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合作协议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合作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随着国际和国内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借鉴德国能效网络建设经验,通过对比中德之间在能效网络建设上的差异,总结提出当前国内电网企业在推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能效 能效网络小组 需求侧管理 节能减排
一、德国能效网络建设基本情况
所谓能效网络,是一种新型的需求侧管理模式,一般依托电网企业等能源服务提供商,建立能效网络小组,激发社会用能单位参与或主动实施节能,从而普遍提高社会节能意识的服务性组织。能效网络建设通常都以为用能单位提供优质、规范、高效能效服务为宗旨,以激发用能单位节能积极性为目标,用能单位自愿参加,按照“政策引领、服务广泛、注重实效”为总体要求进行建设。
欧洲最早的能效网络小组始于瑞士,于1986年成立了第一个能效网络小组(简称LeeN)。随后不久,德国借鉴了瑞士的先进做法,并不断在能效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运作较为规范、颇具规模的能效网络小组,在德国的能效市场上每年可贡献约1%的节能量,这对于一个经济高度发达、节能减排工作长期开展的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一般来讲,德国能效网络小组要求组内的企业成员数量至少10个,最多15个,平均活动周期为4年,要求每年每家企业至少在节能成本投入15万欧元左右,才能确保能效网络小组对该企业的工作取得实效。
德国能效网络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总结起来,具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可否认,德国具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基础,社会全员对节能环保的意识较强,节能需求量大。据预测,德国中小型企业中期(10年之内)可实现的能源效率潜力预计至少为20%-25%,平均每年可达2%以上。
第二,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德国的节能工作范围不单纯指包括节约电力或电量,还包括节约燃料、供暖,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内容。德国政府在制定节能指标和评价节能效果时,通常都会考虑上述各项内容。
第三,企业自身节能意识强烈。德国能效工作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身需求,大量企业对如何通过能效工作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形象非常感兴趣,主动申请加入能效网络小组活动。政府也对企业能效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制定严格的要求和鼓励政策,比如要求企业在筹划建厂的时候,就要明确估算通过哪些节能措施(余热发电、锅炉改造、无功补偿、双蓄技术、绿色照明等等)实现能源效率的提高。此外,德国国内不少能效咨询公司也主动出击,广泛宣传动员,有效提高了能效市场的活跃度。
第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德国能效网络小组基本由各地区不同的运营商在牵头运作,这些运营商基本都是市场化的能源咨询公司。运营商遵守节能市场游戏规则,对加入小组的企业签署意向书或者合同,成员企业要缴纳“会员费”,用于维持日常小组的各项会议、咨询诊断、现场参观等活动,平均每个企业每年的会员费大约在40万人民币左右。
第五,德国电网公司主要扮演的角色。在德国,电网公司主要是能效网络活动的协调者和参与者,主要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各能效咨询商招揽企业客户,并参与小组具体活动,与咨询公司共同协商咨询方案。简单一点说,这点跟国内电网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市场化运作模式下,电网公司不仅是对自己的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还有责任对社会其他节能公司招揽生意,开展活动,共同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第六,内部运作规范,流程清晰。德国能效网络小组的工作在周期内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步咨询阶段和能效网络小组阶段,前者主要是识别企业现有的节能潜力,后者则是实施能效网络小组会议、确定节能方案等。每项工作流程清晰,各方责任明确,充分重视并发挥小组的团体凝聚效应,咨询师、行业专家提供诊断咨询服务,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工作结束时基本会对能效服务工作表示满意。
二、中德之间能效网络工作开展的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中德两国能效网络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不难发现如下几个异同点:
第一,驱动因素不同。德国能效工作更多是社会、企业自身需求驱动,较为主动,相对容易与能效运营商达成一致意见,便于开展工作,也愿意为此支付相应的费用;而中国当前能效网络工作的开展动力,更多是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政压力,比如国务院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的总体目标。
第二,涉及责任主体不同。如前所述,德国能效网络小组一般是由电网公司牵头搭线,把感兴趣的企业介绍给能效咨询公司,具体活动开展则是由能效咨询公司牵头,邀请成员企业加入,必要时聘请能源研究机构专家参与小组活动,最终是能效咨询商对成员企业的节能效果负责。而目前国内能效小组基本都是以电网企业牵头,对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负主要责任,还没有承担起类似德国的能效咨询商的角色。
