智能化基础
(1)数字化变电站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信息化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本质。通过在变电站的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过程层采用全面的标准IEC61850 通信协议,避免了设备重复投入,电磁兼容性能优越。数字化变电站有力的改变了传统变电站的建设投运模式,为智能电网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服务,是电网智能化所需大量数据的基本提供单元。
(2)数字化变电站达到全面的数字化与标准化。传统变电站采集一次设备模拟量,采用电缆进行数据传输,来达到监控和操作一次设备的目的,此外,其在站控层虽已实现数字化,但协议复杂多变,各厂家设备无法兼容。数字化变电站则是对一次设备的数据进行就地数字化,即过程层数字化,且在变电站内采用了标准通信协议IEC61850 进行数据传输。
(3)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带动一次设备智能化变革。新建变电站将使用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将替代电磁式互感器,智能开关将替代传统开关。这将对互感器与开关行业进行洗牌。率先具备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开关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占领相关一次设备市场。
(4)数字化变电站的进一步扩展应用是智能变电站。国电南瑞提出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基础上,通过对软件应用层面的设计改造,可以使得设备和系统具有自描述、自适应、自诊断、自愈、智能告警等功能,进一步为智能电网的基础建设做好准备。智能化应用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最终目标。
三、 智能调度——电网运行总指挥
(1)我国采用分区、分级调度制度。电力系统调度用以控制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完备的五级调度体系,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和县调,其中真正起作用的核心调度是网调、省调与地调。目前每年调度自动化市场的需求大约在4.5 亿元,我们预计2013 年期智能调度将替代传统调度自动化,其市场需求可达每年5 亿元。
(2)智能调度更重视信息的反馈和基于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当前电网调度强调自动化和工业计算机控制,是基于电网运行情况与用电情况的自动调整供电方式。智能调度则采用IEC61970 国际标准接口,系统信息的反馈能力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提升,机组具有较高的“自适应”水平,对现有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重大扩展,增强了电网在遇到事故时快速自动排除故障,保障供电的能力。
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成“智能用户侧”
(1)我国智能用户侧以用电信息采集与管理为主。美国智能用户侧除具有用电监控、自动抄表、用电检查等电网公司享用的功能外,还具有用户了解实时电价和按照自己需求,实时选择供电商以及用电质量等服务。而如前文所述,我国智能用户侧发展以用电信息采集与管理为主。
(2)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用电监控、推行阶梯定价、负荷管理、线损分析,最终达到自动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防窃电)、负荷预测和节约用电成本等目的。建立全面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要建设系统主站、传输信道、采集设备以及电子式电能表(即智能电表)。目前国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为4.5%。近年来,公司系统逐步建设了负荷管理、集中抄表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公司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束语
未来 4-5 年,国网规划投资近400 亿元采购智能电表,其中载波表约占270 亿元。智能电表是指具有远程自动抄表功能的电能表,可分为配电线载波表与RS-485接口电能表两大类,目前大多数智能电表都支持双向计费。近几年来,青海省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旦建成国网及青海电力公司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篇7
一、智能教育:开启基础教育新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自由、数据的开放和流动,是多中心的,在网状传播力量的不断冲击下,个体的主体价值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大数据呼唤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智慧更多元的社会。
1.数字化引领世界新潮流
近20年来,智能商务、社交网站、无线传感器、云计算等新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软件开源、数据开放、普适计算、智慧地球等新思想应接不暇;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数字化社会,物联网、虚拟现实、机器管理、微电子等渗透各行各业。无疑,数字化,成为了生活、工作的通用方式。
2.数字化引领教育大变革
教育,在数据时代的冲击下,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智能教育的新时代开始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江苏省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意味着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的智能教育,将开启基础教育的新时代。
3.数字化让城市更智慧
《常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战略新高,2015年要建成充分共享的常州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智慧武进建设规划”中,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高效纵深发展,加快校园数字化建设,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推动”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策略,在这种态势下,加快教育新技术的“芯片”与教育“心片”的融合,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开启新时代的新课题。
二、智慧实践:融合教育教学新天地
数字化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
1.促进湖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三个升级”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具有阶段性,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具有动态性;所以,在湖小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之时,我们就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和教师信息素养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大障碍。网络发展快,应用难度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充分关注运用信息技术的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观念升级,更新教师理念,组建研究团队。我们派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老师分别前往山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学习;邀请了省基教处、市电教馆领导,专家专门到学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专题讲座;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师会议,安排5分钟一次的微培训;新建了《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策略研究》等国家级、市级三个不同级别的数字化课题,凭借研究助力发展。我们还对家长进行专门培训,给家长展示两堂平板电脑的一对一学习课堂,介绍IPAD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家长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加入实验。这些培训与学习,有效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打开了教师的思路,改变了教师的观念。组建“湖小传媒工作室”“E学习俱乐部”等数字化民间共同体,开展“E时代的教师生活沙龙活动”“QQ网络教研活动”“微信、微博群”等,掀起“教育信息化、生活数字化”的热潮。
(2)技术升级,创建数字环境,促进参与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新时代对教育环境提出了三大要求:便捷、共享、互动。这两年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致力于技术升级:
①利用四种技术建立IPAD体验室,人手一机,智能交互。
②开设校园直播系统,台上台下,和谐交流。
③建设电子屏幕、校园电视台等数字化宣传阵地,有限开放,无限丰富。
④增加带宽,办公场所、专用教室无线上网,载体多样,教学便捷。
(3)平台升级:共创数字平台,便捷学习工作。统筹与规划,整理与升级,完善与开发,坚持数据先行、充分共享的思想,创设良好的基础网络平台,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
①完善工作平台。第四次改版校园网,从重美观到重结构,从重系统到重便捷,内部数字化管理,连续两年获省校园网建设一等奖十佳。
②整合学习平台。应用中心、社区中心、成长中心,博雅数字课堂平台,以简洁强大的后端平台和便捷易用的不同终端平台,实现教学最优化。
③用好公共平台。“三通两平台”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主动参与省“教育资源云平台”,使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共创、共建、共享”。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在推进数字化校园中,无论意识还是技术,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理清湖小数字化校园的“四对关系”
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从“班本位”改向“人本位”,从“学科本位”改向“人的发展本位”,从“问答式教学”改为“合作式学习”,“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老师总在我身边”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旨。
(1)技术应用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关系。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2年下半年至今,湖小承办了两次省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一次市级E课堂交流活动,一次区级E学习展示活动。利用口算神器进行口算调研,让孩子爱上口算;利用游戏进行拼音过关,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掌握拼音;超市课程中,IPAD乐队的老师和孩子,已经学会了演奏多首曲子。每一次活动,都能引起思想的蜕变与行为的转变。
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自动升级。数字化教学中,不同的是终端,相同的是精彩;不同的是学科,相同的是理念。
(2)课程推动与应用创新的关系。课程,是改革的载体,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湖小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真正的融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改革,多学科、多领域竞先并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互动,从体系的角度重组数学课程,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从综合活动的角度设计英语课程。
而另一种基于不同形式的课程开发,即微课程同样走进湖小。基于学习“翻转课堂”“可汉学院”“网易公开课”等理念,利用校园网建立了“上善学院”,征集微课程,在2013年全国教育资源评比中,我校有12个微课程作品参赛。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硬件不足影响应用效果,软件不足应用难以实现。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因此,要加倍投入软件建设。
(4)管理系统建设和教学系统建设的关系。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
3.凸显湖小数字化校园的“五个特征”
湖小在率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之路,实施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的今天,一路的坚持、坚守中展现为五个特征:(1)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自觉有效,超前引领。(2)现有条件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实现环境最优化、效能最大化。(3)教育教学和管理资源的应用系统数量足、实用。(4)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广泛、深入、充分。(5)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数字教研、校本科研显实效。(6)全面关注“人员、环境、资源、技术、成效”这几大因素。
三、智创蓝图:超越湖小教育新期待
比尔・盖茨曾说道:“5年内互联网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最佳‘课堂’。”远程教育的应用和无纸化办公将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两大走向。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数字化校园就如虚拟化的云,数据、服务和平台均架构在云端,可以像使用自来水、电、煤气那样通过互联网进行按需配置使用;具有数据不怕丢失、不必备份、不必下载、自动升级、任何设备可登录、无限空间、无限速度、按需服务等特点。
篇8
关键词: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保护;传播设计
中图分类号:U285.5+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90-02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非主流文化占据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同时围绕孝文化、孝图像及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孝文化图像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
一、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现状
(一)孝文化图像的博物馆传播模式
第一,实体传播。孝文化图像资源从整理收集、再创作、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现有的博物馆实体传播囿于空间环境的限制不能实现完整传播。只能将最有代表性的文物陈列在展柜中进行传播。博物馆实体传播的核心是实体文物,当本部馆藏的展品不能充分满足展览的需求时就需要向外单位申请借入文物。原本图像文化离开它所关联的原始地域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文化遗存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言是一种丧失。
第二,数字化传播。现有的博物馆实体传播方式,形式落后、展项匮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观赏者的消费需求,既不利于孝文化图像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更无法形成良性的孝文化图像产业化保护机制。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将以博物馆为依托,将孝文化图像资源与移动通讯终端相结合,探索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的创新模式,形成良性循环的孝文化图像产业化机制,赋予了数字时代孝文化图像产业转化的新价值。
(二)孝文化图像的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传播
伴随着手持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化,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以其方便快捷、可个性化定制推送等优点在互联网服务和信息传递等行业广泛应用。孝文化图像资源的APP传播已初见端倪,已投入使用的APP有:故宫、兵马俑、莫高窟、中国孝文化图像网、中国孝文化图像等。
二、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性与艺术性不足
从现有的孝文化图像传播效果来看,文化性与艺术性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传播空间设计不合理、传播色彩体系配置生硬、传播内容的表象化都是现阶段孝文化图像传播的不足。将传统艺术资源与孝文化图像资源相结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重新演绎传统文化,是孝文化图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传播服务平台不健全
理论体系不完善,服务平台尚不健全,主题性孝文化图像博物馆较少,动漫游戏产业与孝文化图像资源的结合点较少,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的数量与质量亟待提升。现阶段应立足于数字多媒体技术,对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发展,将孝文化图像资源与数字媒体技术以及移动通讯终端相互结合,互为依托,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拓宽孝文化图像保护的视野。
三、推进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的对策