第三,活动开展流程不同。德国的能效网络小组一般以三、四年为活动周期,期间通过初步咨询和定期小组活动等形式,形成固定的工作流程,在周期内基本由成员企业轮流做东,召集组内成员参观企业能效工作进展和成果等。反观国内能效网络小组,目前国内大多省份的能效网络工作还未形成固定模式,以完成年度指标为前提,活动周期也限定为一年,且组织较为松散,活动形式单一,电网企业提供的咨询指导力度不够,亟待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
第四,业绩评价和考核方式不同。德国能效网络小组也会帮助各成员企业诊断节能潜力,制定节能目标,但不会因此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标受到来自政府或上级单位的批评处罚。打个比方,就好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没有拿到金牌,不会受到体育总局的惩罚一样。然而,当前国内电网企业在该项工作的评价方式上,则是接受国家发改委的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并进一步分解下达到各省市,设立节能指标并监督工作开展。
三、国内电网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主要问题
总结上述各项差异,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电网企业在开展能效网络工作时存在如下三点主要问题:
第一,能效网络小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模式,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完成上级任务指标为主。这主要体现在:未建立统一规范的能效网络小组活动流程和标准,小组活动缺乏有效指导;未形成闭环的活动机制,工作衔接性和成果延续性较差;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手段,各地市小组的活动动力不足;未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小组成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未建立日常沟通交流机制,小组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和经验积累,等等。
第二,未清楚掌握省内各大企业的节能潜力,不利于制定三到五年内的节能指标。根据德国实施经验,能效网络小组一般要制定几年内的节能指标,比如,四年内实现5%的节能,要进一步分解到每年、每个企业头上。这要根据每个企业的节能需求和每年的节能量进行估算,因此,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国内、省内企业,尤其是重要客户的节能需求,这一点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第三,“节能减排”的社会环境尚未成熟。受制于整体经济形势和缺乏发展思路影响,很多国内的用能企业还在为生存、发展大伤脑筋,企业中很少有像德国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能效工作负责人角色,大张旗鼓地推动节能环保工作。政府部门最近几年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甚至节能补贴等优惠措施,但在地方的实施情况不甚理想,尤其是在政策落实的细节上,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工作,比如,如何认定节能成果、如何开展考核评价等。
四、对未来国内电网企业开展能效网络工作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参考德国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能效网络建设工作:
第一,明确各方责任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电网企业首先应明确自身定位。首先电网企业应承接国家政府部门和上级单位的政策、指标要求,建立省、市两级工作体系,对口指导和协调各地能效网络小组工作有序开展。“指导、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未来几年内的能效工作规划、统筹分解全省能效指标、统一规范能效工作流程和标准、组织开展能效培训、制定并明确能效工作保障机制等方面。其次,社会用能企业主要响应能效工作号召,参与能效网络小组活动,服从能效网络小组工作要求,并根据需要邀请小组其他成员来本企业参观交流经验,过程中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合作,以节能项目形式完成节能指标。
第二,电网企业自身应对内加强指导和协调,逐步规范能效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能效网络小组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责任和工作流程、工作开展具体内容和要求(如组织形式、活动方式、资料模板、成果展现、成员意见反馈等)、激励和保障机制等;加强培训和交流,聘请专家开展培训、定期组织各地市能效小组交流,同步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加强经验、成果管理,做好企业间的经验成果分享和管理;加强能效指标管理,明确公司内部重点节能领域(如降损、无功补偿、绿色照明等领域)和工作方式;同时在摸清全省节能潜力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节能指标,确保超额完成国网分配任务;加强激励机制,将能效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第三,电网企业应对外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提升能效管理水平。比如,加强与各省发改委沟通汇报,推动政府部门出台能效工作相关扶持政策;邀请政府部门参加能效网络小组活动,如社会宣传活动、签署重要合作协议的活动仪式等;加强各省之间的经验交流,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提高工作效率;深入开展各地市节能潜力的调研工作,摸清省内企业(重点针对耗能大户)、各地市、州的节能潜力分布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