(一)建立综合性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孝文化图像资源数据库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合理适度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对孝文化图像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记载与存储,已成为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孝文化图像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孝文化图像相关资料的全方位数字化存储。存储内容包括:图片、音频、视频、文本、三维动画模拟、图形、D表等。第二,建设孝文化图像虚拟博物馆。孝文化图像虚拟博物馆除了包括馆藏文物本身,还包括虚拟孝文化图像地等。第三,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孝文化图像的生态、生产、传承、使用进行虚拟再现。第四,将孝文化图像保护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原,实现数字技术与考古学的无缝对接。
(二)创新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手段
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手段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与互动;第二,孝文化图像地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第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数字化模拟与传播;第四,智能APP自助服务平台传播与宣传。将现有的孝文化图像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以上方式进行传播宣传,对于受众增加孝文化图像的了解、激发对孝文化图像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四、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的设计原则
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是融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为一体的复杂、综合的一门技术和艺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这种新兴的数码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设计师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一切以人中心,以人的生理与精神需要为前提,满足人对趣味的需求。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一个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尺度的作品,必须将人性加以充分地释放,继而丰富设计中的情感因素,最后和观者产生共鸣,达到人与物相融相生的状态。在孝文化图像的数字化传播设计中,最核心环节是参与其中的人的因素――生理和心理这两个方面。孝文化图像数字化传播设计是在人对信息解读需求的心理下产生的行为,必然以人为核心,以人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篇9
关键词:媒介变革;驱动力;新特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9003
媒介变革使数字媒介脱颖而出,并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数字媒介从技术和工具层面不断衍生其自身涵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范式。研究数字媒介的成因、特点和变革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媒介变革的诱因与动力
媒介变革与任何一种社会变革一样,绝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诱因、缘由与动力。
(一)媒介变革的原初诱因:人类交流与传播的需要
媒介的每一次伟大变革,都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人类文明史既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又是不断发展、完善、利用传播媒介的历史。“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因为现有的媒体不能满足人的某种传播需求而产生的。”[1]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人类有史以来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时空障碍,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交流变得异常容易和便捷,极大地满足了人类交流和传播的需要。
“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2]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人类借助媒介变革进一步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掌握媒介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考察,人类能够随心所欲地主宰世界,并非取决于自然的传递信息之感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创造、使用传播媒介并不断加以革新的能力,而这恰恰也是人类所特别需要的,又是人类所独具的。
(二)媒介变革的驱动力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媒介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融合和变革。“媒介变革的历史表明, 技术创新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4]媒介的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无不打上了科技发展进步的烙印。
罗杰・菲得勒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5]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媒介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都无一例外是科技驱动的结果。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迅速地被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超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致。在信息时代,信息加工处理技术、信息储存传输技术、信息接收呈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介的应运而生。
二、数字媒介的主要特征
媒介数字化是信息时代极具变革意义的媒介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应运而生的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朝流,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和心理面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智能化
媒介的智能化真正实现了让媒介帮助人类做许多事情的愿望,是“人的延伸”。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获得了快速发展,现代媒介的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智能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贴近,在社会各行各业和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微观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靠向智能化,比如信息控制下的电子商务与物联网,电视会自动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选台;手机会智能重拨、自动存储号码、过滤短信;电脑会自动安装和更新、升级软件,自动判别屏显、电能、杀毒等模式;网络会自动识记登录和浏览信息、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与搜索信息等。从宏观角度考察,“城市的智能化趋势正在对城市空间与媒介形态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6],人们对于建立智能城市的期待,将通过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流城市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媒介功能加以选择、判断、处理,实现自动控制,媒介的智能化发展必将为建设智能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二)数字媒介的延伸形态:网络化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数字媒介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平台。“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会带来一种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的方式。”[7]媒介的网络化让人类轻易跨越了时空界域,带来了极大的时空集聚效应,使人类在世界的任意角落进行同步视听、实时交流成为可能。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极大地发挥了各类媒介的综合作用。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呈现深度融合和互渗的态势,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网络化的进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网络艺术与审美范式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颠覆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使技术与艺术在新的平台得以高度融合与渗透,使网络世界与日常审美结下不解之缘,媒介网络化在全球化和泛时空视域,在信息的展示、传播、交流和反馈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并不断地促进、延展其功能的审美演化。
(三)数字媒介的表征形态:多媒体化
媒介的多媒体化以信息呈现载体的多样性,信息表现效果的综合性,信息传送过程的交互性而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加以整合,扩展了人与计算机的功能,并使之高度集成,将文、图、声、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加以有机综合运用,着力于提升人类对于处理、传输、储存、呈现信息的视听表现力。“多媒体技术造就的新型视觉艺术已经消弭了艺术门类间的界限,使艺术的传播、保存发生了质的变化。”[8]多媒体化使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使表现效果直观形象生动,使表现过程融入交互与互动,给接受者以多重感观刺激和多重审美体验。可以说,多媒体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交互传播需要和日益提高的视听审美需求。
三、当代媒介变革的发展趋势
虽然当代媒介变革迅捷快速,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们仍可通过分析考察,把握其发展变革的大致趋势。
(一)媒介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进一步数字化
媒介数字化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经历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一方面带来了视觉信息制作、存储、传播模式的飞跃性变革,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新型视觉传媒;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促使数字影像应运而生。”[9]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媒介的核心技术,各类大众媒介的数字化步伐日益加快,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及新技术手段也不断翻新。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进程会使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进一步持续地发生重大变革。
媒介的进一步数字化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即可作用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储存、呈现等诸多环节中。如报纸媒介,在信息的处理环节,要利用数字化图文处理技术进行文字输入、图文排版和数字印刷;在信息传输环节,要利用远程校对、远程传输、远程审核;在信息储存环节,需要利用数字化存档、拷贝、复制技术;在信息呈现环节,则要运用图像及视频的数字化显示、播放等,或者将图文信息以报纸数字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纸质媒介也需要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依赖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未来社会,数字化必将充斥媒介变革的一切领域。
(二)媒介会在未来发展中加速竞争与融合
媒介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格局中又呈现出融合化的新趋势。“媒介之间的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之间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的效果。”[10]“融合”恰似动植物的“杂交”和“嫁接”,有“融合”就会产生出许多新的媒介或媒介新的表现形式。
媒介发展变革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看到,并不是每一种媒介都是单独发挥它的社会功用,而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媒介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才会越来越深入和普遍。图文融合、影像声音的融合产生了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新的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使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媒产品;书刊报纸等纸质媒介与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与渗透,形成了报纸网络版、手机报等新形式,充分表现出媒介的多质性特征。
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介发展的基础,本身就是媒介强力融合的产物。从传播形式的角度考察,电话是点到点的传播,广播是点到面的传播,而互联网则是点到点、点到面、面到点、面到面等传播形式的综合运用,它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深度的融合。互联网借助 TCP/IP 协议在网络层实现互连,使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多台计算机能够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将全球资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此外还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问题,为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三网融合”提供了可能。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相互融会与携手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紧密结合与不断渗透,给现代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方面的障碍在科技发展与媒介变革中已然消弭得无影无踪,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与界域在相互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变革将进一步加快融合互渗的进程。
(三)媒介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裂变与派生
媒介在数字化和融合化的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如报纸数字版、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3D动画等。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媒介都有由新变旧的过程,李勇曾形象地论述了这一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介’(New Media)是一个内涵并不稳定的相对概念。实质上,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永恒地占据‘新媒介’的命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媒介’像乱世时期皇帝的玉玺一样被反复易手。今天,网络媒介、手机媒介、数字电视等电子媒介暂执牛耳。”[11]在不远的将来,不似网络、不似手机而又胜似网络与手机的新的媒介平台和形态将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今天的“新媒介”必然会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媒介,到时将会被更新的媒介形态所替代或超越。
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裂变与派生的过程,媒介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地产生新媒介,不断地变革和更新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数字科技飞速发展,促使媒介在融合中细分、在细分中聚焦,使数字媒介呈现出快速裂变与派生的景象。媒介在相互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涌现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以适应人们日益增强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需要。参考文献:
[1] 孟盈.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8.
[2] 唐圣平.媒介与人: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3):54.
篇10
人们直觉地认为世界在变大,并向一个唯一的网络演变发展,而文化和语言的不和谐正在逐渐消失,与这种观点相反,本书站在反直觉的立场,带来一种不同的视角。它打破了被普遍接受的理念,站在即数字全球化超出空间和边界而存在,而是意外地提出互联网并没有革除传统的地理限制,也没有消解不同的文化特性和语言,相反,互联网加深了这些不同。
随着上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疆域化甚至会在未来几年得到增强。互联网的未来不会是全球性的,它会在某片土地扎根。即它也不会被全球化,而是本土化。此外,应该停止使用大写的“Internet”,转而使用小写的复数形式的“internets”――笔者在本书中即是以小写的复数形式来表述的。我的主题是:互联网(internets)的多样性。
这种新的思考互联网的方式带来了我们此前从未想象过的更“智能”的世界。互联网的多样性、国家的特殊性、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在数字化的世界均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不反对身份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和语言的不同,更不反对“文化例外”和多样性。这是本书获得的好消息和主要的发现。数字化变革不是一种加强统一化的现象,它不会通向唯一的“主流”――不会地文化全球化更甚。最终,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其中的更复杂的全球化现象,它所带来的忧虑,从这种观点来看,值得被探讨,或者被比较。对于那些生活在恐慌中,认为全球化和科技变革将会使他们失去身份特性的人来说,这种焦虑是合理的,本书也展示出不应该如此悲观,这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局面。
互联网比我们认为得更加智能,这就是本书取名为“智能”的原因。“智能”一词有不同的用法:智能手机、智能城市、智能电网、智能经济、智能手表、智能电视以及更加智能的世界。我们想通过这些说明什么?“智能”这个词正在变为互联网的同义词,并将其扩大为整个数字领域,包括联网的手机、应用程序以及数字化。纽约市警察局宣布他们成立了“智能小组”,就是说新型巡逻车配备有电视监视系统、探测器、能够记录汽车号牌的检测器,实时与犯罪数据库进行比对。
当然,“智能”这个词比上述在安保方面的使用内容更加丰富。它象征着互联网根本的转变:从信息到通信,再到现在的知识传播。人们不再满足于接收内容,而是开始用升级版互联网来生产内容,成为今后人类发展的工具,就像索韦托的年轻人表现的那样。“智能”是一个重要词汇,其意义预示着互联网的未来,即认知的互联网和疆域化的互联网。
我所观察到的这种互联网的疆域化不排除全球化现象,也不排除加速现象。当然,互联网的全球性维度是存在的,就如同主流文化是存在的一样,但这些都不是占主导性的。让通信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吧,有谁会反对呢?对于未来的预测依然是马不停蹄的:摩尔定律预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实际上是摩尔推测的不可靠版本)。超摩尔定律即光子定律预测,光纤传输的数据总量每9个月翻一番。2013年,流量达到天文数字,每秒31兆兆位:以这个速度,传输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只需不到一分钟。尽管这个定律不可避免地受到物理限制和经济限制,但数字领域持续快速而且无止境的增长是一定的。谷歌总裁最近计算出,“我们48小时在线创造出来的内容和我们从人类诞生到2003年这期间创造的内容一样多”。并且,根据他的说法,2025年我们的电脑将比现在的速度快64倍。一场革命将向历史规律和地理规律发起挑战。我们现在还只是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